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

第1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75-02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商务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活动的价值,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动,是广大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商务实践中,笔者发现,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商务礼仪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拟从文化背景、价值观体系两个维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化差异带给商务礼仪活动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与文化背景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礼仪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商务礼仪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成熟的标志正是较为稳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凝定。一部商务礼仪的发展史,可以视为各种礼仪规程生发、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每当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商务礼仪程序产生,我们的商务礼仪就向前推进一步;每当一种商务礼仪程序成熟,我们的商务礼仪知识就会有所丰富。正是在各种商务礼仪的不断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的商务活动得以有效开展,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探讨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产生的影响,必须从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我的礼仪传统。就中国的文化背景而言,“礼”是最为重要的特征。“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礼节,在具体内涵上是指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在深层社会含义上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要求。”②但现代社会的商务活动早已不局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它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的服务对象成为当代商务礼仪活动主角。这一事实告诫我们,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就具体的商务礼仪活动而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称模式的不同。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活动双方会面的第一步就是相互寒暄、问候。如果对于对方的称呼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未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商务活动陷入僵局。以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背景作为对比的双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为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同时对自身总是做一定程度的“贬抑”;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对自我的肯定,不仅直呼其名而且常以昵称取代全名。其次,时间观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崇尚轮回思想,西方人认可线性思维。前者催生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拉长周期的惯性思维,也培养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重视逐渐培养信仰的思维模式;后者则使西方人将是否信守承诺和接受事前约定列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他们的商务活动往往会作较早安排,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相关问题加以处理。因此,常见的情况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③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的餐饮文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人往往将餐桌视为商务活动的延续,并力求排场,与西方人讲究简约、节俭的商务宴会有较大差异。

仅从商务实践活动而言,文化背景因素对商务礼仪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也是不易被察觉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商务礼仪的演进轨迹难以准确勾勒。商务礼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被湮没在习以为常的活动中。商务礼仪的演进和文化背景的关系自然也无法被我们完全揭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存在。对某一具体商务礼仪形式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怎样在现实活动中,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认识商务礼仪活动的发展过程,探讨商务礼仪的发展规律,了解实际行动中人的心理状态,评价各种商务礼仪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还是一项值得继续进行下去的任务。

二、商务礼仪与价值观体系

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主要源于世界上各不相同国家间的文化传统的差异。自从泰勒提出了“文化”的定义后,“文化”就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我认为西方学者弗·詹姆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在《:文化与政治》一书中明确说到:“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源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④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受其影响形成的中西方人的价值观体系也对商务活动的展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观能动性。”⑤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维观念中,个人的利益被置于最高的价值层面。而奠定西方现代文明基础的“蓝色”海洋文明更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其主要特征,受此影响西方人在商务活动中较少表现出顾及整体利益的“牺牲”行为,而是将如何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与此相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源自“黄色”农业文明的国度,中国人更为注重一定范围内集体的利益。这是因为,在农业文明的原始阶段,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有的农业活动,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海洋文明则不同,他们可以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伟大英雄的身上。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此影响孕育的中西方商务礼仪活动也被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记。这里所谓的中西方价值观体系的不同,不是一种逻辑上不同于当代或不同于西方文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在于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礼仪活动准则,使得中西方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有所不同。

以中西方的宴会为例,中国人讲求排场,而西方人崇尚节俭。因此,在商务宴请中,中国的宴会往往是杯盘满盏、西方的宴会则简约、大方为主;中国宴会重视等级高低,西方宴请强调女士优先。尤其是在商务礼仪活动中,为增进双方的私人感情中国人更热衷于劝酒,西方在追求隐私化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为迁就于他人的情感诉求。这样一些具体商务礼仪活动中折射出中西方人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商务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中必须尊重不同服务人群的习俗,给予符合他们价值诉求的礼仪安排。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中西方的交流日趋紧密,我们必须正视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性。只有真正落实了、平等交往,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的社会价值。商务礼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不是一时一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文化机制的差异。在21世纪的传媒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汇更加迅速,我们只有摆脱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才能在具体的商务实践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一切的取得依赖于我们正确解读商务礼仪下的文化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商务礼仪活动提供了参考。从跨文化的高度认识商务礼仪活动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本文旨在为人们认识商务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提供启示意义。

注释:

①汪洪梅.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7(33):56.

②张荣翼.冲突与重构[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张波.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J].对外经贸实物,2011(3):69.

④弗·詹姆逊.: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20页.

⑤王书柏.浅谈商务礼仪与文化差异[J].时代金融,2012(6):321.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道魁.现代礼仪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2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体距 体距差异 汉语课堂 启发

一.体距的含义及分类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Schopenhauer)曾经讲过一个寓言:在寒冷的冬日,一群豪猪为御寒而彼此挤到一起,可是很快它们便感觉到对方有刺,于是相互分开,而寒冷迫使它们再次相互靠近,结果又被刺痛。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最终找到一个使大家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适中距离,这就是叔本华的豪猪法则也叫刺猬法则同样,社交的需求使人们走到一起,但每个人自身不同的性格和一些特殊的毛病又将每个人相互之间的距离拉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找到一个让大家彼此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适中距离,这种距离体现了一种礼貌和良好的举止。如果距离太远会使人感觉冷漠,满足不了社交的需求,而距离太近,有可能会发现对方种种令人生厌的性格和让人难以忍受的毛病,容易失去身份认同,迷失自我,如何找到并保持一个最佳的适中距离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良好交际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体距。

体距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研究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身体的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的含义。它认为个人以及个人扩展的范围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15-46cm)适合用于夫妻关系及情侣之间;个人距离(15-76cm――76-120cm),限于朋友、熟人,或亲戚间的交往;社交距离(120-210cm――210-360cm)适用于正式的外交活动,公共距离(360-450cm――750cm)适用于演讲,不适合人际沟通。

二.西方国家与中国的体距差异

交际双方所处位置的距离不仅告诉我们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也反映民族和文化特点。交际距离因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西方国家,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人们的空间观念比较强。在美国,如果男性勾肩搭背可能会被认为是同性恋。在德国,男女在与人相见时都喜欢握手;在美国,女士很少握手;在前苏联,男士见面时常爱拥抱和亲吻;在伊斯兰国家,同性之间也习惯拥抱和吻面颊,在异性之间却严格禁止体触,连握手都被视为禁忌;在泰国,人们都在公开场合避免体触,触碰别人的头部则会犯下大错。而在中国,男性之间时为了表达亲密,搂着肩膀也是十分常见的,女性之间,挽手牵手挎着胳膊更是随处可见。但无论在中国还在英美,两个女人在谈话时要比两个男人谈话的离靠得近些。西方国家异性见面交谈时体距比中国异性之间的体距要小得多,因此中西方异谈,中国人往往产生错觉,认为英美人在向自己表爱意。而事实上,英美人总是与他人保持一定的体距,以免发生体触(亲密关系除外)。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在一个空荡荡的阅览室里,一位读者刚刚坐下,心理学家就坐在她(他)旁边,试验了80次,没一人能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大多数人都默默地换了一个远一点的位置。也有中国人如法炮制在一所大学自习室里做了这个试验,当一个人坐在中国学习者旁边时,没有一个中国同学离开自己的位置,只是将自己的学习用具挪得离自己更近些,让出位置给新来的那个人。由此可见,中西方对于他人侵占自己的空间时所采取的态度不同,西方人会主动保护自己的领域而中国人只是内心回避。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人“体距近”,英美人“体距远”。而这一差异体现了东西方人对于“共性”和“个性”或者说对于“群体”和“个体”的不同看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原因是很多的,如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民族信仰的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说东方广袤的中原大地滋生了“集体主义”,“共性”是准则,体现在体距上是 “体距近”;西方浩瀚的大海养育了“个人主义”,“个性”是准则,体现在体距上是“体距远”。

