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道路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总体上看,中国的城市化成就是巨大的,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很多城 市基础建设、绿化和环境卫生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包括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化进程与要素空间集中过程不协调;就业压力巨大等等。此外,由于国情的差异,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还面临着土地问题和农民的迁转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化的持续、健康发展,除借鉴国际经验外,还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问题、原因、经验及其国情,找到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城市化道路。目前,这些工作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积极且有意义的探索。其中以成都的“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道路”最为典型。
一、影响城市化道路的几个基本关系
从对50多年来,国际和国内城市化进程的纵横视角审视和剖析,城市化道路成功与否,取决于城市化所涉及的诸多重要关系的处理。这些关系主要包括:载体与空间关系、城市与乡村关系、人口迁移与身份转换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等,其中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关系的忽略或没有进行正确处理是导致“城、乡双输”的根本原因。
载体与空间关系。城市化主要特征就是要素、产业、人口等的聚集和流动。但这种聚集是分散的聚集,还是集中聚集;是就地城市化,还是流动到大都市里;是发展小城镇,还是小城市、中型城市、大城市,对城市化、对区域甚至对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市化涉及三部分内容,已城市化的部分,暂时不能城市化部分和正在城市化部分。其间,城市和农村的关系是互利、平等,还是乡村歧视,这些都将会直接影响城市进程,也影响区域及国家的整体发展。
迁移与转换的关系。城市化主要表现农村人口流动到城市,但更重要的是农村人口是否真正转换为城市人口,即其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是否得到真正的解决。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和非农化的关系即城市化同步、超前、滞后,或者相互之间是适应或不适应。这也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最终影响区域及国家的整体发展。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城市化的要素、产业、人口聚集、流动是通过市场组织还是通过政府计划,或政府和市场之间怎样合作、博弈,影响城市化的效率、成本,甚至失败和成功。
二、成都市城乡一体化探源
成都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总体发展水平接近,同时内部包括发达的大都市和中小城市以及贫困的农村山区,具有典型的中国经济、社会和地理特征。人多地少,资源分布不均,农村生产率低,城市就业压力巨大,自然条件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些都制约着成都市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条件约束下,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成都市一度也产生了其它地区类似的问题:城乡差距拉大、自然条件恶化、耕地被大面积低补偿征用、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这些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彻底解决这些问题,2003年起,成都市成都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政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
成都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中,从统筹规划着手,在城乡关系的处理上,实施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公共服务一体、城乡基础设施一体的战略部署,通过实施“三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和农村环境建设工程建设新农村,通过土地整理实现城乡双赢。在空间上,通过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稳步推进城市化。在人口方面,重视农村向城市人口迁转过程中的失地农民以及农民工身份的转换工作,对城乡居民的住房、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体系进行一体化的管理。在促进产业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方面,通过产业规划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在城市化市场条件创造方面,加强资金的市场配置作用,改善商务环境并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等等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成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提炼
成都市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特大型城市,实际上是整个中国的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城市化面临整个中国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但是,其在推进城市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努力。通过联系和整体分析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城市化的各项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发现: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战略构想。该战略包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三个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和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五方面工作统筹兼顾。主攻三大事业:提升城市竞争力、集中城市化、建设新农村。通过六个以为: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四最目标:人居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城乡最和谐、综合竞争力最强。
一个完整的战略主要包括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重点、战略途径、战略阶段和战略目标。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是以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一种思想、认识和观点。科学发展观特指关于是什么正确发展以及如何正确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既不能违背精神,也不能生搬硬套。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这些思想。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原则:“三个坚持”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原则上,成都提出了三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化和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坚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保持相互协调。坚持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外五方面工作统筹兼顾,一盘棋推进。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重点:“三大任务”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重点上,成都提出三大任务:一、在主城区实施三大环境优化战略。即优化创新环境、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在乡村向城市转化地区,实施三个集中战略即:人口向居民点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济集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能力。在农村地区,实施三项工程: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战略路径:“六个以为”
城市化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其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成都市通过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使城市化的六个要素担当其恰当的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使六个方面相互促进。其对这六个方面的战略定位分别是: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成都在推进城乡一体的城市化的阶段目标:“五年四最”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化的阶段目标十分明确:就是用五年的时间四最目标。通过以上的努力,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到“十一五”末,建成中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最优、创业环境最佳、城乡最和谐、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特大城市。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的城市化的采取的做法和实施的战略,无论是对中国其他区域或发展中国家的推进城市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城市化道路的经验启示
从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条件和实施过程来看,其战略模式和具体做法对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从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来看,城乡分治的制度基础仍然是国内城市发展的现实约束。作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大城市大农村的发展格局势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人口多,人均耕地少是农村发展的自然约束。农业和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制约成都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与中国东部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发展模式相比,成都市在制度和资源上面临更多的约束,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对中国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其经验总结如下:
在空间上,根据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成都市区分了中心城区、有条件的县域和区域中心以及农村三个层次,根据发展条件和一体化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不同发展措施:
提升和优化城市中心区域的产业
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加大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力度
