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25-02
互联网+,即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通过高度融合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让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运用于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之中,可以说互联网+是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相互交汇的平台。当前,相当数量的中等学校教学内容常常被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实践体系主要以课程实训和基于校外实习的企业实训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职学校职业教育技能比赛面临重大的挑战,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资源,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对职业教育技能比赛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能更好地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一、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技能比赛的基本要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
基础差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这个生源群体,首先要转变人才观念,由“面面俱到的通才”的培养向“一专多能的人才”的培养转变;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以及接受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将传统“学服从于教”的教学观念转变为“教服从于学”;再次要明确中职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技能训练转变;最后要由“课堂讲授技能”向“基地训练技能”转变,多采用一些模拟、模型、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
(二)加强教学管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毕业后快速地进入工作岗位,要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冒尖,对学习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可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其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并将获得技能竞赛奖励的学生组织起来,进一步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和相关工种的初级、中级工标准竞赛。同时,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相结合,从职业岗位入手,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设置,要面向公司、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此外,按照省级比赛项目和竞赛规程,定期开展校级技能比赛,对获奖的学生优先获评奖学金、优先推荐就业。
(三)改善师资结构
技能比赛要求教师既懂理论又要会实践,一方面应强化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跟班实践制度,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基地或企业参加科技项目开发和生产实践,并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与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定期轮换岗位;另一方面应引进和聘请校外企业的技术专家或企业技师到校任教,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引入企业资金、设备和生产线,集中财力、物力等资源,按照通用性、仿真性以及先进性等原则建设实训车间,并通过产学结合、合作研发、提供实训场地等形式最大限度地交换各种资源,为各种技能比赛提供服务,真正实现学习和就业无缝对接。同时,要克服实训基地利用率低、重复率高等问题,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供平台。
二、互联网+背景下促进职业教育技能比赛的途径
(一)充分认识技能比赛对技能培养的作用
中职学校应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增强毕业学生对新技术与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性。
1.以技能比赛引领职业学校的职业技能培养
由于学校的自身特点,在专业技能学习时,很难形成同企业一样的学习环境,因此,中职学校应大力引进企业规范、模拟企业环境,强化技能传授。例如,在专业教学阶段性基本理论测试时,可以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并且为了减轻指导教师的培训压力,教师可以从分?M竞赛中精选一批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强的学生辅导、带动其他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方案的制订和落实,加强专业课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引领文化基础课教师通过技能比赛的组织、服务和实施充分了解专业内涵和学生的就业方向。
2.以技能比赛规范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养
为了达到充分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提高的教学目的,在制作比赛规则时应最大限度地接近企业的技能操作规范。例如,比赛时要尽可能地采用企业的参赛场地要求、参赛人员资格限制、软件平台等。同时,从职业性、社会性、技术性等方面规范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在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时必须撰写自己参赛的作品说明和设计规划,引导学生全面整合各种技能。
3.以职业技能比赛控制职业学校教学管理
控制可以分为前馈控制、反馈控制以及现场控制等,在具体的教学管理中,首先应按照职业教育技能比赛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管理。其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社会要求开展教学过程、教学业务和教学质量管理,促使学生融入仿真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最后,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教具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完善的学习环境。
4.以技能比赛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为使专业技能比赛效益最大化,教师应让全部学生参与比赛之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出优秀的团队或选手参加学校或其他单位组织的专业技能比赛。同时,应认真分析每个阶段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点,仔细研究出教学中应培养的核心技能以及每个核心技能所包含的分项技能,实施模块教学。例如,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技能来说,最终的核心技术是网上营销,但在不同的阶段强调的技能应是不同的,在初学阶段,主要强调的技能是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信息安全,然后才是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
(二)构建适应于技能比赛的教学管理体系
为了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职学校应成立相对独立的实训处或实训中心等实训管理机构,成立专项技能竞赛办公室,加强对技能比赛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指导,并从企业中选聘管理人员、技师、工程师到校任教,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察和挂职锻炼。比如,对新引进的教师要求其必须参加技能竞赛,并将技能竞赛成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
同时,加强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研发力度,不断吸收国内外最新知识、技术和工艺,坚持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训过程中,要求实训师生挂牌上岗、统一着装,坚持课堂教学、基地实训、产业联动相互结合的方式,其中基地实训要从单一的实训向技术开发和推广拓展,主动面向市场开展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逐步探索出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化、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的途径,使其成为集培训、教学、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
(三)建构适应于技能比赛的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职业技能评价思想仅停留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方面,显然这种教学评价机制不能适应当前技能比赛的大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参与比赛的热情,要不断改革传统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新模式。例如,可以将原有奖学金的 50% 设定为职业技能比赛的专项基金,奖励那些在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
同时,改革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方法。通过“看”“查”“访”
“验”等多种方式检验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在“看”上主要查看有没有计划安排、督导评估机制,有没有将计划付诸行动实践;在“查”上主要采取教师自查互查、教务抽查、督导巡查和学校复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访”主要检查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标准是否切实可行等;“验”即通过考核来达到检验技能培训效果的目的。
(四)采取针对技能大赛的有效技能培养模式
