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

第1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关键词: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电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传递着独有的文化内涵。各种复杂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过于重视语言方面的知识,而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将英语讲成并不符合英语习惯用法的“中式英语”。这种脱离了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英语很难真正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要想学好英语,教师就必须让大学生了解英语这门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提高大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使语言恰当得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

(1)价值观差异。价值观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西方人个性张扬,中国人则谦虚恭谨。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性的自由和解放,注重人生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取得荣誉或者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时,他们会非常开心地与人分享并期望获得所有人的祝福。他们甚至会兴奋地大喊:“Congratulationstome!Iwonthefirstprize!”同时,他们对他人的优点或成绩也不吝赞美之词:“Oh!Lookyou!Youaresobeautiful!”面对他人的赞美,西方人一般会坦然接受并回之以“Thankyou”就可以了。而中国人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推崇中庸思想,视谦虚谨慎、低调内敛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回答“没有,没有”“还行”“一般”等谦逊之词。在与西方人交流的时候,这种中国式的谦逊会使西方人产生误解和困惑,给双方的交流造成阻碍。(2)差异。西方国家大多是宗教之国,人们普遍有自己的。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国家文化影响深远,并由此衍生了很多相关词汇与俗语。比如,在英语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西方人用“Oh,myGod!”“ThankGod!”等词语来表达惊讶、惊喜、焦急、伤心或者愤怒等心情。甚至西方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如ChristmasDay(圣诞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就是与宗教相关的节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大家要本着的原则,维护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信仰。例如,与外国友人一起用餐时,看到他正在虔诚地祷告,这时候你不妨与他一起祷告,只是简单的一句“Amen”就可以无形中拉近你们的距离。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不了解宗教方面的知识,最好不要轻易谈论。(3)传统风俗习惯差异。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而独特的文化促使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语叫“入乡随俗”,实际上就是对他人文化习俗的认同,这种认同利于打破彼此之间的文化隔阂,达到愉快且有效交流的目的。所以,要学好英语,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是十分必要的。中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的差异赋予了语言迥然不同的内涵。首先,对相同语意的表达,中西方的说法各不相同。比如,汉语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语中的表达是“Romewasnotbuiltinaday”。但如果你对外国人说“Three-feeticeisnotformedinaday”,他就会感到莫名其妙。再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英文表述是“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还有大家所熟知的“raincatsanddogs”,是英语中用来形容大雨尤其是风雨交加的天气。因为在北欧神话中很多动物都是有寓意的,狗代表大风,猫代表雨,所以才会有此一说。如果不了解这句俗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很难想象为什么风雨在英文中却成了猫和狗。其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引发了不同的联想,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典型的比如“望子成龙”,可以说成“longtoseeone’ssonsucceedinlife”,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是“longtoseeone’ssonbecomeadragon”,但是“龙”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是有完全不同的寓意的。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幸运、威严,是一种神兽,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却会使人联想到邪恶和凶残。所以,在用英语表达语意时,要避免将“dragon”这个词用作褒义。还有人们常用的数字,因为读音的关系,中国人讨厌数字“4”,喜欢“6”和“8”。但在中国具有幸运含义的“666”,到了西方恰恰成了恶魔的代名词。(4)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中国式礼仪并不一定适用于西方国家的社交场合。比如,中国人日常交际中会时常问及对方的年龄、职业、配偶和收入等问题,以表达对对方的亲近和关心,但是西方国家却对此类问题非常反感,认为这侵犯了他的个人隐私。“Howoldareyou?”“Whereareyougoing?”“Whatisyourmonthlysalary?”这些在中国常见的问题在西方国家反而会使人感到不愉快,感到自己正在被人盘问生活方面的隐私。这时,他们大概会毫不客气地回你一句:“It’snoneofyourbusiness!”所以,礼仪理解的偏差也会影响正常的交流。西方人总是觉得中国人“好为人师”,就是由于双方礼仪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误解。西方人崇尚独立思维,除非他向你寻求帮助,否则不要对他们“嘘寒问暖”。比如“It’sraining,don’tforgettotakeanumbrella.”“Youshouldseeadoctor.”“Becareful!Theroadisslippery”,这些以中国人角度来看是好心的叮嘱,却会让西方人觉得你在对他的生活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唤醒了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长期以来,中国的英语教学过于专注语言本身而忽略了语言自带的文化内涵。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巧妙结合,英语教师就必须认识到文化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然后通过不断学习来汲取相关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2)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学生直观感受英美国家的文化氛围,各种多媒体素材都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经典英文原声电影、英文歌曲、英文小视频或是图像素材等,这些多媒体素材的应用会让沉闷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相对于传统的文字素材,多媒体素材会给大学生营造一种更直观的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更能融入到语言情境当中,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热情和兴趣。(3)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文化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知识体系,课堂上的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教师要鼓励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比如,大学生可经常阅读一些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借助英语角或是网络聊天等方式与西方人交流,如果时间和金钱还算充裕的话,到西方国家游历一番也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当大学生从中发现乐趣并从教师引导学习发展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时,文化背景知识也就在这样的习惯中一点点累积起来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个国家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并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传承下去。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用英语这门语言进行交流,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过去的教学方法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但长此以往,忽略了语言产生的背景文化和环境而去孤立地看待一门语言,只能让大学生的英语变成哑巴英语。教师只有将文化教育结合到英语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语言了解文化,以文化丰富语言,才能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真正掌握这门语言。如今,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对于克服语言交流障碍、消除文化隔阂、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巫正洪.英语教学要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06).

