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历史学科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学科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学科的本质

第1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医科院校;课外学分制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12-02

0引言

本科生课外学分制度是指把本科生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外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分管理的制度。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实施学分制成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课外素质教育也作为本科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逐渐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1]。课外学分逐渐成为反映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医科院校而言,课外学分管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医科院校课程安排紧,学习任务繁重,课外学分的推行难度较大,目前此制度在医科院校尚处于空白,对课外学分管理制度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1医科院校实施课外学分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实施课外学分管理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客观要求在人类医学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大致经历了古代朴素整体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个发展阶段,医学教育的理念、模式和目标等也随之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现代医学模式对医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与心理、较强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

医科院校推行课外学分管理制度,正是高等医学教育对现代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的回应,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通过课外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课外学分管理的推行,能够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素质教育理念,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素质教育长效机制。

1.2 实施课外学分管理是应对当前医学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措施尽管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理论上已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在医学教育实践中,有悖于这一模式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医科院校普遍存在重视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提高;重视有形课程的开设,忽视育人环境、学术氛围的营造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主要侧重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计划内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的强化等方面,对高等医学教育创新素质教育体系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实践不足,在人才培养创新教育模式的系统考虑和总体构建方面做得不够,普遍缺乏全员的理念构建、全程的培养模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考评机制[2]。对多数医科院校来说,教学计划外的素质教育并未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就是纳入的学校,也很不完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地与课内学分的课程体系形成一种有机的延伸关系。

医科院校推行课外学分管理,以制度的形式把创新素质教育纳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的课外最低学分。这样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既给予一定的承认和鼓励,又施以一定的压力,促使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投入第二课堂中,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展了素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缺失是最好的补救[3],成为解决当前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弊端的重要举措。

1.3 实施课外学分管理是学分制下创新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在传统的学年制下,与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相适应,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模式,采取班级组织、行政命令方式,学校对学生实行直接的、有形的、甚至是刚性的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对于医科院校来说,由于学制长、课业重、学生可支配的闲余时间少、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学生参加课外素质拓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不高。加上学生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重少数、轻多数等问题,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不活,效果不佳。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自主选择、因材施教、灵活培养等特点。学分制下,班级模糊化,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丧失了必要的载体和空间,传统的以教师“施教”为主、以班级为载体的有形硬性教育管理,转向注重以学生“求学”为主,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无形软性教育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医科院校实施课外学分管理制度,将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极大地发挥学分杠杆作用,为学生主动参与素质拓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另外,在学分制下实施课外学分管理制度,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学生素质教育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整合相关资源,集中力量和优势,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管理效能,有力促进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

2医科院校实施课外学分管理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

课外学分的设置和管理至少应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医学专业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医学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2.1 要遵循医学教育规律,体现量力而行的原则与其他高等教育相比,医学教育的课业繁重、必修课程多、实践课比例大、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求相对较高、课外素质拓展的时空有限。作为学生毕业的刚性要求,课外学分内容设置要科学合理,要体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最低学分“量”的要求也要适中,要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获取能力,不能贪多求全,给学生太大的负担,以免影响课程教学的学习。

2.2 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人为本原则课外学分是必修学分,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全面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内容的设计应紧扣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实施对象应涉及所有学生,凡全校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规定的课外学分方能毕业。课外学分的实施要极大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素质拓展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要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课外学分体系的建立要坚持全面育人和个性培养相结合。除了设立面向全体学生、旨在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基本学分和社会实践学分外,还应设立创新学分。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为重点,为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发掘特点、发挥特长、发展个性搭建平台。

2.4 要加强管理部门间的协作,体现统筹兼顾原则课外学分体系的构建和管理是一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素质培养的全过程,与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所有人员都密切相关,非某个部门所能独自承担。只有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建立健全资源整合、协同作战的课外学分管理体系,实现课外学分管理的全员化参与,才能拓展领域、丰富内涵、提升层次,推动这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昆明医学院是云南省唯一省属重点医科院校,自2009级全日制本科生中起开始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根据现代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妥善处理德智体美、人文与科技、课内与课外等方面的关系,精心设计本科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把课外学分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的总学分由课内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考试学分、课外学分三个部分组成,并对构建高等医学课外学分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2.4.1 构建了较完善的课外学分实施体系学校课外学分由两大类六部分组成。第一类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设计的学分,包括课外素质教育(讲座)学分、课外阅读学分、晨练学分、社会实践学分和课外文化活动学分五部分,第二类是针对有特长和兴趣的学生设置的创新技能学分。规定凡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规定的课外最低学分并满足学分结构要求方可毕业,其中,五年制学生课外最低学分为15学分,四年制学生课外最低学分为13学分。课外素质教育(讲座)学分由五个方面组成,即:“三生教育”讲座、创业就业指导讲座、健康及安全教育、人文社科系列讲座、学术讲座,每次记0.25学分,最高记5学分。社会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寒、暑假深入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等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学分。要求五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分别取得7学分和6学分(每学分不少于7天)社会实践学分。课外学分超出部分不能冲抵课内学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同学全面发展的要求。课外创新技能学分主要包括科技创新、学术成果、文体竞赛、资质认证4个方面。对参与并取得成绩的本科生按其成果的大小给予分类分级学分,鼓励有特长的学生发挥其特长,同时激励更多的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2.4.2 构建了较科学的课外学分管理体系制定了《昆明医学院全日制本科生课外学分管理暂行办法》,建立起以分类、分级为原则的课外学分实施与管理体系。按照该管理实施办法,本科生课外学分认定部门为各学院。各学院成立由学生工作分管领导、专兼职辅导员参加的课外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课外学分的认定工作。学生于每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周持《昆明医学院本科生课外素质教育(讲座)学分申请、登记表》、《昆明医学院本科生课外创新学分申请、登记表》及获奖证书、作品、证明材料等相关材料,到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各学院在秋季学期开学一月内予以认定。

