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学生相对来说,年龄比较小,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处于初始阶段。对于这个年龄层的中职生来说,思想尚未成熟,做事较为冲动。虽然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大期望,但是由于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矛盾与问题。因此,改变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成为中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年龄较小。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好奇心、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及学习精力都处于较为旺盛的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职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要在社会中得到发展,知识技能是基础。当然,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中职学生较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呈现出偏低现象。首先,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对于中职课程存在听不懂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一些烦学情绪。其次,由于年龄较小,中职生心理尚未成熟,对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还在初始化阶段,出了自控能力差的问题,从而出现一些不良的情况,比如:早恋、旷课、打架等,对于老师的教导也屡教不改。再次,面对当前市场需求,中职生也表现出了就业困惑的问题,无法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定位,产生迷茫情绪,失去奋斗信心。最后,在中职生当中,有一部分学生且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使这部分学生的人格发展扭曲,出现了道德意识不正确的情况。
二、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清楚定位自身贡献。
在进行中职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鼓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针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进行引导,不要一味地进行批评与处罚。在整个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老师应该以自身为主导,针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疏导与关怀。真正意义上把学生引导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要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同样都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专业的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坚信职业教育对社会也有相当大的贡献,只要通过努力学习,必能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2.关怀与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对中职生的教育,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以关怀式的教育进行。只有对学生进行关怀,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这也是中职老师的一种职业道德体现。由于中职生大多是住校,在学习生活中老师应该扮演好学生家长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关爱,让学生在关爱与严格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要过于放纵,只有关怀与严格二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增进老师与家长沟通,全力教育学生。
在教育孩子方面,学校不是单一的组成,也需要家长的配合。通过学校老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双方共同承担起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传递正确的教育方式,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沟通与教育,才能真正意义上教育出合格的社会所需人才。这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也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只有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才能造就合格人才。
4.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了理想而奋斗。
对于中职生来说,毕业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中职老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这是让学生面对社会及工作的首要前提,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道德,拥有再强的技能也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机会与空间。因此,老师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诚信待人,爱岗敬业”。对于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也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积极学习,早日成为一名能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技术型人才。
5.尊重学生,给予激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每一届中职生当中,都会有一部分较为调皮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同样有一颗需要受到尊重的心灵。造成学生调皮的因素很多,老师需要从多个方面了解,对于一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如果发现其某些方面的特长,则需要进行及时鼓励与表扬,而且可以适当地在公开场合给予特长方面的肯定。老师对于学生的激励,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甚至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整个人生轨迹。老师需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于某些顽皮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关怀,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引导其走向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结语
目前,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较为复杂,虽然在整体上处于健康向上的局面,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需要结合其心理及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更强的自信心与职业理想,为国家的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思想政治素质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动力和突破口。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还存在明显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实效性的增强上给予更大的关注。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含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生身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实际效果越明显实效性就越高。思想政治实效性的认定和评估工作考量实效性的关键,一般而言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方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学生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了高涨的学习热情,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安排的相关内容,才能确保其充分吸收了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行为实践当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具有基础性的影响作用。
2.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正确可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很多情况下,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多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正确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实效性的增强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能忽视教师的因素,尤其是教师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3.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应得到明显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即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但他们的实际行动仍然不会有所改变,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大障碍。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意义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以人为本”教学思想的现实体现。按照实效性教学思想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只有学生实际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我们的思想动员工作才会更加有效。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反映不佳,这不仅使高校的名誉受到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在用人单位和社会上的地位。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晴雨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是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正常运转和有机结合的表现。实效性的取得需要在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合理新颖,不断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需要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之间优化组合和互相协调。
3.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于教师素质的提升也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首先需要教师对此有深入的理解,并付出相应的努力。教师首先应当认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在保持思想政治基本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把学生的具体情况、社会环境、现代教育教学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全面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考量指标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式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素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力量。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要依靠教师的素质,同时这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困境
