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82-03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 , 以独特的乡村生产形态、乡土风光、生活形式、民俗风情、乡村建筑景观和乡村文化等等为对象,利用城乡的差异性来设计、包装和组合产品 ,是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
杭州都市圈是以杭州市区为核,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联动与这个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杭州市域五县与相邻的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六县市为紧密层以及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组织的圈层式结构。区域规划总面积34585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面积的33.97%,常住人口 2000多万,占全省的38.6%。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5970.99亿元,比上年增长9.2%,高于全省平极均数1.2个百分点,在长三角、浙江省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2014年《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显示杭州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占浙江省的比重达到45.95%。
一、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也不断地在升级,乡村旅游应运兴起。目前,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基础,从最初的农户办农家乐,仅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逐步过渡到利用乡村特有的田园景观和农村资源、为游客提供一些有观赏性、体验性的活动,如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截止2013年底,杭州全市登记在册的农家乐旅游村就有124个,农家乐旅游点366个,农家乐经营户2 596户,像龙井村、建德三都渔村、桐庐富春江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成功。湖州三县两区已初步形成了十大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区,如安吉报福镇为核心的高山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示范区、德清下渚湖、雷甸镇杨墩休闲农庄为核心的观光农业型乡村旅游示范区、长兴水口乡顾渚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等安吉山川乡“生态+文化”模式;长兴水口茶乡、泗安乡村旅游“景区+农家”模式;吴兴狄港渔庄、移沿山庄“农庄+游购”模式。嘉兴在乡村旅游发展方面,努力形成环嘉兴城市乡村旅游圈、环大上海水乡田园旅游带、古运河乡村民俗风情旅游带、杭州湾北岸滨海乡村旅游带。绍兴截止2013年底就已经有农家乐旅游村(点)558户,经营农户1 100多户,像诸暨赵家镇、会稽山古香榧群等环境资源十分优势,积极探索和实践“政府+公司+农户”的农家乐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有成效。
目前杭州都市圈内已逐渐形成多种类型的城市近郊“农家乐”、现代农村技术观光示范区、具有文化气息浓厚的古村落、古镇及新农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典型的乡村旅游样本有新思路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机制的德清模式、高端乡村旅游产品安吉模式、桐庐乡村旅游模式、遂昌模式这些依托地方特色和文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发展绩效良好。截止2014年,浙江省共有农家乐特色村163个,农家乐特色点189个。其中,杭州有农家乐特色村28个,农家乐特色点29个;湖州有农家乐特色村17个,农家乐特色点10个;嘉兴有农家乐特色村12个,农家乐特色点24个;绍兴有农家乐特色村11个,农家乐特色点16个。
搞好乡村旅游,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发挥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民创业就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是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责。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总体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最发达的区域,无论是德清模式或是安吉模式,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同时都市圈内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全省其他地方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目前,杭州都市圈的乡村旅游发展虽然在全国已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许多地方都在打造精品。但是,目前都市圈内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呈现出产品雷同化、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地区发展不均衡、资源整合不够,营销模式需要创新等的状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的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杭州都市圈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休闲旅游 高技能人才 旅游产业
[作者简介]张文莲(1973- ),女,四川绵竹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管理。(浙江 绍兴 31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lj2013214)和2013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培养农家乐休闲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3R300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15-02
当前,我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事实,每年旅游专业毕业生数量突破十万,但约有1/3的学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其原因包括旅游企业竞争实力不足,无法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环境以及不愿意接受没有相关经验的应届毕业生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导致旅游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旅游企业提供的职位。高职旅游院校应重视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型、创新型人才。
一、当前我国休闲旅游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本科化趋势,学校很少考虑行业需求,使得培养的人才因为缺乏行业能力而受到市场的排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不足。
1.沿袭传统培养模式,旅游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一直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整个教学过程突出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讲解,讲解过程多围绕教材进行。学生只能在课堂中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教材知识,片面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当前旅游产业的实际情况;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多用来应付考试,与实际联系不大。这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创新性不高,学习能力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当前旅游产业的具体需要。当前旅游专业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很多旅游专业的教材只不过是相关专业内容的简单拼凑。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旅游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但与旅游行业发展形势紧密相关的旅游业传统文化交流、旅游业农家乐经营管理等内容却很少出现在教学过程中。我国旅游专业的高职教育教材严重滞后于教育的实际需要。
2.师资力量亟待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建立。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其他学科,旅游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且对旅游行业的实践了解不深,缺乏旅游知识的更新。其中也有部分专业教师通过潜心研究,理论知识掌握十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够,尤其是农家乐经营管理等课程的实践性很强,是不能单纯依靠专业书籍就能学好的。教师如果只重视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积累,所培养的旅游人才就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此外,从高技能人才体系的建立情况来看,当前的旅游企业不断向国际化、品牌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相结合,复合旅游产品不断增多,但复合型旅游人才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旅游人才创新水平较低,无法适应企业转型及产品更新换代的高要求。我国高职人才培训体系不适应当前教育新发展,研发投入力量不充足,旅游专业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会对旅游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行业培训力度不够,专业化培养水平不高。第一,培训机制严重滞后。培训脱离实践管理,培训渠道狭窄,培训过程笼罩着浓厚的行政色彩,缺乏系统的培训思路。第二,旅游培训基础较差。部分培训教师没有取得相关合格证,培训教材结构不合理,培训基地品牌建设薄弱。尽管高职旅游学校的培训机构设置了相关专业,但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专业化水平不高。第三,培训组织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且培训效果不高。
