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年厌学心理咨询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24-0007-04
学生厌学正逐渐成为世界教育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共同难题。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均在坚持不懈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与方法。从影响厌学学生心理成长的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入手,探讨心理辅导的具体操作,这是一种尝试与创新。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1979年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行为系统环境中,该系统可分为四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划分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也就是说,影响青少年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因素,还有各种社会因素,如文化、网络等,但家庭、学校、同学或同伴等在青少年的成长初期,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只要我们能为青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其他的社会负面影响应该都能在家长、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被降到最低。
一、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生活的周围环境虽不会最终决定一个人的发展,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既可能成为资源,也可能成为冲突和压力的来源。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是旨在通过家庭成员、教师以及同伴和儿童自身的共同努力,形成具有良好情感氛围的积极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安全、身心自由健康发展的和谐组织系统,从而消除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环境因素,减少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发生的可能性,使儿童健康快乐地学习和发展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笔者结合厌学学生的实际,认为辅导操作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辅导教师,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和亲师关系
尽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共同努力,但从根本上说,它主要取决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擅用赞扬。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也是一个人保持愉悦心境和旺盛工作热情的需要。”厌学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尤其强烈,真诚的赞扬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它是人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得到赞扬后人们就会信心倍增,并且还会爱屋及乌,会喜爱赞扬他的人,喜爱给他带来赞扬的那件事。难怪大文豪马克·吐温会感慨: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一个月。其次,还要给予厌学学生合理的期望,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然,教师自身人格的完善也是必要的。一般而言,青少年喜欢和善、耐心、公平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脾气坏的教师。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教出的学生更乐于助人,他们也更易成为青少年的行为榜样(P.H.Mussen,1981)。另外一项研究表明,热情与容许对于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青少年有良好影响。总之,要促成亲密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需要研究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要尊重学生,进行亲情化的教育;要欣赏学生,施行激励性的教育;要信任学生,奉行宽容性的教育。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主动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以促进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校通”网络被许多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平台,但有许多学校的这个机制仍处于形式状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成为了主要的话题。这样,势必使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家长因碍于面子,主动放弃与老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应学会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也许学习成绩不突出,但一定有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闪光点。其次,教师应利用家校沟通平台,主动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既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也关注其身心状况与品行发展;既有家校之间关于青少年情况的交流,也有亲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亲师关系。
(二)辅导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和亲师关系
青少年儿童讨厌学习,产生厌学行为,这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厌学儿童基本都是在专制型、忽视型或者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决定儿童主要的个性品质,家庭教育不良是造成儿童品行缺陷的重要原因。我国心理学者从“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教育”七个维度调查440名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母亲的基本教育方式在“成就要求”和“溺爱”两个维度得分较高,在“民主”和“忽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说明家长希望孩子成才的要求已达较高程度;过分关心孩子,迁就依从孩子过分要求的溺爱倾向较为突出。儿童年龄对母亲的教育方式有一定影响,母亲对儿童的惩罚与成就要求随儿童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要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就必须纠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期望,转变自身的不良教养方式。不管工作多忙,父母都应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倾听他们的内心,加强情感交流。权威型养育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最费时费力的方式,但是也是最有效的养育方式。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但随着孩子步入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努力去为青少年学生营造和谐的微生态系统环境。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很不够。笔者深切体会到,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会影响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又往往会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效能;亲师关系的融洽与否也会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程度,最终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亲师关系的融洽程度也往往会影响儿童青少年被教师关心与关注的程度。所以以“助人自助”为己任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在此时完全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厌学学生的老师和家长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厌学学生的辅导和矫正工作中来,家校联合,促进良好亲师关系的建立。
(三)辅导同伴,形成团结友爱的同伴关系
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的增强,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同伴交往成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因。同伴既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又是儿童评定自己行为的参照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逐渐超过与成人交往的时间,对同伴的依恋显著增强,儿童更愿意以同辈群体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愿意采取成人为他们制定的行为准则。可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同辈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小学儿童选择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同质性和趋上性的特点,他们喜欢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作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和在班集体中地位高低的标准。每个青少年儿童都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在班级中遭嫌弃和孤立的儿童成为了班集体中处境不利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来进行推动,如通过“我来帮帮你”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友善地对待他人,学会真诚地帮助别人;也可以借班会课的契机,进行启发引导;或是通过教师对厌学学生的关心行为来对班级其他学生产生示范影响,让厌学学生感受到来自群体的温暖,找到归属感。
