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

第1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习俗

1、引言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受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特征。语言是从悠久的历史生活代代相传不断总结出来的,因此,它还是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掌握一门语言,不仅仅意味着能完成基本交流,理解字面上的含义,还应该能够理解语言所隐含的意义,能理解他们的谚语,理解他们的生活作风等等[1]。也就是说,要掌握语言,首先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汉语和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量大语种,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不仅仅是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文化背景、历史也是迥然不同的。因此,要了解中西语言的差异,必须要先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沉淀的产物,可分为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反映群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行为及风俗习惯等。狭义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风俗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狭义文化的角度上出发,基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词汇三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由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

2、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一体化在改善各国的经济结构的同时还带来了外来文化,冲击着各个国家的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引入,一定程度促进了本土人民生活方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但是,中西的生活方式由于其本质上的迥异差距,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注意社会道德的约束,而西方社会则崇尚个人自由主义,强调每个人自我的追求幸福的权利,比较开放。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内向特征,探索的是人们内心心灵世界的平衡,注重性格和道德的修养,而西方生活方式中的价值取向则是明显的外向特征,倾向于探索自然界规律,注重实用性[2]。

西方人的生活,用于冒险,乐于冒险,在冒险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文化具有一种冒险的品格;而中国文化千年传统积累下来,更倾向于珍视生命,重视后代,生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物质上的实现以及家庭和谐等方面。

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差异上,首先语言结构具有差异,如在表述时间时,中国人习惯先描述整体,然后再描述部分,而英语中则习惯先描述部分,在描述整体。生活方式中价值取向不同,语言表述方式所体现出来的语境也是不同的。中国语言表达更注重温和,委婉的表述,对语言的修辞处理上,十分注意所用词汇的对称性,是否对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的说辞,需要注意所用的语句具抑扬起伏的声调。也就是说,汉语是一种含蓄,优美动听而简练的语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擅长比喻,隐喻等修辞。由于西方生活上注重探索自然规律,看重逻辑上严谨性,因此,西方语言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严谨逻辑的,针对对象的认识性和描述性的词汇。

3、习惯风俗上的差异

习惯风俗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是文化的固有特色,也是最难以融入理解的部分[3]。了解习惯风俗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问候的习俗

建立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手段是相互间的问候,中西文化迥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必然产生不同的问候习俗。例如,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的问候语为“你吃了吗?”这种问候习俗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因为如果将这句问候语置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下,则相当于是向谈话的对方发出约会的邀请。西方人的问候语更多的是谈论天气,如他们说 “Fine day, isn't it?”的时候,他们仅仅是在问候对方,并不是真正的要讨论天气情况到底如何。由此可见文化差异会导致完全不同的问候习俗。

2)拜访的习俗

身在社会,不可避免的人们之间需要互相拜访,进行事务上和生活上的交流。在西方,如果人们要拜访,首先应该打电话到主人家,与主人预约时间,充分给予主人私人空间。而在中国,人们通常是直接上门拜访,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这种预约方式显得人情世故比较冷淡,不够真诚。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这种直接串门方式无法有效利用时间。

拜访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我来看你啊”,我们会认为这样的表述是很正常的,而如果在拜访西方人时,如果直接说“I am coming to see you.”则会给西方人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在西方人看来,这种说法是在下命令,它向主人表述的是一种You must stay at home的命令。由于西方人提倡时间就是金钱,他们会充分利用时间,按计划做事,因此,如果要拜访他们,一定要详细说清楚,方便他们安排时间。因此,学习语言的时候,要仔细了解这些习俗,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避免犯“文化错误”。

3)称赞的习俗

不管文化的背景有多么大的差异,人们都是喜欢被称赞的。因此,称赞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的称赞习俗也是十分不同的。在中国,中国人提倡待人处事应该谦虚谨慎,因此,凡是有人对说出恭维夸奖的话,当事人应该马上推辞,表示出自己的谦虚美德,这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而在西方,他们讲究的是实事求是,他们从来都不会做出过分谦虚的举动,因此,对于一般性的恭维的话语,他们会表示出自己的谢意,言语中透露的往往是一种自信的态度。例如,在中国,有人夸奖说“你真漂亮!”,一般合理的回答应该是“哪里哪里”。而在西方,他们会直接大方接受,并很干脆直接的回答“Thank you”。可见,称赞习俗的差异对语言表述具有很大的影响,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价值观的不同,有利于更深刻理解中西文化的称赞习俗上的差异。

4)考虑问题的主体

在中国,谈话的主体更倾向于对方,人们认为,充分考虑对方的情感,以对方为中心才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比如,在购物时,服务员应该说“您想买什么?”,这种表述是礼貌易于接受的。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自身的个人作用,更倾向于从自身出发进行交谈,因此,购物时,服务员一般会说“Can I help you?”。这种差异在平时交际中可经常体会到。

