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才培养;实践与操作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外导游职业特点
什么是导游?“导游”这一词来自于英文的Tour Guide,根据美国《住宿、旅行和旅游词典》,tour guide 是指“领有执照并受雇带领旅行者在当地观光旅行的人。”“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导游员是指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行和游览活动,提供向导、讲解和旅途服务的人员。”
根据所使用的语言,可以把导游员分为中文导游员和外语导游员,中文导游员主要针对国内和港澳台市场,使用中文进行整个游程的讲解;外语导游员(又称涉外导游)主要针对入境旅游市场(除港澳台外),使用入境国语言进行整个游程讲解。天津商业大学李志刚认为,作为国际化导游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二是通晓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三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熟悉、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五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随着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不仅需要国家对旅游景区的重点打造和推广,更需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人作为最活跃的文化载体,特别是承载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涉外导游,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国民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涉外导游不仅负担着把本国本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致、璀璨的文化魅力展现给世界,吸引世界各国旅游消费者的重责,而且在接待过程中还应保持平等、文明和热情。因此,作为涉外导游,跨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能力。
二、旅游院校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对于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和导游这一职业要求相吻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应适应岗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有社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
1、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不仅是反映社会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反映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导游人员有侮辱祖国的言行等问题,这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不良表现,同时也反映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无论何种教育形式,传授知识都要与育人同步而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运用道德标准判断事非的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还表现为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
2、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增加实用型课程。现有的课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出现多门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都涉及到对宗教、民俗、建筑等知识的讲解,重复的授课内容使学生的听课质量下降,同时也浪费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我们可以增加有关历史、文学鉴赏、美学等课程,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
3、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离不开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只有场所的不断丰富,才能为学生外语能力表达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主要有四个校内实训室:一是模拟涉外导游实训室,通过提供三维立体景点视频,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使用英语演练导游接待、景点讲解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导游能力。二是数字化语音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外语语言能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工作过程中的能力才能被称之为“人才”,这种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校内仿真演练和校外实习才能真正实现。三是涉外导游翻译实训室,通过提供同声传译资料和景点描述,培养学生导游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四是跨文化沟通体验室,通过提供客源国视频、服饰、餐饮器皿等设施,帮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与礼仪,学生在仿真演练过程中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了解客源国礼仪和价值观。
4、加强学生的心理修养。我国的旅游专家对导游工作者提出身心健康的条件,导游工作中接触的人多而杂,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导游工作者应该有健康的心理来抵制不良诱惑,同时学会心理调适排解压力。通过增设心理修养方面的讲座,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二,正确地对待环境和客观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第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发展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
三、社会环境中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劳动者。熟练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技能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构建旅游专业技能训练规范化体系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旅游专业课程尽可能安排实地景点或者相类似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尽早适应岗位需求。尽可能让学生在现实职业岗位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能力。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操作型、实践型旅游人才,而校企合作就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学生培养以旅游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实施订单式培养,进行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旅游专业师生走进旅行社,旅游行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这种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的办学机制,有利于涉外导游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融入市场,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积极鼓励更多的旅行社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广泛实行校企联合,使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加强与旅游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发扬改革创新的办学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快速发展,涉外导游工作不仅可以获得数量不菲的小费,也能获得可观的购物提成。涉外导游收入的改观,极大地刺激了人们报考英语导游员的热情。从目前看,获得英语导游员资格证的人员数量在逐步递增,但真正符合涉外导游能力要求的人数不多。因此,改革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专业教学是保证旅行社能够获得优秀涉外导游的必由之路。涉外导游工作质量的改善,将影响外国游客看待中国的方式,形成入境旅游的良性循环,这对于我国“十二五”提出的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1.河北政法职业学院;2.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爱清.涉外导游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当代经济,2010.6.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旅游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旅游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其中,最为需要的四类人才有技术过硬型、应用广泛型、服务到位型及创新型的旅游专业的相关人才。高校是向各大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大本营,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要与时俱进,改革和创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本质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当然,还要根据当前旅游业的动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理念尚未革新的高校来说较为陌生,其主旨是在正确的思想教育的指导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等诸多重要因素进行组合。