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舆情传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应急处置
一、引言
中国当前的科技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互联网,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互联网交流平台。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同时也是突发性事件的主力军,但是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往往会通过互联网来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语或是产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负面情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就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而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的一些决策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甚至损坏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对于高校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制定一定的应急措施,及时地控制网络舆情,尽可能地减小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保证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特点
第一,舆论主体的虚拟性。网络舆情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是虚拟的空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网络,互不相识的人也能够相互交流,有些人也通过一些网络技术来模糊自身身份,由此发表一些比较偏激的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到比较不利的影响。第二,舆论内容的容易扩散性。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媒体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其言论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有一些舆论消息传出时,就会很容易传播扩散。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人们分布消息的时间、地点也不再受到限制,大学生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发表的言论就会更容易传播出去,从而造成舆论。第三,舆论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很多人都离不开网络。当前,很多高校在校内都实现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网络。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使用网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贴吧、论坛等多元的渠道来传播舆论消息,由此来增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三、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采集机制。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量十分广泛,就当前的网络技术无法有效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所以,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采集机制,以便能够迅速准确的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甄选、分类并且抓取针对某类高校的信息。这样的话就能够减小工作量,在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时,快速的做出反应。要想建立多维采集机制,可以从主题爬虫技术出发,进行种子设置、信息雷达等多个模块的优化,同时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做到更加全面和更加准确的信息采集。第二,以引导策略为指向,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类别分析机制。网络舆情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传播的速度十分迅速,影响力也十分深远,在进行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时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引导策略为指向,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类别分析机制,将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的分类,例如大舆情类和小舆情类,正舆情类和负舆情类,强舆情类和弱舆情类等,而这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也要有不同的指向,这样有针对性的分析,能够加快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应急速度。第三,以四色等级为基准,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以四色等级为基准,将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四个等级: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相对应的颜色依次是蓝、黄、橙、红。蓝色级舆情一般不受关注,传播速度也较慢;黄色级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范围一般限制自高校内部;橙色级舆情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范围一般为各大高校之间;红色级舆情关注度极高,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影响范围能够扩散到整个社会。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这样才能够在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候掌握主动权,做到有效控制。第四,以层层问责为保障,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报送反馈机制。对于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应当进行合理的分控,一层层问责为保障,建立完善的“学生-学院-学校”舆情报送反馈机制,做到层层递进,从基层着手,班干部深入了解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及时的反馈到学院,学院再反馈给学校,这样分工明确,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能够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前及时防控,当舆情发生时也能够及时处置。
四、结束语
关键词:社会转型 网络 舆情 策略
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转型期,整体势头向好的同时,也伴随着各式各样复杂的矛盾,而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也同时为社会发展带来双面影响,一方面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为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对于网络的系统运用可以对社会舆论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条件下,对网络舆情监督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 的简称,即在一定的社会空间范围内,围绕社会热点、重点的话题性事件,民众对社会整体的管理和发展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人数较多的民众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态度、信念、情绪和意见等多种表现的总和。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之一,逐渐发展为党和政府联系民众的桥梁。根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数量高达5.13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8.3%[1],数量惊人。因此对于网络这一舆论阵地的监督监管,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走向。
对于网络舆情监督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要从网络舆情的性质入手,作为以网络为载体的舆论形式,它集结了网民的情感、观点、意见和态度,是对某一事件进行主观评价、传播并互动、以及后续各种影响力的集合,整个过程没有媒体的外力干预。同传统媒介的舆论情况相比,网络舆情有着准入门槛低导致的自由性;传播范围广导致的交互性;参与人数多导致的多元性;监管取证难导致的偏差性以及网络平台的便利供给导致的突发性。从网络舆情这五大特性入手进行研究,网络舆情监督策略问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善:
一、各级党政机关意识到舆情监管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舆论情况的掌握,政府永远是第一责任人。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冗杂的“大杂烩”里,民众口味不一,网上言论良莠不齐,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对于民众意见取向的把握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的平台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便利,使得政府可以从正面、直接又清晰的角度看到民众普遍的心理动态,另外互联网领域的舆情监管也显得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是社会舆论的放大镜,同时作为新兴媒体又具备着超出传统媒体很多的超凡影响力,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将其建设成为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对于不实的负面消息如果不及时进行澄清和疏导,就会对政府形象造成消极影响,成为不稳定因素,以及怀有不良居心的人煽动民众情绪的筹码,重则造成群体恶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因此互联网和政府需要进行良性互动,达到共赢,才能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保障。
