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中学生课外阅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课外阅读

第1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一、让学生明确阅读要达到的目标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首先明确目标,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否则,是很难把事情办成或办好的。同样,我们要能较快、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首先就得让学生明确快速阅读的目标:首先是明确主体目标。这是就阅读者主体而言的,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在阅读方面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即应了解自己懂得快速阅读的哪些知识,不懂得哪些知识,应该在理论上重视弄懂自己不懂的快速阅读的知识。有了正确的理论方法指导,实践就成功了一半。同时,要求阅读者主体――学生应明确自己对阅读材料方面的知识知道多少。对于自己不懂的,应找机会弄懂,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更丰富、更全面。不能扬长避短,而只能是查漏补缺。其次是明确客体目标,这是针对阅读材料本身而言的。

二、交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

快速阅读,就是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阅读的科学阅读活动。由于汉字的习惯,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一字一字的阅读方式,不管什么文章,都喜欢逐字逐句地理解,阅读速度较慢。因而,我们应转换思路,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精读,精读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应该重视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这种速读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避免边看边读。我们的许多学生都有边看边读的不良习惯,无论在看什么,脑子始终在“念”母语。这种方式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并且还极易疲劳。要想加快阅读速度,首先要改掉边看边读的阅读方式。阅读时只靠眼睛,即只是视觉阅读,在头脑中不要有发音的过程,克服一字一句默读的坏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视觉阅读能力,从而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还要尽量避免重复阅读。不少学生经常重复阅读刚刚看过的字词和句子,总怕没看懂,复视的次数还相当频繁,即使一个熟悉的词也要复视,这也严重影响着阅读的速度。因此在阅读时要尽量避免复视,减少复视的次数。一直往下看方能加快阅读速度。

三、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浏览是进行大量、广泛阅读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社会的各类信息是在飞速增长,为适应这种新形式,只靠精读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学会浏览。浏览的目的是要求在短时间内迅速了解文章的大意,它不要求记住文章的每个细节,不要求对文章有全面的理解。熟练而有效地掌握和运用浏览技巧并不难。不少人在阅读时已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它,只是熟练的程度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训练,如多浏览报刊、杂志,这样时间一长,浏览速度自然就会提高。

四、扩大学生快速阅读的视野。

有选择、有目的阅读,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扩大阅读视野。一个学生在看文章时如果一眼只能看一个甚至不到一个词或词组,其阅读速度肯定很慢。而一眼能看三个甚至更多的词,其阅读视野就比较宽,阅读能力就较强,阅读速度肯定比前者快得多。阅读视野的宽与否,也影响着阅读能力的高低。扩大阅读视野也可通过训练锻炼出来。如教师可用投影仪给学生训练。第一次给学生先打出一个字或词,再到完整的一句话甚至多句,一直训练到让学生一眼能记住多个词组,乃至一句或多句话。就像足球场上一个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一定具有宽阔的视野,踢起球来才会游刃有余。

第2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阅读;习惯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

关于阅读的概念,《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教育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读者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由一系列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教育大辞典》将其定义为:阅读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是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这两种定义,分别从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和阅读活动的社会功能着眼,阐明了阅读的本质。

而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延续与扩展,是提高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外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开发活动,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课外阅读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为了自己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之外阅读其它的书籍和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和文章;这种阅读就是所谓的应用。”吕叔湘先生也曾说:“同志们好好回忆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所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又占多少。我回想了自己的,大概是三七分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收获来自于课外阅读。”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中学 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

(一)课外阅读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日益发展,我们所看到、所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中学生从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一个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阅读可以健全人格,提高素养

中学生的日常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健全人格,提高素养的过程。读书可以使人获得更多地知识,也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就必须鼓励中学生多读书,读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

(三) 课外阅读可以使中学生终身受益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方法。而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则会使中学生终身受益。因为中学生在长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会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习惯。这种独立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无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可以独立思考、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误区

当前,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阅读内容、方式、兴趣比较单一。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研究者指出,部分教师为了使中学生增加阅读积累,硬性规定学生读多少书、读什么书,只求阅读数量不求阅读质量;而家长也没有正确配合,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认识有误,或是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式不当。这些培养中的误区导致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不到养成。

