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的发展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拥有更大的空间,但当前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发展还是面临诸多问题,如体系散乱,大多数学校只依靠个别教师开发零星的课程;选题单一,大部分还是局限于地方史的内容;重复建设严重,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都在挖掘本地历史,却缺乏交流和共享;实施方法单调,讲坛式的授课方式难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当前迅猛发展的公众史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启发。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公众史学的理念、资源和操作方法。
“公共史学”(Public History)是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此后发展迅速,目前全美有近百所大学的历史系都设置了公共史学的研究生学位项目,甚至列入了本科教学课程。Public History有多种译法――公共史学、大众史学、公众史学等。我赞同钱茂伟的观点,倾向于使用“公众史学”这一概念,因为“公共史学”是空间层面的概念,“大众史学”是人群内部的划分,“公众史学”是强调以人为本位的概念。①
尽管美国公共史学的兴起是为了解决高校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在过去4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影响力方面它将历史知识和历史分析方法引入到公共领域的许多方面,以新的知识结构改变了公众对美国历史的认知。在研究方面,它拓展了美国史研究方法和史料的种类,促成了史学与其他学科(包括博物馆学、考古学、城市规划、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等)的结合与相互借鉴”,并且创造了新的历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②
Public History的概念虽然起源于美国,但有的学者们认为,它并不存在实现中国本土化问题,因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一直沿着这个路径在努力。早在1985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蒋大椿研究员就提出把历史学科分为“基础历史学”和“应用历史学”。198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基础历史学与应用历史学》。近年来,公众史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013年5月,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召开了“全国首届公共史学研讨会”;6月,台湾师范大学召开了“应用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11月,上海师范大学主办了“中国首届公共史学会议”。
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笔者认为中外公众史学在以下八个方面取得了蔚为可观的成果:
(一)公众个人史学
公众个人史学研究的内容是普通个人对生平经历的书写。当前,个人史的写作已经成为了出版界的一大亮点,佳作频现,让读者觉得亲切和真实的同时又保留了大批宝贵的一手材料。如1937年出生的姜淑梅,1997年才开始认字,2012年才开始写作,2013年出版的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就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侯永禄是陕西合阳的一位普通农民,60多年如一日,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留下了400多万字的珍贵史料。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260万字鸿篇巨制“农民五部曲”:《农民日记》《农民家书》《农民笔记》《农民家史》《农民账本》。湖南省退休中学生物教师沈博爱出版的《蹉跎坡旧事:一代中国农人的耕读梦》获“国家记忆2013・年度公民写史”奖。另外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件是到中国支教的美国人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写成的“中国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这被认为是反映中国近30年沧海桑田变化的最好作品之一。
(二)公众家族史学
中国古代留下了海量的家谱,因为文字古奥,连历史专业的学生都视为畏途。其实,家族史是跟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的,而且这种需求并非中国人所独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的家族史。2004年,英国广播公司开播了名牌节目《你以为你是谁?》,该节目模式迅速被美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采用。中国也深受影响,2011年湖南卫视推出《非常靠谱》,2012年,河南卫视推出《知根知底》,南京电视台制作了《摆谱》,而最为轰动的是2014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真人秀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在节目中寻求自己的家族历史。2015年11月2日,《客从何处来》推出第二季,为萧敬腾、谢娜、佟丽娅、撒贝宁、钮承泽、金士杰探索家族的历史。为名人、普通人寻根问祖的过程,其实就是把家族史的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的过程。在中学层面,深圳市红岭中学的吴磊老师已组织了多届学生进行家族史的写作活动。
(三)公众社区史学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区域,中国历史上有修县志、村志的传统,而地方史也往往被列入中学的地方史课程。从公众史学的角度来理解社区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过分看重行政管理史和大人物历史的做法,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普通人物的角度去理解区域历史。在村史研究方面,我国台湾掀起了“大家来写村史”的活动,影响深远。而大陆也涌现了许多撼动人心的作品,如景军的《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与道德》,从社会记忆、历史记忆、恐怖记忆、苦难记忆、仇恨记忆、仪式记忆和族谱记忆等多方面切入研究,极大拓宽了村史研究的视角;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等则饱含着文学家的深情,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大多数中学生的祖父辈其实都是来自乡村,让中学生关注社区,关注乡村,其实就是关注身边的历史。
(四)公众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现代的录音、录影等技术来记录历史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回忆而进行研究的学问。口述史学的发展源远流长,但现代口述史学的兴起却是在二战后。在此过程中,中学生写史的活动格外引人注目。由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他们对身边历史的认知大多数是通过跟长辈的交流中获得的,所以口述史学在中学的层面有非常大的实施空间。美国有著名的中学生写史的“狐火计划”,①而我国的“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从2011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每届参赛学生均超过万人,涌现出很多的优秀的作者和作品。
(五)公众影像史学
影像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强势媒体。历史学与影像的结合,将产生珠联璧合的巨大冲击力。如备受争议的历史电视剧《走向共和》以及被中学历史教师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大国崛起》,都是历史学家与影视媒体深入合作的产物。影视史学在美国相当成熟。如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奥利弗・斯通拍摄了大量历史题材的影片,包括《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和被视为迄今为止美国人反思越战最为深刻的《野战排》。2012年,斯通与美利坚大学历史系教授彼得・库兹尼克联手,历时4年,集资500万美元终于推出十集纪录片《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斯通自掏腰包100万美元做这件事情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在2011年联邦政府对美国高中生的一次调查中,仅有12%的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该纪录片的翔实文本《躁动的帝国:不为人知的美国历史》在2014年也被重庆出版社翻译出版。
(六)公众文化遗产史学
在收藏市场极其火爆的今天,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研究水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把考古等同于挖宝、保护等同于翻新的大有人在。如何让大众走出钱眼,用心呵护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公众史学的重要使命。与此同时,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私人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总体水平不高,对大众的吸引力不大。许多师生都并不知道每年的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甚至许多历史教师也不认为博物馆跟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有关系。其实,现场教学是最好的历史教学方式之一,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是公众史学的主战场,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主阵地。
(七)公众网络史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出现了海量的史学资料和评论。这些资源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如不少中学生啃完了七大部的《明朝那些事儿》,有的学生坦言是因为看了《盗墓笔记》才立志读考古专业的,而这些书都是先从网络上流传开来的。当今微博和微信已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共历史传播平台,其影响力也令人瞠目,许多历史学名家如钱文忠、葛剑雄、于赓哲等所开的微博都拥有庞大的粉丝队伍,而微信上诸如“国家人文历史”“明清史研究资讯”等公众号也极富吸引力。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微博上‘公共历史’传播,基本是与传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斗争’。”①这些史学信息在给中学历史教师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困扰,因为难以面对学生的种种提问。
(八)公众普及史学
公众普及史学是通过演讲和写作等方式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的活动。当前既有顶尖的史学家就通过《百家讲坛》等平台参与其中,也有大量业余的网络投身其中。就中学而言,现在面向小学和初中生的历史课外读物还是非常丰富的,如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陈卫平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美国的《希利尔讲世界史》都属于经典作品。令人遗憾的是,专门针对高中学生编写的历史课外读物基本空缺。无论是高中生还是普通民众,最为欠缺的倒不是历史知识,而是科学的历史观念和正确的思维方式,这应该成为公众史学普及的重点。
在历史教育中,现在的中学生面对着两个世界,学校提供的历史教育体例完备却枯燥乏味,而社会提供的历史教育生动活泼却又支离破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历史知识从来是与价值相关联的。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既可以促成社会的有序和健康,也可以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病变。”②结合以上所述,我认为公众史学的发展绝非理论层面的事情,已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实践运动,它对中学教育的冲击也是异常巨大的,我们必须正视它、研究它、利用它,为中学历史教育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的目标定位,即开发这门课程的意义何在?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一般说来,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有四种方法:一是目标主导法――校本课程目标必须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二是学生需求法――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开发课程;三是问题解决法――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发课程;四是情境分析法――根据教师的兴趣特长和学校的现有资源开发课程。①除此以外,我认为还有第五种方法――根据学科的新发展来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例如就历史学科而言,公众史学的发展就给了我们全新的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以上五种方法并非彼此独立、各自为政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同时并存的。就公众史学而言,它给予我们五方面的新启示:
第一是新的研究态度。公众史学要求研究者要以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服务社会。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面对歪曲历史的信口雌黄,遗忘历史的胡乱行为,我们不能够充当一个围观者,发几句牢骚式的评论就转身走开,应该牢记我们的使命是“为国家民族提供认同的基础、解决国家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认知问题;为普通人提供历史知识引导民众‘历史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思考未来”。②
第二是新的研究对象。公众史学以普通民众的小历史为研究对象。如果说传统史学是把帝王将相的历史无限地放大,公众史学则关注每一个普通个体的历史。如美国退休教师Phil Chernofsky出版了一本由一个单词Jew(犹太人)重复600万遍、厚达1250万页的书And Every Single One Was Someone,以纪念二战中被屠杀的600万犹太人。Chernofsky说,书中的每一个单词Jew,都是生命,可能是你的亲人、同学、朋友,也可能是你,以此唤醒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由此推而广之,跟每一个生命相关的历史,都可以成为公众史学研究的内容。
