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方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财政政策 经济杠杆 服务经济
一、杠杆和支点
财政是职能部门代表政府管理辖区域内所有资金资源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用发展的眼光来说,当地政府不但是要守住现有的钱,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在保证国有资金安全的基础的前提下如何发展,可以用资本经济的眼光来管理国有资产,就是把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矿产资源拿到市场经济大潮中进行市场运作,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矿产资源的不断壮大是需要通过经营运作来实现,进而来实现财政增收、资金起到牵牛鼻子作用的爆炸式运作方式。简单一点的说,就是在市场化的经营运作中把国有资产、资源进行保值和增值。“经营财政”同时也是一个广泛的理论体系,不仅仅是经营国有资产资源,还有整个社会生产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由于经营财政资金、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所起的作用。就好比阿基米德说:“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二、怎么运用财税的政策增加财政收入
可以整合各种经济扶持政策,把绩效评估体系建立起来,讲究投入和产出,这样就可以算出来政策对经济促进到底实际有多少作用。如果想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要把财政资金的牛鼻子充分的发挥出来,我们政府先期还必须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另外我们也可以用政府贴息、政府担保的形式来参与进来,形成一种由政府来先期投入带动,从而带动民间资本进来运作,达到政府牵头进来运作,民间资本参与的良好运行模式,进而达到提高财政资金的牵牛鼻子作用,从而来达到促进地方经济振兴和快速健康发展的既定目标。
我们政府可以规范金融优惠政策整理合并财税政策,将当前所有政策中的的财税政策进行综合合理分析验证,撤销那些没有用的条条框框。要法制化、规范化那些合理的优惠政策。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是财政,强大稳固的财政是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保障。当前逐步缩紧的宏观调控,面对更加紧张严厉的的土地管理政策,如果我们政府想保障以后长期发展的资金需求,政府要站在时展的制高点,用长远发展的目光来发展当地经济,造福子孙后代。当地政府财政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财政应有的职能,使当地的财政实力不断快速增强,逐步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新局势,为目前资金相对短缺的形式下,发展好当地的经济开好局、起好步,大好良好的基础。
三、怎么来解决资金的来源
(一)拓展财政收入渠道,提高政府使用资金收到回报的率
可以用资本经济的眼光来管理国有资产,就是把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矿产资源拿到市场经济大潮中进行市场运作,政府管理的资金土地矿产资源的不断壮大是需要通过经营运作来实现,要想把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当地政府可以在中央政策的指导和群众的监督下,采取财政专户资金存款银行招、投标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
政府可以在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信贷资金,同时必须有防范财政风险的意识,使银行信贷资金被我们手中稳妥地利用,还可以利用社会的资金参与进来建设当地的基础建设,壮大地方经济。
积极大范围整合不同类别、不同部门和同一部门内的财政性资金,当地政府可以把税收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和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管理权利都归属到财政。把政府的预算的资金统一筹划安排运作监管和资金调度,加强政府统筹资金的能力,将分散于不同领域的资金整合起来完成大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的公共支出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金的使用绩效评价和管理机制。依据经济发展规律,政府在进行资金资源整合规范的时候需要按照改革要求研究建立绩效考评方法和考评细节条件,对有关重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价。
逐步完善财税相关体制,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构建基层财政的奖励和惩处机制。尤其是针对事业经费中按人头发钱的支出比重大、但实际用在发展支出比重小的现状,完善补助发放机制,鼓励基层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压缩行政成本,必须清理那些用途不明和效果不明显的项目,集中好有限的资金办好群众的大事。通过财政经费压缩,一步一步建立良好的财政应用体系,把财政的钱实实在在地用于促进统筹发展和为老百姓服务必须由体制上作为保证。
(二)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国有资产发展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第一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所有权属变更,统一变更为一个所有;第二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变更后对所有国有资产进行统一分配;当地政府必须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尽力让国有资产充分动起来,实现国有资产快速增加。目前,因为建设工程大、耗资多,如果只靠财政投入,那么很多高速、大桥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很难实施。那么有效的办法就是,项目建设初期,政府在前期先投入小部分资金,然后可以招募有实力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把股份转让后退出。政府投资公司应以融资为手段,代表政府来形式其权利,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还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实现这个项目增值后,通过转让股份的形式,让社会资金来操作完善项目,然后用转让股份的资金来运作其他的项目,把政府的死钱变成活钱,逐步壮大政府资金的规模和实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调控政策;房地产业;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前言
为了解决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抑制过度占用资源、公平分配、改善民生,中央与各部委出台一系列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这些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由一片“热火”逐渐转变为低迷的形势,国家各线城市的数据显示购房率在持续下降[1]。泉州是三线城市,虽然不像一线城市那样对调控快速做出强烈反应,而且,还受周边福州、厦门出台限购令的影响承接了部分投资需求,尽管如此,整体市场依然受到影响。2010年、2011年泉州市区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降15.0%和2.64%。2012年1-10月,商品房销售连续10个月份出现负增长[2]。
