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件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蓬勃发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新环境下的产物,它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紧密相连。而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能维护社会和高校稳定,让学生责任与信心增强,使学生品格得到完善,从而化解社会矛盾。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把事情的损害降到最低点,控制势态的发展趋势,把时间发生的损失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即使事情严重到已经失去控制,也要重新争取控制权。[1]佩尔森和米特洛夫的观点是对于危机的管理者来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分析和传播信息,一旦发生了公共危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把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深入分析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危机管理的目的。
众所周知,危机的形成由很多可知的和不可知的因素存在,主要的特点有不可预测和不好控制,但是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存在的。这就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找到规律所在,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和实施手段,预防和控制危机的发生、发展,实施有效的危机管理。危机之所以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主体缺少一定的预防意识,也没有预防控制的能力。一旦预防措施失去控制,危机的产生不可避免。面对出现类似于重大传染性疾病这样的危机,作为社会公众,一定要关注危机发生的特点,积极有效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抑制,把危机可能导致的后果降到最低程度,及时把危机造成的损害消除掉。一旦把危机消除掉之后,根据危机预防控制的经验特点,不断进行总结,继续对于危机发生的规律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制定出相应的详细的危机预防计划,实施危机预控应急方案,建立有关危机发生的事件的档案,妥善保管。因为就整个危机管理的体系来说,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管理部门,都把这种管理状态建设在假设的基础之上,他们都抱着“不一定会发生”的侥幸心理,认为有可能不会发生这些风险,仍旧按照原计划开展日常管理事物。但是就公共管理的事务来说,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吐痰情况总是难以预料。就根据日常管理工作的假设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个管理体系就显得比较脆弱。事实上,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也是比较脆弱的,危机应急系统不能很好的覆盖么一种可能出现的公众危机,都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候采取治疗的措施,不会深入研究可能发生的新的危机,一旦出现一种新的危机,就会措手不及,不知从何下手。
二、突发性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首先,心理方面的影响。我们发现,对于突然发生的公共事件,很大一部分学生认识都是正确的,而且都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是一个主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学校的生活适应了之后,其心理就显得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他们大都能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去面对一些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面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经验,情绪显得非常不稳定,几乎没有分析以及做出决策的能力,很容易受到暗示,可能就会出现较冲动的行为,这些因素的存在就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出现危机的时候,表现出紧张、恐慌和焦虑的状态,根本没有办法做出比较理性的思考和决定。
其次,是生理方面的影响。在突发事件到来的时候,大学生一般都会在面对如此巨大压力之下,出现一些生理方面的反应,比如说心率加快、呼吸不通畅、血压不断的升高等,还可能表现为血压增高,消化不良等状况。压力巨大下的主要生理反应的表现为肚子不舒服、腹泻、不想吃饭疲乏头痛,并伴有失眠,还容易受到惊吓,感觉呼吸不畅、经常做噩梦,肌肉出现紧张等等。在发生比较严重的突发性事件时,人们自己毫无根据的凭空猜测往往就会代替科学的解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过度,进而引发一定的生理机制的反应。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1)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大学生还比较年轻,对于社会的认识还不深,社会经验还很不足,当他们遇到困难,碰到挫折的时候,很快就会产生一些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假如学校不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学生便会出现一些自卑、焦虑、恐惧等。那么,高校就可以发挥思想政治在精神教育方面的一些优势,为学生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让学生变得自强、自立。在突发事件面前,人们很容易出现恐惧与慌乱,这无可厚非。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实际情况,用认真负责的精神和诚恳的态度,引导学生理性的认识和评价事件的性质,对事件本身,使学生能够以冷静、科学的态度去面对。另一方面,教会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2)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维护高校稳定。首先,我们国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对于高校稳定这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线”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担负起宣传解释这个重任,这样能不断稳定校园的秩序。在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向学生解释这个事件的真实状况,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来制止谣言、稳定学生的情绪的一个重要举措。再次,维护高校稳定的又一新手段是现代网络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宣传。及时准确的通过网络以及微博等正确事件信息,及时关注网络信息,及时更正恶意信息。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保证。高校面对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在校的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盲目跟风和极端的情绪化。因为大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部分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非常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给予自己很大的思想压力。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大学生就会寻找逃避或者微缩不前,面对这样一个心理状态,就需要高校的心里咨询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给他们进行相关心理问题的辅导,不断的帮助他们树立一个危机意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要做到位,培养他们健康、积极向上的品质和特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止步不前,要积极的面对,正确的判断。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对策
(1)充分利用微博等信息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是传播信息的一个手段,是成为校园信息的一个集散区,大学生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微博进行学习和交友以及其他方面的信息,同样,微博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微博的信息较短小精悍,手机微博功能开发之后更是加速了微博在大学校园中的应用。因此,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微博上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这个群体习惯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传播的速度惊人。所以,学校可以建立校园官方微博,通过这个平台与在校大学生进行公平的对话,为利用微博教育这些学生的思想政治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搭建微博平台,为学生提供关于危机到来的应对措施,还可以在官方微博上与学生进行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的互动,让他们踊跃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普及危机应对意识。利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公共危机意识,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避免引起恐慌,让他们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2)对于校园文化进行有效利用,加强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突发时间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众所周知。事实上,它也能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教学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和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效果在社会常态下很难达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高校都在发动学生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渡过难关,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观、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学校的一些组织和人员可以发动学生为灾区人民捐款;在哀悼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降旗仪式,为灾区人民进行默哀祈祷;还可以组织学生点亮希望蜡烛祈福、制作发放黄丝带等活动;也可以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与此相关的社团活动,如川籍学生座谈会等,号召学生化悲痛为力量,参与活动时用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谭晓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M].武汉:湖北省卫生出版社,2009
[2]文痒.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及行为的调查报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121.124.