三.体距对对外汉语课堂的启发

在韩国教学的这段时间,我发现韩国虽然是东方国家,但是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我认为他们属于“体距远”的类型。在汉语课堂上,对于不熟悉的人他们不愿意一起坐,刚开始的时候甚至不会主动和同学说话,他们喜欢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除非老师要求对话,他们很注重个人的空间,虽然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流,但是对于距离还是很敏感的,为了更好的汉语教学,老师和学生也应该保持距离,这种距离应该是社交距离,特别成人学生,他们希望和老师多接触,多交流,但是老师也应该遵守体距原则,与学生保持距离。而对于小学生,与他们熟悉后,这种距离可以近一点,可以是个人距离,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更有利于汉语教学。所以针对不同的群体这种体距也是有差别的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和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一定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或者不同班级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信仰和文化背景。虽然很多留学生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学习汉语,但是他们来中国之前的教育基本都是在自己家完成。在他们心中有着自己国家的文化标准。关于非语言交际中的体距,有些国家的学生可能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习惯用自己国家的体距标准来衡量中国人之间的体距。他们在自己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体距的标准,喜欢他人离自己比较远。也有学生不太在意师生体距这个问题,他们习惯聚集在一起生活,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都喜欢身边不远处有朋友。如果你离她太远,她会以为她把你惹生气了。控制师生之间的体距,可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反之,则可能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外交场合,也不是以演讲的形式呈现,而大多数是小班授课的形式。此时师生间的空间距离更像朋友的距离,但是很多留学生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希望老师进入。所以,课堂中的师生体距应该比个人距离大一点,又比社交距离或者公共距离小一些。它不属于个人距离,也不属于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这正体现了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体距的特殊性。根据霍尔提出的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的具体数值,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师生体距为120-360cm。但是这不是绝对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培养目标下的留学生对于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体距的态度不同。我们也要因人因地而异。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较好的讲课能力以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更需要充分发挥非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跨文化交际。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近属于非语言交际,也是教师的一种自身素质和礼仪规范的体现,这种素质和教师的仪表一样重要。到底应该与学生保持多远的距离,要依据不同国家的学生而不同对待。更需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而区别对待。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共同来维持的。教师忌讳与学生走得太近,尤其是男老师与女学生,女老师与男学生。教师也不应在课堂中与学生隔得太远,可能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友好。有的留学生热情地靠近老师,却被他们无意识躲开,使得留学生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间的体距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反映了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为了很好的教学,有一个和谐的汉语教学课堂,在教学和平时与我们的同学相处过程中要把握好体距原则。

四.总结

体距原则在我们生活社交中无处不在,它折射出本国的文化,它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道德规范、 行为规约、思维模式及思想意识,对于个人来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和礼仪规范。不管我们是与本国还是外国人交际,都应该注意体距,特别是作为一个汉语教师,所面对的都是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更要注意体距,把握好体距。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超.非语言交际中的身心距离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1):26―6.

[3]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 ―论中国留德学生的人际距离体验和跨文化学习[J].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1).

[4]施宏.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2

第3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回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思想一直都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因此中国人自古便形成了其含蓄内敛、沉稳婉约的文化风格。而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则不然。经历的几次的文艺复兴与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始终是在传承与对立之间不断的转变与移动,在反复与动荡之间不断延续。思想的自由带来的是文化上的开放进取、直截了当。 

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艺术与设计传统,但受社会体制、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发展的道路却不尽相同。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中国偏向于感悟,习惯将自身的思想融入创作之中;西方则更注重理性,充满了对现有事物的思考与批判。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广告设计中的表现 

广告的出现与发展是人类智慧创新的结果,每个优秀的广告都在展示着当前条件下社会、经济和文化巨大发展。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广告就必然要受到的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及社会思想的影响。 

2.1 文化理念差异对广告影响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始终贯穿其中,时至今日仍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奠基。“儒家”思想主要作用于人与人相处之间,重国、重家、重感情,把集体主义价值观深深的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因此中国很多饮料、食品广告经常是一群人在一起快乐的分享,或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评讨论。而西方人则不然,西方崇尚个体自由、个性张扬,广告中也是以个体需求的满足来表现。在东方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道德的重视与要求,是要远远高于西方人的。这其中“孝”是整个道德思想的原点,所以自古中国人的观念中孝敬老人依旧是中国人评判道德的标准。因此在中国广告中尤其是在保健品广告中,大都以孝敬父母为题材,较为典型的就是“今年爸妈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在西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像一种类似朋友的相对平等的关系,西方父母把对儿女的抚养和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也就不要求太多的回报。也正是基于如此,西方广告中很少出现孝敬父母的场景与语言,更多的是孩子与父母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的长大、慢慢的衰老。 

2.2 思维模式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由于西方文化是由多種民族及地域文化汇合而成,故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思考、甄别其中的一般规律与本质。因此西方人更加注重思维的理性。而中国自古便受到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则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习惯通过感悟,重新认识与发展其中的联系与经验。 

百事在中国新年投放的《把乐带回家》系列广告中塑造了一个这样的场景:年迈失偶的老人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询问孩子们是否回家过年,儿女却因事业要求纷纷表示无法回家陪伴,老人对着早已准备好的儿女们喜爱的饮料零食心中充满惆怅。化身为孤独路人被老人带回家的百事大使古天乐看到这样的情景,分别找到其儿女递上他们喜爱的食品并用老人曾经的话唤起儿女们的共鸣,大年夜当老人独自一人黯然神伤时,儿女们却陆续回家,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儿女祝福老人“心想事成(橙)、百事可乐、天天有乐事”。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把产品与广告宣传融入于回家过年这一情境之中,前半段通过场景的展现与几位主人公的对话,在传递浓浓的父爱的同时隐喻人们对产品的喜爱,后半段又利用语言上的双关性,把祝福语与品牌宣传融合在一起,在甜蜜的家庭氛围中加强产品品牌认知。 

而同样是百事广告,在西方国家则不同:一个小男孩站在一台饮料自动贩卖机前,他先掏出了两枚硬币买了两瓶可口可乐,然后把可口可乐放在地上站上去,再掏出一枚硬币在较高的窗口买了一瓶百事可乐打开并喝着离开,可口可乐则被原封不动遗弃在原地。广告全篇没有文字说明,只是用买百事可乐够不到先买两瓶可口可乐来垫脚这个小事,引发人们的思考并传递“百事可乐比可口可乐好”这一宣传主题。 

2.3 表达方式差异对广告的影响 

中国自古便是“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人的生活与相处之中可谓无处不在,因此中国人在事物的表达上往往是含蓄的、委婉的。这便导致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先通过画面或一系列的陈述作为铺垫,再讲出广告的中心。就如同王老吉凉茶广告,先出现朋友欢聚,麻辣火锅沸腾翻滚的画面,然后再引出“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而西方由于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开放式文化,西方人性格也较为直率,在表达方式上则更为直接。西方广告更多的是一系列有寓意的画面或场景之后用一句精炼的语言直指广告的主题;这也导致中西方广告在突出重点的方式上也存在不同。中国广告大多是通过对产品特点的反复述说,用语言的传达来建立广告的宣传效果。而西方则更加注重运用广告的创意性、故事性以及画面与语言的联系性,通过强烈的冲击感和足够的想象空间,来激发用户的兴趣与关注,从而达到宣传目的。 

3 关于如何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设计影响的思考 

3.1 正视和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广告在跨国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广告能否被当地用户接受与认可的关键。要想尽量避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的影响,就必须首先正视和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深入了解其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法律及思维与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广告设计之初便尽可能的规避误区和雷区;也只有这样,广告设计才能真正符合当地、当国及民族人民的口味与需求,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 

3.2 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在广告设计中既要融入当地的文化,又要保留部分本国的特色,在迎合用户口味、习惯及需求,让用户接受产品信息的同时,利用本国独特的文化特征及特有的文字、图案、色彩等元素形成广告自身独有的个性与魅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 “海尔”公司,它在国际上提出的口号就是“中国造”,这不仅仅只是反映一种爱国情绪,更在向世界传达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满怀信心,奋斗向前的精神。而其商标“海尔兄弟”中,一个中国小孩与一个外国小孩相拥在一起体现了海尔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海尔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在一起。所以在国际广告中合理的运用文化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非常有效的。 

4 结语 

广告作为经济和文化的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入的今天,随着国外品牌的不断涌入及中国品牌的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势必会遇到不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与影,这也正是中国广告业必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首先应深刻认识不同地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尊重各地方、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深入了解其文化及差异性,再结合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沉淀,,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适应目标人群文化思想、生活习惯、审美需求,让广告被受众目标认可与接受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文化,开展全方位思维与创新,构建广告独特的文化特征,形成广告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吸引力,中国的广告文化才能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可。 

参考文献 

第4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外贸;商务英语;翻译;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顾钰婷(1994.07-),女,吉林白山人,大学本科,辽宁理工学院,英语(商务英语)专业

新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外贸交易额度在不断提升,对国际贸易人才、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是支撑外贸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外贸交易数量的不断增加,外贸经济发展的领域在逐渐拓宽,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变得异常重要。由于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歧义与差异,会对国际贸易工作的开展构成一定的影响,正确处理好文化差异问题,以规范商务英语翻译的方向,保证外贸交易进行的通畅性。