为了打破理论教学多于技能训练的格局,构建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借鉴国际劳工开发出来的 ME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系统,按照技能掌握规律组织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即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一个模块,若干个模块组成一种技能,按照“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注重学生边操作边理解、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应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国家题库、省级题库和生产第一线实际情况,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对原有知识和技能进行再加工,形成各个模块课程集合,采用讨论分析、案例、现场等教学方法以及合作式、研究式、发现式等学习方法,有选择性地组织学生学习某些模块和单元;并淡化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完全以实践操作成绩考核学生。
同时,以各种赛事深化技能教学,中职学校应结合技能大赛内容和课程改革,不断提炼、改造原有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W,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例如,将参加技能大赛教师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要求其必须参加技能竞赛;在教师职称晋升时,要求晋升的教师必须要有参加技能竞赛的经历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一、课题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多年作为中央文件主要内容,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制定和颁布,明确了我国今后十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通过对这四项任务的明确,直接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纲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在生源保障还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可谓倾力支持。而如何有效实现生源、学校、企业三者的有效交流与无缝衔接,是全面贯彻落实“纲要”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依托社会现有培训机构和企业,在已有培训经验和人力资源构建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这一有效媒介,下游通过吸收广大职业院校确定性生源客户群,建立包括其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求职取向、理论技术水平以及实行情况的数据库;上游通过行业趋势分析以及企业选人用人需求建立企业客户数据库。以有效沟通和满意服务为内容,构建并做大做强校企合作这一大型平台,促进我国职业发展并为社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技能型、实用型人才。
总之,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公民自立于社会,实现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提供了可能。随着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发酵和深化,世界已然进入了大调整、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区即全面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已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当前转型时期,职业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远远不止于塑造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了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直接关乎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基于此,以互联网+思维为重要催化因子,尽快开辟并逐步完善富有中国特色校企合作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并通过有效沟通和衔接,最终建成实现求学求职生源、职业院校、用人企业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综合平台,助力经济腾飞不仅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当前时代和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途径
互联网思维应用非常广泛,现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互联网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国家级资源主要面向专业布点多、学生数量大、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省级资源根据本地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基础,与国家级资源错位规划建设;校级资源根据院校自身条件补充建设,突出校本特色。研制资源建设指南和监测评价体系,在保证公共服务基础上鼓励围绕应用成效展开竞争。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的资源可持续开发、应用、共享、交易服务模式和运作机制。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第三,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依托互联网建立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譬如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建立QQ群、职业教育博客等方式重点从择业就业、子女教育、大学生发展等发面撰写相关文章,提供专业就择业就业服务等多种途径吸引用户关注,发展个人会员。初高中、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广地点。广大学生及家长为受众群体,确保生源保障。本机构负责对会员提供兴趣职业匹配测试,择业就业义务咨询,大学生心理及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广大家长和考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以广大个人会员为资源为基础,根据会员不同的性格和职业倾向分类建设数据库,同时借助相关企业界资深人士大力发展企业会员,建设企业会员数据库。逐步实现求学、求职者数据库与用人企业数据库的无缝衔接,通过与各类会员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以及签署人才定制培养协议,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所需人才标准和具体人数,订单式委托培养。企业为会员院校提供实训基地及相关专业理论指导和技能培训。专业机构负责保障寒暑期实训基地和学员双向保障,并提供个人会员相关资质证书考录培训和报考服务,确保会员百分百取证、如期毕业。以生源保障和就业保障双向保障逐步与各大职业院校接触和合作,发展职业院校会员,和会员院校展开合作,以相关会员企业人才订单为基础,定向委培学生。职业院校专门开设相关专业和班级对入学学生专业化、系统化培养,让学生实现以兴趣求学、以专业化定向培养推学,以毕业即就业促学,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三、讨论
借力互联网平台和社会商业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一个长远的课题,可以说,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如何建立互联网平台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摸索和完善。单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可以说既缺乏市场吸引力又没有成熟的技术模式,如何丰富互联网平台内容,以内容吸引受众,以服务创造价值,如何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学生、学校、用人企业的联系,从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并使用互联网平台是要面临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职业技术教育方面重视程度和全民认同感较低,如何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科教强国的必要举措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是政策的具体落实需要很长的时间,以中招和高考两次考试为例来说明,尽管政策提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实行分流制度,现实中能够主动实施的地方寥寥无几,教育部门、高校、学生家长依然把高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如何让职业技术教育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认同技术人才是一个亟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再次,中、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不够,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按照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职业院校学生和高等院校的学生比例逐渐要接近1∶1,现实的情况是高校数以万计,而且年年扩招和新建,职业院校本就寥寥无几,部分职业院校仍然把升级进本作为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可以说如果严格执行中招和高考招生政策,分流的广大学生将无处求学。另一方面,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很多职业院校通过外聘临时工作人员虽可缓解人手不足,但师资水平尤其专业水平与用人企业和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大力发展职业院校规模,提升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同样不可忽视。
最后,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仅仅只是一个媒介、一个催化因子,吸引学生前来求学的最有吸引力的核心是就业。一是如何对接用人企业,依托企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能够吸引企业加盟甚至投入的绝非仅仅是互联网和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二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储备,依托互联网助力拓展招生规模,建立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求职意向供企业参考是必要的,但如何立足院校自我力量借助企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和专业技能培训指导在学制内尽可能多的培育合格的人才依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技术推动发展、质量决定生命不仅仅适用于企业发展,同样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顾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问题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李歆.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5(04).
