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

第1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的行政“首脑”机构,通常是校园突发事件的“第一知情者”和“第一面对者”,这就赋予办公室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具备较强的功能作用。然而,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高校办公室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往往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本文在阐述办公室主要功能的基础上,针对校园突发事件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高校;办公室;突发事件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事件频发的时期,社会转型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交织在一起,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加,导致各种校园突发事件屡见不鲜。校园突发事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社会关注度较高,涉及面广,传播扩散迅速,危害性较大,容易向社会波及。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关系着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高校办公室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主要功能

1.1 组织协调功能

高校体制改革的推进导致利益格局多元化,学校面对各方面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关系也愈加复杂。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各方利益群体通常会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也随之凸显。这时,代表高校的第一行政部门—学校办公室便具备发挥组织协调的功能,能有效地整合、缓和利益矛盾,使利益各方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1.2 规范管理功能

高校办公室面临日益错综复杂的关系,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避免管理过程中的混乱局面,使应急管理呈现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全貌。所以,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保障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高质高效开展,在高校推行规范管理成为学校办公室工作的重要使命。

1.3 稳定发展功能

高校办公室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能力,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可以及时地解决问题,减少上访,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还可以有效地减缓校园突发事件向社会的波及,保证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可以使高校及时有效地控制校园突发事件,减轻事件对师生生命财产的危害以及对高校形象的影响;还可以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聚集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扩大学校的规模,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2 高校办公室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存在的问题

2.1 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当今,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常常伴随着情况的突然性、时间的紧迫性、工作的杂乱性等特点。因此,要及时、有效的控制各种突发事件,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办公室人员工作的指南针,它为办公室人员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指明了方向,便于依据法律和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处理和解决问题。其次,高校办公室因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这几种能力后,才能使突发事件中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

2.2 功能不明确、自身定位不准

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公室的功能越来越明显。然而,在实际工作,尤其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高校办公室的功能常常不明确,自身定位也不准确,从而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例如,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时,办公室越俎代庖,未及时地将事件情况上报责任部门主管领导,也未及时通知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理,而是统管统包,一竿子管到底。再如,办公室不重视组织协调职能的发挥,造成相关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不能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甚至造成疏漏、推诿扯皮现象发生,结果导致事件处理缓慢、低效进行,给学校带来巨大损失。

2.3 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基本都是在行政命令督促下短期速成的,并未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培训、演练和完善等环节,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多数高校的应急管理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不仅缺乏组织化的应急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预备防范、危机教育、预案演练等工作也很薄弱。

3 高校办公室处理突发事件的对策

3.1 提升办公室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办公室作为学校的首脑机构,决定其往往是校园突发事件来临时的第一“知情者”和“面对者”。这就要求办公室人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沉着冷静的思考,不冲动、不片面,第一时间将情况进行上传下达;不犹豫、不拖延,有条不紊地协调处理;不激动、不盲动,从而起到稳定人心、稳定局势的作用,使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高校办公室人员应通过努力学习和修炼,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办公室人员具备公平正直、善解人意的品格,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第二、较高的文化素质。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办公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法学等基础知识,加深对公共关系学、大众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广泛涉猎新闻写作、公关策划、演讲与口才等应用知识,以便出色地应对突发事件。第三、良好的心理素质。校园突发事件可能涉及面广,可能接触到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和性格特点的社会公众。因此,办公室人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突发事件中遇到的挫折甚至刁难。第四、健康的生理素质。旺盛的精力、清醒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记忆有助于办公室人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有效的捕捉信息、融通感情。

3.2 明确功能、合理定位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时常伴随着情况的突然性、时间的紧迫性、工作的杂乱性等特点,高校办公室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应做到到位不越位、协调不包办。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不越俎代庖,应及时将事件情况上报责任部门主管领导,并及时通知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理,而不是统管统包,一竿子管到底。其次,要切实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促使相关部门在事件处理过程中相互配合、密切合作,防止疏漏,杜绝推诿扯皮,最终确保事件处理有序、高效地进行。

3.3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错综复杂,处理起来牵头万绪、非常棘手。因此高校办公室应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首先,做好校园突发事件的事前预控工作。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究其根源必定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往往有迹可循,因此可以事前预控。其具体预控办法主要有: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做好校园安全排查,编制应急预案;做好危机信息的监测预警工作。其次,做好校园突发事件的事中应对工作。面对突发事件,办公室可多管齐下,及时处置:反映迅速,果断出手;疏导结合,加强沟通;重视宣传作用,加强舆论引导。最后,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处置后,办公室应做好善后处置工作,诸如:妥善安置,认真反思;开展心理辅导;进行事后教育;及时总结,举一反三等。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6.

第2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校园突发事件;大学生;认知;应对

校园突发事可以定义为在校园内突然发生或事件虽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生有着因果联系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学生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危及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频发的

校园突发事件呈现三大特点:事故频发后果严重、类型多样原因复杂、威胁增大因素增多[1]。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制度环境、教育培养和安全能力都亟待改善和提升。因此加强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力度,强化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某市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919名调查对象中男生359名,女生560名,其中本科生876人,硕士生19人,大专生24人

2.调查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调查的方法对3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6人)进行当场填写问卷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9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了解程度

在被调查的919名在校大学生中,对校园突发事件非常了解的人占22.2%(204人),模糊认知的占71.7%(659人),而完全不了解的人占6.1%(56人);而分别就男女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了解情况中得知,非常了解的人数中男生占56.4%(115人),而女生占43.6%(89人),而模糊认知的人数中男生占33.8%(223人),女生占66.2%(436人);完全不了解校园突发事件的男生占44.6%(25人),女生为55.4%(31人)。

2.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了解途径的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了解途径对比分析

比较项目频数(人)百分比(%)

通过电视网络 691 27.4

通过别人口中得知 534 21.2

通过学校宣传 522 20.7

通过书籍报刊 433 17.2

通过亲身经历 239 9.5

通过其他方式 993.9

经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他人口中、学校宣传及书籍报刊,它们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7.4%、21.2%、20.7%及17.2%,最后仅9.5%的在校大学生是通过亲生经历了解突发事件,还有3.9%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的;

3.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反应及应对的调查

(1)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分析

对于近年来频发的的校园突发事件,66.4%的在校大学生做出的反应是谨记校园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并适当关注相关方面的知识,18.5%的人开始慢慢关心了解周围突发事件,而15.1%的根本不关注校园突发事件,如表2所示。

表2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对比分析

比较项目频数(人)百分比(%)

事不关己,漠不关心13915.1

慢慢开始关心17018.5

非常关心61066.4

(2)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分析

在调查的如宿舍发生重大火灾事件中显示绝大多数会选择立刻撤离拨打119,其比例为76.5%(703人);在自己或身边人发生食物中毒时选择立即将患者送去医院者占74.6%(686人);当发现周围有人有明显的轻生倾向时59.6%(548人)的人会选择对其进行开导,28.7%(264人)的人回告知心理辅导员,但还有11.7%(107人)的人会选择置之不理。