二、网络媒体增强责任感
网络媒体作为一定程度上的媒体“把关人”,掌握着很多信息源和渠道,对于信息的筛选和鉴别是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由于很多网络媒体的利益同影响力挂钩,所以会造成一些盲目追求影响力而不去考虑信息真实性的情况。此外,网络危机公关公司作为幕后"推手"进行非法公关活动,有意识地影响和推进了网上舆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舆论对某种商品或某个人的评价,从而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干扰了网站的正常秩序。要净化网络环境,必须加强网络公关公司的监管力度,健全社会评议机制,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2]
三、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所谓舆论监管,“监”和“管”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保障,2013年最轰动的网络领域重大案件莫过于“秦火火事件”,最终以诽谤罪以及寻衅滋事罪结案,引发了近年来对网络社交平台犯罪最热烈的讨论。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不实言论的行为层出不穷,对于该行为的法律界定是对公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约束的基础。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有助于公民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为有不良企图的人敲响警钟。
四、构建和谐的互联网环境
互联网使用人数众多,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为了避免盲目的“跟风”、“随大流”的现象出现,应该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互联网环境,以求人人树立起文明用网、和谐发言的观念,完善对于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体制,建设应急处理体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净化网络环境,避免互联网成为虚假信息滋生的土壤。
应对网络舆情的海量之势,我们必须做出及时反映,适当整理管理思路,求新求变,从“维稳”到“求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采取“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积极认真采纳民众的合理意见,提高党和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公信力。社会转型期的网络舆情监管意义重大,需要社会各界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探讨,董希琳 付丽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现代情报》 2012年05期,G206
[2] 如何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常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代视听》 2011年02期,G2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2014年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指出,信息由传统PC端流向移动端,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场的新重心。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三微一端”的新媒体技术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热点和焦点问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新媒体来表达和传播各种观点、意见和态度。高校网络舆情由此而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高发期,充分认识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引导和化解舆情危机,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复杂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演化规律,从而研究事物自发、自主形成的一种理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并非是高校或组织有意识组织产生的,而是完全由学生自由地表达不同意见,相互影响,快速聚集才最终形成的。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过程具备自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特性。自组织理论为进一步研究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组成要素从主体要素、客体要素、本体要素和载体要素四部分进行分析。
1.1 主体要素
学生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乐于表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易受到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尤其是对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比较关心,表现出了极高敏感性,甚至有时缺乏理性。因此,他们对此类问题的意见、看法和态度对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教职工也是高校网络舆情主体的组成部分,虽然教职工大部分思想成熟且学历较高,但他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和看法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 客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与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或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可以是来自于现实社会中,也可以来自于高校相关的网络虚拟社会中。例如,“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罢餐”、“教师职称评聘”、“教职工住房分配”等。
1.3 本体要素
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同样是基于网络舆情本体,是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观点的总和。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个性差异较大,对教育教学和师生利益相关事件的看法不易统一。即使是同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高校网络舆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
1.4 载体要素
广义而言,互联网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当然载体。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网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主要包括了学校官方新闻网站、校园BBS、学校或校属各部门组建的微博、微信群、学生或老师组建的QQ群、飞信群等。这些都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
2 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开放系统。自组织系统具有明显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特性,也是形成自组织系统的重要条件。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表现如下:
2.1 网络舆情的开放性
互联网就是在自由开放基础之上建立的,这也意味着任何人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同时意味着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能完全控制互联网。因此,基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舆情也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获取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大学生在互联网中的交流具有了一定的隐匿性,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顾虑。因此,在交流中不受制约,平等、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对高校教育相关事件的态度,这样更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网络舆情的远离平衡态
系统要进行自组织演化,就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是开放且非平衡的。封闭、孤立的系统无法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因此也无法通过自组织演化达到有序状态。网络舆情的形成要求,信息的变化不能停留在稳定的平衡态。网络舆情形成就是通过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开放,随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变化,在平衡态上下波动,从而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网络舆情也不断调整,使内部各子系统及组成部分处于连续的变动之中。就本质而言,网络舆情是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
2.3 网络舆情的非线性