[3]王宇东.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职业教育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7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党的十对职业教育突出强调了“现代”二字,顺应时代需求提升现代高职教学,跳出固有思维模式,借鉴互联网时代逐渐形成的新思维方式,即互联网思维,是现代高职教学改革新的发展方向。
1 互联网思维的特点
互联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思维就是体验至上,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给用户带来惊喜,贯穿全过程;简约思维是指用最专注的心,大道至简,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传播;极致思维体现的是一种匠人精神,能够为了实现目标而狠逼自己,在资源、目标、时间等多个维度达到极致平衡,最终不断创造极致产品;大数据思维是指如何能在不确定的场景下,做出一个确定的决策;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的精髓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跨界思维就是大世界大眼光,用多角度,视野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式。
2 互联网思维下的教学改革策略
2.1 建立用户体验的教学思维
得用户者得天下,用户体验至上,相对于高校而言,家长和用人单位是学校的用户,转变传统思维,强调用户思维,才能让家长和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满意,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在产品生产上,产品与用户接触的开始就是体验的开始,之后不断给用户制造惊喜。学校的“产品”就是学生,家长是学校的用户,当学生一开始入学,学校就让家长体验到学校对学生的关爱,体验到学校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关心学生的生活、学校的服务工作要以家长满意为中心;学生是教师的“客户”,在教学过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教学满意是教师的任务,把用户体验运用到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课堂感受,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感知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2.2 简化教学过程,方便学生学习
少就是多,简约即是美。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精”,化繁为简。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内容应简明、充实,教学过程应简化、厚实,教学方法应简朴、多样,教学评价应简明、真诚,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情境应建立在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认知。同时,简约教学还讲求教学情境的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应避免因情境的复杂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情境的简约化过程,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考虑其与知识的相关性及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避免毫无生机与挑战的情境。
2.3 用极致思维培养学生
极致就是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超出用户预期。学校的“产品”就是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其服务对象是在校的每一位学生,把极致思维用在服务对象上,也就是学生身上。学校本身固有的传统思维是“互联网+”教育的阻碍力量。在教育变革中,最可怕的不是没有教育资源而是毫无思维的人还在勤奋地工作。
2.4 运用大数据挖掘和预测教学及管理
一个关于大数据价值的核心的逻辑是,在商业、经济、政府及其他领域中,决策行为将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高校中汇聚着大量信息,从学生角度来看,包括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食堂消费、住宿晚归等生活信息,选课、课后作业、借阅图书、成绩等学习信息,参与的社团、竞赛、讲座等信息;从教师角度来看,包含教学任务、课程信息、课程表等教学信息,论文著作、科学研究数据等科研信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包含学校的资产信息、师资信息、招生就业信息等。在教学中运用大数据,可以进行学情分析、学业危机预警分析、学生就业岗位预测、就可以预测教学内容、成绩分析,可以积累学校宝贵的数字财富,让校园优良的文化得以传承,数据资产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数据本身的价值不大,而在于对数据的挖掘和预测能力。
2.5 构建产教研的大平台,提高院校竞争力
平台是互联网时代的驱动力,平台的精髓是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学生和合作企业搭建更多平台。每个高职院校应该与同类院校共建校校合作平台,与相关产业搭建合作平台,与科研院所搭建产学研的平台,平台的高度决定了院校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2.6 突破常规,建立职教跨界思维
互联网的跨界颠覆,本质是高效率整合低效率,打破利益分配格局。跨界思维要求学校打破为教学而教学的思维模式,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学校的专业连接着产业,如何找到与各产业的对接点,突破传统观念,在产权结构、利益分配、科研成果、产品开发、服务行业等方面进行跨界思考。
3 结 语
未来的社会要互联网化,不用互联网方式来思考问题,就没办法在社会展开竞争。高质量的教育仍然是这个时代最核心的需求,社会需要的仍然是优良的教育产品。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互联网+ 创业基地
一、“互联网+”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应用现状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各个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与企业合作,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和轮岗的实训,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就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是过分强调到企业轮岗和顶岗实践,时间短,忽略了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尽管到企业实践,进行岗位实训是一种快速获得专业职业能力的手段,但是时间有限,学生学到的是表面的能力,而没有真正掌握。
二是模拟实践基地无法实现它的社会价值。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投入。即使一个模拟软件也需要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投入,如果只是用于教学的模拟和演示,就会使它的现金价值大打折扣。远没有充分发挥其用于科研、培训和服务于社会的作用,更没有实现其社会价值,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三是模拟实践基地的建立在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日渐成熟和普及,这种模拟型的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更需要真实的训练环境来提高职业技能。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采取的都是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存在上述缺点,所以,寻求新的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和方式势在必行。
二、OTO创业实践基地
“互联网+”概念的提出赋予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技能教学新的内涵,探索并构建新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真实地进行专业技能实践的要求,被越来越多的院校和企业所关注。于是,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实现在校生真实企业化运营的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技能模式应运而生。下面就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探讨建立“互联网+”的新模式―――OTO创业实践基地。
OTO创业实践基地旨在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弱,且缺乏实习真实实践项目的问题,由企业与合作院校共同打造全真实训环境。引导学生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搭建团队构架,开展在校生创业就业实践。它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运营需求,组建项目团队,以公司化的方式运作,服务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OTO创业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参与全真的企业实训,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实现在校“顶岗实习”,零距离地进行创业实践,掌握跨入社会创业、就业所需的各项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端应用型人才。OTO创业实践基地还可以通过企业化运作,提供勤工俭学工作岗位,开展创业就业技能竞赛,帮助学生进行校内创业实践。
OTO创业实践基地运营期间,学校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搭建满足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正常运营的场景,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对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在校内的正常运营负责。合作企业主要负责免费提供运营所需要的样品展示,企业实训资源对接,绩效考核、培训等支持,解决电子商务创业实践实训基地成员从进到出的体系配套支持,以及对学校、学生相关奖励机制的设置。
三、OTO创业实践基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OTO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以往基地的不足。该基地建成后,可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就业岗位需要,形成全方位、综合性、应用广泛的电子商务实践实训平台,拓宽学员实训的范围及深度,以帮助学员广泛就业,并提升就业岗位质量和层次,同时也能满足传统行业进行电子商务的需要。
(一)满足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全面需求
OTO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以实践教学和创业实践为核心,涵盖认知实践、验证实践、应用实践几个层次,基地建设的平台是真实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满足了学生从购物到网店运营各个环节的实训要求。该基地以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网上购物、网店搭建、店铺装修、商品管理、营销推广等实训功能模块,满足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全面需求。
(二)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平台
企业为学生创业提供货源支持、创业指导,并举办“百企联盟千校创业训练营”等公益项目,形成一个稳定的实训和创业就业网站,为工学结合、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培养适合当地企业需求的人才
基地的建设,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对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当地电商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引入中国互联网协会、百度的培训项目,提高本校学生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专项技能能力,服务区域经济。
(四)全面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培养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30-05
知识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中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其核心内容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优势,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整合,提升经济生产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到了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人。数据表明,在“十二五”时期,年平均达到约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市场人才偏向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门槛较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应对高校的扩容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创业成了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业方式。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我国高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几所试点高校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比欧美国家晚几十年。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办学理念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参加招聘会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法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创业教育,在选择的创业项目时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从而造成其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的研究,简单地将西方一些国家创业教育的课堂教材和教学方法搬过来,没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因此实际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待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虽纳入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缺乏系统的设计,造成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职业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兼职来搞创业教育,必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从校外聘一些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再加上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但终究偏向以赛代教型,没有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训。