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惊鸿艳影范文

惊鸿艳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惊鸿艳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 烤烟 上部烟 带茎烘烤 推广应用

碱高钾低是我国烟叶存在的主要问题,上部叶片表现尤其突出。目前,对上部烟叶的采摘多采用烟株上留2-3片叶,待大部分烟株上的烟叶已成熟再采烤的办法,这种方法容易引起钾素倒流和烟碱过度积累,形成碱高钾低烟叶,影响上部烟叶的工业利用,同时由于上部叶叶片厚,含水量小,成熟慢,常规采收办法会使部分烟叶采生,部分烟叶过熟,烤后烟易出现挂灰、青筋、杂色、颜色过深等,影响烟叶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有些烟区采取上部4-6片叶一次性采烤的方法,烤后烟青筋、挂灰等现象明显减少,烟碱含量过高的烟叶明显减少,深受卷烟工业欢迎。本文对上部4-6片叶带茎烘烤、上部4-6片叶一次性采烤、常规采收烘烤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比较分析3种不同采收方法对烤烟上部烟叶产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上部烟叶的最佳采收方式,为进一步提高上部烟叶的烘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沂南县双堠镇桃花裕村(品种为中烟100)和费县上冶镇上冶村(品种为ZC-01)密集烤房群内进行,面积各20亩,标准化密集烤房,规格为8.5m*2.7m*3.5m,3层。

1.2 试验设计

处理1:待顶部2-3片叶成熟落黄,下部3-4片叶充分成熟,叶面有黄白斑块时,一次性带茎割收,茎叶不分开,一起挂在烟竿上进行烘烤。

处理2:待顶部2-3片叶成熟落黄,下部3-4片叶充分成熟,叶面有黄白斑块时,一次性不带茎采收烘烤。

处理3(CK):按习惯方法,分2-3次成熟采收烘烤。

1.3 烘烤工艺

采用“三段式烘烤工艺”。

2 结果与分析

2.1 烤后烟外观质量评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两品种不同处理在外观质量上,处理1最好,叶片疏松、成熟度好、颜色橘黄、色度由强到浓、身份中等、油分多,属优质烟叶范围。处理3最差,处理2次之,处理1与处理2差异不明显,与处理3相比差异显著。主要原因:一是带茎烘烤能够使顶部烟叶充分生长发育,当顶部2~3片烟叶成熟时,下面的3-4片烟叶已达到成熟或完熟,避免了顶部只留2~3片烟叶造成的烟株不能正常发育和成熟而致使叶片偏厚,组织紧密,难烘烤等缺陷。二是带茎烘烤可使茎杆中水分补充到烟叶内,能延长烟叶烘烤变黄期的分解代谢过程,使烟叶中有关酶的活性维持较长的时间,生理生化变化持续进行,烟叶内含物质转化充分,还可以适度调节烤房内的相对湿度,避免顶部烟叶脱水,烟叶正面和背面颜色反差小,烤后烟外观质量好。

2.2 烤后烟等级结构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品种不同处理在等级结构上以处理1最好,处理2次之,处理3最差。主要原因是带茎烘烤后的部分烟叶充分成熟,油分足,呈现出中部烟叶的特征,可以划到中部收购,提高了中部烟的比例,增加了烟农收入,进一步提高了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2.3 经济效益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两品种处理1的鲜干比均低于处理3。中烟100处理1和处理2的均价比处理3分别高出0.88元/kg和0.67元/kg,黄烟率比处理3分别高出15.8和15.5个百分点,杂色烟比例比处理3分别降低11.5和1.0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处理1比处理3高出2.7个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低4.5个百分点;ZC-01处理1和处理2的均价比处理3分别高出1.47元/kg和1.41元/kg,杂色烟比例比处理3分别降低10.9和11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比处理3分别高出4.7个百分点和 0.7个百分点,黄烟率处理1比处理3高出10.9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低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带茎烘烤的上等烟比例、均价、黄烟率明显高于常规烘烤,杂色烟比例明显低于常规烘烤,鲜干比低于常规烘烤。若每亩上部烟叶按50公斤计算,带茎烘烤中烟100能增加烟农收入44元,带茎烘烤ZC-01能增加烟农收入73.5元。

2.4 烘烤成本比较,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中烟100处理1和处理2的烘烤成本比处理3分别高出0.42元/kg 和0.09元/kg,烘烤时间处理1比处理3多用13个小时,处理2比处理3少用3个小时;ZC-01处理1和处理2的烘烤成本比处理3分别高出0.44元/kg 和0.01元/kg,烘烤时间处理1比处理3多用17个小时,处理2比处理3少用3个小时。若每亩上部烟按50公斤计算,带茎烘烤中烟100增加烘烤成本21元,带茎烘烤ZC-01增加烘烤成本22元。

综合表3、4得出:带茎烘烤中烟100纯增加烟农收入23元/亩,带茎烘烤ZC-01纯增加烟农收入51.5元/亩,若密集烤房每座按承担20亩计算,能增加烟农收入分别为460元和103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5 烤后叶片厚薄比较,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两品种不同处理单位面积的重量(某种意义上表示叶片的厚薄)均以处理3最大,分别为0.0160g/cm2和0.0205g/cm2;处理2最小,分别为0.0111g/cm2和0.0174g/cm2;处理1居中,分别为0.01350g/cm2和0.0185g/cm2,说明带茎烘烤的烟叶单位面积的重量位于第二位,即叶片在3个处理中厚薄适中。(如表6)

2.6 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上部带茎采收烘烤处理1的烟叶总糖、还原糖、淀粉、总氮含量均低于常规采收和一次采收,与处理3相比,降幅分别为:9.78%、13.98%、11.89%、17.79%;与处理2相比较,降幅分别为:10.67%、14.04%、7.85%、14.64%。带茎烘烤的烟叶烟碱含量略高于其它两个处理,这可能与上烟叶带杆烘烤变黄期较长,干物质损失较多,而造成烟碱含量相对偏高。三个处理的钾含量差异不大,均在2.2%左右,说明不同采收处理对上部烟叶钾含量影响不大。带茎采收烤后烟叶氯含量与其它两个处理相比略有增加,过高的氯含量对烟叶的燃烧性有不良影响,但烟叶中含适量的氯是必要的,优质烟叶适宜氯含量在0.3%-0.8%,带茎采收虽然使烟叶氯含量略有增加,但烤后上部叶氯含量(0.59%)在适宜范围之内。

3 小结与讨论

(1)当中下部烟叶采收结束后,留上部4-6片叶,叶片基本全黄,叶面有黄白斑块时,一次性割收带茎烘烤,比常规分2-3次采烤能明显提高烟叶的外观质量、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黄烟率高,等级结构更趋合理,叶片厚薄适中,橘黄烟多,青筋、挂灰、杂色烟减少,技术优势明显。

(2)带茎烘烤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提高上部烟叶烘烤质量的实用性新技术,能够促使烟农主动接受上部4-6片叶一次性采收的烘烤方法,有效解决了上部烟叶难烘烤、烟叶质量不高等问题。但由于今年烘烤上部烟叶时降雨量大,致使烟叶的含水量较往年增大,带茎烘烤较不带茎4-6片一次性采烤和常规烘烤时间延长,耗煤量和耗电量增加,带茎烘烤中烟100纯增加烟农收入23元/亩,带茎烘烤ZC-01纯增加烟农收入51.5元/亩,整体对比效果较明显,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如果干旱年份(6公斤以下鲜烟烤1公斤干烟)推广带茎烘烤,茎杆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向叶片中转移,使叶片的含水量增大,干物质的积累更充分,烘烤效果会更好。

(3)建议在示范推广中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完善配套技术,摸索出一套与带茎采收相适应的烘烤方法,为今后全面推广这一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增汉,王能如,王书茂,等.不同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烘烤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5):660-662.

[2]赵元宽.顶部叶带茎采收烘烤试验简报[J].烟草科技,2004(4):36-37.

[3]袁黔华.一次性带茎砍烤对烤烟上部叶质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6(4):30-31,42

[4]徐建平,胡选彪,朱颖勋,等.不同采收方法对烤烟上部叶烘烤质量及烤烟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8):1609-1610.

[5]赖秀清,林桂华,童旭华,等.烤烟上部叶带茎烘烤的技术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6(1):29-31.

[6]谭青涛,刘光亮,薛焕荣,等.上部烟叶带茎割收一起烘烤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1997(2):45-46.

