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惊鸿艳影范文

惊鸿艳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惊鸿艳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 烤烟 上部烟 带茎烘烤 推广应用

碱高钾低是我国烟叶存在的主要问题,上部叶片表现尤其突出。目前,对上部烟叶的采摘多采用烟株上留2-3片叶,待大部分烟株上的烟叶已成熟再采烤的办法,这种方法容易引起钾素倒流和烟碱过度积累,形成碱高钾低烟叶,影响上部烟叶的工业利用,同时由于上部叶叶片厚,含水量小,成熟慢,常规采收办法会使部分烟叶采生,部分烟叶过熟,烤后烟易出现挂灰、青筋、杂色、颜色过深等,影响烟叶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有些烟区采取上部4-6片叶一次性采烤的方法,烤后烟青筋、挂灰等现象明显减少,烟碱含量过高的烟叶明显减少,深受卷烟工业欢迎。本文对上部4-6片叶带茎烘烤、上部4-6片叶一次性采烤、常规采收烘烤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比较分析3种不同采收方法对烤烟上部烟叶产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上部烟叶的最佳采收方式,为进一步提高上部烟叶的烘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沂南县双堠镇桃花裕村(品种为中烟100)和费县上冶镇上冶村(品种为ZC-01)密集烤房群内进行,面积各20亩,标准化密集烤房,规格为8.5m*2.7m*3.5m,3层。

1.2 试验设计

处理1:待顶部2-3片叶成熟落黄,下部3-4片叶充分成熟,叶面有黄白斑块时,一次性带茎割收,茎叶不分开,一起挂在烟竿上进行烘烤。

处理2:待顶部2-3片叶成熟落黄,下部3-4片叶充分成熟,叶面有黄白斑块时,一次性不带茎采收烘烤。

处理3(CK):按习惯方法,分2-3次成熟采收烘烤。

1.3 烘烤工艺

采用“三段式烘烤工艺”。

2 结果与分析

2.1 烤后烟外观质量评价,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两品种不同处理在外观质量上,处理1最好,叶片疏松、成熟度好、颜色橘黄、色度由强到浓、身份中等、油分多,属优质烟叶范围。处理3最差,处理2次之,处理1与处理2差异不明显,与处理3相比差异显著。主要原因:一是带茎烘烤能够使顶部烟叶充分生长发育,当顶部2~3片烟叶成熟时,下面的3-4片烟叶已达到成熟或完熟,避免了顶部只留2~3片烟叶造成的烟株不能正常发育和成熟而致使叶片偏厚,组织紧密,难烘烤等缺陷。二是带茎烘烤可使茎杆中水分补充到烟叶内,能延长烟叶烘烤变黄期的分解代谢过程,使烟叶中有关酶的活性维持较长的时间,生理生化变化持续进行,烟叶内含物质转化充分,还可以适度调节烤房内的相对湿度,避免顶部烟叶脱水,烟叶正面和背面颜色反差小,烤后烟外观质量好。

2.2 烤后烟等级结构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品种不同处理在等级结构上以处理1最好,处理2次之,处理3最差。主要原因是带茎烘烤后的部分烟叶充分成熟,油分足,呈现出中部烟叶的特征,可以划到中部收购,提高了中部烟的比例,增加了烟农收入,进一步提高了上部烟叶的可用性。

2.3 经济效益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两品种处理1的鲜干比均低于处理3。中烟100处理1和处理2的均价比处理3分别高出0.88元/kg和0.67元/kg,黄烟率比处理3分别高出15.8和15.5个百分点,杂色烟比例比处理3分别降低11.5和1.0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处理1比处理3高出2.7个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低4.5个百分点;ZC-01处理1和处理2的均价比处理3分别高出1.47元/kg和1.41元/kg,杂色烟比例比处理3分别降低10.9和11个百分点,上等烟比例比处理3分别高出4.7个百分点和 0.7个百分点,黄烟率处理1比处理3高出10.9百分点,处理2比处理3低1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带茎烘烤的上等烟比例、均价、黄烟率明显高于常规烘烤,杂色烟比例明显低于常规烘烤,鲜干比低于常规烘烤。若每亩上部烟叶按50公斤计算,带茎烘烤中烟100能增加烟农收入44元,带茎烘烤ZC-01能增加烟农收入73.5元。

2.4 烘烤成本比较,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中烟100处理1和处理2的烘烤成本比处理3分别高出0.42元/kg 和0.09元/kg,烘烤时间处理1比处理3多用13个小时,处理2比处理3少用3个小时;ZC-01处理1和处理2的烘烤成本比处理3分别高出0.44元/kg 和0.01元/kg,烘烤时间处理1比处理3多用17个小时,处理2比处理3少用3个小时。若每亩上部烟按50公斤计算,带茎烘烤中烟100增加烘烤成本21元,带茎烘烤ZC-01增加烘烤成本22元。

综合表3、4得出:带茎烘烤中烟100纯增加烟农收入23元/亩,带茎烘烤ZC-01纯增加烟农收入51.5元/亩,若密集烤房每座按承担20亩计算,能增加烟农收入分别为460元和1030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5 烤后叶片厚薄比较,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两品种不同处理单位面积的重量(某种意义上表示叶片的厚薄)均以处理3最大,分别为0.0160g/cm2和0.0205g/cm2;处理2最小,分别为0.0111g/cm2和0.0174g/cm2;处理1居中,分别为0.01350g/cm2和0.0185g/cm2,说明带茎烘烤的烟叶单位面积的重量位于第二位,即叶片在3个处理中厚薄适中。(如表6)

2.6 对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上部带茎采收烘烤处理1的烟叶总糖、还原糖、淀粉、总氮含量均低于常规采收和一次采收,与处理3相比,降幅分别为:9.78%、13.98%、11.89%、17.79%;与处理2相比较,降幅分别为:10.67%、14.04%、7.85%、14.64%。带茎烘烤的烟叶烟碱含量略高于其它两个处理,这可能与上烟叶带杆烘烤变黄期较长,干物质损失较多,而造成烟碱含量相对偏高。三个处理的钾含量差异不大,均在2.2%左右,说明不同采收处理对上部烟叶钾含量影响不大。带茎采收烤后烟叶氯含量与其它两个处理相比略有增加,过高的氯含量对烟叶的燃烧性有不良影响,但烟叶中含适量的氯是必要的,优质烟叶适宜氯含量在0.3%-0.8%,带茎采收虽然使烟叶氯含量略有增加,但烤后上部叶氯含量(0.59%)在适宜范围之内。

3 小结与讨论

(1)当中下部烟叶采收结束后,留上部4-6片叶,叶片基本全黄,叶面有黄白斑块时,一次性割收带茎烘烤,比常规分2-3次采烤能明显提高烟叶的外观质量、均价和上、中等烟比例,黄烟率高,等级结构更趋合理,叶片厚薄适中,橘黄烟多,青筋、挂灰、杂色烟减少,技术优势明显。

(2)带茎烘烤是近年来推广的一项提高上部烟叶烘烤质量的实用性新技术,能够促使烟农主动接受上部4-6片叶一次性采收的烘烤方法,有效解决了上部烟叶难烘烤、烟叶质量不高等问题。但由于今年烘烤上部烟叶时降雨量大,致使烟叶的含水量较往年增大,带茎烘烤较不带茎4-6片一次性采烤和常规烘烤时间延长,耗煤量和耗电量增加,带茎烘烤中烟100纯增加烟农收入23元/亩,带茎烘烤ZC-01纯增加烟农收入51.5元/亩,整体对比效果较明显,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如果干旱年份(6公斤以下鲜烟烤1公斤干烟)推广带茎烘烤,茎杆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向叶片中转移,使叶片的含水量增大,干物质的积累更充分,烘烤效果会更好。

(3)建议在示范推广中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完善配套技术,摸索出一套与带茎采收相适应的烘烤方法,为今后全面推广这一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增汉,王能如,王书茂,等.不同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烘烤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5):660-662.

