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问题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问题心理学

第1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无论从个体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来说,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发展都非常关键与重要。然而,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青少年在自我发展中可能或多或少地出现诸如焦虑、抑郁、退缩、暴力等问题行为。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早期外化问题行为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尽管影响青少年行为发展的因素较为复杂,但Heckman&Kautz认为,应重视父母激励、依恋等品质在子女成长中的价值,因为家庭对孩子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减少问题行为,促进青少年健康行为及社会发展,对其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设想从以下方面加以论述:首先,现有研究关注家庭对子女成长与行为发展的影响,不管着眼于亲子关系、教养方式、依恋方式还是监控方式,只是家庭投资的某一方面。因此,有必要将亲资作为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引入青少年问题行为研究中。其次,亲资作为人类进化中的典型任务,在家庭投资中无处不在。但由于投资的不确定性,亲资决策也存在风险。再次,人类决策受到其生命史历程的影响。童年经历、贫穷影响个体成长中不同生命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这对亲资过程及结果同样产生影响。

问题行为概述    

一般而言,问题行为是对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行为偏离社会准则或规范的一种表述。其广义认为,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行为偏离常态标准,影响了个体人格和身心健康;狭义则认为,个体因为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可能形成生理或心理障碍。Achenbach将问题行为分为内化问题行为与外化问题行为。其中,内化问题行为(如焦虑、抑郁等)是指个体身上产生的苦恼或不幸;外化问题行为(如侵犯、行为不良等)是指在周围环境中产生的不安、冲突等。    

当然,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受到早期生理、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受到自身所处生态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家Bronfenhrenner认为,青少年发展是其所处环境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最大微系统是同伴和家庭。亲子关系作为家庭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被视为影响青少年行为发展的中心因素。 Trudeau认为,青少年问题行为及负面效应可通过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得以缓冲。父母利用有效监控方式可以规范青少年行为及减少问题行为;相反,如果父母监控不得法,则可能使子女问题行为增加。而长期家访项目实践证实,亲资能带给孩子积极效应,如减少问题行为发生和刑事犯罪、较少依靠社会救济、增加就业及提升健康状况等。

亲资理论背景:进化心理学视野    

(一)亲资概述    

作为人类进化中普遍存在的典型任务,亲资受到不同理论框架的关注,其中以经济学理论和进化心理学最具代表性。Trivers认为,亲资是父母为增加其后代的生存机会和繁殖能力而进行的任何投资,以牺牲父母在其他子女身上的投资能力为代价,将经济学理论引入亲资过程,聚焦于投资决策中的合理性。经济学理论聚焦投资模式在当下最优化产出,并未重视父母对不同性格孩子在投资上的差异性,相比之下,进化理论重视父母有差别关怀,即孩子所代表价值不同,父母对其时间和资源投资也不同,聚焦于最优化父母长期繁殖的成功性。因此,从进化论观点出发,父母可能选择最大潜能达到成年及对成功繁殖的子女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亲代繁殖成功率。    

当然,投资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方式,其预期效应是弥补投资代价,获得高利润。但由于代价弥补和获益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会影响决策,因此,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完整分析再做投资决策。Hlouskova等人认为,家庭不仅决策储存多少,还决策如何将储蓄分配在不同类型财产中使用,而决策意味着风险和不确定性结果。因此,亲资行为也属于风险决策。然而,要阐明亲资在青少年问题行为中的作用,首先要弄清其理论渊源,即亲资为何能在青少年行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进化心理学观点,风险敏感理论和生命史理论为亲资解释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独特视角。    

(二)风险敏感理论    

风险敏感理论源于进化心理学中的觅食偏好研究。Caraco等人认为,人们的动机影响决策行为,而需要驱动决策行为。需要既可能是人们的目标,也可能是底线。Mishra & Fiddick认为,当二者冲突时人们会优先考虑底线。而当个体状态与需要状态存在差距时,便会产生冒险行为。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选择低风险、相对安全选项,但又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时,会选择有一定机会、高风险选项来满足自身需要。Stephens & Kreh、认为,决策者把决策看作是不确定生存环境中寻求觅食回报的行为反应,目的是提高繁殖成功率和适应能力。因此,从进化论观点出发,风险决策行为不一定满足效用最大化,而是规避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结果,而后者似乎对解释亲资行为更有说服力。    

