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制教育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尝试教学法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行以来很受学生喜欢和欢迎,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尝试教学法也不例外,既有其优越性也有其局限性,本人通过对尝试教学法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心得:
1中职解剖学尝试教学操作实践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1推行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平时努力,期末一次失利,导致一仗定英雄,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不符合现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尝试多种评价方式与尝试教学综合使用,看其在教学效率提高方面的作用。
1.2不能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教学,学生成绩有显著提高,但也存在问题,例如对教学兴趣的激发并没有使全部学生受益,仍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可以从成绩上看到,4个实验班中,每个班都有4名左右学生成绩在30分一下,通过谈话也知道他们对学习根本就无所谓,想来就来,不想来几天见不到人,使得尝试教学法在他们身上根本就没有一点成效,为了平衡学生的两极分化,可以确保其在不影响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原则。
1.3看清眼前的,关注背后的:解剖学属于文理综合性学科,既需要理解又需要及时复习记忆背诵,虽然通过尝试教学当时理解了,过一段放着不复习又模糊了,还有的当时照着课本能把答案写对,可是根本就不理解,像有些概念(举几个名词解释的例子),尝试练习时只是照着课本原话答得,并没有理解,记忆不深,时间长了忘得就更快了。因此在学生做尝试题时不能仅看学生回答的正确率,还要看看背后存在的问题。
1.4受课时设置的限制:中专不同于中学,中专是大课教学,每次两个课时连着上,这样上课时间长,知识点多,如果第一节课就把所有的包袱抖给学生,学生一旦丧失了新鲜感,学生对所学知识一下透亮,不利于第二节课的教学,并且知识点多,往往,设置情境、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就把第一节课沾满了,第二节课还是个教师满堂灌的情境,不利于尝试教学法的推行。
2寻找一种适合中职教师操作的基本模式
根据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解剖学推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尝试在实践中进行改进,例如:我们自创了“拆分式”,将课堂时间拆分为几小段,每一小段讲一个或两个知识点,每一小段都使用尝试教学,步骤立足于基本式,使用基本式和变式的一步或几步,最后再加以总结,那么每一小段对学生来说就都是新鲜的了,也适合中职解剖学知识点碎、杂、多的学科特点。这样解决了大课教学的麻烦。但是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仍需同仁相互探讨,再接再厉。
2.1改进遵循的必要原则:使用尝试教学法,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先练为主”的核心思想,即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并使其智力得到开发,综合能力得到培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2.2改进模式与尝试理论的一致性:在试验时,不论是使用基本式的变式还是自创的拆分式,都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形式以学生先学,先练,先试为主,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
转贴于
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原则,操作时也是从学生尝试入手,从学生练习开始,中间进行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教师精讲总结,最后再给学生第二次尝试机会。这与尝试教学法的特征“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1]”和“合作互补的原则”是一致的。
3几点建议
3.1尝试题要新颖,具有趣味性,能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应该合理设置尝试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关联,难度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准,适应学生年龄,并且深度以课本为准。这就要求教师深度备课,这也是教师水平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尝试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尝试教学的效果优劣。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品德与生活》课程主张从学生普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生成活动,这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学生甚至大人都不在乎小小的一张纸,浪费纸张的现象随处可见,看了真让人心痛。
接下来,设计了四个活动:了不起的纸娃娃;认识纸娃娃;爱惜纸娃娃;开心纸娃娃。(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了“纸娃娃”这一带有童话色彩的形象贯穿于堂课的始终。)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小小一张纸来之不易,知道纸张的重要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分析问题、悟理说理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学习上、生活中的随便浪费纸张的现象,让学生置身于在具体的问题情景当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自己领悟到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树木、保护环境。把学生的认识提升到更深的层面上来,化知为行,把行为延伸到课外,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小学教学设计网XXJXSJ.CN]
本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主要采取了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授课。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并且给各小组的命名都给人一种美感,特别是树干的制作采用废弃的羽毛球筒,用树叶当奖品,非常有创意,孩子们为了能在大树上插一片叶子,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活动的效果非常好。
思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两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末我向学生提出了:希望小朋友们把节约用纸的好方法告诉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约用纸的行动中来,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形式,被称为反思性教学,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提升教学水平,而且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教师进行反思的核心是将政治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二者的沟通,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实现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主要针对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其实现策略进行分析。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基本内涵
所谓教学反思,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观念及结论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行为,同时这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职业素质的主要手段[1]。教师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在反思的同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纠正,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学反思既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又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方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与素质,从而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教师追求专业化发展不仅能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推动高中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实现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对政治教学观念的反思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政治教学兴趣不浓的现象十分常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对政治教学观念进行反思,以此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2]。