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健康自我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法制 安全意识 教育 和谐校园
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意外伤害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杀手。学校安全事故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责任认定也没有明确的依据。因此学校应该以人为本,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并严格执行;积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合力;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深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首先,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做到养中有素、建立组织、健全制度、明确责任,防患于未然。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有些事故是由于老师的责任心不强或是老师事先没有考虑周全造成的,但更多的是防不胜防的意外事故。目前虽然很多学校对事故发生后要求学校承担不尽合理的法律责任感到困惑、不公,但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则常常抱着息事宁人的心态,以“私了”的方式解决纠纷。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双方法律责任的划分,而且往往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事人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缺乏法律意识,更不会自觉运用法律手段处理有关纠纷。作为学校,应该以法律为准绳,熟悉必要的法律知识,譬如《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管理条例》、《学校工作规程》、《民法通则》等,建立安全领导组织,制定合理的安全工作规章制度,明确教师安全职责、监护措施、户外活动组织安全制度,以及平时教师、家长和学生高度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扼住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学校家长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社会大环境文明程度的高低,社会道德规范、法纪意识的强弱,也是孩子安全自护意识形成的因素。这就要求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引导家长或监护人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生存安全意识,自觉遵守社会道德法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把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把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当做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耳濡目染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
1.开展特定情景摸拟活动。如组织观看电视录像“阳台上的故事”、“冬天的故事 ”、“陌生人的故事”、“超市里走失了”等等,让孩子们去体验、了解初步的安全知识,懂得求救方法;进行防震救灾逃生救助演练,观摩“消防中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习防、救火灾的安全知识,将消防知识从娃娃抓起落到实处。 2.让儿童自己参与安全管理,使他们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中受益非浅,既维护了秩序、保证了安全,又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品质。在可班级建立安全宣传监督小组,为他们提供交流、交往的机会和环境,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充分体验生命的意义;可制定班级安全规则和个人安全防护措施,在实践中感知、操作、领悟、建构生存安全能力。比如师生共建安全规则:“教室的安全规则”、“课外活动安全规则”均可以是学生自己制定并配有他们设计的标识。这样,学生在享有充分尊重与自由时也面临困难与挑战,他们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同时注意安全的意志品质也因此而逐渐形成。
第四,外出活动必须有安全预案,各负责人一定要尽自己的义务。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2条也明确规定,学校组织儿童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要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按民法原理而言,这也是由于当事人的先行行为所产生的义务。组织外出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组织者要配备足够的教师,出发、集合、分散活动都要事先有计划、有预案,确定好详细的活动方案,确定具体的责任人,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进行及时处理。
第五,了解儿童健康状况,调查儿童的身体状况,建立儿童健康检查制度和儿童健康档案,以防事故的发生。去年和前年我县各发生两起儿童课堂猝死事件,就是因为平时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详细了解,学生发病时手足无措。同时,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安排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儿童的体能训练,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家庭应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
第六,定期检查教育活动场所、安全设施,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环境。《教育法》第26条、第73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6条、第52条明确规定,学校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要符合标准,保证儿童在校内的人身安全,如果明知校舍或其他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重大伤亡事故的,将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教育法》第44条、《未年人保护法》第32条都要求学校给儿童提供安全的体育活动设施和卫生的校舍环境,学校要保证儿童的饮水、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预防各种疾病在校内传播、流行。教师发现学校的教学设施存在安全的隐患时,要及时汇报,让儿童远离危险设施,避免儿童在危险的条件下活动作为学校,应该以法律为准绳,熟悉必要的法律知识,以人为本,强化法制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并严格执行;积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合力;结合儿童的学习生活深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全面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统一思想,优化育人环境,强化基础建设,按照“一手抓活动,一手抓建设”的原则,整体推进少先队事业发展,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积极发展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内容
强化管理,全面育人、进一步落实管理,全面育人。认真对照我校学生道德建设实施细则,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责职,同时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提高认识德治和法治并举的重要性,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抓好组织建设,发挥少先队组织育人功能。认真落实新课程德育标准,积极抓好各中小队队伍建设,加强少先队基础建设,加强对少先队干部的管理,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最大育人效能。
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人性化教育与规范化教育双管齐下,全面开展“抓常规,促管理,争先进”活动,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加大宣传力度,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坚持突击性与常规性管理相结合,坚持月评比,开展好优秀中小队和优秀队员的评比活动,促使全校少先队员自我管理成特色。
本学期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切实提高少先队员素能。结合重大节日,抓好思想道德建设,结合学习雷锋日”、“妇女节”、“清明节”、“六一儿童节”等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广泛开展“离开雷锋的日子”、“爱绿、护绿的小能手”、“在英烈前宣誓”、“我们的六一我们过”等系列活动。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
1、举行新学期升旗仪式
2、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
3、召开大中队干部会议,强化队干自主管理职能。
4、检查各中队建设计划及德育、班队活动安排情况。
三月份
1、开展纪念雷锋同志的活动,开展“弘扬雷锋精神月”、“寻找身边的小雷锋”等活动。
2、庆祝“三八”妇女节,组织队员做一件令身边的阿姨、女教师、奶奶、妈妈们开心的事,开展一次“我爱我家”、“周日家务我承包”等活动。
3、建立植绿、护绿“爱心小分队”,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绿色,爱我家园。
四月份
1、召开队干部会议,相互交流工作经验,提高管理水平。
2、祭扫烈士墓,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五月份
1、深入开展“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爱心活动。
