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科学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史的概念

第1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跨学科概念 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跨学科概念是美国《新一代科学标准》(以下简称NGSS)“基础框”内容中的一重要维度。它作为工程学、 生物学、 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之间的桥梁,不仅对美国科学课程有重要研究价值,对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也具有重要启示。然而,我国目前对跨学科概念的关注和研究还比较少,将其应用到科学课程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探讨跨学科概念的内容和发展、挖掘跨学科概念与我国科学课程的联系,试图找出一条以“跨学科概念”为辅助,促进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道路。

1跨学科概念的内容与发展

跨学科概念主要指一些被普遍用在科学与工程实践中的概念,在近五年美国科学课程的重要文件《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和NGSS中,它被细分为模式,机制和解释,系统和系统模型,能量与物质,结构和功能,稳定和变化以及尺度、比例和数量这7个跨学科概念。跨学科概念源于跨学科的兴起,跨学科最早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正致力于研究整合因专业化而被孤立的各学科。后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OECD)的教学研究及改革中心又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首次跨学科活动的调研,使得跨学科广泛进入到教育界的视野中。事实上,美国对于跨学科概念的研究已有10多年,在NGSS颁布之前,美国就将“跨学科概念”以“通用概念”或“统一主题”的名称在美国代表性的科学标准中提及过多次并加以实践。跨学科概念发展至今,对于美国科学教育而言已经是理论相对比较成熟且有一定实践成果的体系。但是,国内对于跨学科概念的研究还没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国内学者目前大多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统一概念”和《K-12科学教育框架》中的“跨学科概念”进行比较;跨学科概念与科学本质观之间的联系等进行研究。

2跨学科概念与我国科学课程的联系

我国的科学课程按照教育程度划分为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目前小学科学以综合课程的形式教学,初中科学除了浙江省是综合课程外,其余省份均为分科课程。本文通过将跨学科概念与我国科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1 跨学科概念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联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教育部从中选取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供其学习,其中,物质科学中有“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等这样一些概念。从用词上,我们可以得知,这些概念涉及到了“能量”、“物质”等一类词汇的使用;从语言表述上,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以具体的例子(如光、热)在围绕着某些概念(如能量),以归类和描述其属性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可以将其与跨学科概念要素中的“能量与物质”来比较,跨学科概念中的“能量与物质”在NGSS中给出了解释,虽然解释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可以发现,它同样是以归类和表达其性质的方式在叙述。由此可以分析出,跨学科概念要素中的“能量与物质”和上述举出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中的一些概念具有很强的联系,它们都在促进学生对“能量与物质”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上的把握,帮助学生分清“哪些是属于物质的”,“物质具有哪些属性”,只不过前者的表述更为具体,后者则比较抽象。因此可以看出,跨学科概念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完成这些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孤立的学科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将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学会对一类事物的归类和应用。

2.2跨学科概念与初中科学课程的联系

我国的初中科学课程大多为分科课程,即分为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课程。关于跨学科概念与我国初中科学课程的联系研究,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廖婷婷在《跨学科概念融入初中科学教育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跨学科概念分别对初中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课程进行对应性和关联性研究及实证研究,发现跨学科概念与这三门学科课程内容高度对应,对应关系呈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表现形式,即跨学科概念与这三门学科课程内容的联系和对应极为紧密;此外跨学科概念与这三门学科各水平知识都有紧密的联系,关联性很大。这项研究强有力的证明了,将跨学科概念引入初中科学课程是可行的。跨学科概念的意义在于贯穿各学科,使学科之间呈现有意义的连接,而将其引入初中科学教育中,则能使看似孤立的分科科学课程变得紧密相连,构成一个科学系统。

3跨学科概念对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纵观我国科学课程的发展历史,国内教育工作者围绕着课程改革,制度完善,学科地位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工作,使得我国科学教育日益完善。然而,不同学科如何实现内在统一,小学、中学的科学概念如何循序渐进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经过上述的分析发现,跨学科概(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念这一维度对于我国科学课程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共有如下启示:

第2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概念;概念教学;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58-02

一、概念教学的意义

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辅的是探究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相辅相成,带领学生们走向了科学研究的道路。概念教学纠正、补充、完善了学生的前概念,以构建正确的认知为任务,对学生平常的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均有影响。因此概念教学主要就是基于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然后以一系列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新概念。

二、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问题。初中科学这门课程属于一门综合课,教课老师大部分都是从别的专业课转教这门课的。在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下,而且以前对这门课程也只有模糊印象,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好这门课程,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对概念的理解也是基于自己的理解,有些概念甚至理解不透彻,不明白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环境的意思。这些都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研究课本,并且与学生们充分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前概念。否则对课本了解的不透彻,只能导致科学概念教学事倍功半。

2.以“我”为主,无视学生已存在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当中,有教课的经验,但方式不对,把自己脑海中的,课本中的概念强加给学生,也不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其实教师当初接受一个概念,也是经过不断认知,以及生活中的不断实践而来的,想要彻底理解一个概念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例如分子的概念为“由原子构成的微粒”,在化学中分子的定义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最小的粒子不应该是原子吗?问题就在于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上,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所以教师要重点让学生分清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生本身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其中包括了已经认知的前概念和生活中丰富的认知经验。而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学生一无所知,对他们进行填充式教育,殊不知有些概念会与脑海中的前概念起冲突,处理不好,反而会在脑海中加深错误的概念。举个例子,我曾经对本校的中学科学老师做了个调查,随即抽取了10名中学科学教师,让他们谈谈对小学科学课本的了解,有7名教师对小学科学一无所知,2名教师表示看过小学科学课本,只有1名教师认真阅读了小学科学的教案,并能结合初中科学进行授课。其实中学的科学课程是对小学课程的加深和延伸,想要教好中学科学,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小学科学,做到心里有数,设身处地的以学生的思想考虑,这样做会使概念教学事半功倍。

三、初中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

1.概念的情境教学。(1)巧设情境,引出概念。在建构主义理念下,要根据生活经验引入概念,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活动中学到经验和知识。如“纸锅烧水,纸不会发生燃烧”、“用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白纸上写几个字或者画图,完了后喷点稀释碱溶液就会显现出来”、“彩色温度计的制作”等等。就初中生心理状态而言,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而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又可成为学习的动力。做好概念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学好概念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在讲《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一节课时,我们可以从外星人入手,“某报纸上曾刊登过,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外星人是1934年在美国发现的”;在讲《健康与环境》时,教师可以就身边的案例来创设情境,如结合2003年的非典,2006年爆发的禽流感等案例进行教学,由于是真实的案例,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比较高。(2)结合生活,建立概念。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们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摆一摆,自己动手操作、练习,做到眼、口、手、脑并用,使科学概念的形成更加形象化,最后在脑海中建构一个正确的概念体系。欲速则不达,对于基本概念的讲解,不能急于求成,可以通过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真正理解,在生活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例如燃烧这一现象,大部分学生的脑子里的理解都应该是在有氧气的条件下才能燃烧,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来说明,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镁条,使之在二氧化碳其中燃烧,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亲自去实验,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己所知道无氧能燃烧的东西,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正确的概念。(3)使用模型,构建概念。有些概念是比较抽象的主观定义,从文字上不好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把无形的概念转换成有形的东西,让学生们能看到,感受到,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如分子、原子、离子教学中,概念很容易混淆,我们就可以利用模型来让学生们区分,更容易辨别。

2.加强概念的“内外”理解。教师应加强概念的训练,是学生们在脑子里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科学概念是反应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应的事物联系就越广泛。注意基本概念的教学,不单单是要注意一般的知识,而是以基本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上,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把所有相关的知识都要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外在延伸的知识网络。这种紧密相连的知识网,为学生前概念的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们能顺利的理解和掌握新的科学知识。

