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建设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客观分析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及其原因
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发展基础、地理位置、资金人才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临时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差别明显,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观念滞后,发展主动性、发明性欠缺。受激进观念影响,很长一段时间仅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发展的主动性、发明性不够,不能很好地发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没有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群体。加之新形势下,受交通、资金、人才、电力和城镇化等瓶颈制约,短期无法突破的影响,使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别不时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突出。二是产业失衡,经济转方式、调结构迟缓。产业结构直接反映一个地区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水平。县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三是财政弱小,自我促发展、保增长力弱。四是平台欠缺,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缓慢。县和县以下的中小企业发展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劳动就业、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于县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发展非常缓慢,年底,产值过亿私营企业仅锦帛钰一家,同时作为非农就业主体的乡镇企业临时处于萎缩状态,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缓慢,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发挥不明显,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大瓶颈之一。
二、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键因素。城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心平台作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只有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才干使县域相关各行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集聚效益,形成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优势,增强竞争力;同时集中人、财、物力进行县域内水、电、路以及居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促进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水平太低,肯定制约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新形势下抓住城镇这一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努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就可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促进县域经济不时壮大。
实现劳力转移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像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偏多,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居住分散,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发展二、三产业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尽量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明条件,聚集能量,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生活服务的中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沟通城乡交流的中介。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方面促进乡村文明向农村辐射,引导农民获取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形成新习惯,使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得到更新,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县与县以及县域范围内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大范围内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供平台,促进县域经济的全方位开放。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超前谋划,科学规划。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区域城乡体系规划、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产业基础、经济结构、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和城镇布局,科学制定出能发挥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县城、乡镇、行政村三级发展规划体系。
重点突出,合理布局。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要依照全县功能区划分,通过合理布局、重点发展中心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全面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使城镇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凸显特色,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搞好定位,整合商业元素,培育支柱,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型城镇,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实力。城镇建设上要与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为农服务的思想。同时,要结合乡情镇情,确立主导产业,并强力培育和开发,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建成资源型和特色型的城镇发展格局。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民族风情、自然生态旅游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从而增加城镇建设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发展;趋势;对策
近年来,特别是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以来,昌平区房地产开发业发展过程出现了新变化,做为区域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主管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走势,逐步实现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目标,按照昌平区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充分考虑区域内居民工作、生活质量服务,切实依法行政,提高决策水平,推进住宅产业化,进一步完善住房建设标准,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服务便捷、套型结构比例合理的高品质居住区,推进区域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规划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严格管理程序和控制项目建设规模。
一是保证居住区良好的生活环境,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科学合理地确定规划控制指标。鼓励公共交通沿线和站点周围居住用地合理的高强度开发;二是根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严格管理程序和控制项目建设规模; 三是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在土地出让前,要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各项强制性指标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落实到住房建设项目中。
二、强化公建和配套设施同步建设,着力完善配套标准体系。
提供便捷的居住生活服务,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保证居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合理设置和优先建设;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居住人群提出科学、合理、适宜的配套指标。鼓励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集中综合设置,提高使用效率。相关指标如:绿地、景观、停车配套指标等。
三、强化提高建设标准,着力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提升居住区宜居水平。
应对区域居住需求多样化趋势,执行各类住房适宜的建设标准,保障不同群体差异化的基本居住需求;居住区和住宅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经济、适用、美观的原则,体现区域特征、特色,加强居住区规划设计和住房户型研究 。形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