有研究证实,当个体处于负性情绪、经济不平等、社区暴力等不利环境下,又无法满足个人需要时,会寻求高风险或更容易产生风险的行为此外,不同于其他风险决策理论,风险敏感理论认为,不利情境中的风险行为也可能是一种适应行为,可以帮助个体摆脱不利状态,即风险行为有可能对个体产生有利的结果。因此,亲资风险决策并非是盲目的,虽不能满足效用最大化,却是为适应当下环境做出的最好选择。    

(三)生命史理论    

作为进化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生命史理论认为,生命进化过程是将资源用于人类生存和繁殖任务之中,由于资源以及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而利用资源的项目多,人类面临一个资源权衡的问题。因此,不管着眼于生存还是繁殖、近期还是远期发展,亲资同样涉及资源分配与权衡的问题。    

第2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青少年教育 社会因素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88-01

1 青少年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青少年教育问题已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存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有青少年主题构成的复杂性,还有外在社会环境的刺激与压制。尤其是市场环境下网吧的兴起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棘手,青少年教育问题开始向多元性发展,行为上的放荡不羁,精神上的无所顾忌与空虚将网络变成了教育的对立面,这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了整体上的最大阻碍,它分化了社会对青少年整体教育的能力。

整体教育能力上的分化—— 这是现状中不可回避的情况。整体教育能力笼统地讲也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无论从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超越。目标的指引下我们不但需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主旨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还要建立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育人环境观和学校管理机制。教育资源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对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分化造成了效果上的破裂与低能。教育是相互合作产生出来的意识上的价值,如果这种价值不能发挥出来问题也就会随之出现,欲寻求教育上的改变脱离一种局限就必须在这种问题上进行正确的把握。

另外,定向教育中的功能模糊也是现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把教育细分为体育、德育、智育及其他角度的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都会在频繁的对称中使教育失去自身发展的方向,很多观念的不相配引起的接受对象的内在混乱产生了思想上的误区,由此造成一种精神上的破坏,孳生身心上的堕落,这种发展现状产生的原因有外在社会因素也有内在心理因素。

2 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分析

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构成因素很多,主要有外在社会因素和内在心理因素两种,社会因素是整体的,而心理因素则是核心的,对这两种因素的透彻分析与了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

2.1 市场因素的局限

教育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在当前的发展下社会所提供的教学场所都被加入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其他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开始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行教育价值的侵蚀,从外在向青少年施加一种压力,各种压力的集合却没有合适的教育宣导就会造成生命教育上的缺失,引起相应的各种问题,如交际上的不知所措;学习上的“麻木不仁”;生活上的无法自理等等,形成不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还是循着落后的模式进行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就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在社会的大环境下不仅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上存在误区,也有情绪上的不理解。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应具有一种发散性而不能只在单一的情况下进行知识理论灌输,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多维教育网络系统建构不到位,教育活动单一,缺乏交流与合作是青少年教育问题上社会因素的局限点,这种社会因素如果不认真对待就会造成无计划、无规律,内容往往比较零碎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教育活动上的真空地带。

2.2 心理因素的局限

心理学在个人的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通过一个细节上的暗示把整体的状况表达出来进而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规划,在心理上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研究个体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具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一旦这种心理上的积极因素丧失,很多问题就会浮出水面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消极的心理引起情绪上的不堪反映,形成没有理性主导的行为实施,脱离了理性控制的“为所欲为”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着不好的存在意义,教育由此便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前行,反面的积累在日益趋下后甚至有可能导致生命教育体系的崩溃,产生类似自杀、抑郁、焦虑等消极层面的泛滥。这种心理学上的影响在青少年的整体成长过程中起着一个关键的核心作用,是内在的整体支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所在。

3 教育问题上的相应完善

3.1 自立、自信、自强的培养教育

首先应该教育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自己的特长,优势,自己的性格、兴趣等等;再一方面了解社会,了解社会需要,职业状况,就业形势等等;再者引导他们正确的心态的建立,做到不卑不亢、自信、自立、自强,通过我校毕业生的一些成功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奋斗拼搏净胜,使他们看到希望,美好的未来离他们并不遥远,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营造一种积极的氛围,推动青少年精神状态上的好转。

3.2 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青少年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挖掘潜能,以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概念本身,而应着眼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只有树立起价值上的能力才能有一个正常的成长。

4 结语

青少年教育问题是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也是关于整个社会发展趋势的盛衰关键,是时时刻刻都不能放松的所在。