虽然高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大学生能力训练计划,但是创业实践项目主要还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职学生较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创业实训,造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交互方式,也逐渐改变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整个教育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为响应“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企业家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校园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一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为高职学生就业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应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创业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通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高职学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取长补短。通过获取足够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高职学生在今后创业中游刃有余。
(二)网络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创业意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的社会属性。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网络通过计算机终端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活动意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决策能力。大W生通过在虚拟世界低成本、高仿真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4]。
(三)网络创业平台,可以历练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网络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通过运用网络吸收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创业思维。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业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培养创业精神的基本条件,对培养创业者创业的持久力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方面非常重视,创业的成败与创业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利用网络创业和今后的人生创业中,培养终生的创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构建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开设创业网络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但网络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及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环境等潜在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建设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主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云创业构建一个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的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资讯、灵活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测评、校企合作交流等多个项目,通过云平台将学校与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经营、整合人才和社会资源,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平台
用于创新创业故事、创业步骤和方法、案例教学视频讲座以及模拟讲座等资源,可运用微课和头脑风暴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予创业的大学生相应的1学分认定。要调动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兴趣,了解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师生在线交互进行实时创业跟踪指导,并对创业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创新创业测评。大学生也可根据喜好对教学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为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空间。
(二)加快信息一体化,打造创业系统资讯平台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公告等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最好的财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创新创业培训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科研成果,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网络专题培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对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是已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网络“创业计划课程训练”和SIYB、KAB创业课程培训,并将此培训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1学分认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模式,学习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路和途径,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科研水平,打造网络教育科研平台
利用网络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可利用教育科研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学科竞赛,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申报评选。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浏览相关信息,并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则通过网络教育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网络统一评选审核,同时使用电子公章给予评审意见。
(五)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践的机会,同时学习和推广“O2O”新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营销,并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从货源、网络推广到物流配送的整个全过程,最后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让大学生最终从网络模拟实践走向实际自主创业。教师和学生可建立讨论群组进行相关讨论,实现大学生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在线交流,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上创新创业测评,了解和总结创业的成效[5]。
(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享校企合作网络资源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企业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将合适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形成未来校企合作的优秀校园文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室”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一个平台空间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合作交流等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不同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互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有配套的保障机制,要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举足轻重的主力军。培养工作踏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实践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6]。
(一)扩大校园网建设,创建网络教学机制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校园网建设,加大VIFI的网络覆盖区域,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寝室都能自由上网。创建网络教学机制,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网络学习。鼓励高职学生以微信、微博、移动App 等热门的社会化工具作为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分享,通过在线交流讨论,丰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方式。转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单只偏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网络实践,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打造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适合各种专业的教师网络资源库,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为网络教学开展做好在线交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进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具体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优化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环境,健全网络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增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管理机构,保障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工作的正常运行。深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为高职学生搭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以及创业信息和政策,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及时、准确、重要的信息。
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间各种网络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人士和企业家的信息库,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在线交互和跟踪指导,分享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而言,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了解一线的实习、实践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的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教育[7]。同时,打造校内外创客空间,创客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重点突出创业文化氛围。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或是企业家来担任驻校创客导师。创客活动中师生的专利和成果的过程,都由在线管理平成,为创业信息的整个过程管理和反馈提供便利。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业,让门槛较低的高职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更大的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方融资等方式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投资,尤其对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个刚进入创业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给予必要的创业指导,从而让创业的高职学生更有信心。同时,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相关的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创业,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Z].