第2篇:惊鸿艳影范文

摘 要 资源税改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扩大征税范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我国资源税改革已基本明确方向,即将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建立资源税收入随资源收益变动的调节机制,并适当提高税率水平。本文在分析我国资源税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资源税改革后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资源税 宏观经济 影响

一、我国资源税现存主要问题 (一)资源税收法律层次低 税收制度的确立是以法律形式来体现,即通过税法规定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但目前我国缺少一部真正意义的资源税税法,以暂行条例为依据,法律层次和水平低,弱化了资源税的法律执行效力。另外,资源税名义上为共享税,实际上除了海洋石油企业的资源税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征收管理且收入完全归中央之外,其他资源税均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完全归地方政府支配。这种分税制的管理模式随着资源的日益耗竭,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现在的资源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资源税收制度设计不合理 第一,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

由此可见,从量计征的资源税课税方式资源禀赋差异考虑不充分,调节深度不足。一方面,从量计征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各类自然资源的丰度、地理位置、开发技术难度的不同。

第二,资源税征税范围狭窄。目前的资源税税制只对矿产资源和盐征收资源税,而对于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没有征税,难以遏制对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并使利用资源和平的下游产品的比价不合理,刺激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第三,资源税的税率过低。我国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只反映劣质资源和优质资源之间的单位级差收入,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偏低,并且资源税税率没有与资源的利用挂钩,导致资源税在保护国家资源、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资源税征管方面存在缺陷 一方面,资源税征管办法不明晰、不规范导致资源税税源呈现复杂化,多元化,同时,由于税费并存,费挤占税的现象严重,征管部门的增多,加大了企业协调的难度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征管力量和手段落后。

税务部门缺乏对资源税的专项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机构,税源信息监控体系的缺失,导致资源税调控能力严重不足。

二、资源税改革对宏观层面的影响 (一)资源税改革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地方政府增收,从价计征的资源税改革对财政收入有着明显的影响。资源税将与资源价格直接关联,有利于通过税收调节品利润,提高资源价格进入市场的税收成本,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在当前分税制管理模式下,除了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外,其他所有资源税收入都由地方政府负责征管和支配,资源税改革后,税率的提高和征税范围的扩大会显著提高资源地地方政府的资源税收入,使资源税占整个地方税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资源税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可以在资源开发环节获得大量收入,增强本地区的自有财力。对于当地公共物品的提供、减轻环境污染、治理受到破坏的资源环境,补贴需要扶持的行业乃至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虽然短期内资源税仍是个小税种,收入预期不可高估,其作用将十分有限。同时,我们也不应以资源税制改革在短期内产生的较大财政收入为目标,而应以在长期内产生的节能和环保方面的影响为侧重点,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资源税改革应服务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战略。 (二)资源税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资源税制改革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纠正,具有税收负担再分配效果。一方面,政府通过征收资源税收把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促进种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资源税制改革后,得到的收入不仅能弥补资源的使用,也能弥补资源占用而使他人丧失使用机会后造成的损失。并且,由于贫富阶层消耗资源的不同,通过资源税制改革可以使税收负担在贫富之间发生转移,这样有利于发挥税收调节个从收入分配的功能。另外,通过资源税制改革将税款用于补贴合理有效利用的资源的企业和治理污染与保护环境,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资源税改革对产业投资的影响 通过调节税率,改变计征方式,可以有效遏制掠夺性的资源开发,改变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的状况。资源税制改革对产业投资的影响一般会降低相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因而会减少投资。当对的使用征收资源税时,资源的价格就会提高,使用资源的企业必须使用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当资源的需求量减少时,就会促使生产企业彩先进设备提高开采率。从这一角度讲,资源税改革将会提高企业成本,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资源税改革会从税收政策导向上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抵制和淘汰浪费资源、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会产生明显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效应。

参考文献:

[1]刘生旺.资源税改革的有效性分析[J].

经济问题,2009(1).

[2]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3]谢美娥,谷树忠.我国资源税的功能缺陷研究及改革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7(3).

第3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红外测油仪;环境监测;原理;检测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环境污染变得日益严重,油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油和水是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油的密度比水小,所以油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影响到水中氧气的交换,水中的微生物在分解水中的油时需要耗水中的氧气,从而就会导致水质变差。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我们需要对水中的含油量进行监测,预防油类物质污染水体。

为了能更加准确地检测含油量,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目前,测定水中含油量的方法有很多,有重量法、比浊法、气相色谱法、电阻法、荧光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但这些方法都不如红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在测定含油量时结果更加的准确且不受油品成分结构的限制,是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标准首选方法。

1 红外测油仪的工作原理

要研究一台仪器,首先要理解它的原理。红外测油仪的原理就是首先将废水中的油萃取到四氯化碳中,然后通过红外分光光度计来测定吸光度,最后将吸光度转化为浓度即可得到水中油的含量。用一束指定波长范围的红外光线照射样品时,如果样品物质分子中某一个键的振功频率和它一样,该键就会吸收红外线而增加能量,振动就会加强;如果样品物质分子中没有同样频率的键,红外线就不会被吸收,振动就不会加强。通过样品吸收池的红外线,有的区域较强,有的区域较弱,从而产生了红外吸收光谱。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光被吸收的强弱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比例,光的吸收强弱用吸光度A表示,通过计算油类物质的特征吸收波长2930cm-1(CH2基团中的C-H键的伸缩振动)、2960cm-1 (CH3基团中C-H键伸缩振动)和3030cm-1 (芳香环中C-H键的伸缩振动)下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再通过朗伯比尔定律:光被吸收的强弱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成比例,将吸光度转化为含油量。其计算公式为:含油量=X*A2930+Y*A2960+Z*(A3030-A2930/F),其中X、Y、Z、F分别是上述波长的校正系数,和仪器的特性相关。

2 用红外测油仪测定水中的油类物质的实验方法

理解了红外测油仪的工作原理以后,就可以根据原理来进行测定水中油类物质含量的实验了,油类物质包括石油类和动植物油。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萃取前处理、萃取、吸附、测定四个步骤。

2.1萃取前处理

对待测对象要先进行取样,我站采用广口采样瓶进行采样。采完样后,向水样中加入1:3的盐酸,使得水样的PH值≤2。将水样充分摇匀,然后慢慢倒入射流瓶中,再量取50mL四氯化碳萃取剂分两次将采样瓶洗涤后转入到射流瓶中,等待萃取。

2.2萃取

打开射流萃取器电源开关,让四氯化碳和水样通过射流瓶尾部细孔全部吸到射流瓶中再由射流瓶中流回射流瓶尾部,如此反复循环进行三次,使得四氯化碳与水样能够充分接触,达到充分萃取的目的。静置2分钟以上,液体分层以后拧开排液阀即可得到萃取液。

2.3吸附

GB/T16488-1996《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对石油类的定义是用四氯化碳萃取,不被硅酸镁吸附的物质;动植物油的定义为用四氯化碳萃取,被硅酸镁吸附物质。用四氯化碳萃取后得到萃取液,再用硅酸镁将萃取液进行吸附处理以后得到吸附液。

2.4测定

将萃取液与吸附液转移到适当光程的的比色皿中,再将比色皿放入红外分光光度计中,测定其在3030cm-1、2960cm-1、2930cm-1三点处的吸光度,最后由计算机根据含油量的公式计算出含油量。

3 红外测油仪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总结平时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现将检测过程中常常遇到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归类如下:

3.1水样的PH值

四氯化碳在PH值≤2的条件下才能够充分地将水样中的油类物质完全地萃取出来,所以在萃取之前要用PH试纸检验水样在加入盐酸之后是否达到PH值≤2这个条件。水样的PH值偏高将会影响检测结果。

3.2萃取后是否静置2min以上

萃取结束后不充分静置会导致萃取液中混有水分,转移到比色皿后会导致比色皿中含有小水珠而影响吸光度,从而影响检测结果。所以在实验中应静置足够的时间,保证四氯化碳与水充分分层。

3.3仪器使用环境的影响

仪器所处的环境的温湿度变化较大的话会影响仪器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测定出来的浓度值。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环境温湿度的变化以保证仪器能够稳定运行。

3.4比色皿污染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为了确保比色皿不被其他物质污染,在检测之前我们应用四氯化碳少量多次润洗石英比色皿。比色皿因为长期使用,极易附着杂质,在使用以后需要对其进行彻底的清洗,清洗以后再晾干备下次使用,如果不润洗或清洗不干净将会影响检测结果。

3.5四氯化碳挥发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四氯化碳具有很强的挥发性,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更容易挥发,影响检测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及时对萃取液和吸附液进行测定以防止四氯化碳挥发影响检测结果。根据实际需要,夏天温度过高可以安装空调来适当降低温度。

3.6检测过程中带进污染物会影响检测结果

在测定地表水含油量的时候,地表水的含油量比较低,如果在测定过程中仪器没有清洗干净或者是手上沾有其他的油类物质,就会带到水样中来,导致检测结果偏高。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将用到的玻璃容器以及我们的手清洗干净。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我们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油是我国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项目之一,我们应该做好对油类物质的检测。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红外测油仪的工作原理,进而阐述了红外测油仪测量水体中油类物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最后归纳了日常实验过程中常见的几个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今后提升检测水平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田金凤. 红外测油仪对水体中油份的测定[J].地下水. 2015, 37(3):130-131.

