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民经济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际指南; 比较
1947年,联合国发表了第一个国民经济核算的报告,1951年,出版了第一个官方的国际指南。此后,又出版了多个国际指南,这些国际指南便影响着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实践,二次大战以后的时期可以称之为“国际指南的时代”。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际指南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与实践活动的不断进步。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三代国际指南
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可以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划分为以下三代国际指南。第一代国际指南:即1951年和1952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和1953年联合国的指南;第二代国际指南:即1968年联合国指南(1968年SNA),1970年欧洲的指南(1970年ESA)以及1969年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1969年MPS);第三代国际指南:即1993年由各国际组织合作完成的指南(1993年SNA)和1995年欧洲的指南(1995年ESA)。由于MPS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中已不存在,下文中将不再涉及这一体系。
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代国际指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代国际指南发端于1947年出版的联合国报告。这一报告主要由斯通撰写的附录构成。尽管这一报告代表了联合国,但这一体系是以“货币交易占支配地位的先进工业化经济模式为基础的”①。
应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身)的请求,斯通指导完成了一份国际指南。这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国际指南,它主要用于马歇尔援助计划。1951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出版了《简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1947年的报告相比较,这是一个简化的体系,只区分了往来账户和资本账户,部门的数目只有3个(即政府、企业和住户),对部门也没有进行任何的细分。
1952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出版了《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取代《简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一新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考虑了在贯彻简明体系中的经验,包括了更多的账户,但与1947年联合国的报告相比,仍显得非常简单。
在斯通的领导下,1953年联合国发表了一份新的指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附表》,这一报告第一次使用了“SNA”这一名称。这一份指南与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非常相似。与1947年联合国报告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指南不同的是,1953年的联合国指南还打算用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区别反映在生产范围的扩展上,即1953年联合国指南也包括了某些非市场产出。1956年,联合国在对1953年版本做了少量修订后重新出版了这一报告。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二代国际指南。
1968年,联合国出版了一个经过全面修订,更加详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作者是艾德诺夫和斯通。1968年的报告在如何使用这一体系上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观点:即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各自使用该体系的优先次序。针对发展中国家,特别设计了一章包括对有关内容优先次序的建议和某些特定的有用分类,如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区分及现代和传统生产模式的区分。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联合国出版了一系列补充指南。这些指南阐明了1968年SNA没有包括的若干问题,如资产负债表及调节账户,收入分配,不变价格和有形资产等。
1970年,欧洲共同体出版了其国民经济核算的第一个指南,这个指南在概念上与1968年SNA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但其更多地考虑了欧洲的具体情况,如该体系包括了就业的概念,并且反映了法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某些内容。
3.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三代国际指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三代国际指南产生于10年以前,即经修订1993年得到核准的SNA和经修订1995年得到核准的ESA。1993年SNA的主要作者是瓦诺利和希尔。这一新的指南包括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核算结构并提出了考虑到不同数据需求和不同国家环境的灵活性的重要性。基于以下原因,1993年SNA被认为第一个真正实现了国民经济核算标准的国际化。首先,1993年SNA是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洲共同体等国际组织合作下共同完成的,这为更好地协调某些相关指南的概念提供了可能,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手册》、《政府金融统计手册》和欧洲共同体的1995年ESA的协调。其次,MPS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活动已不复存在,所有东欧国家已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采用1993年SNA和1995年ESA。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ESA已成为欧洲共同体政府法规的一部分,即成为法定文件。这与所有的其他国际指南均有所不同,像1970年SEA和1993年SNA,只是对各国推荐使用,而非强制执行。
考虑到欧洲共同体的许多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如进入欧洲货币联盟的标准等,需用于行政管理,1995年ESA内含着法律的特征也是必须的。这要求1995年ESA更加准确,同时也要求各成员国必须更加严格地执行这一文件。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的比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代国际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本文选择核算目的、概念解释、观察和推算、核算体系的灵活性、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5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核算目的。
在联合国1947年的报告里,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给予了较多的关注。报告中指出:“认识到怎样将国民收入与其构成的交易及其他交易的总量联系起来是必要的,现代调查起源于试图对某一概括性总量的测定,目前已将重点放在构成交易的结构和这些交易的相互关系上。”②因而,国际经济总量的估计在1947年联合国报告里只是所关心的问题之一。与此相比较,概括性总量的测定在1953年SNA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指南里似乎成了惟一的目的。这可以由其部门核算证明:它们是以非常特殊的方式记录的,是为了直接获得国民经济总量。
1968年SNA、1970年ESA则接受了与1947年联合国报告类似的方法。例如,1968年SNA指出:“为了分析和政策两个方面的许多目的,仅仅利用这些总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比较详细地探索一个经济体系的许多方面。探索的结果,现在已经建立了经济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主要的总量被进一步地细分或分解。”③
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强调了指南的多重目的特性,如:“本体系主要是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汇总数据以满足对经济行为和造成重大失衡现象的因素如对通货膨胀和失业感兴趣的分析人员、政策制定人员的需要。
系不得不是一种折衷的选择,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类型用户的利益,因而也就不可能极为理想地适用于任一孤立的目的。”④
2. 概念的解释。
1947年联合国报告及1993年SNA,均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二者被认为是从逻辑和基本原理上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1995年ESA、1953年SNA、1968年SNA、1970年ESA对国民经济核算的记账规则更多地采用了系统列举的方法,在这些国际指南中,对国民经济核算相关概念的讨论是极为少见的。尽管在1968年SNA里,某些议题也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如核算体系的结构、投入产出表等,在1995年ESA导论中,也讨论了核算体系的结构和一些基本概念。然而,1968年SNA修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多数使用者特别是初学者,这种讲解的方式是难以接近的”⑤,而在1993年SNA中,“关键性的概念是通过基本原理而不是列举的方式定义的”⑥。基于这一观点,1995年ESA也只能被视为1993年SNA的补充。
3. 观察和推算。
所有的国际指南都认为,多数流量的估价可以很容易进行观察而有些流量只能进行推算。这可以使用实物收入和自有住房服务为例子说明。在1947年联合国的报告中就注意到了推算的问题:“表中的项目可以划分为现金项目和推算项目两类,前者反映的是市场交易,后者则是在缺乏市场交易条件下所做出的计算。对于后者的估计要找到一共同的可接受的基础是困难的,只能尽可能将这种实物项目单独进行表示。”⑦1993年SNA和1995年ESA在补充分类中明确体现了推算项目和其他项目的区分。
1968年SNA则强调了区分哪些是可以观察和计量的,哪些是可以根据某些理论和惯例来推论的重要性。“因为为了得到对分析有用的东西而需要处理数据时,就有可能进行到这样的程度,即得到的结果已不再是数据。例如一种商品的供给可以根据这样的假定分配给使用者,即每个使用者都按照一个共同的比例从国内生产和进口方面取得的它的供给。这同观察不同的使用者实际上使用的国内生产和进口的比例结果将大不相同,这会给人以非常错误的印象。在处理数据时几乎永远是需要假定的,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这些假定起着主要作用,所得的结果就不再是一项观察,而是一项推论。同时,进行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能够做出推论,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把两者混淆起来。”⑧1993年SNA和1995年ESA也接受了类似的观点。
4. 核算体系的灵活性。
根据1947年的报告,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指南应该是一个灵活的文件。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惯例没有考虑到世界上或所有特定使用者的制度差异,所以灵活性是必须的。例如,它明确表达了“在运用这一核算体系时常常有必要加以扩充以适应不同国家的特定环境”⑨。而且,“经验表明在大量测定中某些交易处理时引起不同意见是不可避免的,这归结为不同国家的制度差异。”⑩
