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医学教育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教育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教育心得

第1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2009年,卫生部立项“十二五”八年制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的编写工作,并将生物信息学列为八年制医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一件大事,一方面体现国家对高等医学人才全面发展、提高理工科理论水平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生物信息学理论已经深入到生物医学科研和实际应用层面,理论生物医学研究已经被国内院校所接受,成为生物医学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有非常明显的理工科特性,即在有良好的生物医学背景下,注重数学思维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对于我们目前以医学专业学习为主的高等医学教育产生一定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基础上,完成生物信息学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科研、临床中应用生物信息学的能力,形成理工科处理医学问题的思维,是目前在八年制学生中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笔者作为主讲教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了两轮八年制生物信息学教学任务,通过教学过程、课后调研及考试分析,总结了八年制学生对学习生物信息学的一些认识和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在这里共同探讨,以便于推进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工作,培养更高理论和实践层次的医学人才。

一、授课对象

课程面向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93人、基础医学八年制(基地班)学生60人,学生入学录取分数高于生源地重本线50分以上。开课时两个专业的学生均处于大学三年级,已经学完高数、计算机基础等理工基础课,分子生物、细胞生物等生物学基础课,以及组胚、生理等医学基础课,开课学期同时学习遗传、免疫、病理和药理学课程;部分学生参加PBL教学,已经完成呼吸、消化、循环系统的知识学习。

二、教材和课程内容选择

面向两个轨道分别开展《医学信息分析方法》(36学时)和《生物信息学概论》(56学时)两门课程。两个轨道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2010年第一版为主讲教材[2],结合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学科特点,采取教师自主选择内容的方式讲授。

在临床专业中以疾病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中心,专题式讲解疾病分析相关资源、研究策略和常用软件工具。36学时的《医学信息分析方法》讲授疾病数据资源和系统理论、遗传多态与疾病定位、转录调控信息学与复杂疾病分析、miRNA表达与疾病分类、疾病状态表观遗传改变,及测序技术与疾病研究进展等6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4学时理论课程和2学时上机实践。理论课程强调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设计思想和分析理念,实践课程以疾病为中心,由教师指引,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小规模的实验设计、数据下载到结果分析的全程化信息学实践。

在基础专业中强调生物医学研究数据资源、计算生物医学方法和实验设计手段,系统讲解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技术。讲授内容涉及序列数据资源与分析方法、分子进化、基因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组学信息学、网络系统生物学、遗传和表观遗传计算分析、疾病的计算系统生物学等较全面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理论,要求学生能够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贯穿理工科分析思维,不仅能熟练运用相应的网络资源和软件工具,还能对生物信息学方法理论有一定了解,熟悉不同方法的扩展性应用。理论和实践课基本按照2比1分配,实践课程根据内容需要选取生物学或医学问题进行全程模拟实验。

三、考试形式和分析

现阶段,两个八年制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学以必修考查课形式进行,采取开卷考试、实验报告和标书设计三种考核方式,以便于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对生物信息学研究思想的领悟情况。

开卷考试试题均为主观题,其中理论基础题考查概念、重要的研究思路和经典的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过的或书本上的知识基础上,联系生物医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选取相应的方法解决特定的问题;思维拓展题给定学生主题词,由学生进行以生物信息学方法为工具的课题流程设计。考试结果表明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基本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并具备初步运用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考试也反映出,大学三年级学生还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局限性,不能够完全把握课题设计过程的创新性和可靠性原则。

实践能力考查主要通过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报告要写明研究问题名称、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处理结果和结果分析讨论。通过实验报告的提交,学生基本能够就相应的问题自主选择数据、进行一般性软件分析,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知识面内的讨论和思考,得出符合问题要求的结论。

标书设计作为课后实践,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设计。设计内容可以为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也可以以生物信息学为工具进行生物医学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大多数学生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原先具备的生物医学知识总结,发现有意义的生物医学问题,设计内容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创新性的,部分课题还有较好的可行性。很多标书设计也暴露出在三年级开展生物信息学时,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还比较欠缺,有时候不能很好的发现具有医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也比较难于理解生物信息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四、学生反馈和教学心得

