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跨文化交流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交流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交流专业

第1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商务英语 语用学 能力培养

一、语用学理论

关于语用学的定义有多种,索振羽编著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的定义表达得较为明确。“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语用学可被定义为研究语言应用及语言交流的学问。也就是说,它是不同情况的交流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问。因此,无论是英语国家之间的言语交际,还是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二、商务英语的语境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英语在商务场合的应用。商务英语源于普通英语,同时商务英语是商务知识和英语的综合,因而具有独特性。商务英语语境包括语言语境、人际交流的社会语境和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流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需要注意不同的语用表达方式。

三、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的语用现状

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还是商务英语语用发展的必经阶段。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否准确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礼貌称呼等社会语言,并在交流过程中融合自己的思想,自然得体地表达出来。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商务+英语”培养的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意识,在具体的商务实践活动中,很难借助母语中的语言规则、思维表达方式来诠释自己;甚至经常用语失误,给对方造成困惑或是引起文化冲突,直接影响国际商务活动和商贸往来。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对跨文化交流理论和实践的理解甚微,商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弱。

四、商务英语语用学能力培养策略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当语言用于交际情景中时,语言注定与文化有着纷繁复杂的关系。

1.语言是一系列的符号,常常被认为具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价值。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商贸活动的同时,不仅要掌握语言使用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还要深入了解语言文化内涵和语言所在社会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使对话双方能够在贸易往来的协商中尽快达成共识,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促进贸易往来。

2.在英语语言多元化的今天,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往来再不局限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更多会发生于英语非母语的国家之间。因此,在了解各种语言的发音规则和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应深入了解贸易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商务用语规范和人文风俗,加快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步伐。

3.通过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做到对文化差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对复杂文化社会的灵活性,适应日益广泛的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1)关于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整,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可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模块,即以基础语言技能为核心的语言类课程,以商务知识为核心的商务课程和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文化课程。在模块构建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职业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商务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

(2)以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为依据,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商务英语与时俱进的教学特色。运用现代课程开发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商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跨文化交流的商贸往来活动。

(3)逐渐壮大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和扩充师资力量,加强“双师”“双语”的师资队伍建设,使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跨文化知识修养和综合商务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不断扩大引进既有专业英语语言知识又有商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英语人才充实队伍,定期请企业优秀人员授课,讲解基本的企业文化和必要的商务知识。另一方面,分派教师去企业参观和实践,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增强商务英语教师的实践授课能力,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流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在不断巩固商务英语的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在跨文化交流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在跨文化交流的商贸活动中分析各国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避免因语言规范的差异而在交谈中产生误解,同时研究商务英语的语用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商务活动和商贸往来中话语交际的语用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迎娣.语用学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A].读与写杂志,2010,(05).

第2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1大学英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1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使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语言表现形式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交流环境中,由于文化认知不足而产生的文化冲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根据科学统计,文化错误现象出现的频率要远远超过语言错误现象,并且语言技巧出现失误至多会造成词不达意,不能清楚地表达内心的想法,而文化错误往往会使跨文化交流双方产生严重的误解。只有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流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因文化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能使学生对英语文化具备一定的认知。同时,加强文化领域的教学可以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表达技巧的提升。此外,将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1.2加强跨文化教育是新时代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在不断加深。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利进行、国际事务的处理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中国的国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语言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文化以及交往礼仪,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为了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的力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

1.3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人是一种社会型动物,每个人又拥有特定的社会角色,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就必须使自身适应社会,不断加强自身对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提升社会阅历,从而塑造适应自身的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社会交往对象以及社交方式都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跨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有效的促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

1.4加强跨文化教育是实现民族自立自强的需要

目前,中国经济在国际上仍旧处于弱势地位,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就必须不断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面对异域文化,中国对于了解国外文化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跨文化教育一方面可以拉近学生与英语文化的距离,另一面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有鉴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加强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我国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的认知与了解,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探索,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可以说,跨文化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关键性措施。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环境也在随之变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人才培养必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可谓意义重大。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会增加,国家对于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必须重视跨文化教育。其次,跨文化教育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促进本国经济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英语是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2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现状

2.1教师缺少跨文化教育意识

目前,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都没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相关语言培训及生活经历,对于英语语言的教学只停留于语音、语貌、语法、句法、篇章等方面的教学,教学内容多以考试所涉猎的内容为主,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理念大于通识教育。由于缺少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切身感知,导致其对教学中所出现的跨文化问题不是十分敏感,往往不会提及或一句带过,不会深入挖掘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文化内涵,不能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联系事实热点、社会信息将跨文化内容渗透到教学中,不能透彻地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源及应对策略。这种“重语言输入轻文化输入”的教学现象,导致英语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教学效果不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

