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班级文化建设真正地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原则、途径以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等,既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素质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由表及里、自浅而深的层次分析方法,阐述了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
文化;教育;行为习惯
一、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它指的是所有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它专指艺术、语言、文学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包含在艺术和知识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在日常行为中。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将文化比作人类给自己编织的一张网,它有助于规范“网”内成员的行为内容与行为方式,它对所属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预知和导向的功能。而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则认为,因为文化汇总了人类群体成员的日常生活方式,所以,必将对该群体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二、中层文化的规范与激励功能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着规范的作用。而这些规章制度只有在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认可的前提条件下,学生才能从被动的约束到自觉遵守。在每个学期初,我都会与学生一起讨论上学期存在的不足,以及本学期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一起制定了本班的班规。因为班规是学生自己制定的,一旦有人没有遵守,马上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指责。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文明向前冲”和本班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我们班级制定了“棒棒糖银行”的奖励与惩罚制度。通过每天的作业、课堂积极性、课间的纪律……这些常规的活动,以及三月份的英语手抄报和掰手腕比赛,四月份的阅读和歌唱比赛,五月份的演讲和跑步比赛,六月份的读后感和小发明创意比赛等班级特色活动,每次活动表现优秀者可以获取“棒棒糖银行”发给他的奖金,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获得的奖金参加每个月的班级拍卖会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蔬菜、零食。
这个活动就好像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孩子们总是会很认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每一项活动。更让人高兴的是,他们对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资金”会无比珍惜。在拍卖会上,他们开始懂得控制自己购买的欲望,先考虑清楚,这件商品是不是对自己有用处,然后再选择性地进行购买。通过外部的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次活动中。当他们拿到自己的奖金,在激动的同时,也懂得了金钱的获得是需要依靠勤劳与智慧,是来之不易的。
三、深层文化的导向功能
导向就是引导方向,使一件事情朝着某个方面发展。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应十分鲜明,这是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
首先,名言警句就是一种理想的导航工具。在美化教室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具体情况,贴出名言警句,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首先,我们会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本周名言的含义,然后写在黑板的一角,并利用课前三分钟或早读,引导学生朗读、记忆,以达到让学生与更多的名言警句同行,与更多的伟人对话的目的,纠正着学生的人生航线。在这种浓浓的教室文化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品质,陶冶了学生情操,鼓励了学生的意志,坚定了学习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
其次,老师的公平公正、温柔有礼、诚信……对学生的待人态度、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说明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长远的。班主任比起学生来讲,从受教育的程度、社会的阅历、文化的内涵、对事物的把握和理解等各方面都远远高于学生。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最后,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要求学生做到什么,就努力先用同样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会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学校;要求学生守信,我从来都不会找各种理由来推脱自己曾答应过学生的事情;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我首先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我还和学生一起写日记,并且经常和学生一起分享。老师的以身作则,成为了学生学习最直观的榜样。孩子受到老师的人格魅力、文化素养的感染,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去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自然而然,他们就能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之,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暗示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提升自己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把握,通过浓浓的文化氛围去陶冶学生,从而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叶澜,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瞿广顺.班主任专业化及班级建设纵横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宿舍文化建设;行为规范养成;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84-03
高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1]。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其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其多方面素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反映学校育人水平、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窗口[2]。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性、流行性、思想行为真实性等特征,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宿舍文化既是一种管理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文化和微观组织文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也起着关键的纽带作用[4]。因此,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以良好的舍风促进班风、校风、学风建设,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在行为规范养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整个社会阶层来看,大学生应该说是时代文明的精英。他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同时也具有可变性。十几年的校园文化熏陶和修养铸就了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很多不良行为规范屡见不鲜。部分独生子女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在宿舍中对舍友颐指气使,莫不关心,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比较严重,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导致宿舍矛盾日益突出,很多新生申请调换宿舍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大学生无视校纪校规,学习上厌学旷课,考试舞弊;生活上铺张浪费,满目攀比,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借贷、超前消费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对民族院校学生的特殊政策,使得我们的大部分学生每年都可以申请到一笔助学金,久而久之让同学们认为每年从学校申请到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习惯于一味地索取,没有半点的奉献和心怀感恩之心。
