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临时托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科学设计托管课程
围绕我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标准,我们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托管领导小组,制定了托管课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托管课程的主要类别、行课方式以及授课内容。其相对应的安排为:(1)道德发展——是对学生穿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培养,如周末播放爱国电影。(2)学业发展—-是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如,周末一上午的文化辅导课。(3)身心发展——是把周末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部分教师扮演家长角色,利用周六下午或周日上午与学生谈心交流并帮助外出购物。(4)多元发展——是利用周六晚上和周下午开展周末K歌大赛和周末特长培训。
二、精心打造托管课程
(一)上好周末文化辅导课
学生成绩的提高是我校大多数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如何才能让周末托管学生的作业也能顺利完成,怎样才能提升周末托管学生的文化成绩?众所周知,大多数托管学生由于缺失了来自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学校根据这些情况反复研究,最后决定由各学生处按托管学生的所在年级、学习情况和在我校就读时间的长短进行临时组班。托管班组建好后,各学部又根据学科、年级特点安排专人临时担任该班班主任和文化辅导教师。这些老师首先根据各班当周作业单,在充分熟悉作业的情况下利用周六上午把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作业辅导。作业完成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或作业拓展。同时,很多老师还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分类辅导或培优辅差。长期如此,很多家长(尤其是新生家长)便有了让学生留在学校接受老师周末文化辅导的现象。
(二)办好周末“K“歌大赛
托管学生在学校是否愉快也是众多家长担心的问题。为了丰富托管学生的生活,初中部率先组织起了“K“歌大赛。每周六晚上,学术厅是学校最热闹的地方。大部分托管学生聚集在这里,他们在主持人的安排下有序的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展示。尽管是自编自导,但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有的是独唱,有的是合唱、有的是歌舞、有的是联唱,有的还是重唱等等。一轮一轮的比赛在托管学生的眼里应该不亚于中央电视的“星光大道”。很多学生为了参加这样的比赛,竟提前准备很久。有的同学还把参赛的过程用生动语言进行了记载。在初中部的带领下,高中部和小学部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他们为周末的“K“歌大赛又增加了很多新的看点。让人没想到的是,很多家长为了能看看孩子在 “K“歌大赛的表现,竟从很远的地方赶到了学校。
(三)放好周末爱国电影
托管学生留在学校期间的晚上是最想家的时候。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感到快乐,播放爱国电影也成了我们周末的托管课程。学校成立了周末电影播放队。播放队由部分外省市的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每到周末,便把要播放的电影和电影的简介提前张贴出来。每月结束,他们在对各学部托管学生看电影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价的同时还广泛征求意见并组织看过电影的学生进行影评。每周五晚上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爱国主义电影播放已经成了我校不能减少的节目。《鸡毛信》《王二小》《小兵张嘎》《潘冬子》《刘胡兰》等形象已经扎根于同学们的心底。学英雄、爱祖国的风气早已经在学校形成。长此这样,托管的学生便自然而然地习惯了托管期间的校园生活,过去闹着想家哭着打电话给家长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
(四)管好周末特长班
大家都知道,很多家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总是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周末特长培训班。为了我校周末托管的学生也能得到特长培养。我校小学部率先办起了周末特长班。他们根据学生和家长的意愿,举办了足球、篮球、舞蹈、声乐、器乐、书法、美术等十个种类的特长班。为了让这些特长班的培训落到实处,学校专程安排了有特长的老师进行辅导,并提供了各特长班的培训地点,同时还为辅导老师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每到周日,各特长班是孩子们尽情施展的最佳时机。他们在各自挑选的特长班里认真学习、积极锻炼,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严格托管课程的考核
【关键词】婴儿托管;需要度;接受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家庭绝大多数呈现出双薪核心家庭的局面,经济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年轻父母对子女抚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工作与照顾家庭的矛盾也随之而出现,谁来照顾低龄婴儿的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辞职回家、老人协助、雇佣保姆是目前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主要方式。辞职回家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老人协助或者雇佣保姆中出现的力不从心、护理质量让人不放心等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因此,为在照顾婴儿方面有烦恼的家长,尤其是有工作压力无法分身的家长寻求解决婴儿照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一、婴儿托管服务研究的现状
目前,0-3岁婴儿托管服务在一些国家已经非常普遍,有可借鉴的丰富经验,而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始了思考的起步。
陈红梅等在武汉市面向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提到家长有非正式临时收托的需求,并提出使幼儿园成为社区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有明显优势。左本琴等在上海市进行的调查也发现,0-3岁婴儿的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在早期能得到全面的智力开发、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而目前可选择的以民办早教机构为主,但家长们对民办早教机构的规范性存在疑问。张书颖等在讨论为小学生提供课后托管的问题时,分析了家长在工作与生活之间两难的处境,提到实施有需求家庭的托管服务是降低新生代生产生活压力的有效措施,可以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价值理念。但他们明确提出将低龄儿童排除在托管的考虑之外是出于安全原因。而我们认为其中家长面对的困境是相同的,而安全措施是可以不断规范的。栾俪云在针对小学生家长照顾子女方式及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家长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但他们对托管机构又不放心。而我们认为这也是低龄婴儿家长同样面临的问题。
2001年9月1日北京市开始执行《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龄由3-6岁向前延伸到0岁。
2014年8月15日南京市开始实施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公民个人等以多种形式举办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大力扶持社会办园。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分为育儿园、亲子园和看护点三种类型。这一办法正式考虑到了婴儿托管的问题。
二、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调查
由于目前幼儿园收托的年龄已经向下延伸到了2岁,因此本次关于婴儿托管问题的调查我们拟针对婴儿在0-2岁期间的照顾问题进行。本次调查面向成都大学的青年教师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7份,就调查对象在接受问卷时的兴趣和完成问卷的认真程度看来,被访者对该问题有关注意愿。此次调查的对象我们选择了三类人群,第一类是准父母和0-2岁婴儿的父母,他们正在经历照顾婴儿的过程,对其中的烦恼、困惑有最切实的感受,对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有最直接的考虑,他们的感受和想法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将准父母也归为正在照顾婴儿的家长群体是因为我们认为准父母对婴儿的照顾方式已经有了自己的规划,对问题和解决办法都有比较成熟的思考,并且他们的规划基本可以确定会成为不久之后切实的行动方式,因此可以算是一种成为事实的烦恼和措施;第二类是未生育子女的青年教师,他们是未来婴儿托管服务真正可能面对的群体,他们的想法和态度应该进入我们关注的视野;第三类是孩子在2岁以上的家长群体,他们在曾经照顾婴儿的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也可能是其它家长会遇到的。因此,我们以第一、二类人群为主,兼顾第三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婴儿照顾方式的现状、婴儿照顾过程中的烦恼和家长的主观意愿、家长对婴儿托管的认识和担忧三大方面,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得到这样一些发现。
(一)婴儿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现状值得引起重视
1.婴儿照顾方式以父母亲自照顾为主
图1 对婴儿照顾方式的选择结果
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父母选择了由自己或者配偶亲自照顾婴儿,并且在三类人群中都是以自己亲自照顾婴儿的人数最多。同时也发现,无子女的人群选择“自己亲自照顾”的人数明显比选择其它选项的人数多得多,而另两类人群各选项之间选择的差异较小,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能因为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转变,更加认识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更愿意自己亲自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一种意愿与现实的矛盾,亲自照顾可能只是年轻人一种美好的愿望,但真正兵临城下时才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一愿望难以实现,还是不得不选择祖辈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的方式。
2.祖辈的照顾仍然很普遍
从调查结果来看,祖辈照顾婴儿仍然是较普遍的一种方式,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5%。其中绝大多数是一家三代住在一起,还有少数家庭面临着祖辈将孩子带离父母身边的无奈。
3.家长对亲自照顾满意度更高
从家长对所选择照顾方式的满意度来看,父母亲自照顾的满意度较高,祖辈照顾或者请人照顾的都透露出或多或少的无奈。尤其是对“祖辈照顾”这一目前仍然较普遍的方式,父母真正感到满意的比例低于10%。
图2 各种照顾方式的满意度
(二)婴儿照顾过程中有各种烦恼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预设了婴儿照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八种问题供家长思考自己是否有此烦恼,包括照顾婴儿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和对婴儿能否健康成长产生的担忧两大类,其中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包括对工作的影响、时间精力不足、自己与父母保姆之间相处的烦恼三大方面,对孩子的担忧概括在身体、教育、交往以及所形成的习惯、能力五个方面。此外,我们询问家长是否有别的烦恼,家长没有作出其它回答。调查呈现出如下结果:
图3 婴儿照顾过程中家长产生各种烦恼的人数比例
从图3呈现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婴儿照顾过程中,家长都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尤其表现在两方面。
1.影响工作是很多人的烦恼
调查发现,54.6%的家长感觉到照顾婴儿这一家庭责任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占用工作时间、工作时难专注、工作无法高质量完成等方面,有的家庭甚至不得不以夫妻一方辞职回家的方式解决照顾婴儿的问题,但这样的选择对于事业以及经济都刚刚起步的年轻人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压力。
2.祖辈协助带来诸多烦恼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隔代教育的担忧是家长最大的烦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父母对祖辈照顾婴儿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隔代教育的影响下,婴儿随之而出现的习惯、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也相应地成为了家长的烦恼,从调查结果来看,由祖辈照顾且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婴儿家长几乎都存在有关婴儿习惯、交往方面的烦恼。
从各类人群的分类统计中(如图4),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对于“与父母或保姆相处的烦恼”的选择存在明显的人群差异,有子女人群的选择比无子女人群要高得多,而且认为有此烦恼的人群中仅有一人是请保姆在家照顾婴儿的,其他都是选择由祖辈照顾或者自己照顾的,其中以选择由祖辈照顾的为绝大多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应,家庭中两代人相处的矛盾是很难避免的,而这种矛盾让很多人在不断隐忍,尤其出现在婆媳之间或者女婿与岳父母之间时,往往可能变成日后长期相处的刺,对于整个家庭都是不利的。而无子女人群认为有此烦恼的人很少,究其主要原因很可能在于还没来得及体会到。
图4 各类人群中产生各种烦恼的人数比例
(三)家长对婴儿托管持观望态度
关于“你是否需要婴儿托管”的问题,有19.5%的家长表示需要,48.1%的家长表示可以考虑,只有32.4%的家长明确表示不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婴儿托管服务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而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可以考虑,反映出他们有需求但是不放心的心理状态,这种不放心和这一服务的不成熟有很大关系。目前,成都地区婴儿托管服务几乎处于空白,其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以及责任范围都处于很模糊的状态,家长的担忧也就很正常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图5),家长对机构托管婴儿的担忧最主要在三大方面:第一,单对多照顾不够精细;第二,教养人员缺乏责任心;第三,教养人员能力不足。
从各类人群的分类统计中(如图6),我们看到,各类人群担忧的问题也有明显差异,正在照顾婴儿的家长最担心的是能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照顾方法的困惑;而2岁以上孩子的家长担心饮食质量和亲情淡化问题的明显比其他家长多得多,我们猜测这和家长感受到的孩子入托幼儿园的实际问题有关,这也对我们在开展婴儿托管服务上如何符合家长的愿望和需要提供了启示。
图5 对婴儿托管存在各种担忧的人数比例
图6 各类人群中存在各种担忧的人数比例
三、婴儿托管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
从面向家长进行有关“婴儿托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的调查中,我们认为,家长对婴儿托管是有需求的,同时存在很多的担忧,造成目前不敢接受的一种状态。
(一)家长的烦恼可以通过婴儿托管得以缓解
