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内经济状况现状分析范文

国内经济状况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内经济状况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内经济状况现状分析

第1篇:国内经济状况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率;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024-02

1 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人民币的升值问题是国内外争论不断的一个敏感话题,我国从2005年开始便建立并实施了基于市场供求的、有管理并参照大量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式汇率制度。20世纪末,我国就已经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提早了几年完成人民币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不过依旧严管资本项目中的外汇收支。在1997年时,亚洲的金融危机爆发,人民币抵挡住了重大压力实现升值效应,不但积极推进了当时亚洲的经济复苏,还获得了国际的美赞。就国际环境而言,在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已由死盯汇率向浮动汇率转变,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已逐渐复苏,由此看来,我国已拥有了提高汇率灵活度的国际环境与客观条件。从2005年开始,我国正式实施了基于市场供求的、有管理并参照了大量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式汇率制度。下一年,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破9,之后两年又破7了。在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美国将贸易逆差归因于我国,再次把焦点聚集于人民币升值问题。当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经济状况持续恶化,各类贸易保护主义不断诞生。为了实现国内矛盾的转移、贸易逆差的减少,美国多次指责我国,强烈要求人民币再次升值。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发起的就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激烈争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国际市场投资者对于人民币升值的期望,令人民币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2 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2.1 美国次级贷经济危机的影响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各国对人民币升值多方面实施压力,他们的这一系列手段及政策,不仅转移了国际焦点,逐步淡化了在此次危机的形成、发展中及其在解决与应对此次危机中的责任,还迫使我国实行人民币升值,逼迫我国为此次危机中的各类损失买单。

2.2 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便在于经济的增长。就汇率与货币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两国货币所表示的实际价值量才是决定汇率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内价值是确定其对外价值的前提。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比欧洲、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出很多,单位的人民币实际表示的产品价值,也就是人民币在我国购买力的大幅度提高,这定会造成人民币的对外升值。

2.3 外汇储备情况的影响

导致人民币升值的另一原因便是外汇储备情况的影响。一个国家拥有的外汇储备大量增多,会造成本币的升值;一个国家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象征着国际市场对于这一货币的需求增多;一个国家的政府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象征着这一国家具备极强的对外支付力,是其的信用保证,增强了国际对该国家的货币信心,使得该国家的货币具备了升值的潜力。

2.4 国内对通货膨胀预期较高

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各国采用的货币政策大多以宽松型为主。人民币锁定美元汇价的这一外汇政策,代表着我国将承受美国向我国输出的通货膨胀,输出美元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便在于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相对稳定的汇率。美元通货膨胀输入我国后将转变为人民币的通货膨胀。因为受到严重的就业压力影响,我国需要出口一些边际利润极小的产品,将通货膨胀向外输出的能力非常小,只好依靠人民币资产的溢价来接纳外来通货,这将使得我国的资产价格不受控制的上涨。因为我国经济的国度开放性,人民币升值又将再次推进通货膨胀。出现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会再次导致围绕非贸易品行业的各类资产预期收益的攀升,加速了资本向资本市场与房地产的流入,使得资产泡沫状况更加严重。

2.5 中外利率差异的影响

国家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便是利率政策。汇率受利率的影响也是各种各样的,其中的一种主要影响便是资本的流动方向受利率的相对高低影响,利率水平较高将会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入,同时减缓本国资本的流出,进而国际贸易的规模产生影响,使得汇率走势受利率差异的影响日渐增加。

3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1 逐渐增加的通货膨胀压力

外资的流入、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为了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总值逐步增长,维护社会的稳定,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流动性过快日渐明显;要是外资继续流入、人民币继续升值致使资产价格攀升,其造成的“财富效应”将会致使国内其它产品价格的攀升,这会导致我国面临更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3.2 出口受到约束,进而降低我国的国民收入,就业压力

增大

我国的出口与外贸同样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人民币的升值,将导致我国产品价格的上升,资本投入成本的增加,进而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的萧条。

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将会降低该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由此导致国内经济发展的萧条。在这一点上,日本有着血的经历。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财政首脑就使用过这样的方式,逼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大幅度升值,以此来压制廉价日货的疯狂出口。自此之后的十年间,日元与美元的兑换比率升值了几倍,而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首要原因便在于“广场协议”。现在的日本不过是想将这一惨剧转移到我国。

