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融合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旅游融合规划

第1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 文化产业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新常态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世界旅游组织曾预言,21世纪文化旅游将成为吸引力最强的旅游产品之一。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对于这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一方面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联合协同发展,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够以文化为引领来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

当然,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融合并不是简单的口号和目标,需要我们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真正需求,充分考虑两大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当前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所具备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价值导向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合基础。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项目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为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旅客提供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游客在欣赏风景以及名胜古迹的同时,应了解当地的文化与民俗。而两大产业的融合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当地优秀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载体。所以,依靠各省独有的文化资源,以持续性发展为经营理念,深度开发旅游项目,就是对当地经济的一种发展保障,也是传承地方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第二,旅游业的创新性发展促使两大产业积极融合。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游客在进行旅游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风景是否优美,相关的地方文化与民俗也不断被游客重视起来,旅游业从原先的观光型模式向着个性化、大众化的新模式转变。而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真正融合,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地选择项目,而这些项目设计的背后或多或少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欣赏可以使他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学习到一些知识,满足了游客多层次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价值

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功能、优势与特色,而这些不同内容的交叉融合往往会催生新的概念和元素,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就文化产业来说,其所具有的多样性表现形式和民族、地域特质使得该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联方式,最终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创新。而其中,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是主要的、典型的四种融合路径。

资源融合。在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中的高科技形式与创意思想等元素可以通过一定形式转化为新型旅游产品,来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性化、多元化的高层次需求;而旅游产业又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从而很大程度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空间。

技术融合。旅游产品的创新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而文化产业在发展中拥有一定的技术元素,在与旅游产品的融合中能够发挥文化元素中独有的技术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与供给。

市场融合。旅游业具备强大的空间拓展能力和巨大的受众市场,而文化产业以其新颖时尚的特色获得广大群体的青睐与追求,但是文化由于其所具备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往往在空间上受到发展的局限,旅游产业的流动性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实现市场的良性融合。

功能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均是集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由于注入多样化的旅游形式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相应地,旅游产业中融入合适、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实现产品功能的融合。

除此之外,两大产业的融合有利于旅游业新型化的实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接收信息手段的多样,对于旅游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风景观光单一层面上,高端旅游产品的需求量正在日益增加。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丰富旅游内容,使得人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旅游度假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旅游产业的获利空间。在过去传统旅游产业运行中,获利的主要模式是靠门票以及旅游地相关产品的交易,而文化产业的融入可以使得旅游产业获利模式增加,通过一些文化娱乐节目来实现增值,如景区举办的民俗表演等。总之,无论在旅游项目方面,还是在经营模式方面,两大产业的融合都有助于实现旅游行业新型化的发展。

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宣传和管理,是阻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

融合缺乏主动性与有效性。在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属于不同的领域,在实现真正的融合过程中需要众多的协调与包容。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虽然市场上大多数的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都能够遵循有关规章制度,但是企业间的运行往往是独立的,缺乏双效互动,产业融合缺乏实质的载体。就当前基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各省市的文艺团体竞争性不强,导致文艺团体主动性较弱,文艺活动融入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不高,这样自然不能推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第二,两大产业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交流和沟通,目前旅游管理部门主要以经济发展为方向,注重各项显性指标的实现,缺少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文化产业部门主要从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方面进行考虑,对于旅游功能的融入考虑较少,两大产业之间缺乏沟通,阻碍了旅游、文化资源的统一规划与运作。第三,旅游企业与文化企业缺少深层次的有效合作,以致于有些领域仍然会出现旅游供应体系低效率运作的现象。由此可见,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宣传和管理,势必会造成旅游与文化产业无法合理进行融合,久而久之会严重阻碍两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同化、弱化现象严重,文化传承渠道不畅。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文化的强势“登陆”,为了拓展客源市场,欧美等国家开发“新鲜”之旅,实施多种价格优惠政策、措施,甚至出现“零团费”“负团费”的现象,引诱国内游客纷纷前往,出国旅游人数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年轻人生活于网络、选秀等嘈杂浮躁的氛围,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致使民族文化氛围不断消散,历代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着断裂的危险。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根基,而文化又是旅游产业的核心内涵,因此,一旦传统文化被同化或弱化,就会使旅游项目失去中国传统特色和活力,对游客的吸引力和价值塑造也就无从谈起,这在根本上给两大产业的融合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缺乏综合型创新人才,产业融合缺乏智力支持。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任何新型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撑,尤其是软实力产业和行业,更多地依靠人才的创新性,因此在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融合之路上,对于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量非常大,但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从业者及其结构来看,创新型、管理型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高端管理人才。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课程来培养此方面的人才,人才供给出现盲点,不利于产业融合的正常开展。