[2]赵元宽.顶部叶带茎采收烘烤试验简报[J].烟草科技,2004(4):36-37.

[3]袁黔华.一次性带茎砍烤对烤烟上部叶质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6(4):30-31,42

[4]徐建平,胡选彪,朱颖勋,等.不同采收方法对烤烟上部叶烘烤质量及烤烟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8):1609-1610.

[5]赖秀清,林桂华,童旭华,等.烤烟上部叶带茎烘烤的技术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2006(1):29-31.

[6]谭青涛,刘光亮,薛焕荣,等.上部烟叶带茎割收一起烘烤的研究[J].中国烟草科学,1997(2):45-46.

第2篇:惊鸿艳影范文

摘 要 资源税改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提高资源税的税率,扩大征税范围,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积极影响。我国资源税改革已基本明确方向,即将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建立资源税收入随资源收益变动的调节机制,并适当提高税率水平。本文在分析我国资源税现存问题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分析了资源税改革后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资源税 宏观经济 影响

一、我国资源税现存主要问题 (一)资源税收法律层次低 税收制度的确立是以法律形式来体现,即通过税法规定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但目前我国缺少一部真正意义的资源税税法,以暂行条例为依据,法律层次和水平低,弱化了资源税的法律执行效力。另外,资源税名义上为共享税,实际上除了海洋石油企业的资源税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征收管理且收入完全归中央之外,其他资源税均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完全归地方政府支配。这种分税制的管理模式随着资源的日益耗竭,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现在的资源税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资源税收制度设计不合理 第一,计税依据不合理。现行资源税的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的,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

由此可见,从量计征的资源税课税方式资源禀赋差异考虑不充分,调节深度不足。一方面,从量计征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各类自然资源的丰度、地理位置、开发技术难度的不同。

第二,资源税征税范围狭窄。目前的资源税税制只对矿产资源和盐征收资源税,而对于大部分非矿藏品资源没有征税,难以遏制对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并使利用资源和平的下游产品的比价不合理,刺激了对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第三,资源税的税率过低。我国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只反映劣质资源和优质资源之间的单位级差收入,资源税的单位税额偏低,并且资源税税率没有与资源的利用挂钩,导致资源税在保护国家资源、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资源税征管方面存在缺陷 一方面,资源税征管办法不明晰、不规范导致资源税税源呈现复杂化,多元化,同时,由于税费并存,费挤占税的现象严重,征管部门的增多,加大了企业协调的难度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征管力量和手段落后。

税务部门缺乏对资源税的专项税源管理和监控的机构,税源信息监控体系的缺失,导致资源税调控能力严重不足。

二、资源税改革对宏观层面的影响 (一)资源税改革对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地方政府增收,从价计征的资源税改革对财政收入有着明显的影响。资源税将与资源价格直接关联,有利于通过税收调节品利润,提高资源价格进入市场的税收成本,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在当前分税制管理模式下,除了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外,其他所有资源税收入都由地方政府负责征管和支配,资源税改革后,税率的提高和征税范围的扩大会显著提高资源地地方政府的资源税收入,使资源税占整个地方税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资源税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可以在资源开发环节获得大量收入,增强本地区的自有财力。对于当地公共物品的提供、减轻环境污染、治理受到破坏的资源环境,补贴需要扶持的行业乃至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虽然短期内资源税仍是个小税种,收入预期不可高估,其作用将十分有限。同时,我们也不应以资源税制改革在短期内产生的较大财政收入为目标,而应以在长期内产生的节能和环保方面的影响为侧重点,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资源税改革应服务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战略。 (二)资源税改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资源税制改革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纠正,具有税收负担再分配效果。一方面,政府通过征收资源税收把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促进种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资源税制改革后,得到的收入不仅能弥补资源的使用,也能弥补资源占用而使他人丧失使用机会后造成的损失。并且,由于贫富阶层消耗资源的不同,通过资源税制改革可以使税收负担在贫富之间发生转移,这样有利于发挥税收调节个从收入分配的功能。另外,通过资源税制改革将税款用于补贴合理有效利用的资源的企业和治理污染与保护环境,使这些企业所产生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减轻那些合乎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资源税改革对产业投资的影响 通过调节税率,改变计征方式,可以有效遏制掠夺性的资源开发,改变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的状况。资源税制改革对产业投资的影响一般会降低相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因而会减少投资。当对的使用征收资源税时,资源的价格就会提高,使用资源的企业必须使用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当资源的需求量减少时,就会促使生产企业彩先进设备提高开采率。从这一角度讲,资源税改革将会提高企业成本,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资源税改革会从税收政策导向上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抵制和淘汰浪费资源、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将会产生明显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效应。

参考文献:

[1]刘生旺.资源税改革的有效性分析[J].

经济问题,2009(1).

[2]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3]谢美娥,谷树忠.我国资源税的功能缺陷研究及改革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7(3).

第3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现金指标 GDP CPI 量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69-04

一、引言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该目标也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中央银行仅仅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间接影响宏观经济目标。因此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施行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现金指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可测行、可控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与国家的GDP、CPI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准确地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能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逐年增长,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及时高效地实施恰当的货币政策变得非常必要,因此研究我国现金指标与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在理论上以及实证分析上都存在很大的争论,基于不同的理论假设和经验数据的提取所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同。尽管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都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宏观经济部分指标有一定的影响。

二、变量的选取和样本的采集方式

(一)现金指标

一般大多数国家都根据货币的流动性,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M3等。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

M0=流通中的现金;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广义货币(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本文选取流通中的现金M0作为货币供应的度量指标。不采用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是因为M1和M2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而当前居民储蓄存款非常庞大,与消费、物价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但从中央银行的可控性上讲,没有M0更具有研究性。M0由中央银行直接创造并注入流通,其可控性最强,而商业银行的货币性负债主要是靠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支撑的,因此,只有中央银行控制住了M0,就等于间接控制住了M1、M2、M3。本文采用M0的季度增长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二)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类似的研究大都是以年为时间单位采集样本,样本的规模受限导致统计结论不够准确。宏观经济指标受货币供应量M0的影响可能会比较敏感,因此采集相关指标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GDP样本选取2000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4季度的实际统计数值,考虑到时间跨度较长,而统计标准及统计口径又变化较大,本文没有针对以上指标的实际数值进行分析,而是考察他们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本文将选取2000―2012年按季统计的数据共52个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三)CPI

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CPI选取2000―2012年的季度统计数据进行研究。

三、数据分析与处理

(一)GDP数据

(二)2000―2012年M0和CPI季度同比增长率(表1)

数据全部在一个频率上,即季度增长率,下面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M0与GDP、CPI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平稳性检验

