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项目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支持力度
在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补贴扶持、市场培育、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其发展和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政府应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同时,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市财政也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七大行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4,(03).
[2]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J].工具技术,2010,(04).
[3]闫晓梅.我国风电产业投融资战略选择[J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5).
[4]颜秀焕.厦门开发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的可行性分析[J].福 建建筑, 2004,(04).
[5]周凤起.中国风能发展的形势和挑战[J].新材料产业, 2009,(08).
一、一年来,市发展改革委按照年初确定的“以扩投资夯实保增长的基础、以调结构提高保增长的质量、以抓创新激发保增长的动力、以惠民生提升保增长的水平、以优服务改善保增长的环境”的工作思路,着重开展了以下七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1、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对中央调控政策、经济发展态势、重点行业的监测分析,定期开展月份、季度、半年、年度的经济形势分析,研究制订《市第四季度保增长冲刺工作方案》,提出33条措施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建立健全市场监测网络,在超市、农批市场、油气经营单位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并纳入价格监测点进行实时监测。
2、全力以赴加大投资力度。根据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动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项目建设,突出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先后3次组织召开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会议,组织签订责任书,分解落实年度投资任务。
3、积极争取新增中央投资。充分发挥中央扩内需的政策作用,积极组织申报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计划,起草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中央投资项目专项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自查制度、督查制度和考核制度。
4、全力做好资源供给与保障。积极应对甲型H1N1流感事件,加强重要物资储备管理,做好防控药物、防护用品的调度和储备。加快能源保障项目建设,西气东输二线深港支干线、大铲岛LNG应急调峰站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研究协调天然气产业政策,积极推进我市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工程一张网规划建设。开展抽水蓄能电站、电网工程、国家成品油储备油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抓自主创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1、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制订《市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方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生物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专项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在高技术产业项目和创新资源的支持,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电子信息产品协同互联、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数字电视等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填补了我市在国家工程实验室领域的空白。
2、全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编制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年)》、《市生物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年)》和《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三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政策。成功引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三大电信运营商等战略合作项目。国家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热利用研发与测试中心等项目落户。
3、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市LED产业发展规划(年)》、《市推广高效节能半导体照明(LED)产品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年)》等高技术产业规划和政策,推动中芯国际、思科、华星光电8.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航天科技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工作全面展开。
4、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在年出台《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市总部企业认定办法》、《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市总部经济年工作计划》等配套措施,明确总部企业认定资助、总部企业引进、总部集聚基地建设和深化服务等工作。
5、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引导。编制完成《市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为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重大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依据。修订《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年修订)》,确定新一轮鼓励类、限制类、禁止(淘汰)类的产业准入导向政策,调整产业项目的约束性指标。
三、抓区域合作,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拓展经济发展腹地和发展空间
1、统筹协调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落实。承担并迅速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制定《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工作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任务和责任分工。承办《规划纲要》珠三角()现场会,制定《市贯彻落实珠三角各市现场会精神工作方案》,提出交通对接、跨界河流治理等重点合作事项。研究起草《市实施〈规划纲要〉方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2012年前取得明显成效。
2、务实推进深莞惠合作。牵头起草《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办公室”和“重点领域专责小组”三级合作架构,形成三市合作的领导协调机制。提出《市东莞市惠州市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近期工作重点事项》、《三市规划一体化合作协议》,明确近期三市在发展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界河治理等领域的重点合作事项。
3、强力推动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积极组织与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的沟通协调,推进特区延伸工作。加大项目、资金和投资倾斜力度,推动特区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快推动大运项目建设,开展96所特区外原村小改造工作,推进新建市属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向特区外转移,继续落实固本强基项目。
四、抓民生实事,统筹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稳步提高民生福利水平
1、加快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大学医学院、市信息学院新校区、南方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建设,继续实施卫生事业“一大一小”发展战略,推进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卫生项目,全面启动社康中心业务用房购置工作,推进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宝安书城、龙岗书城、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系统等项目建设。
2、加强人口调控和管理。研究提出分区域人口调控指导性计划与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指令性计划相结合的调控方式,印发实施《市、区、街道人口工作机制方案》,加强人口政策研究,推进人口信息采集平台建设。
3、着力减轻社会价费负担。出台系列价格惠民政策,停止征收国家和省取消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部分中介服务收费,自年春季学期起取消义务教育借读费和高中节假日补课费,完善出租小汽车油价运价联动机制。
五、抓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1、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编制《市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并报国家发改委审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总结工作,完成《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实施方案(2006-)》评估工作。出台《市循环型社区规划与实施方案》,组织起草《市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目录》。
