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第1篇: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对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不管是在商业洽谈,或是朋友的聚会中,我们都意识到,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日常交流有着至关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则是一个门槛,它是我们交流与合作的前提和试金石。

从餐具摆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还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如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国筷子的摆放应该放在饭碗的右侧,并且一定要两端对齐的整齐地摆放。如果是就餐期间使用筷子夹完菜之后,但是并没有连续进食,筷子则应整齐地竖向饭碗的正中间。在餐具摆放中,各个西方国家摆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规则是:“垫盘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内”。[1]具体的规则有:“盘前横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摆放;[2]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

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座次安排。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因为在中国,上菜时多以顺时针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优先受到照顾。“中座为尊,面门为上,观景为佳。”[3]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而在西方,右为尊,左为次。

从中西方上菜顺序方面差异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顺序:首先是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盘组成的大拼盘。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数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数,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数。”[4]点心指主菜结束后所供应的甜点,如馅饼、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则是水果。“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5]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头盘,西餐的第一道菜是头盘,也称为开胃品,因为是要开胃,所以开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风味,味道以咸和酸为主,而且数量少,质量较高。汤,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汤。西餐的汤大致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和冷汤等4类。副菜,鱼类菜肴一般作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称为副菜。品种包括各种淡、海水鱼类、贝类及软体动物类。主菜,肉、禽类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称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饮料,咖啡或茶。

从就餐氛围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是中西餐桌礼仪最根本差异。中国人以食为人生之至乐,排场之大,气氛之热闹常常令人叹为观止[6]。中国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尽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这样的宴客方式才能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恳,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食客发自内心的欢快。这种“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的去静静的切割自家的盘中餐。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咀嚼食物不要说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进餐时可以与左右客人交谈,但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先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

结语:探究中西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西方餐桌文化礼仪差异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误解,同时这必将在我们日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度,饮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礼仪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将是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2]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3]多晓萍.从饮食角度浅谈中西文化[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林丽端.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2009(18)

第2篇: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

ぃ酃丶词] 英文原版电影;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2007: 5) 在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一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2007: 2)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外,还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指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效语言交互活动(Linguistic Interaction)的能力。海姆斯(Hymes)认为拥有交际能力的人不仅需要掌握语言规则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从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既不产生误读,又能讲出适合当时情境的话。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外语教学已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利用视频材料进行教学和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各种视频材料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常用形式。而英文电影因其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等呈现出的趣味性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材。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及优势

(一)语言和场景的真实性

英文原版电影源于现实生活,以使用母语的人们为对象,根据人们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制作,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一方面,电影材料在语言输入上是真实的。电影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有真实的词汇、语音、语调,还有根据人们不同身份、不同特点而设计的各种委婉语、诙谐语以及隐喻、双关语等各种用法;另一方面,以影像资料为媒介的电影展示了真实的非言语行为。为了塑造某个人物,使其表现更符合情境,演员们力争演绎出真实自然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说话人的距离等。此外,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载体,折射出西方的社会文化、交际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学生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接触到真实的西方文化,更容易掌握到真正的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二)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英文原版电影题材广泛,涉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而各种题材展现出会议、聚会、访客等不同生活场景。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英文原版电影,调动大脑中对应的认知区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下意识地将西方思维和中式思维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英文原版电影形式多样,不仅有英文原版电影的教学软件、电影VCD和DVD,还有互联网上的各种在线影院,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的地域限制,而且电影视频上的中英文字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多方面呈现出的趣味性

电影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而且是艺术的体现。英文原版电影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性,曲折或悬疑的故事情节以及呈现出的情感和思想,比任何一种语言教育材料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电影《理智与情感》为例,美丽的英国乡村风景,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场景以及美妙的钢琴配乐,轻松地把学生带入电影,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刺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电影里包含的社会、文化、思想等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各种知识。

二、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选材

英文原版电影数量繁多,但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选材关系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效果,非常重要。在电影的思想性上,应选择内容健康、思想积极、主题鲜明且具有思想性或幽默感等高水平的电影,如《加菲猫》《阿甘正传》。在材料的难易度上, 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视听难度略高于学生总体英语水平的电影材料,且发音清晰,画质优美。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充分反映西方国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思维习惯、生活习俗和交际准则等方面的电影。以美国电影为例,《燃情岁月》《当幸福来敲门》《耶稣受难记》等反映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宗教的电影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英文原版电影的语言教学

语言层面是跨文化交际最明显的表现。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广义的语言,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又包括非言语行为。