所以,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诸多课程有重要意义,即有助于对上述因素进行调和,并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还是较早的,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建立。旅游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旅游教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教育层次不同的高校为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提前铺设好了道路。但旅游界与旅游教育界之间的南辕北辙导致二者一直在一片批评声中度过,其原因就是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尚不成熟,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自主动手能力与学习能力差;结构与框架设计不合理,最重要的便是人才外流等情况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能投入旅游行业中进行工作的占比不足50%,而能在岗位上坚持下来的不足40%。这个统计数据对旅游教育来说,意味着旅游专业几年的学习时间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是一种浪费。相对于国内的旅游教育来说,国外许多高校的旅游教育较为成熟。其对人才的分配较为合理,能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出发,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合理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条与本国旅游业的发展相符的道路。所以,对国外模式进行借鉴,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最终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对改善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结合上述分析,文章着重从明确办学特色、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专业精神等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一)针对市场需求明确办学特色
任何事物若没有其特点,便很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将旅游院校比作一株参天大树,那么院校的特色便是此树的根。旅游院校应本着突出特色的宗旨来办学,然而,当前的诸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模仿其他专业的教育模式,以致于没有突出本专业的特色。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应优先考虑自身的地区特点、学生来源,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培养,在课程的分配上应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重。
(二)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欲速则不达,数量并不能解决质量问题。以往许多高校将扩招学生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按照相同的教学模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能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不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办学,以致于使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存在本质上的牧羊教育问题。所以,各大高校应认清当前的市场行情,明确其培养目标,将自身最具优势的资源与专业特长相结合,这也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谋求立足之地的关键。
(三)培养专业精神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文明礼貌、环保、诚信、敬业等是旅游业专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发挥引导作用,从礼仪、态度、职业用语等方面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同时要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将旅游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对旅游业产生认同感,进而以专业精神严格要求自己。教师还可组织多种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打扫教室、校园,培养学生的环保精神;为学生提供旅游景点实习机会,让学生置身其中学习专业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设计诚信小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诚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精神,从而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总之,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定局,这将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面临全新的挑战。高校必须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及方案,从而培养出与市场相符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当前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进行教育革新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期使专业人才不但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26-27.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它区别于本科和普通专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制定出符合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方案就成了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相对较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直是借鉴本科或普通专科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至高职教育未能充分体现出其教育优势。本文将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策略作出相应的探讨。
1 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高校的入学率从1979年的4.8%到2015年的80%,说明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而其中以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为主。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偏低,以四川为例,文科200分,理科180分的最低录取线。此分数表明高职学生大多偏科,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中为难情绪较大,专研精神不够。因此制定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方法的方案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2 中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策略
高职高专是以培养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让学生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教育培养策略。
工学结合即为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学生可以“做中学”,这样可以避免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无用论”的思想。这时对学生的培养要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提出培养方案,以专题学习、任务学习为主,学生技能学习中学习理论,理论学习后加强对技术的理解,这样的“学中做、做中学”可同时获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工作经验,在学校中即可掌握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学会工作”。
校企合作即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可以师资共享、订单培养等多种合作方式。首先企业可以派技术专家到校培训,其次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基地,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工作”。这样学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本专业的职业世界,认清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了解相关专业的特性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
3 中国高职教育的培养手段
3.1 规范性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引领作用,所以高职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教育发展中必将注意的内容。人才培养方案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执行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一直贯穿于高职教育中,具体体现于:分析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各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学习方法、开发技巧等等。然后分析整合相关领域,完成专业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总的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将专业的实际工作,通过分阶段的学习,按照教学规律每学期每学年分阶段分任务的完成该专业完整框架的构件。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在企业实习的方式,达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的教学实现。
