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第1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效益;因素及措施

一、公路建设项目经济效益的特点

经济效益分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与计算,具有相当大的复杂性,首先需要从国民经济的全局角度进行思考,货物的影子价格以及社会折现率会对经济效益分析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实际进行该项工作时一定要对以上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对经济合理性也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实现建设项目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实际施工之前考虑各种因素对效益的影响,进行合理的分析。

(一)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地位与意义

在进行公路建设之前,运用科学的技术以及方法对经济效益进行全方位和分析,从整体上对项目建设进行观察。同时,可实际进行项目建设时对税收价格进行合理调整,对实现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促进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公路建设项目多数投资额都很大,而且建设周期较长

这说明公路项目具有远期经济效益大于近期经济效益的特征,这就要求公路项目具有较短的投资回收期而非片面追求回收期有可能导致公路建设上的短期行为。所以将项目近期效益和远期效益结合考虑是公路经济评估中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公路建设项目是不可忽视、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无形效益和外部效益

但在实际做出合理决策分析时不可忽视这些因素对施工方案选则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效益数值不大时可以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只将定性分析的结果提供给决策单位。

(四)周转量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公路建设项目内部效益进行真实反映

货物间空间位移对周转量有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是直接由周转量决定的,周转量越低经济效益越高。

(五)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与运输系统的经济效益是紧密联不可分割系的

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要通过运输业多种运输途径相互配合与合理分工才能体现出来,形成完整有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以较高的效率完成运输任务。

二、影响公路工程经济小姨的因素及措施

(一)施工组织人员素质的影响

当下,公路工程的管理人员主要有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技术管理人员,这些人大多数为学历较低,但是他们工作认真,扎实上进,埋头苦干。由于受传统经济影响,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模式,管理上用老办法、凭之前的经验,并不具备先进的规范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技术,缺乏主观创新意识和能力;另一类是刚参加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这部分人都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理论知识,工作能力突出,充满激情,缺点是缺乏实践经验。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方法:(1)转变传统思想,更新固有观念,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3)培养绩优型管理人才,给那些有理论没经验的毕业生安排到不同管理岗位,创造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施工现场管理水平。(4)严格建立的安全体系,任何施工工地安全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第一保障,做到防患于未然的一系列安全细则,落实到人头,层层负责制,安全无事故才能保障我们的经济效益。(5)组成有计划、财务、工程等领域精英的经济管理队伍,实行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控制的双控打法,加上施工现场信息化,保证与外界的联系通畅。

(二)原材料质量和单价的影响

第2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林业;产值计量;分析探索;应用方法

一、林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林业增加值是林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体现,是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部分。林业增加值不仅真实的准确的反映了林业生产活动的成果和效益,还是林业企业的重要经济向导。而林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分为生产法和分配法。

1.生产法

林业增加值的生产计算法就是以生产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值而进行计算,即林业总产出减去林业生产消耗便是林业增加值。林业总产出是林业生产活动所生产出的林业产品总量,林业生产消耗是林业生产活动中所消耗的物质价值和非物质价值。种苗、农药、肥料、农具、等均属于物质价值,非物质价值则主要包括保险费、广告费等。

2.分配法

林业增加值的分配计算法是从分配的角度出发,以生产成果中所应得的收入为根据来进行计算,即林业增加值为林业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相加的总额。

二、林业产值的分析和应用

1.林业发展水平分析

林业总产值为一定时期内林业生产活动所得产品总量的体现,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和生产规模。因此,要分林业发展水平,就需要计算出林业总产值。

以资兴市2011年和2012年林业行业总产值为例,如下表所示:

据上表数据显示,资兴市的林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由2011年的林业行业产值280266万元增加到2012年林业行业产值380040万元,增幅了35.6%。尤其是第三产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增幅79.18%,这充分体现了林业事业在这两年的快速发展。

2.林业经济增长和波动分析

林业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林业生产能力增加,而使林业经济生产成果增加。林业经济的增长在不同时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对林业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分析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入手,而林业产值是反映生产成果的指标,对林业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图为资兴市2011年到2012年营林和林业行业增长变化情况。

如图可见2011年到2012年资兴市的林业行业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各个产业的增幅程度不同,但就增幅的速度来看,资兴市林业第三产业2011年为60000,2012年上升到120000,增幅达到50%,可见资兴市林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之快,反映出资兴市对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旅游行业的重视。

