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管理存在问题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技管理;集团型企业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科技统计作为对企业科学技术活动规模、布局、结构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影响进行定量测定的手段,在企业科技管理和决策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集团型企业需要更高效的科技统计来支撑发展。因此,科技统计作为集团型企业科技管理的基础,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科技统计的重要作用
第一,科技统计是企业科学决策的依据。企业科技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数据。科技统计是揭示企业科技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科技统计结果更是制定整体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导向政策、协调下属企业及各业务领域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二,科技统计是科技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科技统计是集团型企业对科技工作实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包括科技人员管理、科技条件管理、科技信息管理、科技政策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管理等。要搞好科技管理,管理观念上要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要采用科学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手段。随着科技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定量化方向发展,愈来愈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科技统计系统,明确统计的内容和指标的含义,完善统计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统计的分析研究,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
第三,科技统计是集团型企业评价、考核各二级单位科技工作的重要尺度。评价、考核是集团型企业领导者对各二级单位乃至个人科技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比较、衡量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序,寻找差距的重要手段。集团型企业科技工作量大面广,涉及业务可能横跨几个领域,对其进行评价、考核是一项必须考虑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工作。简单地按经验和主观来进行,往往带有人为和片面等缺点,缺乏公正性,达不到预期目的。通过科技统计,可以获得对考评对象数量上的、具体的、总体的认识,从而使考评结果更客观公正,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在集团内部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二、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引下,大企业集团纷纷加大力度搞好科技管理工作。在此触动下,各企业科技统计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科技统计的制度建设仍然滞后,科技统计工作不能快速、灵活地满足企业发展决策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的需求。现行的科技统计制度是一个综合性科技活动调查制度,由于科技活动本身的发散性、滞延性和间接性,对其度量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说科技统计的对象是企业各种活动中,最复杂而又难以量化的科技活动,因为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科技活动,这一特点使科技统计的调查实施具有相当难度。在企业科技和生产业务不断融合的今天,科技统计与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平衡却愈来愈明显,现在这种科技统计的情况基本上无法反映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有些下属企业认为统计是为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服务的,只是为了完成上报,对经营决策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统计工作越多企业负担越重。受此影响,下属企业统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落实,统计员兼职多,专职少,且变动频繁。与此同时,大部分出资企业尚未建立科技统计备案制度,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大,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瞒报、虚报、漏报、迟报和拒报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到科学决策,也必然会给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失。
第二,统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统计工作是一项繁琐、细致的业务。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下属企业科技统计队伍严重存在着诸如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更迭快、队伍不稳定、法律意识低等问题。首先,集团型企业开展系统科技统计工作时间不长,集团内从事统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大多数是边工作边学习,缺乏经验,而统计的指标体系繁杂,统计时间短、要求高,许多工作人员的压力较大,容易出现统计错误。而从事统计的人员多为兼职,变动性大,导致科技统计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基层统计队伍难以适应统计各种的要求。从我们对有关报表进行分析、审核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统计人员为统计而统计,为完成报表而统计,面对繁杂的报表和紧迫的时间,为了满足报表中的平衡关系应付了事。统计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低。
第三,科技统计指标归口部门不明确。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涉及面广,指标的归口统计部门不明确。以2010年国资委科技统计报表主表为例,科技统计指标74个,涉及研发经费投入、科技成果、科技创新项目、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产学研合作、科技人员情况六大类。其中单纯涉及科技部门的仅一项,其余的或多或少都与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相关。以“研发经费投入”一类为例,其中的绝大部分细分指标与财务年报相关,财务部门和人事部门也要对这些有交叉的指标进行统计。这样一来,由多个部门对同一或关联指标的重复统计,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统计结果的不一致对向外报送数据造成影响。
第四,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程度低。目前集团型企业的科技统计工作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信息数量较少、质量低,习惯于简单数字说明而缺少系统的深层分析,习惯于模棱两可的笼统推断,缺少科学合理的定量预测,实际工作中满足于做总结而缺少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在数据的应用上看,许多数据仅在计划和总结材料上得到了反映,科技统计存在着重统计调查轻数据分析研究的现象。大量统计数据被束之高阁,很多集团型企业至今尚未建立科技统计年度分析报告制度。
三、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应采取的对策
考虑到上述集团型企业科技统计的复杂性,规范合理的科技统计工作程序和统计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成为改进该项工作效果的根本要求。除此之外,集团型企业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还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第一,领导重视,强化集团各级统计组织及制度建设。由主管科技工作的领导牵头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在科技管理部门内部设立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下属企业上报科技统计报告时应有主管领导签字和企业盖章,提高出资企业对统计工作严肃性的认识。与此同时,要求下属企业设立原始记录或统计台帐,建立健全统计资料审核、交接、传递、报送、归档等各项管理制度,使下属企业统计工作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对各下属企业中从事科技统计工作的同志要给予业绩上的肯定,同时引入奖惩机制,对积极主动、认真、按时、准确地完成任务的同志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虚报、瞒报、误报、迟报而造成统计数据不准及统计工作拖延的要予以批评、教育。
第二,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统计队伍。科技统计专业技术人才是实施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中坚力量,要在集团内部培养和建设一支功夫过硬的统计队伍。首先应是以科技考核制度来稳定队伍,避免企业频繁变动统计人员。其次是通过加大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的理解,要求下属企业上报数据时注意表内、表间平衡校验。再次应与国家政策接轨,积极跟踪国家科技统计与科技指标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提高下属统计人员掌握新技术、运用新知识的能力,缩小或消除存在于队伍中的各种差异,提高整体素质。
第三,持续优化科技统计报表内容设计。集团总部科技统计人员,应坚持化繁为简、服务需求的原则,在满足以往年度向外报出及集团内部科技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符合自身特色、能够反映集团科技工作的报表内容。另外,针对集团不同部门针对某些相同指标进行重复统计的问题,应相对明确科技统计报表中数据的归口填报部门,要求下属企业在对关键指标的统计和上报工作中注意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在向集团上报报表时,确保同一关键指标数值一致。以财务报表为例,与科技统计表中相关指标中的关键指标(本年科技资金来源合计、本年科技支出合计、研发费用合计、新产品销售收入、拥有专利数量、新增专利数量、科技人员人数、研发人员人数)应能够建立对应关系。
第四,建立完整的科技统计分析体系。对于集团型企业而言,科技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内容庞杂,有些问题凭经验、凭感觉是不易被发现的,必通过定量分析才能找出来。年度科技统计报告是反映集团过去一年科技情况的一扇窗,通过对报表中各类指标数据的有效分析,不但能够查找问题,更为下一年度科技工作提供了抓手。因此一定要更好的发挥科技统计的作用,在拥有集团及各下属企业科技报表的基础上,完成各项科技统计的分析研究工作,形成科技统计年度分析报告。建立科技统计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有效保存和利用,有利于使科技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为集团科技决策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四、结论
科技统计工作是集团型企业搞好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但又是一项繁琐、复杂、枯燥的工作。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统计工作容易成为一种例行的工作,走入为了完成统计而统计的怪圈。为此,集团各级科技统计工作者,尤其是总部科技管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创新科技统计工作思路,提高业务水平,使这一张张科技统计报表在我们手中持久焕发出其应有的威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科技司.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陈淳,吕建秋,谢俊平.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6(3).
