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观察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

第1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88-02

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国内外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从这些成果看,主要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实验法、工作分析法等,国外教师在应用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学生相对比较成熟,在激发学习兴趣、放大学习热情、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学习能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分析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基本的建设策略,以期对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及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侧重于职业教育领域心理现象的基础学科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心理学原理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提出了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定量和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工作分析法等定性研究手段。由于受到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两大流派的影响,职业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分歧,呈现不成体系、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1.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部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是借鉴和引进,理论与实际结合较差,独立研究成果较少,缺乏中国化元素。此外,其应用性与学术性之争,暂未形成统一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离成为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学科性质上,到底是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教育心理学尚未明确;在研究范式上,缺乏统一性、完整性;在学科走向上,也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与其它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能否形成有特定核心的理论模式,并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2.结构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大多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验证性研究或补充性研究,其间没有很好的协调,大都停留到一个层面上,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态比较普遍,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我国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思路:一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二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都无法满足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将导致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材出现普教化问题,套用心理学教育的特征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没有对职教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不能很好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虽然一些院校,将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职业教育心理学中,积极拓展研究课题,将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内容进行融合,提出了可行研究方法,但仍然难以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3.整体实力不如意

在当前的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定位不够准确,大多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其扮演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学科整体建设和地位不尽如人意。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在研究视野上,它研究的课题基本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交集”,把重大的、重要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人为地排除在专业研究领域之外;在研究习惯上,它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在研究方式上,各院校大多闭门造车,蒙头搞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和课程建设,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心理学跨学科的特性。此外,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不足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及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等等。

二、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策略及展望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必须贯彻“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结合实际,推动理论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践与发展的规律,以实践应用研究为主,不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1.构建统一规范的理论模式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将来,既要统领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在多元交叉的发展范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综合化、完整化、系统化。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心理学的发展也是流派纷呈,从而决定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范式的多元性,既有基于职业教育科学的范式,也有基于职业技术科学的范式,还有基于教育心理科学的范式。职业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向社会开放,积极吸纳社会职业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多学科专家共同协作,多侧面、多角度研究职业教育心理学课题。因此,不能孤立地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要在多元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大范围、以特定核心为基础的统一理论模式,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最终形成一门完善的学科。

2.搭建特色鲜明的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建设中,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三种。但无论如何分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应该以服务教育发展、培养特色人才为本,加强服务职业教育的科学性,突出服务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服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把握服务职业教育的创造性,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决策服务。要结合中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现实需要,按照理论、应用与专项三个层级逐步拓展,努力建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融会贯通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

3.综合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

职业教育心理学建设,要在强化课程建设、拓展研究课题、打造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投入力度,三者联合互动,整体提升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建设水平和学科地位。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要倡导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课程性质并推进其建设;在联系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和办学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课题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要以加强应用性与实践性研究为主线,开阔研究视野,拓展研究思维,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的成果,研究脑功能开发与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多元智能理论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心理科学与职业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及其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人才队伍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支柱。要重视学术研究机构和专业组织建设,搭建良好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采取务实的倾斜和扶持政策,吸引和团结大批的专业人才,组织合力公关,共同提高,多出精品。

参考文献:

[1]王琼.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思考[J].职教研究,2012,(15).

[2]刘玉英.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02).

[3]锁冠侠.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07).

第2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教育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从哲学领域发展演变而来的,独立之后成为了新的学科,从本源角度来讲,两者同出一处,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早在古时,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孔子已在其著作中融入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思想,他所倡导的“德治教化”思想便是集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质,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的观点,再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人都有长处,都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对待他人要谦虚恭敬才能促进自身的学识增长,体现一种集大家之所长,时刻保持学习状态的教育理念,更是在其中融入了儒学文化中的”谦”作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德育”。除孔子外,我国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如古时的孟子、荀子、庄子、老子等大家的著作中,可见许多涉及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因此,从古时及可考究的资料来看,便可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渊源颇深。而国外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学者的经历及其著作可见其发展轨迹。国外文献资料中记载中,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最早是研究古希腊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逐步发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特性与相互之间的联系,并逐步将其从哲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与此同时,许多著名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如赫尔巴特、杜威,他们撰写的著作不但包含有哲学领域,同时也包括教育学与心理学方面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学、心理学两门学科的融合性与相通性,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与分化,教育学、心理学才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分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本质看两者的融合

