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观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效课堂;观察;反思;课堂含金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61-01
作为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观察课堂、注重反思为重要手段,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一、观察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经之路
观察就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在我认为做好课堂观察首先从听课入手,听课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所以,做好有效的听课就能将观察得到延伸。
首先,我谈如何听别的老师的课。
1.听别的老师的课是有准备的去参加审美活动。有“备”而听。听课前有充分准备,要对讲的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了解上课教师的意图,知道要听的课,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听课者该做些什么呢?其实听课过程中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直观教具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教师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科学的理性美;更要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这是更高境界的美。
2.听别的老师的课是给自己教学中的思考与困惑寻找舞台。听课是从感性的有效观察到理性思考的思维活动过程。一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看学生的练习、板演、作业情况;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情况;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所以听课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效结合的思考。
3.听别的老师的课是用别人的方式完善自己的参与性活动。一位专家说过:“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听课,必须伴随着多思考才能有进步、有提高!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得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老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所以听课,一定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思考之后,可以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导学案。
其次,我谈谈如何听自己的课。我们在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听别人课的同时,是否有人考虑过也多听听自己的课呢?也算惊人之见,闻者愕然,自己讲的课又怎么去听呢?我认为每个老师上课前将自己的课想办法录下来,待夜深人静之时,打开播放器,闭上眼睛,开始聆听自己白天的教学录音。这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仔细地去听,同时也是挑剔地去听,以求找到自己教学的不足。特别是青年教师,一堂课听下来,就可以发现习惯语、口头禅疙疙瘩瘩,很不舒畅……经过长时间的听,很自然的一些习惯语和口头禅就会彻底得到很好的解决,语言自然顺畅了。
“一堂课不一定要有公开课那样的排场,但要有公开课那样的态度”。尽管我们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真正了解自我的还是自己。同样的上课录音,去给他人听未必能发现那么多的问题,甚至在他人提出建议时你也未必服气,而当你静下心来时,仔细聆听自己上的课,从中发现的问题,你会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和改善。当然,不管你达到什么境界,一堂课自己听下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力求使自己的缺陷越来越少。
另外,我在尝试和学习一种自己听自己课的艺术形式,就是“用课堂瞬间观察自己的教学过程,既自己当堂听自己的课”,说来也不难,就是说当你在实施问题引领、目标导学、当堂训练等这些指定或选用模块的过程中,用自己思维的空余马上回顾课堂中已完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的表述,每一例教学行为或者案例处置……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不可能,但我告诉你,你试过吗,我试过,我也正在尝试。
二、认真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
教学反思的方式有:触景生情反思法、回顾小结反思法、理论学习反思法。
我们目前正在推行“3+X”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改革,上面我谈了听别人的课,当一堂课听完了,你要小结、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在做触景生情的反思(这样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我没有找到更好的说词,所以就将就着谈了),课堂中老师将六个模块进行了演变与推进,我的点评就是我看了之后,对课堂进行反思,当然缺少不了重构,由他怎么做,演绎到我怎么做,这是触景生情反思法的关键。
我上面谈了听自己的课,当然这个环节就是说说自己的课后反思了,这种概念我们已经操作了十年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这是每个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我命名为回顾小结反思法。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和任务适应学习者。因此,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些视角观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观察目标性,就是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是否合适,师生是否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心理学实验表明,有明确的目标较之无明确的目标,可以节约60%的课堂时间而获得相同的教学效果。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1.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者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长期目标,而不是某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如果硬要每一节课都写出一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那就是形式主义地“贴标签”了。
2.认真制定和表述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因此,目标表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此外,教学目标还应简明、具体、可操作,要用“识记、复述、列出、辨认、区分、比较”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行为动词来表述。
3.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们执教的每一堂课,都应是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回顾教学目标以检核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不应是由教师单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并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多媒体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展示”给学生。虽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完全达到既定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只是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的课堂教学,是不足取的;同样,那种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了知识与技能,或者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通过讲授偏面强化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观察层次性,就是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层次。受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如提问、做练习、布置作业、进行评价等)时,应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如果总是反复提问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坐在前排的几个学生或者是举了手的学生,那么,在层次性教学方面便是有缺陷的。
1.在思想认识上,要了解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认为人的智能是由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9种智能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9种智能,只是这9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即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根据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更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我国历来就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说。宋代的朱熹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他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近代的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教授积70年教育实践之经验,提出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鼓励冒尖,允许落后”的人才观。