课外学分的审核部门为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其中,课外素质教育(讲座)学分和创新技能学分由学生工作部审核,社会实践学分和课外文化活动学分由校团委审核。课外学分文档管理由各学院负责,各学院建立本学院本科生课外学分管理文档,将学生的课外学分材料按专业、班级装入材料袋,以保证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通过以上制度和实践,形成“课内外渗透、校内外互补、部门联动、校院促动、师生互动”的本科生课外学分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雪.基于学分制的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管理系统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第6卷第7期(2010年3月).

第2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本科生导师制 学生管理 作用

引言

导师制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由于导师制管理模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加强本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后来被不同国家的高校借鉴,推广应用。以往我国导师制主要针对研究生教育,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在2002年北京大学率先应用导师制对本科生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于是在全国各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立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导师”一词来源于英文的“Tutor”,指为了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1]导师制在我国的《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业、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制度”。随着学分制的全面引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目前各所高校都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

1.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学生的规模扩张

随着近几年的扩招,高等学校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规模的扩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学分制向学年制转变。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2],加之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提高学生素质是高等学校的重心,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全面的提升。原来依托学校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团委等的班级管理已经不适应学生规模的扩张,这样的背景下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成为发展的必然。

2.学分制的推行需要建立导师制管理模式

学分制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实施,学分制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3],这样学生在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发生极大的转变,这就需要具有丰富教育经验,懂教育规律,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的导师进行指点和帮助,及时解决他们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学分制的推行就必须建立导师制管理模式与之相符。

3.高校的培养目标需要建立导师制管理模式

“面向21世纪,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的高素质人才。”[4]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需要高等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做到因材施教,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加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影响下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了冲击,原来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学生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必要的指导,导师制管理模式的实施可解决这个问题。

实施导师制对学生管理的效果分析

延安大学从2005年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模式,至今已经近6年时间,其效果如何,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等方法展开调查,通过抽样的办法在医学院、政法学院、化工学院三个学院的2007、2009及2010级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全为有效问卷。对三所学院的20名教师进行访谈。

1.学生调查结果

在“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否必要”的问题上学生认为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必要的。在“导师制对你在哪些方面帮助最大” 问题上学生认为学习最多占38.3%,其次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占35.4%,可见学生认为导师可以帮助其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你有问题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问题上对老师的选择占40%,说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很高。在“你希望延续与现在导师的导学关系吗”这个问题上,85%的学生愿意与导师联系,说明导师的工作已经得到同学的肯定,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帮助,有利于他们发展,在“导师帮助你制订成才计划,并予以指导监督吗?”问题上,无指导的仅占4.1%,可见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违纪情况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后违纪情况明显减少,学生参加各种文艺、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增强,提升了学生管理有效性。

2.教师访谈结果

对教师的访谈中,主要问题集中在:

(1)工作量补贴少,积极性不高 导师的工作量补贴较少,而导师的工作本身属于“良心活”,工作成效也不能明显地用量化来衡量。要学生不断地进步,导师就要付出很多,工作量补贴较少,严重影响导师的工作积极性。

(2)导师数量不够 由于近年的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师生比较大,有的老师是20~30个学生的导师,平时还有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要让导师具有针对性、个性化、主题性指导学生这个只是一句空话。

(3)导师制的实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性更强,能正确处理自己发生的事情,在实施导师制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本科生的导师制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自由、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延安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结果看,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后,导师们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本科生的情感、个性、态度、为人、成长等问题得到了关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了以往对学生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学生管理质量。

如何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看到,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显著的,有利于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建立导师制的长效激励机制