一、商务英语翻译在外贸中的价值体现

如今,国家经济的发展除了促进内销,还放眼于世界,大力开展外贸经济,是强化国家间交流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将中国著名的企业或产品推向国际,将中国文化、经济进行有效的传播。翻译工作的开展就是将不同的语言进行彼此的转换,能让各自国家充分了解贸易流程、贸易开展的细节等,进而能将外贸双方国家的文化予以灌输与学习。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贸易而翻译,而是为了充分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把握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的差异性上才会体现出翻译的存在价值。外贸工作的开展,需要商人对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予以掌握,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克服诸多的文化差异[1],旨在实现国家间文化的相互交流。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与价值观方面,受到文化的阻碍,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重要性的观点。商务活动开展时,汉语可以通过一些词汇组合即可,而英语则要注重时态、语气、句型、短语和语态等的规范[2],若在交流的过程中这些细节做的不规范,会让对方感觉不礼貌。英语与汉语在商务交流上的区别在于英语更为注重细节性的内容,强调翻译的规范性。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要尽量选择更为委婉的语气,如“Wouldyouplease……/Couldyouplease……/Wehope……/Weappreciated……”等等,还有一些委婉的词汇、短语都是商务英语中必不可少的,如“asearlyaspossible/Please/Sincerely”等等。运用相对委婉的语气,能让谈判或合作的对方感觉受到尊重,营造良好的商务运作氛围[3],对促进双方合作具有积极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外贸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分析

在外贸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的影响深刻,主要表现在

1、社会文化

导致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社会文化体系运行的不同[4],不同的国家国民所生活的环境、社会体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文化,其主要表现在区域文化特色、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等等。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差异,这也是多个国家形成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方面,每个国家都是在传承国家的民族特色文化,充分体现在当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社会文化不同,人们的信仰不同,如中国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国家,西方国家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而中国情感的表达使用委婉的方式,在爱情表达方面,西方人可以轻易的说出“Iloveyou.”,但是让中国人直接的进行表达会相对含蓄。同时,针对同一事物或对象,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如汉语来表述“幸运儿”,而用英语表述就是“luckydog”,但是从字面的翻译来看,应该翻译成“幸运的狗”,这就是社会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体现。再如,针对同一事物,其所表达的含义与蕴含的意味存在差异,如“鸳鸯”,在汉语中该词语表示恋人成双成对,在英文中称“鸳鸯”为“MandarinDucks”,但是在英语中并不存在引申义,仅仅是表示这种鸟而已,并未象征何种意蕴。对此,就不可使用“MandarinDucks”来作为某商标,可以利用“Lovebirds”来表述,能从中表达出爱意,符合汉语的解读。同样的道理,针对大白兔奶糖的翻译,在我国大白兔并不存在其他的含义,仅仅是一个可爱的动物而已,若用英语翻译是“WhiteRabbit”,若将其销向澳大利亚,销量会大大下降。针对此问题的解释为在澳大利亚,野兔是破坏草原的主要“凶手”,草原对于澳大利亚来说非常重要,其决定着澳大利亚的草原经济,且野兔会抢走牛羊的食物,会制约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当地人较为厌恶此动物。由此可知,商务活动的开展前,必须对所要合作的国家文化进行认真的学习,切勿犯了大忌,影响商务关系的确立[5]。

2、心理特征差异

不同的国家在思想、心理上的认知是不同,二者间的差异是外贸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通常情况下,西方国家对女性很是重视,尊重女性,不可问女性的年龄,是不礼貌的,而在我国,问女性年龄并不是忌讳,在商务英语翻译与沟通中不可涉及到年龄问题,不利于商务场合的谈判。如今,国际贸易项目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用语翻译的过程中要尊重双方国家的文化[7],提前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忌讳和词汇含义差异等予以对比,熟悉相关的文化差异能有效避免相应的失误,保证双方和谐的商务谈判关系,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3、数字文化差异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对比,发现中西方在数字方面的差异很大,尤其是西方很多国家在数字文化上很是重视。在西方国家,数字“13”是一个的很不吉利的数字[8],其与西方的宗教文化存在着联系,圣经之中的耶稣是被犹大所出卖的,犹大就是耶稣的第13个门徒,因此,在与西方的相关国家进行交流时,“13”这个数字要避免使用。而“13”这个数字在中国却不存在其他的特殊含义,仅仅是代表一个数字而已,相对机会的数字为“4”和“7”,数字“4”具有死的谐音,是不吉利的。同时,在西方国家对“9”也忌讳,主要是纪念贝多芬,在创作出九大交响曲后就与世长辞,同样舒伯特、威廉斯等也是在创作出9首交响乐曲后就趋势,“9”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但是,在我国数字“9”则蕴含着吉祥、长久的寓意,同时“8”利用谐音来读表示“发”,具有发财的寓意,而在外国却并没有相关的讲究。

三、外贸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对策

商务英语是专门应用到商务领域的英语,此类英语的用法主要适用于商务场合,针对商务英语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与翻译方法,以营造更为和谐的文化环境,合理应对各类问题,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为商务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在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要保证外贸商务英语翻译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是对翻译人员专业性的重要考量,在具备足够专业性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素养,是翻译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与修养。

1、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底蕴

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翻译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修养,只有掌握多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在翻译时处理好中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商务场合中能了解哪些语言、行为是禁忌的,能够尊重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和风俗习惯,能保证双方商务关系的和谐性。翻译人员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应具备丰富的本土文化知识,在商务活动开展前,还要对对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进行学习与普及,为商务翻译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翻译人员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要保持多交流、学习与观察,掌握足够的目标性文化语言知识,能对外贸商务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文化元素支持。

2、应具备高度的翻译技巧

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开展,要及时与国外的文化进行接触与学习,掌握足够的翻译技巧,翻译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英语层面意思,还要对其深层含义进行引申,保证译文的逻辑性,进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与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适度的加入一定的对方国家文化的内容,能让客户产生亲切感与荣誉感,在语言的表述上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并巧妙的从中挖掘中西方文化的共通点与契合点,通过合理的转化与解读来产生文化上的共鸣,可与客户进行更为深度的交谈,能为贸易的开展开辟蹊径,利于促进商务活动的开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例如,在翻译一些词汇时,要尽量选择释义性翻译方法,若句式结构相对复杂,保证句式公正,体裁要保证商务形式,还要根据上下文的联系来确立逻辑关系,合理规范语法表达习惯,对于多余的辅词汇可去除不翻译。

3、保证商务用语的规范化

在外贸商务领域中,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外贸商务场合选择合适的商务用语,在何种场合中说何种语言,必须对对方国家的商务词汇表述予以明确的了解与掌握。无论是何种文化,文化间都会产生一定的默契,具有相同的切口,从切口处罚,定能抓住彼此的关键点,可对商务活动产生辅助作用。翻译人员应根据相关的语境来进行相关文化类词汇的推测,例如,龙在中国是神灵、信仰的象征,具有吉祥的予以,但是在西方国家“dragon”却是一种邪恶的怪物,象征着罪恶与灾难,是文化与信仰差异的关键,其主要体现在圣经,圣经故事中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greatdragon”,由此可见,“dragon”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含义是如此的恶劣。为此,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应保证翻译用语使用的规范性,保证和谐的商谈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外贸商务活动的开展应建立中西方文化的条件下,要充分了解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避免提及彼此国家的禁忌,尊重彼此国家间的文化,处理好国家间的各类商务活动,是商务英语翻译的关键。中西方文化对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心理特征与数字文化等方面,应从不同方面予以考量,对英语词汇的内涵进行全面的了解,及时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化,还要掌握足够的翻译技巧等等,为外贸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提供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亮.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4(22).

[2]宋海峰.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海外英语,2015(03).