四、强化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着力实现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廉租住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建立科学合理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年度审核、动态监管;二是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强建设、销售、流转全过程管理,切实发挥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作用,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三是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 探索建立政策性租赁住房制度,解决“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并将保障范围逐步覆盖到引进人才、处于婚育阶段年轻人等群体。 四是按照区域发展的实际、人口调控的目标,切实做到全覆盖住房保障权益。五是切实做好政府保障性住房资金的落实工作,稳步加大财政预算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多渠道筹集用于保障性住房的资金。
五、强化区域内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着力建立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稳定住房价格。
一是保障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确保政府掌控土地一级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用地的监管;二是切实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引导建立符合国情市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三是完善住房金融体系,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报审程序和审批标准,加大对利用银行贷款囤积房源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六、强化保障人民群众住房的合理需求,着力优化住房供应结构。
根据居民住房需求的变化情况,综合考虑自住型需求和投资型需求、初次购房需求和改善购房需求、本地人口购房需求和外来人口购房需求的不同状况,按照“符合区域实际、统筹城乡分布、兼顾综合考虑”原则,合理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方面加强政府的调控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协调好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比例关系。适时适度调整住房供应比例结构,引导适度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七、强化推进新城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着力调整住房空间布局,促进小城镇住房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确保中心城人口承载力与新城实施建设的有机结合,建立新城建设与区域大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控中心城住房建设规模。大力发展存量住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缓解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实现中心城住房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是建立新城产业发展、就业结构、人口调控与住房建设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新城就业与居住均衡发展,高水平实施新城住房建设。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建设新城的要求,确保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先行建设,进行“简约、厚重、时尚”的城市设计要求,提高新城建设用地投放质量,加强规划控制和土地储备,保障新城良好的住房品质、健康的居住环境和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务。
三是优化住房项目类型空间布局,细化各种类型住房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综合研究,完善保障类住房与商品住房的配建机制,促进各种类型住房在相对分区基础上的混合布局。
八、强化住房市场秩序监管,着力营造主体诚信、行为规范、监管有力、市场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一是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房地产信息披露机制。加强统计信息的有效整合,加强数据的解读,提高房地产信息市场透明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市场理性发展。
二是建立市场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房地产项目土地出让、规划审批、项目开工、项目竣工、项目销售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分析,及时发现房地产市场的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贯彻执行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法规和政策,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房地产交易诚信机制,发展和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逐步建立起诚实守信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切实保护居民住房消费,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九、强化住房建设管理,着力推动建设住房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管理机制建设; 二是建立符合区情的住宅建设模式,探索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方法和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住宅产业化体系,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三是加强老旧居住区的整治和管理,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功能、维修养护、节能改造等措施,延长住房使用寿命,提高住房使用效能,避免大拆大建和盲目拆除,节约资源;四是规范发展物业管理业,积极探索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委员会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建立规范诚信和谐的物业管理市场,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十、强化职责分工,着力促进区域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住房问题是社会问题,政府各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职责分工,建立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协调分工、相互配合,开展与住房建设有关的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研究,建立健全实施机制,制定完善管理办法。
十一、强化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着力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加强住房节约文化建设,全面推广符合区域实际的住房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昌平新城规划(2005-2020年)》
[2]住建委、统计局相关部门分析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蓬莱市城乡;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与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大强农富民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一个城市管理者应正确妥善处理好的问题,为此,必须梳理出城乡一体化及美丽乡村的具体与建设要求。
(一)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导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城市和乡村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共同繁荣的整体系统。
(二)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村文明素质美等四个层面的“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二、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一)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难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蓬莱提出了“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建设目标,就必须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二)建设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体现,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是基础。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就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和管理民主等目标任务,其中蕴含着生产集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生活低碳富裕等现代文明要素以及社会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没有农民住房条件、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建成真正小康社会。
