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医学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教学研究

第1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R18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133-02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生命科学已经体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及学科之间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成为了21世纪的主导技术力量。医学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渗透到检验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现代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医学生,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我们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基本理论的掌握,增强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科研能力,为将来的检验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是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Cq。因此,传授医学遗传学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技能操作,还要兼具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等理解和描述得较为详尽。另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医学遗传学知识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而教科书本身存在着滞后性,很难真正反映出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所以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实用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要首先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知识及理论是一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根源。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科学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开展和持续。所以,一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是当前学生教育的主流,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做,事先由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写好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先听老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样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动手能力下降。一些学生甚至对实验内容一无所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无暇观察实验过程,更不能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应该转换教学理念。努力实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他们适当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进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其次是酶的质和量,有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则不出现,酶的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那么对这些原因的分析过程中,适当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安排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逐个排除可疑原因,可以通过减少酶的量或更换另一来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适当提高退火温度等对策,亲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开拓进取,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尝试

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授课方面,实验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及不同结果进行讨论。

第2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1认清生物化学的本质———生命的化学,建立四个问题

在学习第一章绪论时,要建立一种概念,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那么第一个问题是生物体的物质组成是什么?(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生物化学的前四章就是阐述这些重要的组成物质;第二个问题是体内重要的物质是如何代谢的?(主要是糖类、脂类、蛋白质,这三大代谢);接下来第三个问题是代谢之间是如何联系和调控的?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遗传;第四个问题是遗传信息如何传递与表达?最后是两个专题生化(血液生化和肝的生化)。在整本书的学习中,一直要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把这四个问题弄明白了,生物化学也就学透了。

1.1第一个问题如何学习

第一个问题即组成生物体的生物大分子有哪些?进一步了解它们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结构影响了性质及功能,所以在这四章的学习中,共同点是掌握每一种大分子物质不同的化学结构。可以把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大分子物质,对比着进行学习,重点掌握它们的组成结构,进而理解其性质。酶是特殊的蛋白质,通过了解它的结构来认清它特殊在哪里,从而理解酶的特点以及酶催化的原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等,还有一些特殊的酶如同工酶、酶原。第四章维生素,相对好理解,可以通过自学学习,掌握各种维生素的别名、功能、缺乏症。这前四章,记忆的内容相对较多,概念较多,蛋白质和核酸我们都可以把它们想象成“麻绳”;只是组成“麻绳”的元素不同,基本单位不同,所以功能也不同,要学会“解麻绳”。而酶,通过实验学习酶的活性,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等等,理解得会非常深刻。

1.2第二个问题是重点(三大代谢是核心)

在学习三大代谢时,记清每个代谢途径的概念,反应地点,反应条件,限速酶或者关键酶,能量变化[消耗多少三磷酸腺苷(ATP),产生多少ATP],启动物质、中间产物、生成物质分别是什么,能够描述每个代谢的过程。在三大代谢的学习中,尤其是糖代谢,是非常重要的;而糖代谢中三羧酸循环又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和重点,一定要清楚明白这个循环的概念和意义。另外,血糖和血脂都是临床上检测的生化指标,与健康息息相关,要掌握糖尿病的生化基础,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是必须掌握的。同样在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中,分别有血脂的来源与去路和氨的来源与去路。这三者要区别记忆,以免混淆。

1.3第三个问题———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控

三大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代谢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可以进入其他的代谢途径,而其中最重要的中间产物是乙酰辅酶A,它是三大代谢的联系点。而三羧酸循环之所以重要,由于它是三大代谢的共同通路。物质代谢调节的三种方式: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激素水平的代谢调节、整体水平的调节。1.4第四个问题———遗传信息如何传递和表达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如何把遗传信息进行传递和表达的呢?传递———通过DNA转录合成核糖核酸(RAN),表达———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是生物体构成的最基本物质,蛋白质不同生物体表现亦不相同,正所谓结构决定功能。在本章中重点掌握遗传的中心法则,DNA的复制,以及转录合成RNA,最后是蛋白质的合成,这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把这些过程合成动画效果在脑中时常演绎。自然就记住了。

2学习方法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有方法的,掌握对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常常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开始要把一本书读“厚”,而渐渐的要把书读“薄”;读“厚”是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求知,累积的过程;读“薄”,是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凸显出来。

2.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生物化学涉及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有些内容较为抽象难懂,如果课前不预习,可能上课时完全不知到老师在讲什么;生物化学的课时不多,但内容不少,有时老师在某些地方就会略讲,比如以前课程学过的东西或老师认为不太重要的内容。课前预习会让我们脑中有大概的印象,老师说到哪里都可以跟得上;对于预习时不理解的内容,在上课时会认真听讲,形成有目的的学习,记忆会深刻。