第3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情绪冲突;犯罪;原因

生活中,同学之间的友情弥足珍贵,有的甚至可以相伴我们一生。但贵港发生的这起血案,却让我们唏嘘不已:两个花季少年,一个魂归天国,一个身陷囹圄,两个家庭也要承受难以言表的痛苦。什么原因让同学之间拔刀相向?家庭、学校、社会当深刻反思。

2015年6月17日凌晨,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一所中学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学生在宿舍内被同班另一名学生用刀刺伤,导致颈部出血过多后不幸身亡,事发后,当地公安机关迅速介入,侦破了这件在当地影响较为恶劣的案件。

一、矛盾源于受欺负

行凶学生林某家在离桥圩镇12公里以外的新兴村大冲屯。26日下午,记者在这里看到,林某家的二层房屋坐落在村道边,周边并无建筑群,略显孤单。林某父亲表示,儿子小林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源于长期被欺负。他说,事发后,他陪同儿子在派出所录口供,根据儿子供述,从就读7年级开始,儿子就一直被死者张某星欺负,死者不仅多次当着同学面脱儿子裤子,而且还嘲笑儿子是“大鸟蛋”。

林某父亲坦言,儿子在被审讯时表示,他的初衷并非是想杀死张某星,只是想教训他一下,让张某星“暂时来不了学校”,以后再也不敢欺负他。

林某父亲说,儿子闯下大祸,他们夫妻也有很大责任。他表示,虽然平时和儿子交流不多,儿子也从未提及在学校被欺负一事,但要是他们平时能及时发现儿子情绪方面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这个悲剧,“我儿子平时很乖,性格内敛,要不是被逼到一定程度,不会做出这种举措”。据该村一村民表示,林某约1.5米高,瘦瘦小小,较为斯文,几乎没见过他跟其他人红过脸,这次做出这种事,实在不可思议。

专家认为,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不应该将全部精力放在关心学生成绩上,更应该花一部分力气放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上。他指出,处于青春期的初高中学生,生理上激素水平急速增长,心理上却处于断乳期,一些细小的问题,都容易导致他们躁动不安,甚至情绪失控,“当然,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亦离不开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但学校应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犯罪心理学认为,“应激性犯罪”的成因,主要是受外界刺激和内心心理缺陷而促成的。何样的心理缺陷,会让其如此“小刺激,大反应”?这和“挫折教育”的缺失,有无关系?

二、应激状态下瞬间犯罪了

个案1:2010年5月23日下午16日21时许,蒋某自习归来,未带宿舍钥匙便敲门求助,正在打游戏的袁某本想过一会开门,听到蒋某的不文明骂声后,便不予理睬。蒋某以为宿舍没人,取钥匙回来,进宿舍后发现袁某在内,遂生气发生争吵,厮打中,蒋某用手扣住了较瘦弱的袁某的头,袁某拿起水果刀吓唬蒋某,蒋某不理,袁某情绪失控,当下挥刀怒捅,致蒋某失血过多而死亡。袁某的同学说他,无论是性格还是人品都很好,平时和同学相处十分融洽。

个案2:2014年6月23日下午5点多,南京某中学13岁的小蔡同学和小李同学在自行车棚里闹起了矛盾。小李同学因个子矮小,一时情急,用随身携带的“一把很短的水果刀”刺向了蔡同学,致其身亡。

因行为人“失常和失控”而发生的案子,被犯罪心理学称为“偶发性的应激犯罪”,属于情绪性动机(又称感情冲动型犯罪)犯罪中的一种。

其特点是应激:行为人在应激状态下(受到出乎意料的挫折或打击,如个案1袁某的头被死死摁住),让其极为愤怒、惊恐和无助,蓄积了极为巨大的负面情绪。

爆发:犯罪人为摆脱这种应激状态,情绪强烈地爆发了,因情绪极为亢奋,出手力量很大,结果十分惨重。

如,个案1袁某因瘦小被死死摁住,个案3小李同学也是因瘦小在打架中处于下风,但他们却竟都是一刀致人死命。

后悔:“偶发性应激犯罪人”又称“瞬间犯罪人”。

“瞬间犯罪人” 情绪性犯罪的过程,是情绪释放的过程。因其平时并不想侵害他人或社会,因此,待情绪平静下来后,立刻痛悔不已。如,“随后,袁某也吓坏了,赶紧叫来同学,并拨打了120。在送校医院治疗未果之后,眼见蒋某伤势严重,袁某再次拨打了报警电话,并协助将蒋某送往同仁医院。”

