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语言文学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近年来,英语翻译专业和翻译教学的发展在我国方兴未艾。早期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大多通过英语专业教学和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来实现。随着英语翻译人才大量缺口的现状逐年凸显,为培养专业的英语翻译人才,2006年教育部同时批准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及博士专业试招生以来,全国已有152所院校获批试办本科翻译专业,206所院校试办翻译硕士专业,4所院校招收翻译学博士。即便如此,调查反馈信息表明,很多企业认为应聘人员的翻译能力仍然无法满足英语翻译岗位的就职需求。这种供需的失衡局面引发我们对翻译教学的系统思考。从中国高等院校对英语翻译教学的探索来看,很多国外实践过的、研究过的教学方法都大量被国人研讨、尝试、应用过。但毋庸讳言,中国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英语专业、英语翻译专业以及同样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能够出版地道、“传神”翻译作品者为数不多,甚至包括那些英语专业专职讲授翻译课程的教师。为数甚多的是英语教师能够用比较地道的英语讲课、交流,但汉语水平实在令人无法恭维。英语教师的汉语知识水准尚且如此,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汉语水准许多时候更令人汗颜。一个简单英汉翻译的句子或篇章,经常被学生翻译的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在了解基本的含义之后,仍然找不到确切的汉语表达和运用准确的句式结构是很多学生面临的难题。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英语至上”和“汉语零处境”的知识、教学与课程结构设置,正在逐步弱化英语翻译教与学双方的汉语言文化基础。翻译被看作是文化资本流通和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承载着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重任(曾文雄2012:83)。当我们为如何提升翻译教学水平苦思冥想,孜孜以求时,有意无意之间忽视了汉语言文化对翻译教与学的重要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降解了教与学的效果。

2.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2011年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提出以下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悉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协作组2012:1)。《教学要求》是对英语翻译专业以及英语专业即将培养出的翻译人才提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翻译人才素质清晰的描述,同时解读翻译人才培养过程的文化需求。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并非一种单纯的符号之间认知与转换,绝不是某种语言中的某个语言符号(单位)简单地对应另一语言中的某个符号,况且许多时候根本无法实现一一对应。“跨文化交际”一直是翻译教学实践中必涉及的话题,《教学要求》中也明确规定,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质,视为“圭臬”并不夸张。从事“跨文化”研究者趋之若鹜,但即使从跨文化的视角审视翻译教学,依然离不开汉语言文化,否则“跨文化”的概念是不能成立的。“跨文化交际”目标的设定过程中不可忽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交流”必须是双向的,一定要体现出双向的“流动”,既有西方英语文化的输入,也有民族文化的输出,否则便称不上“交”与“流”。因此《教学要求》中也从未忽视过翻译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中外”文化。