2.2课堂认真听讲———巧做笔记很多学生上课时,埋头抄笔记,完全顾不上老师说什么,而老师也不会因为同学做笔记而停下讲课的进程,结果是笔记记得整齐认真,但完全搞不懂学了什么。生物化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需要在理解的情况下记忆,所以上课时一定要抬头看着老师,听老师讲解,要跟上老师的逻辑思维,必须集中精力去听,才能弄懂明白。上课老师提到的重点之处或者精华内容,在书上进行标注或者在笔记上注明。用笔记下不明白的地方比记下已明白的内容要重要得多。

2.3课后的整理、复习与重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多同学忽视的地方。学完就撂,是很多学生的特点。课后整理笔记时,会把一堂课进行回顾,形成自己的学习心得,理解会非常深刻;如果有疑难或者不明白不会的地方,查资料、问老师或与同学沟通交流,这种收获会远远大于课堂所得。及时整理,会加深学习的记忆。不留问题到下堂课,不要积累问题,否则前面是小问题不懂,后面就会出现都听不懂了的结果。

2.4学习要有框架结构,建立思维导图每个章节学完要进行总结,回顾这一章节的所有学习内容,可以画一张思维导图,先把所学这一章的每一小节凭记忆画出,然后向里面填内容,最后回归课本笔记查漏补缺。重要的知识点,比如限速酶、反应地点等都填充上,并用荧光笔标记。如果每学一章都画一副这样一张思维导图,对于学习了什么内容一目了然,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自己脑中的框架,书本上的知识也就融入了自己的血液中,被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如果说在书上记笔记是把书读“厚”,那么总结出思维导图就是把书读“薄”了蛋白质的化学和核酸的化学这两章,有很多近似的地方,容易混淆,可以对比着学习和记忆。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这三章也可以通过对比进行复习和学习。

第3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康复医学;研讨式教学;改革

1.《康复医学》传统教学现状

康复医学是高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覆盖康复评定技术、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疾病康复等。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成为符合世界疗法师联盟要求的教育标准的康复治疗师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我国康复专业教育起步非常晚,20世纪八十年代才传入中国,康复专业缺少办学经验,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专业教材等方面没有成型的标准,没有与国际相接轨,无法达到世界疗法师联盟要求的最低教育标准。康复医学这门课在中国还是主要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为主,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有限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而且学生学习的效率不高。

2.《康复医学》研讨式教学设计

根据现代化教育理念,许多大学正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讨建立以“互动探究为基础”的学习体系[2]。为了提高高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质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与效率,我们在康复医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改革与探索,采用“研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起源于德国,是德国大学一种重要的教学和研究制度[3],目前已经成为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主要的成熟的教学方式[4、5],在国内主要是以郭汉民为主的团队对其研究较多[6],研讨式教学即研究、讨论式教学,是研究(发现)教学法和讨论式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研究、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7]。现就康复医学这门课的研讨式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2.1教学对象

对象为我校2015级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一共65人,康复1班为对照组32人,康复2班为实验组33人。

2.2教学内容

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教材均为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方琼主编的《康复医学》。

2.3教学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由相同的教师授课,两组授课总学时均为48学时。实验组开展研讨式教学,对照组按传统讲授法教学。对照组以传统教授为主,辅以PPT;实验组研讨教学由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以10人为一小组,小组成员轮流当组长、汇报人。步骤如下图.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提前两个月制定研讨主题,将准备好的研讨大纲、教材、需要完成的任务及要求在暑假前分给实验组学生,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做每次任务的组长,负责整个团队的任务实施。全组的学生在组长的领导下,利用QQ群和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进行研讨,分工合作,对研讨主题进行深入理解,并查阅相关前沿内容进行补充、整合,课前1周,小组长对准备汇报的研讨内容与老师交流,根据老师最后提出的要求进行修改。上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本次研讨的主题,然后由本次研讨的汇报人进行汇报,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汇报结束后其他学生和老师可就此次汇报内容进行提问,汇报人和组员作答,讨论结束后教师就小组汇报情况、查阅的文献及团队合作情况等作为评定指标,进行点评总结,并就主题相关的内容及前沿知识进行适当拓展。

2.4教学效果比较

2.4.1期末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一学期课程结束后,统一组织期末考试,考试总分为100分。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分数段分布情况及平均成绩进行对比。2.4.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模式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两种教学模式满意度进行评价。包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的提高、教学重点突出、教师讲解清楚、教学方法合理、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等为指标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的每项均按点量表计分:非常满意4分,满意3分,基本满意2分,不满意为1分。

