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第1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我国美术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因此中学美术教学应该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 ,认真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选择并运用好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 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 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 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 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 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 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 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 ,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 ,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 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 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 .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

(五)参观法。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 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 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第2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 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究竟主要有哪些原则,遵循这些原则有些什么要求,笔者有如下认为:

(一)审美性原则。1989年中央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明确规定:“中学美术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并再次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 穿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始终。可见,审美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它起着决定本学科教育性质的作用。

(二)直观性原则。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求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美学问题、技巧问题,又往往很难用 语言表达清楚,这就只有借助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地观察、感知客观现象去形象地认识世界。如把握 构成美术的基本因素—一形体、比例、结构、空间、明暗、色彩、笔、墨、线条等,才能获得较明确的概念。

(三)启发性原则。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积 极思维,以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填鸭式的满堂灌是起不到美术教学效果的。

(四)精讲善练原则。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五)以点带面,面向全体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是以年龄为基准组建的,由于学生的来源及其生活条件、所处之社会环境的不同,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乃至天赋差别,造成水平的参差不齐是 必然存在的,而教学活动是集体的,要求也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即划一的,这便产生了统一要求与水平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

然而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唯一的办法,只有以点带面,抓两头带中间,在不同基点上去要求、提高。

(六)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创造性才能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大小最主要的标志,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发展学 生智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和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切不可忽视。美术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以上之中学美术教学原则,既有他们间的区别,但又是互相联系的,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配合起来,灵活地、创造性地遵循和运用。

二、认真研究和选择美术教学的方法

美术教学原则是美术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用于指导中学美术教学的一般性原理 ,也是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依据。认真贯彻教学原则,有利于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教与学的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很多,但根据《中学美术教学大纲》精神的要求和笔者长期从事美术教学的经验体会 ,最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讲授法。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

(二)演示法。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 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三)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中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 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按新编教材的要求,它在整个初中的教学活动中要占80%以上份量。

(四)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同学生互相交谈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包括启发式谈话法、提问式谈话法和指导式谈话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信息的积极反锁 .但谈话法的缺点是意见容易分散,不易控制,运用不好还容易使所传授知识支离破碎。

(五)参观法。参观法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 的一种方法。其内容有参观书画摄影展览、作业观摩展览、还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 动物花卉等。这是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热爱生活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教学形式。

第3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高中数学;校园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2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的建设,多媒体技术已经融为教学的一部分,推动着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有利于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简易化,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便多媒体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仍需要明确的就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只有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使之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

明确多媒体技术的服务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让它为课堂教学进行服务,把教学过程进行得绘声绘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无论是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课件演示、播放视频,还是使用辅助学习软件,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任何背离教学目标的多媒体的使用都是不该取的,如播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频,单纯追求娱乐效果,对于实际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没有太大作用。因此,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一定要注意遵循其服务性原则,在服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

强调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在学校多媒体技术、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决定需要多媒体技术的程度以及需要何种多媒体技术。只有在有针对性的条件下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的作用,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难解的问题直观化,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缺乏针对性,如明明可以用口头阐述清楚的理论概念,偏偏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会造成多媒体技术资源的浪费,更会降低课堂效率,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效果适得其反。

注意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可不用,亦不可滥用。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喜欢类似多媒体技术的新型的教学手段,只使用一贯的传统教学方式,显得课堂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极端;有些教师偏偏在数学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当作电子版的教科书,照本宣科,没有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成了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课堂,因此,学生也逐渐感觉到视觉疲劳,对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也就将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埋没于过度的使用中。

2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化抽象数学问题为具象 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解决。因此,教师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某些数学知识。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巧妙地演示相关知识点,化抽象为具象,化复杂为简单,从而诱导、点拨学生,使学生突破思维上的障碍,优化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理解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授立体几何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最令教师头痛的就是立体几何图形的讲解,学生往往无法把一个简单的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等立体图形与课本上的直观图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几何形象。若使用多媒体技术则会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使用Flash进行立体几何的演示变幻,从而让学生直观观察到其中的奥妙,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几何图形。使用这样的方法不仅为教师省时省力,更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立体几何的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可以化抽象的数学问题为具象,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