(四)辅导学生本人,进行矫正转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厌学学生的辅导最终还得落实到当事人身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1.辅导心理,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厌学心理的产生不仅会影响青少年儿童的学业进步,程度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运用专门的技术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厌学学生一般都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注意力不能集中,经常开小差,没有良好的听课习惯;作业拖拉,书写不整洁,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上课打瞌睡,课后精神十足,没有良好的作息习惯等。行为主义咨询理论认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同样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厌学学生所出现的异常行为完全可以借助行为疗法来加以矫正。如代币法对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就相当有效。代币可以是小红旗、带有分值的小卡片等许多形式,辅导者(可以是专职辅导者,也可以是学校老师或家长)用代币作为奖励,强化小学生的正向行为,然后小学生可以用获得的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心理辅导,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学习习惯,科学地安排、组织学习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的压力。这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是很重要的一环。
2. 补习功课,教会学习方法,缩小学习差距
在学校情境中,厌学群体中大多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厌学程度深的也一般是学习跟不上的孩子。因为学习跟不上,学习成绩不好,求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心理必然会产生。所以说厌学心理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可以矫正的。其中,补习落下的功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某些情况下,提高学习动机最适宜的方式,是把学习辅导的重点放在认知而非动机方面,依靠优良的学业成就来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时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厌学学生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循序渐进地进行。因为学科知识体系是逐层推进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我们才能够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包括学习计划与步骤的制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知识记忆的方法、辞典与参考书籍的利用方式、复习预习的方法、考试和答题的对策等。根据笔者与合作者的长期调研发现,大多数厌学学生都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让他们真正学会了学习,学习成绩才会稳步提升。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缩小了,厌学学生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厌学情绪才会逐步缓解。
3.训练自信,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
学校心理学家德夏姆(Decharms,R.)认为学习的主体性在于自我,自我的行为和自我所选择的目标是决定自我发展方向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特征,对自己的能力、智力、性格特长有所认知。厌学学生对学业和学校生活产生的反感、厌倦甚至背叛、逃离,是他们在学校里多次遭受失败体验后,为了自尊心免遭进一步威胁的具体表现。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志向、经验和日积月累的成功哺育而成的。困难和挫折固然可以激励人的意志,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来说,成功更能激发其向上的愿望。所以对于厌学心理的矫正,必须训练自信,以改善自我认知,提高学习动能。对于厌学学生自信心的训练,首先可以运用埃里斯(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然后再进行成就动机训练、归因训练,引导学生在教师、家长、同伴等共同营造的和谐微生态环境中,不断肯定自己的进步,使自己的学习动机维持在合理恰当的水平上。
二、微生态系统视野下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厌学学生心理辅导操作技术的介绍,我们应该不难发现,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其实是集合作式咨询、人本主义咨询、行为治疗、认知治疗和生态系统治疗优势于一体的一种心理辅导模式。相比于其他单一的心理辅导模式来说,笔者认为其有如下优势。
(一)能发挥心理辅导者熟悉微系统环境的优势
对于学校心理辅导者来说,微系统环境是其最为熟悉的。从个体成长发展的历程来看,个体最初发展的是与父母以及抚养人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自接触学校情境之后,先是有了与老师之间的纵向人际交往,然后随着班级、团队组织的建立,与同伴之间的横向人际才得以发展。父母、老师、同伴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这是个体直接体验着的环境。同时,微系统环境也是学校心理辅导者的主要职业工作空间,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学校教育活动为背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被援助者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也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不仅关注青少年学生的学习、适应、人格成长等中心问题,而且关注与学校教育相关联的父母教养方式、教育问题以及教师心理健康、教学心理等问题。此外,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也是在微系统水平上进行的,例如对于家庭中儿童与母亲的谈话和家庭言语的关系,或者学校中儿童的悦群性与其攻击性之间的关系等。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促成了学校心理辅导者在学校心理辅导活动中能充分利用以上优势,以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实效性。
(二)能发挥多种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优势
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形形,有精神分析法、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运用上述技术和方法时,由于各人学识和经验不同,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对技法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果心理辅导工作者把自己固定在某一理论流派中,把自己所依据的咨询、辅导的技术模式绝对化,无限地夸大其作用,认识不到每一种心理咨询技术都有其局限性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每种心理咨询技术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会相互影响,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面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如想单纯依靠某种特定的理论、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快刀斩乱麻”,是不够的。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倡导综合地掌握、使用各种学校心理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并且从发展的观点来把握它们。心理辅导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某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对哪一种具有心理问题的人适用、最有效果,而且要了解这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的界限是什么以及支持它的实践成果有哪些,有无发展的可能性。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各种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优势,同时也能促进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心理辅导以系统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注重以整体和系统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个体与其周围的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进行。关注辅导系统中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和方位来讨论系统中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而不仅仅集中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既将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导背景,也将其作为辅导的对象。学校心理辅导者让对儿童有重要影响的父母和教师都参与到辅导过程中,构成一个辅导的系统,共同为辅导过程提供各种信息,从而有助于儿童问题的解决。辅导不是一种孤立的形式,合作不仅局限于辅导者与学生之间,还涉及辅导者与父母、辅导者与教师、父母与教师之间,并力图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父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这种辅导模式中受益。
家校合作是当今教育界的一个趋势,本文提出的辅导模式符合这一趋势,能推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改善家校合作。通过交流与沟通,会让家长使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会花更多时间与子女相处,从而有利于亲子关系的改善。教师也能从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辅导活动中获益,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会心教学研究”——和谐微生态系统视野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滚]C/2009/01/08)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1]沈永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会心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2]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3.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3.
