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酒店管理的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的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酒店管理的前景

第1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本土化 市场营销 人力资源管理 质量管理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积极采用本土化战略紧跟中国经济的发展、融入当地文化并利用地方经济文化特色来为酒店自身增色,本文重点从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质量管理三方面的表现来分析。

一、市场营销的本土化

本土化营销这里是指国际酒店集团在国境以外的东道国国家或地区开展营销活动时,按照不同国籍、当地的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等标准来细分市场,重视消费市场的差异性,根据不同的营销环境来制定营销策略选择营销方式。

(一)适应与利用东道国/地营销环境的变化

东道国或地区的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改变都必须要让酒店适时作出调整。从工业经济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从旅游地产等对海南岛的扶持到国家号召的西部大开发,国际酒店集团抢滩中国市场的步伐就紧紧跟随中国国家和各个地方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的变迁更新。除了酒店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当地市场顾客的变化、行业竞争状况、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等也随之作综合的调整。

(二)营销方式方法的合理选择与创新

一方面,表现在差异化营销的及时调整。首先进入中国市场是因中国人多市场大,在认真研究目标市场特点的基础上,重新细分市场和定位;然后进行产品的差异化设计,根据不同层段客人的需求来生产包装,直到客人满足。再次是渠道的差异化选择,一是在渠道的长短、宽窄的选择上要适合当地的社会环境和当地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二是能够尽可能运用本地经销商原有的营销资源,建立本地化的营销网络。

另一方面,是采用了立体的品牌营销。在围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建立品牌忠诚度展开的品牌宣传和推广活动中,跨国公司将国际知名品牌的人格化内涵同中国消费者心灵深处的自我形象诉求的心理定位相联系,并根据中国人的消费特点进一步强化和提炼,赋予品牌特有的牌格魅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本土化

通过使用本地人员可以消除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上的差异引发的种种误解,便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并且可以利用其在本地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一)人员招聘与人才评估管理的本地化

人员招聘和评估的本土化强烈的体现在招聘人员的本地化,酒店集团利用当地的传媒、网络、专业的饭店人才网站等人员招聘需求,外方管理人员只会适时的了解一下,确定人员的基本都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中方人员,这些人员主要是酒店中低层员工的选择招聘。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与招聘,集团会从人才库中挑选,然后再根据猎头公司的推荐,由酒店集团总部面试、试用直到最后通过。

(二)人员使用与调配管理的中西结合

国际酒店集团在当地招聘到的员工中低层管理基本到位,一线员工基本只有 50%左右,然后在当地或合作专科学校招实习生,国际酒店集团与当地旅游专业院校的合作,这也是其在本土化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员工的调配管理本着人尽其用、岗位需求的原则,在优秀员工中间给与合适的调岗调部门,出发点也是是否适合酒店更好的发展和目前的人员使用情况,还有一个前提是对于员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利,这一点是外方管理酒店比较人性化的一面,也是竞争于国内酒店的优势之一。

(三)绩效与薪酬管理的严格与灵活

在员工待遇上,外方管理酒店略为优厚。首先是付给本地雇员的工资基本上高于或持平于行业平均水平,其次在对中方雇员的奖励计划上,较为容易依据酒店自身经营业绩和员工工作表现做出决定,甚至在外方酒店中对于外语的奖励颇为丰厚。

(四)人员培训与职业生涯管理

外方管理酒店普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在中国大部分外方管理酒店在人力资源部中都有独立的培训部,有些还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或与专业学校联合办学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力。

三、质量管理的本土化

每一个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总部都有一整套质量管理方案,从LOGO标志、硬件的酒店装潢设计、酒店设施设备与人员配备到产品和服务质与量的标准等,在酒店内部建立为保证酒店产品质量或质量目标所必须的质量系统,它根据酒店特点选用若干要素加以组合,加强从设计、研制、生产、服务、检验、销售、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使其成为酒店内部质量工作的要求和活动。

四、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管理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这些成果和经验更支撑了其总体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高。然而成绩背后因为一些文化、语言、思考方式等的巨大差异而使得本土化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

(一)日常营运管理方面

管理意图执行不力或目标不统一。集团总部的规章制度严格且规范,但具体落实差异较大。中国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是人治而不是规章制度对员工的管理,导致目前相当一部分酒店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一是各个岗位的职责明确但实施中分工细化不清晰,工作中存在推委现象;再是外籍管理者与中方管理者存在的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以及个人理解的差异,使得下属贯彻外方总监的意图存在偏差甚至出现差错导致投诉。

(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首先,激励机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高级受训机会、升职机会等论资排辈的分配、拉帮结派小团体势力的影响、用人、用工制度的不合理使一些劳动强度大、工作任务繁重、质量要求高的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受挫。