关键词:水利项目 科研管理 项目管理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57-02
按照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对水利的投资将达到1.8万亿元人民币。投资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约占20%;防洪减灾工程约占38%;水资源配置和城乡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约占35%;其余部分用于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未来十年内,我国对水利的投资总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为了提高水利项目投资技术含量与投资效果,各级水利科技主管机构资助的相关科研项目数量与额度将大幅度增长。如何通过优化管理,保证水利科研项目实施质量,提高投资使用效率成为科技资金投放部门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水利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缺乏长期系统规划,存在重复研究现象。水利科研项目通常分散在建设系统、水利系统、环保系统和科技系统等部门,各个部门立项出发点与期望往往基于部门利益考量。建设主管机构希望水利科研项目能够解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配套等技术瓶颈问题;水利主管部门立项水利科研项目想获得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战略规划和政策以及防洪节水等科学方案;环保系统则通过水利科研项目研究期望得到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先进方法。正是由于缺乏水利科研较高层面的规划与管理机构,造成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不同系统之间,同一系统不同层面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宝贵的研究经费。
2.科研项目实施主体过于分散,过程控制不到位。水利科研项目普遍采用课题制管理方式,项目管理通常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允许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这种方式能够实现优势研究开发资源的互补搭配,有利于营造宽松自由的研究管理环境。但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不够,也容易造成管理的松散化,过程控制不到位。此外,重大水利项目承担单位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择优确定,国内科技和产业资源分布分散,造成了课题的多个承担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分布式的项目组织结构不断增多,松散式管理模式增大了管理难度,控制程度下降。
3.项目绩效指标简单量化,考核评价区分度偏低。水利科研项目的验收考核通常采用科研成果与示范工程相结合的形式,不仅强化了示范工程考核力度,而且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科研项目的质量。但目前水利科研项目总体上绩效考核指标量化不够精细,主要体现在:只考核论文数量,杂志质量考核不够;仅统计专利书目,缺乏专利内涵考量;只规定示范工程河段长度,没有水量、示范时段等约束。简单量化考核导致水利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很轻易地就可以达到指标要求,沉下来深入研究压力减少,不利于保证科研项目质量与产业化推广。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对水利相关行业国家层面的全面统一规划。鉴于水利相关行业管理分散在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不同部门之间尚未就存在交叉管理的部分形成统一的国家层面统一规划。服务于水利相关行业发展的水利科研项目也就容易出现缺乏规划、重复研究现象。
2.科研项目投资主体缺少约束,管控动力不足。水利科研项目投资主体通常是各级政府机构,科研项目具有的高风险、成果难以货币化测量、周期长等特点,使投资主体不愿意严格约束项目承担单位。与国有企业对国资委投资承担保值增值责任不同,科研项目本身更多的是公益性投入,不产生收益也属正常,并且偏虚的成果也容易快速创造。从而导致各水利科研项目投资方对项目实施过程与结果管控动力不足。
3.科研项目产生与管理方式造成合同对承担方有利。水利科研项目采用拟参与方申报,出资方审批的方式产生。各项目申报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在申报书中对技术如何先进,技术经济性如何好大加阐述,而对考核指标却泛泛而谈,提出的成果考核指标可以灵活解释。项目出资方通常承担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科研项目管理仅仅是其常规工作中很少的一部分,限于人员不足,申报单位提出的申报书项目投资方基本不作修改,这为水利科研项目后续难于管理埋下了种子。
三、改善水利科研项目管理方式建议
水利项目管理方式变革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实现各级投资部门既定的研究任务,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储备,从技术积累与产业跨越式发展方面产生巨大的倍增效益。
1.统一规划水利科研项目立项与实施管理。在国家层面成立统一水利相关行业规划组织,主持制定期间的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委托专职机构承担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项目综合管理工作,从战略高度规避水利科研项目立项缺乏统一标准,不同程度重复研究的现象。
2.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以及审查与评审机制。改变传统课题式水利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引入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充分体现责权利对等的项目管理制度。承担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首先是合格的管理者,其次才是优秀的技术骨干。强化管理能力在项目负责人素质模型中的重要性。通过面试测试项目负责人与核心团队成员技术研究与团队合作能力,保证进入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与团队成员能够管好技术研究工作。
3.归口水利科研项目管理,实现人员专职化。从现有水利科研项目投资方管理人员中筛选部分优秀人员组成项目投资方管理团队,专职做好下达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加强全过程管理,实现人员专职化。
4.建立与完善水利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库。从历年国家重大水专项以及各层次水利科研项目实践中,组织专家筛选不同类型项目绩效考核指标,经过分析、合并与提升,形成水利科研项目绩效考核指标库,未来产生的科研项目考核就从指标库中调指标,避免申报人自己给自己放水情况的出现。
(本项目基于“十二五”国家重大水专项——产业密集型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完成,专项号:2011ZX07301-003)
参考文献:
1.项俊峰.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意识[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
2.王长峰.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5)
3.田荣斌.对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研究的初步思考与若干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6(6)
4.陈颖姣等.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
5.魏长升.水利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探讨[J],水利经济,2010(5)
摘 要 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是构建国际一流公司科技创新体系的内在要求。文章结合电力企业自身特点和科技创新现状,研究新时期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提出并构建了以“分层管控”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期为改进基层电力公司科技管理体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基层电力公司 科技创新 分层管控
电力企业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工作,国家电网公司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提出并大力实施“一流四大”的科技发展战略。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投入、组织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全过程管理机制、外部合作机制和成果保护机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基层电力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增强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实力的支撑和保障。如何充分发挥省级供电公司科技管理职能,有效落实基层直属单位和供电公司的科技创新职能是电力企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管理课题。 一、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存在问题
(一)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近年来,尽管基层电力公司在科技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取得成效,但也显现出一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只注重科研计划、科技评奖、组织以及协调科研中各种关系和工作的管理模式上,减少了对于“创新”本身的重视程度。同时,由于科技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科技管理手段落后,信息沟通交流不畅,造成了科研力量分散,规模效益不明显、资源整合率不高等现象,这对于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工作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缺少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和专家人才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市级供电公司(包括省公司直属单位)及其下级电力公司一般不设置专门的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职能有待清晰,管理机构的科技管理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存在一定交叉。另一方面,虽然企业人力资源比较充足,企业拥有高学历青年员工,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科研队伍整体水平较低,尤其缺少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家级人才[1]。