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对当前面临的困难做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重点排查影响实效性提升的关键因素。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现在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这成为影响实效性的最大障碍,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不强,二是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当。一项针对思想政治教学的调查显示,66.7%的学生表示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不大,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而在这66.7%的学生中又有46%的学生表示因教学内容枯燥陈旧而对其失去兴趣。由上表可见,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反映最为强烈的便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相应的创新,以此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不对称。理论素质与实践素质不对称就是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在实际中却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出现了典型的知行不一现象,这是思政教育实效性低下的最大威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好的实践行为,在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优良的实践行为变得越发重要。但是,学生的行为表现存在诸多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违背的地方,这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3.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不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传统科目,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同时也制约着当下的教育改革创新。惯性思维总是在无意识中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始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工作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工作,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来不断提升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解决教学理念不够先进、育人模式不够科学的问题,认同并践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是在当前形势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当代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不高是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因素,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为此高校和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给予重点关注。虽然当前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随着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有所创新,如引入了多媒体教学,开展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这些教学创新点都没有作为教学主体框架出现,而且很多创新之处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当深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信息时代下,网络对校园的渗透越发深入,同时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在这种时代变化趋势下,知识教育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学生除了对知识本身的需求外,还需要融合知识进行思考、处理问题,教师应当不断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网络技术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合到网络文化当中,整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环境,使学生接触到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更加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例如,结合任务驱动法,为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料,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
2.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实践性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渠道,加大实践性教学力度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提升其质量;二是要增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社会实践是锻炼和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关键因素,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是教学的针对性不足,社会实践活动与课程内容的联系性不强,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娱乐性要远远大于知识性。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研究实践活动的范围和针对性,增加实践活动的数量,提升实践活动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章节,制定具有针对性、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活动。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确保整个活动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较强,而实效性对实践性的要求又特别明显,为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认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问题意识;路径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其在社会形势发展、政策支持以及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社会成员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学习者和研究者都对政治教育产生了疑惑,并提出了质疑,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政治教育相关专业以及活动等方面的认同危机。认同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与实践效果,本文在探讨认同危机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相关培育路径。
一、认同危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研究的问题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在成为独立学科以来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遭遇了人们对本门学科和实践活动的认同危机。其具体表现在人们对于政治教育的理论、学科、活动、实践等缺少情感、知识和价值上的接受、认可与支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遭遇的认同危机主要以负载和隐秘的形式来表现出来,从而损害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进程。
具体来说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工具理性逐渐胜过价值理性而引发政治教育的“精神空场”;理论与社会现实的脱离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中遭遇了“生态断裂”;外部投入和内在认同上的反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遭遇了“自信危机”。以上三个方面的认同危机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上出现的“萎靡”的状态。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中,要加强对政治教育从业者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培养,以更好地提升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认知自觉性。
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主要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在政治教育上的认知自觉性培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树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职业的职业伦理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正义性和神圣性的教育活动,其主要是做关于人们灵魂和思想方面的工作,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要保持对该学科教育的热爱与忠诚,努力认识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伦理观。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应当把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并将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以及相关方法讲明白、说清楚,以澄清人们对本学科的误解,帮助人们摆脱对该学科认知上的思想混乱局面。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对政治教育中出现的质疑和疑问做出科学的回答,以提高对本学科的认同程度。
2、寻求有效意识,积极进行政治教育“中国故事”的书写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培育离不开相关教育从业者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观照和对现实社会的有效解读。在实际的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要加强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并培养解读与提炼中国社会的能力,并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意识”,书写政治教育中“中国故事”。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迫切需要其从业人员提高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解读能力,从而能够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和过去历史作出多断面和全景式的剖析,进而在解读、叙述以及分析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以政治教育主体自觉的立场来对其作出较为详尽的回应和解释。
3、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研究,增强政治教育理论的“说服”效果
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上产生的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外部化研究是分不开的,这些外部化倾向的研究虽然与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其并没有真正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也没有触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际问题,从而就难以引起社会对其的认同。要化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认同危机,就需要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机理和自身规律的研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化研究能够有效地触及到政治教育的本体,有利于直面和解决教育中所遭遇的问题,从而实现“彻底化”的政治教育理论,以增强对人们的“说服”效果。
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所遭遇的“认同危机”,要通过积极有效的路径来培育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上的自觉性。通过具体培育路径的实施不仅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还要让他们积极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职业的职业伦理观,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忠诚与热爱,从而真正克服当前出现的“认同危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章宗艳.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J].前沿.2013(8).
