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海口经济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口经济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口经济政策

第1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传承保护

海南黎族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承深远的民族,在服饰文化方面有其独到的特点。对海南黎族进行经济开发,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作为重要的卖点、热点是必然趋势。不过,考虑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必要在经济活动中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只有施行完善的服饰文化保护政策,才能确保黎族服饰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会被其他文化所冲击。

一、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特色

1.民族文化的代表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是黎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习俗、传统和艺术文化、艺术特色的集大成者,是民族文化的经典代表。透过黎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就可以深入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点。海南黎族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黎族的织锦,它被评为“海南敦煌壁画”,是古代的“岁贡极品”,这就足以看出这种织锦的品质高端,文化研究价值高,具有极强的保护价值。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这种堪称“皇家贡品”的民族艺术文化宝藏成为重要的发觉点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黎族服饰文化在织锦上体现的最为全面,海南黎族的文化在服饰文化上的体现最为全面。黎族服饰文化直接代表了黎族独特艺术文化的最高水平。

2.民族服饰艺术的唯一性

海南黎族服饰文化与众不同,具有极高的唯一性,是当今各民族之中保存最完善、艺术性最强、风俗特点最浓厚的一种艺术形式。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首先表现在制作工艺的唯一方面。黎族织锦是当今黎族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工艺,具有长远的历史发展底蕴,与本地的棉花种植量大、棉花质地优良、矿物质染料丰富、资源丰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是黎族特定的历史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发展的必然结果。黎族服饰文化发展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在制造工艺上加入了艺术性的设计理念,融合了黎族的文化传统、信仰、劳动环境和生活氛围、情趣主张等重要内容;比如黎族服饰文化中的“龙被”,工艺先进、观赏价值和工艺价值世所罕见。这几个方面的表现,让黎族服饰文化唯一性的特点格外突出。

3.过往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黎族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统一,文化传播的脉络较为明确,这使得黎族文化整体上表现较为明确和完整。以黎族服饰文化特点为例,它的发展过程,所涉及到的祭祀符号、家族标志、文化符号、传宗接代、爱情信物等方方面面都有着比较系统的文化指向性。什么样的符号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造型传递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图案代表什么样的意义都非常明确,且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特点,是一种在族内具有良好的延续性和系统架构的文化体系。从古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传统都保留的非常完整,很少受到外族的文化干扰,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至今黎族的服饰文化依然保留的很好,且一直在贯彻和落实,在老年一代向青少年一代的传递中甚少遗漏,文化传承延续的特色非常鲜明。

二、现代经济条件下黎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经济和商业模式的引入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黎族服饰文化进行开发是必然。引入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商业合作模式,在不损害黎族服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经济政策和商业模式为黎族服饰文化的崛起和商业化提供动力,这也是让黎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成功转型的关键。没有现代经济政策的支持,没有恰当的商业模式支持,黎族服饰文化可能会遭到外来文化的破坏,可能无法在杂乱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独立性,一旦黎族的服饰文化遭到损坏,想要重新弥补就会非常困难。要注意经济政策倾斜的同时,加大对商业合作模式的管控力度,确保以正规的投资者、商业经营计划和运作方案来开发黎族服饰文化,开发服饰产品的多元化,避免经济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出现不良现象。

2.专业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

黎族的服饰文化本身在传承过程中保护的很好。不过这只是在原来的历史文化特征中进行传承。一旦引入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商业模式之后,传统的文化保护策略可能就无法发挥作用。对此,相关部门、政府应该考虑引入专业的文化传承培养人才,以对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充分了解,对黎族服饰文化的深入了解来参与到文化传承保护中来。要制定详尽的保护策略,对商业合作项目、经济合作项目、方案以及未来的发展价值、意义、影响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审核,找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弥补方案,切实做好经济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保护。

3.文献资料的录入和保存

传统的黎族服饰文化在传承方面主要依靠的是本族文字传承和语言行动上的感染、言传身教。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这样的传承方式略显薄弱。可以考虑让熟悉黎族语言文化的人士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开发中来,将黎族的服饰文化以文献资料的形式记录下来,开发成系统、全面、完善的文字内容,递交给政府或相关部门作为档案材料保管,确保文献资料可以保存起来。这些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可以为经济开发提供更直观的参考,避免经济行为发生不良的后果,破坏了原有的服饰文化氛围。除了做基础性的文献资料整理之外,还可以考虑将这类资料进行整合,制作科研课题,提供学术研究,促进文化部门、研究人员对黎族服饰文化有更深刻的接触,加快服饰文化的开发进程。

4.基于现有文化特色的创新和发展

为了让黎族服饰文化能够迎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必须注意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大胆的创新应用。比如黎族的服饰种类、常用的图案、在不同场合的图案蕴含的意义等,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和开发,通过服饰展览、服饰设计、工艺研讨会、旅游景点开发、农家住宿旅游等各种形式在黎族服饰文化中加入现代商业元素和经济理念,用创新性的举动推动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为黎族服饰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壮大提供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现代社会,黎族服饰文化如果不顺应时代进行改变和创新是无法满足经济开发需要的,在保留其特色和底蕴的前提下进行多元的尝试,赋予黎族服饰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推动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黎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很多困难,通过经济开发的形式来赋予黎族服饰文化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是重要内容。不过考虑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唯一性、代表性,在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之前,做好文化保护研究非常重要。依托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参与,依托较为严格的合作方式审核和经济政策的保护性倾斜,大胆开发多元性的商业合作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和投资者参与到黎族服饰文化的开发和创建中,这对于黎族服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1.桂林理工大学;2. 桂林理工大学;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熙兰. 红瑶红色服饰文化考证与分析[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刘茜. 无字的教科书:苗族服饰文化的课程意义解读[J].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4)

[3]许苗,钱家英. 论黎族妇女审美心理在其服饰图案中的体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7)

第2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经历了三种模式,一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型经济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不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二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这种方法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三是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人类在社会经济中自觉遵守和应用生态规律,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的发展要遵循3R原则。一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二是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二是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排放废物,而是主张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从而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已取得长足发展,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非常有必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海南发展循环经济的特殊性。

1.海南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

首先,海南生态系统相对封闭,自成体系。海南是典型的海岛型生态系统。一方面海南生态环境受大陆影响较小,由于海南孤悬海外,大陆的污染对海南不会产生很在影响;另一方面,海南陆地面积较小,生态链比较脆弱,如果海南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自我恢复的能力也比较差。所以由于海岛环境的特殊性,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海南发展循环经济尤其迫切。

其次,海南经济发展起步晚,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暂时比较落后,但也同时避免了大规模的污染。海南也要发展工业,并且现在处于快速发展的启动阶段,这就要求海南从更高的起点来发展工业,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来节约资源、防治污染,避免走改革开放后很多工业企业“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2.海南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海南的生态环境居全国前列。生态省是海南的品牌,2003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全国除台湾以外的31个省份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海南生态环境质量排名全国第一。2006年海口空气质量,在11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中名列第三。海南全省水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状态,地下水呈一级良好状态,大部分地面水质符合国家二、三类标准,近海海域水质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标准;大气环境优于国家一类标准。海南森林覆盖率超过50%,排名全国第一,预计2010年会达到60%。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南发展循环经济站在了比较高的起点。在环境未受到严重污染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本是比较低的,可以说海南发展循经济起点很高,完全可以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与先行者。

其次,海南光热充足,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优势。海南省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的三大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海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海南岛大小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供开发的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25.3亿立方米。目前尚未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的能源资源还有海洋能、太阳能、生物能以及风能等绿色能源。

再次,海南的产业结构比较特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2006年,在全省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32.7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4.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7.35%,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8.8%,居三次产业贡献率首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9.9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6.8%。就世界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而言,在第一产业即农业领域,循环经济是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对于海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发展

循环经济潜力巨大。

三、金融支持海南循环经济的策略

1.依靠政策性银行,对循环经济进行金融支持。对于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的循环经济项目,应由政策性银行给予支持。三大政策性银行中,按照分工,由国家开发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共同担当这一角色最为合适。作为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往参与支持了海南省很多基建和环保设施建设,具有丰富的经验。国家开发银行可以根据海南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口支持具有明显社会效益与带动作用的项目,以促进海南循环经济的合理部局与发展。

另外,海南的农业占GDP比重可达三分之一,绿色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并且在农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最为成熟,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成功率较高。海南省已陆续建设了一批循环农业的示范基地,例如,海口市田头冷库和大棚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红旗镇沼气服务站、罗牛山六万头仔猪场沼气发电上网工程、红旗镇芬保养殖小区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本立村沼气联户建池集中供气工程,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还有待全面铺开及扩大规模。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主要限于粮棉油储备贷款的供应和封闭运行管理,推动粮棉产业化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在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根据国际上政策性农业开发银行的职能,凡是与“三农”问题特别是与循环农业发展有联系的,都应纳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农业发展银行应结合海南的新农村建设,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农村发展绿色农业,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建立成熟的循环农业的模式。在海南发展农村沼气和循环经济已取得一定成效,农业发展银行应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其由单家独户建池向联户集中建池转变,向大中型沼气工程转变,把沼气建设与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结合起来。

2.加强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的相互配合,提高商业银行支持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发展循环经济单纯依靠政策性银行是不现实的,政策性银行资金力量有限,起到的主要是带动作用,循环经济要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支持。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社会效益,而不完全是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制定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提高商业银行参与的积极性。