2、积极准备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
3、深入开展第二届“科技文明月”
六月份
1、出刊庆“六一”专刊黑板报。
2、协助学校举办庆“六一”联欢会。
3、大队部、各中队总结工作。
七月份
1、庆祝党的生日。
1.当前少先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校少先队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部分领导、老师和家长片面地认为少先队工作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活动,无关大局,无足轻重。有的学校少先队工作经费仍未纳入学校专项经费预算,往往造成少先队工作经费紧缺。其实不然,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源头。
二是少先队辅导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少先队辅导员缺乏对业务知识的学习,有的少先队辅导员没有系统地学习少先队工作知识或经过各级团队、教育组织的培训,对少先队工作缺乏理性地、深入地思考,工作中存在活动不规范,形式不新颖,内容不丰富的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不能满足少年儿童的需要,从而不能充分调动起少年儿童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未能发挥出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三是人们对开展少先队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家长还停留在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的,其它的都不重要这种错误思想认识阶段。他们认为少先队就是买一条红领巾带着,搞活动就是在那里好玩,不务正业而已。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性格品质教育等不够重视,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支持力度不强,使得活动开展难度加大。
2.搞好少先队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人们对搞好少先队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少先队组织应加大宣传教育,使社会、家长充分认识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积极支持队员参与少先队的活动。充分认识少先队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水平。
少先队辅导员只有提高业务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少先队工作。一是要多组织一些业务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少先队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二是少先队辅导员要积极进行自学,认真研读关于少先队工作的一些书籍和资料;三是鼓励少先队辅导员“走出去”,去参观优秀的学校,向活动开展得有特色的少先队交流学习;四是各校辅导员之间也应该相互沟通,对少先队工作的开展相互介绍经验。
(3)积极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力,丰富与发展新时期的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任务,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少先队组织以队员为主体开展的群众性实践活动,它可以培养队员多方面能力,使其获得知识,陶冶情操。
一方面,为全面提高队员的整体素质,要培养队员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校少先队工作向着规范加特色的方向发展,少先队定期开展大、中队干部竞选活动,选拔出最优秀的少先队员担任少先队大队委职务,从而形成“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阵地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少先队工作新局面。让那些学习刻苦认真,工作认真细致,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大队委员,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活动开展后得到了很好的效应,同学们各方面的意识在增强,主动性也在提高。
>> 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 儿童哮喘等 降钙索原、C反应蛋白在儿童哮喘合并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意义 脾氨肽治疗儿童哮喘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疗效观察 如何防儿童哮喘 儿童哮喘的诊治 儿童哮喘用“盐”疗 儿童哮喘须从小防治 儿童哮喘别掉以轻心 儿童哮喘的护理体会 儿童哮喘的家庭护理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护理 儿童哮喘致病因素探讨 儿童哮喘123例临床分析 儿童哮喘的健康教育 儿童哮喘的脏腑辨治 儿童哮喘的教育和管理 儿童哮喘可用药膳 防治儿童哮喘3项注意 儿童哮喘,这些观念该摒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 儿童哮喘计划:让孩子悠然呼吸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杨柳")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医生在行动 2017年2月19日,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在北京正式启动。
中国首个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已正式启动,以往单纯依赖医生评估哮喘控制状况、家庭自我管理缺位的状态正在发生改变。期待在未恚医生、哮喘患儿和家长之间,成为亲密的“控哮”合作伙伴。
无论何时走进田芸的家,都会感慨她在保持家居整洁干净方面的用心:扫地机器人搭配手持吸尘器保持家中一尘不染、窗帘床褥定期清洗深度除螨、就连卫生间的犄角旮旯都能常年清洁干燥。更不用提几年前她花费上万元装置的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和加湿器组合。这些经年累月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习惯,都是因为家中有一个哮喘女儿。
呼吸之间无小事
女儿果果3岁时患了一次感冒,感冒症状好转之后,却连续咳嗽了近一个月。医生明确诊断果果是哮喘,田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是从那时候起,才逐渐开始了解哮喘。
田芸说:“家里很多因素我能控制,不种花草、不养猫狗、不铺地毯,但是在外面就难说了。”尘螨、霉菌、花粉、柳絮、二手烟、狗毛等等,大千世界中那些看得见或看不见的尘埃都是她的敌人,因为这些在健康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任何一样都有可能诱发果果的哮喘。
“提心吊胆”,田芸用这几个字形容自己四年来的生活状态。从幼儿园时期开始,果果每天只上半天班,随身携带着哮喘药物,一感冒必须去医院。每到换季,全家都如临大敌。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疾病,当炎症程度越重,空气吸入和呼出肺部就越困难,症状还可能随着时间进行性加重,如果没有采取任何缓解措施,将会导致支气管狭窄,呼吸困难,甚至可能会危机生命。
田芸的朋友圈里有一个特殊的群,里面是16个像她一样的哮喘患儿家长,有些人甚至素未谋面,但相似的患病就医经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田芸知道,自己并不孤单。近二十年来,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迅速增长,201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是3.02%,也就是说,全国哮喘患儿达600万以上,其中近30%的儿童哮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全国42家三甲医院接诊哮喘患儿的控制现况流调结果显示,哮喘,正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生长发育和生存、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然而,就疾病本身来讲,哮喘并非“绝症”,而是一种能够通过自我管理得到良好控制的疾病。长期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临床及科研工作、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申昆玲教授在接受《小康》记者专访时表示:“哮喘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规范的过程,在这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医生、家长和患儿之间的伙伴关系。”
规范诊治+家庭管理
哮喘不仅仅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至少有22%的成人哮喘患者可以追溯到儿童期的喘息症状,而相当一部分的儿童哮喘患者会延续到成人期,对成人期的哮喘乃至后期有可能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都造成影响,所以如何很好地防治儿童期哮喘,是摆在医学界和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实际上,全球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哮喘教育和防治计划,如澳大利亚在三十年前就开始实施哮喘行动计划。国外有研究显示,哮喘行动计划在实施以后,哮喘的控制明显好转。表现在急性发作、非计划就医明显减少,同时哮喘的死亡率显著降低。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首个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2017年2月19日,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CCAAP)在北京正式启动。
据了解,该行动计划分为传统纸质版和手机应用程序(APP)两种形式。纸质版行动计划中,根据患儿哮喘控制状态依次划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具体的评判指标方便家长识别,还有相应的应对提示,包括用药调整及是否需尽快就医等,从而使患儿家长能准确掌握孩子病情,及时发现“黄色预警”,通过调整药物等使哮喘发作得到缓解,避免出现“红色危险”。手机APP则可实现哮喘的远程管理,同时,可以通过日常监测数据的上传和分析与医生互动。
