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 呼吸系统;发热

【中图分类号】 R97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20-01

发热是内科诊疗工作中十分常见的症状,其原因按诊断学分类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发热是呼吸体系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4例中男29例(53.7%),女25例(46.30%),年龄14~89岁;入院前发热时间1天~1年,平均15.80±34.69天;住院时间1~55天。

1.2 病情 感染性疾病49例,90.7%(肺炎24例,48.9%;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例,18.3%;支气管扩张4例,8.18%;肺结核3例,6.12%;结核性胸膜炎3例,6.12%;肺脓肿2例,4.08%;脓胸1例,2.0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2例,4.08%;COPD急性加重期1例,2.04%)。非感染性疾病5例,9.3%(间质性肺炎3例,6.48%;肺癌2例,2.82%)。

1.3 确诊 本组54例患者中有21例(38.8%)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及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而有23例(42.5%)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肺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共有3例(4.74%)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其中有2例(3.7%)可以确诊。本组共有8例(14.8%)患者通过以上方法仍无法确诊或患者因故拒绝行病理学检查的最终通过试验治疗明确诊断。

2 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38例,其中8例患者伴有潜在的而且较轻的疾病。存活的16例中均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体格检查,其中6 例行内科或外科治疗,10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改善。存活的16例中感染性疾病6例(37.5%) 、肿瘤1例(6.25%) 、非感染性疾病5例(31.25%) 、其它疾病4例(25%)。

3 讨论

3.1 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内脏器官,正常成人每24小时吸入空气约10000L,而空气中含有各种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而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增加了呼吸系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因此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感染性疾病。

3.2 入院前发热时间、及发热程度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确定患者入院前发热时间对于伴有发热的呼吸系统疾病定性诊断具有一定帮助。感染性疾病一般由于起病急、病程、病程短,因此入院前发热时间一般较短。本组54例感染性疾病中入院前发热时间在1周以内的有29例(53.8%)。非感染性疾病多数起病缓慢、隐匿、症状不典型,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常常需要周转多家医院才能最后确诊,因此病程较长。本组5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病程超过2周的有21例(55.26%)。需要特别指出,结核病(肺结核、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程较其他感染性疾病明显长。本组3名结核病入院前发热程度与其他49例感染性疾病入院前发热程度对比后发现,结核病在入院前发热体温37.3-38.0℃组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感性疾病,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39.1-41.0℃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结核病组。此种差异反应出结核病在发热上以低热为主的特点。因此,入院前发热程度对于鉴别结核病于其他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意义。

3.3 试验治疗的意义 试验性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很多,尤其痰结核菌阴性的肺结核或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在无法获得病理学结果时常常要进行试验性治疗。本组54例病例中其中肺炎24例、肺脓肿2例、肺结核3、结核性胸膜炎3例,根据临床经验,除化脓性肺炎外,其它肺炎如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有效抗生素和药物治疗下,2-3周(不超过1个月)肺部炎症可完全吸收,但老年人肺炎吸收较缓慢,某些肺炎治疗不及时形成机化性肺炎,支气管肺癌所致阻塞性肺炎不易治愈,病灶存在时间较长。影像学捡查常将上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结核,下肺野的炎性病变诊断为肺炎,临床医生短时间难以确定是肺炎或是结核,不要急于抗结核治疗。发热伴有肺内炎性改变,有效的经抗炎治疗1周左右,或更短的时间体温降至正常,可诊断为肺炎;如果体温不降或由高热变为低热,则应怀疑结核的可能,可先用无抗结核作用的抗生素治疗,一边治疗,一边作进一步检查(结核菌,其它病原微生物检查),如果查出结核菌,立即改行抗结核治疗;如果已无发热,结核菌,继续按肺炎治疗,2-3周(不超过1个月)病灶完全吸收,则肺炎诊断可以成立;反之,肺部炎性病灶经抗生素治疗仍无吸收好转,甚或恶化,在除外肺癌阻塞性肺炎(纤支镜检查)应考虑肺结核,作一些辅助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测定等、抗结核试疗有效,验证诊断。如果根据放射诊断为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一个月内病灶完全吸收则不可能是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炎症,病灶中有渗出,干酪坏死,吸收消散缓慢,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全吸收。

