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评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教授,面对企业文化,说不清道不明。有人问,什么是企业文化?教授这样回答“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物质、制度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影响企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能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
类似的定义还有很多,比如:
企业文化是指社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吸收世界先进管理知识并对时代特色和自身特点进行综合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产品品牌和经营战略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这就是目前占据主流地位的“总和说”。
“总和说”。认为企业文化既包括物质财富又包括精神财富,是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政治伦理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总和。具体而言,它是由企业的器物文化[指企业的厂容、厂貌、产品的外观、物质设备、工艺操作等物质性内容]、制度文化[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各种明令的规章制度、奖励方式、信息沟通渠道等]、观念文化[企业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包括企业哲学、道德、精神、风尚等]组成的。
此外,还有群体意识说,价值观说,复合说,经营管理哲学说。其实从格式上看,这些定义都是一样的,就是“企业文化是一大堆名词的总和”。
不知道是谁开创了这种定义格式,也许都是从马克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抄袭而来的。这种格式有个好处:尽管没有讲清楚,但也八九不离十。谁能说企业文化不包括这些东西呢?你可以不说我对,但也不能说我错。这就是这种定义格式的妙处。凡是讲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都可以套用这个格式。
然而,这种“企业文化是一大堆名词的总和”定义,却误导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几十年。人们按照这个格式,把定义中的名词一个个变成口号、标语、手册、装修、规范、制度之类的“企业文化”。看起来样样都有了,一个都不能少,完全符合定义要求。可就是不明白,这种企业文化怎么就成了形式主义?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种定义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却割裂了企业文化活的本质。按照这种定义搞企业文化,不走向形式主义结果才怪。表面上看,这类定义都没有错,企业文化确实包含这些东西。但是,包含不是等于,企业文化包含这些东西,但不等于就是这些东西。这些只不过是企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而已。不管是理念,愿景,使命,精神,伦理,哲学,道德,心理,智能,信念,意识,价值观等虚的东西,还是物质,制度,财富,器物等实的东西,都是企业文化的不同表现,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以为企业有了这些东西,就是有了企业文化,那也未免太滑稽可笑了。换句话说,把这些东西堆砌在一起,只能得到企业文化的躯壳,一具僵死的、没有生命力的、对企业毫无用处的躯壳。无论怎样努力去宣贯落地,它都活动不起来。
卷首语
(18)被“精确”改变的 周雪林
读者来书
(20)你不总是对的! 阵海嵩
(22)方法论解决不了“心病” 陈锴
新知
(24)克服“后见之明偏见” 无
(24)别做有求必应的老好人 无
(25)包办婚姻优于自由恋爱? 无
(25)灵活工作时间的残酷现实 无
(25)未来的零售业什么样 无
管理时评
(26)光明乳业:突围的代价 孙欣
(28)“华为们”如何拆除壁垒 陈永伟
(32)你的社交媒体战略走偏了吗 郝亚洲
特稿
(34)与张瑞敏谈管理大未来 胡泳
决策管理
(50)会议“梦魇” 潘芸
(53)试一下会议管理工具 罗伯特·顾尔德
(55)怎样的会议才算成功 鲁白
(56)会议室透露组织“人格” 风里_李峰
(60)留一扇“窗”的成本 申智雄(jiwoong shin)
(64)战在价格之外 克劳斯·席乐克博士(dr.klaus hilleke) 陈凡
(68)微信营销的无限可能 陈建豪
封面
(72)cfo:走向价值创造轴心——中国cfo三大新角色 张博 支维墉
(78)中国cfo群像——武文洁:做一个优秀的abc 葛雪松 支维墉
(81)谷峰:做战略的财务推手 罗真 支维墉
(82)刘浩然:成为内部财务顾问 支维墉 潘芸
(84)宫伟:通过“战略损益表”规划未来 邓中华 支维墉
(85)你离战略多远——来自63位中国cf0的调研 姚音
(88)三位cfo的经验之谈 毛涵丹
(92)凯杰:一边奔跑,一边平衡? 支维墉
(96)警惕“cfo帝国主义” 陈登坤
案例
(100)《爱情公寓》的逆袭 潘东燕
(110)三改薪酬 周白羽
(116)因“场”设“薪” 无
(117)领先型+差异化的复合策略 李国丞
(118)“冰点酒店控”以小搏大 毛涵丹
&n
bsp; 中国管理模式专栏
(122)匹克:“云”让管理更敏捷 毛涵丹
基业长青
(126)中国企业csr:知易行难 蔡舒恒
研究院
(130)招聘指数再现跌势——中欧一博尔捷招聘指数2013年第一季度报告 无
(134)人才是转型关键——中国产业园区之殇 忻榕 侯正宇 曾黎
领导者
(138)卫哲:我只善于从1做到3 孙欣
(142)引爆责任感文化 罗杰·康纳斯(roger connors) 汤姆·斯密斯(tom smith)
无
(147)文化变革就像移动巨石 葛雪松
人文
(148)专业精神就是信仰 葛雪松
阅读
(152)创业者,你敢承认自己的无知吗 任鑫
资讯
(155)横跨欧亚续写经典全新一代桑塔纳开启传奇之旅 无
关键词: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实物期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27-01
1 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我国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三种: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以下对三种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
1.1 成本法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成本法也称资产基础法和加和法。具体是指在合理评估企业各项资产价值和负债的基础上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成本法实际是通过企业账面价值的调整得到企业价值。其理论基础是“替代原则”,即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买一项资产时所愿付出的价格都不会高于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成本法以企业单项资产的再建成本为出发点,有忽略企业获利能力的可能性,没有从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运行效率考虑,而且很难考虑那些未在财务报表中出现的项目。
1.2 市场法
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时通过在市场上找与被评估企业相同或相似的参照企业,以参照企业的市场价格及其财务数据为基础测算出来的价值比率,通过分析、比较、修正被评估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比率,并通过这些价值比率得到被评估企业的初步评估价值,最后通过恰当的评估方法确定被评估企业的评估价值。因此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存在两个障碍。一是被评估企业与参照企业直接的“可比性”问题。企业不同于普通的资产,企业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二是企业交易案例的差异。即使存在能与被评估企业直接进行比较的类似企业,要找到能与被评估企业的产权交易相比较的交易案例也相当困难。
1.3 收益法
在运用收益法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一个必要前提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因此只有当企业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时,运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才有意义。收益法主要是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假设前提是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未来年度经营持续稳定,能够精确预期未来现金流。然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风险,企业的现金流具有不确定性。
2 实物期权法的引进
由于上述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企业在其投资和发展中会面临很多投资机会和选择,而这些投资机会和选择对企业来说是有价值的。当在评估具有经营灵活性或战略成长性的投资项目时,由于忽略了投资机会潜在价值和现有业务成长价值,因此会出现低估。因此,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引进实物期权进行改进,以便更准确的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2.1 实物期权的概念和基本假设
实物期权的概念最初是由MIT的Stewart Myers(迈尔斯)在1997年提出,他指出当企业投资项目具有不确定性时,如果决策者和管理层能够意识到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增长期权,那么这种投资不仅能增加企业未来现金流,而且这种增长期权也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
在价值评估中引入的实物期权,是指企业和投资人在以实物资产为标的物的投资活动中,能够根据投资活动中的可变因素的实际变动情况改变投资计划的权利。它是以期权的概念来定义企业投资的未来选择权,它反映了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所拥有的机会的价值。实物期权评估法中应用的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Scholes)模型有7个重要的假设:所有证券交易是连续发生的,股票价格随机游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模式;在期权有效期内,无风险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变量是恒定的;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税收和交易成本,所有证券完全可分割;金融资产在期权有效期内无红利及其他所得;该期权是欧式期权,即在期权到期前不可实施;允许卖空,卖空者将立即得到所卖空股票当天价格的资金;投资者能够以无风险利率借贷。
2.2 实物期权的种类
实物期权的种类有以下五种:
(1)扩张期权:扩张期权是指企业在投资运行中,由于市场发展和营运效果比预期要好,可以扩大投资规模的权利。对于一个房地产价格波动比较大、产品供应结构不明朗的不成熟市场,开发商通常会先投入少量资金试探市场情况,这种为了进一步获得市场信息的投资行为而获得的选择机会被称为扩张期权。
(2)增长期权:增长期权是实物期权的一种,其建立在实物期权的理论之上,被用于资本预算、价值评估以及投资决策。增长期权主要是指如果项目投资者获得初始的投资成功之后,在未来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一些新的投资机会,它主要存在于一些战略性的投资项目中,其价值在于可增加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和提高赢利能力。因此,企业增长期权是从战略的高度对项目价值的理解。
(3)收缩和中止期权:这两种期权是指,企业在市场投资环境与预期投资环境相差甚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缩小投资规模和提前中止投资活动的办法来减少损失的权利,这种期权相当于美式看跌期权。
(4)转换期权: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多种生产要素(生产流程的灵活性)或企业的产成品(产成品的灵活性进行转换,以此达到最佳的投入与产出,从而适应市场的有利环境。
(5)组合期权:在实际的投资过程中,前面所提的各种实物期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同时存在企业可以在多个实物期权中进行选择和组合。这种组合期权的最大问题是它的价值计算,由于各个实物期权之间存在的相互效应,它的价值并不等于单个实物期权价值的简单累加,比较准确的组合期权的价值是很难得到确认的。
2.3 实物期权法的应用及其意义
实物期权定价是利用金融期权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进行定价,考虑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选择权和未来投资机会,对传统定价方法无法解决的不确定性价值和经营灵活性价值加以模型化和量化。
