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第1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论文摘 要: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学生,以及作为重要中间者的学校作为政策实施中的三个主体,在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实行中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政策的本质是追求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资源的再分配,通过政策在经济上补偿和保障各主体对教育资源的分配的目标的基本和谐。

我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面临着失学的危机。国家建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制度包括高等教育资助、中职教育资助和义务教育资助等针对不同教育层次的资助政策,其中高等教育资助由于涉及助学贷款的偿付问题而显得更为复杂。本文分析政府、学生和高校、银行这四大主体在高校家庭困难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中获得的利益,并指出在该政策下该主体仍可能面临的危机。

1.政府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政府作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显然在制度体系中处于一种主导地位。教育政策的制定一方面体现着教育领域内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体现着政府在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投入及其分配。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政府的利益体现在以下方面。

1.1社会公平问题

从社会公平角度来说,政府通过教育领域内的资源调配,以多种形式减少或避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失学或影响学业完成的情况出现。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是保障受教育权的获得,通过奖、助、免、贷等各类方法,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免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完成学业。资助政策的最基本出发点从基本的经济层面保障教育的公平性。政府的保障体系就如同木桶最短的那一块,决定了整体可能达到的基础水平。

1.2投入的分配问题

从政府投入的角度来说,教育支出一方面是对基础建设、学校运行等诸多方面的支出,可归纳为建设性支出(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与添置等)和维持性支出(如教师工资和福利、学校日常运行的办公经费等),这些支出是保障教育资源的更新和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教育总支出有限的情况下,增加这方面的投资产生的效果是提高人均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待遇,等等。而另一方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方面支出,则保证了社会弱势群体能够分享到不断增长的教育资源。两相比较,前者投入是提高百分比,锦上添花,而后者是从无到有的质变,雪中送炭。必须指出的是,教育的建设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的增加,事实上也引起了教育人均成本的提高,相对而言就造成了教育负担在家庭经济负担中的提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和广度应该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适应教育成本提高带来的影响。从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政府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总支出的增长与教育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百分比,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地把握各类投入的分配比例而形成良性循环。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资助政策的收益者,首先获得的是经济援助和奖励。但其中不同的资助政策针对的资助对象、覆盖面的不同,又使得情况有所不同。

2.1奖学金制度

奖学金制度是我国现行高校资助政策的开端。现行的奖学金主要包括以下形式: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奖学金的主要要求是课业成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首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助学金着眼于帮助成绩优秀、学习努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减轻经济负担。相对而言,奖学金更看重“成绩优异”这一特质,以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为主,而助学金则以“家庭经济困难”为条件。必须看到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名额是极为有限的,因此两者只能在设置各自的选拔条件底线的基础上,采用排名的方式决定获奖者。尽管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覆盖面极为有限,但它们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现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它们以学习成绩为评判标准,能够促进家庭经济大学生在逆境中更专注于学习,可以说,获得奖助学金不仅仅是对这些优秀学生的经济支援,更是对他们精神的莫大鼓励。

2.2学生助学贷款体系

这是高等教育阶段资助家庭困难大学生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它结合国家、学校、商业银行系统的力量,通过现代的信贷制度为面临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低门槛的资助获得方式。学生通过贷款缴纳学费和支付生活费用,毕业后在规定年限内偿还贷款。然而在我国信贷系统并不发达和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对贷款过程和还贷制度的不清楚,相当部分的家庭困难大学生没有选择助学贷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日趋紧张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还贷能力产生了相当大的顾虑,在此情况下信贷系统也无法有效保证毕业生还贷的信誉度,信贷能力大受影响,长此以往也会削弱助学贷款体系的整体力量。这俨然成为国家资助政策中的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但从长远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助学贷款完成学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在客观上也能促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理财观念,并形成长远的个人发展计划。 转贴于

2.3减免学费政策

减免学费制度主要针对普通高校中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与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但符合条件的学生较少,这些学生面对的经济压力也不仅仅是减免学费就能够解决的,往往在生活、学业、就业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学生本身减轻了经济负担,也仍需要争取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或是勤工俭学获得其他的经济来源。此外,各级政府和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遇到一些特殊性、突发性困难时给予的临时性、一次性的特殊困难补助也是帮助家庭困难大学生渡过难关的重要措施。

3.学校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主要通过来自国家的经费支持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在政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间者角色。

高校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而且是提供资助的主体之一,或者准确地说是学校扮演了裁判的角色:将国家、学校、企业等设立的奖学金按照手中掌握的学生的资料,根据学生提出的申请进行排序来分发给学生;根据学校情况设定政策门槛,使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减免学费的待遇;联系银行为学生提供助学贷款等,学校在资助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国家将教育投入作了最初的分配之后,学校在之后的资助政策的具体实施到个人时成为了最关键的环节。公正、公平、公开的政策是学校参与到资助体系的运行中的最基本的原则,面对众多申请者时如何保持中立并实现政策覆盖面和实效的最优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工作中需要总结和摸索的。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校表现情况的真实面,需要大量的日常工作积累;而如何在情况不同的学生之间作出比较,则需要有可操作的获得广泛认可的标准作为基础。

