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

第1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摘 要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法治教育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等亟待破解的难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重申以“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法治教育方向,重视法治思维与信仰的形塑,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法治教育路径。

关 键 词 高中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4

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在义务教育学段设置“道德与法治”课程,高中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或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时。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法治教育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在文献研究中发现,虽然我国中学生法治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重视不够、内容枯燥、资源散乱[1]、师资匮乏[2]等亟需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从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梳理,期望能激发老师们更多的思考。

一、重申“公民”培育目标,引领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方向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高中阶段的目标为“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制度以及法律常识,强化守法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牢固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初步具备参与法治实践、正确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可见,《大纲》以培养具有一定法治素养的公民为目标。虽然这一目标由来已久,但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此,我们认为需要“重申”培育“公民”的法治教育目标。对此,国内有一些共同的声音。

吉林大学法学院姚建宗认为,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必须确立为“公民”教育,即以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和的精神实质与原则诉求的现代人――“公民”为最终的目的追求。我国的社会法治教育,不能将教育目的确立为超出一般公众身份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认同水平的“道德完人”或者“圣人”,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真实与公众的人格预期和道德自觉状态,以合格的“公民”及其人格的培育和教养为起码要求而展开。[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张晓燕提出,社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待于作为其构成主体的个体公民身份的激活。[4]她倡导法治教育就是要培育与国家治理需求相互匹配的公民身份。

法治教育的目标终归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无论是从人权还是人性(二者存在同一性)来说,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应是社会对人性和人权的尊重。我们反对把法治教育的目标狭隘地定为培养遵纪守法的人。片面强调“顺从”的法治教育,培养不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也不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当然,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的“唯利”式教育也不是完整的公民教育。我们主张将培养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都“激活”的公民,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开展法治教育的目标。

公民是法治社会建设的主体,脱离公民的法治教育必然会迷失方向。为法而教,无异于舍本逐末。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能是守住“法”的圣坛,而必须回归育人的本义。

二、重视思维与信仰的形塑,凸显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重点

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目前学术界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义务侧重说。苏百泉认为,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治的人性基础、法治社会的建设、转型社会的特殊性等方面分析论证看,公民法治教育应该以义务意识的培养为重心。[5]这一观点也是多次普法教育的核心观点,在强调国家意识,重视集体精神的时期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我国社会转型,国家发展需要全面唤醒公民意识的时代背景之下,持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少。二是权利侧重说。万志昂认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仅包含法律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还是一个权利意识的熏陶和权利文化的教育和感染过程。[6]权利侧重说的观点对于反对过分强调义务的旧的法治教育观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其认识仍是偏激、片面的。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法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从学术“偏激”走向理论“和谐”。教育家李镇西提出了权利和义务统一说,他主张中小学法治教育至少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让他们明白“法治”赋予自己的权利。二是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公仆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观念。[7]他认为这才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真正含义,这样的教育才是培养公民的教育。刘萍律师也主张,我们不仅应当让孩子们懂得他们应有的权利,国家对他们特殊的保护,还应当让孩子们懂得遵守社会规则及法律,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责任。[8]

如果仅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探讨法治教育的内容,虽然抓住了法治教育的核心,但视角未免偏小。杨恭田、吴彭有主张,基础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应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法律规范的认知,二是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三是坚定法治信仰。[9]这一概括比较全面,较之法律制度的“灌输”层次显然有了提升。我们的近邻日本相当重视将青少年法治思维的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从中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从法律常识的旧常态过渡到法治思维的新常态,从满堂灌的旧常态转变到参与式研究型学习的新常态,从单纯的课堂教学转变到立体化教育的新常态。[10]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核心界定为“法律常识、法治理念、法治原则、法律制度”,并要求“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对于高中阶段法治教育内容,《大纲》除要求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外,还要求加大法治原则、法律理念的教学深度,注重增加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参与性和思辨性,结合现实案例、法治实践,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认同法律背后的价值、宗旨,注重法治意识的培养。显然,高中生的法治教育绝不能仅停留在常识性教育层面,而应通过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实现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形塑。