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注重时代性,要顺应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潮流

注重科学发展,突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各省市应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逐步建立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对于省市管理范围内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做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具体来说,一方面,发挥地区优势,确保旅游与文化规划和发展的相互协调。在保证整体发展规划合理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突出本地文化资源特色,做到“以整体规划为指导、以实际细节为依据”,杜绝盲目、无序、低水平的资源开发与使用,防止一哄而上和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突出重点,注重打造地区文化、旅游精品。例如,对于延安、西柏坡等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红色文化”“古城文化”的开发,将红色经典文化与人文景观进行有效结合,培育出精品名牌,提升旅游区的整体形象以及旅游历史文化品味,强化人文思想教育与发展。同时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通过线上模式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立足文化营销,提升旅游品位。其一,各地区在继续举办传统节庆旅游活动基础上,适时打造新型旅游节目。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张家口怀来葡萄节、石家庄植物园荷兰郁金香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极大地展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集中向外界鞔锵拭鞯穆糜尾品和形象。其二,加强宣传推广力度。相关主体要加大主流媒体的广告宣传力度,有效利用影视营销、活动营销以及会展营销等多元化营销方式来开展密集化宣传,强化对旅游目的地新形象的推广。要借助国内的主流媒体或者权威媒体,通过“硬广告”形式在黄金时段以及头版头条反复推介各省旅游区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扩大受众范围,让更多的人认识并爱上当地文化,这样才能为旅客量的增加打下良好基础。其三,实现与网络媒体的“联姻”,发展并壮大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时代性,就当前来说,要顺应和把握“互联网+”的发展潮流,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渠道来扩大产品营销的时间、空间范围。企业可以从建立健全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在线预订、人服务等多种服务内容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等方面着手完善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利用互联网来完善网页设计,透过视频特效、声音特效与图像特效,向客源市场推介宣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产生震撼效应。

挖掘经济领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新兴旅游市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文景观众多。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的过程中,要深度挖掘经济领域的历史文化,以点带面,实现旅游产业的经济化。同时,新兴旅游市场的发展也可以强化受众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播感。

加强兼具旅游与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引进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重要的一种就是内部选拔。同时,也要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帮助学校开展课程的开设和人才的培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同步发展。此外,各地区管理部门要注重产业融合平台建设,鼓励相关主体通过学习访问、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来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将优秀的管理经验与本地文化进行融合、创新,使产业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黑龙江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JYD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史建强、赵俊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互动研究》,《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

第2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实施文化旅游结构重组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

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

×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第3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关键词:奉节县;产城融合;现状;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178-02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现状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动力,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产城融合要求,产业与城市在功能上融合,在空间上整合,通过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实现城市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本文就重庆市奉节县产城融合发展的现状与目标作以调研和分析。

一、四大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自“十一五”时期以来,奉节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百万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为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状况逐步改善

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9 217公里,位居全市之首,其中二级公路509公里,三级公路93公里,四级公路3 430公里,公路网络覆盖全县所有381个行政村。尤其是2010年以来,渝宜高速奉节段通车,奉巫、奉溪高速公路相继通车,渝宜高速宜昌至奉节段今年8月实现初通,奉节交通迈入高速时代。

(二)三大空间基本成形

西部新区:规划用地12平方公里,到2020年常住人口15万,累计完成投入近85亿元,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城市骨架已经形成。工业园区:规划用地4.6平方公里,累计投入近1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具备了企业入驻条件,已有红豆杉制药厂、卓兴包装等企业入驻。旅游新城:规划用地10.8平方公里,按照5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累计完成投资10.3亿元。

(三)三大产业初具规模

旅游产业:已建设形成兴隆旅游新城、天坑・地缝景区、白帝城・瞿塘峡景区,2013年全县景区门票收入达5 83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23.4亿元,旅游经济实际贡献率初步显现。能源产业:已建成水电项目23万千瓦,华电奉节火电、茅草坝水电、金凤山和云雾山风电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已形成种植脐橙28.5万亩、年产20万吨的规模;已形成种植蔬菜22.9万亩、年产25.6万吨的规模;已形成种植中药材200余种、面积15万亩、年产8万吨的规模;已形成种植烟叶5万亩、年产14万担的规模。