建立导师制的长效激励机制,是导师制运用到学生管理中的制度保障;是开展工作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导师质量考评制度,并将导师工作质量管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制订相应的导师选聘条件、导师职责、导师培训制度、导师奖励条例及导师评价考核办法等,执行考评、管理、奖励,并对导师的工作给以肯定和相应的奖励,提高相应的工作量补贴,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2.导师数量和素质有待改善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使得高校学生逐年增多,据统计目前一般高校的师生比已接近1:16;而导师制所要求的师生比不低于1:9[5],这样就出现了导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在访谈中也谈到这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路子,通过聘请外校的专家、学者或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的导师,充实本科生的导师队伍,弥补导师数量不足而引起的学生管理不到位。

目前各学校对本科生导师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而言“本科生导师由讲师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特点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同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兢兢业业的态度,乐于与学生交流的助教也可以作为本科生导师。”[6]这就给导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他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就要求我们的导师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3.与辅导员制、班主任合作,加强学生管理

在高校本科教育中,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学生处、导师等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基础管理形式,工作针对一个群体,强调学生管理的共性问题,譬如落实奖、勤、助、贷等,组建班级、建设寝室等工作,不能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特长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也不能给学生细致的专业指导,这部分工作就由导师承担,导师制的实施可以使群体教学与个别指导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实际水平和能力以及导师的学术专长,共同协商制订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计划等,从而展开个别化的学与教[7],从专业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生活。通过与辅导员、班主任合作,才能使学生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朗文当代英文词典[Z].朗文出版社,1993.

[2]鲍晓平.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管理探索,2008(4).

[3]边慧敏,张邦富.导师小组制理论与实践探索[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罗艳华.高校扩招与人力资源运作――从师生比切入[J].湖北招生考试,2005.4

[6]黄世虎.新时期高校班导师工作新思路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8(8).

第3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可以运用原始物理问题促进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水银体温计为例,阐述原始物理问题的具体运用.

虽然红外线电子体温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目前中小学实验室还使用传统的水银体温计,课本依然主要讲水银和煤油两种液体温度计. 水银对人体有毒,为什么体温计里是水银而不是煤油或酒精?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原始物理问题. 为了发挥其教育价值,不宜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根据科学教育中论证教学研究的启示设计教学活动,突出科学活动中的论证特征. 论证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是“竞争理论”,把论证融合到课堂中,一个核心的策略是要求考虑对现象的几个平行的解释,不只是单一的解释. [1]具体地说,是针对一个现象或问题的不同解释,所提的问题或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好奇. 所做的解释包含错误的科学概念,但看起来又是合理的,几个解释的同时出现又使学生感到迷惑. 这就是所谓的“竞争理论”. 然后通过各种活动收集证据,做出推断,以支持、反驳或者修改原有的解释,形成新观点,这就是论证教学中竞争理论策略. 根据这一策略设计“水银体温计”原始物理问题的教学,主要过程如下. 由于涉及的知识比较多,适宜用于复习课.

一、介绍背景材料,引出问题

水银是一种有毒的金属,购买水银要经过公安部门批准. 常温下液态水银很容易蒸发,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造成中毒. 液态水银进入人体也会造成中毒. 而且,水银蒸气易被墙壁和衣物等吸附,或者液态水银进入下水道,都会污染环境. 但是体温计里的液体却是水银而不是酒精或煤油,不小心打碎,水银对人体和环境危害比酒精和煤油大得多. 为什么还要使用水银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三种不同的解释.

1.因为水银比热远小于酒精,根据Q=CmΔt得出结论:相同质量的水银、煤油和酒精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银温度变化量最大,热涨冷缩明显,因此水银温度计的灵敏度最高,能更准确地测量体温.

2.液态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涨冷缩原理制成,相同的温度变化,水银比煤油、酒精热涨冷缩显著.

3.水银的体积随温度发生均匀的变化,煤油、酒精的体积随温度变化不均匀.

二、反驳错误的解释

运用m=ρv,Q=CmΔt,ΔV=ΔtγV进行计算.其中V表示液体原来体积,ΔV表示体积变化量,Δt是温度变化量.计算时只要求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条件下温度变化量的比值、体积变化量的比值,而且是相同体积下的比较,不是相同质量下的比较.

表1 汞、酒精、煤油的物理性质

计算结果如下:Δt1/Δt2=120/119≈1,Δt1/Δt3=

15/17

ΔV1/ΔV2=γ1ρ2c2/γ2ρ1c1≈0.17,ΔV1/ΔV3=γ1ρ3c3/γ3ρ1c1≈0.16,ΔV1、γ1、ρ1、c1分别是水银的体积变化量、体膨胀系数、密度和比热. ΔV2、γ2、ρ2、c2分别是酒精的体积变化量、体膨胀系数、密度和比热. ΔV3、γ3、ρ3、c3分别是煤油的体积变化量、体膨胀系数、密度和比热.