2.2教材中跨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低

大多数高校英语教材的编写侧重于词汇、语法、句法、篇章、写作等方面的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范围,应试教育的目的性强,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英语教学实用性的要求。教材中涉及跨文化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虽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在课文之外未做扩展,没有进一步介绍跨文化的知识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忽略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3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教学的主体力量以国内教师为主,且少有海外留学或进修背景;教学中能匹配英语外教的高校所占比例也不是高;学生第二课堂的英语活动也缺少跨文化教育的锻炼。因此,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接触跨文化教育的资源有所局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学生真正面对跨文化问题时,会产生理解困难,无法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无法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平衡语言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

在进行语言课的教学时,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民族文化生活相关的知识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了解认知语言文化的规则以及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一门语言。当前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于跨文化教育缺乏详细的规定,导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缺乏一定的指导,在英语教材中关于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因此,想要顺利的实施跨文化教育,就必须使英语文化教育与纯粹的语言知识的教学达到一定的平衡。首先,国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添加跨文化项目,为跨文化教学做出指导。在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的同时,也要强化培养跨文化教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跨文化教育的经验和成果,明确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英语跨文化教育内容,确保跨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持久性。以此为基础,可以在教材编写时添加一定数量的文化知识,切实落实跨文化教育,改善教材偏重语言知识的状况。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的积极效用。高校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也是英语文化的传播者,高校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有关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内涵,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树立中西方文化观念,客观公正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引导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意识。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要同时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集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共同提升。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应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案例进行解析,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国外媒体,如报纸、新闻、电影等语言材料,将英语知识的教学同时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对比分析及延伸,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及习俗,真正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3.2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流实践结合起来

想要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切实提升,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中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对此,教师集合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材料,有针对性的设计案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讨论分析。第一阶段: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熟悉案例,获取语言文化知识,提升阅读能力。第二阶段: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内容进行思考探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第四阶段,教师针对实践活动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精准。教师也可以进行情境模拟训练,挑选一个主题,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语境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拓展课外英语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期兴趣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找出存在的差异,分析其根源及原因,找出将差异或矛盾缩小的办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寻找文化差异,有意识地感知,真正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3.3构建跨文化教育多维平台

由于跨文化教育不仅包含英语学科的专业知识,还涉及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构建跨文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对英语学科的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设置一些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跨文化知识学习的课外平台,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的英语课堂还应积极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切实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其次,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堂及课外的跨文化教育确实有限,且英语语言的学习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求学过程。学生一旦结束了大学英语的学习,就会降低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别说积极主动培养跨文化知识了,因此在专业课中进行有关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讲解十分必要。例如,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师就可以在讲授专业课时适当的渗透跨文化交际知识。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专门为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提供服务的网站,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兴趣,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师也可借助学校的网络课程平台,将其所整理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案例分析、优秀课件等资源到网上,使学生在课下也方便下载,共享学习资料。最后,高校可以通过与跨文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跨文化知识的获取并不能仅仅凭借书本上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解而真正获得,其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必须要到实践中去。因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有助于学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参与者与主体者。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需要长期实践的工程,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更应主动担负起改变现状的重任,教师只有为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才能有效的落实跨文化教育,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作者:国佳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尹立颖.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5(11):34-35.

[2]刘珊珊.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渗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47.

[3]董兵.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培训,2016(8):159.

第3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关键词】会展服务 英语翻译 趋势 成长

20世纪至今,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影响,催生世界经济趋向一体化,经济活动在各国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在竞争与融合的情况下,各国之间又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跨文

化)。由于文化涵于经济活动之中,可以说,国际间的会展交流是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结合体。翻译工作就是在跨文化间起着纽带的作用。国家、组织、个人之间的跨文化一方面为文化繁荣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同也带了冲突,这种冲突挑战着人类对文化差异的耐受性,感知性。而翻译工作则是尽可能的让参与方相互了解,知情达意,减少文化冲突。随着我国的外语教学的不断深入和兼容并蓄,英语人才培养得到蓬勃发展。但是,我国会展业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多样的、巨大的。

一、我国英语翻译人才现状

我国翻译人才远远没有达到经济活动的需求。仅能够满足10%的国际会展活动需求,缺口高达90%。全国在岗专业翻译人员约8万人,从业约为50万人,目前有所增加,约100万人。但不足以满足我国的会展业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包含翻译人才的数量缺少和翻译人才的质量欠缺两方面。

二、我国会展英语翻译人才欠缺的原因

1.专业性“强”。纵观我国会展服务的英语翻译人才市场,各个国际性会展(论坛)都存在翻译人才缺乏的情况,英语翻译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尤其是在商务谈判的签署文件阶段,专业性笔译人才总是组织者首先要解决的“头痛”问题,而一些文化交流类的论坛或会展因为缺少专业水平高的翻译人才而“麻烦不断”。会展服务是综合性的,需要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通晓外语的职业翻译人才。因为,国际会展的内容是多方面、多种类的,它包含国际上任何一个行业或者技术。诸如科技、农业、军事、海洋等等。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又提出了非常严苛的专业知识挑战,而对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的掌握又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对于译员来说,在这么多的而繁杂的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上都能够做到“完美对接”确实具有很大难度。就经济发达国家的语言而言就有较多差别,何况专业技术的分类?同时,在会展业中不能够像日常交流那么随意,其中包含有翻译技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需要懂得的专业知识很多并且还需要较多的翻译技巧。如下文就有两种译法:

The technology available today has made it all possible for us to be away from the city and still communicate iDstantaneously with our clients and meet our deadlines.