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项目的贷款,符合一定条件的,可由财政资金给予贴息,降低企业的还款压力,或者由财政资金对其进行部分担保,以降低贷款的风险。税收政策方面,可以采用环保设备加速折旧,税前还贷等比较灵活的优惠措施。另外,政府应着手制定一系列条例、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节能降耗、污染排放的标准,使金融机构在落实相关政策时能够有的放矢。

在信贷政策方面,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在防范风险和确保经营利润的同时,优先满足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需求。同时要与环保部门配合,将环保指标纳入信贷评价体系,要通过扶优限劣的信贷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激励。优先支持缓解资源瓶颈约束、改善环境污染状况、降低资源消耗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绿色消费等。制定严格的信贷政策,对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贷款进行严格审批,对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限制或不予信贷支持。

3.进行金融创新,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循环经济项目要取得长足发展,从根本上看,还是需要利益驱动,将企业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就是一个外部效应内部化的过程。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主要思想是在满足环境要求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从而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至少要有三个步骤,首先,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出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污量,即排污权。其次,政府选择一定的方式对排污权进行初始分配,如拍卖、定价出售、无偿分配等。最后,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允许这些权利进行买卖,排污者从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污权。经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外部效应内部化的过程就完成了。一方面,如果企业在节能减排环节加大投入,减少排放量,可以将节省的排放量卖出,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内部化了;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排放量超过标准,只能向市场购买,污染成本内部化了。

可以看出,在海南建立排污权市场制度成本较低。首先,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在经济领域有较大的自,并且海南要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已是中央和地方的共识,在此领域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及试点更容易得到政策支持。其次,海南地理位置特殊,自成体系,环境容量的测算相对简单,不会产生省际之间的牵制与纠纷。这样,就为防止污染建立了长效的市场机制。

4.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如要公众对循环经济缺乏了解,相应的措施将难以实行。首先,循环经济涉及资源的回收与利用,这更需要公众的配合。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绿色消费,需要公众的认同与参与。再次,在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涉及公众的利益,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海南省历来对环境问题十分重视,并且民风淳朴,应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唤起民众的参与热情。

第3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5302

1 重商主义在西班牙和英国的发展为何有不同的结局

1.1 重商主义在西班牙的发展

1.1.1 西班牙封建因素十分强大,资本主义在西班牙难以快速成长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的殖民地贸易迅速扩展。西班牙在贸易的发展方面应该有先发优势,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西班牙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封建力量在西班牙仍然十分强大,他们成为殖民地贸易发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新兴的资本主义在西班牙的成长仍然较为缓慢,没有成为主导型的力量。由于西班牙封建专制势力非常强大,君主、贵族等传统势力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成为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抑制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进一步成长。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并没有从中同步受益。资本主义力量仍然比较薄弱,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1.1.2 国内实体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工业基础薄弱

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按照符合贵族利益的方式进行,传统势力缺乏开拓精神、安于现状。由于殖民地贸易很容易地获得高额利润,他们没有动力大力发展工业,进行发明创造和新技术革新。在重商主义发展过程中,工业并没有同步壮大。菲利普二世统治时期,殖民地进口产品中的9/10都来自西班牙以外的国家,特别是英国。某种程度上,在对殖民地贸易中,西班牙更多是充当殖民地和英国等出口国的中转和桥梁角色,并没有多少自己生产的工业品。

1.2 重商主义在英国的发展

1.2.1 英国的环境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壮大

英国重商主义理论突破了农业只是一个自给部门的思想,认为农业生产出“自然财富”,发展商品性农业。重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最终确立了农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托马斯?孟等人提出了“人为财富”理论,对外贸易不再被人们视为财富的唯一源泉。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接受了晚期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促进贸易的发展,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鼓励工业制成品。当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传统势力阻碍的时候,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传统势力和新兴力量形成了很好的妥协机制。经济思想的传播、有利的经济政策的实施、政治方面的变革,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最终取得主导力量。

1.2.2 英国对外贸易的扩展与国内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英国的对外殖民贸易与西班牙的不同表现为,英国与广大殖民地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往来,殖民地和其他海外市场是其工业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展的市场急需英国扩大工业品的产量。当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很好的满足时,这时就需要技术革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深化分工,提高市场效率。可以看出英国对外贸易与本国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

1.3 两国不同结局的简要分析

从两国重商主义的发展可以看出,英国重商主义走出了良性发展的道路,重商主义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跨越的时期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而西班牙却未能形成良性发展道路,传统势力不断强化自身的力量,本国的新兴力量得到抑制,实体产业虚化,社会缺乏活力,从此衰弱下去。

2 中国的新重商主义

“新重商主义”是由经济学家丹尼尔、麦金农、克鲁格曼、萨金特等经济学家提出,曾被用来描述二战后东亚国家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及所实行的出口导向政策。

2.1 中国新重商主义表现

为了刺激出口,中国长期实行出口退税、出口减税和出口奖励措施,积累巨额外汇储备。实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通过税收补贴、买方信贷、压低汇率等多种手段鼓励出口,2015年7月末外汇储备3.65万亿美元。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累积了贸易顺差,为中国的发展积累了资本。

2.2 中国的新重商主义的负面效果显现

2.2.1 经济结构失衡

在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政策的背景下,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形成了倚重出口和投资的模式,内需不旺。需求结构失衡可带来短期的增长,长期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虽近几年来出口依存度有所下降,但2014年这一比率仍在20%以上。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测算,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1年的0.5644下降到2000年的0.4513,然后提高到2011年的0.6173,总体处于次级不均衡状态。

2.2.2 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

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提出了著名的分利集团理论,特殊利益集团会阻碍经济增长,降低社会效率和总收入,并使政治生活中的分歧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不同的行业、部门实行了倾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集体、行业利益、部门利益、地区利益。这些利益集体为了捍卫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可能会抑制新兴力量的成长。

2.2.3 贫富差距拉大

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普通大众并没有均等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是0.469,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左右。社会的收入差距过大,庞大的中间阶层没有形成,没有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改革利益分享的不对等,会影响对社会发展的信心,社会的活力最终会受到抑制。

2.2.4 以降低的环保标准、劳工成本为代价。

我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牺牲了环境,以较低的劳工成本,来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2013年,在74个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之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了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3 分析结论

第4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海南;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5-0026-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5.07

一、2010年海南省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增长处于历史高位,区域经济政策影响明显

2010年,海南省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2.12亿元,同比增长15.8%,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26.3%、27.6%和46.1%,第二、三产业占比均比2009年有所提升,产业结构趋于优化①。

2010年,海南省经济增速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运行态势。一季度GDP增幅一度高达25.1%,此后开始逐季回落,年初经济增长大幅攀升,有受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回落较快,基数较低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带动了房地产、金融、旅游等行业增加值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受到影响,经济增速回调,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二)工业生产震荡上行,服务业运行良好

2010年,海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54.80亿元,同比增长18.5%,比2009年提升11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占比分别为23.4%和76.6%,重工业支持地位较为突出。工业增加值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油气化工、汽车、浆纸为代表的重点行业生产快速恢复。工业产品销售状况持续好转,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9.65%。企业经营效益全面转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1%,亏损面同比下降3.6%,企业综合效益指数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了海南省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6%,继续引领经济快速发展。其中,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其他服务业等行业增速均超过20%,有力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旅游业全面恢复,全年接待过夜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0%和21.7%。

(三)投资增速高位企稳,消费市场持续走旺

2010年,海南省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1.46亿元,同比增长32.8%,连续三年保持高增长。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57.50亿元,同比增长33.4%。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特点主要以下几点:一是投资增速前高后低。年初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带动了全省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长,随着货币政策调控力度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加强,投资增速逐步回落。二是第三产业主导地位突出。第三产业投资占比84.5%,拉动投资增长29.1个百分点。三是投资资金来源充裕。全年投资到位财务资金同比增长61.7%,资金到位率178.1%,有力地保证了投资的高增长。

2010年,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82亿元,同比增长19.5%。城乡消费市场保持旺销势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效应推动。汽车摩托车、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农垦系统及林场职工纳入实施范围释放了居民大宗商品需求;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3%,农村居民纯收入同比增长11.2%;三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带动了旅游消费,房地产市场销售相对较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住房装修等一系列下游消费的增长。

(四)进出口额创历史新高,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2010年,海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08.02亿美元(含海南炼化),同比增长21.2%,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23.91亿美元,同比增长25.8%;进口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0%。在大企业带动下,海南省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外贸转型发展取得突破,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1.4倍。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海南省实际利用外资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61.5%,增速比2009年提升88.1个百分点。利用外资主要分布在海口、三亚、万宁等地区,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

(五)财政收入强势增长,支出偏向民生

海南省经济发展向好,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房地产税收收入大幅增长以及政策性增收等因素,拉动了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共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1.06亿元,同比增长52.1%,增幅居全国第一。其中,税收收入占比接近九成,税收主导地位不断增强。2010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78.45亿元,同比增长19.3%。在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的同时,重点支出保障较好。一是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支出同比增幅均超过20%。二是商业服务业等事务、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科学技术等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支出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国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等支出稳步增长。