二、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经济走向的影响
现阶段主要的四种有关房产调控的调控政策对房地产业的经济走向都呈现着放缓的影响,都分别对房地产业供求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在以后将长期推行这些政策,因此调控对房地产业的影响是长期的,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1.有关房地产业调控的宏观政策决不放松,使得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下行
目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国家从稳定经济的角度出发,要求房地产业应迎合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本轮调控的持续性和深入性。2010年以来,国家从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进行全方位调控,陆续出台新“国八条”、限购、限贷、限价等一系列举措。今年3月,新“国五条”的进一步表明了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的决心。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宏观政策环境不会放松,房地产行业发展短期内将受到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重新洗牌。
2.保障房的建设决不放松,使得房地产业增长速度仍保持下行趋势
房地产的发展使得房价持续上涨,致使一部分人无法负担高额房价,房奴现象严重,导致无法真正的满足市场整体的需要[3]。保障房供应不足,是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针对这一问题,从民生出发,兴建包括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廉租房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性住房,用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改善供需矛盾,有利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房转移了部分购买人群,必然对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3.抑制过度占有资源决不放松,使得房地产业增长速度呈现下滑趋势
从总体上看,我国住房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住房供给数量虽多,但分配并不均匀,“房爷”、“房哥”、“房姐”现象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消费能力但资金并不宽裕的包括首次置业者、改善型需求消费者在内的这部分群体,因不堪负担高房价,合理住房需求受到牵连。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抑制房产资源的过度占有,税收、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限购令均反映出政府对这一现象的重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生,缓解了房地产业的非健康发展形态。
4.政府问责制决不放松,促使房地产业持续良性发展
政府问责制旨在引导房地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发展,防止房地产商盲目的入市,以防空巢城市的出现。此外,政府应将民生放在首位,坚决落实好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等30多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保障城镇困难户的住房[4]。切实落实好各项房产税收工作,维护房产调控的作用[5]。这些使得调控政策的落实有了坚实的基础,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房地产业持续良性的发展。
三、从房地产业经济走向出发提出的建议
在宏观调控政策不变的大环境下,房地产业经济在一个时期内发展将受到限制,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首先应认识到房地产调控只是全国各行业调控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和把握变化带来的新机遇。现在已无法像以往单纯依靠地价与房价快速上涨的盈利模式立足,房企间的竞争转向能力优势的竞争,对开发商在产品设计、项目管理、营销手段、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房地产经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呈现差异化特征,有为教育,有为景观,有为养老,在楼市整体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背景下,产品类型、品质、区域规划及配套设施等都成为重要的考量标准。
从政府角度,应将房地产调控和住房保障列为房地产工作的两大重点,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保障和改善人民的住房现状。房地产调控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力度,促进商品住房有效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住房需求;加强市场监管,强化预售方案管理,合理控制项目入市节奏;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销售行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档案,扶持优秀企业做强做大。住房保障方面,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以公平分配、提高入住率为目标,加快配租配售进程,将工作重心从建设为主逐步转入建管并重,通过完善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和退出等制度,健全住房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下,国家的调控政策将进一步强化,对房地产业经济走向的影响将更加明显,房地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保持一定的下行趋势。政府对住房的重视,对民生的关注,积极兴建保障性住房等将会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社会的幸福感也会增强,从而也将有利于生产建设,生产建设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房地产业的改善,改变了以往的恶性循环,促使房地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政策调控,也将是长期才能见效的,因此应客观地看待房地产业长期处于这种缓慢发展状态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孙秀岩,杨梅.浅析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趋势[J].北京中国经贸导刊,2010(2):2-3.
[2]周达.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解析[J].兰州: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3):4-5.
[3]林春燕.我国房地产政策绩效评价及相关思考[J].商业研究,2009(4):23-24.