结果表明,相同体积的水银、酒精、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水银温度增加量和酒精相差不大,比煤油略小,水银体积膨胀比酒精、煤油小得多. 可见前面两个解释不合理. 第三个解释有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 考虑到中学阶段没有涉及体膨胀的计算,可以不计算体积变化之比,比较表1中体膨胀系数即可.

三、提出新的解释

演示水银和酒精或煤油在相同规格细玻璃管或分液漏斗中的流动,观察流动快慢以及管内壁是否有液体残留,再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 也可以引入浸润与不浸润概念加以解释. 可见,使用水银的主要原因是水银不容易黏在玻璃壁上(不浸润),能够在玻璃管内“自如”伸缩. 虽然在相同条件下,水银热胀冷缩比煤油、酒精小,但是它和玻璃之间不浸润,灵敏度反而更高.

上述过程体现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科学结论的产生是一个论证的过程,是一个修改与完善原有观点,并不断逼近真理的过程;是运用理论和经验两方面的证据否定不正确的观点、验证正确观点的过程. 证据不是来自权威,也不是来自猜测,而是来自正确的科学理论和实验. 可设计一个框架来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本质,如表2所示.

表2 原始物理问题中科学本质学习

四、拓展讨论

这一环节主要进行科学与技术、生活、环境关系的教育. 首先比较水银体温计和红外线电子体温计,红外线电子体温计虽然有水银体温计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对生活和环境等也可能具有潜在负面影响. 其次,测量工具的制作要考虑测量准确性、操作方便、安全、成本等,但是这些因素往往相互冲突. 一种测量工具如果没有足够的准确性,即使十分安全也没有应用价值. 但是水银体温计的安全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加以避免.

水银被密封在玻璃管中,正确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万一打碎体温计,要保持房间空气流通,尽量使气态水银散发出去;将掉落出来的水银收集起来,然后再加一些硫粉或铝粉. 硫和水银反应生成稳定的硫化汞(Hg + S = HgS),汞能溶解铝粉形成铝汞齐,避免液体汞蒸发进入人体或污染环境.

五、练习

练习包括物理知识和科学本质两种类型. 其中第1题考查学生对新科学技术的认识,以及对权威的态度. 另外两题主要考查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假如你是一位医生,一直使用水银血压计给病人测量血压. 现在有一位你熟悉的专家给你推荐电子血压计,介绍了电子血压计的许多优点. 你会接受专家的推荐吗?

2.水银血压计里的液体是水银而不是另外液体,其选择的理由和水银体温计一样吗?

3.有人认为: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体温计就不能使用. 试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第4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物流成本管理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操作性强。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应用。学生只学会空洞的理论知识而不懂应用,到企业后还得从零学起。因此,迫切需要对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结合笔者多年物流成本管理的教学经验,下面谈一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对物流成本管理课程进行改革。

一、“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简介

项目教学法是将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和所需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或目标设计提出任务,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任务方式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独立或协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之目的。

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笔者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课程教学时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方法,实际上是将项目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有机结合,包括知识点和任务实现两大主要部分,一方面使得项目与理论知识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完美结合。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指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从某一实践项目的训练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程序与策略的典型范式。它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引入,教师指导和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并作出评价。

根据这个思想,笔者在构建项目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模块。

一是“项目目标模块”,设计理念是实施项目之前要明确告知学生本次项目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项目能学到什么,怎样达到目标,哪些内容可以一般了解,哪些内容要求重点掌握,做到目标清晰,心中有数。

二是“知识点模块”,包括实施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

三是“项目实施模块”,包括项目在分解成任务时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步骤,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和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任务的同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是“实施评价模块”,评价与归纳是项目的总结、反思与巩固的阶段。在每组学生各自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并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个别点评和整体评价。

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下面以物流成本预算的教学为例,介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教师介绍本次项目的目标,即要求学生了解物流成本预算的概念和和物流成本预算体系,掌握物流成本预算步骤和物流成本预算方法,能够填报和编制企业业务成本预算表,能执行物流成本预算并监控、分析、评估预算执行效果。

第二,教师讲授物流成本预算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物流成本弹性预算和物流成本零基预算的概念、编制步骤和编制方法,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整体理解和认识。

第三,教师提出项目的目标任务,由学生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独立完成。

首先,由教师提出两个任务:运用弹性预算法进行物流成本预算和运用零基预算法进行物流成本预算,并提醒学生要把预算编制得有理有据,预算编制的相关数据信息和资料的数量、质量、连续性和系统性十分重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特别注意各种辅助预算编制得资讯、数据和资料。

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形成项目小组,并分配任务:

(1)将学生按4~6人分成几组,人数不能超6人,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并按本次任务的要求确定小组组长、组员分工。为了每位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训练,不同任务的小组组长应由每位组员轮流担当。(3)规定任务完成的期限、验收的方法以及相关的考核标准。