3.2 科学性
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需要三类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以传统高等教育为主的高校教育中一直以来是中理论、轻实践。在高职发展的初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补充。所以在高职教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时候,更加贴近市场发展和企业生产的需要,即教学过程将和企业生产、市场服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高职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含了收集资料、选择资料、整理资料,将这些资料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规划和决策,并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使用自己收集的知识。除此以为,还有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一样,十分重视同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应与公司企业等单位合作,将这种合作看作是自身发展的潜在力量,企业也需要员工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可以让企业进驻高职院校,并和高职院校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学校定期选派优秀老师到企业接收培训或讲课,互相促进提高,提高办学效果。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具有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企业工作。
3.3 可行性
大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由于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如传统高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由于高职办学年限较短,专职教师较少,具有高级职称有教学经验的更少。因此制定适合高职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更是指导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标准。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要突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高职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培养方案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必须以“学会做”。我国高职院校自己建设实习工厂和实习基地难度较大,但却可以做到校企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企业见习、实习进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让企业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让企业学习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目标。
教育信息化也应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适应传统教育,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在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下,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训教学促进"订单"培养和专业建设,极发挥培训功能,开展在岗职工培训、创业和再就业培训,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麦秋,王绍良,贺召平. 高职专业培养方案与的对接分析[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04).
[2] 彭元.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 姚寿广.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与设计[J] .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4] 戴勇. 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关注三个层面的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作者简介:
李玮 女 1981年2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系 讲师 硕士 四川 644003 研究方向:通信与测控技术、光纤通信技术、高职教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技能型人才 培养策略
一、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
高职技能型人才属于应用型人才范畴,其与知识型、学科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有本质区别,也与一般技艺型人才有明显不同。高职技能型人才是指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特征是具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即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其规格特征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确的高层次性;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劳动,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
二、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组织教学活动、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重专业、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走出校门后,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
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应备的素质。教师在教学生学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要充分尊重并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教学人本观念,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创新过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意识、职业技术、职业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应变性、竞争性和创新性。中外教育专家把富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首要素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大胆创新,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2.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学生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后表现出的一种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学会做事,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技能的强化训练看得极其重要。因此,必须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鼓励教师进修,组建兼职教师队伍
制订和实施有效的教师培养计划,形成促进教师积极向上、不断学习和探索的激励机制。重点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大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在指导学生掌握技能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变革办学模式
学校的传统办学模式都是关起门来办学,而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被社会、用人单位接受是关系学校能否存亡的先决条件,所以学校不能再关起门来办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已意识到这一点,其中已应用且比较盛行的有“订单式”模式、“工学结合”模式和“学企合作”模式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体现超前意识
教育具有滞后性,社会变化越剧烈,教育的滞后性越突出,因而如何使高等职业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整个教育系统面临的难题。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深受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的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设置专业,开发课程,使专业和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应着眼于学生当前求职需求,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在学校里用大量时间仅仅培养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已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学校应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做知识和技能两方面的准备。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重视一部分基础学科的系统性,以利于不同阶段之间教育的衔接。在技能培养方面,应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靠“需求驱动”,还应当靠“发展需求驱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仅被动地适应社会,更应当主动适应社会,只有这样才能造就高质量人才。
