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生物知识网络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一、构建知识网络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
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在生命基础课的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1.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厌倦,最终失去听众。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2.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2妙用诗词添兴趣
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3口诀谐音助记忆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2.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
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2.5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2.6理论知识实际化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时为什么要密封?因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制酒时若密封不严,酒曲就会进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产量;如果酒曲不纯,混有乳酸菌,则制酒的同时产生乳酸,降低酒精质量。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科学技术可以将画面形象直观地演示出来,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直观。比如,我在以往讲解《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几幅细胞分裂的图例,用很长时间才能把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给学生讲解明白。有时候,由于光线的原因,后排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导致他们逐渐对生物失去了兴趣。无形中不但浪费了许多时间,还耽误了课时,效果十分差。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我可以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形象地把细胞分裂过程表现出来,之后只需要我简单讲解,学生们就可以理解得很彻底。利用多媒体,我可以把复杂的理论变得直观化,因为学生们喜欢看形象的演示,而不是老师冗长而抽象的讲解,所以我提倡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方潮.提升高中生物课的趣味性.学园.2010
【关键词】高中教育生物教学人文教育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资源,将人文教育渗透到知识教学中
用于课堂渗透的人文教育应以教材为提取源,高中生物教师应清楚生物这门自然学科在高中阶段设置的几大分类中,哪些是与时事热点的社会问题有联系的,而教材知识有又有哪些直接点明的人文教育内容,通过深度挖掘与合理加工,为学生展示具有感染力的生物学知识,并提取其中的人文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在人文教育中,为了避免自己的授课内容被学生视为“说教”而产生反效果,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注重“渗透”一次的含义,即想办法将直白的教育内容化为无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直击学生内心,秉持“点到为止”的思想。因此,为让高中生心领神会,生物教师一定要使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开展教学,定期转换教学方法,或是借助新奇教学手段,让高中生先接受学科知识的学习,再透过生物知识看到深层次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时,教师可先根据教材的安排,为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等基础内容,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内能量是如何流动的、物质是如何循环的,随后再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说起,待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范围的时,教师可结合当下热点问题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态系统濒临崩溃景象,如物种入侵、温室现象等。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应学生喜好,从网络中搜索一些赤潮发生时的实况录像,让学生观察生态系统失衡后的严重后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将人文素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高中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人文素养最终是要体现在生活中的,生物教师可多对课程内容进行生活化解读,让高中生透过课堂观看生活景象。例如,在“神经调节”这部分内容中,教师会为学生介绍神经调节的具体方式,并告知学生神经性药物的作用规律。此时,生物教师通常还会告诉学生的危害,以及心理药物的副作用,让学生谨慎对待这类神经性药物。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一话题其实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拒绝更是随处可见的标语,因此为了增加学生的接受程度,使人文教育成功渗透,生物教师可以挖掘该话题的深度内容,引入真实案例,为学生提供有新意的教学内容。在谈论心理药物时,教师可将关注点放在“抑郁症”这一话题上,由于社会偏见的存在,抑郁症患者被很多人认为是“精神病”,是要敬而远之的存在,生物教师可用生物学相关的科学观点为学生做出解释。教师可为学生讲解抑郁症患者在心理方面呈现出的特点,以及为什么需要药物治疗,并为学生科普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尊重身边的抑郁症患者人群,对其给予关怀,沟通时保持同理心。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其实轻微抑郁症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生物教师也可趁此机会表达自己的关怀,消除学生的偏见。
三、完善教学评价,将人文素养渗透到人生态度中
教学评价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为在其中渗透人文教育,高中生物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余,应对学生的个人成长给予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更加愿意对教师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将教师视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在整理对学生的评价时,教师可以多使用一些学生之间流行的话语方式,营造一种平等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收到教师的评价后,有接着看下去的欲望。随后,教师可对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表现、考试中的表现、作业中的表现等综合在一起评价,从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编写具体的评价内容,而不是单纯地表达“赞扬”或否定,让学生能够从评价中吸取到有用的东西。在这种交流模式中,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也能够学会理性地看待事物,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就心浮气躁。
面对着经济发展飞快,技术与科技不断创新的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迟早会与时展的步伐渐行渐远。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宗旨,所以只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才能让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以及金融经济等方面差距较大的中国,只有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产物,所以中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很有必要。此外,不断发展的科技造成资源的大量开发,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的越来越差,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实施人文教育渗透生物教学中,可使公民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接受能力是强于其他阶段的,所以人文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人文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
(一)人文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的原则
1.对于人文教育的研究不能抛弃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环境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教材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运用恰当合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印证,从而让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方式有所了解。