瞿卫平,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海南天涯心理学应用研究所心理咨询师、12355海南省青少年服务台志愿者、私人心理顾问讲师、海南省妇联应邀心理专家。擅长: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课程,包含个人咨询和团体咨询。
小凡是男孩,今年9岁,上三年级。自幼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强,学习好,平时还爱看电脑上的动画类节目,人际交往很好,常常做武术等运动。最近小凡老是拖拉做作业,而且生气不肯上学了,小凡妈妈只好向12355电话求助,希望通过咨询了解小凡到底怎么了。
原来小凡的家是在海口,而小凡爸爸是在外地工作,所以小凡妈妈一个人带着他生活。因为是将近30岁才生了小凡,小凡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在他3岁多时就带他上各种辅导班课程,如钢琴画画等,自从上了一年级后到现在,小凡妈觉得他每天晚上做作业时很是偷懒拖拉,不能较主动、积极、快速地把作用写完,她心里急得冒火,常常是连催带嚷带喊的,催促小凡快些把作业做完。可是任凭妈妈怎么着急,小凡就是改不了坏毛病,有时声称不上学了,有一次用电风扇对着自己吹,后来果然把自己吹感冒不去上学。爸爸回家时小凡对爸爸说妈妈的嗓门太大了,太厉害,要求爸爸:不要这个妈妈,再找一个好妈妈。为此,小凡妈妈只好叹气。
海南团省委12355心理热线的心理咨询师瞿卫平接待了小凡和他妈妈,为他们做了四次心理咨询。开始时由小凡妈妈来介绍小凡厌学的情况,通过收集资料,瞿老师发现小凡妈妈所描述的情况与现实情况有差距,表现在:1、小凡的学习成绩很好,一般都在90多分;2、小凡对妈妈抵触情绪大,有时说话爱理不睬的。第一次咨询中,小凡妈妈语言略显激动,进到咨询室里第一句话就说:这么大的孩子了,他必须为自己的作业负责的!接着赘述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又要工作又要管孩子,如何如何辛苦,以及孩子如何调皮不好管理。特别担心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出现厌学、辍学、网络成瘾等情况。
瞿老师问小凡妈妈:你对你的这一份担心,从分值上给出0―100分,100分最担心,你试着打多少分呢?小凡妈妈立刻说:起码打90分以上。停顿两三秒,忽然笑了,觉得自己真的很焦虑。因为它只是担心,而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她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瞿老师接着问:孩子必须为自己的作业负责,必须能按时完成作业,那么,小凡完成了没有?
“完成了。但是写一会儿玩一会儿。”
瞿老师又问:你是不是希望他“尽快地”完成?
“是的,他写字慢,老拖拉。写一会儿,看会儿电视或者玩一会儿才接着写,有时拖了很晚才急急忙忙写完。”
“有没有没做完的时候?”
“基本做完了,有一次没做完被老师批评了。”
“在课堂上写字快还是慢呢?”
“老师说挺快的。”
“那么他回来之前做什么?”
小凡妈妈张大了眼睛望着咨询师:“在学校啊!”
“那么就是说他之前在学校已经学了很久了。”
“是的。我要他养成习惯,回到家就把布置的作业赶快写完,然后再去吃饭,然后给点时间玩电脑或者看电视节目。”
“而孩子没有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好,你就很急,很不高兴,你认为你的布置是合理的,但是不是适合于孩子呢?”
小凡妈妈一时无语了。
分析起来,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亲对孩子的教养之间的矛盾,大多体现在父母亲不是很了解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没有陪伴孩子共同学习,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了孩子着想,常常喜欢按照父母自己的意思和愿望去教育孩子,在细节方面没有观察孩子的特点。特别是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自主地学习,以及协调地学习,包括读、听、说、写,即上课时注意地、安静地听课,说出课文意思或者字、词意思,能够主动背诵和默写、解答问题等等这些方面的训练,家长们要协助孩子们来完成这些自主学习,孩子虽然9岁了,但他们仍然是孩子,不能说“必须”为自己的作业负责。所以小凡妈妈要摈弃绝对化概念,从自己的认知层面进行自我调整。而且9岁孩子已经处于逆反期了,懂得去反抗父母的各种教育做法。这样会让父母亲因孩子不听话而感到自己没有权威、没有面子,更加不愿理会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孩子越是逆反,家长越是重压,互相之间抵抗着,造成教育方法不当,反而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紧张,加剧了他们互相间的各种矛盾发生。
根据具体情况,瞿老师与小凡妈妈协商咨询三个小目标是:
1、调整小凡妈妈的认知错误和焦虑情绪,比如核心词:责任观,必须,担心等。
2、体验孩子的疲劳。建议某一天让小凡妈妈每天抄写像小凡一样多的字,从早到晚进行学习,然后谈体会。
3、根据小凡妈妈安排的回家“学习程序”,与小凡协商后进行修改:
(1)回到家先喝水、吃点点心零食之类的,或者到隔壁家玩玩;
(2)看电视,因为那个时间段不少电视台有动画节目;
(3)写语文作业;
(4)吃晚饭;
(5)做数学和其他作业;
(6)洗澡等事宜。
第三次咨询时,小凡妈妈来反馈,谈论自己用一整天模仿孩子在校写字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感慨:不能连续让几岁的孩子连续看书写字,要使得他们充分的劳逸结合。虽然小凡妈妈在认知上已经有较大的改观,但不时会有急性子,耐心差,反复出现训斥孩子的情况,瞿老师建议,小凡妈妈在家戴口罩,或者着急的时候停止说话,大口喝水,慢慢改进自己的火爆脾气。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影响,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从学校方面来看,竞争激烈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从家庭方面看,离婚率上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中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学生很容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中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阶段,正是编织梦想、播种希望的年龄,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幻想。但由于高中的学习压力较初中重得多,因而对于一部分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又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于是,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有关。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认识事物能力较差等原因,一些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当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及途径
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又可以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
(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对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
(2)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其自有的特征,其造成的原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关注中学阶段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学生自我意识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嬗变历程,我们应愈发注重他们社会责任心塑造、诚信培养、同情心与爱心激发、树立重视健康的观念和珍爱生命的意识等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身心健康、素质全面的合格中学生,并以其健康向上的姿态出现努力学习、生活,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
[2]教育文摘周报.2003.