二、我国高职院校休闲旅游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旅游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剧。我国的旅游行业很长时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及人力资源发展机制合理性较差。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不管是旅行社还是旅游景区都是如此,人才流失率高达20%以上。其中,工作经验相对丰富、业务能力较为出色、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流动性最强,人才的高流动性使旅游行业遭受巨大的损失。
2.高职院校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行业的发展。高职旅游院校培养的人才不适应旅游行业的发展和岗位需求。首先是高职院校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时总是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随着旅游行业新形势的发展,旅游行业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表现出很强的需求,但高职旅游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无法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另外,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在质量上低于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都满足不了岗位的要求。
3.国际化旅游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高职旅游院校照搬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压缩品,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紧紧围绕旅游知识,以教师讲授的方式呈现出来,导致高职生在理论方面比不过本科生,在技能方面比不过中专生,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面。因此,高职旅游院校要紧跟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如旅游投资分析、出境旅游线路策划以及旅行社职业经理等紧缺人才,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我国高职院校休闲旅游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及对策
创建新型的旅游行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要注重同时满足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者的具体要求,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旅游专业的紧缺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为旅游行业培养大量的、超前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且具有良好合作能力的综合性旅游专业人才。
1.高职院校休闲旅游业高技能人才体系构建的内容。创建旅游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前首先要解决三对矛盾: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矛盾;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之间的矛盾;学校落后的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所以,高职旅游院校在设置培养内容体系时应注重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进行。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材内容。在设置专业前,既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要考虑将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既要调查研究企业当前需要的人才种类、要求,也要重视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人才。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一定要以学生掌握旅游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来自美国的教育学家拉尔夫・泰勒是一位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他认为设置课程一定要重视综合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观点对培养旅游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素养。以提高学生的旅游行业能力和旅游职业技能为基础,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建立课堂理论学习同课外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旅游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摸索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高职院校一定要开阔视野,积极学习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成分,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或者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去旅游企业学习旅游经验,高职旅游院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旅游人才为学生传授旅游行业中的工作经验,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实现“双赢”。
三是尝试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注重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学生可以选择边工作边学习。从教学内容来看,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与当前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提高就业能力,毕业后,不但要拥有毕业证书,也要拥有相关技能证书。另外,要加强旅游院校的改革力度。政府要利用自身力量,为与旅游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旅游集团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来自于民间的资金支持旅游学校的建设。
2.高职院校休闲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旅游专业教师要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并体现在自己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区域旅游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从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多个角度出发,培养操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要坚持“一切以市场为导向,一切为了学生”的中心,形成办学特色,建立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培养模式。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文化能够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精妙绝伦的人文景观的好习惯。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符合这一点,所以教师队伍建设是改善旅游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高职旅游院校应严格控制专业教师的学历条件和实践经历,保证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旅游行业人才为学生进行实习指导。高职旅游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而教学管理人员理解教学目标的程度又决定着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对教师的评价限于教学管理人员针对某一节课进行,而关于整个学期的教学质量却很难及时做出评价,或者发现存在的问题后已经没有机会改正了。所以每一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每一节课的安排都要紧紧围绕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以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三要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从国际旅游市场来看,当前竞争的最关键问题是专业化旅游人才的竞争,而旅游专业人才需要相关制度来认定,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旅游人才认定制度。具体来讲,旅游专业人才认定制度应涉及从业资质、执业规则以及分等定级等内容。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客观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同时旅游人才质量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无论是高素质旅游人才的培养,还是旅游行业的高速发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旅游教育基础上。高职旅游院校一定要重视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便为旅游行业的经济增长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旅游行业向支柱产业迈进。
[参考文献]
[1]谢苏.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
[2]车秀英.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渠道改革[J].职业技术,2009(10).