第三是新的参与对象。依据公众史学的理论,“人人都是历史的记录者”,“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力记录历史、诠释历史。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屡屡发生的“民科”(民间历史学科爱好者)恶搞正统历史的事件又使我们担忧――真的每个人都有资格记录历史、诠释历史吗?事实上,大多数的“民科”们在中学时代都是接受过历史教育的,为何会提出那么多逻辑混乱、结论荒唐的观点呢?这恰恰说明了向公众普及科学的历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第四是新的服务对象。有学者指出:“与传统的专业历史学家相比,公共历史学家所面对的受众是不同的。他们必须同时面对学术界和学术界以外的‘公共领域’中的不同群体。他们的研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知识追求,而是必须为满足现实的需求提供线索和答案。”③许多历史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无法应对学生或非历史专业的朋友提出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多年所学的知识不一定是普通人所感兴趣的,而普通人所感兴趣的事情也往往是我们回答不了的。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学生,他们也是全新的对象――因为他们可能对书本以外的知识更感着迷。
第五是新的研究路径。公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局限于引经据典的学术论文,而更看重富有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如提交政府部门的城市规划、保护文物遗产的实施方案、寻根问祖的旅游策划、记录历史的影视脚本等。例如,位于美国波士顿的犹太人大屠杀遇难犹太人纪念碑和走廊就是公众史学的杰作。全世界纪念二战中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的纪念地有多处,波士顿本身是个与犹太人屠杀没直接关系的地方,但其建筑设计让人触目惊心,其碑文更是发人深省、众口相传。这就是公众史学的魅力所在。
这五方面的理念都能够成为我们选择课程并且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例如,在公众史学的研究范畴中,历史影视剧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它融合了历史与戏剧双重要素,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历史知识、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甚至有专家认为,历史影视剧是公众接受历史再教育的基本方式。在其启发下,历史舞台剧完全可以成为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因为历史舞台剧的诸多要素与历史影视剧是共通的。
从2007年起,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就致力于“戏剧元素融入历史教学”的研究,提出“关联中外,小舞台演活大历史;融通古今,中学生感悟新课程”的目标。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先后进行了五届“广州市中学生优秀历史剧目汇演”。为了加强研究、培育队伍,广州市第一中学、执信中学等学校都把历史舞台剧开发成校本课程。笔者汇总分析各学校的课程方案后,提出了如下的课程目标:
例1:《历史舞台剧的编剧与表演》的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学会选取历史上有意义的人和事作为编剧的内容。选取的标准为价值导向正确、有较强的故事性强和思辨性。
2.学会编写历史剧本,力求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统一,做到基本史实真实可靠,虚构部分合理想象。
3.学会舞台表演的基本技巧,做到语言清晰洪亮、动作自然到位、感情收放自如、配合协调默契。
4.学会设计和实施舞台剧表演的各个辅助环节,包括海报设计、服装设计、舞台设计、音乐设计等。
5.学会宣传和反思,思考如何让更多人观赏戏剧,以及戏剧在编剧、表演、与观众互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一)初级阶段
1.学会借鉴或改编现成的历史剧本。
2.能够准确地背诵台词,并进行清晰洪亮的表达。
(二)中级阶段
1.学会在借鉴的基础上编写历史剧本,做到史料可靠,没有严重的硬伤。
2.能够与同学密切配合,表演过程中有语言、动作、眼神的交流。
3.能够初步考虑表演中的辅助手段,如服装、道具等。
(三)高级阶段
1.学会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自主创作历史剧本,情节、台词、道具中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2.创作的历史剧本有较高的思想性,能给观众带来启迪和思考。
3.学会在表演中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投入并把控好感情。
4.能够充分考虑表演中的辅助手段,如海报、服装、道具、音乐等。
在广州市近十年的历史剧实践中,由于通过校本课程的推动,师生的编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从公众史学的角度可作如下分析:
第一,强调思想性,不断地加大剧本的思辨内涵。如广州市四十七中学编演的《民主的天空》,深入反思雅典民主的局限性。事后,广东省教研室魏恤民老师邀请国家话剧一级演员梁国庆先生给老师们培训,他带来的西方国家长演不衰的历史剧《哥本哈根》极大地开阔了师生们的视野。这部反思原子弹研制的历史伦理剧极富思辨色彩,本身就是公众史学研究的典范。
第二,强调对普通人物的关注。尽管目前大多数剧本还是以大人物大事件为主题,但由于每个剧本都会有大量的配角出现,学生们为了演绎好这些小角色就必须琢磨他们的言行和思想。
第三,学生是历史剧的编写者和表演者,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满足他们的表演欲。
第四,历史剧的观众是师生和市民,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有积极的意义。
第五,历史剧的创作和表演是一个浩大的实践性工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统筹策划能力。
按照正统的历史学原理,像历史剧这样的活动并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必须使用公众史学的理论来加以分析,才能彰显其社会教育功能。同样,像中学生写史、中学生DV制作等课程,也需要从公众史学的角度来明确其价值定位。
当前,中国的学者正致力于建构中国公众史学的学科体系,这对于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份可以直接选用的菜单,有助于中学转换成为适合中学生的校本课程内容。
尽管高校学者对公众史学体系的架构意见不一,但也不乏共通之处。如姜萌提出“中国公共史学应该包括口述史学、影视史学、应用史学、历史通俗读物四个部分”。①钱茂伟认为应包括通俗普及史学、公众历史档案、公众口述史学、公众历史写作、公众影像史学、公众文化遗产等六大块。②校本课程的打造根据学校的特点而各有不同,所以中学可以借鉴高校的公众史学课程体系,却没有必要照搬高校的体系。作为高校的学科体系,只需要考虑学科的组织逻辑,而作为中学的课程体例,需要同时考虑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在具体操作上,中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为垂直型和统整型两种。③
(一)垂直型的课程组织
垂直型的课程组织有四种方法:一是依照时序来组织,即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二是依照远近来组织,即同心圆扩大法,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中心由近及远地扩展到区域、国家、世界;三是依照难度来组织,由简单到复杂,或者由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扩展到相对枯燥的事物;四是依照关系来组织,由部分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部分。
例如,影像史学是公众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如何构建其学术体系,学者们有不同的思路,下面是其中一例:
例2:《影像史学研究》的学术体例④
第五章:“用影像书写历史”的尝试
第一节:影像中的人物:个人命运的历史投影
第二节:影像中的战争:暴力的见证者
第三节:影像中的城市:都市变迁的生动写照
第四节:影像中的乡村:衰败落后的缩影
第五节:影像中的历史文化:探寻古老文明的源流
这种体系只考虑了学科的逻辑组织,并没有考虑到教学的逻辑组织,所以并不适宜直接应用到中学里去,但当中的内容却是可以为中学借鉴的。下面例子(例3,见下页图1)是中学的校本课程《影视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谬误》,⑤它抓住了影像史学中的一个分支――影视剧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因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平时接触影视剧机会要比严肃的纪录片多得多,通过解剖学生熟悉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更容易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提高思辨分析能力。本课程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的“导入”与第五单元的“展示评价”相呼应,核心内容为中间的三部分,分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进行教学,而“人物―事件―细节”之间的关系就是从易到难、从熟悉到相对陌生的逻辑关系。因此,中学课程的开发,无论是题目的设计还是结构的组织,都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特点。
(二)统整型的课程组织
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统整型的课程组织更受到重视。一方面,中学的课时有限,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有必要进行学科的整合;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统整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统整中学课程的内容,首先要确立鲜明的主题。主题通常要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才更容易融合各学科的知识。在这一点上与公众史学的追求是相一致的,两者都把目标指向大众的需求。近年来,不少教师以历史学科为中心,与其他学科联姻开发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校本课程,如《广州文学地图》《历史博物馆奇妙夜》《唱片中的历史》《传记文学的写作》《我来当侦探――历史谜案跟踪》等。下面以《历史地图的发现》①为例做一说明。
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交融的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又融入了大量高科技的内容。同时,在现代生活中,地图已经成为了人们交通出行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公众史学的角度看,历史学家对地图的关注也远远超出历史地理的范畴,是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地图对人类的作用。如英国安妮・鲁妮著的《世界人文地图趣史》、英国杰里・布罗顿著的《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加拿大卜正民著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这些都决定了“地图”是进行学科综合的好题材。见图2所示:
本课程内容融合了多个学科,但在最终的呈现方式上,还是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依据同心圆扩大法,由近至远,从学校到中国,从中国到世界,从世界到地球,构建出10课时的课程体系。见下例:
例5:《历史地图的发现》课程结构
公众史学的学科资源异常丰富,但公众史学的学科体系还处在争议和构建之中。中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可以借用其资源,却不宜生搬硬套,必须按照学生的需求和教育规律来搭建课程结构。
基于公众史学来设计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法与传统的课程实施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从内容上来看,它以手脑结合为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它以活动课为主要课型。概括起来,“做中学”成为了课程的主要特色。
所谓“做中学”包括两方面的含意:第一,课程内容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多项实践技能;第二,课程实施有丰富的操作方式,教师必须通过实践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课程的这些特色是由公众史学本身的追求所决定的,也是完全有别于传统课程的地方。
(一)校本课程内容的实践导向
公众史学认为,“历史学家必须将自己的史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与公众相关的事务中去, 大学历史系必须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 为社会培养掌握历史知识、能够为公众事务提供具体和现实帮助的人才”。①技能层面的内容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的。
例如,影像史学是公众史学的重要领域。人类对图像的保存历经绘画、照相和录像三个阶段,对技术的要求则是跨越式的提高。与此相对应,当前中学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历史数字故事的制作》《历史微电影的制作》和《历史DV制作》等。
“历史数字故事”是把历史题材的内容与多种媒体工具(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和网页)结合在一起的讲故事的方式。由于只需通过自动播放的PPT技术就能实现,所以在初中乃至小学阶段都可以向学生推广。
DV就是数码摄像机,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它使到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摄像的方式记录当代历史。2009年,广东省电教馆以研究岭南文化为目的,鼓励师生们带着DV记录社会变迁,策划了“魅力岭南”学生DV创作活动,至今收集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不乏初中学生的佳作。可见中学生足以掌握其使用技术。
“微电影”又称微影,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时长在30分钟之内的影片。微电影制作技术较为复杂,包括前期视频资源的拍摄和采集,以及后期的合成制作,涉及DV拍摄技术、网络搜索下载技术、“会声会影”软件使用技术等。高中阶段的学生完全可以掌握相关技术。
此外,中学生写史的采访和写作技能、口述史学的访谈、整理和保存技能、文物遗产学的鉴赏和鉴定技能、博物馆学的解说和宣传技能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导向
依据国外的经验,“公共史学教学应做到:保证学生拥有史学研究和写作的过硬技能,并熟悉至少某一领域的史学发展;学生应掌握在某一公共领域(如博物馆、档案馆、公司或企业、历史遗址)进行研究和工作的理论原则和操作技能;学生应该拥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从事实践的机会”。②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达成这些目标,需要抓住四个关键词:资源、工具、流程和教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某项技能,需要有实践教学类的资源。例如,笔者设计的家族史校本课程《你从哪里来?》就要求学生到广州图书馆“广州家谱查询中心”查阅资料。模拟百家讲坛的课程《谈天说地》需要学校装备微格课室。研究历史图片的课程《以图证史》需要配置较高的计算机及图片处理软件。研究金融发展史的课程《历史向“钱”看》需要有古今中外的货币收藏品。通过邮票普及历史知识的课程《邮票中的历史》需要邮票收藏品和《斯科特邮票目录》等工具书。
其次,要制作和设计学习与评价的工具。工具的功能是指导学生如何操作以及达成怎样的目标。例如,在《历史DV制作》课程中,涉及撰写脚本、拍摄和编辑等一系列技能,广州市第一中学的杨穗福老师就设计了脚本撰写的表格工具:
例6:《历史DV作品创作脚本撰写表格》