二、宿舍文化建设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中的作用
宿舍文化,是依托于学校公寓区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学校文化的存在现象,是公寓内的成员共同营造出来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生宿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敏感又重要的地带,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3]。大学有相当充分的时间来安排课外活动和业余活动,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趋于淡化,以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工作渠道的情况已经在变化,宿舍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4]。宿舍往往是学生思想、言行、表现最真实的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人格完善与气质修炼的重要地方。学生宿舍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5]。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是因为宿舍文化是我校理念文化的延伸和扩展,宿舍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6]。化学与环境学院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能力提升工程管理模式为基点,倡导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将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逐渐从他律转化为自律,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能力提升工程管理模式为基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素养,在院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化学与环境学院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以下简称“自律会”)。自律会是学院党政部门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服务广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己任;以倾听学子心声,维护学生权益,传播公益理念,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为工作方针;加强学校与广大学生的联系,及时反映同学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助学校建设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学院建设发展,为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添砖加瓦。自律会自成立以来,团结一致,兢兢业业,通过警示约谈、督学点名、指纹考勤、宿舍z查、安全教育讲座、安全教育考试、心理健康辅导、公益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初步形成了符合学院实际的学生管理教育新模式,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现阶段,学院通过自律会“三自提升工程”管理模式,以宿舍文化建设为阵地,着力打造具有化环特色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通过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宿舍文化建设有效开展,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能力提升工程管理模式落在实处,取得明显效果。
1.自我教育提升工程。构建宿舍环境文化,营造学生自我教育氛围。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也是一个可塑性强的群体。因此我院积极开展“宿舍文化节”,以“温馨、和谐、简朴、勤奋”为主题的宿舍美化大赛,以“宿舍是我家”为话题的“主题演讲”,“室标征集”,“宿舍摄影作品展”,“打开心扉,心与心的交流”破冰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宿舍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打造宿舍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推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7]。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又能推动宿舍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此外,还以宿舍为单位开展“远离大学生宿舍十大不文明行为习惯”辩论会,激烈讨论在宿舍抽烟喝酒、大声接打电话、损坏宿舍公共设施、不爱护公共卫生、顺手牵羊使用他人生活用品等不良行为习惯,时刻提醒学生远离宿舍十大不文明行为习惯,努力做一个受欢迎的室友。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宿舍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自我管理提升工程。构建宿舍制度文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通过制度约束,才能保证大学生有一个良好、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8]。学院组织自律会制定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通过自律会宣讲团深入班级、宿舍宣讲宿舍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制定并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宿舍检查评分细则,自律会宿管部组织学生定期检查宿舍,做到了公平公正、奖罚分明,及时公开宿舍评分,充分调动了学生创建“文明宿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将个人宿舍评分与综合量化、评奖评优挂钩,以此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宿舍卫生情况得到很大的提高,一系列的奖惩制度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慢慢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自觉保持好宿舍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自我服务工程。构建自主管理文化,提升学生自我服务意识。结合民族院校理工科学院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实际,一是重点开展志愿者爱心回馈社会活动,组织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支教、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同学们心怀感恩,积极传播正能量。二是将阶段性活动与大型主题活动相结合。在每学期固定时间举办宿舍文化节,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三是主题宣传与日常教育影响相结合。利用黑板报、橱窗等有计划按照学院总体工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住宿学生的文明教育和行为引导。同时根据宿舍文明规范、安全教育等主题需要,在学生中间开展大规模集中宣传,将日常教育引导渗透到学生公寓生活的方方面面。四是创建特色文化与普及推广相结合。
学院党委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一方面学生宿舍卫生明显提高,成功杜绝了宿舍“脏、乱、差”的现象,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在宿舍乱接、私拉电线,使用违禁电器、赌博、喝酒等现象明显减少,对学院学生安全管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结语
建设优良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培B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以及以后的工作和人生都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健康发展,将有助于大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塑造自己的品德[9]。大学生宿舍文化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数之一,也是高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高校的“名片”。因此,把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一个平台,将是一个有力、有利、有效且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希跃,万红.大学生宿舍文化养成教育功能及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4):17-19.