(四)商贸服务辐射增强

奉节历来都是渝(川)陕鄂周边区县的商品集散地,石油、工业品集散巫溪、巫山、镇坪、建始等区县,建材、机电市场已初成规模,逐步形成辐射周边区县的交易中心。据统计,2013年奉节县商品批发零售总额达130.14亿元,年平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6亿元,年平均增长16.8%,批零总额是社零总额的2.76倍,每年有35亿元以上的商品在奉节净流出,且批零总额年均增速比社零总额高5.2个百分点,商贸服务业辐射带动周边区县趋势进一步凸显。

二、四大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奉节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各自为阵,割裂分离,城市未有效吸纳产业,产业发展也未能融入城市,严重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一)西部新区产业进入缓慢

西部新区1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内,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项目上,先期进入的产业以房地产业为主,多数产业项目还处于观望、论证、规划、实施阶段,进入步伐较为缓慢。

(二)兴隆旅游新城尚未实现涅磐之变

兴隆旅游新城接待游客主要集中在夏季,春、秋、冬三季基本处于无客可接的闲置状态;在接待的游客构成中,90%以上均为前来避暑纳凉的奉节本地居民,与天坑・地缝景区旅游关联不大,旅游新城离“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的定位还有较大差距。

(三)工业园区发展“先天不足”

政策上,奉节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重庆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发展上受到诸多具体政策限制;资源上,煤炭、石膏等矿产资源不能构成对工业园区的资源支撑;生产成本上,交通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显现,工业原材料来源与工业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物流运输推高生产成本;生产协作上,现有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产业链配套需求。

(四)优势资源开发主导权丧失

最典型的是旅游资源,白帝城・瞿塘峡和天坑・地缝两大最优质的核心景区,在市上干预下,经营开发权被重庆旅投集团三峡公司接管,由于该企业热衷于旅游地产,淡漠于旅游开发,加之资金严重短缺,景区开发建设极其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县旅游产业的提档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统筹推进,由此造成奉节县“抱着金饭碗讨米”的尴尬局面。在能源、水利、森林资源以及建设用地等方面也有类似现象存在。

三、两大发展目标科学全面

基于奉节产城融合发展具备的四大基础条件、面临的四大突出问题,以及奉节未来发展面临的“四横两纵一机场”区域通格局即将形成、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庆五大功能区定位、三峡后续规划实施、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实施、新一轮的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等难得机遇,建议奉节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为:以夔州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为主导,以融合人流、物流、资金流、项目流为动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农产品加工四大城市产业,加快建设西区・白帝、兴隆・天地、工业园区三大产城融合体,全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目标为:举全县之力,通过“十二五”后期、“十三五”、“十四五”三个五年规划时期的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以“三大空间”为平台,以产城融合为动力,培育壮大“四大城市产业”,建设形成“三大产城融合体”,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形成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区域通枢纽,加快推进形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文化之都、文化旅游城,努力建设形成35平方公里、30万常住人口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逐步发展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城市。

(一)空间目标

到2025年,三大空间建设形成35平方公里、30万常住人口、396亿元GDP的规模,其GDP总量占全县GDP比重达到66%。城市就业人口达到18万人,比2013年净增就业岗位9万个。

1.西部新区。充分挖掘奉节诗城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文化等文化内涵,依托白帝城・瞿塘峡景区的品牌旅游带动效应,加快建设生态良好、文化厚重、商贸繁荣、文明宜居的文化旅游产城融合体,打造形成生态宜居城、文化旅游城、商贸物流城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三城一园”。到2025年,建设形成12平方公里、10万常住人口、220亿元GDP规模,集全国知名的文化之都、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城中心、消费之城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主体。

2.兴隆旅游新城。充分利用天坑・地缝大景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品牌旅游带动效应,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产品丰富的四季特色旅游产城融合体。打造形成高山生态四季游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际风情生态宜居度假城(镇),将兴隆旅游新城,建设成为带动天坑・地缝大景区五乡镇、八景区的景区旅游、乡村旅游、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发展的“引擎”和旅游经营的中心。力争到2025年,建设形成10.8平方公里、6万常住人口、96亿元GDP规模的国际风情旅游度假城。

3.工业园区。立足于奉节县及周边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农副产品、中药材生产品种多、产量大的基础,鼓励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特色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中药制药、生物制药等加工业。力争到2025年,建设形成4.6平方公里、2万常住人口、80亿元GDP的规模,形成辐射周边区县的半成品加工基地。

(二)产业目标

以“三大空间”为中心和平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文化创意、农产品加工“四大城市产业”,培育壮大城市发展的动力。到2025年,“四大城市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文化旅游业95亿元、商贸服务业14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52亿元、农产品加工业80亿元的规模能力,其GDP总量达到367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到61.2%。