(1)实物期权法考虑了企业的不确定性价值。由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很多的选择权和未来投资机会,投资者对于企业的风险正确判断企业的投资机会,选择有增长潜力的投资机会,从而增加企业的潜在价值。实物期权法在企业定价领域中的应用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有益的思考,对于经营环境中的不确定性企业管理者从战略角度出发,识别实物期权,运用实物期权法正确估计企业的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对于一些处于初期投资阶段或成长阶段的企业,符合价值波动性的特点,而且由于面临着变化的投资机会,未来收益难以确定,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受到很大的局限,而使用期权定价则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2)实物期权法考虑企业的长期收益和经营灵活性价值。研发投入和资本投资是企业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的手段,它会在未来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因此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应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实物期权定价方法关注企业长期收益的价值,是评估研发投入项目价值的重要方法。另外,实物期权定价方法也考虑企业经营灵活性的价值。管理者通长会根据变化的经营环境和企业战略做出是否扩张提高企业价值的项目、推迟和放弃不利的投资项目,增加投资项目的期权价值,从而在战略层面和投资项目层面提高企业的价值。
3 利用实物期权评估企业价值优点
由于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有很多的局限性,不能合理估计企业的价值,而实物期权法能很好的弥补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不足,对企业的灵活决策的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对于投资项目的评估不仅限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同时借助模型进行计算更为简便,能更加准确的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因此我们会更多的采用实物期权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的整体价值作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估。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用书编写组,资产评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梁汝新.企业并购中目标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分析[J].价值工程,2009,(5).
[3]谭三艳.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效绩评价;不确定性;评估机构
对企业的效绩评价一直是困扰会计界和企业界的一个难题,不论是用单一指标,还是用多指标综合对企业进行效绩评价,均面临不确定新问题。下面我们进行深入探索。
一、企业效绩评价的历史沿革
对企业真正的效绩评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企业经营效绩的评价侧重于对工业经济的运行效果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指标是工业企业的生产产值、企业规模和产品产量等绝对指标。改革开放以后,曾推行以利润承包为主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考核指标主要是利润完成情况。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政企逐步分离,国家开始重视和探究企业评价新问题,在评价内容上,由原来的以反映总量方面内容为主,转向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经营效益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核算多方面;在评价指标上,由单纯的总量指标,转向系统化的以比率为主导的评价指标。
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六项指标,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工业企业考核期的统计结果,对整体工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测评。同年11月30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中,企业总结评价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指标包括摘要:速动比率、流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收入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1995年,财政部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10项评价指标,具体如下摘要: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从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贡献三方面评价企业。
1997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三部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新财税制度的全面实行,进一步改进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由原来的六项指标调整为七项,重点从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评价考核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状况。
1999年6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加强国有企业监管和国有资本金管理,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国家计委联合公布了企业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在我国,除了上述由国家出面对国有企业进行的评估外,还包括对证券评级(主要指企业债券)、金融机构对企业资信评级,以及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加而进行的对上市公司按经营业绩进行的排序。
二、会计不确定性
会计不确定性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经济学,对不确定性一般公认的理解是摘要:对导致一系列可能结果的一种或多种备选方案的熟悉状态,但这些特定结果的可能性要么无法知道,要么无实际意义。
会计中布满不确定性,这是因为人的熟悉能力难以对未发生事件做出完全准确的猜测。不确定性是绝对的,确定性是相对的,正象美国前财长鲁宾所说摘要:天下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会计上的不确定性可划分为两部分摘要:一是内生性不确定性,二是外生性不确定性。内生性不确定性是指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给会计带来的重大的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具有局限性,如会计是建立在大量的估计、判定、假设之上的,其中会计基本假设是财务会计整个结构的基础,既为假设,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此外,会计内生性不确定性还表现为摘要:会计语言的不确定性,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五号规定了对或有事项这一不确定性新问题的处理,将其划分为很可能、有可能、可能性很小三幅度,在实际中很难进行区分。人们对不确定措辞的理解因不同的职业角度、上下文内容、个人或团体角度、金额之重要性、个人性格而有很大不同,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处理。会计核算中存在不确定性,会计学是一门以严密的数学逻辑关系为其计量原理的科学,会计核算中每个数据的计算都在严密的数学规则下进行,应该说得出的会计信息是精确的,但由于这些数据是建立在大量的假设、估计、判定基础之上,从而使一些数据的产生带有主观性,例如折旧方法有很多种,其金额计算可达任意的精度,却难以精确地描述各固定资产在实际使用中的复杂状态,并且其使用年限受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企业未来存续状况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难精确估计,预计残值的估计也带有很大不确定性。
外生性会计不确定性范围较广泛,包括现在探究得比较热的会计人员的行为所造成的会计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外部环境对会计系统所产生的不确定性。现代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经济业务日新月异,会计准则显得疲于应付,甚至有时显得无能为力,出现滞后性,在其指导下的会计数据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从而产生了会计不确定性,例如,衍生金融工具是实务中出现的一种很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用于转移资产价值波动所引起的价格风险,即用于保值和投资,由于其交易可以以小博大,所以就象一把双刃剑,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当前各国虽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会计准则,但这些远没有解决衍生金融工具所带来的会计新问题。
美国闻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摘要:一方面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会导致会计“跨期摊配”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经济活动在时间上的延伸和会计信息的当期披露,要求会计处理中要对经济活动的未来结果进行“估计”,这种权宜性的估计势必导致会计计量具有不确定性。
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和会计不确定性
对企业进行评价有多种名称和形式,但这些评价主要是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效绩进行评价。定量方法主要由财务指标构成,其指标评价同时具有会计不确定性的两种属性。首先,它具有内生不确定性,因为无论是从绝对指标还是相对指标来说,均来自会计核算的结果,即使企业没有故意作假,由于会计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它的运行结果必然也带有不确定性,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例,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分子净利润指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它的核算不仅建立在会计四大假设基础之上,而且在其计算形成过程中,由于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谨慎原则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以及折旧的计算,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费用的跨期摊配,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跌价预备、坏帐预备、长期投资减值预备、短期投资跌价预备四项预备的计提等各种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均影响净利润的正确,从而使净利润带有不确定性。净资产同样无法摆脱不确定性的影响,净资产=资产-负债,所有影响资产和负债的因素均会影响净资产。
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也要受外生不确定性的影响,即来自会计核算系统之外的影响,比如指标的选择新问题,对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有很多指标,不可能选用所有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这就存在一个权衡新问题,选用那些指标,不选用那些指标,就是一个主观判定过程,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中国诚信公司采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债比率、流动比率、全部资本化比率六项指标对企业年度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而上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采用的定量指标为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经营效益四类共17项指标。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其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层次共32项指标构成。选用指标不同,对同一企业的评价肯定不同。