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
2.在行为操作上,要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本来存在较大差异,却硬要在同一时空中让学生按统一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如果能够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制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分层”可以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可以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①只注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圈坐,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②只要学生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哪怕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③讨论的时间没有保证,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便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④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纯粹的“设计”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讨论环境中;⑤小组内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往往是优秀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科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是处于陪衬的角色。
1.规范性的内涵
观察规范性,就是要看师生在课堂上是否用普通话交流,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逻辑清晰、富有感情和感染力,板书是否工整、条理分明、图解准确合理,演示操作是否规范、讲解清楚、现象鲜明、可见度强等。
2.科学性的几个“看点”
观察科学性,就是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科学地使用教材、是否科学地设计和讲评练习题、是否科学地分配时间、是否科学地使用媒体、是否科学地进行学法指导等。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也就是科学地使用教材。显然,认真钻研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研读、感悟、领会。“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上;“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用教材教”不是无视教材,或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它需要教师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科学地设计和讲评练习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在习题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设计开放性习题,提倡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③设计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有益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习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地使用媒体,科学地分配时间。选择使用媒体的唯一原则,便是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好看、生动。科学地分配时间需要观照以下几个时间点:①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②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③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必须认真领会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科教学理念。如化学科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探索性的学习是唯一正确、科学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性和接受式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比如化学科常用的有效学习的方法就有要点听课法、纠正错误复习法、由厚转薄法、眉批式笔记法、比较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互相检查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在讲学法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态度亦不可少,倡导学生专心听课、做好笔记,及时复习、认真做题,独立思考、动手动脑,不懂要问、直到真懂,追根溯源、勤下苦功,每章学完、系统复习,学会总结、掌握联系,认真实验、细心大胆,不怕困难、反复钻研,败不自卑、胜不自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并将它们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
1.反馈性的内涵及注意事项
观察反馈性,就是要看教师在讲解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是否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课堂学习气氛,或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提问、练习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学生练习时是否下去巡堂;能否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练,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设计矫正方案;能否及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要求和进度,学生不懂时能否进行回授;是否经常与原定的分层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对照,矫正教和学的误差等。
教师要尽量在课堂上进行反馈、矫正,避免“头重脚轻”:前面讲得太多,后面没时间练习测评。有些教师喜欢把练习和检测放到课后去,这样反馈信息的即时性弱化,极易失去矫正、回授的最佳时机,并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激励性的内涵及注意事项
观察激励性,就是要看教师当学生表现好时能否及时表扬,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及时鼓励;能否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能否用活动和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是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否鼓励学生对他人进行评价,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是否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地肯定;是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95%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学困生更为严重。心理学同时还告诉我们:“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了。”因此,要经常给各层次的学生以多样的、广泛的、适当的鼓励,使学生的成功得到肯定,从而树立自信,提高求知欲望。如低层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做了高一层级的练习题,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重新发现”自我,迈向更大成功。对于失败的学生也要鼓励,旨在帮助学生看到失败中的成功点,找到不足,争取下次成功。
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开放性地组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全面、健康的发展。
1.建构性的内涵及观察视角
观察建构性,就是要看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学生自己是否预先建构了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网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交流、完善自己在预习时建构的知识网络;是否告诉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等办法建构知识网络;学生已经或重新建构的知识网络是否科学、有效等。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避免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让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