在第一代和第二代国际指南中,则缺乏关于国民经济核算概念与特定环境相互关系的讨论。1993年SNA又回到了1947年联合国报告的基本原理上:“新体系有两个内在的重要的灵活性。第一个是分类的灵活应用,其基础是对交易者、交易和资产分类的层次结构,该结构对不同数据来源和不同国家的其他特定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第二个灵活性……它将新体系结构拓宽到所谓附属账户,该附属账户使用了可以替代中心框架的产品和收入概念。对有关环境的附属账户的描述就是体现这种灵活性的一个明显例子。”11
5. 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
国际指南在核算结构和部门分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47年的报告设计了一套详细和完整的核算体系,包括了24个账户和5个部门。在第一代国际指南中,像1953年SNA,提倡一个更加简捷的核算体系。该体系只包括有限的几个账户和部门。第二代的1968年SNA和1970年ESA则使用了与1947年报告中数目类似的账户和部门。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账户的使用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例如,对收入使用的描述,1968年SNA使用了一个账户,而1993年SNA使用了6个账户。
在1947年联合国报告和第一代国际指南中,部门分类是完全功能化的,例如,住户部门仅包含消费者职能而不包括像自我服务活动这样的生产者职能。在1968年SNA和1970年ESA中,生产账户是功能化的,而收入账户和其他账户则是机构化的。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所有部门都是机构化的。
1968年SNA的一个新特点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用了矩阵的方法,这一矩阵概括性地描述了各个账户及主要分类,它将供给表、使用表及部门账户连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矩阵比1968年SNA描述的账户体系更加完整,在矩阵中,展示了资产负债表和重估价账户,尽管在1968年SNA中它们并没有得到充分讨论。在1993年SNA和1995年ESA中,矩阵只是国民经济核算描述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其他的形式还有平衡表(“T”账户)、图示法及方程法。
[注]
①②⑦⑨⑩UN,1947,Measurement of National Incom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ccounts.Studies and Reports on Statistical Methods No. 7 (UN,Geneva),P24,P18。
③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M].闵庆金等.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P9-P10,P46。
近年来,国民经济学专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从原来只有8家高校开设的本科专业到现在本科阶段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国民经济学专业已经悄然走入考生的视线。
国民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还从未出现“国民经济学”这个概念。“国民经济学”的概念是1980年由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提出的。目前的分类上,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然而,国民经济管理学究竟属于哪个学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的争议,有的认为应该属于政治经济学,有人认为属于应用经济学,还有人认为属于管理学,因此各个高校也有不同的称谓。
其实,目前真正开设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1986年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8家高校相继开设了类似专业,主要是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江西财经大学,2008年安徽财经大学也新增了该专业。虽然它们的专业名称各有差异,但是在经历了很多的争议和摸索后,大家都对两个不同名称的专业的学科性质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它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它是一个比经济学更为广阔的领域。它有很多的亲戚,如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正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跨学科属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学还是一个有着很多争议的学科。不过,国民经济学与它的亲戚们有着很多的区别。例如国民经济是个宽泛的概念,那么它可以与宏观经济画等号吗?宏观经济指的是经济运行的总量现象,如怎么计算GDP,国家怎么决定国民的收入,又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还有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规模问题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而国民经济则包罗万象,比宏观经济宽泛得多。它不但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还包括被称之为“中观经济”的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如“小灵通引发电信与政府的博弈”“某市煤炭资源枯竭,出路何在”等案例,甚至包括已形成群体现象的厂商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同样,单个的企业经济、农户经济、家庭经济、个体经济等微观经济现象本来不进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视野,但它可以作为群体现象成为国民经济分析的对象。
培养模式“三分天下”
根据不同的专业名称和高校性质,国民经济学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也有些不同。大致说来,国民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注重宏观经济。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如产业行业地区等,所以需要学习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侧重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侧重国际贸易管理与发展等。
第二类注重经济学的知识,更多地与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等有关,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按照投资学模式进行培养,着重财政税务、银行投资、证券投资等方面。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等的国民经济学专业(投资管理方向)。另外还有西南政法大学侧重国际贸易与投资、西北大学侧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等培养模式。
第三类注重管理学,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如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管理、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辅助课程。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四川大学侧重管理,辽宁大学侧重国民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
就业正走向学科融合
国民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各种管理部门、市场公关、营销人员、投资与咨询顾问、对外贸易等,因为开设院校少,竞争也不多,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关键词:绿色发展;国民经济统计;绿色GDP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1-0027-02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发生,人们急需建立一个既能反映发展情况又能反应环境友好程度的体系,来对绿色发展整体程度进行测度。这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进步和环保方针的提出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有利于从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思想的变更,促进粗放性经济发展形式转变成节约的、能耗小的、排放少的、充分利用的形式,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1]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评价方式有强调环境方面的评价生态或环境可持续性的“绿色指数”,有强调能源方面的全球替换能源指数,有强调生活质量的“绿色消费”行为,有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强调绿色和发展并重的绿色发展指数等。[2]本文从国民经济的总值为着手点,重视环保GDP的统计,对环保国民经济总值的统计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理念
货币单位是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标准单位,在统计的过程中要将制定好的环保规章制度考虑进来,分析经济进步与生态的联系,统计、记载生态破坏、生态保护、使用消耗,估算生态效益与生产行为对国民经济总值的作用。
从狭义上来讲,经济统计是指国民经济统计中已经有的与生态保护有关的活动统计。这主要是指生态企业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基础建设中,以这些思想理念为经济统计的出发点,相比较而言,比较简单方便,由这种概念出发而进行的环境经济统计,有利于环境保护。
广义上来说环保经济统计是把生态也看作为一类能源,统计进入国民经济统计项目的一种构成成分。它是我们的自然财产,由该种思想理念出发进行的生态统计和国民经济的主要结构中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分离并且反向驱使的关系:第一,广义上提到的生态经济统计其实不是将其直接放到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结构中间;第二,在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资产统计后再扩大生态财产,用这种方式进行国民产出目标的调整,以便于在获得国民产出总数量的时候认识到生态资产的消耗以及环境状况的变化。
联合国统计总署在二十年以前提出的《综合环境经济统计规范》明确地规定了绿色GDP的思想理念,而且称之为:绿色GDP将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思想出发点是,以生态能源的总量改变和环境状况的发展对已经存在的GDP加以改变,即在已有的GDP中减去生态破坏与能源消耗总数以后得到的数值。这一指标将生态能源和环境纳入SNA体系,被国外统计学者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Sustainable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SGDP。我国学者则称其为绿色GDP。在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统计体系中,绿色GDP是一个核心指标。[3]
除联合国以外,其他一些世界组织和国家也对绿色GDP有着自己的统计体系,如由美国经济学家Henry Peskin在美国国际发展署发起基金计划下所发展出来的环境与生态能源会计账方案(ENARP)、二十年前年由荷兰官方设计工作组制定的并且在荷兰、、方式国、葡萄牙、德国、瑞典、英国、芬兰、挪威等地方实施的NAMEA等。不同的统计体系在总体思路和统计方案有着诸多差异,但对绿色GDP的定义是基本一致的。[4, 5]
根据统计局国民经济统计司主要负责人的表述,在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上,绿色国民经济统计实际上是将能源和生态这两个成分进行了考虑之后才获得所需数据的。它又是日常生产生活对经济和生态以及能源的重新的科学的认识和了解后,才产生的一种统计。
二、绿色GDP的测算方式
