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教学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教学核心素养

第1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生物教学;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杨强(重庆市荣昌县荣昌中学,重庆402460)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且要关注具体实践性以及和生活联系。多引导学生看到现象、知识,思考为什么?而现在的生物教学中多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及生活殊现象,并通过实践验证。本文将围绕高中生物教学具体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展开讨论。

一、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指科学世界观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学生应以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为基础,有自己的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方法,如结构和功能的观,物质和能量的观,进化与适应的观、稳态与平衡观。

在教学线粒体的结构时,线粒体双层膜,内膜上附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基质中也有有氧呼吸相关的酶,功能上决定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如在学习蛋白质的结果和功能时,先通过卡片(一张卡片代表一个氨基酸)让同学们操作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操作结合讨论;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每一个同学代表一个氨基酸,通过角色扮演,实践中得出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为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从而得出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形成同学们的结构和功能的观。

二、理性思维与科学探究

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相辅相成,往往可以同时锻炼,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模型与建模的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自己动手,建构相关模型来学习生物学知识。用橡皮泥制作各种细胞结构,依据所学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完成细胞模型,让学生成为参与者和操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和感知到细胞中各种复杂结构的分布和功能,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相互协调,进而引发探究。

又如生物科学探究常用假说演绎法,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根据结果得出结论,这过程中,严密的理性思维是特别重要的。教材中多个地方都包含着科学探究,教师应善于发现,如探究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上,还在X染色体上,实验思路,用隐性雌和显性雄果蝇杂交,若后代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隐性,则在X染色体上,否则在常染色体上。又比如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教学过程应渗透该方法,让学生掌握实验能力,果蝇眼色实验也可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感受遗传变异的伟大,提高学生对于生命现象的兴趣以及动手实验能力。又如探究白眼雄果蝇变异来源是基因突变,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选取白眼雌蝇和这只白眼雄果蝇,分别统计子代雌雄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先假设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则预期后代全为白眼,若实际实验的结果相符,说明该假设对。再假设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则预期后代雌蝇全为红眼,雄蝇全为白眼,若实验相符,则对。

三、社会责任

让学生学会爱惜生活,理性的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与家人生活,热爱祖国;讲细胞的癌变这一节应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远离致癌因子,如吸烟,吃大量油炸食品,吃隔夜饭菜,大量照射紫外线等,并将这种健康的理念实践和传播出去,让她们的家人和更多的人有更好的生活;讲免疫这一节,教育学生提高免疫力的方式及远离艾滋,且对待艾滋病人要关爱,不歧视。

第2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教学启发

尽管面向初中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是其他学段所公布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对初中生物教学仍然有着极大的启发。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通过生物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一般认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个要素组成。结合这四个要素,我们去思考初中生物教学,发现可以带来更多的启发:首先,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一切生物问题的解释,可以变得更加精确与明确。举一个例子,女人的怀孕时间过去通常都说是40周,而现在的说法都是38周。为什么会少了两周的时间呢?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确定怀孕开始的准确说法是“从‘形成受精卵’开始”,这实际上是减少了传统判断时间中孕妇末次月经结束到形成受精卵的15天左右的时间,相比较而言,38周的说法也就显得更加科学。实际教学中,可能从知识记忆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时间变化,而在生命观念的视角下,这一时间变化显然更能代表一个生命的形成周期,因而也就更能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其次,在“理性思维”的视角下,初中生物的教学更应当坚持从科学的视角去判断事实,因而“科学探究”也就应当成为生物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当前生物学科的考查方式主要是初二的会考,知识多以记忆和重复训练为主,但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在理性思维的驱动之下,进行科学探究,仍然应当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选项。再次,“社会责任”是初中生物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话题,但是从当前生物学科的发展来看,却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初中教学中万不可忽视这一因素,而应当抓住教学契机,不断给学生渗透社会责任意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途径进行了探究。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要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关键是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要素角度,去思考在实际的生物知识教学中,如何将它们联系起来,以在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接受核心素养要素的熏陶。关于这一认识,有同行通过自己的总结可以实现呼应:根据初中生的认识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知识特点,在课堂中设计并开展多样的活动,尝试从生命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生的生活中,总会看到父子或者母子之间的脸型很像这一实际情形。利用这一情形创设基因知识的教学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上一代的脸型以及其他的特征,会传给下一代呢?根据经验,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遗传,但是遗传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能从原理上解释为什么,因此实际上,学生仍然是有探究欲望的,这个探究欲望为打开科学探究的教学大门,奠定了基础。而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提出,实际上也能够让学生从生命的角度,去探究遗传的原理。而一旦学生有了探究欲望,在介绍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在向学生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会有效加工这些信息,从而最终理解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间传递的原理。这个过程中,如果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给学生呈现染色体以及DNA分子片段的图片,那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形成基因知识的表象,从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还介绍历史上的第一只克隆羊,与社会上曾经出现的一些违背道德伦理的DNA编辑事件,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让他们知道在生物技术与道德伦理之间必须做好选择。