其一,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对政治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重点解决学生对于政治教学的需求,全面提升学生对政治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时事政治,将现阶段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政治教学相结合,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神奇的货币》一课时,针对教材中的外汇与汇率内容的教学,可以采用具体实例的方式,将一些国家的货币与人民币的汇率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国家,例如美元、韩元、泰铢、欧元等。学生对这些文化感兴趣,那么在学习的时候就会产生兴趣。为此,高中政治教师面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影响,务必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传统教学理念,在学生兴趣培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政治教学,全面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时刻体现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教师也能完成教学反思,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对政治教学方式的反思
为了提高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教学经验,反思政治教学方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为此,教师要在开展政治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分析,寻求适合学生且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此实现高中政治教学质量提升的目标。例如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银行职员,在体验中掌握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的记忆,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同时也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要满足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基本需求,在考虑教师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设置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接受政治教学之后,真正获得知识、提高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以学生兴趣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的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在于教师的教学速度,而在于学生是否真正对政治学习有兴趣。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讲解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多彩的消费》一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近年来受到人们欢迎的消费形式,并且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进行讨论,学生会全面提高学习积极性,参与讨论,以此保证高中政治教学的高效率,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对政治教学素养的反思
教师要在政治教学中获得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固然重要,对政治教学基本素养进行反思十分重要。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教师不仅要提高政治教学基础理论水平,而且要在教学的同时追寻教学深处的秘密,通过对政治教学的反思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师在教学时要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积极投身教育改革行业,认识到政治教学对于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以高中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生产与经济制度》一课为例,教师在针对此课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的同时,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到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随后逐步展开教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就很难提升对政治的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就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做课堂的主人,以此实现政治教学的高质量。而教师在积极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能对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反思,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升。为此,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首要前提,通过政治教学不断对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行反思。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仅是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且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教学方式及教学观念等环节的反思,是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水平、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希望在此基础上为高中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松杨.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J].职业,2013,14:28-29.
关键词:新课改;新教材;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3.07
初中英语新教材突出交际性,它是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促进中学外语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基础上编写的。针对新教材的特点,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教会他们怎样自觉地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以“本”为本,寓教于乐。
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度适当。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其各个感觉器官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课外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唱英语歌”、“单词接龙”、“小对话”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这样既巩固了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总之,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二、听说读写,四项兼顾。
(一)听。新教材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训练,培养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是“融四项技能为一体”的训练。说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听的技能也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教科书中,听力训练大致以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1)课堂用语。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这样可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2)教师在介绍和操练新语言的时候,应让学生多听并注意发音,特别是重音、语调。(3)听写是训练听力、拼写和写的技能的一种很好的练习。听写既是可用教学,也可用于测试。总之,听作为教学手段,是掌握英语的必由之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对听的技能进行专门的训练,教师应让学生多听,注意培养听英语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养成听英语的习惯。