[3]刘亚军,孔园因.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
[4] 孙宜山.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研究应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6)
一、应将“机动而有效”作为建立我国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基本原则
风险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突发性;二是多样性;三是小概率;四是损失大;五是频繁发生。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基本困难与突发性事件的这些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突发性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巨大的,因此以必要的投入建立应对机制是必要的。但同时必须看到,在特定的区域内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是比较小的,而且不同的突发性事件需要的应对措施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大量投入建立的应急准备往往可能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以这次雪灾为例,南方高速公路缺少应对雪灾的除雪设备是造成灾情损失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能不计成本地在南方高速公路上配置可能几十年都不见得用得上的除雪设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面对危机,必须防止两种可能的倾向。一是对危机估计不足,缺乏防范公共危机的意识,准备不足,反应迟缓,仓促上阵。二是对危机反应过度,缺乏科学的预警与判断,不计成本地进行投入,造成国家和社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因此,我国建立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机动而有效。这个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以相对小的投入建立规模较小但精干的突发性事件应对机构和为应付突发性事件而必需的资源准备(不仅仅是物质资源)。(2)机动性。由于突发性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小概率的特征,我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应当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即能够应对多种不同特征的突发性事件。(3)保障基础性的前提是基础性、宽口径及国家层面的协调。基础性是指基础性的机构、信息和物资准备;宽口径是指,只要对这些准备进行必要的调整就能应对不同的突发性事件;国家层面协调是指,上述准备要更多地在国家层面上进行。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性大,尽管特定的突发性事件是小概率的,但这么大的国家,各种突发性事件实际是经常发生的。这样以国家层面为主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源。
二、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的构成
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突发性事件,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学准确的预警,二是迅速的权威性决策,三是有效的执行。因此,突发性事件应对机制应当主要围绕这三个环节来建立。
(一)预警系统
从这次雪灾的经验看,首先必须有一套完整可靠的预警系统。我国目前的突发性事件预警系统有几个主要缺陷:一是负责和参与危机预警的机构多,但同质性强,信息单一;二是预警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受部门利益的制约,反应迟缓,质量较低;三是预警往往仅从单个部门或专业的领域出发,缺少对危机所造成的整体危害和连带危害的综合分析和判断,亦缺少专门负责进行这种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权威机构。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在上达的过程中,其中一些重要信息往往根据某些原则被过滤掉,结果是到达决策层的信息严重失真。
准确可靠的危机预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超越性、综合性、权威性,即必须超越局部部门利益和单一专业知识的立场,对危机的整体危害和连带危害由权威机构做出综合性判断和合理预测。第二,必须建立在有差异性信息的基础之上。这主要是指信息的提供应该是多渠道的,信息的内容应该是多角度的;应该允许基于不同角度和渠道信息基础上得出的不同判断;应该采取更严厉的法律手段和惩罚机制禁止信息的不当过滤。
为保证预警系统的超越性、综合性、权威性,这种危机预警系统应由三个层次构成:执行专项业务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实施专门调查或服务的民间机构。这些系统不仅要在总量和指标方面对公共危机加以分析和判断,而且还应从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出发,分别考察公共危机对不同层面的人群所可能造成的不同影响。
(二)决策系统
建立相对稳定的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系统,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是权威性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枢纽,由中央政府各核心和相关部门及军队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任务是在不同危机处理方案中进行宏观决策和指挥。
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该办公室为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其职能为:负责预警系统的运行及其成员的遴选;负责与危机管理有关的资源调查;负责危机管理的各项规则、规章和文件的制定;制定或提供危机应对预案;负责危机管理结束后的总体评估工作。
(三)执行系统
公共危机管理的成败,取决于执行系统是否能够迅速且有效地运转。首先要保障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有高度的权威,可根据国家利益有效地进行资源调动和配置,政令畅通。同时在地方和基层政府设立相应的精干机构。
依据国内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处理公共危机,特别是抗灾救灾的过程中,军事力量往往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考虑对部分部队官兵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处置各种危机的基本专业能力。甚至可以考虑在武警部队中建设一支类似消防部队的以应对突发性事件为主要职能的部队,或是在现有消防部队的基础上扩大其规模和职能,以肩负起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任务。
事实证明,除政府、军队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组织外,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充分调动基层社会的各种力量,强化基层社会的自组织能力,发挥社区、居委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危机管理培训,培育具有危机管理专业素质的民间组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得以机动、有效运行的条件
一是公共危机管理成败的根本,既在于非常规状态下中央和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具有较高的应变和执行能力,更在于常规状态下对公共危机的预研预判。因此,除国家公共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外,国家应该拥有一支非专职、有专责、常运转的危机研究和预警咨询的专家队伍。
二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信息收集和沟通是预警和解决危机的最根本的前提条件。信息收集渠道应该多样化,以有差异的信息渠道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及时;信息收集机构必须具有独立采集、调用和上传信息的权力;信息应真实、权威、及时、集中和透明,既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又可以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危机的状况、事态的发展和处理进程;同时也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信息管制,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消除因集体恐慌或错误信息带来的衍生性危机。
三是常规性资源普查,是保证在危机突发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调动和配置资源的必要基础,也是加强危机管理系统机动性的前提。
四是加强针对公共危机的法制和法规建设,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危机管理程序和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安全法》的基本准则,制定如《紧急状态法》及《灾难和紧急事件援助法案》等法律,制定如《国家应急反应计划》及《公共危机管理条例》等法规,才能保障危机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是将与公共危机有关的各种社会建设计划,纳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中来,强化各城乡社区、物业、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强化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与突发事件有关的各种技能培训,建立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和协作的社会网络。
