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化学有机物质鉴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有机物质鉴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有机物质鉴别

第1篇: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

发散性思维实质是思维材料和知识的迁移。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化学课堂活动,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上合理分配布局,巧妙设计构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的物质。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其中隐含的深义。我启发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气体摩尔体积对固体和液体是否也适用?占有的体积是多大?物质的体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是22.4 L/mol那么其他状态下是多少?只有标况下才有气体摩尔体积吗?学生逐一思考,抽象的理论有了实质的再现。采用发散的思维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联想,找出同类习题的解法,相似题型的累积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变通与应对方法,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以通过“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以及水化物存在、性质、用途”等为主线来学习。对于具体的某一种物质的学习,可以通过“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主线进行思考掌握。同时,通过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建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找出规律,加强记忆。又如,对于有机物的学习,可以通过掌握官能团的性质来分类记忆。如掌握了乙烯的性质就可以掌握所有含C=C的物质的性质。通过醇、酚的性质比较,以及苯、甲苯的性质比较等,来理解连接不同的烃基对官能团的性质有什么影响。熟悉了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就可以把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从而将知识连接成网络。如掌握“卤代烃醇醛羧酸酯”这一主线的变化来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结成网,串成线,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目的。

三、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思维的迁移。比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变”的发散思维培养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不是在同一认识水平上转圈。 “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选出几种不同的鉴别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鉴别。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不同方案的设计,学生开阔了思维,实现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目标,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

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火焰黄色的。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实验验证发现得到的并非是铜,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铜。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外活动是主课堂教学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比如从植物的花、叶、根中提取花青素,制成酸、碱指示剂;通过测定卷烟中一些有害成分,了解卷烟的危害,等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发明创造:如用注射器、输液管、废药瓶制成可控性固、液发生器;用蜡烛、铁丝制成甲烷、乙烯的球棍模型;用土豆和铁钉制成电池等。通过这些富有创意的探索实验,学生的个性特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红徐;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谭月辉;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第2篇: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一、试题分析

1.从近5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看,有机试题每年都在考查,且比例和分值都相对比较稳定,每年都有一个有机推断题,分值在15分左右,占整个化学试题的20%左右.近几年理综综合能力考查利用新材料、医药、农药、环境、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或研究成果作背景材料作为载体进行,考查的知识点分布相对比较分散,考查内容也较广,如分子式、结构简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典型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因此在复习时,既要做到全面掌握,有备无患,有主有次,又要注意重点突破.

2.从考查的要求看,以理解层次为最多.试题特别强调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考生对有机物结构式的确定以及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来考查考生运用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命题的着眼点看,无论是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是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高考试题都源于教材之中.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扎扎实实地做好化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这种难度的试题时是不会有太大障碍的.

二、考查有机基础知识

1.判断有机物的类型

有机物的分类是研究有机物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就中学化学范围内可从多种不同角度将有机物分类.高考中常有试题直接要求考生判断有机物的类别.

2.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

《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了解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了解石油化工、农副产品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及污染和环保的概念.了解在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高考中常会出现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为切口测试科学素质的试题.

3.考查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性质

新教材中将这三大类营养物质归成一章进行讨论,主要是为了强调这三类物质的重要性.高考试题比较重视这些跟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化学物质,所以近几年来考查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内容的试题明显增加.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油裂解可以得到氯乙烯

(B) 油脂水解可得到氨基酸和甘油

(C) 所有烷烃和蛋白质中都存在碳碳单键

(D) 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都是(C6H10O5)n,水解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准确性.选项(A)中石油裂解主要得到乙烯、丙烯、异丁烯及甲烷、乙烷、丁烷、炔烃、硫化氢和碳的氧化物等;选项(B)中油脂水解可得到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选项(C)中甲烷分子中就不含碳碳单键.(D)说法是正确的,故应选(D).

三、考查跟有机化学有关的基本技能

1.判断同分异构体和书写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考查同分异构体的试题可触及到有机化学中的任何一块内容.以“根据分子式判断同分异构体”形式编制试题是考查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常见题型.

解析:根据题目中给出的烃的分子式,可以发现碳原子数是依次递增,而氢原子每两组是以差值为4的等差数列递增的规律,从而推出空格处分子式应为C5H12,其同分异构体有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三种结构,故应选(A).

2.高分子化合物与单体的相互判断

要求学生判断一种“新”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单体,可以更好地测试考生的知识水平和判断能力.从单体判断高分子化合物或从高分子化合物判断单体,是一类常考题型.

例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筑采用了膜材料ETFE,该材料为四氟乙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四氟乙烯也可与六氟丙烯共聚成聚全氟乙丙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3.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碳碳双键、醇羟基、醛基、羧基等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官能团,了解这些官能团的结构和特性等是有机化学学习的起码要求.判断加成、取代和消去三类反应的判断是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三、以有机物综合推断题测试分析和综合能力、推理能力

1.从探究角度考查有机化学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学习中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新教材中有许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步骤,要求学生自己研究后得出结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要求.用有机化学素材测试实验探究能力是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

2.有机框图综合推断题

有机框图综合推断题已成了高考试题中一类保留题型,几乎每份高考化学试卷、理科综合试卷中都会有一道有机框图综合推断类型的大题.有机化学推断题是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如何快速准确解答这类问题已成为高考有机化学复习的重点.

.

①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②是萘的衍生物,且取代基都在同一个苯环上;③可发生水解反应,其中一种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另一种水解产物分子中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4)若C不经提纯,产物敌草胺中将混有少量副产物E(分子式为C23H18O3),E是一种酯.E的结构简式为 .

解析:该题是一道基础有机合成题,仅将敌草胺的合成过程列出,着力考查阅读有机合成方案、利用题设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对信息接受和处理的敏锐程度、思维的整体性和对有机合成的综合分析能力.该题涉及到有机物性质、有机官能团、同分异构体推理和书写,合成路线流程图设计与表达,重点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加工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由A的结构简式可看出,A中含有酚羟基,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说明含有羟基,可发生水解反应,其中一种水解产物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是甲酸某酯.另一种水解产物分子中有5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说明水解产物苯环支链一定是对称的,且支链是一样的.由C和E的分子式可知,E是由A和C反应生成的.

备考建议:无论哪种形式的推断题,都必须熟练掌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衍变关系,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摄取、消化、整合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在题目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对关键字的分析,要吃透信息,把所给信息与已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准解题突破口,做出正确解答.解题的总体策略是:典型突破、综合分析、检验把关、前后验证、写出答案.解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然后运用正向推断、逆向推断、从中间向两边推断或者三种方法综合运用得出结论,最后通过验证确定结论的正确性,注意随时利用新得到的信息作为下一步推断的依据.

第3篇: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关键词:兴趣;提问;探究;启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84-0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条件。学生从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学生容易受其它各科的知识基础左右他们对学习化学的态度。要让初三的学生不对学习化学有恐惧感和莫生感,上好第一堂课非常关键,当然了,以后的课同样重要,学生才能对化学有兴趣。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对化学老师产生好感。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每年面对新一届学生,要让自己的学生清楚我们是一名优秀的教学能手,是一位值得学生信赖的好朋友。下面我从我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做一个受学生尊敬和认可的化学教师

要让学生对老师从心里尊敬和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我认为被学生尊敬和认可,应该具备一些条件:1、要有扎实的学科基本功;2、要有极高的综合素质,对各学科知识都应有所了解;3、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4、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要有幽默的语言风格;5、让学生感受真爱。

只要学生感到,老师能平等的学生,有和学生一样的兴趣爱好,有幽默的语言,丰富的知识和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就会对化学老师产生好感,就会对化学课感兴趣。

二、深入了解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很多学生实际上很盼望和老师交朋友,这也是我多年来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习不是很自觉的,积极性不高,但我发现,通过平时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通过引导和鼓励,平时对他们多提一些问题,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慢慢地对化学就有了一些兴趣了。同时,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浓,多几个疑难点解决不了,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很重要。怎样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也是教师应多思考的问题,不能仅仅帮学生解答问题,更应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总是觉得一知半解,对原子结构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的关系搞不清,这时老师就要用形象的表述说出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中电子数的变化情况。还有,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难记,可以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每节课有意识安排一些学习中所涉及的元素符号,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熟记的目的。化学中可尝试多种方法进行记忆,如读音识记法:比如以下几种元素表示可用此法(钨w,钠na,锂li,锰mn,钛ti,氟f等);形象记忆法:如:硫s可形象的记成弯弯的流水,钾k(可形象的用手形表示剪指甲),金au(设想在看到地上有金子时会发出“哎呦”的声音)。这样既让学生记住了元素符号,又活跃了课堂气份,使学生在本来觉得枯燥的化学用语学习中产生快乐。通过老师的指导,把难点突破,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知识,进而增强学生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上好每一堂课化学课,让学生保持兴趣持久性

上好每一堂化学课是让学生保持兴趣的前提条件,怎么才能上好每一堂课呢?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1、营造竞争性、趣味性课堂,激发学习的动力。上好一节课能让学生感兴趣,但有的学生的兴趣持久性不强,这就要求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上好每一堂课。初中化学课程中有一些知识是纯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无味,比如化学用语,在探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记忆比赛,或进行各种知识接龙游戏,增加课堂气份,从而达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2、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比如在探究氧气的制取及检验时,我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一种方法是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另一种是用加热方法制取。在检验生成的气体时,我各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两支试管中,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试管内木条复燃,另一试管内木条未复燃,而且熄灭了。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就上来了,我就让学生分析原因,甚至还可让学生改进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还要学生自己多做分组实验。实验时学生的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可让学生对真金与黄铜进行鉴别;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探究鸡蛋壳的成份;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3、积极开展课外实践课,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是很有吸引力的,这样既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已学的化学知识和体会化学知识的用处和价值。化学课外实践课的内容及方式是多样的,常用的方式有“化学谜语竞猜”、“化学魔术表演比赛”、“相声表演”等等,可不定期的举行。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耀畏.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兴趣的[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3 (P22-23)