2.5统计数据处理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作为统计学显著性检验判断标准。

2.6结果

2.6.1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实验组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有14人,对照组在80分以上有9人,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而且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表2)。2.6.2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在众多指标上如学生主动性和兴趣提高、教学重点突出,内容充实等方面,实验组、对照组的满意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而对于教师讲解、教学方法采用指标的满意度上,实验组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近几年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发展迅速,市场上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极度需求,高校培养的康复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同时,三年制学生相对四年制来说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对抽象知识点接受慢的缺点;针对以上缺点,将研讨式教学模式引入康复医学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这需要我们专业课教师对课程进行充分精心准备并不断探究,通过选择一些易感知、易接受、熟悉有用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去探讨去研究,可以激起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责任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张扬个性,同时研讨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对于教师来说能及时获得教与学是否成功的反馈,并可以对结果进行积极的补救。研讨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地位,这与康复治疗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发挥患者的主动性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高校康复医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研讨式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还可对学生将来工作过程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本实验中,研讨式教学相比较传统教学来说,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从学生主动性和兴趣提高、教学内容、教师主动性、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在教师讲解及教学方法方面的满意度高于实验组。因此,研讨教学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主动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但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度上没有想象中表现出优势,实验组学生提出研讨式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学习资料,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很大。此种方法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需要教师知识面广,这样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不适应此种方法,不能掌控课堂,是不能保证此种教学方法顺利进行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所需的时间和花费的精力都是巨大的,笔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不能过大,不能过于加重学生负担,引起学生逆反心理,通过此次实验,笔者觉得采用传统+研讨式教学模式更适合康复医学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戴红,卓大宏,卫波,等.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2):739-742.

[2]徐颖.国外研究性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经验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52-57.

[3]唐常春.城市规划理论课研讨式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115-119.

[4]PaulsenF.GermanEducationPastandPresent[M].NewYork:GeneralBooksLLC,2010.

[5]杨建华,等.德国高等院校研讨式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14-15.

[6]聂世忠.高校《外国美术史》课程研讨式教学改革[J].高教学刊,2015,18:123-124.

第4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引入医学教育领域,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1-2]。传统的LBL教学主要是一种灌输式授课模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虽然可系统地、有把握地完成教师预定的课时目标,但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之相反,PBL教学则以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为课程启动点,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创设问题情境、贯穿全程的引导;学生则一般以6~8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分析病例,提出问题,通过主动学习、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鼓励个性自由发展。

    2实验课程开展PBL教学的优势

    2.1教学规模适当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理论课教学通常是上百人同时上课,这种规模显然不利于开展PBL教学。而实验教学一般是小班上课,每班仅25人左右,足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PBL教学过程中。

    2.2教学环境适宜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较少,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与PBL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似。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开展PBL教学,学生更易接受。同时,实验室的空间较大,便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既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教师能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2.3教学内容单纯相较于知识容量丰富的理论授课,实验教学需解决的问题则少得多,且一般都是围绕某一医学专题展开,知识脉络简单清楚,学生较易抓住重点,PBL教学活动也更能顺利展开。

    3基础医学实验课实施PBL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高阶段,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主题,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不仅需要宏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把改革精神贯穿于具体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基础医学实验是医学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复习和巩固理论课知识,还能掌握相关检测技术及多种仪器的操作,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将课前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简单地讲解给学生,学生依照课堂板书按部就班地操作,课后书写实验报告,学生间抄袭严重。教师根据这样的实验报告打分,无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成绩,同时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课的重要性,也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的预期目标。

    4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PBL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重大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授者,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这种革命性的转变不可能让学生马上适应并投入其中。因此开展PBL教学不可一蹴而就,在设计PBL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首先实施非典型性PBL模式,即LBL模式+PBL模式[3],在学生适应并掌握其中流程后再实施典型的PBL教学。

    4.1非典型性PBL教学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前板书,课始讲授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提出与实验内容相关且教科书上可查阅到答案的问题,让学生边动手边讨论。实验结束后,将学生以5~6人为一小组,就实验结果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组派一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教师做最后总结和点评。通过非典型性PBL教学,让学生熟悉PBL教学的主要流程,初步锻炼他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发言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便于此后PBL教学的顺利开展。

    4.2典型性PBL教学在确信学生有能力参与到PBL教学中后,选取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随机抽取班级设置PBL组和非PBL组,按照下列程序开展PBL教学:

    4.2.1实验前问题的设置实验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PBL教学,教师可将本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达到的目标告诉学生,并简单指导学生如何借助网络、图书馆、期刊数据和精品课程查阅资料以及如何依靠团队的力量完成任务,同时鼓励和欢迎同学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参观和学习。

    4.2.2实验过程的推进按照计划由每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根据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整体性指导学生总结实验教学内容,然后学生按照讨论好的实验方案分组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验结束后,再次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4.2.3教师总结和点评实验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做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围绕学生的发言情况,肯定能力,提出不足,帮助学生树立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

    5PBL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5.1问题的设置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始的,故问题的设置水平是PBL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开展PBL教学,问题设置的难度不应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太偏向于临床,同时要兼顾学校的办学条件,如网络资源、图书馆藏书量和期刊种类等。问题最好只有唯一答案,便于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对这个答案的探索,可以延伸出整个实验教学内容。如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血糖的测定,教师提出问题:某病人54岁,自述近来多饮、多尿、多食,却日渐消瘦,请问此病人最可能患了什么疾病?最简单的诊断方法是什么?学生根据“三多一少”症状很容易推断出此人可能患有糖尿病,最简单的诊断方法自然是刚从理论课上学习的血糖测定方法,围绕这一答案学生可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何测定血糖、目前临床和实验室主要采用的方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注意事项等。实验教学内容随之在讨论过程中一一展开。

    5.2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PBL教学要求学生课下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查阅资料,主动与同学交流沟通。如果学生敷衍了事,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开展PBL教学前教师应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解释PBL教学的各种优点,也可通过条幅、展板在学校形成PBL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将带给自己怎样的改变,相信学生会自愿配合。同时,PBL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能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并能引导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教学计划。对PBL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美国医学教育家爱华德?巴罗斯(HowardBamws)作了这样的描述:“理想的指导者应该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则求其次,即他不是一个学科专家,但至少应该擅长指导,最糟糕的指导者莫过于他是一个学科专家,但却拙于指导”[4]。

第5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涉及很多抽象理论,内容比较繁多,包括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4门学科,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对未来推动民族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问题。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课程学时不足

中医药学概论包括的知识众多,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都包含大量理论知识点,而且许多知识点都具有古代哲学思想观念渗透在里面,需要大量的学时。而现实是中医学的教学内容安排通常需要占到一半的学时,留给中药学、方剂学和中成药学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而教材中中药学需要介绍的常用中药就有一百八十余种,中成药学需要掌握的常用中成药方也有98副,介绍清楚学科的最基础知识都已经非常紧张,更别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来讲授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要在较短时间内熟悉常用中药和中成药也只能靠死记硬背[2],缺乏灵活运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学生兴趣不高

中医药学概论中许多理论知识具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里面,像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很多内容都是医古文,这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更别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奥妙,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外,学生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大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偏向于西医,再加上中医药学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兴趣不高。

1.3教学手段单一

中医药学概论在课堂上需要大量的中药材样品实物作为教学演示的标本,然而现实课堂上不可能把所有的中药材都展示出来,而且一种中药材往往还包含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产地、不同的规格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些中药材还属于名贵药材,不可能实物展示。学校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带学生去中药标本馆参观来暂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受益[3]。

2教学改革的内容

2.1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

现在大部分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控教学进度,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总体进度,把控主动权,缺点是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容易走神。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而这个问题是作为学习和整合新知识的一个起点,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主动性帮助很大,但PBL教学的课程容量比较小,对于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来说具有挑战性。另外,PBL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会使学生专注于探索问题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目标本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生每8个人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梳理和总结知识,在此基础上制作出PPT,每节课前挑选1组或若干组进行5~10分钟的展示,全班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进行点评。最后,学生再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制作PPT阶段会经常联系教师了解、咨询问题。中医药学概论本身理论知识点非常多,而且许多都是抽象的内容,如果不深入学习往往会造成学生兴趣越来越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2将理论知识生动化

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所以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试着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活化。比如传统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和难懂的,而让他们把“金”联想成日常生活中的工具刀,把“木”联想成树木,刀剑可以砍树木(金克木)、树木长在土里面(木克土)、水来土掩(土克水)、灭火需要水(水克火)、火可以点燃树木(火克木),学生一目了然地就掌握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比如林黛玉天天忧愁悲痛而哭泣,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再对应了五志(怒喜思悲恐),说明是肺有病变了,以至于得了肺痨,后来咳血而逝。这样看似深奥的理论知识,也很容易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对比找到答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多实物展示