[2]孟蕊芳,马鹏飞.大学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08).

第2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渗透方式一、引言

一门语言的习得,必然会触及到该语言所体现的文化,文化必然会体现在语言当中。中西方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等诸多差异,使得人们在思维、习俗、观念等方面存在反差。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经常会遇到文化差异的问题,从而影响我们对所接触内容的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课堂上渗透文化,了解差异,更好地进行教学。而如何进行渗透,也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难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更侧重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分析和消化。那么,我们就更加注重对英语语言的掌握。而语言中所体现出的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日常习俗、习惯用语等文化问题却为我们理解语言造成了障碍。这样的障碍,轻则让我们不知作者的意图,重则在理解上与原意大相径庭,闹出笑话。更甚者,则让我们对作者有所误会,对语言有所误会,对其文化有所误会。

以上这些现象,都会给我们的英语教学造成困难,不但打消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样的难题,我们十分有必要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历史知识、背景所导致的人们思维、观念、行为、饮食、建筑、服饰等文化层面的差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体现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它可以随时进行,不必大张旗鼓,只需润物细无声就好。通过语言的学习,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意义提供给学生,甚至可以当作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增加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也不再是干巴巴地学习语言,而是更多地了解字里行间中的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既然我们要在大学英语中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么都有哪些差异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不同。中西方在地理环境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生活上选择不同的方式,从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如果我们了解了其生活方式,自然也就能更好地体会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含义。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汉语中和农业以及饮食相关的词汇就很多。例如,民以食为天、煮豆燃豆萁等比喻的语言,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西方却不善农耕,而善航海,从而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语言。例如,land before the wind(生活轻松的地方)。

其次,人文历史环境的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几千年历史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环境,尽管个体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就整个民族来说,一些思维早已根深蒂固。大体上而言,这些差异一般体现在称谓上、打招呼上、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联想上、对颜色和动物的喜好上、社交礼仪上、性别差异上、感彩上、委婉语上、表达方式等方面。例如,中国文化中,为了显示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呼其头衔;而和西方人在一起,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出谁是领导。中国人重血缘关系,亲戚之间的称呼是十分具体的,而西方人却仅用几个词来指代所有的亲戚。中国人喜欢龙,西方人认为那是邪恶,诸如此类的东西很多。

再次,信仰等差异所导致的价值观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重仁、爱、尊师,也崇尚老子的道家思想,崇尚无为,同时还信奉佛教,宣扬佛法无边。而西方则信仰基督教,以圣经为其行为准则。中国人信奉天人合一,强调集体、克己,稳中发展,故土难离。而西方人强调天人对立,崇拜个人主义,主张自由平等,注重个性发展。这些差异是的中西方语言内容也大不一样,如中国人常说落叶归根,常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西方人则有冒险精神,常说个人英雄。

当然,除了以上所罗列的差异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大学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差异,一般也是林林总总,但一般都不会以上范围。

四、渗透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方式

由于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科学、教育、活动等各个方面,我们在渗透文化的时候,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首先,以课堂内容为基础,采用解释说明的方式,通过语言的习得逐渐渗透文化。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石。在学习蕴含文化内容的语言时,清楚地讲解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文化特征,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背景、思想观念,以及深受何种信仰的影响等。