第3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急需拥有高科技水平的创新型人才。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课堂抓起,这样学生日后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物理学科是一门可以体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型学科,而抽象思维是学习物理的必要条件。在现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因为物理成绩差而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物理教师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努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应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要因材施教

教育改革愈演愈烈,最为突出的一点便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初中物理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对于刚刚步入中学的学生来讲是极为关键的。物理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课堂内容的创新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课堂气氛的轻松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想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必须先发挥教师的作用。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参差不齐,理解概念的能力也有很大差别,教师要想让全部学生都能理解该学科的内容就必须因材施教,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抽象思维的水平,在正式授课前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游戏等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大致的划分。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水平之后,在进行班级整体授课时,需要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能力过之或者能力不及的学生,教师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帮助每位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到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教师要适当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对于物理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多是死记硬背来的,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不但无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而且还可能使学生越发失去学习物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讲某一节课的内容时,有的学生用半节课就“消化吸收”了,而有的学生情况则相反。因此,对于因物理思维不足而导致物理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予以更多的鼓励和耐心,让他们在鼓励中得以前进,慢慢地得到物理思维的培养。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实践。例如,在教学《加速度——小车实验》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学习。学生在实验中推理出来的结论是通过形象的实验获取到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快速的提升。

(三)教师要拓展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来拓展,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完全脱离。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对教材的研究[1]。初中物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十分清楚这点,在教学活动中将各部分内容贯穿起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定律”时,教师可以将初中所有关于“牛顿定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既为后来的学习做了铺垫,又便于学生理解。在习题的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分析。教材上的例题往往比较简单的,但大多数难题都是在此基础上改编的,因此应让学生真正明白解题的方法,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成效。切不可实施题海战术,让学生倦于学习。

二、学生在学习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和书本,要留心生活

我国当下的教育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学生常常为了学习而学习,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上,认为教师的讲授毋庸置疑,因此也不会去主动观察生活。物理实际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无论是惯性还是电流,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其实从生活到课堂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现象到理论的过程,这中间的思考与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2]。例如,在物理力学中讲到“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任何因素无关”时,只要是在生活中比较细心的学生都会发现,汽车急刹车、骑车下坡等一系列情况都可以验证这一点。生活是科学的来源。在生活中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二)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

在以往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课堂完全就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的过程,学生没有完全地参与到物理实践中。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情况,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一节课教师只能简单地讲解完一部分知识点,效率极其低下,这对于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带动也十分不利。另外,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的难度较高,许多学生受考试成绩的打击,进而形成了对物理的恐惧心理,甚至放弃物理。对此,学生必须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心理,可以尝试去发现物理的乐趣。只有热爱物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物理的学习中。

(三)学生遇到问题要积极求助老师、同学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尤其是向那些物理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请教,看看他们是如何学习物理的。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至关重要。课堂是学习的平台,教师和学生要勤沟通,多交流,这样才会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及时地解决,达到课堂学习高效共赢的局面。此外,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制订学习计划,在遇到不理解的知识时要及时提问。勤能补拙,难懂的物理概念会在一遍一遍地学习中被攻克。

结语

第4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物理教学培养

物理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还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甚至有学生惊呼: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他们智力低下,而是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兴趣、唤醒情感、锻炼意志、发展个性,对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方面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一、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它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并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创设求知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