(六)居民消费价格较快上涨,生产类价格高位运行

2010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受农产品大幅涨价以及房屋交易价格和租赁价格上涨较快等因素的影响,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7.6%和9.7%,成为推动CPI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从全年趋势看,2010年四季度以来物价上涨加快。其中,受10月强降雨自然灾害影响,10月和11月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分别为7.6%和7.5%,12月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但同比增幅依然为6.3%,物价上涨压力较大。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增强,工业企业生产加快恢复,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类产品需求增加,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加之受美元快速贬值和2009年翘尾因素影响,各类生产价格涨幅较高。2010年,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累计上涨10.3%和7.7%,均处于历史较高位。

(七)存贷款持续高增长,银行业经营业绩良好

2010年末,海南省本外币贷款余额2509.72亿元,比年初增加568.86亿元,同比增长29.31%。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政府投资项目增多,带动了全省庞大的信贷需求,全年信贷新增量超出上年13.74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从季度间分布看,四个季度间的贷款增量分别为:182.28亿元、149.16亿元、132.13亿元和105.29亿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前高后低”特征。

2010年末,海南省本外币存款余额4217.30亿元,比年初增加1041.6亿元,同比增长32.80%。全年存款增量首超千亿元规模,存款增量创下了自建省以来的新高,存款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省内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财政存款和企业购汇、贸易融资存款的快速增长。受加息预期、股市震荡波动和下半年楼市调控措施的综合影响,资金回流银行体系趋势加快,定期存款吸引力逐渐增强,全年定期存款增量占比为25.2%,比2009年高出16.4个百分点。

二、2011年海南省经济运行展望

(一)海南省外部经济环境趋于稳定

国际经济缓慢复苏。经合组织(OECD)公布的经济发展“综合先行指数”(CLI)表明,当前世界经济已走出危机阴影,复苏动能偏弱。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强劲增长势头延续趋势的影响下,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再次探底可能性不大。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开始逐步摆脱衰退状态,回归正常增长区域,短期增长动力略显不足。日本经济增速恢复到危机前的均衡水平,但此后迅速下滑。欧元区各国为应对债务危机开始紧缩财政,但在德国强势带动下,正逐步走出危机。联合国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计,2011年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将由2010年的3.6%下滑至3.1%。其中,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经济增速分别降至2.2%、1.5%和1.4%,发展中国家由7.0%下降至6.0%。

国内经济稳健增长。2011年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将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宏观调控目标重在强调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预计2011年经济增速将低于2010年。考虑基数影响,2011年我国经济将会走出缓慢攀升的态势,预计一季度增长8.0%,二、三季度逐步回升,全年经济增长9.0%左右。

(二)海南省经济运行前低后高

2011年国际国内经济增速回落趋稳,经济运行从应对危机的特殊状态逐步走向正常增长轨道,这将为海南省经济运行创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四季度企业家和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预期较好。其中,企业家和银行家对下季度的预测景气指数分别比本季上升2.44个和6个百分点。

1.投资动力依然强劲。随着国内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2011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将难以保持近两年40%左右的高增长,但支撑全省投资增长的因素依然存在。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进一步展开,中环铁路、博鳌机场、100万吨烯烃等一大批重大投资项目将对全省投资增长形成重要支撑。影响2011年投资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在于房地产投资。在房地产调控过程中,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行为和严格控制开、竣工时间,又会刺激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开发进度。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也会弥补部分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收缩对房地产投资增速的负面影响。综合来看,2011年海南省房地产投资增长将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深度滑坡。考虑基数因素,2011年海南省投资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走势,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50亿元,增长27%左右。

2.消费稳中有降。家电下乡、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的政策在2011年将出现效应递减,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减少将会使得海南省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有所回落。刺激消费增长主要有以下因素:首先,工资水平提高为扩大居民消费增强了后劲,“十二五”期间,国内将重点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之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所有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其次,国际旅游岛概念带来的旅游消费为海南省消费市场增添活力,包括旅游业规模的扩大和旅游消费层次的提高;再次,目前海南省城乡居民消费层次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消费升级存在较大的空间。结合数量模型,2011年,海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较2010年将有所放缓,预计全年同比增长18.5%左右。

3.信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海南省信贷增速将有所回落,但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展开,全省资金需求依然充足,信贷增速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信贷新增贷款约625亿元,同比增长25%。一是按照近两年海南省信贷增速高于全国7~8个百分点的增速,假定2011年全国贷款增速保持在17%,海南省信贷增速应能达到25%,新增贷款627亿元。二是从资金需求角度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进一步展开,中环铁路、博鳌机场、100万吨烯烃等一大批重大投资项目将对全省投资增长形成重要支撑,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会保持较高增长速度。考虑固定资产投资与贷款投放的关系,运用1993―2010年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与贷款余额数据建立协整关系模型,以201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800亿元(按27%的增长速度)计,全年全省新增贷款约600亿元。三是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较为充裕,做大贷款规模的动力较为强烈。2010年四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本期银行资金头寸指数比上期上升6个百分点。

4.物价前高后低。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看,一是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对CPI形成上行压力。虽然我国粮食已连续五年增产,粮食供给形势大为改善,但2010年严峻的国际粮食供求形势以及国内自然灾害等对食品价格形成了压力。高房价直接推动了租房价格上涨,进而增加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压力。二是货币供应较快是未来通胀压力的重要因素。依据历史数据,我国M1同比增速对滞后6~8期的CPI有显著的解释效应。2010年以来,我国M1增速持续高于M2增速,较高的货币增长将对2011年物价上涨形成较大推力。三是资源类价格改革、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等导致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物价,但物价出现恶性上涨的概率并不大。主要原因是近期国家调控力度增大,中央经济年度工作会议提出应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些行政干预会导致产品流通成本降低,恶性炒作的行为遭受打压,加之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工业品供过于求的基本面没有实质改变。

海南省产业门类相对较少,居民消费品主要来自于岛外输入,具备岛屿经济特征,物价涨幅与全国物价水平有一定联系,但运输成本较高,全省物价涨幅一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结合数量模型,2011年全省CPI将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累计CPI上涨5.5%左右。

综上所述,2011年海南省投资和消费增速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全年经济增长将低于2010年。2011年各季度GDP增速呈前低后高走势,预计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11.5%左右。

三、2010年海南省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2010年海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企,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仅从数据看,海南省经济似乎直接跨越了工业化阶段。但海南省第三产业占比提高,是在经济发展低水平基础上的由个别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带来的,并非现代服务业升级后的高比重。整体来看,海南省产业结构失衡现象仍较为突出。国际旅游岛政策出台之后,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迅速走热,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87.78亿元,同比增长2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9.84%;房地产开发投资467.87亿元,同比增长62.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6.59%。作为一种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可实现经济短期内快速增长,但房地产业存在投资属性决定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对房地产业过于依赖将导致经济增长的空心化,容易产生经济泡沫,加剧经济增长的波动。

(二)潜在信贷风险不容低估

2009―2010年海南省商业银行信贷大幅扩张,由此带来利润的迅速增长。在信贷快速增长的同时,银行业潜在的信贷风险值得关注。一是中长期贷款大幅增长带来流动性风险上升。金融机构负债短期化与资产长期化现象并存,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大,潜在风险上升。二是随着宏观调控力度加大,2011年国内信贷收紧,一些信贷退出行业和领域潜在的贷款风险可能暴露,包括“两高一剩”行业、政府投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三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量减少,不良率降低,但关注类贷款总额上升,潜在信贷风险不容低估。

(三)通胀预期不断强化

2010年以来,海南省物价上涨较快,社会各界对物价上涨的担忧加重,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四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居民、企业和银行家对物价的预期指数分别为72.56%、58.54%和77.0%,比上期分别高出4.89、9.68和0.4个百分点,均处于历史较高位。相关研究表明,经济主体通胀预期增强可能推升物价进一步上涨。海南省居民总体收入水平较低,物价承受能力较差,政府部门调节手段不足。从历史经验看,物价往往高于国内平均水平,需及时防范物价上涨及通胀预期,避免下一阶段物价上涨过快。

(四)贷款结构性矛盾突出

海南省贷款大幅增长的同时,信贷投向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贷款期限结构中长期化。2010年末,海南省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82.19%,高出上年同期8.25个百分点。二是贷款投放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全省前十大企业客户贷款占当期全省企业贷款的66.41%。三是贷款行业集中。海南省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含房地产开发和购房贷款)、交通仓储和邮政业三类贷款占全省贷款的60.26%。四是海南省投融资平台贷款占比偏高。2010年末全省投融资平台贷款占比28.97%。贷款投向结构过于集中既不利于银行分散风险,也削弱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不利于海南省经济协调发展。

(五)房地产市场走向不确定性增大

2010年初,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房地产市场迅速走热,价格翻番、成交额快速增长。从全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看,2010年以来房价一直较为坚挺,四个季度的销售量分别为295.4万平米、186.9万平米、135.1万平米和237.4万平米,销售量走势表现为年初猛增,此后一路下滑,年末又开始恢复高增长。在全省房地产正趋于恢复之时,2011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推出八条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房地产调控的“新国八条”势必让全省房地产再度降温,本为销售旺季的春节期,多处楼盘和房屋中介均曝出零成交量。此轮调控通过提高购房成本、限购、房产税三管齐下,以抑制楼市的投资(投机)需求,短期内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调整不可避免。但此轮调控进一步打击了房地产投机行为,挤出市场泡沫,促进了银行加强信贷风险防范,有利于全省房地产市场的稳健运行[1]。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依然较强,建议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上应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形成分层次的市场,在引导境外资金投资高层次旅游房地产的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及廉租房的资金投入。