一、连云港民营经济产值结构
连云港民营经济发展在2000年以前非常缓慢,2002年之后,在中国经济改革新一个发展周期开始之际,在外力的作用下连云港民营经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从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来看,第一产业非常缓慢,第二、三产业最为迅速,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增长幅度很大(见图1)。1999年连云港市实现GDP293•19亿元,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63亿元,占25•8%;2006年连云港民营经济增加值260•1亿元,是1999年的3•44倍,占当年全市GDP的49•3%;江苏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1998年的1593•14亿元,2006年增加到7545•3亿元,所占比重由22•1%提高到35•0%;2001—2007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以年均19•1%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5•9%。而连云港民营经济增加值的年均增速为20•1%,如果排除2004年的增长异常,年均增速则低于全省。从产业变动衡量,2007年连云港民营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5亿元,是1999年的3•43倍;第二产业为176•53亿元,为1999年的5•31倍;第三产业为113•05亿元,是1999年的3•32倍。从整体来看,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由1999年的10•98∶43•98∶45•04演变为2006年的10•35∶53•63∶36•02和2007年的8•96∶55•50∶35•54。连云港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10%左右,分别低于全国、苏北和连云港市当年水平,但是高于江苏省各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2)连云港市民营经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在稳步提高,最近8年来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发展速度要比全国、苏北和连云港市平均水平快。但是还低于江苏省的发展水平。(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从略高于第二产业比重到2003年后开始低于第二产业比重的趋势,而且两者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实际产出比重4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则表现为“二、三、一”形式,说明连云港民营经济工业化进程在加快,资源正在迅速向工业部门积聚,开始成为推动连云港工业化进程的生力军。
二、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劳动力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连云港民营经济就业(含农村劳动力)占到全社会就业的90%,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从连云港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演进过程来看(见图2),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一产业劳动力(含农村劳动力)比重在就业结构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第二、三产业比重很小(1%左右)。90年代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快速上升,劳动力大量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一、三、二”的就业结构形式。连云港民营经济的就业结构体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吻合。但第一产业平均就业比重仍然偏大,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注:数据来源于2000—2007年连云港统计年鉴,统计中不含农村劳动力,民营经济=个体+私营。图2连云港市民营经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Fig.2EmploymentstructuresoftertiaryindustriesofLianyungangprivateeconomy
三、连云港民营经济的内部产业结构分布
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主要集中在竞争性领域和新兴服务业。从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批发零售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民营工业中仍占主导地位。截止2006年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分类的39个行业中连云港市有34个行业(见表1),而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连云港市私营民营经济成分主要集中在纺织、轻工、电子、建材和机械这些竞争型行业。而在煤炭、燃气、水供应等垄断行业,民营经济比例则明显偏低,煤炭采选业和燃气生产供应业甚至没有民营经济成分。参照垄断、竞争行业标准对连云港市民营经济34个行业的分析显示:在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业和医药制造业等27个非垄断竞争型行业中,民营经济企业数量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经济工业企业就业比重总体达到64•8%,在非金属矿采选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9个行业就业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不仅在总体布局上占据优势,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行业拥有一批骨干企业。如在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在低垄断程度竞争型行业中,民营经济已经占据重要位置。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主导地位。在2003、2006年总产值的分布上,规模以上民营经济的整体的产值比重占到50%以上,2006年有所下降。其中(2006年)有21个行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从2000—2007年连云港市民营企业保持了比较快的发展水平,无论从数量还是个体规模,都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连云港市私营企业的从业户数增长了2•4倍,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更是增长了5•8倍。连云港市民营企业除了在总量上快速发展外,私营企业注册规模化有比较显著的提升,个体质量方面和资金实力逐年增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2002年上半年为7•7亿元人民币,2003年为62亿元,到2006年达到234•62亿元,增长了3•8倍。户均资本在最近几年也都呈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02年上半年民营企业户均资本只有54万元,至2006年12月底,户均注册资本达到146•49万元(见表2),2007年达到196万元,2006年注册100~500万元的已达2438户,500~1000万元的达到779户,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432户,同比分别增长43•9%,70•1%,64•3%。而2003年注册资本超1000万的私营企业数只有85个。2007年全市注册资本过500万元的私营企业已达1049户,过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641户,过亿元的私营企业14户,较上年都有较大增长。