2.对自然的尊重以及生存的规律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就行教育时要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3.环境是人文主义教育最主要的,只有加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视,学生才会对当地环境有一个明确性的了解,通过对环境状况的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水涨船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现代教育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所帮助,才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下是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个建议。教师要抛弃教学中的陈旧观念,优化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并不适合,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调动,这都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要充分认识与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并且了解它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改变学生的观点与认识,在对高中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要让其明白一个全面型人才对于社会及国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同时,只有自身全面性的发展,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不稳定性,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市场里来,从而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感到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生物教育不再枯涩乏味。近年来,不少青少年都误入歧途,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生命的不重视让一幕幕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出现在人们眼中,这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反复灌输生命宝贵的理论,还要在教受的同时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一起探索解析生命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懂得生命无价。教师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都是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然后再根据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依次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做到因材施教。生物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工作,人文教育中存在各种方面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让教师将它融入到我国实施的教育改革中,也要将它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的工作当中去,对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积极的去实践与探索。此外,在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中,教师也要将人文教育渗透进去,让人文教育充斥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等各个方面,让每一个人的精神动力中都充斥着人文精神。
三、结语
【关键词】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2-02在物欲横流人心失重的今天,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的东西--以道德感为代表的软实力教育。许多同人感叹:现在的学生有成绩无素质。笔者认为对学生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树立健全的人格,与人或环境相处和谐,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比学习成绩好坏重要得多。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通过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环保意识,锻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生物学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笔者体会并总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现在社会上来自各方面毒害青少年的行为:吸毒、血腥暴力事件等,而各种事件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自杀或他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我们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思想意义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比如在讲到神经调节时,介绍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递质,它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时,可以补充(兴奋剂或镇静剂)的原理,并用图片、资料展示吸毒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的残害,对亲人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危害性,使学生了解对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危害,自觉珍爱生命,远离,落实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不论古今中外,莫不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学生的思想阵地必须让正确的意识形态占领,不能让自我、金钱、权势、暴力的意识形态占据,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贯穿于各门学科的各种活动中,生物教材有的内容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力强,所以我们生物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而是要切实从教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搜集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再者我们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生物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育内容,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最后,教师也可结合教材的有关部分,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并将这些与祖国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了解自己所在地域的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特殊感情,进一步激起对祖国的热爱。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的成功后面都是辛勤、汗水和意志,学生对科学的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需要科学历史的支撑,而不是说教可以达到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展示科学史的曲折和艰辛、继承和创新,使学生爱学,用心去感受。有关一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到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情,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去向,培养并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学习,对自己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思想、有道德,永不言弃,不断进步。
四、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11-01
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教授为主,实验教学在生物整体教学中所占比重并不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对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现状与对策进行深入探究十分有必要。
一、高中生物学科中实验课教学的现状
1、对实验课教学的认识不足。对实验课教学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许多高中生物老师对实验教学意义以及教学目标的认识上。实验教学作为生物学习的重要环节,其作用不言而喻,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高中生物老师仅仅把实验课当做理论课的拓展。因此,也就造成实验教学目标的错误定位。在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实验课教学并没有被列为单项的教学目的,一些高中生物老师将巩固高中生的生物理论知识,培养高中生的生物技能与能力当做教学目的。还有一些高中生物老师则认为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态度与习惯。而仅有极少的一部分老师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从上述情况来看,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被当成了辅教学,重点进行知识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动手能力的培养。