第5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面子” 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47-02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往往是因为交际双方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认识。在国际商务交流中,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不同文化间进行沟通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对彼此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系交友之本。礼貌包括仪容、举止、谈吐三个方面,三者互有区别而又紧密相连。“面子”是礼貌原则中的一个重要而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代表着尊严、荣誉和威望,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面子”一词源于汉语,被直译成英语“face”或“face work”,可见“面子”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商务谈判中,人们越来越关注“面子”带来的效果及影响。

一、“面子”及其重要性

(一)“面子”的定义

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部分,即“面子”和“脸”。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是第一位将“面子”这一概念介绍到西方的学者,她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脸”和“面子”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她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她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也是凭借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任何时候都要仰赖外界环境”。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能否获得尊严要看他是否能在社会中做出适当的行为。“丢面子”则是说话人由于没有做出适当行为而被听话人认为使其处于尴尬局面的状态。

总而言之,我们要认识到两点:首先,在中国文化中,面子代表的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个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其次,面子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别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情被看成是对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反映。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中国文化中的“面子”更多地强调“集体面子”,这就要求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统一。

(二)“面子”的重要性

在社会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面子”定义为:“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互相给予的、互相协同的公共意象。”这一定义既强调了交际中双方所共享的关于彼此间关系的推想,也强调面子的协同。交际者不仅在交际中需要对彼此的面子进行协同,在交际发生之前,就必须对彼此的面子进行推测。

我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认为,脸面这个东西无法翻译,无法为之下定义。它像荣誉,但又不像荣誉。它不能用钱买,却能给人实质上的自豪感。它是空虚的,男人为它奋斗,许多女人为它而死。不给人面子是最大的无礼,面子不服从道理,却服从习惯,面子比宪法还受人尊敬。现实中,死要面子活受罪者有之,为了面子不惜触犯刑律者有之。

二、“面子”及谈判的相关理论

(一)“面子”的相关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用“面子”来描述表达者或接受者想在互动中保持的自我形象。他认为面子是在特定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由于他人对其行为的肯定所获得的正面社会价值,也是个人对于社会赞许的自我意象。

美国学者Brown和Levinson(1987)对Goffman的“面子”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们对“面子”的分析采取了简化论的方法,把一个人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简化为一些人性基本、普遍的需要。他们假定社会中所有有能力的成年人都有面子,他们知道其他交际者也有面子,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想在公众面前为自己赢得个人形象。他们提出了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的概念。积极面子关联到个人的权利,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遵循的、正常的、对别人支持和有所付出的交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给别人一个面子;在交往时通常是同意对方的意见,支持对方的观点,与对方产生共识,如向对方表示赞赏和恭维等等。消极面子是面子独立的一面,即消极面子强调交际者的个性方面,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全部受其所属群体或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而且不强加于人,也不受别人的强制。

Stella Ting-Toomey在Brown和Levinson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子磋商理论。她认为面子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说话人通过语言或行为获得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意象。她根据积极面子需求和消极面子需求提出了四个面子策略:自我积极面子保护、他人积极面子保护、自我消极面子保护及他人消极面子保护。

Scollons认为面子是一个自身相悖的概念,这其中有两层意思: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一方面要参与到交际中并且显示出自己对对方立场的理解;另一方面,人们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立,并且需要对方尊重自己的立场。他们指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这两种状况会同时出现,由此造成一种自身相悖的情境。他们对“参与交流”提出了策略:细心倾听、对对方的话题表现出兴趣、表现出与对方相同立场等。对于“保持独立”,Scollons也提出了策略:猜测对方所需及底限、提出与对方不同观点及对对方使用正式称呼等。

汉文化中的“面子”和“脸”都更接近于Brown和Levi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彼此消极面子的保护。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

(二)商务谈判的相关理论

“谈判”(negoti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指商务谈判、磋商。今天,这个词的意思是两方或多方会谈,甚至更加广泛的范畴。

美国著名谈判专家Nirenberg指出,谈判是指人们进行互换意见、改变关系和为达成共识而进行的谈话过程。谈判过程通常是由个体代表己方机构或组织进行的。谈判专家Wayne Barlow指出,谈判是一种交换意见的技巧,人们利用这种技巧使对方尽量接受自己的建议。谈判惟一的目的是使谈判者最大化地满足双方的需求。Barlow认为谈判的核心就是交换意见和劝说对方,而仅仅提出己方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谈判者更多的是需要掌握谈判技巧。一些中国谈判学家认为谈判是指交际双方为尽量满足己方需求和利益与对方进行交涉的过程。这种提议指出,谈判是不同利益体之间为达到双方利益的切合点而进行的交流方式。

三、中美面子观在商务谈判中的体现

(一)中美谈判者对面子的不同理解

中美对待面子的态度有很大不同,这也是中美在文化沟通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的商务文化讲究在“面子”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有效沟通。“面子”在沟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中国人而言,人要处理两大关系,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个是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文化更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他们的自然科学特别发达。中国人最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人缘不好,那么他在社会上是很难立足的。例如,在中国,上司都对犯错误的下属传达过一个概念:你给整个部门抹了黑。即便“抹黑”是个人过失,也会被认为是集体的“丢面子”。丢了“面子”便很难再次在集体中树立形象。当遇到谈判对方导致自己“丢面子”时,多数中国谈判人员会认为情景很尴尬,继续谈下去只能是“硬着头皮”地谈,而只有少数美国谈判人员会认为这很尴尬。

在美国商务文化中,“面子”很重要,但不是必要的。美国人“面子”概念的内涵远远小于中国人对“面子”内涵的理解。事实上美国人更喜欢用其他的方式来代替“面子”一词,如形象、自尊、自重、名誉等。在商务谈判中,美国人可以不顾及个人或他人的“面子”而进行有利于自己赢利的活动。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唇枪舌战,剑拔弩张。但是在美国人眼中,人是人,事是事,谈判场合剑拔弩张,生意背后依旧可以做朋友。因为美国人是以任务取向,商务谈判中以维护己方利益为目的,这在中国人眼中颇有“不择手段”的作风,与中国人“买卖不成仁义在”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总之,美国人眼中的“面子”更以“自己”为中心,以对己方有利为基本原则。

(二)中美面子观差异的根源

面子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谈到文化必然涉及到价值观。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常常习惯于用本民族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判断,忽略甚至排斥异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中国的价值观是由道家的以及儒家的自然价值观发展来的。儒家文化的核心为“仁、义、礼、智、信”。“礼”是孔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既是社会伦理原则,又是社会政治原则。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指出:面子、命运和恩典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而面子比命运、恩典更有势力。可见“面子”对中国人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人人都想维护自己的面子。

美国文化则受基督教影响很大。在《圣经》中,没有人在世上可以成为上帝,凌驾于别人头上,而上帝认为所有人,不论地位高低、贫富贵贱都需要他的救赎。这就造成了美国人潜意识中除了上帝之外,人人平等的特点。美国个体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个体特征与差异,与禁锢思想和压制个性发展的封建观念相比确实是一大进步,它促使美国人形成较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

美国的等级制度与中国以及很多东方国家相比是较模糊的,所以美国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凸显。在美国,个人自我实现的意识根深蒂固,人们强调自我行为和个人权利的实现与维护,不喜欢对他人事务进行干涉,也不允许别人侵犯个人隐私,所以,相对于中国“融合与集体”的面子策略,美国文化更侧重于“独立与自我”的面子策略。

四、结论

事实证明对面子的不同理解在跨文化商务交往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人思想中的面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灵活的概念,而美国人头脑中的面子则与中国人有本质的不同。在礼貌原则上中西方有很明显的不同,跨文化交际中的每一步都受到言语行为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际时,如果不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和礼貌原则等特点,就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因此,我们应不断研究交往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话原则、礼貌原则、面子交往,以及言语行为等交往规则的文化差异,以便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胡仲文.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贾玉新.与陌生人交际-跨文化交流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园.国际商务谈判[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Tentative Analysis of Sino-American Face Cultural Differences’ Effect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第6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与现代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元素相结合分不开的。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并不是简单的照搬移用,也不是把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和表面化的东西套用到服装中。我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服饰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到至今,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才智,用本民族特有的手工技艺创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精湛工艺技术的服饰品。如何将具有很深厚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更好地运用到现代服饰品中,首先是必须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将其精神融入设计中去,才能够创作出具有民族精髓的作品。

我国服装业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人们不断地总结和积累经验,从对西方服饰的盲目追随,到人们开始对国内的服饰文化的探究、反思并深入研究服装及服饰品市场在国际上成败的原因,光靠模仿是很难达到全方面地提高和超越前者,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也就无法立足世界。于是就有了许多有关服装服饰民族元素的探讨。

服装的民族性只能从本民族文化的含义上去划分,针对我国目前的服饰文化现状,首先要从脱离对西方服饰文化的依赖性开始,向本民族文化回归。对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当然,民族文化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具体形态来传达的,此时的服饰文化形态,一方面不仅仅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时代的特性,也就是更好地把本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服装型制。只有两种文化元素完美融合才会展现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也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聚居着 56 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文化差异等原因,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之间的交融更加紧密,也就促进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风格,它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多元发展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鲜明特点。中国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绚丽多彩,工艺精湛,款式别致,风格独特,充分的展现着本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风采。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元素的服饰也日趋兴盛起来,人们对传统服饰的挖掘探究也日渐浓厚。