[3]李因,汪艳丽,梁磊,等.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4]魏敏.高技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对外经贸实务,2008(10).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实现劳动力转移,缓解农村就业压力
现在农业都机械化操作,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这是一个重要事情,发展了乡村旅游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可以让农民在当地就可以实现就业,不用出去打工,这几年我国整体经济下滑,尤其建筑行业萎缩,给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困难,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二)提高生活水平,有效改善村容村貌
发展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同时农村村委会也有一定的收入,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提供了一定资金支持,对改善村容村貌起到促进作用。村容村貌的改善能更加吸引更多的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三)农村经济多样化,减少行业依赖性
农民的收入基本都是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现在多数农村都没有对粮食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开拓乡村旅游为农民经济收入提供一种新渠道,也减少行业的依赖性,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拉动其它行业的发展,比如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也能拉动农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通过旅游的开放,可以促使农村资源的整合,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现在很多乡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脱离了贫困,比如井冈山、长白山、九寨沟等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在我国农业在结构调整期,根据市场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需要种植一些经济农作物,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旅游行业可以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转型提供可能,增加经济作物种植,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左右,同时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有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拉动农村其它产业的发展,要保持农村的村容村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基本都是山区,可以说附近生态环境山清水秀,必须对乡村的环境进行保护,一旦被破坏,恢复原样要付出很大代价,保护乡村文化和乡村环境是一项复杂过程,要让农民不要看眼前需要,更要为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研究。
三、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正面影响
1.促进经济整合,推动农业转型乡村旅游可以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转型,促进经济整合。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转型是社会发展需要。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演变而来的产物,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整合,促进了农民观念的转变,为农民发家致富拓宽了道路,同时推动了农业转型的步伐,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促进陈旧观念的推陈出新通过农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农民的视野,对农民的思想理念意识有进一步提高,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改变了陈旧观念的更新。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与外界联系广泛了,提高了农民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养。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村委会还可以安排一些有知识的年轻人,出去培养旅游专业知识,语言知识、礼仪知识等,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桃花潭风景区旅游规模化经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以农户分散化经营为主,内部规模效应无法凸显;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和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使得外部规模的不经济性突出。制约桃花潭风景区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有:1“.农家乐”作坊式经营的先天缺陷。“农家乐”侧重于单打独斗,缺乏行业组织和分工协作,无法形成产业竞争优势。以农民所拥有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是一种附加值较少的旅游模式。2.公共品供给缺位。“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桃花潭风景区基础设施极其落后,卫生条件差,信息化程度低。桃花潭风景区旅游地服务设施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难以满足多样化、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与配套的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不足,制约着桃花潭风景区的发展。3.经营主体的弱质性。桃花潭风景区大多经营户缺乏市场意识、只是简单的提供严重同质化的餐饮服务,不具备服务经济社会乃至体验经济社会必备的服务水平,更无法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价值。4.对“旅游业”的认识存在偏差。经济学家主要关心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目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重视供求关系、就业和其他货币性因素;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则更关注宾主双方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地理学家关心研究旅行流向和地点、开发的范围、土地利用以及实体环境的变化。桃花潭风景区未能从众多层面合理分析“桃花潭”这一文化遗产的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意义,没有从地理学层面合理开发旅游线路。5.品牌建设力度亟待提升。“农家乐”作坊式经营与现代旅游业的要求不吻合。桃花潭,依然停留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诗歌层面,如何重现那一流芳千古的画卷,是留给当地相关利益主体的一个现实课题。桃花潭风景区应该致力于合理利用现有的品牌资源。
二、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桃花潭的发展现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两个角度,笔者么致力于寻求其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探寻其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威胁。1.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主要优势(1)旅游资源优势。桃花潭风景区集群内不仅有众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更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厚的人文资源。黄山美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九华山以佛教文化习俗和奇丽的自然风光享誉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华人世界更具盛名。而桃花潭也以李白的诗歌而名闻天下。(2)品牌美誉度。桃花潭品牌的潜力绝对不能仅限于古镇、山水游,重要的是要突出桃花潭特有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桃花潭独特的酒文化、情谊文化、民俗文化等也要衍生出旅游产品。国家水利部近日公布了第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其中宣城市泾县的桃花潭风景区名列其中。2.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的主要劣势(1)产品定位不明确。桃花潭风景区内到处是“漂流”、“古迹”,产品供给雷同化现象严重。