2.开放性的内涵及观察视角
观察开放性,就是要看教师设计的课堂是否向课前开放(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是否向课后开放(将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是否向室外开放(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车间、地头上课等);是否向家庭开放(家长可以参与教学,家校合一,齐抓共管)。
观察独特性,就是要看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钻研是否深刻、是否有真知灼见,能否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是否博览群书,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能否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是否有超强的教学机智,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机动、灵活地作出应变;是否身怀绝技,常使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理念
1.课堂观察的定义
源于西文科学主义思潮的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等设备),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出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通俗讲,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2.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
它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3.课堂观察是一种流程
课堂观察的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等主要步骤。结合我们的研修学习,我将它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是听课前做准备。主要表现为:(1)听课教师与被听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上课的主题和内容,了解课的大致结构和重难点和上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听课班级学生的情况等情况。(2)听课教师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和观察点;制作好相关的观察量表。
第二方面是听课中做记录。主要表现为:(1)选择好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观察角度。(2)借助观察量表,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采用录音、摄像、笔录等技术手段做好课堂实录。
第三方面是听课后做反思。主要表现为:(1)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2)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3)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4)做好后续跟踪观察。
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4.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
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课堂教学观察的实质,是以研究的方式解决课堂问题,它研究的问题是“微小的”,采用的方法是合理的,依托的理论是科学的,给教师提供的帮助是具体的,因此,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观点如下:
二、课堂观察会促进教师听、评课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听评课是:当听评课者进入课堂时,自己并没有充分准备,也没有与上课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评课结果往往只是体现为一个定量的分数。是为了听课而听课,彼此之间并没合作,没有问题,不去思考,甚至也没有任何反馈,只是按规定填写“听课记录本”就了事。
而课堂观察属于专业的听评课,它和传统的听评课相比,更专业,更注重专业发展。它是运用一定的工具,把获得的事实客观地反映出来,以帮助执教者设计问题、安排进度、运用资源、师生互动,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
要提高课堂观察的品质,不是在课堂观察中如何表现自己的“听评课能力”,而是更有效地拓展自己课堂观察的视野,在观察上课人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表现的同时,更要将上课人的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情境结合起来,把上课人的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从而恢复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目的性。
三、课堂观察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堂观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中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学生以及学科知识传授上,这使他们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意识,无论这些教育教学行为有效还是无效。另外,长期以来我们以学生的成绩表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准,而忽视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的评价和研究,这也使教师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丰富自己的课堂经验、修正自己的课堂教训,还会加深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的目的既不是对他人的课堂进行鉴别与改造,也不是为装饰或者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课堂观察来优化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理念,来提升听课人与上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
四、课堂观察会改善学生课堂的学习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是啊,决定课堂进程的,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五、课堂观察有利于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课堂观察是改变学校“研究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当然也就能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氛围、教学质量。
听评课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在不断交流与深入思考中才能共同提高。相信科学的听评课一定会提高课堂观察水平,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能力,在测量分析中提高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
“真正决定教师教学行为是教师的个人理论。”“在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过程中,‘外力’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教师个人理论的转变不是仅仅依靠外力的‘指示’和‘指导’就能实现的,它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自觉发现。” 课堂观察只做一次或几次是不能奏效的。没有一种“自觉”的行为可以不经历“坚持”而形成,只有在长期坚持下才能深刻体会到课堂观察带给我们的种种惠泽。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更是需要坚持着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在长期坚持中累积式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沈毅、崔允著)
一、情境导入:
1、看动画: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知道大家喜欢,今天老师就特意带来了一个,下面就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
(课件播放《盲人摸象》动画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论呢?
生1:因为他们只摸到一个部位,应该全部摸一摸。
生2:他们摸得不全面。
师:看来要想全面的了解一个物体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教师板书:观察物体)
{评析:以动画片的形式轻而易举的让学生体会到观察物体时要全面,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使数学课更加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学生更加喜爱数学。}
2、猜物体:
师:其实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就是一种数学方法,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继续观察。
(出示课件)
师:这是从某个物体的上面拍到的照片,现在你能猜出是什么吗?
生乱猜
师:好,再来看看它的侧面。
生:讲桌/木桶/垃圾桶
师:为它揭开神秘的面纱(出示正面图),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垃圾桶。
师:回答正确。
师:下面观察的是两个物体,先来看看它的上面是这种形状的。
生:长方体
生:不好猜,有点难。
师:再来看看它的侧面是这个样子的。
生:橱子和洗衣机
生:冰箱和洗衣机
……
师: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出示正面图),是什么?