4.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承办国家助学贷款项目,首先要承担学生贷款后无法按期还款的资本风险。由于助学贷款没有担保人,因此银行在还款的执行上遇到了一些问题。自2002年开始的第一次还款高峰期到来后,据国家统计约有20%的学生无法归还贷款,因此多家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停止了助学贷款的发放。

政府制定政策,根据政策将教育资源和投资进行第一次分配,在教育支出中划拨出专门的资金进行资助政策,学校在资助政策的指导下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二次配额,它是政府部门在具体层面的延伸,通过其特殊的地位获取政策实行所必需的第一手资料——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在政策要求下进行评估和判断。学生一方面需要提供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另一方面通过自身在学业和工作中的多方面努力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助机会,减轻经济压力。在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中,关键在于保持制度的公平性、长期性,并通过三方的主动性配合实现各类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在追求社会和谐的今天,教育资源的分配牵动了社会未来资源分配这个实际的问题,找出恰当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维持教育资源分配比例的不断优化,是达成教育和谐这个目标的必然追求。

参考文献

[1]柴松球.从高校与学生间的法律关系看对学生的资助政策.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马陆亭.高等教育学费和学生资助政策.高等教育管理,2007,(2).

[3]李慧勤.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证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58).

[4]魏百君.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现状及对策.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3).

第2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教育管理;资助体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特殊,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该类群体规模逐渐扩大,该方面问题的持续显现也引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型资助体系构建非常重要。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且遵循机会均等与成本分担等十分重要,将无偿资助及有偿资助有效结合,不断健全相关法律及制度,从而使得国家及社会和个人需承担的责任充分明确,持续规范资助工作以提升资助效益。因此,分析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资助体系建设对国家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确保教育公平、公正

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具备极强的公平性,教育公平亦可促进人类全方位发展,加快社会进步。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因经济困难而使得孩子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辍学打工而造成总体文化水平偏低,或者是不通文墨而制约社会发展;也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大学,却因高昂的学费及生活费使得家庭负担不了。高职院校实行资助工作可有效缓解贫困学生生活困难问题,从而提升其文化素养及道德素养,也确保其完成学业。所以,资助及育人工作的充分结合可实现教育公平。

2.确保社会和谐

21世纪提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且注重民主法治及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但是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却面临诸多问题,这是和谐社会不和谐因素。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20%学生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生活拮据,尽管其成绩优秀却很难安心,这也使其就业压力加大,身心多多少少会存在某些问题,这些学生逐渐成为学校的弱势群体。个别学生受到一点刺激便出现偏激行为,用这样的方式宣泄内心不满及仇恨,最终成为社会对立面的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及社会和谐。高职院校应加强贫困生教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帮助贫困学生,给予贫困生关爱及援助,应理解和尊重他们,对其给予适应的引导及教育,这样可解决物质上的需求,也使其得到精神上的关怀,从而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及时遏制他们走向歧途。

二、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及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不完善,其界定标准较为模糊。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和家庭能筹集到的资金,还不能支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及生活费用的学生,这可以说是定性描述,模糊且操作困难。同时,认定依据非常单薄,诸多高职院校认定依据仅是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包括家庭所在地及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这也使得学生出具的相关证明可信度不高。同时其认定程序不规范,高职院校均实行的是先由学生申请,再提交经济证明材料,接下来是班级辅导员及学生代表综合评议,通过院系认定及名单公示和学校审核,这些均要求辅导员观察认定准确性较高,以及班级学生代表意见应客观公正;再者是,其间资助主体多元化及单一化并存,资助方式体系内部结构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体系内部结构不健全,同时勤工助学途径及渠道应进一步开拓。助学贷款制度亦不健全,存在贷款对象限制极为严格,征信体系不完善,还款期限短且贷款减免优惠策略缺失和贷款利率高等问题。

三、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及管理探析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及管理属于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及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校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其自身务必认识该问题的重要性,这样亦能科学有效地展开各项工作。应避免将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简单化及经济化,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该阶段他们正处于三观树立及形成的主要时期,这时应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他们往往具备极强的自尊心,且敏感脆弱,应着眼于其实际情况而实行针对性策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以培养其成才。不应将家庭困难学生各方面问题简单经济化,应以人为本,严格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教育工作,以促使其全方位发展。同时实行动态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不小,该群体学生认定及管理极为关键。应严格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背景调查及建档工作,新生寄发录取通知单时,附以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份,学生入校之后也给学生讲明国家和学校各方面的资助政策,应积极引导学生自愿申请,相关人员亦可于生活中深层调查,及时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及教育引导,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亦是教育界所关注及达成共识的一项教育工作,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社会中极易因自身家庭经济困难而出现各种不良情绪,不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所承受的压力亦是逐渐增大,而且该群体学生各方面压力要比同龄人更多,这时若出现心理问题而未能及时处理,则可能出现各类极端行为,所以应对该群体学生给予科学合理的咨询及引导,严禁不良事件及极端事件的出现。