其次,在第一种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联想、联系的方法,与用融合和比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进行文化渗透。我们在进行基本的讲解文化之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相关的文化内容。在进行这些文化渗透时,可以比较一下这类文化和原有文化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与中方文化的异同。学生在熟悉了这些异同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文化意识,在涉及到文化的语言之中比较。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利于我们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利用课外语言资料和阅读内容,通过自主学习,采用适当性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化知识,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而课堂中的文化渗透也是十分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文化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提问、布置任务、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信息量,也提高了学生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进行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本身的语言能力,增加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前提下,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反过来,也正是这些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和水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除了以上的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讲座等诸多方式,利用图片、电影、歌曲、文学作品来讲解中西文化中动物、颜色、遣词造句、节日由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文化渗透。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我们需要倒入文化,进行文化差异的渗透。只有进行文化渗透,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教学内容,语言的魅力,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89.

\[2\]马菡.试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

\[3\]吴国华.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问题.外语学刊,1990,(03).

第3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关键词 筷子 叉子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1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从不同的餐桌文化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而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础单元,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 再延伸至家国社稷。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个人、家庭、国家融为一体,文化上兼收并蓄,价值观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保护全体利益。“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中国人喜欢聚餐共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独食难肥,共食才能汲取营养;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目的是为了加强人情往来,群体联系。中餐桌上的热闹气氛与西餐的雅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主人宴请客人往往为了表现热情好客,铺张排场,在餐桌上还频频给客人布菜夹菜。客人们一上桌,便滔滔不绝,谈天说地,劝酒敬烟,甚至吆喝划拳,现阶段的这种风潮有悖于传统儒家文化“食不语,寝不言”的教诲,已远超出文明的界限。

比较正式的宴席的座次安排, 也体现出这种不同的文化认同。传统的中餐宴席使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现代宴席,主要用圆桌及方桌, 但往往男性与女性分桌, 女性安排在次桌或次要座位。若家中请客,女主人往往在厨房和餐厅之间穿梭忙碌,待所有菜品上桌才就座陪客。而西餐宴会中, 主角是女主人,一般使用长形或马蹄形餐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以右为尊,左为次。入座方式为从左侧入座,男士应拖拉餐椅,协助女士入座,以显示女士优先的绅士风度。若家庭宴请,男女主人都应始终陪同,客人还应送瓶葡萄酒或鲜花,或为女主人准备纪念品等小礼物,这也是社交场合的起码礼节。

2 面子观念

在西方社会中也有面子观念,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提出了“面子保全论”,指出礼貌就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他们将面子分为正面面(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自己的愿望受人顺从, 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夸赞对方就是西方人典型的生活习惯和交际方式,不管多么简单的菜肴,都会得到客人的赞美。如果每道菜都吃完,会令主人很高兴,说明自己的心意和努力得到客人的肯定。餐后告别,客人们总要表示“have a nice dinner”(吃得很高兴)。而负面面子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 即具有行动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 凡是有违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行就会被认为对他人负面面子的侵犯。与之相应,在西方更受欢迎的还有自助餐和鸡尾酒会,形式更加自在随意,按照个人的喜好和食量自由选择,便于相互联络与交往。另外邀请他人外出用餐,往往是AA 制,各人付各自的帐,或平分账单,若为人付账需事先说明。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核心的熟人社会,即人情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家族和他人的评价。在这种特定语境中,人们往往十分关注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 以寻求和捍卫自己的优势,保持体面和尊严。在家族和交际圈子中,人们习惯用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关系和行为,谁的面子大,谁的话语权就大,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也高。因此人们热衷于请客和被请,谁的应酬多,宴请的档次高,客人的级别高,谁就“有面子”,在人际交往中,也乐于互相“给面子”。比如餐桌上几乎每宴必有的敬酒环节, 敬酒者和被敬者竞相表演的一套套说辞,言不由衷,醉翁之意不在酒,全在于面子。餐后争先付款买单,即使无意出钱,彼此心照不宣,也要做一番“争面子“的表现。

3 总结

有些时候不同的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产生误解, 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是造成礼仪不同的主要原因。研究和理解深藏在礼仪背后的文化因素, 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交际的原则和习惯技巧。餐桌礼仪作为礼仪中的一种,是我们与西方人交往时难以避免的,因此,对餐桌礼仪的研究不能只分析东西方差异的表层,需要探索其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国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避免产生误解与冲突。

参考文献

第4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交际;教学

【Abstract】Culture is a social as well as a historical phenomenon.It is the product of creation in the long history.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For example:the differences in wholeness and oneness,the differences in value concept and moral criteria,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urtesy and custom,etc.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to everyday communication.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void cultural shock.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Difference;Communication;Teaching.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3.1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3.2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Ms等。

3.3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4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3.6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