为了解决前面所论述的外部性问题,进行国民经济绿色统计,需要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能源环境统计统计做GDP的统计中产生的消耗,减去能源和环境耗损的花费的国内生产净值就是绿色GDP的数值。该方式是以联合国计量委员会在20年前的SEEA版本中的《环境与经济综合统计方式》,在已经有的GDP目标地基上去掉能源损耗与生态破坏,然后获得的绿色GDP的标准,也就是绿色GDP为GDP-能源损耗减量-环境破坏减量。
绿色GDP统计的关键构成成分有自然能源统计、生态统计、经济和能源整体统计几个内容。在这些构成成分中能源生态实物量统计是构成绿色GDP统计系统的关键性要素。能源生态价值数量的统计为构成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结构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效地体现出能源生态与经济相互间的关系,必须要科学、合理地体现出能源生态的经济总值;要想实能源生态方式规和经济发展方针和能源生态的有效配合,必须要从整体上客观有效地体现出能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具体而言,与现有我国生产总量的统计方式一样,绿色GDP总值的统计也能够被划分成支出方式,生产方式,收入方式这几个形式。
生产方式:绿色GDP=总投入-中间投入-能源耗减和环境降级。
支出方式:绿色GDP=最终消费+净出口+资本形成总额-能源环境支出。
收入方式:绿色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的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纯盈余。
在生产方式中,绿色GDP从投入总量里面去掉了中间投入和能源损耗以及环境破坏总值;在收入方式里面,绿色GDP的统计采用的是营业纯盈余,而不是非营业盈余,也就是说每一个机构营业盈余去掉能源损耗与生态破坏之后的总数;在支出方式中,绿色GDP的统计让能源生态支出这一项的数值变大了,绿色GDP的最后数值与已经有的产品的利用值需要去掉能源生态的支出。
大体上来讲,对环境的总值有以下几种评估方式:分析整体考虑方式;租金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的资本化方式;边际机会消耗方式以及其它的替换方式。[7]
分析整体考虑方式,也就是把生态价值加以划分,例如根据环境的功能进行划分,然后计推算出各个功能的总值,最后再加以综合,得出生态价值总数。该类方式的最tipical的使用方向就是对树林价值的统计。
租金方式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资本化方式,是将某种能源的租金或计划资金收益通过贴现率的方式转变成现值,此处提到的贴现率不但要将时间价值统计入内,同时又必须将鲜见性也算进来。通过租金方式或者是计划资金收益资本化方式统计环境价值的基本步骤是:根据经济概念,生态作为一类自然财产,它在将来某一段时间内可以提供的实物产品和有用的服务总值,也就是计划中的利益或租金,根据已有的社会贴现率兑换成现值,就可以形成生态财产的价值。
边际机会消耗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对生态能源的原材料进行估价。目前的生态能源的价格很多只将开发费用和具体的利益税款统计在内,没有统计生态能源自身的总值,这个问题使得原材料价钱特别低,所以才会有生态能源的不合理消耗。根据边际机会消耗估价的方式,生态能源产品也就是原材料的价格要与边际机会消耗相等。边际机会消耗又包含了能源的边际生产消耗、能源生态的总量变少与质量降低(边际使用成本)、还没有被内部化的边际能源消耗(边际外消耗)。边际利用消耗和边际外消耗与生态能源的总价相等。假设生态能源的全球市场价钱已将能源的价值统计在内,就可以使用边际机会消耗方式去获得能源环境的总值。
统计环境总值的所有替换方式,关键是统计生态质量价值的方式。当生态质量的总值不能进行直接评估时,可以把生态当成是人们必须的一种实物与劳务,所以对生态的价值的评估,能够从它的产出的利益和防止环境变坏的费用两个点进行间接评估,所以应有有生态的效益和费用两种评估方式。
生态的效益评价方式共有市场价值方式(生产率方式)、代替市场方式、考察评估计方式(意愿考察/或有估价/权变估价方式);生态质量的费用评价方式有保护费用方式、治理费用方式、影子工程方式。
以上这些方式均是以西方经济学里面的主观价值概念作为入手点,也就是效率价值原理的,通过它来建立能源总值和能源弥补理念,形成完善的能源补给体系,确定能源的总值实际位置,确证国家的能源总值的获得一级损耗全部进入到国家财政系统中去,确保使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
三、我国进行绿色统计所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方案探讨
绿色GDP统计经过统计步骤和结果、信息的研究,展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给生态总体和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然后确定了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前进“双赢”的发展计划。
对绿色国民经济统计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该怎样有效地评估能源与生态,因为有关原理还需要不断优化,再加上现在全球范围内仍然缺乏一个可以统计出最优绿色GDP的国家,可借鉴经验比较少,污染损失的量化仍然难以解决。其次,现有基本支持信息还不够合理,而考察统计工作繁琐复杂,对原有信息的需求更加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 。不仅如此,我国与绿色统计相关的方式律方式规还处在空白阶段,而且公众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不够,也给我国绿色GDP统计体系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最后,绿色GDP是一项繁杂的项目,所以各个部门应该相互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困难,切实推进国民经济统计绿色化进程,为我国构建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提供统计保障,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从下面几个点着手:不断完善已有的生态能源环境统计体系,优化绿色GDP统计的统计原则和标准,优化绿色GDP统计体系结构和措施方式系统;不断扩大统计区域,内容,在生态能源统计过程中,有水能源统计、树林能源统计、矿物能源统计等,在环境统计的过程中,有环境破坏损耗统计与本次统计未包含的生态污染损耗统计等等;不断做好试点省份与城市的绿色GDP统计试点推广工程;形成绿色国民经济统计的有效体制,同时不断促成国家生态经济统计规范规章的合理化,优化统计工作中的督查管理原则、统计成果公布政策;进一步开发绿色GDP统计的方针内容,主要内容有着重分析怎样使用绿色GDP统计成果来确定一系列的污染防治、生态税收、生态补给等生态经济和处理方针;分析该怎样利用绿色GDP统计成果来不断优化相关管理者的工作质量以及效率考察方法;将绿色GDP作为统计的围绕点,形成对在可持续发展步伐中,最容易被生态破坏影响的弱小势力的有效的补给体系;科学地形成经济组织绿色会计原则与方针,实行和全球接洽的经济组织绿色会计和审计方针,为更好地进行绿色GDP统计打下客观的基础;不断提高宣传和教育普及力度,培养公众树立绿色GDP统计意识,多管齐下,不懈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国民经济统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雷 明. 中国绿色GDP统计解析[J].科学决策,2007(4):34-35.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反映国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劳务支出指标等。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有效的作为国民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消费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类的支出份额。有了这种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导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详实科学,能够促进我国的税务改革,了解当下消费热点,树立居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有很大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等指标,可以很好的分析当前的各种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了解我国的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地位,以及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政府投资与居民投资的比例关系,更科学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际上,储蓄、投资、税收是联系很密切的三个环节,对储蓄与投资信息的严格审读,有助于税务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除此之外,储蓄的变化状况还可以反映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40%、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120%。
预期心理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工人就业状况糟糕、医疗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对未来隐忧加剧而让银行储蓄增加。对此,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各个体制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让居民放心消费。虽然,我国的社保制度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毕竟居民的消费心理需求有了适当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统计部门与政府部门有很好的参考依据,各个职能部门也据此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的良性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可以让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国民经济的循环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生产只是一个阶段,对于最终成果的消费才是目的。不过,成果的消费并不是生产者一个人“享有”,而是要经过“分配与交换”的多个环节,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国民经济的核算就是要对消费品在“分配与交换”的各个环节进行统计与核算,这其中也包括对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与科学,提升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收入分配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层展开,有次序的进行。为了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核算的信息应该包含更多的机构部门,应用SNA在核算整个收入分配时,就应该按照“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阶段进行。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宏观收入分配的结构更好的得到调整,初次分配可以让收入结构得到很好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与对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六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业根据相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享受到相应的优惠待遇。所以,国民经济核算还深层次的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对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很大。也有相应的投入产出方法,用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投入产出方法又称为投入产出分析,以一定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为基础,结合比例系数与结构分析,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相关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原因和影响。