(三)创新动力不足
基层电力公司创新动力不足主要由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市场压力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动力基础石。电力企业具有“社会服务”的属性,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发展目标,加之其科技发展具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从而造成了由于市场压力不足而导致基层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2]。第二,基层电力公司领导和员工普遍关注常规生产任务,对于科技工作的奖励力度偏低,现行的企业管理及员工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员工科技创新工作不相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都遏制了员工科技创新意识的发展,不利于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缺乏科技创新外部条件和环境 核心技术
基层电力公司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工作一般分为科技研发、科技推广、群众性创新、及专利等,其中科技研发类项目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对于基层电力公司而言,每年科技研发项目申请和批复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小部分人员,能够真正参与到科技研发项目中。久而久之,降低了其他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也不利于企业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电力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对策
(一)完善基层科技管理组织体系
明确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工作定位,强化四项职能建设。一是加强参谋职能,深入了解摸清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准确了解和把握上级科技创新工作思路,逐步确立本单位科技创新工作发展战略,为公司领导正确决策提供支持和建议,充分发挥“参谋部”和“咨询部”的作用。二是加强协调管理职能,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手段,提高执行能力。通过营造政策环境,调动员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做好公司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加强服务职能,主动承担内部宣传科技工作知识和信息的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积极协助员工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建立完善的基层科技创新工作支撑组织体系,改变“个别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以创新工作为载体,有针对行的将员工分为三种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组建创新团队,承担不同的创新工作。公司层面集中骨干力量,跨部门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组织重大科技课题研发工作。各专业部室层面以理论和实践互补有机结合,形成实用型创新小组,主要承担公司年度科技创新指标工作任务,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依托公司团委,组织年轻高学历人才组建学习型创新小组,自选课题研发。
(二)加强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内部人力资源优势
以科技创新“分层”组织管理体系为基础,分三个层次开展公司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建设。一是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团队建设,有计划地加强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的发掘和培养。以“创出大成果,造就一流人才”为目标,加强跨部门人才合作,建立公司层面科技创新“精英”团队。二是以氛围营造和与生产结合为目标,各专业部室建立实用型科技创新“基础团队”。“基础团队”结合日常工作,注重在工作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其科技创新工作思维。通过在部门内部采取“互师互补”的形式,培育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专业人才。三是在青年员工内部建立“创新工作室”,以将科技专利和论文等主题的科技创新工作为突破口,通过让青年员工参与某个专项科研任务和课题研究,培养新进人才的团队意识,增进对科技
工作的了解。通过“创新工作室”为公司打造具有科技创新热情,能干肯干的技创新工作“生力军”。三个团队在对科技人员的能力提升方面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在团队之间流动,这样以来有利于盘活人才资源存量,培育和造就一支梯次结构合理、专业种类齐全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三)建立完善激励及考核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动力
建立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提升公司科技创新动力关键所在。在薪酬分配、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科研人员扶持,实行差异化分配制度,选择学术带头人,对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创新、重大课题进展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另一方面,对主要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部门实行科研量化考核,建立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培育的科技创新动力产生机制。
(四)加强科技引导,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关键词】浙江省;创新型企业;对策建议
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是落实中央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行动之一,是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的重要抓手。与传统企业主要依靠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资源利用率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同,创新型企业主要依靠科技投入,依靠人才资源和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及时总结浙江省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的经验,详细了解试点企业创新的成效,面临的困难,2010年我们面向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浙江省第一、第二批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在各地科技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于6月底基本完成问卷收集工作,7月份进行了问卷数据整理工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基本涵盖省内较为典型的创新型试点企业。现对部分调查结果作分如下析。
一、试点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1.企业经济类型分析。在参与问卷的1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及集体性质的企业有16家,占12.3%;私营企业104家,占80%;有外资性质的企业10家,占7.7%。从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经济类型看,试点以私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比重较低,部分外资性质企业也进入试点范围,这与国家及其他省份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试点工作有所区别,切合了我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特点,同时也表明我省私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提高。
2.企业所属行业分析。在对所调查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后,发现化工、机械、轻工、制药等属于传统产业的企业有107家,占企业总数的82.3%,其中化工类企业占19.2%,制药类企业占16.9%,机械类企业最多(包括化工机械、制药机械等),占47.7%;而包括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只占17.8%。可见,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比较集中在化工、机械、制药等几个大的传统产业,一方面体现了我省产业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表明我省传统强势产业正积极向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发展之路转型。
3.企业规范化情况分析。企业的规范化情况是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3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中,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保认证、职业健康体系及其他专门认证等四项认证的企业有24家,通过三项认证的企业有39家,两项认证的企业有38家,一项认证的26家,有3家未通过任何认证。77.7%的企业通过两项以上认证,97.7%的企业获得一项以上认证,仅2.3%的企业没有取得任何认证。我省在通过三项以上认证的63家企业中,非公企业有39家,占61.9%;从行业看,传统产业有41家,占65.1%。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情况总体较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