掌握一定法律常识的“通晓型”公民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法治建设的需要。新型大国建设要求社会成员不但要通晓法律知识,还要将法治作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精神操守,做到知行合一,“形神兼备”。法治教育应摆脱普及性的、低层次的常识教育,迈向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的更高点。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三、整合法治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课法治教育路径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主体都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法治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其教育方法也应“独树一帜”。《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法,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要更好地实现上述“三全”,我们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教材资源,浸润法治教育

赖兆杰认为,“教科书为我们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法制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材。”[11]在《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一文中,他例举了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相关法律知识。周贵才主张,“挖掘法治教育素材,讲授法律知识。”[12]陈爱宏老师也主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因素。”[13]而赵淑荣老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一文则通过例举加分析的方法,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文本资源,渗透法治教育。

如何变“教材”为“学材”,为法治教育服务,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合理取舍,巧妙切入。如可以围绕不同主题,对教材的法治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二次开发;也可在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拓展法治教育目标,一石二鸟,润物无声;还可组织学生利用“法治宣传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开发利用好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是非常经济高效的法治教育浸润路径。

2.引入法治案例,增强情境体验

思想政治课堂效益的提高有赖于其情境的质量,而案例的引入可丰富情境体验,增强价值认同。周贵才老师主张,“分析法律案例,培养学生守法维权能力,”[14]他认为案例教学生动、形象,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案例的情境化更能使学生融入其中,在情境体验中学习胜过任何形式的“灌输”。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李先军、张晓琪的研究表明,美国教师善于创设案例情境,增强学生情感体验[15]。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将真实的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法治案例的引入,情境化的法治教学,能为学生提供“VR”般的法治场景,增强法治教育的现场感,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将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法治案例的引入一定要有针对性和教育性,不能为案例而案例。

3.营造教育环境,强化法治信仰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于法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赖兆杰老师认为,加强法制教育,必须突出“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这是主张法治教育应关注的时代大环境。[1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事例选择、情境设置上照应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步伐,要借用大背景,激活小课堂,小中见大,把学生的生命价值与国家的建设使命进行完美融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陈爱宏老师认为,“教师(应)身体力行,做好法治表率”。[17]“师者,人之模范也。”师为表率,才能营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法治环境,强化学生对法治的信仰。身为人师,不应忽视我们也是法治文化环境的一个元素,是享受者,更是建设者。无声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增强学生的法治信仰意义重大。

事实上,教师不但要参与法治教育的小环境建设,也要关注时代、社会大环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要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我们认为,法治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能是一般性的理论阐释或简单的逻辑推导,必须利用好一切教育资源,而开发资源是利用资源的前提。我们应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完善,不断丰富法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法治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我们要突破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瓶颈,不断提高法治教育的层次与水平。面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提的新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创造性的工作要做。相较国民法治教育这一宏大工程,我们或许过于渺小。但“小乃大之端”,我们理应从“小”处着手,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春芳,汪莉.关于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8):31.

[2]李臣.刍议中小学法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4(35):230.

[3]姚建宗.当代中国的社会法治教育反思[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7):70.

[4]张晓燕.国家治理背景下的公民身份及法治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09):90.

[5]苏百泉.培养义务意识:公民法治教育的重心.[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33-34.

[6]万志昂.当代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权利认同[J].人民论坛,2015(14):110.

[7]李镇西.我看中小学“法治教育”[J].湖南教育A,2015(10):60.

[8]刘萍.让权利与责任同行――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7):15.

[9]杨恭田,吴彭有.基础教育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和举措[J].江西教育,2015(7):28.

[10]汪蓓.日本青少年法治教育改革经验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10):93.

[11][16]赖兆杰.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的加强[J].教师,2011(25):24.

[12][14]周贵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J].文教资料,2014(33):140.

[13]陈爱宏.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5(08):71.

[15]李先军,张晓琪.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历史演进、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5):17-19.