根据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数据建立趋势图,如图2、图3和图4,M0季度趋势图没有明显的趋势和季度波动,在2001年出现峰值,之后一路趋于平缓;GDP季度趋势图在2007、2010年出现峰值,2009年第一季度出现最低值,趋势和季度波动很明显;CPI季度趋势图具有明显的趋势和季度波动,2007―2008年出现峰值。

首先对M0、GDP、CPI三者进行平稳性处理:(1)若原序列平稳,则直接分别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2)若原序列非平稳,则先进行差分后再进行回归分析,再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经计算表明M0增长率的ADF检验结果平稳,CPI和GDP两者增长率的ADF检验均不平稳,因此考查CPI和GDP增长率的一阶差分的平稳性,结果如下。

1.对M0做ADF检验。

从上面的t-Statistic对应的值可以看到,-12.65131小于下面所有的临界值,因此M0增长率在水平情况下是平稳的,结论与图2趋势相对应。

2.对CPI的ADF检验。

从结果可以判断CPI有单位根。从上面的t-Statistic对应的值可以看到,-2.046631大于下面所有的临界值,因此CPI增长率在水平情况下是非平稳的,结论与图3对应。然后我对该数据作了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

从上面的t-Statistic对应的值可以看到,-5.353178小于下面所有的临界值,因此CPI增长率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3.对GDP做ADF检验。

从上面的t-Statistic对应的值可以看到,-2.740910大于1%和5%的临界值,因此GDP增长率在水平情况下是非平稳的,结论与图4趋势相对应。然后我对该数据作了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结果如下:

从上面的t-Statistic对应的值可以看到,-4.845704小于下面所有的临界值,因此GDP增长率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综上所述序列M0、CPI、GDP增长率平稳性的AD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序列CPI、GDP的增长率的一阶差分在检验水平分别为1%、5%、10%下均拒绝原假设,即可以认为序列CPI增长率、GDP增长率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这两个指标为一阶单整序列;M0的增长率在水平情况下就是平稳的,M0为单整序列。可以看出CP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具有同向关系,似乎与M0关系不一致。因为三个变量不是同阶平稳,所以不符合做协整检验的要求,下面对CPI增长率、GDP增长率进行一阶差分,做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线性回归分析

对CPI增长率、GDP增长率进行一阶差分,根据数据,设定的线性回归模型为:

M0=β1+β2CPI+β3GDP

建立M0、GDP、CPI增长率之间的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如下:

M0=0.119107+0.597087CPI-0.131490GDP

(0.003849) (0.311424) (0.561469)

T=(30.94775) (1.917280) (-0.234189)

R2=0.070192 F=1.849534

检验模型建立的准确性,可以做出拟合图,如下:

从图5显示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到达预期效果。从检验结果可以分析,M0增长率与CPI增长率具有直接的正向关系,但是M0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关系不明确,再做进一步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上表得出如下结论:

1.M0增长率不是GDP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会直接引起GDP的变化;

2.M0增长率也不是CPI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即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会直接引起CPI的变化;但是,CPI增长率是M0增长率的Granger原因,即CPI的变化直接引起M0的变化;

3.GDP增长率与CPI增长率存在双向Granger关系,即相互影响。

五、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M0、GDP、CPI增长率的平稳性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M0对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是局限的。但是,M0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作为基层中央银行货币发行人员,对货币发行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把握M0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充分考虑时滞因素,不可一蹴而就。GDP增长率与CPI增长率、M0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表现不同,即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在实践中存在时滞,而且有时时滞周期很难掌握。因此,我们应该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结合使用,充分利用好存款准备、再贴现、公开市场这三大法宝,重点对M2进行宏观调控,以此促进经济发展。

2.合理分配年度货币供应量,注重券别结构搭配。根据全国地域和经济发展特征,因地制宜地分配货币供应量,加大券别搭配力度,在增大辅币投放量的同时要注重主、辅币的市场比例,积极满足市场对各类券别的合理需求。

3.加强现金分析手段,强化分析成果的应用和转换。要充分认识当前现金分析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现金供应与运行工作的统计指标体系,中央银行发行的M0虽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局限的,但要积极查找真正影响M1、M2变化的经济指标,运用货币政策加大M2的调控和监管力度,将现金分析工作的成果运用到指导宏观经济上来,真正发挥制定货币政策“指示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东卫,梁晓萍.货币供应量的宏观调控[J].决策探索,1995(6)

[2] 任碧云,杨雪梅.论中国货币供应量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基于股票市场途径的分析[J].现代财经,2012(1)

[3] 李晓玲.基于协整理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12(3)

[4] 丁军军,朱建平.我国货币供应量、GDP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发展变化关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8)

[5] 张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分析[J].宏观经济,1994-2012

[6] 卢宇强.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指标关系研究[J].经济论丛,2012.第27卷(10)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甘肃兰州 730030)

第4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衍生品 交易 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世界衍生品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各国的衍生品交易主要集中于商品期货、期权方面,市场发展的空间和速度非常有限。在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国际石油危机后,世界金融市场开始出现剧烈动荡。为了给市场主体提供规避金融市场风险的有效工具,1972和1973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分别开发出外汇期货和股票期权。以此为发端,国际衍生品市场迅速呈现不断创新和急剧膨胀的发展态势。实践表明,尽管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可以提供丰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但是大规模交易也为国际经济体系带来了若干负面问题。近些年来,衍生品交易产生的市场风险已经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有,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衍生品对资本外逃的推动作用,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向亚洲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那么,衍生品交易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呢?

二、衍生品交易引发宏观经济风险的途径

(一)衍生品交易风险造成市场混乱

衍生品具有诸多微观属性。其中的一些最基本特性如信用性、虚拟性和杠杆性是产生市场风险的根源。一般而言,衍生品交易的微观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近些年,衍生品交易引发的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如英国“巴林银行倒闭”、美国“橘县破产”、中国327国债期货风波,等等。尽管目前还没有案例表明,单个公司或者金融机构的衍生品交易失败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混乱的局面,但是从理论看,由于具有杠杆交易的特点,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投机攻击或者衍生品交易失败,还是很容易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极端混乱。巨型金融公司的交易活动会由于衍生品的杠杆特性放大冲击效果。如果在“群羊效应”下,交易开始集中于空头或者多头,则很容易使市场流动性急剧丧失。其结果是产品或者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振荡,严重冲击衍生品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并造成金融危机。例如,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就是市场主体运用股票指数期货进行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而在1992年欧洲汇率体系危机中,大约有20%-30%的英镑卖压来自于动态避险策略的操作。

(二)各种风险在金融体系中发生连锁反应

由于衍生品交易加强了各市场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增强了风险在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鉴于市场间联系具有系统性含义,一旦OTC衍生品市场发生重大风险或者大规模违约,问题就会通过市场之间的对冲和套利活动,或者通过市场供求的重新平衡机制传播到交易所和现货市场。更严重的问题是,任何与衍生品交易有关的失败,都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大银行违约会造成第二家违约,再造成第三家银行违约,这样不断波及下去的结果将是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枯竭,最终导致金融体系陷入危机。1997-1998年,美国LTCM公司衍生品交易失败。由于该公司向一些著名银行借贷高达1.000亿美元,因此美国金融市场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了防止发生连锁性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动联系LTCM的债权人和交易对手等十四家金融机构,居间协调予以救助,最终防止了可能的连锁危机。