第二,酒店用人观念受本土文化和行业旧规的一定影响显得陈旧,不能把用人和育人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酒店中高层对员工能力开发的重视程度及如何开发认识不够;培训作为开发的重要手段,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不少酒店中因为员工流失的存在,管理人员认为培训工作得不偿失,宁可用高薪、优厚的待遇招聘人才,却不愿珍惜酒店现有人才并积极培养。

第三,酒店的培训体制漏洞多多。各国际酒店集团对于培训是非常重视的,这点可从其培训预算以及在培训部人才配置上充分体现出来,但从培训的效果来看,与预期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营销管理方面

作为本土化表现比较好的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营销的方式的深化拓展,传统方式的营销在传统观念深厚的地区可以坚持使用,不必一并取消;目前关系营销有变味变质的可能,在现有多种营销方式的基础上,深化利用公共关系、合理利用中国人际关系中独特的关系纽带,需要营销管理者深思。

参考文献:

[1]李燕萍、熊峻,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中的文化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 年 5 月刊

[2]陈刚.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辨证思考,《江淮论坛》,2000年第5期

第2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情境案例教学 中职酒店管理 前厅教学 运用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诸多中职院校针对教学方法也纷纷做出了改革实践,情境案例教学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其改革创新的体现,对前厅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情境案例教学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前厅教学中分为两部分,一种是理论教学,另一种则是实训教学,许多教师都是在理论教学中游刃有余,在实训中却显得无从下手。情境案例教学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教学中的运用大大改善了这一问题,对前厅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增强了前厅专业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系

在教学中引入情境案例,不仅能够充分展现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感受。情境案例教学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可以将前厅专业知识有效串联在一起,便于学生记忆与学习,况且前厅教学与酒店管理专业中其他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颇高,因此在前厅实训教学中,需要将这些知识串联成一个链条,让学生在实训中合理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及技能。比如在VIP入店接待部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情境案例了解VIP入店接待的整个流程,有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相关技能。

2、增强了前厅实训教学的可操作性

前厅教学是酒店管理专业的重心,因为学习酒店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顾客,前厅教学可以说是酒店管理工作与酒店管理教学之间的衔接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比如在《前厅服务》这一课程的教学中运用情境案例教学法,就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进行生动化,加入一定的感彩,从而使整个教学更加立体,实现前厅教学的可行性与灵活性。

3、增强了前厅专业课程学习的趣味性

无论在哪种专业,哪种科目的学习中,课程教学都应具备一定趣味性,当然前厅专业专业教学也不例外,因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必要途径。将情境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前厅专业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前厅专业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有利于前厅专业课程的有效开展。该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有助于师生共同成长。

二、情境案例教学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1、合理把控运用时机

情境案例教学在中职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前提是正确运用情境案例教学,在前厅教学中应根据前厅教学内容、学生反应及课堂教学实际开展状况等因素,从而合理选择与把控情境案例教学在不同教学时段的应用。首先,若在前厅课堂教学之初运用情境案例教学,将前厅教学内容准确导入,从而为之后的教学开展制造悬念,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次,在前厅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前厅服务知识或者较难记忆的前厅服务流程,可以采用合理的情境案例加以佐证,将抽象的前厅服务教学内容变得更加深刻具体。再者,在前厅教学接近尾声之时,也可以运用情境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符合前厅教学的情境案例,将本本节课所讲知识点融入到情境案例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回味反思此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前厅教学知识点的记忆。

2、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中职院校开展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整个前厅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保证情境案例教学在前厅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前厅教学中情境案例教学的运用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前厅教学内容、现有教学设备、教学人数及教学空间等因素,采用师生同台演示、教师幽默叙述及影像资料播放等教学形式全面开展前厅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前厅教学中要避免严重的个人学生秀现象,给予每个学生同等重视,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很好的融入到学习中,与其他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

在前厅教学中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仅仅依靠教师讲述是不可行的,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让整个前厅教学课堂变得生动鲜活。比如在前厅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前厅教学相关的情境视频,而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情境再现,这对提高学生在前厅服务中的综合能力。那么要提升前厅教学的高度,还可以邀请业内人士对前厅教学进行情境案例讲述,这样有利于情境案例教学在前厅教学中的合理化开展。

4、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要想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教学水平,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从而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学方法及模式等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情境案例教学的运用状况及前厅教学效果进行清晰客观的评价,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实现前提教学课程开展的最优化。另外,建立该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应变能力及专业素养等因素进行科学评价,能够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总结

情境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专业前厅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提高前厅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情境案例教学模拟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场景,将教学知识与案例情境融合在一起,带给人视觉及心理上的双重感受,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近年来,酒店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也使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肩负着培养符合酒店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重任。虽然随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不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加之不少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均以酒店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优厚的福利待遇为条件吸引学生。因此,不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未就业前,就将自己定位于管理人才,并对职业前景和待遇有着某种程度的期待。而实际是,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有30多年,但整体教学模式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培养,由此导致很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在工作之初往往难以获得酒店的重任,只能从基层工作做起。现实与预期的落差,使不少刚刚进入酒店业的学生或对工作热情不高,应付了事,或离开酒店业,转而从事其他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社会发展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关注度不够,因此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仍以学校为中心。即学校根据现有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合作企业等条件,来设计安排目标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实习基地的落实等,而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则关注不够。