家长对婴儿托管的需求可能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已经呈现出的,即家长已经直接表达出有需求的;另一种是潜在的,也就是说家长没有明确表示有此需求,但我们从调查中发现其照顾婴儿的烦恼可以通过让婴儿入托的方式解决的,这部分家长应该也是婴儿托管可服务的对象。比如家长最主要的两大烦恼:隔代教养的负面影响和与工作的矛盾,都是可以通过托管婴儿的方式解决的,而家长对婴儿健康成长的担忧和照顾婴儿在方法上的烦恼,也是专业的托管机构可以让家长省心并对家长加以指导的。
中国社会经济水平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年轻父母在社会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质量生活对经济收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认为由专业机构托管婴儿是解决年轻父母参与社会工作后顾之忧的最有效措施,能更好地和年轻人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二)家长的担忧需要重视并寻求解决
关于家长们对婴儿托管的担忧,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源自于托管机构的不完善,另一类源自家长的过度担心。近几年幼儿园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无疑加剧了家长对托幼机构的不放心,而幼儿园出现此类事件的根源在于幼儿入托需求的增加导致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培养跟不上、教师录用降低标准等因素,因此婴儿托管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不能“”。另外,服务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还包括缺乏监督。上级主管部门检查、监控不能深入之处,发动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也是有效的监督办法,如果托管机构能够将托管的全过程透明化,比如将婴儿在园的全部活动全方位摄像记录,并允许家长自由查看,想必家长的担忧也是可以消除的。同时,婴儿托管机构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责任认定以及师生比、师资要求等都需要详细具体的研究和规划,用全面具体的方案措施让家长认识和了解婴儿托管及其价值,并赢得家长的信任。
此外,家长对“单对多照顾不周”的担忧以及部分家长对“婴儿能否融洽相处”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长的过度担心。我们认为婴儿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适合年龄特征、安全且丰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婴儿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并不需要一对一的服务,而需要一对一服务的生活环节,教养人员可以轮流进行。由于中国三十多年来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新一代的父母对多个孩子共处的情境毫无感受,让新一代的祖辈对孙子孙女格外宝贝,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现实的婴儿家庭照顾过程呈现出多个成人围绕一个孩子的局面。人越多,越细致;越细致,越控制;越控制,越包办;越包办,越辛苦;越辛苦,越觉得需要人手多。恶性循环下,成人对照顾质量的关注集中到了人手数量上,而孩子的活动却被限制了。因此,婴儿照顾过程中应该“抓住”什么、应该“放手”什么,也是展开婴儿托管服务之前需要切实思考的问题。当然,教养人员足够的配置也是必须的,例如:南京市于2014年8月开始实施的《南京市0-3岁婴幼儿保育机构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对师生比的要求是0―6个月1∶2;7―12个月1∶3;13―18个月1∶5;19―24个月1∶6。至于孩子之间能否融洽地相处,相信在专业的引导下,孩子表现得会比在家庭中更好。而日本、新加坡、台湾、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婴儿入托的先进经验也是我们可以参考和借鉴的。
通过本次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婴儿托管服务是有一定需求的,其中的问题是可以解决,而展开婴儿托管服务是基于婴儿父母无法亲自照顾孩子的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上想到的。当然,如果延长妇女产假的提议能够得以实现,如果父母亲自照顾婴儿的可能性能够得到提升,我们也就不需要再为婴儿由谁照顾的问题而烦恼了。
参考文献
[1] 陈红梅,金锦秀.从局外走向局内――关于幼儿园成为社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服务中心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9(9).
[2] 左本琴,周平.家长选择民办亲子园的原因及其评价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3] 张书颖,杨晨.关于对社区有需求家长实施儿童托管服务的探讨[J].新东方,2012(6).
[4] 栾俪云.双薪核心家长子女照顾方式及满意度研究――以广州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072-03
一、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社区教育概述
(一)流动人口以及流动人口子女
流动人口是指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人口。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属于常住,他们既不属于定居,也不属于短期居住,其在流入地居住时间至少应在一年以上;与城市定居者的一般情况相比,流动人口的收入偏低,且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居住地随做工地点的变更有较大的流动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也有人称其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农村富余人口向城市转移成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其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方式逐渐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且在城市滞留的时间逐渐延长。这些流动人口家庭大多居住在城市的社区里,介入到所在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其外来者的身份、流动的特性以及相对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有限的职业技能,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处于劣势,特别是其子女的教育与城市儿童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他们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特殊和重要的目标群体。
(二)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环节中的基础。它是指以流动人口子女为指向,以流动人口子女及其父母和社区其他成员为目标群体,在“参与”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确定活动的主题并进行调查、设计与筹划活动、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后续活动以及评估与反思活动等环节,依据社区成员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的非正规教育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该模式打破了以往由政府组织、自上而下开展活动的形式,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关怀”的特点和精神。
二、浅草社区及其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
浅草社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北部,属于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较多,是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社区。近年来,随着政府政策的逐步实施,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孩子们大多在大东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上园二小学接受义务教育。
(一)社区爱心人士作为发起人
面对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几乎无人看管现状,生活在社区几十年的尹凤娟奶奶退休后,为这些住在浅草社区的农民工子女腾出自己的房间,在下午4点半孩子放学到晚上其父母回家前,把他们聚集到一起,免费照顾并辅导功课,九年来如一日。
(二)社区方面配合开展工作
随着“爱心托管班”活动影响的不断扩大,社区的工作人员也逐渐参与进来。2012年,社区工会志愿者组成了“精灵”关爱团,开设手工、剪纸等特长班,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精灵关爱团”已经有16名志愿者。同时,社区将115平方米的社区活动室作为流动人口子女活动课堂,尹奶奶的辅导班便走出“家门”,来到社区活动室。
(三)流动人口子女作为主体参与其中
浅草社区及附近社区的流动人口子女相对聚集,流动性很大,很多孩子上完小学或者初中可能就随父母辗转其他社区。尽管如此,集中接受辅导的学生已由最初的7人已增至16人,其中包括1名初中生和16位小学生。
(四)社会志愿者的力量
“借助社区力量将尹奶奶的爱心传递下去,并带动社会上更多热心公益力量的关注与参与”。社区通过报纸、网络等方式的宣传,吸引了一些社会力量的关注与支持。笔者也正是在这样的宣传和号召下走进浅草社区,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爱心支教活动。辽宁大学润农协会是最早进入社区开展爱心支教的志愿者队伍之一,在社团负责人的组织下,从2012年11月初到现在,累计支教次数已达10余次40多个小时。而社团支教也主要是将社区里的孩子聚集起来,进行统一辅导,为他们解答一些日常学习中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并适时开展一些集体游戏与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组织孩子们参观离社区较近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此外,在这有限的支教活动中,社团曾带领孩子们前往“新东方老年公寓”为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做义工。
三、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一)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非正规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具有灵活、及时、针对性强等正规教育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思和探索。
1.参与者的流动性较大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工作,需要社区、家庭、孩子自身以及社区其他成员等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共同参与。而浅草社区的这一活动从最初发起到如今的逐步开展,几乎还是以尹奶奶一个人的力量作为支撑。
一是组织者力量单薄,社区方面不固定且流于形式。浅草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日常辅导工作,除了尹奶奶自始至终的组织外,社区里其他力量的参与都不固定,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一方面,从实践开展情况来看,社区方面的参与没有形成固定力量,导致日常辅导活动缺乏社区支持,既没有社区资金上的援助,也没有人员和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社区参与的形式和时间未形成定制,只是举办一些临时性活动,开展时间短且没有实质内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托管班的正常辅导进程。
二是目标群体流动性大,影响活动开展的连贯性和深入程度。生活在社区里的务工人员大多为菜农、建筑工人以及一些高劳动强度低收入的群体,平日为生计奔波,早出晚归,往往是哪里有活干,就到哪里去,从而使其居住的社区也不是十分固定。而在他们流动的同时,孩子也不得不跟着流动。另外,社区在暑假期间会多出很多孩子,他们平时都在家乡上学和生活,只有在暑假时才被接到社区和父母在一起,暑假结束后,他们又要回到家乡。这样一来,目标群体的流动程度便进一步增大。
三是志愿者力量薄弱。除了社区方面十分有限的参与,以及尹奶奶等对于管理和资金方面的运作外,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执行者,即具体流动儿童辅导老师――大学生志愿者。但是,目前针对浅草社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帮扶,只有辽宁大学润农协会的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力量十分微小,对孩子们的帮助相当有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尹奶奶们”的身体越来越弱,逐渐无法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活动。
2.资金来源不稳定
一个社会组织要正常地运作,除了官方的支持外,还需必要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可以提供经济或人力方面的支持。“课后四点班”是一个纯公益性组织,流动儿童来此学习不收学费。因此,孩子们学习使用的文具、购买各种书籍的经费来源就成为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虽然在尹奶奶以及社区一些好心人的维持下,这一活动没有间断,社区方面也逐渐参与进来。然而,在支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区的参与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社区的现状,所谓的支持也大多流于形式,活动经费仍然来自于社区老人的捐助和一些公益性学校社团的赞助,这些力量临时又有限,都不是长期有保障的。
3.活动场所及设施配备不齐全
课外补习班的教室十分狭小和简陋,没有课桌,没有体育设施,甚至没有取暖工具。由此可见,官方的关注实在不够,既没有资金支持又没有常设的像样场所。而且,由于上学期的支教多在冬天进行,室内有没有任何的取暖措施,志愿者与孩子们学习一阵觉得太冷时,就只好领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跑步热身。
4.流动儿童召集数量少
自“爱心托管班”成立以来,受辅导的儿童到截至目前只有16个左右,还经常不能按时到齐。这一方面是受到其生活地点流动性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孩子的家长常年奔波于生计,常常忽略对孩子教育的关注,更没有认识到其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而社区方面也未很好地健全相关建设与宣传,使部分家长从一开始就对“爱心托管班”的辅导工作半信半疑,不够支持。
(二)原因探析
1.社区主体定位存在偏差,参与意识不够
当前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仅仅是出于搞好政绩以扩大社区影响的心态,因而不会切实投入资金和人员来加强社区教育以及相关工作的建设,每次活动的举行也都是形式化的,并没有对孩子们的辅导起到实质性影响,甚至为配合其活动而使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干扰。
2.流动人口的管理方面还存在欠缺
流动人口由于户籍、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原因,所从事的职业多为临时性的,较不稳定,因而会经常更换生活地点。另外,社区在暑假时多出的一些孩子如何进行管理,是否应该纳入辅导范畴,这些都是流动人口管理方面应该思考和加强的工作。
3.社会帮扶组织涣散,援助物资管理不到位
虽然社会力量的自主性较大,流动性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实际出发,涣散的援助体系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更不是长远的。而且对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收到的资助资金和物资,没有一个较正式的机构及人员进行专门管理,不利于活动的有序开展。
4.社区宣传力度不足