四、货币政策建议

国际旅游岛建设赋予了海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历史机遇,亟需金融给予大力支持。针对当前国家宏观调控和海南经济发展实际,在货币政策方面,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在积极贯彻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完善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探索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区域调控功能[2]。二是在保持一定贷款投放总量的前提下,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势产业和项目,保证信贷投放力度、节奏和重点,避免贷款投放大起大落。三是针对融资平台数量众多,分散在省、市、县各级,大多融资平台存在资产规模小、资本金不充足、项目投资缺乏总体规划的现象,应进一步规范融资平台建设,加强对融资平台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的管理。既要适度控制平台贷款,又要防止平台贷款过快下降引发的风险。四是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快速增长的同时,以化解潜在风险为立足点,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三农”等领域的贷款投放力度。

参考文献:

第5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关键词:综合能力评价;财务战略管理;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口经济学院2010年青年基金项目“房地产财务战略管理选择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

财务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谋求长远的发展和加强财务竞争优势,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在充分考虑和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的影响基础上,为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和决定性的谋划。企业财务战略的选择,决定了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效率。

为合理分析影响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的因素,并为企业选择财务战略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结合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现状,初步建立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模型。

一、财务战略管理的流程及模式介绍

(一)财务战略管理流程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决策者制定、实施用以指导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发展的财务战略,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对财务战略进行控制与评价的动态管理过程。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财务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企业目标和财务目标的确立;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是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财务战略管理的环节包括财务战略方案的形成、实施和评价。财务战略管理流程图如下:

(二)三种基本的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模式

海南经济发展较缓,其房地产业的发展始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当时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现象比较多,低廉的土地出让价格吸引了雅居乐、富力、中粮、鲁能等知名开发企业纷纷进驻,促进当地开发企业的良性竞争,推动海南房地产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建省20年来,海南房地产业从无到有,经历了开创期、发展期、高峰期、调整低迷期、处置期、稳定健康发展期等阶段,逐步发展成为海南省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从2005年起,海南省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楼市逐渐升温,呈现稳步发展态势。与目前全国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的调整相比,海南房地产业有其特殊性。如从岛外投资者的购买动机来看,多为度假型和养老型自住;从投资的目的来看,岛外投资者多为投资而非投机;从投资周期来看,投资多为长线而非短线。

根据以上海南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其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现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可以分为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和防御收缩型战略等三类。

1.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其主要表现特征为“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对房地产企业而言,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的表现主要是利用银行贷款、配股增发等方式满足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基本不分配股利,积极寻找新的土地储备机会,增加在建开发项目规模,开展营销策划,加快项目销售和资金周转,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储备,适应企业规模扩张需求。

2.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是指以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稳定增长和资产规模的平稳扩张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其主要表现特征是“低负债、高收益、中分配”。对房地产企业而言,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的表现主要是谨慎利用债务融资,加大低成本融资力度,适度扩充土地储备,在权衡内部资源、管理能力以及外部客观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在建开发项目规模,加快项目销售和资金周转,同时在满足企业规模平稳扩张的基础上保持适当人员储备。

3.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指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其表现特征是“高负债、低收益、少分配”。对房地产企业而言,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一般表现为企业应尽可能减少现金流出和尽可能增加现金流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进行融资,扩充融资途径,满足企业维持生存和发展的资金需求;建立严格的投资标准,谨慎扩充土地储备;减少开工面积,盘活存量资产,降低售价,增加购房折扣,出售盈利前景和现金流不佳的开发项目储备;通过采取精简机构、减少雇员、节约成本支出、压缩营运费用等措施,以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有率。

二、影响海南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公司财务战略的选择需着眼于公司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需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行业政策导向、行业景气程度以及企业自身财务状况和融资等各项综合能力。

(一)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周期相适应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现代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同的经济周期对行业和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影响重大。在经济复苏阶段总需求迅速膨胀,在经济繁荣阶段总需求平稳增长,在衰退阶段需求急剧下降,经济面临紧缩调整。

经济周期性波动要求企业顺应经济周期的过程和阶段,通过制定和选择富有弹性的财务战略,来抵御大起大落的经济震荡,以减少它对财务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减少经济周期中上升和下降抑制财务活动的负效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经济运行周期相配合。

一般而言,在经济复苏阶段应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增加投资和劳动力,加大产品投放力度,抓住市场恢复和发展的机遇。在经济繁荣阶段应采取快速扩张型财务战略和稳健型财务战略结合,在繁荣初期继续增加产品和劳动力,扩大投资;在繁荣后期则采取稳健型财务战略。在经济衰退阶段则应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停止扩张,迅速降低库存,回笼资金,压缩费用,减少临时性雇员。总之,企业要跟踪时局变化,对经济的发展阶段作出恰当反应。

(二)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行业政策环境相适应

房地产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与行业政策环境息息相关。首先,现阶段国家对房地产调控频率高。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对保证经济平稳运行意义重大,在国家宏观调控时,往往作为调整对象予以考虑,有时是宽松调控,有时是紧缩调控,调整频率较高;另一方面,调控对房地产行业影响大。房地产是一个政策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导向,以及相关的行业融资政策、行业税务政策的轻微调整往往对房地产的现金流和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制定财务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导向,深刻领会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对企业财务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必须密切关注和分析下阶段的政策走向,以便及时调整财务战略。

(三)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的选择必须与旅游房地产行业景气程度相适应

房地产受宏观经济冷暖和行业政策调控,以及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行业经常形成偏热或偏冷的局面,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周期性和波动性较为明显。行业景气的时候,销售价格持续上涨,销售面积迅速消化,企业拿地热情高企,房地产投资规模及开工面积迅速扩大;但当行业陷入不景气的时候,销售量和销售单价回落,市场观望气氛不断扩大,房地产投资及开工面积增长陷入停滞,整个行业现金流绷紧。

行业的景气程度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提前预判整个行业下阶段的走势和把握行业的景气程度,灵活选择相应的财务战略。在行业景气的时候,有条件采取快速扩张的财务战略;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财务战略要相应调整,做到提前应对,采取稳健发展或防御收缩战略,来提前应对行业不景气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四)影响旅游房地产财务战略选择的其他因素

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因素还包括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阶段等因素。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包括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扩张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行业及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选择不同的财务战略。由于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行业集中度较低,以及作为经济支柱行业,行业整体及房地产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整体还处于上升阶段,在以下财务战略模型中将不再细分考虑上述因素。

注释:

注1:由于房地产行业经营性现金流整体呈现负数的原因,部分指标计算公式中用现金净增加代替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以更好的分析说明。

注2: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指标及权重说明:

①在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中,我们初步设计了20项指标,包括15个量化指标以及5个定性指标;

②在量化指标中,主要选择了能反映公司偿债能力、变现能力及发展能力的一系列现金指标。对利润指标选择较少,主要是考虑由于房地产分期开发及利润滞后结转等原因,利润指标现阶段对财务战略选择的影响较小,暂不予考虑。

③对各自标权重的说明:按照一般企业的绩效评价标准原则,采取量化指标70%权重,定性指标30%的权重。量化指标按照6个大类指标的重要程度采取负债比率: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变现能力:财务弹性:现金结构=1∶1∶1∶0.5∶0.5∶0.5的原则划分;定性指标直接取平均数作为权重。

参考文献:

[1]曹艳宏、梁迎昕著;房地产公司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第12期

[2]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基于财务战略视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3月31日下午,北京、上海两特大型城市出台地方版国五条细则。其中北京市政府做出北严格执行个人住房出售所得征收20%个税、北京户籍单身人士限购第二套住房、进一步提高二套住房首付比例等政策,被外界评价为各城市中“最为严厉”的地方版调控细则。

相比之下,南京等城市出台的细则表述相对笼统:海南省则明确除继续严格执行现有政策外,不再出台新的地方落实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其他个别城市则对个人售房征收个税的有关政策,未表述详细的执行办法。

北京成“最严厉”版本

5年以上唯一住房免征个税

京籍单身禁购二套房

提高二套房首付款比例

赶在3月31日大限这一天,地方版“国五条”细则全面落地。北京首当其冲出台了“最严厉”版本,上海、广州和深圳则被认为“较保守”,基本为复制国务院政策。京籍单身人士和外地家庭限有1套房,京籍家庭限有2套房。个税按个人转让住房所得的20%计征,不能核实房屋原值的按核定征收方式计征个税;对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且是家庭惟一生活用房,继续免征个税。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是目前唯一明确提出“进一步降低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价格”的城市。在限购、限贷方面,同样是北京版细则更为严格,对原有限购政策进一步收紧,提出“本地户籍成年单身人士在本市未拥有住房的,限购1套住房;同时对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进一步提高。”而其他城市的表述则以“继续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商品住房限购措施”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税局3月31日率先公布“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具体规定,针对不同房源对房屋原值作了具体划分。

微博热议

@余英:据说新“国五条”引发了离婚潮,但是我相信北京的细则绝对会让广大年轻人近期加快结婚!