这两门学科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包括现今的教育心理学,都是融合了两门学科衍生出的新学科。在《教育科学纲要》书中谈到了科学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有确定的对象和范围,不与其他科学相混淆。

2)自成系统,不存在前后矛盾的现象与逻辑上的谬误。

3)有客观事实作为研究依据。

4)具备普遍性与永久性。教育学与心理学都具备了上述特征,作为都是研究人的学科,我国近些年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也较为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例如:观察法、实验法等,即:使学科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讲求以实证来验证现象,而不是单纯以现象为科学定性,体现了一种学科发展与科研的严肃性。我国师范院校自1904年起,在《邹定学堂章程》的指导下,按要求讲授“教育学”,从这时起,教育学的教学便延续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学在学科发展中,也有着新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课程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育学与心理学本身就是包含了人性特点与哲学思想的学科,尽管已形成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所遵从的流派与观点不同,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具备高度的复杂性,任何一位心理学专家教授或是心理学研究人员都会潜意识里受到某种流派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与引导模式,从两门学科的塑造上,有利有弊。优点在于不拘泥于课本,可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接触不同的思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相对的缺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时,不能死板地理解书本,对某种观点或思想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存在即为合理”,如果一个现象用这种方法或思想无法理解和解释时,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试一试,这也是教育学与心理学无论学的再多,最终也要归于实践的本质所决定的。例如,师范院校的幼师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然而学习的目的不是只是理解书本内容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生了解人性的本质,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来指导自己今后的幼师生涯,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怎么样与幼儿进行沟通,及展现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内涵,这都不是教学大纲可以规划的,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然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也是学科的魅力所在。

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第3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关键词]跨专业 小教研究生 听课

听课是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辅助手段,属于教学基本功。跨专业的小教研究生基础知识薄弱且基本功欠缺,因此要想在未来成为合格的小学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尽快提高专业水平,加快从非专业向专业师范生转变的速度,有必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多参加小学的听课活动,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听课方法,提高听课的水平。对于跨专业小教研究生来说,通过听课等实习活动,可以直接增加他们在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方面的感性知识,培养出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能和技巧。

一、听课前准备

盲目性是效率的扼杀者,听课也是此。盲目听课与有准备的听,效果大不一样。如何进行听课前准备呢?了解要听的课的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构思并做一个大概的课堂设计,这是比较全面的听课前准备。

跨专业的小教研究生去听课,在专业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往往并不知道所要听的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等。而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倘若我们对于所要听的课的各个目标不了解,那么这种学习性的随机性的听课,由于没有说的环节,听讲者与讲课者事前没有充分的沟通,听讲者的目的性不强,可能会把一节真正的好课,没有听出眉目,达不到听课的目的。

为了达到我们所希望的听课效果,在进行随机性听课时,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准备,掌握好“教育观察法”这个工具。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教育领域内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考察并客观地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学习氛围、课堂管理、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性、教学目标定位、课堂上的学生参与、学习的成功、高品质的思维能力这八个方面来对教学进行观察。为了避免信息量流失,我们可以从这几个维度来编制表格,并对这些维度的具体的行为表现进行概括,从而达到高效率观察的目的。

二、听课时应怎么听

1.进入“教师”的角色来听。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该怎样上。将讲课教师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避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又可以避免无原则的同情理解,看不到不足与缺点。

2.通过“学生”的角色来听。要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从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教师怎样教或怎样处理教学内容、怎样引导、如何组织,学生才能听得懂、能探究、能应用、会掌握。