非线性是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协调同步,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系统自我调节,随着主流信息的不断增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网络信息本身是通过人机交互多向传播的。因此,网络舆情的发展并非是线性且向唯一方向发展的,而是在网络舆情主体的参与下,非线性且向多维方向螺旋式发展的。通过网络舆情系统内信息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竞争与协同作用下,一种或几种观点从无序到有序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一边倒”的舆论倾向。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系统内部信息之间的非线性竞争与协同,是推动和加强网络舆情消涨演化的内在动力。
2.4 网络舆情的涨落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涨落是系统进化到更有序状态的诱因,涨落驱动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在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非平衡过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可以不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而用虚拟符号代替,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和态度。随着对同一事件的各种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或不同事件关注度的更替,从而远离平衡态时,便会产生网络舆情不同程度的涨落现象。由此可见,涨落性是网络舆情变化的内在诱因。
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
3.1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保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所占比例为24.6%。另据统计,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88.9%。互联网日益成为普通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出台,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的带动下,互联网必将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新常态。互联网也逐渐成为高校师生意见表达的重要方式。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师生获取信息的接受力,还增强了师生对信息的力;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识别力和控制力尚不能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和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极易在网络中发表与事实不符的言论,加之网络本身的开放性、虚拟性,使得高校对网络中存在信息难以监控,极易形成网络舆论危机,引发为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此外,网络舆情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教育者不适时对网络中传播的信息加以监控,等到各种小道信息蔓延时才予以关注,往往会使群体认为是故意隐瞒或心虚所致。此时,若不法分子鼓吹和煽动网络舆论,则可能激发师生群体的非理性猜疑和情绪化反抗,导致事态恶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提高思维辨别力,是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
3.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网络不仅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更是新机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能有效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陈旧和匮乏等缺陷,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接受教育。关键在于如何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信息观。互联网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交互性,意味着学生不仅是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更是一个参与者,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想法,甚至推动网络舆论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序向有序、由不合理向合理方向变化。当然,自身参与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在讨论互动中接受知识、增长见识和增加积累,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3.3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要是由学生、教职工和管理服务部门之间引发的。在网络中,学生和教职工可以使用虚拟身份自由发表对某事件或话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引起教育管理服务部门的重视,了解事态发展,最终使事件得以解决。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和正向引导,能指导大学生清醒认识到负面信息存在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大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以积极健康、正面阳光的心态,学会自主思考,推动正能量的传播,主动接受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服务水平。
4 构建“时、度、效”的三维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引导策略
2014年2月,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是对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精髓和核心的高度提炼,也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方法论。
4.1 重视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时间维度
在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演变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信息突变”,从而产生新的网络舆情。首先,要对网络舆情及时和适时进行引导。应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引导的最佳时机,适时开展高校舆情引导的各项工作。如果信息突变向有利于事件解决的方向发展,则应及时引导并创造条件强化其影响;反之,则应尽量淡化或避免突变对舆情的影响。其次,要对网络舆情进行主动引导。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应被动、消极地观望、等待,而应看准时机,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引导,积极作为。主动利用网络舆情的“信息涨落”及时干预,扬长避短,加强和推动良性信息的发展,淡化和降低负性信息的关注度,直至消失,以此达到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理性发展的目的。
4.2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程度维度
自组织和他组织都是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式。高校网络舆情的他组织引导是外界强行干预网络舆情信息,采用“围堵”、“拦截”、“删除”等权力手段进行信息封杀。这样不仅不利于舆情的控制和监管,反而可能会使舆情信息迅速膨胀,造成严重后果。网络舆情的自组织要求,在遵循网络舆情的自组织特性的前提下,直面网络舆情中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采用符合网络舆情自组织特性的方法,正确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尺度,协调好各方关系,正面引导网络舆情消融在自然涨落之中,从而避免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4.3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自组织引导的效果维度
高校网络舆情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联动的,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要想强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首先,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政治素质高、大局意识强、网络技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网络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骨干等。这些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舆情引导经验,且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从而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次,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环境。在高校师生中,应大力宣传普及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治角度,营造和谐、健康、合法的网络舆论环境。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一定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加强网络信息的制度建设,强化网络舆论监督与管理。最后,加强信息透明度。在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中,不宜强行控制信息动向,而应及时公布与网络舆情相关的正确信息,减少高校师生群体对信息的肆意猜忌,以避免网络舆情向极端化或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玲.构建“四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J].人力资源管理,2014(4):153-154.