(三)冲击宏观经济运行

与以上两点相联系,金融衍生品交易使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更紧密地连接起来。集中的或者巨大的衍生品交易风险可能通过市场联系机制,从金融市场波及到整个经济体系,最终使宏观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与国际资本相联系的衍生品跨境交易,将大大增加宏观经济运行风险。这是因为,第一,期货交易所可以直接为国际投机力量提供攻击平台。第二,OTC衍生品具有比交易所衍生品更强的表外特性,在跨境衍生品交易中很难受到监管,可以更有效地被用于投机活动。在1994年发生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中,衍生品交易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墨西哥银行广泛使用的台索波诺互换,以及衍生品市场上的其他工具如结构化票据、股票互换、股票回购协议、布雷迪互换等,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放大了市场混乱,最终造成墨西哥金融体系崩溃和宏观经济动荡。墨西哥这次危机的结果是,银行呆坏帐严重,商业银行收不回的贷款高达250亿美元,银行金库在资本抽逃过程中被掏空;经济增长率下降8%,通货膨胀率超过50%。

三、衍生品交易冲击宏观经济稳定的内在机制

(一)透明度降低影响宏观经济稳定

与衍生品的表外性相关的是交易透明度问题。所谓透明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资产负债表反映不出实际的风险状况;其二,对于OTC衍生品交易而言,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这种透明度的降低,一方面是直接地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削弱了当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能力。

首先,资产负债表无法显示市场隐含的巨大风险。在公司或者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活动后,会计平衡表仅能记录表面上的资产和负债信息,很难揭示出实际隐含的风险内容。正因如此,作为表外业务的衍生品交易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加速或者减弱资产负债表隐含的风险。但如果衍生品交易风险不出现连锁效应,宏观经济将不会面临大的冲击。

然而,对于参与衍生品交易的央行来说,资产负债表透明度降低造成的后果就会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衍生品交易不具有透明性,公众很难准确评价和掌握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而且对央行来说,也不能准确地披露实际外汇储备数量,致使调控汇率或者维持固定汇率的实际能力可能会比表面能力要弱的多,显得“外强中干”。其调控整个宏观经济的能力出现下降,很难有效抑制宏观经济波动。

对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说,由衍生品交易造成的透明度降低同样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可以举几个例子。其一,金融创新会把一些长期贷款和看跌期权联系起来,使其具有短期特征。如果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这些在平衡表上反映为长期性质的贷款会迅速向国外抽逃。其二,衍生品创新可以改变短期资本的外在形式,如总收益互换会使短期贷款类似于资产组合投资。其三,以保证金或抵押进行交易的衍生品会产生大规模的突发性外汇流动,而这并不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外汇债务和证券内容中预先显示出来。

其次,OTC衍生品交易缺乏足够的报告制度和披露制度。正因为

如此,监管当局,交易对手方及其他机构很难对公司信用等级和交易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当市场承受压力时,缺乏关于某公司市场及信用风险方面的信息,以及对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方面的信息,将从多方面冲击市场稳定。一是,在谣言、市场恐慌等不利信息作用下,使债权方撤资,最终损害公司的融资途径。二是,导致市场参加者进行防御性头寸调整。众多市场参与者通过运用衍生品,以较低成本迅速撤离某一市场,将对市场和国民经济构成严重打击。

(二)逃避宏观监管

市场主体利用衍生品可以有效避开政府施加于自身的各种限制,同时也可以降低规定的资本持有要求。例如,在各种会计制度中,往往通过信用评级来区分各种资产和可得收入。为了保持金融和经济稳定,政府会根据信用评级限制金融机构持有某种金融资产。但是金融机构并不会就此止步,而是根据需要,设计出形式多样、合乎需要的衍生品,以避开各种监管防护措施。例如结构化票据可以巧妙地把高收益票据处理成具有高信用等级的金融工具,最终避开政府施加的严厉监管措施。在美国,很多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通过结构化票据完全绕开了当局的监管限制,成功地持有外汇资产。

然而,避开监管防范措施对宏观经济来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这是因为,衍生品具有的杠杆易特征在提高了资本使用效率的同时,于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风险头寸所要求的资本数量。由于风险/资本比率高企,投资者的投资稳定性势必遭到削弱。这样一旦在衍生品市场上出现交易失败,就会造成系统性风险,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指出,不断增加的OTC衍生品和结构化票据使用,会大幅增加金融机构的资本头寸。这样,由于衍生品交易存在杠杆性,将使经济系统在多方面面临巨大危险。一是,在经济过热时由于投资兴奋出现决策失误。这种失误往往以高昂的成本为代价。二是,放大各种不利效果,使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面临严重冲击。

(三)制造和深化危机

首先,衍生品市场的投机交易可以制造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汇率的稳定性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但是,借助于高杠杆性和较低的成本,各种跨境衍生品交易完全可以影响和冲击汇率稳定目标。对于采取固定汇率的国家而言,从事投机的机构投资者会利用各种跨境衍生品交易直接威胁甚至攻击汇率体系。另外,即使不存在投机攻击,各种用于跨境交易的长期衍生品(如长达15年的外汇互换)也足以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积累起大量的风险。当国内大型金融机构从事的衍生品交易出现损失时,也会演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动荡。

其次,金融衍生品交易还会加速和深化危机,增加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在金融危机期间,各种与衍生品紧密相联系的国际资本由于流动性的提高可以迅速抽逃,从而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据估计,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加速了资本外流,大约有160亿美元的台索波诺被用于互换,最终加大了比索的贬值压力。另外,国内大量的衍生品交易也同样会增加信用风险,并造成难以偿付的实际债务。而且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即使某些衍生品交易最初是用来削减和对冲市场风险,也会在危机来临时“摇身一变”,成为增加市场风险和加速金融危机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由于与国际资本流动紧密相关,衍生品交易大大增加了金融危机传染的可能性。从各国经验看,衍生品虽然不是危机的根源,但是却在资产价格下跌之前的积累阶段推动了价格攀升,同时又在危机发生时加速了价格的调整。通过运用衍生品,市场主体能够以较低成本迅速进出市场,这使得由于预防性的原因而逃离一个市场更加容易。一些金融市场的扰动会转变成全面的危机,且危机在于衍生品交易相关联的国内与国际市场得到放大。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可以看出,有关资金流动的严重程度、传染性和规模大小都受到衍生品交易的影响。

(四)增加危机处理的复杂性

衍生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和交易机制出现复杂化,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各国政府处理危机的难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政府处理危机的政策方式相对简单。只要政府把主要的债权和债务方集中在一起,制定一项债务支付方案,就能够较为容易地处理债务危机。而在衍生品市场急速发展的情况下,危机处理显得非常困难。主要是因为,第一,市场主体复杂化、j多样化。这既增加了各种潜在的i交易对手方,又产生了究竟谁具有未偿还债务或其它义务的要求权。第二,衍生品交易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既成事实,必须迅速给予支付,很难进行调节。而且更困难的是,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波动瞬息万变,致使不断产生新的损失或者扩大损失范围。

四、衍生品交易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与以上分析相比较,衍生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还体现在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后,健全发达的衍生品市场就有效地防止了宏观经济波动和保障了国家经济安全。为此,格林斯潘指出,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使金融系统发展更灵活、有效,世界经济也变得更有弹性。事实上,衍生品在21世纪初的多次金融风波中确实发挥了良好的抑制作用。我们下面具体分析衍生品交易抑制宏观经济波动的基本机制。