[2] 王新栋.情感、兴趣、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究[J].中学化学,2007/6 (P5-6)

第4篇: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一、温故知新――回顾近年实验

1.试题的形式

近几年高考试卷实验题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第Ⅰ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综合实验题。其中第Ⅰ卷有两题,2009年的两个题目均要用化学1、选修4、选修5三个模块的知识来解答。

2.涉及的主干知识及特点

选择题两题,一题(单选、中等难度)以实验装置图判断等形式从基本实验事实或操作方面命题,另一题(双选、中等难度)从基本实验装置或操作方面命题。涉及的知识有:物质的分离,如萃取、溶解、过滤、蒸馏、分馏等;物质的鉴定和鉴别;离子的检验;溶液的配制(包含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一定质量分数溶液、FeCl类型考虑水解因素溶液);有机物制备装置(乙酸乙酯);气体的制备(NH)、干燥(HCl、Cl)、收集(NH)、吸收、提纯;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仪器的使用(容量瓶)、洗涤;药品的保存,等等。

第Ⅱ卷的综合实验题(中等难度)涉及知识为:物质的制备(条件、分离、绘图等)、定量测定有害离子含量(计算、仪器、误差、实验原理和技术)、环境污染测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探究、比色法)、饮用水的处理(测定离子含量、离子方程式、实验探究、计算等)等。这道题的最大特点是基于实际化工生产背景(真实情景),更好地体现了实验综合题考查的原则,即体现公平性、真实性、应用性、思维性与探究性。实验考查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化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考查、化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体现应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产等实际应用的考查、对学生化学素养和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这些考查符合考纲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化学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简约性、安全性”,能力测试上“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在给定情境中通过分析、判断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能运用观察、实验、阅读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证据,能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形成探究结论”。

回顾近年高考试卷设题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冲刺阶段应备考些什么。温故而知新,了解近年高考试卷,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使备考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二、高瞻远瞩――研读考试说明

高考《考试说明》是高考的指挥棒,我们应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吃透高考化学实验考查的精神实质,明确备考的目标和方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把2010年“说明”上对实验的要求与2009年进行比较,找出改动、删减、增加部分,认真研读这些变化,尤其是典型题示例变化试卷,可以进一步参透考纲精神,可以进一步明确高考究竟考什么,可以在冲刺阶段摆正复习的主攻方向。

研读2010年的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我们发现,与2009年的《考试说明》相比,实验部分的变化为以下几点:

1.把“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设计、评价和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改为“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能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去掉“设计、评价”四字。

2.增加“能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能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3.化学实验分值由试卷的18%提高到20%。

调整和变化更加凸显了学科特色;体现了2010年说明中强调的江苏特色――“厚实践”(即加大实验和运用的考查),暗示了实验题量增大是趋势。要解读考纲,不能忽视典型题示例解析的导向功能,要对典型题示例认真解读,我们更要关注和研究作出这种调整是源于何种思想。

案例1:典型题示例示例4(题见2010年考试说明,下同),该题从物质的鉴别、溶液的配制、物质的提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四个角度考查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学生关注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要解读出为什么关注这几个角度?为什么用“引导”这个词?为什么一直对溶液配制“情有独钟”?

案例2:典型题示例5(原题为2009江苏卷的第6题,需要更正的是《考试说明》上答案应为B),本题以溶液配制、准确体积标准溶液的量取、混合物的萃取分离、乙酸乙酯的制取中的实验操作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悉程度和实验原理的应用能力,特别是“用量筒量取5.00mL1.00mol・L盐酸于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可配制0.100mol・L盐酸”选项的判断,此题显然是试图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化学实验操作的真实性。我们就要解读出为什么关注这几个角度?为什么用“特别”这个词?为什么强调真实性三个字?同样对于仍然保留的题型示例,我们也要分析其理由,如2005年实验题仍保留,应该说明它仍是一种方向。

三、厚积薄发――培养实战能力

古人读书讲究“厚积薄发”,实验备考也一样,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求“质”的突破。要想高考实验得高分,掌握一定量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迁移很重要。

1.实验挖掘教材功能

备考过程中应悟透考点,复习到位。悟透考点,即要明确《考试说明》上实验部分的知识点,能力点及要求。复习到位,就是要参透所有考点,不遗漏任何一个考点,不留死角。教材是命题的基础,科学备考应回归教材,以本为纲。备考时要熟悉和理解新教材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含选做)的原理、操作、现象、结论,并分析归纳实验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上的共性和特性,掌握实验规律。如常见化学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药品取用,物质的溶解,试纸的使用,物质加热,药品存放,安全事故处理),混合物分离提纯(沉淀、过滤、洗涤、分液),物质的制备(药品、原理、步骤、收集,检验,装置,尾气处理等)和物质检验。实验仪器的作用(烧瓶与大试管),实验装置的组装(仪器组装注意:①防倒流;②防倒吸;③防暴沸;④防堵塞;⑤防潮解;⑥防氧化;⑦防对流;⑧防过分加热),实验操作的目的,药品的要求(如实验室制氨气等)。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并进行知识延伸。把教材实验内容的知识点、热点转变为探讨性的问题,编写导读提纲且指导学生进行设问、质疑、析疑、激思,来促进实验复习,同时通过典型实验把元素化合物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重点知识生长和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系统。

案例3.下图为模拟铁生锈的实验。铁粉中均匀混有少量碳粉,撒入在内壁已分别用氯化钠溶液和稀醋酸润湿过的甲、乙两支具支试管。打开止水夹片刻后,以下有关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

A.甲装置中稀红墨水倒吸量比乙装置多

B.甲装置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

C.乙装置中发生的电化学腐蚀主要是析氢腐蚀

D.乙装置开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接着红墨水又较快倒流

这是课本内容的一个学生实验,如果不做这个实验,按照一般情况从书本知识来理解应选BC的,但实验的实际情况却是BD。命题专家曾多次说过做实验和不做实验今后的考试结果是不一样的,学校的教学不能功利到有条件也不做实验的地步,这个由教材挖掘出的试题对中学化学教学有导向作用,也体现了化学的基本思想: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2.训练注重能力提升

临近高考阶段的训练题要有质量、讲实效,知识点训练重归纳,能力点训练重提升,参照考试说明的“典型题示例”中实验题组题,在训练中逐步渗透知识与能力,实现从题型、题量到思维容量等多方位趋向2010高考试卷的要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首先,教师训练要重视“基础性”实验的案例教学。如物质的提纯(如粗盐的提纯)和检验、典型物质的制备(如乙酸乙酯的制备、绿矾的制备等)、实验结果的分析、表达和评价等。通过训练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验的准备、设计、优化等过程,也可通过实验“问题化”“题组化”对学生进行实验思维的引导,实现能力的提升。

案例4.在备考过滤这一知识点时,设置练习:某学生欲用下图装置操作,错误之处应如何纠正?过滤操作用于分离什么样的物质?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吗?沉淀如何洗涤?如何判断沉淀是否洗净?怎样加快过滤速度?如何判断沉淀已烘干?太空中能进行过滤操作吗?

这种练习的设置,使问题题组化,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训练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密度,使学生在思考中肯定自己,找到自信;在思考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让学生学到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思维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学会学习”。

其次,教师对训练题的设置一定要重视实验的“真实性”,凸显实验的可操作性。如2007年的24题中有这样的描述:“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某同学将一块部分被氧化的钠块用一张已除氧化膜、并用针刺一些小孔的铝箔包好……”这显然是困难的,而2008年第9题“B.准确称取0.4000g的NaOH固体配成1000mL浓度为0.01000mol・L的溶液”是不可能的操作,而学生多数漏选此项。类似的问题2009年15题再次考查:“(2)酸化操作是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约为4.0,其目的有:①将溶液中的少量Ca(OH)转化为CaCl;②防止Ca在蒸发时水解;③防止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像NaOH、HCl、HNO等物质配制的溶液浓度都是用“基准”物质标定而非直接配制。

3.答题把握规范技巧

目前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笔试”来完成的。高考阅卷时,我们发现在综合实验题中,有的考生因看错题目而丢分,有的因遗漏要点而丢分,有的因语言表述而失分,有的因不会审题而失分,等等。究其原因,都是答题欠规范,缺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因此,准确、规范地将表述实验过程、结果、评价等在试卷上成为考查实验能力的延伸。“准确”就是要抓住所要回答问题要点内容,问什么答什么,不能答非所问。如实验中渗透的计算要注意数据有效数字与单位。“规范”就是以教材中表现形式将所要陈述的问题表达在试卷上,评卷老师能看得清楚。特别是用图表来回答的问题更要慎重,近些年一直没有考涉及绘装置图的问题,但补充图中部分内容是有可能考查的,如导气管伸入集气瓶(或洗气瓶)中的位置,吸收易溶于水中的气体时倒扣漏斗的放置等。

对于第Ⅱ卷的综合实验题在备考阶段要掌握这类题的命题规律,常规解题方法,一般的处理手段,简答问题的语言叙述,答不出时怎么办,通过训练进行答题原则、步骤、方法总结;分析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和考试技巧;学会从多种途径寻找实验成绩的增分点、突破口,培养出用多种方法获取试题答案的能力。