1.文化旅游产业目标。坚持以夔州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全县主导型支柱产业,统领全县的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城乡建设。重点建设打造以西部新区为中心,以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宝塔坪夔州古城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型产城融合体和以兴隆旅游新城为中心,以天坑・地缝景区、茅草坝景区、龙桥河景区等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型产城融合体。

2.商贸服务业目标。建设打造以西部新区为平台,引进国内一流品牌商贸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发展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业,发展大中型商业批发业务、农产品交易、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产业,形成区域性城市商贸服务产城融合。以兴隆旅游新城为平台,建设打造高档休闲、特色饮食、动漫娱乐等产业,形成商贸服务型产城融合。

第4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必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内的不同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渗透和交叉,为这两大产业最终实现产业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将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战略举措有效的利用,可以有效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成为时下流行的一大重点研究项目。因为这两大产业的互动和整合从根本上推动着旅游和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对于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之所以文化资源丰厚,是因为我国具有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和风俗民情等优势。因此,文化所凸显出的独特优势,为人们旅游带来了动机和目的。相应地,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载体,为人们对文化的吸收和了解提供了交流和深化的平台,同时,通过旅游文化产品可以将文化产业推向世界化。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产业逐渐呈现出历史遗迹、人文景观、民风民俗等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作为旅游的本质属性,使得文化因为旅游的开发而变得生机勃勃且富有活力;而旅游作为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因为文化的渗透而变得丰富多彩且富有品味。因此,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互动机制,对将来产业的融合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作用。虽然旅游和文化产业对各自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划定了界限,使得有关部门都按照自身的属性进行发展。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和传统划分方法等原因,使得旅游行业中存在着一些本质应属于文化产业,但却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服务的经营企业;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中也生存着一些发挥着旅游作用的生产企业。可见,在行业渗透和学科交叉的当今社会,两者之间彼此难分,使得原本隶属各自不同界限的部门将旅游和文化元素合二为一。虽然在实际上二者各自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文化是经济产业的属性,而旅游是经济产业的功能,但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当下,两者却具有相辅相成、互利共生的作用。因此,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相互关联,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的作用,使得与旅游有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旅游产品对文化元素的融合,并适当开发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讲,具有重要的影响。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依存。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可分割,使其为产业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二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共生互融主要体现在自身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旅游的优势体现在市场,而文化的优势则体现在内涵。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而没有旅游的文化就会缺少活力。可见,只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为这两大产业的经济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三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共进。由于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彼此之间的互动共进原则,因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文化还可以通过辐射效应与渗透效应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味,从而给旅游者带来较高的审美体验。可见,要有效利用文化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积极推动作用。然而,旅游同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旅游通过引致效应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从而实现了文化产业向着市场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总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是互相依附、彼此生存,只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和渗透性越来越强,使得原本就处于模糊边界的两大产业,逐渐向着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演变。而只有实现真正的产业融合,才能使文化在旅游业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从而推动着旅游产业向前发展,同时旅游在文化的提升和传播方面发挥自身价值,为其提供相应的载体和平台,从而实现彼此的互补共赢性。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观念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从而较易选择能满足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的文化产品。因此,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相应的融入了很多色彩。可见,在旅游产业植入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创意元素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拓宽,而相应的旅游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产品来拓展市场空间。