私营企业组织形式公司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组织形式趋于多样化,治理水平逐渐提高。根据连云港市工商局统计,近几年,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中,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在企业类型中所占比例均有所下降,有限公司型企业比例逐步增加,如2006年全市公司制私营企业(私营有限公司)达到10104户,占到私营企业总数的63%。根据市工商联2000,2004,2006抽样调查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根据调查统计资料,2000年被调查企业中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有限公司型企业类型比例分别为67•9∶3•6∶28•5;2004年比例为47•0∶3•0∶49•1;2006年为33•9∶10•7∶55•4。在民营经济中,私企有限责任公司正在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私营企业的内部治理组织建设正在优化,管理水平在逐渐提高。连云港民营经济总体规模依然偏小,在许多行业主要是以数量取胜,在2006年民营经济已经进入的32个行业中户均资产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值的只有9个行业,而其余23个行业民营经济的户均资产均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值。2006年有13个行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人民币,有9个行业规模以上民营经济的户均产值低于全市户均产值,最低的金属制品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户均产值只相当于全市该行业的1/6和1/4。
四、结论与思考
随着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连云港民营经济迎来了又一次重大机遇,在新的形势下发展民营经济需要从更深层次上思考、探索发展路径。
一是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连云港民营企业起点低,缺乏工业基础、经商传统、技术储备(手艺)、资金准备等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原生型的民营经济非常弱小,所以在连云港原有的产业格局和市场结构中国有经济处于强势地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资经济的政策优惠,使国有及外资经济汇聚成一股较强的约束力量,把后发的私营工业企业定位在适合于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行业和领域。目前连云港经济增长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重工业的地位正在逐步上升,制造业中的规模经济性显著的行业的集中度开始提高。既然重工业化和相伴而生的企业大型化是资本、技术和管理实力弱小的民营企业所无力支撑的,国有企业成为上述产业中的主导力量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需要倍加关注的是如果重工业违背了地区资源禀赋条件或缺乏效率而不能具有自生能力时,往往会凭借所有制优势抢占原本稀缺的资源,延缓当地的市场化进程,客观上阻碍民营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 转型升级 财政政策
经济转型升级是各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性,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高速增长,为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长期以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十分突出,靠资源性投入、物质消耗拉动增长的模式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低成本、低价格赢得市场竞争的做法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都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挖了大大的坑。国际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中国实体经济,却实实在在的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并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笔者根据浙江省丽水市政府在转型升级中的财政政策表现,对利用财政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便抛砖引玉。
一、丽水市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做法
1.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做法表明,越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越是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这有利于为经济转型经济升级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丽水市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一方面,增加对工业园区的投入,为工业园区扩大承载能力和提升产业水平奠定基础。五年来,先后投入资金近40亿元,为全市四个主要工业区的信息化、国际化打造先进的软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对路网建设的投入。2009-2012年,全市投向路网建设的资金达175亿元,是前五年的2.7倍。大量资金的投入,带来了公路总里程超万公里,农村公路超8000公里,公路密度61.77公里/100平方公里的优秀成绩单。一纵三横的高速网和纵横交织的农村公路网不仅成为全市经济供氧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更进一步拉开了丽水中心城市框架,奠定了未来三十年丽水市经济发展新格局。
2.加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扶持力度。“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是丽水市确定的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围绕这一目标,丽水市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一是支农政策,重点围绕茶叶、笋竹、食用菌、蔬菜等全市农业主导产业,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为目标,每年投入支农资金2.5亿元,扶持100家重点生产加工企业,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在工业财政投入上,以发展新型工业和高新产业为主,出台《关于加快市直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8亿元,加大对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化、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财政扶持。为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国家政策鼓励行业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按比例进行税收返还。三是在三产扶持上,通过财政政策引导企业主辅分离,做大服务业。近五年来,向旅游、服务、流通等行业投入扶持资金17.5亿元,催生了在全省乃到全国有名的生态旅游,三产增加值占比也达到了47%,位居全省前列。
3.加大对科研经费与人才培养投入。科技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力量,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根本途径。丽水市加大对科研经费与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培养科技型企业,近五年来,财政支出用在科技投入年均增幅21%,超出财政支出增长6个百分点,培育出市以上科技企业132家,市以上高新产品310个,初步形成创新型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培养与引进科技人才。每年向市高职院校、技校等专业院校每家投入财政资金500万至1000万元,用于人才培养与引进。