从群内了解到这一信息后,田芸马上登录并注册了“悠然呼吸”儿童哮喘管理平台,界面设计清新简洁,首页上是“哮喘是可以控制的”几个字。点击相应链接可以获取最新的哮喘文章、药物相关知识以及药物应用的视频指导。此外,还可以通过肺功能监测设备――像酒精测试仪一样吹一口气,智能峰流速仪就能自动在手机上记录肺功能参数并建立哮喘发作预警曲线。田芸可以每天定时监测果果的呼吸情况,并自动录入APP系统内。该系统也会根据果果的哮喘症状和呼吸峰流速,将病情按照交通信号灯似的分为绿、黄、红三类,每一类都有对应的用药指导。这种方式有点像田芸坚持记了几年的“哮喘日记”,不同的是,这种体验完全是智能升级版的“哮喘日记2.0”
总理曾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发展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措施,通过“互联网+”医疗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要。总理还多次强调,发展和利用好健康医疗大数据,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通过研制推广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收集、分析医学大数据资源,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对于攻克高难疾病等工作也有重要意义。”事实上,总理提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需要发展的第二个重点领域,就是研制推广智能化健康医疗设备和通过智能化设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的医疗服务。
正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针对儿童哮喘疾病的特点,由申昆玲教授带领中国顶级儿科呼吸变态反应疾病专家,历时一年,推出了纸质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同时,“悠然呼吸”儿童哮喘管理平台同步设计上线,一经推出便迅速被田芸和她群内的其他家长们接受。
“悠然呼吸”可以看作是一套针对儿童哮喘管理的手机“APP+”智能硬件的哮喘管理解决方案。在大多数移动医疗的慢病管理模式中,最常见的是一个医生端,一个患者端,由医生远程在线对患者进行管理和诊断。然而,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哮喘病。由于儿童哮喘的发病往往不是在医院,而是在家中、学校或其他公共区域,因此,依托线上远程问诊,靠医生给患者做咨询,显然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通过智能峰流速仪等设备日常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并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哮喘病健康教育,家长可以及时识别患儿状况,了解哮喘发作先兆和急性加重时的处理方案,可以做到自我管理――以强调哮喘管理任务为核心的儿童哮喘行动计划,无形当中放大了患者及家庭的作用。
这一行动计划的推行意义不仅仅利于个人,申昆玲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的意义和必要性:“通过APP平台,可以有效采集哮喘患儿的家庭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针对性地为哮喘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确保患儿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哮喘患儿的环境因素、地域差异和可能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和相关信息,为中国儿童哮喘的诊疗和防控提供依据。”
儿童哮喘行动计划起航
今年的5月2日是第十九个世界哮喘日,今年哮喘日的主题是“清新空气,舒畅呼吸”。在世界哮喘日来临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向莉主任及其团队在医院医务处及宣传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现场义诊咨询活动。不少家长在活动现场都拿到了一本关于儿童过敏哮喘知识手册。无论是知识手册还是掌上APP,在各种渠道的哮喘知识宣讲中,医生都在向家长们传递着这样的信心:儿童哮喘是可以临床治愈的,只要家长能够遵循医嘱,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用药,定期监测肺功能峰流速值,掌握哮喘发作的缓解和控制方法,必定会大大提高整个儿童哮喘的控制率。 规范诊疗 在世界哮喘日来临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向莉主任及其团队在医院医务处及宣传中心的支持下,举办了现场义诊咨询活动。
以往单纯依赖医生评估哮喘控制状况、家庭自我管理缺位的状态正亟待改变。过去,不少哮喘患儿家长,孩子一咳喘就往医院跑,症状一缓解就停止用。儿童哮喘行动计划也许能够帮助患儿家长们避免这些错误的做法,更好地识别哮喘症状,了解哮喘日常的控制方法和急性发作的处理方案,了解孩子由于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导致哮喘发作的原因和风险,并懂得如何避免。“哮喘行动计划实际上是联系医生、家长、患儿的纽带,是建立医生、家长、病人合作伙伴关系最重要的一种方法。”申昆玲教授说,“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的建立,填补了儿童哮喘管理方面一个空白,我们希望哮喘行动计划的推广,能够在全国进一步提高儿童哮喘的整体管理水平”。
由于京津冀地区有着相类似的大气环境和生活习惯,率先在京津冀试点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及悠然呼吸APP管理平台,正是为了完善和优化整个儿童哮喘管理流程,磨合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在临床和家庭管理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全国普及和推广。考虑到地域的不同,首批试点医院中,分别在北京选择了4家医院,天津3家,河北3家(包括石家庄、唐山、秦皇岛),跨3个省、直辖市、5个地区、10家医院。对于这种跨区域的联合项目,则通过统一制定方案、分区管理、定点跟进的形式来推进。如北京设有项目核心成员团队负责设计和部署试点项目的整体方案,每个地区指定项目负责人,每家医院设立了项目协调人员,配合项目的推进和项目的临床支持。同时,在APP平台上也设有客户服务团队,负责家庭监测产品的应用和指导、APP使用流程的解答和相关的应用及技术支持,确保每一个入组患儿都能够按照项目的要求进行监测和记录。这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医疗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各地的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分析的人力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到城市打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外出务工有效地促进农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也使得留守农村的儿童处于无人管、缺乏管的状态,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小觑。社会问题即民生问题,故家农村家庭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监护类型
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注重家庭教育已迫在眉睫。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不同的监护形式所带来的问题亦不相同。
首先,隔代监护大多数由年事已高的祖辈完成。家庭教育问题往往在隔代监护表现特别明显,祖辈对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等生活方面的关心较为关注,但过分迁就、溺爱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与之相对应沟通交流极其有限,更为重要的是精力有限易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必然无法有效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上代亲戚监护一般由父母单方或父母双方亲戚负责。上代亲戚监护的家长日常忙于农活,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除了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以外,无法及时给予留守儿童心理、学习等全方位的引导。加之亲朋好友监管别人孩子难免有顾虑之心,久而久之自然跟不上现代家庭教育的步伐。这将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留守儿童群体权益的保障。
再次,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容易滋生留守儿童无拘无束、来去自由的性格。松散的没有约束的环境会使留守儿童迷失自我,无形中成为“流浪人”。留守儿童未成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所欠缺,自理、自律、自立能力差,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可能会在人生的道路走弯路。一旦犯错无法得到及时纠正,其后果可想而知。
通过对三种监护类型带来不同问题的分析,发现留守儿童不管是随祖父母生活、随亲戚生活还是独自生活都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只有把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梳理清楚,才能对症下药的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在于城市对劳务工作需求量较大,劳务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保障农村贫困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留守儿童的父母用自己双手改善生活条件,但子女如果带在身边将面临转学等诸如此类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产生。家庭原因在于外出打工所带来的经济收入能改善家庭生活,背井离乡只为给子女提供更好的经济支持。在外务工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不得已将子女留守家中。无论是社会原因还是家庭原因,只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就有必要研究农村家庭教育的不足。结合实际分析存在不足有利于帮助监护人更好地教育留守儿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较为典型的不足,具体如下:
第一,对孩子的监管效果不佳,特别是隔代监护。隔代监护、上代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所呈现的问题有一定的交叉性,其中隔代监护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比重最大。现代社会很多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与方法老一辈都无从获悉,年老体弱,加之迁就、溺爱,这些都是无法有效指导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很多事情得靠自己去经历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面临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除了满足孩子物质和生活需求,在精神、道德、安全等方面祖辈都无法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引导。
第二,监护力度不够,学习成绩不好。隔代监护人的祖辈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没有能力进行指导。其他监护人常忙于农活,更是无暇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留守儿童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在学习上一旦缺乏必要的督查和引导就会放任自流。重养轻教的习惯由来已久,监护人不仅没有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在农活、家务等方面反而要求留守儿童加以分担,这样必将占用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
第三,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不当,易滋生不良行为。教育思想存在不合理,当农村留守儿童生病时监护人会愚昧的采用迷信的方式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把照看农村留守儿童视作子女留的任务,进行家庭教育总会担心管得过严孩子反感并可能得罪其父母。不敢打骂就连正常的管教也少之又少,真正合理的家庭教育未能得到体现。一旦缺失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就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为相关监护人推卸教育责任埋下伏笔。监护人教育方法较为单一,较为追求学习成绩,忽视了意志品德、心理健康、劳动与安全、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四,缺乏沟通,造成亲情缺失。祖辈思想观念陈旧与孙辈代沟较大,沟通较少导致孩子性格内向者居多。由此会形成放不开、胆怯、焦虑、孤僻等性格,还容易形成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而父母与留守儿童相隔甚远,更没有条件进行必要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教诲是成长的一种痛,说谎、不诚实、好吃懒做、不服管教、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关怀、鼓励、开导所致。一些打不开的节、过不去的坎将越积越多,一旦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有章可循,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注重家庭教育。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需要在政府政策支持、学校积极配合、社会更新观念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齐抓共管。
首先,从政府政策支持着手,注重监管效果的提高。在政府政策支持下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对乡镇企业进行大力扶持,积极提供无息贷款,为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既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让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从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完善对于急需父母对其进行引导的留守儿童而言犹如雪中送炭,政府政策对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其就业环境就越宽松。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则越愿意也能够留在孩子的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能有效提高监管效果,帮助留守儿童的父母尽量的留在身边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这些举措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所以从政府政策着手非常重要。
其次,学校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力度以便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为克服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方式粗暴,思想观念落后的常见问题,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构建专门的心理咨询团队。并且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档案制度,做好控学保辍工作。要实现这些目标可以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必要的谈话,改变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注重与孩子的沟通。让监护人有能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指导,并且针对留守儿童逃学、厌学、辍学的不良风气加以对症下药的引导,帮助其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留守儿童逆反、抵触的心理一旦消除学习成绩提高的可能性越大。学校从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两方面着手,在引导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有效教育的同时,也督促留守儿童进行合理的自我管理。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才能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保证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
再次,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在家长现有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对教育思想进行优化可避免不良行为的滋生。留守儿童的教育除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培养良好品德习惯的必要,留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都很重要。所以针对现阶段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监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确立符合现代家庭教育要求的正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孩子为主且尽量多元化,在增长留守儿童学识的基础上尽量想方设法丰富其兴趣爱好。监护人明白才能灌输给留守儿童,这些都和家长教育能力的提高息息相关。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收集留守儿童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家庭问题数据库,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增设留守儿童救助站,保持留守儿童热线的适时畅通。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尽快解决,让更多的问题得以化解是促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最后,注重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爱。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了,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些都有赖于监护人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所以监护人除配合地方政府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尽量和留守儿童交流、谈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倡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培养孩子独立、自立的能力。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关怀,不仅仅只是吃饱喝足,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同时,在家监护人还应该为其购买现代儿童读物,引导阅读并培养其自学的能力。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培养留守儿童形成广泛的爱好,争取让留守儿童进一步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去加以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关键在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帮助。真正让家庭教育发挥有效的作用,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孩子是祖国的行为和未来,其成长状况决定着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势在必行。(作者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M].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2] 陈昌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以苍南县龙港镇为例》[J].教学月刊,2009..