通过“三大重点工程”推进农村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市场失灵,并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成都市从制度、管理、政策和战略四个纬度发挥政府职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综合性的制度改革,确保市场基础作用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弥补市场失灵
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城乡一体化的保障力度
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推动城乡一体化良性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成都市从农民、土地、农业、资金、就业五个方面来落实城乡一体化战略。从偏好上解决了城市和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农村的忽略:
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培育城乡一体化社会基础
通过创新土地利用方案和土地整理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合理的土地保障
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城乡一体化
通过“异地”招商,提高招商积极性,运用市场规律提高政府资金效率
通过培育创业环境鼓励农村人口自我就业,通过订单式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
通过以上的整体战略规划,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载体与空间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人口迁移与身份转换的关系、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我国城市化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五、基于成都经验的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与总体设计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总结世界上城市化国家的教训,借鉴成都等地区的成功经验,将城市化道路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遵循因时、因地制宜,全面统筹,稳步推进,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正确处理城市和乡村关系、空间与城市化关系、非农化与城市化关系、政府和市场关系,人口迁移和转换关系,走城乡一体的城市化道路。即围绕一个核心:迁转俱进;沿着一条主线:集中聚集;利用两种手段:市场组织和政府规划;依托两支基本力量:新业带动与城乡双赢。确保城市化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目标。
一个核心――迁转俱进
迁转俱进是指保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转换一体。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后,其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同时享受城市市民相同的待遇。第一,尤其对于失地农民,当其自己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土地的时候,流入城市时,其就业和社会保障,必须得到有效的转换和确保。这是城市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第二,当农民工迁入城市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政府应提供其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同时得到城市市民一样的解决。
一条主线――集中聚集
城市化本身就是资源、要素、人口、产业和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过程。但聚集又分为集中聚集和分散聚集。集中聚集是指在规模经济许可的范围内,成规模、有重点的聚集。中国的国情和聚集经济的优势决定,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要采取集中聚集的形式。集中聚集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农村向城市集中聚集,即适当发展大城市,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努力建设重点小城镇。二是城市发展本身的集中聚集,应因地制宜,多样发展。东部发达城市群状发展,中部城市带状发展,西部落后地区有重点的点状发展。
两个手段――市场组织和政府规划
市场组织就是通过自主决策、公平交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市场规律作用,实现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第一,确保市场在配置资源上发挥基础性作用。第二,城市化市场组织的制度基础,要注意在城市化过程产权的明晰和保护,特别是农民土地产权的明晰和保护;第三培育市场主体,尤其培育和保护农民作为是弱势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一确保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二是弥补市场失灵。政府管理主要是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政府战略规划、政府内部监管和政府服务供给。其中,政府战略规划是龙头。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第一,政府要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遵循市场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的规划方案;第二,理顺和改革政府机构,培训政府的管理人员,实施规划;第三,采取相关配套措施,监督规划的实施。
两支力量――新业带动与城乡双赢
新业带动是指与先前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根据全球发展趋势,适应地方供需实际,选择发展特定的产业,带动城市化发展。第一,坚持城市化需要工业化带动,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第二,城市新产业选择,有利于带动城市化,就是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目前,发展新产业应包括劳动密集型的高科技、一般加工业、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以及非正规部门产业等。
城乡双赢,即通过发掘中心城区的核心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带动区域和周边农村的发展;通过发掘农村的核心优势,发挥农村的优势;通过市场,实现城乡分工;通过政府对农村的扶植和能力建设,通过城乡安全网的覆盖,实现农村的发展繁荣。城市的繁荣带动农村的繁荣,农村的兴旺又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城市发展,进而形成城乡共荣的良性循环,实现城乡双赢。
关于“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推进工作的情况报告
绵阳市交通运输局: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转发交通运输部关于公布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第一批创建县(市、区)的通知》(川交运便〔2017〕164号)文件精神,按照市交通运输局、区委、区政府有关工作的安排、部署,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着手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各项工作。现结合涪城区交通运输行业实际,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有序推进涪城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工作,是全面贯彻区委、区政府“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战略工作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完善城乡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推进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坚持“城乡统筹、资源共享、路运并举、客货兼顾、运邮结合”,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涪城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特成立以李洪明局长任组长、 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队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本方案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运安股,覃杨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报送。
三、主要工作任务开展情况
1.城乡公共交通运输全覆盖。涪城区现辖12个乡镇、109个建制村,全区内12个乡镇已全面通行城市公交车,乡镇通班车率及公交化改造率均达100%。其中12个乡镇公交通车率达100%、109个建制村公交通车率达88%,目前暂有9个建制村因道路状况、旅客流量不具备公交车开行条件。按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制村通客车率(P2)指标统计标准:“城市公交运行起点、终点、中途停靠站点距离在行政村2公里以内的”标准核算,涪城区乡镇和建制村通公交比例已达到100%的要求。
2.城乡货运物流服务一体化及完善城乡交通服务网络
农村公交线路停靠站港湾站62个,招呼站368个。城乡道路客运信息均通过互联网对外,各个客运站点公布可换乘城市公交线路信息,并实行网络售票,同时开通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营造稳定、秩序的客运市场。全区12个乡镇109个建制村通邮率达到100%,在辖区的乡镇均设置有快递服务网点。建制村通快递比率100%,农村物流网络基本建成。
3、加快推进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建设
涪城区城乡公交开通全支付系统,结合绵阳市绵州通公司开发的“绵州通”、“掌上公交”手机APP,实现集成支付宝扫码支付、微信扫码支付、银行支付码、银联卡支付、NFC手机支付,并且兼容原公交卡刷卡支付,成为四川首个实现全支付方式乘坐公交车的城市,极大地提升了公交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城形象。目前,该套系统已经在全市100多条一票制和分段计费公交线路上运行,所涉线路覆盖了涪城区109个行政村。同时,通过公交站台LED显示屏的实时显示和手机APP上自助查询功能,能够及时掌握城乡公交运行线路、预计到站时间、换乘方式等重要信息,极大的方便了城乡群众出行。
4、2017年度,全区城乡道路客运车辆未发生交通责任死亡事故。
关键词:综合交通规划;城乡交通一体化;海东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依然明显,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交通作为基础设施,是连接城市、乡村的有效载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城乡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逐渐打破城乡二元隔离局面的关键突破点,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支撑条件[1]。无论是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交通事业发展本身,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都应当作为指导城乡交通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青海省海东地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实践对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索总结。
2.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及特征
2.1 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