二、经济转型升级中财政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
1.财政政策条块交叉,缺乏整体性。财政扶持资金受限于当前政府管理的条块管理,缺乏整体性。一方面,各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财政投入资金的管理办法,各成体系,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效用。另一方面,一些领域管理部门过多,却又无法形成合力,使财政资金很难落到实处。如,对硕士以上高级人才的引进,管理部门从人事、组织、劳动、人才市场,多口管理,财政资金无法及时拨付到位,不利于人才引进。
2.财政政策绩效较低,保障性差。一方面,财政资金的投入有相关政策文件依据,但对于投入下去的资金如何管理,如何使其发挥更高效率,却没有细化的管理手段,定性管理多于定量管理的方法,也使得其中漏洞很大。另一方面,受制于其它管理环节的不科学,一些领域的财政资金时效性无法得到保障。如,丽水市科技资金主要用于上级科技项目的配套奖励以及市级科技项目的扶持。考虑到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市级科技项目近年来事后补助的形式,研发前期支持不足;加上研发费用界定口径难确定,还要顾及研发允许失败,一系列瓶颈难以突破导致了目前市级科技项目资金分散,绩效不明显。
3.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引导作用不强。
三、思考与建议
浙江省丽水市经济外向度虽然没有杭州、宁波、温州那么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没有那么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发达,导致经济增长缺乏竞争力的现实,却使丽水市政府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为推动丽水市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近年来丽水市推行的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对策,增强财政政策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1.整合财政资金投入体制,发挥财政资金整体效益。整合财政资金、政策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做好源头的整合。对财政补助、专项资金有交叉现象的,明确支持重点与功能定位,并通过财政局内部资金的归口,由固定一个科室承担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资金管理,提高其效率。另一方面,是做好方法手段的升级,从应用软件的管理,到原始发票、数据的网络化管理,避免财政支持资金的滥用与冒领。
关键词:政策性投资担保 地方经济发展 作用与影响
一、政策性投资担保公司的作用与影响
政策性投资担保公司肩负着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综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责任,其具体的切入点在于搭建银企关系改善的桥梁和纽带。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政府投资的“放大器”作用。政府投资担保业,可以引导和吸引社会民间资本进入该行业,通过与银行的沟通合作,利用信用担保这个杠杆,可使银行以数倍(一般5-10倍)于担保金额的额度投向中小企业,以较小的资本金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投放到实体经济生产经营领域。
二是银行投资的“减压器”作用。担保公司是银行风险的分担者。商业性金融机构由于怕担风险,往往不敢贷给中小企业,特别是无信用等级或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或抵押品不足的企业放贷款。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后,担保公司基本上承担了本应该按比例共同承担的全部或大部分风险,大大减轻了银行的放贷风险。即使按比例分担风险机制成立,担保公司也将企业贷款风险分散了。
三是中小企业加速发展的“启动器”作用。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资金问题,特别是缺乏启动资金和流动资金。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都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有了信用担保公司这个桥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困难也就得到了极大地、有效地缓解,融资满足率大大提高。同时信用担保公司还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提升金融信用,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
四是民间资本聚集的“调节器”作用。其一,担保公司通过吸纳政府资金,发展会员或募集民间资本,将其集中起来搞担保办大事;其二,有担保公司的信用担保,会促使更多的民间资本汇聚起来创办更多的中小企业;其三,促进有闲散资金的民营企业入股担保公司,又通过担保公司担保,促进银行资金流向民营企业,从而有力调节民间资本流动。
五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是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力军,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是支持和推动了地方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担保公司的这方面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得更好。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信用担保公司,低成本地促进当地银行储蓄资金持续稳定地发放到当地企业,减少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数量,从而极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二、关于加强监管确保其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主要表现就是高风险低收益。它是介于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所从事的担保业务,蕴藏着极高的风险,为了进一步防范可能出现的地方金融风险,我认为在给予政策倾斜、大力支持的同时,有关各方须协调联动,多管齐下,共同扶持政策性担保公司有序运作,加快发展。
1、给予政策支持,确保政策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一是高度重视。要站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政策性担保事业。政策性担保业务的持续开展,有利于维护规范、正常的经济秩序、整体降低中小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信用交易成本、减少社会交易环节,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政府要把政策性担保机构作为新形式下的一种新型有效的金融工具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来抓,给予这一行业恰当定位,确保其名正言顺。二是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为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对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进行补助等;三是加快制订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内在负担,为政策性担保创造宽松环境,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有效规范监管,切实做好融资性担保业务相关工作。加强对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十分有必要。要贯彻落实好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关于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做好融资性担保业务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完善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制度体系,并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监督,尤其是财政出资的担保公司业务的监管。要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合理、突出重点的原则,对政府出资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适度整合。