[2]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9,(04):17-19.
[3]刘剑波,李克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4):94-96.
[4]尹成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75-76.
[5]张承东,刘卫芳,高俊宇,张建勇,付学诚.大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6):54-56.
[6]杜家忠,王传旭.论当代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与思想道德修养[J].煤炭高等教育,1996,(6):50-51.
[7]朱以财.试论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98-100.
[8]黄言青.宿舍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4):37-39.
[9]李明明,智广元,符胜.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4):12-14.
一、金融海啸中的西方文化危机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进而演变成金融海啸,它给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之深,为200年的现代资本主义类似情况不能比拟。这次危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条件,使人们意识到需要坐下来冷静思考:危机背后的文化因素究竟是什么?从深层次看,是西方文化的危机。
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是西方企业文化出了大问题。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导致结果。美国奉行的是自由经济理论,它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受到诚信、公正、公平等市场规则制约,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反映到企业文化上,总的体现为“唯盈利是图、唯股东是从”,法律和理性的绝对性使得道德边缘化,而极小化的道德约束使得攫取私人财富的行为无止境和不择手段,其结果必然是个体的理性导致群体的非理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如果每个企业都站在自利即所谓“理性经济人”的立场上,大概如同没有警察维持交通秩序的拥堵路口一样,大家都为了自己而尽快脱身通过,其结果反而是越堵越严重,越堵范围越大,也就是说危机将越发严重,企业统统都将被“套牢”,越陷越深无力自拔,企业深受重创,社会经济也将元气大伤。尤其是金融危机与高管高薪引发的强烈对比,一度颠覆了西方传统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和股东价值理念,进而引发人们思考并重新构建商业伦理的新体系。这对过去“言必称西方”的国内财经精英而言,是个有力的回击。
从社会消费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的表现无论多么严重,归根结底取决于美国的消费文化和信贷文化。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鼓励的是高消费或超前消费,但这种消费主要不是实际收入增长所带动的,而是由信贷资金拉动的。在长期的经济繁荣时期,“欠债并非罪恶”的观点已成为全国性的消费者口号。美国民众长期以来习惯于透支消费,及时享乐,以至于最近两年它的国民储蓄率都是负值。不但民众以举债为荣,就是美国整个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甚至连美国对外侵略的钱都是从外国借来的,这都必然导致美国的存款大量减少,借贷不断增加。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又将居民的梦想作了最大限度的提气,把穷人批量生产成了中产阶级。由此,美国社会的消费信贷盲目扩张,将不少还款能力低、信用程度差的居民推进了高负债的深渊。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运行模式从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转向了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居民不是依据收入增加而是主要依据房产、股票财产升值相应的扩大消费。这种不重视储蓄的超前消费文化为金融危机做好了最终的铺垫。
二、以危机为契机,重拾传统文化的自信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西方或美国不再是唯一必然的榜样。曾经强势的文化并非如想象中那样强健,其道德并不比其他文化高贵,曾经不受质疑的观念今天遭到颠覆,西方并不总是教主或楷模。简而言之,金融危机带给东方的是对西方模式的颠覆性的思考和理性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国际金融危机,就要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寻求解脱。虽然我们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还很不够,但是,中国银行业在历史中形成的创业观念、学习风气、牺牲精神等都深深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蕴含着无穷的价值,是任何外来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不能比拟的,置之今天仍是人类先进的、积极的文化,尤其在此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更是凸显其优越性。“古为今用”“中学为体”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任何妄自菲薄的思想都会给我们的事业造成损失。我们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银行企业文化,这也是在金融海啸中避险进而腾飞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种企业文化模式都不是凭空自生的,它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路径依赖性。一是对原有文化中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已被证明对保证银行长期稳定经营有着积极作用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有选择的学习和吸收其他银行先进的企业文化。三是将历史文化传统与当今世界经济客观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的再创造一定要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创造性和规定性,应切合国际国内金融实际,并融合传统文化的魅力,凝聚新的职业理念、价值理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规定性的银行企业文化。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在金融动荡中,中华文化的“通变”思维对我们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尤其宝贵。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悠久,反映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形态和内涵,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许多合理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观念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三、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面对金融海啸,我国的商业银行建设自身企业文化时,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对国外优秀现代银行文化进行学习、消化、吸收、创新,更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中汲取有效的营养成分,从而为我国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善用中庸之道,追求可持续发展。