[2]曹Z.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1):67-72.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18-21.
[4]孙晓红,张博.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2013.
[5]李敏.基于校园电商O2O运营模式的实践教学探讨[J].鸭绿江,2016(1):268.
互联网+物流行业的现状
2015年7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其中第七个行动 互联网+高效物流指出: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升物流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目前,我国互联网+物流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突出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互联网+高效运输,典型代表公司有运满满、货车帮、卡行天下等;互联网+智能仓储,典型代表有京东商城、菜鸟网络、顺丰速运、九州通等公司;互联网+便捷配送,典型代表有日日顺、速派得、京东、顺丰等公司;互联网+智慧物流;互联网+供应链一体化,典型代表有招商局物流、怡亚通、安吉物流等。
尽管目前互联网+在物流行业上有了应用,但实际上它的发展速度还远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对其的要求,物流发展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究其原因除了物流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客观上影响了物流的发展,另外一个更主要的因素在于物流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物流专业人才的匮乏。
互联网+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作为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它的人才需求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高级物流人才,位于企业的顶层,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二是中级物流人才,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三是初级人才,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万,其中合格的操作型人才缺口占到90%以上。互联网+的应用,企业对操作型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物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熟练掌握新的技术,如货物跟踪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等等,同时敏锐的客户体验意识即互联网意识,符合要求的职业素养及服务意识都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在物流企业一线的操作型岗位上一部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物流专业学习和培训的人员,他们只能做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搬运、揀选、送货等操作。另一部分是经过系统学习的中高职学校毕业的物流专业的学生,他们虽然经过了学校的专业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因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职业素养及服务意识等的欠缺,也会存在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情况。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课程体系需要结合互联网+物流的时代特点进行优化和完善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来进行的,因此本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物流专业首先要定位好专业方向。对于专业方向的精准课程,需要根据专业方向特点进行设置,而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操作是物流专业学生必备技能。因此,应该在课程体系中加大计算机相关课程,如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等等,同时加大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量。针对职业素养要求,可以开设职业沟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理论课教学模式缺乏创新,需要与互联网+教育进行有效结合 第一,数字化时代中职学校学生特点及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具有了以往学生的不同特点,他们从小沉浸在数字技术当中,对于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依赖性极强,很难使他们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且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经形成了不爱学习的习惯,同时也真的是不会学习。而在现有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仍然是主要形式,有些教师偶尔会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但课程是否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更多的还是取于课程是否有趣。尽管许多教师也在想办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现在几乎所有老师上课都会用PPT,PPT中加入了图片和视频这些视觉因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整体效果仍然不是非常理想。尽管PPT增加了信息容量和形式,但一节课下来,教师掌握不好的话,认真学习的学生可能只是疲于追随PPT,看色彩缤纷的图片,看热闹有趣的视频,学习内容究竟是什么却不甚清楚。而更多的,是我们的课堂上会时时出现学生玩手机且屡禁不止的情景。
第二,运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与其以堵的形式不能解决手机问题,不如想办法去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现在应用较为多的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完全在线式、开放式、慕课及混合式等。其中,混合式更加符合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
混合式教学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在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结合完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学时分配。
混合式线上部分根据实际情况去做合理选择,条件成熟的建立完善的学习平台(网站),条件不具备的通过建立课程的微信群来实现,这样更加简单易行。任课教师课前将学习内容和相关资料上传到网上,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完成相关内容,并按要求进行提交,同时可以随时提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快速、少量的测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测评结果来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而这种资源,最好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微课,微课的方式也应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制作,如对于仓储行业认知、快递行业认知等可以采用人物对话类,而对实际操作类的内容如货物的堆码等则可以采用动画类形式。微课的时间范围在5至10分钟,恰恰符合了数字化时代学生的特点,而动画游戏类能激发出他们一定的学习兴趣。