所谓城乡交通一体化,粗略地讲,就是打破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的界限,打破交通行政等级划分制约,打破城镇和农村分割,从城乡一体化发展高度,对路网、站场、线路、运输、市场、管理等交通要素进行统筹考虑、统一规划、整体布局、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实现城乡交通全衔接、全沟通、全畅达,体现城乡交通科学、公平、协调发展,让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同等优质、价廉、方便、快捷的交通文明服务[2]。
2.2 城乡交通一体化特征
城乡交通一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整体性、通达性和共享性。
整体性是指把城和乡作为一个整体,在规划和布局上要整体布局、统筹考虑、实现协调发展[3]。
通达性是指城市与乡村、乡村和乡村的交通要实现相互通达,尤其是要消除、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分割。
共享性是指在城乡交通规划中,对城乡路网、站场、线路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农村地区也能享有较为便捷的交通服务。
3.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实践
3.1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现状
3.1.1 综合现状
规划区已有西宁至兰州高速公路、平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二线、西宁曹家堡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运营。在建项目兰―青―新铁路客运专线、阿岱至李家峡高速公路、西宁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等。西宁曹家堡机场有国航、南航等6家航空公司运营,开辟通往全国20个城市的33条航线,200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35.2万人,货邮吞吐量7460吨。已通航里程43公里,主要为旅游客运,现有公伯峡水电站大坝码头、拱拜寺码头、马克堂码头等,在建公伯峡库区公伯峡至康杨电站航段。
铁路客、货运输量在海东地区运输市场中占部分份额,但运量不大;境内虽有全省最大的民用机场西宁曹家堡机场,但民航运输属外向型运输,承担区境内运量甚微。海东地区作为内陆高原地区,公路网覆盖海东地区,公路运输承担着海东地区99.45%和97.84%的客、货运输量,在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3.1.2 公路现状
规划区已形成“两横、三纵”的干线路网。
两横:规划区京藏高速公路(Gz6)马场垣至西宁段、国道109线享堂至杨沟湾段横贯全区,形成主辐射轴,横向连接省会西宁,地委、行署所在地平安县以及乐都县、民和县至甘肃兰州;
三众:(1)向北通过宁互一级公路、省道S102线经互助县连接S103、S302至北山;(2)向南通过省道S202、S203、S201线连接化隆县、循化县至甘肃临夏;(3)省道S307南北向连同明和县城至官亭镇。
规划区内公路通车里程达804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61.13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等级建设现状如表3.1。
表3.1 公路等级建设现状
3.2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存在问题
(1)全区干线公路分布不均衡,高等级公路明显呈以中部西宁至兰州高速公路、国道109线为轴向南北辐射布局,区域南、北部主干线,道路路技术标准基本为二、三级公路,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2)国省道干线公路里程少,占通车里程的12.89%;高等级公路里程少,占通车里程的1.85%;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循环主通道,部分路段尚未连通。
(3)公路网络化程度较低,规划区内不在一条路线上的县城、城镇之间联系迂回。部分县与县之间还未形成主通道,乡与乡之间通达深度和通达质量不高。
(4)与外连的毗邻省、市、州出口通道不畅。“高等级公路主要承担中部东西向对外交通,对于地区北部和南部全部靠省道和乡道承担。
3.3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
3.3.1 城乡公路网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路网,通过“区域骨架路网系统优化、主次干线高速化建设、对外交通畅通化、县乡公路畅通化、连通化,通村公路等级化、通畅化”等发展措施,建设园区路、旅游路、生态路、实现路网的高效衔接,逐步形成 “一轴、三环、三横、四纵”的公路网体系。
一轴:湟水河流域轴线型交通集中带;
三环:①以南山通道(民和至湟中公路)、北山通道(民和至互助公路)相连接的内环;②以临夏至刚察公路大河家至群加段、临夏至共和公路大力加山至李家峡段、S201、S203相连接的内环;③以青海省东部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中西宁市外环线部分路段与平阿高速公路、阿李高速公路、临夏至共和高速公路、清关公路、民和至循化公路川口镇至大河家一级公路、享堂经岗子口至加定公路、天祝至至互助高速公路、互助至大通高速公路组成的外环;
三横:国道109线享堂至杨沟湾段,京藏高速公路马场垣至西宁段、临夏至共和公路大力加山至李家峡段;
四纵:门源西花店至同仁公路、加定至同仁公路、天祝至化隆公路、芦花至大力加山公路。
3.3.2 轨道交通
抓紧西宁经平安至乐都城市轻轨交通线的规划论证。初步设想是轨道交通近期以乐都县城为起点,经平安县城、西宁机场过市区,西至多巴;远期可拓展至民和县城;
3.3.3 铁路建设
规划期内落实上位规划,建成兰新第二双线(高铁)、规划论证西宁至成都铁路海东地区内的建设项目,建设西宁至成都铁路,途经平安、化隆、循化。
规划建设园区铁路货运专线两条:红崖子沟工业区至兰青铁路高寨火车转运站货运专线,长12公里;民和下川口工业集中区铁路货运专线长8.5公里。
3.3.4 航运建设
规划建设码头16座,渡口1座,航政楼2栋及通讯设备一批。
开辟水运线路4条,分别是:群科新区至公伯峡航线、群科新区至李家峡航线、公伯峡至积石镇。
3.3.5 航空建设
西宁曹家堡机场为国内4D级区域干线机场,规划对其进行扩建增能,结合其区位优势,逐步扩大其服务范围到西北五省,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力争开通至中亚的国际航班。
3.3.6交通枢纽规划
对海东地区“三条线”重点带交通枢纽规划如下表:
表3.2 交通枢纽规划
轨道交通站点 互助县城、乐都县城各设一个轨道交通站点
高铁站(兰新铁路二线) 规划在乐都县城设一高铁站
客运站点 一级客运站:规划在乐都县城建设海东客运站;
二级客运站:互助县威远镇、明和县川口镇、循化县积石镇、化隆群科新区、平安镇。
三级客源站:海东地区“三线”重点地带其余各乡镇
货运站 规划碾伯镇和曹家堡临空经济区为海东地区的货运中心。
互助县城和红崖子沟、明和县城、平安县城、化隆群科新区为县域货运中心
4.青海省海东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实践总结
海东市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较好的解决了规划区交通体系明显存在的“重轴线,轻网络”、“重城市、轻农村”“重区内、轻对外”和整体交通体系构建不完善、等级水平低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实践经验。
第一、确定“三线”综合交通整体发展策略为:提升轴线,完善网络。
第二、综合交通布局中,对外:主要考虑将强和西宁的联系,其次要考虑规划区和周边州、县的联系。
第三、轴线打造方面:规划轨道交通、高等级公路、建设铁路二线、提升现有公路形成复合型交通走廊。
第四、整体网络的形成方面:通过分等级的“点―轴”形式构建交通网路,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轨道交通连接、高速路、国道的连接、省道连接、县道的连接形成区域交通网络
第五、考虑环境因素、土地利用条件,路网规划中,尽量利用原有道路,进行升级改造,延伸,提高通达性。
第六、县乡道路的规划上,选取部分县乡道路做改造提升,对接主干道,提高“三线”交通走廊的辐射能力。
第七、在通道衔接方面:结合城镇等级布局和交通布局,规划不同等级的客、货运站。
5.结语
城乡交通一体化是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城镇体系的空间重构对城乡交通一体化提出诉求,城乡交通一体化又新的城乡空间结构给予支撑。城乡交通一体化有利于将城市化的成果辐射至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城乡交通一体化战略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对城乡交通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和研究。
由于城市和乡村两个主体的发展模式不同和长期“重城市、轻农村”思想的存在,城市和乡村的路网体系等级和层次完全不同。因此,在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中,必须整体考虑、统筹规划。重点解决好城际、城乡、乡际及市区这四大区域的交通问题。
第二,应重视城乡快速路的规划与建设。
快速交通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有效方式,通过快速路可以把各交通节点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系统的网络。这样既可以疏解中心城区的对外交通和过境交通,又能够解决城际间长距离出行,同时还缩短了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城市经济对乡村的辐射。
第三、应重视交通设施的一体化规划与建设。
交通设施应包括客运枢纽、货运枢纽、交通场站等,这些交通设施的布局是提高城乡综合交通运输效率的关键,应该实现分等级,分区域布局,全面覆盖城乡空间。
参考文献
[1] 钟彪,盛涌.基于系统协同论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分析[J].学海,2005,(4):96
一、济南市道路客运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在管理体制上,目前济南市道路客运这一块分别由市交通局和公用事业管理局两个部门管理。交通部门管理班车客运和旅游客运,公用部门管理公交客运,出租客运则由两个部门共管。按照市政府《济南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办法》的规定,以二环路为界,在市区内营运的由公用事业管理局管理,下属县和超出市区营运的由交通部门管理。这种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的延续。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这种体制对城乡道路客运事业发展的负作用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阻碍城市化步伐,不利于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目标的实现
按照城市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将以建设跨省域的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省会城市为目标,建设“一主三辅”、“一城四团”,形成主城—辅城—卫星城—中心镇—一般城镇的五级城镇体系。现代化的城市需要快捷流畅的旅客运输系统,这就必然要求城乡道路旅客运输的一体化,通过改革和调整,做好城乡道路客运的有效衔接与配合,使各种客运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人为分割的限制,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济南市目前这种基本以二环路为界,分别由两个部门管理的体制,割断了城乡客运的联系,影响了客运网络体系的形成。
2.削弱了政府调控能力,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为实现各自的管理职能,市交通局设运输管理处,市公用事业局设城市客运管理办公室。这种人为的分割管理,使得本来完全可以由一个部门、一班人马行使的职能由两家甚至多家行使,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各自为政,特别是审批职能的重复设置,给全市道路客运能力的总量控制带来很大麻烦。例如,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跨行公路的公交线路和车辆越来越多,由于这些线路很多与原经交通部门审批的线路大致相同,运力超出了实际需求,而有些冷辟线路则没有客车运营。目前,全市重复设置的市郊客运线路已达30余条,150余部车辆。这种管理体制,破坏了道路客运市场的整体性,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降低了行政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3.增加了客运经营者负担,损害了客运经营者利益
济南市出租客运由于多头管理,经营者在公用事业局和交通局两个部门重复审批、重复办证、重复培训、重复收费和重复审验的达83%以上,再加上公安部门的证件和收费,加重了经营者的负担,客运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经营者怨声载道。
4.不平等竞争严重破坏了道路客运的正常秩序
公交车辆以有财政补贴、不缴纳交通规费等低成本等优势,与班车客运企业展开不平等竞争。同一线路公交司乘人员与班车司乘人员互相围攻,有些还集体上访,社会反响强烈。例如,1999年10月,历城区客运公司投资200万元资金购置了8部中级客车开通了洪楼至遥墙专线。事隔不久,公交公司开通了K97路公交线路。这条线路与洪楼至遥墙专线90%以上重合,结果引发了双方的纠纷,形成多次上访,甚至动用公安干警维护秩序。