[3]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文摘要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从而使人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增大。对于职校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他们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退缩和逃避产生极强的心理压力。
由于长时间的不适应,最终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校要营造一个积极的、互相帮助、关怀的环境。除了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和情绪方面的发展。
一、职校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征呢?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有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他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如下特征摘要:
1、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
职校生自尊心很强,但自制力、意志力和毅力相对教弱,在生活中一帆风顺自得时,常产生明显的优越感和盲目的自信,若一旦碰到困难和挫折,又易转向情绪的反面,产生自卑感,甚至产生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通过对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现在初中时受到处分的学生占37%,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有厌学情绪。通过平时的交流和观察,以及上课学习的表现,有近23%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障碍,而且在现实中大多数的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或某种挫折后,不能冷静思索,从自身找原因,而是通过破坏公物、打架、逃课,发怒,跟老师顶嘴等方式来渲泻自己的不满。
2、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不平衡
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思想活跃,轻易接受新鲜事物,独立自主意识增强,他们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变化大、矛盾多,是一个“多事”的阶段。他们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易冲动、理智差,独立分析和处理新问题的能力弱,不愿受别人的管束,处事方法简单且不计后果,极易造成严重后果。另外,职校生情感丰富而复杂,情绪变化急剧而强烈,经常动荡不定,为一点小事可显得非常激动、兴奋,因一点挫折又会陷入极端的苦恼之中,从而悲观、泄气、绝望。所以有人把青少年阶段说成“疾风暴雨”期是非常有道理的。
3、人际关系不协调
职校生非常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爱又需要爱别人,把友谊看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伙伴,会使他们感到苦恼和孤独。友谊给他们带来欢乐和支持,来自朋友的鼓励、安慰和赞扬,往往比家长、老师的功能大得多。但由于学生自尊心很强,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处理新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不少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轻易产生矛盾,从而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
4、自我意识、自我实现的观念和熟悉水平、熟悉能力的差异
职校生自我意识增强、思维活跃,尤其现在处在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生,有真善美的,也有假恶丑的,由于职校生熟悉能力有限,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对各种信息不能有效进行选择,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如有些学生由于熟悉水平不足,自制力不强等原因,经常沉迷网吧而不能自拔,从而导致学业荒废,情感冷淡,暴力倾向严重,心理发展异常。
二、针对以上特征,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让职校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心理学是探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熟悉,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职校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中的一些疑难新问题,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熟悉自己,达到自我熟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可以了解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心理,平安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解同学的心理,从而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能有所帮助。使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个性,不断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因而,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职校生的心理特征,让职校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的熟悉其身心发展的特征,把握解决心理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
心理咨询是解决职校生心理新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每所学校都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新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议每个学校至少应配1~2名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放矢、长期跟踪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这些教师应当对心理咨询工作有热情,而且自身心理健康,并受过一定的专门培训,具备一定的工作技巧,实践证实,这种办法是非常有效的。
3、通过各学科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可以结合语文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人物心理的描写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影响。学校应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4、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广西情感婚姻心理咨询中心,经常会碰到因为父爱角色缺失而引发孩子个性问题的案例。
前不久就来了一个三口之家,妈妈打扮得很时髦,12岁的儿子也是从头到脚一身名牌,一看就知道家庭条件不错。心理咨询师一问,果然如此,男主人从商多年,事业做得很成功,不过,因为生意忙碌,一年回不了几趟家。
“这孩子从小跟着我长大,他父亲整天在外面开创事业,我主内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想想应该是很不错的搭配,可现在孩子的性格,我们大人是越来越摸不透了,这一学期,孩子竟提出想辍学,不读了。”
母亲说,几天前开家长会,老师特意把她留了下来,谈起儿子的情况,班主任老师总结了几个特点:敏感、不合群、缺少自信、不敢于竞争。
“孩子他爸爸这么有成就的一个人,怎么孩子会缺少自信呢?”