通过课堂互动、课程临近结束时进行的问卷调查,笔者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生物信息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及一些意见和建议。主要问题如下:

1、课程理论性强,计算强度大

学生们普遍反映生物信息学与他们学习的其他课程不一样,生物医学课程偏向于文科性质,主要靠记忆,而生物信息学理科特性很强,需要深入理解分析。另外学生的数理知识有限,感到有些算法比较难,根本听不懂。

2、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许多学生通过学习对生物信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切感受到生物信息学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科研和临床工作将有很大帮助,但是课时太少,不能够在现有课时下理解全部理论。

3、实践课时少,计算机能力薄弱

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生物信息学需要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来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现有的实践课程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对于众多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只有感性认识。另外大家在实践中也感觉到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很有限,在高通量数据处理面前力不从心,影响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4、课程开课偏早,背景知识不全

很多学生反映三年级时,八年制学生还没有进行统计学、临床各学科的培养,知识背景不足,很难理解生物信息学中重要的算法公式,也很难对医学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学生们的反馈基本上反映出他们在学习生物信息学时所遇到的困难。笔者所在教研室教师(包括多名规划教材的参编者)共同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向学校申请①增加理论课课时,分别由24和36增加为28和44学时;②增加实践课课时,分别由12和20增加20和28学时;③适当降低理论难度,减少不必要的数学理论推导,提请学校为八年制学生增设概率统计和计算机编程课程。

生物信息学的理工科特性决定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开展的难度。虽然医学院校学生课业重、训练强度大,但是现代生物医学发展趋势告诉我们,生物信息学必然在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处于关键地位[3]。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更为全面的贯彻以疾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培养理工医结合的现代化医学人才是生物信息教学工作者共同的努力方向,这些理念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在新版《生物信息学》出版时得到进一步体现。

参考文献

[1] Wei Liping and Yu Jun; Bioinformatics in China: A Personal Perspective [J];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2008, 4(4): e1000020.

第2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一、词汇教学力争有趣

记忆英语单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件难事。小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有限,加上语言环境的限制,常常孤立地、机械地去学习、记忆单词。有些学生需要花费很多精力记住一个单词,而且过几天就会忘记,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且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形式过于花哨、激发学生兴趣缺乏必要内涵的误区。针对这些情况,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巧记单词、记牢单词。

1.在自制学具中激发兴趣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在做一做的过程中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如在教部分表示各种形状的单词时,我就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各色卡纸,折一折、剪一剪,做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用句型Show me your triangle检查学生的识记情况。这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在小组竞赛中调控情绪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前提下,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当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当然,教师在组织这类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尤其是稍微落后的小组,也要及时给予鼓励,使所有的学生有所收获。

3.在巧妙预设中激起好奇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中精心的预设体现了教师对教学任务的一种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一个好的预设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预设时要重视激趣环节的设计,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4.在开放课堂中寓教于乐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听,教师在讲台前认认真真地站着授课。这对于一群活泼好动好玩的小学生来说,肯定是不尽合理的。我们教师何不把课堂开放成一个活动场所,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呢?

单一的学习是枯燥的,如何把这种枯燥转化为学习的乐趣,需要我们大胆地开放课堂进行各种尝试。只要不断地反思和创新,学生一定会在我们有效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语篇教学理清主线

小学英语教学非常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仅重视语篇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但是许多教师往往根据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把语篇分解得支离破碎,“东一棒子,西一榔头”,致使情境转换生硬,如同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片。

如何破解这个误区,真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呢?我认为关键是理清主线。一节课,如果没有一个主题贯穿全课,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团乱麻。这样,学生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跑,一节课下来不知所云,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主线好比是一节课的灵魂,各种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它展开,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对整个语篇有系统的认识和整体的把握。