一直以来我们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关注度和保护不够,在民族服装制作工艺上,很多精湛的手工技术已经失传了,如藏族贵妇人镶多珠松石珍珠冠大襟袍式服饰等等。现在我们只能通过上辈人传承下来的稀有样式来探寻和认识那些古老的技艺。遗憾的是,还有大量珍贵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服饰流往国外,比如仅存一套的仡佬族的民族服装,也在遥远的异国才能看到。现如今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也顺应当前的人们对于美的不断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接纳这种独特美丽的形式。现在有很多相关机构开始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系统的探索、收集、保护、整理,成立了展现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博物馆了收集和展现了大量不同民族的服装服饰品,通过展示让更多的人共同去关注具有世界性的民族文化,认知少数民族的生活。对于处于时尚前沿的服装设计师们也在顺应时代流行的脚步,开始不断地从各地、少数民族的服饰中寻找灵感和吸收民族元素的养分,大胆地合理地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对民族元素的借鉴和继承发扬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华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也给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分,发挥本土的优势,用敏锐的设计思维,抓住当今的流行趋势,设计出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的服饰品。即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又丰富了设计内涵。即有民族性的特点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在现代服饰中值得借鉴和发挥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首先是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于服装来说色彩是最先抓住视线的。少数民族服饰中的面料多为天然纤维,具有很好的环保特性,勤劳的少数民族用智慧的双手利用自然界的物种,在编织天然纤维面料的上面染制色彩,还会利用自然界的植物调制出多种染色剂,染色多以蓝、黑或本白等纯色作为基底色,其中也会点缀一些丰富的色彩,少数民族对色彩的直接使用和大胆对比,也正如他们的性格一样,简单与质朴。

他们大多喜欢使用对比色、互补色、纯色等,来增强色彩的鲜明度、对比度,艳丽的服饰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这也能看出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他们对美的展现主要是来源于生活,也是对生活的写照。而这种强对比的色彩搭配在如今的国际流行趋势里得到充分展现和广泛的运用。

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复古色,怀旧色的钟爱,成为时下国际最流行的色彩元素。这种独一无二大胆的用色,如红配绿、紫配黄、紫配黑,我们通常认为很俗气而且很难驾驭这种色彩的服装,却在现代服装中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夸张的服装效果,竟能产生无穷的独特魅力。现在很多流行服装服饰会上经常展示具有强对比的配色效果的服装,以少数民族惯用的色彩为灵感,以黑色为主调,运用互补色,对比色的色彩进行不同的比例分割,添加等设计手段,从而产生出一系列丰富的舞台视觉效果。红色和绿色相搭配,黄与紫,各种颜色相拼接,视觉的冲击像是在玩色彩的游戏一样,即生动又热烈。这种色彩搭配也是国内一些知名品牌如: 五色风马、梁子等服装品牌惯用的色彩元素。这种服装的风格和体现的气质散发着一种纯朴而又执著的气息,既含蓄又热烈。尤其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物质和精神文化开始追求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状态。既时尚又有亲近感的民族特色服装正迎合了大众的口味。

其次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品中也就是手工艺饰品的借鉴,手工服饰品是少数民族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多以银,石类、贝累等天然的物种取材。尤其我国的少数民族是个热爱生活,大胆追求美的民族。具有高超工艺的工匠会雕刻出精美的符合本民族风俗习惯的饰品,从头到脚,整个服装都会装饰用银,玛瑙、松石等材质的饰品。比如非常重视装饰的几个民族,如苗族,藏族,白族,蒙古族等等。在盛大的节日里都会佩戴整套饰品的民族服装来庆祝节日。在历史中藏族的装饰品都会悬挂在身上,以显示身份和富足的象征。还有苗族的鸡冠头,白族的虎头帽等等,都有着万物有灵,巫术崇拜的说法。少数民族用生活中的物品装饰自己不仅仅有展现美的含义,而且通过这些物象来托付自己的美好祝愿。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省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各民族大团圆的交融聚会,每个民族穿上节日的盛装展现本民族服饰风采和文化,就像花的海洋一样绚丽多彩。

现如今的现代服饰品中,已经有很多借鉴和沿袭了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元素的服饰品,形成了具有民族味道的多元化的饰品行业,为服装风格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配套产品。如今国际各大品牌越来越重视服装的整体性和系列感,都在延伸服装相关的产业,比如熟知的国际品牌 ZARAR,H $ M等在店面陈设和展示服装上,都会配有符合同风格的服饰品,如包、鞋、腰带、围巾等。不仅加强了服装的系列感和品牌整体化的气质,而且便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中国的服装设计师们也配合服装的风格进行饰品的相关设计,尤其具有代表中国特色的具有少数民族元素的银饰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上也经常会看到民族手工艺饰品的店铺。总之,具有少数民族服装元素的现代服装和服饰品日益被人们关注和喜爱。中国设计师们通过吸取中国民族服饰元素精华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时尚的瞬间,在世界的T 台上也经常会看到精彩的民族风韵的展现。

第7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英语;教学;问题

[作者简介]吕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99-03

一、民族地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特点

(一)阅读、写作能力强。听说能力弱

在民族地区高职英语课堂训练、平时观察及测试成绩中,我们发现学生听说能力普遍较弱,尤其是英语交际能力,这从毕业生很少从事外企外贸工作情况可以看出。然而,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相比却较强,在英语阅读、写作训练和考试中,逻辑推理和意义引申类题型正确率高,词和全文的组织也很少出现问题。以上情况概括来说,就是:(1)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较多进行学生词汇、语法及阅读训练;(2)大多民族地区英语普及率不高,而且推广较晚;(3)大多学生不太喜欢英语交流,而更多采用方言或者普通话;(4)学生主要采取看单词学英语,而不愿意听英语和讲英语学英语,缺乏语言交流;(5)传统的英语教学大纲中,更多地注重“看”和“写”,而轻视“说”和“听”等技能的培育。

(二)抽象思维能力强,实践能力弱

在课堂训练中,被调查学生都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抽象思维能力强,并受到学校、教师的好评。然而在教育实习中,却发现他们讲解环节薄弱,实践能力差,有待进一步开发关于语言运用的能力。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大多不同程度认可了语言运用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但英语实践能力与教学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实践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与运用能力。其中语言能力指语言体系和结构,要求语言必须在一定规则与形式下进行,运用能力即社会交往中语言运用的能力。英语实践能力是一个多维度综合能力,学生不但要熟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还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与对象灵活地、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应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差异大,对学生英语学习影响较大

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历史上的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四大源头,如今只有中国文化比较完整,并逐渐形成了东方文化,与后发展的古希腊文化演进而成的西方文化成为当今世界两大文化体系。中英文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上的语言,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既有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差异,有文化风俗和礼仪方式的差异,也有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还有等方面的差异。这在日常生海中表现很多,在英国,熟人见面往往是谈论天气的话题,而在我国,熟人见面主要讲些吃饭方面话题,比如“你吃了吗?”。而且,西方人不乐意陌生人提出年龄、个人收入等隐私问题,这被认为是很忌讳的。作为交际工具之一的语言,它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并且受到文化的制约。民族地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中,形成这一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性,如果他被送到另一种文化学习中必然会受到较大的冲击,产生文化冲突。同时,民族地区的学生发音也是个难题。高职学生要学好英文,不可忽视其文化的差异性。

二、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

大多数教师偏重于学生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社会文化的导入。这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只注意英文与汉语的对应含义,语言的理解也受限于英语教学环境中的意义。如“blue”为蓝色,但不知此词在东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同,以及其表达意义与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同。“Blue”在汉语中表示颜色,而在西方文化中表示个人情绪“忧郁”。“dog”在中国被视为不好的人或不祥之兆,“丧家之犬”、“落水狗”等词语皆能反映出这个词在中国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在西方文化则代表忠诚,把其视之为人类的朋友。

2,教学条件

(1)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校舍面积普遍不足,教学设施、学生宿舍紧张。同时,一些新的建筑虽然体现了现代化的气派,但缺少原有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2)英语教学设备陈旧,设备配置水平落后,难以满足扩招后的英语教学需要,更无法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趋向。

(3)师资力量方面明显不足。首先,在学生数量大幅度提升的前提下,专任教师的相对数量相当滞后。其次,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英语课程、实践操作课程师资短缺,而且很多教师不愿意去教学。教师群体在学历、职称方面所占比例没有达到一定水准。