参考文献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 呼吸内镜;呼吸内科;手术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36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 随着大气污染和烟龄的增长, 呼吸系统疾病日益增多,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肺癌、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002年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爆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值得国民重视和注意,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任务艰巨[1]。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同时拥有电子气管镜及胸腔镜系统、氩气电刀及冷冻治疗系统、硬质支气管镜治疗系统等非常完善的呼吸内镜介入治疗设备,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呼吸科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65例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5例, 年龄30~65岁, 平均年龄(45.1±6.5)岁, 其中有38例肺不张, 12例支气管扩张症, 5例喉管狭窄, 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 2例肺癌。观察对象在并发症、患病严重程度上与本案例无关, 不具备参考性。

1. 2 方法

1. 2. 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询问详细病史采集, 查体后, 着重进行血压和心肺检查;进行X线胸片检查, 必要时进行曲面断层或CT检查, 确定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灶部位;对于拟行活检手术的患者进行凝血测试和血液常规检查, 保障手术顺利。

1. 2. 2 术中 所有患者在手术中进行血氧饱和浓度监测和心电监护;术中通过人工呼吸道进行吸氧, 保障患者血氧饱和浓度处于正常范围;患者采用仰卧位, 或根据病情需要采用半卧位或坐卧位;患者应用2%利多卡因进行咽喉部麻醉后, 由呼吸内镜纤支镜进行气管内麻醉;经鼻、口或者气管切开处进行呼吸内镜的插入;由呼吸道上端到下端有顺序地观察, 避免遗漏, 然后有目的性地观察可疑部位, 避免遗漏细微病变;采用APC2活检并冷冻标本, 提取冻住标本, 冷冻过程保持激活状态;利用APC探针进行凝血, 将表面出血部位通过激活进行封闭;利用APC探针将失活剂导向靶区, 通过激活使目标组织实施失活操作;将冷冻针置于异物上, 冷冻激活后, 提取异物, 快速实现气管再通。

1. 2. 3 术后处理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 仍然继续吸氧一段时间;患者手术2 h以后进食、饮水, 以免喉头麻醉而导致误食;对于肺支气管附壁活检的患者, 应在手术活检后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以排除气胸的可能。并告知患者, 在离开医院以后也会有发生气胸的可能;患者在呼吸内镜检查后可能会因为巨噬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导致发热症状的出现, 一般不需要进行特别处理, 但也要与手术感染鉴别开。

1. 3 疗效判定标准[2] 当患者不再出现咯血、咳痰、咳嗽、胸痛等症状, 体温恒定, 呼吸状态平稳, 呼吸音正常, 说明患者病情改善, 治疗效果明显。

2 结果

采用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手术中, 经过治疗38例肺不张患者中36例患者全部复张, 另外2例患者也已经部分复张。12例支气管扩张症伴弥漫性出血患者进行封闭止血后, 预后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咯血症状, 并在加用止血药物治疗后, 已经全部治愈。5例重度喉管狭窄和轻度喉管狭窄患者经过有效均匀失活后, 呼吸顺畅, 全部治愈。8例段支气管狭窄伴潴留性肺炎患者快速有效的实现了狭窄再通, 全部治愈。剩下的2例肺癌患者胸痛缓解, 病变组织切除准确, 病情得到控制, 暂时没有生命危险。所有患者病情都有所好转, 治愈率96%, 获得手术医师肯定。

3 讨论

呼吸内镜的介入手术治疗, 改变了传统胸腔镜探查手术, 采用微创介入的方式进行气道内肿瘤摘除术、气道内支架成形术、气道内组织失活术、气管阻塞再通术等[3]。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治疗点鲜明, 相比于活检钳活检, 视野清晰, 手术医师拥有高诊断权重, 活检标本在组织学角度和大小方面更优, 不但保留了形态学细胞结构, 并且标本没有出血的情况, 更方便的是在冷冻探针的帮助下, 标本在切下后即被冰冻;进行切除凝血手术中, 呼吸内镜设备在不接触病变部位的情况下达到手术目标, 将穿孔风险降到最低, 并且保证最小的炭化和烟雾, 最小的气味;组织失活时, 失活部位均匀完整, 具备良好的剂量精度和失活可控深度。