第4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衍生品 交易 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衍生品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各国的衍生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商品期货、期权方面,市场发展的空间和速度非常有限。在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国际石油危机后,世界金融市场开始出现剧烈动荡。为了给市场主体提供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工具,1972和1973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分别开发出外汇期货和股票期权。以此为发端,国际衍生品市场迅速呈现不断创新和急剧膨胀的发展态势。实践表明,尽管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可以提供丰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是大规模交易也为国际经济体系带来了若干负面问题。近些年来,衍生品交易产生的市场风险已经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有,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衍生品对资本外逃的推动作用,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向亚洲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那么,衍生品交易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呢?

二、衍生品交易引发宏观经济风险的途径

(一)衍生品交易风险造成市场混乱

衍生品具有诸多微观属性。其中的一些最基本特性如信用性、虚拟性和杠杆性是产生市场风险的根源。一般而言,衍生品交易的微观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近些年,衍生品交易引发的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美国“橘县破产”、中国327国债期货风波,等等。尽管目前还没有案例表明,单个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衍生品交易失败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混乱的局面,但是从理论看,由于具有杠杆交易的特点,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投机攻击或者衍生品交易失败,还是很容易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极端混乱。巨型金融公司的交易活动会由于衍生品的杠杆特性放大冲击效果。如果在“群羊效应”下,交易开始集中于空头或者多头,则很容易使市场流动性急剧丧失。其结果是产品或者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振荡,严重冲击衍生品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造成金融危机。例如,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就是市场主体运用股票指数期货进行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而在1992年欧洲汇率体系危机中,大约有20%-30%的英镑卖压来自于动态避险策略的操作。

(二)各种风险在金融体系中发生连锁反应

由于衍生品交易加强了各市场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增强了风险在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鉴于市场间联系具有系统性含义,一旦OTC衍生品市场发生重大风险或者大规模违约,问题就会通过市场之间的对冲和套利活动,或者通过市场供求的重新平衡机制传播到交易所和现货市场。更严重的问题是,任何与衍生品交易有关的失败,都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大银行违约会造成第二家违约,再造成第三家银行违约,这样不断波及下去的结果将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枯竭,最终导致金融体系陷入危机。1997-1998年,美国LTCM公司衍生品交易失败。由于该公司向一些著名银行借贷高达1.000亿美元,因此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了防止发生连锁性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动联系LTCM的债权人和交易对手等十四家金融机构,居间协调予以救助,最终防止了可能的连锁危机。

(三)冲击宏观经济运行

与以上两点相联系,金融衍生品交易使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更紧密地连接起来。集中的或者巨大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可能通过市场联系机制,从金融市场波及到整个经济体系,最终使宏观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国际资本相联系的衍生品跨境交易,将大大增加宏观经济运行风险。这是因为,第一,期货交易所可以直接为国际投机力量提供攻击平台。第二,OTC衍生品具有比交易所衍生品更强的表外特性,在跨境衍生品交易中很难受到监管,可以更有效地被用于投机活动。在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衍生品交易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墨西哥银行广泛使用的台索波诺互换,以及衍生品市场上的其他工具如结构化票据、股票互换、股票回购协议、布雷迪互换等,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放大了市场混乱,最终造成墨西哥金融体系崩溃和宏观经济动荡。墨西哥这次危机的结果是,银行呆坏帐严重,商业银行收不回的贷款高达250亿美元,银行金库在资本抽逃过程中被掏空;经济增长率下降8%,通货膨胀率超过50%。

三、衍生品交易冲击宏观经济稳定的内在机制

(一)透明度降低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与衍生品的表外性相关的是交易透明度问题。所谓透明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资产负债表反映不出实际的风险状况;其二,对于OTC衍生品交易而言,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这种透明度的降低,一方面是直接地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削弱了当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能力。

首先,资产负债表无法显示市场隐含的巨大风险。在公司或者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后,会计平衡表仅能记录表面上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很难揭示出实际隐含的风险内容。正因如此,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品交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加速或者减弱资产负债表隐含的风险。但如果衍生品交易风险不出现连锁效应,宏观经济将不会面临大的冲击。

然而,对于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央行来说,资产负债表透明度降低造成的后果就会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衍生品交易不具有透明性,公众很难准确评价和掌握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而且对央行来说,也不能准确地披露实际外汇储备数量,致使调控汇率或者维持固定汇率的实际能力可能会比表面能力要弱的多,显得“外强中干”。其调控整个宏观经济的能力出现下降,很难有效抑制宏观经济波动。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说,由衍生品交易造成的透明度降低同样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可以举几个例子。其一,金融创新会把一些长期贷款和看跌期权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短期特征。如果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这些在平衡表上反映为长期性质的贷款会迅速向国外抽逃。其二,衍生品创新可以改变短期资本的外在形式,如总收益互换会使短期贷款类似于资产组合投资。其三,以保证金或抵押进行交易的衍生品会产生大规模的突发性外汇流动,而这并不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外汇债务和证券内容中预先显示出来。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正因为

如此,监管当局,交易对手方及其他机构很难对公司信用等级和交易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当市场承受压力时,缺乏关于某公司市场及信用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对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将从多方面冲击市场稳定。一是,在谣言、市场恐慌等不利信息作用下,使债权方撤资,最终损害公司的融资途径。二是,导致市场参加者进行防御性头寸调整。众多市场参与者通过运用衍生品,以较低成本迅速撤离某一市场,将对市场和国民经济构成严重打击。

(二)逃避宏观监管

市场主体利用衍生品可以有效避开政府施加于自身的各种限制,同时也可以降低规定的资本持有要求。例如,在各种会计制度中,往往通过信用评级来区分各种资产和可得收入。为了保持金融和经济稳定,政府会根据信用评级限制金融机构持有某种金融资产。但是金融机构并不会就此止步,而是根据需要,设计出形式多样、合乎需要的衍生品,以避开各种监管防护措施。例如结构化票据可以巧妙地把高收益票据处理成具有高信用等级的金融工具,最终避开政府施加的严厉监管措施。在美国,很多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通过结构化票据完全绕开了当局的监管限制,成功地持有外汇资产。

然而,避开监管防范措施对宏观经济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这是因为,衍生品具有的杠杆易特征在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于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风险头寸所要求的资本数量。由于风险/资本比率高企,投资者的投资稳定性势必遭到削弱。这样一旦在衍生品市场上出现交易失败,就会造成系统性风险,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不断增加的OTC衍生品和结构化票据使用,会大幅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头寸。这样,由于衍生品交易存在杠杆性,将使经济系统在多方面面临巨大危险。一是,在经济过热时由于投资兴奋出现决策失误。这种失误往往以高昂的成本为代价。二是,放大各种不利效果,使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面临严重冲击。

(三)制造和深化危机

首先,衍生品市场的投机交易可以制造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汇率的稳定性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借助于高杠杆性和较低的成本,各种跨境衍生品交易完全可以影响和冲击汇率稳定目标。对于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而言,从事投机的机构投资者会利用各种跨境衍生品交易直接威胁甚至攻击汇率体系。另外,即使不存在投机攻击,各种用于跨境交易的长期衍生品(如长达15年的外汇互换)也足以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积累起大量的风险。当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从事的衍生品交易出现损失时,也会演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

其次,金融衍生品交易还会加速和深化危机,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危机期间,各种与衍生品紧密相联系的国际资本由于流动性的提高可以迅速抽逃,从而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据估计,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加速了资本外流,大约有160亿美元的台索波诺被用于互换,最终加大了比索的贬值压力。另外,国内大量的衍生品交易也同样会增加信用风险,并造成难以偿付的实际债务。而且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某些衍生品交易最初是用来削减和对冲市场风险,也会在危机来临时“摇身一变”,成为增加市场风险和加速金融危机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由于与国际资本流动紧密相关,衍生品交易大大增加了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从各国经验看,衍生品虽然不是危机的根源,但是却在资产价格下跌之前的积累阶段推动了价格攀升,同时又在危机发生时加速了价格的调整。通过运用衍生品,市场主体能够以较低成本迅速进出市场,这使得由于预防性的原因而逃离一个市场更加容易。一些金融市场的扰动会转变成全面的危机,且危机在于衍生品交易相关联的国内与国际市场得到放大。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有关资金流动的严重程度、传染性和规模大小都受到衍生品交易的影响。