把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集中起来进行辅导和照看,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社区的协调、和谐发展。而社区缺乏对家长和孩子教育知识的普及,对社区免费辅导班的宣传也很不到位,因而使得“爱心托管班”的工作得不到孩子家长的配合与广泛支持,这不仅不利于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参与进来,也有碍于对孩子家长进行科学教育方法的普及和宣传。
四、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解决途径
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工作在有利于推动社区协调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因而,必须齐集各方力量进行协调解决。
(一)加强流动人口的安置和管理
如前所述,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并且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也是随着流动人口管理困境的出现而产生的,因而,只有从体制上加强对相关群体工作和生活的安置和管理,加快流动人口保障机制建设,才是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而推动辅导教育活动的长期化和连贯性建设。另外,对于暑假期间社区新增的流动人口子女,也应有相应保护与管理措施。如可以设立临时暑期托管班,将这些孩子纳入保护和教育范围。
(二)增强社区居委会自治主体意识
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的一个主要社会组织机构,属于群众自治性组织。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①,并具有“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②的职责。因而,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建设是居委会工作的应有之义,社区居委会也应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社区自治组织成员必须及时认识到其自治主体地位,开始真正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进而才会投入资金、设备及人员。社区可以通过开办讲座、印发宣传手册、组织会议等形式来普及社区自治信息,逐步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
(三)资金保障创新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推广,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尤其要确保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性,使各项工作能够持续地改进,这是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长效管理的一个基本保障。如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势必会打击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教育成果也会大打折扣。
1.社区方面的投入
社区自治组织及政府派出机构的参与和切实投入,才能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长久的动力。而且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社区自治活动开展的常设性组织,对社区的情况最为了解,管理也最为有效。所以,流动人口子女的社区教育活动若想长久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和投入。社区的资金应着重解决孩子们日常学习必需的场所及基础设施问题,如教室与室内供暖。
2.社会公益性组织和爱心人士的资助
社区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吸引公益性组织的关注,帮助社区解决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资金问题。爱心人士有时会对个别困难家庭(如与亲戚生活的孤儿)进行单独资助,社区工作人员在将其资金切实转交于当事人的同时,应主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合理使用资金。
3.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物资进行统一管理
对于政府的专项基金及公益性组织与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物资,应该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做到开源节流,有效利用,并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社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上面。
只有从体制上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的常态化,从资金上提供长久支持,社区的儿童帮扶才可以有效地继续下去。
(四)加强宣传力度
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现状的改善,需要内部和外部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因而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加强宣传。一方面,加大对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的对外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公益性力量参与进来。第三方的参与,既可以增加教育的资金来源和志愿者数量,为社区教育活动创新提供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有效监督社区建设,为创新帮扶活动提供支持和建议。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内部宣传,切实将这一活动提上重要日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普及教育知识,宣传公益活动,尽可能地赢取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从而使更多的学龄儿童加入“爱心托管班”,受到爱心帮助。
(五)加强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建设,形成长期合作
随着社区宣传工作的不断开展,更多的志愿者组织将会加入进来。并且从支教实践来看,大学生志愿者是孩子们学习辅导和心理引导的重要力量,相对较小的年龄差距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他们的教导,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为社区带来了活力。因此,形成大学生志愿者定点定期对口支教,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孩子们的教育辅导将更有帮助。
总之,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建设,使之逐步常态化、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增强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信心,提高工作能力,加快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融入社区和城市的步伐,最终促进其社会网络的形成以及城市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号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社区组织和社区其他成员,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并从制度建设、组织引导、资金保障、宣传教育以及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的义务帮扶等方面不断改进,将浅草社区的经验和帮扶模式推广出去,才能使流动人口子女社区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教育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推动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21号令,[1989-12-26].
[3]陈玉云.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教育探索,2004,(2).
一、组织领导健全
为了加强对留守学生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镇领导高度重视,以镇中心小学为主要阵地成立了“留守学生之家”管理运行领导小组(下设学科教学组、生活指导组、安全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确定了一名副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十名班主任老师负责具体工作,并制定了“留守学生之家”管理、活动、卫生等制度,确保关爱留守学生活动顺利开展。
二、硬件设施完善
镇党委、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留守学生之家”硬件设施,使其配备相应的图书室、体育器材室、通讯室、娱乐室、兴趣室、心理辅助室等,使其成为关爱留守学生的活动基地,确保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帮扶疏导全面
镇团委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次组织志愿者对留守学生在安全、健康、品德、学业、生活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帮扶。
1.建立了学校家庭联系制度。学校要求教师要重点做好留守生的家访工作,每月与留守生家长至少联系一次,促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班主任每周至少一次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家长或托管人联系,家长及托管人每月至少一次通过书信、电话与学校联系。班主任成为了心理咨询的行家里手,每一个办公室也成为留守生的心灵驿站。在教师中倡导了“温馨”教育、“赏识”教育,让“留守学生”感受学校、班级温馨的“家”的氛围。
2.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一是学校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孩”结成对子,加强个别辅导,实行全程跟踪教育。二是组织同龄优秀学生与“留守孩”结对子,开展生活、学习互动互帮活动,帮扶效果较显著,留守学生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学生档案健全
准确地掌握了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工作做到了实处,德育处通过各班班主任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清楚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清楚留守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清楚留守学生的病史情况;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通过摸底调查,整理和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做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七有”,即有常规制度,有工作计划,有活动,有记录,有总结,有档案,有专人负责。
五、特色活动多样
(一)组织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学校开展美术、音乐、体育兴趣小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平时以业余文体活动为主,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娱乐,如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读书、画画、学唱歌等。组织收看一些教育专题片,如《开学第一课》、《让生命充满爱》,并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同时在“留守学生之家”设立了一个专用信箱、专用电话,鼓励留守学生定期给在外面打工的父母写信、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加强同父母的情感联系与沟通。
(二)组织和开展了“家长”活动。学校通过协调倡议为学校所有留守学生都找到了“家长”,各“家长”也认真当好“五员”,即道德教育辅导员、情感交流咨询员、健康成长指导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学校也经常组织开展德育教育以及其它一些传统教育活动,邀请德育教师给孩子们上德育课,教育他们在校要认真学习,在家要尊敬长辈,不辜负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将来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农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人口之众多,受教育人口之众多,农村的教育问题也必将长期困扰中国的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流动人口也迅速向城市膨胀,农村教育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诸如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入学的问题等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着中国的社会和谐,关系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结合我国国情,立足于现实,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公私合作的道路,改变农村教育现状,实现共赢,是本文着重探讨的。最后得出结论:农村实行公私合作办学是可行的经济的道路,符合中央提出的建立节约型社会,合作方式也是多样的,前景可观。
关键词: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资源配置, 公私合作
Abstract The rural education has been the weak link of China’s education. The rural educational problems will be the bitter-pills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most of people and school-aged people live in the rural area of China. Some new problems, such as left-behind children, migrant children in cities come out as China’s economy grows the migrant people flood into cities in an amazing speed. Thes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ocial harmony and the soft-power enhancing of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that how to change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 us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functions of market to optimize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to explore a wa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o reach a goal of mutual benefits. At last this article draws a conclusion: The way of PPP is a feasible and economical way and it is catering for the conservation-conscious Society Building which proposed by central government. The modes of cooperation are diversified and it has a bright future.
