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电力工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工业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力工业的特点

第1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特点;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31-02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迎接三大挑战,即经济全球化挑战、满足利益相关化群体需要的挑战、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挑战。要赢得与其他企业相比较竞争上的优势,唯一依靠的就是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人力资源。而知识的产生、利用与繁殖,以及人员的优化配置,最终都要靠高素质、高绩效的知识承载者――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对于企业而言,了解知识型员工并建立针对性激励机制,将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试从知识型员工的特性出发,探讨在当前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更好在激励知识型员工。

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学术界暂时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于这一定义的界定的角度、内涵均不一样。如屠海群把知识型员工定义为:一般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殖,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我们把知识型员工定义为:“那些掌握和应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当时他所用这一概念特指职业经理人等,而今天已经泛化到一般的白领工作、职业工作者。

2 知识型员工的特性

与一般意义上的技能操作性员工相比较,知识型员工具有如下特性:

(1)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较而言,本质在于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资本”。虽然说两者在工作中都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较,不仅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上更为完善,而且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知识资本导致“剩余索取权”的产生。虽然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也拥有“人力资本”,因而也应具有“价值分享”权,但是与知识型员工相比,它在生产要素中始终处于劳动力的地位。

(2)从工作特性来看,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一般要求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并且其工作的过程富于个性化。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工人及行政人员的工作那样富于程序化。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他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自身的天赋。因而其工作更富于创造性,其工作过程富于个性化。

(3)劳动过程及结果难以量化评估。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其工作的产出是无形的知识产品。对于这一知识产品自身的价值如何,因其产品结构的复杂性,产品发生作用的延滞性,很难找到绩效评估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其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其工作成果主要是指令、宗旨、企业发展战略等,是软性的,无形的。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而言,其工作绩效难以评估。同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们而言,他的劳动产出的价值在于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而这种战略导向作用只能是等到他工作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然后才能显现出来。企业当前的效益可能得益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的正确,但是也有可能是以希望企业的长远的效益为代价的。这更增加了绩效评估及管理过程中的困难。

(4)自主意识较强。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工人相比较而言,知识型工人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他们不愿把自己禁锢在流水线型的工作场所,而更多的强调自我主导。他们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工作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富有个人的特点。

(5)工作模式的改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模式已经出现了跨团队,跨职业合作,甚至于虚拟团队。企业由过去对员工的点的定位,发展成为对员工的区域定位。

(6)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工人相比,知识型员工的成就感都较强,更加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的收入,而且也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并期望自身的价值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 目前激励方式上的主要误区及改进

目前企业在激励知识型员工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几大误区:

(1)过分强调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而忽视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企业经营者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如果忽视了作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知识资本的载体的战略性激励,那么最后都一定要遭受被社会所淘汰的命运。

(2)把知识型员工和企业一般员工的激励等同。激励的核心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每一个的人需要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企业忽视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操作过程中缺乏针对性。

(3)认为高薪酬、高福利就是激励。令许多企业感到更为困惑的是高薪却不能为留住“高人”,高薪酬高福利在提高用人成本的同时却并未带来预期的高收益。

(4)过于强调激励,而忽略了激励过程中的约束机制的建立。激励员工是为了员工更好更快地工作,但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忽略了对于员工的约束往往适得其反。

(5)把激励简单化为奖励。有的企业在操作过程中过于简单化,发钱发物发卡发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过于生硬机械,违反了科学激励的内涵。

4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探讨

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建立,应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下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建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1)战略性的激励原则。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性的,对于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也应坚持战略性激励原则,要把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结合,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新经济形势下,不能片面的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否则,会削弱激励机制的效用。这就是企业花高薪却不能留住人才的主要的原因。

(2)激励管理的自我导向原则。“激励员工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必须让员工和你一起迎接挑战,让他们自己也分担起激励的责任。”企业应把制度约束与自我约束结合起来。企业知识型员工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他们的工作过程是无形的、软性的。工作的方式是能过思考来实现。这增加了管理监督的困难。因而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能和一般技能操作性员工一样。企业要增强知识型员工的自我激励、自我导向意识,使员工由他律走向自律。

它强调的是激励的主客体的统一。但是,我们在强调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无为而治”的时候,不等同于是对传统激励方式的否定,而是对它的一种变革。这主要是角色上的一种转换。企业管理者不是作为一个的管理者而出现,而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而出现。

(3)激励管理的人性化原则。强调对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化的管理,实质上就是把员工当作一个真实的、完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根据GRE理论,人有三种需要:成长需要、人际关系需要、生存需要。人除了赖以生存的物质需要外,还会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追求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而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物质层面的激励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精神激励。我为员工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雷蒙德.A.诺伊著.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冶金类;钢铁类建设项目;工程监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U415.1 文献标识码:A

冶金钢铁类工程项目具有多类别工程组合、投入资金大、工期紧、质量要求高,参与工程建设的单位多,计划、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日趋复杂等显著特点。一个大型冶金钢铁类建设项目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工艺链较长,因为从钢铁这个产品来分析,只有走高端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会有出路。钢铁企业的生产工艺一般有以下部份:高炉炼铁――(焦化)――转炉炼钢――热轧――冷轧――电工钢,中间的附属产品还有中厚板材、棒材等,最终形成的冷轧薄板和电工钢属于拥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而钢铁建设工程包括的工程项目种类繁多有以下类别:房屋建筑工程类(如厂办公楼,食堂,车间)、市政工程类(如公路、铁路、桥梁、隧道)工业基础设施类(如原料场、高炉平炉转炉、生产工艺厂房、高炉、中板,厚板,热轧线,冷轧线,电工钢)公用辅助设备(如煤气柜,能源介质管网工程,电缆隧道,循环水处理,废水处理中心),具有组织规模大,工程规模大,涉及管理层次多,系统构成复杂的特点。

根据冶金建设项目工程的特点,总结一下冶金建设监理的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一、强化组织领导,实行高效的直线制管理机构。

实行直线制管理模式,对外统一协调各种关系,政出一门,口径一致,标准统一。这样做,虽然施工单位较多,承发包方式也较多,但也相对协调容易,矛盾较少。对内充分有效利用专业监理人力资源,监理项目虽多,但是专业人员可以随工程进展实时调整,便于提高监理内部工作效率。以一个千万吨级的冷轧薄板工程项目为例,该项目一共分为了七个项目(中板,原料场,高炉,转炉,公辅,冷轧,焦化)由其中的高炉项目总监统一领导,分为六个副总监及总监代表分管各个项目,每个项目的专业监理根据工程工艺进度投产顺序,灵活调配人数,总人数一直控制在高峰期40 人以内,各个项目中相关联的仅有高炉和公辅,其他项目的生产工艺都是独立的进度不会发生彼此的影响。根据生产工艺划分监理项目的组织架构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监理的特长,同时也有利于统一调度人力资源和内部沟通管理。