2011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更加注重信贷结构的优化,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均衡适度放款,将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并充分体现“有扶有控”的要求,充分发挥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性。截止2011年6月底,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侯马商贸流通行业发放新增贷款7425万元,同比增加2290万元;向“三农”发放新增贷款5541万元,同比增加2690万元;向中小企业发放新增贷款7935万元,同比增加1240万元。
二、增强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成本核算意识,促进农村信用社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更加合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意识更加突出,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经营方式,加入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了乙类债券托管账户,成为了乙类成员;尝试理财产品业务的推出,业务经营更加多样化。截止2011年6月底,辖内农村信用社在共办理债券业务55笔,累计发生金额458449万元,收益143万元。此外,在下半年还积极准备推出理财产品,实现赢利模式多元化,目前农村信用社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意识正在逐步增强。
三、执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缓解了地方法人信贷资金紧张的压力
自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辖内农村信用社执行15.5%的存款准备金率,收回地方法人流动性资金58395万元,通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后,经人行太原中支认可,获批下调1个百分点的政策优惠,现执行14.5%的存款准备金率,在银根普遍收紧的态势下,争取到3768万元的宝贵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贷资金紧张的压力。
四、紧缩性调控造成农信社筹集资金成本的上升
一方面是央行连续的加息,基准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明显上升。据统计分析,2011年1-6月,侯马市农村信用社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同比上升1.2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是由于融资环境趋紧,民间借贷趋于活跃,不仅民间的闲散资金从事民间借贷,甚至部分居民提取存款进行民间借贷,导致吸收存款难度加大。据对侯马市5户企业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民间融资同期增加215万元,增长7.56%。
五、紧缩性调控导致农信社盈利能力受到制约
从紧的货币政策重点调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作为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农村信用社,影响尤为明显。对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村信用社来说,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必然是盈利能力下降。据有关部门估计,侯马市农村信用社2011年将比上年减少利息收入2000万元,下降11.1%。
六、紧缩性调控带来农村信用社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能力的降低
侯马市农村信用社以农业和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主要的利润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农业信贷支持的前提下,只能压缩减少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导致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不能如期提供,从而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客户流失。截至6月末,全市农村信用联社向中小企业贷款较同期少投放5000万元,流失客户50余户。
【关键词】 房地产金融政策 风险防范 经验 启示
一、美国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与风险防范体系
1、房地产金融政策
(1)罗斯福和杜鲁门时代。1932年,是经济大萧条之后的罗斯福时代,美国出现了住房建设和金融危机,政府通过设立“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系统”(FHLB),并批准《住宅抵押贷款法》,成立了“房地产贷款公司”,形成了长久性的分期付款式抵押贷款市场。1934年,《国家住房法》通过并成立了“联邦住宅管理局”(FHA)和“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FSLIC),组建“互助组织”,负责对个人的抵押贷款保险。为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1937年,通过了《公共住宅法案》,设立“联邦平民房屋建设总处(USHA)”,为平民提供低租金住房。1949年,杜鲁门政府修订了《国家住房法》,提出“居者有其屋”的住房目标,通过兴建公共住宅单位解决大多数人的住房问题。
(2)肯尼迪与约翰逊时代。1961年,肯尼迪政府发表国情咨文《住房和城镇发展计划》,提出三个目标:更新和规划城市、给全国人民体面住房、鼓励发展建筑业。并通过提供“低于市场水平利率”的贷款计划,鼓励私营金融机构向市场提供贷款。1965年,约翰逊政府的“租金增补”计划,将低收入家庭住房支出的比例进行限制。1968年,出台了新住房贷款计划,鼓励私人开发商低利率贷款,联邦政府给予贴息。《住房与城市发展法》颁布后,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正式成立。
(3)尼克松与福特时代。1969年,尼克松政府先后实施了“自置居所计划”和“租赁住宅计划”,但收效甚微。1970年,国会通过“紧急住宅融资法案”,成立“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开辟二级市场。后来,福特政府提出“社区发展补助计划”,将住房建设、都市重建和其他住房资助计划合并,重新分配资金。
(4)里根与布什时代。里根为了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提高租客承担租金的能力,降低政府确定的“公平市场租金”标准。于1987年推行税制改革和“低收入阶层住房税金信用计划”,对给低收入人士提供住房的项目提供税收优惠。1990年,布什政府出台“国民可承担住宅”法案,通过担保和信用证明方式为租客提供帮助,并加强地方政府和非营利性社区在住宅开发中的作用。