(一)微观衍生品对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首先,防止行业供求关系剧烈变化。在那些对宏观经济具有较强供给冲击影响、其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的行业(如粮食、石油)中,生产者利用衍生品对其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套期保值具有明显的宏观意义。第一。利用衍生品进行的风险对冲活动,完全有助于提高生产和供应的相对稳定性,减缓供求关系紧张和过高损失对生产和经营形成的严重冲击。第二,生产者还可以根据衍生品市场上的价格变化,安排投资计划、生产计划和经营计划,增加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性和平稳性。因此,从宏观意义上讲,衍生品交易可以从行业稳定和产品供给源头方面,抑制即将出现的产业供求关系紧张和宏观经济波动,进而防止其在短期内出现进一步扩大趋势。

其次,抑制宏观经济波动。如果宏观经济由于其他方面原因出现大的波动,那些能够依靠衍生品市场进行保值,并安排生产和流通的生产者,就会通过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来减少宏观经济波动对本行业供需关系的影响。这样做的宏观效果是,削弱本行业供求关系和宏观经济总量不均衡的联系,即抑制本行业在未来出现较大的供求失衡,避免加剧业已出现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对于一些金融投资者来说,则可以通过与宏观经济总量有着密切关系的衍生品(如股指期货)来减少宏观经济波

动的影响。这样由于金融机构能够比较有效地避免收益状况恶化,从而可以减轻资本市场对宏观经济失衡形成的更大压力。

(二)宏观衍生品对经济波动的抑制机制

宏观衍生品是直接针对宏观经济总量变化设计的衍生品,如GDP期货和CPI期货,因此较之于微观衍生品,这些衍生品对于对冲宏观经济风险,减弱宏观经济波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GDP期货抑制宏观经济波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绝大多数经济活动要和GDP变化有关。对于那些与GDP存在很强正相关关系的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最容易面临由于宏观形势变化造成的失业问题。如果建立起GDP期货,他们可以对失业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以此提高福利水平,这也使得这类行业的工作变得更具吸引力,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宏观上看,开展GDP期货交易有助于控制宏观形势,防止经济加速逆转。对于多数的商品以及服务供给方来说,其收入在GDP增长低于预期水平时会受到负面影响,投资支出会部分贬值。投资者可以不必买入无效率定价和交易的股票投资组合,而是通过GDP期货交易以较低成本对GDP变化进行对冲,来避免或者减少宏观经济失衡给自身造成的损失。这样做的结果是,投资决策及生产计划不再受制于未来GDP增长的不确定性,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路径会变得平稳,以往周期性波动产生的巨大社会及私人成本出现降低。

第5篇:惊鸿艳影范文

 

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的教学普遍采取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降低。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期望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采用大班制授课,教师采用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处在一个比课堂更小的集体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关注度。

 

2.符合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5后,他们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且参与意识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需要学会交流、协作,和睦相处地开展研究学习,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在目前大班授课、客观经济状况更新快,极大地丰富经济理论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将课堂内外教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评,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科学的划分学习小组。通过研究我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在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合理划分小组,然后根据未来职业方向进行角色定位。目前《宏观经济学》课程除了个别课堂由1个自然班,五六十人组成外,一般由两个自然班组成,大多为八十人左右的大课堂,在划分小组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以自然班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每组7-9人。一方面方便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避免有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另外小组成员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相等。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使不同小组之间男女生人数相等或相近。

 

第二,就业为导向,对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定位,明确组员责任和分工。如“总经理”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监管员”负责监督组内每个组员合作学习的结果;“记录员”认真及时记录每个组员发表的意见和内容及讨论结果;“策略员”能够激发其他组员讨论的积极性,鼓励不爱发言的组员说出他们的想法等等。

 

2.确定小组学习内容的。 确定小组学习的内容,首先,要重构教学内容。为了使小组学习行之有效,需要明确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直接在课内精讲的,哪些内容是可以交给学习小组独立完成的。其次,结合客观经济状况。要搞好课堂教学,需要明白学生关注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热点,引导学生把课本中的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每堂课的教学引导计划。

 

3.小组合作学习的考评。考评方式与考评要求对学生学习来说,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考评过程中在关注学生团队展示效果的同时,兼顾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奉献精神与工作强度,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采用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度。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分析

 

每学期开学三周内,完成学习小组的划分和学习内容的安排,以便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班级有国贸1301、1302、1303和1304班。根据实验要求,将国贸1301和1302班设定为实验组,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国贸1303和1304班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选择将“利率的决定”“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章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各组制作出PPT,自第6周开始,每双周课程安排2个小组讲解,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讲授进行有机结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性。在讲解阶段,其他小组成员作为评委,对讲解组的讲解情况进行打分;各组满分为10分,计入小组平时成绩。学期结束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1.一份试卷理想的难度系数是0.2左右。其计算公式为:L=1-X/W其中:L为难度系数,X为分析组平均得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为100分)。计算可得实验组的难度系数是0.23,对照组的难度系数是0.26,两者相差并不大,均处于理想的难度系数区域。

 

2.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在0.4以上表明此题的区分度很好。其基本计算公式:D=2(XH—XL)/W,其中:D为区分度,XH为前27%的高分学生的组平均分,XL为后27%的低分学生的组平均分,W为试卷总分(一般为100分)。计算可得实验组的难度系数是0.5,对照组的难度系数是0.46,两者相差不大,均达到理想的区分度。

 

3.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平均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差系数低于对照组,因此实验组平均分的代表性更好。

 

4.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优秀率在呈上升趋势,实验组中优秀的学生比重为9.86%远远大于对照组的 1.45%;60分以下的同学所占的比重8.45%远远小于对照组中的14.49%,二者在其他区域的比重相差不大。究其原因是就业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四、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内外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有其必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第6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工程造价;宏观经济;互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34-02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无标底招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实施已经多年,建筑产品的工程造价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决策时关注的中心。然而,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定额计价和取费指标一直是国内建筑企业的传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标取胜,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并提高工程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探讨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变得十分迫切。

一、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程造价预测受到重视,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它们擅长积累和分析历史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整合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十分健全。而在我国,定额和取费指标是造价管理机构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并未真正展开。与之对应的是,依据固定定额完成的工程造价预测也成为了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询机构的依赖,价格变更则通常是指令行为。

近年来,我国工程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但其存在的不足较多,如价格信息失真状况时有发生。在理论界,关于从建筑产品投入品价格指数研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测和控制的探讨较多,对项目本身特征外的其他影响工程造价因素的研究较少。工程造价预测离不开对价格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而价格信息与宏观经济形势,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变化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为计算工程造价提供重要依据。

二、宏观经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许多体现经济社会状况的因素,例如GDP、恩格尔系数等,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产品的需求状况,并进一步左右其价格,即所谓的工程造价。若GDP上涨,或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时候,表明可供人们消费的总值正在增加,当人们解决了自身的基本温饱问题后,人们的需求则会转向精神方面,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舒适度的较高要求,例如住宅,人们对建筑产品需求会逐渐增长,一旦需求大于供给,会有更多资金不断流入建筑行业,这时便会对工程造价构成影响。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建设成本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人材机等物价浮动的影响,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运输费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它是某时间段里商品零售价格变动状况的反映,包括程度的变动和趋势的变动,在工程造价方面则主要指建筑材料价格,例如建筑装潢材料、燃料等。因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体现着物价波动,其波动必然会对建筑工程造价带来或多或少地影响。