(五)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和监督,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结语
培养技能型人才,教育是基础,职业教育是关键。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生产、流通、服务等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职业院校共向社会输送了50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其中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靠职业院校来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华.包头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文丽华.基于新型工业化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创新人才 公共艺术教育 面临问题 培养对策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工作,各高校增设了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公共艺术教育为创新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各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一项手段,但是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亟需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公共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仅仅通过提高知识水平是不够的,知识积累只是基础,想象思维的提升才是重要途径。由于艺术本身具有创造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丰富自己的想象能力。
(二)艺术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它与逻辑思维对立存在,逻辑思维具有抽象的特点,而形象思维则比较具体。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而言,长时间的理论知识积累,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公共艺术教育则更好地为形象思维培养提供了条件,艺术主要是通过感知进行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艺术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
创新能力的强弱往往由创作灵感来决定,当一个人具有较强的创作灵感,其创新能力将有所提高,可见创作灵感的培养非常重要。由于艺术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其中蕴含着较多的创作经验,通过接触艺术作品,进行艺术创作活动,从中寻找感觉。因此,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创作灵感,为创新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
二、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教学设施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保障,但是很多高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相关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暂未成立,导致出现很多的教学问题无人处理。二、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增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由于实践教学条件较差,教学场所选取不合理。三、相应的教学设备配置不全面,公共艺术教育应充分发挥艺术价值,然而仍有部分高校资金投入较少,设备配置不全面。
(二)缺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
公共艺术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但是目前仍有部分高校领导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提升,而忽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公共艺术教育成为形式,并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时,教师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艺术鉴赏与活动开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缺乏专业公共艺术教师
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师缺乏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公共艺术课程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部分高校存在艺术院系,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往往由该院系教师担任,由于这两者课程存在差异,教师的专业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相关的组织机构,但是由于投入不足,师资数量较少。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的建设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应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管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学校应给予组织机构建设足够的经费,为机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对于管理人员进行责权划分,提高教育组织的管理效率。
(二)完善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公共艺术课程与必修课程不同,其目的不在于是否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模式上应有所创新,不仅要设置理论教学,更要通过艺术鉴赏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举办艺术活动营造公共艺术氛围
公共艺术教育仅仅凭借课程开展是不够的,学校应通过举办艺术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提供艺术创作的氛围。首先,学校应鼓励学生组织、参加艺术社团,实现学生对公共艺术的自主学习。其次,学校定期开展艺术活动,给学生带来艺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艺术教师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主要实践者,对学生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加强艺术教师的师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针对高校艺术教师短缺的情况,高校应及时招纳一些专业的艺术教师,扩充师资队伍,或者适时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应增加学术交流机会,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掌握更多的教学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部分高校领导缺乏对公共艺术的正确认识,教学设施不完善,专业教师缺乏,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应加强对组织机构、课程体系、艺术活动、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柏志华.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5,(13).
思想观念陈旧,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在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下,需要的是信息化时代、活跃于国际舞台、活跃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环境、活跃于终身学习社会下的高素质、高质量的会计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日常实际财务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学校普遍重视财务会计学科的教学,忽视了管理会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我国大学里工商管理类学科教的多是财务会计的知识,而美国教的多是管理会计的知识”,中航工业洪都集团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这种现状对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众所周知,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这两门课程还是存在不少的差异,管理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并使其增值。“财务会计是揭示企业的价值,而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潘飞说。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胡玉明则用更为通俗的方式来区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经理人的投资者角色,告诉老板“赚多少钱”;而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理人的经营者角色,告诉老板“如何赚钱”。因此,管理会计学科包括了全面、丰富的知识内容,重视和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注重培养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可以使学生具备企业最需要的员工技能,如管理技能、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沟通能力、谈判能力、IT技能,以及传统财务技能。
二、合理定位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它直接关系到管理会计学科发展的未来。笔者认为针对大学本科生来讲,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定位目标必须从以下两个非常重要和务实的方面来考虑:
1.职业岗位定位。在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的国际化、信息化环境下,本科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岗位定位应是本专业学生能在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企业、金融证券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从事较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知识结构定位。从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首要任务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其次才是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第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在目前外国企业走进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对英语阅读和沟通能力的要求也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第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第五,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第六,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要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合以上分析,作者认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环境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具有强烈竞争与风险意识、熟悉国际会计业务、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财务、管理、绩效、战略及风险等领域为各类企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三、实现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策建议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要抓住新机遇,并提出应对新挑战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重视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树立新的会计人才观。观念的改变往往是最艰难的,中国社会对待财务,很长时间一直停留在传统会计的理解,一提到会计,都是看成一个算账的,有非常根深蒂固的偏见。因此,一定要跳出会计看会计,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因此,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在财务会计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重在面向未来,履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的职能,重在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及商业策略,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二是“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传授学习方法”和“增强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
2.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专业学习上,复合式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用复合式的培养方式,使本专业和相关学科融合,尤其是管理学、经济学等重要的,并且与管理会计有密切关系的学科。以下是灵活的而且可以普遍实施的适合于本科生培养模式的两种主要模式:一是选修课制。通过全校性选修课,建立学科或专业选课模块,让学生自由选读。模块式选课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加深对该学科或专业的理解,成为复合型人才。二是主辅修制。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修满规定学分,获辅修证书。一般地,这两个专业之间有着共同的专业基础学科,两个专业之间有着互补的关系。
3.实施教学创新与教材改革同行。实施教学创新是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由于管理会计这门学科与企业的紧密关联性,管理会计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将应该更多的被使用。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案例教学的重要性。案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案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由于管理会计这门学科实践性比较强,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案例教学可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不仅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企业的经营环境,更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要有国际眼光,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按照中国会计学会金会长所提出的“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金莲淑,2007),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国外先进成果。因此,关于教材,可以选用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因为这种教材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会列举大量的相应理论知识在商业实践中的应用,甚至是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供学生阅读。这种教材更有助于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开阔思维,不至于学到的是生硬死板的理论知识,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不会灵活运用。
四、结束语
关键词:OBE理念;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教学成果评价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和持续改进。高职英语课程包含了对学生阅读、语法、听力等能力要求,与OBE理念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基于OBE理念的英语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促进高职院校英语人才培养。
一、OBE教育理念的内涵和核心内容
(一)OBE教育理念的内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派帝(Spady)在其专著《以成果为本的教育:争议和答案》中提出了OBE教育理念,即“以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OBE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系统中,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在毕业时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来开展,这也是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理念。不同于英语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输入型教学模式,OBE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持续改善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学得怎么样”给予重点关注,并通过构建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成果评价方法,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确保教学质量[1]。总之,OBE教育理念更多体现了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符合高职英语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二)OBE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OBE教育理念清晰聚焦“要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为什么要实现这些学习目标?如何实现这些学习目标?如何确认已经实现了这些学习目标?”四个问题,与传统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教学活动要以学生毕业时的预期能力实现为目标导向而设计和开展,以保证学生在毕业以后可以获得其未来成功的经验与技能。因此,OBE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在结束学习以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为目标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学习所要取得的成果为目的出发,明确学生要掌握的经验和技能。教师要设计具体的、真实有效的、可以实现的任务,确保可以对学生开展评估,帮助他们查找不足。第二,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是在相互交流中实现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了知识,而且也在与教师交流中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课堂实践不断获取新的教学技巧,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技能,实现了自我促进和自我提升[2]。因此,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教学活动打破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元平衡体系。