在孩子父亲的回忆中,心理咨询师深刻感到这位中年男士的失落与无奈。
“就那么一眨眼,小孩就长大了,等到我有时间为小孩做些什么时,却发现回不去了。”父亲失意地说,儿子上小学第一天,他亲自开车送儿子去学校,一路上想跟孩子说说话,但儿子没有一点回应。
“不知为什么我越想靠近,孩子就越躲闪。”父亲苦笑道。这个结果,他始料未及。更令这位父亲苦恼的是,在儿子面前,他没有一点权威,曾多次为儿子“立规”,也是“一纸空文”。
还有一位母亲带着女儿上门求助,一坐下就开始倒苦水“年纪很小就开始谈男朋友,谈了一个又一个。”在母亲眼中,女儿的每次恋爱都被对方忽悠,很受伤。
心理咨询师细问下,知道女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缺少父亲关爱的她,很希望找个可靠的男朋友保护自己,却因为内心有着严重的不安全感,以致难以把握男女之间的尺度。
“父亲角色的缺位,对男孩女孩的影响都不小,甚至代价很昂贵。男孩子会少了一种榜样的力量,无法从父亲身上学到独立、宽容、阳刚,坚毅,担当等品质,女孩子会因为缺少父亲的陪伴变得内向、任性,有些还会影响今后的婚恋。”心理咨询师说。
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师认为,其实阻拦父亲陪孩子的原因多种多样。
一位王姓的中年男士把“怨气”撒在老板身上。王先生说:“在我原来那家单位,大部分人没孩子,他们不懂与孩子团聚的重要。孩子出生后,单位几乎没给我多少假期。”
也有一部分人归咎于中国人一项独有的人际相处方式:“酒桌”应酬。张姓父亲说:“我深知需要给孩子更多时间。”但一下班,张先生还是和同事、客户一起去喝酒。“这有关事业,很多时候推不得。”
另外,现代人生育时间较晚。孩子出生时,大多数人正处于最繁忙时期。一位33岁拥有孩子的覃先生说:“这就是为什么当我有孩子时,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变。”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父亲这一角色越来越被“挤”出家庭,还有其深层次原因。
当下,“事业有成、能赚大钱”成为了成功男士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世上本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一切需要打拼。作为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柱,婚后,男人的生活重新回归事业,尤其当孩子出生,意味着经济负担加重,男人更要努力赚钱,这也是家人的期许。
“男人,本身缺乏耐性,升级为父亲时,不像女人立时充满母性,对承担父亲这一角色,男人天然有个适应过程,需要女性有意识地‘带动’与鼓励。”心理咨询师说,而这个时候,“双线作战”的新手妈妈也需要通过支持系统来吸收能量,尤其是来自丈夫的,于是,谁都自顾不暇。
不少女性,这时不要说培养老公承担起父亲这一职责,让其参与,感受体验,更多时候,因男人的粗手粗脚,嫌其添乱,而加以抱怨和拒绝。
学龄前,不少父子,父女之间的这种“被隔离”,同时因孩子祖辈的“帮替”,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不少年轻爸爸“退居二线”,甚至成为“甩手掌柜”。
“任何角色的建立,都是要从头开始培养感觉的。”心理咨询师说,父亲这一角色也不例外。但现实是,一开始的“置身事外”,令不少父亲想到要培养亲子关系,行使父亲职责时,发现力不从心了,结果,日益陷入恶性循环。
据心理咨询师观察,眼下,社会还出现了一种新动向,加剧着父亲这一角色越来越外移。
“有女性在有意无意间将孩子作为了发泄内心对丈夫不满、以及改造丈夫的手段和筹码。”心理咨询师说,这些女性在与丈夫的婚后“磨合”中因屡屡受挫,在孩子出生后,往往会因自己的“不甘”,在原本就相对薄弱的父子关系上“横生枝节”,“雪上加霜”,“这只会令父亲们感到自己是个‘多余人’,更加远离母子这一情感联盟。”
措施方法:
心理咨询师认为,母亲的照顾能培养孩子细腻的感情,但父亲却是最好的玩伴。在父亲的陪玩中成长,孩子会变得更大胆、更有安全感、更有承受力。
许多时候,父亲们不知道孩子对他们的需要。中国人总是有一种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为家庭提供一个好的物质环境就够了,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常事务完全可以由母亲代劳,其实这是错误的。
跌倒时的鼓励,委屈时的安慰,有时更需要父亲的一双大手,温暖异常。
“更重要的是,逃避最终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为棘手。”心理咨询师说,江湖中有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在不少案例中,这句话日益得到凸显。这些案例中,每当父亲对孩子有所期望时,孩子往往是以厌学、沉迷网络等诸多“问题”加倍“偿还”父亲当年对他的逃避与不尽责任。
心理咨询师们还认为,搭建父子间双向情感交流的桥梁,母亲大有可为。
因为父子间虽有天然血缘连接,但要培养起具备责任感的父亲角色,需依靠亲子间的互动。所以女性从怀孕那刻起,就应该让丈夫参与进来,把自己的体会、感受与丈夫分享,等孩子呱呱落地,即便身边“帮手”众多,也要每天分配给丈夫一些与孩子的互动“任务”,哪怕只是逗乐,给彼此一个亲情刺激。
假如新手爸爸做的不到位,也少责难,多鼓励,尤其在家人朋友面前,保护好丈夫与孩子互动的积极性。
心理咨询师还同时认为,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段时期,父亲都有不可推卸的任务。
婴儿期:父亲应该多抱抱孩子,经常和孩子保持身体接触,让孩子和自己保持亲密感。
幼儿期: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发展任务――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比母亲更重要,而且这段时期是父亲与孩子增强亲子关系最好的时期。
儿童期:给孩子树立榜样,遵守交通规则,对家庭负责、努力工作等,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让子女从中获得内心的安全感。
秭归,伟大的诗人屈原、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而坐在记者面前的刘春燕却是一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刘春燕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的一个普通的家庭,3岁时父亲因护送学生过河意外身亡,母亲既要外出做工来维系一家五口的生计,又要照顾长期患有精神病的外婆,所以刘春燕从小就养成了独立、坚强、纯朴的个性。
上大学时刘春燕选择了在武汉一所高校读金融管理专业,然而1998年大学毕业时国家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专业相关的银行、财政、税务等单位都在大规模裁员,刚刚大学毕业的春燕就面临着刚毕业就失业的困境。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刘春燕去了一家冷气公司做销售,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块,在武汉这样的大都市300块除支付房租、水电费,已经所剩无几。后来刘春燕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湖北一个地区的公务员,但公务员的安稳、循规蹈矩的生活让这位敢闯敢做、寻求创新的水妹子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她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带着借来的300块钱,只身来到广州,开始她的寻梦之旅。
刚到广州时,为了省下2块钱的公交费,只要不是特别远的地方刘春燕都是走路去参加招聘,也曾有过自己上门“推销”自己的经历,有一次还被中介骗了钱,但这些不愉快都没有让这位湖北姑娘放弃,她始终坚信在广州这片热土上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一家台资企业找到了一份做会计的工作,而且自学市场营销。后来刘春燕又跳槽到香港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到了人力资源部经理的职位。
自学心理学,走上心理服务之路
在这家房地产公司春燕遇到了她的前夫,当时公司的营销总监。这时的春燕在外人眼中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不仅事业成功而且还嫁了个青年才俊,但在经历爱情的甜蜜与美好之后,婚姻中的种种问题不断涌来,加之不太懂得如何去经营这段婚姻,最后两个人还是分开了。
出于对心理学的好奇加之自己在婚姻中遭遇的困惑,从2003年开始刘春燕开始接触心理学,起先只是想通过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帮助处理好自己的心情,可是一接触春燕就被这个“神秘”的专业深深吸引,爱上了这个专业,并决定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当时正逢国家举行首批心理咨询师考试,刘春燕参加了考试,从此与心理服务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春燕告诉记者,一个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个人经历,可能是其选择心理辅导作为自己的职业的最根本原因。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讲,一个人以往的经历的总和,通过内化过程,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情结和人格,这种围绕个人经历所形成的情结和人格,进而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一个人选择“帮助和拯救他人”的心理辅导工作作为职业,这一行为本身,可能投射出一个人试图拯救自己的动机和欲望,“所以我要感谢我那段婚姻。”