(三)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脱节

酒店管理专业的最终目标是为酒店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但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中,酒店业的参与度却远远低于学校,探究原因:一方面,酒店经营者的人才培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政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相关政策的扶持。由于没有建立一种由政策制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机制,导致目前国内酒店企业招聘会中常出现业管理人才紧缺,而管理专业学生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一)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构建“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传授的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在实习企业中,获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尽快熟悉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流程,早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又可以根据酒店岗位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他们未来专业细分的方向,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能更好地被市场所接受。

(二)以培养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酒店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因此其程体系在开发之前,应深入到各大层次酒店进行调研,及时把握酒店业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立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与此同时,以酒店管理的职业标准和工作规范为依据,建立考核评价体系,以达到培养酒店需要人才的目的。

(三)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校企共同培养机制

培养符合酒店行业需求的管理人才,除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外,还需明确双方在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利益:

1.学校方面。定期聘请合作酒店的工作人员,参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方案的设计和专业课程的设置;选派优秀的师资队伍,为酒店工作人员提供晋升培训、技能鉴定等培训服务;配合酒店企业优先挑选、录用优秀学生的权利。

2.酒店方面。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实习场所等;遵循国家有关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管理的相关规定,保护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权益,兑现学生实习期间的各种待遇;优先录取合作学校的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

第4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体验;能力;实践教学

一问题提出

所谓开放日(OpeningDays),是指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为主要目的,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安排家长和学生为主的社区公众参观和体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公众直接了解学校工作的一种形式[1]。目前主要以招生为目的的高校校园开放日、以招生和沟通为目的的幼儿园家长开放日为主[2,3,4],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以提高学生专业认知为目的的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专业开放日相对于校企合作、“产学研”[5]及洛桑模式[6]等传统实践教学有不同的理念和内容。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是国内旅游类本科生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专业旅游院校之一,近年来学院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从2014年开始创新推出每年秋季举办学院专业开放日活动,探索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模式探索的新征程,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最为成熟。

二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的背景和价值

(一)背景与需要

1、供给层面:适应新版高校本科专业目中酒店管理专业发展需要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相关通知,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遵循“学科门类-专业门类-专业”三级设置原则,旅游管理专业类成为了管理学门类下设的9个专业类之一,旅游管理专业类下设3个基本专业和1个特色专业,其中包括酒店管理专业。由此,酒店管理成为新的本科专业和基本专业,其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需要新思路新办法。2、需求层面:改善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认知普遍缺乏的源头问题的需要总体上讲,绝大多数新生填报高考志愿时或以父母亲友为主,或者追热门专业,很少对所选专业的目标、内容、就业及发展前景做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与自身兴趣与特长相结合。所以,大学新生需要在入学之初加强对所选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以扭转专业认知不足和专业认知偏差的问题,为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3、环境层面:引导和纠正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偏见与误导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酒店管理专业对客服务的从业性质,起步工资相对低的就业现状,强调从基层做起的职业发展,通常以“服务员”和“端盘子”来称呼“酒店管理”,并质疑酒店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事实上,酒店管理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服务的规范性,酒店管理的科学性和酒店经营的战略性都需要大量的智慧、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需要现代管理理论和最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所以,需要找到引导和纠正社会偏见的方式和渠道。4、发展层面:海南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持续创新的需要海南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早在2000年起就以“宾馆管理”大学专科专业开始招生,同时设立“旅游企业管理”本科专业方向涵盖酒店管理,2008年在旅游管理专业目录下单设“国际酒店管理”专业方向,2011年“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始单独招生。经过近10年的本专科的专业建设,酒店管理专业逐渐走出了一条注重学生体验,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教学创新之路。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是学院开放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动数量最多、活动类型最多元、活动收益最广泛的专业开放日单元,更是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最新探索。

(二)目标与价值

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理论基础相对扎实、专业认知相对理性、职业预期相对较高的现实,从新生的专业感知源头出发,通过开展专业开放日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全方位的体验和感觉酒店管理专业的魅力和吸引力。专业开放日注重学生与老师互动、学校与业界的有效互动,通过体验加强专业认知教育,通过体验实现专业能力提升,激发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引导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理想,进而为后期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学生而言,专业开放日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能力提高的内在需求,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对教师而言,专业开放日是专业教师转型的必经之路,变“填鸭式”为“体验式”,形成师生互动,多层次多途径的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对学校而言,专业开放日是深化高教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优秀酒店管理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学校“迎评促建”,培育旅游学科优势的具体体现;对产业而言,专业开放日是结合区域酒店业发展契机,全面促进区域酒店管理教育及培训质量整体提升,为酒店业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三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的主要内容