【关键词】 健康知识;知晓率;社区;健康教育
2009年7~8月期间, 对江北区的城区居民进行了健康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 以了解居民对健康知识、慢病相关知识、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个人行为、健康知识接受途径、愿意接受的形式等情况。探讨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有效模式, 为制定社区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在宁波市江北区白沙街道、中马街道抽取4个居委会。在每个居委会中抽取若干个楼栋的18岁以上的居民为调查对象, 共抽取800人, 回收问卷784份, 回收率98%。其中男性326人(占47.5%), 女性458人(占52.5% )。18~30岁136人(占17.3%), 31~45岁228人(占29.1%), 46~59岁257人(占32.8%), 60岁及以上163人(占20.8%)。公务员36人(占4.6%), 企事业224人(占28.6%), 工人139人(占17.7%), 个体62人(占7.9%), 外来务工114人(占14.5%), 退休183人(占23.4%), 其他(家务)26人(占3.3%)。
1. 2 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基本知识、慢性病相关知识、传染病相关知识、自我管理的方法、预防措施以及主要通过哪种宣传形式获得健康知识、最喜欢参加社区组织的哪种健康教育活动等。调查由辖区责任医生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执行。
1. 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应用率的χ2检验, P
2 结果
总体上看, 对健康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在性别上对健康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对健康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慢性病相关知识、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P
2. 1 健康教育的认知情况 从统计的数据看,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对健康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均在50%以上(除外来务工人员外);慢性病相关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回答正确率逐段提高。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在50%左右(P>0.05)。按职业分, 公务员、企事业、工人、退休人员回答的正确率较高, 而个体、外来务工以及其它人员对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较低(P
2. 2 健康知识获取的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 公务员、企事业、退休人员的健康知识主要从报刊杂志中获得。其次是广播、电视及录像和医务人员宣传、知识讲座。而工人、个体、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知识主要从广播、电视及录像中获得。其次是张贴画(小册子)和医务人员宣传、社区知识讲座。相同职业不同年龄获得的健康知识途径没有明显差异, 但年轻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来自网络。
2. 3 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接受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 不同的年龄对健康教育咨询、讲座认同度为最高(P
3 讨论
近几年来, 健康教育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 正在被广泛开展, 也逐渐被广大医务人员和居民认同, 其重要作用日益凸显[1]。但由于社区居民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不同、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同、社会背景不同造成对健康的理解、要求不同, 对生活的质量追求也不同[2]。因而对社区健康教育成效的取得形成一定的影响。为了让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成为今后居民防病治病,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指路灯。查找一些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中的薄弱环节, 对不同人群需要进行不同方位的健康教育, 逐渐提高社区居民无病防病、三级预防的意识[3, 4]。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社区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群体的需要, 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直观互动的教学手段, 使健康教育内容适合宣教对象, 易被群众接受和理解, 把良好的健康观转化为社区居民的生活理念, 并在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居民提供固定的健康信息交流的场所是提高健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如健康教育馆、某种疾病俱乐部、健康工作站等。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课堂及医务人员义诊、咨询门诊, 逐渐把健康教育模式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传授、自我保健和社区与居民互动、专家与居民互动、居民与居民互动、居民与仪器互动的运作模式。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存在着薄弱环节。其实健康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 在中、小学时期得到巩固与加强, 使其从小形成影响一生的健康行为, 如从小养成吃少盐饮食、不食或少食腌制食品。对其成年后的慢性病的预防和保健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年女性在社区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后, 对家庭成员的卫生健康行为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帮助, 具有促进提高家庭卫生保健的作用。故成年女性成为健康教育重点人群之一。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不同对象所关注的健康内容不一样, 故因按照不同对象不同需要开展健康教育。比如0~3岁科学喂养、学龄前儿童健康、家庭健康、青少年校外健康、老年健康、更年期健康、妇女卫生保健健康、弱势群体健康、心理卫生、心理调适等, 形成一套系统化、规范化、实用性强、可操作的“健康链”, 使健康教育在实实在在在社区不同人群和不同人生阶段都能发挥作用。使健康教育真正成为缓解社区医务人员与社区居民的医患关系的催化剂, 增进彼此的信任感, 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稳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7.