三、讨论

近年来,我国校园突发事件频发,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结果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其他旁观者都造成了一定的身心影响。通过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了解程度总体上偏低,且存在性别的差异,并且大学生对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学校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知识普及[2]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突发事件的途径总体上是多样的,见表1。相对较多的大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总体上不容乐观。比如在突然发生重大火灾事件中只有76.5%的人会选择立刻撤离并拨打119,而还有23.5%的人会做出错误选择。在自己或身边的人发生食物中毒时这类突发事件时居然还有25.4%的人不知到将患者送去医院。就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开展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训练。例如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体格训练[3],真正使大学生将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对能力。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开放式”,这就为一些“社会人士”混入校园提供了方便也就增加了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机会;其次,则主要是由于在校学生的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高校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度普遍不够。针对这一现象,当地政府应颁布相关规定,要求高校加快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建设[4]。将预防突发事件提上日程。同时,政府也应配合学校开展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例如最近发生的昆明砍伤事件,死伤者有很大一部分为在校学生。如果每位同学都有良好的应对能力,能够冷静、沉着的分析状况并迅速撤离保护好自己,那么情况也许就不会那么糟糕。所以,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应对能力已刻不容缓,各地高校和相关组织机构应加强重视,.

四、对策探讨

调查显示该市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理解片面,了解途径虽然多样但对其认知程度不够,主观应对能力不强。同样,大部分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各高校应重视校园突发事件的知识宣传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所以,根据我们的结论,我们对学校及社会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危机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加强培养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的作用,包括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宣传、教育功能,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凝聚、协调、导向功能,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节、激励功能。

2.演练仿真模拟,检视学生应急能力

高校可以根据个案形式进行专题演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模式,在真实的情境中安排学生演练各种角色,每次演练结束均进行总结, 让师生都明白每次演练的优点和不足,不定期地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应付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3.培养高校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干预

平时注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对群体的心理疏导可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即将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做一系列的心理游戏,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消除心理恐惧和焦虑。

4.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

校方在教育过程中针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如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辩论等等,提高师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在真正遭遇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杨玉琴,张越.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问题与建议.

[2]耿依娜,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现状与政策建议,当代青年研究,2009,10,73-77

第3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应急管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5-0130-06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A Proposed Framework

FU Qiong1,ZHAO Yu2

(1.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Party School of CPC,Chongqing 400041;

2.Office of CPC,Chongqing N0.3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 400014)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 to resolve the evolution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in the guidance of complexity sciences.That is to describe the macro disorder phenomena of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by building the ordering rules under the micro-level in the logic on the basis of relations among the system,rules and status.On this basis,it considers that the nature of the unconven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is a process to identify and adjust the risk of social systems.The imple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by the five stages of risk warning,building the emergences scenarios,emergency decision-making,emergency management assessment and normal emergency management.That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d framework to 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 management.

Key words:unconventional emergencies;the fuzzy scenario evolution analysis;emergency management process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双重转型,我国进入到社会矛盾复杂和新型突发事件频发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也正在发生着改变,应急管理研究逐渐向公共安全研究拓展,从应急管理研究走向了常态管理研究,从策略性研究走向了应用性研究,从实践研究走向了基础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作为新型应急事件的典型代表,集不确定性、突显性、跨界性和耦合性等特征于一体,与传统的突发事件相比,人们对这类突发事件的特征、演化规律和破坏性等方面尚未有科学的认知,实践中也缺少紧急应对的有效手段,对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挑战。因此,通过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有针对性地提升我国应急管理水平,维护社会系统的稳定,就成为当前应急管理多元主体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且紧迫的现实课题。

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征研究

1.1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

关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当前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相近的提法有“非常规危机”、“非常状态(公共紧急状态)”、“极端事件”。虽然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见解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学者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上存在着相通之处。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见表1):

欧洲学者从法律角度将非常规突发事件解释为一种“公共紧急状态”[2,3]: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正常法律制度无法有效运行的特殊社会安全状态,是一种影响全体公民基本权利、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极大损害的危险局势。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专项研究则从事件的性质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需具备以下特点[4]:非线性响应、很突然很严重、来自于社会和自然环境、是地区系统变化的推进器、存在交互影响和具有潜在威胁性,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第一次进行了系统概述。我国学者韩智勇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损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5]。而姜卉和黄钧则认为大多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过于狭义,将非常规突发事件定义为一种危机情景,拓宽了其外延,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是应急主体所正在面对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6],不仅包括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特征和现有状态的描述,还包括对突发事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导致系统从现状向未来发展的一系列动力、事件、结果的描述和分析。在价值观层面,蔡志强认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是由于缺少更多的认知和合理的治理价值观[7],对社会核心利益、社会财产、群众心理等造成极大威胁的、需要根据合适的价值判断去解释和应对的社会治理紧急状态。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不同界定可见,虽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法律、危机管理和价值的不同层面使用,但是对其本质的描述基本一致: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应急管理主体在面临社会秩序、社会财产、受众心理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价值观等受到突发性巨大威胁的高度复杂危机情景时,原有常规管理下无法认知或缺少有效治理方式,需要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态势进行及时处置,以重塑社会系统平衡的社会治理紧急状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定义至少具有四层意思:其一,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一种危机情景或状态。这种情景不仅包括对突发事件当前所处的状态的描述,还包括对突发事件整体态势的未来假设情景动力、路径、演化和结果的分析与描述。其二,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主体感受与客体存在的统一体。在主观上,非常规突发事件由于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已超出应急管理主体对于常规突发事件的认知;在客观上,非常规突发事件已经对社会公共秩序、受众心理和公民基本权利等构成了极大威胁,需要应急管理主体的及时处置。第三,非常规突发事件是一个创造性破坏过程。非常规突发事件源于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不适应,因此最好处置方式在于重塑社会系统平衡,即打破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塑造社会系统适应动态环境能力的过程。第四,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新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无论是综合性应急管理模式还是专业应急管理模式,常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在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时都显得束手无策,亟需建立新的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加以应对。

1.2 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特征

作为现代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规突发事件为我们重新认识风险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非常规突发事件具有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比如突发性,即爆发时间的急促性导致事件发生的起因、时间、范围、方式和程度等要素在短时间内难以预料;损害快速蔓延性,即突发事件常常以极其迅速的方式蔓延,容易引发次生损害,对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害;受众的社群性,即突发事件会在社会层面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并波及到公共利益;处置的紧迫性与临界性,即事件的处置不仅要求及时、准确,根据突发事件发展趋势做出关键干预,等等。但是对于非常规突发事件而言,更需要把握其专属特征,即与常规突发事件的不同之处。如在物理特征上,空间和领域特征的跨界性、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的罕见性以及资源流量与流向的突变性;在逻辑特征上,应急情景的高约束性和压力性、呈现状态上的多变性与复杂性的交织、应急过程中的非可控性与不确定性以及治理效果上的创造性与破坏性的统一。非常规突发事件虽然演化迅速,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的结果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但是其发展演变仍然表现出一定规律[8]。

2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任务在于通过科学方法从复杂多变的偶然性中发现潜在的必然性,即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在当前应急管理理论中,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尚属于复杂系统的研究范畴。由于复杂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认知的模糊性,为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造成了困难。本文试图从模糊情景方法来模拟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为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规律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2.1 模糊情景演化分析模型的构建

