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对生物学科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物学科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生物学科的看法

第1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首先,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和生理过程是很抽象的,学生难理解、难掌握,学习枯燥乏味,那么这时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其次,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资源一般来源于课本,随着电脑的普及运用,教师可通过网络筛选教学资料,通过媒体展现给学生,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等。正因为如此,在目前的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教师热衷于上课就使用多媒体课件,逢课便做课件,甚至在一些教师心目中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应用多媒体、有课件的课才算有水平的生物课。从而导致了在生物教学中过多过滥地应用课件,使本来应该形式多样的生物课堂蜕变成由许多图片、录像、幻灯片等堆砌起来的欣赏课,使生物教学走进了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1将实物教学课变成媒体欣赏课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出于对课堂的简单管理等诸多因素,通常通过给学生放光盘、幻灯片、投影等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知识。虽然多媒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介绍多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各方面知识,也可以重复观察,但却不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多媒体资料是经过加工制作出来的,时间的长短、实物大小都会使学生对知识出现理解上的误导。

2将实验操作课变成录像观看课

在一些实验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由于实验经费紧缺,或者教师为了避免实验准备和组织上的烦琐,或因为实验课时有限,教师仅通过让学生观看实验示范录像来完成实验课的教学任务,认为不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理解。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知,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一些需要学生动手的实验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看课件的演示来认识颜色反应,学生会有印象,实验现象也不会错,但实验操作将一塌糊涂。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会对操作中试剂滴加的量以及操作中的“振荡”会有深刻理解。另外,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操作的不准确、条件控制的不正确或者实验材料选取的不合适,同学之间会出现许多不一致的实验现象和结果,通过对这些不一致的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条件等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资料阅读课变成提纲展示课

有些教师,为了扩大课堂容量,在教学中“迷恋”于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将课本上的内容通过浓缩,加工成条目式的提纲制成幻灯片等,学生上课甚至可以不带课本,使一堂本应该由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理解、思考、练习等教学环节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课堂,变成了对课件的欣赏课。这样做从表面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变得图文并茂,实际上则严重削弱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严重限制了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的生物教材是由一些教育专家精心编排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分析,既可以积累生物学知识,还可以从严谨的科学定义和描述中培养基本科学素养。

第2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生物学科是一门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很多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枯燥无味的情况,因此,作为生物学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上让学生对学习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更容易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更容易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认识生物学科的知识,从而为国家的生物学科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此,对怎样激发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我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激发

初中生

生物

兴趣

兴趣是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因此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是否有兴趣,在学习生物学科的过程和结果上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生物学教师,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结果。

一、帮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是通往学习成功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成绩好,自然会有浓厚的兴趣来学习。人们往往对自己做的比较成功和得心应手的事情感兴趣,用在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们往往会对自己学的比较好、成绩比较靠前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学起来有成就感,所以也就更愿意去学习,相反,越是学的不好的科目,学生们越是没有兴趣去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来越差,也就越来越没有兴趣。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科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习生物学科成绩很好的学生在课下用在生物学科上的时间并不多,恰恰相反,他们在课下用在生物学科上的时间相对其他学科最少,甚至在课下根本不学生物,只是用上课和自习的时间就把知识全部掌握了,这就说明这样的学生掌握了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用最短的时间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可以让这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下他们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自己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

二、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德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和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仍是德育对象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德育应该是环境与生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体价值建构的过程。”

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成功的信念,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适当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师可以在介绍生物学的知识和概念时,穿插讲解一些生物科学家的事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或者学生们都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的事迹,让学生在收获生物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钻研精神,改变初中生物课的枯燥乏味,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从而树立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三、利用多媒体上课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生动的图片、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大量的素材,而在教课过程中,多媒体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第一章《认识生物》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生物图片,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配上文字说明和音响,来制成多媒体课件,用以介绍“生物的特征”。还可以搜集动物捕食,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自然会对生物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的生理作用时,可以应用教学录像片演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使其具体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录像过程中,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电教媒体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在人体结构的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录像,通过逐格摄影拍摄下来再播放,仅用30秒钟就可以看到3个小时胃对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节省时间、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