三、应激状态下大脑一片空白

为何平时忠厚、老实,从不与人争吵的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出手杀人?犯罪心理学认为有其生物学的基础。科学家发现,面对应激事件时,人脑会立刻评估当前刺激,并与过去经验进行比较,一系列应激激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随之释放;同时,大脑的边缘系统会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协调行动,调节下丘脑室旁核的活动,并对情绪施加影响;面对压力,杏仁核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也会导致相应的情绪变化,帮助我们远离应激产生的有害情绪。

但是,如果其应激事件激发的强烈情绪,超出了其“情绪调节系统”所能承受的阈值,就会让其调解失灵。

研究发现,人在受到外界突发的强烈刺激时,产生情绪上的激烈冲动,失控的情绪造成机体活动受到严重障碍,致使大脑一片空白。如果刺激超过了所能承受的阈线,失控情绪过于强烈,大脑思维难以恢复,令其思维狭窄,自控能力减弱,理智分析受到抑制,情绪就暂时性地处于失控状态。

四、心理缺陷导致小刺激大反应

调查发现,应激性犯罪行为人大都在个性心理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这类人的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面对困难时,不积极寻求出路,而是一味怨天尤人,悲观失望,习惯性地将困难扩大化。

犯罪心理学中有个“挫折攻击”理论,其理论认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民工小李在路口的“小刺激,大反应”,应该和他生活中严重受挫,密切相关!

第4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主办单位:

北师大心理咨询与测量研究室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

北京讲心堂心理咨询中心

课程设置:

培训特色:名师荟萃、实操课程、针对性强、典型示范观摩与交流

培训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时间:2008年6月9日报到,6月10~ 12日参加培训

培训费:9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证书费,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协助安排)

证书:由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联系方式:010-58806777

E-mail:

网站:

报名方式:参训者可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报名,报名回执请在上下载。为了保证课堂与交流质量,限额50名,接受提前预约报名,额满为止。

论文评奖:

参加会议的老师可以提交800字以上的论文、心理辅导个案或心理健康课摘要,大会将编制论文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本次会议期间,优秀论文颁发证书,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并推荐在该刊上发表。参评人需要在5月31日前将电子稿发至,同时邮寄评审费50元。

专家介绍:

吴武典 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学校心理学),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及校务顾问。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等五种国际学术期刊编辑顾问或副主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团体辅导的研究,相继出版了《团体辅导手册》、《团体辅导》、《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等多部著作,并从事多年心理辅导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进行过数百场讲座和互动式培训,是团体辅导培训方面的一流专家。

郑日昌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人事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测评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主任。积极倡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促进了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制度的建立。代表作有《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第5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1.1主观指标的作用机制

有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活动是改善人体抑郁、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不同运动负荷、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身体活动方式、运动负荷与人体不同心理表现之间的影响规律是什么?本课题通过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建立心理健康评价系统的同时,通过实验的方式,探寻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建立起改善学生不良心理表现的运动处方系统。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效果。使人容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且反弹小、便于自我调节.这是其他方法无法相比拟的。

1.2客观指标的作用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及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适宜的体育活动对人体许多器官产生生理效应,有助于我们身体健康、体育活动可以使情绪高涨,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过度的体育锻炼则有损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按其健康程度可分为三种状态。一是正常状态,称常态。二是不平衡状态,是指个体心理处于焦虑、恐惧、压抑、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三是不健康状态,它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这时必须到医疗部门求助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如何教育存在心理不平衡的青少年问题,通过学校体育进行身体锻炼是青少年运动的主要方式。节节体育课上教师精心策划强度,每次课出一身汗,鼓励青少年在业余时间要参与那些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并享受其中的运动乐趣,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安排基础的动作技能跑、跳、投、柔韧练习。又要更多投入一些适合享受比赛成功乐趣的网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也要教会学生在音乐陪伴下的有氧健身操、舞蹈、太极拳。通过上体育课,可以调节学生的情趣,增加快乐感、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三个阶段

2.1实验设计阶段

为了确保健康特征条目的全面的收集,本研究采取如下途径:首先,进行文献检索与理论研究,研究者对体育学、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建构理论、青少年健康心理等领域的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收集各种相关论述,对症状自评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体育锻炼感觉量表,对其中使用的有关问卷与测量工具作了仔细的分析,获得有关健康认知的描述条目。其次,为了探查青少年关于健康的认知,心理所想,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第三,形成量表。在青少年健康认知结构基础确定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项目,并征求心理体育教育学、健康学、社会学和体育教育领域等方面的意见,对每个条目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和简洁性,形成量表的基本结构和项目内容。