投入产出的方法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950年,投入产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议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1968年,SNA就吸纳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产出纳入到了整个核算体系。实际上,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1974年,我国就编制出了第一张实物性的投入产出表,涵盖了61种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更是编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更是让投入产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投入产出表考虑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来源”与“使用去向”,是一种棋盘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同时能够很准确的表明“投入的来源”与“产出的去向”。另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投入产出表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投入产出表的样式多样,分类齐全,结构清晰明了。如“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就充分考虑了计量单位的特点,便于审核统计工作。另外,也有根据地域划分的投入产出表,如“全国投入产出表”与“地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可以直观地反应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对称性投入产出表”用于预测和制定计划。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经济效益能够很好的反映各个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一味追求GDP的量与速度,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会总产出。一定的情况下,GDP的数字越大,就代表这个国家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财富数字的增长来衡量GDP。如果牺牲了环境与浪费掉了大量的资源,虽然换取了经济财富的增长,GDP指数的上升。但是,GDP并不体现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实际上,这种GDP的数字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过度的夸大了“财富”,却忽视了对成本的折算。鉴于此,一味的追求财富GDP的增长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办法,要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因素,减去相应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绿色GDP这样一个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一个“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权衡了环保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以及利弊后的一个结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及宏观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宏观的经济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统计数据以及模型,而国民经济核算就可以为这种数理统计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础。作为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确定了很多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指标设置以及基本分类。这样的功能让经济统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的提高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效率,增强了其应用功能。
三、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国民经济计划涉及到很多的宏观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现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经济联系。为了更好的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与规划的指标数量也必须满足这种经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学,也正反应了这种内在的经济关系。因而,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四、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摘要] 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测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国外测算方法繁多,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外测算方法不能直接用于中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的测算。为此,本文对未观测经济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其概念和类别,提出了未观测经济估算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其为找到适合中国的测算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未观测经济 测算 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法制法规不健全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未观测经济出现急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对未观测经济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其规模进行合理的测算迫在眉睫。
一、未观测经济的类别
未观测经济,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测算或计量的经济活动量。这些未被观测的经济活动, 本应包括在全社会的国民经济活动内,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却无法对其进行计量。国际上针对未观测经济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但对它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其经常被称作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黑色经济、隐性经济等。在我国,很多学者称将其称为不可观测经济。《未观测经济测算手册》中,将未观测生产分为五种,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
1.地下生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指出,为了逃避各种税收,避免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款,避免遵从各种行政程序而隐蔽从事的生产活动被界定为“地下生产”。地下生产又分为地下生产总额、未观测的地下生产、未计算的地下生产。地下生总额简称地下生产,指所有的地下生产,不论其是否已包括在GDP中;未观测的地下生产指未被记录在基础数据中的地下生产;未计算的地下生产指未包括在官方公布的GDP中的地下生产。
2.非法生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将非法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律禁止销售、分配或持有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二是生产活动通常合法,但生产者由未经许可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由于各个国家法律不同,因此,非法生产的种类也不完全一样。在分析非法生产时,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的分类原则及各国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非正规部门生产:通常情况下,非正规部门由主要目标为某些人创造就业岗位、取得收入而生产货物和服务的单位组成。非正规部门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创造就业岗位、扩大生产范围、形成国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单位的组织水平低下,基本没有分工,规模较小,劳动关系大多是偶然就业、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签订正规的合同协议。
4.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为自身最终使用的住户生产属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包括农产品和家畜的生产、其他为自身消费的货物生产、自有固定资本形成;(2)自有住房服务;(3)有酬家庭服务,即有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5.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由于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称为“统计原因的地下生产”。统计遗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统计时企业覆盖的不够全面,一些新成立的小企业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未进行统计,此外统计调查中,有些企业未作调查回答,或其回答的数据不准确,故意瞒报。
二、未观测经济的测算方法
1.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一般可分为简单现金比率法、货币交易法、.货币需求法等。李朝洪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中国的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中国的货币需求模式、尝试模拟出被未观测经济活动所吸收的货币量,再估计出货币流通速度,两者相乘可以大致估测其规模,为估测未观测经济规模提供了新的思路。
2.调查分析法:调查分析法是通过直接的访问调查,取得某部门或某地区未观测经济活动的相关数据。我国部分城乡地区可采用调查分析法直接估测当地未观测经济的规模。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居民自改革开放之初便以开展住户调查并持续至今,多数地区所具备的相关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的统计资料在年份上既无缺漏亦无弄虚作假的行为,只要工作量允许,可采用“居民家计调查法”间接估测当地未观测经济规模。
3.收支差异法:未观测经济中取得的收入可通过消费和储蓄等形式表现出来。立足于收支平衡,通过对收入和支出差异的分析,可估算出地下收入的规模。赫金斯曾经指出:“国民收入的收入角度测估值通常比支出测估值要小,这种差异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主要反映了如下事实:尽管某些收入可能没有申报或申报不足,但由此引致的很多支出在官方统计中却都显示了出来。”现实统计中,从理论上来讲,国民收入的收入法和支出法的估测值应该相等,实际不等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未观测经济的存在。收支差异法测度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主要优点是,数据容易从官方统计中获取,且方法简便易行,我国很多学者尝试了使用该法对我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测度,例如王巧英等用收入支出差异法对我国的1999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成功进行了估测。