3.林业经济效益分析

林业经济效益在林业产值分析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林业产业的各方面计划有着直接关系,比如林业的投入与产出。只有在林业产出大于林业投入时,林业生产才具有经济效益。虽然林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带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但针对营业性的林业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经营者的投资风险,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提高国民经济总值。如:对资兴市2011年到2012年营业性林业经济收益情况进行分析,2011年竹笋干产量720吨,2012年竹笋干产量是950吨,相比增幅31.94%;2012年的山苍子、棕片、油桐产量与2011年相比增减幅不大;2012年油茶籽产量是3850吨,与2011年油茶籽3000吨相比增幅28.33%。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林业营业性行业的发展是呈上升趋势,但增长并不稳定,这与正处于改革困境的林业行业相关。因此,相关部门在分析林业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地区林业产业和效益情况,还要及时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

三、结束语

对林业产值计量的分析和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林业产值不仅反映林业生产活动的成果,还反映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实际的林业产业计量时,既要结合实际情况,也要分析相关数据。

参考文献:

[1]赵春飞.北京市园林绿化产值计算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尹G.林业增加值核算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3]荀龙巧.林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3.

第3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济效益影响不同,在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各项指标权重。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1.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研究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对农用地、建设废弃地、未利用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的内容包括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其中农用地整理主要指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用地整理等,包括农用地调整、农用地改造、地块规整、基础设施配套、零星农宅的迁并等。建设用地整理主要是指村镇用地整理、城镇用地整理、独立工矿用地整理、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整理等。废弃地复垦是指包括农用地中废弃地和工矿、交通、水利、城镇建设中因挖损、塌陷、压占形成的闲散地、荒地的复垦利用。未利用土地开发是指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手段对尚未利用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1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经济效益分析是衡量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目前土地开发整理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是: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量与产出量分析,主要包括通过土地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便于机械化耕作、水利灌溉和规模经营、节水节电、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指标采用土地整理对国家经济的回报率作为主要指标,配合土地整理的投入和产出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开发整理投入量与土地开发整理的内容、措施、要求有关,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要求其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量不同,应分别加以考虑。

    (2)土地开发整理投入量测算内容包括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量、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预算,目的是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时序安排提供依据。

    (3)土地开发整理规模是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土地总面积。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量是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过程中,投工量和土石方量等。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预算是指在确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规模、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量后,根据平均的市场价格和有关定额标准对直接投资与投资折资进行匡算。。

    (4)土地开发整理经济效益分析中,各项指标对土地整理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同,在实际评价中应充分考虑各项指标权重。

    1.2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社会效益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分析内容是:在农村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效益;在城市,通过对存量土地的消化利用,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速存量土地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促进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调整的效益。社会效益分析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区所在地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资料。包括项目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状况、各利益群体对项目的反映、要求与接受程度等。社会调查可用多种方法,如问卷调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现场调查等。不同的实际情况应采用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法。

    (2)所有的社会因素可以分为影响人类生活和行为的因素、影响社会环境的因素、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

    1.3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生态效益分析是衡量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效益分析内容是:评估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后,通过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增加森林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增强洪涝灾害抗御能力,优化生态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效益。生态效益指标采用土地整理项目完成后,生态环境中各种与人、与环境相关的指标的变化作为评价对象。生态效益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最基本的条件是:各种指标应符合国家各种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条文;应符合环境规划的要求。

    (2)环境治理设施应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进行。

    (3)应从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角度进行论证,力求土地整理项目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4)生态效益分析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各地在开展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 (5)定量分析主要是针对可量化描述的指标,通过数字的变化反映土地整理前后指

    标的变动情况;定性分析主要是针对土地开发整理可能产生的后果,分析土地整理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经济效益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静态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各地在开展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经济效评价主要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手段,考察土地整理项目在微观上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在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从而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

    社会效益分析旨在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益,是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当地社会生活、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明,对相关因素进行识别、计量、综合、分析和论证,以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各地应因地制宜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社会效益分析。在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区所在地的社会环境资料的基础上,评价影响人类生活和行为的因素、影响社会环境的因素、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因素。生态效益分析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目前各地在开展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具体包括:

    2.1定量评价:山区主要计算森林覆盖率(或植被覆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平原地区是需要计算农田防护林网密度、农田污染改善程度、防洪除涝改善程度等。

    2.2定性分析:根据上述指标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可能产生的其他后果,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主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大的方面进行,采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对于更深刻地认识土地整理工作的意义和作用,更科学地评判土地整理工作的成效和得失,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佑启,PeterH.Verburg,徐斌.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间建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0,(02).

    [2] 姜爱林,姜志德.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01).

    [3] 李何超.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深入变革[J].国土经济, 1997,(06).

    [4] 朱林兴.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J].国土经济, 1999,(05).