(四)增加危机处理的复杂性

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和交易机制出现复杂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各国政府处理危机的难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政府处理危机的政策方式相对简单。只要政府把主要的债权和债务方集中在一起,制定一项债务支付方案,就能够较为容易地处理债务危机。而在衍生品市场急速发展的情况下,危机处理显得非常困难。主要是因为,第一,市场主体复杂化、j多样化。这既增加了各种潜在的i交易对手方,又产生了究竟谁具有未偿还债务或其它义务的要求权。第二,衍生品交易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既成事实,必须迅速给予支付,很难进行调节。而且更困难的是,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波动瞬息万变,致使不断产生新的损失或者扩大损失范围。

四、衍生品交易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与以上分析相比较,衍生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后,健全发达的衍生品市场就有效地防止了宏观经济波动和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为此,格林斯潘指出,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使金融系统发展更灵活、有效,世界经济也变得更有弹性。事实上,衍生品在21世纪初的多次金融风波中确实发挥了良好的抑制作用。我们下面具体分析衍生品交易抑制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机制。

(一)微观衍生品对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首先,防止行业供求关系剧烈变化。在那些对宏观经济具有较强供给冲击影响、其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的行业(如粮食、石油)中,生产者利用衍生品对其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具有明显的宏观意义。第一。利用衍生品进行的风险对冲活动,完全有助于提高生产和供应的相对稳定性,减缓供求关系紧张和过高损失对生产和经营形成的严重冲击。第二,生产者还可以根据衍生品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安排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经营计划,增加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和平稳性。因此,从宏观意义上讲,衍生品交易可以从行业稳定和产品供给源头方面,抑制即将出现的产业供求关系紧张和宏观经济波动,进而防止其在短期内出现进一步扩大趋势。

其次,抑制宏观经济波动。如果宏观经济由于其他方面原因出现大的波动,那些能够依靠衍生品市场进行保值,并安排生产和流通的生产者,就会通过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来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对本行业供需关系的影响。这样做的宏观效果是,削弱本行业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总量不均衡的联系,即抑制本行业在未来出现较大的供求失衡,避免加剧业已出现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对于一些金融投资者来说,则可以通过与宏观经济总量有着密切关系的衍生品(如股指期货)来减少宏观经济波

动的影响。这样由于金融机构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收益状况恶化,从而可以减轻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失衡形成的更大压力。

(二)宏观衍生品对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宏观衍生品是直接针对宏观经济总量变化设计的衍生品,如GDP期货和CPI期货,因此较之于微观衍生品,这些衍生品对于对冲宏观经济风险,减弱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GDP期货抑制宏观经济波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要和GDP变化有关。对于那些与GDP存在很强正相关关系的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最容易面临由于宏观形势变化造成的失业问题。如果建立起GDP期货,他们可以对失业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以此提高福利水平,这也使得这类行业的工作变得更具吸引力,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宏观上看,开展GDP期货交易有助于控制宏观形势,防止经济加速逆转。对于多数的商品以及服务供给方来说,其收入在GDP增长低于预期水平时会受到负面影响,投资支出会部分贬值。投资者可以不必买入无效率定价和交易的股票投资组合,而是通过GDP期货交易以较低成本对GDP变化进行对冲,来避免或者减少宏观经济失衡给自身造成的损失。这样做的结果是,投资决策及生产计划不再受制于未来GDP增长的不确定性,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路径会变得平稳,以往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巨大社会及私人成本出现降低。

第5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评分法;事业单位;岗位评价;绩效奖金

收稿日期:20120326

作者简介:徐学群(1960—),江苏南京人,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党委书记,处长,主要从事动物园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5025303

1引言

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所有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重要举措,这项改革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我国事业单位目前仍然普遍存在的工资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倾向,推动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从过去计划、行政手段下的品位分类管理,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的体现岗位价值的岗位定价、绩效导向的绩效薪酬制,从而有效调动广大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事业单位薪酬结构中各组成部分实质上体现的仍然是行政职务、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没有发挥薪酬应体现员工实际从事岗位工作价值的作用。因此,一些事业单位在新收入分配制度具体实施中,为了使得薪酬分配能够体现不同岗位之间劳动强度、岗位责任和岗位贡献的差距,设置了绩效奖金,将其作为绩效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奖金是根据员工从事的实际工作或所处的职位来确定其基本薪酬[1],即“以岗定薪”。许多学者对事业单位(多数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绩效工资已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而针对公益性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如何在岗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奖金设计,并未发现有相关文献的明确阐述。本文拟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为例,应用评分法进行岗位评价,划分岗位级别,设计岗位系数,确定绩效奖金,旨在为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奖金设计提供一种量化方法。

2岗位评价方法评析

常用的岗位评价方法有排序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评分法等[2]。排序法没有对岗位进行要素比较,方法相对简单;分类法是以岗位为对象、以事件为中心的岗位评价方法;因素比较法是对排序法的改进,选择多种报酬要素,按照各种要素分别进行排序;评分法是选取若干关键性薪酬要素,并对每个要素的不同水平进行界定,同时给各个水平赋予一定的点数,然后按照这些关键的薪酬要素对岗位进行评价,得到每个岗位的总点数,以此决定岗位的薪酬水平[3]。岗位评价的各种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而在于是否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了最适合的方法。本文选择评分法作为岗位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原因:

(1)作为一种量化的岗位评级技术,易于解释和理解,通过岗位的点值直观表现了每个岗位的重要性和贡献,员工对于采用这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比较信任。

(2)综合性的岗位评估方法。考虑到各个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确定各岗位之间的差距,具有系统的观点和看法。

(3)该动物园已有完整的岗位说明书,岗位类别已经界定清楚(管理类、专技类和工勤类),采取评分法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3岗位评价模型构建

应用评分法进行岗位评价,首先要选取各类岗位具有代表性的评价要素,并依据要素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划分为几个等级,然后分别对各个等级、等级内的各个要素赋予不同的权重。岗位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主要包括:评价要素的选择与权重分配、评价要素等级的界定,以及评价要素等级的赋分。

3.1评价要素的选择与权重分配

在岗位评价要素的选择上,外企采用较多的是Mereer国际评价法和HAY三要素评价法,主要偏重组织影响力、责任范围、沟通技巧、任职资格等要素。在国内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岗位评价中,通常选择岗位责任、专业技能、工作强度和工作条件进行岗位评价,即四因素法[3,4]。

绩效奖金设计的目的是体现不同岗位之间劳动强度、岗位责任和岗位贡献的差距,针对动物园的实际情况与统计出的动物园价值导向结果,确定了每部分因素的分值,并对部分因素进行了修改,最终选定风险控制责任、经济效益责任、指导监督责任、沟通协调责任、领导决策责任、最低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要求、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计算机能力、工作负荷、工作压力、脑力辛苦程度、体力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特征、工作场所、接触不良异物受影响的程度、危险性或职业病共19个因素。

3.2评价要素等级界定

设定二级评价要素分为5个等级,对每个要素等级进行界定,如经济效益责任二级评价要素5个等级分别界定为:1-基本不影响所在部门经济效益;2-直接影响所在部门经济效益;3-直接影响动物园经济效益;4-明显影响动物园经济效益;5-严重影响动物园经济效益。

3.3要素等级赋分

设定评价要素的总点值为1 000,国际上通用的责任因素、知识技能因素、努力程度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这四大部分比例为400∶300∶200∶100,根据动物园的实际将此比例调整为400∶270∶180∶150,按照因素的权重进行点值的分配,其中:

一级要素点值(M1)=一级评价要素权重(P1)×1 000,

二级要素点值(M2)=二级评价要素权重(P2)×M1,

二级评价要素不同等级的点值(N)=级数(S)×M2/5。

具体点值可根据后期分析有所调整。全园岗位各要素的点值得分见表1。

表1岗位评价因素

一级因素因素编号二级因素级数满分合计数1-1风险控制责任5901-2经济效益责任580责任因素1-3指导监督责任5704001-4沟通协调责任5801-5领导决策责任5802-1最低学历要求4502-2工作经验要求550知识技能2-3专业知识技能5652702-4解决问题能力5502-5语言文字应用能力4302-6计算机能力4253-1工作负荷445努力程度3-2工作压力4501803-3脑力/注意力辛苦程度5453-4体力劳动强度4404-1工作时间特征425工作环境4-2工作场所4501504-3接触不良异物受影响的程度5404-4危险性或职业病535合计1 0001 000