1.以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为主线

有些涉及习俗、民风、文化遗产的语篇,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例如教学5A Unit 4 Halloween PartA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西方国家过节资料;在教学6A Unit 6 Holidays时,我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习俗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与同学分享。这不仅对相关语篇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课文插图为主线

小学英语课文配有大量生动形象的插图,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些插图,单纯地利用其他资料进行教学。其实合理运用这些插图,能非常巧妙地把看似零碎的语句整合起来,对整体感知语篇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如6A Unit 3 It was there A 中出现了两幅图。在教授新课之前,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并回答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和What are they doing?在学生回答问题一的过程中,运动日、赛跑等语言点就自然而然地呈现了。而问题二的答案“他们在找照相机和胶卷”顺势就把学生引入了重点句型的教学。同时,学生在总结全文、复述对话大意时个个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3.以景、物、事为主线

第3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一、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创新教育

涵义: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其是新课改下的新型教育理念,旨在培育具有新思想、新能力的学生。

(二)体育教学

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既促进身体机能的发展又能够通过身体教育实现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才的培养。

(三)关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将创新教育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有利于在体育文化中融入民族精神。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辅相成,体育教育通过相关体育活动的开展体现创新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体育精神、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创新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有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二、创新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教育应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发体育项目的参与时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创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存在感。

(二)制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实现全身心的放松,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

(三)培养学生互助的体育精神

体育活动既是一种竞技项目又是一种健身运动,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意识,让其在体育比赛中体会到团结的重要性,例如接力棒游戏、绑腿跑的活动都可以增强训练中的团结互。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文化的魅力,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因材施教。

三、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一)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有限资源,制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创新教育的实现目的,通过安排固定的教学项目外,进行课外趣味体育项目,例如绑腿跑、拔河等,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教学项目进行创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量。教师通过学生的创新项目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体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总结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予以改正,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游戏法的运用

游戏法是创新教育中的一种方式。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对游戏的敏感性也比较高,因此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游戏因素,可以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促进良好教学。

(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通过创造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例如通过网络影音视频让学生感受国际赛事的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性,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对体育事业进行深入地了解,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四)教学模式的优化

通过对教学环境的营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氛围。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发表自己对体育等方面的看法,教师提炼学生意见中的有利建议,将其融入到教学中去,使体育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结语:

创新教育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是新课改的需要,其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时,通过教师对创新教育的应用,可以纠正体育教学中的错误观点,采用科学的教育模式推动体育教学的发展,为未来培养全面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祎.试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8):187.

[2] 徐玖蔚,胡光明.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26):163.

第4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新生 角色定位 入学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桂林医学院校级课题,编号:2010xg025

医学要求医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建立探究人类疾病与健康的学习动机,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著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医学院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医学新生很好地了解专业性质、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完成角色定位与转变。我们在认识医学院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结合临床专业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和学习的不同,从影响角色定位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相信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一定的实践探索意义。

一、影响角色定位的因素

医学院校的大学新生怀着对医学事业的憧憬和成就感,往往将大学生活想象得十分美好,然而现实的大学生活与理想毕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新生入学后会面临很多问题,心理状态也较不稳定,因此有的放矢的入学教育尤其重要。

(一)心理不适应

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存在距离,现实与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就会陷入心理矛盾冲突之中。新生入学难免对医学及未来职业角色的认识较片面或浅显,专业的神秘感与标本或动物实验的恐惧的矛盾使其产生失落感、学习兴趣骤降。新生中还有部分学生选择医学院校是遵从父母意愿,自己本身对医学并不是很感兴趣。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家庭贫困学生,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和矛盾,容易产生强迫观念,从而心理失衡。入学学生能否得到及时帮助,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专业学习、生活态度都有重要意义。如何帮助他们面对现实,适应新角色,确定学习目标,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二)学习的不适应

医学新生入校后,教学模式由高中时的以教师为主导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相当部分学生入学前对医学专业缺乏了解,对人体标本和药水的味道产生恐惧,医学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的现象。而且,医学院校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科学地认识医学,科研创新,树立献身医学、救死扶伤的职业理想。因此,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活的不适应