案例5:2009年综合实验题15题中③若用上述方法测定的样品中CaCl・2HO的质量分数偏高(测定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可忽略),其可能原因有。

此问从高考后统计结果看得分率比较低,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解题技巧和获取信息能力缺失;准确获取试题的题干中“工业碳酸钙(含有少量Na、Al、Fe等杂质)”信息,可推知产品中有NaCl残留,故通过测定Cl来测定CaCl・2HO的质量分数偏高;准确获取框图中“蒸发结晶”四个字,故CaCl・2HO可能部分失去结晶水,所以CaCl・2HO的质量分数偏高。这种试题素材新颖,以多种方式呈现信息,考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只要在备考阶段加以注意,获取这种能力应该说还是不难的。

第5篇: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关键词:化学推断;专题归纳;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9-0039-05

化学推断题是初中化学的一种重要题型。此类题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条件隐含、关系复杂,思维容量大,考点涉及范围广,难度较高等特点。随着近年来新课程的实施,推断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新颖,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此类试题是多数学生的失分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现结合“推断”专题复习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探讨有关推断题的专题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推断题特点

1.试题中提示性的化学语言为解答推断题提供了“路标”。常常分为以下几类:物质颜色、物质特性、物质的特征组成、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物质用途、物质类别、反应类型及典型反应条件等。

2.问题的设置呈现一题多点。根据题意,问题的设置一般为考查物质的化学式、基本反应类型、物质的用途、物质所起的作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等。

二、推断题解题思路、步骤

解化学推断题大多需要依据已知的现象和物质的性质,抓住题目中的关键环节,顺推、逆推或讨论验证,层层剖析,得出结论。

1.审题:通阅全题,深挖细找,反复推敲,弄清文意或图意,理出题给信息。

2.分析:抓住关键,找准解题的突破口,运用逆推法、顺推法、讨论法、筛选法等合理的方法进行严密分析和逻辑推理,推出符合题意的结果。

3.解答:根据题目的要求,认真而全面地解答。

4.检验:将推得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若出现不符,则说明答案有误,要另行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三、推断题复习策略

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运用合理的方法是解题的保障。推断题并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题型,它和物质的鉴别、检验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物质的鉴别、检验专题复习与化学推断专题复习有机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好推断题首先进行系统的专题复习,有效整合教材知识,是中考化学备考的重要策略之一。应根据推断题的特征,探究推断题的复习策略。

(一)对于重点学习研究的物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知识点比较多,而中考试题又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涵盖,试题一般给出“常见物质”的范围,即在初中化学里重点学习的物质。这些“常见物质”可分为以下六大类:单质有O2、H2、C、Cu、Fe;氧化物有H2O、CO2、CO、Fe2O3、Fe3O4、CaO、CuO;酸是HCl和H2SO4;重点学习的碱是NaOH和Ca(OH)2;盐是NaCl、Na2CO3、CaCO3、NaHCO3、CuSO4;有机物是CH4、C2H5OH。以上“常见物质”几乎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所有重点物质,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到“突破口”

解答推断题时往往需要从题目中挖掘一些明显或隐含的条件,如物质的颜色特征、现象特征、用途等,即解题的突破口,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是解题的关键。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有以下几种。

1.以常见固体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特征颜色的物质:①常见的白色固体有CaO、CaCO3、P2O5、Mg(OH)2、CuSO4、BaSO4、AgCl等;②常见的黑色物质有CuO、C、Fe、MnO2、Fe3O4;③常见的红色金属单质是Cu;④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是铁锈(Fe2O3);⑤常见的黄色固体是S;⑥暗紫色晶体是KMnO4;⑦常见的蓝色固体有CuSO4・5H2O、Cu(OH)2;⑧常见的绿色粉末是Cu2(OH)2CO3(铜绿)。

2.以溶液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有色溶液:①蓝色溶液是含有Cu2+的溶液,如CuSO4、Cu(NO3)2等溶液;②浅绿色溶液是含Fe2+的溶液,如FeCl2、FeSO4、Fe(NO3)2等溶液;③黄色溶液是含Fe3+的溶液,如FeCl3、Fe2(SO4)3、Fe(NO3)3等溶液;④紫红色溶液是KMnO4溶液,其余溶液一般为无色。

3.以沉淀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常见具有特征颜色的沉淀:①不溶于水但溶于酸,且能产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蓝色沉淀是Cu(OH)2;③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红褐色沉淀是Fe(OH)3;④不溶于水却能溶于酸,但没有气体产生的白色固体有Mg(OH)2、Al(OH)3等;⑤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有BaSO4、AgCl。

4.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物质的用途是化学学习的重点,掌握典型物质的用途有利于突破推断题的解答。如:O2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CO2用于人工降雨、灭火、制作碳酸型饮料、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CO在工业上常用于冶炼金属;H2O常用作溶剂;稀HCl、稀H2SO4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胃酸(HCl)在人体中能帮助消化;熟石灰[Ca(OH)2]在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配制波尔多液;CaCO3常用作补钙剂;石灰石或大理石常用作建筑材料;浓H2SO4、固体NaOH、CaO(可作食品干燥剂)常用作干燥剂;酒精(C2H5OH)常用作内燃机、火锅的燃料;CO和CH4常用作气体燃料;NaCl、CH3COOH是家庭厨房常用的调味品;NaCO3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NaHCO3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焙制糕点;氨水用于消除蚊虫叮咬的红肿。

5.以物质的特征组成为突破口

物质的特征组成突出表现为元素组成的特征。如:①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H2O2和H2O;②具有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CO2和CO;③常温下是固态且相同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Fe2O3和Fe3O4;④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CH4。

6.以化学反应类型特征为突破口

一些图示性的推断题,既没有给出物质的颜色,又没有给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只能依据图示中给出的物质之间反应的情况和转化关系进行推断。复习时既要对常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归纳,又要对典型的离子间(产生沉淀、气体和水)的特征反应和非基本反应类型的典型反应进行归类总结,积累解题的突破口。

7.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常见的特殊化学反应现象: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氨气;S在O2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蓝色,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的是Mg,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的是白磷、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的是Fe;能使灼热的氧化铜变红的气体有H2和CO,“二黑生气变红”的是CuO与C的反应,固体由红变黑的反应有Fe2O3还原为Fe、Cu氧化为CuO;反应放出热量最常见的是CaO与H2O的反应;吸水后由白变蓝的盐是CuSO4;溶液(或固体)加酸放出CO2气体的反应是碳酸盐与酸反应;固体加酸放出H2气体的是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生成红褐色沉淀的反应是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铁盐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反应是可溶性碱与可溶性铜盐反应;能溶于盐酸或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Mg(OH)2、Al(OH)3;加碱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的反应是铵盐与碱反应;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硫酸及可溶性硫酸盐与BaCl2或Ba(NO3)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BaSO4;盐酸及可溶性盐酸盐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AgCl。

8.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推断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如:①条件是“通电”的反应是电解H2O;②条件是“高温”的分解反应是高温煅烧CaCO3,CO还原Fe2O3和Fe3O4,C还原CO2、CuO、Fe2O3、Fe3O4等;③条件是“催化剂”的反应有H2O2分解、KClO3分解;④条件是“加热”的反应常见的有CO(或H2)还原CuO;⑤条件为“点燃”的反应一定有O2参加。

9.以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的名称为突破口

常出现在推断题中的物质的俗名或主要成分的名称:大理石和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生石灰(氧化钙:CaO);烧碱、火碱、苛性钠(氢氧化钠:NaOH);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钙:Ca(OH)2);铁锈和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CH4);煤气(主要成分:CO);纯碱、面碱、苏打(碳酸钠:Na2CO3);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食盐(氯化钠:NaCl);双氧水(主要成分:H2O2)等。

10.以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推断题中常见的物质之最: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组成最简单、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是CH4;最常用的溶剂是H2O;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年产量最多、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C;天然存在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天然存在最软的矿物质之一是石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N、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N2;最简单的原子是H。

11.以特定的实验结果为突破口

常见的特定实验结果:①能溶于酸且无气体产生的白色固体一般为Mg(OH)2、Al(OH)3等不溶性碱;②能溶于酸且产生气体的白色固体一般为CaCO3、BaCO3等碳酸盐;③向固体混合物中加水后,得到无色溶液(或产生白色沉淀,同时得到无色溶液)则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Cu2+、Fe3+、Fe2+的物质;④向固体混合物中加水后出现不溶物,则原混合物中原来就可能含有CaCO3、BaCO3等不溶物,或者是原混合物中某些物质间能相互反应生成CaCO3、BaCO3、Mg(OH)2、Al(OH)3、AgCl、BaSO4等沉淀;⑤加足量酸,沉淀部分溶解,则沉淀一定是混合物,其中既有AgCl、BaSO4等不溶于酸的沉淀,又含有CaCO3、BaCO3、Mg(OH)2、Al(OH)3等溶于酸的沉淀。

12.以具有特性气体为突破口

常见特性气体:①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NH3、SO2、NO2;②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O2;③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H2、CO、CH4;④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⑤有还原性的气体有CO、H2;⑥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CO。

(三)掌握常见物质间的特征转化

熟悉常见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不仅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还会对化学推断,特别是框图型推断题的推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框图型推断中经常用到以下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四)熟悉七个“核心”变化