桃花潭所拥有的,是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厚重的历史沉淀,漂流与古迹的存在无可厚非,但是严重雷同则会造成内部竞争与厮杀,当然,桃花潭只是流于古迹与漂流,则显得过于单一。(2)服务配套设施缺失。桃花潭风景区交通落后,与周边知名景点明显缺乏骨干公路的有效联接;集群内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风景不协调。(3)内部协调不力。桃花潭风景区缺乏统一规划,行政隶属于与多个地区的现状制约着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缺少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各个经营主体基于“品牌推广”的外部性考虑,缺乏广告宣传的动力。公共品以及准公共品的提供,应该隶属于相应的社会管理部门或者相应的组织机构。3.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面临的机会(1)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与地方政府的重视。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是国家战略行的规划与选择,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桃花潭周边地区而言,这是基于特有的资源垄断与资源禀赋的一项占优策略。(2)旅游业保持高增长态势。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突破一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入境旅游人数约6600万人次,同比增长1%;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约2750万人次,同比增长1%;旅游外汇收入约225亿美元,同比增长1%。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着高增长势,为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4.桃花潭风景区旅游产业集群面临的威胁(1)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桃花潭周边的旅游产业发展较为迅速,2010年,浙江千岛湖接待游客总人数974.28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旅游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19.2%;安徽九华山接待游客总人数400万人次,同比增长29%;旅游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25.8%。分别名列全国单个景区的第4位与第5位。由于地域相近,这对于桃花潭风景区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威胁。(2)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当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样化,游客关注旅游的实质性内容和环境质量,并强调体验价值的获取,这对于桃花潭风景区低层次的旅游开发战略而言,是一个致命的威胁。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凭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疗养等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乡村旅游的概述
1.1、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涵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两者必须同时发生才能称为乡村旅游。乡村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准,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土地辽阔,人口密度小,村落点人口少;二是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或林地为主,建筑物规模小,保留乡村自然景观;三是具有传统而保守的社会文化特点。以这种定义方法来说,并不是所有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都能称之为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定义与纯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生态旅游也是存在有区别的。
1.2、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划分旅游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1)初始阶段:人均GDP在300-1000美元,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己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开始参与近郊乡村旅游活动。
(2)发展阶段:人均GDP在1000美元一9000美元,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经流发展水平,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有很大增长,且能够支付近郊和远郊乡村旅游活动。
(3)成熟阶段:人均GDP在9000美元以上,相当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用于乡村旅游的支出继续增加,能支付远距离跨国旅游,并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1.3、乡村旅游的特征
当前,乡村旅游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1)乡村旅游的原生性和再生性乡村旅游资源都是当地现有的资源经过开发和规划形成的,保护了资源原有的特色和本质。由于没有过多的加工和整修,既保持了原生性也可以再次开发和再次利用。
(2)乡村旅游分散的空间结构我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较大。然而,乡村地域的分散性、旅游时间的可变性,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方面需求。
(3)乡村旅游乐的体验性体验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游乐的体验性是乡村旅游所特有的,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让游客在游乐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从中得到愉悦身心的主要特点。
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
服务业和城镇化发展是相互推进的,但我国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缺少总体的规划,只是在原有的农业经济和设施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基础设施配套不全,缺少服务意识和科学的管理。
1)缺少服务意识一切旅游活动都是以旅游者为主体来开展的,乡村旅游同样必须围绕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乐运行安排旅游活动,所以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但他们大都是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自由、不受约束的懒散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缺少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各地的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规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没有合理的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约束。因此,出现乱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旅游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的规范都不能完全把握旅游管理行业的规律,也不能达到旅游行业锁定的标准,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
2.2、产品老化、特色不突出、内容单一
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旅客要求表现为只要差异于原来生活环境即可,产品只限于吃“农家饭”、睡“农家床”。随着竞争激烈、社会发展和游客需求水平的提高,“农家乐”成了低级旅游的代名词。原生态型的以体验农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受到挑战,缺乏特色,老化单一的产品及项目及同质资源(骑行、采摘等)造成的恶意竞争大大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2.3、缺乏服务意识和市场观念
目前的农家接待基本上是原生状态,游客在家中只感受到主人的朴实与热情,但感受不到应有的规范、细致的关照。主人缺乏明显的服务意识,对游客感知质量造成影响。
大部分农家乐接待户缺乏市场观念,不进行产品包装(家庭美化、绿化)和市场营销,基本上采取“守株待兔式”经营。目前大部分山区亦缺乏大力度的“特色乡村旅游”营销措施,不能形成市场流。当然在乡村旅游村户没建设好的前提下,大力度营销会起到负面影响。
2.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下