模糊性是复杂系统重要的内在属性,一般用来描述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难以精确定量描述的事物或现象。作为一种新型突发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既具有常规突发事件的一般特征,还具有专属特征,在人类认知方面属于典型的模糊性问题,因此将模糊技术引入到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演化中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模糊情景分析方法主要采取“由下而上”的方式构建模型,试图以微观层面有序构建来描述宏观上的无序现象。其基本思想为:在假定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微观动力机制原则下,通过分层次和分类地模拟单一演化行为,对单一演化行为进行网络式加总可以预见事件未来所呈现的情景。与传统预测方法相比,模糊情景预测方法并不刻意追求事件演化的存量和路径,而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描述微观事件演化行为间的相互关系和宏观事件演化过程,是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进行模拟仿真的有效方法。

基于以上描述,模糊情景演化模型有以下基本假设:假设1: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复杂性是由简单系统行为在少数规则作用下形成的。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看似复杂,但是其复杂形态的背后隐藏着重要的系统行为规则和关键变量,复杂演化形态是由简单的常规系统行为和异常的系统行为加成集合而形成。假设2: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具有层次性和涌现性。即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并不会破坏风险社会系统的整体结构,但会呈现出演化的层次性和涌现性等分形结构特征。假设3:单个系统行为本身作为一个微观机制,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隐喻的相似性或因果性等路径进行的,也约束了模糊情景的状态集。

面对各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对事件进行评估,然后通过对事件演化状态、涉及范围、演化规律、损害程度以及利益分析等要素进行认知和梳理,制定可行、合理、有效的对策加以应对。在面对复杂事件时,管理者由于高压力和高约束的事件情景,通常会采取“系统-规则-状态”的逻辑加以解析。按照模糊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可以将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模型的函数公式归纳为:M = f (A,L,R,S,N)。其中:

第一,主体(A),又称为微观事件演化行为。即有构成演化系统的最小单位,常常与关键性变量有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微观主体常常以一个行为或事件的方式呈现,可以通过信息、物质等的交换与其他微观主体发生联系,所形成微观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构成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网络的基本单位。

第二,模糊域(L)。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空间,同时也是微观主体的活动空间。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模糊域是常规突发事件情景和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的交集处,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平衡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第三,规则(R)。即主体行为演化路径选择上所要受到的规范性约束。在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的基本原则有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分形原则、最小阻力原则、动态性原则等。

第四,状态(S)。即主体行为在规则约束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由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尤为复杂,主体行为并不会遵循所有规则,可能只遵从一种或两种规则,因此在规则约束下主体行为会呈现多种而非一种状态,而这些状态的集合决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方向。

第五,网络(N)。即主体行为间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网状形态。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是主体行为相关关系的集合,复杂的演化过程通过网状形态进行描述。

2.2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机理分析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模型的建构原理,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情景依照时间顺序可以分为6个演化情景(见图1),分别是初始情景、生成情景、扩散情景、过渡情景、损害情景和终结情景,其中初始情景和生成情景属于微观风险社会系统,其余演化情景属于宏观演化系统。同时,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演化过程中要突破5大阻力:生成阻力(微观事件燃点阻力),微观阻力(微观事件间吸引力阻力),扩散阻力(从微观到宏观的阻力),系统调适阻力(系统内部平衡阻力)和应急管理阻力(应急平衡阻力)。

在初始情景阶段,从风险社会系统视角来看,任何系统失败或系统崩溃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所引发的系统不平衡现象。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并非简单线性生成的,其生成所面临的诸多阻力来自于其自身特殊的属性,其中最重要的阻力在于事件爆发的燃点。只有当风险社会系统内部微观层次的不平衡现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达到事件爆发的“燃点”,突破生成阻力,非常规突发事件才随之生成。

在生成情景阶段,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后,并不会立刻进行演化,会受到生成环境中其他事件的影响。在微观系统内部,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可以是吸引、排斥和叠加,它们所构成的正负反馈环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构成微观层面的阻力。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突破微观层面的阻力就需要与其他事件发生交互关系,在不同的吸引子间转换。在微观层面上,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内含事件数量和稳定性,可以将其分为连续性一元事件、突变性一元事件、连续性多元事件和突变性多元事件。

在扩散情景阶段,非常规突发事件要想影响整个风险社会系统,必须突破微观阻力,产生扩散效应,使整个系统从简单变得复杂,从有序走向混沌。一般来说,非常规突发事件在风险社会系统在扩散情景下的状态变化主要有7种(见图2):转化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一定环境下会从现有类型通过某种途径转化为另一种类型的现象;耦合是指在扩散过程中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引起其他系统行为随着事件扩散方向共同涨或落的共振现象;涌现是指是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过渡的过程中,通过新特征和新现象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从而引起宏观系统在结构、呈现状态和整体等方面变化的现象;反馈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与其他系统行为间相互吸引或互为阻力的自动调节现象;分形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在扩散过程中会分化出很多相似的微观事件,这些微观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在很多方面会呈现出相似性的现象;非周期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变化速度会倍周期分化的现象,即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周期会出现突然的变化,呈现双周期或者多周期的现象;自组织是指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扩散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内在随机性改变。根据图2所示,在T时刻,非常规突发事件有7种扩散途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随机选择其中一种扩散情景进入下一T+1时刻;在T+1时刻,非常规突发事件同样面临着7种扩散路径,非常规突发事件会随机选择其中一种扩散情景进入下一时刻T+2时刻……这个情景一直进行,直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影响扩散到整个风险社会系统。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在从微观层次向宏观层次演化过程呈现网状拓扑结构。 在过渡情景阶段,由于风险社会系统具有一定自调适能力,因此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呈现还需要克服来自系统的调适阻力。面对来自系统的内部阻力,非常规突发事件会有3种情景:第一种是部分突破情景。非常规突发事件会像小球从斜坡滚动的轨迹一样,沿着最小作用力的方向(脆弱性)进行选择性突破,有选择地呈现部分损害。第二种情景是有效突破情景。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扩散是通过自身状态的涨或落来实现,通过发挥共振效应来拓展自身的影响范围,一旦涨或落的运动方向聚合了足够的力量,突破了系统平衡的临界点,便会通过脆弱性路径来传递力量,最终导致系统失序,呈现出所有损害。第三种情形是无法突破的情景。在此情景下,非常规突发事件损害处于系统调适能力的控制范围之内,事件不会呈现出任何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终结,其会返回到扩散情景,继续积攒能量,等待下一次突破系统平衡状态。

在损害情景与终结情景阶段,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以后,其损害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生命安全等方面,需要应急管理行为加以应对。在损害情景下,非常规突发事件将面临着2种情景:其一是应急管理者在有效认知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应对,也意味着事件终结,进入到终结情景。其二是应急管理者无法有效认知和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造成应急管理失败,重新导入损害情景进行识别和认知。

3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

非常规突发事件作为一种新型突发事件,对应急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从整体来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本质上是识别和调节风险社会系统的过程,其基本管理过程主要包括风险预警、事件情景构建、应急决策、应急管理与评估与应急管理常态化管理5个阶段(见图3)。