4实施岗位评价

依据岗位评价模型进行岗位评价,是薪酬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由岗位评价小组实施岗位评价,评价小组成员的素质及总体构成情况将直接影响岗位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要求评价小组成员必须客观地看问题,在打分时能尽可能摆脱局部利益,同时,成员要有一定的影响力,确保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评价小组成员应包括单位内各层员工。经过清岗,确定该动物园共有74个岗位。依据岗位价值评价模型进行岗位评价,评价的结果为各个评价要素获得的点值,总点值的计算采取如下公式:

S=∑ni=1∑19j=1Sijn。

S为总点值,Sij为第i个评价成员对要素j的评价点值。运用上述公式,部分管理岗位的评价结果如图1所示。

图1岗位评价结果

5绩效奖金设计

5.1岗位薪级、薪档设计

与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规模相当的企事业单位的岗位等级一般为10级左右,岗位等级不宜划分太多,划分太多容易产生矛盾,而划分太少又不能充分区分岗位间的重要性。从岗位得分的分布曲线来看,存在10个左右的明显拐点和断点,因此课题组最后决定采取10级的划分方法。全园岗位等级、档级及其岗位评价得分区间如表2所示。

表2全园岗位等级、档级分布

等级分数范围三档二档一档10760+822~843799~821776~7989691~759737~759714~736691~7138621~690667~690644~666621~6437551~620597~641574~596551~5736471~550517~550494~516471~4935401~470447~470424~446401~4234331~400377~400354~376331~3533261~330307~330284~306261~2832201~260247~260224~246201~2231200-191~200181~190180-

5.2岗位系数设置

岗位系数设置要遵循的原则是任何一个单位里岗位的重要度都是呈指数曲线变化的,即低等级的岗位变化比较平缓,而高等级的岗位则迅速提升,岗位系数级差反映岗位之间的差别,等级、档级越高,岗位之间的劳动差别越大,工作价值的差别越大,所以,在高等级岗位之间的岗位系数级差应大一些,在低等级岗位之间的岗位系数级差要小一些。因此,按照上述原则设计的全园岗位系数见表3。表3全园岗位系数设置表

等级分数范围三档二档一档10760+3--9691~7592.862.752.648621~6902.532.432.337551~6202.232.142.056471~5501.961.881.85401~4701.721.651.584331~4001.511.451.393261~3301.331.281.232201~2601.181.141.11200-1.061.031

5.3考核评定系数

实行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法,灵活运用津贴、奖金、福利分配,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在确定绩效奖金额时所依据的考核指标主要有岗位价值和员工绩效考核情况。员工的考核评定系数就是根据员工绩效考核情况来确定(由于篇幅问题,员工考核评定系数在此不再赘述),这样有效地将员工薪酬与其绩效挂钩,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4绩效奖金的确定

考虑到动物园自收自支的性质和特点,决定采用系数分配法来进行奖金分配。系数分配法是事业单位在制定绩效奖金分配方案时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主要做法是根据单位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类人员的劳动量和绩效的指标,进行系数测算,然后用单位可分配的绩效奖金总量除以每人的测算系数(此处采用岗位系数)之和,得出基准系数的绩效奖金数,乘以个人的岗位系数,最后再乘以个人考核评定的系数,即为各位员工实际绩效奖金分配额。用公式表示:

单位系数绩效奖金=绩效奖金总量/每人的岗位系数之和

员工绩效奖金分配额=单位系数绩效奖金×岗位系数×考核评定系数。

5.5绩效奖金的调整

5.1.1整体调整

(1)绩效奖金整体调整是通过动物园总体的绩效奖金水平进行的调整,调整的对象为在岗职工,调整的内容主要是绩效奖金基数。

(2)绩效奖金整体调整由管理处党群工作部提出计划,并上报薪酬考核委员会讨论审批,于下一年度执行。每一年调整一次,调整时按照上年度实发绩效奖金总额与次年经济效益增长预期为基础,总体实现绩效奖金分配基数逐年递增10%。

(3)针对年末剩余奖金的分配方案,只要是考核合格者,将按照上述分配方式,如数分配到个人。

5.1.2个别调整

(1)离岗休养如产假、长期病假和非公派脱产学习,以及其他不在岗且未参加岗位绩效考核等人员,不参加发生期内的岗位绩效奖金分配;见习期、外借和合同约定停发工资福利待遇的人员,不参加岗位绩效考核分配。

(2)部门内部协议用工和劳务派遣工,由用工部门根据考核情况,如考核结果优秀者,可按同岗正式职工的基数参加绩效奖金分配。

(3)主持工作的中层副职按正职的基数参加绩效奖金的分配。

(4)如因工作需要跨岗兼职时,取较高的岗位基数进行绩效奖金分配。

2012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6结语

绩效奖金是事业单位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应用评分法对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绩效奖金进行设计,其特点为:其一,绩效奖金的设计是建立在科学的岗位评价基础之上,能够体现岗位的相对价值,有利于管理者针对关键和核心岗位制定适宜的激励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合理拉大不同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其二,应用了科学的岗位测评方法,构建了岗位价值评价模型,进行了岗位的分级分档,明确了岗位的相对价值,为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奖金设计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量化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学力.企业薪酬设计与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2] 朱晔.岗位评价释义及岗位评价技术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7):16~20.

第6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宏观经济;互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34-02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无标底招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实施已经多年,建筑产品的工程造价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决策时关注的中心。然而,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定额计价和取费指标一直是国内建筑企业的传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标取胜,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并提高工程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探讨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变得十分迫切。

一、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程造价预测受到重视,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它们擅长积累和分析历史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整合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十分健全。而在我国,定额和取费指标是造价管理机构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并未真正展开。与之对应的是,依据固定定额完成的工程造价预测也成为了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询机构的依赖,价格变更则通常是指令行为。

近年来,我国工程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但其存在的不足较多,如价格信息失真状况时有发生。在理论界,关于从建筑产品投入品价格指数研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测和控制的探讨较多,对项目本身特征外的其他影响工程造价因素的研究较少。工程造价预测离不开对价格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而价格信息与宏观经济形势,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变化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为计算工程造价提供重要依据。

二、宏观经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许多体现经济社会状况的因素,例如GDP、恩格尔系数等,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产品的需求状况,并进一步左右其价格,即所谓的工程造价。若GDP上涨,或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时候,表明可供人们消费的总值正在增加,当人们解决了自身的基本温饱问题后,人们的需求则会转向精神方面,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舒适度的较高要求,例如住宅,人们对建筑产品需求会逐渐增长,一旦需求大于供给,会有更多资金不断流入建筑行业,这时便会对工程造价构成影响。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建设成本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人材机等物价浮动的影响,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运输费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它是某时间段里商品零售价格变动状况的反映,包括程度的变动和趋势的变动,在工程造价方面则主要指建筑材料价格,例如建筑装潢材料、燃料等。因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体现着物价波动,其波动必然会对建筑工程造价带来或多或少地影响。

(三)失业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失业率与建筑a品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下降,建筑产品需求增大;失业率上升,建筑产品需求减小。在建筑产品存量固定这一前提下,如果需求逐渐减小的话,那么根据市场规律,租金会有所降低。这一结果会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建筑产品的价格,建筑工程造价也会随之压缩。失业率上升会直接影响人的心态以及对经济的预期,多数人会丧失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人们对此后房地产资产安全性、可靠性表示怀疑,甚至是建筑产品资产,都会遭到更多的风险损失的质疑。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和建筑产品保值力将不像以往那样令人信赖。这一现象会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表现为其价格的下降,实际建筑工程造价也将最终遭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便会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使信贷规模收缩,建筑行业会遭受巨大冲击,其开发成本会大幅增长。开发成本增加会直接带来建筑工程造价上涨这一结果,或者出现项目开发建设减少的状况,物业市场上存量会有所降低,存量供给降低则必然导致租金的增加,建筑工程造价会因此而被推高。此外,失业率与劳动力供给直接相关,失业率的增长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而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程造价的相当一部分属于人工费,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候,人工费会有所减少,这对工程造价的降低十分有利。

(四)通货膨胀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通常来说,经济泡沫的增大是其中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会改变着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例如,原材料的价格、机械设备的价格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要小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受的影响。这时候,工程造价会随着相关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虚假繁荣,它使高经济增长率徒有其表。如果在工程造价中使用通货膨胀下的原材料价格,那么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造价的偏差,使其与真实造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计算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确定要不要剔除或者在合同中约定通货膨胀的风险归属。此外,通货紧缩与之是相同的道理,都应在工程造价中进行深入探究。