[2] 鲁全信,李虹.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与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很多家庭都摆脱了贫困的状态,并且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每个家庭的独生子女占据了家庭的主体,这都使得其在成长中受到了由溺爱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及爸爸妈妈的三个方面的溺爱,使得90后的孩子在家庭成长中无逆境,这就造成了其在走向学校和社会的一个被动的局面。在家里,所有的工作,家人都替他做了,他们真正过得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无忧无虑,这都对其后来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从家庭条件来看,许多家庭也都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这都使得对孩子的花钱上不吝啬,无意中养成了孩子们大手大脚的毛病,对于艰苦奋斗的思想无从谈起,这也是不利于孩子们发展的。家长的一个大方,表面上看是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但是,岂不知是纵容了孩子,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钱是你挣来的,而不是孩子自己挣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像美国的家庭一样,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使他们知道挣钱的不容易,以便培养其艰苦奋斗的好作风。
2学校环境
从学校来讲,孩子们的生活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首先,学校的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由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国家对于学校的投入很少,造成了学校的基础条件很差。现在由于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各个学校的环境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室环境好了,取暖设备更新了,操场塑胶化了等等,这些都使得孩子们处于一种舒适的环境之中。比起以往教室四处漏水漏风、煤球取暖和土操场时代来说,90后的孩子们真是生活在天堂里。其次,从学校来讲,新的课程改革正在推进,但由于孩子们在家庭的溺爱,在学校的同学交往中,很难融合,这都给学校的老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还有,在学校的义务劳动上,由于有些孩子在家没有干过,不会去做;有的则因为又累又脏而不愿意干;有的还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这都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压力。
3社会环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到了虚拟空间时期,虽然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社会道德领域却出现了困境,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不健康的因素也在不断的影响着这一代人。从交往来看,很多青年不但没有学到文化课上的知识,还沾染上了社会上的一些陋习;从治安来看,由于个别犯罪分子和不法商贩瞄准了这一代人,使得90后的安全系数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从合作角度来看,许多青年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缺乏与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造成了找工作时的不适应,这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此,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对待90后与社会不容的情况,使其能够顺利成长保证其顺利进入社会。
3.1从家庭来讲
由于家庭还存在着溺爱的问题,所以从政府的角度应该多多的加强家庭教育,从社区出发,通过各种宣传资料,视频资料来使得我们的家庭教育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各个家长们能够明白溺爱子女的害处。同时,通过培训,使得家长们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按照孩子们的年龄段的特点来教育孩子,使得他们能够正常的成长。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国家和社区,认真学习相关的知识,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顺利的成长,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成为新时代的家长。
3.2从学校来讲
学校作为孩子后天学习和成长培养的主要阵地,一定要发挥出其特点,不要放任不管,这样就会给社会提供大量的次品,而导致社会压力很大。一方面,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搞好教学工作,通过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其在学习上逐渐能够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会合作与分享,来弥补在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再有,学校教育还要涉猎社会,让孩子们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的,自己将来要做什么,以保证其走向社会后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而不被社会淘汰。最后,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流对待,以保证其能够按照孩子正常的发展成长自己,发展自己,而不造成孩子们成长的停滞或畸形。
3.3从社会来看
社会是一个大的熔炉,也是一个大的学校,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和环境。我们既可以通过社会教育的形式来推进社会文明的前进,也可以通过媒体力量来宣传社会正能量,使得社会与学校、家庭能够顺利对接,让孩子们能够正常的成长。同时,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也都有义务去控制好自己的言行,承担社会责任,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3.4从90后青年自身来说
由于90后青年的历史背景问题,造成了他们在社会上生活的另类和追求爱好上的偏差,所以其自身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通过各种经验和挫折的反思,使自己能够迅速的成长起来,不要被舆论所压倒,也不要愤世不公,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还是人类的一代传承人,如果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偏差,那么他们将对未来的下一代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4总结
关键词:后喻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76-02
后喻文化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1970年的名著《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cultureandcommitment)中。她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culture)”,“并喻文化(co-figurativeculture)”和“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cultu-
re)”。“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而“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而后我国学者将其中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翻译,并创建了“文化反哺”的概念,指出后喻文化的传承现象的最基本特征是“文化反哺”。周晓红(1998)第一次将“文化反哺”解释为“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年长者向年轻者进行广泛地文化吸收的过程”[2]。
大学生是推动后喻文化发展的重要群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时代使命。所以在后喻文化视野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十分必要也是非常重要。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指通过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掌握外部机会(opportunity),规避威胁(Threat),从而制定良好战略的方法。将SWOT分析法运用到后喻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中,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后喻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
一、后喻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Strengths)
1.促进大学生创新开拓精神
后喻文化的传承模式,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他们不仅仅是吸收长辈权威的传统文化,而且更应有自己的认识、见解、思考和创造,并能够影响长辈,使之向年轻人学习。以知识为中心的信息社会,不仅仅要求年轻人具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求年轻人具有开放敏捷的思维方式,善于接受新事物和发现、发明新事物,这就打破了前喻文化社会的由资历为代表的经验传递模式,代之以开拓创新精神。因为文化的积累,不仅是同质文化在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类新文化的创造。而这些正好与大学生的长处相吻合,使得大学生文化在未来社会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
目前大学生代表着一个积极进取年轻的阶层,代表着青春、活力和先进。他们在先进的科技领域、新鲜事物领域都表现的极为出色,这种出色的表现,让长辈可以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请教,形成了“文化反哺”,在不断地反哺中,大学生得到了一定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更是激发了他们不断地学习新事物、始终将自己保持在先进技术的领先地位。
3.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超时空、互动性的交流场所,大学生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大大提高,有助于个性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开放意识、效率观念和全球眼光。当大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与之相适应。这种应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再社会化的能力。这些都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对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后喻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Weakness)