3.1 风险预警阶段

当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会显现出一些征兆。当应急管理者发现事件征兆时,应急管理者会及时应急预警并对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准备工作。当非常规突发事件爆发时,应急管理者会惯性式地启动常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去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但很快应急管理者会发现应急管理效果不佳,此时非常规突发事件生成,应急管理者在跟进事件态势的同时,会积极展开实时预警工作。

3.2 事件情景构建阶段

应急管理者面对海量异构或者信息匮乏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时,会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可能前兆和事件演化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行收集获取、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等处理,然后通过非常规突发事件模拟仿真系统和应急决策演练综合平台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进行情景构建和规律认知。与此同时,针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一些损害,如人员伤亡、群体性骚乱、谣言散播等事件进行及时地预处理,建立官方传播和引导渠道掌握应急管理的话语权。

3.3 应急决策阶段

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情景构建,应急管理者采用问题/创新应急决策模型制定应急管理方案:首先进行情景所呈现的新型问题进行创新型求解,然后根据应急仿真模拟系统进行根本问题求解,之后对一些常规突发事件问题进行常规问题求解,最后将以上3种决策模式所产生的备选方案进行支持程度、适用性、可行性和合理性验证,最终生成应急管理方案。

3.4 应急管理及评估阶段

实施上个阶段产生的应急方案,主要包括应急目标与处置、应急动员及资源调配、应急权责分配、应急规则制度、受灾群众引导、应急信息宣传和应急培训学习等内容。在实施应急管理方案的同时,要同时追踪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通过评估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果来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如果方案难以奏效,就重新返回应急方案制定过程重新制定应急方案;如果方案十分奏效,就加强对方案执行情况的监控,将非常规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者的可控范围之内。

3.5 应急管理常态化阶段

当非常规突发事件置于应急管理者的可控范围之内,应急管理者不能放松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演化态势继续进行追踪预警、追踪评估、追踪情景模拟和识别以及追踪应急决策与处置,积极干预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路径,恢复风险社会的总体平衡状态。同时,要将非常规事件的应对纳入到常规突发事件应对范畴,一方面要加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灾后恢复,保证受灾群众和受灾地区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基本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将事件纳入到案例库,供应急管理者分析、学习和演习,形成完备的应急方案,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

4 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的路演——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为例

也许没有一场危机可以像校园安全事件一样引发社会的持续关注。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根据每年媒体披露的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以及食品卫生监测报告,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这表明校园食品安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9]。尤其是2011年9月,全国连续发生9起疑似食物中毒重大事故,将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是一种典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积聚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波及人数往往达到数十人,给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带来巨大压力;由于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潜伏性和迅速蔓延性,增加了其认知和控制的难度,如不及时处置,极易引发次生损害,带来更大范围上生命和财产的损害;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尚属于我国现代化发展时间段中的一类新型突发事件,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而且风险源和诱发因素各异,使事件在呈现状态上呈现多变性,在突发事件领域上呈现出跨界性;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在造成巨大损害的同时,也促进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行业进一步规范,在治理效果上实现了创造性与破坏性的统一。依据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模型,可以从“风险演化-生成阻力”逻辑对某县中学学生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如下路演:

事件整体情景:2012年湖南隆回县中学学生因为食用校外食物中毒,共116人出现不适、恶心、呕吐等现象,其中5人病情较重[10]。随后,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干预,查明了中毒原因、抢救了重症病人、处置了相关责任人。

初始情景:该中学曾发生过个别学生在校内外食物中毒事件,这些征兆已经引起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未及时向学生做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也未发出食品安全预警。此时,该食品安全事件已经突破生成阻力,生成常规突发事件。

生成情景:在过往的校园食源性中毒事件中,学校所提供的食物往往是风险源和主要诱因。但是在该事件中,食源风险则来自校外流动摊点,属于外来食源风险入侵。事件的产生过程极为迅速。周末返校的学生食用校外食物,食物中毒在潜伏数小时后迅速蔓延,116名学生产生不适状况,其中5人情况紧急,给学生家庭、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由于外来风险的侵入,促使该事件由常规突发事件短时间内向突变单一事件演化,诱发大规模学生食物中毒,突破了事件微观阻力,非常规突发性事件生成。

扩散情景:该事件由于受众社群性和利益公共性的特点,引发国内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成为2012年校园食品安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相继引发同年5月份发生在其他8个省份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持续报道,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风险社会系统中产生了耦合和反馈效应,成为全国同时期的热点民生事件,突破了风险社会系统的扩散阻力。

过渡情景:该事件扩散后,同类事件的演化将校园食品安全的脆弱性曝光于公众:学校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认识不到位,对校园内食品经营者缺少必要的约束和监管;校园自营食堂及承包食堂存在员工个人不卫生、无食用安全标准、采购不规范;校园周边被劣质食品经营者充斥、相关部门监管力度薄弱等问题。平常时期潜伏的食品安全隐患被本次校园食品安全事件触及,为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演化路径,远远超过了一个学校和一个食品行业的系统调适和处置能力。

损害情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接到来自学校的情况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组织医疗和公安队伍介入,第一时间成立应急指挥小组。但因为涉及食物中毒的学生众多、致病食源难以确定、极易引起次生冲突事件、学生家庭和媒体压力持续增大等因素,原有应急预案未能奏效。

终结情景:应急指挥小组马上调整应急管理思路,在及时救助患病学生的同时,一方面建立应急临时规则,对学校、医院、学生家长和媒体进行有秩序的疏导和冲突化解,及时妥善回应其诉求;另一方面应急管理队伍进行权责分配,重点在于积极寻找食物中毒的致病食源,为学生们的救治提供依据。事件被控制之后,当地政府着力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消除消极影响,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建设项目;将本次事件纳入应急管理案例库供应急管理者分析、学习和演习,为以后类似突发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和参考。2012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重点指出,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尤其是加大对中小学校园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整治力度;将食品安全考核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到食品安全常态管理。

5 小结

现实中的非常规突发事件不仅具有特殊的边界条件,如极端环境、资源紧张、信息匮乏或过剩、心理压力、利益冲突、系统结构复杂等,还具有着复杂的演化路径和过程,给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无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产生和演化有多么复杂,其演化都会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就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从复杂多变的偶然性中发现潜在的必然性,即发现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规律。因此,本文在研究非常规突发事件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模糊情景分析法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对事件管理与处置提出了一些应急管理过程与方法。同时,本文的研究仅仅是第一次从理论上初步提出了非常规突发事件模糊情景演化分析与管理方法,在模糊情景假设的实践验证、宏观演化计算模型以及模糊情景演化分析的适应情景等诸多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World Global Risks Report 2011[EB\\OL].http:///docs/WEF_GlobalRisks_Report_2010_CN.

[2]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R].Strasbourg: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9.23.

[3]Joan Fitzpatrick.Human Rights in Crisis: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Protecting Rights during States of Emergency [M].Bloomsburg: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4:35-38.

[4]Sarewitz D,Pielke R.Extreme Events:A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Integrating and Ensuring the Public Value of Research[R].Report of a Workshop Held in Boulder,Colorado,2000,7-9.