1.语义层面

在所有语言要素中,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与文化关系最直接,也最明显。以词汇为例,有的学者甚至把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并明确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张雪松,2006)因此,了解词汇、短语、句子在不同文化里的内涵意义对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在词汇层面,如“dog”和“狗”的内涵意义在中西方文化里具有明显差异。在西方,“dog”常带有褒义,被认为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如“lucky dog”被用来形容幸运的家伙。而在汉语中,“狗”虽然也有忠诚的含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在句子层面,如“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甚至是一种禁忌,而在中国,打听别人结婚与否很常见。在运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梳理影片中存在着内涵差异的表达(词汇、短语、句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非言语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上,而忽视了非言语行为。其实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非言语甚至比语言的使用还要重要。著名人类学家Birdwhistell(1970)指出非言语交际占信息传达的65%。非言语行为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其形成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群体性的因素,即文化因素。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往往存在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OK”为例,在美国文化里表示“很好”,在法国文化里却表示“无价值”。又以会话距离为例,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会话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人的会话距离往往大于中国人。因此,在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时,要指导学生对非言语行为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二是人物角色本身导致的具有个人特质的非言语行为。由于教学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个方面,即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3.英文原版电影的文化教学

除了通过书本和对外交流等方式了解某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影视对该民族的文化进行研习。如前所述,英文原版电影反映了西方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地理等众多文化内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优势。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的微观分析;二是文化差异的宏观透视。前者主要包括某些具体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俗,是易察觉的、表象的,如时间观念、餐桌礼仪和问候语的差异等。后者是对文化现象源头的探索,触及文化的深层含义,涉及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领域,往往可用于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中西文化称赞语为例,中国人一般会否定别人的称赞,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群体性特征有关系,也是“中庸”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而西方人崇尚力量的展示,这从希腊神话里对神的描述就可见一斑。同时,受近代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风潮以及自由经济影响,西方人在展示自信和才能方面更直接,如果过于谦虚则被看做是无能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欣赏的影片进行案例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教学实践

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是片段性的,即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中适当加入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如在英文电影欣赏和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程中的运用。笔者以选修课英文电影欣赏为例,运用之前所述的方法进行讲解。在课程开设初,即正式进行电影欣赏活动前设定专门的跨文化交际板块,向学生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以及非言语行为等基本概念。在欣赏某一具体电影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做足功课。一方面要求学生查阅与电影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等背景,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电影所凸显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要求。以《阿甘正传》为例,可要求学生查阅电影中出现的几个重大事件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另一方面,将电影对白文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找出文本中具有中西方差异的表达并进行阐释,之后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设计课堂活动,如在欣赏影片前,告知学生影片中出现非言语行为差异的次数,要求学生进行查找。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作业的统计分析情况,针对学生遗漏和存在误区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欣赏结束后,教师针对电影中的具体内容设计文化方面的问题。对于重要的、典型的表达和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补充资料进行扩展,如针对餐桌礼仪,教师可收集多个关于餐桌礼仪的中英文影视片段,补充关于餐桌礼仪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四、结 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英语原版电影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与其他语言教育材料相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电影选材、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三个方面对英文原版电影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世令,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03).

[4]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J].外语界,2007(04).

第3篇: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培养策略

胡文仲教授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定义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它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内容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我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日益增多。胡文仲指出: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加严重,更容易造成交流者之间感情上的不快。” 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导致的语用错误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语言知识只能帮助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得体。如果我们将汉语的使用习惯带入英语,就容易产生一些交流障碍,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在此交际过程中,我们除了要会使用交际他方语言,还应该了解该国文化,具备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

同时,对英语教学的研究表明:牢固的语言知识和出色的语言技能固然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对于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规范以及语言使用规范的了解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互动的行为,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在保持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他方文化,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当然这种理解和尊重是必须建立在对对方文化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的。因此,具备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是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都显得尤其重要。

《中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也提到“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中职英语教师要将培养中职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中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目标。

中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明确目标,更新观念,强化教师的跨文化素养。英语教师要明确英语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英语语言技能,还要传授学生跨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要从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转为语言和文化能力并重的培养模式。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决定教学效果,教师拥有良好的跨文化素养,才能有效地培B学生。因此教师要拓展视野,加强跨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达到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观看一些英文原声影视作品,阅读英文名著以及有关西方风俗习惯、人文地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专著;可以开展以跨文化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也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探讨跨文化教学模式,集思广益,以加强自身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2.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将跨文化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要将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融入其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文化双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知识,并进行必要的补充,遵循适用和适度性原则,精心设计课堂,使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增加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现行的中职英语教材中增加了一些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并做一些适当的补充,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适时呈现。现以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4 Welcome to our party为例,讲解西方国家party的相关知识:party是西方常见的社交活动。派对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同时给人提供许多社会交往的机会。人们在派对上可以结交不同的朋友,了解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派对可以在家中举行举办,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进行。最常见的party有:Christmas party圣诞聚会,birthday party生日庆祝会,dinner party宴会,garden party游园会,welcome party欢迎会,housewarming party乔迁宴会,graduation party毕业晚会,cocktail party鸡尾酒会,costume party化妆舞会,甚至还有hen party女性聚会和stag party男性聚会等。因party 的流行,现在还出现了一个专门的职业叫party planner派对策划师。文化知识在课堂的导入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提问,可以讨论,可以讲故事,可以用视频等等。