三、蓬莱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中应着力加强的几个方面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义在于构筑平等、协调、相互配合的新型城乡关系,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取向是立足于特色基础,依托于特色优势,取胜于特色发展和农民的自觉参与。结合我在北沟镇贺家沟村的住村帮扶情况来看,我觉得从北沟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度,加快城乡公路网规划未修编和调整,完善干线路面、聚焦区和中心村路网。结合今年的“道路网格化”建设,北沟镇年内投入2800万元完成57.4公里村内路硬化和连村路打造,彻底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二)搞好规划,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在对各村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批重点建设的村,分等级分批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强、基础设施好、社会服务完善、乡风文明的示范村。及时组织各村进行交流和学习,相互借鉴好的做法,重点做好点、线、片、面结合三篇文章,以“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全面推进”的创建思路,把“点”上的景连成“线”上的景,再构成“面”上的景,使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成为推动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源动力。今年以来,北沟镇的“蓬莱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按照“一轴、一片、两区、两中心”思路进行创建,重点对以北姜路为轴心的区域进行重点打造。“一轴”,即整体打造以北姜路沿线村为轴线全面铺开;“一片”,即对以蔚阳山为中心的刘家、大姜家、西吴、曲家庄、孙陶、小姜家、河润、两铭等八个村为区域进行连片打造,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创建品质。
(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推进会、农户座谈会等途径,发动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积极性。一方面,是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发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意义、工作重点和基本要求,从而调动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各新闻单位通过开设“美丽乡村”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报道和讨论,正面宣传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方形资金筹集渠道,引入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 工程管理专业建设 培养目标发展方向
Abstract: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compound new specialty, also has the problem in the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alized plan aspect which a series of waits for is clear about and solves. This article has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ized discipline attribute, the raise goal and the society competitive ability, specially has discussed the disparity which between this specialized raise goal, the specialized loc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demand exists, propose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specialized constructionraise go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1.1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使我国未来的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对于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新设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新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4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作法有所不同。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事实上,新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管理学和土木工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即体现了这一偏重。
1.2学科特点及属性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主要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显然,就学科属性来说,它属于管理类学科,只是由于其管理对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因而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虽然工程管理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也涉及工程建设各个参与单位对工程的管理,但工程管理的专业研究主要侧重于业主方和咨询方对于建设项目的管理,而不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或施工管理。研究的客观对象则是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土木工程项目。与此相适应,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是按照相同的思路进行设置的。 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二、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1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
新专业目录明确指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按其要求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是: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外语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可见,本专业重在“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结构要求上也是重在“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对于土木工程知识模块和法律知识模块的要求仅仅是“熟悉”,中心目标是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同的是,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则明确培养目标是造就“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对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均要求“掌握”,并且特别将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放在第一位。显然,在培养目标上与教育部先期推出的目标有所分离,即倾向于培养具备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这就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偏管理,一种偏技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不同定位均有自己的理由和自由;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该专业培养方向的困惑。这一方向性的差异源于观念的不同,而究竟哪一种观念更可取,必须以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作为判别标准。
2.2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对本专业需求量较大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和房地产公司,对毕业生的核心知识的要求也主要是工程技术相关内容。房地产公司和投资公司对毕业生核心知识的要求则偏重于经济模块。因此,总的来说,社会所需求的主流人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工程师型专业人才,而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经理型管理人才。毕业生必须首先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显然,这与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标准相一致,而与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的培养目标有偏差。当然,对于本专业的不同方向,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偏差大小也不同。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适社会的相应要求。
三、 专业方向设置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于1989年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学科。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学科。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1998年改为 “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所以,目前在工商管理学科和工程管理专业下都设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设在工程管理专业下的为主流。如果设在工商管理门类下,就无法得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评估。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有5个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其中,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与国际上的建设管理专业最为接近,也最能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投资与造价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部分,设为工程管理的一个方向也顺理成章。但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是否妥当,值得探讨。首先,工程管理与房地产经营管理就其内涵来说,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前者并不能包容后者。房地产开发管理的过程包括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似乎比工程管理的内容更加宽泛。从学科覆盖的内容看,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虽然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均有交叉,但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鉴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学科属性,宜设为独立的房地产专业。