生:冰箱和冰柜。
师:恭喜你答对了。
{评析: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确实要全面观察才能很容易的猜出物体}。
二、合作探究:
1、两箱货物:
(1)、看一看
师:大家看,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面越多对事物的了解就越全面,其实像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王师傅和李师傅是仓库管理员,看他们在干什么?
生:搬运货物。
师:对了,瞧,李师傅正推着一车货物走过来,小红看见了说:“车上只有一箱货物。”可小明却说:“有两箱”。王师傅看了看说:“确实是两箱”。同学们,为什么同一车货物他们三个的说法却不一样呢?
生1:因为它们三个观察的角度不同。
生2:小红是从侧面看到的,所以她只看到了一箱货物;小明是从正面看到的,他看到的是两箱货物;王师傅是从上面看到的,他看到的是两箱货物。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到底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亲自验证一下。请听清要求:如果以小明看到的面为正面,用小正方体代替货物摆一摆,看一看,并和同桌说一说,他们三个分别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的形状各是什么?可以下位观察。听清楚了吗?好开始。
学生观察,老师巡视指导。
{评析: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感性和直观上进行分析,让他们直观的摆一摆,看一看,符合数学的先猜测后验证的探究过程。}
(2)、说一说
师:谁想上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师举摆得正方体模型)
生:小明是从正面观察的。
师:哦,正面。(板书:正面)
生:他看到的形状是2个横着的正方形。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
生:小红是从侧面观察的。
师:哦,侧面。(板书:侧面)。
生:她看的形状是一个正方形。
师:是这样吗?
生齐:是。
生:王师傅是从上面看到的。
师:哦,上面。(板书:上面)
生:她看到的形状是2个横着的正方形。
师:大家看是这种形状吗?
生齐:是。
师:说得既全面又流畅,真棒。谁想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小明是从正面观察的,他看到的形状是2个横着的正方形;小红是从侧面观察的,她看的形状是一个正方形;王师傅是从上面看到的,她看到的形状是2个横着的正方形。
师:说得真好,请回。
{评析: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有学生自己去解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3)、画一画
师:你能任选一个面把刚才看到的形状用彩笔画在方格纸上吗?
(学生画老师巡视)
(选三位同学的作品上台展示)
师: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三位同学的作品。
师对生1:告诉同学们,你画的哪个面啊?
生1:侧面。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对生2:来说说你的?
生2:我画的是正面。
师对生3:你的呢?
生3:我画的是上面。
师:同学们,一个是正面,一个是上面,你发现了吗?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大学2017年创新创业类慕课(MOOC)课程立项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工程应用”和福州大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立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40-02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学校的办学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通过一定的考核指标,检测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得出系统的评定结果,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效与不足。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范围包含了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的合理选择与运用,教学环节与学生学习的结合程度以及学生课堂反馈的效果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质量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健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咨询机构。”2005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努力探索和建立本校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机制。”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既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绩效等做出判断的重要方式,也是反馈教学信息、总结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授课水平的主要途径。随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日益规范,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作为一种质量检测和调控手段,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作用与方式
1.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作用
(1)引起老师的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作为一种对教师的考核与评判,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声誉和利益。从督促的角度来看,为避免成为评估不合格者,教师将更加慎重地对待课堂教学,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单调性及盲目性;从激励的角度来看,在评估中获得对自身教学质量的肯定,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带给教师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投入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拥有优秀课堂教学成果的教师,必然得到学校的嘉奖,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引起学生的重视。随堂听课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一个主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是对教师的考核,但其监督检查的氛围容易促使学生们端正态度,遵守课堂纪律,将注意力集中在与课堂相关的思考和问答上。
2.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方法、过程
(1)按评估标准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就是通过教学观摩和教学评议,确定教师教学的主要优缺点及优劣程度,进而分析确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由于不同的评估者存在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定性评价难免会带有主观随意性,所以说它基本上还是属于经验式的评价方法。传统的评估方式多属于定性评估。
因此,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定量评估的存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二者互为依据并有机结合,才能真正避免单一评估方式的短板,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按评估目的可分为总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的重点在于通过一系列的量化指标判定教师以往的教学成果或表现是否达到要求,实质上是注重评估的结果,忽视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及改进方法,只是为了完成分级鉴定的报告以作为学校奖惩评定的依据。