二、改革道路客运管理体制的总体构想和具体内容
目前,济南市道路客运管理体制现状,已远远落后于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的客观要求,迫切需要对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精简、统一和高效能原则,从方便群众出行,有利于城市化建设需要,使各种形式的客运合理分工,相互衔接,建立大交通管理体制,并体现以下几项主要原则。
一是建立大交通管理体制原则。目前,开放程度高,经济较发达以及具有改革示范作用的城市均建立了大交通管理体制。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亦应迅速建立这种体制。
二是精简、统一和高效能原则。新体制充分利用现有机构,不增加并逐步减少编制和人员;全市实行统一的政策法规和行政程序;建设快速运转的新的工作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三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则。新体制应适应济南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范围,使各种形式的客运方式合理分工,相互衔接,满足加快城市化发展以及城乡人民出行的需求。
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涵义
本文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是指统筹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逐步形成衔接紧密、运行高效的城乡公共客运服务体系,通过“制度趋同、差距缩小”,使城乡居民享有基本均等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其中,“衔接紧密、运行高效”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最基本要求;“制度趋同、差距缩小” 是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基本途径;“服务基本均等”是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目标,即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与城乡居民出行需求相适应。
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现状
随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深入开展,在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取得了一定进展。
1.站场资源共享。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省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共用的公交枢纽站55个,一般首末站227个,中途停靠站1025个。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共享站场,实现城乡公共交通零距离换乘。
2.公交下乡、农村客运进城。不完全统计,2008年广东省延伸至乡镇的公交线路124条,占统计数的12%,线路里程占线路总里程的7.6%。同时,农村客运进城,与城市公交线路重叠较为严重。
3.短途班线客运公交化、便捷化。部分地区在客流量大、沿途城镇密集的短途班线上,按照公交运行模式滚动发班、开行“公交化、便捷化”客运班车。2009年珠三角地区9个地市的城际公交化客运班线就有17条。
4.创新经营模式。部分经济较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级市或县级市(区)开始探索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组织”的创新经营模式。如深圳的全公交模式、东莞和中山的公交化经营模式、佛山南海的政府采购服务与企业经营模式、佛山禅城TC模式等。
影响广东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1.政策差异。城市公交在票价、用地、税收等方面均享受优惠政策;而目前没有法律法规将农村客运定位为公益性,农村客运没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2.规划障碍。受长期部门分治影响,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线网和运营体系。目前只有个别地市对城乡客运线网进行统一规划。
3.法规不衔接。如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对超载有不同规定,城市公交可以核定站立乘客,但农村客运不允许。
4.技术标准障碍。如城市道路与公路、城市公交站场与公路枢纽的技术标准不同,使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以统一。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的车辆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利于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管理。
5.投入不足。农村客运经济效益低、缺乏长效补贴与激励机制,缺乏融资能力,资金短缺严重。城市公交政府投入仍不足。虽然深圳等市政府实现了对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全政府投入模式,但大多数地市在城市公交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政府补助的枢纽站场仅占投资总额的36.68%。
6.地区发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区与非珠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深圳市城镇化率达100%;东莞、中山及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城镇化较高、农村道路建设好的地方,实现城市公交进农村;但城市化程度低的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仍有许多乡村不具备通行农村客运车辆的基本条件。
主要任务与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编制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围绕“衔接紧密”与“服务均等”,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农村城镇化水平与政府财力,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城乡公共交通路网、站场和线网等一体化规划。
2.加强城乡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城乡间断头路规划与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能力与技术等级,确保城乡道路连接顺畅。加快城乡综合运输枢纽和换乘场站建设,合理功能布局。
3.务实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线网一体化。(1)引导城市公交下乡与农村客运进城。合理确定停靠点,促进二者相互延伸。(2)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鼓励城镇化水平和居民出行频率较高的地区进行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逐步趋同城市公交服务。(3)探索创新的经营模式。如以特许经营为手段,以服务质量为诉求,围绕“公司化、片区化、网络化和规范化”,推行片区化经营。
(二)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强化对城乡客运公益性的认识,确立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同等的公益性定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统筹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领导责任,将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纳入到政府议事范畴,将扶持城乡客运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
2.建立跨部门、地区的沟通协调机制。构建由政府指导、交通部门牵头,发改委、公安、财政、规划、国土、建设、物价、税务和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跨部门协调和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交通发展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市际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及与两地城市公交的融合。
3.强化城乡公共交通规划地位、确保规划指引落实。确立城乡公共交通规划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地位,尤其是运输枢纽等节点规划,使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的指导作用落到实处。把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纳入地方各级城镇体系总体规划。由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土、财政等部门联合编制,确保城乡公共交通的土地、资金得到落实。
4.加强地方立法,统一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尽快出台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相关规章,建立健全城乡公交场站布局规范、农村公路安全通行农村客运车辆和城市公交车辆的技术标准,完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标准与经营行为规范,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与退出机制。
5.加大政府投入,实现财政投资、补贴政策一体化。整合现有财政资源,建立国家、省、城市(含县级城市)多级城乡公共交通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统一燃油补贴政策,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种补贴扶持政策,为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6.完善配套机制,促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通过完善城乡客运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财政补贴和补偿机制、定价机制、公共财政监管机制和手段,保证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构筑村镇布局网。通过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形成了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体系。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城郊的城中村、开发区的园中村改造。今后,将把城镇规划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按照乡镇企业向园区或功能区块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的原则,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并适度撤并行政村。
构筑城乡交通网。建设骨干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县乡道路硬化特别是山区道路建设为重点,推进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对城乡客运行业实施管理体制、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价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优待政策“八统一”,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
构筑城乡信息网。在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信息网络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宽带入户率,逐步实现社区、村居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工程,充分发挥数字农业网和各县区农村110呼叫中心的作用,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构筑城乡生态网。近年来,随着构筑城乡生态网工作的推进,绍兴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今后将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千里绿色林带工程,构筑自然生态体系;推进杭州湾南岸生态体系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加强水网生态空间的景观建设;推进农村排污管网建设和面源污染整治。