四、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4.1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本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在某些就业岗位上,这两个专业毕业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且可替代性也是不对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能做;而工程管理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常常能够做。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任何岗位每年都大量吸纳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是明证。所以,如何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竞争,是工程管理专业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2 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强化其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竞争力。要特别强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以经济和管理知识和综合素质见长,但是,这类知识如果不转化为核心能力,就很容易被模仿,从而失去优势,甚至影响到专业的生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高校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尽量向土木类专业靠,有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甚至与土木类专业没有显著的差别;另一种是向经济类方向靠,弱化技术平台课程。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素养,并不意味着在深度上要向土木类专业看齐。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别人难以模仿的看家本领,比如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造价编制、审核及其电算化的核心技能,毕业后马上可以与工作接轨,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2对自己特点进行专业定位
形成专业特色的途径有二:一是专业方向有特色,一是在培养方案上有特色。对于专业方向的设立,国家不宜限制过死,只要社会有需求,就应该可以设置。 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虽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本专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专业的社会竞争力。专业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和特色,所以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 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房地产方向和造价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
五、 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是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其知识结构横跨管理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因此,需要设置的课程门数不仅要包括房屋建筑工程,还要包括市政、路桥等工程,而不应仅限于房屋建筑。但是拓宽课程范围,又与课时量限制相矛盾。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组织和精炼课程内容是一个重要问题。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案,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问题也相当突出。由于本专业是一新专业,各高校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标准。需要在参照专业评估标准所提出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做到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精练,课程衔接合理、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相适应,每门课程应该明确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六、 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策略
由上所述,工程管理专业的社会竞争力是本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必须以专业竞争力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
1、 强化专业特色。
2、 强化核心技能训练。
3、 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
4、 重视数学、外语教学。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提供良好条件。
七.结束语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所以我们正在学习工程管理的学子应该好好学习此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前途都是无可限量的。加之社会需求像我们这样的人才 ,虽然土木工程专业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我坚信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
2. 国家统计局工程管理经济调查总队:《工程管理监测报告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3.吕发成 ,马洪滨 .理性的思考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 0 0 0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刘洪玉.从国外的经验看我国的房地产专业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管理模式
目前的建筑领域发展态势不可抵挡,相关工程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对其管理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也就是的我们更加清楚一点,我们需要顺应发展趋势,了解建筑工程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强大建筑工程项目行业。
1建筑工程项目中管理集成化的主要内容
2.1项目进展阶段的集成――项目全寿命期管理
全寿命期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策和项目的建设实施以及其维护运行三个过程。一般全寿命期的管理是将这三个在过去相对分离的过程通过集成的思维全方位的角度进行合成。通常是在目标、组织和手段这三个方面进行。构建一个集成化的系统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策划的决定,它的实施以及运行和维护。这种集成化的思路可以将项目的性能进行提高加强,同时达到全寿命周期目的。
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1)目标系统。指在建设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其他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建设目标(施工质量、时间、投资)和运行工程项目需要支出部分的目标,比如服务的质量和运行项目的开销等。其他目标有诸多小类,包括建设工程项目的获利方满意度;建设损耗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消耗程度;所在地建设可持续发展性。总而言之,在其全寿命期的目标系统要关注整体,把功能、支出成本、耗时以及整体环境各方面因素相结合。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2 )组织系统。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体系,不但包括主要参与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组织的所有融合,同时也还有参与建设工程项目业主和相关方面的关系。前一方面应当考虑的因素有:①项目的规划以及决议,运行维护等不同的过程。以及以上各个过程之间的管理界面是否协调。而后一方面者应考虑从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工程单位间合作方式向灵活的合作模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作为灵活合作的盟主,与其他合作成员员之间应当相互信任,把以信任作为最基本的原则,而签订的合同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从而达到组织集成的目的。建设项目合作成员的共同目标是项目增值,这个目标实现了,各方的利益甚至是最大的利益也就达到了。
( 3 )信息系统。这是一个对建设项目工程全寿命期集成化进行管理的系统。信息系统使项目的计划决议、项目的实行以及项目的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的各成员能够一起了解信息和动态。也就是为成员提供了虚拟的交流平台。信息系统是一个借助计算机并利用信息处理相关技术,项目全寿命期这段时间里处理信息,为建设工程项目成员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进行计划和决议。其中项目主要负责人应该在项目的全寿命期管理集成化信息系统的中流砥柱。
2.2项目管理目标的集成――项目全要素成本管理
( 1 )项目工期成本。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实施建造的支出包括直接的支出成本以及间接支出成本。前者与工期的长度成反比而后者相反。在分析建设工程项目的总体建设成本期间需要加入其他因素,如工作时间的改变引起的损耗和收益。其中包含效益的增加值和经济的时间价值等。但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进度不同,他们对应的施工时间和投入也就会变化。要想掌控住投入的资金,就需要相关人员设定多种工期安排方案,并从中挑选建设工程项目投入相对最低的那一个。
( 2 )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工程项目质量成本即在设计工程项目,到施工再到使用着一系列过程中要符合之前拟定的要求需要投入的资金加上再没有完成规定的要求而损失的费用。包含有控制投入、损耗投入和特殊状况下的外部质量投入。