    [5] 李敏,赵小敏,龚绍琦,张宁珍.土地整理中土地经济效益分析——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

第4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水利经济学;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水利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34-1

水利经济学可概括为是一门应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水利工程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1 关于水利经济研究内容问题广义的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配置稀缺资源并分配产品的科学

目前水资源的稀缺性已逐渐显现,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已经成为保证人类未来福利的重要因素,可持续的开发和管理水资源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水利经济属于资源经济和行业经济的范畴,其任务是要研究水资源开发、管理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我们从事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活动的效益产出表现形式各不相同。防洪、除涝,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的产出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是为了防洪减灾、改善生态条件、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水力发电、城市工业和生活供水、农业灌溉供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进行企业化管理,但也不属于竞争性产业的范畴;有的水利工程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而有之。

2 水利经济研究的对象及重点

水利产品应理解为广义的相互关联依存,逐次交换消费的系列产品。如对水利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科学准确的定位与理论研究;围绕现代水利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恶化三大问题所作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的规划,并按规划所采取的对策和措施都应是产品;同样,相关部门制订的防洪调度方案、水环境保护法规、用水、节水计划都是产品。因为这些都是劳动产出物,这一系列的工作成果,立起了水资源的开发、建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消费的秩序,保证了社会经济正常而有效的运行。再进一步地分析水利的主要劳动产出物,其水文工作者观测、记录水文数据,整编的系列资料是科研产品;水利勘测设计人员根据水文、测绘、地质资料所规划的工程方案、设计报告及图纸是设计产品;水利施工队伍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完成的各种水工建筑物是工程产品;水工建筑物由工程管理部门用作对天然水进行加工,使天然水按人们的意愿进行蓄、滞、泄、供,并被加工成为商品水、电等更是水利产品。根据产品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水利产品主要具有两个特性,即:公共产品性和外部性。水利产品的公共产品性,如:堤防、水库、大型排灌站、各种水资源治理规划、设计报告等,都具有公共性,公共产品能使市场有效运转,却不能完全由市场来提供,这是市场经济对水利及其他一些具有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劳动产出物所表现出的“市场失灵”现象。公共产品不能由市场来提供,但公共产品的生产却能创造市场并促进市场的发展。纯粹的水利公共产品也是有限的,这也正是水利事业单位改企与转制的必然和难点所在。水利产品的外部性,即水利产品生产者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无须偿付的利益或损失。如水库、堤防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使被保护区免受洪灾侵害,使被保护区地产增值,工程建设给企业商家带来发展机遇等。显然,受益的各方并没有直接向水利行业支付费用。水利产品的公共产品特性和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在水利行业的主要表现。因此,应当理性地认识到产生这种现象的非市场因素,找出制度失衡的原因。在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完全发挥作用的场合,发挥政府应有的干预经济的作用,以实现并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水利经济专业技术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本部门的水利经济研究现状及水利产品在水利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水利经济分析计算方法在本部门、本专业的应用与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南水北调工程中有关的重点水利经济问题攻关;加入WTO对本部门水利经济研究产生的影响;水利经济对社会、环境效益计算方法的研究等。

3 水利经济评价内容、方法及特点水利经济评价内容

水利经济评价的内容,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能够量化的指标一定要量化并进行定量分析;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必须进行定性分析。由于水利经济评价中所采用的数据绝大多数来源于测算和估算,加上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因素多,牵涉面广,许多因素难以定量,所采用的预测方法手段又有一定局限,因而,项目实施后实际情况难免与预测情况完全相符。为了分析这些不确定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考察经济评价结果的可靠程度,还必须在经济评价中进行相应的不确定性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

3.1 水利经济评价方法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目标协调与主目标优化相结合的方法;总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多维经济评价方法;逆向反证法。

3.2 水利经济评价方法的特点

第5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 公路建设工程;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财务评价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7-0190-02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的初始之年,是交通运输加快建设、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按照科学发展、完善网络、建设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公路建设工程便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公路建设投资日益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对环境质量、生态的要求也迅速提高。由此,对建设项目的分析论证是否合理,对资源的配置是否优化得当,即进行公路建设工程的经济评价,尤显重要。

1公路建设工程经济评价概念

经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公路交通工程、经济学、数理统计及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技术经济政策的要求,在进行交通量的预测以及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比较建设项目的效益与费用,分析多方案的指标,对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作出评价,为投资决策者进行项目决策和方案比选提供科学的依据。

2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方面,通常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2.1 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效益与费用,进而计算项目所在区投入与产出的影子价格。

2.1.1 经济费用计算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费用,是指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费用。建设期经济费用即公路建设费用,如设备器械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预留费用等;运营期间经济费用包括公路养护费用、大修费用、交通管理费用以及国外贷款利息等。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费用的测算是依据建设费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等的影子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

2.1.2 经济效益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间接效益是项目在运输领域外为经济带来的利益,通常很难量化,常作定性描述。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计算时,一般只计算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公路经济效益,货物、旅客在途节时的价值效益,减少交通事故的效益,以及效益动态流量等。以上这些效益可以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相关模型为依据进行计算得出。

2.1.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通过对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费用的计算,可以得出效益费用流量表,进而计算出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主要采用的评价指标有4种:

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

2)经济效益净现值ENPV: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期以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开工前一年末的现值之和,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

3)经济效益成本比EBCR:项目计算期内各年效益的现值总额与各年费用的现值总额之比;

4)经济投资回收期EN:当净现金流量折算值和为零时,该年距项目评价期的年数。

一般地,经济内部收益率越高,经济效益净现值越大,经济效益成本比也越大,方案就越优化;而经济投资回收期越短,资金回收的能力越强,因而抗风险能力越大。

2.2 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及价格体系下,从项目投资主体的收支效益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以此分析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一般来说,只有收费的公路项目才需进行财务评价。

2.2.1 财务费用估算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费用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间费用。建设期的费用估算要依据建没部、交通部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投资估算的规定和方法。运营期间的费用应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管理部门的配置,合理安排养护费用、大修费用,合理确定各年管理费用,从而提取一定的税金。

2.2.2 财务收入估算

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运营期的车辆通行收入费,还有小部分是开发性配套设施的营业收入及路边广告收入等。因此,确定合适的收费标准和合理估算项目运营间的交通量有着重要意义。在确定收费标准时,主要考虑道路使用所得的收益、公路建设费用的投资利率、道路使用者的负担能力以及最小回收期等因素。

2.2.3 财务评价指标

主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投资净现值FNPV和财务投资回收期FN,来确定项目财务评价是否可行。

2.3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通过分析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找出敏感性因素,并确定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公路项目经济评价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预测及估算,而经济评估往往具有一定的不准确性,这意味着决策者要承担一定程度的投资风险,因此需要投资者要在项目决策前进行敏感性分析,尽可能采取可行的对策来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获得更大效益。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对某因素的敏感度,可表现在该因素发生变化时所导致的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常常选择工程建设投资费用及交通量进行抗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3 结论

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评价作为项目决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应用越来越广泛,研究深度也越来越高。合理有效地进行经济评价,增加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提高项目的效益,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蔡成祥.公路工程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第6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 成本管理 降本增效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石油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成本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成本管理缺乏动态控制、成本严重超支等问题,而众所周知,产品价格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外资大规模地涌入到国内市场,石油企业所处的外部化境也越来越严峻,微利时代全面来临。因此,良好的成本管理, 切实达到降本增效也成为了石油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成本管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对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石油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效益分析相结合,以宏观经济效益为主;目前经济效益分析与长远经济效益分析相结合,以长远经济效益为主;直接经济效益分析与间接经济效益分析相结合,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主;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

2、前瞻性原则

着眼于国际市场竞争,从油田实际出发,综合分析油田每个区块的产量、技术水平、成本等因素,弄清成本控制的底线是多少。在什么样的产量规模和油价下,可以保持有效益的生产。成本控制在什么程度,可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状况,成本上升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承受的,上升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报警等等,从而建立起成本预警机制。

3、全过程原则

石油企业生产是一个连续的作业过程,因此,石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也应是一连续的全过程系统控制。因此,成本控制必须着眼于油田勘探、开发的整个系统,全方位管理,全方位控制成本,下大气力狠抓落实,坚决堵塞成本管理上的漏洞。把成本管理渗透到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使之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三、石油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石油企业在成本控制上普遍存在理念落后、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导向。具体来说,有相当一部分石油企业将成本控制和管理局限在企业内部甚至是重要的基本生产过程和环节,对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关注和有效手段的采取,另外由于缺乏对于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造成了石油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整体上方法陈旧;其次,石油企业的成本控制主体定位具有很大的狭隘性,长期以来把成本控制的任务当作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构成石油企业成本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车间和关键技术没有纳入和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造成成本控制和管理的主体覆盖范围过窄,无法实现整体协同效应;再次,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信息失真、成本管理环节分工过细导致控制管理成本过高。有一部分企业因偷逃税款、提升业绩或谋取私利等不正当行为而对成本资料任意地认为修改编造,同时分工过细的成本控制环节造成了较高的协调沟通费用,并同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如何加强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来切实达到降本增效

1、石油企业应该更新成本控制和管理理念

要综合采用包括目标成本法、成本否决法、档次成本法等在内的先进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以实现对于相关生产经营环节成本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控制。目标成本法、成本否决法以及档次成本法等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和纬度给石油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都有利于实现石油企业成本管理的全员参与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对石油企业的成本进行模式识别和细分

石油企业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体系对石油企业的成本进行模式识别和细分,根据不同的成本类型及其产生机理采取有区别的方法和手段分类实施控制。具体来说,石油企业可以将石油勘探过程中制造的成本落实到勘探部门,然后由勘探部门再落实到各个作业点和作业岗位;将开发成本和资产折旧落实到油气田企业,由油气田企业牵头再落实到负责开发的部门和环节;将现金流转和操作的成本落实到各个油气加工厂,而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落实到油田总部的财务管理部门,然后分级进行汇总管理。实践调查表明,这种将成本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石油企业成本控制的目标,其平均贡献率在34.6%的幅度左右。