对指标赋权也是一个主观判定,不同的指标权重不同,象上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偿债能力占30分,经营效益占15分,为什么这样赋权,可以说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判定,但该赋权很难说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同样的指标确定的权重也不同,一样是净资产收益率,诚信指标体系赋权为55%,《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权重为30%,而上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权重为5%,权重相差何其大。
评分中同样存在不确定性,以各评价体系均包括的指标为例,在上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资产负债率的参照值定为小于55%,每大1个百分点扣0.267分,大于85%(包括85%)不记分。认为凡是资产负债率小于55%为满分,而诚信公司则定义为摘要:资产负债率大于75%时为0分,小于45%时为100分,在45%和75%之间时,得分用公式Y=-lO/3X+250计算。在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中,对资产负债率的记分主要分以下四种情况摘要:(1)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实际值小于标准值中的平均值时,其标准系数定为1,指标得满分。(2)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实际值大于平均值,而小于较低值时,假如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大于当年银行平均贷款利率,则其标准系数也定为1,指标得满分。(3)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的实际值不符合上述1、2两种情况,需比照五档标准值计算得分,其中,基础分和调整分的计算方法和其他指标的计算方法一样,不同的是指标的最后得分为基础分加上调整分。(4)当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实际值大于等于100%时,其标准系数定为0,该指标得0分。
流动比率的评分也一样,诚信公司对流动比率规定为摘要:当比率小于0.1时,得0分,当比率大于1.6时,得分为100,当比率在二者之间时,得分用公式Y=2/3X-20/3计算。即认为流动比率大于1.6是为最佳。上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则把参照值定为150%,每小1个百分点扣0.06分,小于100%不记分,二者由于参照值不同,评分标准不同,即使对同样企业、用同样指标进行排名评分,所得结果也不同。何况,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很难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比如,理论上认为企业的几个平安指标是摘要:流动比率为200%以上,速动比率100%以上,资产负债率不超过50%,但现实中很多绩优企业没有达到这样的平安指标。又如经济高成长期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要远远高于经济低成长期的同一指标,因为经济高成长期,企业即使是负债累累,但只要确定了投资对象就一定能够创造利润,但是到了经济低成长期,企业往往倾向于以增加自有资本增加抗风险能力。所以,由于标准值本身就不标准,各评价方对其认定不同,评分方法不同,以此进行的评价就无法摆脱会计不确定性影响。
除了上述情况对企业评价的影响外,会计人为操纵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会计指标来源于企业帐面数据,而企业管理人员可能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操纵数据,玩数字游戏,当前国内企业普遍存在造假严重、粉饰利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选取的会计指标很难体现企业真实业绩,不确定性严重。
定量分析中存在不确定性,定性分析受不确定性的影响更大,上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中,企业基本素质占8分,包括主要经营管理者素质、企业经营管理素质、主导产品及工艺技术水平发展成长性和抗风险能力。两项共占20分,其评分由评估分析人员在作出详尽分析的基础上打分,假如分析评估组成人员不同,角度不同,或者出于个人目的,相信分值也不尽相同,而且这些指标很难说是否代表了企业的真实水准,如主要经营管理者素质中,学历、职称等构成内容很难说明一个管理者真正的水平,高学历、高职称并不一定和高管理能力相一致。
从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沿革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指标体系也在逐步进化,但是不论怎样进步,会计效绩评价无法摆脱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可能的现实选择是摘要:
(一)鼓励权威民间评估机构的出现,由于企业评价中的不确定性,政府不宜出面直接进行评估,而应委托民间机构进行,如在美国,根据美国商法规定,评级机构属于一般股份公司。其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立场是摘要:‘’评级机构的地位应由投资者予以确定,政府不得进行干涉,并不得以任何手段加以限制。“为了保证评级的公正,评级机构属于一般股份公司。其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立场是摘要:”评级机构的地位应由投资者予以确定,政府不得进行干涉,并不得以任何手段加以限制。“为了保证评级的公正,评级机构极为重视自身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我国可参照该模式进行改革。目前虽然全国各地皆有地方评估机构,但真正具有权威性的全国性评估机构还很少,为此,应进行评估机构的改制,使之成为独立的无限责任公司,通过鼓励竞争,促成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权威性评估机构,也可积极引入国际闻名评估机构进行合作,提高国内评估水准。权威民间机构的选择,目前可暂由政府机构对之进行评选,每年考评一次,随时淘汰不合格的机构,将来随时机成熟再完全放开。并且,我国应改变多头评估,多种评估方法并存的模式,由民间机构统一评估,作为企业申请贷款,发行债券等的选择标准。
关键词:企业资信评估;现金制指标;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指标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资信评估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拥有三大巨头资信评估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其中,穆迪公司擅长国家评级,保准普尔公司善于企业的评级,惠誉公司擅长金融机构与资产证券化评级。除此之外,一些新兴的资信评估机构不断涌现出来,掀起了资信评估的。
20世纪80年代,中国资信评估业务开始逐步发展。国1987年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个别省市组建资信评估机构,开始进行长期企业债券评级。我国资信评估机构有50家左右,是上世界资信评估机构最多的国家。
二、企业资信评估的导论
(一)资信评估的概念
对资信评估主要有以下观点:
1美国的穆迪公司在《全球信用分析》中指出:资信评估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债券发行人未付、延付而可能遭致之信用损失需要,而顺应产生的的一种指标。资信评级是最迅速的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之一穆迪公司认为资信评级是预测债务人的偿债能力,偿债的信用风险,并且还认为资信评级是最迅速的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之一。
2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认为:投资者在投资时需要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考虑来决定是否或者进行更大的投资,而资信评估则作为企业信用风险的一种衡量标准。信用等级证券高低不能作为发行主体整体效益评价的标准,它只是个一个有局限性的指标。 评级质量的三大因素是指整个评级体系的科学性、评级过程中评级分析与判断的可靠性和评级工作的客观性。客户对评级结果的信任程度是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条件。
3日本黑泽义孝先生在《债券评级》认为债券评级的目的是债券能否按照约定得到实现,可信可靠地程度,避免客户因消息不灵而遭到的损失。并指出资信评级是传递信用风险的途径。
4刘继忠先生在《资产信用评估概论》一书中指出:资信评估可以理解为:由独立、中立的法人评估机构,根据评估客体的委托,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有关标准化的规定,凭借科学系统的程序和方法,对评估客体履行相应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序进行调查、审核和测定,经过同评估事项有关的参数值进行横向比较和综合评价,并以简单、直观的符号反映其评价的结果的活动。
5 吴晶妹在《中国企业与证券的资信评估》一书中扩大资信评估的范围,认为资信评估对象的资金、信誉,从质和量,并对这些方面进行计量和检验,然后客观,科学的做出全面的评价,来满足委托人的要求。
6 朱荣恩和徐建新先生在《资信评级》一书中指出评估的重点是经济活动中的借贷信用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程度,是一种评估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
7裴光在《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一书中认为资信评估的目的在于帮助委托人减少在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即资信评估机构)恰恰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存在的。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把用简单符号语言的信息传送给委托人,降低其交易的成本。
(二)资信评估的意义
1 资信评估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一项公证性的事业。资信评估促使企业自觉地加强信用意识,保障筹资人的融资顺利,维护股东的合理权益,有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资信评估是促使资金优化配置的重要助推器,资金的优化选择,有利于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资信评估是为金融市场提供信息服务的源泉,资信评估是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情况的一个指标。
三、企业资信评估制度的问题和建议
针对我国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保险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企业信用评级要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同时要对评级结果负责,保证其独立、客观、公正性。适当改变目前企业使用的债券额度管理办法,这样减弱了企业债券的发行收到政府计划的严格限制的问题,同时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推动债券市场的良性发展。2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指标体系,目前各家评级机构不统一。这急需得到统一,提供一个公认得衡量尺度,增强投资的透明性。可以成立信息评估行业协会,来统一指导和管理资信评估工作。
3由于市场的变化的不确定性,资信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改进评级方法达到与时俱进。
4提高对资信评估的认知度,考核资信评估专业人员的资质。鼓励资信人员不断追求实践研究,加强应用水平,提高职业素养。
5对资信评估的真实得以保证,实现我国资信评估标准化。我国虽然是资信评估机构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数量虽多,质量不精。资信评估机构不健全,所以我国的资信评估机构急切需要进行全面整顿,提高机构整体质量。资信评估机构人员不稳定,必须加以充实。同时,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建立统一准则,提供公众标准,维护行业次序。各资信评估机构必须达到机构独立设置、制度标准完备、执业人员充实,并需要一定业绩才能建立。
6强调对外开放和保护培育资信评估机构的双重原则。既要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的资信评级水平。又要警惕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渗控图谋,对我国资信评估机构的保护,捍卫我国的金融和国家安全。
结束语
资信评估已有一定的历史,也得到各国广泛的认可。资信评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融资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作者针对针对我国在企业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保险业资信评估指标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资信评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统一资信评估的评价标准,尽量做到资信评估机构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要不断提供提高其职业素养。(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继忠刘继忠.资信评估概论[J]. 北京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4.