呼吸内镜在呼吸科手术中表现出色, 在诊疗呼吸系统疾病中更直观安全, 在现代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取得良好效果, 是现代医院中最常用的监测和治疗方式之一。呼吸内镜的介入, 使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减少诸多痛苦, 包括分泌物的及时排除, 异物的及时取出, 出血部位的及时止血, 为患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缓解病情的同时, 患者的换气能力也有很大改善[4]。

呼吸内镜的引入为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作出重大贡献,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检测、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视野清楚、剂量准确、穿孔率低、专业智能, 为手术的安全可靠进行提供了保障, 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深受广大呼吸内科医生的喜爱, 值得在临床内科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耿娟.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大家健康, 2014, 8(4):116.

[2] 解宁.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外医疗, 2012, 6(6):187.

[3] 雷立峰.呼吸内科临床诊疗中呼吸内镜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医药工程, 2014, 8(8):128-130.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肺;院内感染;真菌

analysison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inrespiratorydepartmentward

caizhu-ying,tangji-hong,wanglei,etal.departmentofrespiratorydiseases,putuohospital,shanghaiuniversityoftcm,shanghai200062,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susceptiblefactors,clinicalfeaturesandtreatments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inthewardofrespiratorydepartment.methodsthechartfilesof54patientswith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admittedfromjunetodecemberinthewardofrespiratorydepartmentwerereviewed.resultstheincidencerate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was38%.copd(518%)wasthemainpredisposingdisease,andcandidiasis(611%)wasthemostcommonpathogen.themainsusceptiblefactorsassociatedwith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arelong-termuseofbroad-spectrumantibiotics(963%),hypoalbuminemia(593%),long-termuseofadrenocorticalsteroid(333%),anddiabetesmellitus.thereisnospecificclinicalfeature.fluconazole(922%)binedtherapyaswellastreatingfungusinfectionareimportantmeasurestoincreasethecurerateofnosocomialpulmonaryfungalinfection

[keywords]lung;nosocomialinfection;fungal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内真菌感染者绝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1]。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年6月~年12月呼吸内科住院的54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病原学分布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年6月~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4例。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47~99岁,平均年龄75岁。

12诊断标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以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作为依据[2]。

13疗效评定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14研究方法本组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5统计学方法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

2结果

年6月~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427例,其中54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病例51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56%。

21基础疾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见表1。

22感染的易患因素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周)52例(963%),最短3天,最长时间15天,合并低蛋白血症(指血清白蛋白<35g/l)32例(59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指静脉或口服相当于强的松05mg/(kg·d)以上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超过2周]者18例(333%),合并糖尿病14例(259%)。此外,54例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46例(852%),见表2。

23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51例(9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3例(611%)。其次为曲霉菌属,见表3。表1肺部真菌感染相关基础疾病表2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表354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24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778%),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气管肺炎型27例(500%)、炎性结节型4例(74%)。

25治疗和预后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1例用氟康唑治疗,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4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49例(907%),无变化2例(37%),恶化死亡3例(56%)。

3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6例,占852%。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本研究发现,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3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在治疗方面,目前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但其毒副作用较大。本组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对于51例患者我们选择了同样对酵母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对毒性低,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组织体内分布广泛的氟康唑治疗,痊愈或好转47例,有效率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667%。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抗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钱小顺,朱元珏,许文兵,等.127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7):417-419.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45(8):697-700.

3李从荣,彭少华,李栋,等.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耐药现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485-487.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 膈肌升高 肺癌 诊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054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例,年龄40~74岁;男9例,女2例;病程0.5~3个月,表现为咳嗽、咳痰者7例;咳嗽、咳痰、咯血者3例;胸痛者1例。入院前均诊为肺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已接受抗炎、止咳、祛痰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胸部正侧位X线片检查示膈肌升高,肺内未见明显占位病变及炎症改变。

结 果

本组病例在入院后,因抗炎、止咳、祛痰等处理无好转,且膈肌异常升高,经双肺CT、腹部B超、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刷取细胞学检查、Ca50、Ca125等检查,均诊断为肺癌。病理分型为:鳞癌6例,小细胞未分化癌3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例,腺癌1例。