再例如,当前教育部门倡导的研学课程也可以看做是公众史学在中学的实践,如笔者设计的《世界任我行》课程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研学的方案,为此制作了方案的评价工具,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该评价工具分为“研学内容”“研学路线”“后勤保障”“成果展示”和“团队合作”五大维度,往下再细分为20个子项。
第三,确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流程。所谓流程就是做事情的先后顺序,相当于操作指南。例如,文物遗产类校本课程《当个考古学家》实施中需要使用“皮诺考古玩具”,但玩具厂家并没有详细说明使用的方法,我就参阅了相关考古教材,撰写了考古学家如何使用铲子和毛刷把一件文物从土里挖出来的流程。《历史模型制作》介绍了20多种文物和重要发明的模型制作方法,每种方法都提供了操作流程说明。同样,实施《历史DV制作》课程也需要把摄像机的安装、使用、维护流程详细地写出来告诉学生。
第四,教学方法的使用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为此可以朝着三个目标努力――体验、运用和合作。“体验”是指让学生亲自尝试、观摩和感受各种历史资源。如家族史的课,就让学生触摸一下古代的家谱;影视史的课,就让学生观看影片;文物遗产的课,就让学生到现场参观考察。“运用”是指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如舞台剧的课,就让学生逐一表演;档案史的课,就让学生上网搜索整理资料;口述史的课,就让学生现场采访人物。“合作”既指学生之间的互助,也指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公众史学既然是面向大众,就不可能是个人的单打独斗,合作应该同时成为工作的方法、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目标。
总之,以公众史学为基础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是对传统的历史教学的巨大变革,无论是观念上、内容上、资源上和方法上对历史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信息化 发展趋势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历史步伐
已去的20 世纪,是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于1946年,至此计算机的发展才不过60年的光阴。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形成及其技术实现的有关发明,主要归功于两位数学家,与四位物理学家,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奠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基石。
英国数学家布里顿.艾伦.图灵和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在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5 年到1936年间由图灵设计的抽象计算机“图灵机”成为计算机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因此,图灵被人们公认为计算机科学之父。冯.诺依曼在1945年总结了ENIAC计算机的优缺点, 提出了基于存储程序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逻辑设计方案,1952年成功设计建造,它在体系结构设计中实现了数字化的计算过程、存储程序控制并按电子学原理工作,这三点奠定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基础,因此,人们又把现代计算机称之为“冯.诺依曼计算机”。
1947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威廉.肖克莱、约翰.巴丁和沃尔特.布莱顿共同发明了晶体管,他们一起成为了晶体管之父。11年之后,美国物理学家杰克.基尔比研制出第一块集成电路(IC),从此,以晶体管为基础的芯片按照摩尔预言的速度发展,带来了今天计算机的普及,基尔也成为了电子学革命之父。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和微处理器的出现,其直接成果就是带来了计算机的高性能和快速小型化,1971年,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4004问世,1978年,英特尔公司开发出了8086,首次用于IBM PC机中,电脑走入家庭。一个全新的概念“个人电脑(PC)”取代了“微电脑”的概念,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得到发展的原因
(一)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
起初对计算机的时代需求为“二战”时期,有着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欲求,这样促使进算计的研发运用。随后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存储功能不断强大,使其在教育、经济等领域迅速发展普及。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下,计算机要顺应社会需求,不断的研发变化着,无形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二)稳定的选择机制基于计算机技术
对于相互竞争的技术价值做出一个共识性判断之前需要一段时间,这种不确定因素可能最后影响选择机制。大多数,同时发挥作用的围绕计算机技术的若干选择判据和机制及其影响要素,选择的环境常常是非常敏锐和稳定的,这是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实践中,最强的技术性创新,把经济之间的激烈竞争转化为了技术性的较量。其计算机的发展在工程学科和应用学科也给我们许多启发。这使计算机的选择机制判断更加稳定明显,这样就更容易解决计算机在生产生活的运用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计算机选择机制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是一种双向促进的关系,一种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另一种技术的进步。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
新一代的技术与其他领域结合,又为了满足其需求不断的研发更新,慢慢计算机技术成为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并成为其他行业生产中重要的工具,直接与间接的促进了各个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水平。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的具体发展趋势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智能化
智能化计算机是指设计结构独特并采用平行的处理技术,对计算机中的多个数据及多种指令可进行同时处理和分析的一种超级计算机。超级计算机相对于普通的计算机来说有着更高的运算速度。这些更智能化的计算机跟接近与人类大脑的性能,可以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方便。更可以在某些高端行业,帮忙处理大量繁杂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与成本。这也就是计算机发展的趋势是更人性化,更智能化。
(二)新型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是基于硅芯片技术的不断更新,但由于需求的不断加强,硅芯片的研发潜力已近极限。所以很多新型计算机就成为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1)纳米计算机。计算机技术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便有了纳米计算机。纳米元件与电子元件相比,其体积较小,质地优良且导电性能较高,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硅芯片。纳米技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纳米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它的目标是使人类可以自由的操作原子。使用纳米级芯片组成的纳米计算机的能耗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性能上远远高于现有的计算机,所以纳米计算会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2)量子计算机。量子力学的原理来对大量数据进行运算以及存储和分析处理的源自可逆计算机的一种物理装置,而量子计算机就是基于这个。量子效应是量子计算机研发的基础,这种计算机中,开与关的状态是通过激光脉冲来改变一种链状分子聚合物的特性来决定的。由于量子的叠加效应,与传统计算机对比而言,量子计算机存储的数据量要大得多,还有就是,其运算速度是传统计算机的十亿倍。除了其存储性能及运算速度方面的优势外,其在安全性及安保体系等方面的优良性能也远远高于传统计算机。这也成为了计算机发展的另一趋势。
(3)光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是利用光子进行计算,用光子代替传统的计算机通过电子进行数据计算、传输和储存。并把传统计算机的导线互联转变成了光互联。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结构复杂,多数为电子硬件,而光子计算机则为光子硬件,并为光运算,不同的数据是由光的不同波长表现出来的,对于复杂的任务可以进行快速处理。成为新型计算机一员。
四、总结
以上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究,从其发展趋势到发展其必要原因到未来计算机从智能化到新型化的发展态势的必然进行了探究阐述。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69-02
二十一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面对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二十一世纪同样也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信息技术,人类干细胞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必将使生物技术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科学,也将迎来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因此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迎接生命科学世纪的挑战,是所有医学教学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新世纪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全面实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
1 生命科学发展与医学科技进步
十九世纪中叶,细胞学、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基因论和DNA功能的确定,尤其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二十世纪生物学领域极为重要的发现,它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分子生物学的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破译自身全部密码成为现实,1990年发起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今天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作图和测序。接下来,将是阐明基因组的功能,这就要清楚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谱及其调节和控制,因此分子生物学的重点将从基因组转到蛋白质组学,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时代。其内容包括建立单核甘酸多态型(SNP)为代表的DNA序列变异的系统目录,从而揭示人类疾病的遗传学基础,认识基因组在转录核翻译水平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对进化不同阶段的生物体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发现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规律,并利用各种模式生物体的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来揭示基因的功能。在微观层次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基因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后,正深入到在分子水平上对细胞活动、发育和进化,以其脑功能进行探索,从分子、细胞、模式生物和整体水平对脑和神经系统进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的神经生物学正成为生物学发展的下一个高峰。生命科学从群体、个体、细胞到分子水平深入的发展,使得医学能够在微观水平逐步阐明许多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的本质,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技的进步。自1982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生物医学技术产业正在蓬勃兴起,生物医学技术正在猛烈的冲击着世界经济,同时也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随着克隆技术的成熟,人们可以用克隆的器官代替已坏的自身器官。而将来科学家可以设想用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组装成“纳米机器人”,通过血管送入人体诊断疾病,携带DNA更换或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片断。因此随着以后基因功能的清楚,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使人类不仅能了解生命,而且能够操纵生命过程,它将改变现有的医生看病模式,人们将拥有记载个人生理、病理信息的生物芯片,医生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方面将做到个性化,精确化。
2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大学医学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医科大学毕业生投身入救死扶伤,全民保健,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引起了疾病观、健康观、卫生观的根本转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医学研究者以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观点去研究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而现有的医学本科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的要求,目前医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是我国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兴旺。