(三)失业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失业率与建筑a品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下降,建筑产品需求增大;失业率上升,建筑产品需求减小。在建筑产品存量固定这一前提下,如果需求逐渐减小的话,那么根据市场规律,租金会有所降低。这一结果会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建筑产品的价格,建筑工程造价也会随之压缩。失业率上升会直接影响人的心态以及对经济的预期,多数人会丧失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人们对此后房地产资产安全性、可靠性表示怀疑,甚至是建筑产品资产,都会遭到更多的风险损失的质疑。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和建筑产品保值力将不像以往那样令人信赖。这一现象会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表现为其价格的下降,实际建筑工程造价也将最终遭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便会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使信贷规模收缩,建筑行业会遭受巨大冲击,其开发成本会大幅增长。开发成本增加会直接带来建筑工程造价上涨这一结果,或者出现项目开发建设减少的状况,物业市场上存量会有所降低,存量供给降低则必然导致租金的增加,建筑工程造价会因此而被推高。此外,失业率与劳动力供给直接相关,失业率的增长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而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程造价的相当一部分属于人工费,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候,人工费会有所减少,这对工程造价的降低十分有利。

(四)通货膨胀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通常来说,经济泡沫的增大是其中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会改变着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例如,原材料的价格、机械设备的价格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要小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受的影响。这时候,工程造价会随着相关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虚假繁荣,它使高经济增长率徒有其表。如果在工程造价中使用通货膨胀下的原材料价格,那么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造价的偏差,使其与真实造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计算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确定要不要剔除或者在合同中约定通货膨胀的风险归属。此外,通货紧缩与之是相同的道理,都应在工程造价中进行深入探究。

三、工程造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供给冲击效应

从总供给视角出发,工程造价会对宏观经济形成一定的供给冲击效应。当建筑工程交易价格增加的时候,投资环节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数量的资产能够可投入的项目数量会有所降低,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开发商所需要的资源会相应地减少,这时候劳动生产率以及总产出会明显降低。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如果劳动力过剩,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受到影响,会有明显下降,然而考虑到名义工资的向下黏性,减少劳动需求成为多数承包商或开发商的选择,此时会抑制产出,GDP减少,失业率上升。当工程交易价格增长时,最终消费品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部分建筑成本的转嫁,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不利的,因其净损失会有所上升;间接地,消费者对建筑产品有效需求会随之不断降低,宏观经济发展会因此而遭受打击。

(二)消费传导效应

按照财富效应相关观点,人们所占据的财富会随着建筑工程造价上升而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消费品生产的火热。当社会消费品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其直接影响是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升高,居民收入增长,这对刺激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与之类似,对于打算购买建筑产品的人而言,建筑工程造价的增长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降低,这会使消费有所减少,社会总消费会随之不断减少。总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总消费的减少会抑制生产,这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业状况也会遭受其不利影响。当失业率增大时,居民收入相应地减少,消费会受到抑制。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消费和失业率的正、负两类叠加影响。

(三)投资效应

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能够对企业或个人是否投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项目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二者之间的比值。当二者的比值大于1时,即项目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的时候,多数决策者会积极投资新建项目。众所周知,在新建项目投资中,建筑工程造价通常占有较高比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增加,经济趋势发展向好,人们对市场保持乐观,认为项目资产市值会增加,外部资金成本降低。社会投资较为繁荣,必然会刺激市场需求,就业率会随之升高。

(四)成本效应

工程造价是房屋建筑中住房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住房成本决定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其生活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美国商务研究协会的相关研究,在各城市生活成本指数里,住房成本指数占有较大比例,为29%,企业的工资成本则受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很大,而住房成本对工资成本的影响亦不容小觑。从普通居民的角度看,生活成本会随着房价的上升而变大,无住房的流动劳动力更愿意迁出,劳动力规模会有所减小,失业率降低;与之类似,而房价上涨会给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员工工资,即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更愿意退出该市场,转移施工地区。企业的变动会牵动就业市场,其迁出会使劳动力需求下降,减少当地就业机会,居民就业、收入、生活水平会发生变化。

(五)转移效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会受到建筑工程造价波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工程造价增加的情况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效投资会有所降低,可开发项目减少,这会抑制部分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需求,尤其是材料生产单位和机械生产单位,其他行业或其他部门会成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归宿,而以租用或购买建筑产品的单位为代表的行业、部分与之不同,对资本的需求逐渐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行的过程中,专业技工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而短期内不同部门间资本重置并不容易,失业率由此会不断增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由此增大。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 赵田,查京民.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3):23-24.

[2] 徐辉,梁娜.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66-68.

[3] 曹文佩.关于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6,(7):103-104.

第7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进出口

人民币升值将对我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重要影响,首先将影响到进出口、关税等这些与国外经济密切相联的部门,之后人民币的升值将影响力再传递到国内的各个经济部门,并对国内的生产、消费、投资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文章以宏观经济为研究视角,简要的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建议,以控制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人民币升值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到各部门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进而影响各部门商品的进出口。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将下降,而进口则上升。通过相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与进出口之间存在着一个弹性变动的关系,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加大,出口下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而进口则随之上升,其直接后果是贸易顺差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人民币的升值将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则会降低以人民币标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刺激国内对国外相关消费品的消费。另外,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有利于降低国内企业进口原材料、能源和生产设备的成本。其二,人民币的升值,会提高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从而降低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则一定程度减少出口。在短期内,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即使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比较明嫌优势,出口的规模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总体来讲,如果人民币有较大幅度的升值,中国贸易的顺差额将缩小,可能会改变中国长期以来的贸易顺差局面。但若以小幅渐进的方式升值,则不仅不会影响我国的贸易收支,还能减少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2.人民币升值对生产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的效应通过进出口部门传递到国内生产部门。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人民币小幅升值时有所上升,但人民币升值太大之后则会有略微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始终不大。GDP下降与出口减少有关,但随着进口的增加,国内产业结构必将发生改变,外向型的发展模式将有所调整,这样,GDP的下降不仅有利于“冷却”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国内需求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人民币升值,就业水平有所下降,总体来说下降幅度不大。一国汇率升值,导致该国产品对外价格上升,产品缺乏竞争力,出口规模缩小,对劳动力需求量降低,恶化该国就业状况。短期内,人民币的升值对国内的就业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但影响不大;而且人民币的长期升值还可能对就业产生正面效应,因为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产业结构会有所优化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的比例会增大,增加一定的劳动力需求。

3.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需求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受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由于GDP的波动幅度并不大,故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较小。当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时,居民的消费开始下降。但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消费需求的影响不大。与此同时,居民储蓄也发生改变。由于劳动力收入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投入和部门工资率,其中受到汇率变化影响的是劳动力要素的投入。当人民币升值时,劳动力收入减少,居民消费略降,同时也导致了居民储蓄的减少。