二、作好合同管理,分析业主对各个建设项目的合同模式,有针对性的组建监理机构并且分配专业监理人员。

以千万吨级的冷轧薄板项目为例,承发包方式基本包含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所有合同模式和发包方式:

1、高炉项目为EPC模式;

2、公辅项目为平行发包模式;

3、原料场项目为施工总分包模式;

4、转炉项目为设计施工总分包模式;

5、冷轧项目为EPC模式;

6、中板项目为施工总分包模式;

7、焦化项目为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

每个合同中涉及的专业也有所不同:

1、高炉项目涉及:钢结构、设备、电气、筑炉、土建、炼铁工艺、管道

2、公辅项目涉及:市政道路、铁路、给排水、管道、土建、钢结构

3、原料场项目涉及:土建、钢结构、给排水

4、冷轧项目涉及、精确测量、设备、土建、电气、冷轧工艺、管道、钢结构、给排水、管道

5、中板项目涉及:钢结构、土建、电气、设备

6、转炉项目涉及:钢结构、设备、电气、筑炉、土建、炼钢工艺、管道

7、焦化项目涉及:钢结构、土建、电气、设备

在监理造价控制上,如EPC项目对监理计量工作要求不高,不需要配备造价控制监理人员,而如公辅这样的平行发包方式的项目,投资控制难度大,因此需要配备专业计量的造价控制监理人员。

三、把握工程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监理工作。

(一)根据冶金工程设备监理的特点,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专业监理人员素质是做好监理工作的基础。

针对冶金设备工程安装的特点,对专业监理工程师进行定期技术交底工作,使专业监理人员熟悉冶金设备安装工程,熟悉冶金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监理要点。利用每天的内部的监理工地例会沟通每天工作情况。使每个专业监理人员掌握总体工程情况和自己每天的工作要点,同时对存在问题由总监进行点评,通过例会达到掌握情况,互相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目的。

需要在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的原则下,对专业岗位的监理幅度和跨度随工程进展不断调整,在统筹划分责任区的基础上,较细地划分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责任范围,并按月根据工程情况作适当调整,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组织形式和灵活性的优势,使工程监理岗位不断档,不缺岗。

发挥现有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挖掘现有人员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做好监理工作。

一是运用一切方法强化监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明确责任区的基础上,实行A、B制模式。

二是建立以自律为主的考核模式,每月自我评价自我总结,达到强化自我约束意识和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三是加强内部沟通,在提高专业监理素质的同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监理过程中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监理范围,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

四是强化对监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监理首先是服务,是管理者,只有身正,才有监理权威。才能保证监理工作顺利进展。应当树立公平、公正、廉洁的工作作风,防止与施工单位发生说不清的关系。

监理人员应当具备的工作作风,可以概括为“六精”和“六忌”。 “六精”即精确应用工程施工图;精确贯彻工程监理验收标准;精准实施监理工作验收程序;精到控制本专业质量要点;精心掌握现场施工进展状况;精细管理监理资料工作。

“六忌”即一忌不讲原则,二忌不讲礼仪,高高在上;三忌不出主意,光挑毛病;四忌不负责任,推脱问题;五忌不懂装懂,生搬硬套;六忌不讲原则,腐化堕落。

(二)根据冶金钢铁类建设项目的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技术特点,认真把握监理要点,是做好监理工作的保证。

冶金工程钢铁类建设项目与生产工艺及其目标结合的紧密特点,要求监理人员必须按规范和验收标准把握监理要点,同时必须了解生产工艺、设备性能和规格,只有对系统工艺设备全方位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监理要点,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不能存在侥幸心里,必须细致、严格监理,因为安装阶段的隐患在试车阶段一般都会暴露出来,唯有把握要点,认真规范做好每步工作才会缩短调试周期,达到系统试运行成功的目标。如高炉砌炉、炉身每个部位的工艺温度和生产条件都不同,而炉体每个部位的砌筑材料和要求都不同,只有把握工艺才能事半功倍,工程监理了解工艺,非常有助于监理工作的实施。

冶金工程钢铁类建设项目的特点是钢结构和设备的体积大,安装重量大,加之精度较高和运行可靠性高等特点。因而在验收方法上有其特殊性,如检测工具规格多而大,监理项目部不可能配齐所需的检测器具,只有在监理检测方法上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与施工单位紧密配合,共同测量验收,即自检、专检、复检一体制,这样不仅可以规避检测工具的弱势,更重要的是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检测能有效进行。

设备安装工程一般调试时间较长,调试期间涉及各专业,无论技术和组织方面都较复杂。调试阶段的监理工作应作为工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一是在原责任区范围内,调整暂时未进行调试的专业监理人员,协助参与调试阶段的监理。二是要求专业监理人员加强与使用单位技术人员的沟通,了解系统调试情况。三是调试阶段必须按旁站监理方式坚守岗位。四是以团队的优势强化此阶段的监理工作。

根据工程施工阶段的特点,明确施工阶段的监理重点,起步阶段重在轴线位置控制,安装调试阶段重在测试,收尾阶段重在“三查、四定”。

根据施工单位质保体系运行情况,确定质保体系运行不正常的施工单位为重点监理对象。

总之明确重点监理项目和对象是做好监理工作的关键,而重点项目的确定,一要依据规范和标准,二要依据工艺,三要依据施工阶段特点,四要根据设备的复杂系数,五要根据施工单位的情况,绝不能简单确定,任何工作只有明确重点,才能有的放矢组织力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业主对工程的要求,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是做好监理工作的捷径。

根据建设单位对工程要求的特点,处理好各种关系。一是建设单位工期要求短是最大特点,二是建设单位内部参与工程组织的单位多,尤其是材料、设备供应分属各个部门,组织层次多,协调难度大,三是业主方对监理要求严,监理必须从内部管理直到个人心态都能适应。

根据建设单位对工程要求的特点,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进度与质量安全的关系,不能因超常规进度要求而牺牲质量和安全;二是正确处理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热情服务的准则把握协调各种关系,不能把自己置于管理者高高在上的位置,重点体现管理,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三是正确处理责任主体的关系,摆正自己位置,规避监理风险。