例如,笔者在杭州文海实验学校实习时,观察的授课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那我们就应该尽量从四年级的小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心态出发,看老师的教学是否清楚,能不能让我们听懂、听明白。

3.进入“学习”的角色听课。在听课中更多地去发现讲课者的长处,发现课堂教学的闪光点。我们应该以这三种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听课中,对课堂动态的密切注视,体验讲课者的劳动和创造,品评讲课者传授知识的艺术。

三、听课时需要做到的三个“认真”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听课,“认真”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认真”也需要把握的要点,在听课中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认真”。

1.认真听讲

由于我们听课大多都会是随机性的学习性听课,因此就更加要求认真听讲,只有认真听讲才能对讲课人的讲课过程、讲课思路加以明确。认真听的过程包括对知识的领会和课堂活动的观察。重要的是听其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听其教学环节。而在实际活动中,由于“临床经验”的缺乏,我们会无法约束自己,从而在听课过程中,出现与一同听课的同学私下的交流,甚至与坐自己旁边的听课的学生窃窃私语,询问他们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或无关的话题,从而影响了听课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是笔者实习听课过程中观察到的学生分心的主要表现。

2.认真琢磨

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我们还要仔细琢磨讲课人的讲课意图,明确他所处的教学环节和对他知识点突破的实例积累。就是说,你在听课的时候,你的思路要一直在他讲课的进度前面。你的思维只有一直在讲课者的前面,才能评断他的教学方法,才能体会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才能使思路一直走在讲课者的前面呢?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看教材。而由于我们有时并不知道讲课内容,也没有教材,那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小学教学内容进行熟悉。或者利用上课前的时间,与听课学生先进行必要的交流,了解他们该堂课的主要内容。

3.认真做笔记

听课笔记应主要按以下几个重点环节记写,在关注教学环节设计的同时,要看讲课教师是否能够做到随机应灵活调控,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也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以及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同时听课者在“听课”的同时还应兼顾“看课”。看课也是了解某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临场发挥如何平时教育学生洒下的汗水在课堂上的结晶如何,同样也有学习借鉴的必要。

总而言之,听课不是目的,只是获取和借鉴先进教育思想、经验、课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跨专业小教研究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总之,小学教育主要以教学为主,小教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课堂教学又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听课是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且直接的形式。事实证明,听课对于跨专业小教研究生试教质量的提高,和今后作为初职型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第4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东镇中学是一所处于乡镇的全日制公办高中,建于1952年。此校曾在恢复高考后的数年内,高考成绩一直全市前列。2005年,此校高考成绩开始走下陡路。分析原因,诚然这里有学生质量下降、县域政策等客观因素,但教师方面的原因也不容忽视。本文重点对影响教学成绩的教师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能有效指导中学教师队伍考核的理论模型。

本文的研究试图通过对高中教师考核的研究,以期提升学校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学校的良性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类型:

本文通过调查和文献法去深入研究学校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对教师、校领导、学生及学生家长;调查内容包括对学校的满意度、职称晋升及工资收入等。通过文献比较(主要通过学校内部的一些资料和国家同期的教育法律法规等),对比影响正反两方面的因素,并采取扬长避短的办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措施。

笔者尝试通过对高中教师这一群体放在历史的过程中去研究,把社会变迁研究和社会群体研究相结合,即宏观层次的研究和社会单元研究相结合。

三、分析单元和研究内容:

由于老师年龄、性别、职称、学历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于考核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段教师和不同职称的教师区别,来分析不同阶段教师对同一类型考核采取的态度及相同阶段教师对不同考核办法的态度。(共四种区分度)通过分析彼此不同的态度,分析中学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激励机制。

一般情况下,对教师的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考核。结合近期出现的教师虐童事件

四、 抽样方案

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本文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组一:按照年龄分为三类,22岁-35岁,35岁-50岁,50岁-60岁。组二:以职称划分为三类,初级、中级和副高三个级别。