Keywords: rural education,left-behind children,migrant children, resource alloca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目 录
摘 要 ....................................................................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安徽省阜南县中小学现存问题.......................................... 2
2.1经费................................................................. 2
2.2设施................................................................. 3
2.3教师................................................................. 3
2.4学生................................................................. 3
2.5校园活动............................................................. 4
第三章 留守儿童问题........................................................ 4
3.1监护不力,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5
3.2缺乏关爱,身心健康难以保证........................................... 5
第四章 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 5
4.1生活困难............................................................. 5
4.2入公办学校困难....................................................... 6
4.3城市中民办学校....................................................... 6
第五章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及托管的现状:.................................... 6
5.1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现状.............................................. 7
5.2 私人资本托管服务状况现状............................................ 7
第六章 家庭年收入及愿承担教育费用调查...................................... 7
第七章 公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 8
7.1补充模式............................................................ 8
7.2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 9
7.3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托管服务方模式.............................. 10
第八章 结束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7
第一章 前 言
中国农村人超过八亿,我国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都设置在农村。因此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又往往是最难解决和最易被忽视的部分之一,长久以来教育投资不足,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资源紧缺一直以来困扰农村教育,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低廉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素质差,辍学率高,高中入学率低,大学深造更少,学生不能正真正的完成九年义教育,极少有真正基本掌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大纲要求的知识。很多学生走向社会不但不能为社会贡献反而危害社会和谐与长治久安。因此,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且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已免除学杂费。但教师队伍素质低,师生比例低于标准,教学手段单一,设施不足,资源稀缺等问题依然存在,绝大多数学校没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课,只有极少数学校有图书馆,藏书量少,书本陈旧,常期处于半开放状态,艺体课很少开。这些就导致了农村人才种类单一。
近年来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的数量增长,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被人广泛关注。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高,学习差,与人交往上以及心理都有问题。(Brenda S.A. Yeoh and Theodora Lam 2006:12)
这两类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的大问题,。
据权威估计,目前我国城市农民工人数已超过1.2亿,而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有逾1500万,其中大部分是处在学龄阶段,而在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系,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已经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城市中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是很棘手的问题。然而这也就形成了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占全部留守儿童中的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村教育市场。
市场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联系形式。它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
市场=人口+购买能力+购买动机(范伟达 2002:2)
教育并非是一种萨缪尔森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 而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介于纯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间,纯私人物品即为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和服务) 。正因为它是准公共物品, 它可以部分由市场提供、也可以部分由政府提供, 或者可以在基础教育环节由政府提供(义务教育制) 。所以从国内外经验和历史经验看,教育产品既可以由公共部门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也可以混合提供。而教育产品的生产也是可以由公共部门生产,或者混合生产。(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2003:75)因而如何能立足现有资源,吸引民资,游资进行优化组合,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既能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又能使私人资本有利可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公私合作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写为PPP。PPP是指政府与民营机构(或更广义点,任何国营/民营/外商法人机构,下同)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授权民营机构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厂、水厂等)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如医院、学校、监狱、警岗等)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公私合作是一种广义项目融资范式,成功实施PPP必须具备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和有效的资金和资本。
本文所指的公私合作办学是指在公办学校现有的基础上,由私人资本投资介入学校经营,利润由双方按投资比例分配。与现有纯粹的公办学校和私营学校比,“公私合作办学”模式的出现,具有历史发展必然性。从深化教育改革实践的角度来看,这种办学模式还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和制度的优越性。(宁本涛,2004,9:22)
在国家投入不足,暂无力很好的予以解决长久以来形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情况下,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来弥补教育公平问题,将对农村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章 安徽省阜南县中小学现存问题:
通过对阜南县中小学的抽样深入调查,发现有以下问题:
2.1经费:
自2000年,安徽省率先实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在教育面取消了教育附加与教育集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负担。但在实际上也暴露了不少问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急剧减少,投资渠道不畅,基础教育严重失衡,广大农村区域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水平差距增大,继而导致农村许多薄弱学校的再度出现,广大农村学生正在失去公正、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农村税费改革后,致使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大减少,贫困地区的县财政只能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国家出台的工资五大块)乡镇财政更是举步维艰。加之学校实行一费制,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无法开支。( 李茂松 冯文全 黄育云2006:7)
2.2设施:
教室简陋,没有电教设备,课桌椅陈旧,年久失修,学校缺少图书馆,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体育设施。曹集镇三所中学只有一所有图书馆,计算机只有保庄圩有22台失去运行能力的计算机,多媒体为0台。
2.3教师:
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高达1:31.5班级多,学生多,问题学生多,教师工作无热情;全县共缺四千名教师,县里通过招考招了部分教师(数据不详),但县政府以财政压力为由不分配。很多教师专业不对口,英语教学极少是英语专业教师带课,曹集镇100%没有英语专业教师。(通过对阜南县曹集镇保庄圩学校校长时建伟的采访得出)。教师知识陈旧,自身缺乏自主学习,不及时更新自己,很多错误知识误导学生。
图表(1)(廖龙龙2005:49)
2.4学生:
学生人数相对多,生师比例达1:3560%的学生家长进城打工,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及北京。这些学生缺少家长的关爱,或则与祖辈一起生活,被溺爱。学生长期处在学风差的学校,加上教师教学无热情,致使学生厌学,学习成绩差,学生期末成绩平均分达到及格线的只有6-8%,学生品质差主要有吸烟,酗酒,打架等问题,吸烟,酗酒无法统计确切数据,而打架的密度是平均每校每周二场,2006-2008每年致死人数1-2名(酗酒以后闹事)致伤人数34人。校园暴力事件已不容忽视。长期处在学风差的学校,加上长期的成绩不理想,致使学生对升学没有信心,继而影响升学率(全镇三所中学每年只有不到二十人考入县一中,升入高中继续深造的不足150人)3月12日-16日在班级里听课发现班级纪律很差,毫不在意老量,在对学生的采访中了解到他们陷入了一个思想怪圈就是初中毕业外出打工。以上种种就造成了曹镇镇教育的恶性循环。
2.5校园活动:
校园活动极少,学生放学后就无事可做。老师很少布置作业,或者不布置作业,课外作业时间平均在半小时左右,学校每天七节课,上午四节8:00~11:30,下午三节,2:30~5:05,除去吃饭1小时,睡觉10小时,作业时间30分钟,有至少6小小时空白时间。学校体育设施不足,整个曹集镇足球场个数为0,篮球场三所中学各有一块,共6个篮球架,乒乓球台为水泥台,且只有一所中学有两个球台并且对学生开放,但相对于全镇学生来说是杯水车薪,学校室内乒乓球只对教师开放;学校每年只举行两次大型活,分别元旦晚会,庆祝国庆;除此,学生再也没有其他活动可以参加。大量的空白时间使得不少学生沉溺网吧,游戏厅,参与赌博以消磨时间,甚至有人走上犯罪道路。
曹集镇共有五所网吧,全部是不具备网吧开设资格黑网吧,网吧离学校均不足一公里。在一家网吧包夜情况调查发现,网吧35台机器前坐有21名明显能看出是未成年的学生。所有进入网吧的人员均未有任何登记。
在一个叫闫圩的地方,一条巷,有15个未成年学生,每天放学开4个牌桌。校园活动缺少就致使以玩来消磨时间。
第三章 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译者将其英语翻译成Children Left-behind,但是跟美国的No Child Left Behind中的left behind是不同的。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已形成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群体。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达到2290万。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段成荣,周福林 2005:29)在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占全部留守儿童中的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问题:
3.1保证是监护不力,义务教育难以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这些老人一贯溺爱自己的孙辈,养成孩子任性的习惯。孩子个人卫生情况令人担忧,今年三月份阜阳市爆发的EV71疫情,再一次让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留守儿童的身上。而农村学校也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现象。这些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辍学率都高于正常家庭儿童。
3.2缺乏关爱,身心健康难以保证
没有父母必要的心灵上的关怀与抚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很差。(Cora Jung Bluth2007:8)他们的防护能力弱,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群体。而社会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可。