[论文摘要]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破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究其原因,学界普遍认为,存在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预警、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资源较为匮乏等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从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性障碍分析,笔者认为利益配置的均衡、处置主体的多元化及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及时等方面,应该成为考虑解决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病理。因此,文章在解读突发群体性事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化解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均衡机制和信息及时公开等方面的制度性设计。
[论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制度设计 利益均衡 信息公开
经过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由于旧的体制向新的体制过渡,产生了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关资料显示,突发群体性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学界认为,由于我国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预警、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资源较为匮乏等现状和原因,使得“认真对待群体性事件”依然十分必要。但是,在审视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源头抓起,力图保证制度设计的利益配置相对均衡、保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确保政府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信息的及时公开等。
一、问题讨论的前提:认真对待群体性事件
“突发事件”(emergency)是指“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public emergency)的简称,国内外学者对于突发事件有多种定义。仅就我国的研究来看,学者薛澜认为,危机(突发事件)是一种决策情势,为使组织(核心单元为政府)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约束下作出关键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我国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种事件,作为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的社会危机。其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性事件、事故灾害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和社会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公众性等特点。其中,破坏性表现得也尤为突出,亦即事件造成的直接破坏,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间接性破坏,如造成的社会心理恐慌、价值观念扭曲、社会构架崩溃等。因此,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大部分是人数较多的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群体,这些群体常常是相关的利益受到危害或者损害,他们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样事件的发生具有难以预测性和偶然性,往往猝不及防、出乎预料,难以像一般常规性事件那样防患于未然。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失范、纠纷没有得到实质性处理等方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社会问题的暴露,但实质上都是针对政府管理水平的”,如果行政管理严格到位,可以避免不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件;同时,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原因在于纠纷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彻底。一些人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实现,于是寻找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我国目前的群体利益表达行动主要有四种方式:集团诉讼、集体上访、诉诸媒体、就地抗争。实践证明,如果以上述方式解决纠纷的幅度和效果有限,可能留下尾巴或者隐患,导致新的、更严重的突发性、群体性纠纷。因此,必须从制度设计等方面积极探寻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措施。
二、制度设计的起点:利益均衡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冲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高度一致的利益格局,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同质性的同时,工人、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由于经济基础、政治资源、文化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正在形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同时,在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由此造成部分人生活水平下降,或者引发利益群体、利益阶层之间的群体心理失衡,一旦这种失衡超过了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利益矛盾和冲突就会发生激化。因此,如何调整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彻底解决突发性群体事件,首要措施就是建立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把社会贫富差距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为此,一方面必须始终把公平作为社会利益制度首要的价值原则。公平和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及其根本来源,任何制度设计的基本目的都不过是为了确立一定的社会秩序,以保障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对于公平正义来讲,好的制度可以使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发扬;而坏的制度则会破坏公平正义。因此,我国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建设,必须更自觉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尊重人的权利,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的发展环境,妥善处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社会关系。 同时,必须努力架构维护利益分配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应从改革经济体制和各项社会制度入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立起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从而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在具体的利益配置方面,应该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建立利益沟通机制、建立利益冲突调节和缓冲机制。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应当公平公正地保障各类群体的基本经济利益。针对利益受损的这部分群体,应当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是针对在改革中利益暂时受损的阶层进行利益补偿,使其基本合理利益得到满足的机制。具体而言,利益导向机制就是要指导不同阶层的成员树立正确的利益价值观,这是通过利益协调解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倡导社会成员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价值观,引导社会成员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尊重其他阶层合理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追求个体合理利益,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诚实经营,勤劳致富,公平、公正地获取利益。利益导向机制是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使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合理化,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协商解决矛盾。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随着利益分化的加剧,发展中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增长,如果所在的政治体系无法为个人提供畅通的政治参与的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会打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此,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尊重民意,不断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为此,要拓宽群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要建立健全社会基层议事制度,扩大基层民主的覆盖面积、要培育和增强社会中介组织的协调沟通能力,充分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其他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这些基层组织,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要求,依靠社会基层组织代表各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向政府表达意愿,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化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建立利益冲突调节机制,调节利益冲突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包括行政调解、法律调解、社会自我调解。