例如,在讲“电功率的计算”时,选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额定功率均为1W,甲的额定电压为3.8V,乙的额定电压为2.5V。问:“这样的两个灯泡接在电路中,哪个较亮”?有些同学说“甲亮”,有些同学则说“乙亮”。然后我把两只灯泡先并联在电路中,发现乙亮;后来又串联起来,发现甲亮。这时我说:“你们都说对了,有时甲灯亮,有时乙灯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惊讶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又如,讲“家庭电路”时,问学生:“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创设问题情境,深深吸引学生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精神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追求,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让学生获得成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很大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的坡度放缓一点,速度放慢一点。每讲到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内容提出针对性、启发性、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能跨过新知的门槛。根据学生实际要让好学生吃得好,让差生吃得饱,跟上队伍。在留作业时区别对待,让学习程度稍好的做难度稍大的习题,而学习程度稍差的做难度小点的习题。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受,才能有真正的内在的高层次的愉,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成功的积极意义远大于失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给学生表现才华、体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尝到学习的甜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当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了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对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讲“生活中的透镜”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照相机模型;在讲“温度计”时,让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寻求物理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实验中,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可以将一些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例如,教师给出以下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弹簧秤、水、细线和一块矿石,启发学生设计出几种测矿石密度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又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有仪器测出未知电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几种测电阻的方法。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营造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一些学生学习中不能领会教师所讲知识,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上来、测验得不到满意成绩时,教师要帮他们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清除盲目的“惟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坐下来跟学生们聊会儿天,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浓浓的师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因材施教。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持良好的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习物理,增强求知兴趣与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四、独立克服困难,磨砺坚强意志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提高素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中,当学生学习发生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通过学生自己的能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心理发展的情况,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很强,肯于独立钻研,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尤其是九年级学生,他们能看懂的内容,不喜欢别人再讲,自己会做的题不想再问别人。为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给他们提供独立活动、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激励学生探索,磨砺他们的意志。例如,在讲“串、并联电路”时,先给学生两只灯,将它们以不同的形式连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再给学生三只灯,将这三只灯以不同的形式连入电路中,并画出电路图。这时学生可能和刚才一样只画出了串联和并联两种情况,教师适时激励学生跳一跳,看能否摘到更好的桃子,结果很多学(转下页)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探究能力

张勇

(重庆市江津第二中学校重庆江津402284 )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采取如: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合作学习等途径。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改革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和自然地发展。教师上课习惯了“一堂灌”,偶有讨论,也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改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探究能力。那么应该怎样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化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最初根源。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不断激发新的好奇心以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化学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素材,有着大量和生产生活、社会、化学实验、化学史以及新旧知识的矛盾等方面的问题情境。例如,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烧水的壶中的水垢怎么除去?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从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即可以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化学与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可以以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情景。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情景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各种化学变化,便于人们观察、学习和研究,一个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资源,而且可以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究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苯、乙醇、苯酚时,我引导学生做了苯与液溴在催化剂铁粉作用下的取代反应、无水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苯酚的浑浊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以及苯酚稀溶液与浓溴水的反应。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就提出醇羟基与酚羟基、苯与苯酚的活泼性比较等问题,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分析探究这些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规律。又如:在讲碱金属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将钠、氧化钠、过氧化钠、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最终的产物是什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

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问题的内容应密切的和教材的内容联系,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环环相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和创造,都有成功探索的体验和感受,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

三、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合作学习

第5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案例1:定性实验

导体与绝缘体(教育科学出版社 四年级科学下册)

问题聚焦:老师出示电路检测器,演示用电线外面的塑料连接起来,小灯泡不亮;用电线里面的铜丝连接起来,小灯泡亮了,现在如果老师不把电线连接起来,而是这中间放一块橡皮擦,孩子们想一想,电流能通过这块橡皮擦吗?

猜想假设:分小组讨论并说出理由,严格按照“检测检测器――预测――检测――重复检测”的过程进行。要求学生学会的一块橡皮检测的过程有以下5个步骤:1. 从右边盒子里拿出橡皮,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灯泡发亮,把预测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2. 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3. 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 重复检测一次;5. 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6. 把检测完的橡皮放在左边的盘子里。

制定探究计划:老师出示本节课要探究的实验材料(铁钉、一元硬币、铜片、铝片、塑料片、木片、丝绸、石头、皮毛共9种材料),发放实验记录表

实践检验:学生开始探究实验

得出结论:知道生活中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在设计本节课时,在教法及学法上有以下两点体会:

体会一:设计本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也就是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引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地开展探究活动,就要有科学活动的规则。