[2] 胡晓云, 陈新, 毛宗福, 等.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模式现状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1(1):53-55.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难点;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遗留给农村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如何合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显得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1、不容回避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这则流传在农村的顺口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绝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则由公婆或外公外婆等亲属隔代抚养,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难点。他们心理发展的不健康、 思想品行较差、人格发展失衡、学习成绩较差、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艰巨。
2、不容回避的学困生问题
每一个班级,都客观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学困生”,他们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学困生学习困难有自身的问题,由于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好动、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较差,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抱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导致学习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另外,我们的学生家长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低,对学生学习不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放任自流,使这部分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学困生表现出学习上主动性不强,形成了消极的失败心态,丧失了学习的上进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既尊重学生个性又有所针对地进行教育引导,值得我们每一位班主任细细研究。
3、不可避免的青春期矛盾心理
与“90”后问题相交织,初中学生的心理水平正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心理既幼稚又成熟。“成熟表现在遇事想做主,不愿当小孩子,想参与家庭事务并发表意见;幼稚表现在容易偏激,易受外界影响,从众心理比较严重。对家长不太信任,处于半服从、半逆反的矛盾状态。”他们的心理通常表现为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等矛盾心理。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他们不再像小学那样信任班主任,不再盲目崇拜班主任。这种青春期的矛盾心理为班主任管理工作增加了困难。 特别是现在的90后,与以前的孩子们相比,他们充满自信但较为脆弱,富有理想但不甘平凡,生涩、叛逆、张扬,不循规蹈矩、不惟命是从,敢于挑战任何人的权威,为人处事我行我素、极易冲动。而农村地区,由于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孩子们正好又处在心智发育不完全的时期,他们还不能充分地分辨事情的是非曲直,所以就变得更加难以管教,有的甚至动辄做出非常极端的事情来,给学校教育特别是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二、农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作为一位初中班主任,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动态,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及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系统的班级管理教育策略,使同学们积极融入班级的日常生活及学习之中,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从而使其掌握丰富的知识,在充满关爱的班级中不断成长。
1、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首先,家庭要落实教育监护措施,父母外出务工时,要保证孩子有可靠的监护人。父母在外还要利用多种通讯方式与子女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亲情温暖。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其他代管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方式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育措施。积极开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封闭式的教育环境,解决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问题出现。再次,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使留守儿童错误心理得到及时矫正。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各种通讯条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
2、学困生问题的对策
面对农村学困生要“以长补短,以优代困 ”,即对后进生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即使是点滴进步,也应及时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每天上课至少提问3到5次,让他没有开小差的时间;做作业时选一些他会做而且感兴趣的题面对面的批阅并写好鼓励语言;转化这些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粗暴,随意惩罚。上课时遇到简单的问题多给他们机会,多用闪光的语言激励学生,通过疏导促使后进生积极向上,同时可以在班内开展“一帮一”,“优帮差”的帮扶小组,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竞赛,以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问中找到乐趣,享受进步的喜悦。 针对后进生,教师要加倍的爱护和关心,细心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了解后进的前因后果,因人而异。
3、妥善解决青春期与农村90后的问题
教师把握好教育“90后”学生的深度,需要班主任既深度了解学生,又与之深度沟通,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深度了解学生,是搞好德育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摸清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兴趣爱好,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好地教育他们。与学生深度沟通,要讲究沟通艺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需要人文关怀,需要富有人情味的引导。班主任要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学生对话、交流、沟通,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深处,让班主任工作真正如蒙蒙细雨,一点一滴地滋润孩子们的梦境;如融融春意,暖暖地慰藉着成长的心灵。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
总之,要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尤其是农村初中班主任的复杂工作,坚信“爱”是育人的基础,“鼓励”是进步的阶梯,“信任”是无坚不摧的灵魂。让农村中学的“丑小鸭”们一一在期望中放飞,轻轻松松做个优秀的班主任。
【关键词】哮喘;儿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205-1
支气管哮喘(bronchialasthma)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和气道高反应性疾病,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目前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5%~2.0%,个别地区5%[1],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和学习,降低了哮喘儿童生命质量。目前对于哮喘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模式是采取以吸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同时对患儿进行系统管理教育的综合防治措施。现结合我院150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对其护理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1病例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2008年12月-2009年8月间来我院急诊儿内科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共150例,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1个月-14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哮喘诊断标准。本组患儿经过输液、抗喘等治疗和护理后,135例急性哮喘发作症状控制好转回家继续治疗,15例继续住院治疗。
2护理
2.1病房护理
(1)环境:同室不宜收治两个以上的哮喘患儿,以免哮喘发作时相互影响,保持安静,空气新鲜,不宜使用刺激性消毒剂,每日通风换气2~3次;保持室温20~24。C,湿度50%~60%。保证适宜湿度,阳光充足。冬季要保暖,夏季要凉爽通风。
(2)卫生:患儿的衣着被物以纯棉织物为主,被褥要温暖适度,枕头内不宜填塞羽毛或陈旧的棉絮,以免患儿因吸入该种物质而引发哮喘,应及时清洗、更换。漱口,保持口腔卫生。病室内不宜放置花草,防止花粉引起患儿过敏或因花草芳香气息而诱发致病。
(3)饮食:据报道,母乳喂养可降低哮喘的发病率,婴儿母乳喂养3个月,哮喘的发生率减少30%-50%,故提倡母乳喂养。目前已证实,牛奶及奶制品、鸡蛋等为儿童食物过敏的主要致敏原。一旦发现并证实某种食物会诱发哮喘发作,应尽量避免食入。哮喘发作时避免饮食过饱过杂,宜少食多餐。饮液以温开水为主,年长儿可含服冰糖,忌咸、甜、腥、辣、酸、生冷之品。缓解期时多饮梨汁或用鲜竹沥水。或自制冰糖、陈皮、白梨共煮淡汁饮用。稳定期时多食用大豆制品、鱼类、水果等对哮喘防治多有益处。
2.2临床护理
(1)引流:定时变动,哮喘时协助患儿翻身拍背,指导患儿深吸气后有效咳嗽。必要时遵医嘱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对症护理:目前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最有效的药物有支气管扩张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中吸入治疗是较理想的给药方法。例如万托林为速效ß2受体激动剂,能舒张支气管,缓解气管痉挛阻塞,同时增加激素进入支气管的药量而更好的发挥作用,而且吸入万托林对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小,一般在吸入药物后1-5min起效,30min时作用最为明显,必要时可间隔30min重复使用。大多数患儿此时喘息可缓解,少数病情较顽固的患儿,在疗效不佳的情况下,用普米克令舒雾化悬液1ml,加上万托林原液进行氧喷。用普米克令舒联合万托林雾化吸入治疗喘息性疾病,以达到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且方便安全。
2.3生活护理婴幼儿宜用被单将其手、身包紧,以保证安稳睡眠,并防咳哭时入风腹痛。随天气变化增减衣被,不宜过暖。
2.4心理护理
(1)哮喘患儿的心理护理:①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从与患儿首次接触开始就尽可能给其留下热情、和蔼、耐心的良好印象,对患儿的提问不满足于简单的哄逗,回答要既认真又轻松,以取得患儿信任,对年幼患儿要主动亲近、,使其对医护人员产生亲切感;②消除患儿紧张、恐惧心理:根据患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特点,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患儿说明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经用药后很快可以控制和缓解,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耐心详细解答患儿家长的问题,使他们对支气管哮喘有一正确的认识,并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各种治疗,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2.5避免诱因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应用阿司匹林药物及食用含添加剂的食物等;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被动吸烟、漆味,饮用冰冷饮料等。
2.6规范治疗王烈教授曾指出“精治细防,去根除苗”,所以本病应该坚持系统规范治疗,避免哮喘反复发作[4]。