讨 论

肺癌致膈肌升高主要为肺癌肿块压迫或侵犯膈神经引起同侧膈肌麻痹,从而使膈肌处于松驰状态,因胸腔负压牵拉使膈肌向上膨隆,长期膈肌麻痹还可使肌纤维萎缩,致膈肌呈薄膜状,形成膈膨出,膈肌与腹腔脏器向胸腔内膨升,X线片则见膈肌升高,胸部透视时可见横膈运动减弱或矛盾运动,患侧横膈呼气和吸气上下运动方向与健侧横膈相反。

膈肌麻痹可分为单侧、双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肺癌致膈肌麻痹、膈肌升高主要为单侧,即使为完全性麻痹,由于健侧膈肌的代偿,肺活量仅减少约30%,而肺具有巨大生理的储备能力,平时只需1/20肺呼吸功能便能维持正常生活。故肺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常不能如实反映。因此,本组病例中无明显呼吸困难,仅见膈肌升高、咳嗽等非特异性改变,常易漏诊或误诊。

胸片是诊断筛查肺癌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但因胸部器官重叠结构或结节较小,胸片不能发现等因素影响,常不能发现肺癌,仅见其他少见征象,如膈肌升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结合临床、综合分析、不能完全依赖于影像学报告,思路要广,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完善其他相关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把握最佳诊疗时机,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一、考试计划和考试大纲

本次考试计划是对照教学大纲,根据每个章节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来制定的,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来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命题说明

1.命题原则

09-17班是影像技术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X线、超声、心电等方面的影像技术工作。但特殊检查毕竟是辅助诊断的,在进行诊断时如果能结合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就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影像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疾病知识。本次命题侧重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在检验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次的主观题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客观题有填空和单项选择题。

2.命题规范

此试卷是依据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目标编写的,语言简洁连贯、无歧义、无重复、无暗示,无有争议的试题和答案,命题科学、规范、严谨。

三、试题组成及内容

1.试题组成

按照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学校教务科要求的精神,试题要广,覆盖面要大,理论与实践并重;重点内容占70%~80%,非重点占20%~30%。由于本班是影像技术专业,有的内容没有学,只考学过的内容。各章节试题分配及题量分配情况见表1。2.试题内容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17%),循环系统疾病(30%),消化系统疾病(18%),泌尿系统疾病(3%),造血系统疾病(9%),内分泌系统疾病(8%),风湿性疾病(1%),理化因素所致疾病(3%),神经系统疾病(10),精神疾病(1%)。3.试题形式及试题量名词解释5道小题,每题3分,共15分;填空共14道题,30个空,每题1分,共30分;单项选择30道题,每题1分,共30分;简答3道题,每题5分,共15分;论述1道题,10分,共53道题。

四、考试时间

2011年6月23日上午,共100分钟,第一个人交卷为开考后40分钟,最后一个人交卷为开考后100分钟,一半交卷人数交卷时间为开考后90分钟左右。五、考试结果本班应考人员26人,实考26人,优(90分以上)3人(12%),良(70~89分)15人(57%),及格(60~69分)3人(12%),不及格(60分以下)5人(19%);最高分98分,最低分7分,平均分67.6分,合格率81%。

六、分析讨论

1.考试效度和考试信度

本次考试由教务科统一安排监考。在学校领导、教务科科级干部及学科主任巡视的前提下进行,无舞弊行为。平时学习好的本次考试的成绩仍然好,平时学习差的本次考试的成绩也差(倒数前三名的都是平时经常旷课的学生),考试结果真实可靠。此试卷题量大,覆盖面广,涵盖了各章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有着较高的考试效度和信度。

2.试题基本特点

本试题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重点突出,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有记忆的内容,有记忆和理解并用的内容,也有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检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时还考虑了学科的新进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次考试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试题的回答反映出他们真实的学习效果。

3.试题分析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本研究问卷结果反映了从没有经过医学教育到从事医学工作过程,一个人对医学教育的认识转变。这种转变其实就是在一个医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医学认识的转变。对于没有接触过医学教育的人,91%认为刚毕业的医学系学生能马上胜任临床工作的比例,这代表了广大群众的认识,认为医学生学习5年、7年甚至8年,毕业就可以胜任临床工作。但是已经接触过医学教育的人群绝大部分认为不能,但68%的在校医学生认为可以胜任。这些在校医学生虽然已经开始接触临床,但还没有真正体会到临床医学的实践性,这一点值得引起注意。