3.3 对外资的吸引力受到影响,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

第一,人民币的升值将促使许多国际热钱流入我国,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外商的生产基地转换将收到影响。第二,人民币的升值促使外商投资成本提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依赖于自身劳动力成本的巨大优势,极大地减少了公司的生产成本,而人民币的升值将促使外商投资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同时促使其购买设备、投资建厂等固定资产成本的增加,从而对其的投资周期与规模产生影响。第三,我国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与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外商投资建厂的重要缘由,人民币升值了,则极大地减少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产品与成本优势,而外企的服务与产品主要是输入国际市场的,人民币的升值将对这些企业产品的海外市场占有率产生影响。

3.4 迎合投机资本的预期,加剧资产泡沫,导致一些国际

游资外流

人民币的升值导致升值预期增大,削弱了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性投资,涌入了大量非直接性短期资本,股市、地产等投机与投资行为增多,加剧了资产泡沫,乃至引起虚假繁荣现象,将经济往非理性的方向引导。其中,在流入国内的大量国际资本里,有大部分是对人民币充满升值预期的国际游资,这些国际游资洞察到人民币升值背后的潜在收入,当人民币实现升值尤其是短期飞速攀升时,他们便兑现收益,致使资本外流,怎样防范资本外逃已是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维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度的、缓慢的升值,对稳定金融市场而言非常重要。

3.5 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我国面临大量外汇储备缩水的风

发展至今,我国的外汇储已位于世界第一,赶超了日本。丰富的外汇储备不仅象征着我国雄厚的经济实力,高度的对外开放性,还保证了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及对外经济活动的参与。而人民币的升值将极大地导致我国面临大量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

4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应对策略

首先,应对加速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而人民币升值将极大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对企业效益与出口额产生直接性打击。这迫使我们一定要加速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从初加工、低附加值商品转化为深加工、高附加值商品,日渐实现其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上升,增加出口商品除价格外的其他竞争优势。并运用人民币的升值促使进口企业的成本减少,有助于商品结构的调整,推进新产品的研发,在国内市场上提高对进口同类商品的竞争力;利用进口零配件、原材料价格变低的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低价格优势,推进外向型经济及加工贸易的发展。其次,加速利用与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外汇利率与汇率的风险。在某种意义上,外汇利率与汇率风险是无法预见的,不过如果可以灵活利用相关金融产品,尤其是这些年来引进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这将在某种程度上防范或者锁定这一风险。最后,需对储备风险进行改善,增强经济的安全性。对外汇储备的过剩现象进行合理控制,且充分运用这一储备资源。把大部分外汇储备压在美国债券与美元上的情况需尽快解决,提高欧元等其他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里的比率。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对经常项下的外汇进一步放宽限制,如逐渐废除银行结售汇这一强制性制度,对旅游等类外汇汇兑放宽限制。

5 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上升,人民币逐渐升值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不过人为地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有着汇率操纵的嫌疑,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符。短期内人民币的飞速升值不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还会冲击全球经济的复苏及世界贸易的发展。在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维持稳定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不过这一稳定性不应该对汇率机制变革产生影响。就长远而言,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缓慢升值。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与我国国力的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定将更灵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珏.人民币升值与加工贸易升级:一个实证结果分析的结果[J].改革与战略,2010,(1).

[2] 原利斌.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科学之友,2007,(7).

第2篇:国内经济状况现状分析范文

民间融资的双刃性必须得到我们的深刻认识,必须得到合理的引导和规范,应以法律形式明确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以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充分发展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作用,消除其负面、有危害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民间融资;民间借贷;融资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现阶段民间融资的风险新特征与监管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3日

民间融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间融资的发展既经历过高峰,也经历了低谷。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里,民间融资活动广泛存在于我国各地,但仅仅是以自发的形式展开,并未形成较大的规模;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商品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民间经济呈现了活跃的势头,民间融资也随之越发活跃;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脚步踏遍全国各个角落,民间融资在国内达到了一个繁荣时期。但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金融改革逐步深化、金融监管逐步加强,民间融资活动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进入21世纪以后,民间融资才逐渐恢复了活力,其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较为发达,当地的民间融资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和影响。近来,福建省大量民间融资“崩盘”事件以其影响之大、之广、之深,再一次将我国的民间融资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这种处于正规金融体制之外的融资方式也再一次成为各界竞相争论、探讨的热点。