[5]韩智勇,翁文国,张维等.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科学背景目标与组织管理[J].中国科学基金学科进展与展望,2009 (4):215.

[6]姜卉,黄钧.罕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实时决策中的情景演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23):49.

[7]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9.

[8]叶金珠,佘廉.网络突发事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软科学,2011(12):60-61.

第4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高校 应急管理文化

0 引言

随着国家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高校作为公共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和结果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关注。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各高校也纷纷出台相应的应急管理规则。但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性,使得普通的管理手段和规则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本文将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出发,论证在高校管理范畴内单一管理规则的局限,从而从新的管理文化理念出发,力图建立一种实用软规则有力辅助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构建。

1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性

高校内由于人员的聚集度非常高,而且人群特殊,是知识或技能的高度密集体,加之高校一直以来是社会舆论关注的重点,其动向反映着新生代知识分子和学科前沿研究者的行为和心理。本文将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性总结如下:

1.1 时段性 高校在上课期间人口高度密集,而且在一天中的某些时段或一年中的某些时段都会有人员聚集某处或人群集体流动的情况,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乃至社会热点事件等在学校管辖范围内或周边区域发生都会对学校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这些人口密集的时间段极易伤害到在校学生和教职员工。而在放假期间,突发事件就明显减少,其影响范围和危害性也相应减小。

1.2 敏感性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的高度密集体,该群体对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非常关注,而且能够进行达到一定深度的分析和预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热情敏感,对非常态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而且高校内年轻人多,有社会参与的激情,同时情绪容易冲动,易被煽动,从众心理很强,思想和行为容易相互传染。在互联网和信息笼罩的今日,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波及整个校园,甚至快速传至校外,影响社会的安定,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则往往会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1.3 连带性 高校背后有复杂的相关联的社会网络,简单的可以联系到家长群体、校友群体、校董群体、友邻单位、合作单位等等,在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常常会在这些群体中产生强大的反响。尤其是当学校自身成为突发事件的制造者或当事方时,通过这些社会网络传播而聚集起来的能量不容小觑。

1.4 原发性和伴发性并存 大部分社会上的突发事件多有一定原因引起,在某一特定范围内发生,对周遭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区域内环境和文化以及条件的改变其伴发性并不是很明显。而高校内则不同,不仅存在突发事件的原发因素,还由于高校内聚集人群的高密度和高敏感性,常常会对社会中的突发事件做出一定的反应,可能小范围内,也可能大范围发生。尤其是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对高校人员影响较大,伴发性明显。

1.5 责任先定性 在高校内,学校管理人员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在危机来临的时候高校行政人员和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领导学生摆脱危机,即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教师预先设定了承担有应对危机的责任。这种责任先定性是在高校这个特殊的公共事业机构实施应急管理需要特别重视的。在其他公共区域,如居民区、商业区、道路等,发生危机时在这些场所中的人群相互之间的先定义务一般是不存在的。

2 普通管理规则对高校应急管理的局限性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上述五个特殊性,所以在处理方式上如果采用普通的管理规则和方法对待,一般来说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普通管理规则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对应措施和相应规则来达到有序管理的目的,这对于程序性的管理是比较适宜的,而应急管理是非程序性管理,其管理的难度和复杂度高。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性方面显然有较大局限,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管理范围的狭隘性 管理范围狭隘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空间上的狭隘:高校内部如果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控制和处理还在高校的管辖范围之内,但高校是一个开放的社区,师生和管理人员可能在高校所在地方的任何地点活动,如此时有突发事件发生,则处置和管理都不在高校的管辖范围内,给应急事件的处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个是时间上的狭隘:高校的寒暑假期间,大部分学生都不在校园内,而如果此时有涉及高校的突发事件发生,或在校内或在校外,都给处置带来极大的难度。而且,很明显这是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障碍。

2.2 对突发事件控制和处理的滞后性 综观近些年来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不难发现很多高校的管理和控制严重滞后,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新闻的速度大大超过高校发言人的申明;第二,网络上的流言得不到及时的控制;第三,调查速度迟缓,处理结果不对外公布。笔者认为:产生滞后的根源还是在于管理规则制定的程序性和突发事件处理的非程序之间的冲突。正因为高校突发事件性质特殊,其处理就更应该慎之又慎,仅凭几张纸质规则和条例是无法达到妥善处理的目的。同时,还由于管理人员会按照高校制定的规则去对照处理,而固定的规则却无法对照多变的突发事件,增加了处理的难度和决策的速度,使得对事件控制大大滞后,导致让管理更为被动,困难重重。

2.3 处理规则在应用中的非程序性 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长期处于相对社会较为封闭的状态,教学、科研、生活作息一切按常规程序进行。加上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高校整体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缺乏防范意识,事故处理能力欠缺,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所以一旦危机发生,管理者和决策者由于处理危机的时间有限、人力有限、资源有限、信息有限,往往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和有效的处置,从而陷于慌乱被动的局面,在非常情况下,规则不能派上用场,错误处理、不妥当处理时常出现。

3 建设高校应急管理文化的对策

针对前文的分析,可见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和常规处理的局限性让当今高校管理人员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应急情况进行有效的管控。笔者建议,在非常规问题的处理中,应该采取管理文化渗透的方法:即通过一段时期的应急管理文化建设,以达到对应急问题的提前预防、提前管控和妥善处理。因为文化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软实力,是一种习得行为,只要人在一个社会中、一个团体中活动就会遵从该社会、团体的文化习惯,而这种遵从不需要规则的束缚,是自然而然主动行动,在应对危急情况、突发事件时不需要翻阅所谓的“守则”而自动发挥作用。高校应急文化建设不是一两天的行为,也不是简单纸面说明的文字,与规则制定也有所不同,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基本方面入手:

3.1 管理体系的注入 首先,应急管理文化的建设应该纳入校园管理体系,并且作为一个重要的条款,书面明确下来。其具体明确方式可根据各个学校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异,如写入校园管理守则,确立为中高层领导日常管理重要方面均可。其次,在管理体系中不仅要将应急管理文化作为一个条款,更需要在日常校园管理中实践,这类实践应结合各个高校所处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校园文化等逐步有序展开。高校在将各类突况进行分类和分析的同时,根据自身所需结合管理体系中有关应急情况处理条款在每个学年、每个学期创造时间和空间开展相应突况的全校或部分人员的模拟演习,将注入管理体系的应急管理条款变成一种实践中习得的行为,也就是说打造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3.2 日常应急管理理念的文化输入 一种文化的建立并非朝夕之间,它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最适合当代和特定区域行为方式的不成文规矩,它的有效性常常比法律条文强。这是笔者强调在高校应急情况管理中运用文化渗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面对突况的时刻,仅凭规则和条例不能主导人们的行为,但文化可以,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人的内在主动性,达到需要的效果。高校应急管理文化在建立过程当中不仅需要书面文字、口头演说的强调,更需要通过培训和实际事例展示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员工。也就是说,不是单纯的告诉校园内的行为者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实际的训练或演习形成一种连锁行为,即发生某情况,使用某规则,通过某途径,达到某效果的连贯实际操作,使当事人明白具体的行为方式。同时也应该强调,如果在实际情况发生的时候,没有按照这套规则行为,发生某后果应该由某具体部门或具体人来承担,这样在强调行为过程的同时也暗示了责任负责人,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应急处置规则的重视和责任的承担感。