以O2、H2、Fe、H2O、CO2、CO和Na2CO3等七种物质为核心的变化,在中考推断题中是不可缺少的“命题元素”,相关转化关系如下。

氧气的变化 氢气的变化

碳酸钠的变化 铁的变化

水的变化 一氧化碳的变化 二氧化碳的变化

(五)构建物质间转化关系网

关注对“框图素材”的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框图素材”应分散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在学完一个单元或某一阶段后,用框图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构建以“点”到“线”到“面”的知识间转化关系网, 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度”。例如,在学习“氧气”和“碳和碳的氧化物”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以“CO2”和“O2”为中心的由“点”到“线”到“面”的元素化合物间转化关系网络。

以上只是部分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建立知识网络,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题型归类解析

根据推断题的形式特点,一般分为框图型推断题、密码型推断题、实验流程框图型推断题、文字叙述型推断题、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表格型推断题等六种常见形式。

(一)框图型推断题

例1.下图表示的是物质A~G相互间的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的转化关系,“―”表示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A、F都是单质;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请回答:

(1)C的化学式 ,G可能是_______。

(2)写出E的一种用途 。

(3)写出标号①、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类型属于____________。

(4)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以上7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属于盐类的是___________。

【试题解析】根据F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在工业上,C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E是一种蓝色溶液,可得F是铁、B是二氧化碳、C是碳酸钠、E是硫酸铜,由图示可知A可能是碳或氧气,G能够与碳酸钠和铁反应,则G是酸可以是盐酸或硫酸,D既能与碳酸钠反应又能与硫酸铜反应,故D可以是氢氧化钙。

【方法点拨】本题属于框图式推断题,这类题型一般不限定物质范围,给出各物质转化关系,要求考生推断出各未知物。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以物质的转化关系为依据,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在审题时首先找到“题眼”,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然后在此基础上理顺相应的转化关系。解题的突破口有:物质的颜色、用途、类别、状态,反应的条件、特征、现象等。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及转化规律则是此类问题解决的基础。推导出结论后要代入框图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题意,答题时要看清是要填名称还是化学式等要求。

【参考答案】(1)Na2CO3;盐酸(硫酸,写化学式也对);

(2)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3)①Na2CO3+Ca(OH)2=2NaOH+CaCO3;②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4)CO2; Na2CO3、CuSO4

(二)密码型推断题

例2.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稀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有效进攻。传接球“队员”间物质必须能相互反应,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

(1)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 ;

(2)B位置“队员”所代表的物质的一种用途是

(3)写出连线④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连线①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反应;

(4)为实现“快速进攻”,氯化铜除传球给A位置“队员”外,还能直接传球给 “队员”(填物质名称)。

【试题解析】可以选择特殊位置,例如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说明D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钙能和稀硫酸、氯化铜反应,稀硫酸能和铁反应,铁能和氯化铜反应。由分析可知,D是二氧化碳,C是氢氧化钙,B是稀硫酸,A是铁。

【方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两两反应,统计每种物质参加反应的个数,然后进行分析、判断、对号入座,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参考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2)除铁锈;(3)Ca(OH)2+CO2=CaCO3+H2O;置换;(4)氢氧化钙

(三)实验流程框图型推断题

例3.某校化学实验室废液桶中收集了溶有大量FeSO4、CuSO4的废液,此外还有一些不溶性杂质。若废液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不仅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造成浪费。该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处理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废液在加入金属X前需进行过滤,目的是将其中的 除去。进行过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2)金属X是 ,其加入废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溶液Y是 ,利用其除去铜中杂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试题解析】(1)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组装过滤器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漏斗、滤纸、烧杯和玻璃棒,其中玻璃仪器为:漏斗、烧杯、玻璃棒。(2)从图框中可以知道,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金属X得到了不纯的铜,根据题干要求及废水中的成分并结合最后得到物质为硫酸亚铁晶体,可以判断金属X为铁;铜排在氢后面,不与酸反应,而铁排在氢前面,与酸反应,因此为除去混在铜粉里的铁粉并且得到FeSO4溶液,把金属混合物放入足量的稀硫酸并过滤即可,故溶液Y为稀硫酸。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参考答案】(1)不溶性杂质;漏斗、烧杯、玻璃棒;(2)铁(或Fe);CuSO4+FeTFeSO4+Cu;

(3)稀硫酸(或稀H2SO4);H2SO4+FeTFeSO4+H2。

(四)文字叙述型推断题

例4.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 ;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

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解析】从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有沉淀产生可知,一定有碳酸钠(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只有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而盐酸不能与碳酸钠共存;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过量的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可生成),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后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说明还有氯化钠,因为过量硝酸将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完,硝酸银与氯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故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有HNO3、NaNO3和Ca(NO3)2;要证明有氢氧化钠,在操作、试剂均给定的情况下,只有选择氯化钡溶液。因为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没有明显现象,而氯化钡可以反应完碳酸钠,消除碱性的干扰,滤液仍为红色可证明有氢氧化钠。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推断题的关键是“咬文嚼字”,分析题中的每一步所描述的现象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从现象分析实质,作出判断,同时要熟悉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和物质的性质,抓住物质的特征寻求突破口,然后顺着题意层层深入,逐步推出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对于现象不能确定的只能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参考答案】(1)Na2CO3;HCl;(2)HNO3、NaNO3、Ca(NO3)2;(3)BaCl2;有白色沉淀产生,滤液仍然呈红色

(五)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

例5.有A、B、C、D四种物质,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

①A+AgNO3 B+ Ba(NO3)2

②A+H2SO4 C+ HCl

③A+Na2CO3D+NaCl

根据上述反应推断:A是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D是______。

【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方程式叙述型推断题,题目给出了三个反应式,可以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判断A、B、C、D的组成,根据①可以判断A中一定有钡离子,B是含银离子的沉淀,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可以判断B是氯化银,那么A是氯化钡;根据②可以判断C是硫酸钡;根据③可以判断D是碳酸钡。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推断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题目给出的信息如气体、沉淀等实验现象,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和离子结合特点,依据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分析判断,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BaCl2;AgCl;BaSO4;BaCO3

(六)表格型推断题

例6.有A、B、C、D、E五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NaOH、HCI、MgSO4、K2CO3、BaCl2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表1

(1)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A-E的物质名称是:

A ; B ; C ;D ;E 。

(2)请从A~E这5种物质中选取适当物质,通过一种合理的途径制取氧化镁。按顺序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试题解析】将这五种物质两两混合,列表在相应位置标出有关的实验现象,如表2。

表2

两表对照:题中表1的现象A有2个“”,B有2个“”、1个“”,C有1个“”,D有1个“”,E有3个“”;表2对应的现象是BaCl2有2个“”,K2CO3有2“”、1个“”,HCI有1个“”,NaOH有1个“”,MgSO4有3个“”。故A为氯化钡,B为碳酸钾,C为盐酸,D为氢氧化钠,E为硫酸镁。

【方法点拨】该类试题一般给出物质范围并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了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断出各未知物,这类题型可采用列表对照法解答。

【参考答案】(1)氯化钡;碳酸钾;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镁

(2)2NaOH+MgSO4=Na2SO4+Mg(OH)2;

Mg(OH)2 MgO+H2O

(或MgSO4+K2CO3=K2SO4+MgCO3;

第6篇: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关键词】生活化学 课堂教学 渗透

新课程明确指出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化学教学应以生活为本,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拥有的生活知识为契机,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引发学生自觉运用知识于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在化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将生活化学引入课堂,对其效果感触颇深。

一、挖掘生活素材,注重生动形象教学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特别符合初学化学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这些素材可以来自:

1.化学史实、故事、新闻报道

化学史实记载了化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它不仅揭示了知识本身,还渗透着科学的思想、科学的方法以及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因而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例如当讲到《生活中常见的盐》时,引入了中国化工实业家侯德榜博士的事迹和《三国演义》中哑泉和药泉的故事;学习了《什么是有机物》后,教师可引入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讲述他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的事件。

而新闻报道直接来自现实生活,更赋有时代气息和挑战性,一些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发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如2012年3月7日泰安岱岳区内,母子两人有晚上点木炭取暖,造成母子两人一氧化碳中毒。从而引出完全燃烧的意义和措施。这些真实的事件可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化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2.实物、图片、影视、录像等资料

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实物、图片,可以将化学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化学与材料”的教学中,利用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钛合金材料可用于制造航天航空器等内容的图片,可以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缩短了高科技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在“水的组成”中,放映四川汶川大地震有关资料,说明了水对于我们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重要。另外,一些影视作品、科教片也可以提供更生动形象的素材,并且具有探索、发现意义,如中央电视台第10套中的《探索发现》、《走进科学》等节目。

3.自然现象、生活、生产实际、现代科学技术新发展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活小常识,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例如在讲到空气污染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譬如酸雨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等。在讲授“白色污染”时,可根据生活中事例引入,如从2008年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强制执行“限塑令”等。

在教学中插人学生熟悉的、渴望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做不但没有增加学习难度,反而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让学生用书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用科学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生活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将实验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更能发挥实验的作用,体现实验的魅力。通过实验内容的生活化和实验用品的生活化来把实验和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如演示蔗糖遇浓硫酸的黑面包的实验;点燃浸有酒精和水的棉手帕却烧不着的实验等,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增设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家庭小实验。如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就可做白纸显字的实验;在讲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用途时,可利用生石灰加热罐头、自制暖水袋、防潮剂等,来烘托课堂气氛。