3.翻译教学与汉语文化素养

J.C.Catford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替代另一种语言的过程”(Catford1965:27)。语言承载着信息、知识、文化、思想,而这几个要素常常呈现某种递进关系:最基本、最基础的是准确无误地传达外国语承载的信息、知识,更进一步则是关照文化和思想。虽然翻译教学是关于如何进行双语转换的一种教学,但是绝非是仅仅教授如何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来表达信息和知识内涵,如何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传递准确表达其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为翻译教学的更上位要求。Nida和Taber指出:“翻译就是把源语中的信息用译入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传递出来”(Nida&Taber1969:200),翻译不仅是单纯的字词匹配,二者需要文化信息的传递。但是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语文化缺失造成的错译、误译屡见不鲜。鲁迅在《为翻译辩护》中曾经论述,“或曰‘硬译’,或曰‘乱译’,或曰‘听说现在有许多翻译家……翻开第一行就译,对于原作的理解更无从谈起’,所以令人看得不知所云”(黄碧蓉2014:93)。鲁迅先生意在讨论理解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修养的提高是理解的重要支撑。英语翻译涵盖英译和汉译两个过程。首先,从英译来看,“直译”现象过于严重,译文无法表达原文真正含义。例如,中国传说的“玉兔”曾被译为“jaderabbit”。译者只译出“玉兔”的基本字面概念,而没能把文化含义表达于翻译文字形式之上。尤其90后、00后新一代年轻人,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新时代,缺乏对信息的加工和对文化的玩味心态。很多时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其文化渊源背景之下,“玉兔”被翻译成“moonrabbit”似乎更合时宜,也能表达其正真含义。其次,从汉译的角度来看,译者汉译的语言表达过于直白、简单、单一。对于中国译者来说,如果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并准确传达意义,仅仅精通英语是不完整的,必须有相应的汉语水准相符合。现实翻译过程中,常常不是英语“卡壳”,而是因汉语水平不到位,难以将英语翻译成准确、优美的汉语,至少造成了交流的不顺畅,或者说造成了“来而无往”、“有来无往”的后果。因此,无论从文化植入、文化阻断、文化诠释、文化归化还是文化融合等基本翻译策略来看,“中国文化素养的根基作用不可小觑”(徐红、李2014:101)。无论什么形式的交流与语言之间的转换,为使交流顺畅,转换后的语言协调、准确,对交流双方的语言要求应当是一致的,并达成某种平衡。有学者尖锐地指出:“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际也仅仅停留在英语文化的引进,缺少对母语文化的介绍和中西方对比融合。英语教育淹没了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教育”(孙娟2007:47)。这种交流中语言“失衡”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已经对英语教学的目的构成了质疑———“失衡”的语言结构,使预设的交流目的难以达到。英语翻译的教与学不仅要通过英语让国人了解世界,更应该通过英语让世界了解中国,两者同等重要;不仅要把国外的先进理念、知识介绍给国人,也有义务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展示给外国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术界曾经批评过的“失语症”现象,在今天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已成为公认的“汉语失语症”,不免令人忧虑。这种“失语症”一方面说明了汉语言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与“汉语失语症”并存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已经降解了英语翻译对外交流与交往的价值意义。有学者十分形象地描述,国人在对外交流、交往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逆差”现象(曾宏伟2005:50-51)。这种“失衡”和“逆差”从不同侧面敲响了英语教育的警钟,更说明汉语言文化素养的实际价值远不应仅仅局限于自身。为了真正达到交流、交往之目的,英语翻译的教与学,必须关注教与学双方的语言结构,保持某种平衡,不可顾此失彼。一个不需要过多论证的理念是,无论英语水平多么高深,“如果不服务于本民族语言,不能转换成为真正的汉语信息,不能实现与汉语的平衡”(金海云2014:157),英语教与学的真实价值意义势必会大受贬损。因此,高等院校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及其课程设置,应围绕母语和英语中间达成平衡结构进行,应着力解决当下翻译教与学双方语言结构“失衡”问题。产生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翻译教学仅强调“英语至上”,甚至在翻译专业关于汉语言、中国文化、国学基础知识等基本处于“零设置”状态。这种课程结构下培养出的英语翻译人才,只可称得上“专门人才”,因为此种模式下的受教育者的汉语知识、中国文化基础甚为薄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与交流。或者说,只能将英语作为工具,进行纯技术层面对等翻译,谈不上文化传达,难免出现“逆差”。

4.翻译教学改革

如前文所论,时下英语翻译教学中汉语知识、中国文化知识的阙如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值得更深入讨论的议题是,如何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改变现有与教与学相关的各种结构。也就是说,唯有教与学双方的语言结构、知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方能实现预设的翻译教学目标。

4.1课程结构的改革

针对“汉语失语症”,首先应在课程设置上予以解决。不论是英语专业,还是英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时有计划地、适当地增加汉语言文化内容,通过课程设置结构改革,改变时下汉语言、中国文化被人为冷落的局面。尤其在翻译教学实践中,必须专门设置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凸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院校明确要求教师英语课堂使用英语授课,目的是强化学生的“英语意识”,增加对英语语言的感受。这种要求当然不能否定,但一个被人忽视的事实是,今天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汉语言功底并不让人乐观,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感受,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汉语失语症”的消极作用。如何在保证英语水平提高的同时,通过提升汉语水平强化英语训练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命题。鉴于此,高等院校在设置英语专业课程时,应刻意增加相关汉语言内容———绝非简单地等同于“大学语文”。比如,适当增加翻译课程的内容、数量,增加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课程与教材等等,至少应着力改变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汉语“零设置”的局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中对汉语的“冷漠”、“漠视”、“轻慢”不仅直接影响到了素质教育的推进,而且制约着英语专业学习的终极效果。英语翻译学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们懂得:“母语是外语学习的起点和参照,英语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汉语的基础之上,我们对于英语的词句及相关的文化的理解不可完全脱离以母语文化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杨朝丹2007:96-97)。结合英语专业教学、英语翻译专业教学,有针对性增加汉语言知识教学内容,改变现有大学生语言知识结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这种关系不应倒置。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课程结构改革必须突出服务于英语翻译教学,除了大学语文之外,所增设相关课程一方面应关注英语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还不应忘记英语教学本身所特有的规律。否则,不仅难以达到课程结构改革的目的,还可能适得其反。如今,许多高等院校师生双方均深切地感受到,汉语言知识的贫乏,汉语言水平的低下直接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效果,基于此,笔者完全赞同有学者提出的在英语教学课程中增设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课程的主张(苏晓萍2007:16-18)。