利用当今的技术,即便远离城市,我们还可以和客户及时交流,不会误事。

有了当代技术的保证,即便远离城市,我们还可以和客户即时交流,不会误事。

2.灵活性“大”。会展业是一个以服务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特点的新兴产业。会展组织的区域中所能提供的专业人才的多少,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能够为会展活动提供支持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会展的收益和影响力。就北京而言,在2010年就举办了近114场大中型展会,其中一个大型国际展会就要至少60位具有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和协调人员,包括翻译就需要10-20人,翻译人才就要占30%以上。而从全市范围看,大多数会展英语翻译人员是“半路出家”。北京的会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首都功能调整的大方向,这也是政府大力支持行业。因此,会展服务的英语翻译人才会需求巨大,日趋紧张。相反,会展服务英语人才队伍的扩大和能力提升也会对北京的会展业起到重要推动。

3.广泛性“杂”。国际性的文化会展就是“跨文化”的交流。而“文化”又是纷繁复杂的。

有会展就有语言文化的交流,就有商业机会交流,还有产品展示和技术交流。因此,会展需要的“人才”的内涵是广泛的,除了懂得会展所要表达的厂商展示产品,还有科技展示,文化展示,交流展示,未来发现展示等等。不但需要好的语言翻译人才,还要翻译者懂得会展组织管理技能。会展呈现出的内容广泛性与经济活动的广泛性保持一致。做为现代经济业态,为世界各国团体、企业、组织提供了展示舞台,也为各国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对跨文化的交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做为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德国,之所以在世界上影响巨大,就是因为德国有很多会展业的专业人才参与,不但拥有最多的翻译人才,还拥有最多的具有语言翻译能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会展的多样性内容体现出了会展开展过程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对 “翻译人”的高要求。

4.职业性“难”。不管是为哪种商务交流活动服务,都离不开现代人的职业发展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没有职业发展方向就没有人去学习和从业,没有人从业就不会带动人们的物质追求。在我国,会展服务英语翻译工作者有很多原本的业并非翻译,而是从出色的兼职翻译发展成为专业翻译者。他们在精力全部投人的同时,收入和专业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提{。近来不少高校或中学的教师纷纷辞职做起了全职翻译,为缓解我国会展服务英语翻译人才的短缺做出了贡献。当然,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和发展也并不完全是好事(这一矛盾是我国英语教育和翻译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过去,失去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去从事一份毫无保障的自由职业翻译者,是让人不可理解的事情。可见,会展服务英语翻译这个行业自有其特殊的吸引力。

三、会展服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发展趋势

国际会展是经济交流的一种形式,真正内涵还是国际间的跨文化交流,其动力是国际经济一体化所导致的文化交流。英语翻译人才是与国际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保持一致的,其内容和能力也相伴相随地发展、充实。所以说,会展服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发展趋势与国际交流发展是同步的、一致的。即国际经济活动愈频繁,则英语翻译活动愈频繁;国际文化交流越深入,英语翻译活动则越深入。对于英语翻译活动的出现与作用,经济和文化活动是重要的“推手”。从翻译者的数量增长上看,一直保持增长。而专业的、自由职业者译员是翻译职业大军中的一大群体。

四、我国会展服务英语翻译人才的成长策略

培养我国翻译人才首先要提高我国英语教育水平,其次是要促进英语翻译人才的学习能力,最后是要为英语翻译人才的成长提供好的成长环境。英语翻译是门语言艺术,语言环境对于翻译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的成长环境就是要提供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语言环境。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对翻译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比较研究,挖掘翻译的本质内涵,客观认识与正确评价翻译在人类文化交流史中的作用。从大环境而言,目前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与发展,国内外人员的交流几乎没有太多障碍,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并相互影响,成才之际踏入了翻译行业,他们踢开沉闷的伏案,利用互联网和翻译软件进行多面性的翻译工作,通过即时通讯软件与外国人进行交流,通过翻译软件进行翻译文档。但这并不能快速的让这些“语言的自由活动者”从一个英语爱好者或者是简单交流者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英语翻译者,真正的专业的翻译者需要严格训练和学习,会展产业战略发展的要求需要的是专业性的翻译工作者。那么,如何成为会展服务英语翻译人才呢?