由于工作的局限性,在本市十三个县,共抽取四个县,每县抽两个学校,每校抽取60人做为研究对象。

抽样县按照经济发展情况,分别抽取经济发达的盐湖区、经济比较发达的临猗县、经济欠发达的闻喜县及教育比较发达的新绛县。

抽样校两个,一个选择各县区的一中,另一个选择在乡镇的高中或者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

在老师的抽样上,由于职称和年龄有重合性,每个学校,按照年龄来抽样。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20人。

抽样时间:年度末和学年末。

五、 设计调查问卷:

基本问卷是调查教师各项特征和基本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个人收入、对教学成绩的满意度、对本校考核的建议等。辅助问卷有两个,一是针对学生情况,另一个是了解学生情况。

六、 研究进程:

(一) 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

本阶段主要是阅读书籍(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马斯洛层次理论、教育法规、管理学基本原理等);收集抽样点的考核资料。采取统计调查、文献法、实验法和观察法。

(二) 资料整理:2013年8月至2013年11月

对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查、分类、汇总和编辑;同时对个别资料进行计算机处理。

(三) 撰写研究报告: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

对所整理的材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写出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打印成文。

第5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关键词: 德育 学前教育 作用

德育是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幼儿德育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文明的习惯和性格,由幼儿教师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的要求,指导幼儿掌握具体的浅显的道德要求,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未来道德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由于幼儿家庭氛围层次结构不一,个体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因此在实施幼儿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以同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的途径、原则应根据实际安排,这样才能让德育效果渗透到幼儿的内心,影响其一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永安市贡川中心幼儿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研究初期,为了得到更多的理论依据,我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幼儿学前教育德育方面的书籍及刊物,并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分析总结。关注、研究前人对于幼儿德育方面的研究案例与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为本课题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1.2.2视频录像观察法。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与教材录像,观看一些名师在德育方面的上课录像与视频,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更细微地观察出幼儿的德育教学对幼儿发展的帮助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处理方法。通过观察法帮助自己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

1.2.3榜样教学法。

在日常的研究教学中,通过讲述伟人的典范、教师在平时的言行举止及突出同龄人中的优秀学生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对自身日常行为、品德进行分析鉴别。施教者在教学时应注意防止消极影响。同时在选择榜样时要注意幼儿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社会氛围和时代特点,在适当的时候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见之行动,使榜样教学能有效影响幼儿。

1.2.4测试法。

以永安市贡川幼儿园中班的30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初期、中期、后期分别对幼儿进行一些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小测试,及时记录幼儿在德育教学中的具体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德育对学前儿童的重要性

2.1.1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必须从幼儿抓起,只有让孩子从小就把“祖国母亲”铭刻在心里,才能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为此,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从爱父母、爱家庭逐步扩展开,爱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平时通过收集儿歌、故事、游戏,或是与孩子谈话的形式,教育孩子们爱护、关心同伴,热爱幼儿园和周围环境,初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情感。

2.1.2塑造幼儿不说谎、敢承担、有错必改的品质。

教育幼儿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教育幼儿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没经过别人同意,不私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需要归还。这些环节应渗透到德育教学中,使幼儿在对待事物、对待他人、对待困难、对待错误这些方面应用正确的处理方式。

2.1.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礼貌、守纪律。

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有益终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配合,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同时,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的习惯是需要同步进行的,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背景融入恰当的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是一个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爱护幼儿、了解幼儿、观察幼儿,才能让幼儿在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

2.1.4提升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

人总是需要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幼儿交往对象有同龄的,不是同龄的,与不同年龄层的幼儿交往能体现出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潜在的好处是难以想象的。幼儿最初是不善于与他人交往的,往往表现出排斥、害怕的行为,这时就需要家长与幼儿正确的指导,而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融入体育活动、团体协作的活动,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建立与他人分享的思维。在幼儿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应积极鼓励,不要随意干涉,应该鼓励并放开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与小朋友交往,让幼儿找到适合的社交方式。

3.结语

作为幼儿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施教者,教师应科学、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德育教学,充实自身知识。在德育教学中,教育知识要广博,教学内容要多样化,教学内容涉及政治、自然、体育、社会、时事等众多方面,因此幼儿教育的德育工作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重点研究如何关注、发现、保护和引导天性中固有的品质,建立幼儿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将德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活动需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放大教育资源,利用多种途径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成为未来优秀的社会成员,让正确的教育信念落实在幼儿德育教育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2]曹能秀.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6(9):19-21.