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其自身教育程度的局限、经营理念和服务观念的落后与游客的要求存在极大反差。农户在经营“农家乐”时,往往是自己一家人提供服务,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服务人员。其服务意识较弱,质量低下,卫生条件差,餐饮品种单一,竞争力弱。与旅游接待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管理人员又多以村干部为主,造成了对旅游工作缺乏必要的指导,影响了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
3、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对策
3.1、建设农村新面貌
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风貌,同时也传播了城市文明,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条件逐步改善,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对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随着人们出游观念的转变,集休闲与求知于一体的旅游度假方式已成为新的时尚。我国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发动和扶植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活动,利用乡村特有的文化与独特的生活方式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特有的生活习惯、民族风情、等呈现出的多样性,深深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使旅游接待大大增加。
3.3、设施逐步完善
我国乡村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均已具备旅游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标志牌等硬件设施。公路也连接到各乡各村,交通条件改善。许多乡村旅游点建设起了乡村度假别墅、农家饭庄、售货点等旅游服务设施,餐饮、消费、休憩等服务设施逐渐完善,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个性化需求,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条,增强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3.4、提高质量,保持特色
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农村风韵的旅游纪念品馈赠游客或销售,产品宜精宜趣,力求有当地特色。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各类广告平合促销推广。还可通过推出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组织有影响的旅行社到乡村旅游景点踩线,以组织旅游团的方式来增加客源。乡村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体农家旅馆经营户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并按相关管理规定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要着重研究产品和服务特色,摸准旅游者的消费心态,创立并保持自己的产品特色与市场形象,实施差异化和细分化的市场竞争策略。
结束语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展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提升了农产品的增值,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晓娜.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219-220.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将旅游先行作为突破口,在推动沿线国家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合作深化的同时,对国际化、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旅游人才需求迫切。深化旅游高等教育改革,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助推“一带一路”旅游业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是必然的选择。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首先要明确“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旅游人才,对旅游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什么。“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众多,经济、文化、语言、民俗及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各异,因此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熟知国际规则、跨文化交际能力强、旅游专业素质高、具备一定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高等院校在实施旅游人才培养计划时,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1]。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同质化严重,缺少国际化视野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国内高校积极探索国际化旅游人才培养的路径,部分高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增加涉外语言类课程,加大涉外语言能力培养的力度;有的高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互换留学生,开展联合办学。同时,我国政府在资金、政策和合作项目上大力支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但现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采取的模式几乎相同,同质化较为严重。各地旅游业发展现状、经济发展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各不相同,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各具办学的基础和特色,用同一模式去培养全能型人才,不仅忽略了各自办学的区域特色,还失去了旅游人才培养的灵性和差异性。同时,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较少,留学生和交换生比例较低,协作育人项目推进迟缓,培养的旅游人才缺少国际化视野。
(二)片面追求模式,忽视内容建设
从整理的现有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更多地注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试图寻找一种万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期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很难,找到万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难[2]。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内容,质量高低取决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等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只有完善的教学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强化理论知识,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要求旅游从业人员要熟悉沿线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对从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这既是培养高质量旅游人才的阻碍,也反映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人文素养培养与能力提升类课程设置的不足,现有旅游人才的人文素养与能力水平跟不上“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行业发展的速度,无法满足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
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际化、高素质的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需要“双师双能型”教师,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既有较高的专业教学能力,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当前旅游高校的教师多数是国内高校毕业的,且从校门到校门,缺少旅游发展的国际化视野与理念,又欠缺旅游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的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能充分满足旅游管理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信息计算机技术能力培养的需要。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深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熟悉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和实践锻炼具备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旅游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有利于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深化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有利于拓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