四、培养中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而言,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校的公共设施,给中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阅读标语、在板报上提供阅读信息、定期更新推荐的读物等,来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而在家庭中,家长也需要配合教师,给中学生创设一个相对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以达到鼓励学生阅读的效果。如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书、读报,也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阅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可以使中学生意识到家长对其阅读的重视,也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些合适的书籍,或在周末带着孩子到公共图书馆、书店、文化中心等场所,给孩子创造阅读环境。

(二)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会抱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相应地产生好的效果。

1.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课堂之上,教师在结合课堂内容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学生的兴趣,讲一些作品的精彩章节、故事片段等,激起中学生的兴趣之后,把作品或者文章推荐给他们,让中学生自己去阅读。

2.用榜样激发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课下之余要多读书,既可以充实自己,也可以给中学生做以表率。教师也可以给中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阅读的名人事迹,也可以通过表扬身边的阅读榜样来鼓励中学生阅读。

3.组织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有关阅读的活动。如寓言大赛、成语接龙等,也可以在班级内组织朗诵比赛,对优秀的学生加以表扬,或是给予一定的奖励等,以此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指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学生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引导中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

第3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一、当下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缺乏课外阅读时间

由于素质教育、德育、思想教育任务繁重,学生作业繁多,学习和生活时间都比较紧凑,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中学生大多围绕着辅导书和教科书打转,时间大多花在习题、试卷、作业、补习班上,以致没有多余的时间计划看课外书。

(二)课外阅读内容世俗化、娱乐化

由于网络信息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类阅读不断受到各种因素诱惑冲击。目前,很多文化作品都以图画或者视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普及版、图画版、戏说经典版不断充斥图书市场,让学生接触不到原版原味的美,缺乏对作品真正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由于学生压力过大,关注的重点一直在题海上,为了适应时展需要,五花八门的习题、同步试卷、辅导书充斥了大部分的图书市场,缺少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学生为了缓解学习压力,很多选择八卦、世俗、娱乐的书籍,从而为校园漫画开辟了良好的图书市场,而真正的经典难觅踪影。

(三)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相应的指导,效益不高

由于教师、家长缺乏重视课外阅读的观念,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表现出低效、无序的现状。无序主要表现在:没有选择的盲目阅读,看见哪本书就读哪本书;同时,所读的课外书本缺乏“精”,有的学生把卡通、漫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从根本上导致了阅读的无序性和低效性。

(四)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随意性、懒散性很强,不仅浪费了阅读时间,让阅读也失去了该有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没有效率和收获。因此,鉴于中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部和学校应该制定对学生切实有用的书籍目录,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加强中学生语文阅读的措施

(一)推荐有益的课外阅读

在中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心理特点、学段等方面的差异,在开拓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推荐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书籍,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欲望。例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路遥的《平凡世界》、塞万提斯的《唐吉珂德》、高尔基的《童年》、雨果的《悲惨世界》、莫泊桑的《羊脂球》以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著作。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提高教师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力度,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开始时,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从根本上避免学生盲目、随意乱读书。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要求学生写周记、读后感、批注等掌握学生阅读进度和状况,在科学指导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例如:在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时,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锻炼学生书法和写作能力,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服装、语言、建筑等特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内涵和精华。从而拓宽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心得交流,让学生在自我和他人观点的比较中,得到学习和进步。