三、制度设计的程序:主体多元与信息公开
一、危机潜伏期的预警机制
各种因素影响下所爆发的危机并不是完全突发和难以预料的,它有一段潜伏期。潜伏期的危机有可能演变成突发事件,也有可能被扼杀在萌芽之中。环境监测是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预防传播机制,又称预警机制,它既是社会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危机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传媒在危机潜伏期的任务和作用的具体体现。对于网络媒体来说,预警机制就是要配合危机应对方案建立自己的预先报道方案。具体来说,网媒不仅要规划和建立日常性信息搜集机制,对热门网站(含BBS、博客)中涉及公众利益的敏感信息进行梳理,或者借助Google等网络搜索引擎进行关键词信息订阅,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此外还要与其他相关单位和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便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应急储备系统的缺乏使网媒在突发事件来临时措施不及,失去了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对于网络媒体而言,预警机制的运行包括了以下主要内容:首先,普及安全防范知识。网络媒体有海量性的特点,传统媒体的信息承载量与之无法比及,网络信息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有利于受众主动接受防范知识。而且,网络的BBS论坛提供的网友交流场所也是学习防范知识的极好营地。其次,做好网络预警新闻报道。危机事件前的预警新闻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一种是面,向公众的以新闻的形式公开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做好预防有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准备;另一种是以“内参”的形式,向政府部门传递潜在危机的信息,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及时采取措施,把潜在的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后,制订危机应急预案。制订危机应急预案,是媒体预防传播机制的重要一环。所谓危机应急预案,“就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危机事件,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经过一定程序制订的危机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网络媒体制订的危机应急预案应在结合自身优势的情况下借鉴传统媒体的经验,具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建立一支网站高素质的危机应急采编队伍,作为危机新闻质量的保证;二、责任到位,落实好危机中的任务分配;三、特事特办,在一定的监督和领导之下减少繁琐环节:四、在采编人员中普及危机知识。
二、危机爆发期的快速反应机制
危机在潜伏期内酝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正式进入危机爆发期。而此时的公众就会呈现不同程度的恐慌,这就需要新闻媒体迅速启动危机预案,迅速开展各项报道工作,以抑制恐慌、稳定情绪、化解危机为最终目标。由此,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机制应运而生。
时效性是突发事件报道的生命,快速反应机制的核心就是“快”。新闻最具有生命力的特质和网络新闻的即时性是相吻合的。网络媒体24小时的即时播报决定了网站记者必须时刻有一根“危机”的弦在心中,网站记者既要本着一颗平常心“等待”危机,又要以一颗处乱不惊的心去“处理”危机。时效性虽然是危机报道的生命,但也需要在保证其真实性的情况下加以,“动中之静”就是真实性的保证。而现今,虽然一部分网络媒体的记者已经具备了这种素质,而一些网络新闻记者却在危机爆发时企图“抢新闻”以赢得点击率,甚至来制造危机新闻,因此提高记者分析和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培育其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及舆论导向意识也是网媒日常的一项重要工作。
危机事件常常呈一触即发之势,一旦被引爆,若处理不当可能立刻会引发一连串的相关危机。所以,作为具有先天优势的网络媒体应该快速出击,用真实的报道堵住谣言散播的通道。然而这种“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危机事件异常复杂,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网络媒体应对危机事件的破坏度和影响度即时作出反应,以受众的需求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随时调整报道的角度和力度,力求做到“随机应变,进退自如”。
三、危机延续期的信息公开机制
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称为危机延续期。延续期是危机事件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危机的破坏性已经显现,大规模的组织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开始进行,自然或社会的矛盾运动仍在继续,其中可能蕴涵着新的危机因素。如果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政府的声音,就会被谣言和猜测左右舆论阵地,造成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局面。不仅要将危机事件的真实情况传达给受众,还要主动向民众告知危机的真实后果,及时消除民众的疑虑。政府和媒体都要建立起信息公开机制,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公布有关危机的真实信息。
信息公开机制也是维护网络公信力的重要砝码之一。具体来说。网络媒体在危机延续期信息时要把握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主动提供信息。危机延续期是社会舆论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信息传播最活跃的时期,危机延续期的网络新闻媒体必须大力发挥引导和调控社会舆论的作用,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信息流通的主动权。和传统媒体一样,主动提供情况同样是网络媒体的制胜法宝,各级政府除了可以利用自有网络宣传平台(宣传部门管理的新闻网)进行信息外,还可以使用政府门户和商业门户,积极向公众提供灾难信息。第二,全面提供信息。延续期的危机信息时常要比危机爆发时更多、更复杂,是稳定公众情绪的关键时期。传统媒体因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事实的全面内容展现给受众。而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其海量空间为网民提供更为全面的危机信息。但是,网络新闻媒体在提供全面的危机信息的同时,要把握一个“度”,因为“全面”不等于“全部”,网络媒体还要加以人性化的筛选以正确地引导舆论。第三,尽快提供信息。在危机事件的延续期,各种传播工具和手段都会被用作传播危机信息的渠道,一时间会出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如果这时候新闻媒体不及时介入,先声夺人,以强大和权威的信息控制舆论场。那么传言和谣言就会乘虚而入,大行其道。网络媒体是接近信源最快捷的工具,手机媒体的即时、便捷性为网络媒体更快速地为人们提供情况提供了条件,汶川地震通信恢复后,手机作为网络媒体的终端,在信息、震情预告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网络媒体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方便网络媒体获得第一手的信息。
四、危机痊愈期的评价机制
一个危机事件造成的影响会慢慢减弱,公众也会走向“信息疲劳期”,这个时期就被称为危机痊愈期,这是危机传播的最后一个阶段。痊愈期的危机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时候,网媒应该致力于最后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社会进入更好的运作状态,同时总结经验教训I,为可能发生的同类危机筑起防范的大堤。危机的痊愈期将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危机的预警期,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能使公众客观认识危机、增强其应对危机的能力,能挖掘出危机背后的深刻原因而有助于政府和媒体预警机制的完善,能提升政府和媒体的应急处理能力,还能丰富媒体的危机报道理论,为下一次危机报道做准备。那么,拥有自身特点的网络媒体的评价机制在痊愈期如何来体现呢?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启动评价机制呢?