二、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策略分析

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驱动下的产物。而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今市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旅游活动中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和多样化,因此,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发展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在制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过程中,应时刻把握利用旅游业的发展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繁荣的基本原则,并坚持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以及旅游文化发展的科学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有关的体制机制,有效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就目前形势而言,产业融合发展仍存在着领域不宽广和机制不到位等各种难题,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发展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而,要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导班子,并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加快推进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制定和完善规划体系。文化旅游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而且要对规划提出高质量、高标准和高起点的要求,从而使得产业融合发展走向世界和服务人民具有现实的意义。三是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得到政策的扶持。产业融合部门应明确政策导向,并建立起政策扶持体系,对于国家和各级部门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应积极争取,从而切实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对于产业融合发展要宏观指导。例如,旅游局对旅游产品开发指导应注重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突出性;针对旅游景点所处实际情况制定规划时,应注重增加文化内容对旅游业的丰富性;还可以指导旅游文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第二,通过加快重点景区的建设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对于具有针对性文化元素的旅游景点,我们应坚持以原生态、原风俗、原文化、原居民的保护原则,并将其积极申报为国家重点景区。同时,通过对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升,使得旅游景点的特点得以展现和优势得以凸显,从而扩大旅游景点的影响力;不仅如此,通过加快景区配置设施的建设和游客中心以及星际饭店、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从而实现运用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通过构建健康绿道体系,将旅游景点向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方向推动,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亲近大自然的需求,使得广大人们群众能够更深切、更直观的感受到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神奇效果。第三,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活动品牌。对于旅游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行,我们应将能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充分纳入旅游项目的推广计划,可以为充实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供帮助,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旅游景点积极开展一系列与发扬文化相关的活动,从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响品牌;还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和联系,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宣传形式进行旅游文化产品的促销,实现联动互动和互利共赢。第四,利用建设智能化景点来打造智慧旅游。近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使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因此,要想把旅游业快速发展,就必须依靠作为文化产物的现代科技力量,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将旅游业所涉及的相关文化元素有效联系,并将其通过新媒体的形式直观的传播出去,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而且为旅游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营销平台和广阔的客源市场,从而突出产业融合所带来的优化效果。第五,通过提升广大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魅力。在产业融合发展的今天,我们应高度重视对旅游业人才的优化。因为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客的旅游审美和旅游感知,因此,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突破人才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限性。随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突出,必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带来契机。只有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才能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提供有利的条件。总而言之,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时展的需求,必将对产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瑛,祁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5):36-37.

[2]舒小林,刘东强,齐培潇,等.中国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11):122-129.

[3]范红艳,薛宝琪.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4):104-109.

[4]曲景慧.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变动分析[J].生态经济,2016(9):129-134.

第5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1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涵

产业融合的主体是那些从事融合型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企业,而不是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主体自然是指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农户或合作社或企业集团);产业融合的客体是指产业融合主体直接作用的对象或目的物,具体而言,是指融合型产品。所谓融合型产品是指原来相互独立的产品或模块通过整合而融合为多个产业属性或功能于一体的新产品。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客体自然是指具有创意功能融合特征的农产品、旅游产品。

产业融合涉及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产品、市场、制度等构成要素,因此,产业融合的识别可以从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与制度融合等变量来加以考虑[3]。

1.1企业融合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通过衡量企业融合可以反映出不同产业企业行为或经营内容的相似性程度。企业并购、投资业务、战略联盟及产品销售等都可反映出企业业务内容。因此,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企业的重新组合,要么通过市场使农业企业、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外部合作,要么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三方合一,在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实现合理分工。

1.2资金融合

资金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基础,通过资金融合可以为产业融合奠定基础。资金融合可以通过股份制、基金制、租赁制、信贷制、合作制等方式,实现资本集中和聚集,进而实现企业及其产业的融合。

1.3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通过衡量技术融合可以反映出不同产业共享相似技术的程度或技术向其他产业扩散的程度。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现代农业、旅游和文化创意技术的融合。

1.4人才融合

实现产业融合,需要不同类型人才的有机融合。人才融合主要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进行。当然,也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外部人才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人才的融合。

1.5产品融合

融合型产品创新对于产业融合的出现与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判断融合型产品的生产量在多个产业中原有产品生产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产品的融合程度。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实现农业产品、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相互融合,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满足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产品。

1.6制度融合

宏观层次的产业管制制度对于产业系统的开放性,微观层次的标准与设计规则对于产品的融合等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区域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的有机配合。

2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2.1政府主导,整体规划设计,开发经营该路径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设计,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机能组织整理农村集体农业和旅游资源,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或财政补贴资金,引入人才、科技和文化创意元素,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2)。例如,北京房山区蒲洼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深山区的生态资源和政策集成比较优势,统筹规划、设计,整体开发沟域经济走廊。沿议合—蒲洼—宝水—东村10km沟域,发展沟域林下冷凉经济,打造出一条花果、风景走廊。开发“蘑菇宴”,恢复山梆子戏等特色文化,打造绣挂饰、鞋垫、葫芦烙画等工艺品。建设了花台综合生态观光园、中华蜂科普园、画家写生基地,立足冷凉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已发展成为蒲洼的主导产业之一,使全乡近1200人就地就业,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关闭煤矿后的2130.0元增加到2011年的7492.6元。

2.2市场主导,政策支撑,企业开发经营该路径的主要特点是政府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撑和优质的社会服务,引进社会资金,利用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由企业整体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3)。最典型的是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引进北京天德园种植有限公司和北京腾氏集团公司,开发了集会所、休闲、会展为内容的低碳高端沟域经济项目,即“美石谷会所”、“阿尔卑斯农场”。