在实验中还应尽量使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质进行实验。如在做空气成分含量时,在做好课本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用玻璃杯、饭碗和蜡烛这些生活化的用品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蛋白质的教学中,使用牛奶、蛋清等家庭厨房食用的食品等。这些生活化的实验用品,使得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也使得课堂更贴近生活,增加了课堂的生活化和生动化。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发挥其想象力,激发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练习,开拓学生思路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选择和设计生活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体悟到化学的真实。在学习“化学与材料”后,做课堂练习,如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航天飞船是用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的固体燃料,铝粉属于材料。再如学习了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可设计练习:从“南海Ⅰ号”沉船打捞出的文物中发现,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则锈迹斑斑。这说明金、铜、铁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这样,把对知识的训练巧妙地设计为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备感亲切、有趣,会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四、利用课本知识,重视实际应用结合

在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应尽量例举既容易理解,又新颖贴切的实例。如在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后,提出“如何揭穿一些不法分子以铜锌合金假冒黄金诈骗行为”。通过教材第九章“化学与材料”的学习,学生走进服装商场就知道怎样鉴别“真丝”与“人造丝”,不同衣料的优缺点、洗涤和熨烫注意问题;再如第七章酸、碱、盐的应用中有一段文字:有人把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多次发生中毒事件。这样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的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和开阔眼界。

总之,生活化学源于生活,发生在身边,又可从所学知识中得到诠释,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生活化学引入化学教学必将给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魅力无穷,精彩叠出。是教学改革中开辟出来的一片广阔天地,更是全面推及素质教育生动而具体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孙夕礼.创建智慧型的化学课堂[J]化学教学2007.4.1~4.

[2] 苏香妹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2.71~72.

第7篇:化学有机物质鉴别范文

能发酵各种秸秆及含高纤维的其它植物原料能够显著提高粗蛋白含量,改善饮料性能,对影响em

发酵玉米秸的温度、时间、水分三因素作了交叉分组实验,通过ndf,adf含量分析,探索了各因

素有交互作用对秸秆发酵效果的影响,对秸秆饲料的开发应用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em;秸秆;粗蛋白;生物转化

abstract:with a pupose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protain content

of straws this experiment is focused on straw fermentations of em corn straw 。we

determined the routine componentials of these straws。 the result indicated em is

capable of creasing the content of crude protein and increased the crude fiber

notabily。the experiment and methods will be valuable for developing and utilizating

straws。

key words:em straw crude protein biotransformation

第一章 综述部分

一、前言

现代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食物问题、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可以说,这三大问题的解决都与微

生物有关,就饲料来说,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保证家畜必需的蛋白饲料越来越缺乏,需要解

决我国饲料蛋白质严重不足的现状,积极利用再生资源,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加工的废料生产饲料

蛋白,是一条重要途径。

据有关方面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纤维素资源1000亿吨,我国约有50亿吨,其中农作物秸秆(表

秸、稻草、玉米秸等)就达5亿吨左右。这些农作物秸秆能用于青贮饲料的是少数,大多数用作燃

料和肥料,即使作为饲料的一小部分也多采用传统的直接饲喂方法,消化利用率很低。若将秸秆

进行微生物处理,或理化处理,或综合处理,则可大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率。其中,微生物处理

技术,特别引人注目,全世界都在努力探索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em有效微生物技术已被广泛推广于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及生态环保等领域,以及各种工业废料

再利用中。然而专门搞作物秸秆发酵转化利用的研究报告较少。本实验先后对稻草、玉米秆、花

生秆等进行了em发酵实验,意在探索em发酵各种秸秆的性及适宜的em发酵条件。

二、 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应用现状

1。资源量 1950~1972年期间,全世界的农业生产以每年2。85%的速度增长,而其后的十年(1972

~1981年)中,世界农业增长的速度却降为每年的2.5%。而全世界人口仍正迅速增长,2000年达

61亿,人口的增长要求有更多农作物供给,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人类为了增加食物生产,

更多地使用机器、化肥、农药等,最终增加了单位耕地面积上矿物能的投入。虽然粮食产量明显

提高,但能量转化食物的效率却显著降低。而在人类千方百计增加粮食生产的同时,却又有许多

可以转化成人类食物的东西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而被丢弃了。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由光合作用生

产的生物质约1500亿吨,其中11%(约160亿吨)是由耕地或草原产生的,可作为人类食物或动物

的饲料部分约占其中的1/4(约为40亿吨),也就是说75%为废弃物。在40亿吨的产品中,经过加

工最后供人类直接食用的大约仅为3.6亿吨。而每年生产的废弃物(包括收获和加工过程中的)约

为135亿吨,有待开发利用,将其转化成食品或饲料。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报道,世界上种植的各种谷物每年可提供秸秆17亿吨,其中大部分

未加工利用。我国的各类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总产量达7亿多吨,其中稻草2.3亿吨,玉米

2.2亿吨,豆类和秋杂粮作物秸秆1。0亿吨,花生和薯类藤蔓、甜菜叶等1.0亿吨,一般情况下,

作物秸秆中碳占绝大部分,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秸秆的含碳量约占40%以上,其次为

钾、硅、氮、钙、镁、磷、硫等元素。秸秆:有机成分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其次为木质素

、蛋白质、氨基酸,树脂、单宁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农业的发展,副产品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如农作物秸秆、藤蔓、皮壳、

饼粕、酒糟、甜菜渣、蔗渣、废糖蜜、食品工业下脚料、禽畜制品下脚料、蔗叶及各种树叶、锯

末、木屑等数量极大。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约为5亿吨,稻壳3030万吨,薯蔓854万吨,

甜菜渣万吨,废糖蜜402万吨,酒糟1583万吨,禽粪7300万吨。(李仲昌等,1989),其中除豆饼

用作高蛋白饲料部分农产品加工废物和作物秸秆作为造纸的原料外,大部分副产品没有得到利用

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是个人口多,资源相对较少的国家,因此,把数量巨大的农业废弃物

(特别是农作物秸秆)加以充分开发利用,变废为宝,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收到

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我国农业秸秆利用现状

秸秆利用的方式很多,当前我国主要是还田利用,饲料化处理和作为工业生产原料三种:

(1)秸杆还田利用:

秸秆还田是主要利用方法之一,93年我国秸秆还田的面积达到491万km,秸秆还田的方法分为整株

还田技术,有根茬粉碎还田技术和传统沤肥还技术。实行秸秆还田对改造中低产农田,缓解我国

氮,磷,钾的比例失调,弥补磷、钾化肥不足有十分得要意义。但秸秆还田不当也会带来不良的

后果。我国年产约5亿 秸秆,是一项宝贵的有机化肥资源,目前焚烧秸秆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不

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空气,有时还会引起火灾,随处堆放秸秆不但占用场地,而且会堵塞道

路,妨碍交通,污染水源。

(2)作为生产原料利用

秸秆较多地应用于造纸和编织行业,食用菌生产等,近年又兴起了秸秆制炭技术, 纸质地膜,纤

维密度板等。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素废料为原料,采取生物技术的手段发酵生产乙酸,糠醛,

苯酚,燃料油气,单细胞蛋白,工业酶制剂,纤维素酶制剂等,在日、美等发达国家已有深入研

究和一定生产规模。

(3)秸秆饲料化利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人民要求有更多的动物食品,而畜牧业的发展又受饲料的制

约。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400kg,难于拿出更多的粮食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扩大

饲料来源,开发新的饲料资源,提高饲料质量和饲料效率。一些植物残体(纤维性废弃物)往往

因营养价值低,不能直接用作饲料,但如果将它们进行适当处理,即可大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

消化性。具体处理方法一般有微生物处理和饲料化加工两类。

[1]微生物处理

一般来讲,农作物残体中都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本质素、醇类、醛、酮和有机酸等,

这些成分大都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这些微生物含有较多的蛋白,其中动物所必须的氨基酸含量

也较高并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可作为人的高蛋白食物,加到动物饲料中可大大提高饲料效果。

[2]饲料化加工

主要利用薯类,藤萝,玉米秸秆,甜菜叶等加工制成氨化青贮饲料,稻草作为草食性动物的食料

等。目前,全国的加工处理量约1000万t。其方法有秸秆的氨化、青贮和微生物发酵贮存,热喷、

抒、搓、压饼等。秸秆作为饲料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纤维素含量高,粗蛋白和矿物质含量低,并缺

乏动物生存所必需的维生素a、d 、e等以及钴、铜、s 、na、se、i等矿物元素,能量值很低。

3、当前我国农业秸秆利用中存在问题

(1)土壤有机质降低与秸秆废弃的矛盾

由于过多地施用化肥尤其是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并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增多,作物

品质下降等,而我国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却被焚烧,未能还归士壤或进行开发利用。

(2)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阻力较大

秸秆降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问题很多。首先,农作物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木质

素三大部分组成,均难被微生物所分解,所以秸秆在士壤中被m分解转化周期较长。其次,还田数

量,土壤水分,粉碎程度等影响秸秆还田的数量的效果,第三,还田后,使害虫呈增多趋势。第

四,由于秸秆含氮量低c/n比值般在(60---100)/1,而分解秸秆时自力需要吸收一定的n 素,直

接还田时需添加一定的n、p、k肥料,加速m分解和避免发生m与农作物争氮影响苗期生长。

(3)露天燃烧秸秆严重污染

农村露天燃烧秸秆污染大气,乱堆乱弃秸秆污染水体,影响村容镇貌,由于燃烧秸秆导致火灾事

故频频发生,且导致大气污染,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

(4)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

稻草、麦秸等这类纤维素副产品少量用于编织,造纸、沤肥或秸秆还田,相当大的部分没有被利

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被利用的秸秆不足2%,我国目前的秸秆利用率为33%,其中大部分未加