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的主要推动力。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是能提起学生兴趣,使学习富有成效的,同时也一定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若单凭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数学教授,既无法满足学生活跃的心理需求,又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正好能迎合学生求知的心理,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如在教二分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幸运52》中使用二分法猜价格的片段,还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分法这一知识点。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数学教学场面常显得十分沉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甚少,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似懂非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其解决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增加互动环节。如在课上采用“你画我猜”的游戏形式,在投影上展示数学概念词语,学生一个比划一个猜,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更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程度,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教师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巨大作用,就更应该在遵循多媒体技术使用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化抽象数学问题为具象;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方法,更好地优化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BB.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刘润军.浅析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3(12):156.

[3]李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40.

第4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有效性原则。只有获得真实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有效的。一些教师热衷于追求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常常提问:“是不是?”“对不对?”殊不知学生的齐声回答并非他们学习效果的真实反映。这样的提问往往是无效的,应尽量避免。

科学性原则。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还应当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数学课上教师提问:“对角线相互平分是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什么条件?”正确的答案是充分必要条件,但对初中学生而言,学生回答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也不算错,答案的不确定使问题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层次性原则。提问的深度取决于问题层次的高低,模式识别、知识回忆,形成联系之类的问题属于低层次的机械记忆问题。其主要特征是问题答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范围内,这类问题应提问那些学习一般的学生。综合理解、分析应用,总结评价类的问题属于高层次的认知问题。其特征是问题答案必须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总结、扩展、应用、重组或评价等方法,改变已知信息的形式或组织结构,经过高级认知思维方可得出,这些问题让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回答,有点免为其难,又影响讲课进度。比较适合那些程度较好,善于思考的学生。

整体性原则。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有的教师先点名,后提问,其他学生因预知提问与已无关而袖手旁观,不动脑思考,以致达不到提问的整体性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方法

提问要有目标。目标是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情感。所以,提问不仅要有目标,而且,应当是显性的行为目标。因为提问本身就是达到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提问的目标性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问要注意:提问的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进行教学;提问的目标可以是一系列目标即一个目标体系。例如联环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提问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确定,即提问的难度和深度要恰当。

提问要适时。提问最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1、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2、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通过提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3、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通过提问引起思维。

提问的难度、深度要恰当。提问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提问不能随意超出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回答的。如果超出教学内容太多,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提问要适量。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学生的学习变成教师强加的,而不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出现学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

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

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第5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一、创新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突出个性化原则,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个性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从教学对象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应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适时点拨、开启心智,培植每个学生的特色,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变潜在的创造力为现实的创造力。

2.突出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坚持“三动”(动口、动手、动脑)、“三论”(讨论、争论、辩论)、“三允许”(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让学生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和多元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时,我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首先给出事例:一位著名的体操教练选拔队员时认为孩子们都不相上下,难以抉择,就要求孩子们靠墙倒立,而他却走到一边与别人聊天去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然后提出问题:教练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会挑选什么样的队员?……没被选中的队员将来会怎样发展?让学生充分想像,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激发了相应的情感,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展其创新能力。

3.突出情境化原则,引导学生乐学上进。营造和谐宽松的情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创新。我在讲授“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精选了一系列环境遭到破坏的画面:大气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雾霾天气频发等画面。这些画面极大地震撼和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心。通过情境展示,自然导入新课,在讲课的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突出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问题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要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探究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如,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涉及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设置了这样几个题目: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现实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献计献策。然后又分组讨论,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

二、创新教学应采取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探究,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学习“待人宽容”时,我先让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诵: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东西,它能使你在荒漠中看见希望的绿洲,……它是什么?那就是人的宽容心和爱心。接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在悦耳的音乐旋律中引入正题。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感情专注、兴趣浓厚。