4. 人民币升值对政府收支的影响。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关税大幅度增长,且关税的增长幅度大大高于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关税增加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增加,特别是能源、高科技产品等奢侈品的进口增加,使得关税收入增加。政府收入是受各种税收收入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后,政府收入的表现是有所增加的,增加幅度主要是受关税收入增加的影响。人民币升值,政府收入增加幅度不大。另一方面,政府的储蓄增加,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增加,政府储蓄的增长幅度也随之递增。政府储蓄的增加幅度小于政府收入的增长幅度,本文的研究基于政府对各部门的消费是不受人民币升值影响的,而政府储蓄则是政府收入与政府消费及政府转移支付之间的差额,因此政府储蓄的增长是来自政府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虽说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但波动不大。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于正面影响需要良好的应用,但对于负面影响,则需要有效的控制,接下来笔者针对上述四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政策建议

1.遵循小幅渐进的升值方式。人民币的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升值的速度和方式则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往往是通过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传递的。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就业以及国际收支这些都是衡量一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大幅度的升值将对一国的宏观经济整体带来不利,如此以来,小幅度渐进的升值是保持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

2.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人民币一旦大幅度升值对出口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负面影响较大,为减小升值的不利影响,产业机构的调整优化与升级是一项重要措施。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进出口产品结构。其次,调整行业间资源分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推动外向型向内需型经济发展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 加大对出口企业的保护措施。第一,通过保值规避风险。出口企业可以从自己的经营战略出发,选择恰当的保值措施来获取经营利润。第二,利用升值,改变企业融资方式。人民币升值后,企业直接向银行借贷美元也可成为一种融资方式。第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提升外贸经营思想。

三、结语

人民币升值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所以我们需要其影响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简要的提出了相关建议,而在实际经济分析过程中,人民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分析。

第8篇:惊鸿艳影范文

国际经济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尽,对世界及我国经济的影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在交通运输方面,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改变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扩大经济总量,而且将促进交通运输方式改变,提高运输效率;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交通管理和运输组织发生重大变革,使客货运输管理、运输工具控制、运输安全等方面发生巨大飞跃;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化,将为交通运输工具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随着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转化为电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燃油类交通工具将逐步被电动型交通工具所替代;欧美由于债务危机和失业率居高难下,内需不足,经济复苏放缓,进出口大幅减少,而这些国家的进口占我国出口很大份额,国际贸易运输海运比重较大,因而,发达经济体进出口减少影响我国货运增幅减小,而道路运输比重相对提高;我国周边国家俄罗斯、蒙古、印度、老挝、缅甸、越南、朝鲜等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较快,从2011年经济增长的情况看,俄罗斯4.3%,蒙古国9%,印度8.4%,老挝8.6%,缅甸5.8%,越南5.9%,增速均高于发达经济体。因而,国际贸易回升较快。周边国家与我国贸易加大,将扩大我国道路运输总量。

中国经济变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将恢复较快增长,但受投资和消费需求实际增速下降及其波动影响,以及经济周期交替的影响,GDP增速波动幅度较大。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呈小幅回落态势。全年GDP增速将回调到8.7%左右,比2011年减小0.5个百分点,总量达到54万亿元。经济增长放慢的主要原因是三大需求特别是出口增长明显放慢。2012年消费增长相比2011年继续放慢,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3.8%,实际增长10.5%左右,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2012年出口增长明显放慢,预计全年出口增长10%左右,比上年下降1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预计2012年全年增长20%左右,比上年下降3.8个百分点。

预计“十二五”时期比“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速降低2.2个百分点,受此影响,预计“十二五”时期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增速相应下降,2015年相对2010年分别增长56%、45%,总量分别为23432.5亿人公里、62915.1亿吨公里。

在产业增长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较高的情形下,道路货运的比重相应较高;在重化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的情形下,道路货运的比重相对下降,而道路客运的比重相对上升。“十一五”期末,三次产业比重为10.1:46.8:43.1,预计“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46:47。预计2015年道路货运周转量比重下降到28%左右(“十一五”期末为30.6%);道路客运周转量比重上升到58%左右(“十一五”期末为53.8%)。

“十二五”时期城市化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将保持在2.5亿左右,城市化率将达到55%,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个百分点,因而城市客运总量比农村客运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由于城市容积率的提高,道路空间开拓的有限性,公交车客运和轨道交通客运的比重将显著提高。

我国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的政策取向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穿“十二五”经济社会工作一条主线。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从资源的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推动转变,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为主向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继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有效地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转变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减排技术,关键是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确保实现“十二五”提出的节能减排新目标,确保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从能源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我们要率先发展太空太阳能产业。

保障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政策取向:开征和调节资源税,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开征环境税,在产业政策上强化环境准入,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在进出口手续中增加环保闸门,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

二是提升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关键是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十二五”时期,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政策取向,在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中降低国家财税增长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企业分配格局中,缩小企业利润留成比例,扩大职工分配比重;健全以按劳分配为主、各种要素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科学政策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取向,实施优先保证五项“人人享有”的保障政策,即免费的义务教育和中职教育、少量收费的基本卫生保健、适当的住房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养老安排。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第三产业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实施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今后几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09年以来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既有利于解决周期性的矛盾,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继续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对冲不合理的货币增量,更要通过加息,使基准存款实际利率转负为正,适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把握好协调抑制通胀与稳定出口经济增长的关系。

2012年,考虑到物价“居高难下”和经济减速的双重压力,应当实施适度微调的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币值和物价的基本稳定)。根据以往经济发展经验,m2的中性增速等于经济增速加通胀率再加2—3个百分点:一是货币供应量应保持在15%左右;二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5—2个百分点),增加银行可贷资金;三是优化信贷结构,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民生、小微企业给予融资便利;对于房地产、“两高一资”等行业严控贷款规模。四是适度控制新增贷款规模,全年宜控制在8.5万亿元左右。

财政政策推动结构调整

理顺财政收入来源机制,一是将国有资本预算与年度财政预算统筹考虑;二是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土地财政”问题。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是支持技术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二是增加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出;三是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改革的支出;四是保证收入分配改革中各项必要的补贴支出。

2012年,财政政策取向应当是对于“稳增长”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提高与民生相关的财政支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具体政策措施是将财政赤字目标由上年的9000亿元提高到1.3万亿元左右,并将其中的4000亿元作为中央代地方发行的地方债,重点用于保障房建设。因为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9-2011年分别为6.8万亿元、8.3万亿元和10.4万亿元;从负债规模看,这三年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总负债规模分别为15.04万亿元、17.47万亿元和20.10万亿元,当年名义GDP的比例分别为44.1%、43.9%和42.8%,远低于60%;各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都低于3%,因而我们还有举债空间。

改革和完善价格体系联动机制

规范和完善市场体系,促进价格形成机制合理化。一是规范农产品生产价格合理提升,抑制中间流通环节过高的附加值。二是抑制农资产品及其他工业品价格过快上涨。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避免占有利用的暴利性。四是规范运输价格随燃油价格波动而调整的定价机制(运价+浮动燃油价格)。五是适当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物价补贴。

提升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是推进交通运输方式转变。建立交通运输技术研发基金,对于在交通运输组织和管理(客货运输信息管理、运输工具控制、运输安全)等方面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给予财政支持;对于购置先进技术设备降低购置税率。以促进管理智能化、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推进交通运输节能环保。

鼓励和支持更新交通运输工具,对于购置新能源交通车辆(电动车、燃料电池汽车等)降低购置税。鼓励和支持能源使用方式更新,对于使用新能源(电能、燃气、生物燃料)给予财政补贴。