由于工程的复杂性责任界限不清,一些人错误的观念往往认为质量和安全的责任主体是监理单位。监理人员责任心,在外部要求施工单位和有关部门明确责任主体是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必须建全自身的质保体系,合格的工程质量是通过各个环节干出来的,而不是监管出来的。只有强化责任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施工质量、安全才能得到保证;

正确处理业主满意度与监理规范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应是一致的,但实际操作中往往很难把握。因为监理合同是委托合同关系,实质上是为业主服务,而业主仅仅是法人组织,最终还是各方关系协调,处理业主满意与监理规范的关系最难,项目部坚持涉及原则性质量安全问题如与建设单位意见不一致,就认真沟通,不是原则的问题就按甲方的意见办,尽量不发生正面矛盾冲突,同时要求专业监理工程师以书面形式备忘,同时用多种方法做施工单位工作,增强施工单位的责任意识和质量理念,变施工单位被动抓质量为主动抓质量,坚持原则与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是把握两者关系的基础,理是直的,路是曲折的。

(四)强化施工单位的质量主体意识,是做好监理工作的关键。

合格的工程是承包企业通过一系列有序、规范的活动来实现的只有强化质量主体意识理念,强化自检程序,才是做好监理质量工作核心,不仅要做实体质量监管工作,更要重视提高施工企业质量主体意识的软件工作。

第3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1.政党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它是直接为党的事业服务的,为党的路线服务的,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在党内,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员和干部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党的先锋队性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和一般的社会科学不同,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2.群众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面向群众。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充分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先进性更是体现党是怎样为群众服务的。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联系群众,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是由党的先锋队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3.广泛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其范围是很宽广的。这是因为:1、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无论是工、农、兵、学、商,还是年龄差异的老、中、青乃至少年儿童,都有思想政治工作要做,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众性带来的。2、做任何一项工作,至始至终都要做思想政治工作。3、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每一过程的各个侧面,各个环节。4、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来说,不仅领导同志应该做,干部要做,全党各级组织,每个党员都要做。

4.针对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人,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中所处地位不同,其思想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也必然千差万别、错综复杂。这就要求要因人而宜,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经常而又大量地做一人一事的个别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特点。

5.时间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虽然是上层建筑,但它来自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立足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验。在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总结出一套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是由群众性决定的,因为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6.说理性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人们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工作。因此,不能采取专横、强制和压服的办法。必须采取说服教育,善于诱导,以理服人的方法。同时,要有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帮助人们,做到以情感人。只讲大道理,没有深厚的感情,这个大道理人们就不愿意听,效果就不会很好。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真理,去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过程。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这门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

二、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特殊性有四点:

1.精确性与模糊性同时并存

以“四有”教育为例,如果统计好人好事多少人次,有量化概念,这是精确性;对统计培养“四有”人才多少个,就无法量化,只有接近“四有”程度的分析,这就呈现模糊性。只有应用模糊数学才有可能进行量化。但从全面质量的经济管理观点就量化不出来了,干部“四化”也有类似情况,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2.潜在性和直接性并存

对受教育者,只有将教育的一部分被吸收,并转化为外在表现的部分,体现了直接性;未被吸收或随被吸收尚未转化为外在表现的部分,暂时呈现潜在性,这种潜在性不能不承认其效果的潜在性。

3.稳定性与突发性并存

有一类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他们,确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一次教育之后,很快产生明显地体现出来,并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还有一类人,思想政治工作对他们来说,平时表现的很微弱,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和作用,但到了关键时刻,可以出人意外地成为英雄。

4.无限性和有限性并存

如教育和挽救一个后进职工,会使许多人受到启发和教育。一场英模报告会,可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引起连锁反映,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无限性;但从另一方面讲,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是一场教育活动、一场电影、一场话剧,对有的人感觉如沐春风,受益匪浅;对另一些人却毫不相干,毫无反映,无动于衷。有的人受教育长期起作用,有的人当时受触动,过后如往常。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相关利导方法

第一,培养职工的事业心。职工的事业心是以热爱本职,建功立业为特征的。第二,鼓励职工的上进心。第三,激发职工的荣誉心。荣誉具有鼓舞和鞭策作用。激发职工的荣誉心有三种基本方法:一是排队比较法。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对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核,排出名次或分成等级,有比较鉴别,大家都不会甘心自己落后,自觉地把工作做好才有光荣感。二是达标评先法。年初定目标,年终达标才能评先,改变长期沿袭的评先的弹性条件和按比例凑数的评比方法,当名副其实的先进才有自豪感;三是观摩讲评法。对推动工作有实际意义的好典型,要利用各种机会组织观摩讲评,对照先进找差距才有紧迫感。第四,要了解职工的情绪。

第4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野外 流动 分散 企业 人口 管理特点对策

Abstract: The field mobility of employees fertility managemen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control programs for employees of the enterprise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reproductive activity of a series of organizational and implementation activities. How to find a suitabl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how to carry out grassroots work is the basis of the work is to ensure the attainment of the objective measures and conditions, should form fertility management control mechanisms, constitute control.

Keywords: mobile field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nterprise population manag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属于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野外分散性与流动型企业,在国家整个工业企业构成占有较大比例。根据1980年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我国现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行业分为15个大类,按照生产作业性质划分为野外分散与流动性质的工业门类有:

地质矿业普查;

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

大型土木建筑施工;

冶金(石化)建筑安装施工;

大型水电设施工程。

这些行业约占工业部门总数的1/8,这些企业中劳动力

流动性大为其特殊性,其根源是:这类企业中人口特征体现为社会人口迁移变化,其目的与动机归结为非谋生求职型,在性质上归于产业型,它是根据企业组织情况分成的计划性、组织性、志愿性的人口流动。在时间为临时型(包括周期型),在空间上分为区域流动型。因而这种人口流动便造成一方面企业劳动力人口在一定区域之间的流动大于再分布快,这种流动性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流动自然涉及到本部门员工生育与流动人口管理特殊问题与其他部门不同,对人口的宏观管理控制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怎样处理与探索适合这些企业员工生育管理方法,是摆在野外分散型企业生育管理者的艰巨工作。由于这类企业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对员工生育行为控制的难度较大,研究企业内在联系与生育(计划)的相互关系,分析其流动分散的特点对生育(计划)管理的影响,探讨其变化趋势与规律性,以指导本企业中对员工生育(计划)管理工作。以下就其特点作其分析。