构筑城乡现代超市网。以“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为载体,着力建设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实行商品准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消费安全。今后,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继续推进农村超市网建设,构建全社会放心消费体系。
构筑城乡健康保障网。积极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力争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问题。加强城乡垃圾处理,全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网,进一步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城乡群众的卫生需求。
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使群众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病有所医。
构筑城乡教育文化网。通过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建立长效助学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措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以“东海明珠”工程、“文化示范乡镇”创建为载体,建设以县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文化设施,构建示范性、标志性、公益性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城市生态建设要求,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海西”为主题,以“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为方针,以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工程为重点,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扎实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不断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优美之区”。
二、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全力实施。统筹城乡绿化协调发展,按照“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要求和“三年绿化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加大“四绿”工程建设力度,掀起全区城乡绿化新,确保今年内全面完成全区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任务。
(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根据不同的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规划相应的建设内容。结合宜居城区建设、新农村建设、交通网建设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四绿”重点工程。
(三)生态优先,注重实效。规划建设以身边增绿、改善生态、优化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促进兴林富民,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四)造改并举,建管并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强化森林经营,及时改造现有低质低效林分,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加强现有森林资源保护,认真落实管护责任,巩固扩大造林绿化成果。
(五)政策引导,公众参与。制定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创新运行机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四绿”工程建设。
(六)各负其责,合力推进。在区绿化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各乡镇(街道)、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编制相关绿化规划,并组织实施,合力推进“四绿”工程建设。
三、重点工程
(一)绿色城市
1、目标要求: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加快绿化、美化、园林化建设,形成绿美相拥、森林环抱、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辉映、各具特色的绿地生态系统,提升绿化水平。目前全区建成区面积5777公顷,现有绿化覆盖面积2796.2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8.4%,建成区绿地率46.05%,人均公园绿地35.69平方米。各项指标居五城区之首。今年要实现我区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46.1%以上,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8.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35.8平方米以上。
2、建设任务:突出抓好平原地区、山区、开发区、军营、校园的绿化示范建设。今年创建绿色军营7个、绿色校园6个。
3、牵头单位:由区园林局、区农林水局牵头组织协调,区支前办、区外经贸局、区经济发展局、区建设局、区教育局等单位配合。
(二)绿色村镇
1、目标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以“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珍贵和优良乡土树种,以绿化促美化、绿化促文明、绿化促致富。今年内,全区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由现在的15%提高到18.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以上。
2、建设任务:加大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力度,在已经建成的国家级、乡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4个省级生态村的基础上,通过实施造林绿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恢复等措施,不断提高绿色村镇建设水平。力争今年上半年完成寿山乡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抓紧推进镇等乡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同时,大力推进村镇绿化,选择一批中心村和生态区位重要的村(社区),建设示范绿色村庄。今年计划创建绿色乡镇3个、绿色村庄40个,基本实现每个乡镇及绿色村庄都有1处以上的公园绿地。
3、牵头单位:绿色乡镇由区建设局牵头组织协调落实,绿色村庄由区农办牵头组织协调落实,各乡镇人民政府为主负责落实。
(三)绿色通道
1、目标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精神,以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和新一轮铁路建设为契机,着力提高公路、铁路交通主干线沿线绿化美化水平,新建高速公路两旁20~30米,铁路等交通干线道路两旁10~20米,县、乡道路沿线两旁3~5米以上范围内,有条件的地段全面建成沿线绿化带。铁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92.8%提高到95%以上,县乡道可绿化里程绿化率由67.1%提高到75%以上。
2、建设任务:以温福铁路、绕城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三环路,193、195县道,寿山石文化村、林阳寺等景区景点道路,以及鼓山风景区至鼓岭、至桂湖、通行政村公路等为重点,加大投入,开展道路沿线绿化,提升全区主要通道的绿化美化档次。
3、牵头单位:由区交通局牵头组织协调,落实绿化土地,实现绿化目标。
(四)绿色屏障
1、目标要求:
大力推进全区沿路(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主干线沿线一重山);环城(城区周边一重山)“三沿一环”的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积极营造混交林,优化林分结构,将沿路、环城森林打造成具有保持水土、减灾防灾、美化环境等多功能的绿色屏障。全区主要交通干线一重山和重点流域一重山宜林地的绿化程度达到100%,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补植改造面达到90%以上,主要江河和中型以上水库一重山的水土流失治理率提高到90%以上。
2、建设任务:完成“三沿一环”造林绿化面积0.2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19万亩。
3、牵头单位:由区农林水局牵头组织协调。
四、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
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是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的主体,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建设任务,组织协调、扎实推进“四绿”工程实施。
1、负责落实造林地、绿化苗木、资金、劳力等事宜。
2、对辖区内所属的道路、单位及社区绿化带进行拉网式检查,加强绿地的养护管理。
3、对辖区内需要更新、维护的绿化设施,及时整改修缮。
4、积极配合市、区绿化部门共同做好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建设的任务。
(二)区绿化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
1、区委组织部:负责把造林绿化目标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内容。
2、区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城乡绿化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林业、全民参与绿化的良好氛围。
3、区直机关党工委:牵头组织区直机关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四绿”植树活动。
4、区农办:牵头负责新农村建设,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工作,落实“绿色村庄”任务目标。
5、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将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纳入我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生态建设总体规划,在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6、区财政局:负责筹集“四绿”工程建设资金,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并加强资金监管。
7、区建设局:协调市规划局、市建设局,组织指导各乡镇所在地绿地规划和绿化工作,牵头做好“绿色乡镇”创建工作。
8、区园林局:承担区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牵头组织、指导“园林单位”、“园林小区”等创建工作,协调落实苗木及技术指导。
9、区交通局:负责编制公路绿色通道工程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管辖路界范围之内各类道路的绿化任务。
10、区农林水局:负责牵头实施绿色屏障建设。负责编制水库、渠道、堤坝、水电站等管辖范围内的造林绿化规划和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做好湖泊、水库一重山的造林绿化工作。负责指导不宜耕作的坡耕地造林和农场绿化,配合做好农田林网建设。