1.加剧了大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的复杂性
后喻文化视野下网络信息全球化,和国内改革的艰难复杂,市场的激烈竞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带来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文化意识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明显,使得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这样容易破坏大学生已形成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出现彷徨、困惑,甚至背离以前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培养积极、乐观、科学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社会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2.弱化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从而达到情感交流。然而,后喻文化视野下信息化特点促使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属于“宅一族”,除了必须亲自参与课堂生活外,更多的是和电脑打交道,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快速获取信息和各种通讯便捷联系的特点,基本实现“足不出户生活”,这样避免了生动活泼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势必导致情感的萎缩与淡化,从而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三、后喻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1.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不同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后喻文化”下的视野是深刻的、长远的,它不再局限于地界范围的人与事物,在高校校园里,有利于打破教育者的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影响下,教育者开始高度关注新事物、新观念,涉足新的生活、知识领域等,高度关注网络视野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变化,这必然带来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创新变化,从而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更新。
2.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
后喻文化视野下的网络化、数字化、全球普适伦理等,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分享最新信息,并可以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这些原本抽象、难以把握的思想内容,通过集文字、声音、色彩、图片、动画、影视等为一体的表现手法演绎出来,使抽象变得形象,呆板变得活泼,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3.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空间
后喻文化的开放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以互联网普及的社会环境使得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变成可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都可以轻松、快捷地通过互联网搜索到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借助网络超强的互动性特点实现多方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这样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甚至全球化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变得畅通,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生动丰富的教育资源。
4.促进校园文化、青年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
在大量新文化现象和元素快速产生的今天,在大学生能够更快吸收理解和扩散新文化现象的能力背景下,校园文化是不可避免地得到充实和丰富,当然,在具体看待时我们不得不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甄别能力,多发扬正面的、和谐的文化。后喻文化社会,年轻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善于理解和吸纳各种文化精粹、并形成自己的亚文化,通过与长辈、父母和老师的交流、互动等途径影响着他们,这样荷载着年轻一代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更新产生影响(甚至进而成为社会主导文化)。
5.有利于增强代际沟通,增进社会的融通
如今年长一代受年轻一代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些新信息、新知识、新消费方式、日常休闲生活或者审美意识等,更是在这个变化迅速的后喻文化社会中安身立命、从容应对所需要的胆量、知识和能力。这表明年轻一代在社会生活别是家庭生活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提高了,后喻文化对增强代际沟通,并促进社会融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四、后喻文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Threats)
1.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等的众多平台,信息多向性、时效性和便捷性,为大学生提供了选择和比较的可能,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大为加强,教师和大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来获取资源、交流信息,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教育过程往往只能通过曲折、复合、间接的作用来实现。面对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有时甚至会出现大学生比教师知道得还早、还多,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宣传、教育、解释的优先地位,教育者的权威面临挑战。
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现在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也往往会对现成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会面对所获得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感到迷茫,同时,大学生选择信息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世界观、觉悟水平和鉴别力有密切关系,凭借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无法对获得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有效地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要创新,不断扩大信息量,同时尽可能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政治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
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
如今大学生不再局限于一种教育方式,也不再只是接受一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自然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讲座、开会、个别谈心、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方式进行,更不能没有情感交流互动,而形式主义地进行应付,需要对之进行调整。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难以控制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和新媒体信息高速公路上熟练地吸收最新资讯,已经成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必修课,同时高校校园各种流行文化也成为环绕在大学生周围并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环境。然而,正是这些众多信息无孔不入,也可能给大学生带来某些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意识形态,以及不道德、不健康的思潮,形成某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在这复杂的教育环境下努力趋利避害,积极探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当前高校美术类学生兼具艺术生和“90后”大学生双重特点,通过对“90后”美术类学生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其群体特征:其一,高校美术类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但是组织纪律性不强,政治觉悟有待提高。高校美术类学生大多从小接触艺术,相对于非艺术类学生,美术类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更具有创新精神。但是美术类学生具有自身特点,在追求个性的同时不愿受管束,处事方式比较感性化,尤其是在参加大型集体活动时,美术类学生往往表现为组织纪律性偏差,集体意识比较淡泊。另外,美术类学生长期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对国家时事政治类事件的关注度不够,政治敏感性不高,政治素质尚需提升。其二,高校美术类学生敢于面对社会竞争,自我表现欲强,但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不佳。高校美术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较强,敢于在人前表现自己,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部分美术类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并不单纯,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其在面对竞争时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表现出急于求成的心态。