最后,每组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运用在课堂上、书本上、其他专业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通过查阅资料,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独立地完成任务。

第四,学生完成项目报告。

每个项目小组在完成任务后,应该集体讨论并完成一份项目报告。该报告应该能够反映物流成本预算理论和实践操作上的关键问题,通过此类问题的解答和完成,使学生达到理论上的提炼升华。

第五,教师进行项目评价。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由每组派出一到二位组员汇报发言,总结本组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由全班讨论。

教师应该检查每个项目小组的项目报告,并对学生做出点评:是否能完全理解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是否具备知识技能;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运用情况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最后,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表现给出相应的成绩。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物流成本管理理论进行分析和操作的技能,使得学校培养和企业应用在项目的实施中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建科,杨明.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陈大波,龙振华.浅析高职院校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8)

[3]谭劲芳.关于高职“物流成本管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07)

第5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提升,为了适应国家经济转型与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各类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昆明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本科 2010 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为了把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办好,昆明理工大学在进行多年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本科生的教学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指出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建立,应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还要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综上能够看出,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生产实践中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比技能型人才具有更加扎实的理论技术基础,比工程型人才具有更强的现场处理能力,还要对设备的运行、人力资源的组织协调与技术管理能力加强。这种培养要求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从成立之日起就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力量,专任教师有 190 人,双师型教师有 69 人,其中 1 人是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1 人是博士后,17 人是博士和在读博士研究生 ;159 人为硕士研究生 ;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42人。这批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大部分具有丰富的本科教学经验,为从事高职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 1954 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济、管理、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医学、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学校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1 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 个、国家认可实验室 1 个、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1 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 2 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2 个、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 1 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个、省重点实验室 4 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个、省工程实验室 2 个、省工程研究中心 1 个、省部级检测站 4 个、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 2 个、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 1 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5 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6 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 个、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 1 个。这些实践教学资源,为城市学院高职本科教育师资实践教学打下了基础。

城市学院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原从事普通本科教学的教师,现担任高职本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高职本科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一般本科教师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是高职本科教育的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但还要具备较强的操作演示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研究的能力与指导就业的能力。

1. 操作演示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操作演示。操作方式是由教师进行示范、解说,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加强,使学生掌握动作的原理与方法,必须在实际工作场所进行演示操作。

2. 实践能力 必须对职业领域内的工作现场、生产一线熟悉,具备相关领域的操作技能。要对相关领域内的技术与管理规范有清楚的认识与掌握,实践经验要丰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要具备。

3. 职业研究能力 社会在不断发展,职业岗位的推陈出新时间短,岗位的多样性要求相关人员能敏感地掌握职业岗位的需求与变化,找准办学的方向,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要进行及时的改进与更新,对专业进行开发与改造,这是高职本科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4. 就业指导能力 当前衡量学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毕业生就业情况。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就要让学生具备终生的职业能力规划,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本科教师更要指导学生寻找、获得和适应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理工大学创办高职本科的优势

1. 具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是理工大学的高职本科教师普遍优势 ;在普通本科教学工作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从事过科学研究工作,能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向与新兴的技术,这为理工大学高职本科教师的培训奠定了基础。

2. 理工大学建立了科技园区,同时具有下列优势 :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到试生产等,形成了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基础。在对学校科研实力提升的同时,还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

3. 理工大学丰富的管理经验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沉淀,形成了比较有效和成熟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模式,学校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队伍,具有稳定的教学管理秩序,非常有利于高职本科教师队伍的成长。

4. 理工大学的高职本科教师理论知识是比较扎实的,有较宽阔的职业视野,有较强的发明创新能力,具备把部分高职专业向高层次和宽适应延伸的能力,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完整体系与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基础。

三、提高高职本科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

1. 校企合作,高职本科教师一定要深入到企业中去,要对企业与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详细掌握。积极参加评审或考试,努力获得教师系列之外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学校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使师资队伍的结构更加完善。

2. 要求高职本科教师踊跃参加科研,使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提升,有利于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充实,提高教学效率。

3. 深化高职本科教师团队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职业的要求日益变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由一两个教师个体来完成越来越不可能,必须建设一支知识和能力齐全、结构合理而又有完整育人功能的师资团队。

4. 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本科教师必须全过程参加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了解并掌握实践一线的所有过程,对先进设备的参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清楚明了。

5.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鼓励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兼职,了解行业发展,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在工程实践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同具体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练就过硬的技术,同时掌握了行业的新动态、新技术,加速了向双师型转化的过程。

6. 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优秀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的现场教学模式。

7. 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别于普通本科的高职本科教师考核与评审、报酬与激励制度。

第6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会计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26-02