[3]邵宗杰,主编.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关键词: 农村幼儿园 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农村居住环境的城镇化变化,且儿童隔代化抚养现象较多,农村幼儿与同伴语言交往机会减少、与祖辈语言交流下降等原因,使农村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笔者根据幼儿语言与活动的关联性,以探究式活动激发农村幼儿语言表达兴趣,达到创新农村幼儿园语言教学方法的目的。

语言是与交往的人重要交际工具。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抓住这个关键期对农村幼儿进行语言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农村居住环境的城镇化变化,且儿童隔代化抚养现象较多,农村幼儿与同伴语言交往机会减少、与祖辈语言交流下降等原因,使农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有的表现为词语表达较贫乏,有的语言表达不能完整说出意图,有的语言表达缺少连贯性,有的说话不够流畅,而用成人化语言教学方法启迪农村幼儿语言学习,形式单一、老套陈旧,不太受农村幼儿的喜爱。笔者根据工作实际,以探究式活动激发农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有利于影响农村幼儿参与语言教学,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演示讲解创新促进农村幼儿语言理解

幼儿教育心理学指出,开展幼儿语言教育需要老师演示语言的幼儿化。因此,开展农村幼儿语言教育时,可针对日常生活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好奇心,通过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自然条件下口语表达的情况,并进行记录、跟踪、分析,开发本土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进行演示式语言讲解。一方面,以地方方言开发幼儿特色语言教育。本地方言与幼儿家庭生活紧密贴近,农村孩子可在实物感知画面、观察生活场景中体验口语表达。如语言率量词“只”、“个”进行实物语言演示等。另一方面,帮助幼儿理解语言表达参照点。教学时通过语言找错法演示,老师故意把参照点转换找错,由幼儿判断讨论错在哪儿,促进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如演示过马路,在表示出红灯时,老师故意说:“你敢,你再走走看。”由此让幼儿指出错误,领会语言表达意图。

二、数学活动创新助力农村幼儿语言表达

针对幼儿喜好模仿的特点,可通过数数活动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一是用简单语言,让幼儿学说。课堂教学时,通过幼儿摆放玩具,运用填空数游戏,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先说,其他孩子跟学,进行完整语言的表达。如:2个玩具加上1个玩具就有3个玩具。就有幼儿说,两添1就是3。通过模仿带动,帮助农村幼儿表达抽象概念。二是用有趣活动,让幼儿可说。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发挥暗示作用,让农村幼儿在摆弄中有话可说。如开展幼儿盖瓶盖子幼戏,开始让幼儿找盖子盖在瓶子上,逐个盖完后,又会拧开,后又盖上,然后把完成后多出的瓶子还给老师,或将多出的瓶子放在自己前面向老师要盖子,幼儿嘴里自然会说“多出来了,多出来了”或叫“少掉了,少掉了”。老师就问,少几个呀或多几个?促进农村幼儿数的表达。三是创造自由环境,让幼儿敢说。有的农村幼儿较胆小,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对这类“沉默寡言”或一个人自言自语的农村幼儿就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如老师故意靠近他,鼓励他讲一讲玩的过程,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多给一个笑容、一个抚摸,并试着让旁边幼儿一起听,从而帮助幼儿有话敢说、有话愿说。