刘春燕决定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举动让周围的家人和朋友都以为她疯了,放弃外企的高薪高职位,去从事这样一份幕后的工作,而且是与自己以前的专业根本不搭边的心理咨询,这意味着她要从头开始,从导诊一步步做起,而当时的导诊一个月只挣1000块钱。
但这位坚韧的湖北妹子,对自己的选择不曾动摇过。
今年是刘春燕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第8个年头,当记者问及这8年来,每天不停开导咨询者的负面情绪,心里是否有动摇过当初的选择?刘春燕坦言,通过这份工作慢慢修复了自己过往成长经历中的缺失,接纳和放下了当时的诸多不顺,内心反而变得谈定和充实。
心系留守儿童,走进亲子教育
当然,刘春燕开始接触一些个案时,每天要接触大量的负面情绪和信息,而心理咨询师又必须要有足够的包容去接纳来访者的情绪和创伤体验,由于长期是倾听者,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垃圾”而无处宣泄,甚至可以说是与咨询者在进行“精神肉搏”,也曾经想过放弃,但她一直告诉自己,自己选的路必须要坚持走下去。如果压力很大,她也会找自己的体验督导老师聊一聊,排解一下负面情绪,但她面对咨询者时始终是面带微笑的为他们服务,开解他们。
2007年,刘春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栏目。当时《今日一线》在策划一期青少年成长节目,需要一个心理学方面的点评嘉宾,刘春燕从此走出心理诊所,走进青少年成长教育基地,走进肇庆正德文武影视学校,从事家庭亲子教育。
为了做好家庭亲子教育这份工作,刘春燕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先后接受了美国、英国和香港的家庭亲子教育培训,4年的时间近距离接触了2000多个包括务工子弟和留守儿童在内的孩子及他们的家庭。
刘春燕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许多家长忙于工作赚钱而忽略对孩子的关爱,这些孩子因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容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产生厌学、逃学,沉迷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健康的身心让美丽全面升级
刘春燕提到她辅导的一个来自东莞的少年阿闵,独生子女,出生于江西,年幼时父母来东莞开厂,他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江西老家,常年与父母分开,五年级的时候转学来到广东,在珠海的一家封闭式学校读书。父亲在家排行老大,当兵出身,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虽然整个家族对阿闵都非常疼爱,但父亲常常拿阿闵跟他的表妹比较,有时言语上对他形成打击。他开始用咬手指的方式缓解自己的害怕和孤独,来到成长教育基地时双手的手指头都是血,沉默,言语中带着极强的攻击性,老师反映同学都不喜欢他。
经过一些创伤和情绪的“处理”,阿闵慢慢地转变,开始去接纳周围的朋友和家人。经过5个月20次疗程治疗,他改变了以往用自残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和周围的人建立健康的沟通关系。父亲也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要求太严,不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导致孩子的孤僻和冷漠。
1.1思维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
中职生在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也更重视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思想意识活跃,兴趣广泛。由于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没有动力,导致中职学生在校厌学的较多,体现在上课睡觉、玩手机、打闹甚至中途放弃学业。
1.2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
中职生自我意识较强,把自己当成“成年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反对父母和老师权威式的干涉,希望能以独立人格出现。由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在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惑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情绪失控,所以中职生经常为一点小事情发生打架、斗殴以及破坏公物等现象。
1.3有严重自卑感,但反抗意识强烈
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来自学校、老师、家长、批评较多,来自同学的歧视较多,一个人长久得不到认可,形成了自卑情绪,有严重的自卑感,对学校和社会充满着冷漠和仇恨。同时,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也容易产生自卑感。在这种自卑的心理作用下,他们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所适从、怪异和反抗,有时甚至用过激的行为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顶撞老师、逃课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如果引导不好,个别学生渐渐就会形成人格倾向。
1.4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
中职学生特别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不擅于与人交往,为人处世能力较差,存在一定的社会障碍。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水平低,害怕别人嘲笑而不愿意和人交往,久而久之就形成极为内向的性格,不与人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障碍。
1.5受挫能力较强,但发展目标模糊
中职学生从小就在学习上受过多种挫折,受关注的程度也不高,生活上也较早独立,大部分遇到挫折时能独立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普遍受挫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中职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自己的缺点、兴趣、爱好、特长不能准确地评估,得过且过,发展目标模糊不清。
2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特有反映
中职学生在年龄上大多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时期,这是人生的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特殊阶段,心理学上称“心理断乳期”或“第二断乳期”。在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情绪不甚稳定,对事物的判断拿不定主意,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
2.2家庭原因
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很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务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部分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关爱,心理敏感、叛逆,这些都导致了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和行为。
2.3社会原因