4.企业上市情况分析。调研的130家企业中,目前有33家为上市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5.4%,其中有14家在上海证交所上市,14家在深交所上市,有2家在香港上市,有2家在国外上市,1家已通过IPO;在33家上市企业中,非公企业有23家,占上市企业的69.7%。36家正在接受上市辅导,占总数的27.7%。已经上市和准备上市的企业占调研企业总数50%以上,与未准备上市的企业数量基本持平。说明上市融资是我省试点发展的一个方向,但目前还不是最主要的途径。
5.企业规模分析。130家试点企业都是规模以上企业,但企业规模各异,截止2008年底企业资产总额小于1亿(人民币)的企业有46家,资产总额在1亿到5亿间的企业有38家,在5亿到10亿之间有17家企业,资产总额在10亿到20亿之间的有15家企业,超过20亿的企业有14家。资产最低的企业122万,资产最高的企业有110多亿,企业间规模相差悬殊。
6.企业对外贸易情况分析。在调查的企业中有30家企业2008年出口额为零,有8家企业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出口额在100万-1000万美元之间有30家。有78家企业2008年的进口额是零,进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有15家企业。从进出口情况下,2008年我省从事对外贸易的试点企业进出口情况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具体在调查的18家出口额大于1亿美元的企业中,其中4家为国有和集体经济企业,占国有、集体经济企业总数的25%;4家为新兴产业,占新兴产业总数的17.4%。同等情况下,非公企业比例为15%,传统产业企业比例为15%。20家进口额大于1000万美元的企业中,有5家为国有或集体经济企业,占国有、集体经济企业总数的31.3%;7家为新兴产业,占新兴产业总数的30.4%。同等情况下,非公企业比例为14%,传统产业企业比例为14%。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大额进出口贸易中,国有或集体经济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所占的比例较高。
二、试点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主要困难分析
基于问卷调查,企业认为在金融危机下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按照企业选择的频率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企业缺少技术市场信息”,二是“缺少专业技术带头人”,三是“研发经费筹措困难”,四是“缺乏政策的扶持引导”,五是“投资环境不佳”,六是“企业科研仪器设备陈旧老化”,而“开发新产品意识不强”选项选择的企业寥寥无几。也就是说,试点企业自身普遍具有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意识,但在实际创新过程中受到信息、人才、资金、政策、社会环境等因素制约。从企业对该问题的回答结果看,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当前融资困难等都属于企业的普遍现象,但令人意外的是作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在各级科技部门已经建立了便捷的技术信息交易平台的情况下(如科技信箱、各类型的技术对接会、交流会等),企业仍存在技术信息缺乏状况,这可能也说明了要么是企业没有认真使用这些平台,要么是平台提供的信息还不能满足企业真正所需要的技术信息,这点值得我们科技管理部门反思。
同样需要反思的还有,企业认为缺乏政策扶持引导的问题。根据调研组了解的情况,全国科技大会以后,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共制定出台了70多个实施细则,包括财政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创新平台、引进消化吸收等10多个方面。浙江省科技主管部门对这些政策都进行了及时的传达、培训,并结合我省实际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和一系列省内的创新激励政策,各地科技管理部门也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科技部门专门组织开展了科技帮扶促调系列活动,送政策上门。应该说国家关于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出台的扶持政策是比较多的,而且各级科技部门也作了大量的具体工作,作为我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应该首先了解和享受这些政策,但从调查情况看企业仍觉得政策缺乏,原因到底是政策不适合企业需要,还是政策本身缺乏操作性,需要引起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三、深化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的政策建议
1.试点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的建议。在问及企业对拓展融资渠道有何政策建议时,参与调查的企业首选“加大财政对企业研发的补贴力度”(95%企业选了该项),其次是“加大贷款贴息和担保力度”(61%),还有44%的企业选了“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创业板)”。从问卷情况看,企业更多的是希望政府能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通过财政贴息、担保帮助企业方便快捷地融资,并通过发展二级市场,加快试点企业上市步伐。调查中很多企业提出,作为创新型试点企业,政府更应该加大对试点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目前的支持力度大小,难以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
2.对完善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议。调查中企业对完善自身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都有深入的思考,企业的选择相对集中在几个选项:“支持企业完善研发体系”(80%)、“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76%)、“促进科技人才流入企业”(71%)、“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69%)。而“建设企业成果转化平台”和“促进自主创新联盟建设”两个选项选择的企业并不多,分别只有35%和15%。从企业的选择结果看,企业的建议还是比较一致的,认为政府更多的是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引进研发人才、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等。对于企业自身成果的转化,企业有它天然的敏感性,基本属于企业的市场行为,这点上政府大可不必操心,而像“建设创新联盟”这类经常是形式新颖,内容不实的活动,必须出自企业志愿,否则就变成政府“拉郎配”的行为,企业往往不太热衷。
3.对深化产学研合作的建议。产学研合作问题是目前政府、企业、高校各方都比较关注也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了解企业对该问题的真实想法,此次问卷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在回答“寻求产学研合作,企业是基于哪些因素(可多选)”时,93%的企业选了处于“发展需要”,67%选了“培养人才”,可以企业寻求产学研合作,并非寻求短期的功利目的,而是出去长远的战略考虑;在回答“选择合作伙伴时,企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时,企业选择最多的是“有很好的互补条件”,其次是“有很好的声誉”,说明企业在挑选产学研合作方时是有自己的理性标准的;关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92%的企业选择了“合作开发”,“技术转让”方式不多,“共建技工贸实体”基本没有,这也反映了目前产学研结合的基本现实;在调查“产学研结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时,企业认为最主要是“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其次还有“产学研结合太松散流于形式”、“高校院所的技术达不到企业要求”、“各方对产学研结合的目标不一致”,至于“产学研结合的利益冲突严重”与“产学研结合中人际关系复杂”,企业则认为这不是主要的,也不是普遍的。基于对产学研结合存在问题的分析,企业就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出的建议主要有:“鼓励高校院所积极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79%企业选该项),而并不只是在高校院所内部“闭门造车”;还应该“促进企业科技人员到高校院所学习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促进高校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避免企业重复建设,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投入分析,模式比较,存在问题,模式选择,建议
一、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现状分析
财政科技拨款、科技三项费用、科研基建费反映财政科技投入的规模与结构状况,在2005-2012年间,重庆市财政科技投入、科技三项费总额呈现递增趋势且增幅均值在10%左右的上升趋势。科研基建费用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各年均成倍增长。
近年来科技经费筹集总额持续增长,主要以政府资金为主,重庆市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相对雄厚的科技攻关能力,但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介入小;从投资结构来看企业科技投入总额来源结构进一步合理,企业资金筹集快于政府及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企业仍然是科技活动的主体。政府科技投入总额不足,政府投入总体是远远低于企业科技投入的.
二、重庆市科技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重庆近几年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重庆未来科技事业需要承担的任务相比,重庆不仅与我国发达地区的科技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在西部地区重庆的差距也还十分明显.
1、科技投入战略不成熟。虽然“科教兴渝战略”早已明确,但与之应该配套的《重庆中长期科技发展投入战略》尚不十分成熟。短期规划较多,但具体的落实缺乏有力的保障。特别是在投入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管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再投入决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入资本退出机制不健全。
2、投入总量不足。例如2012年全国R&D投入占GDP的比重计划实现2%,而重庆市达到1.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3个百分比。远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5%一般水平.