专业开放日主要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在旅游管理类大平台基础或酒店管理专业平台的基础上,以“展示”、“请进来”和“走出去”为主要方式,为酒店管理专业新生提供了解和认知酒店管理专业的机会和渠道,达到激发新生对酒店管理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展示展览活动

1、品牌酒店图片展:集中展示了海南省50家国内外品牌酒的建筑外观、酒店大堂、特色餐厅、客房类型、品牌诠释、服务场景等经典图片,给学生提供了一场酒店业的视觉盛宴。此外,特别设计了“扫码关注”有奖活动和“我最喜欢的三幅图片”投票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加活动趣味性,并通过微信、微博和QQ等社交网络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2、酒店服务设施展:主要展示了酒店中西餐宴会服务场景和标准客房的床具和布草实物,使得学生近距离感受中西餐宴会摆台之精确和美观、酒店客房布置之舒适和周到。通过服务场景和用品的展示使得新生获得视觉和实物感知上的刺激,真实的了解酒店是什么、酒店有哪些服务设施、场景和用品。3、酒店科研成果展:主要展示学院历年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科研课题、教材专著、社会服务案例等信息。将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成就、学科发展历程、学生专业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全面呈现出来,加之专业老师现场答疑,向学生展示雄厚实力,建立卓越目标,树立优秀榜样。4、服务技能展示:主要包括酒店中西餐宴会摆台技能、中西式铺床技能、调酒技能等内容。主要突出酒店服务的规范性和酒店管理的科学性,表明万丈高楼平地起,对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基础性常识、专业性技能要有所了解并掌握。

(二)实践参观活动

1、校内实验室参观:主要参观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类实验室,包括客房实验室、酒水实验室、中餐实验室、西餐实验室、中厨实验室、3D实验室等。在参观过程中,指导老师做好标准示范,学生尝试实际操作,师生现场互动,进一步加强实物展示的效果。2、校外酒店参观:主要是“走出去”参观当地国际品牌酒店,涵盖了接待酒店欢迎仪式、总经理致辞、酒店概况培训、部门实地参观、现场交流提问、学生考察报告、小组主题讨论等内容,弥补实物展示、成果展示、技能展示和实验室参观的不足,进一步加强新生对酒店服务、管理和经营的现实感受和现场感受。

(三)讲座论坛活动

1、专家专题讲座:主要邀请资深教授和业界高管来校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介绍酒店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与趋势的介绍,阐述酒店管理及周边产业发展概况和前景,分享业界高管酒店管理领域职场经历与经验,使得新生从学术研究、产业动态和职业发展三个视角获取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期确定学习目标和建立职业理想。2、校友分享论坛:主要邀请杰出校友回校、学长互动与新生分享其学习经历和职业成长。通过校友和学长的“现身说法”,表彰杰出校友,引导和激发新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和职业预期。3、专业建设座谈:主要邀请主管领导、业界高管、资深教师、杰出校友、优秀学长等召开专业建设座谈会,从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视角,对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校企合作等关键环节进行研讨,提出存在问题,获取改善建议、策略和路径,以进一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建设水平,更好的服务区域酒店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四)主题拓展活动

利用学校和学院公共空间,通过“移动帐篷”的形式,指导学生围绕酒店这个主题策划和执行葡萄酒品鉴、鸡尾酒调制、西式甜点烘培、中外文化真人秀等创意多维、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相关活动,将酒店、酒店服务、酒店管理、酒店经营、酒店文化等元素融入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从创意研讨到方案策划、再到现场执行等多方面的能力拓展。

四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的收益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学生体验从时间角度可以分为活动前体验、活动中体验和活动后体验,所包含的体验节点和内容有所不同。专业开放日系列活动注重专业引导,强调过程体验,活动规划讲究整体性,内容设计讲究趣味性,基本知识讲究专业性,参与主体讲究互动性,每个阶段的体验活动都能促进学生能力的相应改善和提升,重点改善和提升学生获取信息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综合展示能力、领导沟通能力等多元能力。

(一)活动前体验与能力提升

活动前体验包括信息沟通体验和活动筹备体验。信息沟通体验中对活动信息的接受、分析、评价、反馈和行动是核心体验,期间涉及到活动信息传递的渠道、内容、方式和方法,分析信息的逻辑框架和评价信息的主观价值,信息反馈的效果及自身所采取的行动等细节。活动筹备体验则涵盖了参加讨论、收集资料、撰写方案、获取资源、制定计划等过程,学生能深入体验到根据主题表达自我、倾听他人、博采众长,根据要求查找、收集和整理信息资料,根据需要获得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根据目标撰写、制定和调整方案计划。通过活动前体验活动,学生们在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整合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检验。