教学过程是形成性评估的重点。形成性评估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个活动或某个过程和生成的问题进行的评估,目的是为了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并有效地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3)按评估对象可以分为专家和领导评估、同行评估、学生评估、自我评估。专家和领导评估:特点在于对课堂教学一般规律的熟悉和把握,能够从宏观的角度找出不符合教学规范、标准的流程与内容。但由于听课次数的限制,没有办法全面而具体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容易忽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个性与特性。
同行评估: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原因在于同是教师的身份,可以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来源,有利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学生评估:作为知识接受者,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有最直观、最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诉求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并且学生开放性的思想对教师改善教学质量也有许多借鉴意义。
自我评估:教师的自我评估是一个评判反思的过程,教师对自身的工作能力、道德品质以及教学效果等做出评估,带动教师的自我改进与提升,但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可能存在当局者迷的情况,难以准确真实地反映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问题与对策
1.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问题
(1)教师与课程的专业性差异。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储备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必须与所教授的课程对口或者足够支撑相应课程,否则,仅仅拥有表观的接近或者部分内容的交叉,无法在实质上达到教授专业知识的目标。比如同属于土木工程大类,结构专业的教师教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明显不利于保证其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综合素养的缺乏。工科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清晰传达大量信息与驾驭课堂。而现实中,工科专业出身的教师,常常会存在偏向于研究而非教学的特点,一些教师更愿意或者说更适合于将精力投入到自身的学术研究当中,缺乏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以及交互、引领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现实发展存在偏差。工科专业的课程有实践性强、更新快的特点,仅仅是基础理论的教学无法满足工程领域的实际应用,而且在实际工程中,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标准规范,都在某种程度上超前于课堂教材所涵盖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将其所在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发展与教学相结合,所以不可避免地将面对教材内容与现实发展存在偏差,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采用先进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知识授课,反而会出现偏离规定的教材内容的问题。
2.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对策
(1)课堂教学方面。①应尽量避免工科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不对口的现象。②教师应把握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两者皆重,不可偏废,在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③教师应坚持联系实际,作为工科专业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育部门应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可以借鉴互联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2)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面。①对于确实存在工科专业课程与教师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应对此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少数的听课缺乏代表性。②对于工科专业,授课效果不好除了反映教师的课堂表现力不足,还应该考虑到课与课之间的差异,有些课程内容容易讲的生动、活泼,有些课程内容不太适合展开,比如力学类的课程,由于知识框架与教学模式的牢固,以及力学论述、计算等本身的严肃性,课堂气氛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单调,评估时也应参考到这一点。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应完善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工程与科研的考核,从制度上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摈弃一成不变的教学思路。
三、结语
科技兴国,教育兴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世代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与科技的进步,而这些都决定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本文通过在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过程中的观察与思考,以小见大,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教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对教师而言,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保持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对学校或者教育主管部门而言,通过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更切实地考虑到评估的真实性、有效性,一方面有利于从中总结出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与制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证评估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人性化地考虑到教师与课程的特性,包括教师由于承受评估压力导致的心理问题,教师的职业健康等问题不容忽视,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胡海泉,谢圣献.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思考[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一、观察法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观察,有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例如,学习“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向学生呈现一组健美运动员的造型挂图(也可以让一些学生自己来模仿),然后让大家观察这些运动员的肢体造型所呈现的几何特点(如上臂和下臂可构成一个“角”),并通过对运动员造型运动的观察,发现“角”有大小之分,而且通过自己的比较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利于学生去发现概念,在此过程中建立和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可拿一根细线拴着一个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 再让学生用一圆形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 折过若干次以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 这样一来,学生既学会了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又掌握了圆的圆心、半径等的特征.