3、投入结构不合理。R&D资金投入构成在整体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发展阶段的价值取向。核心创新型国家在经费投入结构上,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一般在5%~6%之间,试验与开发活动在70%以上。
4、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资源浪费,使影响科技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少部门一方面存在科技经费不足,另一方面,有限的科技经费却被严重浪费.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体的具有约束和竞争引力的投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因此企业投入的积极性较低,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性较高。
5、科技投入产出目标区域特色不明显。深化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强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环境研究,关注以汽摩零部件、天气化工与现代医药为研发重点的科技投入选择,初步体现了重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但是有限投入资源的情况下,没有强化科技投入的区域特色,以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为方向,在项目选择、经费筹措、资金使用等方面充分考虑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缘特征,体现更强的投入特色。
6、投入主体产权界定模糊。与任何利益改革一样,投入主体的产权问题依然是制约科技投入有效增长的核心问题。虽然近几年全市科技投入主体的多元成分有所增强,但各种成分所占的比重,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高增长,关键的问题就在主体产权界定模糊,投入者利益保障缺乏相应的机制激励,致使政府不得不成为科技投入的主要渠道。
三、 财政科技投入模式比较
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所使用的不同模式,以对鼓励实业和社会更广泛开展R&D活动,满足政府或社会对科技公共产品的需求或其他产业目标起到不同的作用。以及通过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和组织,还会给社会提供强烈的信号,可用以减少交易成本,产生引导作用。
1.以政府为主体的模式。这种形式采用直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等形式,一般来说是由政府直接拨款而成,资金保障比较稳定。此模式的难点在于科技投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采用直接投资,则要求政府具备所投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判断;企业私有信息的存在,也会激励企业通过扭曲的策略行为来隐瞒投入领域和研发的内部信息来获利。
2.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采用企业投资,政府采取采购,补贴模式,它相对不是很稳定,但一般来说企业是科技活动的主体,企业资金筹集快于政府及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说明企业自筹经费、自主研发是科技活动的主要特征。减少政府对企业R&D的补贴水平过高会产生挤出效应.
3.以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或私人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采用社会各类组织机构或私人投资,政府提供优惠政策,一般来说资金稳定性最差,一般作为辅助形式。此模式中的扶持政策专门为鼓励和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企业与高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而设立,主要是加速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此模式虽然在一定意义上体现投资主体的公平,但是无法避免研发活动中的风险外部化问题.
四、重庆财政科技投入的模式选择
首先从整体上说,应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对投入模式从结构上加以改进,明确财政科技投入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切实推进二次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环境建设。改进科技项目和科技计划管理体系,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体现“商业化特征”,在科技计划设置上增加行业内共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科技普及等计划;在经费投向上,进一步突出产业化导向;在实施模式上,实行“市级重点,地方配套;地方重点,市级支持;企业需要,政府协助”,形成地区与市级联动,企业与政府互动的良好局面。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使用绩效考评机制,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科技预算和可操作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科技资源,通过强化课题制的管理,完善课题监督体系,切实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率。
其次从重点说,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科技投入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对科技直接和间接的财政支出来引导和刺激科技投入,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来管理规范科技投入活动。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对其他科技投入环境因素的作用对科技投入实施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丽娟 基础研究绩效评估综述 [期刊论文]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
【摘要】科研单位办公室是领导对内指挥开展工作的重心,肩负着上下沟通、内外联系的重任。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单位,加强科研单位办公室的科学化管理有着重大作用。本文就科研单位办公室科学化管理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科研单位;办公室;科学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使得科研院所面临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大。科研单位办公室作为科研院一个重要的部门,在科研单位管理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研单位工作越来越复杂,使得办公室管理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如何提高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水平和质量已成为现代科研单位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形势下,只有做好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管理,才能实现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进而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科研单位办公室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性
科研单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单位中,办公室是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办公室作为一种处理特定事物的地方,是提供工作办公的场所,它肩负着承上启下、对外联系、协调关系的重要使命。就科研单位来说,办公室代表着科研单位的形象,是其对外服务、对内管理工作的重要地方。随着我国现代科研事业的发展,科研任务也越来越重,科研办公室的有条不紊是我国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办公室的有条不紊与科学化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满足我国现代科研事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做好科研单位办公室科学化管理工作,确保办公室环境。而作为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人员,更要积极地了解和掌握科研单位一个时期的工作安排及其贯彻落实情况,了解和掌握一个时期内职工的思想情绪。对这些情况,办公室要及时调查收集、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看法,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参考,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进而为科研单位发展提供保障。
二、科研办公室科学化管理措施
(一)树立全局观念。树立全局观念就是要认识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树立全局观念和一盘棋的思想。在科研办公室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人员要正确处理好单位、科室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使一切工作及言行都服从大局,努力营造心齐气顺、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另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办公室的作用,管理工作人员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树立全局观念,全面收集有关动态信息,为领导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当企业办公室人员在接待外来业务时,要切实做好自身的工作,努力做好服务,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办事人员来得舒心,走得放心。
(二)完善办公室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工作中,要想确保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办公室管理质量,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办公室管理制度。首先,必须明确办公室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而提高办事效率。其次,为增强办公室的凝聚力,增强各成员的团队精神,要努力开创一个能畅所欲言既有纪律又有自由的内部环境,同时办公室人员还要加强彼此间的团结互助,要鼓励办公室人员相互竞争,进而不断提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重视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培训。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研单位办公室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有条不紊,提高办公室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培训非常重要。首先,要不断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在面对繁重工作压力下的抗压能力。其次,要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只有高素质,高管理水平的人才能在科研单位办公室科学化管理工作中发挥管理人员应用的作用,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奖励制度,提高办公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进而不断提高办公室管理工作效率。
三、结语
新形势下,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效率对科研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开展,做好科研单位办公室管理工作格外重要。科研单位办公室作为科研单位的核心,只有实现办公室的科学化管理,才能为科研单位及科研工作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而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参考文献:
[1] 陆洋. 探讨科研单位办公室科学化管理[J]. 决策与信息( 中旬刊),2013(06):70~71.
[2] 黄得林, 李海亮. 基于分类管理理念的农业科研单位办公室工作实践[J]. 农业科技管理,2014(01):45~47.