3.重视前概念的影响。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脑海中的前概念,上课时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说出自己脑海中的概念,从而加以引导,转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学生大脑中往往都存在大量与科学概念不相符的前概念,这些都是他们自己亲眼所见或亲身体会到的,属于先入为主的印象。如燃烧现象,学生们会认为没有氧气就不能发生燃烧;再如在自由落体一节教学中,学生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等等。如何处理这类不完全甚至错误的概念,就成为教师首要的任务。不可否认,生活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理解的概念。如水往低处流,地球是圆形的等概念,这些都是正确的生活概念,我们可以加以利用,让其变得更丰富。因此科学概念教学中,前概念是一重要影响因素,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仔细备课,能很大的提高科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理念下 教学趋势

新课程改革现行的核心理念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为根本,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前提,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中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同时,也要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教学习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逐步走向民主、科学、灵活、开放的轨道。教学的主体要转向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质疑问题,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引领、点拔、启发,让学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变原来被动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自主学,让教与学的过程完全融为一个整体。

一、教学目标要与学习目标融为一体

教师在备写教学目标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学生学本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要让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完全融为一体就应该注意三性。

1.层次性:学生发展有差异。学习基础,知识技能,自学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到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要让所有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提高。

2.拓展性:在注重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挖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文本知识的感受和体验或对已学知识及要学知识的领悟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3.灵活性: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在欢乐愉快中获取知识、开发思维、提高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三个组织教学的环节,要把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完全融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演示性

为了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模型、挂图、实物标本等,同时,可让学生扮演角色融入教材,感悟知识,体验情感,享受生活。

2.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学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材观,要认识到教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应大胆地对教材进行谋划整合,使其成为学生创新思维、自学习的学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理清重点,突破难点时,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教材、深挖教材、探究知识、体验教材、提高能力。

3.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三性,然后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研讨,广泛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鼓励、评价、总结学生学习成果,并能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时代特色紧密联系,增强吸引力和趣味性。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技能融为一体

虽说教无定法,学无定规,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法与学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要遵循学科特点,

学科不同,教与学的方法也各异,如语文重朗读,赏析,体悟,积累,学生就应注重这方面。教师多用情景教学法和赏析教学法。数学重归纳、论证、推理。教师应特别强化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讲授探究法用的多。思品重辨析、体验。让学生重讨论、研究、辩论,理清观点、明辨是非,理解知识,教法多用体验法、辨析法。理、化、生重实验操作、规律探索,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学习技巧。教师在发现法和实验性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掌握学科特点的同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对不同学科的学习技巧。

2.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同学校,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知识层次、个性差异各不相同,教师要宏观把握、微观调控、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灵活培养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技巧,采取不同的教法使每位学生均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第4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关 键 词】 概念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 廖小玲,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坑口小学教师。

概念图技术(concept mapping)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Ausubel、Novak和Gowin等人在康奈尔大学所进行的著名研究。因为他们的出色工作,概念图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带动了各国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大量有关概念图的研究报告开始出现,概念图成为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学的一种有用而具有无限价值的工具。经过三十多年的完善和发展,今天概念图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教育研究和科学教学的工具,也是一种有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展开,课程改革不仅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强调学生评估方式的变革;不仅对结果进行评估,也对过程进行评估;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概念图教学,恰好能满足这些要求。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可以持续了解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相应地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概念图也可以帮助教师计划和组织教材,改善教学方式。同时,概念图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师培训策略。

因此,概念图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策略和在真实情境中评估学生知识获得及变化的工具,在我国的科学课堂研究和教学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潜力和应用前景,概念图与我国课堂情境的结合将是一个重要而有意义的研究领域。

一、概念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以概念为核心创建概念图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它能避免冗杂的概念堆砌,以框图的形式将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促进有意义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能够理解某个概念的含义,但在面对真实问题时却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头脑中的知识之间缺乏联系,缺乏系统性,不能形成有序的结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建立概念图,用概念图做课堂笔记、整理笔记和学习过的内容,帮助学生用概念图贯通整个课程内容,将有利于学生成功把握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自如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概念图对生和教师同样重要,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师生的认知活动。正确使用概念图,能够增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增强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提高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把知识要点和知识的整合过程用可视化的图形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认知工具,它把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将概念图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能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学生的学习效益。