行业就业困难和行业就业对口率低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融合,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有利于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增加旅游人才市场的供给[3]。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支撑,具有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更具备在旅游行业发展的潜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能拓宽就业的渠道,也可以成为旅游行业就业的创造者。
(三)有利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业的转型
“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我国旅游人才培养要提质增效,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在专业教育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改革的切入点[4]。“一带一路”倡议、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文旅融合等有利于我国成为旅游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背景模式下,我国旅游业发展迫切需要创新创业型高素质、国际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软文化实力。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一)构建“三全”育人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全”是指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首先,全体教师要参与并落实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探寻、融入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实现课课有创新创业、师师讲创新创业。其次,要将创新创业思想与立德树人相统一,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自觉形成创新创业精神。最后,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实现时时有创新创业、处处体现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依赖和手段。在旅游管理专业课中融入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构建完善的旅游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岗位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的双能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要融入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使学生对旅游行业发展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开阔学生创新创业的眼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依赖于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旅游社会实践、旅游行业调研、服务旅游行业等,在旅游行业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行业发展需求对接,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着重提升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专业还可以依托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平台、基地,教师可以通过申请协同育人项目等打造联合培养课堂,为学生创业夯实基础。
(三)完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
修订、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前沿理念,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更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现旅游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在修订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还要规范各类专业教学文件,严抓执行与落实,真正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而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
(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解决行业发展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增加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而推动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首先,在与创业联系较为紧密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环节,以创新创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行业调研,最终提出解决的方案。其次,在认知实习、课程实践和专业实习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向、案例分析、小组协作、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例如,笔者在承担的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中以“在校大学生‘穷游’旅游消费需求调研”和“在校大学生乡村旅游需求调研”为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卷设计、发放、回收、分析、形成调研报告;在餐饮管理课程中,让学生以毕业后开办餐饮企业为题进行餐厅的选址调研、餐饮产品创新设计及营销,最终形成完整的创业计划书。由于两门课程增加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训环节,因此,在最终的成绩考核中加大了平时考核(课后作业、实验表现和成果等)占总评成绩的比重。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推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后,在专业实习实践中,推动“双导师”机制,加强校内校外的结合,在实习实践中增设创新创业环节。
(五)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师资的融合
积极搭建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师+旅游行业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这是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根本与保障。其中,专业教师应积极走进企业,学习企业先进与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行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师和旅游行业教师要积极走进学校和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旅游社团活动和创新创业大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进入旅游行业创新创业场景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融合兼具可行性与必要性,既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又是深化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两者的有效融合,必将推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将全面激发旅游高等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
[参考文献]
[1]杨丽婷.基于校企联盟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2]赵乐乐.安徽省旅游人才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3]顾岱泉,宫文迪,王萍.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13):126-128.