关键字: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措施
1、引言。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科研资金投入的逐渐增大,高校的科研工作也快速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也迅速增长。但是,在科研经费支出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对于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2、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常见的问题
(1)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
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科研经费预算存在问题,只是单纯的反应外在支出,很少囊括基础设施损耗费用、科研中消耗的电费和水费以及办公所设计的附加费用等,这样科研经费就会出现漏洞,导致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
(2)科研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存在差距
前文已经提到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不完善,这样就会存在支出漏洞。支出与预算大相径庭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项目完成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项目质量,也取决于资金的投入与收入是否成正比。如果出现前文提到的现象,此项目就等于是失败的。所以,在工程实际中,必须进行管理,经专业人员合理预算,经费所有人及时登记、汇报经费的出处,根据标准进行比对,完成经费预算、开支等一系列工作。
(3)科研项目资产购置入库管理不严格
按照规定,科研设备必须进行登记,入库审核、记录。然而,多数学校对此项规定都没有落实好,不仅忽略等级环节,而且存在入库管理不严的现象。除了校方对入库有忽视的现象,持有项目经费的老师对入库观念不赞成也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与此同时,校方对论文、专利等管理步伐缓慢,无统一的规定。
(4)科研项目结题没有及时结账
目前,作为从高校走出的学生,我们都知道科研经费的争取、报销流程,可以说必须细心的完成每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完成经费核算。这样就会出现经费结账时间延长,部分科研经费会出现七年到八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结清。不仅老师着急,校财务部门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时间拉长,必须核实经费的出处已经所用场合。
3、产生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问题的原因探究
(1)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不完善。首先,科研项目支出负责部门不同,沟通迟疑现象经常出现。从以往的经费管理实例来看,现阶段学校的财务管理经费支出,办公室负责项目统计管理。两个部门管理层次不同,经费的落实情况就会出现偏差,导致机制不完善。其次,经费预算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给经费管理工作带来不便。预算人员第一要负责经费预算,第二要实现经费报销。在报销环节,预算人员不能按照相关规定执行报销行为,对随意、滥支现象控制力度不够。再次,没有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导致科研人员经费支出混乱。最后,校方对项目经费认识度不周密。校方对对项目的申报、争取上极度重视,而对经费的管理则是毫无关心。
(2)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对于各个行业而言,制度是根本,高校的科研管理行业也不例外。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无法搞好科研工作。现阶段,高校在制度完善方面相当匮乏,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跟谈不上针对不同科研项目相应的制度了。作为高校,一个大的管理机构,必须完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条例,针对不同性质项目,细化规范、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申请、支出、核算规划成一条线,方便管理。
4、加强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采取的措施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要做到各个部门重视经费的管理工作,并且要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能够有效的改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1)完善管理模式,建立预算管理软件。预算软件从项目立项开始一一记录项目申请、项目经费开支、项目经费用途以及项目的组成人员、项目负责人、主管部门和项目进度等。这样便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记录项目执行的全过程,方便项目的总体核算,有力地消除管理与开支不合拍的问题。
(2)在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完善的同时,将项目完成审评制度提上日程。每个学校都应该依照自己的办学特点和科研项目类型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人员应将项目的类型准确定位,购置设备所用资金应有初步估算,对项目的审评制定统一标准。
(3)加强经费全程管理。无论是设备购置还是醒目尾声结算都要严格把关,采取逐级调查方式,将经费定位,确保经费合理利用。
(4)建立健全经费支出形式。可以将项目所需要的设备呈报给采购办,统一购买,既方便教师又可节省开支。改变以往的资金拨入负责人账号方式,用实物派发取代。满足工作需求,提高经费利用率。
5、结语。综上所述,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作,和多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今后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涉及部门相互配合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调查研究创新的管理方法和方式,并且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合理之处,从而在根本上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蓉.高校理科教师在科技创新中的优势和作用探讨[J]. 科研管理. 2008,(S1)
[2] 赵丹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民营科技. 2009,(03)
[3] 刘振奎.殷伟伟.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08,(06)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效果;分析;建议;天津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18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System in Tianjin
WANG Yun
(Tianji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Tianjin 300374,China)
Abstract: Introduced current status of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system in Tianjin, and analyzed its problems. Gave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perfect administer system and organization mechanism, push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work going forward well, perfect encouragement policy to arouse the initiatives of the personnel, enhance education to adv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workers;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ensure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work unfolded normally; innovate mechanism to establish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system.
Key words: technology correspondent system;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suggestion; Tianjin
天津市自2004年在蓟县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2006年成为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开展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与长效机制探索”项目15个承担省市之一。2009年科技特派员工作被列入天津市20件民心工程。随着农村种植、养殖结构的逐步调整和多种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呈现易变的趋势。同时,科技特派员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原单位工作岗位职务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没有全市统一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影响了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天津市推行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能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成为切实满足农民群众对科技渴求的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制度;能否符合广大农民对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致富的迫切要求,得到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能否在利益导向牵引下成为一种对传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的探索性创新,这些都有待我们去研究。
1 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现状
天津市制定了《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的方案》、《“滨海新区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的实施方案》,并在市级科技经费中安排500万元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对有关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行动中的科技项目、科技培训活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等给予扶持。有农业的区县以科技特派员工作为主线来抓本地区的农业科技工作,通过各种资金渠道筹集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1 123万元,支持了一大批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项目。围绕区县农业主导和优势产业,确定了29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产业规模达到26亿元,有314名科技特派员身处其中创新创业。专门面向科技特派员设立了30个星火计划项目,扶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
截止到2010年5月,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16个,共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 043个,示范面积超过9万hm2;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及合作社54个,吸纳会员8 858人;形成利益共同体46个,领办龙头示范企业18个,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3个;培训农民135 610人; 吸引社会资金24 323万元,创直接经济效益8 383万元,受益农户达14 993户,人均增加收入1 300元。解决农业科技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
天津市共拥有科技特派员1 023人,其中来自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科技特派员共有805人,占整体科技特派员队伍的79%。具有高级职称274人,占27%;中级职称607人,占60%;其它职称142人,占13% 。高级、中级、其它比例为1∶2.2∶0.69。科技特派员紧紧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使农业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都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结合科研院所转制和农业院校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力量,按照精干、高效、集成、联合的原则,建立行业科技服务团队。在此基础上,成立由资深的技术、管理专家组成的省级科技特派员专家技术顾问小组,通过远程咨询、现场指导等,为基层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支撑。
天津市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种植领域、养殖领域和加工领域。其中从事种植业的有49%,养殖业的有31%,加工业的17%,其它的3%。产业科技指导领域比较宽,特别是加工等产业对于农民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有很大的帮助。