专家的权威解读。危机痊愈期的公众往往会对危机产生这样的疑问:以后会不会有同样的事故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危机事件?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它会对人们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为此,利用官方网站向媒体和公众信息是最方便的途径,这便于对资料的归档和整理。这时候,专家言论的影响力往往会大过网友自身的猜测和网络媒体记者评论的效力。
在正确舆论引导下的论坛讨论。网络论坛已经成为危机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充分地互动和交流,信息、发表言论。这是影响危机痊愈期的受众心理的重要场所,网络媒体工作者应在此处对言论加以正确的引导,防止谣言的散播和恐怖氛围的制造,以免使公众的危机心理久久不能平息。
对“假新闻”的反思。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往往给了“假新闻”酝酿的机会,而网络媒体常常成了“假新闻”散播的工具,这对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假新闻”往往存在于危机的爆发期和延续期,面对已经产生的“假新闻”以及其带来的后果,网络媒体应该进行深深的反思。
现将《关于认定收回土地使用权行政决定法律性质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认定收回土地使用权行政决定法律性质的意见,收回土地使用权是人民政府及其土地管理部门一项重要的行政行为,主要采取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两种方式进行。《行政处罚法》颁布施行后,除行政处理决定仍旧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外,土地管理的各项行政处罚必须依照《行政处罚法》由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实施。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正确区分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的界限,切实做到依法行政,现对认定收回土地使用权行政决定的法律性质提出如下意见:
一、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对用地单位已经撤销或者迁移的;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二年未使用的;不按批准的用途使用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土地管理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依法收回用地单位的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理决定。人民政府依照该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收回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其批准权限应与征用土地的批准权限相同。
二、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临时使用土地,期满不归还的,或者依照该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土地使用权被收回,拒不交出土地的,土地管理部门责令交还土地,并处罚款的行为,属于行政处罚决定。
三、依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九条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人民政府或者土地管理部门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理决定。
四、依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虽申请续期依照法律有关规定未获批准的,由人民政府或者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无偿收回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理决定。
五、依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人民政府或者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无偿收回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罚决定。
六、依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土地使用者未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无偿收回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属于行政处罚决定。
七、依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需要依法收回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属于行政处理决定。依照该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市、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也应属于行政处理决定。
关键词:新形势 创新与发展 职工 思想政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一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朝着多个方向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工作过程中一种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是我党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大环境正发生着变化。在事业单位中,因为社会大环境以及单位内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步被新观念取代,致使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挑战,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怎么样创新与发展是十分关键的一项问题。
1.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状
1.1思想政治工作不受重视
就事业单位来说,职工思想政治状况直接影响到单位工作的开展情况。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事业单位中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大部分事业单位领导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单位的发展以及业务上面,继而忽视对于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单位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阻碍。面对这样的形势,导致很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大多数事业单位不再设置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岗位,都采用兼职的方式,但一些兼职人员本身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并不能够放太多精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上面,种种原因都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受到重视。
1.2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缺乏有效的方式
很多事业单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仍旧采用较为落后的工作方式进行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仅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没有创新思考,这就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仍旧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实施。很多单位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只是一味对员工灌输思想教育,并不考虑员工的实际状况,对员工存在的问题并没有仔细去调查研究,这就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1.3不重视单位职工实际需求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单位在开展此项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以人为发展中心,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够真正得到员工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入人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事业单位往往不重视员工的实际需求,无法给予员工思想上应有的帮助,所以,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不能深入员工心中。
2.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
2.1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创新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观念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我党思想政治理论中最基本的要求。研究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历了由形成到成熟的一整个阶段。但我党的革命历程正是遵照标准要求,不断向前推进,继而带领我国不断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积累了相关实践经验,意识到思想认识更加应该适应新的发展状况,并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改革创新。
创新也是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主要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思想文化观念都在不断碰撞发展之中,一些西方社会不良的消极文化思想也流入我国。不断浮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对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一定要在继承与宣扬优良传统教育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特别是在增强时代感、实效性方面,只有做好上述工作,才能够为新时期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发展基础,指明发展方向。
就事业单位来说,创新正是职工思想的政治工作的重点,随着社会经济内容、生活方式以及利益主体的不断变化,单位中职工群体也逐步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进行事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够不断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2.2根据职工的实际需求,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作用
“理想与信念教育”是新形势下发展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核心内容。在职工团体中广泛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引导广大职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学会判断是非,处理好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引领不同层次的职工能够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以及思想政治理想。增强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政府与党的信任。
在新的发展时期,想要创新与发展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要寻找一个有效的突破口。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是要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将解决职工思想问题与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也是新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最主要的原则。单位内部工会组织一定要时刻关心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各种意见,倾听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帮助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职工,促使思想教育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发展。
2.3进一步改善工作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是在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一个方针,就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一方针,一定要从政治思想高度出发,加大相关方针政策的贯彻与落实情况。培养职工敢于承担风险的风险精神,宣传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地位、作用以及使命,尊重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主置,最大程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方针,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能够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层次以及不同的群体之中都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要积极运用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想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一定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手段朝着现代化发展方向进行,积极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网站,有效发挥其作用;最后,在进行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是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以特色文化建设为主要发展载体,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够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进程。
三是新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从职工的特质与特点出发,做符合职工发展利益的事情,做职工愿意接受的使其,做符合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扎根职工,并紧紧依靠职工,为职工热情服务,并依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探索新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研究其发展特点,促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朝着多样化、民主化发展方向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职工思想政治得到创新与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做到从实际出发,满足职工的实际需求,做有利于提升职工政治思想的事情,只有紧紧依靠职工,做符合职工利益的事情,并积极探索新时期职工工作的重点以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创新与发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人文关怀在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3,(11):96-96.
[2]许志宁.如何在新时期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J].活力,2013,(14):104.