第四章 城市中农民工子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
农民工是指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农民工子女是指随同进城务工的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应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儿童少年。上世纪末,人数开始剧增。这些孩子中有出生在农村后随父母来到城市里的,也有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 Shaoqing, Zhang Shouli 2004:57)研究表明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中生活主要有以下困难:
4.1生活困难
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大多在十小时以上),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在采访的农民工中有80%表示孩子影响自己挣钱,成为累赘。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福利可言。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孩子学费3000元左右,生活费用高:孩子300元+父母300元×12=7200,)仅此两项费用就高达10,200元。
4.2入公办学校困难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人民的社会地位,就业,教育以及生活条件挂钩,这就导到致了现今的流动儿童女的入学困难。学龄儿童没有当地户口就很难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Han Jailing 2004:30)在城市中,如果流动儿童女要上公办学校,他就不得不付一些额外的费用。在中央政府宣布城市中公办学校不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非法时,市政府就收取农民工高额的诸如“择校费”,“赞助费”等的借读费用,而不向城市中当地的居民收取。(Ingrid Nielsen, Berenice Nyland ,Chris Nyland, Russell Smyth, Mingqiong Zhang 2006:463)(北京市择校费规定不高于30,000元)这就让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成了奢望。所以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4.3城市中私学问题:
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私人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且费用很高,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黑来形容。调查的曹集镇流出人口子女在北京就读的学校显示:流动儿童就读学校学费高,1000-7000元/生/年;校舍简陋(红砖起脊房);设施简陋,无体育设施或者只有简单几件;食堂饭食普遍质量较差(伙食费用均在10元以上/天)。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高达1:35(由北京“读书学校”实际情况推算,后更名爱希学校,现因学生食物中毒而被勒令停办)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办学质量明显与收费不匹配。
第五章 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及托管的现状:
5.1私人资本开办中小学的问题
此类学校的开办完全以赢利为目的,师资差,教师没有取得相关资格认证;设施简陋,费用高;国务院于2007年免除中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许多乡镇私学应声而倒,大批学生回到公办学校。而县一级的私学却因为有着县城的优势,和旧名气的优势未受到太在冲击。许多稍富足的家庭仍不堪公办学校高昂借读费,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私学。但是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设施,教师素质均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校方责任心普遍不强。
教师:据估计,县城私学聘请的教师70%公办学校教师,他们以代课赚外快为目的,这就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而教师为保住公办学校的饭碗,就只牺牲私学的教学质量。不具备教学资格的人员也被聘请充数,以阜南县曹集镇新世纪文武学校为例,该校100%教师为不教师资格的人员,该校15名教师,有11名为公办学校解聘的不具教学资格的代课教师。
教学设施:教师简陋,多为出租民房,只有黑板,桌凳和简单的教具。这类均无体育,文娱设施。县城私立学校受地域限制,无体育场所,各乡镇私立学校操场只是空地,无设施。
5.2私人资本托管服务状况:
由于农村流出人口多,多数是父母同时流出,于是农村托管市场应运而生。但该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有关部门也缺乏对其监管。经深入调查,托管的开办者往往纯粹以赢利为目的,收费高(收费全部在3000元以上每年)。规模小,往往以家庭为单位,多数为教师开办,打着辅导学生功课的幌子招揽学生。托管服务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一,饭菜质量,一些托管中心附近称,食堂所用菜为低质廉价菜,更有从菜市场捡回来的烂菜,学生的饮食卫生问题令人担忧;二,住宿条件差,宿舍内只有床和桌子,三至五个学生挤在一间不足10平米房间内,卫生由学生自己负责打扫,十分凌乱,夏天蚊蝇滋生,冬季阴冷。近乎只托不管,没有从生活上,心理上去关心他们,从而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不利于成长。
第六章 家庭年收入及愿承担教育费用调查
(曹集镇,抽样调查50个家庭)附调查表。
图表(2)
第七章 公私合作模式探讨:
7.1 补充模式:
该模式是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由投资方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宿舍及优秀教师。利润按投资比例分配给双方。
由图表2可知,在曹集镇开办此类学校收费可以为3000元/年。每班招收50名学生,共可收取费用为150,000元。按照国家标准师生比例(1:12.5)配备教师,即每班4名老师,工资以当地水平计算,四名教师工资共计为50,000元/年。计算机以每生每日两小时上机计算配备,即平?V每50名学生配备8 台,以每台单价3,000元标准计算采购,共24,000元,次年维护费用为5,000元,五年后更新;图书馆藏书以每班10,000元标准,每年增加1000元更新。网络光纤8000元/年;多媒体,20,000元,灯泡寿命为4000小时。宿舍,每室10名学生,共需五间,阜南县造房现均价为1100元/平方米,每间房造价为11,000,共需55,000元,住宿床铺200元/每铺,共5铺供10名学生住宿,书桌200元,凳子100元,简装修200元,共1500元/舍(使用期为10年),50名住宿生共需要7500元床铺装修费用。所以宿舍总造价为62,000元。
当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24,000
10,000
8,000
20,000
62,000
174200
利润:150,000-174200=-24200(元)
次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5,000
1,000
8,000
64,000
利润:150,000-64,000=86000(元)
此种模式充分的利用了现有资源,又能利用民资补充不足,实现了双赢。同时又能使学生全面发展,摆脱长久以来,农村人才种类单一的问题。近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投资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次年就可有丰厚的利润回报。
7.2 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
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及优秀教师。在此基础上,利用学校附近空闲房间,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利润由投资方与校方共同分配,房主只获得房屋出租费用。
据调查,曹集镇中小学没有可供给寄宿学生住宿的宿舍,有40%以上的学生上学往往要骑自行车骑五公里或者以上,中餐还要回家吃,每天来回四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学生大多家长进城打工,吃饭也只有孩子自己解决。因此,在学校里建供食宿的食堂和宿舍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要建宿舍对于一个农村学校这样的小单位来说是个不小的开支,况且县财政控制着开支,资金不易申请。如果投资方开建这样的宿舍,以目前农村的租价来说(10平米房屋均价为1500元/年,而阜南县房屋造价均价为1100元/平米)回报期较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自建房面积逐年增加,住房面积非常充足,而农村流动人口量大,这就闲置了大量住房。以曹集一中为中心点,一公里范围内,适合出租搞宿舍的闲置房300间以上,且连片。如果在学校附近租下这些房子做宿舍,由经营方管理,既能解决学生住宿问题,又能充分利用资源,使更多的人受益。再在学校开办食堂,雇佣当地农民在食堂工作,这也少量的转移了剩余劳动力,也解决学生食的问题。
曹集普通民房,租价为1500元/年,五间租金共需7500元,宿舍由投资方进行装修,添置。共需费用7500元。
当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24,000
10,000
8,000
20,000
7500
119,500
利润:150,000-119,500=30,500(元)
次年投资情况
项目
教师工资
计算机
图书
网络
多媒体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5,000
1,000
8,000
64,000
利润:150,000-64,000=86,000(元)
此种模式受益方更多,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学生食宿问题,同时在没有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增加了学校附近出租房主的收入,且当年投资者就有回报。
7.3 补充模式+出租房主模式+托管服务方模式:
在学校原有的校舍,设施,教师的基础上,投资方补充学校所缺的机房,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及优秀教师,再加上出租房主。根据农村流出父母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邀请专业托管开办者合作,为年龄较小生活不能自理的儿童提供全托服务,由校方及投资者对其服务标准化,从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多方共赢利。
此种模式在以上两种模式基础上,加入托管经营者。费用的收取由托管经营者自定,另外向受托管孩子的父母收取。校方,投资方参与托管利润的分配。
收费根据阜南县托管经营者最低标准收取,为小学以下学生3000元/人,中学3500元/人。根据阜南县消费水平,小学学生每月伙食最低可消费100元,中学生为150元,每年最低消费分别1200元,1800元。以仍以50人为一班, 服务人员,以师生比国家标准1:12.5配比,每班为4人,服务人员工资每年支出为50,000元。
小学生托管服务
项目
服务人员工资
伙食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60,000
7500
117500
小学生托管利润:3000×50-117500=32500元
中学生托管服务
项目
服务人员工资
伙食
宿舍
合计
支出
50,000
90,000
7500
147500
中学生托管利润:3500×50-147500=27500元
此种模式受益方多,更加充分合理利用了资源,除解决了第二种模式所解决的学生食宿问题还解决了留守学生托管的问题,扫除了流出父母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他们挣钱养家。
结束语
农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最主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维系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法宝。只有农村教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教育和谐,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因此,立足于现有的教育资源,开辟一条新的通往互利共赢道路是必要的。本文阐述了安徽省阜南县留守儿童问题,城市中流动儿童入学困难的问题,安徽省阜南县公办学校现存的问题及私立学校和托管服务的问题,列出调查分析的数据。提出几种公私合资办学的模式,进行数据,可行性的分析。得出公私合资办学是可行的。
注 释
① 一费制”的办法,是指在严格核定杂费、课本费(包括教科书、作业本费)的基础上,一次性统一向学生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包括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杂费包括学生家长或个人应分担的极少部分办学公用经费,还包括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北方地区冬季取暖的补充性费用。
②问卷调查表(扫描)
参 考 文 献
[1] Brenda S.A. Yeoh ,Theodora Lam. The Costs of (im) Mobility: Children Left Behind and Children Who Migrate with a Parent. [Z] Singapore November 2006
[2] Cora Jung Bluth. Children of Migrants Facing China’s Rural-Urban Divide [J]. PERSPECTIVES (Vol. 8, No. 1 Spring 2007):8~17
[3] Han Jailing, Survey Report on the Stat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mong Migrant Children in Beijing [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4, (vol. 37, no. 5, September/October): 29~55.
[4] Ingrid Nielsen, Berenice Nyland, Chris Nyland, Russell Smyth, Mingqiong Zhang. Determinants of School Attendance among Migrant Children: Survey Evidence from China’s Jiangsu Province [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 2006,(328) : 461~476
[5] Lu Shaoqing, zhang Shouli, Urban/Rural Disparity and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J]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4, (vol. 37, no. 5, September/October):56?83.