入学伊始,开始了远离父母亲人的集体住校生活,要独立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调节适应能力相对较差,面对丰富的校园生活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定位的偏离。正确引导新生根据个人自身条件的不同,参与适合自己的校园活动,参与班级管理,学会工作学习两不误,有序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可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重、自强、自信,逐步实现角色定位。

二、帮助和完成角色转换的方法

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医学新生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阶段。新生入校以后,面临医学专业知识、技能操作、教学模式、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问题,学生容易因为心理上的种种不适应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问题。针对临床医学新生入学的角色定位的影响因素,可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习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来帮助和实现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新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因此, 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面齐抓共管, 共同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学校在开学初时召开学生家长见面会, 与学生家长就学校的情况及时沟通并建立经常性联系。同时进行感恩教育、爱国爱校教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建设文明的和谐校园具有重要作用。[1]班集体建设十分重要,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培养有责任的班团干,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同时,开展有意义的班会、团日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新老生帮帮会”让新生了解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充满乐趣, 一些不适应也自然而然地淡化以至消失。

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生中家庭相对贫困的人数约占20%,在医学生中占的比例更大。[2]所以在入学教育中很有必要给予这个群体相应的指导,让新生了解解困渠道,如“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活动”等等,引导贫困学子勇敢面对暂时的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把困难当成人生的一种磨炼,克服自卑的心理,专心投入学习。

(二)专业学习教育

专业学习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内容。[3]在入学教育时对各学科专业有个初步的认识,这样具体学习时能更好地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对而言,医学的学习任务较其他专业要繁重得多,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习内容较枯燥,需要牢记大量的基础知识,强调归纳积累,还有相当部分的知识需要自学。同时,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许多理论和技能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而且医学的许多实践往往需要团结协作的精神,可许多学生对此认识不够,所以觉得学习很吃力,没有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学习的兴趣,影响学习的效果。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方法与手段必定和以往中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大班为单位上理论课、小班为单位上实验课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就更需要主动自觉。同时,让学生们了解常规的教学安排,医学基础课教育、专业课教育、临床实习阶段,了解大致计划之后他们就会心中有数,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是一个大学科,而每一大学科又包括相关的一些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辅助课和选修课),融会贯通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够使学生尽快改变原来的学习方法,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从而有利于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思维能力。因此,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对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重要意义。

(三)医德医风教育

医德医风教育是临床医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特殊内容。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决定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必须要接受医德医风教育。[4]通过医学生誓词的宣誓,使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用高尚的理想和人格要求来衡量自己,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自觉遵守医德规范,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大力拓展医德教育对医学生的人际交往很重要。如今,服务意识不强、收受“红包”、乱收费等问题使医疗行业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因此,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与高超的医术相得益彰。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至关重要。

(四)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关注新生成长, 帮助其进行五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 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作为医学生,要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而奋斗, 必须意识到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对自己成为社会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 “就业难”现象,不仅是学生本身关注、高校本身需要重视的问题,也是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扎实的技能,正确地定位自己,客观地面对社会现状才能在各种形式的人才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专业的平台。通过“就业”、“职业”观念教育,让入学新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的发展、职业规则做好必要的观念和知识能力准备。

(五)其他方面的教育

医学新生入学教育中还应开展健康安全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校资源利用、学习方法指导和学生干部素质教育等等。通过健康安全教育针对卫生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使新生尽快掌握卫生健康的基本常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护自救能力。专业思想教育可帮助新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培养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思维能力。规章制度教育使新生了解学校的学籍管理、学位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组织纪律教育等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使新生了解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应当具备的行为素质。学校资源介绍主要是图书馆、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生活服务系统等的基本情况和使用,以及对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学生课外活动等情况进行介绍,让新生熟悉和了解学习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组织情况和校园业余生活。

总之,医学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课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入学教育帮助大学新生建立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了专业认同感、事业心和责任感,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学习目标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13-15.

[2] 罗开元.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39(12):44.