看看西方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一个阶段出现爆炸式增长,一个阶段又进入衰退和萧条,总是大起大落,西方的这一套极端做法正是中庸文化所不为的。《礼记•中庸》中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之道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讲求恰到好处,不要有偏激,体现于消费观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秉持的“量入为出”、“节制有度”,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谓的超前消费和超前享乐的价值取向显然是大相径庭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决策比较激进、投资大、扩张快的企业损失惨重,而信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的企业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则表现的相对较好。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是避免出现危机的基石,在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秉持中庸之道,才能推动金融经济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华尔街精英”以金融创新的名义吹起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来掩盖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但是这样的金融泡沫一定也会破灭,因为它同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背离到了极为荒唐的地步,最终的悲剧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从中庸的视角看,华尔街精英们搞的金融创新,没有做到新而有“度”,严重超越了实体经济的界限。反观国内,“创新”这个词一段时间以来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金融创新在金融产品差别化方面担当起了重要角色,然而,随着金融自由化、信用证券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金融创新在给金融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使其在面临传统风险的同时面临新的风险。实践证明,对于创新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决不是越新越好,要以中庸之道,客观冷静的看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的把握好“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元素,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领导干部只有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高度的文化自觉,按照文化建设规律顺势而为、改革创新,方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文化之花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上遍地绽放。
首先,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增多,文化的经济功能也愈发强大。近些年陆续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北京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10%。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步提高,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这些都要求领导干部要懂得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既有特色品牌,又有拳头产品,既注重拓展外延,又注意挖掘内涵。但同时要注意,不能将文化GDP化、指标化,应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将文化功利化的倾向,从更高的层面把握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功能。
其次,领导干部要重视将文化发展着眼于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意义。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民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据测算,文化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少数几个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着人员、经费等方面困难,影响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领导干部―方面要重视文化基础设施这样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建设,防止文化利民形式化。要懂得如何整合文化资源,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从根本上提升百姓对文化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由“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微影制作,正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会校园文化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全员参与微影制作,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且适应学生特点,能够充分发挥校园微影的育人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我国校园影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校园新闻、电视教学、校园歌曲音乐电视及校园主持人等类别。随着2010年网络微影的出现,国内各大院校随之出现了校园微影。一方面,校园微影比传统校园电视更有针对性,可以集中展现题材中所要表达的正面教育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微电影,可以把校园文化、校园内涵建设与微电影的故事情节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精彩的视听效果达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加深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校园微影制作门槛低,对拍摄器材、道具等硬件设施要求不高,符合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整个制作过程。校园微影,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使他们的能力和心理获得了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断变动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在校园微影中得到迅速反映。与传统宣传、教育相比,校园微影更让学生觉得民主、亲切,因而学生往往欣然采纳。