二、观察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1.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性质及法则
由于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要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性质及法则.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探讨”时,可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三个不同类型(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并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等观察操作活动,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再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实验活动帮助学生观察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结论,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一数学性质.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获得简便计算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计算效率. 例如,让学生计算49■ × 46,很多同学可能用常规方法计算,即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约分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征,从而获得简便计算的方法.
3. 通过多角度观察,鼓励算法多样化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多角度观察数字的特征,实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例如,计算34 + 27 = ?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他们根据自己观察,然后采取的列式、拆分、分部等计算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观察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1. 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
应用题是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应重视应用题的启蒙教学. 而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应用题的结构与解法,是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有关7的加减法教学中安排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第一幅是关于加法的兔子图,左边四只兔子,右边3只兔子. 学生通过看插图列出算式,老师板书:4 + 3 = 7;3 + 4 = 7. 第二幅是关于减法的青蛙图,一共有7只青蛙,游走了2只. 学生通过看插图列出算式,老师板书:7 - 2 = 5. 通过以上画面向学生直观地展示了求和、求剩余的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与解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获取相关信息,让学生在观察和叙述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
2. 可结合线段图来观察,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及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一、调查目标
1.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教师常态教学中用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培养与训练的时间分配情况
3.教师对文本解读以及使用教材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查方法
1.课堂观察
2.交流、访谈
3.质量检测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两个学期的课堂观察以及多次座谈、交流的结果显示,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把握、文本解读等基本素养,与他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教研环境等有直接关系,这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金霞博士在她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中简单而明了地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站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过去,我们发现了许多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身上的问题。
(一)认识层面
1.乱花渐欲迷人眼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培训、校本研修等方式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们沉睡的思想被激活。但是,这一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春风化雨,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表层,或是浅尝辄止,或是机械教条。“个性阅读”“习得”“感悟”“人文”等理念的提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拿到我们教师的课堂上,就演变成了“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吧。”“你想说什么就说吧。”而且似乎成了课堂流行用语;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时髦,似乎不合作、不讨论,就不是好课了……诸如此类,语文课的语文味渐淡,字、词、句、段、篇逐渐程式化的呈现并机械地解决。
2.众里寻她千百度
许多语文教师总想为自己的语文课堂寻找一个通用的模式,于是在名师课堂实录、各种示范引领课的观摩学习中,发现了一把“万能钥匙”——读,读中理解,读中体验。但遗憾的是,教师们搬来的只是形式,并没有深入挖掘并思考“读”的丰富内涵。我们在随堂检测中发现多数学生语言积累不足,不能很好地说出喜欢课文中“谁”及其原因;会背不会写等等。久而久之,教师的困惑随之而生: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
(二)操作层面
1.昨夜雨疏风骤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并不明确,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初读课文开始,就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讨论、读书、交流,这几乎占满了一课时,而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或是根本没有,或是只有一点点;还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对文章表达方法、对文字的欣赏品味几乎不涉及。没有航标的船又怎能顺利抵岸?
还有,在课后查阅教师教案时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授课与所提供的教案不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简单,就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写教案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备课怎能高效地发挥作用?其间,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教材中圈点勾画。但大多是教参中“教学建议”的再抄写,很少有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以及教学思考。各校虽然都有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等安排,但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效益,教师之间对课程的沟通和交流,还处于低级阶段。
2.大珠小珠落玉盘