第5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一、教学目标要体现出创新

传统教育教育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压抑了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的热情,扼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出现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跳出来,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解放学生的思想和双手,营造轻松合作探究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有充分的精力、信心、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去创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去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在探索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要素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数学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小学数学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教给学生数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每一小节教材的复习题提示我们学习新知识、需要哪些旧知识做铺垫,帮我们找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使学生以旧引新,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学会了发现只是规律的创新学习方法。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考题和拓广探索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求异,探索创新的状态中,为学生数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材中丰富的创新因素,往往是不明显外露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研究教材,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努力地去探索、去挖掘,使教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的源泉。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创新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创新,兴趣就不会保持长久;没有兴趣,就不会有什么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热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主动、轻松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使学生从中收到熏陶和感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热情,发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使学生感想、敢问、敢说、敢于实验操作,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各抒己见,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四、鼓励学生质疑设问,在探索中创新

古人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质疑是问题的开始,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更是激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和总结新规律、新方法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在复习相关旧知识后,引导学生设想:前面我们学习了“圆面积的计算”,我们通过割补法把圆转化已学过的图形呢?然后展示可分拆的圆柱体模型,问:怎样分割圆柱?谁来拼一拼,看能组成什么图形?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圆柱体的体积与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从而想办法找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连串的问题是由观察联想产生猜测,然后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猜测的结果,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问题上,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激发了探索创新的意识,教师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都应鼓励学生质疑设问,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养成学生试着创造“新知”的习惯,这样,才能在不断地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人格。

五、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创新

第6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2、过去的一学期,我比刚进中学时有了很大的进步,尽管有时还是会犯不该犯的错误,尽管有时还是有题目不会做,但我自己知道,这是成长的过程。

3、成长是艰辛的,在困难面前,不能退缩;在挫折面前,不要低头。我必定会经历成长途中各种“风雨”的洗礼。但成长也是快乐的,有父母、老师、朋友的陪伴,我不再孤单,有了他们,我发现了生活中一个个精彩片断,我发现了友谊、亲情、诚信、勇气……

4、又是新的一学期,新的起点,我的身影又涌现在赛场上。

5、新学期,我知道我将面临新的挑战,还有更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不过我也明白,我将用我努力的成果和勇气去战胜它,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6、我想,我是时候和一些坏毛病说“拜拜”了,因为有了它们,我将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有更多的好习惯会伴随着我,帮助我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帮助我在成长路上披荆斩棘。

7、新学期,愿我能像鱼儿一样,快乐地在书的海洋里遨游;愿我能做一块海绵,吸收更多的知识;愿我能拿到学习的金钥匙,来开启智慧大门。

8、又是新的一学期,新的起点,赛场上又多了一份信心和勇气。

9、我知道,我将会在未来的路上,继续成长的演绎;我也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将会奏出属于自己的交响曲。

10、我期待着……

11、期待着这新学期,我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12、期待着新学期将要发生的新鲜事;

第7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西方自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两次世界大战及此后连绵不断的战争,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不断激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人类的精神生活达到了空前的紧张、孤寂、忧伤与绝望。面对人性沦丧的社会危机,社会权威,包括教师在内的权威的“失信”,不少学者开始从教育方面寻找原因。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批评美国教育受到了皮亚杰、布鲁纳过分强调“教育控制”的影响,认为,程序教学和发现法是一种“去人性化的教育”,根本忽视了学生是怎样认识学习、教师和学校的。于是。一种受到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又对教育改革产生明显作用的“1人本主义教育”便应运而生了。

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性的形成,是人种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中,潜能才会像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充分地信任他们和充分地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是必要的,即干扰不要过多,不迫使他们成长或强迫他们进入预定的设计,不是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人性的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所追求的内容即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也叫“存在价值”,它们是: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秩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这些价值是人性丰满者的特征,而如果人能够实现这些价值,便可达到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统一性原则。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统一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教育学生用整合的思维方式代替二分式的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的方式。这是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同时,自我统一性的形成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自我统一性原则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明白他的需要、他的使命、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于造就一个精神上完整的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