[3]蒋艳君.以人为本开展事业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J].大科技,2014,(2):7-7.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应急运行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直接损害民众的生命财产,对其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不仅要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队伍,而且要有完善的应急反应体系和运行机制作保障。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的设置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身的偶然性和破坏性决定其应急机构必须具有反应敏感、判断准确、控制及时、处理高效的特点,所以要设置对公共卫生动态发展长期跟踪、综合分析各种相关指标、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并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体对策的常设机构,例如人才物资储备系统、信息监测系统等,除此之外还要设立专门应对突发事件的非常设机构,如应急指挥、处理系统等,只有两者系统调配和,才能最快的集中有效力量,有针对性的处理。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构成
应急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且要对事件严重程度有准确的判断,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事件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有效控制,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所以它的整体体系必须包括以下方面:能够全面搜集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并通过专家分析可以对信息严重程度、发展趋势等做出准确全面预测的预警系统;非常设机构组成的对预警系统提供信息及时做出反应和制定处理对策的各级领导专家组成的组织指挥系统;突发事件所涉及的所有部门针对指挥系统的领导进行相关操作的处理系统;为处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系统和后勤保障系统;除此之外还需要由中央到地方各级包括相关媒体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的督察督导系统。从体系构成上可以看出预警系统为组织指挥、后勤保障、技术支持系统提供信息引导;处理系统为其提供具体应急方案,而所有系统又统一由组织指挥系统领导,监督监导系统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管,只有所有系统全面准确的完成各自职责,才能保证应急体系发挥作用。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运行机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运行机制设置原则
应急系统运行机制是为保证应急体系真正发挥作用而设置的,所以其设置的原则要以突出运行体系的时效性为重点,强调中央统一协调和分层管理在处理系统的重要作用;坚持对突发应急体系的规范化管理和常规数据收集分析,保证其能够准确预警并针对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及时有效的做出反应;在此基础上保证应急所需的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为体系整体持续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并创造可能;积极应用现有社会资源,一切基础设施应用为应急体系工作让路。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运行机制构成及功能特点
应急机制的建立原则及应急体系构成决定应急机制构成及功能特点如下:具备一个统一的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心,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必须在第一时间建立为降低危害程度而可以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的指挥中心,其拥有法律对突发事件处理所赋予的最高权力,能够结合卫生医疗机构、交通、公安、财政、物价等各部门的力量,提升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现阶段我国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信息平台,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使国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研究机构能够及时的掌握相关信息,根据统一应对中心的领导协调运作,并及时的向各地医院、医生发出安全警告及指导方案,促进国内国外、中央地方的卫生疾病防控中心的信息交流。建立常规监测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大规模发生前会有一段时间的预兆,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发现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会大幅度的降低其社会危害性,所以要积极的在医院急诊室、社区、大型商店等建立常规检测机制,在发现某种疾病发生频率增多或某种中毒事件关联人数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定发生时,政府要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以政府的名义向民众公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民众臆想的恐慌,而且可以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参与到应急体系中,为应急体系运行创造条件。有良好的应急能力,应急能力不仅表现在第一时间制定有效的处理办法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而且要与充足的后勤物资和技术支持做保障,保证疫区封锁工作、群体防护工作、食物水源供给工作等能够顺利持续进行。加强国际应急突发事件机制交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单纯发生在某个国家或区域,他对世界各国都有严重的威胁,所以对其制定的应急方案不可能单独存在,这就要求运行机制中必须注重世界各国的交流,促进其共同发展。
三、结语
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和运行机制不仅可以对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有效控制,而且可以及时发现潜伏的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防范和风险预测,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统事后处理的被动局面,是社会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丁天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 陆伟.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应急反应体系初探[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校门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我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校门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中层以上干部组成,校长任组长。
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xx
副组长:xx xx xx
组 员: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自护自救或者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二)校门口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组织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
(四)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五)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二、监测与报告
(一)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
1、校外人员履行登记手续,强行闯入,门卫应力加阻止,不得放行。
2、校外人员已强行闯入校内,门卫追赶不及,应立即电话通知有关部门领导,及时将闯入者查清逐出。
3、校门口发现不法分子袭扰、行凶、劫持人质、破坏公私财物等,应立即采取下列处置方法。
①迅速报警(110)
②迅速报告校长室。
③对歹徒进行劝阻或制服,保护在场师生安全。
④为防不法分子逃跑,在制止、制服其前应关闭校门。
⑤立即将受伤师生送入附近医院进行救治。
4、记录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和其他犯罪情节,收集不法分子施暴凶器,保护好案发现场。
5、组织校内力量,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任何人员都有巡视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一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
(二)建立信息报告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三)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
对于校门口突发事件,应迅速判断事件性质,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社会、政府各救治排险机构求救,并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逐级汇报。在得到指示和未得到指示前,对事故可能影响膳后处理的现场、证件证物等要进行保护。
三、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校门口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二)校门口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理的同时,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
(三)校门口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四)校门口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五)校门口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四、应急预防监控措施