四、多上实验课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生物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重要课程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不但能够通过实践检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学习生物学。从而产生热爱生物学的动力。

通过做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形象生动的掌握了原来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拓展了视野,增长了对生物学的基本认识和感知。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实验可以像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爱好。

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这种学习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等.生物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第3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控制“白色污染"、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第4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 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高中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为中国未来选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身教育,学生对各门学科的掌握情况,直接关系到升学及以后的学习情况。而高中生物学以其自身的特点,在高中众多学科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如何在课堂上教好生物学、让学生们学好生物学是多么的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在认知年龄的学生,学校的教育应该避免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究课堂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转变教学模式,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造全新的生物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新教学模式的推广仍然有许多困难。许多学校的生物学教学观念一直没有变化,课堂教学过于理论化,基础性的教学开展不起来,在新的课程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难以快速推广新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许多教师和学生沟通只有一种形式,这样往往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也不能很快适应教师的教学思想。其次,固化思维的教学形式。虽然许多教师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但只是停留在教学表面上,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课堂的安排上也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第三,课堂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没有在课后进行有效的训练,也没有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呢?

一、转变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实践是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这门课产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目前,仍然有一些学校忽略了生物学科的地位,从领导到教师不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这种情况使学生对生物的厌学心理更加明显。因此,需要正视生物在学校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让学生主动学习生物”的同时,学校主管部门也要转变自己的理念,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也发生了转变,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素质。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当了解自己的学生,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尊重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尊重,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阶段,所以教育工作不能是单纯的传授科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而教师良好的品格会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另外,大多高中生是因为喜欢哪个老师才进而喜欢上哪门课,学生常常会被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将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学科的喜爱。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问。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习惯于接受式学习,而老师则习惯于“照本宣科”,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学提不起兴趣,因此也就对这门学科比较淡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方式。生物学是一门实际性、实践性、社会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拥有多样信息,它所展现的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可以说是个得力的助手,它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作为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拓宽教学思绪、完善教学方式,从而使生物课堂生动有趣。在高二、高三阶段,要以拓展学生视野为主要教学目标,适当扩展一些课外知识。

第5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明确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生物学科,在教育部专家讨论稿中拟定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关键表现,或者理解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自然的珍爱与敬畏、对科技的认知与实践和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4个内容。

1 以“免疫系统”为例对美国高中生物主流教材的简介

美国高中主流教材――科学发现者系列中《生物・生命的动力》(Biology・The Dynamics of Life),此书由2004年美国麦格劳・希尔教育集团出版,并于2008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中译为《生物・生命的动力》(简称“美国教材”)。“免疫系统”是美国教材第39章的内容,包括内容提要、学习本章的意义、第1节疾病(本节预览、折叠式学习卡、什么是传染病、疾病发生的原因、传染病的传播、引起疾病症状的原因、传染病的类型、传染病的治疗、本节复习题)、第2节免疫调节(本节预览、类比推理、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迷你实验、抗体免疫、细胞免疫、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艾滋病与免疫系统、本节复习题)、网络生物实验、生物与社会、第39章复习。

2 以“免疫系统”为例,对美国生物教材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分析

2.1 美国生物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所谓生命观念,一般是指人们对生命的总的认识或看法,不仅包括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还包括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判定。学生的生命观念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媒体,其次是自我学习和学校教育。生物学科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生命观念的主要学校教育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取向,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积极讨论生命,进而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找寻生活的真谛。通过教材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和追寻生命的意义是生命观念教育的主要方式。