第5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位于热带的岛屿省份。自建省办经济特区20多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充分发挥海南的地理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举措。

而海南省三亚市作为一个具有热带海滨风景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也致力于大力发展旅游业。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也为三亚市的旅游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旅游形象是竞争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旅游形象也体现在其文明程度当中。2009年,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三亚市为“国家卫生城市”,三亚成为海南省首个国家卫生城市。近年来,三亚为迈进国家文明城市行列又确立了新的工作目标。导游人员作为与游客接触最多、联系最为紧密的旅游从业人员,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及三亚文明城建设窗口形象的外语导游人员,尤其是占外语导游人数众多的英语导游人员,其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三亚的文明城市形象。

他们不仅要具备旅游行业专业知识及语言沟通交流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国际性的文化理念与思维,对民族文化与传统、日常礼仪与交际原则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具备相当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英语导游的工作不只是单纯地提供旅游服务,而是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语言、文化与旅游三个因素在英语导游的工作中中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旅游英语工作者要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既要承担起传播和保护本土传统文化的责任,还要具有巧妙地逾越中外文化差异引起障碍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引起文化冲突,充分发挥英语导游在旅游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跨文化交际,即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背景的人相互进行交际的过程。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就存在着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英语导游员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熟练掌握中西方文化的语言习惯和语用技巧,才可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沟通的作用,把博大精深的海南文化和现代三亚的基本情况介绍给外国游客。但是在旅游活动中,也会出现导游因语用失误造成沟通障碍及产生误会的情况。语用失误属于交际失效的范畴,与语法错误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注意避免。

一、避免出现因理解偏差而造成的英语导游语用失误

汉语与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差异极大,一旦出现理解的偏差就容易导致语用失误。例如在一次旅游过程中,在去新景点之前,英语导游员出于关心问游客,“You must be tried after this flight/ train/ bus travel?”(在经过长时间的火车/ 飞机/ 汽车旅行您一定累了吧?)游客可能会觉得茫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关心。这时可以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Did you enjoy your trip?”(您旅途开心吗?)然后再引入要参观的景点及体验文化的亮点会更容易引起游客的兴趣。

二、避免讲解词偏离游客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

导游在解说中要为游客传递信息,因此语言服务和行为要与外国游客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相吻合。要尽量用优美、恰当的语言及行为来解说旅游地点或景观,让游客得到美的感受。比如介绍三亚时,导游可以这样解说:Sany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Hainan Island at the 18°north latitude, or the same latitude as the southern end of Hawaii, America’s world famous tropical resort. 这里既清晰的介绍了三亚的地理位置,又巧妙地使用了文化类比。恰当地运用类比的方法把三亚 Sanya 比作美国的旅游胜地夏威夷 Hawaii。在以下解说中,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对两个地点做了比较。Indeed, Sanya has gained the reputation of “ Not Hawaii, but overshadows Hawaii”, for its jade-like azure waters, silky beaches, rainbow-shaped bays and picturesque scenes. (这里的海如玉,沙若脂,湾似虹,景如画,使三亚赢得了“不是夏威夷,胜过夏威夷”的美誉。)

这样的解说可以使游客“以彼知此”,进而缩短和旅游目的地的人文差距,消除文化陌生感,实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传播目的,同时也可以让游客在自身背景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感受异国文化风味,留下深刻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游客会产生认同感,从而达到宾至如归的效果。

三、避免英语导游解说词单薄无力,应融入各学科知识

有的英语导游在解说时容易受限于句子和句型,生搬硬套,使外国游客很难理解旅游地点的风土人情。从语用学角度看,对诸如景区概况、景点名称、由来典故等的解说,需要具备多种学科知识,才能减少语用错误。例如介绍三亚时,以下解说词就将历史典故融入其中,让外国游客对这个城市的由来和发展有更清晰的了解。

In ancient times Sanya was called Yazhou and because it was inaccessible and wild,the city and surrounding areas were seen as dangerous places to travel to. Indeed, the Qin Dynasty banished exiled officials to Sanya. During the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lone, more than 50 officials were exiled here, including some outstanding and high-ranking ones. They were sent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from civilization and could never return. Thus Yazhou was known as the gate of hell.(古r候人们称三亚为崖州,远在秦朝时期,由于这里远离内陡、孤僻而荒凉,成为了统治者们流放贬官之地。仅在唐、宋、元朝时期,包括一些杰出的高级官员在内的被贬官员先后就有50多名被流放到这里,人们认为到了这里就等于进了地狱之门。)