2、实验课教学方式过于僵化落后。在实际的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会发现不仅是验证性生物实验,还是获取新知识的生物实验,其生物实验的教学环节大同小异。即先由老师演示或板书实验步骤,然后高中生进行模仿式的操作。实验操作完成以后,高中生物老师针对实验结果向高中生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又被叫做操作模仿方式,在生物教学中被长期应用。其好处在于能够帮助高中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步骤,其弊端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让高中生的动手环节和动脑环节相脱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落后,教学活动没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单纯地为了教学任务而简单地进行生物实验,无法引导高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实验。第二,无法体现高中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实验课教学中,高中生物老师将所有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都告知了高中生,使其无法进行自主思考,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三,重视实验结果,忽略了实验过程。
二、针对高中生物学科中实验课教学现状的对策
1、加强高中生物老师对实验课教学的认识,转变其教学观念。高中生物老师对实验课教学的观念决定了课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对于高中生物老师来说,要想提高高中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要将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第一,高中生物老师要抛弃以往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观念,重新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观念,积极激发和调动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及创造性。第二,引导高中生自主参与学习、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将以往的高中生物老师课前准备转变为高中生自身动手准备,依靠自身解决相关的实验问题。第四,高中生物老师在实验课教学上,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以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一方面,高中生物老师可以减少自身的演示和授课时间,对实验方案进行精心设计,高度提炼语言,给高中生多预留一些时间,让其自主探索和研究。第五,高中生物老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实际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对于那些喜欢创新的学生,高中生物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创新的思路和实验方式。
2、改革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方式方法。第一,改变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化被动变主动,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首先,关于实验课的准备管理工作以及实验计划的制定工作,均要有高中生参与。以此帮助高中生了解实验过程,理解实验作用,从要高中生做实验转变为高中生自主做实验。其次,在具体做实验之前,高中生物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要求,布置任务,让高中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的实验课教学中,高中生物老师不可向高中生提出难度较大的要求和任务,需要有步骤、有层次地逐步提高。例如,一开始,高中生物老师可以就实验原理、目的、步骤、报告书写等向学生提供模板,待高中生打好基础以后,高中生物老师就可要求其在理解了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以后,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制作实验表格等。最后,在实验器材的使用方面,高中生物老师要引导高中生结合实验目的以及原理,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器材,而不是高中生物老师直接将实验器材放到高中生面前,供其使用;第二,利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培养高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探究性教学方式就是结合老师的指导,高中生通过对已学知识或技能的运用,利用实验,对问题进行发现、研究和解决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高中生就是新知识的研究者与发现者。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使高中生无法直接从老师这里获得现成的结论,而是需要高中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思路,通过对实验的设计、观察以及讨论,从而获得生物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关于过氧化氢酶与Fe3+的催化效率的学习,在具体实验教学中,首先,高中生物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频播放,引出问题:人体细胞中在常温常压下能够发生大量的化学反应,主要依赖于生物体内催化剂酶的作用,那么酶和无机催化剂,哪一个效率更高呢?其次,高中生物老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还可以为高中生提供一些信息补充。如,补充一:H202在人的身体外面,可通过无机催化剂Fe3+可以将其分解为H20和O2,在人的身体里面,可通过酶将其分解为H20和O2。补充二:从动物内脏中可获得H202。补充三:一滴FeCl3溶液中所含的Fe3+浓度,是从肝脏研磨液中提取的酶浓度的20万倍。最后,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和高中生物老师自身补充的信息,带着问题自主进行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科学教育;策略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才有成绩的差异性。新课程标准改革后,高中生物教育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育中的实施,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探索的能力,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对生物基础知识的重视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教学,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教学,不只是注重知识的本身,而是要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了解知识的背景、生物现象的变化过程等。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首先就体现生物基础知识当中。另外,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正确认识,在对事物进行认知和了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科学的奥妙和魅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科学、热爱科学。因此,将科学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教育中,最非常恰当的。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通过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三者的相互分工,相互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用整体和部分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热爱生物科学。
二、提高对科学探究的重视
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实施科学教育,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上建立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教育的实施要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实践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生物学科的兴趣,运用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缩小学生学习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的几点问题:第一,科学探究必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第二,科学探究必须要以实际生活依托;第三,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散学生思维,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并且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第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之后及时反思,思考为什么探究能够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知,习得科学的方法。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假设模拟科学家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科学家会怎样探究呢?从而将科学研究的理念深入的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去。
三、提高对生物实验的重视
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型的学科,实验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将科学教育渗透到生物实验中去,这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方式。生物实验主要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然后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实验教学不仅能够直观形象的向学生演示知识,而且学生亲自手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什么要稍带些叶肉?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带着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课堂教学以外的快乐,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四、提高对生命科学的重视