野外流动与分散作业并存

这类企业,一般生产场所与生产加工手段大都在处在野

外,不固定,不集中,搬迁频繁,多为临时性聚居与集结,如大型水电工厂的修筑、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等,因其作业时间、地点的选择要求不同和作业方式不同,又多呈现点多、线长、面广与人员高度分散。如石油企业,由于地质构造以及储量的分布不同而决定勘探作业要按照相与的地质剖面与构造确定钻探开采的目标。而往往一个普通地质构造(层位)往往连绵几十上百(千)公里,如果按照十平方公里钻探一口探井,在100平方公里的面积就分散(布)10个井队,西南油气田XX开发公司勘探面积覆盖川渝地区大约XX万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域,其作业点、线、面分布在几十个作业点上,全公司2/3的员工分散在各地的基层作业队、配气站、岗,远离基地,该公司员工生育控制管理工作的特点是:

1、员工岗位调换频繁,流动幅度大。由于野外作业工作强度大,环境艰苦,部分企业基层作业队采取了较之其他定型企业不同的管理模式与制度。从照顾员工身心健康和照顾家庭考虑,采取按工种组织轮休,按照纯野外流动与相对固定的不同,以及在前线工作年限不同予以工种调换。这类管理模式在地质部门与石油勘探开采部门较为普遍。因而出现一种现象:员工调动出入十分频繁。据调查,流动员工比例占职工总数1/3,另一方面,企业经营体制变革后,企业南边为搞活经营,在经营方向上作了调整,为此开始出现了人口在地屿的频繁变换形式,实行对外承包与劳务输出。形成以改变临时居住地的人口迁移。体现为“钟摆式”的通勤人口。既有在几个居住地居住的人口迁移,又大批的劳动力作为劳务输出,呈现有规律的季节性流动等。如四川石油管理局从1996年开展对外技术劳务以来,共向省外、国外派出服务队伍108支,约4500人次。先后在国内外十多个油气田承担石油天然气工程建设、油气勘探与设计、建筑按照等项目,大规模投入新疆塔里木、吐鲁番石油勘探会战。为数众多的石油员工,根据施工赞扬的需要往返各地。由于采取轮番作业,一般来讲,劳动力呈规律性季节往返,构成野外流动企业人口管理中颇有特色的“候鸟人口”与“两栖人口”(异地往返,一年数次)的模式。

2、单边员工生育状况难掌握。企业中生育控制对象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企业生活基地员工入户常住户口;未入户而实际上已属于常住户(居住一年以上者)。而管理的难点关键在于后一类。野外施工企业大都为多种生产能力综合的工业生产,如建筑行业中既包括勘测设计、土石方施工与设备安装、构件生产、建筑机械制造、技术研究与教育、后勤保障等。因而对劳动力要求具有多层次、多专业的特点,除本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正式技工外,还包括辅助工、熟练工、劳工(劳务派遣工2013.7月前)。以及按照企业规定自主安置的‘轮换工“、”土地工“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非户口在册人口。而企业在实施人口管理中事实上又不能将却排除在外,企业管理部门只能采取信函联系。但是一般效率很低(很少回复)。X石油机械厂计划生育办公室,为加强对本厂单边员工以及工厂里的“轮换工”、“土地工”生育状况的了解,1990年1-4季度一共向其家属以及本人户口所在地发联系信函34件,,回复率仅占总数1/3。由于对方的政策水平与法律意识的限制,可能形成企业这部分用工出现违法生育的隐患。

3、搬迁频繁管理人员变动大。由于野外流动企业对员工生育管理与其他部门比较,其管理难度大,问题多,基层施工队伍经常变动,员工队伍分散,难于开展正规管理。另外由于单独野外作业,管理人员更替调换频繁,往往容易造成管理区域空缺或者脱节。

4、横向联系不协调。管理制度不健全。企业与地方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在管理制度上存在不完善,不配套、责任心不强,工作粗糙,极易造成差错较多问题。

5、因工作重心不同造成领导意识偏差。主要表现在企业中管理机构落实不完善,甚至无编制,根据调查表明:在企业管理人员反映的问题中,80%为机构与编制的落实问题。这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中心职能是创造社会经济产品,而对企业员工的生育管理属于社会职责,可有可无,可深可浅,因而在对人、财、物的投入上不积极、不主动。领导意识随意性大,容易出现被精神情绪支配的现象。在企业机构的不断调整中,生育管理未能作为单项目标管理而与之同步,在企业升级达标考核中,不愿意将对员工的生育管理纳入管理考核范围,企业中的人口管理机构基本为附带机构,并且,在不断的整改中被并、砍、下放。根对一家万人以上野外作业性质企业调查:企业原人口管理办公室为处级独立处室,后在机构调整中与其他处室合署办公,导制各级别办事处忿忿效仿。虽然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涉及此项专题的行政文件中明确规范要求企业在涉及企业管理提升中对此管理部门予以保留,不要合并与下放,但是企业领导层面以企业应该按照企业的运行规定作好自行安排为由,而使其企业的人口管理体系五花八门,导致执行力不断降低,管理效能不断萎缩。

6、管理方式落后。仍以传统粗放型管理为主,由于基层管理环境条件差,管理者职能素质低,不能与时俱进,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多为长期沿袭的老的做法,工作长期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工作不深入,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只注重形式与忽视效果,形成的结果是:

(1)无专职管理人员,工作出现空挡;

(2)无宣传手段,无法开展宣传活动;

(3)经常出现以生产“挤”管理活动的现象;

(4)晚婚晚育难落实。

7、野外流动企业女性员工生理保健措施难落实。企业中女性员工围绕生育引起的一系列社会责任往往被视为企业的负担,如生育脯乳使工作中断(连续作业定岗定员),因此而产生野外作业女性员工有“三难”:孕期检查请假难;子女照顾入托难;卫生保健难。在流动企业,要解决好怀孕7个月以上和脯乳期女工上夜班是一大难题,(涉及生产定额、劳动保护、劳动力调配、劳动报酬、企业生产效益等)。目前有些企业根据各自的特点按照国家有关女工保护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注意并解决这类问题。

8、管理水平低。生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是许多企业在人员配备问题上的问题是人员少,年龄大,专业知识少,未接受专业培训,俞加不适合管理的有序开展。因此要求企业特别是野外流动性企业更应该安排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来实施管理活动。