(三)做好阅读指导和阅读心得交流

第4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由不读到要读

目前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总体来说不是很高,由于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和精力,或缺乏自学的积极性。再加上升学竞争一定程度上窒息了课外阅读,大大小小的考试挤压和剥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还有些教师和家长反对学生看课外书,主要是怕影响课内学习、影响考试成绩。因此,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长期的限制下,逐渐对课外读物失去了兴趣。有些教师和家长满足于教科书知识,认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读了那么多教科书,做了那么多作业练习题,还不够吗?不读课外书籍,不也照样毕业升学就业么?比如,在我现任的班中就有部分家长怕影响学习而加以禁止,有些学生也以课外作业多、空余时间少而拒绝看课外书,就算看也是看一些幽默笑话一类的书,对学生的教益不大。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很清楚这种看法和行为是十分错误的。我了解到以上情况后,就通过打电话、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家长和我达成共识之后我才继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向学生指明:课内学习不能代替课外阅读,课堂上所教授的只是一个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即学生在基本功方面要做到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会解读作品,能完成对作品的基本鉴赏,而更多的知识则要求学生到课外阅读中获得。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的。”我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爱好的学科,能发挥自己的所长而成为有用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满足于课堂的教和学,而应该把知识的涉猎范围扩大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去。经过交流沟通,学生开始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明确目的,引导学生由盲目阅读到有益阅读

大多数中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只是为了消遣,为了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或为了打发课余的时光。还有些中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或是听音乐,认为这些比读书轻松多了。我给学生说明,影视作品提供的是各种事实、图片和数字。而书本,按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点,充满了“不明确的因素”,它们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解释,一部作品可以作出许多不同的甚至自相矛盾的解释,这就是作品的未定性。例如,读《王子复仇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戏剧《王子复仇记》就不同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心目中只有一个王子――即哈姆雷特的扮演者。再者观看影视作品,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随着剧作者安排好的情节而喜怒哀乐。而阅读的过程始终是能动的过程,是复杂思维活动的过程。书本的空间包容量大,语言、风格、情韵等,都是视听无法替代的。

有些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还不会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要及时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其需要的读物。我的措施是:首先,针对各个学生的弱项指导他们选择有关书目,使学生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方面迎头赶上,并为发展自己的爱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针对学生的专长选择有关书目,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特别的进展,为培养“特长”人才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消除盲目性。

三、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变低层次阅读为高层次阅读

所谓层次指的是读物的层次和阅读的层次。高层次指的是世界文学名著,而低层次是指消遣性较强的书刊、杂志。有的学生不愿读世界名著,认为“不好看”或“看不懂”,更爱读些港台的言情小说。有的教师称之为“不健康的书”。品位不高和不健康应该是两码事,但并不等同,只是有些宣扬了“爱情至上”的观点,对中学生世界观的确立带来某些负面影响。再说品位不高的书能够吸引学生,总有它的道理,值得我们研究,或许,这也能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教师除了引导,简单的干预是不起作用的。所以,我们不妨把社会上流行或学生中流传的作品列为课外读物,只要认真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禁”和“堵”,只能适得其反。聪明的办法是因势利导,在阅读的兴趣被激起来之后,再把低层次阅读引向高层次阅读。需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学生阅读时要选择一些既对中学生有阅读价值,又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

第5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在调查过程中,有两种特殊群体。第一种是功利性的读书。这类同学喜欢读书,但因条件限制,更迫于升学考试压力,时间较紧,精力有限,长篇读物基本不能涉及。阅读范围限制在一些短小时文,像在同学们中间很有市场的《读者》、《意林》、《智慧背囊》等书刊,主要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短平快阅读,功利色彩较明显。至于与读书有关的一些活动,差不多都是应付,如读书笔记等,谈不上能有什么实效。第二种学生是除课本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文字阅读的,而武侠电视片、流行音乐等视听形式是闲暇消遣的主要方式。没有阅读兴趣,缺少阅读动力,即使勉强读了也往往是不知所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七~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距这个起码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数量上需增加,阅读范围也有待扩展。

总体而言,大多数同学的读书范围狭窄,品种单一。除了教辅书外,动画方面比较集中。从读书动机上看,大多数都是为了课内学习,也有的是为打发闲时,而拓展视野作为读书重要功效之一,却被不同程度的忽视。另外,读书途径较为单一。鉴于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靠自己买书,就大大限制了广泛阅读的可能,从而很难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最后在读书的期待方面,需要教辅书的占了第二位,看得出同学自觉良好的阅读意识还没有形成,没有分清楚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区别,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还极其有限。本文就本次调查发现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1学生阅读兴趣高,但阅读时间少