[2]黑译义孝. 债券评级[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44-45.
[3]美国穆迪投资人公司.全球信用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48-75.
[4]吴晶妹.中国企业与证券的资信评估[M].中信出版社,1994:23-24.
[5]朱荣恩.资信评级[J].上海三联书店,1996:23-29.
[6]裴光.中国保险业监管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320-321.
[7]唐继军.我国资信评估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8:47-53.
[8]石新武.资信评估的理论与方法[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69-172.
一、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
财政部于1995年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的10项指标,并于2002年进行了修订,建立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吸取了西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精华:一是吸取了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层层分解的思想;二是吸取了平衡计分法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的思想,体现了全面综合管理的理念。但笔者认为,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
1.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按规模大小把企业划分为大、中、小型。有人认为,企业规模不同,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也不同。但笔者认为,企业规模的大小对绝对指标及企业净利润有影响,而该绩效评价体系中除了个别非财务指标外都为相对指标,使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了可比性,因此划分企业规模在绩效评价方面没有任何意义。
2.虽然把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但还不够,具体表现为非财务指标数量太少,权重太小。
3.没有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适宜的指标权重,而是笼统地把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80%,把非财务指标的权重定为20%,有“一刀切”之嫌。
4.财务指标以传统的会计利润为中心,没有考虑资本成本,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充分吸收EVA的思想。EVA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业界提出的一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企业收益与资本成本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EVA=税后经营利润-投资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VA将研究开发费用、顾客与市场开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由费用化调整为资本化,并在受益期内摊销,更好地体现了配比原则。它的突出贡献在于既要考虑债务成本,又要考虑资本成本,只有当企业净利润大于资本成本时才真正实现了资本的增值,这是对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是传统财务管理的创新。
5.操作方法过于繁琐。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具体计算过程相当复杂,导致其获取成本太高,可操作性不强,从根本上违背了管理的本质。
二、可行性管理方案——战略管理思想的应用
笔者提出的可行性管理方案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为依据,由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诸多不足,此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修正。这套管理方案注重非财务指标在企业中的作用,突出战略管理的中心地位,对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
1.新方案只按行业而不按规模提供指标数值。
2.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如IT行业由于自身技术含量高于其他行业,所以应加大与研究开发相关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3.运用EVA的思想,把资本成本放在与债务成本同等的位置上,同时又注意应用的简洁性。新方案用“有效利润”代替“会计利润”,有效利润=税后净利润-Σ(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投资人将资金投于企业,其目的在于获得超过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回报,所以只有当税后净利润超过投资人把钱存入银行获得的利息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称之为有效利润。有效利润的计算公式在某种程度上不够精确,但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其简洁易行的特点,方便了它在企业中的推广,如EVA的计算公式精确入微,但由于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反而妨碍了它的推行。
为了清晰阐述“有效利润”这一概念,现举例如下:某制药企业于2000年3月4日设立,设立之日A投资20万元,B投资26万元,C投资50万元。2002年3月31日A又追加投资14万元,新加入的D投资10万元,又知2002年全年该企业实现税后净利润30万元,假设2002年银行存款利率为10%,求2002年该企业的有效利润。
有效利润=30-[20×10%+14×10%÷12×(12-3)+26×10%+50×10%+10×10%÷12×(12-3)]=18.6(万元)。
由于用有效利润取代了传统的会计利润,所以一些与利润有关的指标计算公式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投入资本×同期银行存款利率)]÷所有者权益。
4.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避免“利润陷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论证单一目标的谬论时指出:目前关于目标管理的大部分生动的讨论都着眼于寻找一个正确的目标。这种寻找不仅会像寻觅点金石一样徒劳无益,而且必定是有害的,会产生误导。管理企业就是平衡各种各样的要求和目标。鉴于此,新方案对非财务指标更为重视,大大提高了其在指标总数中的比重。新方案把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即财务状况、市场实力、内部经营管理、创新与发展,不再把指标分为评价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而是把指标作为一个整体列示,防止了次优化行为的产生,如公司为了得到较好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减少了对优质顾客的赊销,以致带来大量销售收入的流失。本方案可以消除这种次优化行为,有利于管理者从总体上把握影响企业最终收益的所有因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此方案不仅是一种测评体系,还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取得突破性竞争业绩的管理体系。
5.在目前国家仅公布国有资本金绩效数据的情况下,新方案的实施可以其为依据,并采用沃尔比重评分法求得财务指标的最后分数,非财务指标的计算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为准。但是该法自身也存在缺陷,现举例说明如下: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公式为:实际分数=实际值÷标准值×权重。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此公式正确,但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值越小得分应越高,用此公式计算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另外,当某一单项指标的实际值畸高时,会导致最后总分大幅度增加,掩盖情况不良的指标,从而给管理者造成一种假象。如右表中流动比率的实际值过高,仅此一项的分数就达到75分,掩盖了其他不良指标。新方案克服以上缺陷:①改进实际分数的计算公式。当实际值>标准值为理想时,实际分数=[1+(实际值-标准值)÷标准值]×权重。②避免以偏概全。新方案在最后的管理报告中给出了单项指标的评分等级,一目了然,使管理者在分析问题时不仅注意总体,而且顾及了个体,不至于以偏概全。
三、成本与效益分析——企业选择的可行方案
1、企业绩效评价的涵义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企业就需要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而绩效评价又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目标,目前在管理经验方面我国的企业和国外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经不能衡量现在企业的综合绩效,只有按照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才是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Performance一词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文有效绩、业绩的意思。依据《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中的说明,绩效的意思是:(l)正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活动;(2)重大的成就或者已经取得的成绩。也就是说,绩效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绩效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收集、分析、考核、评价和传递有关这个人的工作结果方面和工作行为表现的信息情况的过程。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绩效评价是一种管理手段,它评价每一个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结果及其对组织贡献的大小,在实际工作中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着绩效考评,只是这些绩效考评可能不是表面上的。不论他们能否有认识地进步了本身的绩效审核程度,但他们都在设法比拟合理地权衡所有员工的绩效。因为组织是由其全体员工运转的,因而对每一个员工的绩效进行合理的审核评价,根据此次评价鼓励、表彰进步、,鞭笞有错误的。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得到重视,绩效考评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企业在治理员工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机能。从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的角度来看,企业绩效评价是指依据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运用运筹学原理和数理统计的原理,评价过程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剖析方法选择定量定性的对比方法,以客观、公平的态度处理企业的运营效益和运营者的业绩。同时我国企业信息治理需要企业绩效评价,ERP中采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是特指目的是评价其资源治理项目,具体施行的是效益和整个企业使用ERP后的结果,但是它与我们这里所讲的企业绩效评价是两个概念。
2、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质
实质上讲,我国当前是以市场经济要求实行的一项企业监管制度来实施企业绩效评价的,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之下,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也不断变化着,这主要是随着运用市场经济原则间接管理的方向导致的。从而提高了国有企业绩效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这问题。目前各级政府部门的最基本的工作,正是在国有企业监管中有序的开展企业绩效评价行为,集团内部管理的要求结合了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一同来实施对子公司的评价工作。进而提高企业集团内部的加强经营管理,监管能力。企业绩效评价结果是财政部按照规定的时间来进行公布。绩效评价结果与经营者的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收入分配方式都有所联系,是互相影响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逐步的有机的结合,成为了国企管理人员业绩考评的有效参考依据。当前我们中介机构正在逐步进入到企业绩效评价中来,以国家对重点国有企业集团经营效益、经营者的业绩的考评,及国有企业集团自身对其所属子公司经营效益、经营者的业绩的考评为主要工作任务。企业绩效评价即便是政府的考核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方式之一,但政府部门在日后的主要职责却需要侧重于指定评价规则、评价标准、执行委托任务、监督评价质量等,具体的评价事务应该让中介机构组织完成。中介机构参与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可以使监管部门着重着眼于评价结果的应用和监管决策上,况且社会中介机构有丰富的专业经验的原因,可以提高评价工作效率、质量和公正性。在国外。聘请民间审计执行对企业的经营绩效的评价,也是一种普遍的做法。社会中介机构年度报表审计和管理咨询业务也是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凭证下进行的,所以中介机构可以将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和会计报表审计、管理咨询等业务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业务,为社会更加有效的服务。