4.货运量估算模型:以全社会货运量和GDP为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估测GDP值。将此值减去实际观测GDP值,若差值为正,便可以认为其是相应年份的未观测经济增加值。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很多地下经济的产出虽然未能被官方统计所观测到,但从事地下经济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与地下经济活动相关的货运量可以被官方统计,因此通过货运量来拟合GDP的理论值,与官方GDP进行比较可以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5.税收测算法:该法基于抽样调查,对调查单位采用强硬的手段,使其严格服从调查者的要求。将被调查者上报的真实收入于此前自行申报的收入进行对比,从两者差值中测算出逃税漏税总金,从而估算未观测经济规模。
参考文献:
[1] 蒋 萍. 未观测经济: 概念框架与测算思路[J]. 统计研究, 2009, 26(3): 70-75.
[2] 李金华. 未观测经济测定与核算理论的一个新范式[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8):108-122.
[3] 李朝洪, 程黎黎. 我国未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J]. 统计与决策, 2008, (5): 33-35.
[4] 刘丹丹. 未观测经济与相关概念辨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4): 23-27.
[5] 李朝洪, 程黎黎. 中国未观测经济规模估算方法新探[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3): 32-37.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而国内生产总值具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对现有的核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和功能
1.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
国民经济核算是运用统计指标及其体系,对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所进行的计量;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进行的计量;对经济运行中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所进行的计量等。广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它们相辅相成。分工协作,有机地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狭义来讲,国民经济核算仅指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为经济行为监测、经济分析、国际比较、政策分析和制定以及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服务。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是试图通过系统地规范概念、分类、核算原则、表现方式及逻辑关系,更好地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描述。
1.2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能够有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来,采用大量信息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计划、决策的确定和执行起着重要的咨询、服务与监督作用。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系统数据,是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规划、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有关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基础数据,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需求增强,国民经济核算部门能否提供准确和丰富的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指标设置提出统一要求,国民经济核算使得这些经济统计在满足其要求的同时,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衔接,使整个经济统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指标,两者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只是计算口径不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价值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本国常住单位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索收入计算取得。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而后者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来说,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相差数额不大,除非某个国家在国外有大量的投资和大批劳动力,该国的同民生产总值可能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3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3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核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支出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的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核算公式为: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一进口一国内生产总值。
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
3.1各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评价
以上3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无论是从生产,收入(分配)和支出的哪一个角度核算,理论上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资料来源不同,计算结果会出现某些差异,这种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而在统计学上。是允许出现一定范围内的统计误差的。根据资料的来源情况,目前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种计算方法中采用收入法的国家较多,其实3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相互验证。对目前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构成的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首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巨大的方法库。国民经济核算乃至整个统计,除本身自成体系形成一套独特的方法体系外。对于经济研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论。国民经济指标在各层次问、各部门间的数量关系透视了社会经济的各种关系。具体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原理与宏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种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其次,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宏大的信息库或资料库。国民经济核算创立了一个基于大量经济分析水平之上的系统数据库,这些经济分析包括不同经济活动类型的分析、通货膨胀分析、经济结构分析、增长分析,特别是用于各国之间的比较。
3.2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改进
物联网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最大共性是感知流量。但物联网条件下的流量记录无所不在,其所记录的信息也更为全面。因此,物联网发展将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一些难以辨识、无法细分或无法定位的经济流量的记录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而相应的核算方法也将随之调整。
(一)生产范围有望突破
SNA的生产范围不包括住户部门的大部分自给生产。之所以把住户内部生产和消费的不付酬家庭或个人服务排除在外,主要是考虑到这些活动与市场是相对分离和独立的,对其价值进行具有经济意义的估价较为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将生产范围扩大到包括了住户服务在内的自给性生产,则失业问题就不存在了。但在物联网情况下,家庭活动产生的大量信息是可以被记录的,而那些与市场相对分离和独立的服务生产活动也可借助物联网与市场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甚至,这些服务可以借助物联网在市场上传递。同时,家庭服务生产时间也可得到精确计量,家务劳动的标准化测度和质量调整也不再难以进行,这将导致人口和劳动投入的统计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范围和就业范围的扩展问题。进一步地,生产范围的变化还将导致收入、消费、资产等概念的扩展,而经济生产概念中“在机构单位负责、控制和管理下”的意义也将发生微妙的变化。
(二)从基层单位、机构单位到“物联网单位”
对于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核算单元的确定方法,SNA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机构单位,一种是基层单位。其中机构单位是指能够以自己名义拥有资产、发生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实体;而基层单位是指具有单独的场所,只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者其重要生产活动在其全部增加值中占有最大部分的单位,它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企业的一部分。不难看出,SNA的主体分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有数据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在物联网条件下,所有的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都将得到相应的编码,并在有关核算中被准确识别。但与SNA不同,物联网的编码技术要细致得多。以电子产品码(ElectronicProductCode,EPC)为例,EPC用一组编号来代表制造商及其产品,其标识容量的上限为全球2.68亿家公司,每家公司出产1600万种产品,每种产品生产680亿个,如此大的信息容量甚至足以为全球每粒沙子提供一个唯一的代码。这样,不仅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所有住户成员、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等都将拥有一个唯一的电子“户口”。在此条件下,SNA可根据研究需要自由确定生成数据的基本单元,而不是受限于现有的分类模式。而准公司、控股公司、虚拟子公司、专属金融机构、联营公司以及主要活动、次要活动、辅助活动等也可基于物联网单位重新界定,并且可为之单独设立账户,研究其经济活动的规模和影响。显然,由于基于物联网单位的经济活动拥有更为同质和全面的流量数据,这将使得有关投入产出分析、资金流量分析等的核算主体和核算技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三)常住性标准的客观化