一、前言

随着大学扩招,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4年本科毕业生数量达700多万,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引人关注。一方面,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难以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专业对口、技能突出的毕业生,高校向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渠道不通畅,用人单位出现用人难的现象。本文从该现状入手,从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角度对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反思现阶段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探索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增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效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会计是门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地进行操作。本文选取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求职过程中的现状。

(一)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对财务岗位设置了笔试环节。财务与营销、技术等其他岗位不同,财务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来展开工作。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问卷访谈,我们得知用人单位要求应聘人员掌握的财务知识是每个会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也是日后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常识性知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笔试环节成绩很不理想,被用人单位淘汰。可以看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会计基本技能缺乏。

(二)应用技能薄弱

笔试中不仅考核专业知识,还考核一些应用技能,比如办公软件,特别是excel的使用,以及财务软件的使用技能。这主要是考察毕业生的平时积累,是否接触或者使用这些软件、是否熟练掌握常用功能、是否能应用于实际,为完成日常工作提供便利。但是,从获取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这方面的应用技能相对薄弱,很多毕业生对常用的软件了解甚少,对常用功能也不能准确使用,使得用人单位对此类应聘者并不青睐。

(三)面试技巧不足

有些用人单位没有设置笔试环节,通过层层的面试环节选拔其最满意的人才。用人单位常用的面试方式分为集体面试和个体面试两种,不同的面试方式有不同的面试技巧,毕业生常常由于面试经验不足,面试时太紧张等原因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很多毕业生海投海捞,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真准备就参加面试,从而给面试官带来随意散漫、态度不好、准备不充分的第一印象,导致面试结果不理想。

会计本科毕业生存在种种的就业现状引起了大家对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的思考和讨论。

三、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

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令人堪忧,为解决该状况,必须深入分析会计本科生四年的实践教学,反思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缺陷。

(一)会计本科教学的目标制定与社会就业现状无法完全地契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需要做出改变,与时俱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多是对管理方面能力的培养,由此忽略了大学生就业应从基层做起的事实。基层工作对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对于管理知识方面,学生在毕业后几年内都难以得到发挥,极有可能被遗忘。

(二)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系统化

从毕业生求职过程来看,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应用技能,而这些应用技能是在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是一个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技能的平台,如学生在校内的上机实习。但是,目前教师的教学重点依旧放在理论学习上,实践教学尚未系统化,且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不完善也导致无法形成约束力,使得实践课程多流于形式。根据毕业生反映,校内实习有数量、没质量、实习任务重的现象导致学生常常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经验总结,在实习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三)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重点培养,各个学科的教学重视度有待商榷

高校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重点指导和培养,抑或是就业能力指导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除了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外,其他课程如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理应得到重视,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熟悉企业的整体财务运作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却忽略了这些课程的教学。

(四)基地建设和财务软件的运用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缺乏经验和指导,实习基地建设无从下手,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学校没有条件组织实习活动且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同时,随着企业对会计人才办公软件运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对财务软件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学生对于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的运用不够熟练,毕业后进入企业后出现无法快速上手或是操作不熟悉的现象,使得企业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精力。

会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职业能力缺陷现象,充分折射出了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

四、优化的措施

认识到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为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毕业生能在将来严峻就业形式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

福建省高校的培养目标都大同小异,各大高校要想取得突破,应该体现出侧重点。培养全能的人才与名牌大学毕业生比起来缺乏优势,各大高校会计专业应该把会计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有较好的解决方法,那么会计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有所提升。

(二)增加实践机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是利用学校的财务处等发展校内外的实践平台

目前,就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局限于校内实习平台,上机操作实验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思考和体验,故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有必要的。

另外,随着企业对学生的办公软件运用能力越来越看重,学校应重视会计本科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操作,加大培训力度以保证学生能真正熟悉掌握。利用学校的财务处,安排会计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到校计划财务处实习,对学生来说不仅能够了解会计工作性质和流程,对于正确树立就业观和就业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与校外的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构建稳定的实习基地,拓宽实践渠道,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既锻炼了学生自身能力,又为企业减轻一定的培训负担。

(三)改善实践教学任务量,制定适应的考核标准

上机操作实践课程中的许多案例存在一定的重复性,造成了学生缺乏思考,为了赶进度而在后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应适当调整实践任务和时间的分配,并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例如,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来取代实习报告;适当缩短实训时间;挑选重点案例进行练习,并在实践课程前进行一定的辅导和讲解;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

(四)倡导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及案例教学

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鼓励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改变课堂上仍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布置案例作业,学生组队完成作业后向全班同学作汇报,以老师和学生共同考核的模式来带动学生积极调整身份,主动学习;进行问题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接受知识,形成良好的互动;倡导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早接触真实的会计实务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而在实践教学设备方面,学校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引用3D效果的趣味性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高对关于财务知识比赛的重视度