因此,为避免语用失误,英语导游应在以下各方面进行改进提高。

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明确目标定位,加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接受有针对性的旅游英语培训,学习跨文化语用知识,在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中多与外国游客交流,掌握如何在不同场合中适当谈吐的技巧。

提高认知能力。在跨文化交际培训中,要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系统的认识,提高具体的感知和实践操作能力。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要多学习多积累,让所学知识得到有效运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想顺利完成交际目标,仅仅具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目标交际对象的历史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只有掌握中英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有效避免语用失误,语言误解和话语伤害。

提高行为能力,这其中包括信息传递的技巧、社交技巧、沟通技巧等等。了解中西方在社会行为规则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具体工作中锻炼自己,提升沟通技巧及能力。而且英语导游应该在工作中注意搜集和目标景点相关的史料、传说、人物等信息,探索该领域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提高自己对该领域有关文化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如果英语导游平时在自我提高过程中注重涉猎各方面知识,就能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

第6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ぃ酃丶词] 英文原版电影;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2007: 5) 在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一般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2007: 2)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听说等基本语言技能外,还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指运用目的语进行有效语言交互活动(Linguistic Interaction)的能力。海姆斯(Hymes)认为拥有交际能力的人不仅需要掌握语言规则本身,还需要掌握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从而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既不产生误读,又能讲出适合当时情境的话。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外语教学已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利用视频材料进行教学和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各种视频材料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常用形式。而英文电影因其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等呈现出的趣味性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材。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及优势

(一)语言和场景的真实性

英文原版电影源于现实生活,以使用母语的人们为对象,根据人们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制作,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一方面,电影材料在语言输入上是真实的。电影展示给我们的不仅有真实的词汇、语音、语调,还有根据人们不同身份、不同特点而设计的各种委婉语、诙谐语以及隐喻、双关语等各种用法;另一方面,以影像资料为媒介的电影展示了真实的非言语行为。为了塑造某个人物,使其表现更符合情境,演员们力争演绎出真实自然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说话人的距离等。此外,英文原版电影作为一种载体,折射出西方的社会文化、交际方式以及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文化内容。学生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接触到真实的西方文化,更容易掌握到真正的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

(二)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英文原版电影题材广泛,涉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传统习俗、等方方面面,而各种题材展现出会议、聚会、访客等不同生活场景。学生通过欣赏不同题材的英文原版电影,调动大脑中对应的认知区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下意识地将西方思维和中式思维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英文原版电影形式多样,不仅有英文原版电影的教学软件、电影VCD和DVD,还有互联网上的各种在线影院,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的地域限制,而且电影视频上的中英文字幕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方便。

(三)多方面呈现出的趣味性

电影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而且是艺术的体现。英文原版电影图文并茂,视、听、说三位一体的立体性,曲折或悬疑的故事情节以及呈现出的情感和思想,比任何一种语言教育材料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电影《理智与情感》为例,美丽的英国乡村风景,女主角和男主角的爱情故事,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场景以及美妙的钢琴配乐,轻松地把学生带入电影,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刺激学生最大限度地吸收电影里包含的社会、文化、思想等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各种知识。

二、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英文原版电影的选材

英文原版电影数量繁多,但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英语专业学生,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选材关系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效果,非常重要。在电影的思想性上,应选择内容健康、思想积极、主题鲜明且具有思想性或幽默感等高水平的电影,如《加菲猫》《阿甘正传》。在材料的难易度上, 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视听难度略高于学生总体英语水平的电影材料,且发音清晰,画质优美。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能充分反映西方国家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思维习惯、生活习俗和交际准则等方面的电影。以美国电影为例,《燃情岁月》《当幸福来敲门》《耶稣受难记》等反映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和宗教的电影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英文原版电影的语言教学

语言层面是跨文化交际最明显的表现。这里的语言指的是广义的语言,既包括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又包括非言语行为。

1.语义层面

在所有语言要素中,词汇、短语、句子的语义层面与文化关系最直接,也最明显。以词汇为例,有的学者甚至把词汇分为一般词汇和文化词汇,并明确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张雪松,2006)因此,了解词汇、短语、句子在不同文化里的内涵意义对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在词汇层面,如“dog”和“狗”的内涵意义在中西方文化里具有明显差异。在西方,“dog”常带有褒义,被认为是人类的忠实朋友,如“lucky dog”被用来形容幸运的家伙。而在汉语中,“狗”虽然也有忠诚的含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在句子层面,如“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甚至是一种禁忌,而在中国,打听别人结婚与否很常见。在运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梳理影片中存在着内涵差异的表达(词汇、短语、句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2.非言语行为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人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上,而忽视了非言语行为。其实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非言语甚至比语言的使用还要重要。著名人类学家Birdwhistell(1970)指出非言语交际占信息传达的65%。非言语行为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其形成既有个人因素,又有群体性的因素,即文化因素。因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的人们往往存在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OK”为例,在美国文化里表示“很好”,在法国文化里却表示“无价值”。又以会话距离为例,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会话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国人的会话距离往往大于中国人。因此,在欣赏英文原版电影时,要指导学生对非言语行为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的差异;二是人物角色本身导致的具有个人特质的非言语行为。由于教学目的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把重点放在第一个方面,即不同文化导致的非言语行为差异。

