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范文

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

第1篇: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范文

(一)专业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基本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能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性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定位

“老年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考查课程。

(四)教学内容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现存、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老年护理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变化,老年人的保健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与前期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不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类老年人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复杂的老年人各种护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及技能并与临床有机结合。

(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心理变化特征。(3)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的发展现状。

2.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3.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博爱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系高职护理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程度的医学临床知识和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

三、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

2.设计思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用一致,“教、学、做”合一。

(二)内容的选取

1.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总论。任务一:绪论;任务二:老年人的健康评估。(2)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及相关问题护理。任务一: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任务二: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任务三:老年人清洁与舒适的护理;任务四: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一: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较为通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以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1.以抢答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选代表进行抢答,最后优胜组给与加平时成绩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解答学生疑问,以非参与小组长和教师评分方式选出优胜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10%、学习态度15%、出勤率5%、单元自测10%。

(二)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督导组、教学组、自我反省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第2篇: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范文

医学专业大学毕业生高就业率和低创业率具有极大关联性,医学院校和医学生对创新创业课堂教学的忽视与就业创业局面的发展变化互为因果,本文立足全国高校就业创业现状和医学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导致创新创业课堂困境的原因,从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探索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课堂质量、完成创新创业教育任务、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

【关键词】

医学;创新创业;课堂教学

一、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现状

上世纪末创新创业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展开,不断将欧美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政策引导和配套设施建设的前提下,创业人数连年攀升。1998年5月,清华大学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新局面,经过近20年发展,创新创业精英教育逐渐达到顶峰,当下已经与相亲、文艺赛事、娱乐晚会一起跻身于四大电视节目热门。各医学院校在团中央、教育部的带领下也积极参与到历届创业计划大赛之中,甚至还摘得奖项名次,但面向包括医学专业大学生在内的全体高校学生普惠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依然欠缺。2015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呈上升趋势,医学专业是就业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就业形势大好的局面之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很少有医学院校单独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个别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设为选修课,多数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课时仅有2-3课时。身为高等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课授课教师,如何在课时少、学生轻视和科目专业性低的多重困难下保障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

二、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困境分析

1.医学生就业率高,创业动机弱

医学生就业率高,就业压力与创业率关联性低,使医学院校创新创业课堂关注度低。由于医院偏爱高学历人才、大中型医院人力饱和等原因,有人认为医学生就业压力大,但医学专业是就业热门专业。国家医疗卫生改革扩大了卫生人才需求,国民健康意识觉醒、老龄化加剧和对生存安全的担忧,使医疗卫生行业大发展、就业形势大好。教育部2015年报告指出: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业(13.0%)和零售商业(11.1%)两个行业,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则集中于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原因。医学生大多将自身置于稳定职业、技能型行业发展路线,缺少创业动机和激情,在缺乏创业技能的情况下创业比就业难度更大。

2.学业负担重创业精力不足

医学专业是极其务实的学科门类,培养年限比一般大学本科专业更长,不仅需要学量科学知识,还需经历多个科室见习、实习以及两次规范化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医学生不仅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牢固基础,还要掌握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学科,仅化学就分有机、无机、医学、分析等多个细分学科,课业压力极大。随着用人单位对医学生学历和规培经历越发看重,医学生考研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国家卫计委官方网站《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卫科教发〔2015〕97号),要求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增加2-4年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再次延长医学生的培训年限。综上所述,医学生对创新创业热情不高,就在情理之中了。

3.创新创业等通识教育课程边缘化

就业率被高度关注、社会分工更迭频繁,许多大学专业被窄化为应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严重不足,不能正确运用汉字、标点的情况大量存在,历史、艺术等文化修养更是欠缺。公众、高校和医学专业大学生自身均将专业学习置于大学生涯最为重要的地位无可厚非,但医学院校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有极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也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纠纷引发大量伤医悲剧,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强化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刻不容缓。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