1.先成为语言艺术专业者。翻译工作是跨文化交流的媒介。既然要在参与方的起到中介作用,就必须要懂得双方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文字及其内涵。这就要求翻译者除了掌握一种母语还要了解其他语言,而专业知识也必不可少。翻译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词汇是不能够完成翻译工作的。因为,一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的交流还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如果翻译不了解此背景,不能让双方进入到一个维度上,就会产生误解、曲解,会导致交流失败。让人无法接受,甚至会给翻译者自己和交际对象(客户)带来麻烦。

2.勤勉的学习者。做为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同知识和语境。同时,在会展中所遇到的语言要求十分准确,特别是一些专业用语的表达,不能有丝毫的差池。因为,会展做为经济交流活动需要翻译能够客观准确的表达参与方的意图,是对事物的客观精准描述。不能有任何的模糊或者不确定性,当然,国际商业法则也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词语及表达。因此,需要翻译者勤勉的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种族对于不同事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变化。翻译不仅仅是两种文字的“转换机器”或者“传声筒”,而是非常灵活,且有创新性价值的工作。

3.认清自我。翻译工作是客观的对参与方所表达的意思进行传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传声筒”。因此,翻译工作需要尽可能的准确表的双方意思就可以了,不能够带有自己的感彩,也无须为某一方多做描绘。这要求在会展服务过程中“一是一,二是二”“能力所致”的做好自己的本职,不能够有倾向性,这是最基本的操守。当然,在做翻译过程中,除了更好的完成工作,还需要不断推销自己,在工作之余与客户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尽力提高自己的收入。在国际会展翻译服务中更容易开发国际客户,会有较好的收入,也能促进自己更加投入,激发上进心。

4.语言能力是基础,理解能力是保障。著名翻译家林戊荪先生就曾说过:将外语翻译成汉语,要求翻译者必须具备很好的中文表达能力;而将汉语翻译成外语,翻译者就必须具备很强的中文理解能力。翻译的本职是做好参与方的跨文化交流,就需要翻译了解参与者的内心所想、表达之意。所以,翻译要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

五、结论

二十一世o,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大展宏图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会展服务翻译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知识和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翁凤翔.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据此,本文提出了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文化教育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能力;文化教学;文化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多偏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并且对于文化教学只是偏重于如何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以便能与目标语人群更好地交流,忽视了外语学习在本土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没有将文化传播能力作为外语能力的一部分给予重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是时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外语能力等课题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构成国家外语能力的主要力量的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服务于美国国务院外交服务学院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其英语表达有“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它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有“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中“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跨文化交流”则较多地用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外交领域,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对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多用于外国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研究领域。

随着教育的改革、时展,以及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能力,发展到语言交流能力,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主旨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冲突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并且提高与目标语人流的技巧。然而,本文认为外语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强调了个体适应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既包括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又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既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语言技能,同时又能具备较高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能够承担和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在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下,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法为主。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因此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主要是以设置文化课程为主,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以对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为主,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种以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中心、是关键。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而对于学习效果的质量保障便是“考试”。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难以让学生产生文化体验与跨文化意识,导致无法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忽略母语文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一味侧重于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与此同时,外语文化教学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目的语文化为主,很少涉及母语文化。其结果导致外语专业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会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一味地顺应西方强势文化,“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对于这种现状,南京大学教授从丛(2000)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表达了对大多数外语专业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显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忧虑。

(三)文化教学与“育人”相脱离。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只是片面专注于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化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敬而远之,对目标语文化盲目接受与崇拜,会逐渐使外语专业学生变得越来越“外国化”。我国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又要具有中国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并得到尊重。

三、从文化教学到文化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教学的中心是文化知识,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的教育,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对外语专业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文化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学生实行语言、文化以及知情意全面的培养,即实现文化与知识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文化教育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促进外语专业学生认识文化、掌握文化,发展文化自觉,增强文化传播意识,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心理学维度来看,跨文化传播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认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以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文化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层面能力的培养,更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一个合格并与时代同步的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好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目的语文化素养和母语文化素养)。可以说当今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不仅要教好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要肩负起对“人”的培养的责任。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育人的关键。一是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因为擅长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外语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语言教育者。二是从语言教学来看,只有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掌握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精华,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与差异,才能更好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

(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还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正如科学教学之父赫尔巴特所提出的:“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目标语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解读和评价是及时引导学生文化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更要热爱中国文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并且要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laireKramsch(2000)所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如果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教学,那么它将是机械的、片面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种文化的政治、经济、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等多元的文化信息。因此,不存在“存粹”的语言教学,而把文化知识局限在文化课程之中也是舍本逐末。事实上,所谓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要大讲特讲文化课程,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教学中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在介绍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适时导入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本身的形式和结构的不同,又要体验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要求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应是顺应时展和国家需要的历史选择。针对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文化教育能解决目前现行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文化教学的现状,从而能够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Claire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2~16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2:4~1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10]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银全.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2:13~24

[12]文秋芳等.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模式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854~864

第5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培训;文化冲击;逆向文化冲击;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40-01

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交流日趋频繁,愈来愈多的旅居者出于工作需要奔赴异文化国家短暂生活一段时间,完成指定任务后再回归母文化。