学生在学习时,可以通过概念图进行知识关联,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不仅有利于记忆掌握所学习的新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1. 概念图活动对学生有很高的认同程度。概念图支持的教学作为一种自主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人的自学能力,发挥人的自主积极性,可以作为终身学习的一种学习技能。

2. 概念图能直观、简洁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能以整体的方式来呈现、组织知识。学生在建构科学概念中普遍反映有了概念图这一工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有助于思维的发散和创造。

3. 概念图作为一种评价工具,能探查学生的内部认知结构,能对学习的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较为直接的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并对学生加以指导。

4. 教师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呈现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

5.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切实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科学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显著。

二、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概念图诊断学生的前概念,为应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指明方向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生命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学生的前概念,为了克服这种先入为主,凭直觉印象形成的前概念对建立科学概念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引发认知冲突的策略,即揭示新知识、新现象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的矛盾,从而动摇其前概念,进而通过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反复对比,揭示前概念的局限性、表面性,逐步形成科学概念。为此就必须诊断与揭示学生的前概念。概念图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揭示学生在前概念方面的情况。然后对前概念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到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才能为“导”指明方向,然后再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例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认识小动物这一内容时,就让学生以“昆虫”为中心概念然后画气泡图,了解学生在学习前对昆虫知识的认知情况,例如在五年级《材料》单元中“布”这个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画的概念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学生对布料的分类不清晰,对布料的用途也不够清晰,在后面的教学中就这些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学生尝试用概念图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在四年级学习完《电》这个单元后让学生用概念图整理单元知识内容,学生基本能通过概念图把所学的知识点列出来,有10几个学生还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或拓展,五年级在学习完《运动和力》后,学生也能把知识点用概念图列出来,在“设计我们的赛车”这个教学内容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就尝试用概念图写设计计划了。如果运用概念图可引导学生整理笔记和学习过的内容,帮助学生用概念图贯通整个课程内容,可让学生成功把握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自如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二)运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理清教学思路,教学设计中运用概念图,能将原来显现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当于在虚拟的环境中完成了一次教学过程,教师能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把知识整合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能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学生看到概念间的关系。学生掌握的是整体的知识框架,更容易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通过概念图记忆的知识也必然比简单机械记忆更高,他们将更善于解决问题。许多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往往能够理解某个概念的含义,但是面对真实问题就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头脑中的科学概念不能形成有序的结构,不善于找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时就难以“创造性”地运用。如果教师能把概念图用于教学设计,并在课堂中用作教学策略,而且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尝试建立概念图,他们就能成功地把握概念的意义,也能成功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控制。例如:在三年级《水》这一课的学习中就充分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把水自身的特性、水的用途、水在自然界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等用概念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了“水”这个中心概念。

(三)运用概念图进行课堂讲授,提高课堂实效

概念图作为内容呈现工具,能够将繁琐的内容以概念的形式简单、明了、清晰地传递给学习者,可以满足教师将教学内容以概念为单元逐一呈现给学习者。这种方式不仅能形象呈现内容,而且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关系,保证了下次继续学习时的知识的完整性。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课堂讲授,其实本身在画概念图的过程中就是一个老师备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绘画概念图,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到本节课教学内容、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什么问题等都可以在绘画概念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展示画好的概念图来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则通过观看老师的概念图,非常形象地看到每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比老师以条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要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式的学习。例如在五年级《食物链和食物网》、六年级《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教师先把概念图画好展示给学生,学生对人类、植物、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很清楚。