四、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

应合理规划及分担教育成本,并加强政府投入。编制科学合理的学费价格体系,实行完全学分制及弹性学分制;明确国家主体责任以加强政府投入,国家应是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主体,国家责任主要是社会救助的体现,不断加大政府投入以适应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而出现的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需。增强法律及制度建设以促使资助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注重立法工作,使资助工作有法可依,并持续加强制度建设,使资助工作有章可循。再者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且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划进社会保障体系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使其包括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灵活对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使其可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政府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操作规程。健全基于助学贷款的资助策略,应合理整合到校资金,根据资金性质及用途进行划分,再经由学校统一发放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这样可避免重复资助或是资助不足,从而将资金效益充分发挥;再构建基于助学贷款的资助分配体系,根据资金性质及用途构建分类资助体系。应注重资金来源渠道的拓宽,加强社会性资助,着眼于资助工作所需的社会资本,政府应不断加强该方面政策规划,使得更多社会性资本逐渐转进教育行业。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属于高校学生里的特殊群体,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一定程度的资助,是国家所推行的绿色通道政策,是国家及人民极为注重的惠民政策,同时也是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为特殊,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该类群体规模逐渐扩大,随着该方面问题的持续显现也引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新型资助体系构建非常重要。因此,分析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与资助体系建设对国家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因此,深层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教育工作重要性,主要是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及确保社会和谐,基于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及资助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展开了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及管理探析,并提出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策略,以期提升国内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加强其资助体系构建。

作者:王海鹭 单位: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解军霞,李想.切实发挥心理资助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

第3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根据安岳县相关资助文件精神,为了使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各项政策更好的顺利实施,经研究,我校决定落实好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宣传”

二、活动目的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普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知识,让每位在校生全面了解高校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掌握国家奖、助、贷、还、偿等各资助项目的申报条件和申请程序,使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深入师生之中,确保国家资助政策顺利实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生,引导他们在获得资助的同时,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回报。

三、活动内容

1、资助政策宣传

2、公益活动

3、感恩励志教育

4、经济困难学生代表座谈会

5、2020年资助工作总结表彰

6、放发临时困难补助金

四、活动时间安排

1、 将宣传内容印发到各班级并制作成宣传板,同时在校园内悬挂宣传条幅,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2、资助政策培训。

3、开展 “助学政策 助我成才”征文比赛。

4、各班级利用班会组织同学认真学习国家资助有关政策,开展“诚信、感恩、励志、成长、回报社会”主题活动。

5、召开2020年学生资助工作总结表彰暨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金大会。

6、组织受助学生开展义务劳动或服务社会等公益活动,回报社会。

7、召开经济困难学生代表座谈会

8、各班学生工作处报送开展“诚信、感恩、励志、成长、回报社会”主题活动

五、要求

各各班级要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活动,积极向学生宣传各项资助政策、申报条件和申请程序,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资助宣传”的各项活动,精心制定好主题班会和服务社会活动,确保“资助”活动顺利实施。

第4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平民化方向迈进,加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的不平衡状况日趋严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我国高校实行了“奖、贷、补、助、勤、减、免”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已基本形成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探讨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难点出发,进而提出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对策

一、 大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不仅满足了社会、家庭和个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而且满足了国家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这项决策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但同时扩招引发的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尽管每年国家和学校拿出大量的资金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但是国家对高校财政拨款的增幅远落后于学生规模的增幅,高校收费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欠费的数额和人数仍然居高不下。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以后,在高等教育阶段基本建立起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尽管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相继出台,配套措施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 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难点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准确认定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

多数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认定实施办法,制定了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从理论上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应当无懈可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认定缺乏可靠的材料,仅凭学生填写的申请书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依据,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实性难以判断、准确性难以把握。学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善于表达,性格内向,往往会因为好面子、虚荣心强和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意申报,进而导致一些家庭确实困难应该得到资助的学生却难以得到资助。

(二)国家助学金的励志导向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设立了国家助学金。但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广,数额很大,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就可以提出申请,受资助者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因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第一,有少数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视之为天上掉落的馅饼,心安理得地享受资助,既没有付出劳动,也没在学业上起到激励作用,缺乏激励学生自强自立的功能。第二,与高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优评先发生冲突。高校一直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国家助学金金额远远超过了各种荣誉称号和奖学金的奖励,这无形中使有些学生产生了“学习再努力,不如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在”的想法。

(三)与资助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

首先,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确立较早,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在资助活动中产生的资助纠纷无法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解决。其次,尽管国家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了较全面的规定,但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现行管理机构无法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得一些资助政策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另外,各高校的奖励标准千差万别、资助条件宽严不一、执行情况各不相同。

(四)物资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往往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是学校的特殊群体,家境贫寒、经济窘迫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大多数贫困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面临心理上的困惑。自卑和性格内向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使他们在信息量、知识面、业余爱好及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很大差距,自信心严重受挫。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往往忽略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有效引导。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获得了物质上的资助,但却没有做到真正的精神脱贫。

三、完善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资助制度,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认定体系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专门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机构或组织,专门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合适的资助方式和及时发放各种资助,实施资助后期的工作管理等。高校要建立由“个人申请―院系审核―大学生资助中心调查―反馈、公示―确定结果”所构成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保证各项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接受师生广泛监督。各高校要观察申请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情况,实地抽查各院系学生信息填报情况,进一步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使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二)拓展勤工助学岗位,提升自强自助能力

勤工助学具有助学和育人的双重功效,是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的有效措施,也是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成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形式,学校要明确勤工助学工作的主导地位。高校各部门需要大量非专业的临时工,学校还可以利用与校外的广泛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勤工助学岗位,这样既能让学生自强自立,通过自己的劳动克服困难,也能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勤工助学,不仅可以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善目前的困境,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工作经验。

(三)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要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及时引导他们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其回报社会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克服虚荣心理,引导学生健康消费,增强自律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消费行为。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厅.学生资助政策汇编[G].2008.