三、诗词导读创新提升农村幼儿语言美感

幼儿心理学强调,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幼儿探究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中国,曾说,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为此,在古诗词活动中激发农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迪农村幼儿智慧和发展潜能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一是创造灵活学习环境。利用农村幼儿园墙壁、走廊等可利用场景,张贴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的古诗图画,以画面的视觉冲击,激发农村幼儿朗读兴趣。如精心布置与古诗词文化相关联的墙饰;让孩子模仿古诗中的诗句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等,使幼儿园环境的创造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二是开展古诗表演活动。通过直接的、整体的体验,将抽象的古诗词句转化成农村幼儿更容易理解的情景。如:“采菊东篱下”,可通过幼儿表演活动,让幼儿边学边演,还可在农村环境中进行直接体验。又如通过舞蹈、儿歌曲形式,从不同角度让农村幼儿演绎诗词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三是设立古诗擂台比赛。如在中大班农村幼儿中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喜好量身定做自己的古诗学习计划,设立相应的奖项,组织古诗擂台赛。还可在活动中组织啦啦队,让幼儿为本班的幼儿加油,如“大班最最棒”、“中班一定行”等。同时,让每个孩子都踊跃地报名,认真地准备,积极地表演,从而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愿望,达到促进农村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目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农村幼儿语言教学方法创新必须在开发本土特色游戏活动中,激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并通过游戏体验生活,自觉自愿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促使农村幼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发展。

总之,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为了社会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思路要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首先要找到适宜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改变观念,以找到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08).

[2]朱家雄.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运用中的是非功过[J].幼儿教育,2009(07).

[3]张璐.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学前教育――朱家雄教授与德弗里斯教授的对话[J].幼儿教育,2005(21).

第7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关键词】 中职生 厌学 个案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1]。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招生人数和硬件建设方面的提高令人刮目。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均简称为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状得不到有效改善,令人堪忧。本论文选择对中职生当前的厌学问题进行个案研究,通过了解中职学生的厌学现像,查找中职生厌学的成因,从而为中等职业学校提供适可的建议和可行性措施,希望本文能对栾城职教中心的教育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1. 研究目的、方法及过程

1.1研究目的

通过深入了解中职生的厌学现状、家庭和学校环境,探究中职生厌学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分析查找目前中职生厌学的成因,为促进他们有效的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或措施。

1.2研究方法

访谈法 对于选定的中职生进行多次访谈。访谈以结构性访谈和个别访谈为主。同时,对其部分任课教师进行集体访谈,对其家长进行非结构性访谈。

文献法 对已有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摄取有用的资料,理清研究思路。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例如:学生档案、作业、课本、练习册、文具和试卷等。

观察法 主要观察中职生在自然状态下的学习状态,同时要对其学习环境、师生关系进行观察。主要采用非参与式观察。

1.3选择个案

个案研究是对单一或一个单位团体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因此,个案研究中对个案抽样,比较适合采用目的性抽样。个案研究中的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2. 个案分析

2.1个案相关资料

基本资料

学生小固,男,16岁,石家庄市栾城职教中心制药技术专业一年级学生,走读生。头发长,染成红色,性格活泼开朗,爱好打篮球,善于和人交流,爱交朋友。初中学习较差,中考成绩168分。

家庭环境

小固来自县城,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和小固。初中阶段,父母比较关心小固的学习,但是由于工厂里的工作太忙,而且父母都是工人,所以没有能力帮助小固的学习,只能希望老师能把孩子教育好。可是小固中考成绩不好,家长只好让他读中职,对他的学习已经不抱太高的期望,只要不惹事,不吸烟不喝酒就行。

学校概况

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住宿生实行半公寓式管理。学校办学始终坚持与企业联姻,请专家加盟,形成了以电脑美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为龙头的包括十二个专业在内的四个专业群。与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了协作关系,学生入学后,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择业就业等方面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学生毕业时可实现一专多能、一人多证。

同学眼中的小固

小固的学习成绩很差,对学习毫无兴趣,上课不专心听讲,总爱搞小动作,不交作业,即便是完成作业也是抄袭别人的。平时考试经常作弊,作弊不成就交白卷。朋友广泛,学校的重大违纪事件好几次都有他的身影。班主任老师多次批评教育,可是效果不明显。其他老师也反映小固上课总搞小动作,要不就上课睡觉,屡教不改。