跨文化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从母文化跨入到异文化,再从异文化跨回母文化。为避免遭受潜在文化冲击所带来的不适,提高旅居者的适应度和确保工作效率,旅居者往往需要在离开母文化前接受关于目标国家文化的专项培训――跨文化培训。值得指出的是,一套相对完整的跨文化培训体系不仅要提供受训者应对潜在文化冲击的策略,还应提供如何面对潜在逆向文化冲击的方法。

一、为应对潜在文化冲击的跨文化培训

世界上最早的跨文化培训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组织进行培训完全出于实践需求,旨在应对已经出现的由文化冲击现象所带来的症状(如“思乡病”)。早期的跨文化培训多是大公司对其派驻到海外的员工所进行的,内容属知识记识型。最早的跨文化培训当属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雷诺斯铝业公司对其外派到委内瑞拉的美国员工进行的有计划的“跨文化培训”。进行培训的原因是,被外派的员工在另一个文化环境中不能安心工作,公司收到很多欲提前回国的申请。经过公司调查发现,员工们主要觉得生活在不熟悉的文化中,难以认同当地人的观念,产生了想家并回归母文化的情绪。鉴于此现象,公司进行培训的内容涵盖:学习东道国语言、熟悉东道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等方面。自从此培训计划开始实施,该公司外派员工申请提前回国的现象几乎消失,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及实践需求的提高,此后的跨文化培训内容逐渐得以扩充,在上述提到的知识记识型基础上又出现了情感分析型和行为实践型培训。情感分析型可谓知识记识型的延伸,旨在培养受训者中立的文化态度,从情感上认识母文化和异文化,接受文化差异的存在。培训形式在知识与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增添了自测、人机对话、角色扮演、组织讨论等内容。此后,跨文化培训逐渐形成产业并日趋专业化,大大小小的培训机构在世界各地建立并快速发展。近年培训发展出行为实践型并以培训目标为导向。行为实践型培训通过最大程度的参与来修正行为习惯,掌握必须的互动技能,主要方法是模拟法和实地体验。例如:2009年,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对即将赴德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流培训,培训师是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三位德国教师。这场跨文化交流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德国国情文化,适应德国大学学习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沟通及写作能力。据了解,“跨文化交流培训”主要开设以下专题:对德国生活的期待、德国人眼中的中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常常出现的误解及差异、德国仪式与习惯、文化冲击及如何应对文化冲击、德国的生活、德国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关于吕贝克,等等。课上三位德国教师与学生频繁互动,将学生模拟置于德国文化背景之下,给将赴德的学生提供有效的跨文化培训。

二、为应对潜在逆向文化冲击的跨文化培训

在跨文化交际学的发源国美国,跨文化培训产业也最早形成规模。在现今的美国国务院官方网站可以看到官方承认的24家有一定规模的跨文化培训机构,总部遍布世界各地。然而,浏览各机构网站发现,没有一家机构明确把从异文化回归母文化这一阶段的培训内容明确涵盖其中,如何应对逆向文化冲突的内容鲜被涉及。

关于应对潜在逆向文化冲击的跨文化培训最早出现在1986年的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萨斯曼提出文化再适应讲习班应主要涵盖三大方面内容:1.自身已有改变的意识;2.充分了解文化适应过程;3.个人再适应母文化或工作环境的能力。她还提出,在美国,类似的文化再适应培训项目也相对缺乏,而且培训大多被安排在了归国以后,非离境前。

三、结语

大多数跨文化培训机构在提供培训时,往往忽视针对归国后再适应阶段的相关培训。旅居者由于一段时间丢失母文化中熟悉的文化符号,再次回到母文化和原工作环境时,可能遭受逆向文化冲击的困扰,所以有必要在离境前对其进行更加完整的跨文化培训。

参考文献:

[1]Sussman,Nan M.“Re-entry research and training: Methods and impl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0.2 1986:235-254.

[2]云子.应运而生的“跨文化培训”[J].世界知识,1993,(8):13.

[3]范征,张灵.试论基于动态平衡模型的跨文化培训[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25(5):25-30.

[4]华东理工大学新闻网.即将赴德学生接受跨文化交流

培训[EB/OL].http:///news/14151?important

=1&category_id=44,2009-01-07.