[2]张治国,罗建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3):72-74.
基金项目:
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高校网络舆论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2013FZ003)。
[关键词]新媒体 经营模式 观察 思考
一、新媒体集团主要经营模式
1.网络广告收入。
近年来,互联网广告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占新媒体集团总收入的比重较大。新媒体的平台上,整合营销传播更加复杂化,其实现手段也更加多样化。从过去的图片、 文字链接、 Flas到现在的TPS弹窗、手机H5,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客户体验效果也越来越好。技术创新给新媒体集团注入强劲动力,荆楚网充分掌握和利用好新技术,通过丰富的广告方式吸引广告商的关注, 增加广告的投放量。近两年,公司广告收入较往期大大增长,取得有目共睹的销售业绩。主要原因是网络媒体广告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随着公司网站运营平台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公司广告业务、服务内容逐步拓展,广告收入增幅较快。
2.信息及建站服务。
新媒体集团具有多样化的信息表现形式,改变了过去传统媒体以单调的广告为重点,将广告散播、强化服务和产品供应、市场互动综合在一起,实现了客户向用户的转变。在门户网站的大背景下,新媒体旗下荆楚网、大楚网等网站对本地区的资讯服务按照金融、房产、汽车、教育等进行行业细分,根据不同的行业提供不同的资讯,充实营销队伍,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 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加入其中。2015年,新媒体集团信息服务收入、建站服务收入均出现显著增长。除了向整合商业资讯获取利润之外,代建代维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也是增长较快的利润点。
3.大数据舆情服务。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还促成信息传播格局的大变革。2012年初,新媒体集团成立了专门的舆情服务机构,依托自身的信息平台优势,职业从事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引导处置、系统研发及舆情培训等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推波助力,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荆楚网舆情团队在系统及平台建设的应用研究与分析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技术、应用、管理三个层面有机融合。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舆情监控系统和“掌舆”移动平台,以技术方法保证舆情数据源的准确性和可视化呈现,初步实现了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目前,舆情行业正在不断细分,为了适应舆情全产业链的发展需求,荆楚网舆情团队正在通过更深入、更专业、更科学的舆情管理,创造更多更大的市场机遇与规模。
4.移动增值服务。
手机与网络平台的完美结合,已经创造出超值回报的神话。2014年3月31日,新媒体集团与武汉市地方税务局共同推出《湖北手机报―武汉地税版》,为武汉纳税人提供权威、实用和迅捷的经济税收,定向赠阅5万份,合同金额数百万元。目前,湖北手机报已在省内建立地市版、县市版、行业版等20多种细分市场产品。2014年,公司无线增值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大增长;2015年,该项收入又居主营业务前列,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公司新闻客户端“动向新闻”上线、“湖北手机报”系列产品的订阅用户的增长,无线业务收入增幅也出现增长。
5.电子商务平台。
随着新媒体产业链丰富、完善和不断发展,进而拥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前景。随着网上金融服务保障系统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迅速向普通消费者普及,新闻网站可以利用受众优势开展与网络广告结合的电子商务,实现“广告网购零距离”。近年来,新媒体集团利用平台化思维构建产品生态系,从单一的内容集成拓展为播出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等,直接面对企业整合营销获利。公司开发的“楚礼”系列产品以及跨境电商平台“洋货购”就深受市场欢迎,从用户购买、互动到用户使用、反馈贯穿整个消费的交易系统,初步形成一个完整流畅的闭环。
6.其他模式。
新媒体利用平台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在相关产品的前端、中端和后端不断延伸出新的产品或者相关产业。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新媒体集团发起设立了楚天财富(武汉)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依托权威的传媒信息渠道、卓越的精英团队,管理健全的风控体系,以互联网技术为广大有投资需求的个人提供高效、透明、安全、便捷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此外,新媒体营销直观、高效、互动性强,?新媒体使整合营销传播的手段多样化,市场触角已经越出湖北,辐射华中。除了上面一些模式之外,新媒体集团还根据自己的政策优势等特点,创造新的赢利模式。比如手机游戏、新闻漫画、沙画等。
二、新媒体集团经营模式的特点
1.借助政策红利。
我国政府加强了对新闻网站的支持,为新闻网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工作正式提上社会经济发展日程,推动互联网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对非网民信息生活的渗透力度持续扩大,行业的政策趋势向好。
新媒体集团拥有包括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短信息类服务接入代码使用证书、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以及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等多项互联网相关业务经营资质,能够开展互联网视频、电子公告、游戏、移动增值业务、手机无线等业务,基本实现互联网业务形态广谱覆盖。
2.鼓励技术创新。
随着终端受众对新媒体产品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逐渐增强,信息传播工具和产品由单一向多元过渡将成为行业趋势。新媒体集团加大投入,坚持自主研发和吸收行业前沿技术,广纳互联网技术精英,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保持公司持续技术创新。公司先后承担了多个湖北省政府单位信息公开项目,武汉市政府单位信息公开项目数十个。
新媒体集团自主研发的“楚天神码客户端”、“政务信息公开平台软件”、“湖北手机报编辑出版平台”等3 款计算机软件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成功取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另有“全媒体实时音视频协同指挥系统”、“微博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掌舆’移动端舆情监测系统”、“举报平台系统”、“云智能大数据服务平台”、“智能过滤系统”及“智慧数字传媒融合平台”等二十多款软件取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新媒体集团不断实施技术改造和升级,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的信息传播产品和工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2013 年,自主开发的楚天神码客户端就获得了省经信委立项,并得到武汉光谷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奖励。2014年,“楚天神码客户端”所研发的“一种二维码的加密与解码方法”又获得国家专利。这些专利技术标志着公司技术研发能力在业内名列前茅。
3.整合营销资源。
新媒体为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集团化实现了媒体资源总量的增长,但目前很多媒体的集团化还处于较低层次,只是对各种资源作简单的物理叠加,并没有做到经营集约化。由于新的媒体环境正在逐渐形成,新媒体自身也正处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所以新媒体时代的营销传播模式尚不成熟。即便如此,在体验式经济、创意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的商业价值仍然可以深度挖掘并充分释放。
整合资源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整体最优。新媒体集团加快并延伸公司在整个新媒体领域的发展,拥有丰富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产品,涵盖网站运营、手机报、户外媒体、动漫、移动客户端、电子商务、金融信息服务、专业软件研发等多种业务形态。且手机报、移动客户端、动漫、户外媒体、电子商务等业务均已实现公司化运行,直接面向市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丰富的产品形态为整案营销,向客户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简单的产品罗列堆砌,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策划整合,新媒体集团在整合营销资源方面逐渐走入“深水区”。
4.发挥本地优势。
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但网络媒体却有地域限制,信息资源有其地域性,活动资源有地域性,情感资源更有地域性。新媒体集团将自身技术特点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借助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手段,以本地为依托,发挥本地特色,趋向于本地化服务,实施本地化战略,取得不俗的成绩。
新媒体集团依托的是传统媒体几十年来所积攒下来的公信力,这也直接影响当地受众对网站的信任程度。公司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近年来湖北省经济文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已步入高速发展时期,文化、信息、互联网服务等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互联网。移动网络营销、移动网络增值服务等商业行为新媒体营销提供了强大的用户基础和本地资源。