中国高校的转型发展,实质上是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目前,全国两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型试点工作,逐步由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的普通本科院校转变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旅游产业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本来就是应用技术型专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关键是如何深度转型。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合理的办学定位。为与中专、专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现差别发展,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定位在为旅游行业培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经历是转型的关键。旅游规划策划能力是旅游行业和旅游企业管理非常重要的核心技能,且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以及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已对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在求职的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够拿出证明其规划策划能力和水平的作品,对其在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求职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培养培训学生旅游规划和策划能力,作为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深度转型的突破口。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特色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从课程性质来看,该课程是综合的应用性课程,涉及到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制图、旅游影响、旅游形象设计等本专业多门教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且直接对应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的旅游规划策划行业,对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工作以及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旅游规划策划的好坏有三个最关键的指标:一是严谨;二是创意;三是落地。严谨要求规划的各个部分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创意要求旅游的主题、形象、项目、活动有特色、有创新;落地要求规划要因地制宜,具体可行。只有同时具备了严谨、创意和落地的规划策划方案才能保障旅游开发的成功和效益。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中,严谨、创意、落地是规划教学的三要素。传统教学模式中,该课程多以教师分章讲授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理论、发展脉落、步骤环节、基本方法等了解得比较多,但由于没有亲身经历规划策划过程,学生对规划策划的核心问题、各规划环节的要点以及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理解得不深刻,也不具备规划制图等关键技能,一旦涉及到具体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实际操作时,基本上是有心无力。因此,要保障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深度转型的要求下,必须对教学的形式、内容和重点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是在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案例式教学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使用学生经历旅游规划策划的过程、熟悉旅游规划的环节、掌握旅游规划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在教学的内容上,必须减少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强化形象设计、旅游制图、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策划的技能训练;三是在教学重点上,除了让学生分段掌握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各环节的功能及其相互关联,训练和培养他们严谨的推理、创新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适用型旅游规划的核心框架、关键环节及相互关系
根据旅游规划的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及目前较为流行的规划方案,我们认为适用型旅游规划至少应该包括区域发展环境分析、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旅游主题策划与形象设计、旅游项目策划与时空布局、市场营销策划、及投入产出分析、保障体系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重要的环节。这些环节尽管在旅游规划中必不可少,但对于整个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同时好的规划文本中这些部分之间是相互呼应、环环相扣甚至形成网络状关联的,从而保证整个规划的严谨、创意和实用,图1展示了适用型旅游规划中各环节的功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深度转型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各章节的基本要求和教学重点
在深度转型和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掌握规划策划的技能,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以区域开发的实践为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然。在指导学生从事旅游规划的操作中,除了让学生了解各规划环节的基本要求外,教学目标应该提升到保障规划的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上,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的相互关系,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见表1。
四、Y语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且对区域旅游规划策划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深度转型,使得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至关重要。在以区域旅游开发的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案例式或研究性教学改革中,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必须提升到保障规划严谨性、创意性和实用性的层次,重点关注各规划环节之间的逻辑线索和相互呼应,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湟源 ;旅游文化 ;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82-02
旅游文化营销是一种营销战略,它一方面通过对文化需求的把握和顺应来实现旅游者最高层次的文化满足;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包装,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旅游文化营销是在对旅游者的文化满足与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的双重创造和促进过程中,达到高度和谐化的文化体验。有“小北京”美誉的湟源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境内有多处记载湟源历史,见证藏汉友谊的名胜古迹,形成了以大黑沟、西石峡、药水峡、华石山、宗家沟等山、水、林、泉、草甸组成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日月山古迹文化,城隍庙、扎藏寺、唐蕃古道等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境内景点多达47处。为了能够将湟源县打造成为文化旅游名县,就需要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创建旅游文化营销体系,以促进湟源县旅游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旅游文化营销概述