( 3)项目的社会成本。经济全球化态势已经愈演愈烈,跨国公司也是日益增多。这些对世界的影响也逐渐加大。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趋势。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获得利润,维护他们股东利益时,也要担当起对相关人员如员工业主等更大范围的社会责任。要担起社会责任,那要投入的建设工程项目资金就会增加。虽然这些投入在工程量报表中显示,但是一般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招标表单中体现一些。提到了社会成本,就要引起项目承包的公司注意,在提供价位时应当要依据其文件加入射虎成本的考虑再给出合理价格。
2.3项目组织管理体系的集成――全面综合管理
全面综合管理是指企业在相关行业领域中重点考虑质量,环境,行业安全和健康,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准,参照国际管理标准,加入其他管理要求,整合ISO9000,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OHSM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卓越绩效管理原则,通过建立综合管理体系,完善综合管理,达到客户满意,使员工以及有关成员获得利益进而实现长期发展的方式。
3企业应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集成化的策略
3.1项目管理中实行定量管理
由于项目管理模式趋于信息模式,使得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发展形成了集成化管理的形式。为了进一步使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在量上得以确定,并且有科学依据,在其管理中才开始进行定量。并且建立对应的数据库以便管理数据、储备相关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对给管理方式的运行提供相对准确的数据,也能够为工程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3.2规划并统一项目新型管理平台
因为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集成,信息化等管理形式的产生,为诸多部门提供软件支持,这些部门利用软件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工程的安排。要获得最佳效果,就需要将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软件综合起来,各部门信息相结合处理,采用统一的接口进出系统。采用这种处理方式,确保信息的整体完整一致。同时也使得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建设工程项目进度。
3.3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实行全寿命期管理方式
在适当的项目管理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重新组合或是相互合作的方式承包建设工程。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加大承包范围。在中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设计中,企业的工程设计在实际实施中已经展现出了成效。有过竞争力更加强的话,能够供给创新建设工程项目更好的途径,在其中对相关单位进行多位一体的方式管控。同时为业主提供帮助,以及解决建设工程上遇到的问题等服务
3.4在项目管理中实行综合管理和整治
传统的管理模式通常是施工项目目标梯度管理,这种方式阻碍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改进思维,导致现在中国的相关工作还没有出现一种合乎现状的科学的管理方案。因此,在项目管理工作中应当进行整体管理方式,成立一种能够对企业额度进行确定的系统,将建设工程的投标价与建设组织规划相结合,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投入管理。这样在管理中各方才能够重视工程质量和安全健康。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整合,虽然能够保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但是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的项目管理和创新管理和新模式并付诸实践为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伊生.工程项目管理呈现出国际化、集成化、信息化发展趋势 [J]. 建筑. 2012. (03).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城乡经济发展
一、小城镇建设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农业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为纽带,打造一体化组织,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形成供、产、销一条龙,农、工、贸、科一体化经营小城镇建设对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作用体现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地矛盾。
(二)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工业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农村改革的推行使农民释放了长久受压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迅速上升。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存在以及农民传统的求安求稳保守思想的存在,“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发展非农产业”。
(三)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
(四)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
二、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借鉴
(一)美国的小城镇建设的经验第一,重视规划的作用。第二,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国小城镇建设资金由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联邦政府负责投资建设连接城镇间地高速公路,小城镇的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是由州和小城镇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开发商负责小城镇内社区内的交通、水电、通讯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第三,重视环境建设。第四,重视城镇特色,追求个性,重视城镇特色是美国城镇建设的特点之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不同面貌和特色的小城镇,那种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是见不到的。第五,重视建设管理,所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好的城镇更需要好的管理。美国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二是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管理作风。
(二)德国的小城镇建设经验德国的村镇建设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二是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村镇居民生活的舒适度,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设施的建设和各种公益事业的健全完善,且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的税收;三是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四是重视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三)英国的小城镇建设的经验英国小城镇建设经验集中体现在几次规划运动中,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新城建设运动,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农村中心村的建设等,集中体现了规划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纵观各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历程,虽然理论和做法各具特色,但都具有以下几点共同之处: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重视规划的权威性和按规划实施建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重视人文环境的继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我国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户籍制度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以户籍区分城镇和农村人口,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人为造成城乡分割,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目前有近亿农村流动劳务人口成为亦工亦农又非工非农的两栖人口,他们虽然在职业上发生了变化,但并未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转移,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
(二)土地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土地征用和管理制度下,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是集体农地的唯一购买者和土地使用权初级市场的唯一供给者,农民和集体无权进入土地市场。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城市建设征用农用地的过程中,多数地方征地收入分配的大致比例是:农民得5%10%,集体得25%30%,政府及其机构得60%70%。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人为抬高土地的利用成本,增加了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聚的成本。
(三)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问题目前,小城镇的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显滞后,并且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职工都分别享受国家和企业承担的保障待遇,而城镇的其他劳动者包括已进入城镇并且有稳定的住所和职业的农民都与社会保障无缘,这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直接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四)投融资制度方面的问题小城镇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在现行财政体制下。镇政府并不是一级完整的预决算财政,各种费用由县级政府各部门直接收取,一般不返还给镇财政。在部分地方,道路建设被转嫁给了村委会,教育、水、电都依靠群体集资,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和农民得进镇成本。