对于临床基本功与辅助检查哪个更重要的问卷结果显示,已经接触过医学教育的人中67%认为临床基本功比辅助检查更重要,但是在校医学生仅为38%。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现代医学检查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少过去诊断困难的疾病,现在通过一些先进的检查技术就可以很容易地明确诊断,因此有时会产生过于依赖辅助检查的情况,而忽视了临床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性。临床医生有时都可能有上述误区,更何况医学生。所以授课及带教老师对医学生的严格训练格外重要。

那么为什么说神经内科临床医学教育应该重视临床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呢?临床诊断中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等都是帮助医生了解分析疾病的信息和资料,这些资料越详细、越准确,就越能帮助诊断。如神经科学中的脑出血,突发起病,症状迅速达到峰,有高颅压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体征,头颅CT可见颅内高信号,那么这个诊断应该是明确的。

但是还有大量的疾病并不像上述情况一样明确,就像一个没有明确证据的案件一样,那么侦破者就要从案发现场、相关人员、作案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这就是临床工作中的诊断过程。神经内科临床医疗的诊断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高端的仪器设备,而是医生对患者相应症状、病史的询问以及详细的查体。有时仅凭一项辅助检查的结果而定出的诊断可能有误,有时因为没有找到疾病关键的突破口,容易导致诊断的偏差。例如1例60岁患者逐渐出现反复双下肢无力3年,病情每日可有波动,但呈进行性加重,后期出现排尿障碍,神经系统查体可见横贯性脊髓损害的证据,脊髓MR可见髓内长节段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脊髓增粗明显。腰穿检查蛋白稍高,OB(+),临床上很容易诊断脱髓鞘类疾病。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分析,这个诊断过分地依靠了影像学检查和腰穿的实验室检查,没有对疾病本身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造成误导。首先患者60岁,患脱髓鞘病的几率小,一天中可以有症状的波动不是脱髓鞘病的表现,等等。相反,上述特点恰恰是脊髓血管类疾病的特点。这些信息都要靠医生询问病史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到。类似的例子很多,如癫痫,即使脑电图检查完全正常,如果患者有典型的临床发作,就可以诊断。由此可见临床医生对病史的收集和分析非常重要,如果诊断困难,就还要仔细地询问病史,寻找新的证据。而询问病史有系统、科学的方法,不能盲目收集,这依靠平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帮助神经内科临床诊断的信息不止病史一个,查体在临床工作中也非常重要。就神经系统疾病而言,神经系统的查体具有定位诊断的意义。其实其他科室的疾病同样是需要定位诊断的,只不过现在西医的科室划分已经进对其行了定位,如心脏科、消化科、呼吸科等。但是如果一个患者有胸痛,那么是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骨骼系统疾病?还是血液系统疾病?同样需要定位。只不过神经系统疾病范围从头到脚,包括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以及肌肉等,因此定位诊断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左下肢的病变可以由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病变导致。定位诊断可以帮助临床医生缩小诊断范围。

变性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大类,但是神经系统变性病的一个特点就是缺乏神经辅助检查的异常。因此神经系统查体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1例患者59岁,逐渐出现左下肢活动不灵活1.5年,多家医院就诊,行头颅MRI可见腔隙性脑梗死,头颈部血管检查可见单发斑块形成,狭窄不明显,按脑血管病治疗无效。如果仔细查体会发现患者所述的不灵活,不是指无力,而是指肢体僵硬、活动不灵活,因为左下肢肌张力增高,不仅如此,左上肢及颈部肌肉也出现了肌张力的增高现象,呈齿轮样增高,没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应该考虑为帕金森病。有时患者不能明确表达其症状,因此客观的查体就是对疾病信息与资料的补充。

辅助检查只能起到验证诊断的作用,为患者做每项辅助检查的目的都是用来验证临床诊断。例如怀疑有糖尿病,那么测血糖;怀疑有脑出血,则行头颅CT检查。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像学、电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为什么要做影像学检查?做头部检查,还是脊髓检查?为什么要查基因,要查哪种病的基因?这些检查不是盲目的,要有针对性。提出临床怀疑诊断的依据还是要依靠详细的病史和查体。