3,教学教材

对文化教学的内容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材虽然经过多次改版,而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有些教材即使更改较大,对教学目的与方法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关于文化背景知识解析较少,学生不知所措;即便是教师,在没有做充分准备的条件下,也很难讲解清楚课文。对此,笔者认为在教材编著上应该做到:给学生提供更多真实的关于西方文化的背景材料,为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奠定一些基础。

4,教学管理模式

科层制管理模式以学校领导为主体,以行政权力为特征,以“命令”为方式,从学校制度的讨论与制定到高校教学事务的管理,几乎为领导单方面的行为,未能很好的吸引或征求学生的意见。比如高校考勤,既不考虑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也不考虑教师知识结构状况,一律规定教师都必须给低年级学生授课,这种规定实际上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更新,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依然停留在原有水平,不利于学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1,强调教师的地位,忽视学生的存在

受长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使教师只把学生作为知识接受或灌输的对象,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差异。学生习惯于只听教师讲课,依赖意识强烈,思维受制于教师,很少能去主动思考和积极发言。

2,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参与

教师还不能适应主体地位的转变,不能采取师生互动模式,虽然教学内容和形式比以往更丰富,但学生始终无法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有的知识可由学生在课堂情境下主动学习而获得,但也不排除专业教师的传授。

3,忽视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有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虽然采取了互动模式,但只有形式而无实际内容,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忽视了学生差异性,不能因材施教。有些学生语言基础不好,掌握词汇少及发音不准;有些学生缺乏语言交际能力,虽有良好的词汇语法知识,但

难于开口;有些不知道开启话题。

4,轻松、活泼、愉悦课堂氛围的缺乏

教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对互动产生心理恐惧,学生不能踊跃发言,缺乏思想交锋,没有生机,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充分展开交流。同时,学生对课堂用英语进行交际产生排斥心理,将自己给封闭起来,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或简化交流内容。

5,知识交流实用性不强,社会化强度不大

高职英语教学注重人才市场对学生英语素质、英语人才数量的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应该紧紧围绕学生工作和就业趋势来构建,同时教材也进行了实用性加工,如加强英语应用文的教学,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商务能力。

6,不能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

英语学习是积极主动和情境紧密联系的自主活动过程,情境的设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异常重要。情境的设置主要是通过设计出真实的具体的场合和情形,活化所教学的语言知识,当然,情境的设置必须遵循生动化、生活化和形象化等原则。

7,评价方式单一,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

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尤其是在现行英语等级考试背景下,大多数教师甚至学校片面追求通过率,这样就导致学校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意识的形成。

8,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教师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学校管理仅仅把教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承、结论的给予,要求教师一味按照已有的思维模式组织英语教学,英语教学方式方法呆板,简单划一,影响了教师英语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之路

(一)民族特色的高职英语教学大纲的编制

我国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英语教学仅仅从初中开始,高职学生突然面对三种不同语言系统(英语+汉语+土语),无法再跟上东部地区本科院校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英语教材。民族地区英语大纲的编制应该遵循阶段性、基础性、实用性、针对性等原则。在高职阅读课程中,内容多数结合商务和外事工作实际来设计和编排,交际能力培育内容贯串了教材始终。

(二)传统教学观念的更新

我们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包括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指学生对英语学习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外部动机指学习者受外部环境和英语氛围的支配。因此,我们应该改变学生得过且过、等级考试的传统观念,把英语的学习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增强语言交际及沟通能力与增强参与世界竞争实力等有效结合起来。

(三)适宜教材的选取

在高职阅读课程中,多数内容应该结合商务和外事工作实际来设计和编排,适当的文化内容贯串教材始终,英美文化因素渗透在其中各个环节,补充教材中文化注释的份量。同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领会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事件和典故的内在涵义,因为很多的习语、典故、神话故事来源于文学作品。

(四)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的有效整合

民族地区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中形成性占百分之四十,终结性占百分之六十比较适宜。原因有:高职以培养社会岗位、职业需求为目标,英语语言能力只能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并发展,形成性评价正是重视英语实践的评价体系;高职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高职目前实际情况不应该减少形成性评价的比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起步较晚,而由于社会对英语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原因,故在相当范围内,考试制度不会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改变,因而终结性评价还占有一定地位。

(五)制度与管理因素

科学合理的制度和有效的管理可以凝聚人心,提高教师对学校或对教学的忠诚度。因此,要留住人才,就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促进传统控制观念向服务观念的转变。在管理行为上,要使教师工作导向和生活导向相结合,关心教师生活需要,避免命令式管理。同时,管理要民主化,使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切实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由此其忠诚度就会得到升华。

(六)文化因素语言教学中的导入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度引入文化教学,避免单纯的语言讲解,使两者融合,实现学生英语才能多方面的发展。在课堂中,文化背景内容可充分扩展,并利用多形式进行比较。尤其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随着词汇量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应该开设一些西方文化的课程,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文化鉴赏力。同时,要鼓励学生中西文化的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第8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俗语;翻译策略

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共同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哲学理念,以及各民族对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等。而各民族因所处地域和历史沿革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俗、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即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产生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的差异存在可译性。为了两个民族之间思想的沟通,必须了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1]。

一、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活动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差异又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表现在不同民族的语言结构存在不完全的对应,即部分对应。这一点在欧美国家的各民族之间表现尤为突出,如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对欧美各国各民族的影响,英国和法国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文化对欧美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影响等。总体上说,欧美各国之间民族文化的差异较小、语际转换的障碍较少。另一类是不同民族之间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成的巨大差异,即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另一个民族中空缺,表现为不同民族的语言结构中存在的完全不对应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在东西方文化传统和语言结构的巨大差异上,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应该属于这一类型。这种巨大差异往往在语际转换中出现“文化休克”和“词语空缺”,甚至造成文化冲突[2]。

(二)文化差异对俗语互译活动的影响

俗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历史、社会、地缘等信息,而且大多是约定俗成的,其中的许多含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的形象、寓意以及词语结构都有相当大的差异。而且翻译中存在许多非对应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语言表述形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缺项。这种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给互译活动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众所周知,翻译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俗语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浓缩体。俗语互译时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在有些俗语中,中俄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有文化的对等性。而很多情况下,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俗语的含义,是指几个平常人的智慧加起来也可以顶上一个聪明的人。如果逐字直译为“ТривонючихсапожникасоставляютодногоЧжугэЛяна”,那么俄罗斯人将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他们当中很少有人知晓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其实这里就有一个中国文化的内涵意义在里面[3]。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差异是随时随地存在的,熟悉和重视文化的差异使提高俗语翻译质量的关键,目的语的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才是两种语言的成功对接。

二、俗语互译的翻译策略

文化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基于民族文化平等的立场来传播文化,传递信息。语际转换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障碍是可以突破的,俗语互译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策略和科学的方法。

(一)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

无论是处理文化差异的文化调适的方法和手段,还是处理文化冲突的大刀阔斧的增删、改写和重组,都应该遵循翻译的三原则,即传意性、可接受性和相似性原则。互译活动不能不考虑译文读者的可接性,否则就失去了语际转换的根本意义。传统翻译理论中有一种旧观点,认为译者只需对原语作品、作者负责,而忽视了目的语读者的可接性,因而出现了死译、曲译等现象。必须指出的是:语际转换中的可接受性是其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的客观要求。汉俄分属汉藏、印欧两大语系,语际转换是不可能完全求对等的,甚至有时求对应、求相似都有障碍。因此,成语类短语互译活动中有时要采用引申、增补、省略、重构以及阐释或注释等多种手段,才能使译语读者理解、接受原作者的作品。

(二)俗语的翻译策略

俗语包括成语、谚语、熟语等惯用语。它是意义上完整、结构上定型的习用语。俗语的翻译主要包括原义和寓意的处理。处理俗语的翻译问题,从翻译方法上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用直译或意译、音译或意译、直译兼意译或者音译兼意译,以及直译加注释或音译加注释等常用方法,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加词或减词、增补或省略、调序或重组、还原或替代、词类转换或成分转移、句式转换或句型转换,以及词义引申或句义引申等变通手段。在俄汉翻译活动中,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俗语的翻译中,针对不同的文化差异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1.原语和目的语中的文化概念不相对应中俄两国民族中有一些文化概念不对应的俗语词语,例如:хлебисоль—面包和食盐。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面包不仅仅是食品,还是友谊、好客的象征和欢迎客人的标志;盐也被看成是很珍贵的物品,按照俄罗斯古老习俗常常有一位手捧面包和食盐的姑娘迎接客人。时至今日,在正式礼仪上,也有用面包和食盐迎接贵宾的仪式。中国人常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中西瓜与芝麻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当然也无法理解这句俗语的真正含义。这类短语在翻译时大多采用意译或意译加注释的方法。可译为:Семечкикунжутасобрали,аарбузпотеряли.然后加入注释:Излишнезаботитьсяомелочах,забываяоглавном.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放弃等值的翻译方法,需要加入大量的对文化概念的解释。