二、相应对策分析

企业生育管理是企业按照人口再生产活动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实施活动,既对员工的生育活动的组织计划、控制、调节与监督,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将总目标分解为许多相对独立的分目标。其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而管理工作作为一种调节,则必须考虑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联系,这类企业容易出现总体目标与分目标不协调与不相适的矛盾,如何改变不协调并能找出相应的对策,为企业排忧解难,拓展企业生育管理正确的发展方向,以求的好的工作效果,下面提出几点。

启发领导意识,争取领导重视。企业中生育管理

能否顺利开展,重要的一环是取决于主要责任领导是否重视。企业中由于以生产经营为主,主要领导工作重心在生产经营上,在客观上不可能过多的顾及生产经营以外的管理,对该项工作只能应付。因此,企业中计划生育专兼职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对领导做好工作,“主动出击”,设法取得领导对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主要可以将基层对生育管理的状况在作好反馈、整理后分门别类,提供给决策人,使其了解工作的整体动态,心中有数。还可采取横向对比的方法,以典型经验启发决策,打开视野,诱发其心理认同功能。激发对生育管理工作的热情,以期待形成该项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

2、协调管理,综合治理。野外流动型企业如何寻找适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路子,关键在于重点基层工作,是工作的基础,是保证目标得以实现的措施和条件,应形成生育管理控制机制,构成控制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1)管理措施;

(2)组织措施;

(3)干部措施。

具体分为若干项目:宣传教育手段与效果评估;节育措施的落实;各层次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存在;管理队伍充实、提高与待遇;基层信息网络建立;各级决策责任落实;目标责任与效能的发挥;管理指标管控到人;基础资料的建立与完善;统计数据的确定程度;制度落实;典型经验总结。这些基础工作,体现为长期性、广泛性、艰巨性的特点,企业应根据野外企业的特点,采取常抓不懈,循序渐进的做法,有规律、有重点、有目标的开展,一是坚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把工作重点放在边、远、小、散的单位,与团体上,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把工作制度与政策要求与员工意愿结合的原则,抓好综合措施的落实,把事故消除在发生之前,三是坚持(经常性)对流动在外的员工生育与节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监督,定期与不定期向其流入地政府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系。请求协助解决,齐抓共管,不留死角。四是做好在各地流动单位的信息资料统计,做好流动人员的信息收集,掌握一手信息。五是坚持对来企业探亲、务工、(合同、临时、承包)的生育状况实施强化管理,不留“后遗症”。

3、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实施管理科学化。野外流动企业的人口管理,除主观努力外,还应扬长避短,发挥企业资金与技术优势,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办公设备现代化,以准确描述与分析管理的客观过程。研究其管理过程与流动而造成的特殊的内在联系,及时分析工作对象动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实施计算机联网记录管理程序。加快信息传递。

(2)增加投入。提升企业现有的宣传设施。可以在各个基层队、站的管理岗位装备先进优良的设备,以强化宣传教育。做好孕前服务与节育服务,对员工所需要避孕药具做好质量检测,提高有效节育率。

(3)把企业生育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框架。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与总结适宜野外流动企业生育管理的办法。

(4)提高人员管理水平。特别是决策者,除需具备干部“四化”条件外,还应在心理素质上达到开拓、知识、外向、奉献与情绪稳定的性格特征。

4、以目标管理为手段,考虑采用先典型,后普及的方法。按照层次,统筹计划和组织落实。由上至下开展,由下而上保障。其做法是:一是制定管理方案,按照上级给企业下达的计划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经综合分析与整理考虑自身计划。既立足超然,又留有余地。二是合理分解目标,管理内容与与顺序呈现金字塔型形成纵横两体系,以效益促责任的方式,实行经济制约,既企业把管理要求依次落实到育龄员工,对药的分配与调拨、经费的使用与物资的发放的,都应该按其体系,结合远、散、小的特点安排布置。三是加强目标实施检查,采用优选法针对薄弱环节,确定控制点,对其实施监督。四是定期总结批评工作成果,评估可采用“管理状况形象要素间隔图”,把管理状况系列要素(需要评估)作为其整体,剖析管理状况构成,将其分成诸要素:(管理状况好与坏用不同的基础工作内容代表,以求的该企业生育管理工作质量高低,服务质量的好坏,措施制度的完善,工作效益的高低)。 五是健全目标责任制。在流动型企业中建立的目标责任制,其核心应体现一个“包”字,(通过“包”,以期望达到野外,以期望达到野外工场、队、站、岗的自我完善)。首先经济挂钩承包,确立承包者的责权利,包政策措施的落实,包干群关系,包人口指标,。其次人口经济包干,再次是药具(流通、型号、技术服务)技术(质量、数量、安全、后遗症)一野外流动作业企业通过承包治理“远、散、小”的办法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承包责任制,责任到人,承包者包工作动员、包节育措施、孕情普查,对外出各省区从事劳务输出的人员采取建档的办法,分别了解,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堵塞漏洞。

5、协调横向联系,做好信息沟通。流动型企业与流入地域相协调的办法是,首先劳务企业入户应主动与其现居住地建立密切联系,借以掌握员工的生育情况。其次是使居住地对流入企业入户应在同本地户籍一样看待,一视同仁。同时,企业要注意协调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从管理整体考虑,认识企业在完成目标中所处的地位,在目标实施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对有些容易引起“扯皮”的工作,应由上级协调解决。加强信息反馈,注意群众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收集筛选、综合、分析与整理,及时上递。在“点”上设置信息点,聘请积极分子作信息员,为政策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对重点事件、及时派人调查,形成管理不松手,加强联系不放松的局面。

三、综合慨述与建议

流动型企业中劳动力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化建设的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随着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相应企业劳动力流动也随之呈正相关关系,体现在企业中生育管理现状的变化与内容、宏观与微观、总量与部分、结构与心理的因素,必将在这类特殊性的管理中游离出来。采用何种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目前应该继续探索与总结,既如何在保障劳动效益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把握好流动型七月生育管理的主弦,不断在实践中赋予新内容。 由于流动型企业在总的管理机制与国家政策的一致性是相吻合,这种吻合表现有二:其一为企业中与地方有关部门执行的管理模式;其二是企业内部的纵向管理模式。但迄今在工作中大多为表现在企业与地方部门之间管理体制不吻合而出现断层,这会影响企业人口管理的顺利发展。为此,可以将其吻合方式设计为国家—企业—企业基层三位一体方式。国家政策为主导,企业为纽带,基层为基础。同时注意防止企业由于其自身封闭性而影响的自然垄断性的形成。打破人口管理中旧的的条块格局。相互影响,增加压力,争取为企业既松绑,又卸包袱。使企业集中精力提高管理效率(取消无必要的对企业人口计划以及指标的指令分配形式),减少行政指令与干预,并帮助企业实现自体完善,让企业自己确保其人口控制机制有效执行。为改变在共同管理计划上的双轨制创造条件。