从以往高等医学院校输出的人才素质的特点看,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上述特点。具体地表现在综合判断能力较差、缺乏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获取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传统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临床教学方法陈旧、呆板:教师整个课时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习过程枯燥被动,缺乏兴趣,无法激发学生求新意识与创新意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均有害无益。而医学生往往仅仅满足于书本,满足于从老师那里接受已经或即将过时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欲望和能力。学生对所学知识不敏感,缺兴趣,少研究,不能或不敢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和分析新问题,更谈不上有多少带创新性的学术新思维。因此即使是那些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也由于本科阶段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主选题难、科研上手慢、研究思路不活跃、研究方法偏传统、攀登高峰缺勇气、开拓创新与实力等现象,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不多,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更少,因而未能充分起到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生力军的作用。
3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让医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医学生是医学教育的主体,激发他们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逐步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对于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利用寒暑期或周末参加各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使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更广泛地组织和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学生参与的各种学校活动包括本专业的、跨专业的、跨校的、全国性的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平时,也要让本科生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教师的科研项目立项论证会、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开题报告会和论文答辩会,可以参加各学科最新研究的学习报告会,对原有的基础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能力。打破以往只有研究生才能进入科研实验室的惯例,组织医学专业学生早期进入感兴趣的实验室学习并实行导师制。在具有副教授职称或高年资讲师中选出思想政治素质好、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作为学生导师,明确规定导师的工作职责,要求他们在思想上和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实验室的
科研活动,感受科研气氛,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兴趣;使他们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形成初步的科研思路;培养了科研实践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学习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3.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于知识、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也带来本科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首先,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对学习场所、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选择具有更多的自性和灵活性,使过去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面临新的挑战。充分利用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网络快速发展的特点,应用多媒体授课,通过动画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解答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了解国外医学的发展,学习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应用生物信息学论证自己的构想,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通过网络增加对学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同样具有获取知识的自由和网上交流的平等权利,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平等互助、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培养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要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学改革的独特作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和多媒体课室,提高它们对本科生的开放度和服务水平,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3学习医学相关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办学特色;满意学校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同时又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总书记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指示,是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追求和神圣使命。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以家长和社会的满意为本。笔者长期从事民办职业教育,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的目标,“忠诚勤毅、自强不息”。到目前,所办的陕西振华培训学院和陕西焊接工程技师学院已具较大规模,两院校分别被陕西省教育厅和陕西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授予省级示范学校和省级重点技术院校。回顾办学历程和教育实践,笔者认为,要办好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同时要准确办学定位、办出教育特色。
1 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加速学院快速发展
陕西振华培训学院是1988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一所成人高等教育助学机构,随着办学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又相继又成立了陕西振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陕西焊接工程技术学院。2011年6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把原陕西焊接工程技术学院晋升为陕西焊接工程技师学院。学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加速学院的快速发展,把建设的重点锁定在宝鸡市的蟠龙塬新校区。
蟠龙塬新校区占地530余亩。一期工程规划新建教学楼、实训楼、教职工公寓楼、餐厅、图书楼、体育场等教育教学基础配套设施。2012年全部完成投用。截至目前,已建成2栋教学楼,8栋学生公寓楼,4栋教师住宅楼,2栋实训楼,3个大型餐厅,3个实训车间,2万平方米塑胶体育场以及医务室、超市、浴室、开水房、供暖中心、理发室、洗衣房等生活设施。占地7万平米的文化广场和振华感恩湖已落成,为美化校园和校园文化建设增加了色彩。5万平方米的综合图书大楼正在施工之中。总建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新校区的建设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开创了宝鸡民办教育的先河。
2 完备办学设施,促进学院品牌化发展
学院在完成基建工程的同时,又投入两千多万元建设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不断改善自身的办学条件。目前人均占地面积、教学用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有关标准。与教学配套的焊接、汽修、电工、电子、机械、数控、计算机等实验实训设备,名列同类院校前茅。学院创新教学模式,严格实训要求,扎实实训环节,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真技术真本领。由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过硬,在历届省、市劳动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一、二等奖的优秀成绩,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学院为适应经济发展,服务工业,促进就业,形成了以焊接技术、汽车技术、机械数控和铁路列车乘务为龙头具有特色魅力的品牌专业,彰显出强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为学院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凸显办学特色,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学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特色,推动了学院科学发展。
3.1 品牌专业建设特色。
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确立了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机械数控专业和铁路运输管理专业等四个专业为品牌专业,配备师资,重点资助,突出发展。出台了品牌专业建设规划、品牌专业建设实施意见及考核验收办法等。品牌专业引起了品牌效应,促进了其他专业和学院的总体发展。
3.2 集团式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已发展成为集成人高等培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技工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集团。教育集团由陕西焊接工程技师学院、陕西振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宝鸡振华中学、宝鸡振华驾校、陕西蟠龙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宝鸡蟠龙焊接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宝鸡蟠龙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陕西振华贝思特投资有限公司四校四公司组成,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3.3 “专业+公司”的实训特色。
为了提高学生实习实训质量,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院探索实践“专业+公司”的实训生产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如焊接专业学生实习的对口企业公司是宝鸡蟠龙焊接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实习的对口企业公司是宝鸡蟠龙汽车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机械数控专业学生实习的对口企业公司是陕西蟠龙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的对口企业公司是振华信息技术‘BPO’外包服务中心等,现在学生在校实习不但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创造了经济效益,解决了学习生活费用,顺利完成由学校到企业的过度。
3.4 教育教学质量特色。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抓教学质量是学院永恒的主题。振华学院始终把抓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图书馆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的各专业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了一、二等奖的好成绩,获奖人数为同类院校之首。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
3.5 “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特色。
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新校区建设的重点项目,校园的布局设计是现代的超前的,从校园的绿化、文化广场的建设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花园式的校园为学生营造了优越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学院加强了学生的德育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3.6 就业安置特色。
学院狠抓就业市场的培育,采取订单教育、定向委培、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2],实现用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学院培养目标无缝对接,共筑职业教育发展平台,共享职业教育成果。办学以来,先后为富士康集团、美的集团等500强企业及社会各界用工单位输送了5万余名专业技术好、综合素质高的高、中级技术人才。
4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速学院内涵式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基于这种认识,学院采取引进与培养并举,建立了一支与规模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师资队伍[3]。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坚持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培训提高在职教师,同时引进重点学科带头人。不断改革工资分配制度,解决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带头人和特色品牌专业带头人的选拔任用,鼓励广大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学院推行专家治校、名师执教、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目前,学院已具备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5 畅通就业渠道,促使学院可持续发展
学院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需求密切相联,毕业生就业于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石油化工、轻工电子等全国各行各业,就业率达98%以上。特别是焊接技术、汽车技术、数控技术、电子技术、列车乘务、武警消防等专业的毕业生更受到企业的欢迎, 他们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优质就业促进了学院的壮大和发展。在目前生源逐年减少,招生日趋艰难的情况下,学院新生仍逐年增加,生源地也扩展到新疆、甘肃、四川、河南、