三、工程造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供给冲击效应

从总供给视角出发,工程造价会对宏观经济形成一定的供给冲击效应。当建筑工程交易价格增加的时候,投资环节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数量的资产能够可投入的项目数量会有所降低,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开发商所需要的资源会相应地减少,这时候劳动生产率以及总产出会明显降低。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如果劳动力过剩,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受到影响,会有明显下降,然而考虑到名义工资的向下黏性,减少劳动需求成为多数承包商或开发商的选择,此时会抑制产出,GDP减少,失业率上升。当工程交易价格增长时,最终消费品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部分建筑成本的转嫁,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不利的,因其净损失会有所上升;间接地,消费者对建筑产品有效需求会随之不断降低,宏观经济发展会因此而遭受打击。

(二)消费传导效应

按照财富效应相关观点,人们所占据的财富会随着建筑工程造价上升而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消费品生产的火热。当社会消费品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其直接影响是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升高,居民收入增长,这对刺激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与之类似,对于打算购买建筑产品的人而言,建筑工程造价的增长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降低,这会使消费有所减少,社会总消费会随之不断减少。总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总消费的减少会抑制生产,这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业状况也会遭受其不利影响。当失业率增大时,居民收入相应地减少,消费会受到抑制。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消费和失业率的正、负两类叠加影响。

(三)投资效应

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能够对企业或个人是否投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项目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二者之间的比值。当二者的比值大于1时,即项目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的时候,多数决策者会积极投资新建项目。众所周知,在新建项目投资中,建筑工程造价通常占有较高比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增加,经济趋势发展向好,人们对市场保持乐观,认为项目资产市值会增加,外部资金成本降低。社会投资较为繁荣,必然会刺激市场需求,就业率会随之升高。

(四)成本效应

工程造价是房屋建筑中住房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住房成本决定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其生活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美国商务研究协会的相关研究,在各城市生活成本指数里,住房成本指数占有较大比例,为29%,企业的工资成本则受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很大,而住房成本对工资成本的影响亦不容小觑。从普通居民的角度看,生活成本会随着房价的上升而变大,无住房的流动劳动力更愿意迁出,劳动力规模会有所减小,失业率降低;与之类似,而房价上涨会给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员工工资,即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更愿意退出该市场,转移施工地区。企业的变动会牵动就业市场,其迁出会使劳动力需求下降,减少当地就业机会,居民就业、收入、生活水平会发生变化。

(五)转移效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会受到建筑工程造价波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工程造价增加的情况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效投资会有所降低,可开发项目减少,这会抑制部分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需求,尤其是材料生产单位和机械生产单位,其他行业或其他部门会成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归宿,而以租用或购买建筑产品的单位为代表的行业、部分与之不同,对资本的需求逐渐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行的过程中,专业技工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而短期内不同部门间资本重置并不容易,失业率由此会不断增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由此增大。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 赵田,查京民.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23-24.

[2] 徐辉,梁娜.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66-68.

[3] 曹文佩.关于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6,(7):103-104.

第7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进出口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重要影响,首先将影响到进出口、关税等这些与国外经济密切相联的部门,之后人民币的升值将影响力再传递到国内的各个经济部门,并对国内的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以宏观经济为研究视角,简要的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以控制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到各部门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进而影响各部门商品的进出口。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将下降,而进口则上升。通过相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之间存在着一个弹性变动的关系,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加大,出口下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而进口则随之上升,其直接后果是贸易顺差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民币的升值将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则会降低以人民币标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刺激国内对国外相关消费品的消费。另外,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有利于降低国内企业进口原材料、能源和生产设备的成本。其二,人民币的升值,会提高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从而降低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则一定程度减少出口。在短期内,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比较明嫌优势,出口的规模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总体来讲,如果人民币有较大幅度的升值,中国贸易的顺差额将缩小,可能会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局面。但若以小幅渐进的方式升值,则不仅不会影响我国的贸易收支,还能减少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2.人民币升值对生产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效应通过进出口部门传递到国内生产部门。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人民币小幅升值时有所上升,但人民币升值太大之后则会有略微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始终不大。GDP下降与出口减少有关,但随着进口的增加,国内产业结构必将发生改变,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将有所调整,这样,GDP的下降不仅有利于“冷却”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国内需求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人民币升值,就业水平有所下降,总体来说下降幅度不大。一国汇率升值,导致该国产品对外价格上升,产品缺乏竞争力,出口规模缩小,对劳动力需求量降低,恶化该国就业状况。短期内,人民币的升值对国内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但影响不大;而且人民币的长期升值还可能对就业产生正面效应,因为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产业结构会有所优化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的比例会增大,增加一定的劳动力需求。

3.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需求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由于GDP的波动幅度并不大,故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较小。当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时,居民的消费开始下降。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大。与此同时,居民储蓄也发生改变。由于劳动力收入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投入和部门工资率,其中受到汇率变化影响的是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当人民币升值时,劳动力收入减少,居民消费略降,同时也导致了居民储蓄的减少。

4. 人民币升值对政府收支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关税大幅度增长,且关税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关税增加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增加,特别是能源、高科技产品等奢侈品的进口增加,使得关税收入增加。政府收入是受各种税收收入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政府收入的表现是有所增加的,增加幅度主要是受关税收入增加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政府收入增加幅度不大。另一方面,政府的储蓄增加,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增加,政府储蓄的增长幅度也随之递增。政府储蓄的增加幅度小于政府收入的增长幅度,本文的研究基于政府对各部门的消费是不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的,而政府储蓄则是政府收入与政府消费及政府转移支付之间的差额,因此政府储蓄的增长是来自政府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虽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但波动不大。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于正面影响需要良好的应用,但对于负面影响,则需要有效的控制,接下来笔者针对上述四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政策建议

1.遵循小幅渐进的升值方式。人民币的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升值的速度和方式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往往是通过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传递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国际收支这些都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大幅度的升值将对一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带来不利,如此以来,小幅度渐进的升值是保持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2.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人民币一旦大幅度升值对出口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负面影响较大,为减小升值的不利影响,产业机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一项重要措施。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进出口产品结构。其次,调整行业间资源分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推动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发展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 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护措施。第一,通过保值规避风险。出口企业可以从自己的经营战略出发,选择恰当的保值措施来获取经营利润。第二,利用升值,改变企业融资方式。人民币升值后,企业直接向银行借贷美元也可成为一种融资方式。第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提升外贸经营思想。

三、结语

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所以我们需要其影响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简要的提出了相关建议,而在实际经济分析过程中,人民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分析。

第8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第三空间;儒经英译;辜鸿铭;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主动翻译儒经,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国学者,他打破了传教士和西方汉学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在中西方文化传播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他和理雅各并列,同时成为英译儒经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先驱人物。辜鸿铭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贡献与当前学术界对其关注度极不相称,这集中表现在对其文化传播策略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的考察较为缺乏等方面。[1]本文拟从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的视角,以文化身份和文化传播理念与策略为切入点,研究辜鸿铭是如何在中西文化疆域相交的“第三空间”促进儒经有效对外传播的。

一、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及其在辜译儒经研究中的指导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领军人物霍米·巴巴在其代表作《文化的定位》中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霍米·巴巴批判殖民文化和被殖民文化二元对立的空间体系,阐释殖民话语旅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指出“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会打开一片‘铸隙性空间’(interstitial space)、一种铸隙的时间性,它既反对返回到一种原初性‘本质主义’的自我意识,也反对放任于一种‘过程’中的无尽的分裂的主体”。[2](P36)他认为不同文化相交的“间隙”(文化的“疆界”) 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具有开放性。它包含并超越二元空间,是一个包容的空间场域,显现文化身份因素,杂合并呈现文化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因素活跃于“第三空间”,穿越“疆界”回到“此在”。“第三空间”具有杂合性。霍米·巴巴认为杂合性是“殖民权力生产力的标志,它表现出了所有存在于被歧视与被压迫场所中的必然变形和置换”。[2](P112)在这一场域,种族、性别、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等因素互相混合交织,彼此碰撞交错,在融合交流中产生新的意义,构建新的“他者”。在异质文化相遇的“第三空间”,二元对立得以消解,强势文化霸权得以抵抗,多元想象与对抗策略得以建构,不同文化因素杂合在一起,冲突的文化差异彼此杂糅、碰撞,“异质性”在新的文化生态中得以显现。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对于研究辜译儒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霍米·巴巴提出话语的意义和文化的差异只有在“第三空间”才能得到应有的诠释。“杂合”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最后形成的具有多种语言文化特点但又独具特色的混合体”。[3]文化交流必然伴随杂合的现象。[4]翻译就发生在不同文化混杂的“第三空间”,该空间生成的文化产品具有杂合的特征。辜鸿铭儒经传播的过程就是中西方文化在相交的“第三空间”转化、交融、发展的过程。辜鸿铭将两种文化和语言带到“第三空间”,使殖民文化和被殖民文化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构建非此非彼的新的“他者”。“第三空间”理论指导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研究辜鸿铭英译儒经超越身份的二元对立和文化传播策略的二元对立,以杂合的眼光审视辜鸿铭“自我”与“他者”的文化身份以及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二、辜鸿铭杂合文化身份的形成