3、石油企业成本反馈控制

反馈控制是最主要的事后控制方式,它是将实际的运行结果与预期的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并采取行动来纠正偏差的控制方式。石油企业成本的反馈控制就是将企业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按旬、月或季进行汇总和分析,从中发现预算执行的差异,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产生差异的原因对预算进行调整或对责任中心的行为进行修正。

预算信息反馈的核心内容即预算责任指标的履行情况,包括其预算额、实际额、差异额及差异的原因分析。因此在预算信息反馈环节,离不开差异计算分析这种基本方法,它同时也是控制和评价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所谓差异计算与分析,即通过比较实际与预算(目标)来确定其差异额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石油企业成本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等客观原因变化造成的预算执行差异,该预算执行差异与企业成本预算的各责任中心的主观努力程度无关,属于责任中心不可控的部分,可以通过预算的调整来消除这部分差异;二是由于各责任中心预算执行的主观努力程度及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变动造成的预算执行差异,这部分预算执行差异与各责任中心的主观努力程度及实际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属于责任中心可控的部分,应当由责任中心来承担预算差异责任,石油企业可以通过惩罚等措施来促使责任中心修正行为。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从而消除预算执行差异。

4、构建财务预算管理模型体系

我们应该以业务活动为驱动来开发设计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全面预算模型体系,而不应以传统的会计科目为出发点,这样能够促进石油单位战略规划的落实和稀缺资源的分配。第一,应该基于石油单位的业务活动来预测成本费用、收入等,而后再将其落实为财务数据。在设计财务预算管理模型体系时,应该科学合理地规范预测方法,包括如现金流量表预算、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之类的财务类预算(从会计角度出发)和支出预算、成本费用预算、收入预算之类的业务类预算(从业务活动出发),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预算编制人员对各项明细预算的编制口径和认知度进行统一。第二,逐步地转化具体的财务模型,而不是模型方案。全面预算编制流程中,全程贯穿预算表格,在表格中将预测方法加以固定化和数字化。这样一来,就能够将其转化为业务预算数据,进而转变为会计科目数据。

参考文献

[1] 李应祥. 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浅析[J]. 改革与开放. 2010(08)

[2] 侯增周. 论我国石油企业成本管理战略创新[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20)

第7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 信息经济 核算 对策建议

0 导言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信息与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和人类的巨大财富,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信息经济也诞生了。信息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主要由信息活动、信息资本、信息劳动者和信息职业四要素构成。信息经济核算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看,能使人们了解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从而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政策,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横向上看,可以使人们通过比较的方式来研究世界各国或地区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找出差距,寻找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尽快调整自己的方针国策,加速本国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当今,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经济的核算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国信息经济核算,这是摆在统计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信息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1.1 信息经济核算是全面准确认识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知识产业”的概念以来,尤其是由日本学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产业”概念以后,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对信息产业的宏观测度。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识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与信息产业有关的内容。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水平,就必须对信息经济进行全面的核算,并通过信息经济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1.2 在我国尽早开展信息经济核算,为日后跟踪信息产业的发展、研究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对发展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尽快开展信息经济核算,无疑会对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信息经济核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经济宏观测度,它是通过建立一个核算框架,用若干指标全面地反映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同时,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经济核算通过长期观察跟踪可以发现该产业发展的规律性,为正确指导其发展和评价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供依据。

2 信息经济核算理论

2.1 国外研究

目前,国外信息经济核算理论主要有马克·波拉特的测度理论、信息化指数模型、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和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其中:

马克·波拉特宏观测度方法是用信息活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大小、信息劳动者人数占就业人口的比例大小和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大小来衡量社会信息化程度。其测度的核心是将国民经济中的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信息部门(其中,信息部门是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的测算用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全部销售收入和其经营收入减去中间产品和服务、进口的购买以及外购经营费用;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信息化指数法是通过4个因素反映的,每一个因素又由若干个分指标构成,共11个指标。由于这些分指标不同而无法直接运算,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再将此绝对值转换成指数(按百分比计算),最后求出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法常用的两种算法是:一步算术平均法,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定为100,分别用被测年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被测年度的各项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可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二步算术平均法,先分别计算四组要素的指数平均值,即对每组指标的指数值求平均值,再对此平均值求算术平均值,得到信息化指数。

信息利用潜力指数模型(IUP )测试图将各类信息活动的有关参数都包括在内,具有普遍适用性且运用灵活,但目前尚未被广泛应用。

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主要通过49个变量作相关分析,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然后确定以三个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Writtencomm unication)、技术(technology)、图书馆(li?鄄braries)。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