2 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技术需求呈多元化,科技特派员单一的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需求
农业科技作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现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所重视,特别是在当今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农村种植、养殖结构的逐步调整和多种经营范围的扩大,农业功能的不断延伸,农村对技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呈现易变的趋势。天津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主要是单人行动,单一的学科结构与农村多元化技术需求不适应,大部分科技特派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体系比较孤立,服务内容单调,大多仅涉及种植和养殖业的产前和产中技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处理、运销和农业功能开发等服务由于在客观上存在能力不足等问题而被忽略。
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增加收益的农户占郊区农户的1.2%,说明该制度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天津市属于都市型农业,农村乡镇企业各种经营范围广,农民种植种类多而散,需要的科技特派员涉及专业广泛,造成天津市科技特派员人手紧缺。
2.2 科技特派员制度市场运作机制不足,难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业积极性
虽然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成功地化解了农村科技服务的缺位,使科技和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前所未有地结合起来。但受长期计划经济运作模式的影响,在市场机制的实践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科技特派员供需对接的市场选择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地区仍实行政府委派方式,未能真正实行双向选择,导致科技特派员和基层农民之间难以寻找契合点,影响科技特派员更大作用的发挥。其次,科技特派员的投入回报机制尚不建全,未能完全突破技术服务和经营投入的简单回报模式,对回报机制的多元化模式探索和实践不足。科技特派员制度虽鼓励科技人员运用自身的专业和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各种方式的科技服务与创业,但由于“三农”的弱势地位,科技特派员通过利益共同体获取预期报酬的只能是少数,不可能成为一个共性现象。同时,由于激励政策的不到位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传统惯性等多种原因对部分主管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影响,致使部分科技特派员对市场行为顾虑重重,担心蒙受经济损失,缺乏创业动力和积极性。
科技特派员制度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和政策上进行创新和完善,将科技推广中的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市场行为。
2.3 科技特派员制度缺乏完善的长效机制,不利于其长效发展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其长效运行机制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由于现行机制的约束,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多限于单项技术推广的科技服务模式,缺乏技术集成功能,难以承担破解“三农”问题的重任。而且由于科技特派员不具法定性,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科技特派员管理机构与有《农技推广法》可依的长期性基层农技部门之间容易发生地位关系的不明确、工作上的交叉混乱和不协调性。
目前,天津市在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过程中,一是市场化的双向选择机制尚需完善;二是科技特派员服务创业利益共享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科技特派员的保障政策、激励措施还不规范、不完善;三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融资、筹资机制不完善,科技特派员的创业活动受到很大束缚,创业项目、创业计划因缺乏足够的资金而无法实现;四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以及舆论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 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建议
3.1 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和组织机制
在总结近几年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借鉴外省市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经验,制定并出台《天津市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推动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天津市科技特派员的推荐制度,强化双向选择机制;建立天津市科技特派员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任期已满的特派员进行考核和表彰,对做出突出成绩的特派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建立融资担保机制和项目风险保障机制;通过立法的形式设立农业科技投资风险金,科技项目开发初期风险金由政府埋单,以解除科技特派员项目风险顾虑。
科技特派员工作要加强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联系,及时把在农村工作中发现的课题和农户的愿望反馈给科研机构和高校,让农业科研和农村实际情况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加速技术创新,建立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的供应渠道。市级、区县级科技计划应向科技特派员倾斜,使他们有条件研究在生产中发现的技术问题,然后去指导实践。
3.2 建立科技特派员激励政策,调动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性
在科技特派员工作起步和探索阶段,尚须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因此,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和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其解除后顾之忧;给科技特派员相应的政治荣誉;落实科技特派员待遇,做到下派期间保留职务、工资福利和编制;成绩突出者,在晋升职称时,应给予相应职称的优先评聘;对下派期间取得的科技推广成果,优先给予评审和奖励。科技特派员下派期间,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项目扶持、信贷扶持,涉农资金应优先向科技特派员的科技开发项目倾斜。探索并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和途径,使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绩效挂钩,科技特派员可以技术、资金和服务等多种形式参加二次分配。在充分利用国家、市级、区县级与民间机构设立的有关科学技术奖项的同时,还要根据天津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研究设立技术创新与推广特别贡献奖。在市、区县级为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或者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设立奖励。
3.3 加强技能培训,提升科技特派员的综合素质
政府要加强对科技特派员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使他们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形成一专多能、多专多能,培养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同时还可以丰富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以高校、科研、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等单位的在岗科技人员为主要力量,同时倡导和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分流人员、退休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领办创办民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经营服务实体。结合国家实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科技特派员实施执业资格认证,允许获取执业资格证书的农技人员跨区域聘用、流动。对专业对口、自愿到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服务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优先选派。执业资格认证及人员聘用实行市区两级专家委员会认定制度。
3.4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效机制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用于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资金比重,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优势项目开发。其次是调整全市农业科研经费结构,给予派出单位稳定的科研专项经费支持,用以保证派出单位对派出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撑。三是要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资金投入农村科技项目开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弥补政府供给主体的功能缺陷。四是把科技特派员工作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中,与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扶贫等项目结合起来。政府还应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合作资源,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促进这一工作机制的持续稳定开展。
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应建立起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长效机制,从多方位保障这一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保障其健康发展。首先在机制上应加强科技特派员的组织建设,从组织制度、政策环境上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提供坚实的保障,建立由科技部门主管,多部门协同、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其次在政策上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确保科技特派员工作持续开展和正确发展。第三在运行上应多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和手段,使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经过十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农村科技特派员这支队伍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使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丁自立,焦春海,郭英,等.我国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57-60.
[2] 马卿, 崔和瑞.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84-87.
[3] 董宏林, 王庆锋.国内外农业自主创新现状评述[J].宁夏农林科技,2008(2):33-35.
[4] 丁中文,刘用场,李伟伟.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长效机制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4):75-78.
[6] 李建华, 刘用场,郑百龙,等.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特点与长效机制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07(3):52-54.
[7] 叶凯,任红松,李进,等. 社会不同群体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认知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2):51-54.
[8] 宋秀琚. 国外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及借鉴[J].社会主义研究,2006(6):118-121.
[9] 张国平. 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一个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J].农业经济,2010(6):50-53.
[10] 李博. 我国科技投入现状及问题的分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62-65.
[11] 刘清元. 农业推广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与解决措施[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8):18-19.
[12] 钟涨宝,李慧敏. 农业科技推广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乡镇经济,2008(12):27-31.