[2]徐峰.关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若干思考[J].内江科技,2008(1):87-112.

[3]肖阳.略论高校现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4-76.

第5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关键词:资助工作 精准化 对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湖南工程学院始终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坚持开通新生“绿色通道”,构建了“奖、贷、助、勤、缓、减、免”多元化学生资助工作体系。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逐年增加,但是,能够提供的资助资源却非常有限,难以满足资助需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准确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根据困难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做好学生自立、诚信教育,及时还贷,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让广大学生、学生家长放心满意。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基本情况

湖南工程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等院校,截止2014年12月,拥有在校生1531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10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3.37%,其中一般困难学生4218名,占27.55%,特别困难学生891名,占5.82%(如图3)。为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21份,收回有效问卷687份。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明,从家庭所在地分布来看,14.26%的学生来自大中城市,19.21%的学生来自城镇,66.52%的学生来自农村(如图1);从家庭所在地经济情况来看,1.6%的学生来自经济发达地区,9.32%的学生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54.73%的学生来自经济情况一般地区,35.95%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如图2);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有6.42%的学生家庭经济富裕,60.21%的学生家庭经济一般,27.55%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5.82%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如图3)。学生个人在校消费情况相差较大,调查表明,月均消费1000元以上的为18.34%,月均消费800-1000元的为49.20%,月均消费600-800元的为21.25%,月均消费600元以下的为11.21%(如图4)。据调查,在湘潭市维持基本生活开销需要800元左右,由于家庭无法提供足额的生活费,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进行打工以获取生活费。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在超过30%以上的学生存在经济困难,需要获得资助来维持学业。但是,资助资源非常有限,因此,采取措施,合理规划资助资源使用,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尤其显得重要。为了做好资助工作,我们对湖南工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57.06%的学生对学校资助体系满意,22.85%的学生对学校资助体系不满意,20.09%的学生对学校资助体系不了解(如图5),说明宣传工作需加强。对于学校资助工作,调查表明,满意占61.28%,不满意占24.02%,不清楚的占14.70%(如D6),说明在具体工作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对于资助,87.6%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申请资助,12.4%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不申请,这部分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担心被人瞧不起,不愿意主动说明家庭经济情况,特别是部分来自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宁愿在课余时间去打工也不愿意去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到压抑、孤独,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

在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成为工作的难点。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却想通过各种途径去的资助。调查显示,46.32%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会选择申请,这也对资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如果对资助结果进行公示,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只有12.45%的人选择申请,申请人数大大下降,可见保持资助工作的透明、公平公正,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对于资助方式选择方面,71.7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助学贷款,选择勤工俭学的为10.33%,选择减免奖的有9.32%,其他方式的占8.59%(如图7)。对于学费资助,85.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助学贷款,10.48%选择勤工俭学(如图8);对于生活费资助,只有8.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助学贷款,74.67%选择勤工俭学(如图9)。可见解决学费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助学贷款,解决生活费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勤工俭学。调查也表明有39.74%的学生能够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分析

尽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资助工作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合理分配、勤工俭学合理安排、助学贷款的追缴等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影响到资助工作的效能和精准化水平,令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满意。当前,困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准确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很难做到“精准”。一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认定标准。目前,高校多采用综合法认定法,主要以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依据,以学校所在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认定标准,参考学生生源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学生在校消费情况来开展。但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各地物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造成认定困难。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只能凭着学生填写一张表格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或者是家长单位开具的困难证明来进行,对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真实性审核尚无相关制度,从而使高校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三是认定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实行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认定,一般采取民主评议、学院评定和学校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认定程序是学生申请、班级评议推荐、班主任审查、学院评定、学校审核认定。此方法往往受到评议小组成员的个人主观意见、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认定的准确性。四是对学生消费难以判断准确。消费情况的主要判断依据是校园一卡通消费记录,有的同学很少在学校食堂吃饭,事实上就回避了监控,另外,由于消费观念的不同,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很高,而有的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消费水平却很低,也给准确认定来了难度。[1,2,3,4]

(二)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复杂的工作程序,使实现资助工作“精准化”难度加大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资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高校资助体系不断完善,湖南工程学院建立起了“奖、贷、助、勤、缓、减、免”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资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中不同的资助方式,其资助政策、申请、认定等要求和程序不同,资助工作的技术性、专业性也越来越强。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各二级学院实际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仍以兼职为主,且流动性较大,缺乏资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资助工作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的任务,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从而使工作的精准性打了折扣。

(三)资助管理模式陈旧,不适应资助工作精准化要求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繁杂,资助项目多,工作环节多,资助要求差异大,社会关注度高,对学生资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助各方不仅要求资助管理规范,而且要求公开透明。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就不能适应学生资助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改进和优化资助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效率,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地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四)资助方案的个性化较差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境况千差万别,困难状况和程度相差较大,个人能力和思想观念各有不同,从而资助需求也就不同。湖南工程学院建立起了“奖、贷、助、勤、缓、减、免”等多种资助方式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在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大量受助机会的同时,也给资助管理者带来了如何公平进行资助,充分发挥资助资源效能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困难程度不同、需求不同,进行资助合理配比,形成个性化资助方案。但是。现行的资助工作对这种差异和需求考虑较少,造成资助过度和资助不足,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资助资源的整体[5]。