2、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起草《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并上报市政府。组织各区及部分重点耗能企业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分解落实全市节能指标,顺利通过省政府对我市年节能目标的责任考核。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
3、积极推进生态环保项目建设。落实治污保洁工程建设责任制,推进大鹏污水处理厂工程、葵涌污水处理厂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市油气及其他危险品仓储区规划建设和搬迁整治。
六、抓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履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我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组织协调,修改完善并出台实施《关于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起草《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改革和精简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先后出台《关于简政提效强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的若干意见(试行)》、《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若干措施》,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方案、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办法。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的标准体系建设,改进项目审批办法,优化审核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3、积极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推进水、电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健全有利于生态环保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理顺排水设施营运费管理体制,出台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电价政策、建筑垃圾处置临时收费政策和汽车尾气排污检测收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电价调整方案,优化电价分类结构。
七、抓机关建设,扎实开展“服务年”活动,推动行政服务再上新台阶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第二阶段的分析检查、第三阶段整改落实和“回头看”活动,形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制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落实工作方案》,37项整改措施100%按目标进度推进和落实,达到了预期效果。
2、“服务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以“三服务”促“三保”的要求,制定并落实“服务年”活动13项措施。实施“三减少一下放”(减少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下放审批权限)的简政提效措施。
3、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的部署要求,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开展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议事规则,制订《市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贯彻落实新增中央投资项目专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规定,推进信息公开和“阳光政府”建设。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节能降耗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为“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二、工作目标
(一)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二)组织实施节能技改重点项目12项以上。
(三)淘汰落后腾出用能空间6000吨标煤以上。
(四)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6家以上。
(五)创建省、市级绿色企业1—2家,县级绿色企业6家以上。
(六)能源利用监测、监察企业5家。
(七)水泥散装率达到77%以上。
(八)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78%。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节能目标考核。继续把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重点用能企业。县政府将与各乡镇(开发区)、各重点用能企业和非工业用电大户签订年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对节能目标考核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乡镇,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不得参加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对超标100吨标准煤以上的按每吨标准煤20元缴纳节能目标转移金。对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重点用能企业和非工业用电大户,该企业当年不得参与年度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活动,对其新建投资项目和新增工业用地从严控制,并不得享受次年政府各项优惠政策。
(二)把好项目准入关,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执行《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和《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控制新增能耗。强化服务,鼓励企业投资新建能耗低、污染小、产出大的项目,对低能耗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坚决不再核准、备案“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对已建成的高耗能项目,进一步分析项目能耗强度以及对全县GDP能耗的影响,尽早采取对策措施。对确需新建能耗强度高于全县平均值的项目,所在乡镇应落实等量替代方案。
(三)着力抓好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抓好建材、造纸、印染、化工、磁性材料、金属压延加工、纺织等行业的节能技改工作,突出抓好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工业炉窑改造和电力拖动系统的节能改造。加快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强化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和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方案。对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取得显著成效的项目,除县政府奖励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
(四)加快光伏等新源推广应用。根据“1321”新能源推广计划,年,我县将完成6000平方米太阳能屋顶发电、1.3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和3500平方米地源(水源)热泵空调任务。在宣传引导、政策扶持和项目服务等方面要做好工作,确保完成推广任务。
(五)建立完善节能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网络,强化节能基础工作,督促重点用能单位定期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工作联系机制,强化跟踪、指导和监督。每月15日前,对高能耗行业、企业能耗情况进行分析,密切关注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六)加大节能监察和执法力度。依法对全县重点用能企业、非工业用电大户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监测、监察。重点检查高耗能企业单位产品耗能、主要耗能工艺有无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主要产品能耗限额、主要耗能设备能效等情况。对达不到节能标准和要求的企业,依法加大处罚力度,对超能耗限额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对不按期淘汰国家明令淘汰产品、工艺、设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和予以关闭;强化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用能量、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的监测,对人均用能量超标的部门予以通报,督促其尽快采取节能措施。
一、高起点规划和定位
本着高起点、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2008年,市聘请美国科尔尼国际战略咨询公司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了科学定位,勾勒出市中长期经济发展的蓝图。这在全省县级市是首创的,目前来说也是唯一的。2009年,聘请北京中物联物流研究院编制了物流业发展规划,明确定位将西部商贸区打造成为省级商贸集聚区,南泉物流区打造成省级物流区,建成胶东半岛重要的物流基地,目前,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编制完成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2011年计划投资10亿元,对小商品市场进行提档升级、搬迁扩建,全面打造现代商贸区。
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趋势,市在对总体竞争优势进行对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着力打造生产制造和旅游生态两个成长引擎,集中精力发展汽车及零配件、船舶、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明确了区域产业定位,在东部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和临港产业,在中部构建现代制造和商贸物流产业带,在西部优先发展现代农业。
到2010年,市基本构筑起现代产业优势互补、区域协调联动、城乡共同繁荣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未来的,不仅是市重要的次中心城市,更是大城市化向发展必不可少的节点。
二、完善政策体系
市自2009年开始连续三年出台促进企业发展二十条意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市财政共安排资金1.4亿元,直接奖励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创建、企业上市、节能减排、固定资产投资等,引导企业提升发展层次,向现代产业发展。