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最多的仍是少数几个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最应该考虑的是学生。是学生能否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氛围里,品味语言,学习表达方法,逐步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也是课堂有效性的最直接表现。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一节课又一节课之后,拿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练字词、背课文、写课后题。这就是语文课。这其实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所在。因为能力的培训不是机械的,不是靠背课文、写字词、做课后题就可以达成的。它是要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上的,要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所提供的一个个语言材料以及课外的更多的语言材料去实现。因此,准确把握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挖掘文本中值得学习、借鉴、品味的语言现象,进行揣摩、玩味、品析,从而获得良好的语感,才是语文课的本真。
(二)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当讲不讲,当说不说,犹犹豫豫。诚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在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出现偏差时,在阅读出现障碍时,尤其是农村学生在阅读面、知识面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一些教材中的材料的确离学生生活很远,理解起来有困难。这些时候,教师的讲解与辅助材料的提供,是多么必要。课堂上不是不可以讲,要讲在当讲处,讲在需要处。
五、解决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多举措促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深钻教材。我们可以看到要参加优质课评选,或是要讲公开课时,教师是真的全心备课:他们会查阅大量资料,会向众多人请教,会反复阅读文本……怎样推而广之,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能这样精心呢?一是建立长效的听评课机制,二是变教案为学案,让教师在换位思考中,反思自己的教,学生的学。
(二)多渠道强素质
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文修养、个人素质能力、文本研读等方面。因此,一要加强校本研修,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场所、环境,将研修落到实处。二要加强农村中小学联片教研。通过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
(三)多角度测质量
目前,虽然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检测,但侧重的仍是笔试。这也是教师们在课堂上过于注重机械识记的一个原因。如果将检测与活动相结合,变期末检测为日常常规,加大抽测力度,增加展示活动,则会改变课堂教学的走向。一是建立常态的检测制度,检测内容可涉及朗读、口语、写作等各个方面,要采用灵活的形式,把测验与活动有机结合。二是随堂跟踪检测。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站在“有效性”的角度审视课堂。
关键词:课堂观察;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经验
课堂观察是指将一个班级作为实践对象,借此观察教师的行为。严格说来,课堂观察可以被划分为四个方面:训练观察、发展观察、评估观察和观察者发展。课堂观察由观察前商议、观察本身和观察后商议组成,该过程需要一位课堂观察者。课前,观察者和授课教师需安排时间进行观察前商议,以便授课教师对教学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润色;课后应立即进行观察后商议。在整个过程中,观察者是组织者、后援,有义务鼓励被观察者使用新的方法和理念进行教学探索。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要充分了解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对于课堂要涉及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等内容做到胸有成竹,特别是对于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要突显出来,哪些地方需要创新思维也要考虑进去,对于内容的提前了解可以使教师在课堂观察更有信心。其次,对学生的情况要有一个详细的了解。比如哪些学生成绩好,分布在教室的哪个区域,哪些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是什么,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等等。课前对学生的了解越详细和全面,就越有利于课堂观察。对于课堂教学设备要有大致的了解,不仅要知道课堂上会运用到哪些教学设备,还要知道设备的使用原理,特别是一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前对其操作要熟悉。第三,要对备课内容的深度、价值和层次性进行分析。总之,课前准备的内容十分复杂,但是越是细致地做好准备工作,就越能够贴近学生,从而发挥出课堂观察对生物教学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课堂观察
这是课堂观察的主体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总的来讲,在这一阶段,课堂观察要做到持续化和系统化,最关键的是记录工作的有效性。课堂记录的关键在于全面而深入。首先,要记录好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的学习和发言积极性,对于老师的安排是否严格遵守,在进行自习时能否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对教师行为进行记录。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复杂和积极,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是否有照顾学生能力,能否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能否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第三,要记录好教学设备的运用情况并加以分析。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在整堂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传统设备和现代设备的对比等等。第四,要做好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记录。有无课堂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疑问有无耐心解答,在进行实践时,教师是否做好指导工作。做好记录工作,是实施课堂观察的前提,也是课堂观察的载体,为生物课堂教学指导提供了实质的信息。例如,在对“植物的生殖”一节进行教学时,要观察学生是否有自己准备的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带入课堂,让学生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种结构的不同,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种子的结构,最后,教师利用有声电影播放种子的萌发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中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认识
三、做好课后研究
课后研究是课堂研究的延伸,也是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所以做好课后研究是课堂观察促进生物教学的前提和保障。课后研究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比如在课后和学生交流,针对上一环节记录的内容进行访问,进而使信息更完善。例如,在完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讲学后,可以利用地利之便,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田进行观察,实际体验特殊生态系统的构成,然后再让学生说说实际体验和课堂教学的不同。可以在科室内组织研讨活动,生物教师们可以针对记录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并做好研讨记录,整理成报告的形式。授课教师要将观察记录和研讨结果与自己的备课内容和实际课堂教学进行比对,找出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及时调整和提高,保障生物教学的课堂质量。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指导,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小海中学通过不懈努力,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实践价值的课堂观察利用经验,从课前到课后,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另一方面也为课堂观察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允,沈毅,周文叶,何珊云,林荣凑,郑东辉,吴江林,俞小
平,郑超,秦冬梅,许义中,徐晓芸,郭威,李建松,杨璐,朱伟强,
洪志忠,马少红,毛红燕.课堂观察20问答[J].当代教育科
学,2007(24).