当然教学中也会使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课堂讲授――现场画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一边讲授一边绘画,使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整个绘画过程。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一些概念或操作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有效迁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如何利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分类及表示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产生画概念图的兴趣。如在三年级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到最后单元整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概念图对知识进行梳理,在课堂上绘制简单的概念图,把空气的特征,空气的研究方法、空气与其他物质的比较清楚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看到教师画也很有兴趣跟着画。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让学生可利用概念图把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想象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这是在课堂上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而且又没有固定的答案的时候经常会使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对于这种方式也比较喜欢,因为他们有机会表达,而且表达的东西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甚至可以通过概念图把同学之间的一些想法连接在一起,使学生更加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三,概念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概念图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动作稍慢,课堂上学生画概念图的时间不够,这些因素对于应用研究都有一些影响;加上教师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广泛性得不到真正落实在教学中实际应用概念图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学习程度、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的各有不同,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广泛性得不到真正落实。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不同学生,由于人的差异,概念图的应用必然会受到限制。

所以,应该人为地开创出适合自己学校学情、符合教师自身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只有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才能够明了概念图可用。

参考文献

[1] 蔡铁权,姜旭英,胡玫著 《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3-1

[2] 张东海等译 《儿童如何学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双教学的建议》[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9-1

[3] 容梅.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探索与尝试[J], 广州教学研究,2006年10月.

[4] 王丽萍.生物学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图教学[J].生物学通报,2007,42(8):41-42.

[5] 李哉平 成世钢.概念图与策略的最优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12

[6] 胡小勇 等编著《概念图教学实训教程》南京师范大学 2008-10-1

[7] (美)乔纳森 著,顾小清 等译《技术支持的思维建模:用于概念转变的思维工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9-1

[8] 任锐;刘成新;;基于概念图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02期

[9] 杨吉庆;;浅析概念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革新;2010年12期

[10] 张丽萍;王升;吴淑花;;用概念图解读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1期

[11] 裴广慧;;概念图及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7年18期

[12] 徐美仙.课堂教学中概念图应用的策略探析[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

第5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高中数学必修④(人教版)2.4.1节讲述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几何意义、运算法则等,笔者授课后和学生交流,学生反应上课时能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但自己做题时有时不会做,有时会出现错误。另一种认为是学生上课能听懂并不等于对知识的理解―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同时在听懂与理解上还存在差异,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是我们在课堂设计面临的问题,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怎样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教学和理解上,让学生提高自己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2.1一次答疑过程实录

在学习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及其含义这一节课后,笔者给班上的同学布置了道作业,问题:如图在圆C中,是不是只需要知道圆C的半径和弦AB的长度,就可以求出AB・AC(人教版必修④108页)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从哪里入手。课后我与一个同学进行了如下交流:

老师:上次课老师讲的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你都听懂了吗?你能给我说说平面向量这节课主要的内容有哪些?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投影定理,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公式、性质及其运算律?

(学生基本能复述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知识体系,从表面上看学生具备了解决作业的条件。)

老师:要求作业中的AB・AC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AB的模AB和AC的模AC及AB和AC的夹角,但本题中只知道圆C的半径或弦AB的长度,同时夹角也是变化的,因此我就没有办法了。

老师:能不能从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来思考呢?

学生:想过,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就是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的变形,有用吗?

老师:在课本中,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证明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分配律用到了几何意义。

看来,这位学生对课本的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很不错的,但要独立的解决课本后的作业题也相当的困难,此时我在本题上面画了示意图(图2).

继续问学生:AD可以看成什么?

学生:AC在AB上的投影|AC|cos∠CAB

最后学生终于明面AB・・AC・=12|AB・|2。

2.2对学生能听懂但不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原因的分析。

心理学研究中,将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呈现和表达方式称之为知识的表征。知识的理解与知识的表征有密切关系,为此我们将知识理解解释为对知识的正确、完整、合理的表征。从上述案例我们来分析学生听懂的涵义:①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学生只关注定义中文字表面上是叙述,仅仅只以一个孤立的公式a・b=|a||b|cosθ表征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因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以一个相对固定表达式存在,如θ的几何意义是什么?进一步当发现问题中的AB・・AC中的cosθ可以变动时,思维就无法进一步的深入了。②学生认为对知识的听懂还表现在对知识的评价体系上,从课本中的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就解决向量的分配律问题上可以表现出来,没有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清楚。