4.2知识结构改革

这里讨论的知识结构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专业知识结构和文化知识(人文知识)结构。知识结构问题———知识结构过于单一、专业化———差不多是今天中国高等院校各个专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于英语的教与学尤其突出。不止一位学者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魏朝夕2007:305-307),其终极目的之一便是改变知识结构。当然,知识结构及其改变并不应仅仅依靠汉语或汉文化知识,但比较而言,对英语学习帮助最大者———汉语言文化凸显无法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过程中,和语言专业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当下应当尽快予以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汉语知识,或通过其他渠道强化汉语言知识技能的训练。通过文化学习外语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到底怎样的文化知识结构能够促进外语研习,似乎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也未听说达成什么共识。一个普遍存在的悖论现象是:人们一方面看重、强调语言的教与学应注重文化转达;另一方面,真正涉及文化内涵的教学课程内容并不多,许多时候,教材的背景介绍、背景知识的一般性描述取代了文化知识的传达。可以开诚布公地说,即使有文化传达,大多只是停留在文化现象层面,还谈不上对文化的学理剖析,更谈不上对文化内涵的评议。因此,英语翻译教学在课程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必须有以文化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改革。但以什么样的文化知识充实课堂教学、强化文化知识训练?仍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论题。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无非两部分,一部分为“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另一部分则是“需要对西方文化加以评判、分析、理解的中国文化”(王少娣2012:119)。增加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含量,不仅是改变知识结构的需要,也是如何正确对待、理解英语所承载的西方文化的需要。众所周知,西方社会的科学技术是先进的,也是我们需要引进的,但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是非曲直的判定标准,以及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知识还需要辩证的对待。这些评判的能力主要还应依靠汉语言文化知识的把握。

4.3阅读结构改革

阅读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不可替代的路径,是提升语言水平的必由之路。但今天大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令人忧虑。由于大学生经常性忙于各种证书、资格证等考试、应试,也由于“读图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更主要由于课程结构等原因,学生关于提升语言素质的阅读量十分有限。不仅英语阅读读物数量有限,而且汉语读物的阅读量也十分有限。相当数量的学生对“四大名著”是通过电视连续剧有所了解的,至于更深奥的“四书五经”,很多学生基本上一无所知。汉语言知识的匮乏,导致了知识结构的简单。有鉴于此,在倡导课程结构改革、知识结构改革时,还应倡导阅读结构的改革。这里所说的阅读结构改革主要指,既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文本,也应主动阅读英语、汉语文本,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是提升文化素养特别是提升汉语言文化素养的捷径。因此,无论怎样设计课程结构、教材结构,以及课堂教学传达知识、信息容量的有限性等因素制约,大量的阅读提高文化素养,优化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路径。某种意义上讲,阅读结构改革属于学习方法论方面的问题,但联系到英语翻译教学,联系到本文中心论题,我们仍要回归到汉语言文化素养这一基础问题上进行研讨。除了课程、教材结构等方面刻意增加汉语言文化知识外,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名著导读”),亦应成为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增加阅读书目内容,并规定哪些为必读书目,甚至可以将阅读量的多寡与考核成绩联系在一起。必须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增列名著阅读,包括许多西方名著译本。尤其是汉译名著的阅读对英语学有裨补。阅读这些名著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历史、社会的了解,也有助于英语学习———从名家、大师的文笔中领略中西两种文化、语言、文笔的风采,并从中体会“跨文化交际”的真实价值意义。

5.结语

第2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内容摘要:

一说起综合素养,相信有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唱歌、跳舞、书法、绘画等。其实不然,综合素养并非多才多艺,也不是要学百家之长,而是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与专业知识素养,同时还包含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语文的教学实际上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本文试图从语文对思想道德、专业知识及创新实践能力素养三个方面论述语文对其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语文素养 思想道德 专业知识

语文学科是九年义务教学阶段的较为基础的学科,也常被人称为“工具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途径。它既是规范语言的实用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艺术。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学问。

1.语文素养对思想道德素养的影响

1.1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宽容之心

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是只有古人才该具备的品质。现在的中学生缺乏宽容之心,由于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尽了父母的溺爱,这种宽大为怀的心理可以说是贫乏至极了。而语文的教学正是要从文章的品读中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学生们的宽容之心会得到升华。

1.2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进取之心

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奋斗、进取的观念。一次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赢”字。然后问同学们:这个“赢”字是由亡、口、月、贝、凡五个字组成的,谁知道它的深义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后来我为他们解释道:“亡”意为危机感,“口”意为“表达能力”,“月”为日积月累的知识,“贝”就是经验,“凡”则是要有一颗平常心。这五样因素加在一块,便是“赢”的意思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立志做一个能够“赢”的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赢”是我们唯一的准则。