4、词汇文化的差异

语言承载这文化,能够反映出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折射出民族的文化特征。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一般还表现在词汇的差异上。由于世界观、等文化上差异,即使词汇表面上表述的是同一个概念,它实际表达的意义也是会迥然不同的。

首先,从动物类词汇上来看,有些表述,虽然字面上指的是同一种动物,但是,其代表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文中“龙”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是一种赞美,甚至是权威的象征。而在英语中,dragon虽然也是指龙,但是它代表的是一种危害社会,残忍的生物[4]。这种寓意上的差异直接会影响语言的学习。很多时候,只有对动物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明白许多的谚语,如英文中,“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就是称赞一个人很勤劳。

其次,植物类词汇,有一些词汇如玫瑰,在中英文中,都是代表这美好的事务,象征着浪漫的爱情,但是,也有一些词汇,分析其文化背景,则代表的意义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荷花”在中文中,从古时候传承下来,就一直是纯洁和清白的象征,而英文中,“lotus(荷花)”的文化意义来源于希腊神话与荷马史诗,它代表的是忘忧果,完全不同于中文中纯洁的寓意。

再者,在颜色、数字等词汇上,某些词汇的文化意蕴也具有迥异的差别。很典型的一个例子,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它是一个十分积极的形容词,描述的对象通常都是热烈而奔放的。而在西方,“红色(red)”则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词,它代表这流血,因此,常被他们认为是危险和恐怖的象征色。再比如,在中国,“四”这个数字,大部分时候会让人联想到“死”,因为他们有谐音,因此,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在生活中很多人是避讳这个数字的。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避讳的是“十三”,这个忌讳来自于《圣经》。

从上述分析可知,要理解不同语言词汇上的差异,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熟悉词汇,从而提高交流能力[5]。

5、总结

总之,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离开了文化谈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离开了语言,文化也是难以支撑的。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当代,要减小交流沟通的障碍,人们必须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语言的差异深深的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具体体现到了日常的生活方式,问候、交际、赞美等社会交流方式以及词汇的联想意义等,因此,应该要从文化差异角度考虑来研究语言差异,充分掌握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对中西语言差异的研究,还应该在充分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注重汲取其中的营养,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8卷).2002(6).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第22卷).2001(4).

[3]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1).

[4]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第2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胡文仲: 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中学英语教学都着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比较忽视不同的文化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 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四、具体做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

[2]徐鸿明.《浅析中学英语跨文化语用失误》,《英语周报》(教师版),2004.10.第15期.

[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挪亚方舟的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洪水之灾,大禹不仅总结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而且“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史记·河渠书》)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而在西方,广为人知的是《圣经》中记载的挪亚方舟故事:挪亚受上帝启示,在上帝惩罚世人罪恶,要用洪水淹没世界、毁灭人类之前,建造了一支大船,把家人和所有的动物雌雄各一对带到船上,躲过了洪水的灭顶之灾。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大禹治水和挪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挪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逃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挪亚也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恶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这二者从根本上体现的是世界观、宇宙观上的差异。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使我们的古先帝西起沙漠东至大海将沿河流域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铸造了一个治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在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挪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大禹治水和挪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激进和稳健、跃动和娴静、分析和综合的差异。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在文学上对骑士精神进行歌颂,在艺术上张扬运动精神和阳刚之美。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一分为二,同中求异。因此,不用做整体思考,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中国文化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成为底蕴,中国美学的阴柔之美成为崇尚。它就像大海深处,有美丽的珊瑚,飘曳的海草,也有悠闲的海鱼,同波涛汹涌的海面相比,构成了一幅娴静多彩的图画。这就是东方文化的境界。

大禹治水和挪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表面上看形成了西方疏散人、东方疏导水的治水思想上的差异,而从深层次看则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挪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挪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从古希腊文化的民主思想,到文艺复兴发展到极致,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倡妇随的外儒内法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挪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形成东西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差异也是精彩纷呈的。挪亚方舟和大禹治水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借鉴、彼此“扬弃”。使“娴静”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跃动”的西方文化相映,使东方的责任意识和西方的权利思想相辅,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第4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86-02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1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2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3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第5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刮痧》;跨文化;冲突;解读;大同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其差异和冲突更为显著。以下仅以影片《刮痧》(Gua Sha Treatment)为例,分析中西文化上的各种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的误会和冲突,通过对中美文化由矛盾、冲突,最后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揭示了中西文化冲突的现实性和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展趋势。