2,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制定的。自我实现的人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根据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创造过程分“始发过程”和“次级过程”。始发过程来自无意识,来自所谓灵感。而次级过程则是人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等。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次级创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感情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原始创造力”,也就是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马斯洛认为,那种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运用两种过程的创造力,可称之为“整合的创造力”。伟大的艺术、哲学、科学产品的出现,正是来自这种整合的创造力。

3.美育原则。马斯洛非常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的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是且前最有效的教育。他认为艺术是非常接近我们的心理和生物的核心的,非常接近这一自我同一性、这一生物性同一性的。所以美感或者审美体验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基本体验,建立在审美体验基础之上的各科教育才有可能成为更有效的教育。既然人的本性是美的,而且最终也是向美的方向发展的,那么教育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必须符合人性。

4.超越性原则。关于超越,马斯洛在“超越的种种意义’一文中列出了35种意义。第一种意义就是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另外是对文化的超越,作为“超越者”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避免思想上和学习上的“标签化”。实质上这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一种不加分辨的、盲目的、无意识地接受教育的人,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讲,超越性原则要求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超越还着重于存在价值的投射和以存在价值自居的意义,着重于此后主要受存在价值所激励的状态。

5,价值原则。在马斯洛看来,价值感来源于人自身,就像一切存在价值都是人的潜能一样。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由于工业化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的异化现象逐渐增多,现代人越来越感到人性的损失。过去的价值体系逐渐被“物质价值”摧毁,整个人类的精神价值都面临着贫困和饥饿状态,而教育就该消除学生心理中可能存在的失落感,帮助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马斯洛宣称:看来只有―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不同的著作家分别地称之为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化、整合、心理健康、个别化、自主性、创造力、生产力的东西。然而,所有著作家都一致同意,这个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成为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够完成的一切。

罗杰斯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如果从对教育产生最直接、最重要影响的角度讲,罗杰斯当推首位。到了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将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三大教学理论之一。

罗杰斯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人的自尊心,帮助每个人充分地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谈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征时,罗杰斯认为:也许最为基本的态度是真实或真诚。只有当他以真我而不是假我与学生建立关系时,他才会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教师态度的另一个方面是赞赏学习者,包括他们的感情、意见及人格。再一个便是移情理解(又称共情理解),即从学生的内心深处理解学生的反映,敏感地意识到教育与学习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唯有如此,才可增强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把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作为教育目标。“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然而,“当前教育的趋向背离了自由。当今。存

在着文化和政治的巨大压力,要求学生遵从、驯顺和僵化”。在罗杰斯看来,自由不应理解为“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事物作出抉择”,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勇气”。具体言之,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所做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形成自我――主动学习。即鼓励学生面向生活、正视问题,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是自我――主动学习的关键。(2)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真诚,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教师只有以真我而非假我与学生建立关系时,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结果:(3)老师应像治疗者对待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移情理解。

罗杰斯在批判传统教育弊病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教学观点――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一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复制,强调认知活动,而忽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心智能进入学校,躯体在表面上被准予紧紧跟随,但是情感和情绪只能在学校之外自由自在地享受和表达”。这是一种知情严重分离的教育。

按照罗杰斯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不是S―R的简单联结,而是一种经验的学习,它以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动力。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反应方式与反应水平往往很不相同。如果说行为主义重视的是“无意义”记忆的话,那么人本主义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愿望、态度、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或“自我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的主要特征是:(1)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导致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它由学生而不是教师对学习活动作出评价。这样便培育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依赖。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感,信任学生和被学生信任。在满足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应遵循以下八个原则:(1)老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订课程计划和管理方式;(2)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3)让学生单独或共同制订学习计划,把探寻自己的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4)提供促进学习的良好气氛;(5)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学习内容则是次要的;(6)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为达此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自我训练”,用自我训练代替外部训练;(7)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由学生作出,当然教师及其他学生要对某一学生的自我评价予以反馈,以促进自我评价的客观性;(8)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下去,并渗透到学生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中去,使学生的情感、理智沉湎于这一过程的始终。