2.7体育锻炼发作期时限制运动,要保持患儿心情舒畅,气血平和,树立恢复信心,避免紧张劳累,勿大喜、大怒、大哭等以免情志为病。稳定期时开展适宜的体育运动如游泳、慢跑、行走等有氧运动,活动量大小要因人而异。
2.8健康教育加强自我管理教育,将防治知识教给患儿及其家属,调动他们的抗病积极性,实行哮喘儿的规范化管理。
3小结
哮喘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目前根治仍有一定困难,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哮喘发作次数或将发作的程度降至最低,保持最佳的肺功能状态,以提高生命质量,但单纯依靠医院治疗和医护人员难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病情。任何一种治疗护理措施都需要患儿家长的配合,同时要注意季节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给予合理的营养膳食,调节免疫功能;有效地药物治疗、避免诱发因素及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达到长期控制复发,提高患儿生命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5.
[2] 丁翠绿,罗汉兴.腹腔镜子宫切除41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1999,2:1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15-05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加。根据“六普”样本数据推算,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还呈现出分布广、困难多等明显特征。从总量上看,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5省农村留守儿童占全国总量的43.64%;从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由于机制保障不健全、社会化支持不足、教育资源单一等问题,这一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仍面临着亲情缺失、安全缺保、生活缺助、学业缺察、心理缺慰等一系列困难,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仍未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近十年来,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方面,在实践行动领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维护留守儿童权益构成了我国各级政府公共政策及其行动领域的重要内容,各地留守儿童关爱体制机制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领域,留守儿童所引起的教育、社会化、人力资源等系列问题在进入2004年以后,真正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并成为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身份根源、生存状况、教育监护、心理情感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已有政策实践和理论研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尤其用减量化的思路,以网络化、立体式的研究范式,对新形势下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展开系统研究的成果仍较缺乏,目前类似的相关研究是散落于有关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化等研究中,或仅在政府公共政策的行动领域中得到某些实证。因此,本文将以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组织队伍、机制平台、行动计划和乡土资源基地为着力点,进一步研究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的新路径。
一、进一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不仅是补齐教育民生短板,顺应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美丽中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的重大议题,也是大力破解教育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我国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战略手段。
二是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现实需要。根据留守儿童在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管理,改善留守儿童生存处境,提升留守儿童福利水平,提高留守儿童整体素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建设教育强国,提高未来建设者素质的客观要求。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对提高劳动者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留守儿童工作,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让广大留守儿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关系到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战略部署,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特殊考量。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儿童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更是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以创新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为着力点,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推进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为促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中国做出积极努力。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化支持不足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促进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三大重要机制。但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环节仍存在一定缺陷与盲区,尤其在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担当“社会化他人”最重要角色的父母和教师不同程度的缺位,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社会组织支持缺乏规范性、持续性等原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化机能单一、社会化资源严重不足,并由此产生了失范和越轨等一系列“留守综合症”,亟需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建立由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和社会组织等构成的多方位的社会支持体制。
(二)权益保障不健全
一是受监护权缺失。全国妇联有关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46.74%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以隔代监护(与祖父母居住)为主,占32.67%;亲戚监护或其他人监护约占10.7%;尤其引起注意的是,独自居住的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占到3.37%。因临时监护人由于自身缺陷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据统计,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受教育程度很低,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二是教育权益保障不均等。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三是生命健康权仍未实现全面保障。比如,受欠发达、后发展基本区情的制约,广西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仍较低下,卫生知识普及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保健预防、体格检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四是帮困救助机制尚未健全。由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水平仍不高,仍无法真正满足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帮扶与救助的长效机制急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教育资源平台单一化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问题。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少农村学校仅满足于提供一些简单刻板、停留于书本上的教育;再加上由于长期以来乡村社区教育的缺位,开发利用特色乡土文化等乡土资源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的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满足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有效综合平台。农村留守儿童担当着未来我国农村建设主力军的重任,但受现有教育资源和平台的局囿,不少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学业成绩不佳、教育基础不扎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弱点,而且缺乏对自己家乡的根本热爱与了解,更谈不上成为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者。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机制,必须坚持“儿童为本、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主线、社会参与”的基本路径,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我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纳入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最大限度地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社会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体制模式和路径方法,才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体满足留守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此,笔者提出了“五个三”的建设路径,并以此为着力点,努力构建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有所教,情有所依,安有所护,困有所助”的关爱体制。
(一)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依托,构筑关爱留守儿童的网格化网络
一是健全学校关爱、保护网络。充分发挥学校制度化资源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力量配备,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根据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爱好特长、性格特点,因材施教,积极拓展教育领域,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创新留守儿童帮扶互助机制,推进城乡学校共建、师生结对,根据“地域相邻”原则组织留守儿童成立自助合作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文化走向的引导,推动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二是完善家庭监护网络。建立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责任监督制度,督促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子女的学习与生活,切实履行法定监护责任。建立留守儿童监护人与学校定期联系的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在留守儿童健康教育上的协同合作。在留守儿童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试点,建立一批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引导、支持外出务工的家长和监护人承担好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提升科学教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社区管护网络。把留守儿童社区管护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之中,建立村(居)留守儿童教育和管护体系,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有条件的村(居)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场所,建设“幸福家园”留守儿童活动中心,采取“政府投入一点、部门投入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制度,配置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设备,添置少儿图书、体育活动器材等设施,引导留守儿童尤其是寒暑假空白期进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周末无人关爱、自由活动危险、安全无保障等问题。探索社区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互助新形式,依托“诚信计生”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平台,以邻里关照互助为重点,制定邻里关照互助公约和邻里关照互助承诺书,开展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难题。