2010年,制定出台了支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到2012年通过重点培育,将打造形成大企业集群,确保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50亿元、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家、3家、15家以上。对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和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新引进企业实现的地方工商税收市级留成部分,自2010年起五年内全部返还工业功能区,专项用于重点工业功能区建设。2009、2010年连续两年市财政直接投资2.8亿元,完成了汽车功能区的基础设施配套。
三年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成效,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2008年的252亿元增长到36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由379亿元增长到616亿元;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8.3:54.7:37。
三、突出抓好定向招商
市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市实施定向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和定向招商办公室。连续两年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定向招商突破年活动的意见》,配套出台了《市定向招商重点推进产业指导目录》和《关于建立定向招商评价制度的意见》,定向招商目标更加明确。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旅游会展等15个产业作为重点产业,通过定向招商实施重点突破。
2008-2010年,定向招商成效明显,呈现出了资金到帐快、项目质量高、产业定向集聚的良好态势,三年实际利用内资累计达到323.3亿元,实际吸收到账外资达到8.14亿美元,在全省县级市位居前列。港中旅、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光伏产业基地、船舶制造等一批现代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取得新进展。即发、雪达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规模加快扩张,海立美达公司于2011年1月10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这是市第一家上市的本土企业,也实现了五市本土企业上市融资零的突破。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初步培育起了造船、汽车及零部件、重型装备制造业三大龙头。船舶制造项目1800吨级首制船已建成下水。落户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功能区的涉及总投资38.8亿元的2个专用车、改装车项目和28个汽车零部件项目已陆续建成投产;已签约的总投资54亿元的捷能汽轮机整体搬迁改造升级和新建汽轮发电机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同时可吸引60多家配套企业落户;新引进建设的总投资30亿元的庄明核电及重型容器制造项目填补了市重型装备制造业的空白。这三大先进制造业布局的形成和呈现出的强劲发展态势,改变了市以轻工产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发展格局,成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强力增长极。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越来越突出。港中旅项目23万平方米的五大旅游度假设施主体已基本完工、正在加紧内外装修;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拥有10万人口的蓝色经济新城,其中,22万平方米的国际会展博览中心已基本建成;投资40亿元的大学校区项目已经教育部批复;总投资136亿元的国际服务外包生态产业园项目5年内建成运营后将成为世界一流的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大突破,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市引进涉及总投资88亿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园、非晶带材、河海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了新的力量。
四、全力抓好重点项目促进
2008年4月市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重点项目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了《重点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重点项目提报标准和初选程序,组织召开重点项目评价会,从国家产业政策、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税收和就业等方面对重点项目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确保重点项目质量。将市和市重点项目全部责任分解到市级领导,纳入市级领导绩效考核;按照项目投资额大小实行分级分档管理,纳入对镇和市直部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免收市和市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配套费;优先安排市和市重点项目年度土地指标。2011年,市共有41个项目列入市重点项目管理,涉及总投资890.6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70.8亿元。
五、全面启动蓝色经济区建设
抓住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发挥东部滨海资源优势,积极对接轨道交通、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编制完善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全省蓝色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市蓝色产业的核心区。坚持产业支撑、重点突破,优先发展船舶、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科研教育等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渔业养殖、远洋捕捞等传统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开发,严格审批海岸线和近海资源利用项目,加强岸线控制,合理保护滩涂、岛屿,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条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县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县政府设立县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成果转化资金”)。为加强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成果转化资金每年由县财政拨款,县财政局、科技局共同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指已取得科技成果、经中试并进入产业化开发、能较快形成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四条成果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突出重点、集成联动、科学管理、专款专用、注重效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金融机构、民间和外资等多方面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二章工作机构及职能
第五条设立县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
(二)审议成果转化资金年度工作计划;
(三)审议成果转化资金的年度经费预算及决算;
(四)审议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
(五)协调解决成果转化资金运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县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协调小组由县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科技局和财政局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县经贸委、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组成。
第七条县科技局具体负责成果转化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县财政局拟定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
(二)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年度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统一受理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
(三)组织专家开展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
(四)会同县财政局编制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提出成果转化资金年度支持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五)负责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合同签订、项目监理、验收、统计等,并向县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协调小组汇报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
(六)办理县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协调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县财政局是成果转化资金的监管部门。与县科技局共同拟定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相关实施细则及工作指南,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编制成果转化资金年度工作计划及项目安排建议;根据成果转化资金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成果转化资金年度经费,并依据项目合同及实施进度拨付项目经费;负责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资金支持范围与对象
第九条成果转化资金主要支持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资源与环境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点支持列为国家科技计划、创新基金、专利二次开发项目、购买一、二、三类新药证书和省重大专项等科技成果项目的转化及产业化。
第十条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成熟度高、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
(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无知识产权纠纷;