2.转换“角色”是创新能力的外在动力。美国素质教育实例告诉我们,强制专硬型教师、仁慈专制型教师和放任自流型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而民主型教师和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外在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平易近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3.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前预习方面,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浏览式、探究式、思考式、复习式、辅助式等预习方式;在阅读教材方面,我给学生的总任务是感知教材;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要逐句逐段地研读,阅读时不走马观花,不一目十行。

第6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起步习作;基本原则;常用方法

一、基本原则

1、以段为主原则。段是相对独立的能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段的相对独立性特点,给起步习作在形式上带来了相当大的灵活性。段“相对完整”,正好符合起步习作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而段“相对独立”,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又符合小学生起步习作表达能力不强和意志力不强的特点。因此,起步习作以“段”为突破口并经常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起步就要求学生以“篇”为之,则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会导致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

2、由说到写原则。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不仅能快速、便捷地修正思维的错误,而且反过来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但由“思”到“写”,对起步习作的小学生来说,跨度太大。“说”,正好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会说了,写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3、直观性原则。由具体到抽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习作的小学生更是不能例外。在起步习作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指导学生观察花鸟虫鱼等活生生的事物,组织他们参加、体验一些有趣又益的活动。这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培养观察能力。

4、循序渐进原则。内容上,一般可按静物――动物――景物――人物――事件的顺序训练;形式上,要先短后长;要求上要先易后难。

5、真实性原则。即要求学生必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道听途说,更不能无中生有(童话另当别论)。这样,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否则,容易养成装腔作势、无病的毛病。

6、鼓励性原则。对起步习作的学生,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即使某个学生的习作很糟糕,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加以表扬。一味地批评和指责,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觉得习作太难。

二、常用方法

1、换词换句法。即教师出示一段话,要求学生把其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代替,然后写下来。

2、填空法。填空法比换词换句法难度稍大。它要求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子或表达方式。

3、扩展法。即教师出示几句概括性强的话,要求学生在这段话中“添枝加叶”,给以充分展开,使表达的内容细致而生动。

4、问答法。这是起步习作阶段的最佳方法。如第一次习作,老师可以这样激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课本上好多篇文章,如果我们也能写出一段话来,那该多好啊!下面呀,就教你们写一段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读几年级?家里有些什么人?请同学们先连起来说一说,再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说一说。最后老师说:现在大家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就成了一段文章。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指导,会让学生感觉习作并不难,从而打消习作的顾虑。当然,简单的问题几问连答,稍微复杂的问题可一问一答;接受能力强的可几问连答,接受能力稍差的可一问一答。

5、复述法。问答法训练一段时间后可转如复述法。一般分三步:先听老师或录音机讲故事,同时可配挂图或投影;再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复述,复述可按概括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顺序;最后要求学生写下来。

6、补写续写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和技能之后,就可以采用补写续写方法了。补写,即把设有写完整的地方补充完整;续写,即按照前文的思路接着写。补写续写要以原文为前提,内容或情节的延伸要与前文相关联。

第7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一、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

由于探究性实验设计模式的组织实施除了遵循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如主动性、探究性、实践性等原则以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实验设计关注学生自主进行设计,要彻底摒弃教师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传授式做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面对设计任务与原有知识和方法技能产生联想,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方案进行验证。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关注,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发展热情,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教师要关注学生体验和发展,放手学生自主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体验和发展。

2.探究性原则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呈现方式,给学生提供隐藏有学习目标、学习信息的背景资料,为学生创设将实验设计任务与原有认知水平)联系起来的学习情景,将学生置于一种问题(包括问题的解决)状态,让学生接触解决未知教学内容的一切材料,在开放的情景中体验、决断和操作。

3.实践性原则

要贯彻“学中用,用中学,学用一体”的思想,教师必须停止说教和唱独角戏,将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外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现实事物之中,如鼓励学生将想法表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认识,并且通过外化的实践活动,降低实验设计的抽象性,同时降低学习难度。