(五)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实施城镇管理职能的相应权限大部分集中于县级管理部门,造成镇政府难以有效组织实施适合各自城镇特点的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且镇政府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一级财政预算,它只是作为县级财政的一个支出单位。县直各部门伸向乡镇的站、所派出机构基本没有决策权,乡镇完成一个项目需要经过很多关卡审批,短则需要半月,长则半年一年。
四、解决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前提
(二)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
(三)深化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内容
(四)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障国外小城镇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镇“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而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却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的范围变广,难度加深,工程监理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计划的逐渐深入,我国的项目建设已走上世界性的大舞台,与国际接轨成功。而工程监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正确的分析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效的提高工程监理的工作效率,保证建设项目高效且安全的进行施工,为今后的监理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工程监理;施工过程;行业发展;影响因素
近几年,我国的工程监理行业不断壮大,也变得越来越符合国家规范标准的要求,随着一些跨国工程和大型项目工程的兴建,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逐渐的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也为工程监理行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文章主要总结了工程监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对其展开分析和讨论,随之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为今后工程监理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总体上来说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1外部因素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工程项目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产业,与之相关的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也必然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因此,影响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就是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行业的技术发展这三个方面。(1)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将世界经济连成一体,在这种趋势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来往和业务来往也逐渐加深,现在世界经济都处在低迷的状态,从而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影响。就工程监理行业而言,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商机的同时也加大了行业的竞争压力。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建设工程队伍可以与其他各国开展技术交流,同时竞争国外项目,这无疑扩展了监理队伍的工作范围,另外,经济全球化会推动国外工程建设公司进军中国市场,从而导致国内工程监理行业面临的竞争加剧,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会推动国内工程监理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会推动行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2)政治建设方面。从我国的政治建设层面来分析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主要是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探讨。自1997年颁布了《建筑法》开始,我国相继又颁布了一系列的工程监理有关的质量管理和标准规定等法律条文,虽然与工程监理相关的法律体系已初步成型,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还存在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以及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所起的主要作用也没有完全的显示出来,最终造成现在的工程监理在施工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监督施工质量,而没有完全参与到施工的一系列过程中。(3)行业技术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工程项目逐渐的向大型化和复杂化发展,对技术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材料、技术和工艺过程也不断的更新和发展,这就导致了工程监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对监理的工作任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一些大型的复杂的或者跨国的项目中,所采用的技术水平高,工艺过程也较为复杂,如果工程监理对技术的了解不够,势必会对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1.2内部因素
除了上述的外部因素会对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外,行业内部的一些因素也会影响该行业的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工程监理行业的内部印象因素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即行业内部市场的适应性以及行业内部针对各建立企业的有效管理机制。(1)市场的适应性。市场适应性反映了工程监理行业对工程建设市场的一种适应程度,也是衡量各个监理公司能力的关键所在。分析我国目前建立的监理公司,首先就是规模小,人数少,且对相应的资质审查不严,这些监理公司大都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建立,能在市场上生存,一旦市场竞争加剧,这些监理公司必然会受到市场的冲击而无法继续生存,另外监理行业对品牌效应不够重视,继续发展下去也很难将行业规模做好做大。最后一点就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各监理公司对自身的企业价值和企业规范把握不明确,在参与市场竞争后对市场的机制产生不好的影响。(2)行业管理机制。有效的管理机制是促进行业稳定发展的前提。目前的工程监理行业对任务的分配以及用人制度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本该由监理起主导作用的施工过程往往都由建设单位或其他部门的领导取代,另外在一些决策方面需要工程监理共同参与的,工程监理在其中也形同虚设,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这些无疑都跟行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不严有关系。
2促进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2.1以人为本,充分吸引人才
管理企业在竞争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监理工程师。作为监理企业,需落实尊重人才的方针,以人为本进行科学的管理,以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工程监理相关的企业应加强对人才吸引,提高工程监理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提升企业形象。
2.2加强的工程监理的培训和教育,增强其专业性
监理服务是咨询类的服务业,其知识更新速度快速,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大大的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加大自己知识覆盖面。不但要对最新的工程知识有所了解,还要多有关工程方面的法律,以及工程有关经济管理知识有所了解,并且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有所掌控,提高自己管理的水平,使自己变成一个复合的人才。目前建立企业发展缓慢的其中的原因就是缺少重要的监理人才。这样情况的产生,建立企业应该每个一段不定的时间对企业内的监理人员培训,并且鼓励低学历的监理有关人员多多深造,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2.3强化施工行业的企业管理,促进监理行业的有效发展
就目前国家对于监理企业的情况看来,在很多监理企业中监理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太低,人员流动性大,针对这种特点监理企业的制度需要合理化,企业的凝聚力需加强,具体的工作要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建立激励体制来入手。
3结束语
工程监理在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分析影响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因素,有效采取措施促进行业的快速高效的发展对于提高该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有着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玉华.关于完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
[2]刘贵文,邓飞,刘程鹏.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探讨[J].建筑经济.2010,(3).