体会二:在科学课堂上,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要倡导小组成员间或组组之间的合作,而不是竞争。在小组活动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不是每一个人做同样的事,而是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而做不同的工作。如:在检测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活动中,有的同学负责材料工作,把要检测的材料从右盒子里拿出来,递给检测的同学,检测完毕,从检测员手中接过来放进左边的盘子里;有的同学负责检测工作,并把检测到的情况让全组同学看到,然后将检测的结果汇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认真地观察检测过程,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工作;负责汇报的同学在配合其他同学的工作时,聆听大家的意见,作出汇报的准备。因为检测的材料比较多,有的角色也可以替换,经历不同的操作过程。

案例2:定量实验

摆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年级科学下册)

问题聚焦: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绳的长短、摆锤的重量、摆角)

猜想假设:都有可能,选择你感兴趣的因素来开展探究,说说原因

制定探究计划:出示实验材料,分小组制定探究计划

实践检验:分小组实验,明确哪一个是定量,哪些不变量

实验一: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锤重量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幅大小和摆线长度不变,改变摆锤重量,重复观测原重量,2倍重量,3倍重量的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实验二: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绳长度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幅大小和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绳长度,重复观测原摆绳长,2倍摆绳长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实验三:师:我们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角有关,那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要改变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摆绳长短和摆锤重量不变,改变摆角大小,重复观测90度,45度摆角时,摆锤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

第6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中学生校园社团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学生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和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作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 生物学科社团发展的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的深入发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底蕴,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生物学科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且与生活联系密切,在高中校园发展生物学科性社团,借力社团活动,对改变生物学科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完善教育教学生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 生物学科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将生物学科从书本、课堂延伸至教室之外,甚至是校园之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展社团活动,从而融合知识、技能、情感,形成高中生所具备的核心素养。

2.1 实验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课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课程的规划及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实验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实验内容。教师可具体开展下列两类活动:① 教材实验: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非常多,如:有机物的鉴定、植物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叶绿体的观察等,② 创新实验:以教材实验为基础,对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甚至提出新的课题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交流。例如,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探究生长素对桂花枝条扦插的影响,探究低温处理对菠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重复教材实验既让学生巩固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让学生领悟到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的创新实验,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直到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上述实验活动的开展,学生理解了科学概念,锻炼了实践能力,更是形成了科学态度,养成了理性思维的习惯,获得了独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2 调查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还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学生近距离地观察生命现象,用生物学知识认知生命、解释生命,从而热爱生命。调查类活动可以包括下列两种类型: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如校园植物的认知、分类与分布,校园周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比较等;②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如城市河流的污染调查,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等。

调查类活动的趣味性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在调查研究中,学生根据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式和路线,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学生在观察有趣的生命现象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神奇,在较好的理解了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物质与能量的平衡,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平衡,在生命系统中人是主体又是客体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生态和生命观念,以及人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如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

2.3 实践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及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体现了生命科学的价值。教师可开展如下一些活动:① 标本制作: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并给他们介绍标本制作的技术,引导学生制作简易的动植物标本,如植物叶片标本、蝴蝶标本、昆虫标本,还可以制作鸟类标本等。② 模型制作:模型可以将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本质具体化,可在社团的学生中开展模型制作比赛,如动植物细胞模型的制作、DNA分子模型的制作等;③ 种植养殖:组织社团学生建立校园生物园,如种植花卉、蔬菜、果树,培养蘑菇,养殖小白鼠、观赏鱼和家鸽等,制作生态缸和小型的生态系统,还可以探索蔬菜的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的嫁接技术和鱼类的繁育技术等。

一个生物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独立、熟练的动手能力。在这些实践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生物体亲密接触,学生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解释生命现象,发现生命规律,热爱生命个体,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生命观念。

2.4 科普类社团活动的开展和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应自然科学的本质。科学最终又要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因此,开展一些科学普及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开展以下两类活动:① 科普宣传:利用节假日,面向学校师生,或深入到校园周边的社区进行环保知识和健康知识宣传,如城市水污染调查的图片,艾滋病、乙肝、流感等疾病的传播途径图片,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有效预防等知识宣传;② 科技创作:借助学校的科技节及市级科技活动等平台,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学相关的作品创作,如制作水污染处理的浮床,无土栽培蔬菜的简易装置,家庭生活污水的多级利用装置等。

在这些科普活动中,学生成了科学的传播者,唤起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爱护我们的身体和保护生存的环境。另外,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动手参与制作,既锻炼了科学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素养,提高了社会责任感。

在深化核心素养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校园学生社团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社团发展必然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的道路。因此,建立生物学科性社团可行且有必要,生物社团必将开辟生物学科教学的新模式。科学地开展社团活动不仅有助于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具备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W能力的生物学研究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永平.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价值[J].生物学教学,2016(5):20-22.