三、新媒体集团未来营销模式分析
1.洞察客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产品创新快、用户偏好转换快,互联网企业必须紧跟行业和技术发展趋势,精准进行市场调研和产品开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锁定老用户并开拓新用户。新媒体使得与受众沟通的互动性增强,有利于取得直达终端的有效传播。在这个崇尚用户爽体验、参与个性化的时代,新媒体营销只有洞察客户需求,与消费者实现无缝对接,化客户为用户,才能构建关系营销,使得精确营销和数据库营销成为可能。
客观来看,只有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在社群舆论场获得更好的口碑传播效果。因此,如公司无法把握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市场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捕捉和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并对现有盈利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公司现有盈利模式的有效性将可能受到削弱,从而对公司未来业绩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毫无疑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个性化的甚至定制的内容与服务将成为精准营销的主流模式。
2.回归媒介本质,做好平台营销。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高度复杂的传播形式,是一个全新的融合平台,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都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发挥空间,其受众范围广、直观性强、交互性强等媒介特性已经深深改变受众生活及思维方式,成为媒体经营必须考虑的要素。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内容资源的整合提供者,它还应该成为各种商业资源、社会资源、人脉资源、信用资源等汇流整合的中介平台。
因此,新媒体未来的发展要认清新媒体的一系列特点,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采取各种经营手段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创造赢利。比如技术经营,对外开展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站建设、网页设计、产品等技术经营业务是双效合一好模式。再比如平台营销,新媒体集团旗下的楚天神码公司,深耕汽车资讯,“Y车评”项目业内知名;荆楚网舆情中心组建的“荆楚舆情预警群”将省内公检法司、食药监管、卫计系统等舆情分管领导纳入虚拟平台统筹服务,颇具影响。
3.把握网媒特性,创新知识营销。
新鲜、醒目、有创意、有个性是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重要原则,也是知识营销的必然要求。正确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和规律,充分挖掘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和挑战。新媒体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这就意味着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要想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完善和发展整合营销传播,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细致地研究新媒体,把握网媒特性,掌握其发展规律和特点。
知识营销是信息和智力的结合,利用新媒体,知识营销更容易出现创新,提供给客户突破性的营销效果。2015年,荆楚网综合运用网站专题、学术研讨、手机H5、动漫地图、云图航拍、大数据舆情等方式为通山县提供旅游资源系列整合推广,效果显著,受到多方好评。这充分体现了创新知识营销的特性,不仅仅要充分挖掘、开发依托新技术的新的内容表现形式,还需要营销人员转变思维,用高、新、奇的营销方法吸引消费者,不断地推陈出新,以迎合媒体融合时代受众新的服务需求。
信息传播技术和基础建设的进步为新媒体行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新媒体集团已经初步构建了多业态平台。在日常运营中,不断通过权威的信息、独特的视角和个性的观点,不断扩大内容影响力,进而树立媒体品牌特色和形象,基本实现了内容“反哺”经营。新媒体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不仅为公司未来全面实施全媒体融合战略、多品牌集群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业界提供了一个主要财务、业务等经营指标健康,经营管理层、核心业务人员队伍稳定的解读范本。
参考文献:
[1]《荆楚网:2014年年度报告》,2015年3月17日
行业信息化
最佳舆情产品奖
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和口碑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积累,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军犬软件(ADSoft)。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能够一站式地在第一时间针对境内、境外网站的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等全面部控监测,经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其核心功能可总结为“352231”。
三大采集:定向采集,是指针对指定站点进行采集;非定向采集,是指针对特定关键词进行采集;境外采集,是指针对在国内不能访问的境外站点进行采集。
五大分析:包括分析是否与“某市”相关,是否属于“某市”舆情,是否属于“某市”负面舆情,是否属于热点舆情,以及每条舆情或某个事件专题的传播路径等。
二个平台:网络舆情专用平台、掌上舆情平台。
两种报告:指基于网络舆情平台中的数据、图表生成的简报专报。
三种预警:包括短信预警、邮件预警、弹窗预警三种方式。
一套标准:舆情业务办理标准。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与运用,为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监测涉军(警)、涉独、反恐、维稳、打击“两非”,以及实现对重点组织、重点人群和重点信息的定向监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维护党、政府、单位、领导及地区形象,把握舆论导向,掌控社情民意,甚至引导网民的上网行为等均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也为政府部门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纷繁无序的互联网世界中拨云见日,掌握监管的主动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可能。
关键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监测;预警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当前中国网民的规模突破5亿,也就是说有5亿多中国用户通过网络这个渠道表达着诉求和意见。早在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就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1]可以说,网络舆情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平台,也是各级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
1、重视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民意的聚集地,尊重并重视网络舆情是地方政府转变传统观念,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步骤。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近年来,我国政府网络问政建设步伐逐年加快,截止2010年6月,我国政府网站数量已经达到23081个。2010年也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地方官员开始重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网友在网络上对事件进行传播,是舆情的形成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时期,积极介入,第一时间占领话语权的制高点。有的地方政府由于对网络舆情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和认知,致使舆情响应速度滞后,丧失了占领舆论高地的最佳时机,结果导致工作上的被动。
认清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要一改往日的漠视态度,重视民众的自由表达权,吸取网民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并利用网络舆情,达到既塑造地方政府的良好形象又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的双赢结果。
2、客观看待网络舆情
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地方政府在重视网络舆情的基础上,还要在态度上客观看待网络舆情,不要视网络舆情如洪水猛兽,谈及色变。
如浙江省委政法委书记王辉忠所说:对网民的舆论监督和情绪宣泄,甚至是一些非理性言论,要以更加开放、包容、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冷静分析应对,依法依规处置,而不能不管什么都一律删除,一味删帖并不能解决问题。网络舆情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但不能否认它依旧是地方政府了解民生、民意的良好途径。一个开明的、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害怕网民的质疑,对网络舆情持仇视心理,要客观看待网络舆情,认真分析其本质和来源,剔除网络舆情的非理性部分,抽取出公众监督的社会力量,为地方政府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是地方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它指的是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潜伏期要尽可能地收集与突发事件相关的网络舆情,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可能导致危害社会稳定的信息并及时上报给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把危机扼杀于萌芽状态,减弱或消除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构