3.3 预警机制的建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高校突况管理中,只有做到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突况并非是无端发生的,很多事故发生前都有其预兆,普通管理规则不能将这类预兆纳入管理体系中,延误了处理事情的最佳时机,而应急管理文化可以。只要在应急管理文化的指引下总结经验,仔细观察,做到见微知著,培养机警的危机意识,及时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就可以把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化险为夷。预警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三方面:第一,在高校中要培养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如编制安全教育手册,主办相关讲座,普及救险脱困尝试,识别突发事件警讯进行相关演练等,提高广大在校师生的防范意识。第二,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校园思想动态进行了解和预测,对在校师生的思想活动放到社会大背景中去考察和研究,从年龄、性别、政治面貌、知识结构和相关经历等方面入手,分析研究他们之间思想活动的特点和差异,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第三,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这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内容应该包括: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决策机构、预警机制、应急响应、信息、安全措施、后勤保障、具体负责人等,做到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相应预案,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而预警机制的建立,根植于应急文化的渗透,如果只是应急预案一纸空文,在突发事件真实发生的时候,是无法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的。

3.4 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 领导的重视是一种上层主导文化能否在一个区域内成功建立的最关键点,高校应急管理文化亦是如此。高校的中高层领导应该在这个时代中敏锐的意识到,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已经成为校园安全建设的重要议题,单纯的应急管理体系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的校园环境的全然无忧,从更深层次中去看,应急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实践,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办校理念,坚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的有机结合,克服只存在于文件中的,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实行问责制。把应急管理文化落实到行动当中,形成文化和实践相结合的软实力,这样才能建立起无形但有效的高校应急管理文化体系。

3.5 加强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 高校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内的任何活动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高校应急管理文化的建设也应该从学生群体中找适合的切入点,快速、准确的将应急管理文化理念输入学生群体,通过各类形式的校园活动、实际训练、考察、讲座等在学生建立对校园内部情况变动的敏感度;同时应该在有导向性的学生群体(如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中有计划的总结学校处理应急情况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应急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将这类文化的灌输很快落入实际行动。加之高校学生行动能力强而且敏感度高,能够敏锐觉察校园动向,自觉维护校园安全。

参考文献:

[1]高小平,彭涛.高校应急管理:特点、机制和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1-09.

[2]王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05.

第5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预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2-083-03

和谐是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和谐社会代表着数千年人们对理想社会和人生理想的极致追求。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进程中,和谐校园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之一。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实现,高校已经不是象牙塔,在这个人群高度密集的地方,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突发事件的影响缺乏有效的抵御屏障,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影响。最近几年来,高校各类大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发生,尤其是2008年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失火,4名学生为逃生坠楼身亡;2009年校园“甲型H1N1流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2012年寒假期间广西几所高校大学生假期交通事故伤亡事件以及2012年9月的涉日游行事件等等,这些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不断出现,对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来说,提出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辅导员预控机制重要命题。

一、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1.大学生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也即突发公共事件。大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是指被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在高校内部忽然引发,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生活和生活秩序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2.辅导员预控机制含义。在2000年12月版《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将“机制”解释为:“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生物学和医学对此词进行了大量类比与借用,其指为生物机体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关系的意思。本文所谓辅导员预控机制,也就是辅导员的预警控制机制的意思。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预警机制,另一个是控制机制。“预警机制”的内涵为对风险前兆能够灵敏、准确地进行昭示,同时向警示的机构、制度等构建的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发挥出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的作用,能够将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及时避免或降到最低限度。而“控制机制”则可以理解为控制实质属于存在限制的一个过程,借助于这一过程,导致一个系统的要素通过对某一期望的目标和状态中的追求而建立起的标准使预测更有可靠性。

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突发事件与辅导员预控机制的含义而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控机制进行理解和界定,即: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也就是以辅导员为主体,通过自己职能范围的工作主动出击,在积极预测高校大学生潜在的突发事件及其负面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让大学生突发事件对高校产生的损失和影响超前避免或降到最低限度。

3.构建的必要性。一是确保辅导员自身应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应对突发事件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当下不断频发的高校突发事件让辅导员的应急处置能力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若高校突发事件没有得到辅导员的有效预控,就可能导致高校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后果。这就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促进辅导员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的机制建设,从而确保万一出现大学生突发事件,能够从宏观高度观照事件,对此判断正确、措施到位,从而使矛盾和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确保学生突发事件在可控的范围内圆满解决。由此来看,对高校辅导员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控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辨认不同类型高校突发事件的科学认识水平,并有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从而增强其超前预控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为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合力。高校要健康、和谐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目前频频发生的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高校的稳定发展,也对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非常不利。作为高校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基层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辅导员,对其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预控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提高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而且能够使辅导员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得到强化,从而与高校其他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加快建设和谐校园。三是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控理论。关于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理论界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基本是采用对国外理论借鉴的形式进行,但对于与我国社会和高校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成形研究成果不多。就其实质看,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理有着法律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对高校的安全稳定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影响很大。

由此来看,研究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理论基础的进一步丰富,还能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有效构建提供一定补充和参考作用。

二、构建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辅导员预控机制的主要功能

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般有着萌芽、爆发与解决等三个阶段,而辅导员在此期间的预控功能也有着不同的发挥。

第6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种类;处理;预防

高校人口密集,大学生突发事件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誉,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也给学生家庭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突发事件越来越引起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造成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威胁或者危害的,影响或危害高校形象、声誉和政治稳定的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突发事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自然灾害对高校的破坏,包含地震、洪水等,如2008年四川大地震等;第二类在高校里发生的卫生性灾害事件,包含传染病流行、食物中毒等;第三类高校里的人为灾害事件,包含火灾、漏电事故、校园交通事故等;第四类高校学生的群体性聚集事件,包含游行、非法集会、罢餐等;第五类校园伤害事件,包含学生自伤、校园暴力伤害事故、师生冲突互伤、恐吓、劫持、群体斗殴事故,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等。

三、突发事件的处理

对于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我们虽做好了预防工作,但有时还是会发生。在开展及时有效的处理时,有四个共通点是要坚持的:一是学生人身安全至上;二是第一时间与110、120以及学生家长联系;三是第一时间启动学生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向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相关领导报告,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到达事发现场;四是第一时间与各相关部门如保卫处、后勤处、校医院等联系,尽可能地将伤害减少到最小。除此之外,还将按五类学生突发事件分别提出处理办法。

第一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对高校的破坏的处理。首先应急工作小组,按平时演练尽可能迅速地将学生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对来不及疏散的学生进行解救,同时通知相关医疗部门对受伤的学生进行救治,清点班级人数,对安全转移的学生进行安抚及心理辅导。

第二类,高校发生的卫生性灾害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将发病学生送往医院治疗,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相关部门或医疗、防疫等机构做好现场消毒、取样分析工作。协助安排疑似病例进行隔离;组织学生干部进入班级、宿舍,做核查、安抚、预防等工作。