[3]黄健雄.建设工程监理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M].华南理工大学.2013,(11).
一、专家工作站的内涵
(一)国外农业推广理念的启示
目前,世界上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美国作为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建立了以高校为主导的“赠地学院”农业推广模式,即由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心是高校(赠地院校或州立高校农学院),由高校统管全州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业务。具体而言,就是州立高校农学院负责落实联邦和州政府之间的推广协议,向联邦推广局反馈信息;协调州级农业推广、教学和农业试验站关系,与农村社团保持联系;负责州推广计划的制订和工作安排,以及推广人员的调配、管理和进修等[2]。赠地学院教师的实用技术经过试验成功后向农民推广。“赠地学院模式”实现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紧密结合,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是实行以高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成功典范。通过学习美国的“赠地学院”模式,我国可以建立专家工作站来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使先进的农业科技可以更高效地服务于农民,以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城乡统筹发展。
(二)专家工作站的内涵及运作机制
专家工作站指导对接县、区、乡、村搞好产业规划,培养一批农村科技人才,提高致富带头人的素质,形成高效农业规模化,不断提高主导产业的规模和层次,推动以高校为主导的农业推广工作的开展。专家工作站站长由专家教授担任,他们负责组建专家组、科技特派团等,并为农村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由专家工作站(组)聘任技术员,由专家教授培训技术员;由专家和技术员指导示范户生产经营等。具体地说,就是培养新型示范户带头人,由技术员指导示范户,以便带动辐射户;不断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帮助农户成立农民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以合作组织为载体,针对农户需求,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及产品营销策划的全方位产业化服务;通过企业(农产品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组织)等为农户产品提供包括营销在内的统一服务,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组织等按企业合同要求进行规范化生产,让农户的生产基地转变成企业的“生产车间”,形成“专家工作站+公司(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运作机制。为使专家工作站有效运转,专家工作站要由市县(区)及科技农业部门与科教单位共同创建,为工作站提供办公场所、设备、培训、实验条件等;组建专家工作组,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经费保障等。科教单位一方面为地方推广系统如园区基地直接提供人才,引进研发新技术;另一方面培训地方农业推广系统急需的人才。地方推广组织也要为科教单位提供研发和试验示范条件。
二、专家工作站是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模式
(一)专家工作站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有: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低下,农民生活负担增大,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等。当前情况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促进农民增收,而鼓励农户采纳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是促进农户增收的一个重要科技支撑。张玉梅[3]的调查研究数据表明,近90%的农户认为采用农业新技术是致富手段,80%左右的农户认为采用新技术后增加了收入,并且在各个地区之间农户对新技术需求差异不显著。因此,面对广大农民对新技术的迫切需求,通过创建专家工作站这么一个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可以实现专家教授带着新技术与农民零距离对接,实现农业科技直通车全方位、多角度、及时地、长效地开展服务,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专家工作站可以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转化
当前地区农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区域农业生产与产业化体系,这迫切需要技术体系与相应的产业技术体系零距离对接。国家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也高度重视。据统计,2006至2009年,全国大专院校获国务院批准的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数为257个,支持金额达16545万元,重点支持领域涉及循环农业开发与绿色社区,现代农业装备与信息化,农业生物技术及产品等诸多领域的项目。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缺少适合我国国情并形成长效机制的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平台、模式与体系;另一方面,一些产学研合作模式还存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科学研究相脱节等情况。在新形势下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迫切需要建立专家工作站,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三)专家工作站可以培养科技创新与推广实用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涉农高校纷纷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地从事农业科研和推广活动,并在实践中涌现出一些典型的推广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大院”以示范基地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启动了“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城乡统筹发展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组织学校相关教师深入若干个乡村,通过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创建“专家工作站”,积极探索如何将高校具备的“教学和科研中心、成果的产生源、人才的培养源、信息的传播源”特点,以及拥有“人才相对集中、设备先进、学术氛围浓郁、创造力极强”的优势,引入地方并与相关产业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农民、政府多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以上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研究和总结这些宝贵经验,不难发现,在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中,创建专家工作站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脱离,科学研究成果不符合实际生产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和体系不够健全等。
三、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的实践