当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科学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将科学教育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科学教育的作用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科学教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的科学价值,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将生命科学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深刻的意识到生物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影响,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无止境的,是永不磨灭的,只有在学习中虚心的学习知识,才能够探索出伟大的生物知识。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科学家的科学探究通过故事和实验过程的方式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感受科学家的伟大以及他们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学习方法,以及崇尚科学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将科学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让学生在积极探索,努力钻研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习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70-01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顺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使人们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1 现实解读: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育乏力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以致影响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加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这种模式应付升学考试虽然有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严重地抑制了青少年好奇求知、探索创新的意识”,[1]使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更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
其次,传统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不能很好地配套实验教学,也不能很好的展开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课外活动实践,使学生在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中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致不能很好的领会和理解理论知识,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大大挫伤。
再次,在传统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教师队伍职业意识淡薄,没能有效地树立起崇高的职业理想,往往使教师在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的主动局面受到被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改变传统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弊病,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才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归因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育何以乏力
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对于教育者而言,基于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影响,使教育者不能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的地位和重大意义,以致于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使教学工作停留在“授”与“受”的传统模式中,更不能把培养学生兴趣的多元教学模式引入教学实践中,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积极应对,而采取被动躲避的态度,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在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受教育者自身的因素也是影响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因。青少年正是对五彩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阶段。因此,受教育者对学习或研究的事物缺乏应有的好奇心,就不能很好地启发创新思维和对事物的怀疑态度,尤其对待高中生物这样的自然科学,一定要很好地启发创新思维和对事物的怀疑态度。如果不能这样,那么受教育者就会丧失去探求与钻研事物奥秘和追求创新的冒险精神,因而更不能提高创新性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再次,教育环境也会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创新,把课堂教学实验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勇于创新的奋发精神。再者,社会与家庭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在思维方式上和行为习惯上,由于社会与家庭守旧的习惯性思维和约定俗成的环境渲染,会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极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要积极改善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使学生勇于探求知识高峰,养成刻苦钻研和积极创新的良好精神面貌。
3 实践追问:加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育的基本理路
面对我国高中生物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病和影响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各种因素,提高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刻不容缓。
首先,教育者自身应具备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这样才能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说,教育者应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跳出传统教育的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挑战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冒险精神、吃苦精神,以此求得学生创造出创新性成果。教育者也要与受教育者之间展开良性的互动交流,为受教育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其次,受教育者应变传统教育中的那种被动的灌输教学为积极主动学习思考,训练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来启发自我主动思考问题;从中发现问题;试图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受教育者还应积极参与课外实践与课堂实验,“生物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是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环节,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把两者结合起来去探索理论的伸展度与局限性,来锻炼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再次,教育环境也应当为每位受教育者提供自由的思想空间,去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引发学生去探求真理和挑战新事物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 运用研究
高中生物在经过课程改革以后,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了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就是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学生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学习,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的结论。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高中生物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任何活力,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学习效率也在不断下降。所以,必须寻求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各种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始终抱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的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实验学习过程中,认为探究式学习并不重要,这是教师认识不到位导致的,其实实验教学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形式。可以说在高中生物的各个学习环节中都包含探究式学习。每进行一次实验是探究学习,分析资料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一次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把握探究学习的概念,更新传统的理念,才能将探究式学习方式更好地应用在实践学习中。