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要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加大资金投入,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该机构必须包含具有新闻传播教育背景或者有媒体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这些人往往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能够快速及时的捕捉突发事件的苗头。[2] 36-38机构的职责就是持续对传统媒体、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点击率较高的博客进行密切关注,注意公众讨论的热点、敏感事件,并能从字里行间区分出哪些是不良分子的恶意造谣、哪些是网民的情绪发泄、哪些是网络推手的炒作、哪些是“打酱油”的无意识围观等。地方政府从人力、资金等方面提供的保障,能够保证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正常运作。除了专职人员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等技术的支持也是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构的重要保障。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是建立在对信息的浏览和统计的基础之上,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每天的信息数以万计,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分析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仅仅依靠人力是行不通的,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网络技术。例如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发明的方正智思知识管理平台软件,可以实现对海量文本、图片、影音等数字化内容进行智能采集、分析及自动处理。
2、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要合理利用上述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机制。
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落幕后,山西省省长反思到“没有敏锐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动向,及时做出正确的回应”是处理此事件的一个深刻教训。事后,山西省政府迅速应用了方正智思网络舆情系统,开始加大对地方网络舆情的监测。危机事件发生后,互联网媒体因为较低的门槛往往会率先反应,之后传统媒体才会介入。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网络舆情热点出现前的征兆,是各级地方政府发现化解危机的关键。
3、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基于舆情的监测分析,指在网络舆情事件爆发前,地方政府对搜集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网络舆情发生的规律,找出可能导致危机事件的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预警,制定出应对危机事件的计划对策,从而最大程度的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预警的作用,建立完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其提前告知预防的功能。
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已迫在眉睫,利用技术手段明确“预警体系”,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合理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预警等级的设定、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流程,其中以网络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最为重要。
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界定预警对象、确定警情产生的根源、密切关注舆情发展、向相关部门预报舆情。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敏锐地发现网络舆情,以及尽可能准确地判断舆情的发展动向,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做好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3]39
(三)地方政府要完善网络舆情问责制度
一个真正心怀人们的政府应该是服务型的政府,“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公民和社会服务为宗旨并承担责任的政府。”[4]78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的问责制度,避免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不当,反而导致更大的舆情危机。
1、建立合理问责制度
地方政府面对网络舆情时,要积极主动介入,从网络舆情中发现公共的关注点和问题的敏感点,严肃对待,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无恶意的情绪化、非理性的网民要耐心解释,防止其被居心叵测者利用;针对恶意炒作、刻意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的不良分子,要在第一时间否定并删除其在网络上散播的谣言,防止负面言论的进一步扩散。[4]如2012年6月11日,武汉发生10年一遇的雾霾天气,网络上出现谣言系企业锅炉爆炸或化工厂有毒气体泄漏事故所致,引起部分市民恐慌。武汉市安监、环保等部门迅速核实,调查分析显示雾霾是由周围农民焚烧秸秆造成,并迅速将这一结果通过武汉官方网站、微博、短信及新闻媒体对外,平息了谣言。之后公安部门经过技术侦察,查获并拘留造谣者喻某、宋某。
2、完善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
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地方政府要让公众看到地方政府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能力,不能采用压制、封杀、无视等简单的处理,这样不仅会引起舆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还会导致公众丧失对地方政府的信心。处理网络舆情首先做好“疏与堵”。“疏”的是民意,“堵”的是谣言。其次,政府要勇于承担,不推卸责任。例如,发生在2012年3月14日的哈尔滨“梦中强拆”事件,虽然地方政府在第一时间给与了回应,但最终因把责任推卸给“临时工”,成为了舆论的“众矢之的”。“临时工”作为挡箭牌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10年上海发生11·15火灾时,最终的责任也落在了“临时工”——无证电焊工身上。
(四)地方政府要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
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吸引广告商的投放,经常利用突发事件制造嘘头,给流言提供了空间,也为用心叵测的不良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地方政府施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就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打造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媒体。
1、加强网络媒体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建设是一种硬性监管手段。西方政府在计算机和网络立法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借鉴。世界上第一个颁布互联网法律的是德国,早在1997年通过的《信息与通讯服务法》就提出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三原则。新加坡政府在1997年出台的《互联网操作规则中》也明确规定到:“凡是有违公共利益、社会公共道德、治安秩序、国家稳定以及其它现行法律禁止的内容都不得出现在新加坡互联网中。当前,我国互联网立法还正处于探讨阶段,为了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我国在200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2003年,《新华网》《人民网》等互联网信息单位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此外还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但整体上看更加具体(如违法信息如何认定、如何处罚)和具有法律效应的互联网法至今没有出台。[5]55强烈呼吁地方政府加快互联网立法的进程,为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提供强制力的保证。
2、加强网络媒体的道德规范
网络媒体道德规范旨在唤起互联网使用者的道德感、养成尊重知识产权以及个人隐私的习惯、规范用户的网络信息行为、维护网络信息秩序等方面能够发挥明显作用,甚至在消除有害信息方面可以充当“准法律”的角色。法律法规是强制的、硬性的;道德规范是自愿的、软性的手段,但这种手段却是有效的、必须的。道德规范应该连通法律法规一起成为地方政府加强网络媒体监管的两大支柱。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性,它一方面使公众在互联网上具有隐匿性,另一方面也给违法乱纪行为提供了保护。与政府利用法律法规直接干预的手段相比,加强网民的道德责任感与伦理意识自有其优势。
结语:
从躲猫猫事件到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再到四川什邡,频频出现的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应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以开放、公正的心态面对网络舆情,接受网民的监督,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工作,从而建设成为真正“以民为本”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总书记重视“虚拟社会”,如何实现扎实管理.人民网. 2011.
[2]冯春.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D].上海:复旦大学. 2008.