二、校园微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校园微影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去制作,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坚持正确导向,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校园微影能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思想道德观,改变原来的思维定势,对社会与事物产生正确的认识。同时,制作反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班级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等健康向上的校园微影,可以倡导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校园微影的作用与教师课堂教育的作用有很大差异。校园微影通过对真实素材的艺术加工,进行客观的分析,形成正面信息传递给接受者,并对其进行教育。即使是逆反心理较强的学生,也能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影响中,逐渐改变其片面看问题的习惯,从而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三、校园微影的开展
随着国内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微文化大行其道,因此微电影在我国应运而生,加入微文化的大军,发展迅猛,尤其是在商业广告和公益教育方面。在教育方面,如腾讯举办的2011大学生微电影大赛;2012年3月泉州培元中学首部最青春微电影《天台》开机,旨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把心路历程、青春故事拍成微电影,正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以此激励学生发展;2012年4月南京中医药大学以仙林校区为故事背景,以先锋榜样为题材举办校园微影大赛;2012年8月“我身边的雷锋”校园微影大赛开机仪式在湖南长沙举行,长沙市2000多所大、中、小学近万名师生参与本次大赛的剧本创作和拍摄当中;2012年10月中国矿业大学举办“致我们呼啸而过的青春”首届校园微影创作大赛,主题围绕“美丽校园,美丽心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贴近校园实际生活,反映学生心理动态的微电影,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
四、结语
关键词:高职院校先进典型 校园文化 共青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67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取实行“2+1”或者“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渴求知识、探求真理、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但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只有两年,由于在初中时多已入团,学生政治面貌主要有党员、团员两种,高职院校中学生党员的比例一般为3%左右,而且由于发展党员的程序所限,大部分学生在成为预备党员的时候已经离开学校,因此在校学生中团员比例很大,做好团工作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导向功能培养团员青年的积极进取意识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2010年以来,学院把舍己救人大学生耿高鹏事迹和精神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教材,开展了学习耿高鹏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勤奋求实的良好学风,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活动载体,使之成为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学院开辟“媒体关注”、“英雄事迹”、“学习赞歌”、“学习动态”等栏目,积极拓展网络思政宣传阵地,多方位展现耿高鹏的英雄事迹和高贵品质,及时跟踪新闻媒体的舆论报道、全程报道校内外学习动态。在团刊《绿风》中设置“高鹏专栏”。集中展示了师生学习“高鹏精神”的理解、感悟和动态,阶段性总结了学习活动的经验和成果,为持续开展向耿高鹏学习的活动提供了物化素材,扩大学习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
从2010年开始,学院抓住新生入学教育机会,开展每年一度的“学习耿高鹏,树立新目标”系列活动,激励和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内容包括:观看一场耿高鹏专题片,参观一次耿高鹏展厅,开展一次学习耿高鹏主题班会,听一场耿高鹏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一项学英雄行动。“五个一活动”蕴教于行、全面发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身边榜样的精神力量,加强认同感与自豪感,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组织开展了“我的青春故事”大学生成长体验分享会,结合耿高鹏事迹和当前高校实际,就“如何培养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为社会更好更多地输送出耿高鹏式的当代大学生”、“向耿高鹏学什么”展开讨论和交流。
2 分类引导,塑造文化品牌,打造团员青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平台
校园文化主要是以学生的课余生活为背景、开展第一课堂所不能涵盖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学生在音乐、舞蹈、绘画、演讲、辩论等文化活动中,开阔知识视野,表现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锻炼动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寓教于乐中,实现了班级团支部的教育作用,塑造了团支部的形象,提高了团支部的凝聚力,把一大批青年学生紧紧地团结在团组织的周围。针对学院学生素质不一的现象,通过融合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学院文化的学术讲座、网站学习、宣讲活动、读书活动等文化载体,通过QQ群、飞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平台加强文化宣传,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全方位提高学院的文化氛围,从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放大文化育人效应。充分发挥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成才成长中的作用,结合“五彩校园文化”内涵,举办“快乐周末”社团系列活动。以“一团一品”为抓手,实施共青团质量工程。完善“先锋团支部”评价激励机制,开展团支部特色活动评选,编写《案例集》。