(三)产品的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品群。
第十一条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第四章资金使用方式
第十二条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方式。主要有:
前期补助。主要用于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或产业化过程中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经费补助,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研究开发经费的50%。
贷款贴息。主要用于为形成较大产业化规模效益而向银行大额借贷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根据项目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及贷款额度,确定相应的贴息比例和年限。
转化奖励。对科技成果取得后进行转化并有明显成效的给予奖励,两年内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税收超过100万元的为三等奖,奖励10万元;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税收超过200万元的为二等奖,奖励20万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税收超过500万元的为一等奖,奖励50万元。对二等奖、三等奖的项目,在两年后评奖时,达到更高奖项条件的,补足两档之间奖励差额;对一等奖,在两年后评奖时,达到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税收超过1000万元的,再奖励50万元。
上述方式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每个项目总资金量不超过100万元。
第五章项目申报
第十三条每年由县科技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指南,企业根据指南申报项目。
第十四条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
(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上两年度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并提供最近1个月的各类会计报表(复印件)。
(五)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
第六章项目审批
第十五条由县科技局选聘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专家组由县内外科技、产业、管理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和可行性、市场前景、风险性、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等进行评审、论证,并提出明确的咨询意见。
第十六条县科技局、财政局依据专家组的咨询意见,并听取有关方面意见,提出项目安排建议,报县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审定。经审定的项目,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县科技局、财政局行文立项,并与有关责任方签订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
第七章项目管理
第十七条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可行性论证报告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落实自筹资金等实施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定期报送项目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八条县财政局、科技局负责落实地方财政配套经费,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监督检查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及时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县科技局、财政局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县科技局组织对项目的验收。
第二十条建立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果的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考评的重点是使用成果转化资金的项目是否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是否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第八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成果转化资金由县财政局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其经费由县财政局按项目合同和实施进度及资金合理流向予以拨付。
第二十二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成果转化资金、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等实行统一预算管理和核算。
第二十三条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成果转化资金的,由县财政局、科技局采取通报批评、停止并追回拨款、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政府相关人员违反项目管理规定,弄虚作假的,对有关责任人依法追究其行政直至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县科技局、财政局依据本办法制定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实施细则。
关键词:产业人才工程;实践困惑;理论反思;路径重构;案例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多年来,中央和各地陆续实施了系列人才工程,对于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各地正在编制和实施“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而“人才工程”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随着规划的各项政策和重点人才工程的启动,相应的绩效评估也提上重要日程。对于以往人才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考察,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对人才工程的实践困惑进行梳理。如表1所示。
二、 理论分析和路径重构――以A省某产业人才工程为例
人才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涉及政府绩效管理、公共治理、项目管理等理论范畴。基于上述理论视角,本研究以A省的重点人才工程――“人才高峰计划”为案例,通过对其中问题的分析,试图提出人才工程路径重构的策略。
1. 案例分析。
(1)案例背景。产业发展是引领未来的强大引擎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A省是东部发达省份,人才集聚,部分行业和产业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从2002年起,A省启动了以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汽车、建筑、农业等六大行业为重点的“人才高峰”计划,确立了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性项目建设为载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资金资助为激励、目标考核和动态管理为保障的人才工程建设目标。之后的2010年,将人才高峰计划进一步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等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延伸。A省人才高峰计划的重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以科技领军人才以及产业高端人才等为主要组成部分。迄今共实施人才项目4 293个,选拔、培养重点高层次人才38 812人。通过10多年的建设,A省重点行业、产业人才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竞争力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快速集聚,人才高峰逐步崛起,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2)案例分析。通过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研究发现A省人才高峰计划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有诸多实践困惑。一是重项目、轻培养。不少用人单位重人才申报,而在获批立项后,对人才的跟踪培养、梯队建设、政策落实、资金匹配等普遍缺少后续关注。二是考核形式化。A省以人才资助协议书模式约定人才高峰建设3年期各方责任,但各协议方对于人才考核管理的义务难以真正落实。考核以中期考核或结项考核验收为主,缺少系统的考核标准。三是目标设置宽泛化。A省人才高峰计划涵盖六大行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分配不均衡,行业、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相比传统行业优势不明显。四是资助力度较小。3万元~5万元的资助标准偏低,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后续的滚动支持少,项目承担单位匹配经费落实不到位。五是项目管理科学性不强。A省实行人才资助资金一次性拨付,缺少和项目进展及效益考核的紧密挂钩;缺乏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审核、评审及后续的中期考核、结项验收等难以高效化。六是综合治理的理念有待强化。A省人才高峰计划涉及政府、产业主管部门、人才市场、企事业用人单位、专业评估机构等方面,存在多头管理、治理主体不明晰的现象,用人单位、专业评估机构、专业人才市场等其他治理主体作用发挥显著不足。
2. 路径重构。A省“人才高峰”计划是产业人才工程的一个典型,面对长远发展,须借助相关理论,对人才工程的设计、定位和发展进行反思和提升。以下即以A省案例为背景,从个别到一般,通过要素分析,以期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才工程重构路径。
(1)绩效管理的视角。作为人才工程的政府公共项目,其实施的政府行为代表公众意志,体现政治理念,而且也是促进政府绩效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本研究而言,政府的绩效管理包括人才项目成果转化的效益、财政资金投入产出比,以及政府有效履行人才管理职能等过程。其要素体现为人才工程决策的科学性、定位的准确性以及实施的有效性。然而,现实中政府对公共项目绩效评估的认知仍有置工具理性于价值理性之上的倾向,强调简单、便捷,甚至形式化,缺乏应有的预期性和导向性。实践中公共项目绩效管理须包括目标和权责、绩效导向、流程再造、技术支持等必要选项。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人才工程决策:围绕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主题,推进以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为重点的“新一轮人才高峰行动计划”,通过人才引进、项目资助、政策引导、专门培训等方式,实现预期目标。