二、高职英语教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能力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首先,在当前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面临着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科,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竞争能力的重任,语言的时代性、灵活性、变化性对教师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师培训、课程评估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教师在职业定位、职业发展、能力素养及教学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其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使得知识传递和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智慧教育促进了课堂生态的创新,MOOC、混合学习、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在线教育模式已成发展趋势。有的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立体化的全新学习需求。
(二)高职英语教师教育思想缺乏创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迫切需求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扎实的学识素养以及开拓进取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呼唤着高职外语教师走新型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之路。教师要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先进性的教学理念、前沿性的教学内容、高效性的交流互动、创新性的方法技术,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外语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新时期的高职学生思想个性鲜明,希望通过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掌握当下最前沿、最新鲜的英语知识信息,培养自信力、沟通力、竞争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3]。但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缺乏国际视野和实际应用,英语教学局限于书本,教学中不能补充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对行之有效的英语教育理论和方法缺少有效的总结和提升,学生也仅仅是学习哑巴英语,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导致未来在进入职业岗位后,如国际商贸、民航商务、会展策划等所学不能满足应用需求。学生虽然在校园中习得了完备的专业知识,但却离真实的职业场景甚远,缺少胜任国际职场环境工作的能力。
(三)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难度较大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中“测试”一节规定,英语教学采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进行命题和测试,分为A、B两个等级。长久以来,A/B级通过率被认为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但却逐渐脱离了高职英语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标。自2009年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来,不少高职院校开始建设完善高职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但仍因为以下方面原因,存在较大难度:1.部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缺乏评价理念,始终依赖教学末端的终结性考试;2.教学评价过程仍以教师为主导,是教师的一言堂;3.教学评价未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4.教学评价未能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自主性等信息内容[4]。
三、OBE教育理念下的高职英语人才培养的路径
高职英语教学,以OBE理论为指导,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各学科的预期成果更加清晰、明确,成果可评测,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教师教育理念,以成果导向构建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达成英语学习的成果,英语教学要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利用英语教材、数字课程、微课视频、移动学习、慕课平台等共同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深度融合、师生高效互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打破专业、学科壁垒,选择主题丰富、视角多元、趣味性强,与学生学习成果相匹配的英语教育资源,以英语人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以问题研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沟通技巧,达成英语最终学习成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创设英语实际应用环境,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典型问题,以产出成果作为教学起点和终点,引领学生对输入材料进行“选择性”学习,最终实现学用无缝对接。如以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式教学,避免“全扶植式”的英语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就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高职英语教师要有开放性教学思维,在专业能力提升上,重点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转变,把握高职英语课程的特点,建立师生、教研、创新创业等相互结合的多维开放式教学课堂系统,实现以课程和教学内容为中心向以创新和实践为导向转化。侧重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注重实践性较强的英语第二课堂开展,为学生搭建英语实践活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高职英语教师积极争取科研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科研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相互结合,实现科研项目向实际应用转化[5]。提高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学习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跨越,同时也为学生科研创造有利环境,更好地实现高职英语学习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二)创新教学方法,反向设计英语教学
OBE教育理念要求英语教师吸取现代外语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借鉴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与经验,具有教学反向设计能力,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体现跨界、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以“行业发展倒推专业设置”“毕业要求倒推课程体系”“岗位需求倒推课程内容”“岗位职责倒推能力培养”,重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注重知识的养成,提升到对“品格+知识+能力”全方位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科学思辨、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外语人才[6]。高职英语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反向教学设计为主线,以校本特色课程为保障,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合理取舍,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实现模块与内容的创新。对传统的专业体系下条块分割的英语专业课程进行整合,结合高职自身专业优势和社会、行业企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要,作为高职英语课程设置的引导因素。以成果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将英语学习成果评价作为英语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创新英语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评价方式,设计学生对OBE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反馈调查问卷,从传统的英语学习评价向学生学习成果评价过渡。从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对OBE理念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给予政策、资金、技术和人员支持,为推行OBE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根本保障。