在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高达90%的学生表示“酷爱读书”,5%的学生对读书“较感兴趣”,4%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而仅有1%的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同时在阅读数量上,平均每周读课外书“不足1本”的学生占44%,“1本”的占31%;“2本”的占10%;2本以上的占“15%”。从调查数据来看,中学生自身还是有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但受限于种种原因,少有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综合调查结果来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课业负担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调查显示,每天阅读时间“半小时以内”的占64%,“1个小时左右”的占14%,“1.5小时左右”的占10%,“2小时以上”的占4%,“几乎没有时间读书”的占8%。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读书都带有被动性。现在我们平均每天学习近11个小时,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疲惫,以至于一旦有空闲时间,同学们都情愿把它用于休息和娱乐。较多的同学都希望学校能“每周开几节读书课”。

1.2课外阅读缺乏师长指导和支持

调查显示,在课堂上读课外书的学生占16%;在写读书笔记方面,有4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写”,有48%的学生表示“有时写”,仅13%的学生表示“坚持写”;有89%的学生表示阅读课外书缺乏师长的指导;有不少同学反映,学校反对学生阅读“课外书”、“闲书”。

从上述的调查情况来看,部分中学生在阅读习惯与阅读品位上都还存缺陷。这就反映出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引导方面的缺位。如何理解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困惑,有效引导孩子们回归精英文化阅读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担忧的一个问题是,部分家长和教师以“耽误时间、影响成绩”为由,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也成为了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1.3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中学生,为使研究结果有普适性,我们最大限度地扩展了调查对象的地域范围。正因如此才发现不同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的学生有十分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是十分支持,但是受限于客观条件,学生的阅读愿望很难得到满足。比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和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公共图书资源严重匮乏的学生。

2文学类作品更受学生欢迎

在“你最喜欢读哪一类书?”的问题中,有34%的学生选择“文学类”,有33%的同学选择“娱乐类”,接着是“漫画类”13%、“科普类”9%、“艺术类”8%、“辅导类”3%。在文学类书籍中,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经典名著。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同学阅读课外书是为了缓解、释放学习压力,于是乎选择轻松的、贴近自己年龄的书籍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对于名著,较多的学生只知道相关的题目,对作品内容了解甚少,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喜欢看的书中提到了古典文学名著。

虽然经典名著在同学们最喜欢的书籍排行榜中地位不高,但是在“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书籍”排行榜中却位居前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鲁宾逊漂流记》、《简・爱》等都是学生喜欢看的作品。由此可见,名著深厚的文化底蕴,健全人格的功能,是其他流行读物难以替代的。

3阅读教学的功利化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高考“指挥棒”使得很多教师把阅读和语段训练划了等号,常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干训练内容,学生必然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阅读,就使得读书本应具有的启迪心灵、感悟人生、陶冶情操、获得美感的特点荡然无存。

4课堂教学的程式化

阅读是扩展我们视野,贯穿我们生命始终的一项活动。而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的大致程序是:介绍作者、背景,划分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领会写作特色。这种教学环节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它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弦。而批注评点则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心灵的直接对话,是兴之所至、随感而发的个性化解读,是对文本由品味理解到联想认同甚至到批判重建的过程。特别是批判重建层面,学生的眼光至少是平视的,抛开顶礼膜拜的心情代之以从容淡定的目光,保持着独立的判断和思考,真正实现“站”着读书而不是“躺”着仰望。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整个过程,阅读所得才能真正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并逐渐培养起阅读能力。

5学生解读的肤浅化

当前的语文教学虽然较之于以前的模式化教学有所改观,但一些教师的精细化讲析仍占去了大半课堂时间,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时间独立走近文本,这也就剥夺了他们的个人话语权。学生的讨论又往往流于泛泛,且只局限于部分思考比较活跃的同学,这就使不少学生淡漠地对待语文阅读。而批注评点式阅读教学则是一种把阅读的独立自由权、解读自完全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不拘一格的抒发个性化独特阅读体验的教学方式。正如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的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得到了。”