(五)助学贷款办理效率低,催缴困难

助学贷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主要方式,助学贷款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开展。当前主要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助学贷款办理程序复杂、时间长。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信息采用人工核对输入,大量的时间耗在信息核对和纠错中,而助学贷款从申请到批准至少需要一个半月。二是助学贷款信息没有实现共享。银行的助学贷款认定与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没有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部分真正需要贷款的学生,由于银行或生源地资助中心的限制而贷不到款[5]。三是还贷催缴困难。根据国家政策,国家财政及学校需共同承担贷款额14%的风险金,而学生不需担保、抵押,也没有健全的信用机制。贷款学生毕业后,银行和学校难以及时跟踪追缴,出现部分贷款学生不及时还贷或者不还贷的现象,给经办银行和社会留下了不良印象,严重影响到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六)勤工助学效率低下

勤工俭学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学习费用问题的有效方式。目前,勤工俭学主要由高校提供,勤工助学范围窄、岗位少、收入低[6]。一是校外勤工助学开拓困难,企业需要大量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做兼职,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交流能力,因此,勤工俭学岗位主要来自校内,助学岗位数量较少;二是高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多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湖南工程学院主要提供了教室卫生打扫、图书馆值班、会议室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食堂卫生等岗位,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勤工俭学就是充当学校临时工,从而没有积极性;三是校内勤工俭学每个岗位工资在100-200元/月,收入较低。因此,勤工俭学未能实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目的。

三、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的对策

为了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而失学,国家实施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但是,目前资助资源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资助需要,因此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尤其显得重要。湖南工程学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助工作;加强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提高资助工作质量和水平;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夯实资助工作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个人资助配置方案,实现资助效能最大化;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实行信息共享,提高资助工作效率;加强自立、诚信教育,促进资助工作良性开展等措施,达到了提高资助资源利用效能的目的。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助工作

做好制度建设,规范资助工作,是提高资助精准化的保证。湖南工程学院以助困育人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湖南工程学院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国家助学金评定及管理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国家奖学金评定及管理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及管理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勤工助学暂行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助学金评定及管理条例》等系列制度文件,对资助申请、评议、资助结果公示、资助工作监督、资助跟踪反馈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类资助工作流程,并在学校网站公布,用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_保有限的资助发挥最大的效能,为资助工作精准化提供了保证。

(二)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资助工作质量和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资助方式繁多,工作难度大,要确保资助政策顺利实施,就必须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和资助队伍建设。湖南工程学院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助学贷款管理指导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等组织机构,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形成了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资助运行机制。一方面坚持服务学生为本,组织开展资助政策、信息管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资助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做好资助宣讲工作,让学生了解资助政策和资助办理流程,方便了学生,提高了资助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夯实资助工作基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的建立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湖南工程学院通过多年的探索,制定《湖南工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建立起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如图11),指标体系包含家庭属性指标、学生个人属性指标、班级测评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系数为0.4、0.4、0.2,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分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不困难并赋以5、3、1、0对应分值,一级指标值取对应二级指标的平均值,最后的困难指数为各一级指标值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按照困难指数值的大小确定困难与否以及困难程度。实践证明,认定准确度达到91.36%。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是个动态变化的,学校需每学期认定一次,并根据学生突况变化而动态调整。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个人资助配置方案,实现资助效能最大化

根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困难程度,进行“奖、贷、助、勤、缓、减、免”资助的合理配置,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与其困难程度相对应的资助方案,实现资助方式和资助资金额的最佳组合,避免重复资助或者资助不足,充分发挥资助的最大效能。合理配置资助资源,不仅能让获得资助的学生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同时也要求他们承担部分经济责任,达到济困、育人的双重功效。

(五)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实行信息共享,提高资助工作效率

湖南工程学院依托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了校院两级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实现了校内资助信息共享。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标准化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从申请、评议、审核、认定均予以全程公示,实现了资助信息及时、公开,资助工作公正、透明,网络监督有力,提高了资助工作效率。

(六)加强自立、诚信教育,促进资助工作良性开展

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湖南工程学院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将帮困助学与人格养成相结合,进行了“人格、道德、信誉”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了“自强、自立、自助”的系列讲座,建立了助学、诚信、自立的育人机制。将诚信与助学结合起来,对于不诚信的学生,取消其受资助资格;将自立与资助结合起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对于自强自立的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进行优先资助;将资助与感恩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人生观。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开展优质服务,在学生毕业时举办银行助学贷款毕业还款确认及还款手续讲解讲座,为学生提供还贷说明书以及银行联系方式,同时也向银行提供学生毕业后去向及异动,实现了学生与银行的双向联系,大大提高了还贷率,学校连年获得湖南省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据统计,到2014年12月止,湖南工程学院利息违约率仅为5.01%,而同期湖南省高校平均利息违约率为31.01%,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促进了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东.新体系下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3).

[2]颜文朗.信息网络时代下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1,(01).

[3]何伟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3,(04).

[4]梅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井冈山大学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2.