经济总体是由其全部常住单位组成的,常住性决定了哪些单位是常住单位。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性是指它与其所在的经济领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但如何判断联系的紧密程度却并不容易。对此,现行国民经济核算采用了较为主观的“一年原则”,即事实上或意向上住在(设在)当地的时间达到一年或一年以上。但这种确定方法有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单位会与两个或两上以上经济体产生密切联系,存在频繁移动或跨越多个经济领土运行的个人和设备或者学生和病人等例外情况,一些特殊目的实体等很难明确其常住性归属等。物联网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物联网可以提供位置和对外联系信息,因此通过物联网数据可以较为容易地判断到底该单位与哪个经济体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为确定机构单位的常住性提供了最为真实的信息,从而能更为客观地判断单位机构的常住性。即使在存在多利益中心的情况下,也不必硬性选择一个利益中心,而可以根据物联网数据使有关指标在多利益中心之间合理分配。
(四)全方位的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核算是指在经济价值发生创造、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时记录各种流量。在物联网条件下,服务何时被提供、产出何时被创造、中间消耗何时被使用、所有权何时被转移等信息都会被自动记录。而至于跨核算期产出、存货变化、持有损益、国际交易等复杂问题也可根据实时数据准确处理。此外,SNA2008还提出了经济所有权的概念,即哪一个单位承担了产品(或资产)的经济风险和收益,哪一个单位就拥有其经济所有权。而只有在经济所有权变化的情况下,转移中的相应经济流量才被记录。比如,根据经济所有权原则,海外加工货物中委托方拥有原材料和产成品的经济所有权,而加工方只提供加工货物的服务,这样,运到国外加工的货物,既不记录为货物所有国的出口,也不记录为货物加工生产国的进口。而同样地,货物在加工后,也不会记录为货物加工生产国的出口和原来货物所有国的进口。经济所有权不同于法律所有权,它需要从经济角度记录有关风险、回报、权利和义务的相应变化,相对而言,经济所有权的权责关系更难以判断。而物联网数据能为判断经济所有权是否变更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因为只有拥有经济所有权的所有者才与有关资产和货物发生最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在物联网情况下,权责发生制得到了完全的落实,经济流量的记录也更加趋近真实。
(五)四式记账增强为“云记账”
复式记账是国民账户的基础,每一笔交易必须被记录两次,一次是作为来源(或负债和资产净值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右端;另一次是作为使用(或资产变化)记录在账户的左端;或者在账户的同一端记录两次,但两次的符号相反。由于现实中大部分交易是涉及两个交易者的,因此同一个交易是由双方同时记账的,而每一方又都要进行复式记账,这样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每一个交易实际上是被记录了四次,这就是所谓的“四式记账”。四式记账显然有助于保证账户的平衡与一致。在物联网状态下,四式记账进一步增强为“云记账”,一方面,除了交易双方,交易的其他相关者也会以不同的角度记录有关数据;另一方面,有关数据是实时采集的,并且将集中上传到“云计算”平台,这样,四式记账就变成了“云记账”。其记录信息不仅可用于交易当事双方,还可广泛用于其他被许可的使用者,而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在云平台上相互强化和补充,也使账户的平衡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六)价格和物量核算的分化
国民经济核算记录的大多是货币化的经济流量。这使得在很多时候,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价格和物量变化是混合在一起的,这不利于准确反映价格和物量的各自变化。而为了解决价格不可比的问题,SNA又不得不专门记录价格变化。而在物联网条件下,物量记录是最根本的信息,而价格信息则可通过交易系统另外获得。也就是说,物联网时代自然形成了价格和物量核算的分立格局,有关物量核算和价格核算的难度会大大降低。对于每一类商品来说,其物量增长和价格增长的数据能被分别提供,这极大地提高了市场和政策分析的准确性;而对于资产来说,连续形成的价格和物量信息也为进行资产重估价和折旧估算提供了更为严谨的依据。
(七)便捷的地区核算和时期核算
物联网条件下核算主体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时空边界非常明确,有关核算数据将真正实现“扁平化”。地区核算只是整体核算工作的一部分,各不同层级地区的核算数据可独立汇总,其同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流量不存在不可测量或重复计算的问题,地区核算的精度将大大提高。当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国际经济核算。从核算频度上看,物联网提供的是实时数据,包括年度数据以外的各种季度、月度、本周、当日甚至分时的核算数据,曾经束缚国民经济核算的时滞问题将不复存在,国民经济核算将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
(八)社会核算网络将取代社会核算矩阵
与传统的T形账户相比,社会核算矩阵能提供更为完整、详细和一致的信息,可揭示整个经济中各种经济结构和经济联系,为经济建模提供分析的框架和基础数据。以供给使用表为例,它可以给出各种产品是被哪些产业部门生产(或以何种方式进口而来),而又是被哪些产业部门作为中间消耗(或被哪些部门用于最终消费,或者以哪些形式变成资本形成总额)。在供给和使用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产品部门工艺假设或产品销售份额固定假定将其转化为可计算的投入产出矩阵。进一步地,社会核算矩阵可将SNA账户序列以矩阵的形成展示出来,其对称性、等和性、定格放大功能等特点使社会核算矩阵逐渐成为当前组织和应用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强大工具。但社会核算矩阵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利用社会核算矩阵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哪个企业生产的何种产品被哪个企业用于何种产品的生产?其经济流量的空间流向和规模如何?有关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如何?如何消除产品部门工艺假定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核算矩阵所提供的信息仍然有限。物联网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物联网条件下,各社会单元间的联系不再只是一个二维结构,有关生产信息、位置信息、物流信息与价值信息将组成一个庞大的立体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讲,物联网时代的社会核算矩阵最终将发展成社会核算网络,这将是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物联网的详细核算信息将会有更为复杂和广泛的应用。
(九)未观测经济将成为历史
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核算是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难点。其中未观测经济是指那些“隐形”或“地下”的经济活动,而非正规经济是指那些由非正规单位从事的经济活动。二者相互联系,也有所区别。SNA2008建议把非正规部门作为住户非法人企业的一个子部门处理,它被定义为:基于创造有关人群就业及收入这一主要目标而从事货物和服务生产的单位集合。这些单位通常组织程度很低,很少或没有区分生产要素中的劳动与资本,并且规模很小,其劳动关系(如果有的话)主要是基于临时雇佣、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是通过正式的合同安排来保障。物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的核算。在物联网环境下,只要未观测经济和非正规经济与可观测经济或正规经济体发生了信息交换,则这些经济活动就几乎无处隐藏。而即便这些活动在某一个环节被遗漏掉了,也会在云记账平台中被间接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条件下不会有未观测经济,只会有可观测非正规经济,而非正规经济这一名词也只是在经济意义上存在。
(十)卫星账户大发展
物联网采集的信息显然不仅可用于常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相反,与SNA各种功能分析和卫星账户设置的初衷非常接近,物联网为揭示更为具体的或与常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有所抵触的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比如,在功能分类方面,物联网几乎能提供可以想到的所有分类,它不仅能回答一笔支出为什么要发生,而且能把这些信息与人口信息、位置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使有关经济分析更加具体和深入。再比如,如果想对某些关键部门或特定部门进行扩展研究,则可按照该部门的特殊特点扩展或重设数据采集的规模,这将使农业及能源等重要产业分析、政府非市场产出研究、非营利机构核算等核算问题变得相当快捷和容易。对于那些需要另设生产和资产概念的卫星账户而言,物联网不仅可以提供第一手数据,而且将在国民经济核算核心账户与卫星账户之间构建一座桥梁,使人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不同账户间信息含量的不同和转换方法。进一步地,物联网对某些卫星账户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条件。比如,物联网中的环境监测数据将为环境核算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提供了必要的资源环境数据,而物联网在医院等医疗体系中的广泛应用也将极大地改善卫生卫星账户的数据基础。
二、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变革
显然,物联网的发展有助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同时,物联网技术也对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当前,我们要明确一些问题,预先做好应对方案。
(一)国民经济核算会不会走向消亡
物联网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集层面和网络层面。在这些领域,物联网数据通常是非排他的,这意味着包括研究者在内的诸多数据用户对现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依赖程度会大大降低。有关用户甚至可根据其需要通过云计算平台设置自己的专属功能分析账户,而由企业开发和的各种数据产品将越来越多。这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会不会逐渐走向消亡?答案是否定的。正如SNA2008指出的那样,国民经济核算是一套按照基于经济学原理的严格核算规则进行经济活动测度的国际公认的标准建议。因此,国民经济核算是经济学理论在经济统计学领域的一种映射,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要反映经济学理论的研究进展,并符合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我们知道,国民经济核算中设置了很多涉及交易的重新安排、改变交易流程、分割交易等技术环节,而一些特殊的经济流量也被根据其经济理论赋予特定的含义,比如SNA2008就根据其经济属性将研究与开发纳入到资产边界之内,这些工作只有在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进行,不管物联网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无法替代。显然,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不是通过简单汇总有关微观数据而生产宏观数据,而是要根据经济理论对微观数据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工作需要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支持。因此,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不会消亡,它将更加依托经济学的发展,其重心将逐渐转到如何根据最新经济理论设计一套更能反映经济运行本质的核算规则和账户框架,并使有关核算方法能在各国和国际组织之间达成最大程度的共识。