作者简介:

第6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新课改理念下的文化教学指通过文化融入、文化体验、文化反思,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与交流工具,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之一。而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则贯穿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语言习得的重要体现,也能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英语课程标准》更是凸显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力图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利用这些语言技能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大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然而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极为关注学生词汇,语法等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

一、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模块话题融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以含有丰富信息的话题为载体。所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来融入文化教学。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标准英语》就以模块为单位,不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了较为新颖务实的题材,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每个模块的题材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开展文化教学提供了契机,使文化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为例,Module1选取的题材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包含了美国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文章,教师可以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从而激发学生贴近语言、学习语言并使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的兴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则选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话题, 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使用不同的身势语言相互问候,如何与不同国家的人们礼貌、有好地交流。这一题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能热爱本国文化,尊重他国习俗养成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开展多种活动,体验文化交流

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的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理解文化的差异,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发现、理解、体验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标准英语》的每个模块中,均设置了cultural corner作为辅助阅读材料,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单元的话题,突出体现了中外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可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们开展文化教学的极好载体。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过美国学生的来信,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美两国的中学教育系统的异同。《必修教材二》 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则通过阅读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让学生了解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及其主要电影作品,旨在让学生大致了解并比较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影视方面的主要情况、特点和风格,并学会通过影视作品学习语言,了解文化。教师可以聚焦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其中,体验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或已构建的友好学校平台,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写回信或发出电子邮件,可要求学生制作学校宣传册,电影海报,可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并作出报告等。教师还可将“设问权”还给学生,即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利用各种资源,在分享、交际中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这些环节中亲身体验,思考并实践文化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

三、开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7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语言能力 中国文化

1 研究目的

Υ笱в⒂镒ㄒ笛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有效用英语表达出其对中国文化的观点和看法,让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双向的积极的有内涵的文化交流,进而让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得以改善。

2 研究介绍

学生能够用英语有效准确的表达出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观点,然而,这种情况却在当代中国大学生中并不常见,从而出现了文化失语现象。不少人常常思索,学了英语的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将自己学习了解的中国文化知识与国外友人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只能在与之谈论各自国家文化的时候被动的接受他方的文化信息和知识,这也就是人们广泛理解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在最初的医学术语中,失语症是指与语言功能有关的脑组织的病变,如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造成患者对人类进行交际符号系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损害,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等成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和表达障碍,以及作为语言基础的语言认知过程的减退和功能的损害。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评论家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他们觉得大量的国外文化思想的侵入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发展,纷纷表达批判的态度,以及对于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前景的担忧。那时正值中国走向世界的开始阶段,人们对于西方文化充满好奇和兴趣,却对于本国文化不甚了解,因此渐渐出现了“中国失语症”的现象。南京大学的从教授在2000年最先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术语,他在其丰富的教学经历以及生活中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即使有着很高的英语水平的中国青年学者在和西方人的交流交往过程中,也不能恰当合适的用英语表达出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法展示出中国的学者应该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当西方的学者们积极探索孔子儒家和老子道家文化的精髓时,我们的学者们却不能恰当合适的向国外友人介绍传播古老悠久的中国文明,有的甚至是阐述成另外的一种涵义,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内涵丰富而又独特的思想文化术语,这需要我们青年学者们饯行“厚德载物、鉴古知今”等文化品格,并且主动地对外传播、推广中华思想文化。

3 研究设计

3.1 问题

“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3.2 主体

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学者们在文章和理论中表达和强调了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交流学习的重要性,例如,美国应用语言学Robinson(1985)提出的“文化多面性”的概念,他提出语言和文化教学应该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多面性,也有专家把“文化教学”视作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维度并且和听、说、读、写这四个基本技能不可分割,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Claire Kramsch教授也认为文化是语言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出老师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外,还要适时,适度,适当的教授本国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文化教学应该贯穿到外语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加以改进,再后来,又有学者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具有的文化差异深层原因,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学习交际策略,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质量。上诉都强调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3.3 研究手段

通过对于成都理工大学6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其中300个英语专业的学生,300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的问题针对英语的交流,和英语交流中跨国文化的经历以及看法,收集数据并整理进行了分析。

4 结语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缺乏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即使是英语专业中有着高水平英语能力的学生也不能很好地跨文化交流讲解中国文化,这让我想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思想,即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培育和向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就显得极其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并且适度的增加英语讲解和英语交流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能更好的将中国文化的紧髓介绍给国外友人。

在分析讨论中我们从中发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大学生甚至是众多工作人员都具备着日常英语交流沟通的能力,然而,以往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中的严重弊端,尤其是对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忽略,越来越充分的呈现出来,学生在实际语境以及讲述自己国家文化的时候的缺乏相应的英语能力,即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在对调查结果进一步分析中还发现,中西文化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中比例有所失衡,一方面,超过50%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也有超过70%的学生表示他们不能很好的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我们的英语大纲教材以及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内容,都较少涉及中国文化,这些因素都是逐渐导致中国学生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直接原因。

由于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这些理论昭示了语言的文化属性或人文性,因而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并且引导学生拓宽语言的文化视野,了解语言的文化功能,领悟语言的文化精神,学会从语言现象解读社会、历史与文化,已成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非常值得鼓励和肯定的,然而,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片面性,即只是单方面的加强了对西方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介绍,而对于中国文化的相关的英语负载词及在日常的运用,未能得到相关的重视与安排。

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因而对于一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是成功与他人进行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不应该忘记,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其交际行为都是“双向”交流而不是“单向”传播,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共享我们的文化和传播我们的文化。有些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负载词不甚了解,还更因此而闹出笑话,有些学者有着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并有着较强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和西方学者交流时,就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从而不能较好向国外友人传播中国文化,这对于我们中国文化向外走出去有造成一定的阻碍,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大缺陷。

5 建议

对于该研究,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第一,修订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选入中国优秀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占有比例;第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开设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第三,完善考试内容与形式,把中西文化相关知识作为一个部分加入到英语考试中;第四,对大学英语教师制定相关培训方案以提高他们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五,在大学英语课堂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中西文化相互融入其中,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相关中国文化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逐渐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参考文献

[1]Bryam,M. Teaching-and-Learning Language-and-Culture.Bridgend:WBCLtd.