1.创新组织课堂

(1)充分利用视音频等直观传播手段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方法传递信息。医学专业的创新创业课不仅是一门技能性课程,也兼具人文课程特性,可利用的影像素材十分丰富。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演示过程中插入富有趣味的图片和视音频,用比语言文字更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昭示理念,包括各类影视作品和名人影像资料等。(2)差异化设置课堂互动环节理论学习结合实践是医学专业教学的必经途径,以往的教学互动主要以问答形式进行。在医学生创新创业课堂上,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差异化地开展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和学习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积极性,还能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组织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现场“创新工作流程,减少医患纠纷”的“头脑风暴”;让以女性为主的护理专业学生,从提升个人形象魅力角度出发,对身边人提出改善外在形象的建议;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吐槽”一下学习中的特殊见闻。(3)积累贴近医学专业的教学案例国内外创新创业的案例数不胜数,医学院校教师应从中梳理出与医疗卫生相关的案例,供课堂使用。例如: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创制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抗疟新药赢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非典斗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曾在首届全运会打破四百米栏全国纪录;欧洲“医者之父”阿维森纳竟然是一个阿拉伯人;护理事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被称为“提灯女神”称谓的由来;阿维森纳体格健壮所以生活颠沛依然有精力留下大量著作,而南丁格尔因体弱差点死于疾病等等。

2.从基本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1)开发医学生记忆中枢之外的大脑创新创业课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传授创业技能。而医学生在繁重的“内外妇儿”课业学习中,已经习惯于记忆知识点,对创新思维的运用十分陌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逐步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利用华罗庚“烧水泡茶”典故来解释创新概念中“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常规”,以“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为题来做语言创新的练习,立足护理专业知识背景进行创业项目的征集等等。(2)传播创业知识为辅,授予创新技能为主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最初号召创业的初级目标,更多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可以应用的能力,多方位开发个人潜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教师讲授的知识要跳出创业知识局限,拓展心理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更要提示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服务于生活和学习,彰显文化素养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3)有技巧地寻找医学与创业的结合点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十分类似,要触动他们的内心,就要寻找贴近他们生活背景的案例和创业项目。例如:药学专业学生在医药生产和销售甚至研发方面有独到优势,护理专业学生更适合养老项目的开发,而淘宝、微商这些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物他们更有发言权。教师还可进行创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会创业中的不同感受,总结经验教训,对所教授的创业理论进行检验,将创业经历作为教学案例与学生和校内外其他创新创业教师交流探讨。

3.将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

(1)利用“互联网+”手段与学生建立普遍联系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联系方式已经从信件、电邮、电话发展为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网店、个人网页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已普及,在较短的创新创业课时之外的时间,师生之间可以建立长久的师生联系,加入学生班级、兴趣小组等群体交流平台,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2)围绕校园生活圈与学生进行交流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可能来自专业课教师、辅导员、校园行政管理人员等不同的教职岗位,教师可以在个人职责范围内,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活动指导、专业授课的机会,继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园运动会、“三下乡”、迎新和毕业等主题晚会等校园活动中,师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也是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示范的好机会。(3)多种形式支持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医学院校学生的创业率相对较低,但数量呈增长趋势,主要包括受家长影响在自己的社交圈进行经营、在校园生活中参与了企业校内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等情况,更有不少学生是通过创新创业课堂教育启发后而进行的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也让这些学生互相发现、“抱团取暖”,并在课后进行追踪指导,从技能和政策上给与更多的扶持,保护学生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和辅助其发展壮大,发挥创新创业教师对学生创业的指导作用。

作者:付恩砚 单位:川北医学院招生就业处

参考文献

[1]谢建平,等.西部区域基层医生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现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6):882-885.

[2]方丹敏.就业率稳定自主创业大增——《2015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J].大学生,2015(15):114-117.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

[4]曹瑞明,等.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1):104-108.

第3篇:护理专业主要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017-03

国家教委在1998年版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知,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作为基础课的高职语文课程就要紧密配合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职业技能的养成为主线,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以满足岗位能力的要求为依托构建授课内容。因此,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必然的联系,探索对专业课起协助作用的某些语文知识点,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满足学生未来潜能发展的某些语文基础课。

一、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结构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是指在高职教育办学与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面向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所包含的一切文化知识及其能力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因专业不同而灵活选择的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语文(相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理解接受能力较强,未来从事教学与设计表演等职业的学生)、应用文写作(主要针对财经,工科类学生开设)、演讲与口才(幼儿教育、汽车营销、旅游等专业)等。二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依各自兴趣爱好可自由选择的公共选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俗文化学、影视文学作品赏析、网络文学、唐诗宋词鉴赏、社交礼仪、四大名著赏析等。除此之外,在某方面有研究专长的语文课教师可开展专题讲座,开阔学生的眼界,指导学生对作品作家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感知人类文化的精髓,实现美育教育。