美国教材中第39章“免疫系统”的内容,相对于我国现行教材(如浙教版“免疫系统”)增加了“疾病”一节。本节内容注重阐释传染病发生的原因、传播、症状、类型和治疗,关注人类的健康。用鲜活的图片――亮丽的橙汁(图39.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瘫痪的脊髓灰质炎病人被置于人工呼吸器中(图39.5)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第2节“免疫调节”中安排了免疫系统、免疫器官等内容、推荐的儿童期预防疫苗(表39.2)和接种疫苗油画(图39.14)等,关注人对自身的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精心安排都体现了学习本章的意义,有助于学生了解身体是怎样对疾病进行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稳态。美国生物教材非常重视对人类自身知识的学习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激发了学生对与自身有关知识的浓厚兴趣。

2.2 美国生物教材中的“理性思维”

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将理性看做基于逻辑的和推理的加工过程,即理性是逻辑指引下的思考。理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的认知加工方式,甚至比智力或其他认知能力更能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结果,包括学业成就、决策的满意度、心理健康,甚至违规或道德行为等。通过生物科学的学习,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是生物学科的基本任务。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争论中发展自己的“理性思维”;以逻辑为指引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在课后习题中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中在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

在美国教材“免疫体统”一章中,设置了“生物与社会”,讨论:消灭还是保存天花病毒?在访问网页的辅助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技能实验中,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确定疱疹病毒进入细胞的方式;解释、描述和分析实验现象。在图39.4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对于破伤风杆菌来说,战场有何适宜的条件?”在复习题有:“交叉感染有哪些可能途径?”“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为何能产生记忆细胞?”“归纳微生物如细菌在维持和打破内环境稳态方面的作用。”“对于一个感染患者,为什么注射同种疾病治愈者的血清会大有裨益?”“调查报告:研究在过去战争中所使用的生物武器。”这些讨论和问题都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形成自己的观点。

2.3 美国教材中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高中教材中,教师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像科学家那样探究。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美国教材中,以“免疫系统”这章为例。它主要是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类型包括迷你实验、技能实验、网络生物实验;实验内容包括检测疾病的传播、区分血细胞、疱疹病毒的传播过程、疫苗的作用、新兴疾病和再兴疾病;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的能力、分析证据形成结论的能力、评价与反思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正文中也有相关的“科学探究”内容,如“用于鉴定传染病病原体的柯赫法则的操作步骤”,了解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再如,在习题中每一章后的“理性思维”都有很多训练项目,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因此美国教材把“科学探究”作为基本理念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和中心环节。

2.4 美国生物教材中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具体是指个人或组织对他人和社会应该承担的任务、职责和使命,是为了他人的幸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人或组织应尽的责任。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前提条件,教师应当在生物学科中,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实际,关心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在美国教材中,“免疫系统”这章中有关传染病的防治、抗生素及耐药性的产生、艾滋病的知识、天花病毒和生物武器等方面的介绍、调查与讨论,从而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关心环境、关心人类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美国教材带给人们的启示

3.1 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正如本书的书名《科学发现者》,这是一本以学生心理逻辑为主、学科知识体系为辅的教材,相对中国的现行教材更加生活化。它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实验的设置、实验类型多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它重视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离学生的生活与兴趣甚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材编写中,这些优点特别值得编写者吸收借鉴。

3.2 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是时代的必然,但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因为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在于教材,更在于每一位教师,在于每一节课堂。这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变课堂教学为课堂教育,变知识传授为教书育人,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强化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的训练。让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在生物课堂教育中生根发芽,结“核心素养”之果。

参考文献:

[1] 蒋桂林.基于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物学科素养的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31(10).

[2] 潘志红.在人生观教中增加生命观教育势在必行[J].黄河科技大学报,2009(03).

[3] 廖福香.中国90后大学生的生命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4] 冯雪,彭凯平.技能和风格:理性思维的两种测量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2015(9).