[3]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4]白毅.服务型政府的涵义与构建路径阴[J].求索. 2006(6) .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媒体;引导;高职高专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已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自由广泛等优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这一群体也无可避免地受到网络舆情的冲击。
2 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一)相关概念和内涵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唐昭宗称:“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1〕到了汉代,“舆人”与“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舆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被解释为“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舆情的内涵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成长于互联网这一复杂多元的环境,因此网络舆情也具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1、自由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更具有自由、即时和互动的特性,网民可以自由沟通并发表言论,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发表个人见解。
2、快速性。网络信息的传播简单迅速,只要通过复制和粘贴两个步骤就能完成。这种传播比以往任何一种媒体更为快速。
3、隐匿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隐匿身份,甚至使用虚假的身份发表言论。
4、偏差性。在网络环境下网民缺乏自我约束,网络也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监督,网络热点话题常常围绕公众人物隐私、恐怖谣言、灾害谣言等展开,形成负面影响。
3 高职高专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对该群体的影响分析
(一)高职高专网络舆情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高职高专学校网络舆情具备以下特点:
1、新媒体运用的普遍性
网络的普及使得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能使用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交互。如网络聊天、交友、娱乐、购物、信息搜索等。
2、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网络舆情可以通过不同得途径表现和传播。下面是常见的一些途径:
(1)主流网站
国内主流网站,包括新闻、政府、文化教育类等网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体、民生、娱乐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即时通信软件
即时通信软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从最早的ICQ,到后来的MSN、UC、腾讯QQ、网易泡泡、淘宝旺旺、飞信、微信等,风靡于年轻人和学生群体。
(3)微博
微博,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微博相比博客,内容更加精简。微博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信息。
(4)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具有信息多样化、书写快速、发送便捷、成本低、环保等优势,同一封邮件可以选着多名接受者,采用群发的功能常常可以广泛、迅速地影响舆情的形成。
3、关注层面的广泛性。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类型有:博客和微博、游戏类网站、论坛等,网络上最新的热点焦点、敏感事件、网络红人等最能吸引他们。
4、有强烈的意识自我表现性
很多在生活中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们在网络中却表现得非常积极,可以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自我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网络舆情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影响分析
总体来看,网络舆情对高职高校学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阅读及传播方式的影响
一条微博的最大容量是140字,属于典型的碎片化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
另外,通过微博粉丝的关注,微博信息的二次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这种传播方式会使网络舆情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
2、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面对不同的价值观,他们中有的崇尚传统文化,有的崇尚西方文化,有的哈韩哈日等等。
3、个体权利意识的影响
高职高校专院校学生相比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独立性更强、敢于尝试,但认知能力不足、交际面较窄,相对缺乏社会的关注度,他们更加依赖网络来表达情感、展示自我,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4 高职高专学校网络舆情下的应对措施和引导策略
当前环境下,对于网络舆情,与其躲避,不如积极研究,主动使用新媒体,对学生正确引导,适时疏导,采取正确的措施和策略。
(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应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组织研讨、开展经常性的网络热点事件讨论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抵御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二)加强对校园网络机制的建设
要建设一支思想水平觉悟过硬,网络管理技能较高的网络工作队伍,其成员应该包括多个层次,不但要有领导班子和网络技术人才,还要有青年教师、辅导员,还可以有学生干部,随时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熟练掌握并运用网络技能,多层面了解学生思想,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创新教育,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创新教育,就要结合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寻找正确引导的途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校园官方微信、微博、贴吧,设立了二维码等,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创立校园官方网站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教师也开通个人博客、QQ,用网友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构建正面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网络言论自由容易产生一些偏激、片面的言论,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组织一些生动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加强自律性,让学生自觉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客观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程度越来越高,开展网络舆情的学习和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减少网络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这更是互联网时代赋予高职高专院校的责任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后晋・刘d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5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一、组织机构
成立稽东镇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副镇长方卫利担任,成员由其他班子成员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方卫利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为网络管理员和各办网络评论员,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和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及时主动,准确把握。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向主要领导报送准确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情况,随时进行研判,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二)强化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网络舆情的宣传报道有利于稽东镇工作大局,有利于涉及事件的妥善处置。
(三)明确职责,严格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各办(中心)密切配合。