对校门口突发事件要力争做到:及早发现,及时控制,坚决控制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园之外。校门口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要果断处置,尽快平息。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预防为主。在学校校长领导下,学校应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到学生、教师中去,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事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避免由于工作疏忽或失误诱发突发事件。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对于突发事件的苗头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
(二)及时处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的苗头,应采取果断措施,将其制止在萌芽状态,决不能让事态扩大和蔓延,尽量避免或减少人员发生意外和经济损失。对学生问题要坚持“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原则,千方百计疏导、疏散。对歹徒要进行劝阻或制服,保护在场师生安全。
(三)教育为主。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要正确判断事件的性质,区分行为是否合法,要求是否正当,并采取相应的方式妥善处理,对一时难以分清性质的,不要急于定性,防止因定性不准处置不当使矛盾激化。
(四)依法办事。处理校门口突发事件,必须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并注意讲究政策和策略,防止由于处理不当激化矛盾。对触犯法律的不法分子,要十分注意取证工作,以便在适当的时机依法处理,对在事件中犯有严重错误的学校教师,学校应依据校纪校规作出处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具体工作:
(一)指挥中心
组成:指挥中心成员由校委会组成,总指挥由校长xx担任。
职责:指挥中心是学校制止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领导中枢。发生突发事件后,指挥中心成员要立即就位指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负责组织和协调各组的具体工作,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根据事件的类型果断决策,提出指导性建议,及时有效地遏制事态的发展和蔓延,做到“遇突发思想有备,局面乱组织有序”,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二)保卫救护组
组成:保卫救护组由政教处和门卫保安组成。
组长:xx
组员:xx xx xx
职责:在学校指挥中心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抢救、警戒、疏导、疏散工作。保卫组成员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按照预案分工履行其职责,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迅速组织布控、警戒,积极配合上级机关的工作,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和蔓延。
(三)后勤保障组
组成:后勤保障组由总务处人员组成。
组长:xx
组员:xx xx xx xx xx xx
职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后勤保障组在指挥中心的统一指挥下,及时进入临战状态,尽一切力量抢救和保护师生安全。
(四)信息组
组成:信息组由教导处和各班主任组成。
组长;xx
组员:xx xx xx xx xx xx
职责: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组成员应迅速根据事件类型,及时准确地反馈事件现场的动态情况。多渠道、多方向、多层次,随时了解、掌握、搜集各类信息,注意发现一些不安定(不安全)因素,分析原因,报告指挥中心,为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可靠信息。
六、善后工作
突发事件平息后,有关部门要及时总结、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充分利用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认真检查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改进工作,避免再度发生突发事件。
七、处置校门口突发事件值班电话
学校办公室:xx
校长办公室:xx
传达室:xx
八、报告与响应
1、在学校校门口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个接警者或首位发现突发事件的教师,为该案的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要以学校利益、师生利益为重,无条件地承担组织、指挥、抢救、控险等报警任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及时做好组织、抢救和报告工作,若接警后拖延、推委等,一律视为、失职或渎职。学校视失职情况追究失职者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严肃的行政处分,直到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高职院校 突发事件 处置
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20年左右的高速扩张式发展后,呈现出办学规模大,成员结构多元化、社会化程度提高等显性特点。高职院校与外界社会环境的联系多维度发展,这些联系与青年学生聚集、思想观念冲突明显相共振,极易引发突发事件。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发生的突发事件,佐证了此类事件的多发态势。本文拟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等特殊性,旨在探究此类院校中突发事件中的基本问题,思考防范和处置体系的建构,为此类院校理性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参考。
1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高职类院校作为一种高校类型,伴随各高校规模化发展进程,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较,高职类院校普遍存在着办学硬件条件的增长与办学规模增速不相适应;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观念、素质与办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与追求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管理、教学、就业、后勤服务,学生、教师、校工、外来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各种显性矛盾和隐性矛盾更加复杂多样,在问题和矛盾的调处中,各种因素缠绕交织,处理难度不断加大,处理的预后难以预测,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不少突发事件,也继而引起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时至今日,出了不少成果。但就其概念而言,却还没有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界定。这种状态制约了各高职院校对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建构。
在参考国内外诸多研究成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界定,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当表述为:“突然发生的与本校密切相关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身、财产的较大损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如此表述,兼顾了突发事件的普遍性要点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避免了过宽与过窄的界定。界定过宽,会导致学校“多管闲事”,界定过窄,又会造成“该管不管”的失职。例如“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由本校师生员工实施或以其为侵害对象的涉及破坏社会和校园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直至死亡,或是公共财产受到损失以及学校名誉受到损害的事件。”从上述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其瑕疵所在。前者的“严重损害” “公共事件”的限定显然使之显得较为狭隘。 后者“师生员工”“公共财产”“学校名誉”排除了其他相关人员、师生员工的财产损害等问题,明显经不住推敲。但不管怎样表述,高职学院在思考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时,都应当把握以下基本特点:
1.突发性。突发性表明事件发生的突然,出乎意料。可以说,高职学院人多事杂,突发事件发生有其必然性和确定性,但关键是预防体系的严密化建立和有效运行。
2.损害性。我们之所以表述为“较大损害”而不强调“严重损害”,主要基于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具有成员密集性特点而容易迅速在校内外扩散,具有很大的动态性、突变性,难以预知最后损害后果而考虑。同时,对损害判断的尺度稍放宽一些,也有利于重视与措施跟进。
3.涉事主体的广泛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涉事主体应当包括本校教职员工、学生、学校管辖范围内的非本校人员、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侵权行为所侵害的人等。这些人员所引发的或是与这些人员相关的事件都有可能诱发影响学校正常秩序的继发性事件。所以,我们在研究高职院校突发事件问题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本校的师生。随高校办学的多元化、开放化、社会化趋势,其他主体导致的突发事件必然增加。
4.事发地点的不确定性。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的事发地点主要在学校管辖范围内,但不排除学校相关主体在校外发生的事故、侵权行为等,如在校外实习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事故、非法行为等。
2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
类型划分的现实意义在于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提升,所以,对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划分,必要且重要。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类型划分在学术界也没有共识性的界定,但考虑到类型划分对“应对处置”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影响,因此,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探索性划分。
1.以主体人数规模划分为群体性突发事件与个体性突发事件;
2.以主体是否涉及校外人员可以划分为单一性、混合性突发事件;