“十一五”期间,北京房山区充分发挥全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生态休闲产业,成功吸引了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首创奥特莱斯、青龙湖国际红酒城、云居寺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生态休闲产业项目。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入驻的投资10亿元以上的生态休闲产业项目达10个,计划总投资410亿元。目前,在谈的投资10亿元以上的生态休闲产业项目,还有北京文化生态城、周口店世界文化传承示范区、佛子庄绿色财富论坛产业园等13个,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房山现代生态休闲产业有望打造成为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将有力推动房山转型发展和首都世界城市建设[4]。

2.3市场主导,政策引导,集体开发经营此类开发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科学指导和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理村域农业和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吸收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4)。此路径以霞云岭乡四马台村为典型代表,但其缺点是受村域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实现规模经济困难。

2001年来,北京房山区四马台村不断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以黑养绿、以绿兴旅、以旅富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0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营业总收入17221万元,人均纯收入26502.4元。主要举措是:①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绿色经济。充分利用村内约337hm2仁用杏资源,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年加工能力1000t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②依托广阔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利用万亩松林资源,实施千亩林下食用菌栽培,丰富旅游项目,在林间地种植中草药黄芩,制作成“黄金茶”,作为特色茶饮,在打造知名品牌,丰富本地旅游市场的同时,开发北京市场,打入国内市场;③发展特色养殖,丰富旅游项目。建“蜂情园”,养殖优质蜂500箱,开发蜂蜜、王浆、花粉等系列蜂产品,演绎蜂产品文化,发展旅游项目,以供游客参观和购物。

2.4“政府搭台、村民唱戏”,个体开发经营此类开发路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科学指导和提供完善的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由农村农户个体或合伙开发组织整理现有农业和旅游资源,自发地、小规模地发展“农家乐”、农耕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5)。

第6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园区党(工)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头雁效应”,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建工作始终。建立班子成员包党建、包稳定、包环保、包发展工作制度,定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园区稳定和谐发展。班子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集中理论学习,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班子成员联系实际,敢于揭短亮丑,开诚布公,指出问题,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带头深入调查研究,触及矛盾,触及要害,扎实推进查摆问题的整改。

二、深度融合,共促双赢

东北庄杂技文化园区在发展中融合党建工作主线,促进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深度融合,解决了“两站皮”问题。

(一)深度融合。一是全面相融。从目标任务、工作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推动党建工作与园区发展相融合。二是双向相融。党委干部不断增强(党建+)意识,行政干部不断增强(+党建)意识。

(二)作风建设。通过党员干部佩戴党徽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开展工作,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凝心聚力。就是合心、合拍、合力。一是合心。园区全体干部职工站位发展大局,从思想深处认同并强化融合意识,做到思想上合心。二是合拍。把园区发展成果作为检验党(工)委组织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坚持“一体管理,一体发展”,使党的建设与园区发展全面同步,无缝对接。三是合力。通过思想合心,行动合拍,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实现“1+1>2”的效果。

第7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一、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促进这两种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支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有关企业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给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资金支持。政府优化整合可使用资源,统筹资金,适度加大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据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协同发展的行为。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优化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引入以及市场准入条件,使得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三是人才支持。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继而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整体融合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鼓励有对应能力的人才投入到产业融合建设当中,构建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规范人才市场竞争行为,尽量削弱人才流动对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对促进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催生了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也逐渐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所以,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自身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采用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在主动参与该项活动的同时积极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共同建立网络服务公共平台,为旅游产业提供集资讯、交流、营销、交易为一体的服务,从而提高两者的协作能力,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另外,人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除去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之外,还需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参与进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企业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协同培养出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融合。

三、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市场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品的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消费。因此,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知,获取社会大众对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认可。在当前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对网络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特性,联合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必要的宣传、咨询、消费等服务,深化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识和了解,并培植出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要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人们对文化创意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文化创意旅游新品,多维度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借此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融合较少且融合产品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状况,我们可以组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文化创意的过程当中,激发旅游工作者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灵感,同时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增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