2.2 国内研究

国内关于信息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和信息投入产出理论。其中: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原吉林工业大学靖继鹏先生用波拉特方法对吉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结果发现波拉特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靖继鹏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信息产业平衡力多个方面去测度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指数的改进模型是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的改进模型,模型体系共包括5大类13项,除了信息装备率一项未做修改外,原有的其他类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模型中的改进情况包括:①将一级指标“通信主体水平”改为“信息人水平”,因为“信息人水平”指标更能代表所有与信息生产或工作有关的人;②将“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改为“信息产业就业人口百分比”,因为餐饮服务业是典型的第三产业但与信息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③“人均年使用函件数”被删掉,是因为计算机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函件数量下降,但信息化水平却不会因此而降低;④把原有的“每万人书籍销售网点数”改为“每万人年图书出版种数”,因为书籍销售网点数无法统计;⑤删去“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较大(如印度、中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指数比较高,相反大多数都比较低;⑥在信息系数中将“个人消费中(除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改为“个人消费中信息消费的比例”,因为许多娱乐消费不能算作信息消费;⑦新增加了“每万人量和每万人专利申请数”两项指标,因为“数”是说明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能力的最好例证,是一种信息生产能力。“专利申请数”是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开发能力的最好的证明,从专利数上能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状况。

3 对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现有国情的分析,结合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事项,作者认为在我国进行信息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应当采用信息投入产出方法。信息投入产出方法是从信息经济的角度把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信息产业部门与非信息产业部门,再依据“全口径”投入产出表及有关的统计资料,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然后计算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对信息经济进行深入分析。这一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确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够对信息产业部门的经济效益、信息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影响及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投入产出法重点需要确定的指标包括:最终产品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感应度与带动度和部门经济效益分析三个指标。其中,最终产品结构与增加值结构指标是按信息部门(信息工业部门(信息Ⅰ)、直接信息部门(信息Ⅱ)、间接信息部门(信息Ⅲ))与非信息部门划分的国家四大部门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的;感应度与带动度指标(其中,感应度表示国民经济系统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第i部门相应要增加的总产出值;带动度表示第j部门的最终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带动国民经济系统各部门总产出的增长量)是通过对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各指标贡献的核算,确定信息投入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的作用;部门经济效益分析指标则是通过计算信息部门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其重要性。

参考文献1 波拉特.李必祥译.信息经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 陈禹,谢康.知识经济的测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宋玲. 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曾昭磐.根据“全口径”投入产出表编制信息投入产出表的矩阵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1)

5 张守一.信息经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6 宋玲. 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 周先波.信息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8 秦玫芬.信息化水平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实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5)

9 郑建明. 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测度报告[J].情报科学,2000(10)

第8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有效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公共的交通工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与车辆得到了迅速增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但从已经投入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来看,不论是国内项目还是国际项目真正盈利的线路屈指可数,就目前为止只有香港和东京地铁尚处于盈利状态,但即便是这些线路也是运营十年才进入盈利期,从国内轨道交通项目来看,实际运营后数据和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客流和盈利水平往往存在较大偏差,这也是对城市轨道交通存在较大争议的原因,如何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确保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对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基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进行分析,分别从: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制约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并通过以深圳地铁7号线为模型进行实际分析。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研究

(一)城市轨道交通社会效益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能促进社会经济不断提升,为项目投资人提供相关依据,同时,还能为城市交通系统研究提供相关资料,促进社会效益持续增长,让社会各界对城市轨道交通形成一定认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建造过程中消耗大量物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就业,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且具有节约能源、速度稳定等特点。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电力牵引,能充分避免大气污染,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拥挤状况,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增加了安全性,同时也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降低了污染效益,为当前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且城市轨道工程建成运营后,因其运量大、快速、准时、安全等一系列优点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社会效益主要以以下路径实现。

(1)城市轨道交通依靠巨大的交通优势,完善了整个交通系统,缓解了交通压力,诱导人们出行,加上轨道交通运营成本较低,使交通供给能力提高,同时也调整了整个交通结构,并且使地面机动车辆需求下降,缓解了交通压力。

(2)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电力牵引,并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减少了环境污染。

(3)交通作为城市的骨骼,指引人口流动,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作为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了整个城市布局,提高了整个城市化水平。