旅游文化营销是指旅游业经营者运用旅游资源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来提升旅游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在满足和创造旅游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实现市场交换的一种营销方式。从市场需求角度讲文化是指其深层结构意识部分,即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取向等所构成的旅游者的文化心态;从产品角度讲,文化指的是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特征,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属性。旅游文化营销主要具备如下几个特征:一是旅游文化营销具有时代性,其内涵总是反映出时代精神,传递时展的新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文化营销也呈现不同的精神文化特征,旅游市场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唯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脉络,赢取消费者的喜爱。二是旅游文化营销具有个性化,由于每个地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其内涵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地区文化既能反映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能体现地区娱乐特性。因此,旅游文化必须具有个性化,才能使游客产生独特的旅游体验,为游客创造流连忘返的旅游氛围。三是旅游文化营销应具有核心价值观,与营销方式不同,旅游文化营销不应只让游客了解当地的景点的外貌特征,也应创造核心价值来展现当地的文化特点,用健康、积极的心态来创造具有核心价值的旅游文化,而不是一味的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降低本地的文化品位。
二、现阶段旅游文化营销中的主要问题
(一)深层次内涵缺乏发掘。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是文化与历史的传承,其基本要求是保护当地的优秀文化,以此来深入挖掘地区文化内涵,提高当地旅游品位,并借此来发展旅游业。很多旅游行业发达的地区并不依靠游客数量的多少来获取收益,而是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与极具特色的旅游服务,来增强当地旅游与文化的契合程度。当前湟源县的很多旅游景点虽然开始进行文化营销,但是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发掘,对旅游行业的开发仅限于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的开发,而没有深入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没有形成战略性的旅游产品,旅游特色不够鲜明。
(二)旅游产品雷同现象严重。当前文化旅游成为游客所追求的一种高品质旅游体验,人们由原本的休闲旅游逐步向更深层次的文化品位旅游进行转换。在这种新潮流的带动下,湟源县致力于开发当地的文化特色,但是仅仅停留在文化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更深层的剖析当地的文化特色,使得很多地区出现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例如,湟源县主要发展历史文化主题旅游与生态环境旅游,然而很多周边地区如敦煌莫高窟、拉萨布达拉宫、湟中塔尔寺、互助土族民俗村等主要旅游产品也是历史与文化,而青海湖、坎布拉、孟达天池、可可西里等生态旅游更是全国闻名。在旅游产品大量雷同的背景下,湟源县的旅游产品过于单薄,无法形成鲜明的特色。
(三)旅游营销力度不足。旅游营销是弘扬旅游文化的重要方法,但是湟源县一些旅游景点的营销力度不够大,不懂得灵活采用当前较为热门的网络团购、线下降价、特价等广告方法,仅仅以自然客流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无法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与旅游品牌。由于湟源县处于西宁至青海湖的中转站,吸引的a驻足游客较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不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宣传,湟源县的旅游资源将逐渐被游客淡忘,无法形成固定客流,就算在十一黄金周等旅游旺季也不会有大规模游客驻足、参观、消费,湟源县的旅游文化将无法得到弘扬。
三、推行多元化营销策略,打造旅游文化名县
(一)深入发掘文化内涵,推行文化旅游。当前湟源县的文化旅游多是历史文化与旅游景点的有机结合,形成独具创造性的旅游景点与文化内涵,将一种抽象的文化以具体的景点形式展现出来。湟源县应构建以丹噶尔古城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以日月山和宗家沟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旅游、以西石峡“农家乐”为载体的河湟乡村文化旅游三个板块,形成以茶马商都、王母故里、排灯之乡等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体系。着力塑造丹噶尔古城一个“品牌”,打造茶马商都和王母故里两张“名片”,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文化旅游业长足发展。
(二)创新旅游方式,加强旅游定位。湟源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了多民族杂居地区,各族文化相互磨合、相互交融,最终形成了具有湟源特色的风俗文化。因此,湟源县应创造更多的旅游体验方式,来使游客获得更加深刻的旅游体验。例如创建具有湟源地区特色旅游饮食文化美食城,制作品质优良的本地文化物品如排灯纪念品、丹噶尔皮绣,提供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本地特产如吉友陈醋、金华菜籽油等方式,丰富文化产品载体供游客体验、选购旅游产品;通过书籍、杂志、画册、音像制品、导游图等形式,使游客对湟源的旅游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便于游客旅行的定位;同时,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活动来吸引游客的加入,并打造乡村游、自驾游、休闲游等旅游品牌,激活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三)拓宽宣传渠道,推广旅游文化。在宣传方面,湟源县应改变传统的单一渠道,通过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宣传。例如,吸引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在丹噶尔古城拍摄,在剧中以形象的方式进行嵌入式宣传;通过举办推介会、驴友交流会等方式来拉近与游客的距离,面对面的宣传湟源县的旅游特色;通过摄影比赛等方式来吸引文化界名人参与到旅游景区文化宣传中,凸显湟源县的文化内涵。
(四)实行差异化营销,打造独特旅游品牌。差异化营销能够应对当前旅游行业中旅游产品雷同的现象,利用景区的文化资源进行营销,形成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以突显与其他旅游产品的差异性。例如,湟源县曾经举办以“品味茶马商都,观赏排灯异彩,走进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湟源丹噶尔”为主题的丹噶尔春节民俗文化旅游节,使湟源县的文化特色得到凸显,充分展示了湟源县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大力打造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茶马商都的独特旅游品牌,通过差异化营销取胜。
四、结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当地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像湟源县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县,其文化特色就是发展旅游行业的一张王牌,打造丝绸之路南线重镇、茶马商都的独特旅游品牌。因此,湟源县旅游部门应积极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开展多元化的宣传渠道,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加强旅游文化营销,以促进湟源县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宁怡,欧阳晓波,王莉娟. 旅游文化营销研究[J]. 商业经济,2010,02:111-112
【2】艾华. 谈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创新[J]. 商业时代,2007,34:26
【3】张玉香. 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探究[J]. 前沿,2012,06:124-125
【4】韩晓莉. 旅游文化营销策略探讨[J]. 中国商贸,2011,29: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