(一)南京农大专家工作站建设的现状南京农业大学在多年的“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以及“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以下简称“双百工程”)的基础上,围绕农业产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新格局,于2006年在连云港辖区四县分别建立了“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2007年在江苏淮安创建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入户”专家工作站,2008年成立了启东专家工作站。自2009年12月以来,南京农大又相继在江苏、海南、四川等地建立以成果示范推广应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专家工作站,以及以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动物疫苗、肉品加工为主的六个综合试验专家工作站,在南京农业大学还建立了专家工作总站。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条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激发广大师生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性。一方面建设了学校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方面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为培养实用新型农林科技人才创建了平台,同时,架起了师生“围绕农民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走,帮着农民赚”的金色舞台,初步形成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
(二)南京农大专家工作站取得的成效截至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已组织上万名师生到专家工作站开展教学科研推广、社会实践和学生实习活动,有效地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与升级。据连云港市统计,该市近五年来新建养殖基地32个,栽培基地38个,示范园区19个,引进新品种290余个、新技术500多项,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农技骨干3万余人,人均收入增幅比全市农村平均水平高出14.2%,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位于江苏省前列。在全国农村科普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在讲话中表示“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是一种创新举措,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平台,发挥了很好的引领指路作用,是一项真正的富民工程。江苏省委农工办牵头推广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的成功经验。南京农业大学也把这些做法从连云港推向了苏北、苏中、苏南,并进一步形成了服务“三农”的新模式:专家工作站+合作组织+示范户+辐射户,专家工作站+龙头企业+农户,专家工作站+农业推广组织+示范户+辐射户,专家工作站+科技园区或产业园区+农户,专家工作站+村官园+农户,等等。其中,南京农业大学沈其荣教授创新团队与江苏新天地氨基酸肥料有限公司建立的“创新团队+产业联盟+企业+农民”的模式尤其可圈可点。在该模式下,通过建立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紧密结合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生物有机肥核心技术确定企业研发领域、确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服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创造了学生、农民、科研、企业、政府多赢的典范。
四、农业高校促进专家工作站健康运行的作为
(一)加强领导,加快转化农业高校应明确和规范相关部门和院系组织教师开展农业推广的职责,推动校地合作,统筹发展。以促进与国计民生和农民增收相关的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集成和传播,加快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
(二)完善体制,协调共进农业高校应创新人才机制,建立专职与兼职队伍,深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改革,凸显高校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密切互动的农业推广体制,构建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农业推广系统。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厦门市对城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一体化管理,着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岛内外差距,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岛内外一体化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是全面启动岛外新城建设;二是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三是实施老区山区建设工程;四是实施农村生态休闲建设工程。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结合岛外新城建设,统筹规划城市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厦门新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完善BRT快速公交网络和枢纽站点建设。在前两年率先全面实现通行政村道路硬质化的基础上,加快道路硬质化向自然村的延伸,全市农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已达75%。农村客运公交线路达48条,投入客运车辆226辆,乡镇通客车率100%,行政村通客车率94%,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全面实现通讯网络在农村的全覆盖。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将城市自来水引入农村,截止去年底,农村平原地区入户率已达91.6%;对城市自来水覆盖不到的25个老区山区村则实施饮水工程,已经完成和正在实施19个村,余下6个村将在今年国庆节前全面完成,从根本上解决山区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工程建设,累计已经投入建设资金8.47亿元、265个项目,并通过整合农村教育、卫生资源,推动城市名校、名院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条件。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免费政策,去年我市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在厦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学比例达到67%。通过开展市级医院托管镇卫生院、区级医院帮扶镇卫生院,建立覆盖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所(室)的托管医院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去年新建2个镇级综合文化站、20个村级文化室、97个农家书屋。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率先建立了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运行的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止2009年底,已有5万多名被征地农民参加这一保险,其中3万多人已办理退养手续并按月享受退养待遇。今年还将出台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险办法。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全市农村居民参保率达98%,成为广覆盖、多层次、可转移的“厦门城乡居民医保模式”。率先出台农民“低保”的地方性法规,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