紧张刺激的比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调查中发现,很多毕业生虽然都参加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知识竞赛,但参赛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而无法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校应该鼓励会计学生参加财务知识比赛,并在赛前做专门的辅导,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巩固和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对财务系统运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六)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分析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用人单位特别看重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走访,我们收集了优化会计实践教学以提高就业能力的措施,如开设关于办公软件应用的课程;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课堂作业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与校外企业开展合作,模拟职位招聘,锻炼学生的应聘能力;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第7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探究;合作;生成

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具有探究性和生成性。

一、自主探究,促进生成

教师在观念上要尊重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把学生主体生命状态的存在和发展质量置于崇高的地位加以高度重视,关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探究。学生自主探究包括课前探究、课堂探究和课后探究三种情况,课前探究主要是指导学生自学,联系旧知识进行课前预习,查找相关学习资源,自主领悟探究内容,并发现有什么疑惑存在;课堂探究主要是带着课前的疑问进行问题探究,同时提炼知识主干,构建知识网络等;课后探究主要是课堂问题在课后的进一步延伸拓展。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才会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是实现生成的重要路径之一。

案例1: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前设置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就战争的根本目的、国内反映、结果、影响、反思几个方面设置了一张表格指导学生自学,课前进行自主探究。指导学生联系《》、《》、《》和《》,认识中国半殖民地从开始、加深到形成的过程,同时总结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若干次中外战争,对战争目的、交战双方、国内反映、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梳理历史线索。

本课涉及到的战争比较多,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繁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学习主题是“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在教材处理中适当打破教材的原有体系,通过上述表格另立框架理清线索,使学生驭繁就简,这是有效生成历史知识前提。这个表格不仅要求学生整理出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历史基本知识,整理过程学生会触及战争背后问题的思考,并产生一些疑惑。课前老师把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疑惑进行反馈、梳理,做到心中有数,并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思考练习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课堂教学既可避免教师作枯燥的讲述,又能保证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生成丰富而必要的历史基本知识。学习“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键是认识历次战争的影响和形成对战争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历次战争的过程是中国半殖民地从开始、加深到形成的过程,在学生反思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史料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体会到列强的侵华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冲击;是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冲撞的必然产物;也是世界全球化打破各个地区、国家封闭局面的历史缩影。从而使学生理解先进的文明必然战胜落后的文明,既深化知识又渗透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二、合作交流,解释生成

互动生成是生成性教学的显著特征,互动生成强调教学中多因素的互动交流,它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还包括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流。历史是复杂的,不能用非此即彼的答案来解释,在很多情况下,历史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合作交流能集思广益,能更好地生成历史的学科价值,是历史生成教学的重要路径之一。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程序要求,一般按照“教师启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分享——总结提升”四个环节展开,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可以把自己自主探究而产生的思考、见解和体验拿出来,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分享,在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过程中,相互启发并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和引领,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要总结以形成学生的正确认识,对于学生在交流中存在的价值观偏差要及时进行矫正,以提升生成的水准和效果。

案例2: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在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安排一个“探究活动课”,让学生探究“世界大战的启示——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是非常好的话题,学习战争史的目的不是战争的本身,而是使学生产生对战争的感悟,通过探究加深学生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战争观、和平观和生命观。我把这个“探究活动课”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确定以“对二战的反思”为探究主题,用两个课时开展探究活动,按照合作学习的要求,结合课本小论文参考题目,我把主题又细化成四个小课题:①战争带来的灾难;②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③世界大战中外交的作用;④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点比较。第一课时教师先说明探究的目的、具体思路和具体要求,对探究做必要的指导,然后四个小组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小组长进行组内分工和进行探究的具体安排。每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世界大战的材料,第二课时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产生的思考乖见解拿出来进行合作交流和探讨,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分享,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我对学生的成果进行总结提升。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学生自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合作交流反思,学生更加真确地感受到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与教训,进一步体会、感悟到世界大战给人类的警戒和启示。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第8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生理学;双语教学;成绩分析

双语教学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开始对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提出的一个全新要求,目的是为了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2013年我校基础医学部也提出针对医学英语本科专业开展生理学双语教学的尝试。通过对我校医学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问卷调查,及教研室教师集体讨论,我们采取了以下形式:在一些重点章节,如《细胞》、《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章节采用中/英双语幻灯,中文/英文讲解结合的形式, 对重点、难点、概念和定义用英语讲解后, 再用中文重复;而在一些易于理解的章节,如《血液》、《能量代谢》、《内分泌》章节,则采用全英文powerpoint课件授课,讲解以英文为主, 但是用中文小结的方式。

考试是考查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对这种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1]。因此我们对我校2011级(全中文教学环境)和2012级(语教学环境)两届医学英语本科生的生理学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双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1 临床资料

将2011级(56人) 、2012级(57人) 两届医学英语本科生的成绩建立Excel数据库,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析[1],P