湖北、山西、黑龙江等全国各地。
6 规划“十二五”蓝图,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学院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一部创业史、发展史。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制定了自己五年的科学发展蓝图,把提升办学层次,建设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作为目标,实现千亩校园万名以上学生的办学规模,在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科学发展上作文章,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上绘蓝图,进一步走内涵发展道路,增强自造血功能,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一如继往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更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办人民满意的职业院校,为打造西部乃至全国一流的民办高职院校而不懈努力。
7 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无疑是对民办职业的院校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现就如何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如下思考:
7.1 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式发展。
可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以区域职业院校为主,吸纳知名大中型企业参加,共同组成职业教育集团(或民办职业教育集团),努力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文化互补、管理互通,促进校际交流和校企合作。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实现优势互补、集聚发展。
7.2 做好职业教育研究。
由市政府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各院校、各类企业参加与,开展对职业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的研究,设立研究项目与研究课题,划拨研究经费。通过科学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同时推动校企合作。
7.3 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选择与国家产业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布点量大的专业,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解决职业院校专业共性需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职业院校师生,企业人员提供教学指导、学习咨询、人员培训、信息查询、资料下载等服务。
7.4 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政府引导,由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一定数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机制,打破部门、行业界限,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依托大中型重点企业装备水平较高的优势,为院校提供实习指导教师、学习场所,补充设备、师资、技术、管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实习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形成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办教育的模式,做到校企双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教育实验;科学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科学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新趋势,各门科学的相互渗透使科学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迫使人们在更高的层次上以综合和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并促进其发展,毋庸置疑,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必须伴随于研究方法的变革和更新,这正如科学发展史表明:新的理论的诞生往往得益于方法上的革新。因此,随着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和拓宽,研究方法必然会呈现纵横交错的局面。纵观其变化与发展,有如下一些趋势。
一、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
众所周知,数学方法能提高对教育问题研究和分析的精确性和严密性,电子计算机则能对教育系统中复杂而大量的数量关系逆计算提供方便。因而把电子计算机和各种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得教育科学逐步地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这样,教育理论不再仅仅是一些观念和定性的说明,也开始表现为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数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使教育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数学方法已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价中加以应用,其中更多的是用于评价分析,既包括教育质量、教学质量评价,又包括对教改实验成果的分析。面对一些非常复杂的教育问题。开始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实施方案。
由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很多是没有明确外延的,因而教育科学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难以精确化。如教育本质的不清晰性、教育性状的不确定性、教育功能的相对性、教育内部联系的非线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主观性等等。虽说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矛盾,然而正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上述矛盾又更加激化:一方面,严密的程序要求高度的精确;另一方面,机器所执行的任务日益繁难,使它面临的系统日趋复杂。正如查德所说:“当系统的复杂性日趋增长时,我们作出系统特性的精确,然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阈值,一旦超过它,精确性和有意义性将变成两个几乎互相排斥的特性。”也就是说,复杂程度越高,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便越低。因此,要深入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而模糊数学的诞生,则把数学的应用范围从精确的领域扩大到了模糊现象的领域。模糊数学对事物的不确定的性质状态作数量描述,目的是要从模糊中求精确,以便获得与事物本来面目接近一致的参数。据此,把模糊数学引进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就是必然、可行而具实行意义了。因为这个方向会“减少对精确定量分析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增加对大量人类思维和感知中不精确性的普遍性的承认”,而接受这一现实将增进“我们对人文系统特性的了解,有希望取得比极限在传统方法中可能得到的更大的实际发展”。
二、重视开展教育实验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教育实验的广泛兴起。各种教育实验的出现,既是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一环。
教育实验主要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特别组织起来的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能确定教育的某种影响因素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教育实验,既能检验预先设想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又能探索所要了解的教育现象的变化发展原因及其条件,还能鉴定教育或教学的某种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的效果,等等。此外,教育实验还具有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它对于认识教学规律、检验教育理论以及发现教育科学原理、方法,均有其他方法难以取代和匹配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要使教育科学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大力开展教育实验就成了一条较易摆脱旧教育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出新的假说并加以验证的较为有效的科研途径。
三、使教育预测和教育回测并行相辅
教育预测是指对教育发展趋势和前景的科学预测。教育预测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教育预测,对于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于1970年主持过一次实习研究。这次研究的课题是“19世纪80年代起的中学课程计划”。因为,该组织成员国遇到一些共同问题,并在发生同样的演变。这次研究的步骤是,先考察将影响课程计划制定的因素,而后考察因此在各门学科中将发生的变化。将影响课程计划制定的因素有政治方面的(要求机会更加平等的压力)、经济方面的(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劳动力)和社会方面的(青年人要求课程计划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因此,迄今为止分别进行教学的传统学科,将来应该一组一组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上的这些变化,必将伴随有时间分配上更大的灵活性(更多的时间用于个别化学习和集体设计)和教师职能的改变(要教师做的是教学,但更主要的是组织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以及对学习成功情况作出评估)。新型的校舍、设备和教材也将是必不可少的。中学将是多种职能的,并且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社区将参与学校管理,利用学校的场所和服务,并为各种活动提供资料。上述这些结论虽是在1970年得出的,但至今仍然适用。
四、重视利用科学理论来研究教育科学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统称“系统科学”)几乎同时问世,“三论”所包括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三论”的出现,有助于教育科学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打破在教育论教育的传统思维方法,打破在教育科学原有的狭窄概念范围内打圈圈的自我封闭状态,有助于从方法论上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水平。
“三论”的方法论从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性的功能,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是从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据此,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首先要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正确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而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只有从教育系统内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进行整体性考察,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系统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复杂的等级系统,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因此,在研究整体结构时;要力图利用系统整体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附加量”来发挥和提高整体功能,避免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五、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现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决定了以前那种就教育研究教育的方法只能是走向死胡同。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积极汲取和借鉴各种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多种方法的研究。20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科学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的对象愈来愈复杂,知识的抽象程度愈来愈高,直观程度愈来愈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不能简单地、直观地反映现实,而必须运用模型化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这种方法能够从各种科学方法中不断地汲取营养,迅速成长为一种全面的多功能的科学认识方法。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排他的方法,它与几乎一切传统研究方法都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应用模型化方法的过程表明:只有在与其他科学方法结合的情况下,它才能完整地揭示系统的规律性和本质。在建立模型前,需要对系统原型进行考察,必须依赖于观察、实验等经验的方法;要积累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就要用到比较、分类等逻辑方法,在模型的抽象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手段,离不开想象、直觉等创造性思维方式;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处理,模拟实验的进行,必然与数学方法等相联系;最后,借助于模型的应用和检验所获得的信息,又将成为提出科学假说与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总之,模型化方法的实际展开过程,几乎是把一切传统的科学方法联系和统一起来的过程,它自身也成为促进各种方法综合化,建立完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储祖旺.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的目标及其现状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7(1):50-55.