一、电影《刮痧》情节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许大同是移民到美国发展的华人知识分子,就职于美国密苏里州东部大城市圣路易斯一家电脑游戏软件设计公司。与妻子简宁经过八年的努力奋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儿子丹尼斯聪明可爱,一口流利的英语暗示着其俨然已成长为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孩子”。在业内的年度颁奖大会上,大同兴奋地向世人宣称自己的美国梦终于得以实现,沉浸在幸福和胜利的喜悦当中!然而,随后的一场意外却令他如梦初醒:一天,他5岁的儿子丹尼斯肚痛难忍,从北京来探亲的老父由于看不懂药罐子上的英文说明而只好对丹尼斯采取了东方中医疗法——刮痧,而正是刮痧在丹尼斯背上留下的紫红刮痕恰恰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铁证。在听证会上,一个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及证词轮番轰炸,令大同有口难辩,东方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不被承认,又无法通过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来证明其合理性,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爱甚至需要去靠寻找证据及法庭争辩这样的途径去证明,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兼老板约翰·昆兰在法官面前竟然不为自己辩护(昆兰也无法理解大同打儿子与保全自己的面子有何关系,又为何要代替父亲顶罪谎称是自己为儿子刮痧等)……而控方律师一再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进行诽谤和侮辱,导致许大同失去理智攻击了控方律师,导致法官无情的剥夺了大同对儿子丹尼斯的监护权,并予以禁足。最后,为了要回儿子,他们不得不夫妻分居;为了父亲回国前能再见一面孙子,无奈偷带走丹尼斯被警察通缉直至被抓……一个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被这接二连三的悲剧转眼间敲打得支离破碎,一场近乎“荒谬”的官司也将大同的美国梦彻底的粉碎。直到大同的父亲找到昆兰,描述了是自己为孙子做的刮痧。终于,约翰来到中国城,在详细地了解并亲身体验了一把中医刮痧的治疗过程及疗效之后才恍然大悟,在圣诞之夜说动儿童福利局的官员一起找到大法官为其正名,最终撤销了对大同的禁足令,一家人抱头痛哭,终得团聚。主人公许大同从片头在业界的佼佼者到后来沦落到被迫租住在贫民窟;从获奖后宣称自己已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并已完美的融入了这个国家,到后面的近乎妻离子散和被禁足;从荣誉的天堂坠入不幸的谷底……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

二、电影《刮痧》中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家庭式教育主要体现在孩子品德的教育上,遵从“长幼尊卑”和“仁爱、服从”的教育理念,父母在孩子面前享有对的权威,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影片开始不久就有这样一个场景,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其老板的儿子保罗无意间发生了肢体冲突,而作为家长的大同却不问缘由地要求丹尼斯像保罗道歉,这时候的大同完全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式父亲。而在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甚至威严遭到挑衅的情况下便直截了当关闭了儿子的电玩,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猛击丹尼斯的后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我们中国最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的是家长的至高权威。而这个场景却令他的老板兼朋友昆兰大为吃惊,疑惑不解。因为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上,重心趋向于个人本位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公正和自由,要将孩子视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尤其要注重父母与孩子间平等自由地相处,孩子对家庭中的大小事务享有与父母亲同等的发言权等。因此,昆兰对于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儿子进行严厉的“当众打骂式教育”的不理解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看待、观察各种外部事物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感知、认知世界,从而获得推理出基本的经验和文化知识,它也是形成一切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最根本源泉。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必将导致人们在态度、信仰及情感取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乃至社会风俗。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讲究理性与论证。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则强调直觉与感悟,多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的思维方式。

影片中对于刮痧究竟是“治病救人”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就是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冲突下的具体体现。刮痧属于中医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世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总结。传统中医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精、气、神、脉”的统一体。刮痧以中医皮肤理论为基础,讲究通过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拭,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达到疏通脉络、调节精气、活血化瘀,从而重建人体的自然生理循环之目的。由于刮痧需要刮到皮下组织出血并凝结成米粒般大小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腺扩张,从而将痧毒(即病毒)排出体外,治愈疾病),这在美国儿童福利局的眼里却恰恰成为大同“虐待”儿童的铁证,因为这在美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中是根本讲不通的。在美国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医生或代夫通常都是首先要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患者准确地诊断,继而对症下药的,却从来没有哪一种治疗方式是要依赖传统经验将病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更没有所谓的“精、气、神、脉”之说。因此,虽然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做辩护,但是他所引用的“气”“神”“丹田”和“七经八脉”等中医传统术语却难以让美国儿童福利局和大法官所接受。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学理论及诊疗方法的极大差异,再加上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足,使得刮痧成为大同在法庭举证中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在法律人伦道德观上的差异