民间融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经济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民间融资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之外,长时间被官方部门所忽视,再加上民间融资的自发性特点所导致的其始终缺乏外部合理的约束,一旦资金链发生断裂等事故,往往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严重时就会产生类似于福建省民间融资“崩盘”这样能够极大地危害到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的事件;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间融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等民间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在这些企业融资贷款方面的不足。由此,我们必须认清:民间融资有着正规融资无法具备的优势,如何正确引导其发展,辨识其中存在的风险,并且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管和控制将是未来民间融资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文从民间融资的概念入手,总结了其运作的形式,并以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民间借贷作为切入点,分析民间融资在运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并给出相应的监管与控制的建议。

一、我国民间融资概况

(一)民间融资的概念与形式

1、民间融资的概念。民间融资是相对于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融资而言的,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财政除外)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的价值转移及本息支付。民间融资是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以资金筹借为主的融资活动。

2、民间融资的形式。民间融资的主要形式包括民间借贷、有价证券融资、票据贴现融资和企业内部集资等几种。

(1)民间借贷。从调查看,民间借贷是民间融资的传统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互助形式的民间借贷。此种形式借贷的规模较小,在农村比较常见,但涉及面较大,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上万元,融资主体主要为自然人或农户,借贷双方关系较为密切,一般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借用,主要是应付短期生活急需,有一定的预期还款来源,这种借贷多为口头协议,不计付利息或利息低微,没有明确的还款期限;二是“高利借贷”,这是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主要是用于个体、民营等企业的生产周转需要。借贷期限有长有短,利率一般参考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及地区、季节、资金供求状况而定。在煤、铁、焦生产集中和养殖业、种植业、商品集散较为发达的地区比较突出。据对国内经济发展处于平均水平的几个县(市)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这些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一般在月息10‰~15‰之间,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县(市),民间借贷月息在10‰~30‰之间。

(2)有价证券融资。近几年,随着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创新,民间融资形式除民间借贷外,又增加了存单、债券甚至房地产等不动产内容。这些存单、债券等,主要是借款人用于抵押、质押贷款,部分借贷人之间还要收取一定的差额利息或手续费。这种行为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在当前的民间借贷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3)票据贴现融资。由于银行汇票风险系数较低,加之银行办理贴现需要增值税票、购销合同等,要求严格,手续繁琐,时效性差,一些银行对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不予办理贴现,使小面额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多为民营企业)的票据无法变现,影响资金周转,所以持票人宁愿持票到经营规模较大的民营商贸行融资,既不需要税票,也不需要购销合同,仅凭中间人的介绍和银行承兑汇票查询书,持票人就可以直接从借款人处拿到现金。利率一般为面议,期限越长,利率越低,反之越高,利率的高低受金融机构贴现利率的直接影响。期限受票据期限的影响,一般在4个月左右。

(4)企业内部集资。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从银行、信用社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向职工集资,有的以“保证金”为名向职工集资,这种集资方式利率一般相当或略高于同期贷款利率。

(二)我国民间融资现状分析

1、当前国内民间融资主体。融资,涉及的就是“借”与“贷”,这就形成了民间融资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即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正是这两者之间的交互活动才构成了当前我国的民间融资市场。

(1)需求主体。需求主体的存在是民间融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民间融资的需求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群体和个人融资者。在这里我们提到的中小企业,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我国当前对中小企业的定义根据行业的不同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对于农、林、牧、渔业的规定如下:营业收入2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从所有制上来说,中小企业既可以包括民营企业,也包括国有企业。但是,相对民营中小企业,国有中小企业能够相对容易地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此通常我们讨论民间融资问题时提及的中小企业指的是民营中小企业。近两年来,我国正在逐步扩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对其的贷款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良莠不齐,以及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避险机制的控制下,这些贷款需求始终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而此时,民间融资以其快捷、便利、要求相对较低的特点,大大地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得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得到了“活水”,生命力大大增强。

个人融资者作为微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行为日益活跃。个人融资者的融资需求主要来自于突发事件的产生、再生产的需要以及子女深造等方面。由于个人融资者的融资行为更为自由与活跃,因此其也是民间融资中重要的需求方。

(2)供给主体。前文说道,需求主体的存在是民间融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相应的有需求就有供给,一些资金充足的个人或者组织由此进入了民间融资的市场,充当了这个市场上的供给主体。现阶段,我国民间融资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借款者的亲朋好友、放款的自然人和民间融资中介机构。

借款者的亲朋好友在其需要资金时,出于帮助借款者解决燃眉之急的目的,以无息或者低息出借手头的资金。这一群体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农民的劳动收入等。曹力群在2001年的调查报告中提及的22个农民放贷户中,亲戚、邻里间的自由放贷,占80%以上,仅有极少的比例是靠放贷吃利息的民间借贷人。