[6] 段成荣,周福林. 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J].人口与研究, 2005年1月第29卷:29~36
[7] 范伟达. 市场调查教程[M]. 第1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7: 2
[8] 何广文,冯兴元,李莉莉. 北京农村教育融资问题研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决策咨询与参考 2003年5月:75~79
[9] 李茂松,冯文全,黄育云. 农村基础教育经济的现状及资源均衡配置的思考 [J] 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7~9
关键词:高职学生;留守儿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如何服务地方留守儿童生活与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渝水职院[2011]3号)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猛增,留守儿帝数量的增多。高职院校学生参与到留守儿童生活与教育的调查研究中,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朱沱镇位于重庆永川区南部长江之滨。全镇幅员面积12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5万人,是永川区第一大镇,调查朱沱镇留守儿童状况对于永川区留守儿童总体状况研究有典型意义。
1永川区朱沱镇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状况
1.1朱沱镇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笔者对朱沱镇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零用钱和使用状况、衣着卫生情况、遇到困难的倾诉对象和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有几项指标进行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及其满意度调查:调查的四个行政村镇均为朱沱镇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这些农民除了土地上的收人和打工收入外,还有一定的土地赔偿和征用收入,收入水平交其他乡镇较高。但部分偏远乡镇农村中大多数家庭的日常饮食都是粗茶淡饭,种类比较单一。
衣着卫生状况调查:有些留守几童的父母外出务工能够改善家里的经济情况,能给孩子多买衣服鞋袜,所以,被调查留守儿童中对自己的衣着总体是比较满意的,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只占5.9%。
遇到困难的倾诉对象调查:好友和同伴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一倾诉对象,比重为46.8%,其次是监护人,占25%,再其次是班主任老师,占11%,其他占2.2%,也有15%的人闷在心里,独自解决。
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调查:留守儿童对生活状况感觉“满意”的占65.2%,感觉“生活一般”的占25.8%,而对生活“不满意”的留守儿童占9%。可以看出,朱沱镇农村留守儿童对生活现状总体比较满意。
1.2朱沱镇留守儿童学习状况调查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考大学、为父母增光、减轻父母负担和为了找个好工作。其中考大学、、找个好工作和减轻父母负担占了很大的比例,分别为39.2%、27.5%和25%。认为学习重要的占95%以上,主要原因是因长期不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使留守儿童懂事一些,生活的艰辛和懂事进而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
学习成绩情况调查:学习成绩一般。调查显示,虽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朱沱镇留守儿童70%以上成绩为中下,优秀者不到25%,主要原因是临时监护人文化较低,不能辅导孩子学习,或根本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意识,只注意孩子的生活而没有重视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1.3朱沱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品德状况调查
设计了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学生问卷和访谈提纲以及教师问卷,其中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190份,对25名学生进行访谈,收回68份针对留守儿童教师的有效问卷。
留守儿童的养成习惯较差。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
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处于在8―15岁的年龄段,正是性格、品德、情感形成的重要阶段,与父母分长时间分离,使他们心理上和生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表现出孤僻内向、失落自卑、或焦虑、任性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通过调查发现,经济问题已不是留守儿童的首要问题,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留守儿童养成习惯、感情空白和心理偏差问题。
2对策探讨
2.1家庭角度
一是父母提高责任意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外出务工人员应提高责任意识,应从各方面对孩子尽责任,认真履行教育子女的法定监护职责。二是选好临时监护人作托管对象。三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应经常保持联络和沟通。家长外出务工时不要忘记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
2.2学校角度
一是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督网络。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多角度的了解他们的心里状况和家庭状况并关注他们的成长。二是关爱活动和教育活动并重。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建立专门心理档案,关注孩子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5.3社会角度
一是加强宣传,建立社会义工组织。呼吁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进行关注。二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组织建设。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整合镇、村的资源,让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三是加强留守儿童监护人学校建设。利用农民空闲之时举办监护人学校,使得监护人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素质得以提高。
5.4政府角度
一是形成机制,建立机构。制定相应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关爱方式和实效,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二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当地经济,鼓励农民在本地区就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三是进一步推进寄宿制教育,继续提供“爱心午餐”等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张艳萍.农村留京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
[3]王秀敏,张梅.现代人精神生活质量内涵的理性阐释[J].理论与改革,2008,(3).
作者简介:
一、加拿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具体形式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部分省份就开始筹建农村幼托机构,如,1969年,在加拿大联邦政府的支持下,农业大省爱德华王子岛筹建了幼儿看护中心。但较大规模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主要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1997-1998年,由于儿童权益方面的原因,健康发展委员会筹款220万加元用于支持托儿中心、家庭托儿所、农村托儿所和早期儿童干预项目。1995年,政府筹资发展农村与萨斯喀彻温省北部(NorthernSaskatchewan)的早期项目。1996年,在Saskatchewan农村,一个有资质的托儿中心建立,每个家庭托儿所可以看管12个孩子。[7]由于农村家长的需要不同,现实中就存在各种各样的服务形式以满足家长的多元化需要,具体形式有:
(一)正规家庭托儿所在安大略省的农村地区,有许多正规的家庭托儿机构,有一家叫马斯科卡(Muskoka)家庭托儿所与这个地区其他大型的城市托儿机构一样提供正规的私人家庭教养服务。安大略省儿童早期服务项目中,有一个项目“Timiskaming”提供一年的家庭私人教养服务。正规的家庭托儿所在课程、师资方面与正规幼儿园一样,具有同等服务与质量。
(二)家庭小组保育服务通常在举办者家里,由两个保教人员给一组孩子提供看护服务,这一组孩子的数量比通常规定的数量要多一些。美国各州一般规定每个家庭托儿机构允许招收18个儿童。加拿大安大略省家庭小组服务有过几次尝试,1980年代中期,曾经发起过几起家庭小组保育服务,后来却停办了。近年来,由于社会需要,安大略省农村又有几家开办了类似的学前教育服务机构。
(三)临时家庭托儿服务这种服务属于临时性质,主要是家长在照看自身孩子的同时,也为其他家长提供临时的看管服务。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Quebec)已经有几个类似的申请。安大略省早期设计的方案中也涉及为农场家庭提供临时的或季节性的家庭托儿服务。魁北克省也有类似的尝试,但在1986年8月就结束了。提供家庭托儿服务对家庭环境有特殊的安全性和健康要求。父母需要与服务者签订相关的协议。欧洲一些国家,由于母亲的工作不是永久性的,临时性看护服务就应运而生。
(四)有资质的儿童资源中心这种服务儿童的资源中心,能提供包括小组活动、正规的私人家庭托儿服务、玩具租借服务、流动的儿童保育项目、信息咨询与医疗诊治。在安大略省,马斯科卡(Muskoka)家族兴办了几家儿童资源中心,最近,这个家族在通过社区规划和审查后,又创办了一家为期7个月的儿童资源中心。在安大略省部分农村已经开办了多家正规的儿童资源中心。
(五)季节性的儿童保育服务主要在收割季节,为家长和儿童提供日工作时间较长的服务。[8]为了满足这些服务,名为“农村保育”项目组连续进行了三个夏季(主要在七月、八月)的小组幼托保育服务。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七点(每周五天),照看12岁以下的孩子,主要采用复合混龄的形式。每个夏季,这样的项目一般容纳20个儿童保育服务。[9]
二、加拿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效果
(一)引起当地社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关注虽然没有特殊的测量工具来了解农村学前教育是否到当地、省或联邦的水平。但农村学前教育项目还是促进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关注。如彭蒂克顿(Penticton)农村学前项目组为整个地区提供服务,奥索尤斯的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办公室为全职员工提供了宿舍,并为员工培训提供场地,并参与信息,广告与招募活动。这提升了举办者对托儿教育的关注,吸引举办者参与相关培训。项目办公室还为农村托儿所提供传真、电话,复印服务。如,办公室可以办理资格证、技能培训、联系教育部、儿童社区服务等。[10]
(二)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普及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关注,引起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整体重视,从而也间接推动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如,卑诗省的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带动了相关地区的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在奥索尤斯(Osoyoos)和那根(Okanagan)地区,在筹划农村学前教育项目时,奥索尤斯社区有178所有资质的托儿中心,在这个项目推广期间,到1998年9月,达到了258所,5、6月时曾经达到了273所。[11]季节性托儿服务也落到了实处。卑诗省的奥索尤斯,1996至1998年间,每年都提供20所季节性的托儿所,招收12岁以下的孩子,并为托儿所提供玩具与其他设施。