第6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能力;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60-02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具有实践意义的自然学科。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实验的特点,尤其注重受教育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及方法是生物教学的关键。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实践精神也有重要意义。

一、围绕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特点,开展兴趣教学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与逐步成熟的阶段,对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小学阶段过渡,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与枯燥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极易退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对生物学科的教学是不利的。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是提高生物学科地位的重要方法之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还要坚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情与态度,使学生学用结合,发现生物学理论能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到一起,并且能合理而科学的解释生活中的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课堂教学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吸取,开展实验课教学,突出课外科技活动结合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实践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掌握实验技能,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提高中学生物学习能力的思考

1.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中学生物教学的思维是上课的核心内容,训练逻辑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做到对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思考为基础,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包括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思维等的开发。学生是思维开发的受体,教师则是决定思维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以及开发得怎样的主体因素。因此,课堂设问情境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启发具有引导性作用。设问需要技巧,反问逆向思维更能体现思维的特点,也是中学生物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尝试不同方向研究与思考,运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善于揣测学生疑问的心理,提出合乎学生兴趣的问题,课中通过逐步引导把学生带入预设情境,慢慢延伸。在生物基础义务教育实施的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必须时刻进行反思、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思考能力,不断提高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活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活动具有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等特征,然而,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娱乐性层面,难免又会陷于粗糙、肤浅、浮躁。将中学生物学科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与实践结合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既可以取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同时又可以解决课内教学内容枯燥的尴尬境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突破。因此课外建立生物合作小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个体积极参与合作、各小组交流讨论、发现知识、巩固知识、总结知识规律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3.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在教育过程中,所谓教学相长即主体与客体、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学习的氛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成为了教育教学工作持久的关键,学习气氛的浓厚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有良好而和谐的师生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有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较有经验的中学生物教师,笔者认为刚开始从事教授生物教育教学的阶段,就应做好学期前准备工作,对所有教学对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包括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态度与看法、学习积极度、学习热情与学习方法等,教师应及时总结教学规律,探索课堂互动方法,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育质量。

4.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强调学生把握和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个体在加工信息时所采用概念水平的高低,个体知识认知学习能力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中学生物知识的内容也是十分紧密的,例如生物链的学习,动物由低等向高等分阶段性地进行演化的过程等,知识结构是分层次而逐步有规律进行延伸的。学生认知学习能力与学生思维习惯有关,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特点,提醒他们了解自己的思考习惯,同时把抽象与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灵活转化与内化,提高认知能力。

5.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中学生物学科中的实验教育是生物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对对知识的吸收、消化及探索程度。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教学宗旨,从而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例如细胞如何以及怎样进行质壁分离章节,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因此,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过冲中,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敦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弘扬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通过浅谈如何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学生主动参与性学习、课堂互动性、认知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法可知,从整体来说,要实现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提高,就要体现教师的睿智与独特的教学风格与引导方法、更要强调课本知识内容与实验操作的结合,充分重视实践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具实效性,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一切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施方法和过程都是以教师为授体的,这就要求中学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增强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实现对学生有效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孟永红.浅议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特色教育[J].学周刊,2013,(30).

[2]柴秀霞.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学术研究2013,(31).

第7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人文精神培养

从初中生物课程设计要求中可以看出,对于学生的生物学习,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并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学生作为“人”的培养。生物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教育,更是关怀人类,关心社会的人文教育。基于此,当前对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亟为必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1)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命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观折射出一个人对于生命的态度,更表明了一个人的处世哲学。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能够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能使人正确理解什么是生命,怎样对待生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别人或是其他生物的生命。在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从这些部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例如,在“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中,通过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再到果实、产生种子再循环的过程中,领悟植物生长和繁殖的艰难,从而反观人类自身的发展史,告诫同学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幸运,要更加珍惜生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2)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与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道德观念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人们过分的追去物质享受而带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其中,环境问题已经是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而有关环境的知识在初中教学中主要集中在生物这门课程中,因而,在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与环保教育是非常关键的。