(二)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类似于移动通讯领域的数据协议和标准。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数据协议和标准都是公共产品,比如目前的3G标准就存在不同版本,并且有关用户还要为此付费。因此,未来物联网时代也可能存在大量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协议和标准,它们未必以公共产品的方式来提供。但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情况,我们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不同于其他数据协议和标准,其根本职能在于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球普适的统计指导”,物联网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仍将是一种公共产品。但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开放和多元化的公共产品提供方式。首先,政府失去了有关核算信息的绝对控制权,物联网将逐步替代现有的调查体系和填报系统,政府将逐渐不再直接承担市场数据的采集和工作,当然,对于那些要通过法律授权才能采集和的数据,政府部门还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次,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处理的主体将多元化。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通过其他市场生产者提供这项公共服务,一些非营利机构和获得认证的市场公司将更多地承担起统计数据的整理和统计指标的核算工作,官方统计机构的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数将大幅减少,相应地,其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将大大提升;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类型将更加丰富。接近于普查数据级别的核算产品的成本迅速降低,而服务于特定人群的国民经济核算产品,甚至个人定制的国民核算产品也将广泛出现;第四,国民经济核算必然走向全球化。正如互联网把全球联系在一起一样,物联网将把全球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民经济核算产品本身也将被接入物联网,其应用将更加广泛,自动化程度会更高。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圆形监狱”模型
物联网的海量信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人用“圆形监狱”的设计理念比喻了这一变化:系统的四周是一圈环型建筑,被分隔成很多小的囚室,而正中是一座瞭望塔。塔顶有一圈落地窗,通过这些窗户,监视者可以看到每个囚室中的一切,而囚室中的人却看不到塔里的情况。每个囚室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外面,一个对着瞭望塔。在此情境中,即使塔中没人看守,囚室中的人也会感觉到被监视的压力。当然,圆形监狱也要接受外来的巡视,以确保监视者也是被监视的。通过圆形监狱,监视者除了监督犯人的行为,还可以研究其行为,并通过研究提高相应的监管水平。物联网的出现,使现代社会具有了圆形监狱的特征。国民经济核算亦是如此。首先,物联网使国民经济核算入住了“圆形监狱”的“瞭望塔”,可以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实时监测;第二,处在瞭望塔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可以在监督中学习,进而不断创造、革新和进步;第三,瞭望塔中的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也相当于住在一个囚室中,外部的监视者可时时刻刻地监视着国民经济核算自身的运行状态。毫无疑问,物联网的出现强化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其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但反过来,如果国民经济核算对物联网听之任之,则有可能产生危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未来国民经济核算的信息更丰富了,创新条件更优越了,但国民经济核算相对于其他主体的信息优势也不复存在,而且如何确保信息共享、避免信息滥用、加强信息权力保护的任务更重了。
(四)从国民经济核算到国民大核算
物联网产生了海量的数据,除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领域,这些海量的数据还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理解各个领域发展的复杂问题。十多年前,有学者提出了国民大核算的构想,建议把经济核算扩展到社会、人口、环境、资源、科技、教育等诸多领域,并以适当的方式将其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在当时看来,由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并不兼容,其概念方法各异,很难纳入一个统一的平台,国民大核算的设想很有些乌托邦的意味。但现在情况不同,物联网的出现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本文所探讨的物联网对国民经济核算的深刻影响外,物联网技术还推动了社会、人口、环境、资源、教育等领域的革新与进步,并且已经在环境监测、教育技术、社会管理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显然,物联网在把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密切结合的同时,实际上也将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在内的人类发展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联网为国民大核算提供了技术和数据支撑,物联网时代的国民经济核算最终将走向国民大核算。
三、结语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多维度,且复杂性比较强的整体,与整个国家所有群体的经济利益相关联。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国民经济统计为出发点,了解国民经济统计实质与要求,分析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关键词:
国民经济统计;国民经济运行;具体影响
国民经济是在宏观层面上,对一个国家各种经济活动总和的反映。在社会再生产方面,就生产过程来说,国民经济是生产领域、分配领域、流通领域和使用领域各种活动的总和;就组成要素来说,国民经济除劳动者经济活动之外,还包括实物、资金流量;就行业角度而言,国民经济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总和。经济主体不同,所活动的部门和环节也不同,各种经济流量的产生和交织,最终形成国民经济这一整体。
一、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统计包括统计学方法、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国民经济统计以统计学方法为基础,根据多个指标和大量调查数据,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统计学方法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统计对象与统计结果,利用简明、直观的数字来反映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的统计学方法,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前提,账户式平衡法、经济数学模型法、投入–产出法、综合指标法等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主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依托。在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应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统计理论与实际,明确相关的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确立主要的国民经济核算规范,设定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具体指标,保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逻辑的完善性[1]。实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是对国内外有关经济统计资料的搜集。统计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是国民经济统计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国民经济统计,在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改进依据。在分析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把握好国民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也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潜在问题,从而不断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此外,国内与国外国民经济统计结果的对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也有一定提升。
二、国民经济统计要求
首先是整体性。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是对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国民经济统计应满足相应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角度,全面统计各种数值,保证核算体系的完整性。其次是关联性。国民经济中的组成元素相对比较多,因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国民经济统计需要对各个部门进行分类,根据各个部门之间的关联性,找到共同的关联要素。此外,还应分析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同部门之间的关联性,为各种数值的有效统计提供依据。最后是层次性。不同的数据所反映的经济问题也不一样,国民经济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层次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各种数值,需要保证其完整性和清晰性,有效运用各种统计标准分析数值核算,积累相应的数值核算资料[2]。在保证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清晰性的前提下,促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断完善,通过满足层次性方面的要求,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在宏观层面上的反映,主要是从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行业结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结构与数量等角度,以此为依据,明确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对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这意味着我国服务业逐渐取代工业的主导地位,成为新时代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应以此为方向,转变经济发展结构,顺应经济发展趋势[3]。
(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问题国民经济统计能够反映具体地区、部门的经济发展问题,也能反映文化、创新、环保等产业方面的发展问题。如广东省地税局在2015年1月所的相关数据中,广东省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8.5%,而地税系统组织税费累积的增长速度则达到11.1%,即税收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广东省的经济成果分配中,政府财政所占比例偏大。因此,广东省在2015年的经济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经济成果的分配,保证一定的公平性,减少相应的税收费用。