3、开展企业绩效评价的过程
受托评价的中介机构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搜集审核被评价单元数据材料,进行定量评价,参加定性评价,评价需要遵循《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规定的权数、指标、标准和操作方法,进行定量指标的打分和计算,并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撰写评价报告草稿。评价进程中碰到问题应实时与委托单元进行交流,并在规则的期间内完成委托评价工作。整个评价进程中,中介机构应遵守自力、客观、公平的准则,标准操作,确保评价后果的真实、合理,并对其评价结论承当响应的司法责任。中介机构的领导需要高度重视绩效业务,保证提供高效、优质、创新的服务,同时进一步探索中介机构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影响。对工作中获得的商业机密守口如瓶,中介机构不可以在评价组织机构和企业的不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对外披露评价的结果。企业绩效评价是一项政府委托评价行为,要遵守职业道德,不搞公关,在评价工作中不以任何方式和手段向企业收费。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这几年来我国企业运营业绩评价系统向来是一种以依据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计算的净利润数据为中心。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等联合下发了工业经济评价审核目标系统,这其中包括6个指标。1995年,财政部颁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有10项指标。1997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完善了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将6项指标调整为7项。1999年,国家经贸委等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其中基本指标8项、修正指标16项和评议指标8项。虽然这个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中心是资本运作效益,采用的方法是深层次的指标系统和接纳多要素逐项批改的办法,以一致的评价规范值作基准,运用运筹学、系统论和数理统计的学科原理,剖析方法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剖析方法,最终达到的标准性、科学性、公平性较以前相比都避免了评价系统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和漏洞。然则却因为其选择的中心目标并没有改变,还是净资产收益率,因而,实际上它并未改动我国传统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以净利润和在净利润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的目标为主的首要特点。依据现代财政理论学说,企业运营治理的中心并不是利润,也不是企业价值的表现。企业的利润实质上就是会计学权责发生制的结果。它是依照现行的会计原则,将规定时期的悉数收入与悉数成本费用配比的产物。因而,这些指标难以客观、公平、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运营效果和运营者的业绩,否则只会歪曲企业绩效情况。财务部为了使企业绩效评价行为具有规范化,于2002年2月22日,加强了评价后果的客观和公平性,督促建立合适的的鼓励与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资本保伞的意识,使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对原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系统作出了修订,并颁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以下简称修订本)。修订本规则,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由反映资产营运情况、企业财政效益情况、偿债能力情况和开发能力情况的修改指标、基本指标和评议目标三个条理共由28项指标组成。其悉数执行百分制,指标的权数使用专家意见法。包括:80%的计量指标权重,20%的非计量指标权重,在实践操作进程中,为了方便计算,三个层次的指标权数都先设定成百分制,然后按权重复原。评价规范包括了评议指标评价参考规范和计量指标评价规范。企业绩效评价主要使用功效系数法来计分,它可以用于计分计量指标的评价;综合分析判断法是辅助计分方法,可用于评价计分评议指标。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三层次结构,企业绩效评价的计分方法分为修正指标计分方法、基本指标计分方法、评议指标计分方法和定量与定性结合计分方法。而企业效绩评价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企业给出的评价年度跨系决算报表等资料,修订本为了确保基础数据的完整、真实,合理,还规定:在详细评价之前必须要核实评价基础数据,确认有关数据的口径。修订本规定以评价得分和评价类型加评价级别表示评价结果并据此编制评价报告。这个法规体现了规范性、科学陛和公正性,在会计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自从建国以后,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在不断讨论企业绩效的评价问题,一直以来经历了很大的变革。改革开放以前,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执行严格的方案管理,对企业的绩效评价考核主要有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体系体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权限,确认了企业的经济利润额度。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来说,也由较单一的财务绩效评价转向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目标。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从而企业治理的重心也逐步由成本管理向客户管理方面发展,进而暴露出来绩效评价指标中的财务指标的弱点。如它仅用可量化的财务指标表现企业过去发生的的经营成果,会容易诱导企业的短期行为等问题,结果是不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1999年6月,根据财务指标的局限性,四部委协同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细则》并做了相应的修改,还于2002年2月又修改了其中的指标。在指标设置方面,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颁布的最具体的绩教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该《规则》,它改进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但是《规则》侧重的是财务指标,占据了80%的权数,占了20%的非财务指标,而且这些非财务指标都是以定性指标的方式呈现,按照专家评议计算出指标分数,这肯定会影响在评价中的指标客观性。另外《规则》设计的指导思想偏重于政府管理要求,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要求,它以企业过去绩效的评价为中心,很难表现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甚至不能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服务。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顾客需求构造、技能更新等的变化速度也大大加快了,然后使企业经营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了。以战略管理的高度来看,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依据企业内外部情况的发展转变状况,取得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总体经营对企业发展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而根据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企业才制定了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企业经济运转规则,经过一系列特定的指标和规范,运用科学的经济计量模型,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利用其有限资源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为取得这些成果所必备的前提,并作出客观、真实、公正的评判。企业战略缋效评价体系是衔接战略目标和日常经营两种活动,它能使战略目标变得具体化,一方面能有效地引导管理者的行为,促进组织内部目标达到一致性,另一方面有助于管理者了解各种因素的转变,及时调整战略。根据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的定义和作用可以看出,解决的两大问题主要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综台评价方法。
四、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出现的问题
1、忽略了对股权资本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现行的财务会计只确认和计量债务资本的成本有联系,互相影响,而关于股权资本成本则作为收益分配处理,使得对外报告的净收益实际上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假如企业公告的净收益为零,人们一定会认为补偿所有的资本。但实际上此时获得补偿的只是债务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并未得到赔偿。明显地,会计利润并不是企业真正的利润。尽管公司仍要交纳所得税,假如一家公司的利润低于资本成本,和公司真的盈利一样,实际上它已处于“经济亏损”状态。只有股东资金的成本像其它成本一样被扣除之后,剩余的才是真正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形成“免费资本”的幻觉,误认为权益资本是一种免费资本,不算成本,为所欲为地运用这个资本,结果造成企业的经营者根本不关注资本的有效使用,容易极大的浪费股权资本,甚至不断的出现投资失误、重复建设、较低效益等不契合企业长期利益的计划行为。实际上,所有的资本都是具有机会成本的,例如:权益资本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同时也是具有成本的。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假如一个企业的股权资本没有成本,那么企业对资本的使用就会没有任何约束,后果是投资膨胀和社会资源浪费。再从信息有用性的角度看,企业账面成本就会脱离其社会真实成本,企业的盈亏就没有多少经济价值。如果一家企业在社会上的平均报酬率为10%,只能达到资产报酬率为8%,那么这个企业在账面上看,就应该是2%幅度的亏损,而不是8%的盈利。
2、按现行会计制度计算出的净利润不够准确
一般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指标是净利润额,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而在损益表中现行的会计准则,费用支出并未涉及到股权资本的成本,深层含义是企业使用股权资本的时候是免费的。因而,用会计报表中的净利润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将会使企业绩效状况发生了扭曲。同时也有可能偏离“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事实上,通过生产活动所创造出的高于资本成本的价值就是真实的价值;而不应是扣除了相关成本和费用后的净收益。况且,在权责发生制下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和财务报表编制的相当弹性,在某种水平上使得会计利润失真,往往不能准确地表现企业的经营业绩,因而单凭报表来业绩决定经营者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报酬有欠稳健。最后,对企业过去的经营决策和活动的最终结果得到的是会计收益,本期利润达到最大才是经营的目的,与企业长期经济利益间的联系不多,能够形成企业管理不重视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综上所述,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是一种以账面财务数据为中心的考评制度,这样的制度必然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对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误导。因此,要杜绝上述现象,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五、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解决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要完善,否则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都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和影响。国家为企业创造出了一个既自由、宽松又有法律可遵循的市场氛围,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开展绩效评价,是要建立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自我评价和提高,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提高政府对时局的掌控能力。然则,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诸多问题。