1.3语文教学缔造学生感恩之心

“感恩”一词是现阶段很流行的话语之一,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感动中国”的先进事迹。可是又有谁想过,为什么“感恩”话题会一再被提及呢?我认为,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们,对社会的认知还不那么强烈,有很多事情不能够完全分辨清楚是非的。所以,他们也会或多或少地缺少这种感恩的心。有时,看到孩子们不能够体会父母、老师和其他人的良苦用心时,我真的也感到很难过。所以,为学生们缔造感恩之心,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语文素养对专业知识素养的影响

2.1审美能力的提升

审美能力可不是一个可以随便提及的字眼,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能力的养成似乎有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让学生们涉及。其实,学生们在课外阅读和诗词赏析时,审美能力早已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心里生根了。在讲解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便给他们朗读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评语:“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随后,又为他们拓展了王国维对《长相思》的评价,“夜深千帐灯”乃塞上之作的“千古奇观”。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仿佛看到了塞北的景色,也仿佛感受到了纳兰性德羁旅他乡的孤独。

2.2感悟能力的加强

我曾告诉学生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哪怕是一个细节,有时也会打动人。我给他们范读了作文《用细节丈量慈爱》,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奶奶为“我”挖西瓜瓤,从中看出了奶奶对“我”深深的爱。听到这个范文后,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后来我让他们写了作文《想起你时很温暖》,其中有一位女生,写到这样的情节:“我”突然想吃烤冷面,而外面很晚了,妈妈想明天再买。而“我”一个劲地央求,妈妈只好深夜里出去给我买。当妈妈回来时,天已经很晚了,妈妈也疲惫不堪,可是她看到“我”吃得津津有味时,笑得那么灿烂。一刹那间,小作者的心灵被触动了,她在文章的结尾处写到:“这就是我的妈妈,为我肯付出一切的妈妈!”这段情节让我感动不已,我也终于发现,学生们找到了那颗可以感悟的心。

2.3表达能力的锻炼

常有人说:语文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类的,这话不假。但是普通的语文教学只能解决学生们“读、写、听”的能力,想到在“说”上作功夫,就还要另僻蹊径。我认为,语文教学对学生们的表达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校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更是大大促进了学生们发表见解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发表个人看法,各抒己见。通过展示环节,讲解重要知识点。这些,无疑是对学生们表达能力的一个很大的提高。

3.语文素养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创新能力不只是理科的概念

对于中学生来说,光会死读书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培养出属于中国的“诺贝尔”。所以,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创新能力靠什么来培养?数学、物理、化学?我都不否认。但是语文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又怎么会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小窍门呢?所以说,语文的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3.2学习语文对实践能力同样有帮助

第3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人文素养;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5-02

随着我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也就是通过培养人的品德情操、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来展现自我。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更加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对于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培养的英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一、加强人文素养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004)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交际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从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同时也反映了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英语这门语言能将人文教育和语言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帮助大学生提升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将丰富他们的人文内涵和道德修养。

多年来,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中心,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和名次,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提高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通过率,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没有开设英美文化类课,平时教学只强调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致使很多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匮乏,口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水平低下。所以,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面对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英语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作出改变,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努力把英语学习变成一种提升内涵和陶冶情操的活动方式。在教学理念上,教学大纲的制定应更具有前瞻性,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到英语学习中,有利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在教学内容上,英语教师要注重实用性,探索提高大学生学习人文知识兴趣的各种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结合相关的文化和历史知识来组织教学,吸收西方的文化精髓,同时注重大学生的母语文化教育,提高其人文修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逐年增多,社会需要更多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大学英语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作为目前世界上最盛行的一种语言,英语同样有着辉煌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文内涵。在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后,英语见证了西方国家历史的兴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要想把英语这门语言学好,就必须熟练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异同。在学习西方历史和文化知识的同时,本民族文化的学习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充分的认识,才能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而对文化的多元性有深刻的认识。

英语是一门语言文化课程,本身有着鲜明的人文特色,体现了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大学英语课本选用的文章题材广泛,语言生动,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理念和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文章都是西方文化的优秀代表,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的真实场景,更有助于大学生学习西方的文化习俗和人文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展现的文化形式也不一样,比如在学习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文主义理念的理解。在学习了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大学生也学习了西方历史和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充分证明了语言和文化的统一性,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三、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既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提高其英语文化素质修养。因此,教师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语言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发挥英语课堂人文教育优势,采用交际法授课

英语教学活动的有效实现需要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交际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交际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交际法,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增强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人文素质教育达到最佳效果。交际法教学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开展各种语言交际活动,来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提升学生的英语应变能力。例如,一位外国游客在商场购物时与服务员发生了争吵,双方各不相让。在这个场景下,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化解矛盾的方法。汇总学生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评选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把学生进行分组,选择不同的方案来化解场景中的矛盾。最后,教师作出评判并对他们的表演进行点评。

在学生参与交际活动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和技巧。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人文点,设计一些有趣和热点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观察社会和人生,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