[5]刘红旗.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精益化管理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3,(02).

第6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双扶贫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对校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虽不同于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帮助、治疗和预防,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许多启发意义,其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将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贫困生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也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建设,从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家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的力度,大学生贫困人群也越来越多地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对象范围、资助周期有限,不能顾及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工作的范畴也应包括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因其本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

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落差大

高校资助体系涵盖了奖、助、贷、勤、减、免、补等资助政策。由于各高校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体系理论落实不统一,导致资助体系出现各高校自成一家,相对不完善,资助效果也不明显。一方面,国家资助体系中的奖、助学金的资助面相对比较窄;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奖、助学金十分有限,这样就造成了,体系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却“空无一物”,无法落实,因此,“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诉求在高职院校资助中显得异常强烈。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些都需要克服。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不科学

全国省、市和高校相继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办法。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份贫困证明、一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三份材料齐全,基本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通过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分为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其中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都需要盖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委、街道或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公章。但是大多数家庭情况调查表格或证明的填写都是学生自己填写,相关负责部门盖章,而具体内容相关负责部门是否进行了核查,高职院校无从得知。因此,对这样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真实性,笔者持怀疑的态度。

1.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忽视

经济层面的差距,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心理层面的负担。其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卑,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傲,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尊感极强,要么是一定程度的神经敏感,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极度伪装自我,不敢流露心迹,交际圈窄,不愿意“抛头露面”,情绪化严重等。而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往往忽视了这类心理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资助,伤害部分贫困生的敏感心理,挫伤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导致有些学生即便得到了资助,仍然不懂得感恩学校和国家,反倒有一定的仇视心理,仇视周围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学生矛盾问题。

2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贫”

2.1 经济贫困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大学生总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涨,导致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且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占据其中的大部分。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低收入。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劳动力少,经济来源单一,家庭总收入低,导致无法承担学生基本的生活费、学费。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构成基本分为: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无谋生特长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失去工作家庭、主要靠耕种为收入的农村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家长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以打工为主的家庭等。总结来看,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单一、途径十分有限;要么很不稳定;要么是收入来源脆弱。带来的问题就是尽管已节衣缩食,但仍难以缴付高昂的学费。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困难。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有些学生生活在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来到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上学,导致无法承担所在学校高昂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这也是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2.2 心理贫困

高职院校大学生经济困难是表象,深层次进行追究,发现心理贫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2.1 失信现象

完善的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了资金的压力,也扩大了受助大学生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造成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按时还款、不守信、欺骗等失信现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新生入校后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2.2 依赖心理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是奖、贷、助、勤、补、减、缓等资助政策,但是其中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偿的,另一种是无偿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不劳而获,倾向于无偿的资助体系,对申请助学金、学费减免、医疗补助等政策热情高涨,而对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望而却步,甚至表现出排斥的心理。因为他们习惯了“搭免费便车”的依赖心理,不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经济的改善,更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贫困,靠自我的能力去度^经济的难关,这种依赖外界直接物质帮助的心理,对大学生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2.2.3 自卑心理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承受着比正常学生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有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生活的经济压力,更有甚者,还承受着人际交往的压力。这就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的人际交往,都表现出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敢积极主动发言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心理问题并未涉及,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3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扶贫”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完整的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的“双扶贫”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3.1 经济扶贫

3.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科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开端,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无法达到最终资助的完善。而认定体系既需要一个基本的指标,作为判断的依据,同时要根据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不可直接死搬硬套。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体系,既要有科学的标准,又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认定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并得到完善。

3.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完善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内容丰富,但国家助学贷款与一般资助形式却不相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有偿的资助,它能提高大学生自力更生和独立的经济意识,也能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增强其信用度。国外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国家助学贷款对大学生的整体成长和成才有很多的督促作用。因此,我国应提高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和额度,让更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还款。

3.2 心理扶贫

3.2.1 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是由于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低,社会的信用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延迟还款、拖欠贷款等恶意行为,大大降低了银行给大学生贷款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3.2.2 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好解决,但是产生的心理问题急需高职院校进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一方面,了解其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解其心理状况,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缓解其心理压力,提供更多的帮扶措施,做到真正的全面育人。

4 结 语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其应利用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让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博,孔难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3(12).

第7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关键词]贫困学生 资助工作 成长阶梯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163-0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是淄博职业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我院动漫艺术系把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与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为困难学生搭建成长阶梯。

一、大力开展资助工作是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有力保障

(一)坚持资助工作公平原则,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我系通过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础;我系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一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加快资助工作的发展和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严格执行资助政策,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的透明度。我系严格执行政策,对所涉及的各类奖助学金的分类、能够兼获等问题提请上级领导进行审批,并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层层落实,逐个把关,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二、善于把“奖助与教育”相结合,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方法

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是党和政府对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励和扶助,促进他们成长、成才,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报效祖国。我系在工作中,进一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加强对大学生的励志、诚信和感恩教育。如,通过召开获得奖助学金学生颁奖大会、奖助学金获奖学生音乐会、系级班级表彰会、专题班会、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的励志教育、诚信意识和感恩的教育,让广大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荣誉,使他们学会饮水思源。