(二)活动中体验与能力提升

活动中体验从观众和服务者两个角色,即观众体验和服务体验。观众体验根据专业开放日举办系列活动主要有参观展览、聆听讲座、品尝食品、模拟操作、提问互动、现场拍照、朋友沟通、自媒体分享等体验内容,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感觉等全面感受和感知专业开放日的主题、内容和形式。服务体验则是从举办者的角度执行活动计划、提供现场服务、分配活动资源、协调现场状态等,从计划、组织、引导、讲解、示范、指挥、协调、统筹、控制等管理和服务角度体验开放日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目标性。通过活动中体验活动,学生们在专业知识、观察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服务能力、组织能力、督导能力、领导能力、协调能力、展示能力的有效改善和提升。

(三)活动后体验与能力提升

活动后体验是一种总结性体验,是对专业开放日活动全程的一个自觉触动、思考、分享和反馈的过程。学生在参与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系列活动后,对活动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各种灵感、火花、线索的整体性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与同学、老师、家长或朋友分享对专业开放日的感觉和收获,沟通其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初步感知,形成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总体分析和初步评价(喜欢、中立或不喜欢),进而产生采取相应行动(积极、中立或消极),为后期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活动后体验活动,学生们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整合能力、表达能力、展示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和提高。总之,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活动对学生而言,扭转了专业认知,端正了学习态度,丰富了活动体验,提升了核心能力。除了学生从酒店管理专业开放日活动中受益匪浅以外,教师和学院层面也是收益显著。对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日常教学科研基础上更进一步体验到“整合”的功能和价值,包括教学理念的整合、专业知识的整合、业务能力的整合。对学院学校而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教师、行政、社区、业界、政府、社会等多方位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拉近了师生在专业建设上关系,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了学院学校的品牌等方面。

参考文献

[1]项亚光.美国学校如何向社区开放[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06:12-14+17.

[2]刘丹凤,李晓波.国外高校校园开放日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15,01:152-154.

[3]林永红.让“开放日”成为家园互动的有效平台[J].教育教学论坛,2014,47:241-242.

[4]高蕊.家长参与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价值与现状研究[J].早期教育,2013,11:54-56.

[5]孙怀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运行模式和机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35-36.

第5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酒店管理;教育课程;存在问题;改革

一、酒店管理教育课程

随着第三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的增加,以及现代服务业在社会市场中的优势地位,酒店管理教育的发展日渐拓展。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准入原则的提高,人才市场人才学习力的高标,酒店管理人才在整个国际市场的供求都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

酒店管理教育课程,最主要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的技术人才,即在酒店服务、生产、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具备高级技能水平的综合素质能力强的的职业人才。其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相同课程,诸如大学英语、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旅游心理学、中外礼仪、旅游法规、饭店会计、餐饮运行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形体、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现代宾馆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文化与应用等等。

二、酒店管理教育课程当前存在现状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1、教学理念陈旧

尽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呼吁响彻全国,但是在实际践行效果中,院校在推广新课改新教育理念中并未达到相关程度的有效进步。尤其是教学理念仍然相对陈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教材为参考标准,严格的按照教材理念进行授课,这样既维持了教材唯一性,使得课堂教学了无生趣,又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概念、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坚持学术研讨与知识教学的主要指导风向标,其系统性的改进依赖于社会各界、学校领导者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在当前教学现状中,其突出问题亟需得到有效改善。

2、学生分析信息能力弱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平台的交流都通过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编排、分析、综合。在酒店管理教学中,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对各个理论课程的知识了解,还需要从各个学科学习中提取相关信息,为自身的酒店管理技能服务。但是在当前的教学现状中,教学任务繁重,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理论成绩的高低,转而忽视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学生分析信息整合信息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职业特色不明显

当前各大院校因为广泛扩招的因素,生源复杂,学生学习能力层次多样,个性化发展水平不一。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面向全体学生综合设置的,尤其是选修专业的开设无法满足多数学生对自身技能水平锻炼的追求。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汇集相对规模的教学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酒店管理的高端需求需要花费昂贵的资金,而学校的资金到位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酒店管理教学在理论上偏向于案例教学法。因为酒店管理是在现代社会才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同时酒店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学,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选取教学实例以加深学生了解,而在全球范围内从事酒店管理并成功发展的经典案例较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教材教学为主,并辅之以全球各种成功的经营案例教学。但是在当前酒店管理的教育课程中,学校对教材的选取依赖于教育部门的课本审定,在努力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同时,无法有效开展其他相关的课外引导。

三、信息化时代酒店管理教育课程改革初探

(一)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教师,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美术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应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理念,提高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教师工作的重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最根本的要求是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在酒店管理中课上,教师教授酒店的礼仪指导时,要提倡并鼓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实际表演,一方面,既能调动学生的课堂互动能力,认识到自身在礼仪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到日常生活中观察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自动的有意识的细致观察酒店日常管理生活细节。教学活动的进行,必须要有教师的合理组织调配,但学生仍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象,任何的教学模式都要以学生为主要出发点与落脚点。