处理,经过技术处理利用的仅占2.6%。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

三、em技术简介

em是有效微生物群的(effective micro orgonims)的缩写,它是由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

50年代开发的m技术是经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菌,放线菌及发酵型丝状真菌为主 的5科10属80

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在农牧业上有巨大作用,em生物技术可使畜禽处于微生物控制之下,

减少畜禽发病,促进增重,提高肉品品质,消除粪尿恶臭,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是一种改善畜禽“内环境”,效果好,成本低,玩副作用,耐高温不污染环境的高新技术产品。

em 的代表菌种:

1。光合微生物——好气性和嫌气性

如光合的细菌类和蓝澡类,微生物利用太阳热能或紫外线将土壤中的硫氢和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分

离出来,变有害为无害,并和co2、氮等合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生物活性物质(激素)等。

2、放线菌---好气性

产生的化学分泌物具有抗生物质,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增强机体免疫机能,放线菌常和光

合细菌并存,以获取氨基酸来繁殖自身。

3、醋酸杆菌——好气性

它从光合作用微生物中摄取糖类固定氮,被固定的氮供植物生长,另一部分还给光合细菌,形成

好气性和嫌气性细菌的共存结构。

4、乳酸菌——嫌气性

摄取光合细菌生产的物质,分解在常温下不易分解的木质素和纤维素,使未腐熟的有机酸发酵,

转化成动植物有效的养分。

5、酵母菌——好气性

能促进有机物的转化,产生促进细胞分裂的生物活性物质,同时酵母菌还对促进其它有效微生物

增重的基质(食物)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它所产生的单细胞蛋白是动物的有效养分,对动物有

保健作用。

em是把已筛选出的好气性m,通过采用适当的比例和独特的发酵工艺加以混合,培养而得到的含有

多种微生物的一个大群落,其中的各种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分泌或产生一些有用物质,成

为各自或相互生长的基质和原料,通过相互间的这种共生增殖系统,形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具备

多种功能的微生态系统。

四、em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

1、em含有多有益微生物,其中乳酸属的多种杆菌,在体内厌氧状态发酵乳糖,产生乳酸而形成的

酸性环境可有效地抑制肠道腐败m的繁殖,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减少肠道疾病的发生。em

中的光合细菌群在本身生长过程中,产生大量vc和ve等从而提高畜禽的抵抗力,酵母菌细胞含有

的高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有效地催化体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1),转换成无害的

h2o2和o2,解除o2-1对机体的毒害作用,而放线菌的大多数菌种,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不同类型

的抗生素,从而确保畜禽健康。

2、提高畜禽生产性能,降低饲养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em中的许多菌体本身就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如光合细菌,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并富含各种维

生素,特别是vb12,叶酸和生物素,这些微生物加到饲料中,作为营养物质被畜禽摄取利用,从

而促进生长。同时,e央发酵过程中,还能产生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各种消化酶,内分

泌激素及促进生长的刺激因子,从而调整和提高畜禽各器管的生理功能,促进畜禽生长,增加产

蛋和产奶量。乳酸菌可摄取光合细菌产生的物质,分解饲料中的粗纤维,使其转化为畜禽有效的

养分。

3、改善禽产品品质,生产绿色食品

em是一种复合微生物菌剂,不含任何化学有害物质,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用它作原料或配

制成的饲料所生产的产品是安全可靠,无公害,绿色食品。采用em技术饲养畜禽的生存环境,还可

显著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大大减少抗生素,激素和化学药物的使用

,并使畜禽产品品质大为改善。

4, 消除粪便恶臭,改善环境卫生。

畜禽粪便中有相当数量的含氮物质,极易腐败分解,产生恶臭,不仅污染空气,而且臭气及所含

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还严重影响禽的健康和生长,em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

分解菌,固氮菌及乳酸菌。这些微生物与畜禽肠道内的有益菌相互协同,能有效增强肠道的活动

功能,从而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同时,em可以竞争性排斥或抑制在原有肠道内的腐败菌群,阻

止外来有害菌的侵袭,从而减少蛋白质的氨及胺的转化,使肠内及血液中氨的含量下降,减少随粪

便排出的氨量,臭味得到有效控制。

5,扩大饲料来源节约粮食。

发酵桔杆等粗饲料,提高营养价值。em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微生物酶,促使纤维素一木聚

糖链和木质素聚合物酯键被酶解,增加秸秆的柔软性和膨胀度,提高了粗饲料消化率。em中纤维

分解菌和半纤维分解菌,可将部分木质素类物质转化为糖类,同时,em发酵时还产生大量营养丰富

的微生物菌体及其有益的代谢产物,如aa、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等,提高了粗饲料的营养价值,

并且有酒曲香味和苹果香味。

发酵畜禽粪便,开发蛋白饲料资源。鸡粪经em发酵后,不仅杀死病原微生物,去除臭味,改善适

口性,还可合成大量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并产生大量生物活性物质,使其营养价

值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由于em中的各种有益微生物的综合协同作用,对促进畜牧生产及环境净化方面有显著作

用,尤其对解决我国生态养殖业生产中存在的饲料资源不足,抗生素使用过多和畜禽粪便污染等

问题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途径,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em发酵秸秆的机理

在秸秆发酵过程中,由于有效m在适宜的温度和厌氧条件下,生长繁殖旺盛,分泌酶也多,秸秆中纤

维素---本聚糖链以及本质素聚合物酯键被酶解,增加了秸秆的柔软性和膨胀度,使反刍动物瘤胃

m能直接与纤维素接触,从而提高了粗纤维的消化率。同时在发酵过程中,部分木质纤维素类物质

转化为糖,糖又被有机酸发酵菌转化为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使ph值降至4。0-----5。0左右,抑

制了丁酸菌腐败等有害菌的繁殖,使秸秆能够长期保存。秸秆等粗饲料经过有益m发酵后,饲料中

的纤维素,淀粉,pr等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在一定程度上降解为动物容易消化吸收的单糖,双糖

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了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起到了饲料机械起不到的深度生物加工

作用,粗饲料发酵过程中还产生并积累大量营养丰富的m菌体及有用的代谢 中间产物,如氨基酸

,有机酸以及醇、醛、酯、维生素、激素、微量元素等,使饲料变软变香,营养增加。这其中,

有机酸(如乳酸,醋酸,乙醇,对饲料还有防腐作用,有的能增加动物的抗病能力,刺激其生长

发育,如维生素,抗生素,激素,微量元素及未知促生长因子。

家畜利用有效的em发酵的秸秆后,由于各种纤维素分解菌群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性提高,增加了

细菌和瘤胃中纤毛等的协调作用,采食量和消化率明显提高,两者共存时,纤维素的消化率可提

高到65。2%,瘤胃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增加,淀粉,纤维素被糖化,以及氮素等构成菌体pr、生长

酶,对于促进动物生长,抑制病原菌等都有重要意义。总之,秸秆经有效m发酵后营养价值明显增

加,有效性提高,能促进家畜日增重和产奶量的提高。

六、em发酵饲料的优点

用em发酵的干玉米秸,经营养分析约等于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据资料介绍,667米2 所产的玉米

秸秆青贮的营养价值相当于125kg玉米。而667米2 干玉米秸秆相当于46kg玉米,但用em发酵后其

营养价值却相当于玉米青贮,可见em发酵秸秆的效益很高。薛充连(97年)报道,em发酵干玉米

秸与青贮玉米的成分对比:

饲料成分及营养价值分析对比

饲名样品说明干物质粗蛋白粗纤维无氮浸出物

青贮玉米浙江乳熟期251.51.711.9

em发酵干玉米秸赤峰外贸牛场25.381.658.8412.09

用em发酵秸秆与微贮,氨化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与秸秆微贮相比,发酵时间短,周转快,供应及时。

(2)与秸秆氨化相比,饲料调制成本大为降低,1千克em菌液30元。可以处理秸秆1000kg;而用

氨化,需尿素30----50kg需上百元。

(3)由于em发酵秸秆饲料中含有大量的多种有益菌,对保持家畜肠道菌群平衡,防病促生长具有

重要作用,这是目前其它任何m发酵菌剂所无法相比的。

(4)家畜饲用em发酵饲料排粪臭味减少,畜舍卫生改善,这时净化环境,保障家畜健康有重要

意义。

em用于秸秆等粗饲料发酵在我国才刚刚开始,有待继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提高。

第二章 实 验 部 分

一,引言

em液发酵秸秆饲料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技术,em是一种把厌氧菌和好氧菌共存的活菌制剂。依靠

改善动植物体内各环境微生物而发挥作用。组成em有效微生物菌液的有效微生物群是由光合菌,

乳酸菌,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酵母菌,放线菌,固氮菌等5个科,10个属的80多种有

效微生物组合而成,通过这些对分解秸秆有效,对动物生长和防病有益的微生物群的作用,在一

定温度和厌氧条件下实现秸杆的生物转化和饲料转化。

目前,在全国不少地区,大量农作物秸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的堆积在田埂和路旁,多数在田

间付之一炬。这种处理方法不但浪费资源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如果能把

秸杆通过科学的加工与调制,即可用来饲养牛羊等草食家畜,发展秸杆畜牧业,这是一个一举多

得的“绿色事业”,本试验取南阳市周围农村的玉米秆,花生秧,稻草。研究em发酵各种秸秆的

作用效果和最佳作用条件,使em发酵秸秆饲料能够推广应用。

二,材料和方法

材料:em原液,南阳市周边农村的玉米秆、稻草、花生秧。

方法:本试验测试项目为:

[1]水分 [2]粗脂肪 [3]粗纤维 [4]粗蛋白 [5]灰分 [6]中性洗涤纤维 [7]酸性洗涤纤维

(1)水分的测定

[1]仪器:粉碎机,烘箱,天平,称量瓶,干燥器

[2]步骤:称2g试样置100℃---105℃干燥恒重后称量瓶中,在100℃----105℃度烘箱中干燥3---4

个小时,取出置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再于相同温度下干燥1小时左右,同上操作至恒重。

[3]计算 水分(%)=100%(w1—w2)/(w1—w0)

w0—瓶重(g), w1—干燥前试样与称量瓶重(g) ,w2—干燥后试样与称量瓶重(g)

(2)粗脂肪的测定:

[1] 原理:乙醚提取试样,称重提取物的重量,除脂肪外还有有机酸、磷脂、脂溶性维生素、叶

绿素等。固而称粗脂肪。

[2] 仪器:a、粗碎机 b、分样筛0.45mm c、水溶锅 e、恒温烘箱50~500℃ f、索氏脂肪取器(带

球形冷凝管)100或150ml . g、滤纸(中速脱脂).