总之,野外分散与流动型企业中的人口管理是我国城镇人口管理的组成部分,如何实施有效的人口管理,是该类型企业管理难题,目前并未形成现成模式,但是只要遵循科学规律办事,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也就不难总结出相应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

1、电力行业的特性

电力行业特点一是公用性,电力供应涉及千家万户,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二是具有垄断性,电力公司在一个区域只有一家,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电力企业一个共同的特点,因而电力企业不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及推广;三是电能本身不能储存,发、供、用同时完成。因此,对电力企业而言,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尽管电力工业的产品十分单一,但其生产过程却相当复杂,各部门之间具有强祸合的严密的并行协同关系。统一的流程管理标准对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电力企业各个部门来说是很欠缺的。如技术管理、计划管理、经营用电管理、物资管理等,许多部门的管理流程没有通用的规章制度,这也使得管理难度加大。

2、标准化研究现状

国外标准化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家标准体系。在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下,标准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法律法规提供技术支撑,成为市场准入,契约合同维护、贸易仲裁、合格评定和产品检验的基本依据。在发达国家,标准的制定采用自愿性标准体系,标准本身不具备强制性。

标准化管理体系在电力企业中通常包含企业文化标准化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服务标准化体系和应急事故处理标准化体系。有学者提出将标准化管理模式应用到发电设备维修中,提出了包含维修过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工艺管理四个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维修标准库,将维修项目分类的方式,配合设备信息、维修计划、维修过程、维修评价等最终实现对发电设备维修系统标准化管理的目的。

目前讨论配电网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学者较少,配网工程具有影响因素多、质量波动大、质量隐蔽性、竣工验收局限性和评价方法的特殊性。近年来,电网向着高电压、大容量的趋势迅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配电网的投入低和设备陈旧,成为了电网发展的瓶颈,因此配电网的工程质量水平不仅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用户的可靠供电有直接影响,还对电力市场的运营和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3、电力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近年来,为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电力行业不断完善标准化工作网络,加强标准化规章制度建设,同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在修订电力生产建设方面的重要标准、明确电力工程建设的技术法规以及推动电力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

电力行业管理标准化可以按照电力工业部1号令《电力工业部标准化管理办法》、国家经贸委10号令《电力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和国家发改委《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办法》三个电力标准化行业规定划分为三个管理层次。其中国家发改委是电力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工业司负责电力标准化的行政管理业务,能源局负责电力标准的技术归口。中电联在国家发改委领导下,负责电力行业标准化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工作。

电力行业规定包括行业规定:《电力行业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电力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电力企业技术标准备案办法》、《电力行业归口有关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委员会(IEC/TC)工作管理办法》、《电力标准复审管理办法》、《电力行业标准制定管理细则》和《电力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细则》,这些法规制度的建立,使电力行业标准化工作有章可循,为顺利开展电力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6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一、内蒙古电力现状分析

内蒙古电力工业虽然长期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上大压小、煤电一体化,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及环境保护”等政策,不断深化改革,从扩大电网容量以及清洁发电等方面入手,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电力工业的特殊性,这个以消耗能源为特点的产业,必然决定了它必须从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着手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一)结构不合理

在内蒙古电力现有发电装机中基本是火力发电,一些小型火电机组,技术落后,造成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效率和创造经济价值低等负面影响,一些新能源清洁能源发电发展缓慢。

(二)电源点与电网不匹配

电力作为商品,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电力市场的载体是电网,电网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内蒙古电网归自治区管理,与国家电网公司的关系是完全独立的关系。因此,内蒙古电网区域内上网的电厂所发电力,原则上全部由内蒙古电网包销,除少数点对网直送电厂。虽然内蒙古电力工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增加了一定的售电量,但内蒙古区内的经济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量与内蒙古电网区域内近几年投产的发电装机相比只是个零头,所以出现了大约48%机组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大量窝电的现象。

(三)电力技术相对落后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内蒙古电力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导致其在发展中创新及研究较弱,对技术含量较高的大机组,先进技术应用较少。目前还没有单机百万机组,仍以30万机组为主。电网建设技术不到位 ,如2004—2006年间投入近30亿元资金建设的从额济纳旗到满洲里的区内大联网工程,虽然建成但未能达到安全、稳定的技术要求, 电力技术薄弱等原因造成了该项目不能联网只能断开运行的局面,未能实现将西部电力送到东部的愿望。

(四)发电企业布局不合理

内蒙古电力工业布局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很多不合理,在城市周边建电厂,在缺水地区建电厂,在无煤地区建电厂等的情况很多。例如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屡屡因没有铁路而燃煤告急。“八五”期间内蒙古丰镇电厂装机达120万千瓦,其中80万千瓦空冷机组因电厂用水靠当地地下水,致使水位下降,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用水造成严重后果,导致群众上访不断,电厂多次赔偿,在当时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内蒙古西部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严重缺水,锡林河已干枯断水,但是这里仍在利用地下水发电,建煤化工产业。

(五)电源点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2003—2005年连续缺电的影响,内蒙古加大电厂建设,导致电源点重复建设严重,加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很多发电厂不能满负荷运行,甚至停机备用,对资源造成浪费,占用大量资金。

(六)电力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在增加

电力作为基础行业,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也是不再生能源一一煤炭的主要消耗大户。产生二氧化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4.6%,成为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作为西部能源重要基地的内蒙古,能源开发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内蒙古的电力仍以火电为主,煤炭中除含炭外,还有灰分,水、硫、氮以及有害的微量元素。因此煤炭在燃烧后,释放热能的同时还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灰渣和烟尘。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水汽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形成酸雨,造成农、林、牧业及水产养殖业的损失和建筑物的腐蚀;大量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煤炭燃烧后的灰尘经烟囱排出飘浮于大气中,危害人群健康;大量灰渣堆放需占用土地,如果措施不到位,还将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火电厂的环保建设。

二、内蒙古电力的发展趋势

内蒙古电力产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使当地的社会、民生以及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内蒙古电力公司在“十五”期间,在“新农村、新牧区电网”建设方面完成了全区范围内324个行政村、700个自然村、11万户农、牧民用电难的问题。除此之外,大唐电力、神华、华能等大集团企业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内蒙古电力产业,拉动内蒙古的工业化水平高速发展。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内蒙古工业增加值增加到2668.58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1.7%提高到2007年的44.3%,提高12.6个百分点 。内蒙古电力发展既影响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内蒙古电力工业的发展的方向及趋势应放到战略规划之中。