2.2计划实施阶段

根据不同的学生,试图建立体育活动处方,活动处方就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坚持锻炼,每次在30分钟以上。出出汗,每次运动中很高兴,注意运动前伸伸腿,运动结束放松全身。针对学生体能的下降,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与心理辅导教师与部分青少年沟通。在这个阶段,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利用板报宣传保健知识,在教学中反复地利用锻炼身体的方法:重复练习法、间歇练习法、连续练习法、变换练习法、综合练习法等让他们掌握这些方法用于平时的锻炼中,把锻炼手段教给学生。散步:包括普通散步法、快速散步法、定量散步法和摆臂步行法。健身跑:包括走、跑结合法、全程耐力跑、越野跑、自然地形跑、原地跑、登山跑等。球类、体操、武术等。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研究,针对学生目前出现的肥胖、近视等增高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学生能量摄取的多了活动的少了。现在的小学生愿意上体育课,老师也负责任,教给他们玩的方法,避免受伤的动作及行为,孩子们无论拿到毽子、足球、篮球、排球,还是跳绳、玻璃球等器材。他们都会玩得很快乐。高中生也喜欢上体育课,男生闲不住,大部分女生闲着聊天,他们几乎没有业余时间锻炼身体。大学生也喜欢上体育课,课上有一定的负荷和负荷强度,他们有足够的业余时间,不打篮球,打游戏,影响体质与健康后天因素是通过营养、卫生、运动三大因素来实现的。在运动处方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干预因素影响下,可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是教师依据学科内容和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状况或者根据选择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健康意识,积极主动地参加身体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锻炼方法。

第6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青年;青年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

(一)基本概念的阐释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具有四种代表性的定义:第一种观点以陈秉公为代表,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2]第二种观点以邱柏生为代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的统治下开展的、意在达成社会成员内的政治认同和政治拥护、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3]第三种观点以陆庆壬、苏振芳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团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达到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用以指导人们行动的实践活动。”[4]第四种观点以张耀灿为代表,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社会、组织、群体与其成员,通过多种方式 展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引导其成员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促进其成员知、情、意、信、行均衡协调发展和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5]当前教科书里最常用的是张耀灿、陈万柏从传统的社会哲学层面做的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6]

2、青年的含义

在语义学上“青年”是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从生理发育的角度认为,青年是生殖力的成熟阶段;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认为,青年是由未成熟的儿童世界向成熟的成人世界转变的人过渡期,是在身体和精神都获得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罗马尼亚青年研究者F.马赫列尔从青年学研究,站在整个人类认识和发展史的角度指出:“不仅指一种精神钐,而且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价值―历史的综合实体。”[7]

(二)青年的特点

1、青年的生理特点

青年时期的生理特征具有突变性,其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即“长身体”。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内分泌机制完善。青少年期间,激素在体内不断增多,最终与成人接近,加速了青少年生理上的突变。其次,生理机能逐步增强。这主要体现在大脑发育趋向完善上。第三,第二性征出现。青少年由于身体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等各系统功能的增强,特别是性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的不断增加、性机能的成熟,从而引起生理上的一些明显的变化,男女均出现了第二性征。

2、青年心理特点

第一,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主动性迅速发展。第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青少年时期第二性征出现,性机能逐渐成熟,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青少年应该正确认识性心理发展过程,并在老师、家长的教育和自我教育下健康成长。

3、青年的思想特点

第一,强烈希望实现中国梦。青少年成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深知国家发展的艰辛和发展成果带来的幸福,深知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兴旺紧密相联。第二,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第三,崇尚科学技术知识。青少年懂得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而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实践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二、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发展。本文认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基于青年的根本需要

人具有自然属性,满足自身需求往往是行为的主要动机。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识青年的根本需要是前提,只有对青年的需要进行教育,才会药到病除。衡量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是否满足了青年的根本利益"。[8]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全面性

教育的内容是教育的源头性问题。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教育内容是否正确、全面,是否利于青年的全面发展。现实中不乏教育者宣传消极的、的、抵制国家和人民意志的思想,青少年又尚未形成自身完善的价值理念体系,思想不稳定,不能辨别是非,误导了学生的价值倾向,使学生产生愤世嫉俗,否定一切的心理。

(三)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键[9]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青年除了接受理论教育,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基本活动范围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之间,对大部分青少年而言学校是主要的驻扎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多组织青年参加实践,激发对实体事物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学会不同领域之间的贯通。

(四)耐心说服,热情引导是主要方法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思想上去改造人,用理论说服教育。针对教育对象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耐心说服,认识自身错误所在,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自觉能动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育方式多样化是重要形式

教育者要针对青少年的喜好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组织班集体户外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辩论赛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提升了综合能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瑞孙.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3.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3.