2.3对平面向量数量积重新设计教学过程。

因为考虑到上面问题笔者在重新设计了这节课,其过程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问题1:比较平面向量数乘运算与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向量数乘与平面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差别,对数量积问题进行再思考,将数量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特征突出来,将其转化新知识做铺垫。

问题2:对两向量夹角可能出现的形式进行分别说明:①如图3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AB与AC起点相同时,此时向量的夹角就是两线段之间的夹角∠CAB。②如图3表示向量的有线段CA与AB首尾相连时,此时向量的夹角就是这两线段夹角的补角,即π-∠CAB。

图3

设计意图:加深对两向量夹角的理解,特别注意强调起点相同。

问题3: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性质、运算律与初中学过的绝对值进行列表。

设计意图:高中生对绝对值概念比较熟悉,然而绝对值的定义和运算性质与平面向量有很多类似相似之处,这种比较活动能帮助学生已经清晰的差异性整合到新的问题中去类比理解新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问题4:请同学们作出下列图4与图5两图形中在向量上的投影。

图4图5

第6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识字教学 多渠道 探索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识字积累,学生就无法进行阅读。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在幼稚园和学前班所学的字并不多。所以,识字是教师在一年级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步。识字教学不是只教会学生怎么读写新字,而是要培养学生独自识字的能力。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还处于自控性不强、爱玩的特点,我认为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应该通过多渠道来进行,才能够增强识字过程的趣味性。下面针对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进行探索。

一、造字法识字

我国的汉字构造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汉字常见的造字法有象形、形声、会意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汉字的构造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汉字。根据象形字、形声字、会意字造字的规律不同,可以利用挂图识字、利用形和声识字、利用意义识字等。只要学生抓住了一个汉字的构造特点,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个汉字。

1.借助挂图识字

挂图可以将字和它表达的实物直接地表示出来,所以对于学生初学的新字,或者在不能将字与实体联系起来的情况下,借助挂图识字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象形字的特点是字在古代的形态跟它所表达的实物非常相似。如:山、火、日、月、口、木、目、网等象形字,教师通过挂图,可以将这些字在古代的形态跟它所表达的实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对这些字有直观的认识。必须要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有些汉字现在的形态跟古代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羊、鸟、兔、鱼等,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学习新字的过程中,通过挂图细心观察这些汉字古今的不同,在识字的同时深刻地感受汉字的历史演变,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热爱。

2.分析形和声识字

我国的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在汉字的构造中,形声字占有很大的分量。形声字的特点是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示字与什么有关,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对于形声字,如:骑、河、肚、松等,教师可以示范学生将字拆分成两个部分来学习,即“骑=马+奇,表示跟马有关,读‘奇’音;河=氵+可,表示跟水有关,读‘可’音;肚=月+土,表示跟肉有关,读‘土’音;松=木+公,表示跟木有关,读‘公’音。”要注意形声字中“形”的变形情况,如“肚”的形旁不是“月”而是“肉”,教学时教师应该通过多做练习,让学生掌握。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拆分形和声的识字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清楚新字的构造,还能使他们对新字的读音记忆牢固,更容易使他们感受到汉字形和声这种组合的巧妙。教师还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进一步鼓励学生去认识相同形旁的形声字,如惊(读“京”音)、慢(读“曼”音)、慌(读“荒”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根据意义识字

会意字,我们通过它的组成部分可以直接理解它要表达的意义,这跟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的这个特点是分不开的。因此进行这类汉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汉字的组成部分,来引导学生通过汉字的意义来认识汉字。如:“歪”,通过它的合成(“不”+“正”),可以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不正”;“休”,通过它的合成(“人”+“木”),可以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人靠在树旁休息”;“品”,通过它的合成(“口”+“口”+“口”),可以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