中医药种类繁杂、数目众多,非常难记忆和理解,而且许多品种容易混淆,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简直是噩梦[4]。如肉桂和桂枝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肉桂树皮,桂枝为嫩枝。二者皆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的作用。但肉桂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而补肾阳,归命火;桂枝长于发表散寒,振奋气血,主上行而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再如牛膝有怀牛膝和川牛膝之分,二者来源不同,均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血)下行。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展示易混淆的药物,让学生近距离仔细观察,使他们能够辨别药物的性状和特征,并采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的方法对药材进行系统分析,就有助于学生甄别不同药物的功效、性能,激发学习兴趣[5]。

2.4完善考试考核

中医药学概论这门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看到一个中药材不但要知道它的功效、用途,还要懂得如何让学生利用它去治病救人,如何跟别的药物共同作用以发挥最大功效。所以笔者衡量成绩时把学生对于实践应用的灵活度作为一大指标。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际操作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这样的考核,认为这种办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该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简单的来说就是学生毕业以后能够马上上岗,这就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考虑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于技能的培养。笔者通过积极探索找出最适合药学专业学生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德兴.中成药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

[2]姚丽梅,刘瑶.高职中药专业方剂与中成药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0(2):75-77.

[3]刘彩霞,孙杰.案例教学对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3):153-154.

[4]张冰冰,石岩.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试验研究[J].时代教育,2012(1):114.

第6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影像技术;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教学研究

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指出:“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大数据已纳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必要提出新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容量大;也就是说数据的容量很大。近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对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的使用越来越频繁,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2)种类多;大数据的种类非常多,它不仅包括文本资料,还包括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地理位置等种类繁多的资料。3)价值高;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或服务。4)高速性。由于数据不断地产生,若不及时捕捉,有价值信息稍纵即逝,这就要求研究人员能迅速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捕捉到有价值信息,大数据的高速性,是大数据于传统数据相区别的最显著特点。

大数据的研究已经在科学界崭露头角,高等教学也要依赖大数据开展工作,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战略、世界观和文化,将带来一场社会变革,教师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协同的精神来迎接这场变革。那么在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将如何发展呢?

众所周知,医学影像物理学作为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涵盖了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成像已不再是单一放射学的范畴,而是形成了完善的大影像学的平台,并向更为全面的医学信息学方向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汇集了多门学科涉及的基础知识非常广泛,并且内容抽象复杂、图像更加精细和动态、诊断技术呈现数字化和快速化。目前,我校对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开设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而该专业学生物理、数学、电子等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医学影像物理学中许多的知识从未接触过;并且影像物理学各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觉得医学影像物理学难懂难学。那么,在现有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更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探讨应对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变革的策略。

1.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做好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授课教师要改变以往旧的观念,从自身出发紧跟时代的要求,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利用好大数据的理论、技术,使得医学影像物理学的教学能更上一个台阶,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医学影像物理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

大数据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大数据时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如何解决,各位教师不能仅仅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从大数据中找解决方法,也就是说教师要认真研究大数据中出现的大量的教学问题以及教学问题解决方案,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为授课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感觉和直觉,而是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重视学习过程、学习体验和师生交流。比如:授课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向学生提供免费的、可检索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讲义、教学大纲、参考书目、专业课表等内容;也可以提供医学影像物理学音频以及视频文件供学生参考学习;还可以提供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后复习参考题目供学生配套练习并且可以开辟医学影像物理学学习交流论坛供学生学习交流。这既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课堂上讲授的学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更有成就感,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效率。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资源使用行为的数据跟踪不仅是单纯的点击量统计和登陆时间统计,而且还包括了对学生点击观看频率、发帖主题内容、出错几率等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测量与记录;虽然教师教授的是一样的教学内容,但是每个学生的对知识的接受理解程度都不尽相同,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虑,给出最适合该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练习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后复习参考题时,如果学生能正确完成几道同类型题目时,此类题目就不需要再多加练习,而是继续练习下一类型的题目;如果学生对同类型题目反复出错,就要给出错题分析,让学生知道错的何处,如何纠错。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微信,QQ等平台能及时掌握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并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和表扬。

2.在大数据时代,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整合教师资源、推进团队建设

大数据时代彻底改变了以往孤军奋战的局面,必然走向团队合作。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教师的一个人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变成了各位教师组成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之间的各位教师共同合作完成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教学团队,依靠大数据信息技术支持,共同打造一个完备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体系。