库姆及其他人本心理学家的观点

除了马斯洛和罗杰斯,库姆、布朗、戈登、珀克等也对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做出了贡献。库姆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任何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信仰与知觉,以便使他们能用不同的观点看问题和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激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朋友。好的教师至少应具备下列六个特征:(1)良好的专业知识;(2)对学生与同事情感的敏感性;(3)相信学生可以学好;(4)肯定的自我概念;圆尽最大努力帮助所有学生;旧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布朗则认为,教学过程应是情感因素与认识因素相结合的过程,“没有情感参与的智力学习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心理参与的情感也是不存在的”。他设计了一些情感教育的技巧与方法,包括相互用手触摸脸部而不说话,让学生通过检查自己的思想、知觉及志向发现事物,让学生把对自我的发现与对人类一般特性的认识联系起来,以达到对自我的充分认识。

戈登从师生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寻求新教育策略,他认为:师生关系只有具备下列特征才是有益于教育的:(1)公开,坦诚,相互信任;(2)相互照料,相互尊重;(3)相互依赖;(4)允许分离,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和个体性;(5)要的相互满足,师生均无须牺牲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对方的需要。戈登还介绍了“自我信息”(Imessage)技巧,即教师怎样向学生传递他关于某一情境的感情,而不是他怎样对学生的感情。

珀克“令人愉快的学校成功”思想则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他认为,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的自我认识与教师期望的影响。因此只有愉快学习才能实现让学生形成肯定的自我价值的目标。令学生愉快的教师应掌握七种技巧:(1)接触每个学生;(2)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3)真诚地与学生相处;(4)真诚地对待自我;(5)愉快地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尊重他们;(6)拒绝要合理;(7)保挣除陕。

概而言之,人本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则是:(1)学生自我导向。即学生决定自己该学什么。(2)学校应促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清除学生“被迫学习”的压力。(3)自我评价是唯一有意义的评价。学校中的升级制、考试分数等,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4)知识与情感都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均应获得发展。(5)应为学生创设―个宽松而无威胁的环境,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富有意义。

第8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更多的人提出将国学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统一,从而使我国的教育能够适应现在化的发展同时,也能够继承并传承我国的优秀古文化。本文详细的介绍了国学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统一。

1 国学教育概念

国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概念一般采用的是狭义国学的定义即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引申而言,它是指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从国学的广阔外延上看,国学不等同于单一的传统文化与学术,还应该包括中国历史和现代通过原始性自主创新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切科学文化、技术和文明。在对国学教育进行研究时,我们更习惯采用广义国学即国学的外延的定义:国学又称“国故学”,指一国固有之学问。一般认为,国学相对于新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指中学。如果在广义国学即国学外延的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则国学教育就不再仅仅是指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民族精神的教育。而是扩展到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指导性教育领域。如果站在这样的高度对国学和国学教育进行研究则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为国学教育的研究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理论和实践空间。

2 创新教育的概念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3 国学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

3.1 与时俱进,国学需要创新。当代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没有多少人读古文,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不足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不太紧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今天的国学一定要有自己的发展创新,不是重复古人的思想,要有时代观点在其中。”人大国学院院长、红学家冯其庸说,“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我们研究得越深入,越会有新的意识产生,形成今天的科学新面貌,形成我们的时代精神。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客观,旧学要将新学扬,今朝不与昨朝同,这种唯物辨证的观点是我们在创新国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因此,在探索国学建设新路径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要注意导入现代化的教育、科研手段,使青年学生真正对国学感兴趣。

3.2 通过国学教育提高全民的国学素质。改革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同时折射在文化领域和人民的精神领域。不同时期出生的人所接触和感受到的社会环境是有巨大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他们思考问题的基础和方式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国学的学习,提高全民的国学素质,对民族文化继承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3 国学教育和现在教育互补。创新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创新途径主要是借鉴历史、国外、其他学科和人类的一切研究成果。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实施创新的人要有宽广的视野和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我们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原因就是力图通过研究中国历史和现代的一切有价值的民族文化、民族科技理论和案例,培养和启迪学生,这样我们可以达到与现代教育课程互补的效果。