图1-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间社会效益作用机理图

(二)城市轨道交通社会效益表现形式

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有众多表现形式,包括:投入效益、开发效益、产出效益、传递效益、波及效益、潜在效益等。所谓投入效益,主要是指通过交通投资促进区域经济水平发展效益的增长,以此带动各个产业的发展;产出效益则是指轨道在建成通车后,能有效节省乘客乘车时间,改善城市交通网络,促进城市交通经济效益的提高;开发效益则是指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轨道沿线土地价值,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重要条件;波及效益是指城市轨道交通兴建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提高了投资效益;传递效益是指一些产业收益于城市轨道交通而产生的效益;潜在效益能促进城市空间合理布局,促进社会科技进步,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制约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一)工程结构的影响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在工程结构设计上存在一些不合理,导致工程在后续施工中安全故障频发,尤其对城市轨道的实际运营会带来相当大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城市居民出行,对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二)工程工序质量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工序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具有繁琐、复杂等特点,工程工序相对较多,为施工人员带来了一定压力,施工人员难以保证每一道工序施工质量的良好,从而制约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影响

施工人员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部分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相对低下,导致其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中难以保障工程质量,从而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四)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十分繁琐,因此,常常会出现水利企业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工作效率普遍低下,相关企业里还存在着人才缺乏与思路陈旧的现象,这些也成为制约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提升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经济效益的有效策略

(一)政府必须给予政策的支持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属于我国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政府必须要加强对它的支持,投入大量的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将会导致轨道交通经济无从发展,同时资金的投入还能对轨道工程施工设备进行有效完善,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二)加强对轨道施工人员的培养

为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显著增长,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轨道施工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教育培训,以增强员工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与技能。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大量引进专业人才与施工人员,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的提高,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施工企业自身的管理

城市轨道施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计划与发展战略目标,切勿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协调各部门成员的职责,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顺利实施,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施工企业可以运用一定激励机制,加强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意识,促进我国城市轨道施工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施工企业的有效管理

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过程的管理,明确施工人员的责任,相关企业应该派遣监管人员定期进行严格检测,一旦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必须安排施工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善,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促进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五)对工程结构合理设计

施工部门应加强对工程结构进行合理设计,减少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的产生,为地铁后续运营创造良好条件,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使我国建筑行业得到全面发展。

(六)健全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施工部门必须建立相对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让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部门相关人员必须根据部门实际特点来制定适合本企业施工管理的规则制度,实施施工技术管理责任化制度,促进施工工程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施工技术管理的监督

施工部门必须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每一个施工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施工作业都是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此外应该加强人力、技术、物资部门之间的配合,最大限度地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提高施工工程的工作效率,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有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结束语

社会效益的增长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社会效益提高,因此为了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政府部门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扶持,当然企业自身也应该制订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还要注重对施工人员自身素质水平与操作水平的培训,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开拓思路,不断创新,树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同时要与政府部门保持一定的沟通与交流,确定一条符合自身发展方向的路线,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有效开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杨文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管理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13(11):80-86.

[2]王云,朱从坤.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经济效益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63-67.

[3]谢国龙,贾鹏.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效益分析及融资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5(02):159-160.

[4]徐新玉.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维保市场化及经济性评价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4(03):1-6.

第9篇:国民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关键词:防洪工程经济分析评价

1.工程概况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境内,由淡水河和淡澳河两岸堤防和穿堤建筑物组成,全流域集水面积为ll72km2,河床平均坡降为0.57‰,全河长95km。

惠阳区是惠州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州市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商住、旅游、教育、商贸全面发展的格局,区内现有企业近80家,投资总额近100亿元,第三产业占cdp比重居全市各区县之首,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并在惠阳区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税收和出口总额和实际吸收外资在广东省91个开发区中排名25位左右。惠阳区各种设施基本完善,公用配套设施基本齐备,已成为中海壳牌石化项目良好的城市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大后方。

该工程的主要效益为防洪治涝效盎和社会公益效益,它保护着惠阳区1184 km2土地、55.80万人口免受洪涝灾害,工程等级为ⅲ等,堤防级别为3级,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堤防及水闸采用防御外江50年一遇洪水标准。

2.评价依据

该工程是兼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评价依据国家计委、建设部1993年4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2-94)和《已建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 sl206-98)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社会折现率选用12%和8%,对该工程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初步分析。

3.财务评价

水利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是在拟定的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筹措方式、借款计划与偿还条件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采用现行财务价格,考察工程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提出工程在财务上可行的条件和非工程措施。

3.1 工程投资

根据工程投资估算,加固工程投资(见表1)。

3.2 年运行费以及其他费用

年运行费包括:工资、福利费、维修费、材料燃料及动力费及其他费用。

1)工资、福利费:根据相关规范定编为91人,人均年工资按14400元,人,福利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计,并计入住房基金10%,劳保统筹费17010,人均年工资及福利费2.0304万元,年工资及福利费总额为184.77万元。

2)工程维修费及其他费用:取工程投资的1%进行计算,即为688.74万元。

3)材料、燃料及动力费:根据工程运行资料分析,类比拟定按维护费的15%计,为103.31万元。

4)其他费用:按以卜三项的200/0计,为195.36万元。

年运行费共计1172.18万元。

3.3 财务分析

一般工程财务评价的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财务净现值(pnpv)、投资回收期(pt),该工程主要是社会公益性质的水利建设项目,工程本身并无财务收入,要维持工程的正常运行除收取堤围防护费外,必须由政府补贴运行费,所以不对其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价。