第2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中国现行法律近三百部,如果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条文,从宪法到刑法、治安管理法,再到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等,就是一个法学本科生也不可能熟练掌握。可见,中学法制教育最终只能流于形式:上了课、考了试、面上是应付过去了,但不该忘的还是忘了、不该做的还是做。这种离开了主体对法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理性加工,仅通过课堂记忆所形成的法律知识只能是简单存储于学生的法律知识之中,很难形成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理想,更难树立起法律的信仰。

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少年了,但事实上,中学法制教育地位十分尴尬:首先,负责法制教育的课任老师多为政治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法律专业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他们多数照本宣科,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其次,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大多以升学率为指标,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一路为考试科目开“绿灯”,尽可能地挤压非考试科目的授课时间,同时在培训经费上也很难倾斜到法制教育。

中学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我们在感受“五五”普法带来喜人成果的同时,反思中学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缺憾后,更期待“六五”普法教育能从以下方面落实,为构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保驾护航。以其说法制教育从性质上从属于德育教育,不如说校园法制教育更是素质教育。可见,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的相同点是两者目标的同一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不同点是道德教育以净化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法制教育以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为主。要想提升人的品格,就必须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同时来进行塑造,即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存在二者之间具有从属性的问题。所以,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本身的完整并且地位独立的体系。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运用案例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利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是提高法制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必要保证。其次,在实践教育方面,通过第二课堂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旁听法庭审判,参观监狱,观看法制宣传教育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辩论活动等等。这样,在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便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体验中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形成了立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发了民主、人权、法治等理性精神的张扬,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人的关怀、尊重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理念的精神底蕴,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法治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为人们的行动注入规则意识,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把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社会公认的规则作为一条准则来衡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一种自发的意识,事事都要在头脑中问问自己,这样做是否合乎规则?如果不合规则去做某件事情是一种很羞耻的行为,要受到良心的强烈谴责。

第3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推进,感性的教学经验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做指导,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使自己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规范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学习优秀教育家的优秀品质,规范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规范和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形成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勤学乐教、廉洁奉献的师德风尚。学习模范教师、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阅读它们的专著,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转变师德观念。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以模范教师和师德标兵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向他们看齐,从思想、言行上更加规范自己,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信誉。

学习现代化教学理念,使自己逐步领会而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把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树立依法治教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参加各种培训及研讨活动,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业务水平;勇于创新,能够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紧跟教育发展的形势,掌握教育发展的动向,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带领学生多读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能力,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做到灵活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区级优质课比赛中提高成绩。多参加外出学习和培训,紧跟课改的动向,学习优秀同行的经验。尽量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认真备课,精心上课,注意总结反思。

深入学习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业务水平;勇于创新,灵活自如地处理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独树一帜。积极参加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勇于探索和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通过课件、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

扎实有效地采用“任务驱动达标训练”教学模式,同时虚心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突出信息技术特色;抓住“问题即课题”,在教学中留心积累、思考,积极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积极参加学校教科研课题的开发与实践,成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力争在三年内形成一定的科研成果。

第4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路径之一:建设人文化校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满足教师渴望尊重与爱的需要

1.创设愿景文化,倡导尊重教育。学校的愿景文化包含着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办学宗旨和使命、师生发展的目标、学校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描述等。作为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共识和行为引领,它发挥着引领、激励和凝聚教师的作用。两年多来,我们秉承了“和谐、创新”的校风,“乐学、多思”的学风,“融通、精进”的教风,“每日必问”的校训和“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的育人理想,着力融铸学校高尚的精神文化,引领全校师生员工的主动发展。

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与学校发展愿景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愿景规划,激发教师个人成长的内趋力,提升他们自主发展的职业能力。通过教师个人成长规划的制定与教师成长记录袋的逐步完善,教师们从机械的、重复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方式中走出来,开始寻求改变,追求主动成长,对自己的教育职业生涯进行切合实际的短期、中期、长期的规划,并逐步向既定目标努力,多数教师已实现了自己的短期发展目标。

2.加强师德建设,提升专业理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支持。我校将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宣言》、《面向社会的八项承诺》、《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校园内醒目位置放大张贴,每年都组织教师重温《宣言》的内容,每年所有学生都给他们的爸爸、妈妈捎回一张印着孩子所有任课老师的亲笔签名的承诺书,不断地将“三爱两精神”(三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两精神:奉献精神、探索精神)的师德传统内化为教师的精神支柱和专业理想。我们还通过师德规范学习讨论、英模教师事迹报告观摩、优秀教师案例学习等,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责任感。