(2)比较文化异同,加深理解。教学中教师可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西方国家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1 Nice to meet you!中涉及到姓名,称呼和地址的表示法,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显示中英表达习惯的差异。中文人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语中的表达顺序刚好相反。在称呼方面,汉语的习惯是姓或姓名或名字在前,称谓在后;而英语正好相反,先说称谓再说姓或姓名,而且名字不能直接与称谓连用。再如地址的写法,中文地址是按地点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英文地址的表达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活化文化。现代信息技术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使用文本、图片、音乐、视频、电影等媒介呈现文化知识,让学生多维感受具体形象的西方文化,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二册Unit 7 So much to do before we travel!之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是关于悉尼两日游的,教师在语言教学之前,可以先进行文化铺垫,利用视频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典型动物等,以及悉尼的特点和著名景点,进而引出课文内容:悉尼两日游。如此,语言的学习有了文化背景,文化c语言相结合,充实了课堂内容,丰富了学生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4)模拟情境,体验文化。情景模拟是指模拟事件发生的真实环境和过程,创设情境,学习者参与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使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作为主体体验情境,感受文化魅力,能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发展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例如:在学习高教版中职英语《基础模块》第一册Unit 6 Would you like to order?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之后,教师可将所学语言知识与西方用餐礼仪结合起来,采用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首先,教师播放一段西餐就餐的视频,并对西餐的用餐礼仪进行介绍和示范;然后,模拟西餐场景,让学生分饰顾客和服务员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充当观察员和评论员。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对表演小组给出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一种比较投入的状态下亲身体验西方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3.课后拓展,用心打造,构建跨文化知识传播第二课堂。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局限于英语课堂教学之内,因为课堂教学受教学进度和时间的限制,无法充分传授跨文化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课外时空,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打造跨文化知识传播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有效延伸,是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教师可以给学生开书单,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有关西方文化书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影片,学唱英文歌曲;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宣传西方文化的英语板报、手抄报;可以举办英语晚会、英语角;可以开展有关西方文化的专题讲座;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如:辩论赛,英语故事大赛,英语短剧赛,跨文化知识大赛等。这些课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拓展了文化的渗透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广泛吸纳西方文化,又传播了西方文化,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文化底蕴,提升了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4.正确引导,及时反馈,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评价机制。现行的英语教学评价机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甚少涉及学生跨文化能力。推行英语语言和文化并重的教学模式,就必须有相应的评价手段,就必须改进原有的评价体制,将对学生文化能力的评价纳入其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甄选西方文化中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将文化教学落到实处,力求学以致用,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恰当的评价。一般来说,中职英语教学现行的评价方式通常是由学生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测试成绩、期末测试成绩三部分组成,主要评价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改进现有评价模式,教师可以在考试中增加跨文化知识内容,可以改变英语考试常用的出题模式,增加不同的题型,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所给的中文材料,制作英文名片。教师也可以根据所受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设计方案或组织活动,要求学生汇报成果,将考评结果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另外,教师也可组织相应的文化知识竞赛等等。将文化教学纳入英语教学评价机制,可以丰富评价内容和形式,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双增长,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稳步提升。

在当今交际国际化和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培养中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必要、非常重要。中职英语教师要将培养中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培养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做一个成功的交际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向宏艳.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宋正芳.中职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探析[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7).

[4]范丽菊.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

[5]曾建蓉.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2011(02).

第4篇: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交际能力培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资助(12JK0305)。

传统商务英语课堂缺乏商务特色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模式,虽然增加了一些长对话,似乎颠覆了原来重理论的教学法,但从本质上并未拓宽思路,还是以讲解与训练为主,忽略了融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这种单一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虽然会说英语,懂得基本的商务知识,但是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难以胜任商务活动。究其原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而我们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又极度匮乏,教师照本宣科,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商务知识和常用英语对话。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出现交流障碍。商业世界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观念远远超出买卖的简单定义。商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只有在文化的氛围中才能得以长足发展。在商业活动中,除去语言的因素之外,交流过程中许多因素是非语言性的。通过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而传播信息的行为却被忽视了。

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各国正逐渐从各自为战步入到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从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面对焕然一新的经济格局和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如何深入剖析跨文化沟通现象变得尤为重要。只有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思维和能力的商务人才,了解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法律意识、思维方式,才能克服国家、民族之间沟通时在语言模式、文化修养、利益意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开展有效恰当的贸易沟通。另外,新型商务英语工作者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口语翻译,他们首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有志之士,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独当一面、解决实际问题、应付危局的魄力,是具有进取精神的开拓者。这一工作要求高度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放眼全局的工作态度。一职多能,是中国当今各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工作人员所具备的基本技能,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商务知识、外贸谈判的技能、人际交往的实践,使之担当起多元化的角色。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1.跨国商务谈判因为俚语而误解