――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副主席

@贾康:北京新“国五条”细则出台,禁止京籍单身人士购二套房;严格按个人转让住房所得20%征税,出售五年以上惟一住房免征个税。我的解读:1.离婚以单身人士身份购房至多可买一套;2.五年为界区别对待,延续原有政策精神有合理性;3.如何核定“价差所得”似还需有细则。4.尽快出台合理细则是政府责任。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⑥千叶寒985:离婚白离了――立法工作者

上海:强化异地人群贷款审查将严征20%个税

禁发三套房贷款

严征二手房20%个税

调整二套房首付款比例

3月30日,上海国五条细则出台,上海市关于本市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实施意见的通知,通知确定2013年房价调控目标,适时调整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酋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二手房交易严格按照转让所得20%征收个人所得税等。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对出售自有住房按照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历史信息能核实房屋原值的,依法严格按照转让所得的20%计征”。

微博热议

@杨红旭:沪细则点评:1.房价目标:基本稳定。严于2011年的不超过GDP增幅。当前上海房价涨幅是四个一线城市中最小,故最易达标。2.二套房贷首付与利率皆可能提高,留有预案,房价不听话则棒落。3.所得税与北京口径一致,能核实原值的依规征20%。4.限购审核更加严厉,上海早就对本地单身限购一套了,比北京狠。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

房价涨幅低于收入增幅

非本市户籍连续1年纳税

不能补交限购1套

《实施意见》明确2013年广州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要低于广州市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此次在限购政策上作出进一步严格的措施,规定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持补缴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购房的,不予认可。根据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广州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目标为11%,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以此推算,广州今年的房价目标大概为不超过7.5%左右。

微博热议:

@剑难春:这个细则真够“戏”。

@深圳新浪房产:好多网友抱怨细则太“粗”了,让主页君解答,那主页君就这么解读吧:“广东转发了国务院的国五条,并@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四个好友。”懂了没?

深圳:未提20%个人所得税征收细节

关键词:房价涨幅低于收入增幅

20%交易个税并未提及

新筹保障性住房4万套

今年深圳房价增长目标是低于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可根据深圳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和政策要求,在必要时候调整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2013年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应不低于过去5年平均实际供应量等。记者见到,深圳实施细则只是表示严格执行[2013]17号文关于出售自有住房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规定,但是具体20%个税怎么收,何时收的问题避而不谈。

海南:不出台“国五条”细则

公布了《海口市2013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通知》

调控政策将会执行

从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海南省已决定不出台专门的“国五条”地方细则,但会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2013]17号)精神,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执行。

省住建厅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段时间,“国五条”政策备受各界关注,海南省原拟定出台进一步落实“国五条”的地方细则,但经过充分调研后认为,目前海南省关于房地产调控的主要政策,譬如限购等都已落实,若再制定专门“国五条”细则没有新的意义。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不再出台专门的“国五条”地方细则。

省住建厅新闻发言人指出,“17号文”涉及的“国五条”内容中有一条为“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除拉萨外的省会城市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在海南省,仅有省会海口市涉及执行这条政策,因此,海口市已在4月1日公布了《海口市2013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通知》。

省住建厅新闻发言人最后称,“17号文”规定其他内容,海南省都将会严格执行。同时,海南省还会适时出台关于促进海南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

微博热议:

@李仁君新的“国五条”与此前的调控政策相比差别不大,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调控力度,主要是保持此前的调控效果。“国五条”对海南房地产市场有小干扰,但影响不大,很多业内人士都已将自己调节适应了。

@邱阳:“国五条”在那么短的时间明确细则,主要是去年年底以来,部分一线城市的调控政策有所松动,房价波动较大所致,政府此时明确调控细则,目的在于预防房价出现剧烈反弹,起到稳定楼市发展的作用。从细则内容来看,新意不多,力度也还有待加强,政府主要是重申调控。

二、三线城市:“一句话调控”无新意

房价涨幅低于居民收入增幅

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出台较为严格详细的实施细则不同,武汉、南京、西安、昆明等地在各自出台的“国五条”地方细则中,提出了2013年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让“房价涨幅低于居民收入的增幅”成为最多的提法,而对20%个税如何征收、二套房首付和贷款利率等问题则未提及。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合肥市政府2013年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增幅不高于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幅”,西安市政府“新建商品住房价格增长幅度须明显低于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兰州、武汉、南京等地的地方“国五条细则”均有“房价涨幅低于居民收入增幅”或类似表述。这些城市推出的调控细则如出一辙,字数少、时间以及行文都极其相似。

一些城市的“一句话调控”被调侃“等于一条微博的长度”,“内容不到60字”等。而其“效果’’也十分明显:办理离婚登记和房产交易的人数明显下降。因细则没有太大新意,一些城市此前忙着离婚过户的人被嘲笑是“白忙活一场”。

微博热议

@浙江大学沈坚:不扰民,不折腾,符合新中央精神。――浙江大学教授

@FM95主持沈亮:果然是“细则”――FM95财富广播主持人

@liudeke:杭州的新“国五条”细则,最大程度地化解了新“国五条”中那些违反市场逻辑的行政干预,突出强调了真正有利于稳定市场的两点,即保障房和加大商品房土地供应量。在顸层设计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土地供应量是楼市纾困的唯一出路。值得一提的是,杭州更是把保障房的新开工和建成套数落实到了个位数……

摸底评估

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均赶在“大限”之前陆续出台国五条地方执行细则之后,作为房地产调控部际联席会的牵头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称“住建部”)已经开始汇总地方出台调控细则的情况,并在评估之后向国务院进行汇报。

目前,住建部正在使用各种方式对地方落实国五条细则的情况进行“摸底”和“调研”。但尚未最终确定是否向地方派出国务院联合督察组。对于北京等大型城市出台的地方调控细则,住建部初步认为较好地落实了中央精神,而对于部分城市出台的政策,住建部则持有“保留意见”。

汇总材料和摸底的重点是“按照住房类型、行政区域统一完善限购政策”和“按照有关政策,对个人售房收入征收20%个人所得税”两项中央政策的落实情况。

对于个人售房收入按规定20%个税的落实情况,住建部在摸底汇总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领域中,住建部将有望划分“明确执行标准、办法”和仅强调“执行国务院有关政策”两类。

对于个别二三线城市和房地产热点城市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住建部持“保留”态度。

在汇总各地方政府出台落实中央调控政策情况的同时,住建部正在对地方政府落实政策的力度、有效性等进行“分类评估”工作。在这项工作完成后,作为房地产调控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住建部将向国务院提交有关汇报。

事实上,除北京等特大型城市在2013年度房价控制目标中明确提出房价“保持平稳”外,多数地方政府均将房价控制目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挂钩,实际上仍对房价预留了“上涨”的空间。

“对于地方政府落实中央房地产调控的政策的力度,我们也会进行分类的评估,17号文件中已经明确了,要落实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责任制。”住建部官员表示,虽然并未透露具体信息,但他强调,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住建部有视情况约谈地方政府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权力,必要时,也可联合监察部对地方行政官员进行问责。

专家意见

赵晓:国五条执行环节的暧昧

有部电影叫《失恋33天》,而新国五条从国办2月26日正式颁布到3月31日各地方版细则的正式出台,恰好也是33天。电影多少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但现实往往是冰冷的。随着地方版细则的面纱陆续揭晓,本轮调控的靴子总算是真正落地了。

从各地出台的细则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北京版和非北京版。北京版确实有从严的杀招,而且在已公布的众多城市中,北京是唯一一个有明确执行时间的城市,其他城市都避而不谈。此外,单身限购一套的政策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需求,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了购房而选择离婚。再反观其他城市,一般均只公布房价控制目标,而且这一目标还含糊不清,对统一限购标准、20%差额所得税等政策却懒得提及。杭州细则的全文连标点符号一共才35个字,被戏称为最简洁版的地方版国五条。而南京细则也仅仅“相当于一条微博”。不难发现,多数城市的地方版国五条相当于拳头打在棉花上,被化解于无形之中。面对各地方版细则,中央不表态其实也是一种态度。

叶檀:坐等房价再翻番

国五条地方细则变成地方对盼望房价平稳的普通购房者的再一次戏弄,此次国五条细则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大暴露,房地产作为“救生产业”的现状显现无遗。

随着截止期限的到来,武汉等多个城市纷纷选择在3月最后一天公布,大多只有一句话:房价增幅低于人均收入增幅。从大部分城市概述性的调控内容来看,均回避了20%的个人所得税如何征收,首套房贷比例、二套房贷利率如何调整等关键性问题。除了京沪等重点城市对关键点有所涉及外,地方政府甚至懒得对国五条表示礼貌性的致敬。

我们可以把目前的国五条细则视为两届政府经济政策空窗期间,地方政府的心声流露。

顾云昌:三四季度逐步稳定

各地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大致与其楼市热度相呼应,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偏紧,而重庆、合肥、厦门、大连等城市较为温和。一二线城市政策力度之大超出预期。预测今年房价总体将表现为一季度偏高,二季度停滞,三四季度逐步稳定。分类来看,二手房成交二季度将遇冷并呈直线下降趋势,三四季度逐步稳定;新房价格波动将相对较小,但也没有大幅上涨的可能。

朱大鸣:地方架空国五条 房地产还是无冕之王

地方实施细则落地给人们一个印象:国五条尚未实施,已被架空。同时传递出一个信号:房地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无冕之王。

首先,价格控制目标模糊不清,就算有的地方称不得高于收入增长,表面上看来还算清晰,但实质上来看,收入增长的幅度真实性值得怀疑。更多地方细则表述是保持“稳定”,到底是涨多少才算保持稳定,语焉不详。总而言之,尽量给自己的目标定得低一些,不费什么事都能完成那是更好的。定得模糊一些,没有标准检验最终完成任务会更好。