二、比较识字

新字学习中,对于一些有反义词或者近义词的汉字,主要是动词性或者形容词性的汉字。在识字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汉字与汉字之间相反或者相近意义的比较,认识与它紧密相关的汉字。通过比较,认识反义词的鲜明对比,如:远和近,干和湿,左和右,明和暗,好和坏,高和矮等;通过比较,掌握近义词的细微区别,如:矮和短、沉和重、粗和大等。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些汉字的意思的理解就更深入,更透彻了。

遇到同音字、多音字、形近字的时候,教师同样也可以使用比较这种方法来教学生识字。如同音字“坐”和“座”,教师可以板书,首先让学生标出它们的共同读音(都读第四声),然后再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就清楚了头上没有带“帽子”的是“坐下”的“坐”,头上戴“帽子”的是表示量词的“座”。通过比较,学生既能找到同音字间的共同点,又能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

三、猜字谜识字

字谜是通过巧妙的语言联系,将字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它散发着一种奇妙的趣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识字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猜字谜的方法,引导学生识字。教师可以出字谜,让学生竞猜,如日月一起来(明);很多树木(森);两人扛一人(众);用力气耕地的人(男);大门关着一颗心(闷)。这样的识字过程,往往能够带给学生轻松和愉悦,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出字谜让大家一起猜,一起分享识字的乐趣。

四、创建“生活开心字库”识字

第7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概念教学;实施对策

小学时期的学生自身的各项能力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不管是在思维能力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都不够成熟,而且由于数学知识本身具备抽象性和概括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难度很大,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不变的主题。本文在对小学数学概念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把握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要求及意义,进一步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论述小学数学的概念及呈现方式

1.数学概念的涵义

所谓数学概念实际上就是人在对各种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应是的一种客观现实的表现。不仅仅是数学学科,在其他多个学科领域都有对概念进行研究。而数学概念主要表现为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符号等的准确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都具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为客观事物所特有的、决定其性质的、并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属性,就是该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要研究数学概念的内涵就必然要研究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而那些不能决定事物本质的,甚至可改变的,如颜色、形状、大小等都是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2.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

如果学生不能全面掌握数学概念,根本无法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在小学生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小学数学概念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的知识。所以,要想夯实基础,必然要狠抓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要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呈现方式不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

(1)图画式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各个方面都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一阶段对学生开展数学知识教授使可采取图画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将除了概念名称以外的概念全部用图形的方式进行呈现即除概念名称外完全以图示的形式来呈现概念。比如“1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 “减法”等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这种呈现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如形象直观、便于感知,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小学生;但也存在它的不足之处,因为图画式呈现概念的方式缺乏语言文字描述,如果教师不恰当地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就容易导致小学生学习概念时仅停留在图画表面,不能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

(2)描述式

这一方式主要是指将数学知识中存在图形的概念以图画的方式展现,而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概念则用描述的方式进行论述、概括和补充,所以这一方式又被称之为字形结合式。这种方式很常见,小学各年级都可以采用,像小数的概念、角的概念、自然数的概念等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3)定义式

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对相关的数学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个阶段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也可以进行心理运算,抽象思维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此阶段的数学概念则通过定义式进行表达,即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借助原有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来对新的概念进行定义,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这种概念的呈现方式比较适合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定义式概念的表述一般比较简短,教学时要注意剖析关键词的丰富内涵。

二、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对策

数学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基础且重要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环节的内容做到流畅自如,那么就要将数学的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就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采用多样化形式对小学数学概念内涵表达,促使学生清晰准确的理解概念

实际上,小学数学的概念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每个学习阶段的概念都有着自身独到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对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而想要将数学概念的内涵全部展示出来,方法之一就是教师根据小学数学概念的不同呈现形式,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小学数学图画式概念的表达方式