二、建构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意义

(一)开设语文课程是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创新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个体受教育的程度与层次会影响个人在工作中的贡献率。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出现的一组统计数字表明,因个体的文化程度不同,所以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平均统计结果为: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以使生产率提高43%,中学为108%,大学为300%[1]。这充分说明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劳动者的素质和文化程度有明显的关系。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而作为直接和用人单位联系,面向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是其办学与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为了让学生转换角色,胜任自己未来的岗位,培养具备职业关键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关键能力中的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的培养也是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其他基础课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开设语文课程是由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较复杂。有来自职业高中对口的学生,有从普通高中毕业参加全国高考统一录取的学生,有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吸纳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就生源地而言,相对来说还比较单一,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渠道多为本省,或者六七个外省录取,这就造成了封闭的生源圈,使学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很难有较为开阔的视域。个体的差异也比较的突出。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语文基础知识储备量不足、不够扎实。因此,在日常的写作中,错别字多,语句不通顺,思路狭窄,就事论事。第二,知识面窄,自学能力差强人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第三,理解能力较弱,眼界不够开阔,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不了本质。第四,学习热情不高,独立思考能力差,更谈不上发明创造了。这种种不利因素影响着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与学习,牵制着学生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三年之后顺利实现角色转变,走上工作岗位,除了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外,还要有相应的辅助课弥补并完善学生先天营养不良的缺陷。为此,作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写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就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职责。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三)开设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所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面向市场,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不同的专业,例如汽车专业、机电专业、计算机专业、商务英语、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水利水电、财会、美术、音乐、旅游、机械、农林等不同专业,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自己的课程定位。高职语文课程在每个不同的专业都应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对每个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应有的作用。总之,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中应涉及对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的培养。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2]

三、建构“一主多体,立体化网状结构”的高职语文教学内容

当今教育的学科发展已趋于跨学科、多种学科互融互动交叉发展的态势。作为以培养技术人员为办学目标的高职院校,更应该看到学科发展的交叉特点。关于学科的疆界问题,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没有哪一种观点理清各个学科的边界。其实各门学科的疆界确难像做数学题那样,通过准确的运算得出确切的答案,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才会推动各自的发展。比如,汽车专业就融合了制造、营销、审美、提升品位等方面的知识。如果一门课程长期画地为牢,其本身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脱颖而出,甚而还有被出局的危险。知识的跨学科性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不争的事实,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捷足先登,获得强大的职业能力。面对这种发展态势,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遵循“一主多体,立体化的网状结构”。在语文基础课与学生专业课紧密结合的前提下,开设公共必修课,再充分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辅的选修课。另外,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专长,为学生定期安排汉语言文学类的专题讲座。高职院校根据专业课的设置特点,选择与专业课衔接密切的某一公共必修课,把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融入专业课,实现二者的共赢。在此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个好,有选择地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

(一)与专业课衔接,紧扣专业主干课

高职语文能否融入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各类专业课,这的确是个问题,关乎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的地位,更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语文修养和语文水平。为了使高职语文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显示,就需寻找高职语文课程新的发展出路。路在何方?是我们语文基础课教师多年来探讨的中心话题,又是一个十分棘手的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难以解决的最大障碍便是语文课程同高职教育的既定目标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就顺理成章地削弱或取消高职语文课程。为了给高职语文课程争取话语权,发挥它在育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专业课处于绝对优越地位的前提下,将专业课和语文课进行衔接,既保持专业课的优先地位,也不放弃高职语文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力度,紧扣专业课,开设与专业课紧密相关的某一语文主干课,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建议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语文类公共必修课,突出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人文素质性。

“大学语文”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知识、历史典故、神话故事、诗词文鉴赏、现当代文学赏析等内容。而内容博大驳杂、难度系数较高的大学语文课,对学习者的要求也就比较高。那些汉语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泛、对文章有一定鉴赏能力的高职院校学生可选择“大学语文”为自己的公共必修课。在开设有学前教育、平面设计、动漫设计、艺术表演等专业的高职院校也可进行“大学语文”的授课任务,因为这些专业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要求较高,学前教育是培养幼儿教师的,能真正成为一名教师,非德才兼备不可。平面设计、动漫设计和艺术表演等专业的学生必须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还需要美的东西感染熏陶才会有独特的创造力。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名家名作、诗文鉴赏等是讲授的重点。同时可把古代文学中的意象群作为解读的突破口,让学生从文章中的意象入手,发掘文意,理解或深度赏析作品。