第三,实训教学现状参差不齐,实训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加强实训教学已经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但中职物流实训教学的现状依然是参差不齐,在一些发达地区,物流实训室建设相对比较完善,而更多的学校,物流专业实训设备严重不足,主要原因一是设备本身投资较大,二是场地限制无法投入,因此一般只是建立一些比较简单的仓库,配上一些电脑。而实训教学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操作训练,如仓储配送作业中的叉车、托盘、电子拣选、货物堆码等等。在这部分训练中,无论是叉车这样只能单人进行操作的项目,还是货物堆码这样的可小组进行的操作项目,都会存在学生等待时间长、训练时间少的现象。二是物流软件操作,如仓储、运输、货运、供应链等模块的训练,训练内容比较多的是单据的填写和流程的模拟操作,与企业真实的工作仍然存在着差距。因此,无论是设备还是软件,学生的技能都不能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
针对实训教学这种现状,一是需要学校在物流实训室建设过程中做好本地区物流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技能调研;二是明确实训室建设的服务方向,舍弃大而全,提高针对性。对于现有实训教学资源操作低效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如可以进行分组的交叉训练,从而提高实训效率。同时,在实训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數字化的教学资源,在实训中心不同实训区域内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实训任务的操作微课,以此来解决学生实训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问题。
第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及中职教学特征进一步提升。无论是课程体系的完善,还是教学模式的改进,都离不开教师的核心作用。互联网+时代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单单要具备讲的能力,还要具有数字化资源制作能力、学生差异化管理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堂引导能力、高科技的迅速接受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加强学习,另一方面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给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为互联网+中职教学提供人才培养的师资保障。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特点
(1)互联网创新创业成本相对较低。互联网创新创业与实体店创业项目相比成本较低,在店铺租赁、装修等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成本降低,互联网创业只需将电脑联网操作就可以进行办公,在人力资源投资以及办公设备方面都节省了开支。由于成本较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方便。
(2)互联网创新创业门槛较低。互联网创新创业对创业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以及基础知识技能等方面要求较低,可以通过培训或自己摸索来掌握经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受原有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技能储备等方面的限制,与其他创业项目相比具有门槛低的优势。
(3)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风险较小。由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具备成本低、门槛低的优势,与其他实体创业的项目相比风险低,在创业过程中即使出现失败或者亏损的情况,其损失也相对较小。可以把它当成一次锻炼的机会,总结不足和教训,从而更好地指导下一次创业。
二、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优势
数据显示,2015年双11狂欢节成交额为912亿人民币。目前,淘宝网登记的个人创业店铺已经超600万家,其中有一部分为高校毕业生开设的。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一群体正在利用自身的优势逐渐壮大。
(1)充分利用互联网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大的兴趣,对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走向相对敏感,有魄力去尝试。虽然资金积累、经营经验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阻碍,但他们善于利用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为创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2)与互联网融合程度高。在校大学生或毕业生都属于90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从网购、信息浏览、网站的资源培训以及各种社交活动都与互联网相关。大学生成为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在对互联网的了解、操作以及学习方面都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大学生对新事物具备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成为他们进行互联网创业的主要优势。
(3)有利的电商发展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电商行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个网站及网购平台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商机。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它们在发展自身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同时,也为更多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秩序和良好的创业环境。网站推广及分享类的培训课程为初学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业经验,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的环境优势。
三、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改革方案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比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思想意识提高、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
(1)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互联网创业的特点和优势,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大学的学习中,让他们清楚自主创业能够体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尤其是对具有创新创业计划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需要的课程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激发学生创业兴趣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
(2)促进互联网创业意识的提高。在教育培养的初期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行引导,将先进的互联网创业思想和创业的理念渗透到课程中,给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对于一些具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来说,提高创业意识、坚定创业信念也是帮助其成功的重要环节。高校在这一方面需要开设一些创业教育课程,加深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3)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于具有坚定创业信念的大学生来说,高校应该为其进行创业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尤其是在创业案例解析等方面,让学生掌握好扎实的文化知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具有意义,除了理论的学习安排之外,学校更应该安排创业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综合能力,为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1互联网农业品牌忠诚度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农业品牌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品牌建设领域。主流的农业品牌研究分别以原产地形象、消费者品牌知识与介入度川等因素为自变量,探析品牌感知、说服性效果方面的影响;部分研究集中在农业品牌产品危机上叫,探究农业品牌危机对消费者负面传播类型的影响。如张耘堂等「‘指出,原产地形象具有象征性、体验性两大价值,首先影响结果性、程序性、情感性价值,从而形成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最终在消费者心中实际形成关于农业品牌的全部感知。刘中刚发现,在实际进行农业品牌沟通诉求中,双面性的绿色信息对不知名品牌信任的提升要大于知名品牌,并且指出在双面信息之上实施价格折扣后,消费者对知名品牌的购买意愿要大于不知名品牌。