学院打造各类学生文化、体育、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校园文化活动精品,繁荣校园文化,发挥团组织在文化育人中的积极作用,用品牌项目凝聚团员青年,从各个层次充分发挥团员的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各项活动中,为学院骨干院校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学院七个系结合自身专业与特点有针对性、有特色、自主性地开展“90后”大学生风采展示大赛、“当代大学生价值”辩论赛、海报展、“成长论坛”、设计大赛、“英雄赞歌”征文比赛等活动,积极拓展学习途径,以各项学习活动为抓手,掌握如何运用自身所学关爱同学、服务社会。
3 创建学习型团队,提高队伍文化底蕴,为团员青年的成长提供服务
通过主题学习、交流活动、培训活动,提高团干部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加强自身理论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把团的工作与学院的整体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团干部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团员加强学习能力,提高文化底蕴。以简报《我的班级、我的团》为载体,以班级建设现场会为抓手,加强班级建设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班级建设水平。上半年开展了主题班会观摩与评比活动,完成4个“省三好”、7个“省优干”、4个“省先进班级体”推选工作,编印简报《我的班级我的团》5期。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兴趣浓厚,有创意的学生通过邀请校外专家、走访市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等多种模式和途径,结合我院专业特色进行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树立有示范效应的青年学生群体,推广经验,营造学院创新文化氛围。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深化、完善职业素质竞赛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了技能竞赛和三创竞赛,助推学风建设。举办第三届创意大赛,以“创意工作坊、实践训练营、成果展示厅”三层工作平台将创新思维训练贯穿于实践活动全过程。打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推荐17个项目入围省级项目。举办“机电讲坛”、“处长访谈”、“我的青春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研究课题组在深入分析浙江文化发展及其基本经验与启示基础上,认为浙江“在注重社会领域的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应充分意识到经济领域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课题组为什么提出这一建议性论断呢?一方面,是因为相较于社会领域文化改革发展的显著成就,浙江经济领域的文化建设有所逊色。就社会领域文化改革发展而言,新世纪以来浙江走在全国前列。早在1999年,浙江就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理念,2000年出台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这一具有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的文化创新举措,开了全国推出文化建设新思路的先河”。到2003年,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之一,文化大省建设进入深入开展阶段,浙江省文化发展和建设不断取得走在全国前列的新成就。相比于社会领域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浙江经济领域的文化建设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重要,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经济领域文化建设的意义越来越突出。因而,经济领域的文化建设才显得具有迫切性。
所谓经济领域的文化建设,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层面来看。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领域文化建设就是要着眼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态势,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化,强化经济发展中文化要素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所谓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就是要提升经济文化化程度。
从微观层面来看,经济领域的文化建设就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具有双重属性。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企业通过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这是企业的物质属性。与此同时,企业还具有精神与文化属性。因为企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是有思想、感情、愿景、追求的,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是一个生命复合体。企业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的存在,不断进行着企业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在一定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企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俗。而且,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才能得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人们观察到,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际上,这种作用最直接地体现在企业发展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们不断脱离农业、农村,进入各种各样的企业工作,近几十年来中国企业数量可谓爆炸性增长。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所言:“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动力来自文化”,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企业,其文化建设实乃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基础性领域。
二、浙江经济领域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探索:以绍兴市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为例
如前所述,相较于社会领域而言,浙江在经济领域的文化建设成就没有那么显著,但并非无所作为,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浙江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由于浙江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这里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主要指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下面试以绍兴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为例进行初步分析。