(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酒店管理的教育需要实现学习与实践的高度配合。当前我国酒店管理教育中存在较明显的侧重理论知识教授的问题,因此学校与教师方面要着重改善这一问题,有效实现实训课堂与工作场所相对统一。在这一问题上,酒店管理教育可以参考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即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具有实际需求的工作场所保持紧密联系,学生在实习见习期间,可以在酒店的实践基地同时工作与培训,一方面锻炼自身的礼仪行为、管理规范等,另一方面也能在积累工作经验。

(三)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在酒店管理教学中,学生要更好地学习优秀管理经验,需要了解到经营管理者背后的故事,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利于学生通过多媒体的音频、视频、图像资料等综合的了解成熟酒店管理背后的创造者者、建设背景、经营手段、管理模式等等,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静距离的接触到广大优秀实践基地,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以及互联网查找信息资源渠道的便捷,使得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经典案例提供了广泛平台。同时,在枯燥理论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利于简明扼要的梳理章节重点与难点,使学生直截了当认识与理解理论体系,促进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消化。

(四)教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酒店行业不断扩充,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当前信息化时代下,对酒店管理教育课程模式的额改革与创新,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拓宽各大专业口径,对现行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增强专业对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一方面,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凸显专业特色,尤其对酒店管理中的高级行政人员的培训、管理模式与营销形式的创新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当前国际市场中高级酒店管理人才的供求关系极其不平衡,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要受到学校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并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性的培养相关的高素质人才。

小结:本文就当前我国酒店管理教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的课程改革方案。其中,酒店管理教育课程中的教学理念陈旧、学生分析信息能力弱;课程设置职业特色不明显;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突出,学校要促进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加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并在教学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改革。

信息化时代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世界各行业无法脱离并且必须时刻与之保持紧密联系。在酒店管理教育中,要合理的应用各种网络资源,调配信息资料,高效培养高品质的服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盖艳秋.基于工作过程的《酒水服务与管理》课程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3月6日

第6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我们工业学校开设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目的是培养适应旅游-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熟练掌握旅游和酒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化旅游酒店管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入学第一学期采用“宽基幢模式,以宽厚的文化基础和管理理论课作为发展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外语、计算机、礼仪礼宾、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等基础学科;第二学期则要分层次,在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开设中,采用“倒三角型”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安排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旅游酒店管理学科上的通才,并具备一定的技能,使学生在今后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以适应动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我们的课程体系大致为二种。

1、以管理为主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经营管理的能力,尤其注重餐饮管理能力培养。酒店管理的主干学科是管理学,但又区别于普通管理类专业,更加突出对技能的考察。因此,开设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餐饮、客房及前厅管理、旅游地理学等课程,使专业管理与管理学科有机地结合,熟悉酒店各部门、各环节管理方法模式,既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旅游管理概论:主要是有关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论述以及对有关分析方法的介绍。旅游地理学:主要学习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世界各主要旅游国经济地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主要学习餐饮组织、菜单计划、食品原料的采购供应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在餐饮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上有所提高。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主要讲授前台登记、前台服务、价格管理、客房服务管理、客房经营效益等理论问题及管理方法,使学生掌握前厅与客房较先进的管理方法,并能填制各种前厅报表。

2以技能为本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不同学期安排不同的实习,包括认知实习、前厅、客房及餐饮等部门的专业技能实习,使学生既要拥有精深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做到“穿上工装能操作,穿上西服能管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管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技能课的体现方式较多:如以前厅、餐厅、客房、康乐为主的操作课、技能理论课、社会实践课、岗位实习课等,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使两者都得以提高。餐饮服务技能:通过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技能训练,使他们能熟练掌握中西餐宴会的操作技能(重点是摆台、斟酒、上菜、分菜、托盘、餐巾折花),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群的要求。客房技能:主要组织学生练习客房服务的各项技能,如清洁、保养及各种客房服务项目,重点是西式铺床,培养学生准确、迅捷地完成各项客房服务操作项目。

第7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低碳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400公顷等等;从2001—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四、景区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高科技服务设施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目前,景区大部分高星级饭店硬件设施已不低于国际同档次饭店,但这些酒店在高科技服务设施的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如饭店内部的温度是很棘手的,人数多少会对内部温度产生微妙影响,这不是一部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的。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设施不仅仅要符合客户的需求,而且要从科技、环保的角度来加强与完善。同时,本质上来说,酒店提供的毕竟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命系着酒店能否发展、能否做大做强。而国内景区的多数酒店在服务能力与水平上却无法与景区、酒店的硬件条件相匹配。整体而言,国内多数酒店的五星级来自于硬件五星,而至于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软件实力都愧对于五星的标准。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WTO的加入,我国已逐渐被西方友人所了解与熟悉。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准备稍显不足,比如连语言上的障碍都得不到解决的话,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同时,国内大部分景区已逐渐走入国外友人的视线,已逐步被其熟知,而景区酒店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无疑会降低游客对景区、当地旅游条件的满意度。