中职教育一直以来受社会上的歧视,在这种社会认识下,加剧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认识,认为自己没出息,由此引发自卑,缺少学习动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同时,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也给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当一线工人,这也让他们感到学习没有动力,自卑感严重。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3.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设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念教育,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中职生掌握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全,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做法是:对学生传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用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各个量表的测评,如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测验(SCL-90)、霍兰德职业倾向问卷测评,自信心测试,社会适应度测试等9大方面、43个量表的测评。通过科学地测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2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在一些关键的时期如新生入学初、学生就业前夕、新学期开学伊始等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中职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调节的目的。如举办:“新生入学教育”、“珍爱生命、关注女性健康讲座”、“就业前心理准备”等,通过这些讲座的举办,让学生在心理波动较大的时期,稳定其心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所面临的新环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3.3增设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咨询
心理咨询室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地调节自我,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学校应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即具备“心理咨询师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配备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并且功能齐全,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游戏室、放松室等功能单元。在科学的规划下,心理咨询师对来访学生进行个体咨询或团体咨询,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并挖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厌学现象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已严重阻碍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如何改变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厌学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已是中等职业学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1 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形成管理合力
目前,由于社会上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不和现象普遍,部分学生得不到父母关爱,更得不到父母的正当教育和引导,使学生产生悲观、报复、放肆心理。另外,由于多数家长对孩子都比较溺爱,孩子提出的要求儿乎是有求必应,其结果是导致部分学生优越感过强,好攀比,虚荣,不愿吃苦,遇到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受挫折承受能力太差等。因此,教师要主动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发展方向,从而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职能,才能不断提高班级管理质量,才能真正培养、教育好学生。
2 加强学风建设
2.1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进淘汰机制,狠抓校风、学风建设。学校要重奖品学兼优的学生,千方百计地把这些学生推荐到企业就业,广泛宣传发挥示范辐射教育的效果,在学校和班级里开展你追我赶的竞赛活动,经常组织一些学习方法研讨会、学习经验交流会,造就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严格学籍管理、考勤制度、成绩统计制度和考场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管理作用,发挥他们工作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
2.2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要把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方针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传达给学生,增强其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要让学生知道“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是市场经济固有的法则,没有真才实学会很难立足于社会。中职生只有调整好心态、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才能变学习压力为学习动力。为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五自教育”:人格自尊、学习自觉、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工作自强,另外,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知识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此外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资格证或职业上岗证的考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3 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部门,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厌学学生为重点,应和克服、矫正学生的厌学结合起来。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排除厌学的因素,以达到矫正学生厌学的目的。
2.4 加强职业指导。学校增强职业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本专业的工种,尤其要在新生入学之时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如参观校园、校史展览等,向学生介绍学校专业结构,展示办学实力;还可以邀请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做报告或讲座,或把学生送到企业去参观,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动向,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切身体会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还可请一些历届毕业生中的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介绍个人成才的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等等。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学校应加强职业道德、人生观、职业指导、职业素质以及如何面试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观,使学生逐步形成爱职校、爱专业、懂就业、快成才的良好的学习动力。