文化身份主要体现民族本质特征,尤其是民族文化本质特征。霍米·巴巴推崇在文化边界相交的“第三空间”中形成的杂合的双重文化身份。辜鸿铭是在文化旅行中选择和形成自己杂合的文化身份的。在中西方文化相交的“第三空间”,“他者”要素活跃,差异性元素混杂,在文化协商中,辜鸿铭既是“他者”又是“自我”,形成了杂合的文化身份,在身份协商的过程中实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辜鸿铭具有西方文化身份。他在青少年时代系统地接受了西方教育,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游学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他精于西学西政,通晓英、德、法、意大利、拉丁、希腊、马来等多种语言,洞悉西方文学、宗教、社会民情等,十分了解各种西方社会思潮。他经常在文章中熟练引用西方著名作家言论,深度论及西方问题。西方人赞誉他的英文文章可以同维多利亚时代大文豪的作品相媲美。

中西方文化之间没有特定的界限,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第三空间”,辜鸿铭同时彰显着中国文化身份。留学期间,他师从浪漫主义一派,深受浪漫主义思想影响。卡莱尔、阿诺德、爱默生、罗斯金等浪漫主义者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把道德和精神生活作为思想的关键,倾向于文化民族主义,推崇东方文明和中国文明。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辜鸿铭对西方文明的失望激发了他的民族感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归国后,辜鸿铭潜心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大家罗振玉称赞他的中国学问“学以大成”,他被西方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权威,其中国文化大师的身份自然凸显。

辜鸿铭理解中国典籍的深刻内涵,又无法摆脱早期西方正统教育的影响[5],因而兼具中西方双重文化背景,可以在“第三空间”以杂合的文化身份审视中西文化冲突,具有促进中西文明交流、融二者于一体的优势。

三、辜鸿铭文化传播理念及其策略

在“西学中渐”成为主流、“中学西渐”亦同时发生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辜鸿铭具有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其英译儒经的传播理念在于他希望西方读者能够消除对中国文化固有的成见和蛮横的态度,更好地理解进而认同中国文化,平等地对待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论语》译序中,辜鸿铭表示他希望译书不仅能使西方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其对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6](P76)他在《中庸》译序中进一步指出他期待该译书能够帮助欧美人民“形成一种较清晰较深刻的道德责任感”,“无论是以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民族同中国人交往的过程中,都遵从道德责任感”。[6](P76)在跨文化交流的“第三空间”,他期待超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绝对统治和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消极抵抗,在“他者”与“自我”的对话和交流中实现中西方文化转换、传递和融合。

辜鸿铭在其文化传播理念的指导下,采用杂合的文化传播策略在中西方文化疆域相交的“第三空间”进行儒经翻译。他采用归化和异化杂合的翻译策略,把中西方文化和语言带到“第三空间”,让两种文化就彼此的差异性进行平等的协商、对话,实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一方面,他选择归化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改写儒经,满足了西方读者的审美期待;另一方面,他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再现儒经所认知的世界和所塑造的美。

归化翻译策略实现了文化传播中“自我”的话语权,减少了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更好地彰显了儒家经典的精神。辜鸿铭在《论语》译序中说他的翻译是“努力按照一个有教养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6](P84)以儒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强调道德责任感,他分别用“the moral law”、“moral order”、“moral sense”、“moral man”传播“道”、“和”、“仁”、“君子”等儒经核心概念,强调“moral”,凸显中国文化的“道德”特质。理雅各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将“道”译为“path”,将“和”译为“the state of harmony”,将“仁”译为“benevolent actions”、“true virtue”、“the good”、“the virtues proper to humanity”等,将“君子”译为“a man of complete virtue”、“the superior man”、“the scholar”、“the accomplished scholar”等。理雅各对这些儒经核心文化词汇的翻译忽视了“道德”(moral)主题,没有突出中国文化的底蕴。辜鸿铭儒经传播揉合西方文化元素,大量引用西方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的箴言为有关经注释,辜鸿铭特别注明《论语》翻译是“一本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来解说的新的特别翻译”。[6](P89)王辉[7]研究发现辜鸿铭在译本中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歌德、阿诺德、爱默生、卡莱尔、弗劳德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观点为《中庸》做注释。辜鸿铭创造性的文化传播策略增强了译文的可接受性,便于西方读者了解儒家哲学。

辜鸿铭传播儒经时还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输出儒经的内涵、展示儒经的风格。例如辜鸿铭将“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译为“At the service of the great Ti sacrifice (the ‘Mass’ in ancient China),I always make it a point to leave as soon as the pouring of the libation on the ground is over”。“禘”属于中国文化专有项,是指“宗庙五年一次的大祭”。辜鸿铭在直译出其文化内涵“the great sacrifice”的同时,将“禘”音译为“Ti”。这种异化的翻译策略突出了文化交流的“异质性”,彰显了中国文化特色。理雅各将“禘”译为“the great sacrifice”,缺少了“禘”的音译,没有突出文化差异性。再如辜鸿铭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为“Those who know it are not as those who love it;those who love it are not as those who find their joy in it”。辜译使用“those who love it”成功地再现了原文“顶针”的修辞手法,“辞气相副”,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把握儒经的内涵。理雅各将该句译为“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love it,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 delight in it”。该译文虽然传递了原文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缺失了原文的修辞手法,不能准确地显示原文的气韵,在“气副”方面稍逊于辜译。辜鸿铭的异化翻译策略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他者”性,使西方文化读者充分领略了儒经的文化精髓。

辜鸿铭英译儒经是中西文化在“第三空间”协商的产物,兼具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其文化传播的杂合策略可以超越霸权主义的价值观,还原文化差异性,化解文化冲突和矛盾,实现“同”与“异”的统一,对于促进文化传播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消解了强势文化霸权和弱势文化抵抗,为审视辜鸿铭儒经传播开辟了新的视域。在文化协商的“第三空间”,辜鸿铭形成了中西方文化杂合的译者身份,采用杂合的传播策略实现了儒经文化的有效传播。在“汉学”潮流全球化的形势下,辜译儒经经典化对中国文化传播具有积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我们以译事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努力在中西方文化疆域相交的“第三空间”构建“自我”和“他者”杂合的双重文化身份,杂合运用归化和异化的文化传播策略,以实现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互动和相互激发。

[参 考 文 献]

[1] 钱桂容,钟克万.辜鸿铭英译儒经研究:回顾与展望[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6):774.

[2] Homi K Bhabha.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2):54.

[4] 李磊.概念整合视角下的借代认知机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7.

[5] 田怡俊,包通法.辜鸿铭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思想初探[J].上海翻译,2010(1):61.

第9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 公司资本结构 房地产公司

一、引言

公司资本结构指的是公司各种资本,包括长期债务、普通股、优先股及留存收益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即长期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于降低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1952 年,美国财务学家 David Durand 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召开的“公司理财研究学术会议”上发表名为《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在随后的 50 多年中,以著名的 MM理论为代表,有关资本结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章层出不穷,资本结构的研究成为了公司理财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外对于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探索较为局限。国内对于中国的资本结构研究也不甚完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我国的企业在资金来源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余地。我国的公司也不仅仅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新的形势使我国的公司面临着资本结构选择和优化的新问题,也使得当前对资本结构进行新的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成为一种必要。研究对于了解我国公司当前资本结构选择状况以及改善不合理资本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Marsh(1982)以 1959 到 1974 年间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英国企业为样本,采用 Logit 和 Probit 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受到市场状况和历史股价的严重影响,看起来公司在做财务决策时脑海里有目标的债务比率,且企业的目标债务比率与公司规模、破产风险和资产构成具有函数关系。Bradley等(1984)建立了一个综合现代权衡理论的最优资本结构模型,并通过对 25 个行业 821 家企业和 21 个行业 655 家非管制企业进行回归分析,考虑了使用行业虚拟变量和不使用行业虚拟变量两种情况,证明行业因素对公司杠杆具有显著影响,公司盈利的变化性、广告研究开发费用与企业 杠杆显著负相关,而非债务税盾与企业杠杆显著正相关。 Titman &Wessels(1988)采用因子分析模型,使用 1974 到 1982 年间 469 家公司的数据检验了 8 个属性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公司独特性、公司规模、盈利性与杠杆负相关,强调了交易成本对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没有提供非债务税盾、收入变异性、资产担保价值或成长性对于负债比率影响的实践支持。Harris &Raviv(1991) 通过总结相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后得出固定资产、非债务税盾、投资机会、公司规模与负债比率正相关,公司变异性、广告费用、破产可能性、产品特殊性与负债比率负相关。Rajan & Zingales(1995)采用 1987 到 1991年间 G7 国家的数据做出对资本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 G7 国家公司杠杆率比之前设想的更为相似;同时他们通过四个解释变量分析 G7 国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得到结论:有形资产比率与杠杆比率正相关,投资机会与杠杆比率负相关,除少数国家外,公司规模与杠杆比率正相关,盈利能力与杠杆比率负相关。Booth 等(2001)对 10 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用静态权衡理论、融资顺序理论和理论框架解释资本结构差异,发现国家因素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与平均税率、商业风险、资产有形性、公司规模等财务变量一样重要。