(二)说。说的能力属口语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应加强说的训练。下面介绍一些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1)操练。操练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而迅速地说出新语言。全班或一个小组的学生齐声跟着教师说,会增强学生的信心,人人都能开口说。(2)对话。教科书里的许多口语练习都是采用对话形式,以便鼓励学生踊跃参加活动,能比较自然地使用语言。(3)正式的言语练习。正式的言语练习可有以下几种方法:A、使用录音带。教科书里大部分的对话都有录音,使用暂停开头;可以随放随停,一放再放,便于学生跟着说。B、拼读和发音练习。这些练习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单词,并学会与它们有关的拼读规则。C、重音和语调练习。D、歌曲和诗。它们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节奏感和提高流畅程度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E、交际活动。交际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流畅程度。
(三)读。阅读教学是通过学生课本和练习册里的练习进行的,是与其他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的。读能帮助理解、巩固和记忆所学的材料。学生既要学会朗读,又要学会默读,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羞于开口,故教师应主张学生多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语感,加强记忆。
(四)写。写的技能主要是在练习册里培养。教科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初中英语从第一册第一课起就教学字母的书定,在练习册里每个单元都有抄写练习,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练习书写技能。同时有指导的写作。教科书鼓励学生使用他们已学的语言不仅做课堂里写的练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写真实的情况,例如写自己或同学的一天生活,或写自己的家庭、班组等情况。
三、创设请境,溶入角色。
新教材配有彩图,课文全部套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会话时,教师尽量创造较为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笔者在新授“打电话”这段对话时,把玩具电话、手机搬进教室,学生的兴趣马上高涨起来,两人一组上台表演,整堂课气氛热烈,从而能自觉地使用打电话时的用语,勿须死记硬背。
四、合理使用教材系列配套。
新教材以学生用书为主,系列配套,使得教学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利于学生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因此,教师除了用好学生用书以外,还要用好练习册、阅读训练等课外用书。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语篇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进行语篇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内容。笔者曾遇到过一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即将上课前学生拼命地背单词,以“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来应付老师课堂上的检查,这样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效果也非常差。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只记几个单词上面,忽略了语篇的记忆,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对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每天朗读英语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练习册的安排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后的知识巩固。因此。教师应好好利用每课的练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些重要的练习可通过教反复出现来达到巩固。还可适时.适度面布置回家作业,真正达到理解记忆。教学还可以不定期进行单元巩固测试,针对不些不容易出差错的知识点,设置一些陷井题,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五、因材施教,因人而宜。
【教材分析】
《物质发生变化》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第二课,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本课也并不要求让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马上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是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把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和用蜡烛给白糖加热,寻找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从而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学情分析】
“物质的变化”这节课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会并理解初三化学的知识,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学会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
沙子黄豆混合搅拌并分离;白糖和蜡烛的加热,以此展开研究,让学生经历“观察描述猜测加热再描述发现”的探究过程,
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一把燃烧勺、一把塑料烧勺、一根蜡烛、一根搅拌棒、一个筛子、一个塑料盒、放燃烧勺工具。记录单(整理、记录实验现象、发现)。
教师演示材料:沙子、黄豆、白糖、火柴、三个烧杯、夹纸的镊子一把、彩纸一张、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来说说?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究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板书:物质发生变化)。
老师带来两种物质黄豆和沙子。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活动】二、
豆子和沙子混合实验:
观察:黄豆和沙子有什么的特点,那个小组来说说?
猜想:我们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你们猜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验证1:用烧杯把沙子和黄豆混合
搅拌,来验证你猜想的结论.
验证2:把混合的沙子和黄豆分离看看有没有变化?想想怎么把混合后的沙子和黄豆分开?
结论
:通过验证有没有变化?
老师还带来一种物质白糖
【设计意图】此实验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的现场观察,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猜想—实验—比较—发现猜测混合后是否会变化,来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三、
白糖的加热实验:
观察:白糖有什么特点?在观察前我们想想从那几方面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器材:
加热白糖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看看你们桌面上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谁来说一说
猜想:猜想加热白糖会发生的变化吗?
实验:加热白糖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讨论28-29页了解加热白糖步骤和注意的事项;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现在一定要按照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来加热白糖,把观察到的结果填在试验单里。
结论: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让学生先观察没有加热是白糖的特征,再通过加热白糖了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生成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白糖的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生成的是新物质,比经由教师的口中说出更具有说服力,同时消除改变了颜色形状的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的印象。
【活动】四、
对比引出物理和化学变化
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发现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有没有没变化?有产生新物质?加热白糖加热后有没有变化?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没有产生新物质,叫做物理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产生了新物质叫做化学变化。这就是我们学的物质发生变化的两种变化是什么变化?区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知道它们本质的区别,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的联系做好了铺垫。
【活动】五、
练习
1下面我们看看生活中的这些现象,那些是物理变化,那些是化学变化?
2.老师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折是什么变化?为什么?然后撕拐角点燃是什么变化?为什么?