由于医学影像物理学含有物理、工程数学、计算机、微电子学、有线电视技术和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教师就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课程自主设计和实施的能力以及使用数据的能力。教师应通过收集和研究分析和解释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行为、学生历时信息以及学生共时信息等数据,通过研究分析学生的信息来确定具体的教学步骤,自主设计适合所教授学生的教案,合理地教授学生知识。另外,教师不仅仅只掌握所要教授的医学影像物理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跨界的知识”,如Excel、谷歌的Spreadsheets和Fusion Tables等统计工具,使用Blogger、Wordpress、JavaScript等工具生成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教师者首先要了解如何通过阅读图标来追踪学生的进步;如何通过分析概率预测,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其次,教师要协同工作并有效地使用数据,为避免教师的重复性劳动,同一学科内部之间以及交叉学科单位之间的科学数据,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要努力做到资源的共享。比如:在讲解x射线摄影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用一例确诊为肺癌的临床病例,通过该病例影像,然后讨论影像展示的内容、x射线的特性、x射线摄影技术对于病例的诊断作用以及该技术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如何改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讲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并接受所学知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良好。

3.大数据时代的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在大数据时代,教师仍然可以规划和实施医学影像物理学课堂教学,但是授课方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结伴来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教师要真正的了解学生并且要与学生形成互动,教学活动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只有这样,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活动的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第7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留学生;神经内科学;教学;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科技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进行医科专业的学习。由于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留学生教育逐渐成为一所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北京天坛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承担了部分留学生的教学工作。而神经内科是我院的重点科室,如何提高医学留学生的神经内科教学质量,建设有特色的留学生临床教学方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急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2011年~201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带教的来自东南亚及阿拉伯地区的90名留学生。1.2方法研究方法收集留学生的基本信息,民族、语言、文化背景(包括)、既往基础医学学习模式、教材情况,神经内科教学调查问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东南亚及阿拉伯地区的医学留学生中将英语作为第二语种的有80人(89%),既往学习过中文的有77人(86%),内科成绩优秀者有22人(24%),有的有86人(96%),入学前没有使用过英文教材的有4人(4%)。神经内科教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语言交流障碍(85%),文化差异(55%),教材问题(70%)及教学模式(60%)。

3讨论

全英语授课是留学生教学的基础,而我国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的问题是“听、说”能力较弱,不能流利的进行口语交流,尤其进行专业的医学英语的交流更为困难。英语是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大部分留学生的第二语种,其英语发音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语言沟通的难度。这就对授课教师的英语“听、说”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英语不是我国的官方语言,如果让未经专业培训的中国教师从中文授课突然改为英文授课,可能会造成对医学知识表达不够准确。虽然大部分的留学生学习过中文,但对于中文医学知识的掌握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加强师资培训,选择合适的带教老师极为重要。我院神经内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其中不乏精通英语的教学人才。主要可以选择两类医师组建教师队伍。一类是曾出国留学深造的专家教授,根据他们擅长的专业知识给予合适的讲题,可以让这些专家在留学生带教中发挥所长。另外一类教师可选择英语口语较好的青年医师。鼓励这些青年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多参加留学生的聚会,和留学生共同讨论某一话题,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下与留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基础。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自愿报名参加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培训和选拔力度。积极开展青年医师试讲活动,不断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相比,在文化背景上有很大不同。如何正确的面对文化差异,是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民族相对复杂,存在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授课的老师应尊重留学生的,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风俗禁忌。对于中国学生来讲准时上课是最起码的要求,而有个别留学生可能因参加宗教祭拜活动而缺课。在充分了解留学生后,可以对不能准时上课的个别情况下采取“提问-自学-回答”的模式完成学习任务。留学生使用的神经内科学教材有HarrisonsNeurologyinClinicalMedicine,ClinicalNeurology,AdamsandVictor’sPrinciplesofNeurology等等。英文版教材与中文版教材在结构安排上有很大差异。由于地区差异、种族不同,某些疾病的发病率不同,因此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对于疾病描述的侧重点不同,有的英文版教材类似于学术专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有争议的难点需要客观地进行分析讨论,这就对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学前查阅大量相关的文献,课堂上提供一种提纲式的授课框架,抓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教材和文献作内容补充。再者,随着精准医学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更为深入,无论是英文版教材还是中文教材,在这方面的更新都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带领留学生查阅最新文献,及时做好知识上的更新。神经内科学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该学科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神经系统的详细查体,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就要求留学生具有扎实的内科查体基本功。另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合并有很多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我们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时,需要兼顾内科系统的疾病,不能顾此失彼。因此留学生在学习神经内科疾病之前必须有内科学的基础。由于留学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要结合留学生特点,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1,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9年首创的。这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设计真实性任务,通过学习者的自我探索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外国留学生的课堂氛围较为活跃,遇到问题会较为直接的提出,与教师在课堂上有很好的互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模式。例如,在讲述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帕金森病时会提到“震颤”这一症状,“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而特发性震颤的患者也会出现震颤,我们如何根据震颤的特点来鉴别这两种疾病。留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文献的检索,视频资料的学习会发现震颤有不同的类型。有的患者在休息状态时震颤明显,有的患者在活动中出现震颤。在对“震颤”这一症状的临床表现形式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带领留学生在病房见习这两类病人,通过仔细询问病史,神经科查体,使得留学生对于两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特点、临床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之后进行分组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再将所有答案进行汇总分析,总结两类疾病震颤的临床特点。PBL的课堂“形散而神不散”,这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PBL课堂上教师能以多种角色融入到病例讨论中[3]。其次,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要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来加强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向留学生讲述锥体外系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时,很难用一些生僻的英语词汇去描述,留学生在理解上很困难。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观看“肌阵挛”与“阵挛”的临床表现,就很容易理解。