3.启动温馨工程,优化人际关系。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心灵的接触,感情的交流,可以进一步唤起彼此的尊重和了解,形成对现实的积极态度,从而增强凝聚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努力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启动了温馨工程。每位老师都能在他们生日时收到学校的祝福蛋糕、鲜花,老师的婚丧喜事学校都能及时地送上亲切的问候,平时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以消除思想的隔阂,促进情感的融洽。我们还在三八、元旦、教师节等节日举办各种丰富的活动,增强相互的交流机会,不仅形成了团结、竞争、进取、活泼的团队作风,而且干部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真诚相处,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大家都乐于在这样的团体中工作。

4.营造人文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干净整洁,美化绿化,各种文化专栏以及教学楼、实验楼内外充满人文气息的提示语等,这些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也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教师的心灵,不经意中改变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我们十分注重办公室文化的打造,每个办公室不但窗明几净,而且富有文化的内涵,“笑着做老师、蹲着看孩子、乐着对同事。”“教师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学生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让每一个孩子发展,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等等警言不时地提醒着老师们,校园醒目位置的《教师的风采》更是让每一个老师都享受着家长、孩子的尊重,感受着做一位教师的幸福。

营造人文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全体教师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积极为教师创造学历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思维活跃、个性独特的教师往往在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能力,也可能给管理者带来某些方面的麻烦,我们多以欣赏的眼光、赞许的态度来激励他们,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我们努力转变传统的封闭型、经验型、行政型、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各项活动的开展都积极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共谋学校的发展。

路径之二:建设阳光型校园,营造教师专业发展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满足教师渴求安全环境、希望自我实现的需要

1.坚持依法治校。我校认真执行新《义务教育法》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修订了《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常规考核实施办法》等治校规章,涵盖师德建设、教学常规、学生管理、人事考核、安全教育、校务公开等各个方面,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办学”的法制观念,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我们把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和收费行为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依法规范学校的办学活动,依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依法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努力体现人文关怀,创建和谐校园。

2.坚持校务公开。教师需要公正,期望工作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中。因此,我校大到招生、招聘教师、教育收费、职称晋升、津贴分配、评优晋级,小到教师的年度考核、公开课选拔、平时的教学五认真考查等等,无不坚持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操作,为老师们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校务公开已经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3.坚持民主管理。我们始终倡导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坚决杜绝一言堂,竭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学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教师需要尊重,期望理解和认可,所以学校的发展规划、特色建设、课程改革、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职称评审办法等等,我们都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这样的管理,教师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进而也会内化为发展的动力。

4.坚持客观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呈阶段性的递进,常常有一些瓶颈期,我们注重对教师进行评价引导,帮助他们走出瓶颈,在专业发展的路上健康前行。在评价中我们本着真诚、客观的原则,对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剖析,并指明努力的方向,深受大家的欢迎。

路径之三:建设学习型校园,为教师专业发展增添可持续的后劲,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

1.让教研成为一种文化。在校本教研中研究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反思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喜爱和欢迎的。要持续保护好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动力,并不断感受到校本研究带来的自我成长效益,需要对校本教研的制度、形成内容等进行不断地总结、改善和提升,使之形成适合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教研文化。我校不少中年教师进入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原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强,但缺少创新意识、研究意识。针对这样的实际,近两年来我们实施了“专家引领、课题引路”的校本教科研模式,通过举办沙龙、同课异构、课后茶座、专题讲座等老师们喜欢的方式进行研讨,内研与外训双轨并进,老师们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消除了误区和盲点,提升了专业素质。

2.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提高教师素质有一个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而读书活动不失为一种最经济、最没有限制、最滋养人的自主学习的校本培训形式。我校在教师集中学习前,都会请一位老师进行好书的荐读,每周星期二也会辟出一段时间让大家在阅览室静静地阅读,每学期要求老师们精读一部教育专著。现在读书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习惯,对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促进专业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让反思成为一种方式。“经验+反思=教师成功”已成为教师成长的普遍规律。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把教学反思既作为培训的重点,也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点。我们要求教师每课上完后必须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记录本上书面呈现出来;学生单元练习及期中、期末阶段性测试后都必须书面总结反思;公开课评议之前要由授课人先作详细的教学反思;教研组要不定期召开教学教研反思交流会,每人必谈,敢于自我解剖,互相启发。在这种深入实际的反思交流中,教师真实地享受着成长的快乐。目前学校正在研究制定各学科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和实施方法,使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4.让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学校要形成有效的对话机制,把团体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研讨提供操作平台,强化合作意识,实行资源共享。我们建立了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校内一批特级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学期都开展“合作小组教研展示课”活动,全体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教材内容的体系、结构、地位、知识点要求,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情感要求特别是个性差异来设计一节课。合作小组的教师在广泛交流、深入研究后,确定一位教师出课,课后由另一位教师说课,其他几位教师评课。这样就改变了以往那种教研活动谁出课谁挨累、其他教师参与面不广、参与层次不高的局面,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同组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路径之四:建设数字化校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建形式多样的平台,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物质需要