[2]Irving,K.J.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Students.New Jersey; Prentice-Hall.

[3]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and Press.

[4]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文艺争鸣,1996(2):50-58.

[5]从丛.中国文化失语症: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第8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关键词】网络语言;跨文化交际

前言

网络掀开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网络交际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汇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语言、交流手段、交流语境的差异性,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产生。本文将主要从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角度阐述网络语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网络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语言,所谓全新的语言媒介日渐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 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不仅包括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专业语言(毛力群,2002);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信息符号,本文主要关注后者。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除研究文化、交际的定义、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和技能。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和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付林林,2008)。

二、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

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外语的相互结合来表达意义方面,其中有的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冲击。

(一)方言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数量不计其数,由于网络交流的广泛性,某些方言如闽南话、四川话等由于发音有趣新奇而受到万千网友的追捧,进入网络语言系统。

具体来说,语音和词汇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与“f”,“n”与“l”等的发音混淆不清,因此词汇“否定”变为“吼定”,“南京”变为“蓝京”。港台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现象,合音指的是两个音节词汇由于快读而拼合成一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原来的两个音节的意义者,如“知道”合音为“造”;反切指的是当声母为zh、ch、sh、r、z、c、s,韵母为i的音节,在与零声母字组词快速连读时,就会出现合为一字的现象,如“丑”反切成“吃藕”,这其中也蕴含委婉意义。语法方面,粤方言中有一种倒置的语法结构影响着语言的标准结构,如“宾语+谓语”(饭吃好了),“副词+宾语”“别说话先”。

方言特点与普通话的结合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有趣,也促进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

(二)外语特征

网络语言中的外语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英语的应用,但日语、法语、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语言中也拥有一席之地,如对日语“我回来啦”(ただいま)的音译为“他大姨妈”。

语音方面,汉语中把英语独有的语音吸收进来,如汉语中没有“th”,故而把/?/吸收进来(康忠德,2011)。词汇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缩略。如:GF指女朋友。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是进行时的改用,构成“×ing”表达形式,表示 “×”进行中, “×”的词性主要涉及形容词和动词。如:“不开心ing”表示正处于不开心的情绪当中。

网络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语相结合,可能会导致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平等和平衡发展(李婷,2006)。

(三) 综合特征

所谓综合特征指的是对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处理或在交流中几者共存的现象。

将汉语普通话、英语、方言等多类语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数字谐音代替外语:比如88(byebye);谐音与常态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与外语组合:What are you 弄啥嘞?

网络语言中很多交流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的双重处理体,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对“你真是stupid” 的再次处理。

此外,表情符号几乎通用于所有语言使用者,包括标点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软件里系统的表情如 “”表示“好的”。

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现,网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网络交流中,交流时使用的汉语句子中经常夹杂着方言和其他外国语言,这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与热情。但这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双重处理,无论英语使用者还是汉语使用者,若没有对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会阻碍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的原因大致为内因和外因,前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因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与变异必然受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曾利娟,2007)。

四、结语

汉语普通话、方言、外语和符号并用的跨文化网络词汇的出现预告一个新时代的语言变革(李进喜,2008)。在应用跨文化语言时,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进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降低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的平等。

参考文献:

[1]付林林.(2008).网络交流与跨文化交际.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汉文综合版,28(4),104-105.

[2]康忠德.(2011).网络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考察[J].

第9篇:跨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开放式教育是以全方位开放式教育理念为办学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外国语学校自身优势,走国际化办学道路,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管理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预备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特色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当今世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国际性日益加强,二是国际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现代人才应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素质,成为国际型人才和跨文化交流人才。作为外国语学校这个中国中等外语教学的特色群体,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国际跨文化交流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用“开放”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型预备人才。此目标充分体现了两点:一是“高”,即站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二要“实”,即从外国语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外语特色出发。

所谓“国际性”,是指学生要有“服务人类进步”的国际胸襟,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接轨国际的发展观念,平等互利的合作意愿,和平共处的责任意识。

所谓“跨文化”,是指学生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文明气魄、知己知彼的文化知识、“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扎实地道的语言能力。换言之,“国际性跨文化预备人才”,不但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而且具有清醒的国家意识,他们既是胸怀全球的国际人,又是个性鲜明的中国人。