4.和谐性原则

实验设计的探究任务应该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所有引发探究和促进探究的课堂情景应该既与学习任务的解决相一致,又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相和谐,该情景既相对于原有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或矛盾,又保证学生通过探究有解决的可能性。

5.表现性原则

由于原理选择、方案设计和探究实践必须让学生来实施,模式要求学生个体、小组进行探究后,向其他学习成员展示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探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可以或应该怎么做,即提倡每位学生具有参与和表现的热情,教师则为之创设必要的时空环境。

6.延缓判断原则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项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可能由于经验和方法的欠缺而提出一些不理想甚至错误的设想,也可能出现多个不同的但可以实施的方案,这时教师不应过早做出评判,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特殊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其错误方案,通过“试错”获得新知。

二、实施方法

1.模式流程

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过程按照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设计,具体程序如下。

(1)原理探究

原理探究是指从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角度对实验进行理论上探

讨,主要解决完成实验任务的理论问题。进行相关原理探究时,一般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任务定向,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情景引发问题,展示实验设计任务,确定整堂课的学习方向。

复现展示,即通过任务定向,将学生引导到对相关化学原理的思考,学生面对待解决的任务,产生解决的欲望之后,便会自然而然地与大脑中已有的认知产生合理联想,并进行筛选,此时教师应该尽量给学生一定的表现和展示的时空,让学生通过陈述、板书等形式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出来。

选择判断,即待同学们展示出有代表性的原理思考结果之后,组织同学们对各原理进行评价,判断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选择出可行的原理,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2)方案设计

学生选择出可行的实验原理之后,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不必提示实验方案,应该由学生根据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将抽象的化学原理与实际的实验任务结合起来。设计实验方案一般采取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上一步中确定的可行原理进行设计,完成设计之后,每组选派代表将本组的设计方案进行展示和讲解,其他同学提出疑问和指出缺漏,最后,大家选择出可行的方案。注意,一项探究性实验设计的任务,允许有多个可行性方案。

(3)实验验证

前面两步是理论上的设计,该设计是否科学,还有待实验来验证,因此,探究性实验设计的教学必须有实验验证的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也采用分组实施的方式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个体独立实验进行。在实验验证中,教师要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方案,从而准备好可能需要的仪器、试剂和用品。每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仅注意操作,更要做好记录,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对实验设计进行评价。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和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对该方案的评价。并提出解决和改进办法。

(4)目标建构

目标建构是许多教师组织教学时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其实,这个环节对于学生认识的升华至关重要。因为前面三个环节,表面上看似乎已经完成了任务,其实,大多数学生是还停留在一种感性体验和表面、零碎的认识上,对于任务本身还需要形成整体认识,对于探究性实验设计还需要形成方法和技能上的建构。一般情况下,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中的目标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任务本身从原理、试剂、仪器、步骤、操作等的全面回顾和归纳,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本次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和成功的经验,归纳出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2.组织实施

(1)组织条件

在实验室里,课前应该为学生准备一些可能用到的仪器和药品,也可以提供实验设计空白表单作为导航。教室里还应准备一台实物投影仪,以便将学生设计的方案投影到前台屏幕上进行展示点评。由于是学生实验课,除了任课教师外,实验员教师应该辅助学生的课堂探究。

第8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环境;交流;实践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原则。

一、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有多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经验。对待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待高年级学生,教师则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合作交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习。

二、实现有效互动,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教师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带领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快乐感、幸福感。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空,保证学生全面参与。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等学习机会,对于一个问题也要尽量多问几个为什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想法,谁还能补充,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多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三、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评价,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愉快生活,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教师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数学。教师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唤起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和自尊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真诚的语言进行激励性的评价,非常好,非常棒,真会思考,真精彩等。教师也可以给予多彩的刺激评价,如画彩色的笑脸等,也可以进行温馨的体态语评价,给学生竖起大拇指等,摸摸学生的头,赞美学生等。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答案,也要鼓励学生纠正,在表扬中纠错,发展学生创新的思维,孕育学生创新的火种。教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