1、提高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如今高新科技发展势头日新月异,新能源、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入市场的速度都很快,企业中的核心生产要素由知识取代了资本,因此,以高科技知识为基石着眼于创新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才是企业在高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林的法宝。而在这其中,人是知识的承载体,人力资源已大大提高了在企业要素中的地位,企业的经营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充分发扬员工的能动性和智力,大力进步企业的研讨开发新产品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根据一下的方面来反映:员工素质;员工创新能力;员工教育投入;技术投入。
(1)员工素质
反映员工素质的重要指标主要有:员工的工作经历、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技术人员比例和员工的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可分为研究生以上,本科,大专以下这3个等级员工的工作能力可以通过其从事该工作的时间来反映技术人员比例=具有专业技术本领的人数/员工总人数}100%,员工的平均年龄=全体员工年龄总和/员工总人数。
(2)员工创新能力
反映员工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新产品创新率、市场中的新产品比重、新产品创新量,新产品创新率=通过试验的新产品数目/投入开发的新产品数目•lOO%新产品创新数量=通过试验的新产品数量,新产品比重=新产品销售额/悉数产品销售额+100%。
(3)员工教育投入
员工教育投入可以通过以下指标反映,员工教育投入=每年员工招聘、培训等费用/销售收入•100%
(4)技术投入
反映技术投入水平的具体指标主要有:技术资金投入的强度、技术人员的强度和非技术投入的强度。技术资金投入强度=技术资金的投入额/销售总额•10%,技术人员投入强度=从事开发研究的员工人数/员工总数•100%,非技术投入强度=(技术引进经费+技术改造经费)/销售收入+lOO%。
2、增加社会绩效指标
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同时也是由他组成了社会经济活动。一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需要为社会所做到的。即:不仅要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谋求资本保值增值,还要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主要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下,在卖方市场的转变,经营风险也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中心逐步由成本管理向客户管理转变。因此,企业如果希望能长期的在竞争中站稳优势的地位,就必须在社会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而这种良好的形象不仅仅是在客户中保持良好的信誉度,更要吧焦点放在帮助或善待出客户之外的某些社会群体上,因为这类人群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了企业的声誉和合作的关系,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绩效。在企业处理好也他们关系的条件之下,就能够使企业增加潜在的客户,从而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企业的利润。可见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对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形象的评价不能仅仅定格在搜集企业社会形象信息的基础之上,还要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在合理方法的使用下,针对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的获利能力和社会形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把企业实施的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但考虑到一些企业社会形象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光靠着企业的年度灰机结算报表是远远不足进行评价的,所以,很好的调查材料和搜集资料也成为了企业进行社会绩效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深社会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在最大限度的节约耗费的基础上,真实,全面,完整的收集可用信息,以达到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的目的。再者,我们也要设定企业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它成了我们队社会绩效进行定量分析的关键所在。我们可以从社会贡献能力指标和公众影响力这两个角度来对社会绩效指标进行定量的分析。社会贡献能力指标反映的是企业为国家及社会所提供的经济资源总和。公众影响力指标则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企业在社会中公共形象的总体评价。通常来讲,评价标准,评价计分方法和评价结果也是社会绩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会对其进行科学,全面,具体的设定。
3、增加环境绩效指标
社会的经济在不断发展,自然环境却在遭受破坏,并且有在日益严重的趋势,发展和经济不能达到一致的局面就发生了,人类在以牺牲自然环境而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这种做法是很不明智的,最终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随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资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不断深入,我国各地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和准则,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以消耗较少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目的,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废弃物,公司也将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该指标的设定,目的是引导企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发展和扩大企业及其实现战略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良生循环。以波特为代表的修正学派认为,—个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因素是环境绩效,由于它能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促进报废产品的回收利用,能够降低成本,减少企业因环境责任造成的损失和风险,并能有效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形象,然后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存在这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是要用到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并且还会触及到很多的非财务信息。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企业的环境绩效:资源利用率,企业环保意识及环保经费投入。这几个方面可以分别从实际行动上,意识形态上和经费投入上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环境绩效。
4、增加地区(行业)绩效评价
由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行业状况的不同,国家的资金和政策也不同。有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其财务绩效评价后果很好,但实际上其资产的管理效率,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而有些处于劣势处境的企业,即使其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并不出色,但其对资产的管理效率,能源与资源的使用效率却很高,这证明只凭财务绩效是不能够完全反映企业总体绩效的,还要充分的思考企业地区,行业的区别,制定地区,行业效率评价,完成对企业绩效的全面评价。地区、行业绩效评价应该大体上设定政府支持意识指标和政府协助程度指标来反映。这两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所在地区、行业的优势或劣势隋况,协助企业更好的剖析出企业真正的自身价值。
六、建立企业绩效评价新体系
1、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的目的是反映已经发生的可以计量的经济效果。获取利益是企业的核心,目标,典型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通常是和企业的获利能力联系在一超的。因此,本文在此设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经济增加值的财务指标。
(1)主营业务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和悉数利润的比率,反映企业经营的不便水平和能否有核心竞争能力。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持久性只能起源于用比对手更低的成本、更进步的技术、更佳的质量以及更快的速度与更高的效率去发展自己的能力.来源于能够生产出大量的具有强大竞争潜力的差别化产品的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强弱的最直接的市场表现,无疑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假如一个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企业,其利润主要是由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支净额甚至于补贴收益构成,证明企业经营是不正常的。
(2)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之和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该指标能多方面权衡企业运用悉数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基本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企业是否举债经营的主要依据,一般认为经营状况优越的企业总资产利润率应高于其债务成本率。
(3)经济增加值
经济增加值又称经济利润,是一段时间的企业税后营业净利润与投人资本的资金成本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EVA=NOPAT-Kw•NA。其中:Kw是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NA是企业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假如EVA为正.则表明公司获得的收益高于为获得此项收益而投人的资本成本.即公司为股东创造了新价值;相反,如果EVA为负,则表明股东减少了财富。该指标将经营绩效评价与企业决策联系在一起.然后有利于企业达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有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作出评述:“EVA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只不过是对经济学家的‘剩余收益’概念的发展。并具有可操作性和高度的灵活性。”
2、非财务评价指标
之所以选取非财务绩效评价,是因为弥补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不足。这是如今信息时代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要求,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越来越重要,许多世界级的厂商都开始将其融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去。美国企业很流行的综合平衡记分卡就是把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的一个绩效评价体系。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绩效评价的非财务指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