三、配合资助开展教育工作,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力途径

(一)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励志教育。据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极易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空虚。他们缺乏信心,缺乏理想追求,缺乏人生目标和精神追求。对于这样的学生,仅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给予精神上的援助。我系主要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方法,在救困的同时,给学生精神上的帮助和心灵上的关爱。

我系P09动漫三班的王同学,在刚刚迈入大学校门没多久就提出退学。她性格活泼开朗,非常喜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得知是因其家庭经济困难时,辅导员及系主任耐心访谈该同学及其家长,使他们了解了学院的助学贷款和助学金资助政策,该同学又建立起了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

(二)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学校在资助贫困生时,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我系成立了受资助学生自愿服务部,通过去敬老院、承担校园卫生清理与绿化维护、对教室等公共区节能巡护等一系列志愿活动,树立感恩典型,使他们真正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来回报学校和社会。

(三)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为使资助工作能稳健地开展起来,我系坚持自身诚信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一方面,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作为重点来开展,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另一方面,我系通过学生艺术实践演出等形式,帮助和奖励部分贫困学生,在困难学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真正困难的学生能正常地学习、生活。

四、资助与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一)加强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消除心理负担,使其重树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的励志教育,不仅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重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二)开展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通过感恩教育,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也有所提高。一些助学金获得者在维护寝室卫生、各项纪律等方面起到很好的榜样,也能带动其他同学形成良好的班风系貌。

(三)完善诚信教育,通过完善我系信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形成合理的他律机制,自律与他律二者相互结合能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促使学生培养诚信的品质。

今后,我系将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推进该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努力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结合学院实际,不断夯实工作基础,构建起制度完善、体系健全、特色鲜明,具备学院特色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西南大学关于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施意见,西校[2007]303号.

[2]沈宝莲.论高校艺术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第8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08-02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但一系列问题也逐渐凸显,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标准清晰、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成为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界定;第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学习效果不明显;第三,助学金带来新的社会不公平。其中前两个问题比较突出,在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第三个问题端倪已现,影响也越来越大。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除具有以上问题外,还有其自身的问题。第一,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生源地集中。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截至2012年3月,全日制在校生1.21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突破4000余人,约占全院学生的30%。另外,全院90%以上的学生来自广西各城镇和农村,少数来自周边省份及全国各地,农村学生占有较高的生源比例。广大农村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下,经济发展相对滞缓,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经济承担力差,自然而然地形成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目大、比例高的局面。第二,高职院校资助力度有待提高。尽管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还做得不够,资助标准偏低和资助面偏窄等问题比较突出。第三,高职院校师生对资助体系认识不足,奖学金往往被看成自身能力的证明,而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则是自身贫困的象征,没有真正认识助学贷款的价值。据笔者调查,这种认识在高职院校师生中相当普遍。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

近年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建立了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和以“奖、助、贷、勤、补、减”为一体的校内学生资助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影响到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等,甚至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自从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实施以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一直饱受争议。由于认定体系不够健全,一部分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没能及时得到资助,而一些家庭不甚困难的学生拿到高额的资助资金却不用于学业,在学校和社会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再加上诚信的缺失和体制的弊端,“还款难”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笔者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走访中了解到,很多学生对现行的贫困认定体系颇有微词。现行认定程序主要是由学生向学校提出认定申请,递交家庭贫困证明材料,学校组织成立评议小组对此进行评议,有的还通过班级民主评议的形式进行表决通过,当然部分学校还参考学生的月均消费数据。这种认定程序的弊端一是不考虑地区经济差异而一把抓,有失公平性;二是家庭贫困证明材料只是一个简单的相对量化的标准,有失客观公正性;三是民主评议有太多的主观性,评议人员自身的素质和经验对此影响很大,而且班级民主评议表决时还会伤害到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

针对认定体系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首先在学生递交贫困申请的基础上,对学生家庭进行信息调查,在暑假或寒假期间进行抽样走访,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严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关,坚决取缔冒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行为,把国家和社会的资助资金用在真正需要的学生身上,使每一个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其次,按照通过走访调查、电话调查、座谈等手段了解到的数据制定动态、弹性的标准,因定量而定性进行贫困认定,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的、承续性强的档案,尽量减少对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再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诚信观念和感恩回报社会观念。最后,对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进行宣传,加深师生对国家资助体系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健全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应该是以助学贷款为主导,以勤工助学为手段,以奖学金、助学金为激励措施,从物质和精神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第9篇: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范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5.04.077 文章编号:1672–7304(2015)04–0160–03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教育部、财政部已经于2007年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出了正式的认定,确定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概念,即“家庭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全日制普通高校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因而,针对这一称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局限于学生身份。教育部和财政部明确规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学生”指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仅指在全日制高校就读的学生,而其他的如继续教育学生等都不在范围内。二是提法更具针对性、科学性。贫困生相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贫困”涵盖较广,既可以指代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也可以包含心理上、才能上的贫困等,但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前提明确,只是说明家庭在经济方面存在困难,指向性明确。

2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与教育现状

2.1国家方面

国家是资助学生的主力军,承担了助学金的大部分。但即使如此,国家对高校拨款仍然是有限的,且大部分资金用于高校各种硬件设备投入,这使得国家助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1)国家资助体系存在漏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里的特殊的一个群体,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管理,所以对于这类学生身份的确定需要一个统一的判断标准,但是我国的国家资助体系和制度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运作过程中也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加以弥补,这使不少学生“滥竽充数”,给国家和真正困难的学生造成不利影响和损失。(2)国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资助的力度低。针对助学方面,国家应该发挥其主导力量,倡导更多的社会人和团体参与其中,这是因为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的主力军,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现实生活中,国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校资助的力度较低,这使得社会参与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2.2社会方面