思维方式决定思想观念。思维定势一经形成,便会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努力培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理性而清醒地认识我区区情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既不自甘落后,无所适从,也不浮躁冒进,急于求成,必须要努力培育科学思维,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沉着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只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够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的风云变幻,善于把握发展机遇,科学分析我区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努力培育科学思维,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克服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形成创新思维、开放思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推动我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逐渐扩大、我国外贸出口呈下降趋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产业发展重新洗牌等等,势必会对我区的发展产生影响。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直面挑战,审时度势,重点突破。只有努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应对,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努力培育科学思维,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克服片面主观、狭隘封闭的思想观念,善于辩证思维、理性思维。我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确立“推动科学发展,构筑新高地,打造新一极”这个主题,把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作为载体,这既是我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强化科学思维、辩证思维,才能自觉坚定地树立全区一盘棋意识,围绕这一个主题和载体,推动改革创新,深化开放合作,有效统筹、配置、利用全区各地的优势资源,形成新的发展优势与发展合力,推动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重点
1.1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
课改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只有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使教学目标最终达成,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课程改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各个学科的教学重点。其中化学要运用到更多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通过互动等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进而促进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达到预期。
1.2优化创新教学形式
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情境教学等教学形式被应用到新课程课堂教学当中,使得教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征越发突出。课程改革后,教学内容需要更加丰富,能够围绕学生成长现实需要巩固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需要,利于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使教学能够全面有序开展。
1.3强化教学实效性
教学实效性是课程改革前后一直有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课程课堂教学当中必然要确保教学实效性,使教学能够符合实际需要,突出教学价值,使课堂教学能够起到引导和督促、提高作用,使学生在化学课堂教学当中,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能够熟悉相应的课程要求和主体内容,使课程价值最大化。
2现阶段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后,相关任课教师等投入到教学设计和实践的探索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同时也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总体看主要是两方面问题。其一是教学活动形式化问题。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习惯运用事务等设置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进行小范围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和点评,进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种形式具有一定作用,可以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但如果成为固定形式,则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降低教学效率。其二是创新性不足。目前教师普遍运用课程点评、信息化技术等具?w方式突出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重点,但具体要求实施过程中存在表面化等问题,课程设计不够科学,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应用不够灵活,总体创新性不强。
3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发展方向探究
新课程实施已经进入一个稳定期和持续期。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如何能够保障教学质量,切实完成课程要求成为关键和常态化问题。后期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三个重点方向。
3.1围绕教学要求,以学定教
新课程实施后,对于化学课程教学要求有所调整,围绕新要求,突出以学定教这一重点尤为关键。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教学创新常态化这一原则,坚持结合课程要求调整教学形式,使教学方法、方式能够紧跟教学要求,使教学内容体现出实效性、科学性,使学生有所学有所悟。
3.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人定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化学教学更具人性化,使教学活动能够持续有效推进。随着情境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的应用,以人定教已经成为现实,教师能够结合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分小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学习阶段取得相应学习成果,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成长。
3.3运用科学手段,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积极运用科学手段,围绕互联网、多媒体、信息化等技术,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环境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其兴趣,进而能够推动教学工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切实运用科学手段,必然需要体现出其实效性,使运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保证。
一、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理论水平
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本期重点强化班主任、生活老师、学生干部三支队伍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班主任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针对班主任年轻教师多,缺乏工作经验的现状,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坚持每周的班主任工作例会,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其次是以老带新,树立身边的榜样,让有经验的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同时要求年轻班主任主动向老教师看齐,使自己日趋成熟,尽快适应北大附中的高起点办学要求;
生活老师是民办学校、住宿学校的一大特色,然而我校的生活老师绝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谈不上工作经验,但他们有工作热情,朝气蓬勃,很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每天例会让老师明白自己角色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找出差距,认识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学生干部是学校德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学期通过班主任推荐,学校竞聘和培训,一批品学兼优的同学被选拔为学生干部。他们在值周教师的带领下,对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进行监督检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管理。各班成立中队委员会,协助班主任加强对班级的管理。
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健全和完善德育管理制度,使德育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为了使学校校风正,学风浓,真正传承北大文化精神的精髓,学校制定了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校风:立德树人,做最好的自己;学风:勤学博闻、励志为明;教风:育人为本、正己为先工。这是学校发展的理念和方向。为了贯彻落实这些理念,是德育工作能顺利开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落到实处,制定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北大附中武汉为明实验学校校园常规》、《文明礼仪常规》、《学生在校 “十要”“十不要”》、《班主任工作条例》、《宿舍管理规定》、《为明之星评比方案》、《班级量化评比细则》等一些列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逐步规范化。
三、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新问题、新方法,大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公民道德教育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体验教育,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环保意识、感恩思想等,提高学生的思想品的水平。
学校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首先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家长。
在办学的过程中,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经求家长的意见,大力改进学生和家长不满意的方面,积极采纳好的建议,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要积极想办法尽量满足家长的要求,让家长满意。
其次,广泛联系社会,争取社会的鼎立支持,进行大社区教育活动。为了学生的健康,我们与东西湖中医院联系,为孩子们做全面的身体检查,让卫生防疫部门为孩子们打预防针;与95174部队战勤连进行“军民共建”,对学生进行军训,培养学生爱国、强身、励志、互助精神;与三店派出所进行“警民共建”,聘请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请东西湖吴家山消防中队的战士为学生进行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进行消防演练,提高了学生对消防安全的认识,更加懂得如何防火、逃生,更加真爱生命。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建立起地强大的德育网络,使学生时时、事事受到教育。
四、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德育评价体系,认真做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定,不断完善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让学生健康成长,得到全面发展。
加强“教育教学是学校生命线”的教育。始终能够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的办学理念,培养知识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新、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群体。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附《学生素质评价表》)
五、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从细小之处入手,进一步改进师德工作的方式方法,贯彻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以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同学、爱公物、爱环境入手,做到关爱自己、关爱生命。开展培养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自觉遵守校纪、懂得与人交往的礼仪,养成良好习惯。
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长期开展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利用军训时间对学生进行淬励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了解军人的作风、讲究整洁的习惯等,认真组织学习《学生文明礼仪常规》、《中学生守则》、《小学生守则》、《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校学生“十要”“十不要”》、《住宿学生八不准》、《班级量化管理实施细则》、《为明之星评选方案》、《文明宿舍评比条例》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照各种条例,严格实施检查评比,每周评出纪律先进班级、卫生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一月评选一次“为明之星班级”和三十名品学兼优的“为明之星”,充分发挥先进的激励和榜样作用。通过两个月的实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逐渐养成尊师守纪、勤奋学习、文明就餐、按时休息、阳光整洁、活动有序的好习惯。