二、更新教学理念
在教学改革中最主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的关键是要转变角色观念,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无论采用合作教学方式还是其他方法,教师都要明确教学的主体和对象都是学生个体,学生才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教学理念的更新还包括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共同的统一体,是一种平等相处的关系。要转变绝对权威的观念,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提出相应解决策略,而不是一味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变教学模式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要改变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学习花青素的过程中,随着酸碱度的变化,花青素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观察牵牛花的颜色变化,从早晨到晚上牵牛花的颜色变化有什么不同。帮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其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解决问题主要是对能力的考查,而提出问题则是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所以,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刚开始学生会觉得没有问题可提,教师要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学习,学生就会从没问题的状态中走出来,慢慢能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能够找到自己的盲点,提出新问题。
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技能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的提高往往比理论学习的时间要长。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具体实验过程中,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和空间。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可以将收集材料的准备工作交给学生完成,让学生融入教学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实验主人。探究式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形式上,解决了教学时间有限和教学内容庞大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探究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已有经验和探究学习之间的矛盾,修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认识,在解决生物问题的过程中总会有新概念和新规律的提出,通过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生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知识规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环境,转变教学理念,选择合适的探究学习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要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知识。探究学习要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高中生物的探究式教学课堂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教学过程,高中生物的探究式教学要在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承敏.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05:52-55.
[2]尹惠芳.对新课程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0,08:30-31.
关键词:兴趣;自然观;合理设计;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263-01
"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由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能力传授不足向知识与能力并举、注重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追求眼前的功利,而是放眼未来,培育能适应知识频繁更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培养未来生物科学贮备人才的生物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在高中生物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
1 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2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3 根据不同的章节和学生的实际,合理设计教学方案
3.1 以做一定量的巩固练习,但不能拿"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题海战术",通过让学生多做题,多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以显示自己教学的水平。但长期如此,已经把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不会思维的、没有头脑的机器。在真正踏进科学殿堂以后,这些人思维受到很大的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创造性思维,没有新的发现,没有开拓精神,不能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能固守先人的成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去做大量的题目。对所做的每一道题,认真精选,对出的题量严格控制。学生做完题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如何改变出题的方向、考查点,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做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有效,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
3.2 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题是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生物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采取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景(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性情景),引导学生去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3 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质。作为一个学科教师,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期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立下学习生物学的志向,但却有可能也有必要在普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同时,让一些热爱生物学的学生脱颖而出。普遍提高学生的生物素质,在当今的时代显得非常的重要。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生物学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3.4.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介绍生物学的概念、规律发展的来龙去脉,生物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家的事迹和我国的生物资源等知识时,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的思想品德、人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并由此激发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3.4.2 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土地、粮食、人口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利益、关心地球的生存条件等的情感和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生物课本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生物的结构与机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动地等待淘汰,而是要主动地适应自然的变化和社会的变革。中学生应该学会多种本领,增强耐挫折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
3.4.3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美育的内容上看,生物学可以进行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教育。生物是自然美的主体。如动物、人体外表的对称美;各种叶形、花冠的姿态美;动物(蜜蜂、蚂蚁)社群生活表现的和谐美;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社会美。引导学生投入到创造美的活动中去,如养鸟、护鸟、种花、种树、绿化美化校园等。
3.5 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多。如过程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发现探索法、实验探究法、目标教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