[3]试剂:无水乙醚(分析纯)

[4]测定步骤:

a、 索氏抽取器应于燥无水。抽提瓶(内有沸石数粒)在105℃烘箱中烘60 min至干。干燥器中冷

却30 min,称重。再烘干30min,同样冷却、称重,再次重量之差小于0.0008g为恒重。

b 称取试样125g(准确为0.0002g) 于滤纸筒中,或用滤纸包好.放入105℃烘箱中烘干60min。干燥

器中冷却30min,称重再烘干30min,同样冷却称重,再次重量之差小于0.0008g为恒重.

c、 称取试样1~5g(准确度0.0002g),于滤纸筒中,或用滤纸包好,放入105℃烘箱中,烘干2h(或取

测水分后的开试样,折算成风干样重).滤纸筒应高于提取器虹吸管的高度。滤纸包长度应全部浸

泡于乙醚中为准,将滤纸筒或包放入抽提管)在抽提瓶中加无水乙醚60~100ml.在60~75℃水浴上

加热,使乙醚回流,控制乙醚回流次数为每小时约10次,共同回流约50次或检查抽提管流水的乙

醚挥发后不留下油迹为抽提终点。

d 、取出试样,仍用原撮器回收乙醚直到抽提瓶几乎全部收完,取下抽提瓶,在水浴上蒸去残余

乙醚.擦净瓶外壁,将抽提瓶放入105℃烘箱中烘干2h,干燥器中冷却30min称重,再烘干30min,同

样冷却称重。两次的重量差小于0.001g为恒重。

[5]计算: 粗脂肪(%)=100%(m2—m1)/m

m—用干试样重量 m1—已恒重的抽提瓶重量(g)

m2—已恒重的盛有脂肪的抽提瓶重量(g )

(3)粗纤维的测定:

[1]原理: 试样经酸、碱处理后,使淀粉、半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变成可溶性物质而被除去,

残剩的纤维素和其他植物质的膜壁等。统称为粗纤维素,称重定量。对含油脂较高的试样可用硝

酸—醋酸处理试样。

[2] 试剂:a、1.25% h2so4 溶液。b、1.25% naoh 溶液 c、乙醚 d、乙醇

[3]测定步骤

准确称取2-3g试样,置入500ml三角瓶中,加入100ml 乙醚,盖严,静置过夜,以除去脂肪。

用倾泻法除去乙醚层,再用乙醚洗涤残渣,残存少量乙醚于水浴中蒸发除去(或直接取测定粗脂

肪后的残渣进行测定)。

200 ml 1.25%硫酸溶液煮沸半小时,抽滤(滤器可用布氏漏斗,上铺亚麻布或府绸或用1-2号耐

酸玻璃过滤器),用热水洗涤到滤液呈中性。

将残渣用1。25%naoh溶液转入500ml烧杯中,补足1.25% naoh 溶液至200ml 盖上表面皿煮沸半小

时(小火)。用古氏坩埚抽滤(30 ml, 预先加入酸洗石柿悬乳液30ml(内含酸洗石柿0.2-0.3g)

再抽干,石棉厚度均匀,不透光为宜,上下铺两层玻璃纤维有助于过滤。)用热水洗涤至滤液呈

中性,再用乙醇,乙醚洗涤。

将古氏坩连同纤维素,于100---105℃干燥至恒重w1,然后燃烧至恒重(w2)

[4]计算。粗纤维素(%)=100%(w1—w2)/w w——试样重量(g)

(4)粗蛋白的测定

[1] 原理:将试样与浓h2so4共热消化,使pr分解其中n与h2so4化合成(nh4) 2so4,然后碱化蒸馏使

氨游离,用标准酸接收,过量酸用标准碱滴定。

总氮量除pr外,还有氨基酸、酰胺、核酸中的氮,换算成蛋白质,称粗蛋白。

[2] 试剂:a、浓h2so4 b、k2so4 c、 cuso4.5h2o d、 h2o2 (30%) e、naoh(30%) f、 0.1

(nh4)2so4 g 、 0.1 n naoh h、 0.1%甲基红指示剂

[3] 步骤:

a 、 试样消化,取2g试样置入250ml凯氏定氮瓶中,加3gk2so4 和1g cuso4,加20ml浓h2so4 ,

瓶口安放小三角漏斗,于电炉上加热消化。若消化色泽难退,则冷却后,加3---5mlh2o2,继续

加热,直至清彻透明为止。冷却,转入100ml容量瓶中(先加20ml水),充分洗涤凯氏定氨瓶,冷

却至室温,再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b 加碱蒸馏:吸取50ml稀释消化液,置入500ml平底烧瓶中,加约100ml水和数粒沸石,加入60m

l30%naoh液.或在烧瓶上安一分液漏斗加碱,立即盖严,蒸馏约45分钟(或蒸出原液体积的1/3)

,接收瓶中先加入25或50ml 0.1na2so4。.

c、滴定,蒸后,用水洗涤冷凝器,取出接收瓶,加4滴0.1%甲基红指示剂,用0.1naoh滴定至黄色。

d计算,含氮(%)=[(nv)h2so4 -(hv)naoh]x0.01401x(100/50)x(1/w)x100%

0.01401—氮的mg当量, 100/50—稀释倍数, w—样重

粗蛋白(%)=6.25x含氮(%)

e.<5>灰分的测定

①.原理:试料在550℃燃烧所得残渣,用质量百分率来表示,残渣中主要是氧化物、盐类等矿物

质,也包括混入饲料中的砂石、土等,故称粗灰分。

②.仪器:a ,粉碎机 b, 分样筛 孔径为0.45mm(40目) c,分析天平 0.0001g d. 高温炉

550+-20℃ e 坩埚瓷质容积50ml f, 变色硅胶作干燥剂

③测定: 将干净坩埚放入高温炉,在550℃下灼烧30min,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约1min,放入干燥

器冷却30min,称量,再重复灼烧,冷却,称重,直至两次质量差小于 0.0005g为恒重。在已恒

重的坩埚中称取2---5g (灰分质量0.05g以上).试样,准确至0。0002g,在电炉上小心碳化,在

炭化过程中,应将试料在较低温度状态加热灼烧至无烟,然后升温灼烧至样品中基本无炭粒。再

放入高温炉,于550℃下燃烧3h,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约1min,放入干燥器是冷却至30min,称重

,再同样燃烧1h,冷却,称重,直至两次质量之差小于0.001g为恒重。

结果计算和表述

粗灰分(%)=(m2--m0)/(m1--m0) *100%

m0——恒重空坩埚重 m1—加试样品的坩埚重 m2—灰化后坩埚重

三、实验方案设计

[1]、麸皮、玉米秆、稻草、花生秆的常规成份测定与分析

[2]、发酵麸皮单因素试验,取四个因素:(1)接种量(2)温度[3]时间(4)水分,以粗蛋白为

主要指标

[3]、发酵玉米秆的温度、时间、水分三因素交叉试验

[4]、发酵稻草、花生秆初探

2测定定项目 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

无机氮浸出物%=100%—水%—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1、发酵麸皮

接种量温度℃时间水分

1%20℃2d30%

1.5%25℃3d40%

2%30℃4d50%

2.5%35℃5d60%

3 发酵玉米秆 温度a、时间b、水分c,以1%的接种量三因素交叉分组设计

发酵时间b1(15天)b2(30天)

料水比c1(1:1)c2 (1:2)c1 (1:1)c2 (1:2)

a1 15℃a111a112a121a122

a2 20℃a2111a212a221a222

a3 25℃a311a312a321a322

a4 30℃a411a412a421a422

试样分析项目

vansoest法测定试样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

四 试验结果与分析

1、发酵麸皮单因素试验

(1) 温度(2%接种量、50%水分、4天)

温度℃25℃30℃35℃40℃

粗蛋白27.533.721.020.6

分析:25℃条件下培养时,菌体生长速度比较迟缓,35℃ ,40 ℃ 条件下培养,初生长速度较快,达

到峰值后快速进入衰亡期,粗蛋白含量不高,30℃培养对em的生物转化较为适宜.