11、区教育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各类学校开展校园绿化、绿化科普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12、区支前办:牵头协调驻区部队和武警部队积极支持地方城乡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工作,搞好营区绿化。
13、区外经贸局:牵头协调开发区绿化工作。
14、区经济发展局:负责有关厂矿、企业绿化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落实绿化厂矿、企业绿化目标任务。
15、区监察局(区效能办):负责开展城乡绿化监察、部门绩效评估和效能考核。
16、区科技局:加大城乡绿化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水平,加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科研开发和成果推广。
17、区国土资源局:负责编制矿山植被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
18、区文明办:负责指导创建文明单位机关的绿化美化工作。
19、区卫生局:负责全区医院、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绿化美化。
20、区环保局:牵头负责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
21、区人事局:提供造林绿化人才支撑,与有关部门联合表彰城乡绿化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22、区广电局: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多形式宣传报道城乡绿化工作。
23、区总工会:发动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地方造林绿化工作。
24、团区委:发动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开展“保护母亲河”植绿行动、种植“青年林”等活动。
25、区妇联:发动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双学双比”、创建“巾帼绿色家园”、建设“三八绿色工程”等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区绿化委员会领导挂帅,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的建设开展。
(二)保障苗木供应
充足的优质苗木是保障工程建设成效的基础。要根据“四绿”工程的特点,分别选择绿化苗木,以乡土树种为主,辅以外来树种,尽量多用开花植物、彩叶树种,提高绿化档次、丰富绿化景观。区园林、农林水部门要按照建设需要,抓好绿化大苗的生产供应,要做到“常年备苗、常年供应”,保障绿化工程建设顺利推进。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绿化苗木补助资金。
(三)鼓励社会造林
创新义务植树的方式,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和林地绿地认建认养活动,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开展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美化,鼓励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阳台绿化,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创新社会造林的激励机制,确保业主投资造林的收益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林农兴林致富的积极性。
(四)坚持依法兴绿
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公路法》、《铁路法》、《水土保持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对新建、扩建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新城区绿地率30.1%、旧城区绿地率25%的指标留足配套绿化用地,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地、绿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城乡绿化成果。
(五)健全奖惩制度
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纳入各级各部门任期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今年重点考核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应定期向区政府和区绿化委员会上报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实施情况。区委、区政府将适时组织检查并召开汇报会听取开展情况汇报。区监察局、区效能办要组织开展专项监察(督查),推动工作落实。各牵头单位要制定考评方案,及时对“四绿”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考评,并将结果上报区绿化委员会。年底,区绿化委员会对工作开展好、成绩突出的单位和部门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效果较差的单位和部门将进行通报批评并问责。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314”总体部署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宜居的决定》,以“安全稳定夯基、交通水利活乡、柑橘牛羊富民”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以优化居住空间布局为核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城乡居民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工程。
(二)总体目标
到2012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文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总体目标。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的同时,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一)认真编制城乡规划。要编制好产业规划、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生态规划,实施四规叠合,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进一步优化集镇空间,合理确定集镇建筑风格。科学优化布局公园、广场、道路、科技文化体育场所、住宅小区等。集镇规划注重新旧建筑协调、树木花草共融共存。
(二)重点发展农村巴渝新居建设。在继续完善城镇规划的同时,加快实施农村康居工程,结合土地规划的调整,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实施农房改造,大力推广《重庆市巴渝新农村居民通用图集》,农村新建房屋中“巴渝新居”推广率达到60%。结合库区生态屏障区建设,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建设村级垃圾运输点,实施房前屋后净化、庭院绿化和道路绿化,加快我镇新农村康居村建设步伐。
(三)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完善城乡道路改造、绿化,在实现区域内100%乡村公路畅通的同时做好管护,加大对村级道路建设,在年实现全乡村级道路100%通达。新建一座公共汽车站,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各种交通方式快速、便捷。
(四)统筹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建设农贸市场1处。加大集镇及农村人行便道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清洁节源工程,切实加大水源地保护,整乡推进人饮工程,全面实施场镇自来水内网改造,整治病险塘、堰,推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健全乡、村医疗网络,完善医疗卫生配套设施。
三、构建绿色环保生态环境
(一)加快生态乡建设。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治理、饮水源保护,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建设集镇垃圾收集点和转运站,强化农村垃圾转运管理,建设集镇简易污水处理设施。
(二)实施森林工程。推进集镇森林工程、通道森林工程、农村森林建设,拟定新造林17000亩,以“绿廊”和“绿脉”通道建设为构架,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道路林网。
(三)美化市容市貌。大力整治集镇市容市貌。完善市政配套设施,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规范户外标志,拆除一批乱搭滥建违章建筑,规范道路、市场标志。
(四)加快农民新村建设。加大佛手村农民新村建设力度,严格要求,建设成风貌优美、环境和谐的农民新村。完全实现“六通”和“六有“。
四、建设宜居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宜居,符合城乡统筹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是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不仅要实现“居者有其屋”,拥有碧水、蓝天、绿地的人居环境;更要打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最适宜人们生活、就业的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快城镇与农村资源共用,设施共建、信息共享的城乡协调发展。各村(居)务必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建设宜居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领导,统一部署。为扎实推进宜居建设工作,成立乡“宜居”建设领导小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部门凝心聚气、齐抓共管。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转作风、树形象、优环境、促发展的突破口,以创建“三城一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生态县)活动为载体,按照“花园城市,优美乡村,城乡一体,产业跟进”的总体思路和“党政主导,全员跟进,全民参与”的要求,举县一致,强力推进,全面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优化”工程(以下简称“五化”),使全县城乡环境卫生面貌逐步得到根本改变,环境质量和对外形象迅速提升,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幸福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着力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农民素质,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全县国、省、县、乡道路、机关、企事业单位、镇、村进行高标准园林式绿化,增加绿量和景观,建设森林;彻底消除城乡环境“脏、乱、差”,使全县城镇、道路、乡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干净整洁,创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县和全国文明县城,建设幸福;对全县道路沿线、出入口、重要交通节点,设计建设园林景观和体现民俗风情的文化墙、雕塑等,使全县路路有景观、村村有景点,建成全县大公园;对县城、太白山旅游产业新区和各镇、各村组进行高标准、大手笔美化亮化,提升城镇、村组环境的品位和档次,形成城乡一体大景区;全面优化城乡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城乡生活质量,树立良好对外形象。努力把打造成为山清水秀地干净、宜居宜商宜创业的全国统筹城乡示范区。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始终把便民利民、服务群众、富裕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群众意愿,贴近群众需求,满足群众需要,维护群众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
依法行政,稳妥推进。严格依照《城乡规划法》、《公路法》、《省城镇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办事,讲究策略、注意方法,既要依法按程序办事,又要做到文明执法,实现整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围绕“五化”目标,以及城乡卫生、秩序、容貌等重点环节,打造一批整治示范亮点,形成一批新的产业业态,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标本兼治。把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生态建设与提高素质、改善环境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开展。