第二,大家最关注的20%的个人缴纳问题,中央调控已经大打折扣。北京版本是“对个人转让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信息系统能核实房屋原值的,应依法严格按个人转让住房所得的20%计征;不能核实房屋原值的,依法按照核定征收方式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继续免征个人所得税”。不能核实房屋原值的按交易额全额的1%征个税,这个例外性的政策,让看似最严厉的个税调控,失去了原有的威力,上海的政策与此差不多。

第三,唯一能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抑制投机性政策方面,各地还算有所“创新”。北京的政策是继续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自3月31日起,京籍成年单身人士在北京未拥有住房的,限购1套住房;对已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暂停在本市向其出售住房。亮点是限制单身购房,目的是针对假离婚规避限购政策。广东的直接将限购政策局限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市几个城市。二套房贷款政策,没有更严厉,像广东甚至都没有提这个政策。上海版本的亮点是“严禁发放第三套及以上购房贷款”。

第四,各地版本细则基本特点是空话套话多,口气严厉但本质上是骨质疏松。很多地方在期限最后一天才不情不愿地出台,拿出来后又让人看出诚意不足。国五条尚未实施,从这些地方细则来看,其很可能就在婴儿期夭折。

贾康:尽快界定价差所得合理细则是政府责任

对北京国五条细则出台有几点解读:1、离婚以单身人士身份购房至多可买一套;2、五年为界区别对待,延续原有政策精神有合理性;3、如何核定”价差所得”是还需有细则。4、尽快出合理细则是政府责任。

易宪容:“国五条”能遏制住房投资投机吗?

可以说,由于形势紧迫,“两会”匆忙出来了“国五条”,其目的就是要稳定市场预期,让上涨房价稳定下来,根本目标就是要遏制住房投资投机。

从“国五条”出台的方式来看,还是沿袭了前十年老路,即“国五条”作为一项涉及国内每一个民众利益的重大政策,不是通过广泛的公共决策的方式来制定及获得,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平衡各阶层民众的利益关系,而仍然是由少数政府职能部门拍板来决定。这样的政策出台不仅无法体现“国五条”的公共性,无法来平衡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从而使得其政策要实施执行会增加很多困难,甚至于地方政府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化解(从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实施细则来看,该问题就十分明显)。

第7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以审计法规定的必审项目和国家、省、市审计机关下达的统一项目为基础,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特别是市委全委会提出的六大重点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我市审计资源实际,2013年度审计项目具体安排如下:

一、本级预算执行审计

1.2012年度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以推进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为目标,对市财政局具体组织的2012年度本级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审计中,以收入组织、预算分配、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为重点,关注财政收入支出和分配情况、民生项目资金的投入和保障情况,对相关专项资金进行审计调查,积极探索财政绩效审计,分析评价财政专项资金是否达到预期效益和效果,促进财政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由财金科负责,2013年3月开始实施,6月30日前提交审计报告。

2.地方税收、基金征管情况审计

以规范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为目标,对2012年度市级地方税收、基金收入征管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地税部门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履行征管职责、税收稽查执法等情况,反映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税务部门严格依法征税,强化征收管理。项目由财金科负责,2013年3月开始实施,6月30日前提交审计报告。

二、经济责任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1.部门(单位)、镇乡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三责联审”的有关要求,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对离任的部门(单位)、镇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任职时间较长的部门(单位)在任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具体对象以组织部委托为准。

对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所在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领导干部经济决策、财经法规政策执行以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部过程,重点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事业投入及实施效果、国家财经法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个人遵守相关廉政规定情况;对镇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关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政府债务的举借、管理和使用情况,领导干部在融资贷款、工程发包等方面的履职情况,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有效履行职责。

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对市委老干部局、610办公室、红十会及市政府采购与招投标中心等4名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实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分别由财金科、行事科、农资科和经审科负责,1月份开始,3月底提交审计报告。其他离任或在任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待组织部门明确后即组织实施。

2.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为促进部门预算综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执行到位率,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对已经交办的市委老干部局等4个部门(单位)进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承办科室及实施时间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同;年度中间增加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接到组织部委托后,除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外,对其所在部门(单位)同时进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按照确保审计覆盖面、避免审计监督盲点的原则,对多年未审的部门预算单位逐年安排审计。2013年,对住建局、农委、水务局、海洋与渔业局系统共29家下属单位进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住建局系统的市政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管理处、房屋征收办公室、燃气管理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城建监察大队、房屋产权交易所、白蚁防治所、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由财金科负责,5月份开始,9月底提交审计报告。

农委系统的林果指导站、蚕桑指导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农村环境能源技术推广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种子管理站、农业执法大队、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由农资科负责,5月份开始,9月底提交审计报告。

住建局系统的城乡建设档案馆、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水务局系统的水费水资源管理所、堤闸管理所、水利设计室、水利局仓库,由经审科负责,5月份开始,9月底提交审计报告。

住建局系统的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室、规划信息中心、城市排水管理处,海洋与渔业局系统的渔政执法大队、渔业技术推广站、吕四渔港船闸管理所、渔港监督站,由行事科负责,5月份开始,9月底提交审计报告。

三、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1.保障性住房跟踪审计

根据审计署统一部署,围绕“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基本解决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的问题”的工作目标,对市保障性住房继续进行跟踪审计。审计的重点是: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与完成情况,工程建设各项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工程建设管理情况,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后续管理情况。项目由行事科负责,2013年7月开始,12月底前提交审计报告。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

根据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对我市2010至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进行审计。目标是通过审计,摸清项目建设及资金使用管理的基本情况,分析评价资金使用效益和开发效果,审计立项审批管理情况,检查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项目由农资科负责,3月份开始,4月底前提交审计报告。

3.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审计调查

根据省审计厅和市审计局统一部署,对我市2011至2012年村庄环境整治工程的总体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省审计厅确认的镇、镇、镇等3个镇和村、村、村、村、村、村等6个村进行重点审计调查。审计的重点是村庄环境整治工程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资金和项目管理及绩效情况、制度建设情况等。项目由农资科负责,3月份开始,4月底前提交审计报告。

四、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

1.八所中心敬老院财务收支审计

围绕市委全委会提出的“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民生实事重点工作要求,对全市汇龙、吕四等八所公办中心敬老院进行财务收支审计。重点检查2010至2012年财务收支情况、五保养老政策落实情况、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各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项目由局财金科负责,2月份开始实施,5月底前提交审计报告。

2.二十九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收支及运行情况审计调查

围绕市委全委会提出的“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民生实事重点工作要求,对全市2011年乡镇医院改制后新成立的2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审计以财务收支为主线,重点检查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收入支出情况、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目标通过审计调查,摸清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情况,揭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对如何加强管理、规范运行提出建议,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运行。项目由局行事科和经审科负责,并联合财政、卫生部门共同实施,2月份开始,4月底前提交审计报告。

五、政府投资项目审计

1.重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

围绕市委全委会提出的“突出平台打造,完善功能配套,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沿海开发重点工作要求,以及“塑造宜居中心城区,实施民生城建”的城乡统筹重点工作要求,对财政或其他国有资金投资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吕四港环抱式港池、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海口枢纽工程、临海高等级公路、公共卫生大楼、商务中心等6个重点项目跟踪审计由固投审计一科负责。大学校区、蝶湖酒店、行政中心配套工程、南苑中学等4个重点项目跟踪审计由固投审计二科负责。审计重点关注建设单位的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建设资金来源、落实、管理和使用情况,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情况,征用地手续、拆迁管理及资金使用情况,力求通过跟踪审计,揭示建设单位在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规范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建议,帮助建设单位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提高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

2.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结算审计

按照“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均有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审计”的规定,以促进建设单位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合法有效使用建设资金,努力节约政府投资,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根据项目建设单位申报,2013年,对中医院病房大楼、城建指挥部经济适用房、世纪大道绿化景观工程等45个政府投资工程项目进行竣工结算审计,工程送审额约15亿元。竣工结算审计分别由固投审计一科、二科负责,1月开始,12月底结束。

六、金融审计

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根据市审计局的统一安排,以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和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为目标,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农村商业银行在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突出风险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核实各项金融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分析其整体盈利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揭示影响当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项目由财金科牵头组织实施,拟于7月开始实施,具体要求待省厅统一部署。

七、其他项目审计和对内部审计进行指导

第8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摘要】从中亚国家扩大对外交往和中国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拓展中亚市场的现实以及长远需要来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中亚五国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在多领域所展开的合作促进了产业升级,有利于中国“西进”战略的展开,为我国物流业及外贸B2B电商带来巨大商机,同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要关注非资源、民生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加大对西北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的投资力度;关注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重视国际安全问题。

【关键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 双边贸易 金融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2100多年前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跨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兰新铁路西段与哈萨克斯坦土西铁路正式接轨,标志着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

2013年9月初,首次出访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四国,与四国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政策,提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对古丝绸之路的重新定义,强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强调中国与中亚国家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打开了一片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天地。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曾提出过“新丝绸之路”的概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一直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1994年4月,时任总理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共建现代丝绸之路,扩大亚欧经济文化交流”。1996年4月,由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会晤,创建了“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它的建立为加强五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五国和亚太地区安全,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稳定和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在上海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前身就是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乌兹别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了“上海五国”。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1992年中亚国家独立时,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额只有4.6亿美元,2001年增长到55亿美元。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推动下,2012年中国与中亚的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459.4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近百倍。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局面,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支持提供了有力的平台。