3.说说我们身边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练习更牢固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为学习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活动】六、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则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七、
寄语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
——伽利略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来解决身边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
物
质
发
生
变
化
物理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白糖加热的实验报告单
学
校
一小
年
级
六年级
时
间
实验名称
加热白糖
实验小组
实验内容
通过实验验证白糖加热后是否有变化
实验器材
白糖
燃烧勺
塑料小勺
酒精灯
火柴
烧杯
铁盘
我的猜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特征
加热前
加热后的变化
状态
气味
甜味
其它:
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关键词:中职国家示范校建设;案例教学法;中职教育
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应发的《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用三年时间,重点支持1000所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中职示范校建设投资大、范围广,学校申报立项、专家评审复核、检查验收各项工作用时长而艰巨。我校已申报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各项创建工作落正在落实。创建中职国家示范校的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使学生获得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促进职业学校为国家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做出贡献。这就要求中职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实现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是教学,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创设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讨论,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教学现状
1.生源现状。目前中职学生多文化基础知识结构较差、理解能力差,缺乏专业课学习兴趣与自我约束力,但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动手能力强。
2.教学法现状。目前多数教师用老旧的教学法,仍以教师说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上课无积极性,无成就感,甚至应付上课,形成恶性循环。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必要性
1.实践性强。我校为中职医学学校,主要培养面向基层工作岗位服务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通过典型案例教学,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所选用的案例来源于生活工作实际,说服力较强。有些案例直接由学生讲述,然后通过大家共同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去思考,便于学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3.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愈来愈受重视。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实效,案例教学法因擅长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被教师采用。教师首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时机,组织协调好。最后,教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四、我校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
1.区域优势。我校为晋东南地区唯一一所中职卫校,拥有学校独立的附属医院,学校生源地域广,数量多,附属医院可以为我校提供丰富的临床病例及学生实践机会。
2.师资雄厚。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专业化发展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思索、不断深入探究的领域,尤其是近年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是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目前,我校正采取多种鼓励措施、激励政策,鼓励专业、临床教师到医院及相关企业加强实践,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培养。
3.教学设备先进。在各级学校领导下,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挂图、模型俱全,配备有先进智能模拟病人,为学生技能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之,案例教学法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学生积极参与为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共同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我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案例教学法,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一、以课堂为中轴,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则是重点。从以往对大学生的法制实践来看,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都较为传统,主要以讲解为主,且讲解中以语言讲解为主,较少使用模象直观、案例分析等方式。这一方面是因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程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对法制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法律专业课的教学中,也将法律教育定位在考试方向上,故而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不太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和专业课的整合过程中,法制教育可谓可有可无,重视力度不够。如此,大学生在学校所能接受的法律教育范围变得狭窄,难以有效地形成法律知识的构建,也就容易形成大学生不知法、不懂法的现象。提倡以课堂教育教学为中心,目的就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有效性,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系统的法律知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一是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要能着眼于学生的重视发展来审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能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对法制教育的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二是在具体的法律专业课教学中,要能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特点,以活动、任务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法律知识,更好地促进其对法律知识的构建。三是要把法制教育和学科教育教学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程中,可结合当前网络环境下的犯罪现象而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如此,当学生有了系统的法律知识,对法律常识有了深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避免学生走向犯罪道路。
二、以丰富的活动为媒介,开展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是基础,而如何有效地通过活动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认识法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活动中对法律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这也是大学法制教育过程中尤其值得思考的问题。结合以往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来看,多以图片展览为主,活动形式单调,内容也较为狭窄,甚至有的院校出现完成指令性任务的现象,只是在普法日、禁毒日等进行简单的图片展览,而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其实,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辅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不仅可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更好地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过程中,可选用的活动方式是较多的,有演讲、辩论活动等。如“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就可及时引导学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犯罪现象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主题班会活动,教学中辅导员或任课教师可结合学科的内容而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相应的主题辩论活动。有教育宣传活动,除了以图片展览形式进行,还可以校园广播、参观访问等形式进行。有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可组织不同系的学生之间展开,也可在班级之间展开。还有模拟活动,形式如模拟听证会、模拟律师、模拟审判现场等。总之,要注重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大学生展开法制教育宣传,且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计划、组织、参与,这样才能让活动效果更好。