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不能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美术类学生适当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以及内在抗挫能力不强。其三,高校美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扎实,但是从思想上疏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文化基础较为薄弱。高校美术类学生普遍缺乏扩展知识层面的意识,认为在大学期间只要学好专业就会找到好工作。因此美术类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投身到自身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忽视了思想政治、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思想方面的不重视,导致美术类学生基础课上出勤率较低,即使迫于任课教师点名的压力,学生在课堂上也不能集中注意力,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基础课程挂科率较高。高校美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二、对高校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成效不佳。究其原因,主要与高校教育管理方式、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以及美术类学生自身政治素养有关。一是,高校对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比较单一,实效性不佳。高校美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这就需要高校根据美术类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理论,具体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高校在对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外,并没有“以生为本”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美术类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具针对性。另外,高校对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过于简单,通常是采用开大会、听讲座等形式对美术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结合美术类学生的特点从根本上解决其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二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机制趋于完善。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由于辅导员自身学历、专业、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辅导员队伍建设还未达到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另外辅导员人数的配备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以四川省一所省属高校艺术学院为例,全院专职辅导员5名,所管理的学生人数接近3000人,按照教育部提出的高校辅导员1:200的配备要求,该学院缺编10名辅导员。这就导致辅导员每天都要将大量的精力投身于表面事务性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状况、生活情况以及学习情况无法深入了解与指导,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三是,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薄弱,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展现出多元化的价值观。高校美术类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热情,不会主动关心时事,对时政类新闻不感兴趣。美术类学生思想意识比较狭隘,认为在大学期间时政与己无关,最重要的是学好专业。因此导致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高,不会从大局考虑问题,坚持个人利益至上,集体主义荣辱观较为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忽略了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因而造成其价值取向出现偏颇,自身价值观有待修正。
三、改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作为高校美术类学生辅导员,本人从自身角度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善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方法和思路,目的是为了促使高校美术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一是不断改进学校制度,加强学校对美术类学生的管理,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开展。高校是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学校对美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不仅能够增强美术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还能够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学校应规范美术类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制度,从多方面考察美术类学生的综合表现。除了学习成绩以外,还应将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讲座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公寓的表现情况等统统纳入到奖学金的综合评定中,综合打分,督促美术类学生更好的完善自我。其次,加强美术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强调集体成绩,充分增强美术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美术类学生中树立集体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个人是集体的一份子,只有优秀的集体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个人。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严格管理美术类学生的行为,在班集体中树立正气。最后,高校在美术类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应重视专业教师的作用。从传统观念而言,高校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应是辅导员的工作,进而忽略了专业教师的作用。实际上,高校美术类学生对专业素质过硬、政治素养较高的专业教师,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和专业教师一样受人尊敬的人,因此美术类学生对专业教师的教诲更容易听从。学校应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把控,督促专业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提升思想政治修养,对学生做好言传身教,为国家培养思想道德素养高、综合素质强的艺术工作者。二是着力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改进辅导员管理机制,增强辅导员对工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高校美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推进。鼓励辅导员提高学历层次,丰富辅导员的知识底蕴,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价值,增强辅导员的敬业精神。面对高校美术类学生,辅导员应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人性化、科学化的开展美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转变管理理念,找到教育与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积极引导美术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做到感性与理性并存,指导和引导相结合。另外,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艺术素养,了解美术类学生所学专业,经常性的请教专业教师,明确专业定位及专业需求,做好高校美术类学生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保证美术类学生“联合培养”机制的顺利推行。最后,采用热点讨论法,经常性的以班级为主,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打消学生的极端情绪,促使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处于多元化意识形态时期,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介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高校美术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中娱乐问题、生活问题的关注度较高。由于高校美术类学生自身政治修养不高,极易受到社会不实言论和别有用心者的蛊惑,动摇自身的政治信仰,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辅导员应采取科学的指导方式,经常性的与美术类学生就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学生的偏激片面观点,消除学生的政治迷惑性,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
四、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是先导
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高职就业指导的先导是基于意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而言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是基于既往偏于抽象思辨力、弱于实践行动力的批判而言的。但是就今天的高职就业指导来说,如果不首先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我们就很难查找清楚导致高职就业问题的众多因素,甚至可能会漏掉根本性的因素。常言道,谋定而后动。所谓“谋”,是策划之意。但是,如果没有对高职就业所处环境、影响因素的深入思考和分析,所谋之“策”,也许只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因此,在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处于先导地位。