[3] 邱柏生.张怡.思想教育研究[M].2002.

[4]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4.

[5] 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 思想教育研究[M]. 2010年第7期.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7] )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和青年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132.

第7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摘 要】家庭是人性的塑造厂,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和谐家庭的基础。然而亲子冲突是家庭发展中的常见现象。造成亲子冲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合理、家庭沟通的缺乏以及青少年自身的能力的不足。同时,亲子冲突又存在着多种类型和表现,对于亲子冲突的解决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个案的工作方法介入到亲子关系,主要以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增进家庭互动进行干预化解亲子冲突以便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关键词】亲子关系;亲子冲突;社会工作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教育对青少年的日后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亲子关系也是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维护整个家庭的稳定和睦、对于子女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因此,社会工作提供一个相对平等、安全的沟通平台就是重要的。让青少年在和谐的家庭中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已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责任。

一、亲子关系和亲子冲突的内涵

亲子关系原为遗传学中的用语, 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 在心理学中指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并将影响他们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亲子关系表现为:(1)拒绝型;(2)严格型与期待型;(3)不安型和干涉型;(4)溺爱型与盲从型都;(5)矛盾型和不一致型。

亲子冲突概念的核心构成是冲突。冲突一般可以分为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根据冲突的概念及亲子冲突的特殊性,将亲子冲突分为两大类,即显性冲突为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两种。隐性冲突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冷暴力”、“冷战”等,表现为拖沓、逆反、缄默等。

二、青少年亲子关系冲突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介绍

嘟嘟今年13岁,上初中二年级,父母是个体商人,父母关系和谐。嘟嘟正直升高中的压力,每天学业繁重,妈妈为了孩子学习,从初一开始,晚上开始陪同嘟嘟学习,帮她拿书本,整理作业等。现在的情况是妈妈不在身边嘟嘟不会安心学习。嘟嘟常会因早上起床自己东西没有收拾好而大呼小叫,甚至顶撞父母,情绪失控过分时会伸手捶打母亲。嘟嘟在班级仅和几个同性同学交流,在与人交往时很羞涩,放假休息也很少外出,基本都是上网度过。平时与父母交流也不多,父母知道这是自己过分纵容导致的可是感到力不从心,感到很无助,总是把希望寄托于上大学的时候会好些。

(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1. 社会工作实务过程:在本案例中对嘟嘟了解是从母亲得知的。社工从嘟嘟母亲的陈述中建立对嘟嘟的初步印象,但是当社工与嘟嘟见面聊天时,与母亲所讲有一定偏差,初步访谈建立了对嘟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嘟嘟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孩子,总是认为母亲应该怎样,对母亲有诸多不满。在通过初步的评估后,因考虑嘟嘟现在值紧张的学习中,所以提供她周末的室外拓展训练,让她认识更多的朋友。拓展交友圈子培养她与人沟通的能力。

2. 评估阶段:在此阶段必须认识到案主的主客观因素,因为每个案主都是特别的,我们应遵循个别化原则。对于嘟嘟来说我们要先收集资料重点包括嘟嘟生活的个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解释这些资料,认定问题并且准备评估。在了解过程中我们知道嘟嘟与母亲矛盾开始于初二,她们的核心冲突是沟通不融洽,父亲插手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嘟嘟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不吃饭,发脾气,与父母发生冷战不去上学。在问题认定,社工可以敏感的认识到母子关系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 计划和契约阶段:这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设计出知道介入行动的整体计划,我们要与服务对象达成协议,以便对计划的发展互有承诺。