(二)国内文献 陆正飞和辛宇(1998)选取了机械及运输设备业 35 家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企业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但企业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对资本结构影响并不显著。陈维云和张宗益(2002)发现,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规模、成长能力正相关,与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资产运营能力负相关。肖作平(2004)采用 1995 到 2001 年间 239 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计量方法,得出有形资产比率、企业规模、产品独特性与杠杆正相关,成长性、资产流动性、现金流量与杠杆负相关。

通过回顾公司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主流文献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考虑公司特征、行业等因素,对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专门探讨,尤其是对中国公司的实证研究比较罕见。尤其是以我国的公司为对象的研究,在宏观经济因素方面存在缺失,而一些学者又曾经在其文献中证实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性。促使笔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为了排除行业因素的影响,研究只从房地产公司获得了相关数据;选取房地产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房地产行业为资金密集型,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于该行业的公司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房地产公司在变化的宏观经济状况下选择优化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1)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由 David Durand(1952)总结提出,主要包括: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且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小于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公司可以通过使用债务融资降低平均资本成本,因此最优的资本结构为 100%的负债。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虽然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小于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但当债务融资的比例上升时,权益成本会随之上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将维持不变,而不会因为负债率提高而降低;因此公司不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而传统理论采取了折中的观点,认为尽管权益成本随着财务杠杆的增加而增加,然而这在一定的程度内不会抵消债务融资带来的好处。随着债务融资的增加,公司的加权资本成本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因此公司的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在一定的债务融资水平上公司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实现价值最大化。(2)现代资本结构理论。MM 理论,Modigliani 和 Miller 1958 年出版的杰出文献标志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Harris & Raviv, 1991)。最初的 MM 理论由 Modigliani 和 Miller 于 1958 年 6 月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构成。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和个人所得税,没有破产风险,资本市场有效等理想条件下,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即杠杆公司的价值与无杠杆公司的价值相等,公司价值为未来期望收益按一个合适资本化比率的贴现,与财务杠杆无关。该模型的表达式为:VL=Vu=EBIT/K=EBIT/Ku (VL 为有杠杆公司的价值,Vu 为无杠杆公司的价值;K=Ku 为合适的资本化比率,即贴现率;EBIT 为息税前净利)。修正的 MM 理论由两位教授于 1963 年提出,该理论放宽了初始模型的假设条件,将公司所得税纳入考虑范围。他们发现,考虑公司所得税之后,由于负债利息可以抵税而产生税收利益,公司价值会随着债务融资的增加而增加。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债务融资越多,税盾越大,公司价值越大。因此公司在 100%负债的情况下价值最大。该模型的表达式为:VL=Vu + DT(D 为债务总额,T 为公司所得税率)。MM 理论进一步发展于 1977 年,Miller 进一步将个人所得税引入模型,说明由于债券持有者需要支付个人所得税,这将提高其所要求的利息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抵减债务的抵税作用。Miller 模型的表达式为:VL=Vu + [1-(1-Tc)(1-Ts)/(1-Td)]D(Tc 为公司所得税率,Ts 为股票所得税率,Td 为债券所得税率)。权衡理论,MM 理论对于债务融资只考虑到负债的税收利益。而权衡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虑到了负债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额外费用,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决定看成是负债的税收利益和负债的相关成本之间的权衡。公司的债务融资主要会带来两大类的成本,一是亏空破产所带来的成本,二是破产风险的增加所导致的成本等。早期的权衡理论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决定看成是负债的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而后期的权衡理论则扩大了税收利益和成本的范畴,认为税收利益除负债税收利益之外还有非负债税收利益,同时认为成本不但包括破产成本,还包括成本、非负债利益损失、财务困境成本等。后期的权衡理论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决定建立在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权衡的基础之上。(3)新资本结构理论。除经典的 MM 理论以及权衡理论之外,新的资本结构理论不断涌现。Jensen & Meckling(1986)提出了基于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在该理论中,Jensen 和 Meckling 定义了两类冲突,即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冲突以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随着负债率的增加,股权成本减小而债权成本增加,因此使得总成本最小的负债水平即最优负债水平。Ross(1977)提出了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将内部信号传递给了外部投资者。Myers & Majuf(1984)进一步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于公司融资方式的影响,认为负债率上升表明公司对未来境况的预期较高,公司市场价值也会随之增加。Myers 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公司在融资时一般遵循先进行内部股权融资,然后进行债务融资,最后进行外部股权融资的顺序。近年来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理论不断出现,包括控制权理论、产品/要素市场理论以及市场相机抉择理论等。

(二)研究假设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地产作为强周期行业,同时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资本结构的调整必须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在地产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中,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通货膨胀率及实际贷款利率与公司杠杆率显著负相关

假设2:股票市场规模与公司杠杆率显著正相关

假设3: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公司杠杆率正相关

(三)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第一,被解释变量。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于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应当反映公司资本结构状况。根据通行的研究方法,本文用负债-权益比来代表公司资本结构。第二,解释变量。宏观经济因素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选取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实际经济增长率、股票市场价值与 GDP 之比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观察其对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房地产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仅根据数据情况作出筛选而非随机抽样,因此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建立模型如下:

B/Sit = α + u(i) + β1Pt-1 + β2R t-1 + β3GDP t-1 + β4K t-1 + εit

其中,i = 1, 2, 3,……37, t = 1994, 1995,1996,……2007。B/Sit 表示第 i 个公司在第 t 年的负债-权益比,α 为截距项,Pt-1 为第 t-1 年的通货膨胀率,Rt-1 为第 t-1年的实际贷款利率,GDP t-1 为第 t-1 年的经济实际增长率,K t-1 为第 t-1 年的股票市场价值与 GDP 之比。εit 为随机误差项。

(四)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的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查阅沪深交易所发现目前正常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共有 68 家。由于各公司的上市时间不同,所能获得的公司相关情况的年限也不同。经过筛选,去除上市时间较短以及年报中包含不正常极端值的样本,最终选择了 34 家公司从 1999 到 2012 年 14 年的年报数据作为实证分析所用数据。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 RESSET 金融研究数据库。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二)回归分析 采用 Eviews3.1 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为减少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在估计时采用了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具体估计结果如表(2)。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到,模型的 P 值为 0.000000,在整体上显著性良好。虽然模型的 R2 值仅为 0.567908,但由于该模型的截面数据量大于时间序列的数据量,对于这种情况的模型来说,大于 0.5 的 R2 值已经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高。同时除变量 K 以外,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符合经济理论的预期。但是,解释变量 GDP 的系数未能通过检验。将 GDP 从模型中删除,得到修正的模型:

B/Sit = α + u(i) + β1Pt-1 + β2R t-1 + β4K t-1 + εit

重新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改进后模型的估计结果 R2 值增加,拟合度更佳;且各个变量的系数都在显著性 0.01 的水平上显著。两次回归表明,通货膨胀率及实际贷款利率与公司杠杆率显著负相关,股票市场价值/GDP 与公司杠杆率显著正相关,而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公司杠杆率正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股票市场规模与公司杠杆率的正相关与前人的实践检验结果不一致,可能的解释是在股票市场的公开上市提高了公司的透明度,因而反而为公司的债务融资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已经基本能够依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但是,模型中 GDP变量的不显著性,以及股票市场规模与公司杠杆率反常的呈现正相关,也说明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不仅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更受到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宏观经济制度及条件距离完善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十分必要。然而在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负债比率时,也应当把握好度,注意资本结构的平衡性,以免跟随有利的经济环境一味增加负债率导致破产风险增加,或者一味减少负债率导致税收利益的流失。本文达到了预想的研究目的,但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数据的局限,模型所考虑的宏观经济变量较少,因此对于宏观经济环境的考察不够全面;同时鉴于知识水平所限,构建的模型较为简单,没有控制公司自身因素,对于宏观因素的估计也较为粗略。若条件允许,笔者将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完善相关模型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男:《宏观经济因素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陈维:《对资本结构财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期。

[3]李中海:《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4]冯根福:《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家》2009年第5期。

[5]陆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