民营经济是绍兴发展的主要支撑,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着绍兴的现代化建设。绍兴民营企业在转型发展中注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并取得了长足进展。
微型企业;财税;信用文化
微型企业是一种超小型的企业,其规模、资金、人员等都处在特别薄弱的阶段,其抗风险能力、稳定性等方面都很弱,但其经营方式灵活,大量的微型企业对增加GDP和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很大。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统计,截至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623万户(不包括个体工商户),目前,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我国微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我国目前在促进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微型企业的信用等级低,法律、金融支持和社会化服务支持系统不完善等种种问题。
1.微型企业财税支持和信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年来对西安市部分微型企业的信用文化现状进行调研后认为:微型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与企业的营业规模成正比,与信用文化的重视成正比。调研发现影响企业文化信用有三个因素:
一是企业规模。企业规模与信用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成正比,也就是企业越小则对企业的信用文化相对重视程度越低,信用缺失越严重;
二是企业性质。企业性质对企业文化信用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相对而言,一般外资和国营企业比较注重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企业信用度的重要基础。
三是营业收入。营业收入较大的企业对信用文化建设相对比较重视。调查结论表明:营业收入较少的企业尤其是营业收入较低的微型企业的信用与企业文化观念和建设总体是很薄弱的。这可能与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更为艰难有关。
微型企业,由于他们的影响力有限,信用等级的低下,因此很难享受到与一般企业同样的财税、信贷的支持,使得微小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政府对微小型企业的财政与税收信用支持体系的漏洞和低效率是微小型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具体表现为:
A.微型企业的贷款困难,对其的政策性信贷还是政府支持的主要手段
微型企业融资难,无法获得足额的贷款支持。其信贷支持主要还是依赖政府的创业专项贷款和贴息,较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贷款无论的成功笔数还是金额,相对于大中型企业都属于比较低的。
从财政政策层面上看,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解决始终不理想,政府的政策性贷款仍是微型企业的主要信贷来源。二是财政鼓励向小型企业投融资政策的操作性和可靠性缺乏,除了为小企业提供担保外,无其他有效方法;三是政府对微型企业的产业导向界定虽然较为明确,但是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与企业的信用挂钩不明确,造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信用受到漠视,政府的财税支持的效率为此受到影响。而社会商业信贷对微型企业的支持还非常缺乏。
从企业信用文化层面上研究,不少企业尤其是微小型企业,长期以来不重视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在经营中忽视信用,为了节省成本,产品质量低劣,任意违反承诺长期占用客户资金,还有提供虚假的财务资料等,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用形象,信用等级无法提高。
B.政府对微型企业信用文化的管理缺位,财税体制和信用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政府比较重视微型企业的吸收就业,产业产品、行业发展等硬性指标考核,而忽视财税支持体系与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挂钩。客观上起不到鼓励企业加强文化与信用等软性指标建设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微型企业的社会形象。
我国目前对微型企业的税制还显得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税收体制建设与税制的操作上。我国的税制还未建立起:完善的信用等级、较为不完善的小型企业税制网络和税收体系、以及相应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在小型企业存在税收优惠政策缺陷的同时,在具体的税收执行问题上也有许多的漏洞,如财税政策在执行中的效率较低,微型企业的税收与信用政策界定不清及监管不力,其结果虽然在理论上微小型企业会因此而受益,但在实际上使得政府的税收政策在效果上和效率上明显下降。
在企业信用文化建设缺失的情况下,势必影响企业信用度、诚信度以及财务资料的可信度,因此,一个信用很差的企业也势必会形成很大的税务风险。
2.加强微型企业财税支持与信用文化建设的建议
A.建立适用于微型企业的文化信用指标评估体系
政府为促进微型企业的发展,除了充分利用财政和税收两个杠杆激励机制外,政府和评估机构应对微型企业建立信用等级的财税支持体系和相应的信用评估指标系统,将财税支持与企业的信用状况挂钩,并努力改善其操作评估系统。如可以采取利润与营业规模评价,资产负债比例与利润业绩增长评价等动态的角度对微型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适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注意要从发展的趋势而不是只注意到微型企业的现有经济能力;要注重其综合经营能力而不是只凭其单一的财务指标来决定他们的信用状况。建立一个完善的微小型企业财税支持和信用评估体系,并努力改善其操作系统。
B.鼓励微型企业完善自己的社会信用支持体系
商业银行和社会评估机构联手加大对恪守传统诚实守信商业文化的微型企业加大信贷的扶持力度。鼓励微型企业不断完善其信用文化形象,励精图治,积极发展壮大和完善自己。
政府应该积极辅导微型企业完善自己的信用制度与会计核算制度,从税法层面和角度减少税基、降低税率、还可以考虑对微小型企业实行单一税,以调整和完善微小型企业的税收和信用政策。
C.其他财政税收服务的配套支持
在完善政府的投融资计划与财政补贴措施的基础上,政府还可以采取其他的积极财税政策支持微小型企业的发展。
政府出台系列财政与税收政策,在税收和财政层面上减少金融机构的融资信贷风险。首先是政府采购。借鉴国际经验,利用政府采购的内需刺激作用,对向信用状况良好的微型企业,增加政府采购力度。在规范政府采购程序的基础上,政府可以制定一个针对微型企业在采购总量、产品服务质量、价格等方面的标准,鼓励达到此标准微型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招标活动。其次是政府使用专项基金会担保、贴息等形式对微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积
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灵活多样的融资政策。政府、金融机构及微型企业自身的融资等支持。提供政策性和扶持性的特殊商业贷款。
微型企业努力构建的信用文化,促进微型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健全。