2.原语和目的语中的对应词意义不同俄语中有一个俗语:Двамедведяводнойберлотенеживут.(两只熊不能住在一个洞穴里)在俄罗斯民族的文化概念中,熊是强大、勇猛的象征。但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中熊并没有这种特定的含义,汉语中与之相近的动物是老虎,所以这句俗语可以翻译为:“一山不容二虎”,比喻一个地方容不下两个强者[4]。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俄语中与之相似的俗语是:Набезрыбьеирак–рыба.(弄不到鱼的时候,虾也当鱼)翻译这类俗语的时候,要求译者要有深厚的双语文化素养和综合的知识功底,充分理解和消化原文中的文化信息,并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对应。翻译方法可以采用还原或代替等变通手段,尽量使目的语读者在本族文化中找到基本对应的词语,做到两国文化的互相兼容。

3.历史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不同例如之前提到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直译的话一般会出现文化空缺。因此可以采取意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ТрисапожникапосвоеймудростиравнывыдающемусяумуЧжугэЛяна.ЧжугэЛян—знаменитыйдревнийкитайскийполководец.通过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简单注释,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初步理解这句俗语的真实含义。

三、结语

俗语的特点是形象鲜明,寓意深远,用语凝练[5]。翻译俗语应力求准确表达其思想内容,并尽可能保持其形象比喻。如果译文语言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则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色彩,或意译,淡化原语色彩,用目的语的一般词汇表达原文中的俗语的含义。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都需要通过逻辑分析来明确原文俗语的概念、选用适当的词语来表达。但是正如许钧所说,翻译不可能有定本,即不可能有内容上与原作完全等值,形式上与原作媲美的尽善尽美的定本,没有可以超越时间的定而不变的译本。对同一部原作,不同译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达,因此翻译也不可能有“理想的范本”。[6]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翻译理论,不断总结翻译实践,在俗语互译中,使译文趋于完美和准确。

参考文献:

[1]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刘淼.翻译中文本意义的阐释[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5):44-45.

[3]孙文方.汉俄语言对比与方略[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

[4]汪景民.汉语和俄语中的问候语对比[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26-30.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9篇:东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性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项目;沟通管理;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106-03

1 引言

国际化项目是指一个工程项目的咨询、设计、融资、采购、施工以及培训等各个阶段的参与者来自不止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项目的管理理念进行管理的工程。

项目沟通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须的过程。

项目沟通作为项目管理正常运作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管理界学者和项目实践者对项目沟通进行研究认为:项目沟通是项目决策、计划、实施和控制等的基础和重要手段,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项目管理的成功依赖于良好的沟通,而项目管理的失败往往归因于沟通的失败。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工程实践,对国际化项目中的沟通管理提出一些观点。

2 国际化项目的范畴

国际化项目包含国内涉外工程和国外工程。国外工程是指位于公司总部所在国以外的项目,即去国外参与投资和实施的各种工程。国内涉外工程是指各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国外公司到中国未投资和实施的工程,香港、澳门的工程也属于国际工程范围,可归为国外工程。

3 项目沟通管理的含义及作用

3.1 项目沟通管理的含义

项目沟通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合理收集和传输,以及最终处理所需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为了确保项目信息及时适当的产生、收集、传播、保存和最终配置所必须的过程。

根据PMI的定义,项目沟通管理是保证及时与恰当的生成、搜集、传播、存储、检索和最终处置项目信息所需的过程。

项目沟通的模型见图1。

项目沟通管理过程包括:

沟通规划――是确定利害关系者的信息与沟通需求,包括谁需要何种信息、何时需要以及如何向他们传递。

信息――是指把需要的信息及时提供给项目利害关系者,包括实施沟通管理计划以及对预料之外的信息检索要作出反应。

绩效报告――是指收集和绩效信息,以便向利害关系者提供如何利用资源来完成项目目标的绩效信息。

3.2 项目沟通管理的作用

沟通就是信息交流。对于项目来说,要科学的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就必须进行项目的信息沟通。沟通是决策和计划的基础;是组织和控制管理过程的依据和手段;是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是项目经理成功领导的重要手段。

在项目中,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发现潜在的问题、避免无谓的误解,从而控制好项目的各个方面。好的信息沟通对项目的发展和项目参与方相互的关系都有促进作用。

4 项目沟通方式

4.1 按沟通的方向,可将沟通方式分为四类,即下行沟通、上行沟通、横向沟通和斜向沟通

下行沟通指企业中信息由较高层次的向较低层次传递的一种沟通,一般用于管理者向员工提出工作指示,分配工作任务,命令、规章制度等。

上行沟通是指企业中信息由较低层次的向较高层次传递的一种沟通,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的请示、汇报、申诉意见、提供合理化建议等。

横向沟通是企业中的信息在同一层次之间横向传递被称为横向沟通,一般表现为合作者对工作任务的探讨、研究等。

斜向沟通是指在正式组织中不同级别又无隶属关系的组织、部门或个人间的信息交流。一般表现为不同部门间的业务咨询、业务联系等。

4.2 按照沟通渠道,可将沟通方式分为四类,即书面沟通、言语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结构化内容沟通

书面沟通,包括正式的公司使命说明、项目章程、年度报告、项目报告、会议纪要等;非正式的备忘录、私人笔记、粘贴便条等。

言语沟通,包括正式的各种会议、项目及执行情况的回顾审查、业主的反馈等;非正式的私人接触、非正式场合的会面、讨论、社交聚会等。

非言语沟通,包括正式的展示、图表(表格、计划等)、影像动画等;非正式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特殊习惯等。

结构化内容的沟通,包括格式化、标准化、程序化了的试验、验收等。

5 在国际化项目中沟通管理的特点

由于国际化项目的团队成员分布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这就使得在团队中充满了文化的异质性,在沟通上与国内的团队相比增加很大的难度,在沟通过程中极易出现沟通不畅,给建设项目运作带来困难。以笔者参与的上海某国际化主题乐园为例,该项目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的项目团队,结合此项目未作分析,该项目沟通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5.1 文化对接难度大。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的不同,各种文化体系均有其特殊性,文化中的精神体系、思维体系、智慧体系、规范体系、符号体系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在进行沟通时,共享性、认同性和对接能力差,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5.2 沟通成本高。跨文化沟通是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的沟通,克服文化的障碍将会消耗更多的物资、使用更多的手段和方法、耗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更频繁的双向沟通,在沟通中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文化差异,处理文化矛盾和冲突。

5.3 国际化现代化沟通工具的综合运用。由于国际化项目在空间、时间上的距离,往往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在项目中的运用更为凸显。除了已经常用的电子信息、会议、电话和可视对话等工具之外,在跨地域、信息量大和数据复杂的国际化项目中,更为集成和整合的沟通工具如应用网络系统、信息检索系统、项目数据库、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等都会成为国际化项目中更为有效的沟通工具。

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项目,参与到上海某国际主题乐园项目中的工作人员,常常会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并因此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焦虑的员工很难完成项目管理相关工作,从而影响项目目标的完成。

在此类项目中,文化沟通还存在六个特殊性:想当然的相似性、语言障碍、非语言误解、错误观点和成见的存在、评估倾向以及文化间交流中经常存在的高度焦虑。沟通过程中的低精准性,非本族语言使用者的笨拙表达,以及翻译问题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沟通失误;异质性增加了交流的复杂性、冲突性、紊乱性和模糊性,这对团队成员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异质性可能会造成团队成员间对同一目标的理解产生差异;异质性团队成员间由于文化差异性、种族优越感等问题,还会造成成员间的信任危机。

6 某国际化主题乐园项目中的沟通管理

在国际化项目中,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从而确定正确的沟通原则,是项目成功的基本因素。做好沟通管理是确保项目信息通畅,快速反应、决策及时的重要措施。以下结合这两方面做论述。

以笔者参与的上海某国际化主题乐园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的沟通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6.1 基于对项目冲突管理建立沟通原则和沟通流程