3.英文原版电影的文化教学

除了通过书本和对外交流等方式了解某民族的历史文化以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影视对该民族的文化进行研习。如前所述,英文原版电影反映了西方国家真实的社会生活、以及历史地理等众多文化内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具有优势。利用英文原版电影进行文化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的微观分析;二是文化差异的宏观透视。前者主要包括某些具体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俗,是易察觉的、表象的,如时间观念、餐桌礼仪和问候语的差异等。后者是对文化现象源头的探索,触及文化的深层含义,涉及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领域,往往可用于解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中西文化称赞语为例,中国人一般会否定别人的称赞,这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群体性特征有关系,也是“中庸”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而西方人崇尚力量的展示,这从希腊神话里对神的描述就可见一斑。同时,受近代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风潮以及自由经济影响,西方人在展示自信和才能方面更直接,如果过于谦虚则被看做是无能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欣赏的影片进行案例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文化,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教学实践

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是片段性的,即在大学英语课程的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中适当加入运用英文原版电影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系统性的,如在英文电影欣赏和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程中的运用。笔者以选修课英文电影欣赏为例,运用之前所述的方法进行讲解。在课程开设初,即正式进行电影欣赏活动前设定专门的跨文化交际板块,向学生讲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英文原版电影的特点以及非言语行为等基本概念。在欣赏某一具体电影前,要求学生在课外做足功课。一方面要求学生查阅与电影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经济等背景,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电影所凸显的信息对学生进行要求。以《阿甘正传》为例,可要求学生查阅电影中出现的几个重大事件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另一方面,将电影对白文本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外找出文本中具有中西方差异的表达并进行阐释,之后教师对学生作业进行统计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设计课堂活动,如在欣赏影片前,告知学生影片中出现非言语行为差异的次数,要求学生进行查找。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作业的统计分析情况,针对学生遗漏和存在误区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欣赏结束后,教师针对电影中的具体内容设计文化方面的问题。对于重要的、典型的表达和非言语行为上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补充资料进行扩展,如针对餐桌礼仪,教师可收集多个关于餐桌礼仪的中英文影视片段,补充关于餐桌礼仪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四、结 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英语原版电影具有真实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与其他语言教育材料相比,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应从电影选材、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三个方面对英文原版电影进行分析,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世令,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03).

[4] 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J].外语界,2007(04).

第7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关键词: 商务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导入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成为国际市场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的显著特征,它蕴含着丰富的商务文化,主要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而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观念认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必需的商务知识,学生就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顺利进行跨文化商务活动。因此,在实际商务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商务文化的渗透。然而,在实际商务活动中,很多交易的失败往往源于商务文化意识的缺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胡文仲(1999)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而这种感情上的不愉快很容易导致商务活动不能顺利进行,从而给贸易双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成了商务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在“language”一文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观念。”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能反映文化,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受文化的影响。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法和词条等基本的规则,还要深刻理解影响语言使用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必须包括商务文化教学,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学生商务文化能力的培养。换句话说,商务英语教师应在确保学生掌握商务知识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商务文化的渗透,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促使他们主动涉猎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习惯介绍的书籍,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商务英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地地道道的商务英语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商务文化意识,从而实现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常见的商务文化差异

1.商务时间观的差异。

时间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时间观,它是在不同的文化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这使得时间观对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交际行为乃至民族性格都有深刻的影响。人们对时间语言的运用往往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运用自己的时间观。在此情况下,如果忽略对方的民族时间观,而只按自己民族的时间观行事,必然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从而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

预约是西方人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恰恰是西方人对时间精确要求的一种文化表现。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说:“准时的观念在美国人的生活中被十分看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守时,就常被看做是傲慢或不负责任。”因此,西方人无论是约会还是会朋友、看医生都会提前预约。而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对时间的使用往往遵循模糊原则,他们注重的是对时间的适应。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兼顾几件事情,并且可以视情况调整做某事情的时间。