在法律面前,西方人讲究不带个人情感的陈述客观事实;在道德方面,西方人秉持公私分明,事实不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友谊,哪怕是对朋友不利的证言。因此,在听证会上,在控方律师的一再逼问下,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肯定了大同打了儿子的事实,促使法庭正式受理了这个案件。而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上,法律也不外乎人情,朋友之间是有“义气”存在的。因此,作为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昆兰的“出卖”,这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并将其这种行为看作是朋友间“最可耻的背叛”,于是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导致二人友情的最终破裂,用他的话说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西方的朋友观则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与个人情感无关。因此,昆兰对大同的辞职很是不解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在为人处世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尽量避免人际间冲突的发生。而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彼此间交流说话的语言和方式都比较委婉,尽量做到得体,尊重别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要顾及大局,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极力维护上司或领导的面子。在大同的理解当中,当自己的儿子同老板昆兰的儿子发生争执的时候,他的“当面教子”完全是为了给足老板的面子,是增进彼此间友谊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则认为无谓的贬损自己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与尊重他人毫不相关。在西方人的行为规范里,他们崇尚事实,不喜虚礼,在原则上很少顾及人情,甚至是有些不讲情面。那么,对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观”必然是无法理解了,也就更加无法捕捉到大同潜意识下这种人情世故的微妙之处。因此,当大同辞职时交代当初打孩子是为了给老板昆兰面子的时候,更是让对方极其费解甚至恼怒不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简直不可理喻。”

三、结 语

影片《刮痧》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中医疗法入手,通过一场官司向我们展示了华人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习惯等的种种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冲突,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思维模式、法律人伦道德观和为人处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和强烈的冲突,可谓是为每个身处东西文化冲突中的人刮了一回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差异和碰撞冲突必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建立起互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差异虽然是无法“刮”去,但却是可以互相包容的。影片中的转机就在于许大同的老板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痧”的体验——去中国城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亲身体验了一回中国的刮痧之后,极力为其正名,最终得到法官的认可。从而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促成了许大同一家人的最终团圆。另外,主人公之所以“大同”来命名,更是体现了世界各族人民对“世界大同”寄予的无限期待,同时也希望影片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官司所导致的家庭悲剧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04).

[4] 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晓龙导演,梁家辉,蒋雯丽主演.刮痧[Z].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

[6] 李维伟.《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J].青春岁月,2012(04).

[7] 许爱兵.浅谈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冲突[J].魅力中国,2009(31).

[8] 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01).

[9] 邵雪松.从电影《刮痧》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碰撞[J].美与时代(下),2011(04).

[10]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

[11] 葛岚,洪长军,等.由电影《刮痧》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16).

第6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语境

引言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英语课要着重能力的培养,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为了指导他们的语言实践,培养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教师不能为教知识点而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在英语教学环节中注意对学生在文化差异方面加餐,融文化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多了解外国的民风民俗,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交际中把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处理得当,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与意义,达到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语境三个方面来阐释文化语境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生存活动于社会交际之中,就必然与社会文化发生千丝万缕、复杂多变的联系。人们所使用的词语,是他们共同的社会文化经验的反映,是他们共同的世界认知成就和信息的交流。人的经验与认知的语言交际,还产生独有的语言文化,以象征人的社会文化归属和情感寄托,展开人对世界的文化探索和精神创作。克莱尔﹒克里拉姆奇(Clair Kramsch)在他的《语言与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一书中讲到语言对文化的三大功能:“语言表达文化现实……语言体现文化现实……语言象征文化现实。”[2]3

语言可以对人的外在文化现实进行心理编码的首要原因是语言词语是一种符号,而语言是由这些语符构成的编码系统。语符是指词语经由意义而与其指称事物之间建立的联系或者关系,没有这种语义联系就没有语符。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构成语符的词语称为“能指”(signifier),词语的指称对象称为语符的“所指”(signified)。任何语符都由能指和所指构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符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的实质就是一种心理联想,一种文化制约的心理联想。文化至少可以从习俗、情感和隐喻三个方面制约我们的联想线索的选择。比如玫瑰花在西方文化里被附加了许多与美丽、热情、爱意等相关的情感和价值,西方人就很可能时常就是从这些方面来建立语符与玫瑰花的联想的。因此,“玫瑰”(rose)作为一个语符,使西方人联想起的东西就不仅仅是花园里的一种红色带刺的花,此外还会联想到“美丽、热情、深情厚爱”这类附加的心理感受性的东西,这些也就涵盖于“玫瑰”这个语符的所指范围。正因为如此,很多年轻人都用送玫瑰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意。