二、“文化”外语的内涵

1.语言、文化。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pair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Tylor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许国璋认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笔者认为此处的“载体”和“工具”意思相同,就中外外语教学而言,语言就是承载文化的工具,剥离掉语言的文化无所依附,剥离掉文化的语言徒有躯壳,因此,语言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语言。外语固然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但学习和掌握外语的目的不 是一般的交际,而是跨文化的交际。

正因为如此,克拉姆齐才说,“语言学习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文化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学习外国文化,回归、提升本土文化。

2.“文化”外语。

本文阐述做“文化”外语,是对语言、文化二者统一性的认识。其理念不是对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进行外表修补和技术改进,而是教学意识、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破旧立新,改变那种单纯的教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改变见语言知识不见文化探索、见技能操练不见跨文化交流、见被动接受不见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的教学方式,把学习者眼前的学业成绩和终身的外语发展能力统筹兼顾起来,让语言进步和文化探索结合起来,让语言技能真正应用于跨文化交流,切实把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到新高度。

“开放式”文化外语主题教学,顾名思义,是以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开放为研究、实施兼教学的特点,以文化主题为主要教学内容和主线,目的是以文化促语言,以语言促文化。

三、“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特征

1.开放的方法和态度。

自觉把教学改革放置于国家和社会改革的大环境中,以开放的心态向一切教学流派和教学方法开放学习。同时强调创新发展。

2.开放的学生和教师。

如果说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是平面的,那么,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则是立体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文化主题丰富多彩,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在自主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了解、探究、体会、鉴赏、经历世界文化,对语言现象和规律进行内省和外化,实现语言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同时,主张开放教师的职业发展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期望值。

3.开放的课上与课下。

围绕文化主题这个中心,课堂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课外活动模式多种多样,都将极大拓展、加强学生接触和经历外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和力度,从而磨砺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实现跨文化交际。

4.开放的评估与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既有传统的以书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也有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既认真对待学生学业成绩的领先及竞赛成绩的名列前茅,更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外语发展的前景,更重视学生深厚的世界文化修养和底蕴的积淀。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充满自信、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有形的考试和评估,包括高考、托福、雅思等。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竞争时,过硬的语言能力加良好的文化底蕴将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在他们未来作为外语外交人才、国际型人才代表中国挺身而出的时候,他们出色的外语水平和深厚的文化造诣将保障他们为国家、为人类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当然,进行“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不是只重文化不重语言。相反,语音语调等语言基本功及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必须重视,尤其是在起始年级。文化主题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重要的是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语言的承载能力和文化主题合理配置,安排教学内容,将语言教学提高到超越了语言的文化层面。

四、“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践基础

目前,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学生的水平是否足以开展“开放式”文化教学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根据国家对外国语学校的定性:外国语学校是具有外语专业性教育的学校,“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高层次”。笔者认为,以外语特色独树一帜的外国语学校凭借数十年的专业积累,外语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外语水平远远领先于普通中学,达到了国际外语教育的一流水准,就全国而言,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有目共睹,一个简单而又明显的事例是: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采用全外语授课。况且,全国小学都已经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的生源质量将更好,起点将更高,外语在学生手中日渐成器,对开展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更有利。可以说,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正在步入“后工具时代”。

五、“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策略

1.教学原则。

(1)实用性。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关于学校、学科、教育、日常生活、休闲方式等。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循序渐进,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

(3)适切性。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应详细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离学生的生活或实际遥远,可简化之甚至省略。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4)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以“练”为主的语言实践课变成以“讲”为主的文化知识课,不能以文化而教文化,影响语言教学的效果,应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出发,进行文化教学。

2.教学方法。

怎样培养学生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是外语教师的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导入文化知识,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利用多种途径,逐步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层次,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利用不同话题,创设真实语境。在初中起始阶段,学生由于完全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看待目的语文化,生活中接触外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包含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外语教材是其文化学习的主要来源。所以,外语教师如何利用好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文化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交际的情景语境,使其初步了解背后的文化语境,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引入文化对比,体验文化碰撞。随着学生文化接触面的扩大,越来越多地增加了文化对比的机会,教师有必要系统地使跨文化教学层层深入,提高其对目的语的认识,降低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干扰作用。如,谈到饮食文化的话题时,教师可以针对西方的礼仪,引导学生对比中国和西方的餐饮文化;补充一些关于中西方食物的语汇和表达;为学生提供直观道具,如刀叉、盘子等,进行对话表演;帮助学生对中西餐饮文化进行列表总结。每一步之间层层递进。

(3)巧妙选用各种语言材料,深化对文化的感悟。外语教师在引入文化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不同文化之后,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原因、剖析文化现象、文化对比进行总结等,还可以指导学生主动去搜集、了解目的语文化,并对各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如,阅读关于其历史和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对其文化产生共鸣。所以,可以选择难度合适的文学片断或根据文学改编的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阅读面,并在分析之后让学生尝试进行文学评论,让学生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深化对目的语文化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