[2] 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10):9-10.

第7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引言:备考复习是高三学习的重点攻坚阶段,无论是阶段性复习,还是整体性综合复习,均意在夯实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基础,并进一步提升其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从复习规划的角度来看,生物学科的复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习题训练的设计方面,重点在于针对性地提升并加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时效性特点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应通过提前筹划制定科学的复习策略。

立足学情、准确把握备考切入点

在复习备考阶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设计教学方案,还是规划复习流程,教师均应注重立足学情,通过问卷调查或谈话交流的方式了解并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吃透考试大纲,以此为基础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学业水平考试的试卷结构较为简单,其主要包括两种题型,一是选择题,二是非选择题。整体测试范围涵盖三个必修模块,必修一为分子与细胞,必修二为遗传与进化,必修三为稳态和环境,且题型难度设置为阶梯型,由容易题到中等难度题,再到较为复杂的高难题。教师应把握学生在复习阶段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划分三个必修模块的复习时间,并针对中等难度题与高难题等开展专题复习,为其分配更多的讲解时间与练习时间,引导学生能够深度投入到生物学科的专项训练中,立足学情的教学理念意在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予以准确了解,明确其在复习阶段的实际学习需求,通过实时的跟踪记录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科素质是否得到有效提升等[1]

深化理解核心素养要求、科学备考

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是持续化的,不能单纯地依靠对教材内容的解读与教师的讲解,而是应对学科教育的本质意义进行深入理解。对于生物学来说,科学思维、生命观念、社会责任与科学探究等是组成其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其不仅是学生应该形成的基本素养,以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还是衔接高中与大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桥梁。在高中教学阶段,帮助学生考入大学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学生培养效果的直观体现,因此中学教学应全面参考各类大学的人才选拔标准,尤其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置于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位置,并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根本依据[2]。

构建多元化复习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设计合理化

注重整个课堂复习过程是将核心素质培养有效落实与基础与关键所在,教师要想打造高质量的生物学科复习课堂,应遵循生物系统的能量流动原理,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同化最大化,在保证授课内容稳定输出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削减不必要的低效环节,利用问题导学法合理切入复习教学,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例如,在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可以首先以细胞膜入手,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可以快速地回答出其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然后再进一步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特点与其组成成分与结构密不可分,那么,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可以答出是蛋白质和脂质,那么进而教师便可以进而引导学生复习细胞膜的具体功能,拓展到各种物质进出细胞膜的特点与独特方式,如小分子与离子可以采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的,而在运输方向不同、是否需要载体与是否消耗ATP等具体条件不相同的情况下,其运输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问题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构建知识网络,深化记忆与认知。

交流化丰富课堂

除了教师的详细讲解,在生物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阶段,教师应将表达自我观点与想法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邀请学生举手回答,与互动式教学法充分结合,调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其以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入到每一节课的课堂讨论活动中[3]。与此同时,无论是与教师交流思想,还是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交流,都是碰撞知识与思维的过程,许多新问题会随之形成,这时教师便可以适时捕捉其中有教学价值的新观念与新想法,将此类新问题与新思考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养成敢于质疑、踏实求实的良好学习品质,形成乐于探究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DNA分子的结构》,可以从元素组成、小分子、单体、平面结构与空间结构等几方面构建完整的复习脉络,然后让学生画出思维结构图,再通过小组合作互相找出存在的偏差与错误等,相互提问,互相考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交流各自的想法,以交流化的复习形式丰富生物教学课堂。

规范化演示课堂

在开展复习类课堂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转变传统的板书形式,针对具体的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立体化的知识体系,并夯实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锻炼其搭建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复习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规范化演示基础知识的梳理过程。还可以搭建生物模型,强化学生对DNA与RNA、有丝分裂与减数分类等对照性知识内容的把握与记忆,切实提升生物学科课堂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结束语:学业水平考试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高中毕业,对于生物学科的复习教学来说,教师应将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全面深入落实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确保学生扎实地把握基础理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第8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概念 有效教学 学习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提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