1.校园网――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网络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近年来我校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尽量压缩非教学方面的开支,不断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在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的基础上,学校又实现了班班多媒体,室室通网络。我校集团的校园网点击量超过300万,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优秀网站,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加速器。

2.教学资源库――教师专业发展的蓄水池。从2009年开始,我们着手建立学校的教学资源库。老师们研究出的每一节成功的课例,设计的课件、教具、学具,发表、获奖的论文,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外出学习所看到的优秀课例、案例等等,都及时收集、整理、归档。教学资源库的建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蓄足了后劲。

第5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融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57-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策略德育教学改革是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21世纪,随着人类社会科技与观念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也进行了更加深刻的反思。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共识:德育是主宰、构成、支撑和凝聚整个生命成长过程,并且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学校教育,其本质应立足于塑造人格的培养和学生的生命健康。故此,建立良好的学校德育建设制度与体系,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促进我们的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学校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必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思想政治保证。

1.健全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意大利教育家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的今天,德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学校教育长期以来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问题,因而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德育与智育虽然同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培养人的目的,但从完成的任务看是有所侧重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形成一定的品德与良好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即如何做人的问题。

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途径

2.1 学生既是教育的价值主体、权利主体,也是学校的动力主体、发展主体,把构建和谐校园的任务落到实处,必须重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在一部分学生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思想问题,主要表现为:理想目标不明确,盲目追星,甚至一部分学生思想堕落、颓废,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差;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心理素质脆弱。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必须加强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条重要渠道。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大力优化发展"软环境",促进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从发展民主政治的角度看,抓住学生思想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原则,切实把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交给学生,用人性化的制度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从发展先进文化的角度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2.3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全部工作的生命线。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过硬的思想、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保证学生在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原则问题上高度一致,能够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创新管理制度,严明组织纪律,规范思想行为,对违纪违德者进行引导教育和认真诫勉,保证学生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之才,能够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学生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结合新的实际,加强基本国情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保证学生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能够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

3.学校、家庭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要建立与家长定期联系、访谈制度,给家长当好参谋,引导家庭教育的走向。学校教育的优势是学校己经形成了各个年龄阶段不同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德育教育体系,老师又具备相对专业的教育能力,但是由于受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过分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缺乏针对性和个别教育。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正是学校教育的劣势,家庭教育的劣势正好是学校教育的优势。所以学校和家庭要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孩子的思想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又是时刻存在的,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起着耳闻目睹的直观影响。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联系就成为了孩子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了。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积极与家长配合起来,通过家庭走访、电话联系、家校联系卡、开家长会等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发展、心理变化,并作好学生在校的反馈情况,让老师和父母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做出正确的指导。只有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达成共识,才能给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牢不可破的桥梁。

4.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管理之中

第6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我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倡导“以教促学”。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主要研究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怎么评价,旨在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因此教师过分地依赖教材和教学大纲,而放弃了职业教师的创新作用,在讲课中,多以“告诉式”为主,把教材中现成的结果告诉给学生,而这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及生活经验太远,因此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课堂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多样化,就此谈几点在日常教学中的转变:

一、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热爱教师,对教师感受到亲切,才敢于独立思考,无顾虑地进行质疑。因此,要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为了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就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的走进教室,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情绪,要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动,不要只是站在讲台上讲,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尽量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情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教师应该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七年级上册《丰富多样的情绪》中有关喜、怒、哀、惧的词语及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中将描述挑战者、放弃者、半途而废者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词汇让学生自愿上黑板写,由于我教的班级比较多,我就把这样的活动进行班与班的比较,学生为了给自己班争得第一,都踊跃上黑板写,写错的也由其他学生进行纠正,这样经常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自由发挥、踊跃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要形成新课程改革下思想品德课多种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案导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和优化课堂教学形态,创设主动愉悦教学氛围,使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改变,实现“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而且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不仅授以“鱼”,更要授以“渔”――“捕鱼”的本领。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发展”,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不能只想着如何把知识塞进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新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模式

学案的基本内容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助学-课堂拓展延伸―课后巩固与反思几个环节。设计时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学案主要是一种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利用课前导学环节,把教学目标、知识网络两部分,授课之前展现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初步了解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学搭建了平台,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课后巩固与反思,检验学生的知识达标。教学中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多种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展示案例,创设情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教学过程包括:框题导入、星网传播,自主置疑、预习交流展示、课堂拓展、收获与感受等几个环节。其中预习交流展示环节,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了契机和氛围。星网传播、自主置疑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交流大量有关现实生活中教学资源,这些丰富的生活资源,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学科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生活中存在哪些疑问,需要我们去解惑,以便充分挖掘实际生活中蕴含的“理”,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思品课堂已成为必然。多媒体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和动化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限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切合了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为此,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自己在网络中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研究意见。

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思品课程整合,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目的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建构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主要做法是:

(1)通过利用网上资源和internet信息构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协调性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

(3)更新教师的信息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力争人人都建立起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各种教学资源的进行优化组合,进一步优化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要转变教学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它是渗透道德与法治的主渠道,教学过程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使理论知识融入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觉得学有所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课会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教学,或让学生自己来举例,谈认识、体会,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政治就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兴趣很高。

四、要在教学中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第7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新课程要求我们更新观念,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过去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1 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习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怎样提高学生素质,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的主体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2.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笔者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3 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3.1教会学生“看”书

笔者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2教会学生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3教会学生答题

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3.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8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新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本次师德师风建设分为宣传动员、学习反思、整改提高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具体做法如下。

一、围绕“一个”主题

围绕“爱与责任”这个主题,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爱与责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师德之魂,它已渗透到师德实践的方方面面。爱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只有爱学生的教师,才可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浸透着这种爱的一言一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辅助着学生的成长,关注着学生的未来。责任是教育的主旋律,没有责任就干不好教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如何让我们的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让正在成长的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离开了责任,我们的教师就难以胜任教育工作,我们的事业就难以健康的向前发展。

二、把握“两个”重点

1 必须把学习反思作为重点并贯彻于活动的整个过程。要把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贯穿始终,围绕“爱与责任”主题活动,把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的成果落实到找准、抓住、解决突出问题上,及时反思,不断在认识和实践上取得新的进步。

2 必须把整改提高作为重点。整改提高阶段是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提高是教育活动的目的。认真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既是对宣传动员、学习反思阶段工作成效的检验,又是搞好总结工作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实施,确保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三、解决好“三个”方面问题

1 通过宣传发动和深入学习,重点解决好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到教师教育中,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2 通过组织学习师德师风方面的法规政策,重点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依法治教,规范教学行为,使其职业道德水平明显提高。

3 通过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重点解决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建章立制,规范办学管理,建立和落实师德师风与学年度考核、评优选先、职务评聘等相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使其师德教育管理明显加强,把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四、实现“四个”突破

1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提高教师政治素质上求突破;

2 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上求突破;

3 规范教师的教书育人行为,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求突破;

4 着力解决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求突破。

五、把握好“五个”工作原则

1 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原则。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也必须紧紧围绕促进教育教学这个中心,把教育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 面向全员原则。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同岗位的工作者都应肩负育人的职责,坚持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活动,要面向学校每一位工作者,实现人人参与,全面提高;

3 正面教育为主原则。学校要把教育活动与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加强对广大教师的人文关怀,帮助广大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光荣感。要通过动员、学习,使广大教师增强教育活动的自觉性,引导教师主动查找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增强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自觉性;

第9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工作条例》为准绳,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南,以提高保教质量为中心,以教研教改为动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