(二)加强英美文化作品的学习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的体现。加强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对学生发散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教师在解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复述小说、背诵名篇、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观看电影的精彩片段,然后分角色扮演小说中的四位主要人物。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有整体的把握,尤其是主人公奥利弗的成长历程有清楚的认识。随后教师让学生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提炼出小说的思想内涵,初步形成关于作品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生可以清楚认识狄更斯创作的理念,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此外,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各类文学讲座和文化论坛,让学生重读经典文学作品,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

(三)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言行和魅力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个人修养和素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在知识层面、品格层面和能力层面上具备较高的水平,才能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

首先,英语教师必须对西方的历史和文化非常熟悉,将语言教学与人文有机结合,把人文精神融于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报纸、期刊和网络等途径搜集信息,将西方历史和文化知识融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其次,英语教师自身要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帮助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次,英语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用行动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生的职业,不断充实自我,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励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对学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渊博的文化知识必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上,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在生活上,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机,把人文教育贯穿到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带来的乐趣。在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教育氛围下,这种语言与文化、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是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利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4]李毅,韩凤.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7,(6).

[5]刘明琼.语言教学文化与人文精神[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3,(9).

第4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一、建立视觉情景,提高学生视觉感知力

“视觉感知力”顾名思义就是人们通过所看见的事物来进行感知,并利用思维展开加工的能力。此种能力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挖掘问题。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从提高学生能力出发,引导小学生去感受身边的所有事物。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情景,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唤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在设计情景时不能过多融入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因素,因为那样虽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却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很难更好地讲解教学内容。目前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使得许多小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现错别字,甚至有的小学生只会打字而不会写字,这应当引起小学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视觉素养材料,比如PPT教学、动画教学等等,把汉字的特征以及汉字是如何构成的用PPT的方式展现给小学生,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汉字的印象,促进其更好地理解汉字意思,提高其学习汉字的兴趣。例如,老师在讲解汉字“末”时,可以将其与“未”字比较进行教学,利用PPT向小学生展示这两个字源字,帮助其予以区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老师还可以把词语的运用情境、词语中所包含的意义等用动画的方式呈现给小学生,激发小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二、利用视觉图像展开教学,提高学生视觉解读能力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能够促进其依据视觉形象去掌握深层次的知识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与知识内容相关的视觉图像,并把其与有关的文字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课本中的插图只是课文的构成部分,无法将教学内容完全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其仔细观察与联想,从而培养其视觉解读能力。虽然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已经十分普遍,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向小学生展现一些陈述性的知识,小学生便很难运用已经学会的知识来对事物展开分析。视觉画面不但体现了文字,还包含着更加深层次的意思,不同的学生观察画面会有不同的想法。小学生年纪尚小,缺乏稳定,很容易产生差异。因此,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向小学生展示材料时,可以积极引导小学生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感受事物,激发其思维,从而提高其对事物的解读与探索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美丽的南沙群岛》过程中可以利用PPT向小学生展示关于南沙群岛的视频,从而促进其掌握“心旷神怡”“蔚为壮观”“充满魅力”等词汇,帮助学生提高视觉解读能力。

三、利用视觉图像复述课文,提高学生视觉表达能力

视觉素养中比较高层次的能力就是视觉表达能力,怎样通过视觉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小学生具备较高的视觉解读能力。小学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复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可以利用视觉信号来帮助小学生加强记忆,促进其把文字与图像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复述相关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解《天安门广场》过程中,可以先让小学生欣赏有关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帮助其巩固知识,然后引导其展开复述,这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小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视觉素养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更能激发出小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展开主动的学习。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小游戏、建立情景对话,为小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小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此外,老师还可以设定主题,引导小学生对主题相关的视觉材料展开想象与联想,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第5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一、要摒弃应试教学观念,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

应试教育一大特点就是只看学生分数。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感受,现在仍然有不少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心理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而忽略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学要放眼未来,要培养学生语言素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要只限课堂45分钟,更要兼顾课堂外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现在不少语文老师发出向45分钟要质量,然而在这知识浩如烟海,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限45分钟,恐怕是远远不够。我们要向课堂外,学校外,家庭内,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汲取知识,汲取能量。我们可以参观烈士陵园,感受烈士的精神;我们可以参观农田工厂,感受农民和工人火热的工作热情。学校是小课堂,社会是个大课堂。

三、要拓展阅读量,拓宽阅读范围

不要只限教材的几篇课文,凡适宜学生读的书籍资料都是“教材”,课外书籍、电视、影视、网络都是我们的书籍,要有大教材观,在语文的学习上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培养了自己的课外阅读能力。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和课文进行教学,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

四、语文教师是主导者,不是灌输者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主要引导、启发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学习语文,还要对语文学习成效进行及时反馈。要把学生当主体,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上课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安排学生活动。经常开展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