第三类,高校学生的群体性聚集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立即赶到现场,组织好全体学生干部,掌握确切情况后做学生的劝阻和说服教育工作。学生散开后,安排学生干部必须进入班级、宿舍,继续做相关的教育安抚工作。

第四类,校园伤害事件的处理。应急工作小组安排相关人员进行阻止,设法稳定局势,防止事态恶化或者立即通知110、120,应急工作小组立即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治疗并留守医院跟进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同时要求现场学生注意保护好现场,掌握确切情况后积极配合警察、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工作人员实行值班制度,在短期内陪伴邻近学生,做好安抚稳定工作;同时进班级、宿舍,做好针对性的安抚稳定工作。请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做心理辅导。协同学校做好善后事宜。

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制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小组。做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各部门人员的职责明确,一旦事件发生,各自按照职责进入工作状态,做到“事事有人干,不会打乱战”。

(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开展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专题演练与讲座,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及对突发事件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

(三)及时介入,妥善善后。通过学生干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校园风气和思潮,消除事件诱因,加大防范力度。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做到早介入、早决策、早疏导、早平息,减轻危害程度。做到依法治校、严肃管理,防止突发事件复发。

第7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理机制的内涵及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高校应尽快建立完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10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变化,我国社会全方位进入转型期。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与各种风险和危机并存,而且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日益加剧。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知识传播、科研、发展和创造等多重职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安全和秩序受到严峻的挑战。频发的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类事件呈现出信息扩散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危害性日益增长的特点。比较典型的事件有: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轰动全国;2004年11月26日晚,四川大学发生了一起因后勤三食堂经理酒后驾车在校园内撞伤一名学生后逃离现场,随后引发学生大规模聚集,进而发生别克轿车被砸事件;2006年6月16日,郑州大学因拒发毕业证书引发学生大规模骚乱;2007年9月20日,新疆司法警官学校两名学生因琐事由个人对骂、推搡而演变成为部分学生的群体斗殴;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付某因个人感情问题,手持菜刀冲进教室,将正在上课的程春明教授砍杀身亡;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一宿舍因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四名女生慌不择路,跳楼身亡。2013年3月31日中午,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林某杀人是因与黄洋琐事引起不和,投毒舍友。上述这些典型的突发事件给各大高校校园安全敲响了警钟,因此,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及其配套制度,以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据此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界定为在高等学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不以学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等造成一定程度不良影响、冲击或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这种突发事件在内涵上具有突然性、破坏性、敏感性、不确定性、非预期性、持续性等特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因学生行为过激发生打架斗殴甚至群殴的事件;学生违反校规私用家用电器酿成的火灾事件;学生因学习、失恋的压力大而自杀的事件;因国内外大事件诱发、学校管理失误引起学生与校方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聚众、游行、示威事件等。①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内涵

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在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应急管理机制是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的具体化、动态化与规范化。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的各个管理主体在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防范、化解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恢复校园秩序,保障高校师生员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促进高校安全与稳定所采取的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其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应急机制应包括预警、决策、动员保障、心理干预和信息沟通五个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协调功能、发展功能、稳定功能与规范功能。②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配套的制度建设

高校应根据频发的突发事件,结合高校发生危机的一些规律、特点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搞好配套的制度建设。

(一)建立思想引导机制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内心世界与精神层面的有效引导,是防范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生命观和法制教育等内容对防范突发事件有重要作用。第一,生命观教育。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的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要减少大学生自杀、他杀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一是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二是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论体现着生命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生命本身的质量,智力和体力状态决定了生命的内在价值;生命对他人和社会意义决定了生命的外在价值。第二,进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特别要培养大学生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合法维权有序维权。

(二)建立危机教育机制,强调“预防为主”

危机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突变性和危害性等特点。灌输和培养危机意识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高校可以在新生入学军训的同时,增加危机意识教育,并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进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必要时还可以针对一些经常会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进行模拟演练应对,以此提高师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③

(三)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经常会表现出情绪波动比较强烈,偏激、自我调控能力差等不良的心态,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是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我们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1、加强预防性心理干预,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防范素质,培养心理危机防御能力。高校每年要对新生心理状况进行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同时要密切关注调查中发现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应涵盖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思想教育、危机识别和应对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匿名咨询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并传授大学生调试心理的方法,例如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以及找同学和老师倾述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法,防止不良情绪的加深。④

其次要控制大学生危机源。可能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机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五类分别是:课业负担重、生活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利;恋爱与失恋问题;就业压力大等几个方面。归结起来是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压力主观认知引导,通过培养乐观人格、压力理论教育、体验式活动等增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减轻大学生压力感。同时引导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客观环境危机源进行控制。

2、加强反应性心理危机干预,削减引发突发事件的心理诱因。

近年来,由大学生自身心理危机而引发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突发性事件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降低引发突发事件的几率。一是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宣泄,适当的情绪表达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倾听是最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二是稳定情绪。通过安慰和开导减缓或消除受害人的痛苦和恐惧,准确而及时地危机信息,在此基础上实现情绪稳定,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事件升级。三是教授学生自我缓解稳定情绪的方法,如把情绪表达出来、与朋友分担痛苦、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认知等。四是转移情绪。针对一些暂时难以化解和消除的不良情绪,要设法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转移注意力,进而转移情绪,弱化原有不良情绪。

(四)设立高校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

应急管理机构成员应该包括学校主要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各院、系、部负责人。应急管理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1.具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意识。2.能预测随时可能发生的和潜在的危机。3.了解具体的突发事件。4.当突发事件出现时,能迅速反应、清晰评估、快速处理和启动学校应急的系统程序。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修复与转化机制,及时对外信息等。

除此之外,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也是快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法。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接触最直接,对学生的了解也最多,他们既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也是学生遇到困难、困惑时的求助对象和倾诉对象。因此全面培养高校辅导员的安全意识、价值观、信仰和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五)完善日常工作机制,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建立并逐步完善重点关注对象档案,对可能发生情况的学生或事件做到心中有数;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在宿舍、班级层面构建以学生骨干、生活委员为依托的信息采集通道;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辅导员之间通报相关信息,沟通相关工作;辅导员应保持全天候信息畅通,保证在第一时间能够接收消息,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应定期研讨当前时政热点,对于热点问题给出及时、正确的官方解释,避免流言蜚语扩散,加重恐慌心理,失去引导师生的主动权;了解社会发展形势,识别可能会诱发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因素。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正确决策和指挥的前提。

(六)畅通与外部的沟通渠道。外部沟通指学校与学校之外,包括媒体、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生家长等的沟通。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保持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尽可能多地获取各种经验或教训,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预防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上级主管部门及时、准确掌握高校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帮助高校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此外,高校还应当保持与公众、学生家长和学校周边社区等与学校相关环境的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状况,从而消除隐患,为高校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设立层层防线。

参考文献

[1]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2] 何国焕,关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08-15.

[3] 熊雁兵,龙诚果,强化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知识经济》,2011年06期.