――人才工程定位:通过与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人才子工程的统筹推进,错位发展,突出地域人才工程建设的产业特色和行业特色。重点实施对A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选拔培养项目。
――人才工程绩效:总体服务于用人单位、人才和社会满意度的目标。具体包括财政资金投入方向明确,匹配资金及时到位;完善政府评估、社会评估、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机制;受资助人才项目与行业(产业)发展匹配度高;人才梯队建设显著进展,科研成果转化率高;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更为完善。
(2)项目管理理论的视角。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1983)对项目管理基本内容界定为范围、成本、时间、质量、人力资源和沟通等六个领域的管理。除计划、协调和控制等传统的内容外,项目管理理论也重视包括合同、采购、费用、进度、质量以及风险等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因素、顾客导向、柔性管理等也受到更多关注。一般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定义了项目各参与单位的角色和责任,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涵盖项目管理绩效、决策指标、决策方法等内容,而在公共项目评估实践中,Shadish(1998)提出的操作性问题包括评估需求、执行、委托者、效果、影响、成本等。上述研究为人才工程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资金管理: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项人才资金预算执行率高;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等项目承担单位给予经费配套;设定财务管理规范度指标,资金支出手续完备;按要求及时报送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项目管理:有人才高峰计划的组织协调机构;公共服务信息平善,为人才网上申报、科研成果与企业对接等提供服务;建立规范化的评审制度,创新第三方评价机制;制定并执行人才培养对象跟踪培养制度。
――绩效管理:明确各方职责,通过人才项目资助协议书进行细化、分解;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考评结果与后续资金安排挂钩,促进绩效评价、财政监督和绩效审计形成内外合力;完善人才培养考核办法;强化社会监督,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抽样评估。
(3)公共治理的视角。“治理”(Governance)是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Rosenau(1992)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获正式授权,却有效发挥作用”。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则指出,“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团体――公共的或个人的――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不论怎样理解“治理”,研究者们都会强调以下特征:其一,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公共及私人部门;其二,治理机制的包容性,既有正式的制度化机制,也有非正式机制。
人才工程实施中涉及政府的计划、专家的评价、资金的拨付、项目的考核和验收等各个方面,其实已经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科学共同体”。公共治理的公信力需要制度保障:其一,在法律层面上对政府人才公共项目的内容和程序进行规定。其二,对人才经费投入、科研活动监管、社会评价和监督方式等进行制度安排。其三,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就A省人才高峰建设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涵盖多方主体的治理结构。基于上述分析,A省人才高峰计划“十三五”期间重构路径为:
――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主导方):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大考核力度;对人才资助项目进行督查,并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用人单位(主体方):对人才项目进度、资金使用、项目产出等进行自查,并建立结项验收(审计)制度。配合人才工程实施,完善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制度。
――产业界(参与方):把握行业和产业发展方向,为政府制定和实施评审和评价标准提供参考;积极反馈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基于不同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
--评审机构(评价方):科学设计评审环节,保证人才资助项目科学、公正;加强评审的全程监督,提高评价专家队伍水平;创新第三方评审机制。
――社会专业机构(评估监督方):加强中介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和绩效评估,公布公共项目管理情况,加强社会监督,增加公共决策的透明度。
――人才机构(市场方):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人才工程实施须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等用人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减少对政府对人才的微观干预。
三、 产业人才工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
新理论视角下的产业人才工程建设要体现“战略引领,服务全局;集聚要素,统筹资源;分类管理,选育并重”的方向,将人才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相衔接,发挥其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同效应。
1. 创新产业人才培育机制。产业人才开发的核心是用人和收入分配机制的创新。一是实施产业人才培引计划。通过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机制,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实现“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和使用产业人才。二是创建产业人才激励“特区”,制定知识、技术、专利、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施办法,鼓励专业人才持股经营和兼职兼薪,完善项目分配、股票期权、绩效挂钩、协议工资等分配机制,保障人才获得相应回报。
2. 强化产业人才政策扶持。一是提升载体建设水平。发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留创园、高新技术创业园区等载体,为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器。二是创新投入机制。鼓励设立产业风险性人才投入基金,支持政策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新兴产业人才项目的投入,使重点产业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优秀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三是促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实现人才与项目、企业与高校、技术与产业、研发与生产的融通发展。
3. 打造产业人才服务平台。一是瞄准产业技术需求,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经济联合、技术联合和市场联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集聚区共建技术研发平台;二是提供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知识产权、专利等服务;建立与风投机构、专业孵化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联系机制,打造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围绕产业转型中对高技能人才的结构需求,开展境内外培训,打造产业高技能人才能力建设平台。
4. 创新产业人才工程管理模式。探索“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企业为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改进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方式,完善支持的优惠政策。在人才工程实施中注重构建科学、技术及工程专家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人才工程的信息管理平台,推动产业人才工程项目与其他科研计划的衔接。深入推进人才工程的绩效评价、机构评估的改革。完善符合人才创新规律的产业人才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完善竞争性和稳定支持相协调的经费投入机制,不断提高产业人才项目立项、评审、验收的科学化水平。
5. 提高产业人才工程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一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推进人才管理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保障用人主体自,健全市场化、社会化人才机制。二是加强规划。研究开发包含分布密度、素质标准、结构比例、流动活力和产出效率等方面内容的产业人才指标体系,建立需求预测机制。三是形成整体合力。加强部门协调,推动资源整合,综合利用产业政策、财税、信贷等手段,促进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倾斜。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强化产业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锐,王通讯,任文硕.我国区域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评价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4):113-118.
[2] 张瑾,伊振中,张体勤.高层次创新人才概念的界定:基于文献综述和聚类分析方法[J].东岳论丛,2011,32(10):165-169.
[3] (美)Guba Lincoln.第四代评估[M].秦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田霞.国内外公共项目后评估的比较与分析[J].中国工程咨询,2009,(5):34-35.
[5] 王学通,谢壁林,陆文钦.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决策研究综述[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4):67-70.
[6] 王奋宇,卢阳旭,何光喜.对我国科技公共治理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5,(1):1-12.
[7] 方阳春,张鹏,宣勇.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71-174.