综上,现有农业品牌建设的研究较多在品牌价值、品牌体验、品牌度量、品牌传播上。笔者认为,口前农业品牌研究暂时忽略了以下2个方面:①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品牌创建上,探析的是原产地效应、信息诉求等因素对于消费者品牌感知方面的影响,较少涉及品牌创建之后的维护和发展,比如互联网感知下的品牌忠诚。②较少研究互联网农业品牌,农业电子商务已经迎来一个蓬勃的发展期,但现有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品牌研究还十分缺乏,原有的品牌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可能明显表现出局限性,比如众所周知的定位理论,在现有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可能投入巨大却收效甚低。
品牌忠诚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表现出来对某个品牌偏向胜的行为反应,在品牌管理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它是品牌维护的结果,同时又是后期利用品牌资产创造持续性经济价值的基础。现有的农业品牌研究涉及品牌忠诚的较少,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关于农业品牌忠诚的建立的相关研究就更少,不仅是因为国内学者的关注度不够,更是由于现有背景下农业品牌忠诚的建立还存在许多困难。
2互联网农业品牌忠诚建立的困难及其原因分析
2.1互联网感知困难由于互联网的不可接触性,消费者进行购买时,不能实际接触到产品,以往能够得到关于产品的信息几乎全是来自于商家,消费者能够接受到的信息非常少,如果看不到、摸不到具体产品,就加大了消费者对于购买不确定性的担忧。由于生鲜农产品不仅普遍具有时效性,品类众多,并且即使在同一品类下的产品的品牌、产地也大不相同,差异很大,而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时并不能有效地区分不同品牌、产地的差异,因此在购买决策时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其他外部线索来进行比较和筛选,所以感知质量就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性变量。
2.2互联网碎片化信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产生了“大数据”这样的新的资源宝库,但同时,又面临着碎片化的发展瓶颈,碎片化的传播就是互联网品牌难以建立的重要原因。在互联网迅猛发展以前,几乎所有的品牌沟通都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口碑等传统手段来实现,根据斯纳金的强化理论,品牌商们利用上述媒介不断强化某个单一的利益l从,不断冲击消费者心智,最终导致消费者在品牌形象感知、质量感知上达到商家所期望的效果,从而建立起一定的品牌忠诚。在现在来看,单一媒体的垄断变成了多种传播途径共同发展,传统媒体权威的坍塌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导致了消费者变得更理性,加之竞争对手极大的信息干扰,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通常经过多次比较,最终才做出购买行为。而沟通是建立品牌形象和消费期望的重要手段,但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品牌商无法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稳定的、具有偏好性的形象和期望,最终导致忠诚度缺乏。
2. 3满意度陷阱消费者忠诚的研究范式中,“消费者满意一消费者忠诚”的关系一直是诸多学者研究的热l从。美国学者赖克尔德、萨塞和施莱辛格在研究中发现只有当消费者达到100%满意的时候才会出现高忠诚的情况,事实上这样的例子非常少。作为农业创客,会发现更多的情况是,即使消费者有很高的评价,比如有的消费者在平台上留言“这家水果很好吃、分量很足,老板也很不错”,但等到下次进行购买决策的时候,却不会将你纳进决策范围,反而投向竞争对手的怀抱。这是因为消费者的感知利益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呈现边际递减的规律,同样一个产品,第1次购买或者体验可能让其觉得惊喜,第2次、第3次的感知质量就远低于第1次,但由于其消费习惯,导致其具有长期消费某个品类的特征,只是选择的商家、企业具有强烈的不固定性,这是品类忠诚,而非品牌忠诚。2. 4品牌信任缺乏根据艾瑞咨询2017年的《中国线上生鲜食品消费研究报告》,线上农产品销售主要消费者为中产阶级家庭用户,其月薪普遍在8 000元以上,线上购买频率很高,多在1周1次及以上,这类消费者在购买时主要看中的是安全因素,而在消费者忠诚的研究中,尤其在农产品生鲜领域,品牌信任可以作为调节变量来解释消费者的重复购买行为。当消费者体验了一次产品后,如果感觉很好,那么其做出重复购买决策的下一参考指标应该为品牌信任,只有当消费者感觉食品的安全因素得到保障时,才会进行多次购买,否则再好的农产品也可能仅仅是尝鲜,并不能致使其重复消费,因此对信任的培育至关重要。
3. 将线上线下农业品牌忠诚驱动因素做一个对比,如图1所示,虚线的平面是传统感知的线下农业品牌,由于线下产品具有可接触性的特点,消费者更能够通过体验、询问、熟人推荐等方式实际感知到产品质量的优劣,这时劣质的产品会被消费者驱逐重购的选择集,当具有良好的感知质量时,消费者通过多次的重复购买,不断增加与品牌接触的频率,在一次次的交互效应中,信任程度逐渐增加,而品牌忠诚度会随着消费者与品牌商之间的信任增加而逐渐增加。可存在的问题是线下忠诚培育的闽值很高,不仅需要良好的质量感知,还必须拥有良好的信任才能获得较高的忠诚度,并且其增长是平缓的。即传统农业企业在线下品牌的创建与维护的过程中,会面临创建成本高、维护困难、成长空间小三大难题。而相较于线下的传统农业品牌,互联网感知的农业品具有牌建立忠诚度的起l从低、品牌创建成本低、品牌忠诚提升手段多样化、忠诚度提升更快等特点。实线的平面是互联网感知的农业品牌,也受到感知质量的驱动,但与传统的线下品牌相比,由于受众更显年轻化,线上企业并不需要完全把精力聚焦在产品感知质量提升上,而是在满足消费者基本期望的前提下,采用质量之外的关系手段,提升消费信任。从图1中可以看出,通过基本的感知质量获得的顾客满意是线上品牌获得忠诚的基础,而消费者在二次购买时面临的还是多样化的选择集,和线下品牌不同,总会出现性价比更高的竞争者,所以这时企业需要更多个性化、情绪唤起等新颖的沟通手段来在产品之外下功夫,通过缔造分享、归属感等情感纽带,牢牢把握住消费者非理性的部分,最终显著提升用户黍占性。
3对策建议
该研究结合品牌关系的理论研究成果与上述分析结论,指出信任是忠诚驱动的重要因素,而在互联网感知背景下,信任的来源主要是:持续的沟通从而带来的熟悉感、现有的消费者品牌知识、类似购买情景的感知,并且提出了线上农业品牌忠诚度提升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29-02
【作者简介】黄燕平,江苏省南通中专(江苏南通,226011)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
一、“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定义教学目标
2015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互联网+”成为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之一,因此,现时代被称为“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经济社会架构正在分崩离析,同样,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也绝不是“+互联网”那么轻描淡写、和风细雨,“互联网+”已经触及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
在互联网的迅猛冲击下,互联网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双向互动,不仅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而且也促使“新型信息产业的‘落地生根’”。[1]比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突出了新型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产业内涵的拓展、生产技术的革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新挑战。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满足于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基本定位,在传统工业时代,我们关注的只是人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关注人才素养的综合型、创造性和个性化。因此,针对“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颠覆,职业教育更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有更为超前、更为明晰的追求。