另一方面原始人对具体思维的文化偏爱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语言构造。我们可以通过法国的人类语言学家布留尔(Levi.Bruhl)对土著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研究来证明这一点。他发现,原始人对具体思维的偏爱使“原始语言”带有比现代“文明语言”更多的具体成分(语言其实不存在原始与文明之分)。比方说,澳大利亚“土著”的语言一般无树、鱼、鸟等抽象的属名,他们宁愿对每一种树、鱼、鸟都给以专门的名称。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构造机制。语言与文化之间水融的关系,使人一谈到语言就论及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我们不能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汉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悠久的农业文明之中,他有两大特点:一,注重事物发展的自然时序,不用干涉主义;二,弘扬集团主义和看重等级序列。这两个特点直接表现在汉语语序的分布原则上。西方抽象思维传统使英语有相当多的形态构造,句法受制于这些形态系统而与语义、语境相对独立。句子语序构造是按逻辑形式,奉行的是非自然的干涉主义原则。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和个体中心的文化心理倾向也反映在句法中。我们以下面这个句子为例:

他坐车到这儿。(He came here by bus.)

汉语句子把整个事件分摄成两个板快“坐车”和“到这儿”,然后按自然事件里动作发生的先后自然时序排列。英语句子将整个事件分解为几个抽象的概念:主体、动作、时态、方式等,然后进一步抽象为不同的词语和不同的语法形式。这之后将它们按形式逻辑的主次关系进行结构性组合。如果按英语语序组合而把汉语句子变成“他到这儿来坐车”就会完全改变原义。

汉文化哲理中“克己复礼”的思想强调:个人从属于集体,人类从属于自然。这样的文化心理就是等级原则的文化根源。汉语等级原则规定:大的等级单位在句序上先于小一级的单位,概括性大的单位先于概括性小一点的单位。英语的个体中心则强调外界适应自己,这或许是英语语序在一些情况下与汉语相反的一个因素。

他1962年8月12日生于中国四川成都。

He was born in Chengdu,Sichuan,China on 8th of December,1962.(若按照英语语序则是:他出生于成都四川中国1962)

书放在屋里的书桌抽屉里。

The book was left in the drawer of the desk in the room.

这些句子似乎可以让我们想象:中国人是让自己适应于自然的文化心态,是人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大环境,逐步走近而逐渐看到小环境,最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汉语语序正好反映了中国人这种“内省”式的世界认知思维方式。西方人具有让自然适应自己的文化心态,是以自我为中心来定位的。首先确定主置,以此为中心逐步外视而扩大视野,最后确定大环境。英语语序也反映了西方人“外探”式的世界认知思维方式。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这两种文化心态还可在句子的构造中体现出来:在“她嫁错了人”这个句子里,“错”是归在作为主体的“她”。而翻译成英语就成了She has married a wrong guy 。“错”的是作为客体的“家伙”。让自己适应世界的中国人倾向于“自责”;让世界适应自己的西方人倾向于“外委”。[1]30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等,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在接受礼物表达自己态度时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体态语的运用上也有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时,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语境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同步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允许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有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文化的差异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由于文化的不同,英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英民族重理性,注重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相应地在词汇上体现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英语长句、复杂句,特别是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与汉语截然不同的句型,不但学生容易理解,而且效果显著,意义深远。

总之,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中西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语境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只有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真正领会到词的涵义,并能正确运用所学到的词汇进行交际,才能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成都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诗歌 中西文化差异 天人合一 主客二分

一、引言

“诗”一词,本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来称为“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后,才称为《诗经》。对于诗歌,我们也有着不同的定义。《辞海》中说诗歌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有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夏征农,陈至,2010)。现代汉语词典中说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8)。

中国的诗歌以抒情诗为主,而西方的诗歌主要以史诗和叙述诗为主。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说诗歌艺术只是对自然的一种模仿,一种客观的自然模仿说;“诗言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一个文学命题。它最早出自《尚书·尧典》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徐行言,2012:310)可以看出中国的从“诗言志”开始,就道出了我们对诗歌本质的认识。诗歌艺术掺杂着个人的主观认识,诗人们并不把自然当做一个独立客观的对象进行描述。从中西诗歌中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笔者主要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比较。

二、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每个国家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重视“阴阳合一”的整体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关心自身利益。因为中国深受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所以选择走弘扬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集体主义为其核心价值体系。个人利益以集体利益的实现为主,为了集体利益的实现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中国的价值观就是每个人犹如一个圆点围绕中心不停地旋转,所有人的利益以整体利益为主,个人利益要基于整体利益而存在。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名人志士吟出千古名句,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为有名。他的诗句中鲜明地指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其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者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时,并没有丝毫畏惧,其个人的安危并不能阻挡其为保护国家利益慷慨就义的决心。