广泛发动,全民参与。充分发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现代文明意识,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二、重点任务及职责划分
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按照“五化”要求,从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以县城区、道路、镇区、村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优化城乡发展环境:
(一)彻底整治县城区环境
1、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维修更换破损果皮箱、垃圾箱,确保“三街九巷”、县城出入口(渭河收费站片区、东转盘等)整洁干净,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运”;严格文明执法,整治街巷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越店经营、马路市场、明锅亮灶,监督沿街门店落实“门前四包”制度;拆除破旧广告牌、清理野广告;对城区进行高标准园林式绿化,加强对绿化池、绿化带、养植箱、广场绿地的养护管理,不断提升绿化档次和水平;加强主干街道公厕管理,新建五星级公厕5—10座;新建县城区移动式垃圾中转站4个,新建环卫车辆、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停放场、建筑垃圾倾倒场各1个。
2、按照县城区“一街一产业、一路一景观”的要求,积极实施美化亮化工程,聘请专业公司设计县城区城市风格,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统一改造沿街门店、单位外观,特别是提升夜景亮化档次,实现建筑立面装饰美感,形成鲜明的城市色彩基调;对“三街九路”人行道地砖、道沿石松动、破损及黄土路段进行修补和铺设,确保路面平整美观;规范管理建筑工地,督促建设单位硬化建设现场出入口道路,按要求设置施工现场围挡,确保建筑工地管理规范、干净卫生;加强对张载广场、中心广场、城西休闲广场等游园广场的管理,确保环境干净整洁、公用设施齐全;规划建设粪便无害化处理厂1个;抓好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各项工作,确保达标验收。
3、整治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卫生,集中治理东关村、西关村、平阳街西延伸段、新庄段、西宝南线红东段、三寨段、任白庄段、王家庄段的“三堆”、“三乱”等问题,确保彻底整治到位。
4、做好流浪人员的收容遣送工作,杜绝流浪人员在县城区滞留;抓好县城区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做好低保人员、困难户等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争取工作,将农村弱势困难群体优先纳入保洁员队伍。
5、加强全县主干道路管理监控,落实联防措施,建立城区治安联防巡逻网络化管理机制,为广大市民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强化县城区车辆管理,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合理划定停车位,彻底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放乱。
6、依法规范和管理各类市场经营秩序,彻底整治市场垃圾乱倒、污水乱排、摊位乱摆、违章搭建等现象;依法查处侵权和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管理,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
7、加强对汽车客运站的管理,确保站内外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车辆摆放有序;加大对营运车辆管理,禁止站外停放、拉客现象,提高营运服务质量。
8、抓好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学校、文明社区的创建工作。
9、督促各医疗机构建立废弃物收集中转站和焚烧炉,做好废弃物处理;督促爱卫办抓好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各项工作,确保达标验收。
10、合理布局并整顿废品收购站,杜绝乱堆乱放,确保场所内外整洁有序,并对场所周围进行绿化美化;配合抓好规模以上企业的综合整治暨节能减排工作,促进企业实现良性发展。
11、加强对现有企业排污情况的日常监管,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限期进行整改,确保污染减排任务全面落实;引导和推动一批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实力较强的镇、村率先实施生态镇、生态村创建,推动全县农村环保工作全面开展;抓好国家生态县创建工作,确保达标验收。
12、抓好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院内外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改善办公条件,确保办公场所干净整洁、美观有序。
(二)彻底整治道路环境
1、将辖区国、省、县、乡道路两侧10米范围内的破旧房屋、残垣断壁、废旧物资收购站、“三堆”等进行全面拆除或清理,特别是要整治太白山、红河谷旅游区主干道、法汤路、河营路两侧的“三堆”;组织实施辖区国、省、县道路两侧绿化用地置换工作;按照绿化方案,组织实施辖区乡村道路两侧的绿化栽植工作;抓好辖区道路沿线界内和界外绿化带的日常管护、卫生保洁等工作;做好辖区道路沿线各村庄的“五化”工作;对道路两侧无法拆除的建筑物等区域进行统一改造装饰,或修建遮挡文化墙,变陋为美;在辖区主干道路两侧合理布设休闲文化设施。
2、做好国、省、县、乡道路界外的绿化规划设计工作;做好重点路段的苗木准备、苗木栽植(专业工程施工)及日常巡查工作。
3、严格公路两侧建筑控制的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通告、发放资料等形式,在国、省、县道路沿线村庄宣传,督促相关单位、个人限期拆除道路两侧违章建筑;做好国、省、县道路界内的绿化及日常巡查工作;组织养路工对县道破损路面进行修补,并做好路面保洁工作;在主干道路沿线两侧合理布局建设标准化公厕;提升全县道路建设规划水平,按照便民、安全、美观、大方的要求,统一设计模式,在全县主干道路界外10米范围内建设高档次的候车亭;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两年内开通全县所有通村客运车辆,建立起城乡公交客运网络体系;将主干道与各村结点处道路全部硬化到位。
(三)彻底整治镇区环境
1、及时清理镇区各类垃圾,整治街道乱堆乱放、乱摆乱停、乱写乱挂、明锅亮灶等现象;建设标准化集贸市场,实行划行入市、规范经营,保持镇容镇貌干净整洁;建设标准化公厕至少1座;加强绿化工作,做好树木栽植、补植、管护工作;结合当地民俗特色,统一改造装饰沿街门店、单位外观,添置亮化灯、霓虹灯等亮化设施,提升镇区形象;在镇区主要入口处新建休闲游园。
2、以省上支持的100个重点镇建设为契机,突出抓好太白山旅游区、常兴镇的“五化”工作,努力形成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新亮点。
(四)彻底整治村组环境
1、组织和发动广大群众,以“三口”(村口、路口、农户门口)、村组街巷为重点,积极实施“六清”(清理粪堆、土堆、垃圾堆、柴堆、草堆、杂物堆),整治“四乱”(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倒乱扔、乱堆乱放),加快“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实现“三净”(村组道路净、农户庭院净、村容村貌净);组织实施辖区各村的树木栽植、照明设施建设等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在辖区各村新建休闲游园1处;按照创国卫要求,横渠镇创建成省级卫生镇,首善镇创建成省级卫生村4个,首善镇、金渠镇、营头镇各创建成改厕示范村2个。
2、抓好“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亮点。
3、做好国、省、县、乡道路两侧村庄绿化美化的指导工作;指导全县新农村晋星创建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形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亮点。
4、抓好镇域内的美化工作,聘请专业公司逐路、逐村进行规划设计,民居设计改造要融合地域和民俗文化,外观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达到风格一致、色彩协调、大方美观的要求。
(五)全面优化城乡环境
在实施上述四个方面整治重点任务的基础上,围绕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示范区,以“处处见景、处处见绿、产业跟进”为目标,全面提升优化城乡发展环境和产业环境。
1、结合镇域特色、民俗风情、产业基础,努力将各镇打造成为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示范样板的花园乡镇、秀美乡村。
2、对全县城乡整体规划进行优化提升,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城乡体系,统筹城乡人口布局、产业布局、生态布局,形成重点突出、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发展模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3、负责扶贫项目的跟踪调查、项目资金的追踪管理和项目实施后的效益督查工作;帮助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五年内将全县茅草房、土坯房等居住条件艰苦的农户全部搬迁。
4、抓好全县城乡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政权建设;做好全县行政区划、地名管理及行政区域界线的管理和调整工作;做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移民搬迁、安居工程、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生活无着落人员救助等工作。
5、把全县“九纵五横”主干道路纳入路网智能化管理,安装监控视频,实现全天候、全区域监控;做好县城区社会治安工作,强化昼夜巡逻防控,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努力为市民创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治安环境。
6、抓好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各项工作,按照整改要求,落实好“门前四包”责任制、集中整治五小门店等,彻底整改存在问题,确保创建一举达标。同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7、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整合传统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环节,五年内建立起全县覆盖城乡的大流通体系,努力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
8、依法规范管理国土资源,规范土地利用秩序。不断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彻底消除乱批乱划宅基地等现象。
9、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县标准要求,抓好污染减排,环境安全,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生态镇、生态村、最美乡村等工作,使全县城乡生态面貌得到大幅提升。
10、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比例、秸秆综合利用率、化肥施用强度等。
11、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保护饮用水源,治理水土流失;抓好全县水系治理,确保各河流水质达标、水系绿化到位。
12、积极争取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城乡环卫保洁用工问题;配合做好“五包促五化”包抓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13、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宣传教育工作,逐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形成文明卫生习惯。
14、做好旅游区、重点镇的“五化”工作,努力成为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示范样板,带动旅游业大发展和全县其它镇的发展。
15、加强干部人事管理,严格考核奖惩,促进干部作风大转变,干部素质大提升,干部队伍大优化;抓好“五包促五化”工作,努力在全国打造模式,提高对外知名度。
三、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