3.4 国学路在何方。重提国学,重建学科,如果说是为了平衡自身心灵的需要,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但如果是为了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学术、新文化,就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自觉养成把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总体格局之中加以分析和判断的思维习惯。

当代,许多人都想增加自己的国学知识,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这方面的基本常识,因此,热心倡导国学的人最好把自己的任务看成是文化补习的教师,国学的前景包括大力吸收现代化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当前的情况看,倡言者应当注意考虑行政中立性原则。

谈及未来国学的发展,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岂之说,培养国学人才不能忘记从人类所有文化里吸收有用的东西,在强调国学重要的同时,不能忘记二十世纪重要的经验,今天我们要向西方学习人文学术方面对我们有价值的知识,未来的发展更要强调这一点,从全人类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坚持国学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统一,对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熊贤君. 民国时期的国学教育及价值解读[J]民国档案, 2006,(01)

[2] 彭锐,郭筱红,植育潮. 我心目中的影响书目[J]图书与情报, 2002,(03)

[3] 高松寿. 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6)

第9篇:医学教育心得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模式;创新;中学音乐教育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学科内容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作为审美教育之一的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学校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多项构成。在新课标中,音乐教育有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情趣、陶冶情操,还要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促进智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初中音乐教学的必要性

从音乐教育课程形成的历史来看,在我国古代,教育很注重“乐”,并提高到和“礼”一样的地位,提出要达到人格完善的境界,“乐”的教育是必由之路,所以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育人成才规律。古代“六艺”中“乐”是续“礼”之后的第二必修,音乐一直是体现一个人情操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的西方,教学内容划分为“七艺”:算术、几何、文法学、音乐、天文学、体育、修辞等(柏拉图的学科课程观),文艺复兴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作为文科内容似乎逐渐脱离了理科学生的学习范围。

中学音乐教育是学校整体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初中音乐教学的现状概述

在我国,目前的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大致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教学内容上为单一的教唱歌,即为教唱歌而进行识谱教学;其二是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主要采用师傅式的教授法,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形式上缺乏生动活泼的艺术课个性。

由于音乐教学与升学并无直接联系,无评估的要求与标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中就要用大量的强化训练,并通过淘汰大多数来选择少数音乐人才,这样就把音乐艺术教育降格为音乐技术教育。

三、新课程环境下初中音乐教学的革新走向

在学校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从音乐能力心理结构分析,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爱好、喜欢学,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从适应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来看,音乐教学必须向“艺术”教学转轨。

四、初中音乐教学革新的具体措施

1.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课堂中,我们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本班中音乐功底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可以分组合作给一个小的歌谱写出好的歌词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要学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培养其兴趣,要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音乐,发现学习音乐的乐趣,让学生知道音乐来源于生活,充满快乐,逐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情。

3.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的。音乐作为艺术作品,也有良莠之分,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等的限制,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肤浅,常常受社会环境所左右。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水平,就是对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开发。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要经过由浅入深的过程,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对学生积极启发,让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就能达到自主理解音乐的目的。

4.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实施多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可以采用音乐情景教学法,创设一个音乐情境来让学生学习音乐,比如教抗日歌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抗日的电影场景展示给学生,给出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教抗日的歌曲,学生参与到歌曲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

创造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此环境中能够积极参与互动,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5.初中音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为创造是音乐艺术发展的动力,音乐创造因其强调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创新性特点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音乐教育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能创新,能通过不同要素的整合,不断生发新的东西。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尝试创新,发现新的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可以给歌曲编新的歌词,可以让学生参与音乐剧的表演,独创歌曲,可以给出歌词,让学生谱曲等。

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是中学音乐教育阶段,面对十几岁的青少年,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更应重视新课标教学中音乐教育的革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