许多高科技的辅助检查的确为临床提供了便利,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也是疾病信息和资料的一部分。但是现在临床上有一种过度依靠辅助检查的趋势,神经内科领域也有这一现象,影像学结果提示炎症就按炎症治疗,提示肿瘤就建议手术,缺乏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的综合分析。还是那句老话,辅助检查是为了验证诊断。对于医学系的学生而言,临床基本功的训练更为重要。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诊断;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209-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呈进行性发展的疾病,主要原因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长期迁延不愈导致气管发生病变,出现气道受阻及气流受限,从而引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受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处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第一位。随着社会人口呈现老年化,患有慢阻肺的患者越来越多,而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也导致许多患者还并发肺结核感染[1]。本研究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时出现的诊断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6月~2011年6来我院呼吸内科进行治疗的6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患者,其中男45例,女19例,年龄48~72岁,平均(51.4±2.2)岁,其中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有47例,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73.43%;曾患过结核病或接触过结核病患者的有31例,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48.44%;患有单纯支气管炎的患者30例,占45.87%;患有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33例,占51.56%。所有患者均符合慢阻肺疾病和肺结核疾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给予患者进行结合菌试验、X线或肺CT平扫检查。同时给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后缓解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苦难等症状,再加强患者的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根据肺结核治疗原则,对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遵循常规的治疗原则,即:早期、联合、规律、全程、适量。

2 结果

2.1 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患者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后结果显示,有11例呈强阳性反应,27例患者呈阳性反应,有20例患者出现隐形反应。经结核抗体检测后结果显示有21例(32.81%)呈阳性反应。经抗酸杆菌涂片检测呈阳性的有37例,隐形27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有31例升高,有33例正常[2]。

2.2 影像学检查结果

患者进行X线或肺CT平扫检查,结果显示,60例患者的双肺呈现低密度影,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紊乱,其中伴有纤维索条样影38例,7例弥漫粟粒样病变,有39例发生钙化,实变7例,15例伴不同程度的空洞,11例发生胸膜钙化,呈浸润性病灶有28例。还有部分患者还合并了胸腔积液,其中单侧13例,双侧2例,4例合并肺不张。根据患者肺结核发病的部位统计发现,其中31例发生在非肺结核好发部位,有23例发生在双肺肺尖、后段,有7例发生在右肺中叶,3例发生在下叶背段[3]。

2.3 治疗效果

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抗感染治疗,后缓解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苦难等症状,再加强患者的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根据肺结核治疗原则,对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遵循常规的治疗原则,即:早期、联合、规律、全程、适量。患者经治疗后有42例患者症状缓解后出院,有效率为65.62%,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常规的治疗,定期到门诊进行检查;有14例患者的症状好转,但是仍需住院治疗;还有8例患者因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导致治疗无效并恶化死亡。死亡率为12.5%,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2d。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都会发生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等多种原因导致老年人容易发生疾病,而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未获得有效的治疗就会导致疾病逐渐进展,最终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有肺结核的机率十分高,根据相关文献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到引起肺结核的一种独立因素,而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患有肺结核的机率更大。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不足及各个器官功能下降,患者长期咳嗽、咳痰,为缓解症状,患者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不仅是免疫功能收到抑制,更是局部组织软化,最终会诱发肺结核的发生[4]。

根据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有如下临床特点:(1)患者结核中毒症状不明显,无明显低热、盗汗、乏力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咯血、胸痛症状。(2)男性多于女性,且有长期吸烟室的患者的发病率高于其他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患者。(3)经查体后可以有肺气肿及相应的心脏体征,无明显结核阳性体征,肺部偶可闻及干、湿音。(4)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晨痰涂片、抗酸杆菌试验检查阳性率较高,但是结核菌素试验和结核抗体试验阳性率偏低[5]。(5)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体征,且肺部炎症表现明显,非肺结核好发部位呈现斑片状影,需要和一般炎症相鉴别;胸部CT平扫可见明显斑片状或索条状阴影,部分患者还可在胸部CT片上发现沿血管或支气管走行发现细小病灶,以及不同程度的空洞等。

由于患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部一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所以本研究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和抗结核治疗,在进行这两项主要治疗的时候,还要给患者补充营养,对于咳嗽、咳痰严重的患者应该给予祛痰、镇咳治疗,进行治疗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灵活的治疗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症状[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此种方法的有效率为65.62%,临床效果较好。因此,对于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的时候,医务人员要认真,谨慎,注意每个细节,避免出现遗漏导致误诊或漏诊,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而患有慢性支气管呀的老年患者也应该及早治疗疾病,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进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参考文献]

[1] 孙家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临床特点及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6(15):2086-2087.