(四)突出导向,分类处理。发生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时,由领导小组组长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请示,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领导,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发生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并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发生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时,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办(中心)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舆情预警。网络舆情管理员每天上网浏览有关稽东镇的相关信息,及时收集舆情危机事件及其苗头动向,分析评估态势趋向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对发现的舆情,须第一时间向领导小组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在报告的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帖、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舆情引导。突发舆情发生后,要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正面回应、妥善处理”的总体要求,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机制。当网上出现涉及稽东镇的负面报道后,应坚持积极正面引导,进行有针对性地解答及跟帖,以正视听。有重大影响的舆情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迅速协调主流媒体,推出相关报道,引领社会舆论。
(三)舆情应对。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舆情评论员要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出发,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快讲事实,慎讲原因,引导舆情的正面发展,不能漠视、一概不知和回避应对负面质疑;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要及时拿出统一的解释口径,选择重要信息在主流媒体,当事实的调查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完全的调查结论,也要考虑梯度信息,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的影响,维护稽东镇的良好形象。
2007年5月末,厦门市政府正式宣布缓建海沧PX(二甲苯)化工项目,并将委托权威机构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规划环评。至此,在全国范围内沸沸扬扬的该事件暂告结束。
厦门PX项目的争论由来已久,今年早些时候全国两会上105名政协委员未果后,一场更大范围的行动在普通市民中展开。其时,厦门上百万市民转发同一条短信,号召厦门人反对PX项目。而短信大规模传播前,就已经有不少人在互联网上以BBS等方式过同类信息,得到过很多网民的回应。
根据上述事件中有关民意的反应及传播的情形,现在来看,当时的厦门市政府遇到了一种“舆情危机”,而政府在此次危机的处理上教训深刻。
失败的危机处理
“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刺激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一个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潮的“潮头”直接扑向事项刺激方(通常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刺激事项(通常为某项政策或决策等),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最终,与事项刺激方或事项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如果事项刺激方在此时尚不能正确应对,“舆情危机”就可能立即或很快变成一场既包含观点冲突也包含行动冲突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在上述厦门的事件中,存在着一个“舆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PX项目的拟定实施是刺激事项,接下来,是一些政协委员和院士们以常规渠道做出了第一步“舆情”反应;再接下来,PX项目的坚持与更大范围市民的舆情产生和传播,并进一步促成了一种以响应者广泛佩带某种平和标志作为观点“展示”的舆情冲击或舆情压力,并有上升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有关政府部门在事件产生初始时并没有重视和认真对待舆情反应,鲜见围绕项目本身的讨论和对话等,对于该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影响更是交代不清,直到在普通民众中兴起关心“热潮”,政府的行为显得很“滞后”很被动。不过,面对市民“群起而攻之”的舆情压力,政府部门还是表示了项目“缓建”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让步”态度。于是,刺激事项本身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以反对项目实施为主要内容的舆情暂时“偃旗息鼓”。这场不大不小的“舆情危机”也暂告结束。
从厦门市有关部门在此次事件中最初的做法来看,有关人员还没有很强的“舆情意识”,不了解决策与舆情之间的密切关系。所谓的“舆情意识”,是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时刻想着民众的切身利益和态度反应,具体表现为更多地与民众进行沟通,像民众一样关注项目将会产生的环境后果等。
结合厦门PX项目事件的舆情信息网上和手机传播特点看,有关政府部门也没有预见到网上和手机短信的传播和影响力竟有如此之大。在出现了依靠现代传播手段“动员”了数量庞大的市民参与到事件之中后,有关人员只能惊呼感叹并被动面对了。舆情表达的现代方式,离不开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网上舆情和手机短信等信息既可以帮助市民传播信息,也可以帮助决策者发现有关情况。
舆情传播的新特征
此次事件的舆情生成和传播具有一些鲜明特点。该事件中的舆情借助互联网络和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跨越时空传递迅速,使意见空间和意见力度进一步扩大或增强,与事项刺激方的“对抗”步步升级。
进一步看,手机短信在此次事件中的舆情传播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相比互联网,使用手机传播舆情信息更加隐蔽和灵活,并且,更加适合在不使用互联网的各类居民中进行信息传播,更具广泛性。手机出现以来,经历了迅速发展的过程,成为又一种新的媒体。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四亿五千万手机用户,短信发送量达到每年3000多亿条。此外,手机与互联网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手机短信传播、手机电视、手机网站与网络传播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际传播网络,在这个网络里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舆情。
信息的快速传递不仅使产生于一时一地的社会政治态度传递到最大范围,而且在传递者的互动或意见交换过程中实现着信息的快速整合,把开放化和多元化的各类信息汇集在一起,再进行激辩和调整,最终使各种意见在网上形成了对事项刺激方更具针对性、对立性和更具影响力的态势,形成更富影响力的舆情。
这样的舆情信息传播,会在短时间内不断地“召唤”市民参与进来,让大家对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事项表明态度和发表意见,让不同意政府决策的市民与政府有关部门形成鲜明的对立。其结果,事项刺激方与持反对意见的市民处于不同的两端,事项刺激方大有成为千夫所指之势,几乎被“淹没”于各类态度和意见的信息浪潮中。
在现代通信手段变得愈加发达之时,常常作为事项刺激方的各级政府在作出任何决策或推出任何政策时,已经很难避免受到传播迅速和传播广泛的舆情压力。在过去,这种压力也存在。但是在今天,单靠通信手段的发展,就已经使得这种压力陡然提升数倍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更多。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市民民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又使舆情的压力有增无减。所以,厦门PX项目实施上的变化,透视着一种伴随通信手段、民主意识和决策透明度等政府执政环境因素的变化。这就使所谓“舆情危机”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趋向。不过,这无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预防和应对“舆情危机”
面对新的舆情传播方式和传播影响力扩大的态势,现在似乎是各级政府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重视和深入认识“舆情危机”问题的时候了。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处理“舆情危机”的办法。
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首先是对大量和集中出现的、与事项刺激方尖锐对立的、良莠齐现的舆情信息的种种处理,但是,光处理有关的信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实施针对舆情所反映的中心内容,即事项本身和事项刺激后果的处理。
厦门市政府目前的应对办法是朝这个中心“下手”,初步起到稳定民心的作用。而当初有关部门的“滞后”和被动之处在于对该项目实施的舆情刺激后果缺乏了解,缺乏预见,更缺乏重视,甚至有忽视或不当回事儿之嫌。
对舆情信息本身的应对,其要点是处理好“舆情危机”中有关的舆情信息及其传播的社会后果。而要点中的要点则是要看到凡是政府的决策,都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舆情。正所谓“民意无处不在”。
预防和应对“舆情危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敏锐发现和整理有关的舆情信息。对网上和手机等网络上的舆情,先要做到敏锐发现。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与政治洞察力,要有能进行宏观分析的综合认识能力与政治大局观,要用政治家的眼光去查找、发现舆情。
其二,正确甄别筛选。要注意从各个方面收集舆情素材,既要有赞成的意见,也要有反对的意见,防止“一边倒”的倾向,保证舆情的客观性。
其三,开展动态跟踪。各类网上舆情有自身独特的变化规律,加强动态跟踪汇集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发生了重要的,但经过政府的积极稳妥的解决,该事件已经得到解决,而且预计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个事件当成一个过时的事件,淘汰相关的旧线索,把精力放到其他重要的事情之上。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舆情信息工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建立良好的检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