六、加强课程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市教育局“教育管理年”提出的四个规范,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落实好每天一小时的课外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加强教师的“听、说、评、议”活动和“备、敎、改、导、考”的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全面执行课程计划,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首先,我们要开足开齐学科课程。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基础知识越全面,学习能力越强,视野就越开阔,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要按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开全。要强化体育、音乐、美术和劳技课的教学;强化考查科目的教学。其次,要开好活动课。活动课在调节学生心理、开发学生思维、展现学生独立创造精神、巩固学科知识、培养学生个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科课程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能重学科课而轻活动课。要有活动课的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有教师、有教案;学校要不断完善劳动技术实践场所,添置文体和科技活动器材,增加图书馆藏书量,逐步完善电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等,为活动课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要加强对活动课的教学管理和指导;要象对待学科课程那样,开展活动课的教学视导,进行活动课教学研究;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分析活动课的教学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为教师提供服务;学校要注意争取社会力量的配合与支持,向社会聘请兼职教师,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家长、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活动课辅导队伍;任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或每一项活动的方案,通过丰富多样、轻松活泼的形式上好活动课。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设计;创新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3-0055-06中图分类号:G424.74 文献标识码:B
综观新课程理念和2007年“考试大纲”,我们认为高考化学试题设计的创新应与课程结构、试题的选材、考试的功能、能力要素、知识要求等结合起来,力图从“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出发,尽可能地使高等学校、中学教学、课程目标、考生的“要求”统一起来,借鉴世界各国高考命题改革的经验,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高考试题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1 重视试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都具有真实的情境。因此,用于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高考化学试题也最好具有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将学习过的内容、已掌握的经验迁移到解决新问题中来,从而使他们面对实际情景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高考化学试题的设计,应力图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实际情境素材形成问题,来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试题情境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不仅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认识世界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案例1]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Ca5(PO4)3OH(s)5Ca2++3PO43- +OH-。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进食后,细菌和酶作用于食物,产生有机酸,这时牙齿就会受到腐蚀,其原因是________。
(2)已知Ca5(PO4)3F(s)的溶解度比上面的矿化产物更小,质地更坚固。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当牙膏中配有氟化物添加剂后能防止龋齿的原因:_________。有人认为加氟预防龋齿,氟的含量越多,效果越好,你的看法是: ________。
(3)根据以上原理,请你提出一种其他促进矿化的方法:_______。
[案例分析]
将沉淀转化反应的化学原理融入“氟化物预防龋齿”及生活中“含氟牙膏的使用”真实的情境中。试题的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通过问题的能力立意,突出知识的应用,便于学生有感而发,避免了死记硬背的负导向。
我们认为情境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考生之间生活体验的差异,试题质量的好坏仍然需要以命题的科学性为主要依据,以学生亲身眺望的现代知识视野范围为“引子”,然后介入到中学化学知识范围内的能力考查中去。
2 联系社会、生活和科学发展,体现实践性
化学科学源于自然,它与能源、材料、环境保护、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发展,认识它们的真实现象与书本知识的联系,不仅是化学学科科学素养教育急待开发和利用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且是考试导向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内驱力。
[案例2]某化工厂生产某品牌的漂白粉商品,产品说明书内容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化工厂生产漂白粉的生产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漂白粉能用于杀菌消毒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
(2)“注意事项”标明密封避光保存于阴凉处,随配随用的原因是_________。
(3)ClO2是一种广谱型的消毒剂,被世界环保联盟认可。ClO2的消毒效率是Ca(ClO)2的________倍。
[案例分析]
高考试题的题材应突出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与科技相联系,主要涉及环境问题、资源配置与开发、能源及海洋开发、化工生产、医药保健、材料、科技与生活等联系当前人类面临的热点问题。
由于本题是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杀菌消毒用品使用”热点问题和现代科学的经典实例为背景组织材料并提出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的解题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可以有效地缩短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所学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因而试题更具有实用价值取向。
3 加强对科学思维方法的考查
化学问题的解决,科学思维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除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一般方法外,还包括科学推理的方法,如类比、假说、模型等方法[1]。作为选拔高一级人才的高考化学试题,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力度。
[案例3]工业上生产Na、Ca、Mg都用电解其熔融态的氯化物,但钾却不能用电解熔融KCl的方法制得,因金属钾易溶于熔态的KCl中而有危险,难获得钾,且降低电流效率。现生产钾是用金属钠和熔化的KCl反应制取。
Na+KClNaCl+K; ΔH>0
有关数据如下表:
(1)工业上制取金属钾的化学原理是_______,在常压下金属钾转为气态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的最低温度约为___________,而反应的最高温度应低于_____________。
(2)在制取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压下,当反应温度升高至9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制取金属钾应在什么环境下实现________。
A.在干燥的空气中 B.在氮气的气流中
C.在真空的条件中 D.在氩气的气流中
[案例分析]
本题选择工业制钾这一教科书未介绍过的新的冶炼方法为背景,给出了相关的冶炼知识和物理数据等信息,要求学生解决工业制钾的技术性问题。试题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依据,以推理演绎为判据,用合成氨等平衡移动的应用为思维原型进行类比推理,形成思维迁移的起点。信息中涉及一些无关的信息需要进行筛选,多种知识与方法要素需要结合方能完满解答此题。高考命题的导向明示着:化学问题的解决,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学必须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4 改进信息迁移题,考查学生科学素质
信息迁移题是指在题干中为考生提供背景信息材料,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完整、全面地解答题目中提出的问题。
[案例4]化学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某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以LiMn2O4为正极,嵌入锂的碳材料为负极,含Li+导电固体为电解质。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Li+LiMn2O4Li2Mn2O4
①放电时,正极发生________反应,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充电时阳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
②废弃的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这是因为_________。
(2)另一种常用的锂电池,由于它的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极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而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器,一般使用时间可长达十年,它的负极用金属锂制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Li+MnO2LiMnO2
①锂电池比容量特别大的原因是_________。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需用非水溶剂配制,为什么这种电池不能使用电解质的水溶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_________。
②在日常使用电池时,锂、锌、铅(均作负极)等不同的化学电池,其比容量之比为_______。
[案例分析]
案例4的信息是学生未知(或不必知道)的新知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理解、应用新信息,着眼于知识间的组合、迁移和运用。由于信息迁移题给出的材料新,考查的知识面广,能力的综合性强,故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而且这类题目可以保证试题的新颖性,引导中学教学跳出“题海”,从而实现高考的公平和效度,也有利于选拔真正具有学习潜能的考生。因此,适量增强信息迁移题在试卷中的比例,应是高考题改革的方向之一。
信息迁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归纳为:
(1)认真审读题干、挖掘题示信息。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可以外现或内隐――题目、图像、表格、数据、设问……)
(2)迅速联想、提取已有知识。运用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完成思维的深度性、针对性。
(3)信息加工、创设应答条件。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迁移、转换、重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分析,形成回答具体问题的基础知识,从分析综合的解题过程中,训练思维的广阔性、整体性、灵活性和批判性。
(4)理清思路,清晰、准确表达,富有创造性。要求知识、技能扎实,思维有序。化学用语准确、语言文字简洁,切中题意、答出要点。
5 增加高考实验设计型试题
化学实验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和探索知识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之一。
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能力[2], 一直是高考化学实验的主要题型。而实验设计型试题通过让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解决实验问题,考查学生在探究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新课程高考化学命题的趋势。
[案例5]乙二酸(HOOC―COOH)俗称草酸。某校学生为探究乙二酸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1)向盛有少量乙二酸(H2C2O4)饱和溶液的试管内滴入用硫酸酸化的 KMnO4稀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乙二酸具有__________(填“氧化性”、“还原性”或“酸性”)。
(2)Mn2+离子是KMnO4溶液氧化乙二酸的催化剂。有人提出该反应的历程为
Mn(VII)Mn(VI) Mn(IV)
Mn(III) Mn(C2O4)n3-2nMn2++CO2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个历程是可信的(只需给出设计思想)______________。
(3)已知:草酸在约157℃时升华,在175℃时受热分解可生成H2O、CO2和CO;草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该校学生设计了一套验证草酸受热分解并检验产物中有CO2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你打算进行尾气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②请分析依据题给数据及D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能否确定草酸分解产物中有CO2_________(填“能确定”或“不能确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
该题第(2)问要求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来证明该反应历程。分析题意可以看出,本题的实验方案设计应围绕“有”和“无”Mn2+离子时,对反应速率的不同影响去设计。由此,可产生常见的两种实验思路。
①对比实验:取两份草酸溶液,在一份中加入含Mn2+离子物质的溶液,另一份不加;在滴加KMnO4溶液时,加Mn2+者反应速率快。
②阻断实验:寻找一种试剂能与Mn(Ⅵ)、Mn(Ⅳ)或Mn(Ⅲ)生成难溶物(或配合物), 加入这种试剂后,反应速率变慢。
6 探索试题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科学探究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但纸笔测试是有局限性的,高考化学试题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对探究能力中的“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掌握和应用探究方法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的评价。从高考探究性试题设计实践看,此类试题编制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应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 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3]。
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体现评价功能的试题也应加强开放性。开放性的试题包括试题内容的开放、解题过程的开放、解决方法的开放、试题结果的开放以及上述各种兼而有之的开放等多种开放形式。由于开放性试题有不拘一格的答题方式,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考生只要紧扣主题、言之有理就可以认为正确,它给考生发挥个性提供了充分的空间,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高考命题面临的一种新的实践。
[案例6]据新华网报道,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江苏淮安段上行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载有约35吨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槽罐车中的液氯大面积泄漏。由于肇事的槽罐车驾驶员逃跑,而货车驾驶员当场死亡,事故没有能得到及时的报告,造成了公路旁3个乡镇被严重污染,与事故发生地相距300米的村庄,24小时内中毒者达300多人,死亡48人。事故发生地翠绿的麦苗一夜之间全部变为黄色。
(1)根据你所学的有关化学知识,从下面的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①如果当时你恰好在现场,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你的家人?