从成立之初的小公司、新公司,发展成为运营装机总容量3511万千瓦,资产总额超过1300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发电公司,业务遍及国内华北、东北、西北、中南、华东及海外的印尼。
国华电力以诚信与专业铸就品质,经过近15年跨越式发展,煤机平均单机容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了大机组高效率,小机组热销高的良性发展态势,两次夺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四次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四台机组被评为全国金牌机组,52台机组获得历年全国大机组竞赛奖项,以“国华速度”和“国华品牌”赢得了广泛认可,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责任国华
建设“有追求、负责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电企业”是国华电力坚持不变的承诺。
使命之庄严、责任之重大,国华电力以可靠、可调、规范、诚信,做电网的不间断电源为己任,积极履行央企的政治、经济、社会责任。在长期的发展和建设实践中,“有追求、负责任”成为国华电力对社会的不变承诺。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管理品质提升,员工身心愉悦,追求报效党和人民,服务祖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追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发电企业,追求是国华电力最执着的梦想。对国家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责任是国华电力最郑重的承诺。国华电力连续11年盈利,连续11年保持经济增加值EVA大于零,综合获利能力处于行业优秀水平,持续致力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供电煤耗317克每千瓦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排放量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节约标煤1100万吨。在2010年度机组煤耗评比中,全国60万千瓦机组前五名,国华电力占据四席,整体环保水平连续多年处于行业前列。国华电力出色完成了国庆60周年、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政治保电任务,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持续提供环保电、效益电、责任电,赢得了电网、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安全国华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国华电力始终把人的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国华电力坚持文化引领与标准建设相结合,致力建设生产、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从项目的开发论证、设计、建设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将安全放在首位。追求人、机、料、法、环的统一,有力保障企业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率先引入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安健环五星管理系统,秉承一切风险皆可控制,一切意外皆可避免的理念,以风险预控、闭环控制为主要方法持续推进安健环管理,并进一步发展成以保障人的安全为核心的安健环文化宣示系统,以安健环表现持续改进事故、伤害、火灾为零为目标,以每一位员工平平安安回家为使命,以安全零容忍,对标持续化、考训常态化为策略,坚持第一责任人现场带班值班,安全调考等具体做法,实现了“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安全文化深入人心。
创新国华
国华电力按照党的十七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不断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为神华集团战略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蓄水池、调节器的作用,以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盒风险管理办法为基础构建起了针对不同业务管理平台,涵盖18个专业系统的专业化管控体系,推行“小业主、大咨询”的基建管理模式,努力建设低碳环保、技术领先、国际一流的数字化电站。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技术创新模式加大科研攻关与新技术研究,在海水淡化、海水冷却、低氮燃烧、空冷应用、中水回用、烟塔合一等方面创造了多项行业第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等98个奖项以及国家授权专利108项。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自身价值,有力的促进了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电力啊河南巩义技术进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和谐国华
一、着力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有力、有序、有效的原则推进投资工作。
1?郾突出实施“三个一批”项目。一是加快建设一批。关键是要加快政府主导性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组织实施《浙江省2009-2010年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确保完成政府主导性投资1838亿元。加快宁杭客专、沪杭客专、杭州铁路东站扩建、北仑电厂三期、国华宁海电厂二期、川气东送、萧山机场二期扩建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沪杭客专、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九景衢铁路、杭长客专及三门核电、乐清电厂二期、嘉兴电厂三期、舟山电厂二期扩建、绍兴滨海电厂等项目。二是加快上报一批。要按照“能早则早,能快则快”的原则,加快实施《浙江省2009年上报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加速37个、总投资达4877亿元的交通、能源、水利和产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进程。同时,积极沟通衔接,做好上报项目的催批工作。尤其要加快梅山保税港集装箱码头、凉潭铁矿石码头、丽龙庆高速龙泉至庆元段、杭新景高速建德寿昌――白沙关段、龙游核电、LNG接收站、台州炼化一体等投资大、带动强的项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快前期准备一批。要树立战略眼光,创新前期工作理念,着手准备2010年以后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充足的项目储备。启动全省核电场址资源踏勘和储备,以及近海风电场前期工作。
2?郾拓展融资渠道。重点要做好争取、引进和协调3篇文章。一是积极争取国债和企业债券。大力争取国家扩大内需各类中央投资资金,力争今年发行企业债券200亿元,缓解重大项目的资金压力。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资本,积极开展股权投资基金筹建工作。二是积极促进银企项目对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促进金融机构与重点项目对接,落实银团贷款,保证重点工程和民生项目建设的融资需求。进一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融资试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稳妥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等优惠贷款。配合有关方面继续做好与央企的合作工作。
3?郾加强协调推进工作。一是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组织实施2009年重点建设投资计划,初步安排投资计划约1000亿元,建成投产约60项。二是完善重点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机制,做到有部署、有责任、有检查。坚持重点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推进力度。特别要完善对各地各部门项目推进情况的考评,加强投资项目的监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努力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加强与各地、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积极主动与省级部门及市、县政府协调,坚持和完善重点项目与资金、土地等要素联动制度,着力攻克重点项目政策处理难题。加快推进项目、土地、环保、规划等审批事项的联动审批,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内部工作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切实提高项目审批的效率,形成全社会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同时,要加强重大项目稽察工作。
二、着力推进产业优化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是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素质、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紧迫任务。
1?郾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要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一是要认真落实规划和政策。按全省服务业工作会议的要求,编制实施《2009年浙江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深化细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以生产业为重点全面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六个一批”工作。树立一批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业联动发展的典型,建成一批示范性强、支撑作用大的服务业项目,做强一批现代服务企业,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推进一批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三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推进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做到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合力开创服务业工作的新局面。
2?郾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突出重大工业项目、高技术产业和开发区(园区)几个重点。一是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订钢铁、船舶、汽车、装备、石化和化工、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行业振兴规划,抓好2009―2011年重大工业项目计划的编制工作,争取我省更多的重大工业项目列入国家振兴规划。二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力争目前正在推进的重大石化、造船、钢铁结构调整、汽车整车等项目有新的突破。三是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加强对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杭州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指导,及时了解进度,发现问题,协调推进,真正发挥基地的集聚发展效应。牵头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形成浙江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会同科技等部门,加快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四是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充分利用有效资产,稳定生产和就业;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优势互补;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抗风险能力。对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的企业,在项目核准、用地、信贷、税收、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予以支持。