四、优化环境,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一般而言,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建立在各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之上的,当旅游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继而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与此相同,只有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有可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的使用资源,协同开发出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依托于城市良好的创意环境。因此,要想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就必须要优化城市创意环境。具体而言,优化城市创意环境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整合、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产品化文化创作、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积累,从而将文化创意市场化,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价值。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旅游产业在现有的格局上,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和生产,这对原有旅游产业产品及服务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城市文化创意环境的优化,需要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塑造出适合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城市创意环境,既要适应现代城市功能转变的需求,又要营造城市良好的氛围,切实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意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出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标准的特色城市形象。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对打造极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优化城市环境还需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城市形象定位上,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投资以及人才集聚到此地,继而对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益,有利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第8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一、坚持全维度拓展发展空间。高位规划发展空间,围绕《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编制了“多规合一”总体规划、敦煌大景区建设规划、敦煌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30余项,建立了旅游发展与城乡发展、产业聚集、生态保护等多规衔接、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积极开拓网络空间,将文化旅游开发与云计算、新媒体、电子商务等高科技、数字化手段相结合,打造了线上推广展示平台—敦煌智慧旅游官网、电商交易平台—驼行网、服务体验平台—全覆盖的智慧景区,2016年线上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不断扩大地域空间,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建立了酒泉西四县“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与丝路沿线50多个地市、国内70多个景区(点)建立了旅游产业联盟,与2个国外城市、4个国内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敦煌旅游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当前,我市围绕敦煌文博会,推进多次层、全方位的文化旅游合作。

二、坚持全过程延长旅游时间。在“快旅”上下功夫,完成了敦格铁路、机场扩建、215线过境段、瓜敦高速、景观大道、景区公路等20多个内联外通项目,增开省内外旅游列车8对,加密重点城市航线20条,敦煌国际航空口岸获批,敦煌至香港、韩国、泰国旅游包机业务顺利推进,构建了立体式、便捷化交通网络体系。在“慢游”上下功夫,培育引进《敦煌盛典》、《又见敦煌》等文化演艺项目,策划举办朝圣敦煌系列活动、音乐节等高层次节会活动,开发文博体验、乡村休闲、户外运动、沙疗养生等新兴业态,研发丝绸制品、艺术图书、临摹绘画等敦煌特色产品,旅游产品的结构更为丰富,游客在敦的平均游玩时间从2015年的1.5天延长到现在的2.1天。在“均衡”上下功夫,制定出台千万套票赠游客、百万陇人看文博、万名学子免票游、千家社团组客游、百家宾馆饭店半价住、全市景区优惠游等6大优惠政策,举办冰雪节等特色活动,引进《丝路花雨》、《天鹅湖》、女子十二乐坊等经典剧目,打造敦煌大剧院新春演出季,2016年冬季来敦游客同比增加46.8%,敦煌旅游正在由“夏秋火爆”向“冬春升温、全年恒温”转变。

三、坚持全要素完善旅游功能。推动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按照国家标准,投资近10亿元,实施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和雅丹、玉门关等西线景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鸣沙山·月牙泉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玉门关、悬泉置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推动接待设施提档升级,积极与国际接轨,引进建成华夏、万盛、富丽华等一批国际酒店,建成运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和鸣沙山·月牙泉游客中心,新建敦煌旅游集散中心及玉门关、雅丹景区旅游服务中心,构建了一主多辅的多级游客集散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功能提档升级,改造提升敦煌夜市和党河风情线,新建月牙泉小镇、敦煌小镇、大唐文化街等特色街区,全面提升公园广场、城市道路、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市政设施,城市的旅游功能更加完备。

四、坚持全方位强化旅游管理。大景区管理,组建成立了敦煌大景区管委会,统筹旅游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科学管理,推动旅游资源由多头管理、粗放开发向统筹整合、集约开发转变,充分发挥敦煌莫高窟—月牙泉、阳关—玉门关两个大景区聚集要素、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市场监管,积极探索“1+6”监管体系,组建敦煌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以及旅游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旅游警察中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旅游执法大队和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机构健全、权责清晰、部门联动、紧密配合的监管体系,切实维护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环境。大集团运营,成立了敦煌文旅发展公司,通过整合原有三大融资平台,盘活市属景区经营性项目,参与文化旅游项目经营开发,探索了集团化、市场化运营旅游资源新模式。

第9篇:文化旅游融合规划范文

同年8月,中央要求各省上报首批特色小镇推荐名单,32个省市区共计159个名额。最终,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共同认定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迅速推广,多地开花。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经济背景差异,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地方又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更多指向了新兴业态

特色小镇建设是创新推动“产、城、人、文”融合的重要途径,并为破解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旅游人口进入,召唤创业者落户以及吸纳劳动力就业,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镇一面和一哄而上。我认为,建设特色小镇的核心关键在于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而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更多指向了新兴业态。

所谓新兴业态,是相对于传统业态而言的,具备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商业形态,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新兴业态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区域分工及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和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文旅产业也正迎来黄金发展期,成椤笆三五”时期引领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根据最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旅游收入总和由2013年的2.6万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万亿元,2015年已经达到4万亿元的水平。未来十年,中国文旅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0万亿-50万亿元,相当于2015年GDP(67.67万亿)的73%。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融合,给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形成集聚性产业平台