(二)以“教师专职队伍—部门专业队伍—社会志愿者队伍”为主力,壮大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队伍力量
一是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专职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增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依托“国培计划”平台,重点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水平。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给机制,争取更大力度实施“特岗计划”,满足农村学校对音美体等专任教师的基本需求,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及时总结并提炼学校教师担任留守儿童“家长”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广重庆、广西等地典型经验,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成为寄宿留守生的“家长”。同时,加强教师与家庭、社区的衔接,做好非寄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二是强化关爱留守儿童的部门专业队伍。强化对教育、财政、劳动、农业、妇联、团委、关工委、计生、司法、卫生、文化、民政、农业、工商等部门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能力培训,积极发挥专业人员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维护儿童权益方面的作用。以民政、妇联、团委、关工委为主体,建立保障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扶助网络;以政法、公安、工商部门为主体,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保护,建立维护儿童合法权益的环境净化与安保网络;以卫生、计生部门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专题培训,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医疗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完善留守儿童部门联动管理服务制度。三是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的各种帮扶活动。组织“爱心妈妈”、“知心姐姐(哥哥)”和大学生志愿者等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和心理抚慰。组织志愿者进入乡村少年宫,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返乡大学生、担任留守儿童辅导员、管理员,定期为留守儿童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和法律教育讲座。继续鼓励和支持企业爱心捐赠,争取加大友成常青义教等非政府组织的援助力度。依靠网络力量,以“微公益”等新模式创新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平台,探索推进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平民化、常态化的新机制、新途径。
(三)以“动态监测机制—帮困救助机制—权益保护机制”为基石,完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建设
一是健全留守儿童动态监测机制。整合学校、计生部门、基层社区(村区)等力量,开展全国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监护人状况,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状况及需求,逐步实现全国留守儿童动态监测信息的共建共享,为全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信息基础。二是健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制。依托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和妇联组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维权中心,开通农村留守儿童维权热线电话。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就学状况动态监测机制,加大义务教育执法检查力度,消除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制定实施多部门合作的留守儿童伤害综合干预行动计划,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和社区普遍开展灾害避险以及游泳、娱乐、交通、消防安全和产品安全知识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自护自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中小学校园安保队、校园民警、保卫干部、保安人员、护校队“五位一体”的校园安全新型警务体系。综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集中力量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营业性音像场所、零食摊点进行整顿和监管。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违法留守儿童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的法律援助,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100%给予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帮困救助机制。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救助制度,对困难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给予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确保特殊困难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建立长效帮扶救助机制,加强政府投入,发动社会捐赠,主要用于帮助因家贫而辍学,因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而无能力治疗的困难留守儿童,切实改善特殊困难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充分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平台作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援助制度,鼓励社会专业机构和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
(四)以“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营养健康促进计划—阳光成长计划”为抓手,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计划
一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结合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洗澡房等设施,配备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创新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重点规范和加强寄宿留守儿童的各项管理,坚持对留守儿童在安全上优先监管,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上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个性特长和进行生活习惯养成教育的功能。加快自治区级留守儿童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二是深化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留守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监测、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治疗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进行体检,建立留守儿童个人健康档案并及时更新。在全面实施鸡蛋工程的基础上,稳步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加快完善“春苗营养厨房”等企业资助平台,加强中小学食堂建设,突破“厨房”瓶颈,快速提升学校均衡营养供餐的硬件设备和管理水平,切实改善学生伙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实施留守儿童阳光成长计划。以“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主线,在留守儿童中深入开展“快乐、感恩、励志”主题活动,通过倡议书、榜样故事、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引导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意识。加强留守儿童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定期在全国开展“优秀留守儿童”评选活动,集中展示优秀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以“劳动技能实践基地—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平台,打造关爱留守儿童的乡土资源基地
一是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依托中西部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深入探索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打响“红色文化·红色教育·红色接班人”组合牌,打造“与历史牵手、与先烈同行”的“红色教育名片”,建成留守儿童接受革命传统洗礼、寻求精神源泉、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二是建设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结合各地农村文化特点,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广西等省区围绕本土优秀民俗文化举办假期兴趣班、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经验模式,借助乡村少年宫的资源优势,引入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创办一批“民俗文化假日学校”,利用寒暑假为中小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传授本地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在统筹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照看问题的基础上,丰富其假期生活,为提高留守儿童人文素养、传承民俗文化做出有益探索。三是建设劳动技能实践基地。坚持“立足现实、贴近学生、体现综合、务求实效”的原则,对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尤其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乡土情结,酌情建立学农实习培训基地,可通过校内培训基地和校外培训基地等多个平台,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种花、种草、日常生活自理常识等培训,针对高年级学生则结合当地农业支柱产业特色进行系统培训,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维涛.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N].人民日报,2013-05-11(4).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
[3]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8):35.
[4]江立华.乡村文化的衰落与留守儿童的困境[J].江海学刊,2011(7):108.
[5]董溯战.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权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