五、教师不要只做学生知识的传播者,不要只做学生思想的说教者,更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第6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书法文化素养 培育 实践

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不仅要从技能的角度教小学生如何写字,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培育小学生的书法素养。

一、对小学生书法文化素养内涵的理解

站在小学生的视角看“书法文化素养”,要求一定不能太高,我认为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范儿”像不像;二看“味道”有没有;三看“品性”成没成。

1、书写的“范儿”

“范儿”就是“样子”,具体指小学生书写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在书法写字课上称之为“双姿”。走进一节书法课,学生提笔写字,首要关注他们的姿势到位没有,书写的样子摆到位没有。就像修房子,先要摆架子,搭外形。样子出来了,内在的东西慢慢培养,也就会生发出来。因此,小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之一,是看“范儿”像不像。

2、书法的“味道”

“味道”具体指书写的章法,主要从小学生书写时的提笔、运笔、收笔,点画的处理,结构的安排上,看书写体的“味儿”和遵循的掌法。小学生习字,特别是毛笔字 ,都要根据个人喜好,在正楷字体――柳体、欧体、颜体中选择一种书体进行临摹。临摹不是随性所为,而要遵循一定的章法,写出来的字才有“味道”。因此,小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之二,是看书写的“味道”有没有。

3、文化的品性

“品性”是真正的书法大家最看重的一种素养。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学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者,代不乏人……”。纵观历史长河中的众多书法家,他们的品行让后人敬仰,他们刻苦练习、虚心求教的故事值得后人学习,他们流传至今的作品,凝炼了中华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更需要后来者不断的传承、创新和超越。

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了解书法文化、品读书法作品、培养书法精神的过程。小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彰显出的文化品味、意志精神、品行修养等,就是我们书法教育所追求的文化“品性”。

二、创建适宜小学生书法文化素养培育的软硬件条件

小学生书法文化素养的培育不是一支笔、一摞纸、一本字帖就能练就的,而是需要学校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创建适宜的书法文化环境,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方能培育出小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

1、书法文化硬环境的创建

师资、专用教室、书写工具等是开展书法教育必备的硬件,其中专用教室和书写工具等好准备,难的是师资,很多学校苦于没有能教书法的师资而焦虑。

我们学校从2006年创建书法特色学校开始,一边发挥有一定书法基础的教师的领头羊作用,一边聘请外面的书法专家每周到校给全校教师授课,培训师资。我们从软笔、硬笔、粉笔等最基本的书写技能入手,然后引导老师们讲究书写的技巧,提升书写的水平。慢慢地,一大批能教书法的师资培训出炉,我们就成立专业的“书法教研组”,甄选出软硬笔、粉笔等书写水平较高的骨干老师担任书法教师,执教全校每个班每周两节书法课。

2、书法文化软环境的创建

一所学校的书法文化环境应有大小和内外之分,一进校门就能看到或感受的书法文化环境属于大环境、外环境,反映出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走进校园,艺术长廊、楼道、过道、教室等地方反映出的浓厚书法文化环境属于小环境、内环境,映射出这所学校的育人细节。我们着眼大环境,着力小环境,精心创建育人育心的书法文化环境。

(1)书法文化外环境的打造

书法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沃土上,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其书写内容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增加学生接触民族文化经典的面和频率,我们因地制宜的打造“校园书法文化墙”和“楼道书画文化墙”。在书法文化墙上,我们以“中国书法历史演变过程”为线索,系统全面的展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这一历史长河里璀璨的书法作品和著名的书法大家,供学生学习。学生们利用书法课,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或是课间休息时随意看看。这些优美书画作品和著名书法大家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积淀多了,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2)书法文化内环境的打造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优秀书法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将省市区书法专家题写的健康励志的书法作品悬挂在楼道两侧和各班教室,将每学期评选出的书法小明星的优秀书法作品张贴在教室“书法专栏”,供学生们观摩。孩子们每天浸润在这些书法环境中,既修炼了自身的文化内涵,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书法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三、探索小学生书法文化素养的培育途径

(一)书法课堂抓基础

书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是教给学生基本的书法知识和基本的书写技能。

1、书写双姿和习惯的培养

简单说,书写双姿就是书写时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正确的姿势需要老师在书法课上边解释边示范,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们编出易读易记的顺口溜让学生熟读以达到出口成诵的目的。正确坐姿顺口溜:头正,身直,肩平,足安;正确握笔姿势顺口溜:一捏二抵三垫四靠;正确写字姿势:写字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胸离桌子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学生会读顺口溜记住正确的姿势和要领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平常提笔写字要落实。