[4] 马松,闫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新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作者简介

第8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

随着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一幕幕惨剧,一场场纠纷,让人们扼腕叹息的同时,对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发生的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应该有新的思考。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环境分析

1.随着“大学城”的兴起,众多高校新校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流动人口复杂,治安形势严峻,加之高校周围大学商业圈店铺林立、舞厅、网吧等应有尽有。一些业主为了争夺顾客而经营含有赌博、内容的电脑游戏,甚至通宵营业,招揽学生。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和社会闲杂人员之间、学生和业主之间的治安纠纷。在一些地方,社会闲杂人员明目张胆到校园寻衅滋事,如果这些治安问题处理不当或者不及时,极易酿成校园突发事件。

2.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校在校人数急剧膨胀相对应的是,教育资源的增长却十分缓慢,随着新校区建设之风的盛行,部分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匆忙上马最终由于财力有限使之陷入经济危机,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全面紧张。财务紧张的状况不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善,这给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极大的不便。另外高校合并也使人员骤升。

3.部分高校师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教师本身失却了对自己的职业信守,丧失了自我约束的意愿。“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二、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现状

1.部分高校管理方式落后,采用“事后动员型”模式,习惯把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看成学校安全保卫部门职责,很多高校仍把应对突发事件看临时工作,学校管理部门应急管理力量主体单一,没有形成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及建立专门的部门。

2.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对疫情、食物中毒、火灾、地震和防范意识苍白。

4.财力、人力投入不足。高校缺乏足够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条件,包括足够的设备、管理人员配备、资金储备,缺乏足够的社会合作资源和宣传资源。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建议

(一)提升防患于未然的能力

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绿色通道标志明显,每班配有紧急疏散图。工作人员做到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高校不但在硬件设施的安全性上要过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举措,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调解好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和品德教育,一旦学生出现了自己摆脱不了的焦虑、忧愁和恐惧时,学校要帮助学生驾驭、控制、宣泄、消除这些情绪,必要时请心理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强化意志品质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达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目的。

(二)提升校园日常管理能力

1.就高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不但要建立相应的预防突发事件的管理制度,更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预防工作与教学活动统筹安排,捆在一起,共同部署、检查和落实2.。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真抓真管,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要重视细节,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变化的细节,从增强敏锐性和洞察力入手,及时掌握学生细微的思想变化和动态信息,在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段上,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苗头,在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上,要善于发现、敏锐捕捉学生异样的生活细节,细致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并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主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纠纷的苗头,排除不稳定因素,力争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数量控制在最低,范围控制到最小。如果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并及时总结教训,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搞好重点整治。

(三)提升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

1.汶川大地震的余痛还在,各种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仍在人员聚集的学校发生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发放防灾应急手册,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公布报警电话,开设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课程,使师生掌握避险、互救、自救、减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学校的相关教职员工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并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的逃生演练。高校利用门口宣传栏、安全知识现场表演、安全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3.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平时进行常规信息监测与对重大突发事件易发处的信息监控。针对学校的情况变化要随时对预案进行修正与补充。4.建立一支抢救、应急小分队,每年进行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抢救、应急等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第9篇:校园突发事件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39—0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以及社会问题凸显,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高校作为社会信息集散地,受社会发展的约束与影响,其产生突发事件的诱因也随之增多,使得校园的安定和谐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高校辅导员身处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指导者,是确保学校秩序稳定和学校安定的重要力量。明确辅导员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对于预防并处理突发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成因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从突发事件的性质看,高校突发事件往往包括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校园治安类管理事件、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六大类。高校突发事件的形成、发展及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是高校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

一是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随之增加,使高校成为人员密集场所,因而在面对地震、台风、洪水等强烈的自然灾害时,容易造成较大的伤亡事件。二是在校大学生处于半社会化阶段,思想认识不够完善,导致不能够成熟地处理问题。此外,由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也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火灾、受骗等突发事件。三是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急速加快,网络上的信息形形,真假难辨。

二、明确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角色定位的意义

突发事件 对于校园的稳定具有深远影响,辅导员作为联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只有明确其角色定位,才能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实现学校、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便于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有利于建立突发事件的预防机制

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时最先也是时常要接触到的人,所以在降低在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这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建设和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处理机制促使辅导员更加明确自身在突发事件中所承担角色。真正走近学生的心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感受与困难,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动态信息,适时地给予学生安慰与帮助,从而与学生建立良好深厚的情谊。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加深对辅导员工作的信任,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对于处理突发事件具有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实现辅导员工作职能的转变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及作风,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服务等,工作内容比较固定而繁杂琐碎。但突发事件发生必然会有一定的突发性、紧迫性以及危害性。辅导员只有明确了其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才能及时实现辅导员工作职能的转变。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高校辅导员所需要承担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在此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的角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辅导员是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构建者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无法预计的,形成的伤害也是无法估量的。诱发突发事件的成因具有一定偶然性。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就应该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辅导员对于日常潜在的突发事件,需要有自己的认识和一套系统的防范措施,防范为先,排查易突发的问题,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方面,辅导员自身需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去,与学生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日常的工作比较繁杂,管理的学生数量也比较庞大,作为信息机制构建者,需要建立一支可靠有效的信息收集队伍,通过挥他们的作用,及时有效地将学生中的动态信息传递上来,做到心中有数。

(二)辅导员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先行者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就很有可能迅速蔓延,不仅是在本校范围内甚至很快波及到周边院校。辅导员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往往处于第一线的位置,良好的心理素质、临危不乱的现场指挥能力是处理突发事件不容或缺的重要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及时赶往突发事件发生现场,第一时间明确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判断事态性质,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快速反应及决策。特别是涉及到自然灾害等事件时,辅导员应该迅速组织学生疏散,平稳学生情绪,将事态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辅导员是高校突发事件多方关系的协调者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辅导员的“工作圈”包括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行政人员、任课老师、学生、学生家长、其他辅导员等等。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需要做到的就是协调好多方关系。首先,在基本稳定局面之后,辅导员需要向上级领导反应大致的情况,将正确有效的信息传递给管理者,积极协助学校开展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其次,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中,情绪往往激动、行为也不受思想控制,所以要尽快稳定学生的情绪,将真实的情况告知给学生,同时还应将学校、社会在处理事件的措施及进展公开。第三,除了处理好与校领导、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应及时处理好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互通问题。

(四)辅导员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机制的执行者

突发事件并不是随着其顺利解决,或者多方的理解而就此落下帷幕的。突发事件所产生的恶果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根除,所以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突发事件在给学校带来危机的同时也给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辅导员在突发事件结束后要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与反思,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做一个详尽的分析,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开展突发事件事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对于所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形成、发展及结果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对自己在此次突发事件中的自身行为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评价与认识,增强自身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从而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6]。此外,对于学生心理上的疏导与人文上的关怀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辅导员针对学生在事件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与心理问题要进行及时地引导与疏通,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来自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关怀,从而逐渐重新融入到集体中去,开始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2]杜汇良,刘宏,薛徽.高校辅导员九项职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科峰,路艳霞.浅谈人本主义理论与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J]黑龙江史志,2008(15).

[4]张春梅,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提升——以高校社会性突发事件为例[J].成功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