[2]沈正元,张菊荣,胡阿生,陈利民,李桂英,吴香芬,孙惠芳,王惠
芬.课堂观察――来自江苏省吴江市的一线报告[J].吉林
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2).
[3]吕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A].
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
科专辑)[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
[4]蔡晓文.利用课堂观察实现高效的校本教研[J].教育导刊,
日本教育专家板元昂认为,新老教师在教学能力上最大的差别在于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及时的评价。此话也许过于偏激,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课堂观察的重要性。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观察,提高自己的课堂观察能力。
一、践行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要求
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要做这一点,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必需将眼光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通过用心细致的课堂观察,获得有效的信息反馈,防止有部分学生的思想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通过全面全局的课堂观察,来促使每一个语文学习个体都能全程参与语文学习过程。
1.实现三维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语文课堂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过程性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过去那种以结果论英雄式的做法,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课堂观察,通过对观察得到的信息的分析、加工、取舍来进行调整、动态规划自己的课堂教学进程和安排,确保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2.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要求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单向传授,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条件和恰当的情境,促进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式的地进行学习。要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两种方式的有效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察显得犹为重要,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情感状态、参与程度、学习热情和学习困难、学生交往与师生互动等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课堂观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状态,以便及时调控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确保新的教与学方式的有效性。
二、转变语文学习评价方式的要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真正实现语文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师的课堂观察.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要求教师课堂观察的多元化和多角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要求教师课堂观察的多维度和全局全程性.可见,也只有在教师对整个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全面的、动态的、有机的学习共同体进行有意识的认真深入地观察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观察的原则
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察对践行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语文教师的课堂观察并不能盲目的、随意的进行,在实施课堂观察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1.准备性原则
可靠、有效的观察来自于周到的安排、严密的计划和精心地准备.富有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会有意识地在教学的难点突、重点突出处事先准备,设置观察点,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以获取可靠的反馈信息,从而选择相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一个语文概念的形成,一条语文定理、法则的呈现,一段语文探究的情境切入等都可能成为语文教师精心准备的观察点。诚如巴斯德所说的那样:“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盲目的、无准备的观察,只会得到零碎的、割裂的、无价值的信息反馈,不但于事无补,有时甚至还会使教师在课堂上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这样的课堂观察也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2.准确性原则
课堂观察的准确性原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对由课堂观察而得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取舍,去伪存真,判断出表面现象之下的真实含义。如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问全班同学是否都懂了,这时也许有调皮的同学滥竽充数,或者有自尊心强的同学怕遭受责备,于是一齐大声地喊“懂了”,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从而对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课堂观察的准确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需做到全面、全局.比如,在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时,也许整个班级气氛都相当热烈,所有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投入,但教师一定不能被观察到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要开阔视野、善于捕捉,及时发现隐藏在热闹背后的问题.同样,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转换时,教师在课堂观察中要防止以偏概全,不可想当然地认为上个教学步骤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也一定会持续到下一个教学步骤。
3.即时性原则
虽然说语文课堂观察的第一原则是准备性,但语文教师同样不能忽视课堂观察的即时性原则。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精心预设前提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由师生互动而动态生成的课堂。现实的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不断即时演进,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教师事先准备的多么充分、翔实,总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情况,这些意外之外的插曲有时就蕴含着极大的资源价值,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时时不忘即时性原则,对发生在课堂上的种种现象、言行及时地进行观察、分析、取舍、调控、修正;需要语文教师真正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跳出惯常那种狭义的课程资源认识,把出现在语文课堂上的各种“不和谐”情况都能纳入教学资源,从而主动把握,积极引领,即使实现语文课堂的即时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