以上海某国际化主题乐园项目为例,该项目除了具有国际化项目的特点,还具有跨组织、跨部门、跨边界的“集群项目”管理特点,项目冲突成为项目管理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基于对项目冲突管理构建项目沟通管理构架。

在此类国际化的项目,我们制定如下沟通协调方式及原则:层级对应原则;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原则;协调不取代原则(参与协调方不取代项目责任主体职责)。

在沟通原则确定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项目的沟通方式(1)项目内部沟通流程(见图2),(2)项目与外部合作团队沟通流程(见图3)。

在上面所描述的国际化项目沟通程序中,界定了各种方式的沟通所应满足的程序和条件,例如管理者向员工提出的工作指示、工作任务等属于下行沟通;项目组向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的各种请示和需求则属于上行沟通;此外,项目组与外部顾问的沟通协作属于横向沟通。

6.2 利用沟通管理工具构建项目沟通管理构架

我们将项目管理中的沟通工具进行了组合,通过组合建立一套对项目沟通的管理架构。在建立这套架构时要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在管理上灵活掌握。可以采用定期例会制度,或者阶段性提供工作报告、peer review等方式。此外,通过信息检索系统、电子文本数据库、项目管理软件、检索技术文件资料系统等,使得项目成员可以共享信息。

对于远程沟通的常用方法有共享数据库、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等,建立项目邮件组等远程交流系统。

6.3 建立项目沟通机制

项目沟通机制更多是建立沟通的制度,比如例会、权限范围、定时报告等。在建立项目沟通机制时,事先做好沟通管理计划。沟通管理计划中包括(1)沟通形式、范围以及沟通双方人员的级别等;(2)沟通内容及结果的处理、收集、传递、保存的程序和方式等;(3)详细规定报告、数据、进度、技术资料的流向。

通过沟通管理计划,确立沟通的结果应当通过什么形式、向谁汇报、由谁执行、由谁监督以及使用什么方法来等。随着项目的进展随时修订和提炼制定沟通管理计划的方法,以更好地适合项目实际情况和更好的实施。

6.4 国际化项目中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是指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成员共同工作时,提高员工多样化带来的优势,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共同合作来完成工作目标。

根据PMI的统计,全球化导致跨文化的项目大量增加。但在某一特定文化中成长的项目经理在进行跨文化合作时往往缺乏相应的“软技能”,在跨文化项目的合作案例中,75%的失败因素是人为的因素,文化差异已严重影响项目的范围、成本和进度。

6.4.1 跨文化合作中常见的冲突及其原因分析

6.4.1.1 自我文化中心带来的冲突

由于参与人员和建设团队来自不同国家,受经济、文化和建设环境等影响,在管理理念和思路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如果一位项目管理人自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在价值观、态度、行为等方面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的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参与方,就会导致矛盾激化,甚至遭到抵制。

6.4.1.2 语言和非语言的冲突

以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为例,在这个汇聚了来自各个国家参建团队的项目中,英语是使用率最高的工作语言。但不同国家的工作人员,英语水参差不齐,缺少共同文化背景理解的语言在沟通效率上也会大打折扣。此外,双向交流往往只是在字面层次上的沟通,无法进入因长期以来生活和风俗习惯积累所隐藏的内涵,结果虽然是沟通了,但只有某些程度的了解,甚至误解,这也不免产生许多文化上冲突。

6.4.1.3 知觉差异带来的冲突

知觉是我们理解外在环境的主观看法。由于文化的不同,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产生的误解,造成知觉认知的不一致。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员工共同工作,各自在对生活方式、环境和礼仪等方面的主观态度就会不同。

6.4.1.4 情感抵触产生的冲突

情感冲突是项目内工作成员彼此在情感上抵触或敌意而形成的一种冲突。项目成员由于无法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偏见与主观的认知,产生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或不同群体间的斗争,直接冲击项目合作的团队凝聚力。这种情况虽然在职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中较少发生,但其发生后的破坏力往往非常大。

6.4.1.5 不同的建设时间、流程、管理架构导致的冲突

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体系下的项目各参与方在项目的不同建设阶段中的工作程序、建设时间存在差异,将引起项目管理目标之间的冲突。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参与方的管理构架的不同,管理水平的参差、管理接口的协调、责任和职权的界面差异也会在项目沟通中导致冲突的产生。

6.4.2 文化对项目管理组织架构的影响

文化对于管理的影响,从项目的启动开始就直接体现在管理的组织架构上,西方文化中的管理越来越趋向于组织的扁平化。以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为例,外资企业和境外的工程咨询团队更倾向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管理和协同工作。电子邮件除了主送以外,也更倾向于采用“抄送”的方式将信息告知项目团队内部的相关成员。许多公司,越来越多以自主化管理、跨功能团队等矩阵方式来取代原来的层级架构,都反映出扁平化的管理理念。

这种西方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与中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中国的文化中,更注重管理的层级和逐级汇报决策。因此,当东西方文化在同一个项目中需要合作时,首先就必需要达成在组织架构方面的默契,成功的组织架构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基础条件。

6.4.3 文化对项目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的影响

文化对项目运作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必需建立一致的管理制度。举例来说,以项目的基本制度――合同这一项来说,国内的很多合同条件的约定和解释往往就比较模糊,采用的合同文本也更为简单。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变更和协商程序往往不严密,灵活性强于原则性。而在国际化项目中,无论采用的合同条件、合同管理制度都强调严密,动辄几百页的合同条款将技术标准,交付要求,管理程序,合同的规范和原则性大大加强。

因此,不同文化的交融对国际化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的“游戏规则”――项目管理制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项目中跨文化的管理,方可形成一致性,提高管理效能。

6.4.4 建立共同的工作文化和价值观一跨文化项目管理的实践

以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为例,项目各参与方都委派了全部具有双语工作能力的专业管理和技术团队。项目经理具有多年的国际工程经历,并且有主持多个与境外业主和顾问公司合作的项目管理经验,切身了解文化的差异性,以有效解决跨文化的冲突。其次,专业管理人员均为曾经在外企服务或具备相关经历的工作人员,熟悉在FIDIC合同框架下的项目管理操作。通过充分授权和严密的考核,建立了团队内部彼此的互信机制,提升了协同效应。

美方同样对在中国运作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非常重视。在项目启动之初的建筑方案和布展设计中,即广泛调查了中国观众的喜好,才确定了最终的建筑形态和布展内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中美团队着重对在中国建设环境和法律要求下的各建设主管部门、沟通协作方式以及成果标准等提前进行了评估和分析。在中方团队的协助下,编制了各个阶段的建设程序报批报审路线图,并建立了和主管部门对口沟通制度和责任人,有效的提高了与主办机构和政府的沟通效率。

6.4.5 多元文化认同和跨文化融合

通过讲座和相互交流,从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管理经验和工作习惯等方面使员工了解各自文化相同与差异,尊重并包容文化之间差异。从项目经理开始,将多元文化认同的理念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严格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和情感抵触等对团队合作起破坏作用的负面情况的发生。

6.4.5.1 跨文化融合

通过日常的娱乐体育交流活动,例如邀请美方人员参加节假日我们组织的卡拉OK、圣诞联欢等活动,透过这些形式轻松灵活的交流,异中求同的创建项目文化,消弥文化冲突的产生。

6.4.5.2 体现专业能力

通过日常工作中表现出专业素养,工作态度和管理绩效也同样能提升跨文化团队的协作。中美双方的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使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和管理目标方面的一致性,通过技术语言弥补了许多双方在文字方面无法达成的默契。在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中,双方的管理人员也都用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相互之间的尊重。

7 结语

上述内容为笔者在实际参与上海某主题乐园项目这样一个典型的国际化项目案例中,对项目中的沟通管理所做的一些初步的探索和讨论。

良好的沟通管理为国际化项目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直至最终成功提供正能量,虽然存在很多瓶颈和冲突,但是只要掌握好原则和方法,开拓各种有效的管道加以实践,还是可以体现成果。

在该项目中,通过建立项目沟通管理架构、制定沟通管理计划,并综合使用了项目沟通工具包括会议、电话、传真、电子邮件、BBS、项目管理软件和文件管理系统等,以及为该项目特别建立了项目网站,在项目沟通管理中恰当的组合使用这些手段,同时在面对国际化项目多元文化的沟通和撞击时,通过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建立跨文化和谐的项目管理价值观,良好的进行了信息沟通管理和跨文化管理,为项目的成功运作和交付提供了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新梅.项目人力资源与沟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2]Lin Bothwell.Management Communica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3]许罗丹.管理沟通.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