[2] 杨姣,郝青林,张力燕.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62例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13(28S1):115-116.

[3] 张秀莲,蒋胜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67-68.

[4] 陈育文,陈苑美,蓝光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感染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29(19):48-49.

[5] 张汉华,许先进,李琴,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35例诊治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3055-3056.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PBL教学法 呼吸内科 临床见习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32-01

呼吸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疾病种类多,与相关基础学科联系紧密,部分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其在整个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临床见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过程的重要阶段之一,临床见习课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换。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PBL教学方法即问颖式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实习教学工作中采用病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系统思维方式,改讲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临床护理人才,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1 PBL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教学法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流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受全世界教育界的青睐,目前已在全世界200余所医科院校推广应用。国外教学中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PBL是一种将学习设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触发学生独立思考、采集信息,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共同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PBL 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教师自身的创造潜能具有重要作用。临床见习是医学生构建医学知识体系,形成科学思维模式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临床间题的关键时期。临床见习教学必须顺应时展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逻辑思维,力求培养适应医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2.1 注意把握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无疑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PBL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在呼吸内科临床见习教学阶段引人PBL教学法后,在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与次的角色关系也在变化。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教师和学生可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畅所欲言。例如在肺心病的临床见习中,学生们很多时候会就“治疗上是否应用利尿剂及如何应用”发生争论。此时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鼓励学生的争论,让学生为自己的判断提供充分依据,最后才回归到以教师为主的总结阶段。我们继续提出问题来总结:心衰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肺心病情况下利尿剂的利弊等等。教师的角色转换,亦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会对教材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教师应当时刻注意把握好这种角色转换,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2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与其他教学不同,临床教学,特别是临床见习教学在强调理论的同时,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性、互动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复杂的医学知识。研究发现,PBL教学模式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PBL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以“提出间题、收集资料、思考求解、总结分析”来代替传统教学模式的“组织教学、复习理论、讲授新课、教学小结、完成作业”。在将抽象知识构建成医学生自我知识体系的过程中,PBL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教学效果。

2.3 临床课前对PBL教学法的系统掌握及相应培训十分重要

临床指导教师进行临床课前的PBL教学法的系统掌握及相应的培训十分重要。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要求教师有充分的驾驭能力,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并且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讨沦的方向和内容给扑适当的、准确的指导和帮助。

2.4 更好地加强对PBL教学各个教学环节的把握

问题的设计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许多问题的设计不够合理,没有覆盖教学的重点并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另外,教师对讨论的引导也不够。这提示要进一步加强对带教老师进行有关PBL教学模式使用技巧的培训,使之对PBL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能够了解得更为深入,把握更为到位。

2.5 注意预先突出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多学科全程PBL教学相互助长

要提高PBL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预先突出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的重要性,同时强调多学科全程PBL教学相互助长。对于间质性肺病等难以鉴别的呼吸系统疾病,选择资深的教师带教,并将鉴别诊断简单化,不混淆疾病的主干,教师可以在分组讨论中任组长,引导学生思路。对于呼吸系统危重症病人病情凶险,难以进行床边教学,改用视频进行PBL教学;呼吸病学课时较少但内容繁多,难以完全适应PBL教学大量讨论和床边教学的时间的需要;PBL教学需要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文献资源和经费投人仍不够充分。因此,在实施PBL教学的过程中,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代表性的典型病例从多角度剖析问题,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等。

参考文献

[1] 沈建新,土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2] 张晓良,刘必成.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1):62- 64.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范文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小儿;难治性肺炎;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a)-184-02