2013年,中国在关于发展西部经济方面提出多个方案。此前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在访问印度期间则提出了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这些“经济带”和“经济走廊”的提出都是为了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通、能源、经济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9月初,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准确解释了中国和中亚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基础性原则,全面提升了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水平,阐述了中国新一届政府对中亚的政治以及经济政策,对于未来我国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合作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大合作战略

20多年来,随着中国同欧亚国家关系的快速发展,古丝绸之路往日的繁荣与辉煌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来呈现,中国同亚欧国家的互利合作将会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强调,当前,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为了使中国与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经济带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加强政策沟通。政策沟通对于建设“新丝绸之路”非常重要。中亚五国虽是近邻,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是比较遥远和陌生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政策,如果基本政策沟通不顺利,很多经济文化交流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

一方面,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水平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彼此的国家实力,各国与中国的合作水平差距很大,这就需要国家之间在政策方面加强沟通,促进双边及多边贸易的稳定发展。目前的贸易状况还未能真正反映出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也就是说,将来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中国应与中亚国家在政策层面多沟通以消除认识误区。世界政治中心大国和周边中小国家关系的紧密化,往往会遭致猜疑。中亚国家可能会担心向中国过多出口原材料会成为中国的附庸,而且会抱怨与其合作的伙伴主要是中国西北相对落后的省份,缺少东部发达省份。主席在演讲中强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中国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所以,未来在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合作中,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中亚国家的政策沟通,消除疑虑,共同促进双边贸易的和谐快速发展。

加强道路联通。由于经济落后和历史的原因,中亚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处于较低的水平,运输效率低下,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亚各国利用其自身资源谋求快速发展,而且还给外部国家同中亚的经济合作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中亚各国与多个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中亚的南北、东西的交通建设。

近年来,中国和中亚各国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不断努力,新丝绸之路中国―中亚段沿线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双边及多边的贸易便利性。新丝绸之路初步建成为连接中亚各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通枢纽。

铁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与中亚国家的铁路运输合作始于1991年。1990年9月12日,中苏铁路在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站与苏方的德鲁日巴站正式接轨,使亚欧第二大陆桥得以贯通。1991年,中亚各国纷纷取得独立,亚欧第二大陆桥的中亚段便成为我国与中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铁路运输的黄金通道。目前,中国有两条铁路与哈萨克斯坦连接,一条在阿拉山口,一条在霍尔果斯口岸。在访问中亚时提到,如果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铁路能够连接起来,那么对中亚和中国的交通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陆路上的畅通对于将来经济贸易的往来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可以推动高铁“走出去”,既能解决将来有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又可帮助其他国家实现铁路现代化。

在航空方面,中国与中亚航空交通仍需要继续发展,未来的目标是使所有中亚国家的首都都能与北京实现直航。

中国应与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加强贸易畅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经济带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在交通、金融、能源、通信、农业、旅游等各大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原本是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的一个“经济低谷带”。这里虽然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但是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体存在较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与亚欧国家的贸易持续扩大。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国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预计中国与亚欧国家未来贸易与投资合作规模将继续扩大,领域也将继续伸展,质量也会进一步提升。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合理的规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货币流通。金融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联动性加大、美国币值不稳定、各国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加强相关各国之间的金融合作十分必要。指出,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在本币结算方面开展了良好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做法有必要加以推广。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主席9月9日在塔什干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举行会议时提议进一步扩大双边本币结算。这些协议的签订一方面有利于双边以及多边贸易的有序发展,降低交易成本,规避因美元币值的剧烈波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民币的跨境结算,扩大人民币影响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之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目前,我国人民对于中亚五国知之甚少,对其传统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国家发展等方面没有充分了解。为了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民心相通,我国可在本国地区范围内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对中亚地区的介绍和宣传,推广中亚地区宝贵的旅游资源,与此同时,也要增加我国对中亚五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中亚地区的人民来中国发展和旅游,共同促进双边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

由于地缘因素,中亚五国均为无出海口的内陆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我国新疆陆地接壤。随着苏联解体,我国与中亚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加深,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从中亚国家扩大对外交往和中国西部大开发、向西开放、拓展中亚市场的现实以及长远需要来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中亚五国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多领域合作促进产业升级。目前,中国和中亚国家在能源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中亚所在的里海地区,是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产地,油气资源开发也是中亚经济的最大支柱。中国则是中亚油气资源最稳定、最可靠的长期客户。2012年,中国全年天然气使用量是1270亿立方米,其中来自中亚的天然气供应达到了250亿立方米,占据中国天然气全年使用量的18%。目前,中国和中亚的输气管线已经有两条正在运营,连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第三条输气管线2013年年内竣工,2014年年初将投入运营。中国与中亚长期稳定的能源合作关系对于双方的能源战略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亚地区产业结构较单一,原材料工业发展较快,而加工工业严重滞后,存在重工业严重依赖出口、轻工业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而中国具有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体系,在电子、轻工、纺织服装、日用品工业、家电、信息产业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使得中国与中亚五国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随着中国企业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合作逐渐加深,中国企业在中亚国家的投资领域会逐渐拓宽,合作水平将会不断提高,这会促使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双方经济的共同发展。

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基础薄弱问题,形成我国向西开放的崭新趋势,为我国西北部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西北省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疆作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交接省份,其与中亚国家存在着地缘关系的不可替代性、地缘经济的便利性以及地缘文化的相似性,这为新疆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使双方经济合作必不可少,也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后盾。

2013年9月末,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该会议明确提出要发挥新疆资源优势,努力使新疆成为国家能源资源的战略基地;围绕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努力把新疆建设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目前,新疆的经济发展尚处于较落后的阶段,轻工业及服务业都有极大的改善空间。这就需要我国抓住这次与中亚国家战略合作的机遇,加大对新疆地区的人力物力投资,不断提升新疆的整体技术水平,发挥新疆的资源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使新疆和中亚国家更广泛密切地合作。

建设好新疆,也就抓住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陆路通道,通过新疆的建设来推进中亚战略,则能打开新亚欧大陆桥,为将来中国与欧洲的战略合作往来提供便利,获得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将会促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必定有利于新疆的稳定与和谐,也为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政治、国防、民族环境,对于促进我国的“西进”战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为我国物流业及外贸B2B电商带来巨大商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往来以及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提之一,就是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仅要重视建设铁路和公路,更需要有信息支撑和系统化服务的现代物流。首先,需要在现有的交通、工业区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发展物流园区,为商品提供集结和中转的物流平台和信息平台;其次,要规划并嫁接好横贯东西的泛亚铁路和泛亚公路等主干线;最后,要完善运输干线与仓储分拣、信息服务、区域配送等相结合的物流网络。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在西北地区展开,这对于我国的物流行业将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随着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更多贸易往来,未来物流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物流行业要抓住此次机会获得更快速的发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同样为外贸B2B电商带来巨大的历史机遇。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外贸B2B电商平台将会迅速壮大,传统的B2B电商可以抓住西进契机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推动整个行业的国际进程,为B2B电子商务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对于垂直B2B电商,在中亚地区轻工业、服装业等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先天的低成本和服务优势,快速在中亚国家打开市场,促进我国的电子商务走出去。而政府层面的宏观支持和引导将会使外贸B2B电商走上更为持续的发展道路,从而确保外贸B2B电商为双边贸易的战略合作与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便利。

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对我国资本市场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资本市场将为经济带提供资金融通、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首先,资本市场中的资金会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其次,经济带将为资本拥有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避免资本过度集中在传统投资领域,加大调控难度,提高系统性风险;最后,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资本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进入,有利于提升整个资本市场的活跃度。

提出要加强货币流通,加强货币流通将会降低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贸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对于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在加强货币流通的过程中,人民币可以借此机会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以及影响力,减少人民币因美元币值贬值而受到的影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涉及近30亿人口的经济圈,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为与中亚国家建立更好的贸易合作关系而提出的设想,对于未来中国和中亚地区国家的睦邻友好往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关注非资源、民生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可持续发展。经济危机过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纷纷提出改善经济结构、提升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战略。交通、通信、农业、教育等非资源、民生领域合作已成为中亚国家关注的重要领域。在未来与中亚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中国应注重与中亚国家在非资源和民生领域合作规划的落实。继续拓展该区域内公路、铁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合作;同时大力宣传中亚地区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去投资和旅游,以带动整个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对西北部地区特别是新疆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新疆在中国与中亚地区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未来我国要加大交通、工业、金融、技术等领域的投资,特别关注新疆地区的整体发展,发挥新疆的区位优势,推动新疆与各中亚国家的合作,尽快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资源的国际大通道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积极利用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银联体平台推动企业和银行界的交往,带动新疆地区的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实体企业与银行的交互合作与发展。

关注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重视国际安全问题。如何发展新丝绸之路和俄罗斯的关系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的后院,这是俄罗斯人的普遍认识,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必定会影响到俄罗斯对于中亚国家的经济控制能力,如何向俄罗斯做出合理的解释是外交部门必须要做的事情。其次,中亚局势也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所以,在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要关注各国的利益关系以及安全问题,避免冲突,和谐发展。

第9篇:海口经济政策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进程加快,改变现有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成为加快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主要采用强制性披露模式,而从长远来看,未来将会逐步加大自愿性披露的成分,整个过程将会沿着“强制性披露强制性为主、自愿性为辅披露自愿性为主、强制性为辅披露。”的路径进行。