一、百色市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20*年,百色市生产总值完成349.42亿元,增长15.4%;财政收入达50.*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752元,增长23.4%;农民人均纯收入2465元,增长16.8%。在各级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百色市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为百色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努力打造亚热带特色农业基地,全力推进全市农业科技发展
*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部等国家六部委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是*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全年盛产粮食、蔬菜、芒果、香蕉、甘蔗等作物,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大面积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全国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中国“芒果之乡”、全国“双高”糖料和超级稻生产基地、西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年国家科技部、*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部区会商”制度,把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列为“中国—东盟农业科技合作基地”。20*年12月,科技部授予*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了具备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培训、推广、交流和服务等多种功能区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成为了面向亚热带、面向东盟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以铝工业基地为平台,全力打造百色市特色工业体系
按照*区党委、政府做出的把百色建成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近年来,百色市全力打造中国生态铝工业基地,实施千亿铝产业工程。围绕铝电、矿电、煤电、林纸结合的工业发展路子,以技术支持产品创新为核心,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来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强技术集成和攻关研究,解决电解铝生产和铝材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问题,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目前,全市氧化铝产能90万吨,电解铝产能40万吨,铝工业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近四分之一,铝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三)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夯实科技进步基础
百色市政府20*年制定了《百色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按市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额度来安排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设立科技经费专户,由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统一管理。20*年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预算数额达925万元,目前已全部到位,比20*年的50万元增加875万元,提高17.5倍。
(四)“以人为本”,全力推进全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
百色市科技工作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公共安全、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开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几年来,全市下达社会发展科技项目138项,其中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
(五)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新成果
20*年以来,在科技部、外交部的支持下,百色市先后举办了5期“亚热带果树栽培技术国际培训班”、1次“中国*百色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研讨会”、2次“中国—东盟亚热带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百色)论坛”,共有130名东盟国家政府农业官员、专家学者参加活动。与东盟10国、日本、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20*年12月,百色市现代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被科技部授予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是科技部在*设立的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二、考察百色企业基本情况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百色市铝、锰等重点产业的3家企业,听取企业情况介绍,了解企业和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今年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
*百色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年12月。是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铝土矿资源,专业从事铝工业产品开发、生产的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企业由*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百色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企业旨在以建设氧化铝、电解铝、以及铝的深加工产品为目标,逐步形成铝工业产品的综合生产加工能力,成为具有联合生产能力的现代铝工业企业。
(二)*信发铝电有限公司
*信发铝电有限公司是山东信发铝电集团为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在百色市靖西县建设的一家大型集团化企业。公司创建于2006年,投资168亿元,职工6000余人,是一家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碳素、铝塑扳、合金棒、汽车轮毂、铝扳、带、箔、铝深加工等产业链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首期完成总装机容量3×155兆瓦,年发电能力30亿千瓦时,供热460万吨,年产电解铝16万吨,氧化铝160万吨,碳素20万吨,铝塑扳年产144万平方米,合金棒年产20万吨,汽车轮毂年产200万套,铝扳、带、箔6万吨。预计实现利税50亿元。公司积极推进集团化战略,充分围绕“热、电、铝、板、块、粉、加工”七大产业做文章,走热电联产,铝电联营,铝粉配套,汽板结合,综合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充分发挥自身热能资源优势,形成热电平衡、铝电双赢的最佳产业模式,该产业模式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铝行业的最佳生产模式之一。
(三)*靖西县一洲锰业有限公司
*靖西县一洲锰业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锰产品的企业。公司依托*丰富的锰矿资源和能源优势,投资2.6亿元,是集科、工、贸及采矿于一体的大型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现有员工8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8人。占地23万余平方米,年销售收入5亿元,拥有四条电解二氧化锰生产线,年产电解二氧化锰3万吨,主要产品有电解金属锰、无汞碱性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普通碳锌电池用电解二氧化锰、锰酸锂制造用电解二氧化锰、天然放电锰粉。从20*年开始,公司又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拟建年产3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一期1万吨的电解金属锰生产线于已于20*年8月份正式投产。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公司拥有三个自主开采的矿区,锰矿石储量1000万吨,可满足企业60年生产需要,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通过座谈和考察,调研组了解了百色市科技工作和企业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百色市科技发展不够均衡,石山区县份仍比较滞后。构造申报项目能力还比较弱,工业科技项目还比较少。企业构建研究开发项目意识不强,对科技项目申报信息了解不够。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对科技信息的掌握不对称,有待进一步引导。
(二)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百色还是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科技经费投入不多。此外,由于各市、各县(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办法实行不一致,存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管理不规范,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
(三)科技人才奇缺,产业管理人才缺乏,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百色全市每万人口中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仅为158人,比全国和*平均分别少84人和7人。“十五”以来,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人才流入量每年以4.36%的速度递减,而人才流出量每年以7.83%的速度递增;二是市属科研院所流出的人才具有高职称的占62.3%,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70.8%,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下,而流入的大部分都是大中专毕业生;三是全市大专以上毕业生回百色与招生回率仅为20.4%。
(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还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薄弱,人才、技术缺乏,产品研发链不长。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研发加工人才缺乏,产学研结合尚待加强,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不紧密,企业的技术开发普遍极为薄弱,无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加工业担当快速发展的重任。
(五)铝产业发展速度较慢,资源优势未能很好发挥。目前,百色市铝产业的铝电解和铝深加工薄弱,产业链不配套,发展滞后。预计20*年底,百色市氧化铝产能将达500万吨,电解铝产能73万吨,而铝加工产能仅15万吨。三大氧化铝企业已建成,但电解铝没得到配套发展,只能成为原材料的供应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限制,产品单一,高附加值铝加工产品产量极少,与需求差距甚大,向制造业延伸等尚待加强。此外,由于电价高、产品价格下跌、交通运输滞后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也影响了铝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六)铝、锰工业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在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中,排污多、耗电大,环境保护和节能任务越来越沉重。锰矿的采、选、冶都是重要的污染源,在发展锰业的同时如何抓好环保治污工作,是关系到锰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七)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影响铝产业发展。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构成负面影响。随着全球股市的重挫,国内金属市场也深受拖累,国内铝价下跌。我国铝产业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领域,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内陷入困境,行业亏损严重。据统计,1-8月份,国内电解铝产量893万吨,同比增长11%,电解铝消费量849万吨,同比增长8%,产量增长超过需求增长3个百分点。根据统计,1-8月份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925亿元,同比下降3.7%,氧化铝和电解铝在内的铝冶炼行业利润下降了41.8%。期货交易铜铝金属相应跌至*年底以来的低点。如铝锭今年最高峰价格是2万元/吨,而当前跌至13800元/吨左右。国内10月底价格在13500-14000元/吨区间。从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当前铝型材产业将进入调整期,小型加工企业将无法承受铝锭价格波动与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而不得不停产或倒闭,大中型企业将凭借品牌与资本优势,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调研组在考察期间看见铝厂大片堆积在厂区内的待售铝锭,深刻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给铝生产企业带来的压力。
四、对策和建议
针对百色市科技工作、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技术需求的采集工作,帮助企业收集科技信息,协助企业构造科技开发项目。围绕加速发展铝产业,下大力气打造*千亿元铝产业工程目标,特别是加强铝加工这一薄弱环节,为百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扩大对外交流,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充分利用区内、国内和境外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重点产业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线,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合作攻关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制定实施引进人才、留用人才政策。加强企业和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人才,依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留住人才,要从人才引进、科技投入、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适合百色发展的相应政策,扶持铝等重点产业的发展。
(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围绕铝、锰产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与应用,重点解决铝材深加工关键技术难题,研发铝工业下游产品,进一步形成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集群。根据铝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可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节能降耗和减排环保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铝材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