三、以生活为中心,注重实践应用
现实生活才是最好的练兵场,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更多的是局限在院校范围内,和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而这也容易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有的大学生虽然在法律专业课程考试中能获得不错的分数,但一旦要其在生活中应用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就显得较为吃力。其实,很多法律和大学生的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如《民法通则》《刑法》就直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劳动法》,如和大学生婚恋相关的《婚姻法》,和读书相关的《知识产权法》等。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中,就要结合这些法律所涉及的范围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一是要注重从学校教育拓展到生活中。如学生在生活中常遇见财产继承、各种社会暴力事件、网络犯罪等现实问题,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某家出现了养老问题纠纷,就可把该案例搬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分析。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和法律相关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自己。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不足;完善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国家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制素养、法制观念得到提升,提高自我约束力,培养一群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刻不容缓。但事实上,近几年大学生违法事件不断提高,校园暴力和大学生犯罪的数量逐渐增加,折射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足,大学生的法律意思薄弱,法律信仰缺失,使得高校法制教育受到社会质疑。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法律的作用是约束公民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劳作,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在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力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始终保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详细概括,“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公民自身修养提高的重要参考。对青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能有效加强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保持与国家法制和法律同步,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政策,完善自身知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二、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
大学教育是学生知识教育的最高殿堂,大学教育不同于初中高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道德法制素质、个人能力等全方面的知识传授。然而,当今很多大学在学生道德法制教育上仍有缺失,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普通高校,在名牌大学也很普遍,从大学生犯罪情况就可以看出,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烧熊,到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同室无辜生命,还有最近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如2015年8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某女大学生遇害,嫌疑人正是同校的大学生;2015年4月11日,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在校园持刀砍人......这些沾满鲜血的案例,警告大学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对法制教育不重视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较低,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外,其他的大学生对法律都是停留在对“法律”二字的名词解释层面,并且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常常对法律实施的某项制度不满,导致学生在进行法制教育课程学习时,用一种漠视的态度去对待,还有的学生表面知法,却常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获取自身利益,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愿意或放弃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往往采用极端的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
三、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学校法律章程,形成学生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加强学校依法治校的力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实施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小型法制环境,在完善大学生法制化管理的教育时,保证学校行政实施的程序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力度。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尊重学生自我价值观,尊重学生人格,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法制学习中,从而培养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在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时能自觉遵守法律,保证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
高校法制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理论为中心,通过理论灌输使学生自我理解法律的基本内涵,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法律有清楚的认识,要让法制思想真正渗透到学生思维中,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法制教学,通过实例分析、课堂互动进行理论教学,模拟案例庭审、现实执法观摩的方式,使学生结合实际有效运用法制理论,真正做到遵法守法,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重要发育期,在心理上比较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而一旦受到周围人的质疑和批判,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思维,控制不住自身情绪,进而作出违法行为。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使学生在心理受到伤害时能及时的向心理咨询教师沟通,防止学生恶性犯罪的发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保护好学生的隐私,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对现存的法制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更新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1]何磊磊.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改进与完善[J].知识经济,2012(02).
[2]张阔海,宋宝萍.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局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6).
[3]贺松兰,张增勇.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改进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2(15).
[4]朱中原,朱景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念与路径探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01).