3 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学校因素;干预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触及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开阔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缩短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距离,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不正确的使用网络,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形成“网瘾”。作为学校和教师,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学校因素,并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改善和引导,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变得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网瘾的学校因素分析
1、高校的管理和生活环境为大学生迷恋网络提供了诱因
目前,我国高校管理是相对松散的,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精力投入不够,往往缺少人文关怀,另外,在大学校园附近网吧随处可见,这样的生活环境客观上也为他们迷恋网络提供了诱因。
2、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缺乏性教育、心理健康及网络教育
首先,我国目前性教育的滞后使青少年对性的认知普遍存在神秘感。目前几乎没有一所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性教育课程,性教育以选修课或相关讲座的形式开设的也只有在少数的学校中才有,这使接受到性教育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相当小。由于无法接受专业、系统的性教育,大学生纷纷通过其他非正规渠道,如通过网络观看黄、影像等获取性知识。其次,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真正的系统的开展起来,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网络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增多。
3、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在大学中,两种重要的人际关系分别是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剂和催化剂,不良的师生关系往往是造成青少年学业不良和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由于师生关系出现问题而走上厌学的道路,其中有的将兴趣转向网络,结果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另外,同学关系也是学校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同伴群体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同学关系紧张的大学生则容易在网络上寻找支持安慰,寻找倾诉的对象。
二、高校防治大学生网瘾的干预策略
1、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对大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矫治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所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大学生的道德规范问题,大学生网瘾的预防和矫治必须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起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对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进行正确引导。首先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的密切结合,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是加强对大学生学习、就业和生活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2、发挥高校教师及辅导员的作用,提高解决大学生网瘾问题的能力。
目前,高校应加强对高校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教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以及网络知识的培训,使其了解网络技术和网瘾症状,了解相关预防、发现和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手段,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效应用。高校教师还应该对沉迷网络的大学生进行专门的研究,从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心理状态入手分析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原因,找出大学生群体沉迷网络的共性心理问题,根据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程度,分别制定典型的咨询和治疗方案,为沉迷网络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3、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学校自身也要加强管理,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规范校内上网秩序,净化内部网络资源。加强学校内部的网络使用管理,可以落实网络实名注册登记,使上网者产生责任意识;加强学生公寓个人电脑使用管理,控制学生公寓用电时间,强化上网的管理;加强学校制度上的检查,比如有学生彻夜不归的、旷课的,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用学校的制度来约束。同时,积极联合和呼吁社会各界,规范电子游戏市场,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4、高校应针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综合的性健康教育。
当前作为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展适当的性教育,减少大学生因为过度关注性而导致网络成瘾的机会。高校的性教育既应该有针对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有针对个别学生个别问题的“选修课”;既应有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卫生院等多方面参与,也应有专题讲座、研讨班等多种形式。
5、加强心理教育与辅导,提高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心理防范能力。
要解决大学生的网瘾问题,还必须大力加强高校心理教育与辅导工作,建立心理咨询体系。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程,专题讲座和板报,校园广播、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让大学生让了解基本的网络心理知识,预防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了解网络心理健康的标准,保持理性的上网心态;其次,高校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建立网络心理咨询中心,利用个案辅导、团体辅导和心理训练等方式对已经产生网络成瘾障碍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陶然,应力,岳晓东,郝向宏.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
[2]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M].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何秋敏.高校如何拯救“网瘾”大学生[J].求实,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