(一)以火力发电为主的多元发电结构

第7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事实上,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明确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并将会逐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

改革就是要利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输配售一体化,实行的是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燃料部、电力部、水电部、能源部,再到水电部、电力部,虽然几经调整,但都是行政权利的重新组合,在运行体系上没有本质的变化。1985年实行集资办电政策以后,打破了独家开发电源的垄断格局,在体制外,孕育了独立发电企业,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整个运行体系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1997年,撤消电力部、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形式上实现了政企分开,进行了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初步探索,但由于厂网不分,难以推进竞价上网;坚持省为实体,必然形成省间壁垒。加之行政审批、电价等宏观改革措施的滞后,现行的电力运行体系将越来越不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在电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表现为亲疏不等、以邻为壑,发电机组的归属不同,电价、电量和电费结算的情况就会大相径庭;发电企业的管辖不同,即使是洁净、低廉的电力,也很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效流动。在电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则表现为急于求成、大干快上,进一步强调电力资源的省域平衡,其结果,必然会构筑新的市场壁垒,造成新的浪费。

电力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指望一夜之间就会建立一个新的体制。电力工业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产业,如电力产品发输配售瞬间完成;电力市场受制于网架结构、输送范围与输电能力;电力安全可以波及国家安全;电力需要体现社会普遍服务的公益性要求等。因此,如何结合电力工业的自身特点进行市场化改革确实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正是电力工业的特殊性,自20世纪80年代,既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才开始进行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电力工业之所以能够进行市场化改革,原因是电力产品和服务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基本属性,即有可以交换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除自然垄断的输配电环节外,在可竞争的发电和售电环节,可以通过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综观国际上的电力改革,主要是遵循了两条逻辑曲线。一是放松管制,打破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体制,谋求电力市场自由化,从竞价上网到逐步开放输电网和配电网,将单一购买模式,转向批发竞争和零售竞争,逐步加大市场竞争力度;二是打破公益性机构的传统理念,将国有发电和配售电企业向国内外投资者进行转让和拍卖,使其实现产权关系上的民营化。

根据我国的经济改革实践,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相应的法律和监管体系,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

国务院5号文件根据国际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势和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建立电力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对"十五"和"十一五"电力改革提出了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与工作重点。

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主要是重组发电和电网企业,实现厂网分开和主辅分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主要是建立区域电力市场,实行竞价上网,开展发电企业向大用户直接供电的试点工作,逐步实行输配分开,在售电环节引入竞争机制;

在宏观配套改革方面,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设立电力监管机构,建立和完善电力法规体系,实施电价改革方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制定发电排放的环保折价标准,继续推进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等。

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积极稳妥、配套推进的原则,只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沿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不断前进,不断汲取各国的有益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和外部条件的变化,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重点,就一定能够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改革任务,就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建立一个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关键是理顺输配电价,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电力资产重组,实现厂网分开仅仅是电力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理顺电价形成机制,落实配套改革措施,加强法制建设和电力监管,尽快建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一是实施竞价上网,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根据国际电力改革的一般路径,首先是要在发电环节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改变现行的上网定价制度,在区域市场范围内实行竞价上网,促使发电企业在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环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工程造价,减少经营成本。即使在电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实现“三公”调度;实行最高和最低限价制度,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建立平衡帐户机制,保证电源和电网企业的协调发展;适时疏导电价,促进发电与销售电价形成必要的联动机制。

二是培育多家买主,促进大用户直接购电。单一购买模式下的竞价上网只是电力市场的初级形态,或是一种过渡形式。要通过电价反映真实的电力供求关系,还要积极培育多家购电主体,包括大的工业用户和独立的配电商。只有赋予买卖双方的选择权,在多买、多卖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价格;才能通过价格信号调整电力供求关系,完全实现发电与售电价格的有效联动;才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交易形式,逐步建立成熟的期货和现货市场、物理和金融市场等高级市场形态。因此,积极推进大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的试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规范垄断行为,确立合理的输配电价。电力改革的核心是电价改革,电价改革的核心则是输配电价的改革。没有独立的输配电价,既不利于规范电网企业与发电企业、电力用户的市场行为,也不利于对输配电企业形成合理的收入预期,扩大融资渠道,加快电网建设;研究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不仅是建立电力市场的需要,也是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加强对垄断业务监管的需要。合理的输配电价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电网建设的工程成本和输配电业务的经营成本,也要在用“成本加成”确定输配电价的基础上,采取最高限价法,形成电网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激励机制。经营垄断业务的电网企业,不仅要贯彻落实社会普遍服务政策,也要在建投资和经营领域建立严格的成本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的严格监管。因此,确有必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电网企业的主辅和“主多”分离,电网企业的重组改制和输配业务的分开核算等各项改革工作。

第8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世界各国电力工业管理模式差异较大,与本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形式等密切相关。归纳起来,大约有下列几种模式:

(1)单一垂直垄断型模式:全国发电、输电、配售电业务全部由一家电力公司经营,多为国家所有制企业,由国家对电力公司经营实行管制,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国属于这种类型。

(2)多头垄断型模式: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多家垂直垄断型,由多家电力公司分区经营,各区域电力供应相对独立,发电、输电、配电实行垂直一体化垄断,各区电网是互联的。日本是采用这种模式的典型,全国有10大电力公司,除冲绳电力公司外,其他9大电力公司都已互相联网。第二种是多家发输电垄断经营,配电业务由其它多家公司经营,输电网是互联的。目前美国加州的电力工业采用这种模式。

(3)单一垄断与多头结合型模式:输电业务由单一电力公司经营,并垂直经营发电和配电业务,发电和配电领域也允许其它企业进入,但由于电力公司垄断输电的优势,为保证公平竞争,国家对电力公司实行管制,目前德国、美国的电力企业属于这种管理模式。

(4)市场开放竞争模式:在发电、配售电领域实行完全竞争,输电由一家公司经营,并实行政府监管。这种模式多为近10年各国电力工业改革后形成,以英国、澳大利亚、阿根廷、智利、挪威、新西兰、新加坡、荷兰等国为代表。