[5]季敏.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一、要正确认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以德为先向来是学校所重视的教育内容,在小学低年级独立开设了《品德与生活》、高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思想教育。显然,这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为,学校在青少年时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情操陶冶,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孩子一生的奋斗和成长将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然而,渗透法制教育,并不意味着将替代道德教育,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2.道德教育代替不了法制教育。仅有道德教育是不是就可以了呢?道德教育是否可以替代法制教育呢?当然,道德教育是替代不了法制教育的。长期以来,学校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力度是很大的,但反思离开学校后的青少年,特别是成绩优异的青少年,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道德思想教育下成长的,可是何会出现不负责、不愿意承担责任、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等种种迹象呢?这常常令人感到遗憾。当然,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很多,但终究仍是因为法治意识淡薄,从小就丧失法制观念的教育所至。难道要让孩子等到长大后“背背”几则条例就会“受益终生”吗?从学校教育角度来反思,过去我们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常常是相互脱节的。因为道德标准与法制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合理不合法”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虽然道德与法制有它的标准定义和独自的解释,但笔者就学校教育角度看,认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道德教育重在讲“情”和“思想”,法制教育重在讲“理”和“制度或规范”;道德教育往往只说“好”的一面,“不强调责任担当”,很重视教育学生“应该怎样做或鼓励怎样做”,但缺少法制的“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或这样做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内容。例如,学校从小就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爱戴老人,可是我们看到一个高中生问母亲要钱打游戏,因未得到钱而用刀将其母杀害,当母亲死后他仍奔向游戏室,且不认为自己有错(认为其母亲不给钱,就是母亲的错)。这样的案例很多。虽然所有责任都归在“不懂事”的孩子身上,但从学校教育看,只有道德教育或单靠道德自律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因为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只要把尊敬老人的思想传授完成即可,因而缺乏渗透法理的制度和规范约束的教育,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也可,那样也行,而且只会从自身利益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试卷上的答案与实际生活的做法相反,认为老人应该尊敬自己,老人应该善待自己,自己可打杀老人。例如,我们教育学生“承诺过的事”应该做到,而未渗透如果承诺过而未履行将带给对方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要担责的。例如,某公司赠送奶粉,事后查出奶粉中有有害物质,所以法院判决公司要承担责任。这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因为做好事,就可忽略自身的过错。渗透这一法制教育很重要。不单是学生,而且成年人往往在这一观念上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上。道德往往只从某一个方面看待问题,而法制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这对形成法制观念很重要。学校法制教育就是道德教的有力补足,而不是替代关系。当然,渗透法制教育不是从一个个案例进行说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法律法规、制度观念、法制的理念的视角去看待和处理问题,而不是从“自身的道德想法”看待和处理问题。因此,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渗透法制教育,让小孩在长期的渗透与熏陶下,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二、要正确认识渗透法制与法制教育的差异
理清什么是渗透法制,什么是法制教育,对于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十分重要。渗透法制不是拿着“字典”般的法律法规进行说教,不是强制性地拿法规条文让学生背或记。例如,学校经常邀请司法部门、公安部门等到校进行的法制、禁毒、反等教育宣传,这属于法制教育;学校专门开设的法制课程或法制主题班会,属于法制教育。渗透法制是在除法制课以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思想或知识。渗透法制就像渗透思想教育一样,自然而然地、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法制观念或法治意识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培育形成的,不是简单地接受某次专题法制教育就能形成的。这就需要在平常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好法制教育,让孩子既能用道德的标准看待问题,又能用法制意识处理和解决问题。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当前我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受长辈和父母的宠爱,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缺乏责任意识,惯于享受别人为自己服务,不懂得如何关心他人。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学会关心别人,学会认真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在学科教学中应主要渗透几方面的责任意识:
1.对自我的责任意识。
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等负责。
2.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对家庭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支持,如帮助做家务;对家人的尊敬,如尊重长辈,在重要事情上征求他们的意见等。
3.对同伴的责任意识。
一个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心中要有他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具有这种责任意识的人才会尊重、关心、理解、信任他人,遇到别人有困难时会挺身而出;当同伴有困难时要助上一臂之力,等等。这才称得上对同伴负责。
4.对集体的责任意识。
对集体的责任意识是指对自己所属的集体,即班级、学校的发展、荣辱等负责。例如,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的活动,对于集体出现的问题敢于面对,敢于挺身而出去解决,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情。
5.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每个人对自己的祖国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是全部人生责任中最崇高的一种责任。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关心热爱自己的国家,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等。虽然过去我们教育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但这与法制教育是有明显区别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好思想,做好事,并没有指出“如果不这样做”会是怎样的结果,未明确一个人在集体中所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法制教育更强调的是责任与担当。另外,培养学生民主意识、义务和权利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并结合班级管理、学校活动以及孩子身边的事例进行渗透。例如,班规班纪的形成应该由学生参与进来,班干部的选拔不是班主任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选举产生,让学生真实体验什么是民主、什么是权利、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