2.商务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特定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集体意识的集中反映,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商务活动,尤其是在商务谈判中,贸易双方对“人和事”进行区分的程度集中体现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和睦,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商务谈判时,中国谈判者总是把人和事当做一个整体对待。他们认为只有先与对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而这种和谐的关系还会为以后的长期合作打下基础。因此,为了与对方先成为朋友,中国谈判者经常把谈判延伸到餐桌酒桌之上。而西方人认为人和事物是完全独立的,注重实用主义。在他们看来,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不应该把人际关系和商业活动混为一谈,而应该在商言商。因此,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往往不在意那些表面仪式性的东西,他们语言坦率,分毫必争,不讲情面,着眼于尚未解决的问题。

3.风俗习惯的差异。

风俗习惯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活动中,是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刻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在国际商务谈判中,通常有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如喝茶、喝咖啡、宴请等。这些活动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并制约谈判的进行。例如在社交活动中,邀请对方喝咖啡是阿拉伯人的习惯,客人拒喝咖啡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在商务谈判中,如果不清楚阿拉伯人的这一习俗而拒绝他们请喝咖啡的要求,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商业损失;又如德国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穿礼服,但无论穿什么,都不会把手放在口袋里,因为这样做会被认为是粗鲁的。德国人很守时,如对方谈判者迟到,德国人就可能会冷淡;法国人习惯在吃饭时称赞厨师的手艺,而不喜欢在餐桌上谈生意。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风俗习惯的差异,这样才能扫除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

四、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途径

1.课堂教学导入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环境进行文化教学,因为课堂是学生系统学习商务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渗透,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应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比如称呼语、介绍、宴请等。总之,在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上要增加充足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增强他们的文化敏感度及洞察力,促使他们真正灵活、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交流。

2.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教与学的分离。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商务英语课堂注入了活力。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应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沉闷局面,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放在主导地位,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以各种教学方法为辅助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反映商务文化冲突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可能会带来的后果,进而让他们总结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最终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处理商务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多渠道了解异国文化。

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只通过教材这一渠道了解异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因为这些材料覆盖面广,包含的文化信息量大,而且独具特色,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知识及能力的好教材。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接触原汁原味的商务文化。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看电影、听歌曲或者浏览网页等途径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各国的商务习惯、商务礼仪等,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4.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商务英语教师的素质与教学质量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教学引导者,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深知让学生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商务英语教师要使自己达到跨文化交际应用的要求,就必须不失时机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修养。

学校应该有计划地为教师提供学习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的机会,如推荐有潜力的教师到英语国家的高校去工作或学习;与外资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向教师提供在外企企业体会不同的商务文化的机会;鼓励教师适时地以各种方式进修,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通过丰富的阅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聘请一些国外商务英语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对英语语言文化与商务英语实际应用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是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最为有效的交流工具。商务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能力。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不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出现的交际误解和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在当前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文化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并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E.T.Hall.The Silent Language[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2]郭遂芝.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

第8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1.1理论意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人类学家Edward就文化的定义时曾说过,“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很久以来,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包含着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因此,文化传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1.2现实意义

大部分的初中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一般经历由简入繁,由好奇到厌倦的过程,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这就要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英语国家的文化逐渐渗透到课堂中。风格多样,题材新颖,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开展文化传播的方式

2.1影视和图片

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并没有机会体验到英语国家真实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外来文化,获得直接的感官方面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引入英语国家影视作品的经典片段。

2.2交流和对话

教师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课堂中,可以直接将交流对话插入课堂。比如,中国和使用英语的国家在就人名的称呼上就有所不同,中国是姓+名,而英语国家则恰恰相反;在英语国家婚后的女子都会随夫姓,所有有了申请护照或者FBI在调查公民信息时出现母亲姓的一栏等等。这些微妙的不同都是文化差异所致。教师应该更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和交流。

2.3表演和乐曲

教师可以在预先设置好的特定的英语情景剧中来完成教学,这就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程度。比如,可以将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直接运用到课堂,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是以扮演剧中的人物,通过情景剧中的对话加深口语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在剧里的台词中也了解到英语的文学作品,在快乐的表演中学到西方文化。

3.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3.1文化差异

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中西方就社交礼仪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可以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英语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与中国的不同点,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西方日常交际用语的印象。

3.2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很多词汇用语和中国一样,来自习语和典故等,这些特殊的词汇更大地反应出民族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例如,“Chicken”一词,在英语系的国家表示胆小,而在中国则用“胆小如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是小龙以示尊称,但在汉语的词语中也常含贬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