互联网同样也冲击着教育领域,教育甚至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2]在“+互联网”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逐渐与教育结合,进而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互联网正在从教育的“边缘”侵入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落实,教师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互联网+”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形态,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怎样去培养人”做出时代应答,实现传统教育方式的转型。
“培养什么样的人”回答的是我们的办学目标;“怎样去培养人”回答的是我们的教育策略。让办学目标、教育策略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首先需要将其转换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互联网+”改写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的既有答案,那么,职教课堂的教学目标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定义。
二、“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打造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好搜百科对教学平台的解释是“为开展教学实践使用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教学平台有其特有的实现方式,比如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平台,以电视视频为载体的远程视频教学平台等等”。
“互联网+”时代,对“平台”的解释不再局限于“软硬件设施”层面,其深远的意蕴在学术上被称为“交叉网络效应”。比如,天猫与沃尔玛同属于商业领域,但其区别不再仅仅前者是线上后者是线下那么简单,其最大的差异是运营模式的差异,前者是基于平台的,而后者不是。正如有文章分析的那样:“天猫自身既不制造也不采购,可是由于其开放性,在它的平台上却能买到几乎所有的商品,因此吸引了上亿的消费者;而正因为有如此庞大规模的消费者群体,反过来又吸引着数十万商家在这个平台上开店。平台所具有的这种让两群或更多群用户彼此相互吸引,客观上为对方创造价值的特征是它最大的竞争优势。”[3]互联网平台运营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的链状结构,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重组与优化,使其自身成为产业的中心,甚至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尽管职业教育并不能完全算得上是一种产业,但互联网的这种“高度开放”“贴近用户”的平台思路给予了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诸多启示。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迫切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实现“生、校、企”的多维交互,这是对传统教学平台的超越。传统教学平台要素单一、结构封闭、功能简单,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求学意愿相脱节,据此我们采取了诸多改革举措,如“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互相衔接”,采取“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解决产学脱节问题,这些举措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所学校承担着中介性组织的功能,或充当学生的“代言人”,或充当行业、企业的“代言人”,其所代言内容的真实性如何则难以考证,因为在这样的代言过程中,学生与用人单位很难有直接对话与交流的机会。“生、校、企”多维交互平台构建,其目的是实现“生”“校”“企”的互相连接、共融共生:“生”“企”的直接沟通、协商与谈判,实现“生企合作”“产学融合”;不同学校则为“生企合作”“产学融合”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教学服务;最后由“学企”优选,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这种新型的教学平台超越了“+互联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其不仅关注“怎么教”,而且更关注了“教什么”和“谁来教”的问题,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4]的理念。
三、“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构造教学流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新浪潮,通过流程再造实现组织活动过程的优化,甚至彻底改变整个组织生态。“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催生了职业学校教学流程再造,这种流程再造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两大方面。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流程再造。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他们的学习内容基本就固定下来,因而不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互联网+”需要我们有“用户思维”,即突出“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尊重“用户”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的选择。职业学校的“用户”包括学生和用人单位两大类型,实现两类用户的“彼此兼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有一个“生、校、企”多维交互平台,让学生的求学意愿、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要求达成共识,职业学校据此为学生和用人单位量身定制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让高质量就业从教育源头上就开始落实。这其实就实现了“生、校、企”课程决策权分享,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单向度性和静态封闭的状态,使教学内容选择成为一个民主协商、个性定制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实施的流程再造。班级授课制追求教学标准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这与“互联网+”时代崇尚的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我们需要将互联网基因渗入现代职教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流程再造:一是打破原有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构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态――学习小组,将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织起来进行课程实施;二是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传统的教师集体授课、学生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授课形式除了教师授课外,还包括远程学习、网络学习,实现线上与线下、校园与企业、本校与他校学习的有机融合;三是关注学生个体意义创造,“互联网+”推崇“极客”型个性化人才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让学生带着经验性的个人知识,在与多重教学媒介的互动、小组成员的对话、教师解释指导中实现自身经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及个体意义的创造,不断提升富含“互联网+”时代精神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涛.“互联网+”时代的“四三二一”战略[J].新华文摘,2015(16).
[2]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