综上所述,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反常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广泛阅读是学生求知的天性,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权利,更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间,不仅因为此时更益于接受知识,更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上的欠缺,是终生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影响就更大了。一本好书能照亮人生方向。缺乏人类的优秀文化营养的滋养,缺乏健康精神思想的导引,人生势必在混沌与精神贫乏中度过。我们再也不能漠视中学生精神生活匮乏的现状了,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局面。笔者结合调查结果和自己的思考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质量观,靠拼时间、拼体力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以牺牲学生的课外阅读来换取高分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走出题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其次,促进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社会引导策略和阅读教学策略。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原著畅销就是个例子。全社会在这个方面应担负起责任,报刊杂志、电视广播都应给予特别的关照。教师应发挥主要作用,积极进行推介引导,特别是语文课堂的影响感染,会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教会课本,更应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向课外。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要帮学生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我们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由权威部门规定课外必读书目,或开列选读书目,并有具体的措施来督促落实;或开展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读书讲座、读书座谈会、演讲会等。这样做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又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应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正确处理课业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沉醉课外书籍而荒废学业的例子也不少,这有悖我们的初衷。

第三,建立有利于阅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文化氛围。社会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会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产生深刻影响。要努力克服大众文化极度物质化功利化商品化的消极影响,发挥主流文化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精英文化的人文精神,使社会文化的品位得以整体提升。把学生从一味追逐时尚和寻求感官刺激的休闲娱乐方式中唤醒,使他们更多地走进书本、亲近文字、感知人类理性、体验精神抚慰。家庭是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微观社会环境,家庭的娱乐休闲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同时,社区组织应该引导更多的家庭展开读书活动。

第四,丰富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建立青少年读物等级制度。要加强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图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这需要政府投入和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图书市场缺乏约束机制,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在学生中流传。美国加州对青少年读物建立了完整的等级制度,这种显示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年龄层次和与之相应的阅读能力要求。这些值得我国青少年图书出版机构借鉴。

第6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一、营造良好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家庭应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谐、民主的家庭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课外阅读,家庭的阅读氛围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的阅读环境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也存在影响,因此,学校应注重良好阅读环境的建设,着力打造书香校园。

比如,在每个班级设立图书角,每个学生自愿贡献2~3本书;学生以座右铭的形式把自己最喜欢的书中的语句贴到课桌上,提醒自己爱书;班级的板报开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专栏,定期发表相关的指导文章。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会受到一定影响,喜欢读书。

因此,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会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着力培养,开展活动,逐步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喜欢读书,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开设阅读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文以及相关课外阅读作品,鼓励学生把所读的作品融为自身的东西,通过演讲和解说等形式,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理解和领悟。对情节和人物场景色彩比较浓郁的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它们编写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加深对作品的感悟,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叶圣陶语)课本毕竟容量有限,对于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因课本的内容、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善于拓展,把课内的学习有机延伸到课外,比如学习了《童年的故事》,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学习了《藤野先生》,可以让学生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七彩阅读》是和教材的单元设置相对应的,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进度,让学生适时进行专题阅读。这种阅读既立足于课内教学,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可以每周开设阅读课,每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对课堂上不能及时完成的阅读任务,可以布置学生假期阅读。

三、开展阅读活动,激发阅读热情

学生阅读热情的培养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学校开展“走进名著”活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把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进行多样化的活动,“我最喜欢的名著”故事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名著,学校定期公布近期阅读书目,进行同题表达,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或者情景表演,或者制作动画等展现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定期举办手抄报活动,学生把阅读过程中喜欢的经典段落和句子摘抄,以报纸的形式展示,报纸的篇幅不要求大,特别是对于比较薄弱的学生,只要 以A4纸大小展示即可,学生还可以画上图案,尽量美化报纸,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定期评比,也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与写作,鼓励学生把阅读中的感悟写出来,通过写作比赛,定期检查,这样学生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就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进一步推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

由此可见,举办丰富多彩的有益的读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推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四、教会读书方法,培养终身阅读习惯

笛卡尔说,“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说,“学生如果掌握了方法,读书就会大不一样”。因此,阅读方法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7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如: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把学生带入一个或有趣、或奇特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垂听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并告之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吸引,纷纷主动阅读。教师还可利用师生交流读书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向学生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还可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这样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阅读书籍。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地阅读,也是不行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爱读书,还要引导他们会读书。