第8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文章对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网络课程和课堂教学进行优势互补和有效整合的几点意见,希望能够为高校医学微生物学探索出一种高效的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传统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有效整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高校教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其中,网络课程的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契机。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各高校都在积极加大对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的投入,旨在将网络课程和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优势互补,提高高校学生的学习质量,建立信息化时代的高校课程。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类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我教研室的医学微生物学网络课程自2007年创建以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现已成为我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这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千秋,本文深入探究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试图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1医学微生物学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在一定的空间内,由教师通过讲台、粉笔和黑板等教学工具进行知识的传授。工业革命以后,这种教学模式曾经使知识得到广泛传播,使广大群体受到教育,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求,即便在今天也是中小学校和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1]。高校医学微生物学因其知识点庞杂,学生要记忆的内容繁多,需要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系统学习。传统课堂教学在高校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优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其掌握的知识组织学生复习旧课、学习和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口授、丰富的肢体语言及面部表情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能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随时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再次,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讲授,除了教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以其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取代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传统课堂教学是“传授-接受”的单向教学,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主动性。另外,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般按照相同的进度,教授相同的内容,以相同的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阻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2医学微生物学网络课程的优势及不足之处

网络课程最初始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开放课程(OCW)运动,早在2002年MIT就把自己大量的课程放在网络上供人们免费学习[2]。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和教育机构也纷纷加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中,我国高校也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网络公开课”等网络课程项目。在信息爆炸、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现代社会,高校医学微生物学除了教授学生最基础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创新。网络课程因其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其具体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和生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可存放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观看和下载文本或影音资料。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感染过程、所致疾病等图片或视频多媒体资料,由于课时的限制,这些信息不可能全部在传统课堂上供学生观看、学习,而网络课程可以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所需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等其他任何教学方式都无法替代的。②网络课程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不同,网络课程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都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查找学习相关的资料。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在网络课程的试卷库中进行自测考试。因此,网络课程将学生由完全被动听课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习过程更多地转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③网络课程更加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而网络课程的多样性则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广泛的空间。除了教师讲授课程内容的视频外,网络课程还会提供与每一节课内容相关的扩展阅读材料,诸如临床案例、发展前沿、讨论交流和答疑室等板块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医学专业学生的求知欲,扩展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然而,网络课程教学并非完美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局限性。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部分自主性较差的学生一时无法适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保证自己学习的时间,跟不上教学进度,最后导致学习任务无法完成。其次,教师与学生不能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无法全面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变化,造成学习氛围淡薄。

3医学微生物学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的优化整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各有千秋,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有必要吸收这两种教学模式各自的优势,进行优化整合,形成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教学模式。①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网络课程上学习课堂内容和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课前导入、课程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以及课后总结作为授课重点;课堂教学后,学生在网络课程上完成课后思考题,还可在答疑室板块中提出疑问,教师在线上及时解答。这样将两种授课模式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又能避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答疑室和论坛发帖等板块营造更加真实的教学氛围,增加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医学发展前沿或临床案例在网络课程论坛中讨论帖,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穿插于课前导入或课后总结中。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进师生感情,还可帮助学生掌握深入探索的基本方法。③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应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期末考试,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在网络课程题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客观题或主观题,进行组卷,设定考试时间。学生在线上进行自测,答卷完毕后学生可根据标准答案纠正自己的错误答案,巩固知识点。学生期末考核成绩除了纸质试卷的卷面成绩和实验操作成绩,还可将网络课程的自测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和论坛发帖的参与情况等一并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这不仅大大降低了教师出题、阅卷和计分的工作量,还可督促学生随时进行自测,巩固所学知识,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教学质量。