(1)“Hey,Give me five.”此短语非常流行,经常在商业会谈中出现,常在击掌庆贺时用。意思是:“嗨,老兄,好啊!”千万不要理解为:“嗨,给我五个”。

(2)“Get out of here.”(别开玩笑了,别骗人了。) 大家很容易联想到“滚开”的意思,其实,现在很多时候都用在“别开玩笑了,别骗人了”的意思里。

(3)“Hello!”(有没有搞错) 并不总是打招呼的意思,有时是“有没有搞错”的意思,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4)green(新手,没有经验) 不是“绿色”的意思,也不是“生气”的意思,有时表示“新手,没有经验”。例子:She’s really green,she looks nervous.(她是新手,看起来很紧张)。

2.广告词信息表达不明确而出现问题

(1)“大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地区十分畅销,因为它是东南亚的吉祥物。而在欧美市场上无人问津,因它的英文名“White Elephant”意为“累赘无用、令人讨厌的东西”。

(2)2012年 9月20日,蒙牛在北京了全新的品牌广告及产品包装,这是13年来蒙牛首次切换形象,并打出“只为点滴幸福”的全新广告语,对应的英文广告语为“little happiness matters”。那么,主打的广告语究竟有没有错呢?记者为此进行了多轮调查,在先后采访30余位中国和外籍专家后,他们均表示,蒙牛的英文广告语错误明显。“little happiness matters”应该翻译为“几乎没什么幸福是重要的”,或者“几乎没什么幸福是有意义的”。

3.国际商务交往用语不当而造成误会

(1)有一次,一个美国商人访问外国,在发表演讲时,他对观众说:I am tickled to death to be in your country.等翻译解释后,观众开始嗡嗡地议论起来。后来,这个商人才知道,原来是翻译把这句话翻成:“我把自己挠痒痒挠死,就是为了来贵国。tickle这个词的本意和scratch一样,都是“挠痒痒”的意思。但是tickle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被挠得咯咯乐。因此,tickled在口语中,就还有“高兴,兴奋”的意思。美国商人的实际意思就是:“能来贵国访问,我真是高兴死了。”可是由于翻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好好的一句话就走了样。

(2)一位年轻翻译,发音准确,语调自然,第一次陪外宾,每到一地总是说 You come this way. You sit here. Don’t go too fast. Follow me. Don’t be late. 满以为对客人接待热情,照顾该是无微不至了。然而, 使他大惑不解的是,那位外宾第二天却不愿意与他一起外出参观。在他看来,年轻翻译不懂礼貌,对他说话简直像教训小孩子一样。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个国家的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化交流,增进理解,但是也就有更多的机会产生误会。很讽刺吧。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不断地积累,尽量避免误会。因此,在今后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尽可能拓宽跨文化知识,了解英美国家历史及文化背景,这样才可以避免造成误解,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发展国际商务活动。

4.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间的异同与冲突

不同的思维方式孕育出不同的文化,而且是根深蒂固的。就好比碰到dinner 这个单词,学生就会毫不犹豫地翻译成“正餐”,殊不知摆在桌子上的中西菜肴就大相径庭了。中国人更强调谦虚的原则,因此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不管是讲话还是写文章总要客套一番,以表示虚心;而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因此,就会不假思索地说声 “Thank you”。此外,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问“你上哪儿?你去干啥?接下来可能还会问到更具体问题 “你一个月挣多钱?你孩子工作如何?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以示关心。但是如果是西方人听到这样的问候,心里会觉得很不舒服,很不情愿甚至是拒绝回答,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别人无权过问。有一位美国学者在谈及跨文化交际时说:“仅仅掌握了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能完全同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这就给我们商务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要把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贯穿在英语教学的始终。

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英语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课程,由于它反映出了时展的需求,以及它所涉及的语言、文化、交际、商务等因素,必然具有极大的潜力以待发掘。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必然反映到各自的交际行为中去,形成独特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语言历史地承担着表现这些传统和习俗的重任,并通过一定的交际手段来确保日常社会活动、商务往来的顺利进行,因此也必然具有实践意义和文化色彩等双重特性。所以商务英语课程的内容除了传统的英语+商务之外,还应该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观念、交际方式和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遵循语言和能力培养双管齐下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变、着重实践效果的授课形式、使学生不但在语言技巧使用方面得到锻炼, 也在文化素养、文化差异的理解等方面得以提高。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微焓.中美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

[2]李锐.浅谈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J].赤子,2009.

[3]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