4. 社会工作的介入阶段:(1)协助嘟嘟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在嘟嘟参加青少年情商培训组的时候会遇到新的伙伴,这时工作者可以积极介入和嘟嘟一起讨论怎样和伙伴和谐愉快相处的技巧。这样嘟嘟可以较快的融入伙伴中,而不会过分依赖母亲,学会与人交往。(2)针对嘟嘟与母亲的不良关系开始进行介入。让一家人共同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全家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 问题的评估和总结阶段:在不断的介入过程中嘟嘟也袒露了自己的看法,对母亲在某些方面有偏见,甚至故意的敌对母亲,经过介入已经帮嘟嘟缓解了和母亲的关系,虽然不能马上就好但她表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会一直改正。同时父亲母亲也认识到自己在教养孩子有问题,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错,自己也知道孩子对他们的意见她已经在慢慢改正。社工的介入工作有了明显的作用,嘟嘟一家会向着和谐的亲子关系发展,同时,对于嘟嘟一家还会有追踪,会不定期的去了解他们的动态,需要的时候还会继续介入。

三、结语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的重要任务。亲子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一样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形态、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的父母和子女构成的亲子关系也是不同的。青少年是在亲子冲突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急剧而快速的变化发展,亲子冲突成为这一时期显著存在的问题。但在发生时用合理的方法介入可以有效化解亲子冲突,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青少年的人际适应。

参考文献

[1] 赵虎,于治淼,杜友忠.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02).

[2] 孟育群.关于亲子关系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影响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2(9).

[3] [美]莱蒙·凯文.排行学[M].黑火,黑石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

第8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关键词:依恋;青少年;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14-01

依恋是指婴儿与照料者(主要是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用以描述婴儿与照料者之间的一种亲密感情联结。Bowbly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重要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认为依恋有四个决定性的特征:趋近行为、分离痛苦、避风港、安全基地,并以“内部工作模式”解释依恋的内在作用机制。母婴依恋是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一种依恋关系。依恋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早期儿童的依恋质量会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了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依恋的能力假设认为,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对其后来的认知、 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即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青少年期不仅是联系儿童和成人阶段依恋经验的亲密卷入期,更是一个特殊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系统的深刻变化期,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考察青少年期依恋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关于依恋类型的划分,安斯沃思建立了著名的“陌生情景”的实验室程序,此程序适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安斯沃思认为,依恋关系中存在着个别差异,不仅存在不安全性的依恋,还存在安全性的依恋类型。根据在陌生情境下对幼儿与母亲分离与重聚时及陌生人在场时的表现,将幼儿的依恋类型划分为典型的三大类:回避型(A)、安全型(B)、矛盾型(C)。

一、依恋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

研究表明,依恋能够抑制不良行为(如一般问题行为)的发展,与父母间保持温暖、亲密依恋关系的青少年更少表现出问题行为田低依恋质量则与问题行为 的高发生率相联系从依恋的他人模型可知,低依恋质量的个体将世界看作是不值得信任的和不可依靠的,因而做出一些行为远离这个敌意的世界。一些研究显示,消极的亲子依恋关系与青少年的外部问题行为(如违法行为、攻击性) 间存在 联系相反,高质的亲子依恋则与更少的或更轻程度的偏差行为, 更少的攻击行为相联系。此外,有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与其内外部问题行为间的纵向关系,发现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到青少年的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也会影响到个体对依恋关系的感知。

二、依恋与青少年自尊

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与母亲的依恋比父亲依恋更能成功预测个体自尊另一些则发现,父亲对个体自尊,尤其是男孩的自尊作用更大此外,有关同伴依恋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同伴的依恋与自尊相关显著但均低于父母依恋与自尊的相关,并且表现出跨年龄的一致性,但另一些研究者却发现,尽管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更大,但青少年与同伴间的情感关系似乎对其社会能力和亲密感的发展更为重要。

三、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

孤独感是个体对自己和家庭成员及他人间关系的一种主观体验。研究发现,个体的依恋状态与其童年经历有关,很多孤独的成年人报告其童年与父母关系糟糕,成年后或者与伴侣疏远或者过度牵绊,这提示依恋会影响到个体孤独感的发生和出现频率。依恋理论揭示,在童年期发展出的与父母的依恋模式会成为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会指导形成个体亲密关系的行为表达方式,其影响力涉及生命全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期亲子关系的质量及家庭成员间交往的数量与成人期的孤独感间存在密切联系。有研究者发现,与不安全依恋的个体相比,安全依恋的个体具有较少的孤独感体验。

第9篇:青少年问题心理学范文

【摘 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关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大计。学生的安全重于泰山,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正处于个性的形成与情绪的两极性阶段,半成熟半幼稚,也处于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因此,初中阶段安全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关键词】初中阶段 安全管理工作 原因 问题研究