当教师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图画式概念教学时,应充分结合该概念的特点及对教学的要求,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图画更深层次的概念,从而了解此概念的本质。在学生了解到图画之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尽量使用数学语言中的名词、术语。以圆的概念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揭示圆的本质特征,将圆的表象抽象成数学语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用语要规范、贴切;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概念,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分析小学数学描述式概念内涵的表达方式

上文中也提到了描述式概念实际上就是字与形的结合,其中包含了文字与图形,所以又被称之为字形结合式概念。其中的形所代表的就是图形、图示的意识,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图画式概念中的图画。在教学这类概念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形”的涵义,因为“形”中隐藏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对“形”的研究一定要透彻。除此之外,图示仅仅给人以直观形象,教师要帮助学生将图示所表明的涵义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描述出来,再结合概念中的“字”,如此,才能真正将“字”与“形”相结合,给概念下一个纯文字式的定义。如直线的概念、小数的概念,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3.小学数学定义式概念的表达方式论述

这里提到的定义式也就是将比较抽象和概括性很强的知识利用间接地词语进行表达。教师在对此概念进行讲解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将专业的名词及术语采用易懂的词语进行表达,以便学生理解;必要时,还可通过直观教具、举例子、联想对比等手段,化抽象为形象;也可有效运用反例和变式,让学生明确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二)结合小学数学概念的独到特征,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意识

数学知识源之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施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或模型、实物等资源,并采用一些直观的观察、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数学模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把握概念的内涵。概念教学要加强直观教学,但运用直观并不是目的,要将学生建立的表征逐步抽象,使数学概念得到内化。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增加直观操作的比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辅以教具、学具,感知概念表象、理解概念内涵。

(三)注重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引入,准确体现概念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个清晰可见的表象,需要注意教师方式的选择。只有创建出能够突出事物共性、清晰的典型表象,才能保证概念教学的顺利实施。所以,应注重概念引入方式的合理性。概念教学一开始,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如采用实物、模型、挂图,或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以便让学生接触有关的对象,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

第8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是教育产业的“产品”,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 ,肩负着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高中毕业生的重任。语文也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一改过去的单纯说教,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法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老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科研究性课题和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评价标准也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地去发现、感悟,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才能把学生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生活的愉悦,得到精神满足及能力的发展。

二、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而课堂活动则是最好的实施办法。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强调加强对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大量增加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课堂学习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列为必修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格和能力。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学过程,从课堂活动入手,加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知识,提高认识事物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舞台。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当然,课堂活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质、纪律观念、教学条件等原因,活动操作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课堂混乱,冷场,答非所问,时间不够用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精心准备、合理组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

三、从改善师生关系入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只要求学生尊重老师,所谓师道尊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师生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而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有些逆反心理强的学生甚至暗中和老师对抗,严重影响教学工作。新课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应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的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发挥作用 ,而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

第9篇:科学史的概念范文

一、“以人为本”,树立和谐教育的教学理念

和谐教育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是一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社会发展需求与个人发展需求相一致的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要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通过历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所以,教师只有在和谐理念的支撑下,才能把历史课堂打造成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在人生的启航处深深感受到和谐的力量。

二、“智慧师爱”,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感态度、言谈举止以及在课堂中形成的教学气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其实,师生关系的和谐有一个秘诀,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爱,即构成一切和谐的源泉。要上好课,必须先从爱学生做起。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当教师真正对学生充满爱心时,才会是愉悦与满足的,才会喜欢他们的点点滴滴,才会宽容他们的过错。所以,我们对“师道”要重新认识:良好的思想和人格是首要的,同时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前途去爱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愿,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爱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爱使人精神愉悦,焕发生命活力,产生无穷斗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与情意,把这种和谐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创造和谐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有的放矢”,构建和谐有序的教学过程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备好课、讲好课是顺利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备课扎实,课堂讲授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秩序就好,课堂气氛就会和谐、热烈。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备课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备课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备课要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

四、“合作探究”,营造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在学习中获取快乐。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给学生营造了主动参与、快乐合作的学习氛围。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自主、合作与变流,使之成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探究者,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配合、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