2.基本理论向综合实践迈进
高职生的就业问题从方向上看,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整体,其基本的行动方向都是由学校(学习间接经验技能的场所)向社会(应用直接经验与技能的竞技场)的,此一过程也许可以化约为基本理论向综合实践迈进的过程。我们固然可以秉持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所鼓舞大家的实用主义原则———“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对于将要通过3到4年的学习而走向激烈竞争的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并提前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不是更好吗?
3.由先导到向导角色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就业指导中不仅仅居于先导地位,而且时时处处也将扮演着向导的角色。这也是“意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告诉我们的。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去分析就业形势、分析自己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行业职业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自身学业水平评定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分析并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无疑能大大减少高职生就业时的盲目性,对于那些原本不能实事求是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进行科学定位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大大减少其就业过程中的挫败感,防止“定位不科学—就业失败—信心受挫”恶性循环的出现。
二、观念引导和方法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1.观念引导
在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引领学生通过收集相关信息、运用多种方法来科学认识就业形势和环境,科学认识自身所处的位置,做好自身科学定位,为就业提供思想认识基础。应该把高职生就业问题纳入其高职学习期间的全过程,与其职业生涯规划紧密地联系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处在于通过辨证思维,帮助人们充分认识自身思想认识与客观环境之间形成的矛盾与张力,并运用一定的方法策略,去收集信息、制定计划、付诸行动,最终逐步改变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中的观念引导作用,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得到体现。就积极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明确引导学生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尤其是通过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这有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理性地认识自己面临的处境,客观地选择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够在高职生学习期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此种对有关政策的深入专业解读纳入到其就业指导环节中,会促发学生有意识地增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思想基础。就消极角度来说,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可以破除流行的思想认识错位甚或错误,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导向下健全人格的养成。在这现实面前,高职生要么“退而求其次”,要么先就业再继续提升办学层次,然后再“择业”。如果不引导学生来科学认识这种用人标准的学历层次壁垒,学生思想不解放,轻则屡屡就业失败受挫,重则钻牛角尖,发展成“型人格”,到时候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可能还会波及社会的安全稳定。
2.方法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是通过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法律基础、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及时收集资料,深入分析问题,并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思想认识层面加以克服的有效方法,因此无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还是对于学生个体的就业问题来说,都可以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上文所述观念引导,其实运用的就是政策释读的方法,通过政策释读可以在明晰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正确面对现实,并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前做好准备,把握机会,也掌握自身命运。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确立和作用发挥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加劳动就业的相关内容
近年来关于高职就业指导的课程化建设的研究几乎已经达成共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又作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增加有关劳动就业的内容。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项改革事业是在非常复杂的背景下展开的,产业结构的升级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不同步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高职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因素,在这一根本因素短期内无法得到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框架内,就有关劳动就业形势和政策进行介绍和说明,应该可以起到澄清思想认识的作用。
2.全员指导:通过师生接触,及时开展有关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主任、副书记,甚至每天都可能接触到学生的宿管员,都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非常有必要让这些教职工首先了解有关就业的形势和政策,提高运用政策解读分析等方法指导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从根本上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奠定人力基础。
3.积极搭建并有效利用信息平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教育;远程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于老师课堂的讲解。现在依托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于以往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从开放教育中学生的特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一、目前开放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式单一
和传统教育一样,开放教育的网上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都注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远程教学过程中会逐渐运用多媒体技术设备,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仍然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黑板教学,教师教授的思想政治内容比较少,另外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并不重视,思想政治相关课程占据课堂比例逐渐减少,不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兴趣,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越来越低。
2.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开放教育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社会在职人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提高自己的职称,因此不影响学分获得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再加上学校和教学平台上思想政治相关课程设置和面授辅导安排比较少,也致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学习不够重视。
3.学校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很多学校经常会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基础文化知识,认为学生参加工作之后会自己学习或者工作单位会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而并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学目标中。学校只是重视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能否通过考试,导致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逐渐减弱。
二、开放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方法
1.运用网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网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的发展存在必然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讲和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网络交流增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让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网络平台推动信息的传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的生活。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创造一种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然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通过教学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合理地利用教学平台,在课堂上学习思想政治,让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理论知识,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际成效。