放款的自然人通过将自己手头暂时闲置的资金放贷出去,获得利息收入。这类放款人一般都有一定的背景,是掌握了一定社会资源的人,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收入比较高的人呢,他们的闲置资金较多,由于银行利率很低,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必然会吸引他们成为民间放贷者之一;第二类人是人际关系较为广泛的人,能够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转放给借款人,以赚取利差,其放贷的对象往往是自己熟悉的商人。

近年来,由于法律对民间融资限制的逐渐放宽,各种具有法人资格的民间融资中介公司相继成立,使得民间融资逐步走上了正规化、法制化的道路。严格意义上来说,民间融资公司并不是真正的资金所有者,而只是一种金融服务中介机构。他为放贷的自然人和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服务,靠收取手续费或服务费赢利。具体来说其运作方式如下:放贷自然人到民间融资中介公司登记,表明可以出借的资金数量和能够接受的利息水平;借款人到民间融资中介公司申请借款,提供相应的抵押资产,中介公司就会将放贷人的信息提供给借款人,并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促成借贷交易,并从中提取佣金。这类公司的出现使得民间融资打破了人际交往范围的限制,在广度上增加了交易成功率,促进了民间融资的发展,使得这个市场迅速扩大起来。

2、当前国内民间融资市场规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政策的放宽,以及民间融资中介公司的兴起,我国民间融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对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据统计,1995年我国的民间融资资金约有700~1,000亿元(万安培,1997)。根据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对全国20个省份的实地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底我国民间融资的规模在7,405~8,146亿元之间,占同期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增加额的30%左右。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2000年每个农户累计接入款为1,020元,其中约700元来自民间融资,约占68.6%,私人借款中游戏贷款的比重高达47.7%;按2亿农户计算,2000年我国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金额高达1,400多亿元,其中有息贷款近700亿元。据郭沛(2004)对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估算如表1所示。(表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民间融资市场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在民间融资比较活跃的农村地区,其发展趋势更是不容小觑。

二、我国现阶段民间融资风险新特征

福建民间融资“崩盘”的事件让我们从一片美好中清醒过来,虽然近几年来,民间融资在经济增长与民生问题上的确有着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冷静的意识到,我国民间融资市场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暗含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其巨大的影响。

(一)融资范围扩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制性风险。民间融资的源头是亲友间“一对一”形式的借贷,这是一种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以信用为主的借贷方式,借贷双方对彼此知根知底,信息透明度很高,风险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融资的需求逐步加大,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借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因此,民间融资不再局限于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以中介形式进行的融资行为越来越多,地域范围也逐渐扩大,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融资中介公司开始运用网上操作帮助最为广泛的需求与供给的配对,这种网上融资的交易量和灵活度是传统融资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但是这也加大了信息的不透明度,信息不对称问题凸显,风险骤然上升。首先,放债人对借债人由知根知底变为毫不了解。部分资质并不能达到标准的借债人的滥竽充数使得放债人的资金安全性得不到良好的保证,甚至还存在着故意行骗的借债人,所得民间融资的风险骤然上升;其次,风险防控手段落后。在面对高风险的借债人时,风险防控手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放款形式始终还停留在口头协议、借条、便条等,纵使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这种不易保存的借据有了统一的形式,但是其法律效力依旧没有得到证实。由于借贷双方信息渠道的不通畅,监控措施很难到位,贷款缺乏有效的安全支撑;最后,借债人容易过度负债。由于民间融资自由度很高,成交速度快,手续简单,法律监管不到位,借款人在借款时存在盲目性,一个借款人往往会同时向众多的供给主体借款,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过度的负债,资不抵债,拖欠还款,甚至造成坏账。

(二)民间融资的不规范行为导致的操作性风险。早期的民间融资由于双方透明度较高、借贷数目较小,风险系数也就很小。随着民间融资的范围不断扩大、借贷数目的扩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放款形式的不规范而导致的操作性风险越来越大。