3?郾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抓好粮食产量大县和生猪、奶牛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对我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钱塘江干堤和浙东标准海塘等工程的资金支持。加快钦寸水库、朱溪水库、好溪水利枢纽、方溪水库、嵊泗中心渔港、闲林水库等前期工作。抓好防洪排涝、引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和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围垦、大渔湾等滩涂围垦工程的前期工作。
4?郾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一是重点围绕循环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四节”和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实施《浙江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继续推进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启动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基地建设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全省循环经济先进市县和示范单位的评选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制度。二是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分解节能减排目标,严格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推进省内电厂脱硝工程建设。落实企业购买节能设备和节能减排投资项目的所得税优惠政策。继续加强脱硫电价监管,完善需求侧电价管理制度。继续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牵头加大太湖治理重点项目推进力度,着重抓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的实施方案的深化和项目的前期工作;研究提出太湖治理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组织实施《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三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督促各地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促进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出。建立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落实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的政策,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三、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切实履行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抓紧制定中长期改革规划,尽早出台年度改革意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郾继续推进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按照2008―2009年试点第一阶段目标,排出一批改革项目,扎扎实实推进。杭州市重点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创新新城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深化医疗卫生“四改联动”改革,健全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度。嘉兴市、义乌市重点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新型户籍制度改革、农合联组织组建与运行、扩权强镇等改革。温州市、台州市重点推进公平市场准入、金融组织和融资产品创新、海域和滩涂开发利用机制、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等改革。
2?郾深化农村改革。一是深化农业发展体制改革,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二是以农村种养业大户和中青年农民为主要对象,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三是探索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四是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融合”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支农惠农长效投入机制;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探索中心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把中心镇培育成为连接城乡、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战略节点。
3?郾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以理顺职能为关键,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提高行政运行效能。二是以减少行政层级、探索“扁平化”管理为导向,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三是以提升行政效能为目标,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市、县联动清理和规范工作,继续推进市级机关内部行政许可职能整合与集中改革,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制,切实方便群众办事。
4?郾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是放宽农村金融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开展企业股权质押、无形资产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住房、土地承包权、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二是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闲置土地加快开发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非经营性用地有偿出让制度。三是构筑要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格局,实施燃油税改革,推进环境资源有偿取得和公开交易市场化进程改革,建立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经济补偿机制,完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
同时,要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抓好开发区(园区)等载体建设。积极推进开发区的改造提升。做好梅山保税港、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及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陆口岸物流中心等各类功能性园区的设立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的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境外资源类项目。全面贯彻实施长三角《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实施我省相应的推进意见和方案。全面落实“200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和要求,加快推进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和建立统一开放的政策体制环境。
四、着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进一步改善民生。
要分解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工作责任和年度工作计划,深入实施《浙江省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重点社会项目建设步伐。
1?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列入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的4类保障性安居项目建设步伐。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300万平方米。建立健全城镇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快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多渠道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2?郾加大生态环保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启动建设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等5类重大生态环保项目。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争取国债资金支持,协同建设等部门,加快县级和100个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网管项目建设,加快建成我省环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建设。加大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支持力度。
3?郾加快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项目建设。编制《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杭州市区省市两级医疗资源配置规划》。加大对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设施支持力度,促进教育硬件设施均等化。抓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重点中医院建设,重点推进25个欠发达县县级医院、69个乡镇卫生院、6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城乡卫生统筹协调发展步伐。抓好省十二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整合我省旅游资源,加强国家级、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促进红色旅游成为我省旅游新亮点。
4?郾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做好“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一步改善劳动力市场设施条件,扩大就业规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儿童福利设施建设。
5?郾促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落实《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扶贫措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的扶持力度。做好新一轮结对帮扶工作,继续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继续做好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尤其要加强规划指导,抓好年度项目实施计划编制,做好援建的各项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继续做好“”、“援疆”工作,特别要抓好支援项目和资金的落实。