(三)创新教学评价方法,培养教学成果多层次评价能力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一线人才。这样,实训环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校园内的教学实训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动手的需要,因为校园内一是实习设备不足,二是实训指导教师欠缺。这时候,校企合作中的校外企业资源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使部分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在企业一线进行,在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把学生分散到多个企业一线,让学生在企业一线工作环境中与企业师傅开展“师傅带徒弟式”的实习教学,这样,既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又可对学生实际工作技能进行最为直接有效的培养。在高职教育实践环节中教学资源不足非常突出,实践实训课中经常是一个干多个看,或者干脆是学生看老师操作。这种教学环境会使学生对实践学习失去兴趣,实践教学收效甚微。而且实践教师数量不足,根本达不到企业里“一对一,手把手,师带徒”的教学效果,直接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在实习环节达不到预期规划的学习效果,进而使毕业生失去竞争力,产生自卑心理。与此相反,企业恰好拥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能工巧匠师傅,校企合作办学,是现阶段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既拓展了学校的实训条件,扩大了教学资源,又为企业提供了就业市场,使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学生可以通过在企业一线实习、参观访谈、跟师学艺、动手操作、课题跟踪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文化、运营流程,了解企业配用新员工的意向,直接或间接地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以便毕业时缩短适应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或者直接被留在他们顶岗实习的岗位上顺利就业,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并且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工资成本和教育培训成本。平职学院的学生就曾到深圳富士康、平顶山中南汽车贸易公司、平顶山市天鹰创新苑等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直接被企业留用一部分学生,满足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2校企合作建立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转型的关键性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迫,我院煤炭主体专业毕业生也面临更严重的冲击。生源匮乏、行业萎缩、就业质量不高,导致高职院校生存日益受到威胁,只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才足以保证高职院校就业渠道的畅通及办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校长期稳定的发展。借助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校企双赢,达到以下六个对接:第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第二,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对接。第三,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第四,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接。第五,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第六,学校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平职学院对于订单班还进行了考核方式的改革,用过程评价考核方式取代传统试卷考核模式,加大职业技能考核分值,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硬性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取1~2个职业资格证书。
3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技能;策略
1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工作主要分为工程测量内业和工程测量外业,一般来说工程测量外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并且工程测量外业对于技术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外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所以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行业急需年轻的人才。近些年来,工程测量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很多高科技手段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新型技术设备对于测量人员的要求较高,所以年轻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备高级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工程测量行业包括土地建筑、水利交通等行业都非常缺少年轻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急需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包括环境保护方面、地质勘探、自来水以及房地产行业等等,所以说,我们国家对于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需求量都是非常大的。
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分析
2.1制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我们国家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要符合产业的具体结构,使得相关的高等院校能够了解培养人才的方向,从而制定具体的目标。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国家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水利建设以及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与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相符合,同时在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备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所谓的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制定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学校方面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作为主要的培养模式,学校方面应该积极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利用企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应该结合相关的行业来进行具体的设置,包括房地产测绘课程、导航电子制图课程以及GPS测量课程、地形测量工程和水准测量工程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和相关的岗位进行对接。
3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
3.1建立课程体系的标准
建立课程体系的基本标准方向应该同时满足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学习到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要让学校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学校方面在建立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积极的额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对企业实际工作的调研和论证来建立课程体系,总的来看,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理论知识的课程和实际操作的课程,从而达到建立课程体系的预期标准。
3.2开发相关的项目课程
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学校方面应该重点尽快的落实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资格证书制定和颁发,并且要在学校的课程当中加入企业专家的指导课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师也要积极的与企业专家进行必要的沟通,无论是从项目课程的制定方面还是从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充分的结合课堂教育和实际测绘,明确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考核以及评估。最后要重视教材的编写,教材的制定和编写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4提升教学的软硬件设施
4.1建立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教学队伍
一般来说,工程测量专业教学队伍应该是由负责理论的教学人员和负责工程测量实际操作的教育人员组成的,要求工程测量理论教学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工程测量实践经验。而负责工程测量实际操作的教育人员需要掌握最新的科技测量仪器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学校方面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企业信息化测绘公司,承担一部分的工程测量工作,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平台。
4.2完善实际操作训练所需的硬件设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件设施是工程策略专业的学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基础。学校方面应该引进各类的测绘仪器,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仪器的机会,同时也要在学校内部建立必要的建设室,为学生提供测绘的实践场地。
5结束语
本文对于工程测量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探析,从而对于如何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立,最后,结合实际经验,对于提升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们国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晓斌,王家帮.基于注册测绘师的高职工程测量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08):218-221.
[2]胡明霞.论高职工程测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J].职业时空,2011,07(0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