从这些话所表达的信念中,都可以看出古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左飚,2009)这些名人志士在国家危难关头,舍弃小利,完成大义,为国家的利益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总是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来成全国家(集体)利益。中国的价值观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人人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以集体利益的实现为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

西方主张“主客二分”的思想,重视人们在尊重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西方以个人主义为其核心价值观。自工业革命时期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发表,西方一直重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个人的科技创新备受关注。为求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导致社会中个人间的竞争愈加激烈,进而形成了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其核心的价值观。西方的价值观犹如一个个圆点运动轨迹形成的一条条不相交叉的直线,每个人都有其人生的轨迹,有其行为规范的准则。如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写的A Psalm of Life:

Life is real!Life is earnest!

And the grave is not its goal;

Dust thou art,to dust returnest,

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

Not enjoyment,and not sorrow,

Is our destined and our way;

But to act,

That much to—morrow.

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

……

In the world’s broad field of battle,

In the bivouac of Life,

Be not like dumb,driven cattle!

Be a hero in the strife!

……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出西方的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这首诗描写人们要以积极态度笑对人生,从生命的开始到终结,要把握仅有的一生去努力奋斗,每一天不断地前进,然后蒸蒸日上,获得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在最后两句 “Be not like dumb,driven cattle! Be a hero in the strife”,充分体现了西方以自身价值的实现为其价值观基础。

第8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一、体系建构

本书在体系建构做了有益的尝试: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经纬交错、历时梳理与共时比较错落有致。本书宏观结构呈现——总分的放射性结构。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总体论述了中西文化精神,而这正是中西文学价值观比较的前提。然后以第一章为中心,以功利、教化、真实、审美、心灵这五个维度的比较并列射出随后五章的内容,构成本书五个主要的论域。对于这种结构作者强调“这五个维度的分别只是为了理论阐释的方便而做出的区分,在具体的理论语境中,它们往往有很强烈互补性与互文性,且都最终指向人的心灵,致力于理想的人的生命境界的构建,从而形成了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的动态系统。”[1]P9这个动态系统横贯中西,纵穿古今,让人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追问文学的价值和思考人生的意义。本书各章的结构都遵循体-面-线-点纵深推进结构。首先,中西比较之“体”都被平铺到中西文学价值观这两个“面”上,每个“面”都有自身的纵线,旨在由古及今历时梳理演变路径,横线沟通中西两个“面”旨在中西价值观念共时之比较。纵线是由对各个历史时期文学价值观念论述的“点”串联而成,横线都是由两个点构成,即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交集点和分歧点。呈现经纬交错但清晰有序的网状结构。其次,中国文论这个“面”的纵线的开端追溯到几千年前有文字记载的源头,以先秦、两汉、魏晋六朝、隋、唐、宋、元、明、清顺序依次而下,但终端限制在之前。因为“只有把范围限制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大规模冲撞和融合之前,才能从一个比较纯粹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在梳理中,对同时代的无论是儒道主流文化,还是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学派这些“点”,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地剖析,发掘了丰富而多维的价值观思想。但在西方文论这个“面”的开端追溯到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古希腊罗马,依次涵盖了历史各时期,直达现代的终端,力图全面地呈现西方文学价值观的真实面目。最后,各章纵线和横线的数目不等。纵线的数量表示在本章维度上梳理文学价值观的层面数目,横线数量代表横向比较及结论归纳的次数。