2、书写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小学生提笔写字都没问题,但要把字写好就是技能问题了。为了教给学生写字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写字的水平,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了书法进课堂的探索。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将学生分成三段――低段、中段、高段,进行分层教学。一二年级是低段,用铅笔写字。三四年级是中段,我们在一周两节书法课中,安排一节练习用钢笔写字的技巧和笔法的处理,安排一节进行软笔的起步练习。五六年级是小学高段,部分学生通过前面四年的坚持练习已有一定的基础,部分拔尖的学生已能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因此我们将重点放在书写技能的巩固、优秀书法作品的赏析,以及书法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力争从技能和内涵上全面提高学生的书法文化素养。

(二)书法培训促提升

一周两节书法课的时间很有限,只能做书法方面的基础教育,想让学生把老师讲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技能,还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为此,我们还在正规课堂之外每天开设15分钟的书法短课培训,专门用于全校学生同时练习硬笔书法,以求在普适基础上巩固学生的书写姿势,提高学生的硬笔书写能力。

另外,为了给各个班级拔尖的学生更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还利用中午午餐后的时间开办我校特有的“砚湖新苗书法培训班”,从各个班挑选过半的书法苗子组成硬笔和软笔书法基础班、提高班,每天中午练习40分钟,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书写技能。

(三)书法活动育品性

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是培育学生书法素养的源头活水,但文化是静态的,活动是使文化“活”起来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品性的根本手段。

我们的活动有大型的集中式的“书法文化节”活动,还有散点式的写春联活动,廉政文化进校园的书法展示活动。春节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重大节日,我们举办全校师生写春联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从寻找写作素材的活动中学到知识,而且提升他们展示自己书写水平的信心。

第7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手指的灵巧是进行钢琴弹奏的关键所在,如果演奏者不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就不可能获得手指的灵巧,因而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也就缺少相应的自信。在进行钢琴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在进行弹奏的时候,首先就需要知道怎样去进行弹奏。只有演奏者自己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够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另外加上演奏者本身对于作品的理解,演奏者才可以很好的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

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增强演奏者的音乐感染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就算是一些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技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哪怕是背谱方面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影响演奏者充满信心的完成整个演奏过程。这主要和和演奏者音乐感染力和音乐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自己的音乐,往往会被自己的音乐所打动,所以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有信心去打动别人,所以不管是演奏者在技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给予应对。这种心理对于演奏者自身的鼓舞是十分巨大的,这足够使得演奏者可以克服很多困难,从而全神贯注的进行演奏,获得很好的演奏效果。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进行一定的培养。对学生在进行演奏前的音乐情绪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在演奏之前深刻的领悟和体会音乐所创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在对音乐的背景进行把握的前提下,注重在不同场地发声进行必要的调整。所以对于演奏者而言要多听一些音乐会,多去体会发声问题在不同场合的调整,进而让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培养学生在进行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演奏者临场的素质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建立在自身思维技巧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进行演奏的时候有时会受到思想懒散的影响,因此会出现手指和大脑经常协调不一致的情况,此时的弹奏往往就成了仅仅依靠机械动作进行的弹奏,所以作为演奏者应当尽力的做到让思想走在动作的前面,这样才能演奏出发自内心的钢琴歌曲。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临床自我暗示的习惯。在学生进行练琴的时候老师就应当要求学生认真的背诵乐谱,增强对于音乐的准备程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演奏自信。在演奏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放松的心态也十分的重要。比如学生在进行快速乐曲的弹奏过程中,应当让自己的呼吸尽力的放松和平稳,这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心理暗示,能够帮助学生放缓自己的心态。另外,音乐的强弱本身也起着一种重要的调解作用,即使是同一首音乐也有欢快和平缓的时候,这可以给予演奏者内心起到一定的调解作用,从而做到松弛有度,这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调解方式。

第8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了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针对外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外语专业 人文素质 培养方案

一.外语专业的人文素质

1.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到底是什么?人文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B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人文素质就是人对于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品质,以及随之产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的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它所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注重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具体来讲,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由此看来,人文素质对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储备充足的人文知识,充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的精髓,发扬人文精神,随时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外语专业人文素质的界定。

外语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对外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包含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还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双管齐下,才能造就优秀的外语人才。但是,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民族精神。所以,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另外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之本,不能忽视学生对本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西方文化和语言环境的熏陶之下,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讲,人文素质培养尤为重要。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是对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人文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也就是提高其人文精神的涵养水平。由此可见,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在学习外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国内外人文常识,从而掌握人文思想的精髓,在理想、信念、意志、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上有所追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1.人文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大学生对人文知识不了解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语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不仅表现在学生不熟悉中国传统经典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常识,而且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外国文学、历史文化、经典著作等知之甚少,甚至某些专业学生连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不可谓是外语专业教育的“缺憾”。