(三)酒店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酒店的管理需要人才,酒店的服务也需要人才,在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酒店的日常维护更需要人才。然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国人的封建传统思想,大部分人没有把酒店作为正常的工作与行业来对待;且人员就业上,酒店对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国内景区多数酒店的员工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低,对先进科技与设施的掌握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国内景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僻地区,这些地方交通闭塞、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更降低了这些酒店对人才的吸引。此外,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性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远远不及国内酒店的人才需求。

(四)酒店文化建设落后,不符合低碳旅游的概念21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酒店也不例外。酒店文化就是酒店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为了实现某一高度与目标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取向。一方面,国内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些酒店的确有自己的酒店文化与价值观,但是这酒店文化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员工对酒店文化并不认同,对酒店缺乏归属感。同时,有些酒店的价值观取向仅仅是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并没有体现与反映其社会责任与环保观念,这也是不利于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

五、低碳旅游概念下景区酒店管理的解决对策与模式

(一)结合低碳的相关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监督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的提出,有关低碳的标准也必将实施,为此,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质量标准,且要结合低碳标准的实际。但是由于酒店产品是由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组成,对于无形产品很难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宾客满意程度有高有低,它不是一个明确稳定的标准。第一,需结合酒店目前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设施以及服务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体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二,根据制度,确定内部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这是今后监督检查的依据,也是进行业务绩效、人员考核的依据。第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因此,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第五,学习先进同行模式,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指标,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数量化与客观化。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是指酒店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它直接关系着酒店产品的市场销售。“宾客至上”是目的,“员工第一”是保证。酒店是服务性企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而购买与消费商品的是宾客,提供商品的则是员工,因此从这个程度而言,员工与宾客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也可以说,酒店经济效益与宾客消费水平成正比。酒店服务中,要体现“宾客至上”,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从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人才的急需性与迫切性显得更为明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50%人跳槽是因为薪酬待遇,考虑到薪酬待遇是人才体现其重要性的一大指标,要挽留人才,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酒店各项工作、服务都需考虑到位,并加入日常的业绩考核制度之中,对服务人员实行以日常工资为基础,加大客户满意度的权重,实现“质优者多得”的目标。其次,人才的价值是体现在其事业与工作上,酒店与管理者要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动力,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与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配符合其性格与个性的工作,让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信心。最后,近年来许多人才开始越来越注重工作的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各种酒店打感情牌留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酒店须从员工角度出发,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工作的辛苦与劳累,设置一定的放松设备与场所;同时,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与组织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培养默契与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是酒店长期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酒店文化不仅影响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也是影响酒店能否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酒店急需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两手抓的目标。

第8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职业认知,是指人们对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的认识和了解的程度,影响学生职业价值的确立、职业理想的生成和职业伦理的形成。根据对象的不同,职业认知又分为两个方面,社会职业状况认知和自我职业素质认知。社会职业状况认知,是指人们对社会职业分布的状况、特点、要求、发展趋势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自我职业素质认知,是指人们对自身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职业潜能及适应何种职业特点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酒店管理职业认知体系的构建,可以助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酒店人”的角色转换,快速适应酒店行业的工作环境,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酒店行业对人力资源适用性的认可,从而检验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否准确。

一、正确认识酒店管理专业

新生开学季,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报考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认知并不十分清晰。在新生入学报到后的当晚,就可以围绕“酒店管理专业辉煌的过去”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配备”等主题展开宣传,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拥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豪感。课题组建议以以下几个活动为抓手,切实展开酒店管理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酒店管理专业,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一)军训。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姿态、严整的仪容仪表、时间观念、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军训不仅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考验,更是为了培养酒店人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学会以严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酒店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

开展主题讲座。围绕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和职业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若想在酒店行业拥有更高的职业发展空间,还需要努力跟上现代化酒店发展迅猛的步伐,为把握更好的就业机会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未来的高质量就业充满信心。

(三)制订学习手册。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课程体系、评价制度、行业发展、专业活动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入学初期就知道“结果会怎样”,有利于学生调整心态,找准“坐标”,把握“自我”,合理安排大学生活。

举办迎新晚会。通过酒店管理专业成长微电影、酒店职业形象秀、酒店情景剧、酒店管理专业活动展示等不同形式的节目,精彩呈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三年大学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使学生正确认识酒店专业,为高质量就业做好职业能力储备工作。