(2 ) 含水量 (30℃ 2‰ 4天)

含水量30%40%50%60%70%

前后粗蛋白变化量2%3%15%12%10%

分析:含水量在50%--60%时比较有利于菌体的繁殖生长,含水量在40%以下时,菌体蛋白增长缓慢

,粗蛋白含量无明显增加,而基料含水量高于60%时,则由于出现过多的游离水,使得酶和营养物

质的传逆性较差,阴碍了em菌体繁殖,所以菌体蛋白增长也呈缓慢趋势,此时微生物呈现表面生

长现象。

一般来说,真菌可以在没有游离水的基质上生长良好,而酵母,细菌必须在含水量为40%以上的基

质上才能生长,若要长生良好则需有充分的游离水,适量的游离水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渗透传递,

也利于酶及代谢产物的扩散。

(3)接种量(30℃ 50%水分 4天)

接种量1%1.5%2%2.5%

粗蛋白22.9%27.8%34.5%34.6%

分析:em在基料上生长繁殖,提高了基料中粗蛋白的含量,em接种量不同其生物转化效果不同,从上

面实验看出%的效果最好

(4) 发酵时间不同时的情况

发酵时间0d2d3d4d5d

粗蛋白17.8%26.6%29.7%33.7%22.5%

分析:第四天菌体数达最大值,粗蛋白含量最大。

小结:现初步确定最佳条件,即基料中,初始含水量为50%,接种量为2%、培养温度为30 发酵4

天,发酵状况最佳.

2、玉米秆、花生秆、稻草、小麦 常规成份测定结果及分析

水分%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 粗灰分%无机氮浸出物%

皮11.1988.8115.233.98.94.756.08

玉米秆10.6689.349.193.0927.713.3136.05

稻草12.8387.175.181.435.614.7830.21

花生秆12.2487.7611.833.232.422.5927.74

分析:农作物秸秆是由大量的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盐及水所构成。其有机物的主要成份是纤维素

类的碳水化合物,此处还有少量的粗蛋白和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由纤维类物质和可溶性糖类组成

。纤维素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份,它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本质素等,用粗纤维表示;

可溶性糖类用无氮浸出物表示;秸秆中的无机盐用粗灰分表示,由硅酸盐和其它少量微量元素组

成,含量大约为6%,但有的高达12%以上。农作物成熟后其秸秆中的维生素差不多全被破坏了,含

有很少。

农作物秸秆由许多植物细胞组成,所有的秸秆细胞可以分为细胞内容物和细胞壁两部分。秸秆用

中性洗涤剂(ph7)消化(煮沸1小时)。细胞内容物溶于中性洗涤剂中,不溶的就是细胞壁,细

胞壁是纤维素多聚物。经中性洗涤剂消化而得的纤维叫中性洗涤纤维(ndf)随后将中性洗涤纤维

用酸性洗涤消化,能溶于酸的叫酸性洗涤可溶物,不溶的物质叫酸性洗涤纤维。能溶于酸的物质

大部分是半纤维素和细胞壁含氮物质。不溶于酸的酸性洗涤纤维,又分为纯纤维素和酸性质素,

木质素经灼烧成灰分,灰分是由各种无机盐组成的。

成份(%干物质f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 ndf酸性洗涤纤维 adf

稻草90.34.469.156.9

玉米秸93.29.269.7743.74

花生秧88.011.236.627.8

秸秆营养价值的限制性

由于农作物秸秆化学成分的特性,其营养价值很低,用它作为主要粗饲料来饲养反刍动物,尚具

有许多限制性因素。一是纤维素类物质含量高,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秸秆的中性洗涤纤维

分别为61。9%---74。4%,67。1%---73。0%和60。4%---71。9%;酸性洗涤纤维分别为40。

2%---53。0%,53。0%---56。2%和37。4%---51。1%。可见中性洗涤纤维一般高于60%,酸性洗涤

纤维高于40%。

二是粗蛋白含量低,稻草,麦秸和玉米秸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3。8%---5。9%,4。0%---5。1%和

8。8%---9。6%,一般平均为3%---6%可见,秸秆饲料不仅可发酵氮极低,而且过病胃蛋白也几乎

为零。三是无机盐含量低,并缺乏动物生长所必需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以及钴、

铜、硫、硒和碘等矿物质元素。例如,秸秆饲料中含有大量的硅酸盐,它严重影响病胃中多糖类

物质的降解作用,ca和p的含量一般也低于牛、羊的营养需要水平,许多地区钴、锌、硫、硒和

铜等元素也明显缺乏。四是可消化能值很低。由于上述秸料的营养限制因素,严重影响了家畜对

秸秆饲料的采食量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从而制约了动物生产性能的表现。因此要科学地利用秸

秆来饲喂家畜,必须利用em来提高秸秆饲料营养价值这一有效途径,这个途径是秸秆的综合处理

和营养物质的添补。

3、玉米秸交叉分组发酵试验

按玉米秸粉量的1%接em菌种,并接料水比1:1,1:2加水,充分混匀,ph值取自然,分装500ml瓶

中密封。分别在15℃、20℃、25℃、30℃的温度下发酵15天,20天。

取发酵后的试样,置60 烘箱烘干,制成风干样,经受40目筛的粉碎机粉碎,然后严格按4分法取

样以各分析,通过色泽、质地、气味等观察发酵试样的品质。

测定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

(1) 原玉米秸中部分营养成分含量

营养成分dmndfadf

含量%93.2169.7743.74

试验所得数据:统计用excel进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用sas软中的anova过程进行。

(2) 不同条件下发酵样品的ndf,df含量(%)

发酵时间料水比15℃20℃25℃30℃

mdf15d1:11:1 64.51+0。3763.37+0。8763.91+0。6263.06+0。80

1:267.70+0。7567.53+0。8767.54+0。6569.43+0。86

20d1:160.29+0。6962.33+0。8862.41+0。7265.67+0。69

1:265.37+0。7561.94+0。8564.99+0。8738.56+0。68

adf15d1:139.14+0。640.52+0。6340.52+0。8343.34+0。65

1:242.63+0。6741.98+0。9840.93+0。9241.75+0。89

20d1:137.86+0。9139.84+0。8538.98+0。9239.21+0。76

1:241.93+0。7839.82+0。8440.99+0。2940.56+0。83

分析结果:发酵试样均色泽鲜黄,质地变软,透有酸香气味,无霉败异味。不同条件下经em发酵

的饲料试样品的ndf和adf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合。

(3) 同因素对发酵玉米秸纤维含量的显著性比较(最小显著差数法)

因素交互作用abcaxbaxcbxcaxbxc

ndf***ns***

adfns**ns*ns*

(* 表示差异显著 p<0.05, ns表示差异不显著 )

由上表可见温度a,时间b,水分含量对em发酵玉米秸中的ndf含量影响均显著p〈0,05;且温度和

水分(axc),时间和水分(bxc)及温度和时间和水分(axbxc)对其影响也显著,但对于adf含

量只有发酵时间a,温度b,水分含量c及(axbxc)的影响显著,其它均不显著。

(4) 不同因素各处理组合adf平均数:邓肯多重比较lsr

处理组合a4b1c2a1b1c2a2b1c2a1b2c2a4b2c1a3b2c2a3b1c2

数据43.3442.6341.9893.4175.4099.4040.93

差异显著性aababcabcbccdcd

a3b1c1a2b1c1a2b2c1a2b2c2a1b1c1a2b2c1a4b1c1a1b2c1

40.5240.5239.8438.8239.1438.9838.5637.86

cdecdedefdefefgfgfgg

em发酵玉米秸秆饲料试样感官品质说明,em生物体系在厌氧酸化的微生态可抑制其它微生物区系

的生长繁殖,使发酵秸秆在不灭菌的情况下不霉败变味无素安全。由于微生物产酸的浸渍及酶解

作用,一定程度的分散秸秆组织结构,导致其坚韧致密的纤维松结、软化。另外,所用微生物的

生长繁殖将秸秆中的碳、氮源部分转化为菌体蛋白,提高了发酵玉米秸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

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温度,时间,水分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秸发酵有显著影响,而温度

是影响有效高级生物发酵的首要因素,本试验的三要素即温度,时间,水分含量直接影响有效微

生物生长繁殖,间接体现为玉米秸发酵的效果。初步明确温度15℃---30℃,含水量为40%----70%,

发酵时间为15天----30天.经比较以下几个效果较好.

15℃ 料水比 1:1 30天

20℃ 料水比 1:2 30天

30 ℃ 料水比 1:2 15天

4、花生秧、稻草发酵初探

将其粉碎,em原液:红糖:水=1:1:9,混和后30℃活化2 天,再将秸秆:em活化液:井水=1000

:1000:900,混匀厌氧25℃发酵10天.稻草略带有酸酒香味,质地柔软,花生秧呈深褐色,略有

酸酒香味,质地柔软。如果添加尿素:硫酸铵=2%:1%后,发酵前后粗蛋白含量有一定提高,但留

有刺鼻的氨味,口味较差。

em发酵秸秆饲料的质量鉴别方法,总的来说是一看,二实,三手感。优质em秸秆饲料呈金黄色或

茶黄色,具有醇香味和萍果香味,口尝有弱酸香甜味。若温度过高或水分过多酸味加重;若有腐

臭味、发霉味,则不能饲用,在手感方面,手感松散湿润而柔软为优质;手感发粘为质地不佳;

手感虽然松散,但干燥粗硬,也属于质不良。

注:将发酵麸皮和发酵秸秆分别制作成功后再适度混合,经试验粗蛋白的提高率较大,且有较好

的适口性,便于实验的进行和成份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