四、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使学生实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的目标,转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整合,让数学课堂不再仅仅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让数学课堂不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五、创造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小学生应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搭建更加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机会从周围事物中找到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领悟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1.抓住生活现象,引进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超市帮助家长购物,并让学生将购物小票带进课堂,向同学介绍购买的商品,提出问题一起解决。例如“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多少钱?”“一支牙刷比一条毛巾少多少钱?”还可以请同学们帮忙演算售货员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涉及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教师组织购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数学知识学习融会到学生熟悉的的生活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贴近学生的生活,探讨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带领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基础上,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学生喜欢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生活中的事物出发,创造学生喜欢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运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组织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发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并运用数学是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所以,教师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将数学学习的知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知,教会学生在数学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认识到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芳. 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 才智,2014,25:135.

[2]贺春红.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5,03:90.

第9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现实;教学方式方法

一、“学生的数学现实”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和梳理

什么是学生的数学现实?经过一阶段的课题研究,我对“学生的数学现实”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早在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曾提过“数学现实”,他当时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这个阐述的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数学现实”的涵义。随着研究深入,我们是这样理解数学现实的涵义:“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为学生的“数学现实”。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素材。在以往,有的人可能会想,数学现实是不是就是我们之前所一直在提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呢?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学生的学习起点只是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而学生数学现实还包括学生课堂当下所获得的数学现实。简单的说就是随着教学的过程走了第一步,学生获得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就成为他们进入下一步学习的支撑,到了第二步获得的经验又成为第三步学习的支撑,这些就成为学生在课堂当下获得的数学现实,它是动态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论”我们把常见的教学方法,可梳理成两大类:一类为综合教学法。比如:尝试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先学后教法等。一类为单一教学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综合教学法其实是多种单一教学法的组合运用,比如自学指导法里头包含有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综合式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定教学模式。比如说上面这几种教学方法,都是在以生为本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这其实与我们的基于W生数学现实构建生本数学课堂课题的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单一教学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言语交流为主要方式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重言语交流)。一类以动作行为为主要方式的方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重实际操作)。平时的新授课的教学都会做到主辅结合,也就是以言语交流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谈话、讨论法)为主,而以动作行为为辅(比如演示、实验、练习法)交替进行。

二、课题研究初步确立的四个教学原则及所选用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课题初步确立的四个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方式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由此可见,教学原则统领整个活动,它直接指导着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为科学理性和有效。就我们的课题研究而言,确立并遵循什么样的教学原则将决定我们所研究的“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构建生本课堂”课题的方向、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策略。

我们课题初步确立的教学原则是目标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关联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更多作用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关联性原则更侧重于教材的处理(即课堂的引入和课末的拓展延伸)。生成性原则和评价性原则主要的是运用在新授这一教学环节中。

(二)基于生成性、评价性教学原则选用教学方式方法

生成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组织适合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累相关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推动教学进程发展。基于生成性原则选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谈话法、讨论法。而在凸显以生为本的课堂中,生生互动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以讨论法为主。

评价性原则,也就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生成资源加以反馈回应,进行价值引领,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所以选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以谈话法和讨论法为主。

讲授法是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进而通过引导和讲授,对他们的见解或发现加以肯定或修正完善,得出结论。

可见在基于生成性、评价性原则指导下,所选用的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方法都是根据不同教学环节的需要而确定的。

三、总结

(一)三种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

我们理清一般数学新授课时,选用的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谈话法了解学情,提出学习任务或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充分讨论,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初步达成共识或留有疑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相机讲授指导。要注意一点的是,并不是把一堂课分割成三部进行教学,而是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中,这三种教学方法往往以这样的逻辑关系交替进行着,它们不是独立分开,割裂式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

(二)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