二是促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交、轨道交通),限制私家车和单位公车扩张。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交通运营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增加财政补贴,以逐步降低公共客运票价。对于单位和私人购置乘用车提高购置税,提高停车车位费。去年全国财政对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农村客运)补贴420亿元;北京财政补贴公交和地铁100多亿元。货运无补贴。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城市公交向周边乡村延伸、建立乡村客运站网,给予资金补贴,减免税费。

三是推进大交通系统建设。推进交通体制改革,把铁道部归并交通运输部,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促进道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铁路运输、水运、航空运输、邮政、管道运输等)在线路、场站、时间和运营方式等方面的衔接。

第9篇:惊鸿艳影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成因 因子分析 VAR模型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增加本文论证的严谨性,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法对各时间序列与LNCPI序列进行格兰杰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汇率水平、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燃油动力购进价格均与CPI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GDP和M2与CPI有着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这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以及工厂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成本上升,都会导物价的上涨。GDP和M2与CPI有双向的因果关系,表明经济的增长、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而物价的上涨同时也会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居民和企业的名义货币需求上升,这会进一步要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二)因子分析模型原理

格兰杰检验结果初步证明的CBR、YRD、E、GDP、LC和M2会造成物价的上涨,但不能说明各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具体影响程度,以及各个时间阶段其主要作用的因素。因子分析模型则能够分析各因素对物价上涨的影响程度,以及不同时期对不同因素对物价上涨冲击量的大小。

假设原有变量有p个,分别用x1、x2…xp表示,且每个变量的均值是0,标准差是1,现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k

即X=AF+ε

在这个数学模型中,F称为公共因子,因为它出现在每个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中,简称因子。因子可理解为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k个坐标轴;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aij称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原始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其绝对值越大表明xi与fj的依存度越大;ε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始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相当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残差。

分别计算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选择方差贡献率较大的几个因子,然后根据因子得分计算公式,进行因子得分计算。

(三)因子分析模型求解

为了更全面、更理性的考虑各变量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在分析模型中加入了CPI滞后一期的影响,即增加变量―LNCPI-1。

本文对通货膨胀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矩阵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和片相关系数的KMO值为0.708,符合做因子检验的条件。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388.064,其对应的F值为0.000,说明通货膨胀的各因素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

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个数的依据是: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模型共提取了2个因子,累计的方差贡献率有83.497%,也就是说包含了原有变量83.497%的信息量。

由因子载荷矩阵可知,CBR、CPI-1、E、LC以及M2在第一个因子上的载荷较大。因子1共解释了通货膨胀的57.783%。因子2则主要包含了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GDP。因子2解释了通货膨胀的25.713%。

由表1可得因子得分公式为:

F1=0.218x1+0.139x2+0.184x3-0.196x4+0.093x5+0.226x6+0.221x7

F2=0.177x1+0.379x2+0.165x3+

0.324x4+0.397x5-0.197x6-0.228x7

x1、x3、x4、x5、x5、x6和x7分别表示LNCBR、LNYRD、LNCPI-1、LNE、LNGDP、LNLC 和LNM2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

综合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F=0.57783F1+0.25713F2

由表2可知,分析CPI、F1、F2和F较高的时间段,发现以下结论:

第一,在近十年有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当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候,相应时间段公共因子的得分也比较高,排名靠前。这充分说明公共因子所包含的因素确实对通货膨胀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二,不同的时间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不同。在第一次通货膨胀时,F2得分较高,而F1得分不高,说明第一次通货膨胀主要是F2所包含的因素即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与GDP的增长引起的。在第二次通货膨胀时,F1与F2的得分都非常高,直接导致CPI增长突破了8%,而且持续时间也长达五个季度,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BR、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汇率水平E、劳动力成本LC、货币供应量M2,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GDP共同波动时能够极大的推动CPI的增长。在第三次通货膨胀时,F1得分较高,而F2的得分不高,说明第三次通货膨胀主要是由F1所包含的因素即CBR、对通货膨胀的预期、E、LC和M2等因素引起的。

第三,从三次通货膨胀的波峰值大小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来看,不同因素的波动对通货膨胀的冲击力是不同的。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

F2的冲击力

因子分析模型将六种因素分成了两类,很好的解释了这两类因素对通货膨胀的不同影响,由模型推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也是相符的。但是,因子分析模型没有很好的解释,每个变量对CPI的冲击力度。于是,本文还将建立VAR模型,以求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清晰的分析单独的变量对物价上涨的影响。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VAR模型原理

VAR的数学表达式为:yt=A1yt-1+…+Apyt-p+εt (t=1、2、…、T)

其中,yt为k维内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εt是k维扰动向量,他们之间可以互相同期相关,但是不和自己的滞后项相关,并且不与等式右边相关。各序列平稳性ADF检验结果表明,LNCPI序列和LNYRD序列符合平稳过程,所有序列的一阶差分均符合平稳过程。所以,为了方便下文中的计算口径,对以上的时间序列,将全部用其相应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分析。各变量的一阶差分符号为ZDLNCPI、ZDLNCBR、ZDLNE、ZDLNGDP、ZDLNLC、ZDLNM2、ZDLNYRD。对VAR模型的稳定度进行单位根检验,其单位根均在单位圆内,说明VAR模型非常稳定。

(二)脉冲分析

对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其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CBR指数在初期对CPI的影响较大,在第二期达到峰值,随后出项震荡。说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浮动能在第一时间传导至国内,也说明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外的通货膨胀能迅速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

第二,在初期CPI的滞后期对CPI的影响效果最大,随后冲击效应慢慢减弱,到第十期才完全消退。说明当人们预计通胀会继续的时候,为了防止手中的货币贬值,就会用货币去购买物品,当以过多货币去竞争少量商品的时候,就会导致输入性通货膨胀,从而加剧通胀程度。

第三,GDP、LC、M2和YRD,在第二期和第三期都会对CPI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相当。但是影响的滞后期长度却有差别,经济增长与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影响时间长,劳动力成本和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时间短。

政策建议

本文从各种视角综合分析了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现针对控制物价水平、合理治理通货膨胀提出以下建议:

在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该及时出面,向人们说明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出台各种调控措施,积极的向人们表达政府努力调控通货膨胀的决心,提高人们面对通货膨胀的信心,从而降低人们对物价水平上涨的预期,这样有利于在实际中控制物价。

我国应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大国形象,增加在世界的影响力,以提升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从而更好的控制国际通货膨胀对国内的影响。

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体制建设还有待完善,国际热钱的大规模进出会对我国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我国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努力实现有效的汇率改革机制,让汇率起到一个良好的调控作用,控制国际热钱短时间内大规模的进出。

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基本上已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慢慢走出来了,世界经济出现较小但平稳的增长。同时,国内经济形势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期财政刺激政策背景下开工的项目仍将继续推动投资上升,消费需求依然强劲增长,这两年我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所以,要配合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避免同时扩张或同时紧缩而造成物价的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社会公平,使广大劳动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提升劳动力成本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要注意工资的调整步伐,应避免短时间内大幅度的增加工资。同时,共享改革红利,也可以更多的利用二次分配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丁守海.工资与物价的螺旋上涨研究.刘元春主编.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力.对1996-2005年间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研究[J].理论月刊,2006(1)

3.薛洁.现阶段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J].经济视角,2012(4)

4.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