(三)提高国家经济全球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民经济统计也包括对外贸易统计。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三大世界对外投资国家之一,是世界投资所关注的重要潜力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一定联系。在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对外贸易统计。对外贸易统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发展状况,以此为依据,改善我国经济在全球化发展中的融入状况,使我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4]。
四、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数据统计,保证统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清晰性。国民经济统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影响,主要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发展问题,明确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提升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滢西.论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06:264-265.
[2]汪小英,王林珠,李奇明.国民经济统计学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7:174-176.
[3]侯福忠.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现代商业,2013,15:78.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国民经济核算;应用
一、引言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水平在不断的提升。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获得信息更为的全面。通过物联网技术,人们能够将互联网与信息传感设备有效的结合起来,进而开展相应的通讯以及信息交换工作,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进行识别与跟踪。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必须要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从而将物联网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物联网的起源及其背景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是出现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当中,尽管盖茨在1995年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但是受到诸多技术方面因素的制约,物联网这一理念并没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云计算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物联网技术有了赖以存在的技术基础,通过将这些技术整合利用,物联网得以在社会经济当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各国普遍寻找经济增长新契机的背景下,对于物联网技术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升,社会各界在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当中所做出的努力也在不断的增加。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物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人类社会逐渐的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社会发展速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部分,只有保证有效的发挥出物联网技术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取得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物联网技术发展分析
物联网技术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就如同当初局域网出现一样,没有人会意识到互联网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物联网在人类社会发展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在不断提升,通过带动诸多新兴产业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的生活。就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是从四个环节来进行分析,即标识、感知、处理以及信息传送,通过这四个环节的相互组合利用,物联网技术得以在经济发展当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未来的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必须要从传感器、智能芯片、RFID以及电信运营商的无线传输网络开展工作,通过不断创新这四项关键技术,保证自身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更好的保证物联网技术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为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物联网技术应用对国民经济核算规则及实践影响
(一)突破生产范围限制。在联合国制定的SNA生产范围当中,住户部门的大部分自给生产并没有纳入到相应的生产范围当中。在制定这一范围的时候,主要考虑到住户内部的生产与消费并没有与市场相融合,其相应的生产活动是相对独立的,很难准确的对其产生的经济意义进行评估。此外,在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如果将这一部分纳入进去,就不会存在失业问题了。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之下,家庭活动当中所产生的诸多信息可以被记录下来,借助物联网将这些信息与市场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对其产生的经济意义有一个准确的评估,从而最大程度上的促进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以往的生产单位范围限制将被改变,许多自给性的家庭劳动行为也将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当中,对于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构建基层物联网单位。在SNA的相应核算思路当中,对于国民经济的核算主要确定了两种基本核算单位的方式,即机构单位以及基层单位。在机构单位当中主要指的是通过自己的名义,拥有相应的资产负债,通过从事经济活动来与其他经济实体之间产生交易的主体;基层单位则是指具备单独的场所,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从事于一种行业,它可以由整个企业来表示,也可以指企业当中的一部分。而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构建起基层物联网单位,通过对基层单位当中的元素进行相应的编吗,能够在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准确迅速的进行识别,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国民经济核算的效率。在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相应的经济活动就能够在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撑下,对投入产出以及资金流量等进行科学的分析,从本质上来对核算技术以及核算主体进行改变。
(三)客观常住性标准。在进行经济总体核算的过程中,往往是由常住单位组成的,而常住性单位的确定主要依赖于相应的常住性标准。对于一个机构单位来说,其所指的常住性是它与相应经济领土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但是在进行紧密程度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更为准确的对这种关系进行判断,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较为主观的“一年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影响下,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判断,但是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而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经济主体的位置以及对外联系信息等进行更为准确的记录,这就使得其能够准确的判断经济主体与单位之间的联系紧密度,通过将常住性标准客观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这一标准的准确度,进而为国民经济核算准确度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分化价格与物量核算。在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将经济流量货币化来进行记录。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记录工作所反映的是价格与物量混合起来的变化,并没有将其各自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反应。但是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下,作为最根本的信息,物量记录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而价格信息的变化也能够利用交易系统来进行分析。因此,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中,物量与价格之间形成了分立的格局,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物量核算以及价格核算的难度。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及物量增长数据能够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分别提供,这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策分析以及市场分析的准确度,进而最大程度上的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五、结语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应用,其在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核算水平的提升。物联网技术的盛行,使得国民经济核算当中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变化,在进行流量以及存量的核算记录方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其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所以说,必须要加强国民经济核算发展当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从而将物联网技术更好的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海南禧瑞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刘永谋;吴林海;;极权与民主:物联网的偏好与风险――以圆形监狱为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