1.选读法

即选择适当的书籍。课堂学习是主要,课外阅读是补充。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不能让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互冲突,更不能喧宾夺主忽视了课堂学习。选择课外书籍主要依据应是:思维健康;内容与学科结合;适合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据此,课外阅读可主要采用捕鱼法和寻根法。捕鱼法即是:阅读时撒开“鱼网”,捕获阅读中所遇到的新知识新概念,这样有利于扩大知识面。寻根法即是:阅读中把握住知识概念,继而寻求对这些知识概念的阐释、运用等。这样可达到帮助理解学科知识的目的。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写作法

写既可强化记忆,又可进行知识积累。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及时地把课外阅读中所遇到的新知识新概念,佳词妙语等摘抄下来,还可以写下学习体会、感想评论等。阅读文学作品后,还可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模仿性、创新性作文练习,以切实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是推动学生广泛深入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自己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如:通过举行故事会,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到的精彩内容向大家作介绍,进行交流汇报。佳作欣赏会就是通过优秀诗文朗诵、竞背、内容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中搜集的优美文章和精彩片断进行赏析交流,这样可以深化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编辑、评比手抄小报是学生对课外阅读知识的归理,梳理,还可以激发阅读的热情,锻炼学生编辑、选材能力,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书知识竞赛从推荐的课外读物中,选取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让学生在竞赛比赛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巩固阅读效果。

第8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学科教育都是智育。”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

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青少年,就能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学生的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语文课外教育也不例外。很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内阅读的成果,扩大阅读领域,提高阅读能力,锻炼其思维,陶冶其品德。课外阅读是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让学生直接接受书中的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助于作文能力的发展,增加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帮助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

二、书籍是“自我教育”的老师

伟大的作品能引起心灵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

三、增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促进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在初期阶段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很大。相当多的学生一看见大部头的名著,就乱了方寸,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况下,先不要急着向学生推荐巨著,而是推荐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文章,刚开始,我采取的是联读的方法,即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渐渐地,学生不再满足于和课文相关的几篇文章,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课本之外丰富的大千世界是怎样的。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一些文字优美的精致散文、道理浅显的哲理散文,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美,还从中获得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而逐渐的培养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认识到语文世界是如此的广阔,学生品尝到了乐趣,对课外书籍产生了亲切感。稍长一段时间后,我再慢慢加入一些内容比较全面、说理比较透彻的文章,这样循序渐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

四、完成阅读积累,增强语感能力

好书是人生事业的忠实伴侣,每天阅读5分钟,这意味着你将一周读半本书,一年读24本,一生读1000本或者超过10000本,这是一个简单易行的博览群书的方法,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认真看书学习”“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一旦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这种习惯必定伴随他的一生,给予他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五、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

以“讲析”为主要特征的课堂阅读教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就是把学生当成纯粹的“听客”或“看客”,消磨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外阅读的性质就决定了学生本身是阅读的主人,老师即使“欲讲不休”也只能是“鞭长莫及”。无论是“喜欢一份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还是评《读者》演讲,推荐文章和选抄文章,都突出一个“自己”,尊重学生的选择权,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决不替代学生,老师只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者。

六、指导联系课堂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我们应指导学生将课外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少便是中外名著节选,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再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有关原著,找出自己在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指导他们学习使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学习运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写人记事的方法,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会稳步提高。

第9篇:中学生课外阅读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学校阅读面更是狭窄。因地制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课内课外超链接、营造班级阅读氛围、开展系列竞赛是语文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材与课外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不能孤立进行,最有效途径就是结合教材。[2]《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适用媒体信息,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积极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完善教室图书角建设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福州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3]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郊中学,学生家中不一定都有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资源共享”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因为学生家中都有电脑)。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3.适用网络建立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主动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或年级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期末汇编成一精选小册,并给被选多的同学一定纪念品。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在不同阶段举办故事或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经典浸润人生’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以上是我对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举措,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弘扬汉语文学优质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ISBN7-303-05875-3\G426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常汝吉,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