2.丰富学生思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网络丰富学生的思想,开放教育开展的重要途径是互联网,运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以及网络自身的优势对学生展开教育,对以前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例如,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将网络上的热点内容和社会事件进行整理并发到学校官网上,并且随时更新,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时事热点、社会新闻,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
3.利用专业课优势进行优质思想政治教育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常不会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因为现在的学生普遍看重自己的专业课成绩,所以老师应该从此处着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学习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4.建设懂得远程教育技术、作风正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在思想政治教师的选用方面,除了要求政治素养高、作风正派、理论知识全面外,还需要懂得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只有这样,老师才能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在对开放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发现要加强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学分化外,还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懂得使用远程教育技术,利用基于网络的新工具、新方法创新地开展开放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畅,兰阳,罗婷.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3-4.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认识和分析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可以进一步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和发挥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外国还没有对于此类课题的相关研究,但对于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是有一定的研究。
公元三世纪,雅典学者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崇高》中就曾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古希腊学者则认为音乐可以让人勇敢、积极而谦和,令人轻松和愉快。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20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胡迪?梅纽因则提倡用来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指出:"只要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外军来说,关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涉及,但对于军队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查阅到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此简单做以介绍,以达到借鉴思考之目的。
美军主要通过牧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他们的文化娱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本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宣传军人的道德行为、部队的历史传统与,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电影、电视、演出、舞会、音乐会、电台、广播、报刊、图书、展览等。"[1]日军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精神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介,将教育内容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或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教育,以吸引广大官兵的兴趣。有的部队还通过举办歌曲会、音乐会、歌谣大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寓精神教育于娱乐之中。"[2]苏军则主要是在基层部队和军队院校设立俱乐部,俱乐部负责成员的主要职责为:"对部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宣传教育,培养军人的美学情趣,宣传优秀的现代和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发展各种形式的军人业余创作,组织合唱队、乐队、戏剧队、舞蹈队、造型艺术小组、摄影组、文学组、体育组等。"[3]
从以上资料显示,从本质上看,外军都将军队文化工作(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作为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具体详实的对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论述、著作和成果还比较缺乏,没有一个比较完善和系统的体系。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初具规模。2007年,由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发掘和利用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文化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4]
但是关于"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多,专门研究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且已经出版的书籍尚且没有。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章有998篇,但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仅有6篇。
再细化到"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在目前来说更是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专门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书籍尚且没有,涉及到"军队文化"和"军队音乐文化"的书目前仅有一本,即由何静、秦宗仓、张军等主编的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军队文化导论》,其中第三章为"军队音乐文化"。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为0篇。
总的来看,关于文化、音乐文化、各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很多,这些研究成果既为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纵深推进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涉及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专著还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也基本没有,只有研究方向相近的几篇硕士论文,比如我校2009级毕业研究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旅文艺作品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的陈肖东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川大学的孙小川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营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延边大学的李洋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营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陈惠斌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因此,在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空间较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创新性。
三、发展趋势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队音乐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化既构成了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又以其核心价值意识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军营环境中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军队理论界关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全面,但系统地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著作还不多见,真正深入研究该问题的学术成果更少。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探索军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具有重大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阔深远的研究前景。除此之外,当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深入的、专门研究作为先进军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音乐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开创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