②如果你是一名负责处置紧急情况的专业人员,当接到紧急报告后,你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2)某探究活动小组在进行调查“重大化学污染事件对环境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氯气对不同植物污染的影响”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让你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报告,你的报告中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案例分析]
该题是以重大污染事件为背景设计的一道探究类开放性试题。第(1)问需运用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①可以跑到高处、逆风逃生、用湿衣服(或毛巾)捂住口鼻,或用沾有碱性物质(如纯碱等)毛巾、口罩捂住口鼻等;)②戴上防毒面罩,迅速疏散村民,将翻落的槽罐吊移至水池,进行液碱稀释中和,或向事发地周围空气喷淋碱性溶液或水,阻止氯气弥漫和扩散等。此问为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第(2)问模仿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考查探究环节有关基本要素的问题。①实验法、观察法等;②前言(提出探究问题、意义等),提出假设,制定计划与实验,结论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在新课改中,探究性学习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并被视为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从目前的的实施情况看,探究性学习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其中,高考政策被认为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最大阻力,它是最有权威性的指挥棒,也是一个最大的阻力来源。广大一线教师认为,改革目前的高考模式,在高考中加重反映实践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内容的分量,探究性学习才能闯过高考的“瓶颈”,解除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提高选做题“等值”的编制技术
高中化学新课程虽仍采用必修加选修的形式结构,但模块化的设置方式使选修得以名副其实,也就是说,多样化、选择性的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选择提供了保障。要使化学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志趣需要,防止学生在自主选择时受到高考“评价标签”的影响,我们在高考命题时必须思考如下问题:(1)选做题内容的确定应兼顾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两个方面的需求;对于评价者来说,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之获得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则是在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同时求得自主发展。要使两者在高考中都能得到实现,就需要化学课程模块内容与选做题内容相协调。(2)如果按照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以传统高考试卷的设计形式,非化学方向理科考生需要15种化学试卷,化学方向的理科考生需要30种试卷。这会使高考变得极其复杂,实际操作难以实施。解决这种不同模块的评价问题的关键,就是通过在一份试卷上设计不同模块内容的等值选做题去实现。
根据新课程实施要求,在选做题(又称分叉题)的设计上力求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选学模块课程选择对应的试题,尽力做到试题设计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努力增强试题的基础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就试卷中选修内容编制的选做题而言,要编制出难度完全相同的“平行”题是不可能的,不同内容、不同测验形式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导致选做A题或选做B题(或选做C题……)其分数不一样,这种差异会引起评价的不公正。这一技术难题在过去高考测试中不存在,是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形成的难题,必须运用“等值”技术解决考试结果的公平性问题。从试题要素分析,选做题赋予分值、题目长度、知识点数、试题难度、解题时间、答题字数等可比性技术要素相近,较好地实现测验等值要求。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在编制选做题时非常有必要保证二者是平行的。从理论技术和实践的层面看,在编制等值选做题时除了通常按传统的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做复本外,还应该对平行测验的假设进行检验,进行定量化的分析。运用协方差结构模型能够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它不仅对同质性测验、τ等值测验、平行测验的假设进行检验,还可以提供各个测验的信度[4]。因此,对高考试题的编制来说,协方差结构模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8 对试题内容进行人性化处理
由于考试对象是人,是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以及随时可能处于社会角色转变当中的人,因此考试不可能象测试机器那样简单,这就要求考试的内容要经过人性化的处理。要使考试的内容不强加于人,尊重受试者,并被人们的心理环境所接受。这是一个相当复杂又必须去做的的事情,它和考试内容的内在品质有着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考试的人性化的进步也是人类自身进步的体现。
对新课程高考而言,对试卷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主要的措施有:
(1)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化学发展史、科技发展和新闻媒体等为载体,力求揭示科学的人文性,将科学和人文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容易上手答题。
(2)试题难度分布尽量做到由易到难,大题中各小题也做到有梯度,试题的开始设问较基础、简单,能使大部分考生能完成,但要正确完成整个试题,却有一定的能力要求。如此处理,可以使得绝大部分的考生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来进行答题。试题的设问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等动机;试题的表述适合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真实水平的正常发挥。
[案例7]某化工厂为了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CaSO4,与相邻的合成氨厂联合设计了以下制备(NH4)2SO4的工艺流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合成氨厂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试写出造气和合成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合成氨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部分性质见下表。
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小,所以在工业上采取气体循环的流程。即反应后通过把混合气体的温度降低到使分离出来;继续循环的气体是,请用有关理论说明采取该措施的理由:。
(3)上述工艺流程中在沉淀池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可以循环使用的X是 ,联合生产最大的优势是。
[案例分析]
本题设计的特征:一是试题表达简洁、清晰,流程图提示有利于学生形成解题思路;二是三个问题间基本不关联,即前面的错误不会引起后面连锁反应,有利于真实考查学生的水平;三是三个问题由易到难,具有较好的阶梯性。这里所说的阶梯性是指试题题材具有由初级知识水平到高级知识水平之间的过渡,较低能力要求与较高能力要求的过渡。试题设计这样两个梯度,有利于提高区分度,有利于测量学生知识和能力层次。
高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要从属于和服务于社会意识形态和特定的文化结构,必须要承载社会赋予其特定的功能,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要阐释和展示社会意识形态与特定文化结构的实质内容和知识价值,来完成社会赋予高考的特定任务。试题内容体现人性化是高考命题追求的最高境界,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
新课程化学高考命题考虑新课程目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既不能难深,同时也要有利于选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题型构建来说,既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考虑高考试题与考生之间建立一定的心理默契和认同效应,又要有适度新题型的开发与创新,使高考命题更能创设新情景、凸现能力与素质的选拔功能。
参考文献:
[1]林长春.论高中化学新教材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3,(8):57-62.
[2]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化学测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家勋.科学探究与化学测量[J].中国考试,2007,(1):38-44.
[4]漆书青.现代测量理论在考试中的应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