一、前言

安全管理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师生安全,建设和谐安定的校园是保障学生学习环境的基础,也是学生赖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保障。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加速期与过渡期,他们在自我意识、道德发展以及情绪上需要引导,以实现健康发展。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安全管理相比于小学阶段面临更多的挑战。

二、安全问题分类

根据上海交大信息安全教授邱卫东对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分类,依据学生受伤害的角度可以将安全问题分为课间伤害、交通事故、挤压与踩踏事故、活动伤害以及教育缺失事故等方面;根据浙江教育厅的分类,可将校园问题分为社会安全类、公共卫生类、事故灾难类、自然灾害类与考试安全类五大类型。

三、校园安全问题的归因

对于校园安全问题的研究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初中生自身四个方面综合考虑。接下来分别从这四个角度来简要分析校园安全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

(一)社会因素

学校周围的环境是影响学校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周围的治安环境会对学校中的学生产生影响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性成熟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容易使很多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熟感,他们有获得成年人某些权利的渴望并希望得到新的行为标准达到转变社会角色的目的。因此,学校周围环境的好坏对处于猎奇心理且缺少判断力的初中生而言会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除了学校周围环境的影响外,网络媒体也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环境。媒体中不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不仅荼毒青少年的身心,也诱使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产生行为上的偏差,如校园恋情、打架斗殴、逃课逃学、离家出走等不符合青少年行为规范的行为,为青少年的不安全行为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二)学校因素

校园安全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学校。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强度、校园的基础设施、管理者以及教师的管理理念等都是影响学校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

学校的基础设施,像校车、操场、教室、教学器械的质量以及安全防护工作,还有食堂营养卫生情况等无一不对学生的安全产生影响。

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恩威并用,避免出现对学生过分打压天性的行为,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与学校要求背道而驰的行椤=淌Χ匝生的教育应该本着以德服人的态度,更多地进行道德说服,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而并非一味地强调错误,惩罚行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学校需要加大对校园安全管理的强度,做到外松内紧,既不让学生感到压抑,被包裹得过于严密,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做积极丰富、合乎情理的活动,又能感受到学校对自身的关怀与保护,能够在学校的蓝天下畅快地活动,愉快地成长。

(三)家庭因素

很多初中阶段的青少年问题都源于家庭问题。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内部的和谐稳定是孩子进一步发展交往的基础与保障。如果家庭的港湾出现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等,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都会受到影响。此外,家庭的教育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如武力解决问题等,会为孩子在校园的安全埋下隐患。

(四)初中生自身

青少年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这个阶段正包含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发展的加速期,容易产生各种矛盾,遭遇心理危机。尤其是青少年的情绪表现充分表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情绪的可变与固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因此,暴风骤雨是青少年的发展特点。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这个阶段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当中青少年需要脱离对自身的依恋与对父母的依赖,实现独立成长,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五)社会、学校与家庭的综合作用

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不良的社会环境对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会产生心理与行为上的不良影响,在学校中有可能演变成影响学校安全问题的行为或者潜在威胁。学校的管理人员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处理缺乏动态发展的眼光和正确的处理思路,使得学生产生逆反抗拒心理,甚至产生更加过激的行为,如违法犯罪等。因此,教育者需要引以为戒,用动态、联系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使青少年学生的安全问题得到最有效的解决。

四、针对校园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

对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举措。根据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余个部门于2006年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对学校安全管理的规定,需要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来对学校的安全工作进行安排:静态上需要对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做具体的规定,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清晰;动态上需要学校对涉及学生安全工作的具体预防与事故发生后的处理与监督检查。

根据以上对初中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需要从问题的源头开始预防,也需要在问题出现过程中有效处理,更需要在问题处理后做好总结,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首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需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经验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导。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并且,教师应该拥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以及行为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做到有效防治。

其次,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得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提高教师的应对能力,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素养。班主任应将哲学观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寓德育于行为规范教育之中。只有制度约束与尊重个性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工作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再次,学校是由各个班级群体共同组成的整体,因此,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班主任需要班干部的协助,同时还需要合理的班务管理计划的支持。班主任在制订班务管理计划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做到能够真实反映初中生的需求。总之,要运用一系列管理方法来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结语

总之,中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需要从问题的源头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看待问题不能是片面的,需要用联系的观点,也需要用动态分析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生安全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初中生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春旺,严娅,边轩,等.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研究和实践综述[J].学理论,2010(31):240-241.

[2]冯巧丹.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的思考[J].求实,2005(z1):279-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