二、方法意义

本书采用多项式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都分别进行了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价值理论,在连类举似、充类至尽、集思综断下得出坚实的结论。通过比较,不仅寻求到中西文学价值观的共性也发现了两者突出的个性。以本书第三章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教化之维为例,“教化说”和“净化说”分别属于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关于文学道德价值目的的不同表述。首先,作者梳理了中国教化观念古今的演变;然后,作者梳理了西方的净化理论;最后,在对教化和净化理论进行纵向梳理后,又通过横向比较归纳出二者的同异。两种理论在文学的教育维度上价值指向是相通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在两个层面上发挥着价值功用:从社会层面讲,文学有利于理想国家的政治统治;从个人层面讲,文学有助于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两种理论的文化差异在于:儒家的“诗教”理论更注重对文学道德意义的强调;而西方更倾向于通过诗来宣泄情感、疏导欲望、净化心灵来获得道德意义。这样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中西“教化”与“净化”理论各自的历史演进与彼此同异有了清晰的认知。以点窥面,本书所有章节都立足于跨文化比较的视野,通过列举大量的例证进行历时与共时的比较,得出坚实的结论。本书不仅解读了“真”“善”“美”“自由”“超越”等核心价值观念,而且以功利、教化、真实、审美、心灵这五个维度梳理了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历史演变和生成语境,彰显了致力于理想生命境界之构建的精神价值本质,探求了可资当代文学研究借鉴的理论资源。本书纵穿古今,横贯东西的比较研究方法是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厄尔迈纳曾呼吁比较文学应该具有一种真正的跨文化的视野,并且援引“灯塔下面是黑暗”这句谚语说明只研究自己国家的文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另一座灯塔来照亮自己,而“中国的灯塔则可能给美国的研究带来光明。”[3]P36同样,西方的灯塔也会给中国的研究带来光明。这本书同时点亮了中国和西方的灯塔,并在彼此的异彩纷呈和交相辉映中使文学的星空更加璀璨。刘象愚认为:“对历史上互不关联的批评传统的比较研究,例如中国和西方之间的比较,在理论的层次上比在实际的层次上导出更丰硕的果实……对于属于不同文化传统的作家和批评家的文学思想的比较,则或许能揭示出某些批评观念是具有世界性的,某些批评观念限于某些文化传统,某些观念只属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因此对于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所有的文学。本书正是如此,首先,通过在理论层次上的比较,寻求到中西文学价值观共同的理论模式。例如本书第六章论述到中西方传统价值观在心灵之维德第一个层面即文学的心灵平衡与宣泄功能上是极为一致的,无论是中国的“发愤著书”还是西方的“愤怒出诗句”都体现了创作主体在文学创作中实现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和愿望,以诗文的形式表达自我生命的价值和获得情感的满足。其次,本书还发掘了属于中西方各自特色的文学价值观念。例如本书第四章论述中西传统价值观真实之维时,作者指出尽管真实是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对于文学的共同要求,但双方在“真”的维度上不仅有交集,还各有显著不同的侧重点:中西文学的逻辑起点有“本于心”和“本于物”之区别;在价值取向上有“情真”和“事真”之不同;在意境创造上有“虚实相生”与“逼近自然”之异等。中西文学价值观在汇集中虽会有交融,但更会有碰撞。在碰撞中会更加加深对双方各自特点的理解。如果只知其一,等于一无所知,唯有在跨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里,通过对比才能使双方各自的特点更为清晰。恰如王向远所说:“即使通过比较不容易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诗学‘通律’,但可以通过比较,来发表、表达现代学者个人对文学问题或其他文化问题的看法,或者通过比较来加深对中西文论某些侧面、某些特点的理解和认识。”[5]P186综上所述,本书正是通过对中西价值观多维度地深入比较分析,不仅使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和西方传统价值观的体系特征,而且通过,致力于建构一个现代的、科学的、多元的文学价值理论,彰显了比较诗学的重要意义。此书之所以彰显了比较诗学的重要意义,是因为研究者有广阔的视野、国际的角度、比较的自觉意识、关键的是能超脱本民族文化体系的模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来探求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并且在探讨中,“考虑到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在信仰、自尊、偏见和思想方法方面的差异,力求跨越历史、跨越文化、去探求超越历史和文化差异的文学特征和性质、批评的观念和标准,否则,我们便不应从整体上去谈文学,而只能谈孤立分散的种种文学,不应当从总体去谈批评,而只能谈孤立分散的种种批评。”也正因如此,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研究者爱金伯勒教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预言:“比较文学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比较诗学。”

三、独特之处

第9篇:中西文化差异个人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意识;培养

学习一门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隐含在语言后面的文化因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众所周知,我国的英语教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偏重于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差强人意。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但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因此,对于要肩负中小学英语教学重任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必须要有意识地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树立跨文化意识理念,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一、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识的含义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两者密不可分。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任何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对应,它不仅体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维和价值观念,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不为西方社会价值观所认同?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实际上就是文化差异问题。

(三)树立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和学生,只有树立了跨文化意识理念,才能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消除跨文化的冲突,提高跨文化素养,才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体交往。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1世纪的人才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学会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与发展。相反,没有建立跨文化意识的人,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文化。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不了解不同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得体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际。但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教育者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流。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流中屡屡出现错用或误用的现象。如:用How oldateyou?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你已经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时,有人通常会用“Yourarelfatteringme(过奖)”来回答,弄得对方很是尴尬。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果真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难以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年来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进行相应的转变。强调语用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列为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文化意识对各级别的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因此,加强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和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人才培养方案要有总体规划,明确开设西方文化课程以及相关课外活动的要求,其次,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认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开设西方文化课程