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一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信用形成的原动力。微型企业要破除只重经济效益,忽视信誉,尤其是忽视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的短视做法,在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强化企业的财务还是和财务资料诚信。建立信用文化的岗位责任制,把企业的信用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形成信用责任链。
商业银行向信用评估良好的但经济力量较弱的微型创业企业,同时加强对微型企业投融资的指导。
在政府引导下,各金融和担保机构可改革相关机构专事协助加强小型企业的信用意识的建设,提高信用标准,组织金融机构和小型创业企业融资贷款和担保平台,提高小型企业的融资效率。促进小型企业财务信用的改善。
政府对微小型企业的支持可以在信用文化和财税支持两个层面来讨论。企业的信用文化建设与政府的财税支持政策共同促进了微型企业的信用建设,进而促进了企业信用等级的提高。借鉴发达国家的财税支持和信用文化管理经验,在对微型企业的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其他配套政策和微型企业信用建设等多个层面上,按照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等不同需要,建立和健全较为完善的财税支持体系与操作措施及信用评价和挂钩机制。微型企业更要将信用文化作为重要资源,把信用文化与效益发展结合起来,与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融合起来,在发展与效益中体现信用文化的价值,促进微型企业自身不断向前健康发展。
[1]梅沁芳.微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关系的现状、成因与新型关系的构建[J]浙江金融.2011.07
[2]唐婧妮.构建促进西部微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0.47
关键词:海南;建设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成为国家方略,备受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目前,很多建设工作都在不断推进当中,许多景区、酒店和旅游及非旅游地产项目拔地而起,但是,着实却令人堪忧。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首先不是硬件的建设,而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建设,即软件的建设。当我们在建设中不断凸现“国际”二字的时候,是否意识到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客源和国际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如何与国际客源过度的旅游者们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行为建设。
一.旅游与“跨文化交流”分析
在研究跨文化交流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跨文化交际学”的内涵,从而才能明晰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和要求。
(一)跨文化交际
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最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文化格局。于是跨文化交际引起了美国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目前,跨文化交际学已发展成为一门被国际学者们充分重视的集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理解,容忍甚至接受彼此的文化,创建彼此认可的“共文化”,在此基础上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说的“。”
(二)旅游与跨文化交流
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常常表现为跨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旅游活动中的主客双方利用符号形式进行的,符号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承担着表达与解读的基本功能,由于交流者文化背景的不同,符号的表达与解读的方式与意义则大为不同。
旅游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期而遇,造成各种文化的直接交流、碰撞、对峙,甚至融合。旅游者承载着他所在国家和地区即客源地的语言、服饰、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文化元素来到异地他乡,不可避免的对异地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也将各地文化传播到原有的文化环境中。旅游者实际上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起着文化使者的作用。 最早提出旅游者“文化交往使者”角色概念的是旅游人类学家Valene Smith。在1977年她主编的《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书中,她认为,在旅游这种特殊的文化交往过程中,旅游者扮演着“文化交往使者(agents of cultural contact)”的角色。Smith指出, 旅游中“主人”和“客人”两种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尤其是西方旅游者与非西方主人的交往),使得两种文化在不断的借鉴和适应中走向趋同。可以这么说,旅游者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原有的文化带到了旅游目的地,影响了当地居民,也对自身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三) “文化休克”
在跨文化人际交流过程中,人的行为本质决定了跨文化交流的特点。首先,交流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文化共享性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所涉及到的语言、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系统,具有极大的差异性;而且表面相同的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所表达出的实际内涵常常具有极大的差异性、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其次,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个体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和偏见。由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又是一种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维护该文化群体的繁衍、稳定和发展的,所以,出生在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这种价值体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道德价值标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会无意识地以此作为评判标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误解、矛盾,甚至是冲突。在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会出现文化的冲突、进而会引起政治和军事的冲突,像20世纪中叶以来,原教旨主义者广泛兴起,而导致的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个人交往的层次上,交往者的心理往往会出现“文化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