2 结果

2.1学生成绩的综合分析 难度系数及区分度是成绩分析最常用的指标,其中难度系数(coefficient of difficulty)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其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为q=1-X/100(q代表难度系数,X为所有参试者的平均分,100为该试题的满分值)。一般认为,q≥0.8,代表试卷难度过高;0.8>q≥0.4,代表难度较大;0.4 >q≥0.2,代表难度适宜;qD≥0.3,试卷区分度良好;0.3> D≥0.2,试卷区分度一般;D

2.2 2012级学生英文题目得分情况分析 2012级生理学试卷为中英双语,其中英文题目占13分,分析结果显示英文试题平均得分为6.91分,换算为百分制则平均分为53.15,难度系数为0.47,区分度为0.65。

2.3 2011级和2012级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两届学生成绩比较得知,两届学生的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均无明显差别,但双语教学环境下的2012级学生成绩的良好率略低于2011级全中文教学的学生(表1)。对两届学生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为t=0.793,P=0.429,提示两届学生的考试成绩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双语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依据学生水平,教学时如果教师中/英双语结合程度把握的好,不仅不影响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会有较大的帮助;如果教师把握的不好,则会面临学生因听不懂而无法掌握其所学知识的恶果[2]。我校2012级医学英语本科的学生因其专业关系,英语程度均较好,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比较高,所以我们选择这个专业进行生理学双语教学尝试,并最终通过与往届学生考试成绩对比分析,从一个侧面获得本次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评判。

3.1学生成绩综合分析 成绩分析结果显示2011级试题难度系数为0.32,区分度为0.34;2012级试题难度系数为0.34,区分度为0.32,说明对学生来说两届的生理测试题程度相当,且均难度适中,区分度良好,生理学双语教学并没有明显影响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3.2 2012级学生英文题目得分情况分析 对2012级学生英文题目得分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57名学生的英文题目以百分制计算平均分为53.15,低于66.26的试卷总平均分;同时该部分试题区分度显示为0.65,难度系数为0.47,提示对学生来说该部分试题难度偏大。但是这样的结果还是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情况,毕竟对学生来说,英文是一门外语,而医学英语专业词汇就更加复杂难记,学生能够达到50%以上的得分率,已经说明双语教学初步取得成效。

3.3 2011级和2012级学生成绩的对比分析。通过对两届学生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显示两届学生成绩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2012级学生在双语教学环境下对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上届学生无异。但双语教学环境下的2012级学生成绩的良好率略低于2011级全中文教学的学生,也说明双语教学和双语测试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挑战性和一定难度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我校开展的生理学双语教学对医学英语本科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明显影响,同时问卷调查也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认为有利于生理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认为我校所开展的生理学双语教学基本达到了其教学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历史学科的本质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14-02

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现在全世界教育界,包括各个学科的教育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也是今天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关注点。

长期以来,大学专业历史教师在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同时,还承担着各种科研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向学生强调“史家四长”(德、才、学、识),以及强调遵守学术规范,强调做人与做学问的一致性,等等。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教师可能还是以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对历史教育与提高国民素养(包括大学生、研究生等)之间的关系,考虑、关注不够。在参与修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是参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引起了我们对历史教育与国民素养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首先,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的要求。这是因为,“核心素养”(英文为key competence or key competency,或者Key skills、core skills、basic skills,等),是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挑战而诞生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能力或素养。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OECD)、欧盟(UE)、美国(USA)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确立起影响深远的核心素养框架,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创造性(creativity),即(4C’s)。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研究核心素养的机构或国家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其目标均指向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又为“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competences),或“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①

其次,经过以林崇德先生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小组的研究,使我们逐渐明确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地说,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国民)必备的条件。

核心素养具有六大基本特点: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①

因此,核心素养不仅是一个多元维度的复杂结构,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统一,而且是21世纪人才培养标准,是新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第三,我们初步确定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我们第一次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挑战性的工作。之所以要提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来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学科相应知识之后,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这就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历史,到底要学什么?或者说,历史,到底要教什么?在学习和研制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当然要学习历史知识;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理论、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要具备比了解一般的历史知识更上位的东西。例如:能够像一个历史学家那样去理解历史、构架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当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不再以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为其生涯的时候,以往的历史学习留给他/她什么样的思维品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用,并能够带给他们成功的人生。

如何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括地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基于我们对历史学科本质和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要求。

从历史学科本质来看,涉及对“历史”“历史学”“历史哲学”的认识。我们可以说:历史学是记录和解释人类从古至今一系列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一门学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包括人类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而且要通过对史料的考证、叙述和分析,不断发现、理解、解释、评判真实的过去,探讨发展律,为当今和未来提供借鉴。

从历史教育的本质来看,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学习历史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这些认识,是我们提炼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我们是从历史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出发,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尽量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特征和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研制、凝练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学科的最基本特征,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