“应用文写作”是学生对实用文体的写作,即行政公文、事务文书、专业文书、日用文书的书写。“应用文写作”课的学习内容可以解决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如寻找丢失的物品可写启事;入团入党要写申请书,自己家庭有困难,希望校方能够减免学费需写申请书;校园内有不良现象时,可写倡议书。可以说有困难的地方,就会有应用文。在所有的高职语文课程中,“应用文写作”是最具实用性、最有功利色彩的教学内容,因此,也受到多个专业的欢迎,比如,财经类的、机械类的、新能源类的相关专业都将“应用文写作”作为首选基础课程。在兼顾学生专业课与学生实际情况之下,某些专业课任务重的学生可选择“应用文写作”课作为自己的语文主干课。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应用文语辞的特点,写作的惯用或规范格式,篇章结构的要求,段落衔接的技巧。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水平,遣词造句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升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功利目的之下又加深了对母语文化的理解与认可。

“演讲与口才”是高职院校学生训练口才的一门重要课程,是由基本理论和口才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演讲与口才”在理论授课时,讲清楚演讲与口才的基本原则、口语交际的技巧及其手段。在实用训练时,应加强日常交际口才、求职口才、公关礼仪口才、协商谈判口才、论辩说理口才等的训练。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流畅无碍,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解能力、机敏的应变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发生在特定的场景之中,因交际对象、交际场合、交际话题不同,所以谈话内容,表达方式通常也不同。在授课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理论知识上各个专业讲授的内容可以相同,但在具体的专业中又要有区别地进行授课。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英语、汽车营销、护理专业等都直接同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因此,一口流利、清晰的普通话,成了顺利开展工作的敲门砖、剂。在校期间训练这些专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他们毕业后站稳岗位,实现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而个体的行动又是思维的具体表现,还可以外化为人的道德素质。因此,人的语言文字修养自然会影响到思维的准确度、宽度、深度和灵活度,进而影响到思维的质量。由此可见,语文修养与人的素质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培养学生一定的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每个高职语文教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着眼点,设置辅选修课

在上述与专业知识相融共存的公共必修课基础之上,我们更要看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隐性作用。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人趣味,弥补高职语文基础课在课时数、教授内容不足的现实问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还要用公共选修课来填补这些漏洞。语文课程作为我国母语文化的承载者,其肩负的文史哲知识极其丰厚,仅仅依靠一学期36课时,难以让学生对母语文化有较深较宽的认识,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道德修养、审美情操的提升也收效甚微。面对高职院校培养技术人才的现实,建议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作品赏析”“民俗文化学”“外国文学”“唐诗宋词鉴赏”“网络文学”等公共选修课。

“中国古代文学”可以古代哲学、文学流派、文学体裁、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作为讲授的重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将文学分期、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名家名作作为讲授重点。“影视文学作品赏析”这门选修课向学生梳理电影的历程、电视的历程、文学与影视既疏离又联姻的双重关系、著名文学作品的改编、影视剧中呈现的人文精神。“民俗文化学”向学生讲解民俗文化的缘起、发展规律,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这四类民俗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外国文学”可将希腊罗马历史文化先作总体的讲解,再进行名家名作的赏析。“唐诗宋词鉴赏”把唐诗与宋词作为两大模块,捋顺唐诗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宋词流派及代表作家作品,唐诗与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这两种文学样式存在的社会历史原因。“网络文学”作为新型媒介之下的文学存在样态,可为学生梳理出网络文学的特殊生存空间,重要的网络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并启发学生联系现实探讨网络文学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而不是无人文素养的“工具人”。 正如杨叔子所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3]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就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应既注重专业课学习,又不放弃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再使语文课成为与专业课争抢课时的外来者。让语文课程融于专业课,通过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将语文课程的有用性呈现出来,用事实证明它存在的必要性,进而体现高职语文对专业建设和岗位需求的服务性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振华.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群体[J].上海社会科

学院学术季刊,2001,(4).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