4.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主要是计算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时间流量表,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效益、费用和净效益,计算项目的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4.1 基本数据及依据

4.1.1工程投资

该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是根据广东省水利厅2006年2月颁发的《广东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进行编制的,总投资为68873.58万元。国民经济评价计算投资为总投资扣除利润和税金,扣除后总投资为66073.63万元。工程每年度投资分配按施工组织计划的施工期进行安排(见表2)。

4.1.2年运行费

1)工资、福利费:根据相关规范定编为91人,人均年工资按14400元/人,福利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4%计,并计入住房基金10%,劳保统筹费17%,人均年工资及福利费2.0304万元,年工资及福利费总额为207.1万元。

2)工程维修费及其他费用:取工程投资的l%进行计算,即为184.77万元。

3)材料、燃料及动力费:根据工程运行资料分析,类比拟定按维护费的15%计,为163.15万元。

4)其他费用:按以上三项的20%计,为188.92万元。

所以工程每年年运行费共计1133.53万元。

4.1.3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包括维持项目正常运行所需要购买的燃料、材料、备品、备件和支付职工工资等的周转资金。按照本工程实际情况并参照同类已建工程的运行情况,按年运行费的10%考虑,为113.35万元。

4.2工程效益

该工程是一项结合防洪减灾、河道整治和环境美化于一体的防洪项目,按照外防内排的工程总布置,本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治水思路,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社会条件、人文景观、土地开发利用等因素,使堤防工程既能满足防护区内不受洪水淹没,又能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同时与沿河市政规划、城市交通道路、沿河公园建设、居住小区建设相结合。项目的实施必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

4.2.1防洪治涝效益

防洪治涝效益直接反映为工程实施完成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该工程保护惠阳区总面积ll84km2,城区建成面积已达30km(2),2007年末户籍总人口达35.33万人,常住人口55.80万人;2008年度,地区农业生产总值为11.01亿元,工业生产总值为301.89亿元,第三产业总值为106.23亿元。

淡水河为惠阳区的主要河流,多年洪涝灾害直接损失按工农业及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0.5%计为20956.5万元,经分析估算,如发生洪灾,将冲毁工厂企业、公路以及市政设施,造成生命死亡、疾病流行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损失。惠阳区淡水河流域洪涝灾害直接损失约占全区的70%左右,淡水河流域现状洪涝灾害直接损失多年平均值为14669.55万元。间接损失按直接损失的10%进行估算,现状洪涝灾害间接损失多年平均值为16136.51万元,运行期按每年增长5%计。

4.2.2土地增值效益

根据城市规划,防洪工程完成后,沿河两岸的基础设施将逐步完善,必将带动两岸土地的增值。本工程堤线长54.69km.土地增值面积约为8200亩,经测算,工程完工后可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为10万元/亩,土地开发承包时间按70年计,则每年可增加的总土地利用价值为1171.92万元。

4.2.3生态环境效益

从长远效益分析,防洪工程项目的实施在新建堤防、水闸及泵站的同时亦大大的改善了交通条件,整治了沿江违章建筑,改善淡水河的行洪条件及城市排水,美化环境,改善了投资环境。

4.3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

项目属新建项目,所以国民经济评价按新建水利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规范进行,计算增量费用和增量效益,提出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4.3.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内部收益率以项目计算期内各年净效益现值累计等于o时的折现率表示,计算公式(见式1):评价准则:ebcr≥1,即项目可行;反之,项目不可行。其它经济评价指标(见表3)。

5.综合评价

经过进行国民经济分析和财务分析,工程完成后,将使惠阳区防洪堤围整体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通过工程的建设,使惠阳区免受洪涝灾害,确保堤围内工农业正常生产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对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防洪排涝工程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表明,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8.64%>8%,国民经济揩标内部收益率符合规范要求,经济净现值大于零,该工程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项目经济评价合理,技术可行。

6.结语

东江支流淡水河流域(惠阳段)防洪排涝工程通过对防洪堤的整治,将使淡水河沿岸违章建筑,特别是部分影响堤围安全和正常运用的建筑物得到全面的清拆,同时通过对沿堤水闸泵站的新建,提高了排涝标准,能更好的解决内涝对围内威胁,缩短雨污水滞留时间,减免因污水积留而滋生的传染病影响环境卫生,并减少内涝损失,洪涝兼治,改善了城区的排水,美化了城市环境。综上所述,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较优,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指标内部收益率符合规范要求,项目经济评价可行。

参考文献:

[1]温续宝.引洮一期安定区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经济评价[j].甘肃农业,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