小固很仗义,出手大方,敢替朋友出头,乐于帮助同学,篮球打得不错,就是不喜欢学习,其实他挺聪明的,动手能力很强,在班里有一定的人缘。

2.2个案的访谈记录及分析

在与小固的整个访谈过程中,他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直爽、健谈,和他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关于为什么选择读中职,小固是这样解释的:我上中职完全是父母的意思。自己根本就不想上学了,想找个工作。

在中职的学习目的和选择制药技术专业的原因,小固的说法如下:我读中职没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就想既然进来了,混个毕业证,给家里一个交代。对于毕业以后没有什么想法。

他感觉上中职学校很轻松,每天上午四节正课,下午两节正课一节活动课,然后就放学了。作业不多,实践课的作业都是当堂完成。班里的其他学生也都不怎么学习,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在交女朋友,真正喜欢学习的同学几乎没有。

对学校老师的评价,小固是这样倾诉的:老师上完课就走,很少跟学生聊天、谈心。对于学生的学习很少过问,只要学生上课不捣乱,不影响上课,按时交作业就行了。考试成绩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升学任务,分数多少无所谓。

2.3个案厌学的主要成因分析

教师期望是指教师再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表现做出的预测。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力翁效应”,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2]。当学生受到低期望时会放弃努力,对学习产生厌倦,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归因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测过程。一般来说,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成功的能力,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不去追求成功。个案小固认为自己成绩差的原因是自己的学习能力差。同时觉得曾经努力学习过,可是没有效果。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因素,对学习产生了失落感,从而形成学习无助感,对学习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3]。自我效能感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持续性和努力程度。由于小固在学习上多次受到失败的打击,自我效能感比较低落,从而导致他对学习没有自信心,产生畏难情绪,最终放弃学习。

3. 教育建议

3.1学生方面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避免盲目的选择专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适当的发展目标,找到行动的指南,明白职业学习的真正意义。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改善中职生厌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对于中职生而言,主要是为自己创造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机会,在学习活动中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刚开始的时候,把学习目标分解成难度相对较低目标,从点滴成功做起,一步一步建立信心,从而自我效能感逐步提升。个案小固的自我效能感较低,需要周围的人来帮助他提高自我效能感。

3.2学校方面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因此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本质。根据职业教育重在 “做” 的特点,要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选择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通过工作任务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整合,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而不再把理论知识学习作为获得技能或能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3.3家庭方面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要注意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来有效传达对中职生的积极期望。平时,家长要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中职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表达对于他们的信任和期望。同时,多用鼓励性的言语和期待的目光。要抓住机会及时的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强化的目的,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1月.

[2] 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一版,57-61.

第8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关键词:运动竞赛; 观众效应; 指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甘肃省第十二届省运会观众为例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观察法 调查访问法 实验法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在甘肃省第十二届省运会中运动员竞赛与观众的关系从两个方面入手

2.1.1从群众心理观点出发的研究

所谓群体是偶然的在某个时间、某一地点集聚起来的人群,他们以共同的的原始冲动为基础,相互直接的、一时性的、非组织的接触。运动竞赛的观众,大都只是群集,他们虽然热心的观看某个比赛,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形成一个集体,具有同一个集体意识,例如有的观众支持甲队,常常就对乙队抱有敌对情绪,但若甲队连续发生不应出现的失误,观众有时会一气之下转而支持乙队。例如,足球比赛暴力事件的发生,有时,若有因素的加入,暴力事件更为严重,这些也都表现集群行动的倾向。所以,从这种观点出发的研究,着眼于观众道德修养的降低。由于暗示和模仿而发生暴力行为,以及暴力行为的传递性等类问题。