二、工作目标:在实践新《纲要》的过程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教育行为,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发展的眼光,挖掘自身潜力,强化内涵建设。在课程改革、创特色教育、树自身品牌上下工夫,树立经营学校的新理念,加强校园建设与管理,不断改善办园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将幼儿园建设成为乡镇一流的幼儿园。

三、主要工作:(一)园务管理:科学管理,提高效益1、办园思想:依法治园,严格按标准收费;依法治教,注重行风建设。幼儿园一切工作以促进幼儿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推动幼儿园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2、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刚柔并重,以开放而弹性的管理、灵活而务实的作风激发教职工工作内驱力。在统揽全局的基础上,领导参与实践教育教学第一线。3、班子建设:注重学习反思、倡导批评监督,内省与外力共同推动班子队伍的建设。班子人员在思想上强化三个意识:“一体意识”、“开拓意识”、“服务意识”,形成一支“开明、团结、廉洁、高效”的好班子,使幼儿园整体工作快速发展。4、师资建设:通过不断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提升,更好地促进幼儿园的内涵发展,多途径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主要方法有:一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模范带头作用;二是搭建舞台,施压锻炼;三是园本培训有的放矢,促进成功;四是加强对话与交流,鼓励优势互补、互相合作、共同提高。5、家长工作:宣传与沟通并举,引导与合作并重。召开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家长会,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继续做好家教讲座、提高家长的满意度、提高社会的信誉度。6、工会与党团工作: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满足青年人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与党团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使幼儿园成为每个教工的精神家园。同时,要积极发挥团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健全组织生活、民主生活活动,形成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工集体。(二)教改科研:立足实际,大力提升园部工作重点:各层次团队围绕目标加强协作,酝酿较高组织智慧,大力提升个体教育能力,把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思想上:教研合一,教中有研,研不离教。教师一要咀嚼消化有关理论,二要厚实实践基础。教师要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理性地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实践中:在“存精、吸纳、创

新”的总原则下,教师要提高教育艺术、积累教育智慧、互动策略和技能技巧。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浮于表面,不任务意识。1、教研工作:本学期着力细化管理,分层提高,注重两头教师的培养提高,进行更合理更有效的分层管理。园部“成长组”教师着力课堂集体教学的研究,分科、分类入门过关;“研究组”教师着力于“研究、创新”,在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培养骨干教师。继续进行理论引进、专题讲座,内化研讨,检查落实,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师培养,运用表彰、鞭策、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成长,要求青年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我定位,向着各级骨干教师的目标奋进。

2、科研工作:本学期科研工作的总思路是研究要深、操作要实,成果意识要强。认真做好镇江市级课题的揭题工作和刚立项的镇江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园部小课题研究要进一步精简整理,做到课题有实效。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同时,要注重资料的搜集整理,注重过程性资料的择优积累。3、加强0-3周岁婴幼儿教育认真贯彻《扬中市2009年教育工作要点》,继续推进0-3周岁的婴幼儿教育,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的普及率和保教质量。作好宣传,加大力度开展0-3岁教育的研究,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效仿有关托幼一体化的具体做法,建构托班系统课程,尝试开办亲子班,在实践中求实效,不断寻求科学做法。(三)后勤管理:优质服务,提高素质1、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中依据依法办园的思想,收好用好经费,处理好节约开支与幼儿发展的矛盾,加强班级、幼儿园物品的管理工作,以实效为原则合理添置物品。2、强化安全意识,安全第一,警钟长鸣。细化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防患在先,每天一小查,每周一大查。定期检查维修,合理考评,台帐齐全。3、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做好保健卫生工作,做细做实,严格规范。注重消毒、防病的过程工作;加强食堂管理,严格把好进菜关,做好人员体检工作。保证餐点的质量安全,科学合理制定菜谱;及时更怀鞔埃蚣页ば啦≈叮龊迷し来竟ぷ鳌?

四、具体安排:二月份:1、制定各项幼儿园个人工作计划,完成校园环境布置2、继续学习《纲要》,商讨集体备课方案3、园内大班广播操比赛4、家长园地的布置评比5、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三月份:1、新教师试用期汇报课2、园内幼儿绘画比赛3、课件制作培训4、园内大班组教研活动交流5、班级环境布置评比四月份:1、区域活动心得交流2、园内唱歌比赛3、园内中班教研组活动交流4、姐妹园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