关键词:会计信息;强制性披露;自愿性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7-0076-03

一、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内涵及类型

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方式、内容和特征等状况采用抽象化和典型化的方法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披露类型和定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结果,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基本类型有以下两种:一是自愿性披露(Voluntary or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严重分离的现代经济社会,经济组织内部存在着广泛的委托关系。人为了激励委托人,在信息披露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会主动向会计信息市场释放有利信号,以获取资源争夺过程中的优势地位。[1]二是强制性披露(Required or Mandatory Disclosure)。会计信息市场存在信息不完备和信息分布不均衡的失灵现象,为了修正市场,防止出现“逆向选择”和“败德风险”,从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出发,需要权威部门对会计信息披露采取强制措施加以限定。[2]

如果对这两种基本模式进行组合,就会得到另外两种派生类型:一是强制性为主、自愿性为辅。采取该种模式,则大部分会计信息按照政府部门强制性规定的信息种类和数量披露,其余少部分依靠人的意愿进行披露。二是自愿性为主、强制性为辅。采取该种模式,则大部分会计信息按照人的意愿进行披露,其余少部分根据政府部门强制性规定进行披露。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选择的因素

1.会计文化环境。国际会计学家Hofstede认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集中度、风险偏好程度、柔性和刚性等性格特点决定了会计人员的社会价值,包括职业自律和法律规范、统一性和灵活性、保守和乐观、保密和公开等。[3]基于这种观点,一个崇尚个人主义、权力比较分散、风险偏好较强和柔性的会计文化环境将会促使商业银行自愿披露会计信息。我国比较强调集体主义、权力比较集中,在会计文化上表现为统一稳健、保守、保密和风险规避,因此,会计信息倾向于强制性披露。

2.金融会计法律体系。法规体系分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的特点是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完备和系统的法律条文予以规定,一般是比较详细和刚性;而英美法系的法律条文原则性比较强,更多的是依靠积累下来的大量习惯和判例指导司法实践,操作自由度比较大。通常来讲,大陆法系的国家,商业银行会倾向于强制性披露,而英美法系的国家则会倾向于自愿性披露。我国金融会计法规是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硬性约束条件,具有大陆法系特点,因此,会计信息会倾向于强制性披露。

3.金融监管模式。如果金融监管采取以政府为主体、原则导向、直接监管为手段的模式,则商业银行会过多地关注强制性披露;如果金融监管采取行业自律协会为主体、规则导向、间接监管为手段的模式,则商业银行强制性披露的义务会较少。当前,我国银行体系不健全,金融“缺位”和“越位”现象突出,金融监管以政府为导向,直接监管力度较大,银行业协会自律力量薄弱,对商业银行采取强制性披露比较符合现状。

4.股权结构。如果商业银行投资主体众多、股权比较分散,那么靠市场力量会提高它的信息透明度,商业银行人为了降低监督成本,自愿性披露的动机比较强;反之,如果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人过于关注满足大股东信息需求,就会缺乏自愿性披露的积极性。[4]我国商业银行投资主体较少,股权过度集中在国家或者代表国家的投资机构手中,故商业银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缺乏驱动力。

5.法人治理结构。如果一个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科学,所有者、决策者和经营者三者之间就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各利害相关者的责、权、利就能够实现合理均衡,实际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困扰经营决策,那么该商业银行的治理效率会很高,而为了争取更大的资源优势,任何商业银行都不会放弃披露因治理效率高所产生的利好会计信息的机会。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客观上要求更多的自愿性披露。相反,如果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利得不到有效制约时,商业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往往会被内部人垄断,为了掩盖治理效率低下的事实,内部人会以各种理由绕开会计信息披露来独占会计信息。

6.金融资本市场开放自由度。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融资、产权组合与重组、资金流向和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自由度相对立的就是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度越高,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程度、信贷及利率市场化程度、外汇及汇率自由度、金融创新程度就越高。一般情况下,资本市场越开放、金融自由度越高、金融管制越松的国家,商业银行自愿性披露意愿越强烈。我国资本市场多年不振,商业银行筹集资本金的能力有限,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金融管制严格,政府不鼓励商业银行采取自愿性披露模式。

三、我国商业银行现行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虽然采取强制性为主、自愿性为辅的模式,但是从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的合理均衡上看:强制性披露比重超高,自愿性披露成份严重不足。这种状况滞后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会计信息分布不均衡。会计信息是一种商品,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需求者主要有: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重点不同,而且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成本也有很大差别。政府是商业银行会计信息需求的主体,它除了利用自身的契约权力之外,还可以凭借自身的实际权力垄断会计信息,取得“超级信息者”地位。私人投资者和非投资者社会公众是信息弱势群体,虽然他们希望商业银行自愿性披露更多会计信息,但是根本无力改变被动的信息地位,而且要求商业银行自愿性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大大超过了这样做带来的收益,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存有“搭便车”的机会主义心理,客观上也纵容了商业银行的信息漠视行为。

2.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报告的格式和披露内容是由财政部门、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管部门共同制定法规、政策来进行规范的。例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国有资产总量及保值增值情况表和固定资产、人员、工资、表内外应收利息及税利解缴等事项应该按照财政部印发的《2003年度会计报表(金融类)》硬性规定进行编报反映;商业银行各种货币汇总业务状况表则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格式编制;上市银行还要根据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对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财务报表附注等进行公开披露。而各个政府部门基于自身监管需要,为商业银行设计报告格式和披露内容,造成会计信息过载、冗杂,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大大降低。

3.产权制度制约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家完全所有或者国家超强控股的产权制度安排下,即使是上市银行,信息披露也是疲于应付不同政府部门的会计信息需求,根本无暇也不必要顾及强制性之外的会计信息披露;而且国内上市银行也不会面临着控制权的威胁和资本交易的竞争,行政干预力度较大,离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很远。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不可避免带有浓重的强制性色彩。

四、逐步加大自愿性披露成分是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理性选择

我国已经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也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海外上市是改革的方向。这样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虽然仍由国家绝对控股,但股权分散化、金融自由化趋势不可逆转,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必然会打破现有的信息需求格局,多元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加大自愿性披露的成分。笔者认为,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变化将会呈现出强制走向自愿、但又不能达到完全自愿的动态演进过程,并按照以下路径阶段性推进:强制性披露强制性为主、自愿性为辅披露自愿性为主、强制性为辅披露。

1.强制性披露。以往,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早期,商业银行采取强制性披露模式能够满足我国维护金融稳定、强化金融监管、科学制定经济政策、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关系不合理、金融意识达不到、金融职能不明确等客观因素也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只能采取国家强制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2.强制性为主、自愿性为辅披露。目前,我国金融业正处于发展和开放的转折期。在向国际惯例靠拢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放开金融业,逐步加大自愿性披露的成分,另一方面,又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而强制性披露还需占主导地位。鉴于此,为了顺利配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采取强制性为主、自愿性为辅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比较现实。

3.自愿性为主、强制性为辅披露。未来,我国金融业将完全融入国际金融业。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将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经营管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金融生态环境显著优化,金融自由度、金融创新和经济开放的互动关系也会变得密不可分,市场机制能够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市场失灵的问题。国内金融业独立、自由发展,政府主要利用间接方式调控金融经济,采取自愿性为主、强制性为辅的披露模式就会水到渠成。

4.完全自愿性披露不可能实现。可以预测,即使将来自愿性披露成分逐步加大,也不会将强制性披露完全挤出。主要原因是:首先,金融风险不仅存在,而且越来越带有全球影响。如何应对突发性金融危机,是摆在各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在非常情况下,任何国家处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都不会放弃使用强制性手段。其次,市场机制本身不可能解决所有会计信息失灵问题,完全采取自愿性披露在正常情况下,也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有的信息需求,必要的政府介入让强制性披露还有少量的存在空间。

五、披露模式变化对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1.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在量上增多、结构上更加合理。会计信息披露在量上包括自愿性披露和强制性披露两部分。从绝对数上看,强制性披露信息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有可能增多,政府机构为了防止信息过载,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会为商业银行制定一个最低的披露量标准;而自愿性披露信息也会逐步增多,它的数量依靠市场需求力量由作为理性人的商业银行自主控制。从比例上看,强制性披露占信息披露的比重将会减小,自愿性披露占信息披露的比重会增加,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实现动态均衡。

2.商业银行会计信息披露在质上提高、方式上优化。会计信息披露在质上主要体现在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上,相关性就是在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前提下具有反映价值和预测价值,可靠性就是如实表达、中立性、可验证性。强制性披露信息可靠性较强、相关性稍弱自愿性披露信息相关性较强、可靠性稍弱。两者合理结合,必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另外,自愿性披露多数采用表外和会计报表附注披露,强制性披露多数采取表内披露,各有侧重,方式灵活。

3.商业银行强制性披露信息和自愿性披露信息相互转化。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如果属于普遍存在的信息问题,可以采用强制性披露进行规范,一旦该问题不成为公共关注的焦点,则可以改为自愿性披露;如果属于特殊存在的信息问题,可以采用自愿性披露灵活解决,一旦该问题成为公共关注的焦点,可以结合自愿性披露的成功经验进行强制性规定。

参考文献:

[1] 王雄元.自愿性信息披露:信息租金与管制[J].会计研究,2005,(4).

[2] 陈艳.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4,(8).

相关文章阅读