五、着力做好三大形势分析和“十二五”规划等研究编制工作,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1?郾加强经济、社会、改革三大形势分析。2009年我省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攻坚难度更大,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多,要健全三大形势分析制度,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重点领域改革的研究,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力争做到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工作实,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2?郾加强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一是进一步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编制。积极参与国家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做好衔接,争取有利定位;加快编制完成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二是启动“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采取选聘、委托和自主研究等方式开展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尽早形成“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三是继续深化规划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省政府规划协调会议制度,加强分类管理、全程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继续开展市县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在规划理念、内涵、方法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的综合协调,共同推进发展规划环境评价、流域规划综合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推进规划立法进程,启动《规划管理条例》调研起草工作。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地源热泵、建筑应用
中图分类号:TK5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确保能源供需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建筑能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能源供应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是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中的一部分,这些能源可以解决建筑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电器用电等功能设施,对替代常规能源,促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可再生能源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实际应用上并不多,主要还是局限在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上。为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大面积推广屋顶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等技术的应用,目前这几项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本文从屋顶太阳能发电应用与地源热的利用两方面进行介绍。
1、光伏技术的介绍
太阳能现代技术设备的应用起步较晚,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目前,在建筑工程太阳能利用方面较为成熟的两大产品是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太阳能发电技术工程中主要有太阳能路灯和太阳能屋顶发电,目前,在屋顶上利用太阳能发电还是不多,主要是起步晚,还有各种条件的制约而形成的。但在太阳能热水利用中还是比较好的,太阳热水利用在我国沿海一带已比较普遍,但在全国性上每千人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仅为22,相对来说利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2、屋顶太阳能发电技术应用
近些年,太阳能光伏产业一拥而上造出泡沫式的产能是业内公认的事实。今年光伏业的日子尤其难熬,昂贵的太阳能光伏板此前多数依赖出口,面临经济困境,欧美进口量锐减,为保护本国的光伏产业,今年还启动了对中国光伏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为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设置壁垒。作为国内领先的光伏产业大省,浙江光伏产业迎来转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浙江近期打算大批量试点太阳能光伏屋顶,在嘉兴、绍兴改造2万户屋顶。接下来的更大的计划是在浙江100万个屋顶上装上太阳能。
在屋顶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上,现在浙江富阳城郊,富春街道三桥店口村和洞桥镇洞桥村的17户民居屋顶实现了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应用,为这项技术应用大面积推广和宣传得到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技术设备利用光伏陶瓷瓦,结合屋顶瓦片特点而研制出一种新的光伏技术,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可直接应该到了村民的屋顶上。其技术优点:它是一种利用太阳可见光直接发电的装置,将太阳能电池板(晶硅太阳能模组)和以陶土为主要原料的陶瓷瓦片相组合,变成具有光伏发电功能的瓦类建材。不同于普通太阳能电池板,光伏陶瓷瓦在发电的同时,可通过保持屋顶外观原有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整个屋面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光伏陶瓷瓦的隔热防水性能异乎寻常,能将20%左右的太阳能量转换为电能,从而减少热量在屋面的积聚,有效阻燃;其渗水率是普通建筑瓦片的几十分之一,这样就不会因为天气寒冷,水分进入瓦片内部结冰,导致膨胀而缩短使用寿命。光伏陶瓷瓦的抗弯曲强度是普通瓦片的3倍以上,如果将一枚225克重的钢球从1米高处连续砸下25次,瓦片也不会留下任何伤痕。这种生产耗能低,工艺无污染的环保“高科技瓦片”荣誉多多,不仅在去年获得了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还得到了中央预算内产业化资金的支持,同时也是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A类项目。
3、地源热泵介绍及应用
3.1 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是利用了地球表面浅层地热资源(通常在100米深)作为冷热源,进行能量转换的供暖空调系统。地表浅层地热资源可以称之为地能(Earth Energy),是指地表土壤、地下水或河流、湖泊中吸收太阳能、地热能而蕴藏的低温位热能。地表浅层是一个巨大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了47%的太阳能量,比人类每年利用能量的500倍还多。它不受地域、资源等限制,真正是量大面广、无处不在。这种储存于地表浅层近乎无限的可再生能源,使得地能也成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一种形式。
到目前为止,浅层地热建筑应用项目已经涵盖了三大基本利用方式:地表水水源热泵、地下水水源热泵、土壤源热泵,这三者统称为地源热泵。地源热泵的技术特点:由于地源热泵系统采取了特殊的换热方式,使它具有普通中央空调系统不可比拟的优点:1)高效、节能夏季高温差的散热(制冷的冷凝温度降低)和冬季低温差的取热(热泵的蒸发温度提高),使得地源热泵机组能效比提高。2)一机多用,应用范围广,此系统可供暖、空调、地板采暖、还可供生活热水等。3)环境效益显著,地源热泵的污染物排放,与空气源热泵相比,相当于减少40%以上,与电供暖相比,相当于减少70%以上,如果结合其它节能措施节能减排会更明显。虽然也采用制冷剂,但比常规空调装置可节能40%以上。
3.2 地源热泵的应用状况
浅层地热能利用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时间较晚,2004年才开始有第一个水源热泵项目。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建筑工程上对地源热的利用上比较快。地源热泵作为一种新型的制冷供暖方式,现在虽然发展势头较好,但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推广应用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我国南方还比较滞后,因气候、环境、地质、开发商、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制约。比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项目的审批手续过于复杂,目前 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来引导项目进行办理相关的审批手续。例如湘江沿岸一些建筑项目,设计时考虑采用水源热泵,但在审批中过程牵涉到的部门太多、周期太长而放弃。
到目前为止,在我国沿海一带有几处零星的项目在做试点推广,其中嘉兴嘉善县为浙江建筑节能试点推广县,主要有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在国家于2006年颁发了《可再生能源法》后,各省市相继出台了各种激励办法和强制措施。但监督管理和执行力度都还不够,而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
4建立可行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机制
自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准 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在推进“两型”城市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中,一直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视为工作重点。通过大规模在建筑用能系统推广应用可再生资源,实现调整建筑用能结构、节约建筑耗能,大力推进城市建筑节能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协调配合,解决推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等,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的工作。结合可再生资源状况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研究制定适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特点的相关经济激励政策措施。充分借助政策激励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市场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强制性推广政策,发挥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和相应产业的发展政策。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及时支付补助款项。通过无障碍实施财政补助,以资金激励方式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化。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十一五”期间完成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地表水地源热泵、地下水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和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人们对能源状况的忧患意识和应用可再生能源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知识进入到千家万户。
5 结论及建议
太阳能及浅层地热能建筑应用产业刚刚起步,技术较为薄弱,政策法规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可再生能源及建筑应用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政策法规、经济激励措施及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引导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祥钊.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9).
[2] 鲍斋.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渐成发展趋势.经济参考报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