肺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以冬春季节为多,其迁延难愈,病程较长[1],系指不同病原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性反应,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居首位,占儿科住院患儿的24.5%~65.2%。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神经、遗传、免疫、神经内分泌都密切相关,易反复发作。难治性肺炎是指常规治疗2周以上,临床症状、体征或影像学改善不明显或加重的肺炎[2]。2009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集到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小儿难治性肺炎50例,发现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病例,均为本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难治性肺炎患儿。该组患儿均经常规抗感染治疗2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或影像学改善不明显或加重。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21个月,病程13 d~15个月,平均46 d。感染部位:左肺下叶5例,右肺上叶16例,右肺中叶12例,右肺下叶13例,两肺感染34例。按照是否愿意接受纤维支气管镜诊疗,分为了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感染部位、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抗生素、吸痰、化痰、呼吸支持及基础病的相应治疗。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Olympus-P40和-P3c30纤维支气管镜诊疗。在检查前,了解患儿的脉搏、呼吸、血压、心肺功能和血电解质等指标,并在检查前阅读患者胸部X线片。术前4 h禁食禁水,排除禁忌证,术前肌注阿托品及安定,2%的利多卡因进行上呼吸道局部麻醉后,先检查正常部位及对侧支气管,最后进入病变部位重点观察。对分泌物多、炎症重的肺段要重点灌洗,再逐个检查其他部位和对侧支气管。发现异物,采用异物钳取出。术后禁水禁食2 h。以防误吸,并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以防喉头水肿。术后观察4 h。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临床表现、X线胸片或肺部CT改变作为判定标准,①显效:咳嗽、咳痰、气促等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肺部呼吸音恢复正常。胸片示阴影基本吸收,肺复张。②有效:临床症状或检查结果明显改善,痰量明显减少,体温下降,肺部呼吸音增强。胸片示阴影大部吸收,肺大部复张。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痰量无减少,体温无下降,肺部呼吸音无增强,胸片示阴影无明显变化,肺未复张[3]。

1.4 数据分析

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镜检结果

80例患者中支气管炎性狭窄5例,支气管狭窄4例,支气管软化症3例,支气管化脓症2例,支气管局部受压狭窄1例,支气管异物4例,支气管内膜结核1例,主支气管憩室1例,气管食管瘘1例,声门下脓肿1例,

2.2 治疗结果

观察组显效47例,有效2例,总有效为98.0%(4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获得提高。手术中,操作要求小心、迅速,防止出血、纵隔气肿、外伤性气胸、窒息及心脏停搏。术后观察有无继发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或出血,小儿要观察气道是否通畅,由于手术过程中可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破损出血、炎性分泌物渗出等,要经常吸痰并用血氧仪监护,防止气管分泌物过多或声带水肿而发生窒息。

难治性肺炎是儿科日常临床工作中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应该开拓思路、积极寻找病因,及时正确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支气管镜检查可了解管腔情况,排除原发基础病,如结构异常、异物、肺结核等。另外可通过PSB、PBAL、TBB、TBLB、经皮肺穿刺、OLB等进行病原学和组织学检查。CMV等病毒感染和PJP(伊氏肺孢子菌肺炎),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和病因探查[4]:包括血培养;军团菌尿抗原;肺炎链球菌尿抗原。3~5 d发热不退,需要考虑:①肺炎诊断是否正确;②抗感染治疗是否覆盖病原体;③耐药情况如何;④是否存在结核、真菌、PJP、CMV、SARS、禽流感等感染可能;⑤是否有并发症或其他非感染性热病。处理:调整抗感染药物,如采用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必要时覆盖:厌氧菌、MRSA、非发酵菌。重复病原体的检查(血培养、尿抗原、痰标本,包括痰抗酸杆菌)。另外进行血生化的检查(风湿、血管炎、肿瘤标志、肌酶)。

本文观察组患儿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出难治性肺炎常见原因主要是感染,占86.0%(43/50)。其次支气管肺发育异常是小儿难治性肺炎第二大常见原因,如:支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支气管憩室。纤维支气管镜对肺炎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灌洗使痰液稀释容易被吸引出,并将抗生素灌注到患病肺泡和支气管内,提高药物的局部有效浓度,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之一[5]。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经过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总有效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P

[参考文献]

[1]黄英,刘恩梅,李渠北,等.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术诊治小儿呼吸道疾病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8):469-471.

[2]何少茹,孙云霞,梁穗新,等.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5):651-652.

[3]陈志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2(7):562-565.

[4]辛德莉,侯安存,魏田力,等.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12.

[5]赵爱红.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