通过系统、扼要地介绍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西方社会在文化、思想、社会与政治制度、宗教、艺术、文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概况,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认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促进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目前我院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化课程开设一个学期,由外教担任主讲教师,教材以英文版的《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为主。在了解和扩大有关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的背景知识的同时,通过阅读课文以及相关的配套练习,使学生扩大词汇量、增强阅读能力,达到提高英语总体水平的目的。在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的同时,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能进一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熏陶。

(二)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外籍教师本身就是异国文化的承载着,不仅语言地道,其课堂教学方式、待人接物和行为举止都显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在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感性传授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好外籍教师的作用是优化英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我院的外籍教师主要承担英语口语、西方文化和听力课程的教学任务。近年来,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菲律宾等国的教师,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给我院的英语教学增添了活力。学生受到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的熏陶与影响,这为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会与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士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平台。

我院外籍教师除承担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小品编演等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中外籍教师的努力.学生的专业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增强,这为他们今后不管是从事英语教学,还是到外资企业工作或到国外留学、谋职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英语影视欣赏的作用

英语影视以其直观的特点.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和逼真的情景,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社会概况的了解,深受学生的欢迎。近年来,西方影视欣赏课程逐渐受到重视,有些高校已在英语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并被视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也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四)课堂教学是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

1.挖掘教材内涵,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教材大部分内容选材地道,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语言材料的教学和训练,而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就会造成英语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离,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信息。例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Unit2“CulturalDifferencesinInternationalMarket—ing”中提到一个美国设计者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香水到南美洲国家销售,结果血本无归,原因是该香水广告强调了茶花香味,而茶花在很多南美洲国家是用于葬礼的。教师可就该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涉及文化差异的例子向全班汇报,最后教师总结。

节日文化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多有涉及.教师可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可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历史由来、风土人情和社会习俗等,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异同。如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就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教师还可充分利用愚人节、感恩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背景知识.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2.发掘词汇内蕴.培养文化意识

英语词汇作为英语语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锐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对于学外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要知道词的涵义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判断。如在西方国家,狗被看作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Everydoghasitsday”:而在汉语中“狗”带有贬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

又如颜色词的差异,汉英颜色词语普遍存在含义不对等的情况: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庆,中国人结婚习惯穿红色衣服,经商时,商人希望“开门红”,经营赚钱了,大家都来分“红利”。但在英语里“red”有“处于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之意,如“redlfag”(引人生气的事)。“inred”为“亏欠,有赤字”之意。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在用法上不尽相同,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blackeye”来表示的;“红茶”的英文是“blacktea”,而非“redtea”:“blackcoffee”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green”在英语里可表示“无经验、不成熟”:而“Sheisfeelingratherbluetoday.”的意思是“Sheisfeelingrathersadtoday”。

另外,英语中的习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英语语言的精粹,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goDutch”(各人付各人的帐),“tomeetone’sWater—loo”(一败涂地),“toeatnOifsh”(忠诚)等,不了解其起源就难于真正掌握其含义。

总之,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

3.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培养文化意识

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首先要理解本族文化。由于本族人是无意识地使用本族文化的,往往无法对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因而也就无法发现两国文化的类同与差异。将中西文化在称呼、问候语、感谢、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比较和领会。中国人如果不了解美国人的坦率习惯,或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误解了。听到别人赞扬,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有些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再比如,你和英美人打招呼时说,“上哪儿去?”“吃了吗?”他们可能会感到很不舒服。因为问这种问题对英美人来说可以理解为干涉人家的私事,但是在中国.这是十分恰当的打招呼用语。在实施“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时,文化背景差异对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化中,邀请他人等于借用了别人的时间,因此对别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尊重,时间则是双方协同的结果。例如:

A:I’d 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have dinner?

B:Fine.when areyou free?

A:How aboutSaturday?

B:I’m afraidIhaveameeting.

A:Let’SmakeitMonday.butithastobefaterone.

B:That’SOkey.one—iffteen?

A:Fine.I’11writeitdown.

而在我们的习惯中,被邀请者把邀请看作一种荣誉,时间通常由主人一方确定。这还反映在语言上尽量说些程式化的客套话。

又如:对“firstlady”的理解,请看以下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T:Haveyoureadtoday’Spaper?

S:Notyet.Anythinginteresting?

T:The FirstLady wentto the orphanage to see the poor children.Look atthis picture.She is verybeautifu1.

S:Wh0isthefisrtlady?

T:ewifeofthePresident.

S:Isee.ThatmeansthePresidenthasmorethanonewife.

显然.在这个对话中,学生对FirstLady产生了误解。认为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第三夫人,从而得出结论:总统有好几个夫人。其实,FirstLady是对美国总统夫人的特定称谓,这已是个常识问题。

总之,通过学习和训练,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将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激发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中西文化比较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