(1)评价企业的经营过程
1.1品质评价指标
品质因素的多方面的。不单单指处于产品制造阶段合乎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来的标准,更包括其在被购买之后多表现达到的标准。一个产品的品质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的灵魂,对他的评价有以下几个标准:首先是供应过程中的品质标准的评价。就是对原材料的购进的评价。他们可细分为材料类别和厂家计算残次品率对材料或者供货商进行质量测评。再者是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品质。以生产阶段建立控制点的方式,通过质量控制制度和质量审计制度等措施来对其加以实现。三者是从销售过程中的品质控制。也就是商品的品质评价,这就要看顾客对其使用产品的态度和看法成为最终评价,可通过索赔顾客数量和为不合格所支付的修理费等方面体现。
1.2交货效率
企业的可信赖程度是企业能否对客户的订货按期及时发货的体现。倘若企业无法按时发货,这不仅会使企业失去这笔交易,失去这个客户,更有可能导致企业的信誉形象受损。对交货效率评价能够用及时发货次数百分百这一计量指标来反映,也就是及时发货次数和总发货次数的比值,观看循环的时间来考察。生产时间、待料时间、检测时间和搬运时间组成了生产循环时间。其中,生产时间是唯一能增加价值的。其他的时间活动都丝毫没有增值活动。而想要缩短生产循环时间,就要把不增加价值的活动时间降至最短,这样就可以利用生产循环效率指标来有效的控制。生产时间/f生产时间+待料时间+检测时间+搬运时间)=生产循环效率。而这套公式的最理想状态就是1,也就是说,除了生产时间外,其他时间没有耽误循环效率
1.3敏感性与应变能力
国外很多企业把敏感性看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倘若敏感性很低,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将会失去很多客户。这可以通过接受订货到发货的时间效率来体现。这段时间越短,说明企业的敏感度越高,对企业的应变能力的评价主要是从生产调整准备着以角度来进行的。所谓生产调整准备时问是企业由一批产品改成另一批产品时.需要调整机器设备来组织生产所花费的时间。通常来讲,企业生产应变能力和时间成反比的。
(2)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评价
2.1客户
客户在企业者的眼里是利益的象征,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也是企业营业利润的源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固定客户。对企业这一方面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市场占有率。它是指企业某主导产品的销量占整个行业同种产品销量的比例。这一指标反映了公司市场运营上的绩效.表明企业在现实状况下及将来一段时间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实力的主要表现。二是从客户那里可以获得利润。企业不只要评价同客户做成的买卖量,还要评价这种交易是否有利可图.可否长时间获利成为决定保留或排除该客户的关键因素。有些新客户就目前看来无利可图,但是对于未来看要是有潜力的,就仍然是很重要的。所以现有的和潜在的可得利润都是评价这个指标需要考虑的。三是客户满意度。评价客户满意度就是要确定企业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了以及满足了客户多少程度的欲望和要求。光满足客户的需要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试着不断地超越客户的满意程度,尽力做到最好。评价客户的满意度可采用邮寄调查、深入访问和电话询问客户本人的方式.也可通过企业考察客户留住率来评价。在这里.客户留住率可用已有客户继续保持交易关系的部分占企业全部客户的比重来权衡。
2.2企业员工
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最大的依靠,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智力,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传统业绩评价方法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对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及培训情况等方面做出评价。针对这几个方面的解释如下:一是员工劳动生产率。这是评价员工知识与技能水平的一项指标.包括了员工对内部生产过程改进能力有没有符合客户要求等。一般考虑生产产品的员工和数量同其创造的价值,即用员工创造的价值和生产产品的员工比率来体现。二是员工流动率.指那些流入流出的员工人数对平均雇用的人数的比率。这一比率高,说明企业员工思想不稳定,对企业没有信心.所以企业应依据这一指标的变化。仔细分析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使企业保持旺盛的向上发展的趋势。
3.对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3.1技术创新投入指标
指企业在企业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需要投入的技术,能够反映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评价技术创新投入的指标主要有:创新投入年增长率、创新投入占销售额比率、创新人员占企业总员工比率和创新人员年增长率。
3.2技术创新能力指标
指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创造能够满足客户欲望和要求、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绩效评价新体系是一个结合了财务评价指标和非财务评价指标、有形绩效评价和无形绩效评价、结果静态评价和过程适时评价、所有者权益和市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需要,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考虑的因素及其内容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主要以净利润指标为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观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促进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形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根据我国实际并结合国际标准,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l、现代企业环境的复杂性
目前我国企业除接受政府宏观调控外,其生存和发展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政治、法律等。另外,经济的繁荣也存在一定隐患,如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业结构趋同性所造成的恶性竞争等。
2、中国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具体特点
在我国企业结构中,国有企业占相当比重,而全国第五次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较为严重,30.2万户国有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帐达数千亿元,在资产损失中呆坏帐损失占31.7 %,库存商品成本高于市价损失占13.8%;在资金挂帐中经营亏损挂帐占42.4 %,潜亏挂帐占30.2%,而且国有企业应提未提、应摊未摊、高留低转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监管方式。
3 、加入WTO与国际惯例的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市场更趋开放,竞争也更激烈。要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约束和激励。另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现有评价标准与国际公认标准有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评价,并对照国际公认标准,促进我国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传统的业绩评价以定量指标为主,不能涵盖影响企业业绩的所有因素,特别是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应该使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相互验证和补充。
二、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业绩,偏重对过去经营成果的衡量,易导致企业急功近利而忽视长期价值创造,重结果轻过程,重局部业绩,轻整体效益,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所以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汲取当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管理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四方面:
1、社会性评价及其内容
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增长存在许多隐患,如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或耗竭等。在评价企业业绩时,首先应对其社会贡献大小作出评价,如环境保护状况、公益建设、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等。
2.收益、成长性评价及其内容
收益成长性评价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另外,产品市场占有能力、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在岗员工素质状况等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
3、研究、开发力评价及其内容
指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更不能忽视其无形业绩,对其科技投入、创新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
4、组织、制度性评价及其内容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章制度不明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改善其组织结构,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型的企业。
三、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选择
传统评价指标主要是定量指标,对经营业绩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从定量评价看:①各指标权重是人为事先设定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②未考虑企业为达到这些指标所必须具备的相关条件。其次,从企业整体看:①盲目追求高定量指标,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有可能损害企业长远利益;②忽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另外,传统的定量指标,还可能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在企业经营、公司上市中完全看定量指标,企业很可能会弄虚作假,如银广厦特大造假案、三九医药会计信息造假案等。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还应包括定性指标,对其进行验证和补充。
l、企业业绩评价定量指标分析
(1)反映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主要由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组成,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2)反映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主要由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等指标组成,反映企业资产运用水平及资产质量。
(3)反映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由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亏损挂帐比率等指标组成,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盈利或偿还债务的能力。
(4)反映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能力。
2、企业业绩评价定性指标分析
(1)领导班子基本素质
①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经营业绩水平。
②领导班子团结程度,廉洁自律程度,是否爱岗敬业、奖惩分明,员工的拥戴程度。
③经营理念的先进性,是否勇于创新,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是否均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工作成绩好坏等。
(2)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
企业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①主要产品的质量达到何种标准级别。如企业产品质量是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并通过IS0认证,还是达到国家先进标准,或符合国家标准,甚至不符合国家标准。