纵观世界各国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建立的模式,全球电力行业改革的基本趋势是打破垄断,形成竞争机制的趋势已成必然。但电力工业要求发、输、供同时完成和为公众服务的特征,打破垄断的方法不是简单的开放,也不是"放任自由"的市场。各国电力市场改革归纳起来有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将垄断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即只保留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环节。其基本作法是:对具有明显公共性质的全国性(区域性)电力网,实行政府监管下的独家经营,将电力行业的其它环节(发电和售电)放开竞争。第二,为达到竞争的目的,采取大规模的行业重组与资产出售政策。行业重组将电力企业按生产过程分为发电、输电、供电三个环节,在可以按竞争运行的环节,将国有电力公司分拆成若干个并允许新的公司加入,形成竞争机制。电力行业重组应使股东价值、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达到最优平衡,实现三方总价值的最大化。

2国外电力改革特点

电力工业作为公用事业有其特殊性,因此,即使在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其电力工业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也以区别于一般竞争行业的特殊性而长期存在。推动和使得这种改革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部压力,即社会对电力工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因为垄断经营容易使企业管理与市场压力脱节,造成高成本和低效率,结果导致电价升高,社会对电力工业提高效率的要求是推动改革的外部条件。二是改革和物质条件,即电网安全技术的发展,使电力在发、输、配、售分开并开展竞争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生产与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国外电力改革的过程一般是由政府提出改革的要求,并成立一个权威机构进行改革的方案设计,同时起草有关政策法规,然后对传统的一体化的电力公司进行分解,并成立机构对竞争进行监管。

始于80年代初的全球性电力改革结果各不相同。在认真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电力改革实践后,可得出一个结论:电力行业重组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一个国家的产业模式取决于该国电力行业特色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等等。全世界没有一个完美的电力行业改革模式,电力行业改革要实事求是,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3国外电力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迪

第9篇:电力工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网安全 现状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28-01

大电网的建造与运行具有明显的客观优势,它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并带动其规模经济效益的扩大,提升电网稳定运行的安全水平。随着电网覆盖范围的扩大和各区域间电网的互联,如果大电网发生突发性事故或故障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到处理,严重时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如大范围、长时间的停电等,这类事件将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同时,此类事故涉及面广、影响行业众多的消极影响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两面性的存在,才促使电力系统不断加快电力技术的创新和管理体制的完善。在当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电力行业应尽快建立健全电网安全运行机制。

1 电力工业安全的特点

(1)电力工业安全具有广泛的内容。电力工业的安全主要有两大类,即电网安全和电力市场安全。电力系统中联系发电和用电的设施和设备的安全;同时,电力市场安全则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其具体表现体现在供求关系等方面,若供求关系出现问题后,其恢复时间较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电网安全的突发性电网安全的事故与故障突发性同样也表现在全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电网故障或事故的往往在瞬间发生,没有预兆性,而其恢复的时间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往往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对事故的预防能力较低。

(3)电力工业具有重要基础产业的性质作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生活资料和工农业生产重要的生产资料,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将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发展造成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电力工业的发展也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

(4)电网安全生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电网安全关系到社会的每一个区域,触发电网事故的因素众多而复杂,涉及一次能源,到发、输、配、用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其酿成的后果严重。同时,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灾害也是电网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地震、台风、洪水、山体滑坡等都会危及电网安全。电网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因素相互间的关联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电网安全控制的这种复杂性。

2 我国电网安全的现状

(1)电力建设面临压力大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增长带动了电力负荷的迅速增长,及时我国已有新建电源项目陆续投产,但是各省级地级区域内的电力建设仍有不协调发展的现象出现,这具体表现在:输配电建设严重滞后于电源建设,负荷中心受端电网建设滞后于送端电网建设,城乡配电网建设滞后于主网建设。厂网分开后,建设电源的速度远远快于建设电网的速度,致使相当长时间内仍存在着有电输不出的尴尬现象。

(2)电网运行条件恶化。运行条件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火电建设速度,在水电资源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火电容量的迅速增加致使水电容量所占比例下降,进而导致了用电高峰期时电网调峰能力下降;其二是风电建设项目的迅猛增长,相继有一些大型风电建设项目投产。但由于风电具有不稳定的特性,为了平衡其场所产生的大幅度的出力波动,必须留有足够的备用容量,很多省份已经察觉到与当地负荷不符合的风电出力易导致调峰困难。

(3)部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薄弱我国电力行业为垄断性行业,其中有部分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水平有待提高,安全观念相对滞后、防范意识差。该行业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部门壁垒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其安全整体发展格局的形成。行业中很多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差,业务素质普遍有待提高,安全意识急需加强。与此同时,本行业内部的安全工作基础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管理理念与方法上也与国际上先进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某些高危用户的安全用电管理现状堪忧。煤炭等高位用户的安全用电现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煤炭企业的安全工作有所偏废,一般重井下、轻井上,行业内普遍缺乏对供用电安的足够重视;其二,部分煤炭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关的企业停电应急处理预案,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预案,但编制的相关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三,煤矿企业供电设施陈旧,缺陷过多,维护不当。由于价值观的偏差,国内煤炭企业在电气设备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维护不当,导致了煤矿企业电气设备老化陈旧,变压器渗漏、电杆裂纹、等重大缺陷大量存在。

3 对建立完善电网安全预防措施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新体制下电网安全运行的法律体系。

如今电力系统的安全问题是多家电力企业共同责任,只有法律的保证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维持电网的正常生产秩序。为了建立健全电网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就应该严格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对与电网安全相关的一些企业要明确其责任和义务,实现以法规范安全生产的目标,并成立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专门的监管部门对其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当前虽已初步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但相应的电力安全并没有立法,从而导致了呈真空状的安全管理。

(2)继续坚持电网统一调度。

我国电力工业安全生产的基本经验是无论电力体制如何改,都必须坚持电网的统一调度,以免造成指挥混乱、职责不清的状况。电网安全有瞬时性、多方性、不可预知性等重要特点,上述特点对电网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要求提高,在面临突发状况的危机时,与电力安全相关的所有部门和企业要反应迅速,统一行动,密切协作。

(3)构建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

电力企业作为从事电力生产、输送以及销售的生产兼服务型企业,电力企业中的任何一项安全投入都应该是普遍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电网安全特点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电网事故所造成的自身的经济损失和影响远远比不上其社会经济损失和影响。加大安全投入会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如果让电力企业对这部分投入进行内部消化的话,一般会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公司一般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增大安全投入则与之相违背,必然会造成企业在加大安全投入方面的踟蹰;其次是如果安全投入来源不明的话,企业会为了掩盖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以增加安全投入为借口。因此,非常有必要构建安全投入的补偿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完成其生产经营目标进而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