(5)克林顿与小布什、奥巴马时代。1997年正式出台了“多成员家庭资住房改革及承受能力法案”,新增45亿美元资金用于保障住宅单位和个人利益,同时也为1999年以后逐步改革由FHA提供保险的抵押贷款体制创造条件。克林顿时代,改革住房与城市发展部(HUD)的职能,在削减联邦政府对住房有关预算的同时,将执行住房计划的职能逐步转交给各州和地方政府。同时,提高各州所得的税金信用人均标准,从1.25美元提高到1.75美元。2000—2004年,全美提高房地产税收入比例。针对房屋购买和出售的差价,美国一些州政府专门设计征收房地产增值税,规定自住房住满两年以上出售可以享受大幅度增值税减免政策,投资房则不能享受相应的增值税减免政策。
2、房地产金融机构与运作体制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机制和房地产证券化机制的应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逐步完善,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一级市场就是直接发放贷款的市场,机构主体包括储蓄贷款协会、商业银行、互助银行、人寿保险公司等。不同金融机构的主体职能又存在区别。储蓄贷款协会(SLs)是以吸收储蓄存款、发放抵押贷款为主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美国范围最广的金融中介,主要提供短期信用和商业贷款。互助银行是存款人共同所有和经营的互助组织,主要是提供抵押贷款。人寿保险公司的保费较为稳定,逐渐成为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二级市场是出售抵押贷款的市场。由于有一级市场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二级市场运作更加顺畅。目前美国房地产金融二级机构主要有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政府国民抵押协会(GNMA)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FHLMC)。其主要作用是加强抵押贷款的保证、收购抵押贷款组群、授权机构发行抵押债券或自己发行抵押债券、支付贷款利息等。美国房地产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房地产市场管理机构共同构成完整而统一的市场体制。
除此之外,美国房地产金融管理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通货监理处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其职责是对银行体系和货币政策进行监管。同时,为了鼓励购买自有住宅,还创立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联邦储蓄贷款保险公司和联邦住宅管理局,对个人住房贷款进行担保。
3、风险防范体系
关键词:政策性金融;效应分析;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4)-0038-04
一、甘肃政策性金融发展现状
1994年12月,农发行甘肃省分行在兰州成立,随后相应在地市和部分县域成立辖属机构。20年来,先后经历了粮棉油及扶贫贴息贷款、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全方位信贷支农等三个重要阶段,目前形成了以传统粮棉油业务为一轮,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为另一轮的“两轮驱动”的发展格局。至2013年底,累计发放贷款1800多亿,各项贷款余额从建行初期的45.36亿元增加到460.41亿元,存款余额从3.34亿元增加到40.48亿元。
1999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在兰州成立。15年来,致力于公路、铁路、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关注保障性住房、中小企业、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民生领域,是全省中长期和对外投融资的主力银行。至2013年底,累计投放贷款3500多亿,各项贷款余额从建行初期的97.46亿元增加到1093.57亿元,存款余额从0.96亿元增加到109.6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甘肃省经济发展与政策性金融支持
(一)1994年以来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与政策性金融情况
一是经济快速增长,结构逐步优化。1994年-2013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从453.61亿元增加到6268.01亿元,增长13.82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0.9%。甘肃省产业结构比重由22.89:43.79:33.32调整为14.03:45.01:40.96,第一产业占比下降8.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1.22个百分比,第三产业占比提高7.64个百分点。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8.13元,农村居民纯收入723.73元,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5元,农村居民纯收入5108元,分别增长7.13倍、7.06倍。
三是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效能明显增强。2000年甘肃省政策性贷款余额203.1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94.36亿元,占比46%,每百元GDP占用政策性贷款19.29元;2013年全省政策性贷款余额1553.98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313.99亿元,占比85%,每百元GDP占用政策性贷款24.79元。
(二)政策性金融支持全省经济发展效应的计量分析
1、研究指标选取、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
本文使用了三组指标来衡量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金融支持情况,具体见表1。为减小模型的估计误差,对甘肃省生产总值、政策性贷款余额首先利用消费者价格指数剔除价格因素,然后进行取对数处理,取对数后的符号设定为LGDP和LDKYE。为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在实证分析前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利用Dickey和Fuller(1974)提出的ADF检验法分别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LGDP、LDKYE和DKBL三个指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均显示,在LGDP、LDKYE和DKBL三个指标之间存在1个协整关系。
2、静态效应分析
在研究政策性金融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关系上,主要是通过分析政策性贷款余额、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比例与甘肃省生产总值的关系,用逐步回归法建立如下的回归方程:
模型结果显示,常数项及LDKYE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DKBL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达到0.98,模型的残差项平稳。
3、动态效应分析
为反应政策性金融支持与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刻画。
(1)VAR模型的滞后阶数确定。由于受到样本数量的限制,模型的滞后值只能计算到2期。
由表4可知,在滞后阶数为2时,LogL、LR、FPE、AIC、SC和HQ中除FPE外,均支持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确定为2期。
(2)VAR模型建立。运用Eviews软件,建立甘肃省生产总值、政策性贷款余额和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比重三个变量的无约束VAR模型,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剔除在5%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的系数后,将矩阵形式转化为表达式即为:
模型总体的拟合优度较高,三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超过0.96。