4.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4.1区别教学法

文化的接受和培养是建立在一定语法和词汇的基础上的,所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刚进入初中英语课堂的学生,教学重点应侧重基础理论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英语系国家的文化、政治、历史等知识,因材施教通过不同基础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更容易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从而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4.2联想教学法

第9篇: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范文

恭维语 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恭维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恭维不是为达到特定目的的阿谀奉承,而是指社会交往中对人对事的一种积极评价。这种言语行为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油的作用。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本文正是通过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从涉及的话题和应答方式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中西方恭维语所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希望这些研究对从事外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对比

1.英汉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差异

英汉恭维语话题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本文仅就英汉恭维语话题涉及最多的两个方面――“外貌仪表”与“成就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在美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中国对女性在“外貌方面”的恭维可能被认为是违反了禁忌,当传统女性在外貌上受到别人的夸赞时仍感到窘迫不安无言以对。关于“成就和能力”恭维语,因为这两者能反映出实现自我价值所做出的奋斗,因而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话题。但是,西方文化中,涉及别人能力的恭维是很严肃的判断,而且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这样做,这类恭维通常出现在上下级之间或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恭维的范围比较广,对别人能力的赞美,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人才有权利这么做;但同时也有年长者对年轻者的鼓励性的赞美,而这仅仅是一种鼓励;同时,年轻者也可以赞美年老者,下级也可以赞美上级,而这更多的是对赞美者的一种恭维。

2.英汉恭维语应答方式方面的差异

美国人由于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他尊重个人权力,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面对别人的恭维或赞扬,他们一般会大大方方地接受。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使得美国人相信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应当依靠自身的力量取得成就,证明自己的价值。

徐章宏在《美语与汉语中恭维原则初》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Herbert(1986)对英语恭维答语的出现频率做的统计:其中,赏识/领情类和评论接受类,共计382人占回答人数的36%,是所有12种恭维答语类型中出现比率最高的。例句如下:

I like your shirt, Sharon.“评论历史”类答语。在这类答语中,受恭维者首先同意恭维语,但给予非个人化或客观评论,从而有效地避免白己直接受到恭维。中国人受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群体取向的价值观,这种传统文化常常使中国人在社会交际中重视礼貌原则、遵循“谦虚准则”。

三、英汉恭维语差异成因

1.价值观念

大学者严复曾对中西价值观的根本差异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他指出“其接物也,中国更谦屈,而西人务发舒”(《论世变之亟》),中国文化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注重他人对自己行为做出的反应,对他人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性,形成了自制和慎言的性格。而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提倡实现个性的直率追求,重视个人权利和个人价值。

2.礼貌原则

就恭维语来说,不同社会对礼貌原则的不同准则的侧重点不同。中国人视“礼貌”为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外在体现,因此,在表示“礼貌”时,往往侧重以言辞体现品德,而忽略发话是否与对方话语接洽。相比之下,英美人则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答复称赞时,更注重遵守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一致性准则,希望在动态多变的交际中减少分歧,巩固和加强“一致性”。

3.交际定式

西方交际的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交际定式。在这种定式下,使用恭维语是通过顾及被恭维者的利益来维护被恭维者的积极面子,所以恭维者和被恭维者之间的关系是协调平等关系;而东方则是以他人为中心的交际定式。在这种交际定式下,“礼”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礼”最初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来的,这种礼仪规范强调“卑己尊人”的礼貌准则,在交际时尽量表现谦卑恭顺,“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四、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恭维语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民普遍使用的言语交际行为。英汉恭维语既有共同之处,又因为中西在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方面的差异。恭维语在实施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传授语用知识,对比语用差异并透过语言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语用能力。即社会文化能力、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第二,教师们应该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对待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第三,就恭维言语行为的教学来说。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传授恰当的英汉恭维语的语用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恭维语的语用差异和其中蕴涵的社会文化内涵。然后,再通过情景教学或电影教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最后,再设计一些与恭维语的实际运用紧密相关的能力目标让学生去完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在跨汉英文化交际时如何恰如其分地称赞对方,并知道怎样对对方的称赞做出正确得体的语言回应,这对我们的日常交际、英语教学及语言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erbert R K.The Sociology of Compliment work in Polish and English[C].Coupland N and Jaworski A Sociolinguistics:A Reader and Course book.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487-500.

[2]Holmes,Janet.Paying Compliments:A Sex―preferential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l.

[3]Wolfson N.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9.34-78.109-117.16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