②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何种标准级别。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如何,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是技术水平落后,也是影响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产品知名度高低,性能价格比合理与否,售后服务水平高低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④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低及产品产销率高低等。
企业服务满意度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①服务质量高低,服务人员素质、服务态度能否满足顾客需要。
②商品或服务种类是否齐全,定价是否合理,是否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各种承诺。
③服务场所的设施、装璜等是否能满足顾客的心理需要等。
(3)基础管理比较水平
①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精简,制定的规章制度先进性、完备性及可行性如何,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如果企业机构臃肿,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将难以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②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质量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③计划控制手段是否严格,是否能不断创新,经济效果如何。
④权责是否明确,激励约束机制是否有效等。
(4)在岗员工素质状况
①员工学历水平结构,全体员工达到岗位技能标准的比例水平,相关技能培训的组织程度。
②员工是否爱岗敬业,有无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对企业发展有无信心,能否提出合理建议。
③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严格遵守,员工的精神文明状态如何,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如何。
④员工受培训状况如何,是否根据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及继续教育等。
(5)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
对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的考察应通过以下方面:
①企业主要设备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何种级别,是否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适应,企业开工程度,设备利用率高低,运转率高低。
②企业是否重视技术投入,其技术装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力量如何,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
③企业的环保意识如何,环保技术措施水平达到何种级别等。
对企业服务硬环境的考察为:
①企业设施的齐全性、先进性,服务条件如何,布局是否合理,能否使人产生舒适、愉。
②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如何,是否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6)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考虑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①企业在本行业或区域的影响力高低,产品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全国或本区同行业中的排名。
②企业在本行业的作用,辐射力高低,对财政的贡献,安排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强弱。
③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本行业的影响力等。
(7)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对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的考察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①企业的短、中、长期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生产经营目标明确与否。
②企业制定的经营策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长期持续的发展等。
(8)长期发展能力预测
企业长期发展能力预测指从企业的资本积累状况、利润增长情况、资产周转状况、财物安全程度、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综合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潜力。
由此可见,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和短期性,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有形业绩评价和无形业绩评价相结合,较之于传统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合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业绩;非财务指标;指标设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80-02
随着市场竞争力不断的增强,企业越来越关注其业绩的评价。想通过对自身业绩的评价来总结企业的运营情况,发现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找出解决方案。除了众所周知的财务指标是最简单、最科学的计算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有效地对业绩进行评价,那就是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也是体现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1 什么是非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是指通过财务的一些列数据的计算与统计来体现企业业绩的评价的,是通过缜密的计算与准确的评估而得出的。除了财务业绩评价外,非财务评价也是企业常用的手段。那么什么是非财务指标呢?非财务指标是指无法用财务数据计算的评价方法。非财务指标主要存在三类:经营、顾客和员工。目前,经常使用的非财务指标主要包括:顾客满意度;产品和服务质量;战略目标。如完成一项并购或项目的关键部分,公司重组和管理层交接;公司潜在发展能力,员工满意度和保持力,管理有效性或公共责任;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目标等。
2 非财务指标的优点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数据总结出来的,参考的是去年公司运营的数据,而非财务指标是不能够用数据计算的,它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顾客与员工方面的调查得来的,因此两者的方向也就不同,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公司在业绩评价中引进非财务指标是因为财务指标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面向过去。财务指标反映的只是去年的绩效,并不能提供创造未来价值的动因;非财务指标则相反,它往往是面向未来的,比如,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投入市场,用一定的时间建立市场份额,提高对关键顾客的保持力等。这些指标的改善往往需要管理层付出多年的努力,同时一旦上述指标顺利完成;将明显改善公司财务业绩。瓦顿(Wharton)在1995年出版的《年度红利契约中业绩评价标杆的选择》中指出,非财务指标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公司发展前景的更好指示器。对中下管理层使用激励计划同样推动了非财务指标的应用。中层管理者、一线生产管理者甚至专业技术人员都成为激励计划的应用对象,他们并不能控制财务结果。与此同时,这些雇员对经营效率、成本管理、技术创新以及产品质量等影响公司效益重要变量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公司高级管理层。因此在中下管理层激励计划中应用非财务指标是顺理成章的。
必须指出,非财务指标的使用能促进管理者注重公司全面绩效的提高。最新资料显示非财务指标应用正是大势所趋。52%的公司已经将非财务指标并入经理激励计划。在这些公司中,有31%积极使用了非财务指标,其余69%的公司则将非财务指标放在菜单中,供每年董事会制订激励计划时选用。
3 如何进行非财务指标设置及应考虑的问题
3.1 非财务指标在设置中应考虑的问题
非财务指标的设置不是简单的设计几个指标就可以了,必须考虑到这个非财务指标是否符合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否符合行业特点等。希望通过周密的思考,制定出有效的非财务指标。
(1)经营战略问题。经营战略是企业近期的发展方向,因此评价这次战略成功与否就需要非财务指标的统计,但是如果是单纯地进行评价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的话,那么评价的结果也是脱离真实性的,企业设置指标不是表面工程,是希望真正地帮助企业更好地运营,因此非财务指标的设置必须与当时的经营战略相结合。
当公司战略需要将新产品加速市场化时,新产品市场份额指标应在年度激励计划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同时,实施创新导向战略的公司应强调那些对新产品发展和未来获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比如,美国运通公司在年度激励计划中加进了创新指标,作为对原计划的修正。默克公司(Nerck)则在决定经理红利的指标体系中包括了“对研发能力持续承诺”这一战略目标。
(2)行业特性问题。市场中的行业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个行业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及发展模式,因此不要一概而论所有的企业。非财务指标的设置也是一样。不可能制定一套指标就可以适应所有的行业,这是不现实的,因此企业在设置非财务指标的时候应该先分析自身企业的行业特点,并结合这一特点设置其指标,使其能够更准确地进行业绩评价。例如国企,他们的经营是由国家控制的,企业的发展不是通过非财务标准就能够表现的,因此行业的特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3)企业生命周期问题。由于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企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企业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的改变其发展战略,而这就形成了企业生命的周期性。在不同的时期,企业的发展目标不同,企业相对设置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必须根据当时的要求设置非财务指标,这样才能保证对不同时期都能准确地进行业绩评价。例如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就是这样,由于不同时期企业人才产生流失,企业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因此如何保障人才,如何制订发展目标,是企业所关注的话题。可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也是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应对指标。
3.2 如何进行非财务指标设置
(1)经营能力评价指标。生产经营能力是指企业的产品量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效率的生产部门,能够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品质最好的标准,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在指标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强调企业的生产能力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是否以最低的成本来谋取最大的利润。生产经营能力指标主要包括产品品质指标、交货效率指标、质量指标等。
(2)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变强的基础,有稳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不断的发展。而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所要体现的就是企业自身技术和员工素质的能力,是其他企业不能模仿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应该包括研究和开发能力指标、核心人才比率、员工培训比率等。
(3)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评价指标。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生产者的决策、协调与控制能力,优秀的管理能力能够使企业稳步的发展,而较差的管理能力则导致企业内部的混乱,使企业的发展失去方向,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因此企业领导的管理能力是需要监督的,管理是合理的规划,而治理才是具体的措施。其评价指标包括股权的集中度、内部人持股比率、董事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