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首先要明白确立什么样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不是要停止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是要在经济进步的同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不仅这一代人能够承受,并且能使后代人能过上不受这代人影响的生活。因此,在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让同学们接受正确的环保观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学生的环保意识要靠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来支撑。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初中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而非纯粹的理性认识,初中生应当更多的认识身边的生物,认识生物大概或者处于什么环境之中,如何行动、如何生存。初中的探究更多的以验证性的试验探究为主(很多知识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也是未知的,这同样是一种探究),教师给出一些材料,由学生自己亲自验证其正确性,从而对所学的东西有一个整体而深刻的把握,了解“真正”的生物,而非课本上的彩图。在教材中列了一些探究实验,其中有很多是很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这些有趣的动手实践,不仅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更加了解,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建立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而试验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初中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们对生物的感性认识,实验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生物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试验。充分利用这些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对物学科的兴趣创设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说,在讲到细胞这一部分的时候,在实验课上应该让学生首先模仿着老师进行试验,模仿并不代表着机械的重复,而是首先让学生们了解一起的运用方法,等熟悉了基本操作步骤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有能力的同学完全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创新和改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们树立创新精神和独立意识,培养其人文精神。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小组成员们分别向大家介绍细胞的各个部分及其相关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例如上台演讲等)交换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使得学生们不仅更加熟悉自己所学的内容,而且有利于分工意识的建立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有的实验活动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有些实验在家里也可以做完,但是不论怎样,实验活动总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辛勤的劳动,

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言弃的精神。实验有时即使付出了艰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并不理想。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意志,让学生懂得科学成果的取得不是轻而易举的,历经失败后的成功更应懂得珍惜。

三、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是多样化的,课堂教育是最重要的方式不代表可以忽略其他的方法。只有多管齐下方能有效。在课堂上学生和老师可以进行互动达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但是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因而在课堂之外做好人文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其中,通过习题的方式加深学生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是一个有效途径。因此,老师就必须在习题的编排中多考虑人文需要,让学生能在习题的习作中获得关于人文精神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在编写习题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关于自然环境的习题,如赤潮对生物的影响、对于森林的过度砍伐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生物链的中断对链上的生物各有什么作用等;对于一些稍微复杂但又应该知道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出选择题和判断题的方式加以训练,对于一些易于理解而且意义重大的知识就应该以简答和论述的方式加以编排。通过这样有张有弛的练习,使学生们不仅能够较为全面的把握社会和自然知识,而且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太多的负担,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增强人文关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 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67-01

一、初中生物实验课现状

众所周知,生物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就是生物实验课的进行,生物课教学离不了生物实验,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让一些人们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进入我们的课堂研究中来,因此在我国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学中比较重视生物实验课的课堂效果。初中生在学习生物课时会对一些动植物、微生物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必须把握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机会,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人类生命科学的神奇伟大。初中素质教育正在不断改革完善中,而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模式较以前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在新课程推动下我国初中生物实验课的现状如下:

1.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无论进行哪一种课程教学都是为学生提供最大程度的学习帮助,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增加一些综合性、交叉性的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丰富的教材知识材料,才能够将这门学科的效果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现如今的生物实验课往往达不到这些要求,而只是将实验搬到书面上讲解,却不提供实验环境供师生进行生物学习研究。

2.大多数地区或者学校因经济、教学设施原因,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并未提供丰富的、完整的教学资源和实验仪器,大多数学校还未正式建立规范化实验室,少数建有规范实验室的学校也并没有将实验室作为日常生物课程的教学场所,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有。在这些学校中,仅有的实验设施也不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的生物教学完全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据教育部门调查的相关数据发现,现在的初中生物课教师缺口普遍存在,很多专业的生物专业的教师因为其他客观原因都转而教授其他初中学科,同时一些非生物专业的教师却担任着初中生物课学科,这就形成了初中教师中的生物专业教师不专业,专业的生物教师却没有发挥应有的教学作用。此外,因为生物课程并非主科,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传统陈旧的生物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新形势下教学发展的进度。