2.课程设置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某些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于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对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表现为涉及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文素质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小,或此类课程的课时较其他课程偏少。大大影响学生对这类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英语专业为例,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会倾重于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等专注于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如英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则涉及不多。造成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误差,更专注于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削弱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研究,导致学生人文基础薄弱,批判性能力和思辨能力较弱,对西方和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十分肤浅。

3.人文精神的“弱化”导致价值判断的“畸形”。

社会不良风气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社会中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倾向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实用主义学习观”在校园中备受吹捧。在外语学习中,某些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通过相应的语言等级考试,多数时间用来做习题或进行技能训练,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则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人文知识匮乏,阻碍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此外,人文思想的衰落导致人文精神的“衰退”。由于缺乏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理论、方法的系统训练,造成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性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以人为本”人文精神逐渐衰退。

三、外语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对策

1.完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首先应该完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设立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丰富人文主义知识、展现人文精神的科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优化人文素质的舞台。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将外语专业的特点和其人文学科属性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在巩固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加强人文思维和方法训练,逐步养精神。重视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更新,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要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鼓励和引导外语专业学生侧重于学习中外历史文化知识,领悟其人文主义观念,提高人文主义素养。努力让学生成为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而且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还要增加人文类课程,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人文类课程的增加可以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经典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化常识,促进学生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国外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构建以增强人文思想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决定了在外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和掌握,否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K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任何语言教学都离不开文化信息的大量输入。例如,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汉语中大量俗语、歇后语和习惯用语和我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名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语学习亦是如此。对中国学生来讲,另一种语言的文化意识不可能自然习得,需要靠教师通过各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教授。教师是学生与人文主义知识的纽带,所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能力提高,又要加强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应努力探索、不断挖掘所授知识点的文化渊源,并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极大活跃了外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氛围,学生在文化内涵中发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进而转化成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外语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心理倾向,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动力。

除此之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等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文主义素养的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的输入,提高外语教学整体质量。背景材料应包括相关课文的人物简介、地方文化、社会生活及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在日常精读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方法,将对背景知识的查阅留给学生课下进行。学生可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将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然对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带到课堂上和别的同学探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更有价值的背景材料,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导入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师资队伍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师在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完善人格和提升道德品质的指路明灯。所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然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以自身的高尚形象、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刻的人文情怀、批判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外语专业教师在及时掌握和了解语言发展变化规律,夯实语言技巧的基础上,开阔知识视野,及时补充人文知识,培育国际眼光,用科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学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导的学习观”的形成有社会不利因素的误导,主要原因还是全社会没有完全形成弘扬和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良好气氛,没有形素养培养的精神家园。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因此,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的正确树立可以在高校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得以实现,这种引导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最终有助于学生实现人文知识与道德传统的内化、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人文教育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外国人文知识,了解其历史文化常识,培养正确的辨析能力和人文精神,更要运用中国深厚人文精神和底蕴润色自己,实现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融合,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以此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以后提供更好的语言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菊.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

[2]叶杰林.如何通过文学选修课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

[3]刘加媚.论英美文学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4).

[4]陈君静.历史的知识功能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0(6).

第9篇:语言文学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悦读;能力培养;把握;品析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38-01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精心选入了一部分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最好资源。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借助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社会问题,小说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独特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凭借的手段就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相关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小说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小说的深刻内涵。在初步感知文本的时候,要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文本情节,这对学生的深度阅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三顾茅庐》,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大家可以自由结成小组,看看那一小组表现最好。”教师的激情引导让学生的竞赛意识被充分激活,纷纷认真地阅读文本,概括文本的主要情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刘备前往隆中两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都没有成功。第二部分是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这也是文本内容的。最后写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故事情节有了整体感知,为下面的深度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进行文本内容的概括,鼓励学生进行复述,这样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性的感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析写法,认识人物形象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人物形象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故事情节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非常丰富。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入认识人物形象,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将引导学生品析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寻找相关的内容:“同学们,在《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作者刻画了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者使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找文本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例如,学生找到伯诺德夫人智斗德军的动作“急忙取”“轻轻吹”,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以及神态“镇定沉着、临危不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点进行深入体会,这样学生对伯诺德夫人的冷静、机智以及勇敢会有透彻的解读。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品析文本中的写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让小说阅读课堂更加丰富。注重对小说写法的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组织活动,体验作品内涵

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展示自我,主动学习,深入文本体验作品的内涵。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在导入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学们,你们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学生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那么,你想过做一名船长带着一船的人出去游玩吗?”很多男孩子表示做一名船长很不错,可以开阔眼界,还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看见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看一看文本中的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文本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表演,并且体会船长的形象。学生喜欢表演,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以及即兴表演的环节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体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说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小说的快乐,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构建高效的“悦读”课堂。“悦读”小说,接受小说文化内涵的熏陶,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小说阅读课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