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为例,时尚智造小镇、生命健康小镇、智创小镇、财富小镇、肯恩小镇……该区建设的一个个特色小镇令人耳目一新。在实际工作中,该区重点培育文化创意、生命健康、信息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时尚+”、“文化+”等新兴业态与传统产业嫁接融合,致力于推进规划、招商、建设,着力形成多个集聚性产业平台。

时尚智造小镇,着力引进一批高端工业总部项目,产业定位以打造服装、鞋革等时尚产业为主,集聚高端定制、云定制的企业总部,将成为“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中心城市”标志性的时尚产业基地;

生命健康小镇,加强与温州医科大学、温医大附一院联动谋划,启动益医综合研究试验中心、原能生命健康综合体建设;

智创小镇,聚焦电商、文化、时尚等元素,以发展信息经济为主,适度发展智慧健康、文化创意、商业服务等业态,着力打造一个宜业宜游的特色众创空间;

财富小镇,引进并培育满足贸易金融发展需求的融资租赁、商业保险理财、金融仓储、消费金融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着力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机构集聚地;

肯恩小镇,利用丽岙侨乡资源优势和花卉产业优势,在小镇内打造一批温馨、美丽、朴素、祥和的旅游项目。

综上,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在业态融合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色,把发展经济和当地特色有效结合,形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因时制宜,结合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合理把握时机,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推动经济发展;要因人制宜,整合当地人力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和利用,重视相关人才的培训。

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融合重新定义了特色小镇

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关键在于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转型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聚或集群升级为经济新常态下的聚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将创新和绿色发展、人文和开放等理念融合,通过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孕育,提升特色产业;通过集聚相关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强有效供给能力;通过整合历史人文因素,提升产业内涵,优化区域发展,使区域产业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经济得到进一步增长。

在致力于新兴业态与文旅产业的融合中,特色小镇的建设部门需要特别关注小镇定位与自身区域禀赋的匹配与协调。有些特色小镇、特别是定位于高端技术产业支撑的小镇,其持续长远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集聚。如果这类小镇规划建设在相对偏远的地域,在工资福利等待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娱乐等基础设施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较一、二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软硬件条件不够,就会造成人才和技术的短板,导致这类小镇的发展不可能持续。

旅游产业融合分类

旅游产业的融合分为两大类: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如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奖励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房地产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和旅游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如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这些产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产业或改造原有产业,给特色小镇定位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丰富了小镇的功能与情感价值。

笔者所在的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曾参与策划的四川成都新都区军屯镇打造“中国紫薇小镇”的实践就是如何推动传统产业与文旅要素相结合的一个成功案例。

军屯镇共有15473亩耕地,多用于栽种苗木,乔木树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森林资源丰富,绿化覆盖率高达50%,其中连片的紫薇花多达2000余亩,是新都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获得“国家级生态镇”荣誉称号。如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潜力,打造与众不同的特色小镇品牌是当地面临的重要问题。

清华大学城市品牌研究室经过科学细致的调研分析,完成了“军屯镇紫薇文化旅游区文创业态规划”。规划从总体思路、餐饮工程、住宿工程、交通工程、观光工程、娱乐工程、购物工程、经济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并从规划范围、发展现状、现存问题、项目定位、l展目标、发展思路、规划原则、文化主题、文创产业链、业态展望、产业链格局、品牌形象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策划和创意,有效指导了小镇的建设。比如,规划强调要积极探索花卉苗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引导花卉苗木经济向赏花经济转变,以赏花为媒,大力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产业;以紫薇花为亮点、农耕体验为特色、多样节庆为切入,分点引爆,力争实现“产业搭台+旅游唱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活动围绕“观花、游田、乐水、品村”四大特色主题,打造“四川省最美紫薇花观赏地”――“中国紫薇小镇”,让游客领略紫薇花海,品味军屯美食,享受农耕生活,体验古风穿越,从动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都对军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天津市政府办公厅的《天津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推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天津市将创建10个市级实力小镇、20个市级特色小镇,在现代产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商业贸易、自主创新等方面竞相展现特色,建设一镇一韵、一镇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实力小镇、特色小镇、花园小镇。

重庆市的《关于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具有较好城镇化基础和潜力的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建成30个左右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小镇示范点,推动形成一批产城融合、集约紧凑、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特色小镇。

山东省在《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