二、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1.教学观念方面

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往往认识不到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这就引起我国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观念不足的问题。在传统的中学生物教学中,教师并未将生物实验课作为教学主题,而是将生物实验课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来进行,这就导致无法将生物理论知识与生物实验动手能力有效结合起来,形成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生物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只学会了怎么样认识生物,却不明白生物这门学科的真正意义,教师应该意识到生物实验课才是生物课中最具有教学意义的环节。

2.教学评价方面

在初中教学中,无论哪一门学科都需要接受来自于其他学科、教师、学生的评价,但是正因为这种教学评价的存在,大大影响着生物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我国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往往采取书面评价为主,实践观察为辅的评价方式。但是更多人看到的只是书面考核所产生的结果,对实践能力的观察并不慎重,这说明了无论我国实验教学怎么样进行改革完善,都无法直观证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水平。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习惯。

3.实验教学环境方面

因为我国教育中未将实验课程作为主体课程,因此在进入生物实验课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况,比如按照教材教课循序渐进式的深入,但是一旦进行实验教学,课堂就开始失控,一些学生无法听到教师所讲知识,更多学生不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生物实验活动。因此,教师无法占有课堂主导地位。混乱的实验课堂气氛无法让教师进行有效的实验课教学,因此,不合理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只能说是参与了实验课,而自身并未真正掌握实验动手能力。

三、针对生物实验课教学问题提出的建议

1.培养学生实验的好习惯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不能只是重视书本理论知识,教师应该从观念上倡导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未能及时完成实验活动时,给予学生力量,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双手来帮助自己全面提高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

2.转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

在初中教学中,转变对学科实验教学的认识,尤其是加强对生物实验课的认识与研究。只有在教育大局转变对实验教学的观念下,才可以提高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抓住机会指挥学生如何利用好实验课资源进行生物学习探讨。

3.重视生物课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所有教学活动与课题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物学科的意义和内容。但是,单纯的通过实验并不能改善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只有在实验进行中对动手实践加以说明和解释,在实验结束对实验对象做深入分析,才能够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独自思考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的现状、所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探讨、提出的相对建议来看,初中生物实验课确实在生物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人们只有深入分析初中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才能够促使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教学作用,才能够大力推动新课改下初中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霍睿.如何组织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J].学苑教育,2013(2):85.

[2]胡兴利.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J].新课程(教研),2011(3):114.

[3]吕晓维.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40.

[4]康五祥.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点滴[J].中学生物学,2012(9):12-13.

[5]康晓强.关于初中生物实验课的一些看法和体会[J].教师,2012(10):105.

第9篇:对生物学科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生物;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情感教育,能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可直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情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建构生态课堂,促进情感的生成性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课堂仅剩灌输和表演。这种课堂的教学缺失了心灵的呵护,淡薄了人文的关怀,压抑了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对课堂失去热情与兴趣,变得麻木与冷淡,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是严重“水土流失”、生态失调。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系统,即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因而生态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于其中并释放与升华生命潜能的空间。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个人,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家园。生态课堂强调由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一个成功的生物课堂,它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而应该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亲切的对话和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和探究。

二、挖掘课程资源,关注情感的实践性

重视学科兴趣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我们生物教师能挖掘生物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势进行学科兴趣与情感教育,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无数达尔文、袁隆平诞生。众所周知,生物课本与课外读物中,有很多科学发展史、中国生物学成就展示,这些知识展现了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对科学探究的热爱,这些知识不仅能从科学发现的研究方法、思维品质、观念等方面理解科学模式,而且能对学生进行相关情感教育,产生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情感。如关于生命进化、生理与健康等常识,能体现对生命的关爱,使学生珍爱生命。而进行生物环境污染与遗传病调查,则可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只要利用好,几乎所有的教材资源都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例如,“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等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假设,往往不同组的学生提出的假设截然相反,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出验证自己假设的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的实验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可行性,特别强调了要有对照组,控制好单一变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知识设计出各种实验并大胆提出了预期结果。结果究竟如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亲自进行实验,通过他们的亲自实验,亲自观察和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

三、创设情境,激感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