常见的操作性风险有如下几种:一是不规范的借据无法成为法院判案的证据。据调查,目前的民间融资中,放款方式以信用方式为主,约占放款总笔数的71%,其中打借条借款占50%,口头约定借款占10%。一张缺少利息、期限、用途、还款方式等内容的不规范的简单借据,由于其缺乏法律效力,往往带来的是复杂的债务纠纷;二是抵押物不规范,无法有效保全债务。调查显示,2006年民间融资中,采用抵押贷款的仅占中介机构全部贷款的20%;三是民间融资利率的自由浮动容易滋生高利贷活动。由于民间融资利率主要受到地方民间资金供求的决定,没有上限规定,就容易让高利贷有机可乘,甚至导致黑社会性质清收方式的产生。

(三)变相转接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导致的转移性风险。近几年来,一些中介为获取利差收入不择手段,在自身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依旧设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导致民间融资的风险转移到正规金融机构。这种情况下,银行并不了解贷款的被转借情况,如果第三方是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或个人,新的风险敞口就产生了。调查样本显示,民间融资中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金融机构借款和民间借入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是68.6%、14.7%和12.4%。利差收益的诱惑导致目前中介机构从金融机构和民间借入部分的资金数量迅速的增长,2006年通过这两个渠道获得的资金分别增长了51%和48%,增长速度几乎是自有资金的2.5倍。一旦作为最终借款人的第三方的还款能力下降,银行所承担的损失风险会迅速增大。

(四)盲目追逐投资热点导致的市场风险。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的可能性。民间融资的借贷成本高,贷款大多投向高风险行业,以获得高额回报,这种盲目投资的行为再次提高了民间融资的风险系数。第一,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限制了对五大行业和“五小”企业的信贷投入,这些行业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难度加大,自然就转向了民间融资,然而市场一旦逆转,风险就会显现;第二,房地产行业所集中的贷款明显增加。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增长性爆发,投资热点逐渐转向其中,供给主体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暴涨,越来越多的放款投放其中。然而,不专业、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导致了盲目自信的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客观事实被很多放款人所忽视,一旦泡沫破灭,后果将不可想象。

三、我国现阶段民间融资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受到私有制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民间融资行为如果遵守自主自愿的原则,就都应当是合法的,不应当受到干涉。但是,正如前文论述的一样,民间融资的双刃性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风险是迫切需要采取不同的化解和管理方式的。

(一)加快立法。疏通在某种程度上比堵截更加有效,因此给予民间融资应有的政策和法律地位不仅对民间融资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激励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曾经规定,“个人不得设立银行或其他借贷机构,不得经营借贷业务;非借贷机构也不得经营借贷业务。”因此,在正规借贷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多元化、多层次的借贷服务体系也不能产生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只能以“灰色”的形式存在,形成不和谐的“借贷二元格局”。所以,打破现有的正规借贷垄断,让不同的资金需求可以从不同的机构中得到满足,从根本上解决市场资金的供需均衡问题,已经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第一,国家应该建立民间融资的准入门槛,筛选合格、符合标准的放债人、借贷人以及中介机构;第二,建立明确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规范借贷行为,其中不仅包括行为规范,更要包括合同等凭据的规范性要求;第三,建立民间融资交易行为登记制度,保证交易行为的发生在日后有凭有据,减少由于证据模糊所导致的纠纷;第四,要严格控制资金用途,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第五,对利率进行界定,以避免“高利贷”的滋生。目前,国内民间融资的利率界定为不得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

(二)加强监测和管理。融资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融资业的发展史实际上是融资监管不断完善的过程。为了避免民间融资的负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市场失灵可能给参与融资交易的双方带来的损失,对整个借贷体系的有效运作和安全稳定造成威胁,就需要政府部门及时掌握民间融资风险状况,加强对民间融资行为的监测和管理。首先,监管部门对民间借贷机构颁发执照并详细登记备案。由于民间融资活动点多面广,随意性大,监管难度很大,因此建立完善的登记备案制度存在其必要性;其次,对于偶发的,尤其是数额较大并用于生产经营和投资的民间融资行为,要着重监控,以保障资本的安全性;再次,建立报告制度,分年度、季度、月度对当期民间融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中介基本情况、资金投向、利率水平、融资期限、融资形式等等各个方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对民间融资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更新和披露借贷双方的信用等级,并对交易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犯罪问题绝不姑息。

(三)因地制宜。对不同省市的不同经济、民生状况采取不同的规章制度,建立有特色的民间融资体系。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下,以及政府制定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之下,要增强民间融资在信贷环境的改善、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武龙.民间借贷的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4.

[2]杨国勇,李凤祥.浅谈农村民间融资存在的风险与对策——以河北省东光县为例[J].河北金融,2009.12.

[3]李锐,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2009.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