(1)金融机构考虑风险因素,对助学贷款严格控制。因为贷款对象群体的特殊性,银行等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投入成本高的风险;管理风险以及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降低了金融机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贷款的贷款积极性。(2)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和程度是不稳定的,不利于高校资助体系的运行。

2.3学校方面

(1)制度设计存在偏差。据高校学生获得奖学金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得出数据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仅有21.3%,真正能够让奖学金维持生生活的仅占4.1%这说明奖学金离大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远,这就让奖学金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作用不明显[2]。(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不明确。由于国家在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的具体标准不明确,导致学校在具体运作时可以参照的标准幅度较大,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都是凭借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确定的,这显然在认定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任意性,再加上具体操作透明度低,这就会造成一部分真正有困难的学生名额被其他家庭情况相对好的学生占用,进而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2.4学生方面

整体而言,虽然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里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但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主流还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部分学生由于不能很好的适应学校生活,家庭经济困难变得敏感自卑,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校园的和谐,同时也提醒了高校要加快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和思想教育的紧迫性,以便可以保持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3我国高校贫困学生保护策略

3.1国家方面

(1)完善贷学金制度。第一,扩大贷学金的筹资渠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国家要实现“中国梦”也要依靠大学生的力量。因此,国家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社会上积极倡导助学大学生是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另外,国家也可以采用鼓励措施,如给那些出资单位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学校也可以让高校学生和出资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以学生向其贷款的方式进行求学,毕业后按工资比例进行还贷。当然,国家在采用生源地贷款的时候可以简化手续,方便学生采用此种渠道进行贷款。第二,提高贷款额度。目前,我国现行的贷款额度最高是6000元/年,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的衣食住行以及学习等消费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如果还按照此种标准,显然是满足不了学生需求的,尤其是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三,放宽还贷年限和贷款对象。我国还款年限规定的是在毕业后四年内还完贷款,按照目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初入职场的学生收入水平而言,每年还贷6000元,是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国日本的还款期限限定在20年内。[3]所以,政府可以参考日本的还贷年限进行适当放宽。其次,政府可以放宽贷款对象的范围,除了全日制学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外,还要考虑其他学生群体,如民办学校学生、专修学校学生等。(2)加大国家奖学金范围。从我国现有的财政水平而言,国家完全可以资助承担更多的贫困学生。但是目前国家对于教育整体投资的比例就不足25%,在奖学金方面就更是有限,这对于现存的庞大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国家在财政支持力度上应该更大一些,帮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生活问题。

3.2社会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和组织,甚至是个人开始进行教育投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方面的投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社会道义。所以,从这两方面而言,争取社会各界进行教育投资是有可能的,更好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也是可能的。因而,高校可以加强舆论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各种助学基金,甚至是直接和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和学生架起桥梁。通过合作桥梁的建立,学校不仅可以扩大知名度,还可以拓宽办学融资渠道,加快与企业合作进程。企业、社会团体则与学校建立“供求”关系,他们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这些单位服务,实现双赢。

3.3学校方面

(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信息库。高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的信息库是必要的。这个信息库不是简单对家庭困难学生经济的调查情况,而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包括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资料,甚至包括毕业后学生的调查跟踪。这个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有需要的大学生,而且可以约束大学生进行还贷,增加个人的信誉度。另外,高校加强对学生还款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银行和社会企业实体和机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行为和意愿。(2)改革奖学金制度。奖学金的设置其实是独立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之外的,但是它的获取标准显然是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一般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环境有限,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有不小差距。所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比较低。因此,各高校要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积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筹措资金,专门设立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学习成绩比较好且勤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灵活运用政策,扩大奖学金的项目和受奖面,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奖比例,减轻他们经济压力。(3)建设和谐校园,形成平等互助氛围。学校使学生进行求学的地方,学习环境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好坏,而校园作为高校教育的主阵地,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营造包含民主、平等、自立自强等精神文化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3.4学生方面

(1)加强综合培训,提高社会竞争力。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经济基础有限,难以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而缺乏锻炼和实习机会,使得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竞争力,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面对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和社会机构联合起来,积极探索和提供经济困难学生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培养能力和社会竞争力。(2)拓展实践活动,锻炼个人能力。高校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还应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综合能力。(3)重视素质教育,施行弹性学分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年和学分相结合的学制,既有学习年限限制,又有学生应修的学分限制。但是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年学分学制开始向学分制进行转变,并且已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学分制学制是允许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分,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其它时间进行休学勤工俭学。虽然这种学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我们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压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经济压力,因而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是高校助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4结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相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会越来越低,但其不会消失,所以针对他们在资助和教育方面的研究是相当必要的。本文提出了拓宽贷款对象,提高贷款金额,增加还贷年限等措施完善贷款资助体系;倡导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学校建立学生个人信息库,改革奖学金制度,以保证助学金能够真正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教育要加强学校和老师的作用,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加强思想教育,并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赤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梁士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