(一)建立层次分明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各级主体责任,各镇党委书记、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是镇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责任人,认真抓好辖区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镇容镇貌、村容村貌。各镇镇长、各行政村村委会主任是镇村规划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镇村布局规划既要遵循《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也要体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性。县城区的布局规划、“五化”等工作由相关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负责,根据《城乡规划法》、《省城镇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部门职能,强力推进县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推行“五包促五化”工作机制,包抓责任分解落实到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一包五年不变,使每个包抓人员成为包抓镇、村、组的“环境综合整治督查员、稳定调解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产业发展服务员、政策方针监督员”。新成立的生态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各级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巡查、指导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将道路两侧绿化带的日常管护、卫生保洁任务落实到各镇、村、组。县政府与各镇、相关部门签订年度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推动整治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二)大力提升环卫硬件设施水平。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县上统一为各村民小组至少配备1辆垃圾收集车,并以每10户村民为单位配备1个垃圾桶(箱)。要结合村庄布局及村民居住情况,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杜绝污染”的要求,各镇政府所在村要建设1个5—10亩的垃圾填埋场,各村民小组要建设1个1—2亩的垃圾填埋场,村民小组无条件建设的,村委会要统一建设1个3—5亩的垃圾填埋场。镇、村、组要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垃圾填埋场,其租地等所需资金由县财政统筹解决。
(三)建立规范的垃圾处理模式。在镇村垃圾处理方式上,镇区(县城区)要按照“户存放、站(小区、社区)收集、镇拉运处理、县监管”的模式,集中打扫,全天保洁,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日运”。各村组要按照“户存放、组收集、村拉运处理、镇监管”的模式,坚持每日早晚各打扫一次,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日运”。
(四)建立健全村组保洁员队伍。切实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以每50户村民为单位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为村组足额配备保洁员。保洁员原则必须从城乡低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中聘用。保洁员工资通过城乡低保、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方式解决,并建立保洁员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和困难帮扶制度。
(五)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结合生态镇、生态村和最美乡村创建等活动,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并被评为生态镇、生态村、最美乡村的镇和村,县上将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每年年底县委、县政府将从全县各级保洁队伍中评选100名优秀保洁员进行表彰奖励。在全县上下开展“文明农户(居民)”评选活动,对常年注重环境卫生,积极主动将自家房前屋后清扫干净的农户(居民),县上将按100元/年的标准进行奖励,并按季进行考核兑现。
(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县住建局、林业局、环保局、市容园林管理局、农工部、文明办、督查督办室、考核办等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承担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制定本单位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拿出相关的配套办法,保证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各镇和各行政村也要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卫生保洁制度、保洁人员管理制度、保洁车辆使用制度和垃圾填埋场管理制度等,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迈进。
四、时间安排
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总体用5年时间,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开展大整治。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五化”工作,全力建设森林。具体分为四个步骤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突击整治阶段。本阶段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大清扫、大清理、大拆除”活动。各镇要彻底拆除辖区国、省、县、乡道路两侧影响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的废弃房屋、残垣断壁、“三堆”等,基本消除镇村环境面貌“脏、乱、差”现象。市容园林管理局要加大对县城区的垃圾清理力度,基本消除“三街九路”、卫生死角的各类垃圾。县城区、主干道路沿线、镇村环境面貌要达到“五净”(路面净、边角净、人行道净、绿地净、设施净)、“四无”(无垃圾堆放、无果皮纸屑、无砖头瓦块、无积水),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初见成效,面貌发生大变化。
第二阶段:推进深化阶段。本阶段集中开展城乡环境“大绿化、大净化”活动。各镇要将辖区国、省、县、乡道路两侧绿化用地置换到位。林业局要完成国、省、县、乡道路界外绿化规划设计工作,并抓住秋冬季有利时机,重点绿化西宝高速、西宝南线、姜眉公路、关环线、河营路、槐汤路等6条路段,年底前要至少完成3条重点路段的绿化栽植工作。镇、村、组三级要完成垃圾填埋场的扩建、新建工作。县城区、镇、村、组的保洁员、垃圾收集车、垃圾桶(箱)等配备到位。各镇、市容园林管理局要彻底消除影响镇容镇貌、村容村貌、市容市貌的各类“顽疾”,到年底,全县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阶段。本阶段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美化、亮化工程,使全县城乡“五化”取得显著成效。农工部要指导相关镇完成国、省、县、乡道路两侧村庄绿化美化方案,做好重点区段两侧村庄的美化工作。各镇要将辖区国、省、县、乡道路两侧视线范围内的村庄统一改造装饰美化到位,完成镇区特别是重点镇镇区的美化亮化工作,并将各村组的环境卫生彻底整治到位。住建局、市容园林管理局要全面完成县城区的美化、亮化工作,沿街门店和单位外观的粉饰,牌匾标识和户外广告的统一,亮化灯和霓虹灯的安装等要全部到位。春节后,全县上下共同参与,利用2—3个月时间,全面完成规划道路两侧树木栽植工作,全力建设森林。全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范化、常态化,全县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四阶段:整改验收阶段。本阶段将对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整改验收。各镇、各部门要认真搞好自查,对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主动搞好整改。县卫生局、住建局、环保局、文明办要对“三城一县”创建工作进行“回头望”,做好迎接验收相关准备工作。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县环保、文明办、农工部、考核办、督查督办室等部门,对各镇、各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对达不到工作标准和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并将检查验收结果通报全县。
第二步:实施大提升。对照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生态县和全国文明县城标准要求,逐条逐项、保质保量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创建成功。强化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提升人民的“精气神”,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安居乐业的幸福,把全县建成一个大景区,力争进入全省十强县。
第三步:跟进大产业。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与产业跟进高度统一,巩固扩大“三城一县”创建成果。通过跟进和培育文化、旅游、餐饮、物流等相关产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高标准建成“处处是公园、处处是花园、处处是景点”的山水田园风光,实现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争取进入西部百强县。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环保局、文明办、农工部、林业局、市容园林管理局、卫生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四名回县待安置原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推进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负责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牵头抓总、协调检查、“五包促五化”落实等工作,同时下设督查联络工作组,负责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信息收集整理、联络衔接、督查检查、情况通报等工作。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整治工作的重要性,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应方案,安排专人负责,采取强力措施,确保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二)广泛宣传教育。县整治办和各镇、各有关部门要集中一段时间,采取组装宣传车、悬挂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整治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和措施。县电视台、信息咨询中心要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开辟专版专栏,加大对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对“脏、乱、差”现象坚决予以曝光,引导群众树立清洁意识、养成卫生习惯,形成“爱我家园、人人有责”、“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经费保障。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财力支持,为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足额列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各镇、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多元化投入、多渠道筹资的思路,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整合“文明家园”、“最美乡村”、“生态镇”、“生态村”、“新农村建设”、重点镇建设等方面资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纳民间资金等多种形式,捆绑使用各类资金,保证整治活动正常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