(三)刺激了当地经济发展加拿大农村学前教育教育虽然与社会福利联系很紧密,除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即帮助父母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提供儿童丰富的发展环境)外,儿童看护或托儿服务对地区经济也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儿童托儿服务形成产业通过多方面作用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帕克兰(Parkland)地区,每1加元的儿童看护投资,可产生1.58加元的回报。在帕克兰(Parkland),儿童看护产业在经济领域产值173万加元,对当地经济有显著影响,产生274万加元的效益。[12]在一个名为圣-皮埃尔•乔利(St-Pierre-Jolys)地方,有一个法国人的小村庄里,开办了一个托儿机构,创造年收入近50万加元的收益,全年经济活动涉及71.9万加元。[13]
三、加拿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经验
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制度、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领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专业团体与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加之尊重家长多元需求的传统,使加拿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有了持续和良好发展的可能,并成为可靠的经验。
(一)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加拿大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有多项针对儿童的福利,这些儿童福利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虽然这些福利在不同的省份可能会在金额数量大小以及类别上有所不同,但在各省内部,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享受的福利是平等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儿童甚至享受到更多的福利。以牛奶金为例,18岁以下的儿童均有机会获得,卑诗省的儿童每月可获得400加元的牛奶金,魁省则是每个孩子500加元。幼儿津贴与家庭津贴(牛奶金)同时发放。幼儿津贴是随着家庭儿童数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第二个孩子高于第一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则高于第二个孩子;此外,还有婴儿出生津贴和伤残儿童津贴。政府还有专门的经费实施儿童托养费减免计划,服务于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这些与经费相关的儿童福利政策,可以保证农村儿童接受相关的儿童教养服务。除了对家庭实施补贴,地方政府对各学前教育机构还实行一定补贴,如卑诗省,对每个孩子每个月补贴100加元给接收孩子的相关学前机构,这个项目主要通过每年的退税申报制度实行。
(二)各级政府承担了应有的责任政府在不同层次上发挥作用。[14]加拿大没有国家统一的幼托政策或者国家保育法律,幼托服务方面的责任主要依靠省与地区。根据加拿大的宪制惯例,诸如儿童保育与幼儿园教育都是省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责任。联邦政府只承担特殊人群的服务,如土著人、军队、移民(难民),以及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联邦政府还是设立了通过筹资机制建立幼托机构的可行性方案。地方政府进行适当的成本分担(主要通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补贴);通过税收减免帮助家长分担部分成本;联邦政府对接受托儿培训的培训者提供津贴。如,安大略省还提出,对去学前机构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提供学费减免。与学前教育相关的业务主要由省政府来承担,如安大略省政府的责任包括以下方面:制订托儿法律、法规,资格证书颁发;制订托儿服务政策;对家长托儿费用的30%进行补贴;规定正规的非赢利性幼托儿中心与家庭托儿所的服务项目;初级、高级幼儿园,分别服务4-5岁儿童,由教育部门负责管理与培训教师。目前,加拿大各省和加拿大联邦正在探讨儿童教育的策略问题。在安大略省,儿童秘书处探讨了家庭,社区联合提供安大略儿童健康提升服务。[15]
(三)专业团体与非政府组织也发挥了较大作用在加拿大早期教育中,志愿者与非政府组织扮演着多重角色,包括启动、发展、提供早期教育服务,为政府提供政府咨询,提供多种服务与设施服务来支持早期教育。教育协会,幼儿教育团体,以及像劳动与社会公平小组一类的组织,社会政策的非政府组织,从事着相关数据的收集,研究,以及相关研究的宣传。[16]在关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志愿者,特别是从事农业研究的科研者非常积极、主动,他们提供了相关的专题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四)尊重家长的多元需求由于家庭经济、人口结构、工作性质等因素的不同,加拿大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父母长期工作繁忙的家庭,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是日托性;从事季节性工作的父母,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则是长期的;有亲属(如爷爷、奶奶)的家庭更多的倾向于由亲属来带孩子;经济条件不是太好的家庭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则相对较低。加拿大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提供了多元化服务,尊重了农村家长的需求。
四、加拿大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加拿大农村学前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收费贵、数量偏少是加拿大农村地区幼托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部分低收入家庭并不能轻易地获得政府补贴。此外,还存在教师数量、教师素质达不到相关要求、教师工资偏低等情况。
(一)教养费用昂贵2006年,加拿大马尼托巴省的婴儿保育费,一年是7,280加元,学前保育机构由于服务对象年龄稍大就相对便宜(一年收4,888加元),学校托管每年收费标准从2,836加元到3,140加元(年龄越小,收费越高)。这笔开支对所有低收入家庭以及多数中等收入家庭来说是巨大挑战。[17]2009年以来,随着物价上涨,婴儿保育费也是逐渐上升,卑诗省某幼儿中心的收费标准(以针对4岁幼儿、每周5天为例)是925加元/每月(2013年9月涨到了每月975加元),一年下来接近1万加元,这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一笔开支。另外,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也难以获取。有时,许多低收入家长没有意识到他们有资格得到政府补贴,或者发现他们没有获取补贴的资格。一个单身家长挣得的收入必须在贫困线以下才可以得到最多的补贴。即便得到了补贴,家长也必须每天为每个孩子付2.4加元的附加费。[18]
(二)幼儿教育机构整体数量偏少与师资短缺问题从整体来看,加拿大农村幼儿教育机构还是偏少。帕克兰地区362所有资质的幼托机构仅仅只能满足14%的0-12岁儿童的入园需要。要想达到50%的儿童接受全日的保育服务,帕克兰至少需要1116所幼托机构。当然,部分地方,由于主要由家庭亲属看管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幼儿教育机构的生源。另外一个问题是幼教师师资短缺问题。在帕克兰,近一半的员工没有接受过培训,在接受过培训的教师中,42%的教师是在社区学院接受过两年的专科教育,8%的教师接受过4年大学教育。在严仲连:加拿大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经验2005-2006年间,30%的幼托机构不能满足师资的培训需求。在帕克兰,12所幼托机构中的5所只有临时资质,因为受过培训的员工或者受过培训的园长比率低、专业师资达不到要求直接影响到幼托机构的质量。
早上8点,王晓静和同事准时出现在河北省承德市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承德妇幼)的新生儿病房,开始每天的例行查房。
一个半小时后,安顿好最后一个新生儿,她们回到办公室,开始对特殊病例进行讨论。从孩子身体情况的变化,到前一阶段处置方法的总结,再到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每一步处置的依据和原因,每个人都认真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每天例行的病例讨论可以做到如此细致深入,在2014年之前,王晓静是不敢想象的。
而这样的变化,得益于2014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与承德妇幼成立的跨区域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的协同合作。
医联体是在区域医疗资源不平衡的情况下,大医院带动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以此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和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
北医三院与承德妇幼的这一跨区域合作模式,成为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探索。
二级医院也有合作价值
实际上,两者的合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
“我们的妇产科和生殖医学方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入院学习,在医联体成立之前,承德妇幼一半以上的科室骨干都来北医三院进修过。”北医三院院长乔杰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深度合作的契机来自2013年。当时,经河北省卫计委批准,承德市要在妇幼保健院的基础上筹备新建一家三级市属儿童医院。
“想要达到三级医院对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升,尤其是实力相对较弱的儿科。特别是在儿童外科方面,我们几乎没有积累。”承德妇幼保健院院长刘军对《t望东方周刊》坦陈。
因此,承德妇幼希望能在京津冀的范内,借助优质医疗资源,尽快解决医院发展所面临的人才培养、技术和管理提升问题。于是,北医三院便成为承德妇幼的首选。
尽管双方实力悬殊,但这桩“联姻”的背后,是北医三院对医疗体制改革路径的清醒认识。
乔杰认为,从推动三级诊疗的角度看,承德妇幼这样相对具有大幅度提升空间的二级医院具有很好的合作前景。
“当前推动建立三级诊疗体制,还需要提高二级和一级医院的诊疗水平。而北医三院作为三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处于三级诊疗的最顶端,应该主要承担疑难重症的处理、人才培养和新技术创新工作。”乔杰告诉本刊记者。
在她看来,疑难重症的病例从哪儿来,培养的人才到哪儿去,新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更多患者,就需要像承德妇幼这样居于中间、辐射一定区域的二级医院。
北医三院的构想,是以与承德妇幼及其他医院的合作为切入点,逐步建立一个医疗集团网络。“目前国际一流医院正是通过这种医疗集团网络来辐射和服务更多病人的。”乔杰强调。
跨区域尝试
实际上,2012年起,北京已经开始在本市区域内探索医联体服务模式。
2012年底,作为北京市首个分级诊疗的试点――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成立,首批联盟成员有包括朝阳医院在内的11家医院,既有三甲医院,也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联盟内部能够实现检查设备共享、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
2013年5月,北京儿童医院牵头成立北京儿童医院集团,并建设远程会诊中心和远程教育中心,实现集团内部诊疗技术、检查设备、知名专家和科研数据的共享,双向转诊。目前该医院集团的成员已经达到20家,均为在某一省域内具有一定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儿童医院。
“我们希望通过集团内部的合作,把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沉下去,把人才培养带上来,在实现医疗同质化的基础上推动分级诊疗。”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
此外,友谊医院、世纪坛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也在相继成立了各种类型的医联体,尝试开展专科对口扶持、业务指导、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信息互通、联合药品配送等方面的合作。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之后,这种模式开始在京津冀地区的医院之间得到推广和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吴明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目前的医联体大致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类。由于医联体内各个医疗机构的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同,大多数是松散型,即各方在合作中仍保持其相对独立地位,不涉及人、财、物归属的变化。