一、通过构建概念图,建立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概念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一系列概念的结构化表征,图中的节点表示某一主题或领域内的各概念,连线则表示节点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进而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编制概念图,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学生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和复习,能更好地组织自己所学的概念,感知和理解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有效地降低自己的解题错误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构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通过构建有关蛋白质分子的概念图,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蛋白质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以及蛋白质功能在多方面的体现等。如果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理解概念,再通过教师引导构建出概念图,说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已经得到逐步深入和提高。生物概念图的绘制学习到一定阶段,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每个学生的设计可能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张贴、幻灯展示等的方式展示交流、互补完善,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概念知识得以系统、深化。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在生物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很多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其难以把握。如何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这种困惑可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学生难以感知到的概念以动画等多种可视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到概念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利于学生切实掌握概念的实质。例如,“基因的表达”这一核心概念,是从分子水平来阐述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这一过程学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如果将这一微观的现象做成动画,连贯地演示“转录”及“翻译”过程,学生便会从感官上认识到这一具体过程的发生、场所、条件、产物、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模型建构,加强学生的理解

在新《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它(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科学,既是过程,也是概念的体系,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也是解决理解概念的桥梁,常用到的一种科学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四、充分利用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将学生带回到科学家所处的年代,让其体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是如何提出这一科学原理并加以验证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得出过程中,孟德尔并不知道基因的存在,也并不知道配子形成的本质过程,因此他应用到了“假说―演绎”这一经典的科学方法,对看到的现象运用假说加以解释,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而在授课时,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这一知识,二者所处的情况有相似之处,故引导学生从孟德尔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当看到子一代权威高茎儿子二代又出现了既有高茎,又有矮茎现象时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解释?解释是否合理?如何加以验证?完全秉承当时的情况进行研究。但基于课堂的环境限制,对于验证假说是否合理时,可借助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保证学生对这一科学原理的得出完全信服。

五、注重概念的辨析

第9篇:生物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实验;核心素养

新课改要求下的生物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课程目标中要求的生物概念,还要求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不仅要会学,还要会做、会用。尤其是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更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着重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设计能力,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接下来笔者将从实验过程中搞清器具原理、分析实验现象以及改进实验方法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核心素养。

一、搞清原理,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是实验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了解了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实验的原理。正所谓“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所要教学的实验内容以及所使用的实验仪器、药品,为学生进行相关原理的讲解,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完成高中生物教材中“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这一生物实验时,先为学生讲解了这个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实验过程之后再开始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使用显微镜时十分吃力,甚至不懂得如何对光,不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操作。针对这一现象,我先利用实验操作之前的一段时间为学生讲解了显微镜的具体原理和使用方法,也对高倍镜和低倍镜不同的特点和使用方法进行了讲解。很多学生单纯地以为高倍镜比低倍镜看得更加清楚,应该多使用高倍镜观察实验。其实不然。高倍镜相对于低倍镜来说,放大的倍数更大,分辨率也更高,但是观察的视野比较小。在了解了高倍镜和低倍镜各自的特点后,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就能恰当地选用,也才能更加准确和方便地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实验原理的理解是完成实验操作的基础。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为学生讲解实验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基本属性,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验过程中所运用的原理。通过结合所要教学的实验内容,为学生讲解实验仪器的原理,让学生在理解了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分析现象,深化解决问题能力

实验教学的本质也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实验仪器,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也应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根据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生物知识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完成高中生物教材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实验时,首先要求学生培养洋葱根尖,再进行10%HCl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准备完成后,便开始实际的实验操作。有一部分学生按照这一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后,发现并没有取得自己意料之中的结果,不能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便认为自己的实验失败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仔细思考自己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操作,想一想有可能哪一部分出了问题,再结合最终的实验现象,思考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结果。学生思考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结合实验准备过程,得出了以下几种可能出现的结论:漂洗和染色的时间过短、压片处理得不好,也有可能是因为解离的程度不够。

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实验分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并能进一步深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方法,升华创新设计能力

实践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可以根据原有的实验方法结合一些创新的思想进行改进,使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

比如,在讲解高中生物教材中“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实验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质壁分离原理,并与学生共同完成了教材中“紫色洋葱鳞片叶”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在学生大致了解了实验原理,并掌握了实验操作步骤之后,我要求学生将实验材料或者是实验溶液进行更换来实验。学生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溶液进一步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原理,也运用了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进一步测定某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通过在生物教材中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效升华学生创新设计实验的能力。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代教学的主体目标,也是高中教师应当致力于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学习时,应当从实验教学的细处入手,引导学生搞清楚器材使用原理,并搞清楚实验现象,针对实验过程与结果进行实验方法的改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