2.1.2从观众与运动员的关系出发的研究

不言而喻,如果观众对运动员的比赛有利,那就应该积极的利用观众对运动员所形成的某种压力、促进运动员更努力的进行比赛,如果观众对运动员的比赛起消极作用,那就必须设法使运动员或者尽量避开观众影响,或者设法适应这种影响。但问题不是如此简单,从观众方面说,根据其心理倾向,可分为旁观者和评价者,二者会对运动员起不同的作用,从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来说,有强型弱型之分,不同类型的运动员,对同样的观众会发生不同的反应,此外,运动员还有经验多少的不同、性别、年龄的不同,这一些因素都都制约着观众对运动员的影响的强弱和大小。

2.2引用前人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运动员受观众的影响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设定竞赛的场面,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观察其结果,下面介绍实验研究的成果。观众的存在对于结构单纯的运动的完成是有益的。往往出现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成绩的倾向。如果这个动作还处在学习阶段,那么观众的存在会妨碍动作的顺利完成,在观众面前受到新异刺激时,比一个人单独完成容易出现错误,当观众是旁观者时,优秀运动员的成绩往往降低,平时较差的成绩却能得到提高,当观众是评价者时,在旁批评议论时,小肌肉运动的成绩会降低,大肌肉运动的成绩会提高,男运动员在女观众面前所受的影响,比女运动员在男观众面前所受的影响大。辛格将上述部分用下图来表示:(图1-1)

3教练员和运动员解决观众影响的对策

3.1在练习阶段,尤其是初学阶段,最好不要让观众参观,以免对正常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如果老是不让运动员与观众见面,那么,当正式比赛,观众云集时,便往往出现怯场现象,甚至失去常态,不能发挥原有的的技术,所以教练员常常运动员参加所谓的模拟竞赛,及人为的布置比赛环境,把观众的喧闹、起哄、奚落、赞扬等如实的模拟出来,运动员感动真正的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比赛一样,多次的进行模拟,运动员习以为常,正式比赛也就不宜发生怯场现象了。

3.2让运动员先在观众较少的场合比赛,逐渐过度到观众多的场合进行比赛,也能使运动员逐渐适应观众多的情境,让运动员反复在捧场者和奚落者面前比赛,可使运动员在不同心理倾向的观众面前镇定自若。

3.3练习某些小肌肉运动的项目,最先可不让观众参观,以后逐渐在观众面前练习,在观众的起哄声中练习。这可以使运动员在正式比赛时不致于因观众激动而影响技术的发挥。

3.4就运动员个人来说,要“不把观众放在眼里”做到“旁若无人”。无论是素不相识的观众,还是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能镇静下来。

3.5对不同性格的运动员,教练员要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例如场上观众十分激动或不甚好友时,对性格内向的运动员要多加鼓励打气,对性格外向的运动员则要提醒保持镇静遵守规则。

参考文献

[1] 《运动竞赛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86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9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的发挥。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关键就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思维就会保持在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将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们对学习就没有热情,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1.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主动建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就近发展区,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不等式”一节时,提出一个问题:“学校准备组织七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如果每个车坐45个学生,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个车坐50个学生,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又如在学习“50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时,教师设计如下问题:“4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又提出问题:“30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 学生回答很可能;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50人中有生日相同的两个人吗?”学生回答不太可能;但有人却说“两个人生日相同可能性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感到很惊奇,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类型,精心策划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如:讲七年级的“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我采用“试验观察法”,我先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即通过“试验—观察—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教学,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另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以多维的、多角度的展示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学《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等内容时,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教学的真实感直观性,增加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引导,加强沟通

要想真正成功的进行数学教学,就必须重视挖掘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索与发现的精神,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使其主动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学的内容,使学生不单单“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现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这说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知识的建立过程才可以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自身要重视整个概念的形成,不断总结各种法则与定理,推导公式公式,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等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在讲课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探索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让学生真正明白知识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实物教具或实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高效而富有个性地学习。现实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对什么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缺乏明确的认识,在学习中也不能自觉地加以运用。所以有很多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不会学,即便是有的学生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大都是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形成的,并且是零散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很难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应该接受专门的指导与训练。因此,学校应开设有关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课,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揣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让学生自学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