北医三院与承德妇幼的合作便属松散型。
“从医院发展的角度,承德妇幼方面更希望能够与北医三院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托管也行,共建也行,或者每个合作科室派固定专家长期驻院指导。”刘军对深度合作的愿望非常热切。
但在乔杰看来,现实条件下,双方很难开展更密切的合作。“比如托管,公立医院属于国家资产,它的托管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批准,具体托管方案需要主管部门参与沟通协调,然后代管医院才能跟托管方所在地的卫计委签订托管协议。”
北医三院属于国家卫计委的委管医院,而承德妇幼则是承德市的市管医院。
“让这两级政府主管部门之间进行直接沟通,还是存在一些困难。”乔杰坦言。
因此,双方只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先行先试。
承德迎来了北京的医生
2014年6月,“北医三院+承德妇幼”这一跨区域的医联体在妇科、产科、儿科和生殖医学中心等方面正式开始合作。
乔杰指出,首先是人才方面的合作。
2014年6月15日,北医三院首批20名专家开始到承德妇幼进行义诊。
之后每个月的第三周,承德妇幼都会迎来3名北医三院的医生来此出门诊。魏瑗就是其中之一。
魏瑗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介绍,由于北医三院妇产科有超过100名医生,每半年才会轮到她一次。而每次她跟同事们会在承德待上一天半,出门诊、查房、讲课。在工作中,她发现,承德妇幼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一些基本功还需要加强,操作的规范性也有待提高。因此,她就通过特殊病例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系统地讲解产前诊断的规范。
“有时候一个知识点课本上介绍的可能有3点,如果没有临床经验,你可能会觉得第一点比较重要,但在临床操作时可能是第二点或者第三点比较重要。”魏瑗要把这些临床上积累的知识,教给承德妇幼的医生们。此外,她还要在讲课的过程中,把国内外妇产科最新的知识、技术、学术成果传授给当地的医生。
北医三院提供给《t望东方周刊》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北医三院共派出出诊专家72人次,诊治患者1000人次,开展专题讲座70余次,组织各类学科专家58人次先后到承德进行义诊,帮助承德妇幼开展新的诊疗技术20余项。
在乔杰看来,除了两院医生之间在专业技术的交流之外,帮助承德妇幼提升医院管理和病房管理水平更为重要。
“中国许多医院在某些专科方面的发展中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但在医院管理中,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因此,如何探索适合中国人口大国国情的医院管理模式,是医疗改革中的一大难题。”乔杰强调。
因此,在双方的合作中,包括医院学科设计、学科发展理念、具体管理方法、整体质量控制体系等在内的医院管理的培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在北医三院不断派医生下去出诊、讲课的同时,承德妇幼也在陆续把自己的医护人员送到北医三院参加进修培训。
2015年2月,王晓静作为承德妇幼新生儿科第三批轮训医生,到北医三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短期轮训。
王晓静告诉《t望东方周刊》,尽管已经工作了8年,但在北医三院的3个月,好像为她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比如说,我到了北医三院才知道每天的例行查房会执行得如此规范、严格。”
首先是保证每一个病人,无论病情轻重都必须查到。医生还要能够把其负责的每一个患者的病例背下来,查房的时候主任问到什么,必须能够马上回答出来。遇到复杂的病例,还需组织讨论。
“基本上每天要花费两个多小时才能查完一个病区20多张病床,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王晓静坦言,3个月的时间感觉自己成长特别快。
目前,承德妇幼新进的毕业生都要先送到北医三院进行为期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院医规培)。
“那里学习氛围浓,的病例又多,感觉在北医三院两年的规培能顶上普通医院5年的住院医师从业经历。”没有机会参加此项培训的王晓静对此充满了羡慕。
刘军告诉本刊记者,双方开展合作近3年以来,承德妇幼共有近90名医护人员到北医三院接受进修培训,“占医护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40%。我们计划在合作期内,把所有的医护人员轮训一遍。”
孩子在承德也一样放心
无论是北医三院还是承德妇幼,在近3年合作中,都收获了很多。
作为市属妇幼医院,承德妇幼承担着为承德四区八县的妇幼医院提供项目指导和技术提升的公共职能,与下一级区县妇幼保健院有紧密的关联;而北医三院便能通过带动承德妇幼的发展而带动更下一级医院的发展。
“于是,通过这样一个三级医院网络的建立,北医三院区域转诊中心、住院医规培中心的价值得到了更好的发挥。”乔杰说。
刘军向本刊记者透露,合作以来,承德妇幼在承德地区的地位和认可度明显上升,而最有力的证明就是医院门诊量和经济收入的增加,此外,床位使用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他提供给本刊的数据显示:2014年时,承德妇幼的门诊量是16万人次,当年的经济收入是7000多万元;到2016年,这一数字分别增长为19万人次和8000多万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9%和7%。
王晓静的感受则更加直观,“现在医院的氛围跟以前不一样了。”
在承德妇幼,各科室每天都会组织病例讨论和学习;每天的早交会,都要有一名医护人员分享新的知识和经验;每次北医三院的专家讲课之后,各科室都会结合病例对所讲内容进行再消化;每周四都会组织儿科大系统的学习。
“原来可能只有儿科相关的科室参与,现在超声科、放射科、化验科的都要来学习。”王晓静说。
此前,承德妇幼的三基三严考核对王晓静来说是巨大的负担。每次考试前,她都得“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但在2016年底的考核中,这种压力却完全消失了,“我们已经把那些死知识渗透到了平时的工作中。”
正是因为亲身感受到了承德妇幼的变化,王晓静对医院充满了信心。
2015年,她在怀孕6个月时就早产了小女儿,但她并没有听从同事的建议把孩子送到北医三院治疗,而是选择留在承德妇幼。
“我们之前从来没有收治过月份这么小的孩子,但我觉得经过这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医院的管理水平都提升了很多,我相信孩子在这里能得到很好的照顾。”王晓静说,现在她的小女儿已经一岁多了,非常健康。
还有一些槛
然而,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医院隶属关系打不破,囿于政策的限制,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开展。
比如,目前承德妇幼在北医三院参加住院医规培的医生,还没有办法就地参加规培考核,“而到2020年之后,如果拿不到规培合格证书,就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没有办法执业。”刘军解释说。
住院医的规培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开始恢复和探索住院医的规培制度和模式。直到2014年,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才正式启动。
按照国家卫计委2014年2月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一般设在三甲医院的培训基地每年通过招收考试形式,招收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委派人员和社会人员参加培训。培训期满,通过结业考核者,颁发统一制式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但是,《指导意见》对于医学毕业生能不能跨区域考试,并没有明确规定。行业也就默认为只能在其所服务的医疗卫生单位所在地进行报考。
因此,承德市妇幼保健院的新进毕业生即便是在北医三院完成了规培,也没有办法拿到合格证书。
“这还需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通过两地卫生主管部门的协调或者政策的进一步明晰,予以解决。”刘军认为。
此外,承德妇幼希望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有关部门的协调,解决北医三院派医生长期驻守承德的问题。“比如是不是可以把承德妇幼定为北医三院的医师下乡基地。”刘军说。
实际上,现在的合作模式下,无论是紧密型还是松散型,推三地医疗协同的政府主管部门都还没有明确合作各方的权、责、利,而各方的人、财、物如何调配,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木木爱目:
看到中国也有了“带孩子上班日”,我很兴奋,也觉得很温暖,虽然这个概念还未被中国大多数企业或单位接受,但这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认为,带孩子上班,不仅仅是职业教育,也是亲情教育,甚至还是亲社会教育。
1.这个活动可以给职场妈妈更多的支持,让职场妈妈在工作之余能有更多的时间兼顾孩子,减少妈妈们对孩子的那份内疚之情。
2.如果公司有条件的话,找个空闲的场所开辟一个角落,建立一个临时的儿童乐园,让孩子们在里面玩耍、看书,家长们轮流过来照看一下,大一些的孩子还能帮着照管一下小弟弟小妹妹。这样既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还能让员工感受到单位浓郁的人情味,工作起来更加有热情。
3.带孩子上班,不但可以加深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对父母的工作有直观的了解,也能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另外,带孩子上班,孩子们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父母早出晚归的身影和赚钱买来了很多的玩具,而是能亲眼见过父母辛苦拼搏的过程。这样,孩子或许会明白每天上学并不是世上最苦的差事,父母的每一份辛苦更需要自己去珍惜。
流水的日子:
偶尔一天还行,如果经常带孩子去上班的话,我不太赞同。毕竟工作场所是讲效率的地方,孩子在身边跑闹会影响整个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如果孩子比较小,公司又没有专人看管的话,妈妈将无法安心工作,隔几分钟就要应对孩子制造出的新状况,这等于占用公司的资源,也会让其他同事心生不满。
心语:
带孩子上班前,父母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
1.告诉孩子在办公场所需要遵守的一些基本规则,如:不能大声喧哗,不去干扰其他叔叔阿姨的工作,妈妈在工作时尽量不要打扰,有问题时小声问妈妈,不在单位和妈妈发脾气,到了下班时间才能跟妈妈回家……
2.给孩子准备上班时打发时间的玩具、动画片、必要的零食和水果等,让孩子在上班时有事情可做,不会无聊地时时缠着妈妈。
3.提前跟孩子说说妈妈的工作,妈妈在上班时会做些什么,哪个时间段比较忙,等等。比如:早晨妈妈需要回复很多邮件,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这个时候妈妈需要认真工作,不希望被打扰,有事最好等妈妈忙完后再说。
4.一些安全事项:告诉孩子不要乱摸工作场所的办公用品、开关、电门,不乱碰楼道里的电门、灭火器等,不要开窗户……
眯眯猫:
有一段时间,婆婆有事回老家,孩子没人带,我只好带着他上班。可能因为带孩子上班在中国并没被大多人接受吧,所以自己心里感觉不太好意思,也比较有压力,甚至有点“偷偷摸摸”,只好用一堆图画书、玩具、零食给孩子打发时间,自己在工作间隙见缝插针给孩子讲故事,唯恐孩子因为无聊在办公场所影响了他人。不过,就算在对带孩子上班比较宽容的国外,我想父母们也要注意把握好尺度,尽量以不影响其他人正常工作为前提。
冷艳无霜:
只要孩子别太小太淘,我倒不反对女同事偶尔带孩子来上班。孩子太小的话,累了、饿了、困了、不如意了,都容易哭闹,孩子哭闹的话,大家确实无法若无其事地办公。孩子太淘,往往不愿意被约束,一刻也不闲着,上蹦下跳,整个办公室的办公秩序都严重受到影响,孩子父母也无法工作。
如果孩子能遵守简单的规则,女同事隔三岔五带小孩来上班还能增加办公室的人情味儿,也显得更温馨,大家工作起来心理也会多一份温暖的感觉。而且,带孩子上班大多数是无奈之举,如果大家体谅妈妈的这份为难,会让职场妈妈们内心轻松温暖许多,工作起来也多了份归属感。
米儿:
我们公司去年就举办了“带孩子上班日”的活动,公司领导还计划将这项活动长期坚持下去。活动日那天一早,几十个孩子跟随着他们的父母来到办公区。参观完父母的工作区,简单了解了父母的工作内容后,公司还为孩子们专门组织了一些活动,比如:介绍公司的环保文化,让孩子了解“职业”与“学习”的联系;给孩子一个收集爸爸妈妈同事签名的时间,鼓励孩子进行“采访”,跟叔叔阿姨们聊聊他们的工作;邀请孩子们参加爸爸妈妈们的工作会议,鼓励大一些的孩子作会议记录;请孩子上台说说自己的趣事和烦恼,再让父母说说自己养育孩子时的趣事和难事,增进亲子的沟通;组织亲子互动游戏环节,让父母和孩子在相互配合中完成挑战任务……总之,通过一天的活动,让孩子们全面、形象地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理解父母的辛劳,同时让父母们从中得到温暖和激励,舒缓平日工作的压力,提升工作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欧阳小雪:
我家离单位比较近,工作弹性也比较大,同事们跟我女儿也比较熟悉,大家都欢迎我偶尔带女儿一起上班。女儿一来,办公室的气氛会活跃很多,大家偷闲时就过来逗逗女儿,抱她玩玩,就当工作时的放松。如果女儿困了或者情绪不好,把她送回家也很方便,没有后顾之忧。当然,工作忙时就不行了。
懂得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