二、持续提供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

职业咨询是指针对咨询对象(来访者、咨客)在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平等交往、商讨的方式,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的理论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启发、帮助、引导咨询对象正确认识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己,从心理和行为上更好地完成学习、工作与生活角色转变的过程。课题组建议,担任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的工作人员由酒店管理专业相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酒店行业各岗位、各层级资深高管兼任,定期提供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工作,除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咨询内容以外,对于酒店经营管理的行业专业知识也作为咨询服务的工作重点之一。当然,酒店管理职业咨询服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制度保障、机构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组织保障、理论保障等方面,才能使咨询服务科学地、高效地、持续地、协调地发展,才能真正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持续性发展保驾护航。

三、优化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众彩纷呈,纵观其课程设置可以发现,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本课题组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定位,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以下课程设置建议。

(一)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题组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为切入点,先后与学院公共基础课程部门多方展开教学研讨,开展有效的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也是作为酒店人必须具有的职业道德形成的基本需要。

(二)专业基础课程

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因生源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应当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应尽而未尽的职责,为专业课程做好铺垫,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且能够对将来转岗、创业、立业等创造条件,实现酒店管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多元化。

(三)专业课程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应用性、实践性是高职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通过组织酒店参观、毕业生就业访谈、酒店行业调研、教改课、同类院校专业活动体验等形式,重新调整酒店管理专业课课程设置科目及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与实践同步开展,体现专业课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基本保证。

(四)选修课程

第9篇:酒店管理的前景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酒店管理;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097-02

一、提出问题

随着我国在全球地位的提升,以及在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下,全球各大著名的酒店管理集团纷纷在我国开拓自己的领地,例如万豪、洲际、雅高等,然而我国目前酒店管理的专业人员较为缺乏,从事基层工作的技术人员一旦升职,在管理上就觉得力不从心,而学历较高的酒店管理人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缺乏实践经验。由于我国酒店管理专业起步较晚,酒店行业发展迅速,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酒店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所以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等问题。若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入手。

二、SCLG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SCLG学校建校于1965年,其旅游管理专业已建成多年,为旅游管理培养了不少的优秀人才,而酒店管理专业于2013年从旅游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虽然说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已经较为成熟,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却略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可度较低。由于我国的社会观念与外国观念的不同,部分家长和学生对酒店行业存在偏见,认为酒店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因此,生源问题一直影响着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导致该专业有时需要从其他专业调剂学生。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技术。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制定人考虑到本科与专科的区别,所以在培养方案方面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操作课则相对较少。但是,由于酒店管理是一个对实践操作要求很高的一个专业,因此即使是本科,也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况且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不仅导致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得不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不到位。

3.专业培养目标较为模糊。由于长期以来酒店管理专业都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分支,因此很多课程的设置更适合于旅游管理专业,这就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始终无法与旅游管理专业有齐平的地位,给人一种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的错觉,从而忽视了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培养。

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数量较少,硕博比例悬殊,并且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多年未在酒店中进行过实际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更多讲授的是空洞的理论而缺少实际的案例。[1]此外,教师课堂教授的内容也略显陈旧,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1.举办实践活动,转变学生思想。由于社会观念以及家庭的影响,部分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持有偏见,也有部分W生认为自己是本科生,工作的起点就是管理层,好高骛远。因此在新生入校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搜集资料等并加以讨论,或者和学长学姐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酒店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树立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思想。

2.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学校得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内实验室,比如形体训练室、前厅模拟室、模拟酒吧、模拟餐厅等;增加设备的数量,以便于学生加强训练力度;购买酒店信息软件,让学生掌握相关酒店软件的操作技能。

除了校内实验室,学校还要通过校企合作,[2]与周边的酒店、体育馆、健身房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可以在假期或者课余去实际岗位学习相应的技能,并且巩固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酒店管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

此外,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从学生的角度开展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和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经验。

3.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协调。[3]在关注酒店行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做一些调整,比如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在选修课中设置韩语、日语等课程供有兴趣的同学选择,这样一来,虽然学校没有沿海城市学校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及实训设备,但也可以形成本校本专业的语言特色。建议调整的培养方案如表1所示:

4.加强师资力量。专业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针对性地为其创造条件,尝试适当提供专项经费,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博士学位,并获取各种与酒店行业相关的高等级的资格从业证书和外语等级证书。

其次,重视“双师型”[4]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研究制定相应制度,重视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激励,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此外,建设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尝试聘请酒店行业实践运营方面的专家参与专业课程。选择兼职教师不拘泥于学历、职称,而是主要以工作技能作为衡量标准。

四、结语

本文在反思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其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上建议,对于促进SCLG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其他院校酒店管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发展也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⒖嘉南祝

[1]杨樨.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教育教学,2011,(4):200―201.

[2]申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可行性探索――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论坛,2011,04(6):113-117.

[3]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42-46.

[4]段金梅.珠三角地区酒店人才需求现状与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9,(9):139-141.

The Discussion About Talents Cultivation'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Hote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Undergraduate Course

―Take SCLG for Example

HUANG Jun,LI Peng-ju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Zigong,Sichuan 643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