总之,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面前,客观面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和网络课程所展现出的优势,将两者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高效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王媛 雷迎峰 黎志东 杨敬 寇甜甜 丁天兵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微生物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第9篇:医学教学研究范文

1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其思维方 式不同于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因此,对计算机课 程学习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①由于医学高职院校 的生源来自于普招生或者职高、中专、技校的毕业 生,加之各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新生所具有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来自于偏 远落后地区的学生甚至对电脑一片空白)②医学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一学期,无 论是从教学时间的落实,还是从教学内容的扩展,都 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学习时间十分有限, 不太可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课程。③高职教育要培 养能够服务于行业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而在我国医学高职院校教育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 医学专业严重脱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校 中医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教 师进行的,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少有教师针对计算机 在医学上的实际运用做内容上的补充,导致学生学 习目的不明确,容易使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 迷茫,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对计算机应用的 重要性理解不够,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护理手段的提高要求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

     2.1现代化的护理管理手段目前,国内大多数医 院已经应用计算机来开展与护理有关的行政和事务 上的管理,并有效地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 行组织、指挥、监督、调节,充分发挥了人力、物力,提 高了护理科学管理水平。在实际护理工作的实施 中,通过计算机完成护理计划的制订、书写,使护理 计划更规范,既能真实反映病人的病情,又可使护理 表格书写更加规范化,使修改、启用更方便,减少了 书写时间,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病人 采取更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

2.2医疗仪器高科技含量的增高随着计算机技 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 仪器均由计算机自动监控,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 血糖自动测定仪等监护仪器;又如通过“ CU微机管 理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可实施及时、有效的分析与 检索,提供各种监护数据,使危重病人得到严密的监 护与及时的救治,为医疗、科研提供了现代化的 服务。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 医学护理方面的多个领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对 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已迫在眉睫。特别是医学高职 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应充分重视基本技能操作,一方 面要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医疗医学专用的应用软件打 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使学生获得可持久发展的潜力。

3 护理专业实施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

    社会的需求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源泉。这 就要求护理专业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超前性和针 对性,要能及时针对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认真 总结和分析深层次的原因,不断地调整、改革现有的教学课程。

3.1教学方法改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 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应在充 分调研医院、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明确学院计 算机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为社会培养具备计算机 应用型、复合型卫生护理人才。对于医学院校的学 生来说,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具备计算机操 作的基本能力,而且还要求具备掌握如何运用计算 机开展实际护理工作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综合即 是对护理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基本素 质要求。

针对于医学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课时有限这个 问题,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有所侧重。在理论 教学中应侧重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传授,以分析、 比较、实战演练为先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课的兴趣。而实验教学则 以操作促进概念理解解以归纳、总结实现举一反三。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加 之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相对较差,对计算机在实际 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不甚了解,如果不注意培养实践 动手能力,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更 不可能在护理工作中发挥计算机应用的优势。结合 实际护理工作的特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讲解护 理管理、整体护理、护理等计算机管理在医院护 理工作的应用,合理设计案例,重视案例中所呈现的 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 索。学生通过上机时手、眼、脑、心并用,养成自我动 手的习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 的方法与途径,可以给学生创造和发现自己创造才 能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2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教学理 论丨3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 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 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 而获得的。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学生采用 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特别是在电子医疗器 械、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医疗系统等医院数字化管理 系统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自 学能力差,基础知识环节薄弱等特点,在计算机教学 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习对象,教师为辅导教学 对象,精心设计与实际应用相关案例和问题,引导学 生自己动手操作、思考、总结,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 法。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 新能力。借助于问题和案例采用自己动手操作的方 式来调动学生的耳、手、脑,多听、多练、勤思考,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应注意差异性,做到因材 施教。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经常总结、交流、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提 高认识水平,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而在 教给学生共性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学 习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学习方 法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3增强教师护理专业知识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计算机技术已逐渐成为现代医学技术中密不可分 的工具,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如果不对 原有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 人才。计算机教师针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所讲授的 内容、设计的实践案例不仅要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 识,还要尽量贴近实际,围绕着护理技术的发展来进 行。因此,计算机教师不仅要提高计算机专业知识, 还应该自觉地学习一些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计算 机教师要定期走访医院,了解医院所采取的先进数 字化管理手段和护理手段,熟练掌握医院信息系统、 护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提高自身护 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在计算 机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更加贴近于现 实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给学生做更为切题、直观的讲 解与辅导,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