3.以事件主要地点可以划分成校内、校外突发事件;
4.以事件产生的动因划分自因性突发事件与管理性突发事件、不可抗力性事件、意外事故;
5.以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可以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类;
6.按照事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现物态化突发事件和网络媒体性突发事件;
7.按照事件性质可以分为犯罪事件、治安类突发事件、违规事件;
8.按照突发事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政治类、公共卫生类、聚众滋事类、伤亡类、财产损失类突发事件。
2.2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应对意识不强
与本科高校,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高校相比较,由于高职院校发展历程短,办学基础条件薄弱,机制体制制约等原因,高职院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普遍存在危机防范意识不强,关注度不高的现象。教职员工更加乐于关心办学前景、招生与就业、教学与实习工作、学生常态管理、科研等工作,对突发事件问题松懈麻痹,不会居安思危。
2.2.2应急预案缺乏
各院校普遍没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事前不重视,事发后相关的处置资源整合度不高,推诿扯皮,难协调。往往是按各自管辖范围谁管谁处理,凭老经验、老办法,处置效果往往差强人意。有时,甚至还因为处理的小失误使事件扩散化、扩大化,引发更加复杂的继发性事件。
2.2.3应急机制梗阻
客观讲,需要认真应对的突发事件一般不常发生,所以对其重视程度往往不够,普遍院校既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也就谈不上建立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突机制。组织机构没有,配套制度缺乏,预防措施缺位,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的支撑。
3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的建构
高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高等教育行业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处于内忧外患的状况中,有学者比喻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只有不断夯实自身的安全体系,确保学校安全稳定,才能聚精会神谋发展,齐心协力促建设。再紧再忙,都有必要建构集预防、控制、处置与善后为一体的突发事件管理体系。
3.1预防
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管理体系中,预防是上策。有效预防的基本思路是:思想防线牢固、人防部署严密、物防设施完善、技防手段先进、协防协调统一。
3.1.1思想防线牢固
全院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意识,应当达成共识。要始终把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障,始终牢固树立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
3.1.2人防部署严密
人防系统是关键,再好的想法、措施,都要靠人来实现。人防部署严密,单位上下一致,有人抓、有人管,全方位、全过程,不留死角。切实做到各岗位都有安全目标责任,人人都是一岗双责。同时,要有专门机构、人员督查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堵塞安全漏洞。
此外,按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合理配置处突人员。
要把防范工作从被动预防转化为主动性预防。一方面,加强学生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有关安全、健康专题讲座,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安全责任明显的部门教职工参加相关应急处置方面知识、技能的学习培训,提高处突能力。
人防部署中,要谨防一种倾向,认为安全工作可有可无,岗位清闲,人员配置老弱病残,或者配置一些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照顾性人员。
3.1.3物防设施完善
学校应当安排合理资金,配置、改善相关安全设施设备,保障各项工作安全运行。交通设施、校舍、水电、防火、食品、药品等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对相关设施设备要定期检查,毁损、失效的,要及时修复更换或升级换代。必要的应急处突设备也要适当配置。
3.1.4技防手段先进
校园安全稳定必须依赖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至少应当配置一定数量的监控装置。尤其是学生宿舍走廊、图书馆、门卫、办公楼等重点部位。监控装置的使用,能够有效弥补人防力量在时间、精力方面的不足,同时起到威慑作用,促进人们的自制性,并能够有效记录事件线索,固化证据,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灵敏度、准确度。
3.1.5协防协调统一
学校应当与周边社区、单位、公安等单位建立良好群防协作关系,加强联系,及时消除周边安全隐患。
3.2控制
控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延续、扩大、扩散而采取的措施。控制的关键目标是消除或遏制危险要素,应当说,有效的控制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环节。其基本原则有:
3.2.1合法合理原则
控制措施要合法合理,这是前提,是“法治”精神的内在要求。要基于合法合理的目的采取合法合理的措施。诸多发生的突发事件不断恶性发展,大多是由于先期控制措施的不合法、不合理而诱发的,必须重视。
3.2.2及时原则
学校突发事件因人员的密集性而往往具有迅速扩散的特征,因此,一旦事发,应当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及时判断情况,及时组织控制力量(人、交通、通讯等),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2.3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讲求“火候”“分寸”,防止“过”和“不及”。在此,应当牢牢把握住:一是生命价值 > 健康价值 > 财产价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对伤情危重者立即打120组织救护 ;二是把握轻重缓急,把主要问题控制好,把主要当事人控制住并带离现场,疏散围观人员;三是坚持教育疏导,摆明事实,讲清道理。忌讳把话说满、把事做全,堵了自己的后路。
3.2.4动态原则
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逐步牵涉较多的人或事,如学生家长。所以,控制过程中,要根据事件发展的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和方法。
3.2.5多层次原则
对于性质特殊,较复杂、较严重的突发事件,应当考虑调配一些专门工作小组,如医疗救护组、家属工作组、联合调查组、法律规范组等,分头分层次展开相应的专项工作,以保障效率。
3.3处置与善后
处置与善后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对事件整体的定论和了断,它具有很强的“承前启后”性质,不可草率终结。处理得当,当事人及相关联的人无异议,避免再“死灰复燃”。旁观者受教育,校方积累了经验,增强了应急能力;既平息了事件,又消除了损害,还可以树立新形象,可谓一举多得。如若处理失误,则后患接踵而至,调处起来反而更被动、更复杂。
笔者以为,善后处置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要点:
3.3.1事实清、证据足、定性准
这是善后处置的重要前提。只有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事件的性质也才能准确把握,处理才会有的放矢,也才能使处理结论具有难以撼动的说服力。
3.3.2教育从严、慎予法办
学校以“教育”为使命,而非以“惩治”为本职。因此,对一些人为的突发事件,善后处置当以此为旨。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然而,有些学校近年来似乎有些冷漠,动辄报案、开除了事。究其思想根源,无非是想“惩前毖后”、想“了却后患”而已。如此处置,绝非“善后”。当然,对于违法犯罪的当事人,学校也不应该姑息,无原则迁就。
3.3.3恢复重建、完善机制(秩序、形象、心理恢复)
恢复重建,完善机制是善后处置工作的归宿。高职院校在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消除后,应及时组织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一要组织有关人员彻查事故隐患,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死灰复燃,以及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二要及时组织影响性评估。评估工作要覆盖到突发事件所涉及的所有领域,既要包括物质层面,也要关注心理层面;既要考虑校内影响,也要关注社会影响;既要注意事态的继发性危害与影响;还要关心网路、媒体舆情控制。
一言以蔽之,善后要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消除危害,最好能够将“危”化为形象重塑之“机”。
在事件处置终结后,还应当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弥补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的漏洞,促进机制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总之,高职院校面临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或因素,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必然的,不发生是偶然的,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学校必须正视安全危机的客观存在,并理性部署。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系统完善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争取有效预防,处理得当,善后圆满,这才是我们的心愿,也是本课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强,刘建平.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 黄克宇,兰茹,徐安娜.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2).
[4]鲍勇剑,陈百助.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沈群群.高校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分析[J].求实,2005(11):289.
[6]李佑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1-15.
[7]吴建勋.论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3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