(3)脉冲响应分析。VAR模型的所有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即小于1,我们可以认为VAR(2)模型是稳定的,可以做脉冲响应分析。
4、实证分析结论
(1)从甘肃省经济发展和政策性金融支持的静态关系来看,甘肃省生产总值与政策性贷款余额、短期贷款同中长期贷款比例有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政策性信贷投入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政策性贷款余额每增长1%,会推动甘肃省生产总值增长0.297%。同时,短期贷款比例提高会使得政策性资金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下降,短期贷款相对于中长期贷款每多投放1个百分点,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减少0.003%。
(2)从二者的动态关系来看,上期的贷款余额对本期的生产总值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前两期短期贷款比例提高对本期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效率降低,前两期的生产总值能够增加对本期的贷款需求,生产总值和贷款余额对贷款比例均没有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自身有一定的惯性,上期生产总值每增长1%就会推动本期生产总值增长0.794%,上期政策性贷款余额每增长1%就会推动本期生产总值增长0.149%,与投入等额比例的中长期贷款比较,前两期短期贷款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使本期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减缓0.0024%。
(3)进一步脉冲响应分析结果显示,一是政策性贷款余额对甘肃省生产总值有稳定长期的正向效应,给政策性贷款余额一个正向冲击,甘肃省生产总值在当期开始提高,在第2期达到最大,从第4期趋于稳定;二是政策性资金中短期贷款占比的相对提高对甘肃省生产总值有长期的负效应,这种负效应在第3期最为明显,在第4期开始走向稳定;三是当期的生产总值对其后三期的生产总值有正向效应,但这种效应会逐步下降,从第4期起没有任何影响。
三、政策性金融支持甘肃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围绕政府意图加大投入,积极支持政府宏观政策目标顺利实现。政策性金融应充分体现服务宏观调控的性质,落实地方加快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根据各自的业务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对接好相关的融资主体和项目,积极向总行争取更多适合甘肃地区发展的信贷政策,争取更多的信贷规模和资金,在防范好风险的前提下,持续增加投入,努力支持甘肃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民生建设。
坚持业务政策性特点同时兼顾商业性创新,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方面,积极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和购销储,以及农村道路、土地整治、基地建设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方面,大力支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来促进全省工业转型提质增效,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服务业方面,着力支持旅游景区、商贸服务平台、区域性物流基地和跨区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围绕这些关键领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审慎开展业务创新,逐步涉足配套政策性项目的商业性金融,从风险和财务等方面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突出重点项目先行投资,积极引导商业性资金流向。甘肃省属传统的欠发达农业经济地区,工业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很多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传统工业改造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项目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此类项目往往风险大、收益不明朗,商业性金融为规避风险不愿介入。现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应配套政府财政资金在这些领域进行先行投资,向商业性金融机构传递政府经济政策导向,带动商业性资金参与;或者通过对基础行业、新兴行业的投入,打开经济发展的瓶颈或开辟新的市场,促使商业性资金的后续跟进,更大程度上形成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合力。
优化信贷期限结构,充分发挥政策性中长期贷款的助推作用。甘肃省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对现代农业开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业升级、经济技术开发、保障房建设等领域都有大量的中长期资金需求,按照实证分析结论,政策性金融机构应继续优化信贷期限结构,以提供长期甚至超长期贷款为主,对投资规模大、回收期较长、实现效益慢的项目进行融资,有效发挥政策性金融独特优势,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加快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国内外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1):3-10。
[2]宫海鹏,贾伟韬.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绩效分析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88-90。
[3]郭丽虹,张祥建,徐龙炳.社会融资规模和融资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4,(6):66-74。
[4]蔺秦生.加快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创新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8,(8):24-26。
[5]张艳娟,卢颖,刘芬.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面临的矛盾、困境与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3):32-35。
The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Policy-oriented Financial Support to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ategy Choice
――A Case of Gansu Province
CHEN Haiyan LI Ning
(Zhangye Municipal Sub-branch PBC, Zhangye Gansu 734000)
位房改办、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及所属各分中心:
现将《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重申原购房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和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政策的通知
局机关、直属各单位:
最近,部分已按1993年标准价购房的职工要求改按成本价购房,并要求建立住房公积金。现将有关政策重申如下:
一、各售房单位可根据(95)京房改办字第056号、(97)京房改办字第016号、(97)京房改办字第071号、(98)京房改办字第015号等文件规定,积极予以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